首页 学习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理论

举报
开通vip

学习动机理论学习动机理论钱彩秀陈健本章目标1.了解学习动机的概念以及学习动机与兴趣、需要、诱因等概念的关系。2.了解学习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学习动机的类别。3.概述几种学习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说明这些理论对教学的启示。4.联系教学实际说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本章要点学习动机1.强化论(行为主义)2.需要层次论(人本主义)3.归因理论(认知主义)4.成就动机理论(认知主义)5.自我效能理论(社会学习理论)6.成就目标理论7.控制点理论8.自我价值理论9.自我决定理论概述理论1.影响动机的社会因素(家庭因素)2.动机引...

学习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理论钱彩秀陈健本章目标1.了解学习动机的概念以及学习动机与兴趣、需要、诱因等概念的关系。2.了解学习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学习动机的类别。3.概述几种学习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说明这些理论对教学的启示。4.联系教学实际说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本章要点学习动机1.强化论(行为主义)2.需要层次论(人本主义)3.归因理论(认知主义)4.成就动机理论(认知主义)5.自我效能理论(社会学习理论)6.成就目标理论7.控制点理论8.自我价值理论9.自我决定理论概述理论1.影响动机的社会因素(家庭因素)2.动机引发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3.课堂动机激发的教学模式——TARGET模式激发与培养1.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2.学习动机的作用3.学习动机的分类他为什么向前爬?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人为什么要学习?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一)学习动机的含义1、动机:个体行为的内部动力就是动机。它是个体以一定方式引起,并维持其行为以满足其需要的内部心理倾向。2、学习动机: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标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 动机与兴趣 动机与需要、诱因 动机与态度 动机与期待及抱负水平(二)学习动机的相关概念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1)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2)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诱因是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那些客体、情景和条件。需要(内驱力)如:求知欲动机诱因如:奖励在学习动机结构中需要和诱因是两个主要的因素,而需要又是更为基本的。二、学习动机的作用1、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启动作用:启动学习行为定向作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维持作用:持之以恒调节作用:调节行为的强度、时间、方向2.对学习结果的影响: 学习动机越强,学习积极性越高,学习效果越好。 非认知因素,须通过学习行为这一中间环节才能作用于学习效果。影响学习效果的其他因素:智力水平、知识基础、学习方法、人格特征等。 学习动机与学习结果之间互为因果关系。教师不要刻意地“传递”或“灌输”学习动机,而应安排适当学习条件,使学习本身起强化作用。(1)总体学习动机水平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耶克斯-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Law) 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随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随之下降的趋势。(2)具体学习活动的动机水平倒U型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有利于各种学习基于动物实验结果,未考察学习者的能力水平的作用贡献局限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提出不同任务难度水平上的最佳动机水平,具有较大启发意义张老师,您好!不要问我是谁,也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今年已经大三了,一直优秀的我一向对自己要求很高,当然这也与家庭的期望有关,父母都是具有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在他们的严传身教下,我从小就知道努力与奋斗。在大学,我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生涯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成绩要拔尖,英语二年级通过国家六级;三年级入了党;与此同时锻炼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于是,在大学我像一只陀螺飞速运转着,珍惜大学的分分秒秒,因为我相信:付出总有回报。