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学针灸资料

自学针灸资料

举报
开通vip

自学针灸资料常用穴位處方歌訣一覽表﹝背誦﹞ 一、十二原穴 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 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 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各一;膏之原鸠尾;肓之原气海。 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疾病。 出《灵枢·九针十二原》。 二、下合穴 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的合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6个, 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 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 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从“合治内腑”的治疗原则出发,按疾病所属内腑的不同,而取其相应的下...

自学针灸资料
常用穴位處方歌訣一覽表﹝背誦﹞ 一、十二原穴 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 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 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各一;膏之原鸠尾;肓之原气海。 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疾病。 出《灵枢·九针十二原》。 二、下合穴 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的合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6个, 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 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 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从“合治内腑”的治疗原则出发,按疾病所属内腑的不同,而取其相应的下合穴治疗。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 小肠:下巨虚;大肠:上巨虚;三焦:委阳; 膀胱:委中;  胃:足三里;  胆:阳陵泉。 三、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它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并与经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复。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等。 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俞。另外,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又名悬钟)。 四、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经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因这八个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常用的有效穴位,故又称窦氏八穴。 结合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应用,称为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是一种按时取穴治疗疾病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通过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 如公孙通冲脉(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血海,通治血病,治疗妇科病效著),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的病,又能治冲脉的病。 在临床上常采取上下相应的配穴法。 