我却发现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我忽然怀疑起自己的学习能力,我感到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势在失落,甚至多年积累的自信也受到挑战,对未来,我忽然担心起来,我该如何办?案例1张老师:我是一位来自苏北农村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学业成绩一直非常优异。上大学后,突然感到心中茫然,学习没有动力,生活没有目标,有时候想到辍学在家的妹妹和年迈的父母我也恨自己不争气,天啦,可我的确找不到奋斗的目标与学习的动力,学习上得过且过,生活上马马虎虎,盲无目的,上课打不起精神,我不是因为喜欢上网而荒废了学业,而是因为实在没劲才去上网聊天打游戏,我如何才能摆脱这种状态?案例21.学习动机过强 学习动机过强的表现:过于勤奋争强好胜情绪紧张容易自责 学习动机过强的原因: 设置过高的目标 不恰当的认知模式 他人不适当的强化 学习动机过强的咨询: 设置合理的目标 树立正确的认知2.学习动力不足。1、学习动力不足的表现:懒惰行为容易分心厌倦情绪依赖性强2、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学习动机不明确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错误归因学习动力缺乏的咨询: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意义、建立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学业成败进行正确归因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技能链接: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对学生寄以期待,学生就会发生相应于这种期待的效应。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来到一所小学,在1—6年级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预测儿童发展可能性的“发展测验”,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并说这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即将开放的花朵”,具有产生“学业突飞猛进”的潜力,而且再三嘱咐老师对此“保密”。名单中的学生有些在教师的意料之中,有些却是水平较差的学生。心理学家对教师解释说:“请注意,我讲的是他们的发展,而不是现在的情况。”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但8个月以后再进行测验时,奇迹出现了。凡是被列入此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心理学家的实验[机制分析]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心理机制:罗森塔尔通过自己“权威性的谎言”暗示了教师,调动了教师对这批学生的期待和偏爱情感,而后这些教师通过他们的笑貌、眼神、语调、态度、行动等将自己暗含期待的感情微妙地传递给这些学生,使学生受到了鼓舞,激发了更大的学习热情,说明教师的期待具有巨大的神奇作用。[启示]罗森塔尔效应给当前的教育以很大的启示。现行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已列入教育学范畴,但鉴于种种主客观原因,部分教师们仍对学生进行分类,抱有偏见。而这种偏见映射到学生身上,不利于那些“后进”学生的成长。甚至可能会对学生一生都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 给学生以鼓励,就是给学生的学习、成长注入一针兴奋剂,学生会像永远沐浴着一片阳光,因为教师给了他目标,给了他信心,更给了他自尊、自爱、自信与自强。 三、学习动机的分类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引起,学习本身就是动力,积极、稳定。由外部诱因引起,依赖外部强化(奖励和惩罚),被动、不稳定。由活动的直接结果引发,不稳定、易随环境变化。由活动的社会意义、社会价值引发,稳定性和持久性。把求知作为目标本身(内部动机)赢得长者的赞许和认可的需要(外部动机)赢得地位和自尊的需要(外部动机)派生地位:不由本身成就水平决定,而从赞许和许可中引申出来 三个组成部分的不同比重,随年龄、性别、社会地位、人格结构等因素而定。孩子们为什么不吵了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奖励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金。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金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金,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趣闻轶事][分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本来会在内在动机的激励下进行某种活动,但是当他们在有了为此而得到外部强化的经验之后就可能发生变化,变得没有外部奖赏就不再进行那一活动了。1.外部奖励可能会削弱动机2.教育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动机“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去,但你不能使他一定要喝水”。[启示]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一、强化论(行为主义)二、需要层次论(人本主义)三、归因理论(认知主义)四、成就动机理论(认知主义)五、自我效能理论和习得性无助感(社会学习理论)六、成就目标理论七、控制点理论八、自我价值论九、自我决定理论一、强化(行为主义) 动机的产生与行为的习得一样,都可以用强化来解释。 外部激励和惩罚是决定学生动机的关键因素 强调外部动机作用1、主要观点★小时候你爱哭吗?是□不是□★你哭的时候,父母怎么哄你的? □给你零食、零花钱、新衣服、玩具等 □揍你 □讲道理 □不理你打乒乓球讨论如果你在街上见到一张10元的人民币,你会在这条街上来回走几遍,试图找到比10元更多的钞票吗? 你参加了英语口语班的学习,在最初的摸底测试中,老师说你的口语能力棒极了,至此后,你会增加在班上说英语的次数吗? 外在奖赏效果不持久 导致对老师的依赖,可能削弱学生的内部动机 传统的奖赏在课堂中并非普遍有效 行为过程难强化贡献局限促进教育实践中各种强化程序及行为塑造技术的产生,为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评价强化理论二、需要层次论(人本主义) 所有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有其特殊目标,目标来源于我们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依次排列。 低一级的需要满足后才会产生高一级的需要。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1、代表人物:马斯洛2、主要观点: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美国心理学家,智商高达194的天才,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婴儿期的儿童仅能意识到当前需要,生理需要最重要儿童逐渐长大,环境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变得逐渐重要,安全需要超过生理需要儿童继续成熟,生活的社会性方面变得相对重要,归属需要超过安全需要成年早期,自尊需要最具影响力成年后,自我实现需要随经验逐渐增强,贯穿一生讨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小学生和中学生影响最大的需要分别是什么?认为只有低一级的需要满足后,才能出现高级的需要,忽视了人的自觉性、主观能动性对自身行为的调节作用。贡献 提出人区别于动物的独特的高级需要,指出了把人等同于动物的本能论的错误,也纠正了把人还原为机器的强化论的缺陷。 把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结合起来,对教育有实际指导意义。评价需要层次论局限学校中学生最缺的需要是爱、归属和自尊的需要。如果学生感受不到他是被教师或他人所爱护、接受和尊重的,他们就不可能有追求知识、开发创造力、实现潜能的高级需要。如果教师能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是被喜欢、被接受的,那么学生就更容易投入学习,渴望学习,愿意为创造性活动做出努力和冒险,更容易接受新思想。“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悬梁刺股、凿壁借光、秉烛达旦”等成语生动地描述了人们为了更高的目标而暂时放弃第一级需要的满足,这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能解释的。*案例三个学生急切地拿到老师批阅后刚发下来的作文卷。“小辉,你写的作文怎么样?”小颖问到。“糟透了,还是不及格”小辉无精打采地回答说,“我不会写作文,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写他要求的那种文章。”“我也没写好,只得了及格”小颖说,“但我知道我不是不能写好,只是我最近学习不够努力。考作文前我就知道这次要出麻烦了”。“看我的,”小明得意地说到,“我本以为这次一定写砸了。结果却得了个良好。我想他一定没认真读我的作文”。小辉将作文不及格归因为作文能力低,既感到羞愧,又感到无可奈何,他知道下次写作文还是照样写不好。小颖则不同了,她将作文没写好归因于努力不够,她相信以后用功学习,作文就会写得更好。小明觉得自己是个幸运儿,但他知道自己不会总是这么幸运。三、归因理论(认知主义)1、代表人物:韦纳(B.Weiner,1935-)2、主要观点:(1)人们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存在三个维度(2)不同维度的归因对动机产生不同的影响。 (1)海德的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最初是由海德(Heider,F.,1958)在《人际关系心理》中提出来的。他指出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海德认为归因过程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共变原则。通常,一个人的特定行为可能由不同的原因所引起,按照共变原则,就是通过变换条件,寻找与某一行为存在共变关系的特殊原因。 (2)凯利的归因理论凯利(kelley,H.1967)接受并发展了海德的思想,主张在遵循共变原则寻求行为原因时,要运用区别性、普遍性和一致性三种信息资料。比如,某学生数学考试不及格,原因是什么?这时要考虑:(1)区别性:其他科成绩怎样?(2)普遍性:他每次数学成绩都很差吗?(3)一致性:班里其它同学的数学成绩怎样?所有这三个问题的回答综合起来,才能推论出最终的原因。 维纳(Weiner)使归因理论不断完善。他提出,归因可按三个维度分类:内外源、稳定性、可控性。因果归因组合和对失败的解释(以学生考试失败为例)不同归因的各种效果 归因理论是一种比较系统的认知动机理论。归因影响个人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归因后果),归因后果又影响后继的行为。于是归因就具有动机功能。对行动成败的归因如,将竞赛失败归于能力差后继行为如,丧失动力、很少参加竞赛对行动成败的归因如,将竞赛失败归于能力差应用:引导学生对学业成败作合理的归因1、积极的归因模式(请仿写第二句)(1)成功→能力强→自豪、自尊/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2)失败→ → / → 。2、消极的归因模式(请仿写第三句)(3)成功→ → / → 。(4)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沮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缺乏对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参考答案(2)失败→缺乏努力→内疚/对成功的相对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3)成功→运气好→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期望。