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 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部疾患; 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 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五、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六、手足十二针 (合谷 曲池 三里 阳陵 内关 三阴交) 主治:①半身不遂②高血压③瘫痪④痹症 七、十全大补方 组方:合谷、曲池、内关、足三里、阳陵泉、中脘、太冲、三阴交、章门、关元 主治:心脾两虚、脾肾两虚、肝肾两虚、神经衰弱、久病体弱。 八、胃家病验方 主穴:中脘、足三里 组方: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 范围:胃痛、腹痛、食滞、腹泻、便秘。 九、四大系统调节主穴 血液循环系统:内关 消化系统:承浆、足三里、中脘 神经系统:风池、率谷 免疫系统:大椎、足三里、合谷 十、常用配穴 手颤:少海 五指不伸:中渚 指痛:少商 臂痹:肩髃 吐血:尺泽 流涎:地仓 男蛊女孕:涌泉 鬼邪妖癫:神门、人中、间使 冷风湿痹:环跳、阳陵泉 头面病:曲池、合谷 鼻渊:合谷、太冲 泄泻:足三里、内庭、申脉、中脘 五痫(如五畜叫):劳宫、涌泉 心肾不交:神门、太溪 心力衰竭:内关、膻中 注:自《杂病穴法歌》《灵光赋》《长桑君天星秘诀歌》《常见病信息穴一针疗法》。 十一、常见病一针疗法 退热穴:曲池 胸闷穴:膻中 调心穴:内关 急救穴:人中 神衰穴:脐中 精神病穴:百会 癔瘫穴:涌泉 面瘫穴:下关 偏瘫穴:率谷 脑缺血穴:风池 前头痛穴:中脘 偏头痛穴:太冲 后头痛穴:至阴 失眠穴:大陵 失眠2穴:风池 胃痛穴:中脘 止泻穴:申脉 肾痛(结石)穴:精灵 利尿穴:三阴交 落枕穴:悬钟 腕痛穴:太溪 肘痛穴:阴陵泉 腰肌扭伤穴:后溪 髋痛穴:合谷 肋痛穴:阳陵泉 膝痛穴:曲池 踝痛穴:合谷 足跟痛穴:大陵 手麻穴:后溪 催乳穴:涌泉 上牙痛穴:下关 下牙痛穴:合谷 鼻炎穴:下关 眩晕穴:百会 耳聋穴:听宫 耳鸣穴:听会 十二、千金十一穴歌 三里内庭穴,肚腹中妙诀。 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彻。 腰背痛相连,委中昆仑穴。 胸项如有痛,后溪并列缺。 环跳与阳陵,膝前兼腋胁。 可补即留久,当泻即疏泄。 三百六十名,十一千金穴。 十三、回阳九针歌 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 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十四、禁针穴歌 脑户囱会及神庭,玉枕络却到承灵, 颅息角孙承泣穴,神道灵台膻中明。 水分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 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穴到青灵。 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 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 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主客深晕生, 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 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冥, 海泉颧髎乳头上,脊间中髓伛偻形。 手鱼腹陷阴股内,膝髌筋会及肾经, 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十五、针灸取穴要诀 病在上,取肺大肠经;病在中,取脾胃经;病在下,取肝肾。 宁失其穴,不失其经,离穴不离经。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按压穴位处胀痛感比非穴位处明显。 胃痛特效指针疗法 至阳或灵台以指代针治疗急性胃痉挛有特效,短侧3~5秒,长侧3~5分钟必能止痛,从未失手,这是我的小小经验。至阳穴在第7胸椎突下凹陷中,灵台在第6胸椎突下凹陷中。 本人用至阳配内关治疗心区不适的很好,一次见效,3次可改变症状。至阳穴的针感要到胸区,内关的针感到胸部放射最佳。或在至阳周围找到条索斜刺更效。 针灸使你脸部苗条   在颜面针灸中, 藉由刺激脸部及耳部的穴位,让疲劳、浮肿的脸恢复活力。   你只需每天1次,每次1个小时,2个星期后,就会看到效果。但要注意,一开始做时慢慢来,适应以后,甚至可以一边敷面,一边做针灸运动。   针灸美容的分类和原则----针灸美容,就是运用针刺、艾灸的方法,补益脏腑,消肿散结,调理气血,从而减轻或消除影响容貌的某些生理或病理性疾患,进而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美容养颜的目的。   