消极的归因模式可能导致习得性无助感:learnedhelplessness(Seligman,1975):——当有机体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和失败,便会产生无能为力、放弃努力的心态。 获得体验:努力却没有结果导致失败与挫折感。 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结果或外部事件。” 形成期待:“将来结果也不可控。” 表现出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降低学习动机、认知出现障碍、情绪失调。可控性具有相对意义,如能力被归为不可控因素,但能力会随学习和教育而提高。因此,如何进行归因训练尚需深入研究。贡献明确阐述认知对成就动机的重要作用,提倡指导学生形成学习的内部动机和正确的自我意识系统。评价归因理论局限人对成就行为的归因是非常复杂和多样的,有的归因难按三个维度进行分类。*背景:1、默里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成就需要”,成就动机在此基础上发展。莫瑞认为人格的中心由一系列需要构成,其中之一即成就需要,这一需要使人表现出:追求较高的目标,完成困难的任务,竞争并超过别人。2、20世纪40、50年代,麦克兰德、阿特金森接受莫瑞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成就动机理论(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3、麦克兰德通过实验发现: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选择难度较大,有一定风险的开创性工作,承担责任;反之,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的任务。四、成就动机理论 主题统觉测验(H.A.默里于1935年为性格研究而编制的一种测量工具,简称TAT) 案例:呈现给学生的图片是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坐在书桌前,一手拿着刚刚发下来的考卷,上面写着成绩是“C”,一手托着下颌,眼睛注视着考卷,若有所思。看完图片后,让学生回答问题:“这里现在发生了什么事?过去发生了什么事?将来会发生什么事?” 一个学生回答说:“他正在考虑他得的这个C等的成绩。他很后悔因为贪玩而疏忽了这一科的学习。他知道他能做得更好,他打算更努力地学习,在下次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可见,这是一个成就动机水平较高的追求成功者。 另一个学生回答说:“他不擅长学科学课,而且这次考试又太难,他成绩当然不好。他以后或许不应该选学这门课。”可见这是一个成就动机水平较低的避免失败者。四、成就动机理论1、代表人物:阿特金森(J.W.Atkinson,1923-2003)2、主要观点:(1)成就动机:一种力求成功并选择朝向成功的目标的活动的一般倾向。(2)个人的成就动机分为两部分:追求成功的意向和避免失败的意向。(3)成就行为体现了趋向成功或避免失败两种倾向的冲突。趋向目标的行为最终受两种动机的综合作用决定。3、期望-价值理论:(1)趋向成功的动机(Ts)是成就需要(Ms)、对行为成功的主观期望概率(Ps)和取得成功的诱因值(Is)三者乘积的函数。(2)避免失败的动机(Taf)是避免失败的需要(Maf)、对行为失败的主观期望概率(Pf)和失败的诱因值(If)三者乘积的函数。Pf与If为对立关系,任务越简单,成功可能性越大,失败后体验的羞愧感越强。(3)总的成就动机是力求成功的倾向的强度减去避免失败的倾向的强度。Ta值越高,越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 对Ms=Maf的人(Ta为零):成就动机不受任务难度(Ps)影响 对Ms>Maf的人(Ta为正值,趋向成就活动):Ps=0.5,任务难度中等时,Ta值最大 对Ms<Maf的人(Ta为负值,逃避失败活动):Ps=0.5,任务难度中等时,Ta值最小Ta值越高,越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困难的任务(4)4、阿特金森的经典实验(1957)将80名大学生分成四组,每组20人,给他们一项同样的任务。对第一组学生说,只有成绩最好者(1/20)能得到奖励;对第二组学生说,成绩前5名将会得到奖励(5/20);对第三组学生说,成绩前10名可以得到奖励(10/20);对第四组学生说,成绩前15名都能得到奖励(15/20)。成绩水平实验结果:成就动机的结构影响人们选择不同难度的任务:求成型的人喜欢选择有50%把握、有一定风险的工作;避败型的人倾向于回避有50%把握的工作。贡献局限评价成就动机理论 把动机的认知和情感方面统一起来,并用数学模型表述,得到了实验结果的验证; 提示实际教育中给学生的任务应该具有中等难度。注重动机的内部因素,未充分考虑外部社会条件对成就动机的作用。成就动机是一种社会性动机,它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离不开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成就动机理论把它看作是个体经验的产物,不彻底、不充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成就动机起源的本质问题。*五、自我效能理论(社会学习理论)1、代表人物:班杜拉(A.Bandura)(1)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人们对于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来自班杜拉对功效期待与结果期待的区分:结果期待指一个人对某一特定的行为将造成某种结果的估计;功效期待指一个人能成功地执行某种可以产生一定结果的行为的信念。(2)自我效能感决定动机水平。2、主要观点:替代经验: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所获得。示范者的成功增强自我效能,反之降低自我效能。言语劝说:通过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自我效能感。简便有效,但因缺乏经验基础而不牢固。情绪唤醒:高水平唤醒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平,从而降低自我效能感。直接经验:自身的成功经验增强自我效能;失败经验降低自我效能。个体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3、自我效能感的来源:4、自我效能感对行为的影响:自我效能感(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活动的支持性(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3)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确保学生不要过度情绪激动或焦虑。为学生提供正面的成人或者同伴榜样。帮助学生制定短期的和长期的目标。传授具体策略:如写提纲和总结,可以提高他们专注于任务的能力。5、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策略(1)短期目标尤其能帮助学生判断自己是否有所进步。(2)同伴示范的途径尤其有效。当学生观察到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同伴获得成功时,很容易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3)学生对自己的成绩过分担忧或感到痛苦时,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就会降低。*贡献局限评价自我效能感理论突破了行为主义理论的局限,强调了认知因素和自我调节等中介因素的重要作用,把人的需要、认知和情感有机结合起来。人的行为受环境、行为和个体的三向交换作用论,带有一定循环论的色彩。正因为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带有循环论色彩,有人认为该理论是行为主义的联结派的,有人认为是认知派的,也有人认为他是折衷派的。*把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无法逃脱的笼子,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能够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伤害狗的身体。结果,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脱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的努力,仍然发觉无法逃脱后,挣扎的程度逐渐降低了,最后根本不再挣扎。随后,把这只狗放进另一只笼子,这个笼子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当把经过前面实验的狗放进这个笼子时,它们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接受电击的痛苦,那么容易逃脱的环境,它们连试也不去试一下。而对照组中的狗,即那些没有经过前面第一个程序实验的狗直接放进后一个笼子里。却发现他们全部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塞里格曼的小狗实验]一位科学家做过一个试验,放一只跳蚤在桌子上,然后在其上方扣一玻璃罩,玻璃罩的高度恰恰比跳蚤实际能达到的高度矮一点,跳蚤在连续几次碰壁后,就调整了自己的高度低于玻璃罩的高度,并形成习惯,使得自己免受碰壁之苦。这时,科学家取走玻璃罩,换上一另一个比跳蚤降低后的高度又矮一些的玻璃罩,跳罩在又受挫之后,又开始降低自己跳跃的高度。此时,科学家继续换掉玻璃罩,连续反复,直到玻璃罩的高度几乎与桌面相平,此时桌子上的跳蚤,已经经过几次的调整自己的跳跃的高度后,不敢再跳了,只能在桌子上爬来爬去了。即使是科学家取走了罩在它上方的玻璃罩,跳蚤也没有再试着跳高的勇气了,最后,一只跳跃能力本来很强的“跳蚤”变成了一只只会在桌面上爬来爬去的“爬蚤”。跳蚤变成了爬蚤人在受到刺激之后的反应与动物十分相似。就像那只小狗——隔板其实不是挡在笼子中间,而是挡在它的心里。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失败,他就会倾向于放弃再试一次的努力,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做不好这件事。同样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在某一方面总是受到其他人的批评或负面评价,他倾向于渐渐形成一种信念,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真的不行,从而放弃努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我就是破罐破摔”,“我没有希望了”……这些就是习得性无助的表现。“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是成功之母”启示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当个体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时,会导致学习与生活中积极主动性的丧失。这将给其一生的发展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塞利格曼的电击狗试验) 习得性无力感对学习的消极影响: 认识上——消极期待 情绪上——冷漠抑郁 行为上——消极被动六、成就目标理论1、代表人物:德维克(C.S.Dweck,1946-) 能力实体观(entityviewofability) 能力增长观(incrementalviewofability) 表现目标(performancegoals) 掌握目标(masterygoals)2、基本概念:(1)能力实体观:认为能力是稳定的,不可改变的特质。(2)能力增长观:认为能力是不稳定的,可以控制的,可以随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而加强。