百会穴———预防过量饮食、便秘。左右两耳洞向上升,在头部连结后的那条线的顶点,即是百会穴。它可以起到安定精神预防饮食过量。   攒竹穴———缓和眼睛的疲劳和浮肿。眉头下方凹陷之处即是。眼睛疲劳以及头痛,都会引起眼部四周的浮肿。此穴位可以缓和不适。   太阳穴———消除眼睛疲劳、浮肿。眼睛与眉毛间的侧面,向后约1横指处,快接近发际处。此穴位可促进新陈代谢。   承泣穴———眼袋松弛。位于眼球正下方,约在眼廓骨附近。由于有胃下垂的人眼袋容易松弛,所以此穴能提高胃部机能,从而防止眼袋松弛。   现代白领女性“热爱”针灸减肥----追求形体美是人们永恒的话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白领女性为了在竞争中更有优势,非常重视保持良好的形象。因此,女性不仅在健身行列里担任了主角,也成为针灸减肥的绝对消费主力。   球后穴———提高小肠的机能。眼尾正下方,脸颊头下处。能调整小肠机能,帮助吸收。   迎香穴———减轻肩膀酸痛及鼻塞。眼球正下方,鼻翼的旁边即是。此穴位不仅可以消除眼部浮肿、预防肌肤松弛,还能减轻肩膀酸痛。   颊车穴———消除脸颊的浮肿。沿脸部下颚轮廓向上滑,就可发现一凹陷处,即为此穴位。它可以有效消除因摄取过多的糖分所造成的肥胖。   地仓穴———抑制食欲。嘴角旁约0.5cm处即是。胃部如果持续处于高温状态,就会促进食欲,所以此穴的功能是降低胃温、抑制食欲。   承浆穴———消除胸部浮肿。下唇与下颚的正中间凹陷处即是。它能控制荷尔蒙的分泌,保持肌肤的张力,预防脸部松弛。   天突穴———促进水分的排除。位于喉斜下方肌肤的内侧。它能刺激甲状腺,促进新陈代谢,去除脸部多余的水分。   按摩紧致你的胖胖脸----胖嘟嘟的圆脸,特令许多女士烦恼。脸上的骨胳架构我们无法改变,但脸颊内的皮下脂肪却可以根据穴道的按摩,以搓揉方式消除。现在先教你一招胖脸紧缩按摩法,让你的胖脸不留遗憾!而且还能预防皱纹呢! 针灸美容刺灸方法 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是针灸美容的主要方法,凡是能刺灸的腧穴,均可用毫针进行针刺。     (一)常用毫针针具     临床采用的毫针,以不锈钢针为多,粗细以28~32号、长短以1~3寸规格的毫针最为常用。针具的长短、粗细应根据患者形体的胖瘦、穴位的深浅选择,还要根据不同病情、体质及年龄加以调整。一般头面、胸背部应用较细的短毫针,如做面部美容时应选用“美容针”;四肢、腹部可用偏粗的较长毫针。     使用毫针还需经常检查针尖是否有钩,以及针身和针柄结合部是否有断裂,确信无误后方可使用。     (二)针刺体位     选择体位的原则是有利正确的定位选穴和便于顺利进行操作,既要舒适又能持久。常用美容针灸的体位有三种坐位和三种卧位。如头、颜面和颈前、肩臂部分腧穴可选择仰靠坐位;后头、肩背部的腧穴可选择俯伏坐位;面颊、耳前后等处的腧穴可选择侧伏坐位;身体前面腧穴宜选择仰卧位;身体后面腧穴宜选择俯卧位;侧身部腧穴宜选择侧卧位。对于初诊、体虚及精神紧张的就诊者,应尽量采用卧位。     (三)进针方法     一般将持针的手称为“刺手”,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的手称为“押手”。押手的作用是固定腧穴位置,或使针身有所依附及减轻进针时的疼痛感,达到无痛进针。常用的进针方法有如下几种。     1.单手进针法     用刺手拇、食指夹持针柄或针体,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指端紧靠穴位,当拇、食指向下用力进针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入所需的深度。此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2.双手进针法     以双手配合,协同进针。常用的进针手法又分为以下几种。     (1)夹持进针法  用押手拇、食两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刺手拇、食指夹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在接近穴位皮肤时,双手配合,迅速将针刺入并达到一定深度。此法多用于长针的进针。     (2)指切进针法  用押手拇指或食指尖按压在腧穴旁,针尖靠近指甲刺入腧穴。此法多用于短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  用押手拇、食两指将所刺腧穴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易于进针。此法适用于皮肤松弛 的部位,特别是腹部腧穴的进针。     (4)提捏进针法  用押手拇、食两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提起部的上端进针。此法适用于皮肉浅薄的部位,特别是面部腧穴的进针。     (5)管针进针法  将针预先插入用玻璃、塑料或金属制成的比针短3分左右的小针管内,置于穴位皮肤上,押手压紧针管,刺手食指或中指对准针柄一弹,使针尖迅速入刺皮肤,然后将针管退出,再将针刺入穴内。