(3)表现目标:避免被人看不起的目标。选择不需花费太多精力而成功可能性很大的工作。他们关注自己,被称为“自我卷入的学习者”。(4)掌握目标:为了个人成长的目标。选择锻炼能力、提高技能的中等难度任务。他们关注任务本身,被称为“任务卷入的学习者”。七、控制点理论罗特根据控制点分为“内控”和“外控” 控制点:个体对于强化的偶然性程度所形成的普遍信念。 内控:强调结果由个体的自身行为造成或者由个体的稳定的个性特征(如能力)决定。 外控:认为事情是由个体之外的因素(如运气、机会、命运、偏见)等导致。罗特认为,控制点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特质,并且可以通过量表进行测验。八、自我价值论 该理论由卡芬顿(Covington)提出。 认为个人的自我价值是人的主要需要。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可以提高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尊。链接:不同价值导向学习者的比较九、自我决定理论(德西) 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的选择。 该理论认为人类有机体一直在争取自主性、自我决定感和他人归属感,以满足胜任感、归属感和自主感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我决定不仅是个人的一种能力,而且是个体的一种需要[实验]心理学家德西让大学生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完成一道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实验者在这一阶段是否继续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程度的指标。实验组(奖励组)被试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得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这就是所谓得“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 自我决定行为源自于自我高度整合的动机,包括内在动机及高度内化的外部动机。 该理论强调在学习动机激发的重点在于外部动机的内化。(对教育的启示) 外部动机到内部动机的发展轨迹外部动机内摄性动机认同性动机内在动机外部动机与内在动机的比较文献阅读1、学习动机理论的应用_陈敏.caj2、学习动机理论与课堂教学_徐土根.caj3、学习动机理论视角下的教师影响研究_陈剑敏.caj第三节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一、影响动机的社会因素二、动机引发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三、课堂动机激发的教学模式——TARGET模式一、影响动机的社会因素1、家庭因素(1)人口统计特征 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家长比教育水平低的家长更坚信家长的参与对孩子教育的重要作用。 当家长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经历花费在其他事物上而没有关注孩子的学习时,孩子的动机会受到损害。(2)教养孩子方式积极教养方式可以提高孩子的动机和成就 充分了解孩子,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支持。 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激发孩子内化父母的价值观和目标。 树立有动机的成就行为榜样:努力工作,面对挑战性的任务坚持努力完成。(3)家庭里特定经验的提供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动机 给学龄前儿童朗读故事和在家为孩子提供阅读材料与日后学生的阅读成就和动机之间呈正相关(Wigfield&Asher,1984); 儿童在幼儿园所表现出来的技能和学习习惯能够预测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习动机和成绩表现(Entwisle&Alexander,1993)。二、动机引发的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为了保证恰当水平的挑战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需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 教学与课堂管理——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反馈的时候,需要鼓励学生进行恰当的归因; 效果评价——评价任务必须和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一致。 教学计划——在设计教学和选择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 教学与课堂管理——在与学生互动的时候,教师需要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动机和需要,并帮助学生在课堂活动与他们的个体兴趣间建立直接联系; 效果评价——在选择评价任务时,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动机。 教学计划——课堂需要有清晰的目标; 教学与课堂管理——教学目标必须清晰地传递给学生,在可能的情况下要与学生个人的长期目标相联系; 效果评价——评价活动必须与教学目标有清晰的相关。 教学计划——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技术和策略并运用他们关于学生的知识,来设计新异和令人惊奇的课; 教学与课堂管理——教师要提供一些规则、程序并以一贯的方式对待学生,以此来减少学生的焦虑; 效果评价——教师应通过设计公正和平等的评价来减少学生的焦虑。三、课堂动机激发的教学模式——TARGET模式1、理论背景:成就目标理论——不同的成就目标取向 掌握目标定向 成绩目标定向 目的 学习新东西、掌握新技能 证明自己有能力,避免不好的评价 特征 关注新能力的发展,在自我比较的基础上获得满足感;相信努力是获取成功的有效途径,将成败归因于努力和兴趣;对学习抱积极态度,面对困难和失败仍能保持积极情绪 关注能力的证明和表现,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认为越努力说明自己越笨,常冒险回避努力,或追求较少努力的成功,以保护自尊;面对失败产生焦虑、沮丧等消极情绪,容易放弃努力2、构成要素 支持掌握目标的课堂结构和教学设计 支持掌握目标的课堂结构和教学设计 支持掌握目标的课堂结构和教学设计 支持掌握目标的课堂结构和教学设计掌握定向传统模式3、掌握定向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 动机激发教学模式; 允许学生自行确定学习进度和评定方式; 强调奖励和评价的个体化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认知核心教学模式; 相同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生缺乏自主性; 奖励基于公开比较的结果。*4、关于TARGET模式…… 尽管TARGET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中的各种教学策略均以实验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但迄今未至它仍然只是一个理论的设想,并没有得到真实课堂情境中的实验验证。 而且其干预策略只是一些原则性的建议,如何将其有效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还需要教育工作者的进一步思考和加工。本章总结学习动机1.强化论(行为主义)2.需要层次论(人本主义)3.归因理论(认知主义)4.成就动机理论(认知主义)5.自我效能理论(社会学习理论)6.成就目标理论7.控制点理论8.自我价值理论9.自我决定理论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理论激发与培养1.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2.学习动机的作用3.学习动机的分类1.影响动机的社会因素(家庭因素)2.动机引发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3.课堂动机激发的教学模式——TARGET模式思考题1、什么是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有什么样的关系?2、学生的需要如何随他们的成熟而改变?3、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4、不同的归因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影响,如何知道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5、教师应从哪些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心理学(第五版)译者:郭本禹作者:皮特里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05-10-01人类动机(第五版)译者:郭本禹作者:(美)弗兰肯(Pranken,R.F.)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05-10-1推荐阅读谢谢聆听学校中学生最缺的需要是爱、归属和自尊的需要。如果学生感受不到他是被教师或他人所爱护、接受和尊重的,他们就不可能有追求知识、开发创造力、实现潜能的高级需要。如果教师能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是被喜欢、被接受的,那么学生就更容易投入学习,渴望学习,愿意为创造性活动做出努力和冒险,更容易接受新思想。“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悬梁刺股、凿壁借光、秉烛达旦”等成语生动地描述了人们为了更高的目标而暂时放弃第一级需要的满足,这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能解释的。*人对成就行为的归因是非常复杂和多样的,有的归因难按三个维度进行分类。* 成就动机是一种社会性动机,它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离不开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成就动机理论把它看作是个体经验的产物,不彻底、不充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成就动机起源的本质问题。*(1)短期目标尤其能帮助学生判断自己是否有所进步。(2)同伴示范的途径尤其有效。当学生观察到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同伴获得成功时,很容易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3)学生对自己的成绩过分担忧或感到痛苦时,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就会降低。*正因为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带有循环论色彩,有人认为该理论是行为主义的联结派的,有人认为是认知派的,也有人认为他是折衷派的。**
本文档为【学习动机理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海军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3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20-10-05
浏览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