此法进针不痛,适宜于儿童和惧针者。     (四)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l. 针刺角度     针刺角度是指进针时针体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其大小应根据所刺部位和治疗要求的不同而分为直刺、斜刺和横刺三种。     (1)直刺  将针体垂直,与腧穴的皮肤表面呈90度角垂直刺入。适用于全身多数腧穴,浅刺与深刺均可。     (2)斜刺  将针体与腧穴的皮肤表面约呈45度角倾斜刺入。适用于骨骼边缘和不宜深刺的腧穴,如需避开血管、肌腱和脏器时也可用此法。     (3)横刺  将针体与腧穴的皮肤表面约呈15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头面、胸背及皮肉浅薄处,施行透刺法(指一针两穴或两穴以上)时亦可用此法。     2. 针刺方向     针刺方向主要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针刺所要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有时为了使针感到达病所,需将针尖朝向病变部位。因此针刺方向与针刺角度是密不可分的。一般头面部腧穴多采用横刺法;颈项,咽喉部腧穴多采用斜刺法;胸胁部腧穴多采用横刺法;腹部腧穴多采用直刺法;腰部腧穴多采用斜刺或直刺法;四肢部腧穴多采用直刺法。 特效胃药--胃灵散 此方通治:各类胃炎、溃疡、胀痛、消化不良、胃肠动力不足、肠炎等一切胃肠疾病。根治率98%以上。无毒无任何副作用。 已在临床应用中治好无数患者,实乃天下奇珍! 配方:乌贼骨150克、制元胡50克、黄氏50克、鸡内金150克、制白术50克、猪苓50克、乌梅50克、大黄5克。 如果胃寒或胃凉者加 良姜20-50克。(视各人体质酌加) 服法:饭前1小时服用,一天3次,每次用开水服用5-10克,严重者可以每次加服 云南白药一粒。3--5天见效, 一般1--2副药可以根治。根治率98%   。无任何毒负作用。 注意:良姜不是生姜,良姜药性极热,胃寒者不能一次加50克,可先加25克试服较为安全.不然有反效果! 口疮散 药物组成:段珍珠(或珍珠粉)10g 白矾50(视情况加减) 五倍子20 青黛8 儿茶10 制法:白矾熬五倍子冷却后加珍珠粉。青黛。儿茶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外用 加减:也可加少许明雄黄。如白色念珠菌感染加制霉菌素 疗效:敝人用此方十余年确有神效 少白头及面部瘀斑验方 魏以伦   少白头和面部瘀斑是较为常见的由血液色素变化引起的慢性疾患。本病多见于青少年,男女均可发生。   笔者临床60余载,曾用乌发化斑丸(自拟)治疗本病,效果颇为满意,现介绍如下:   1. 方药:地黄、何首乌、墨旱莲、黑芝麻、黑豆、胡桃肉各30克,女贞子15克,西当归、杭白芍、黑玄参、枸杞子、杭菊花、霜桑叶、白蒺藜各13克,藏红花、粉丹皮各10克。   2.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川楝子大。   3. 服法:每日服两次,每次两丸。如服汤剂,可隔日服1剂。   4. 禁忌:忌食辣椒、酒类及其他刺激性食物。   5. 此方治疗斑秃和脱发亦有良效。 针灸绝密配方 1.大椎、曲池、合谷 功能:疏风解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六淫邪气在表诸证、疟疾及一些热病。 方义:大椎属督脉,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统全身阳气而主表,凡外感六淫之邪在表,皆能疏解。曲池、合谷乃手阳明原合之穴,主气化而能传导,助大椎而调和营卫,故清里达表。如果身热自汗,则泻大椎以解肌。无汗恶寒,则可补大椎以发表。对疟疾寒热,能调和营卫。于虚劳骨蒸、盗汗,有养阴清热的作用。 2.合谷、曲池、外关 功能:清热散风,宣通上焦 主治:头痛、腮肿、耳鸣、耳聋、吐血、鼻衄、手腕及指节疼痛,胸痛等。 方义:曲池性走而不守,合谷升散而上浮,外关为手少阳之络穴,八脉交会之一,又通阳维脉,故能清热散邪。三穴配合,为治头面、五官诸证属实者,确有效验。 3.合谷、复溜 功能:发汗、止汗 主治:用于表虚表实之汗证(自汗、无汗) 方义:复溜属肾经经穴,补之可温肾壮阳,卫外固表,泻合谷可清气分之热,热清表固而汗止;补合谷轻扬走表而托邪,泻复溜玄府不固,故而汗出。 4.百会、水沟、风府 功能:醒神开窍 主治:一切卒急昏厥 方义:百会为手、足三阳与督脉、厥阴肝脉之会,具有通阳安神,缓解厥阴筋急,清醒头脑之功。水沟为督脉和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督为诸阳之海,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泻此穴具有通泄督脉,清理阳明,调整气机,开窍救急之功。风府为足太阳经、阳维脉和督脉之会穴,刺此穴,以搜脑府之风邪。三穴相伍,能是关窍立开,随之苏醒,言语自如,转危为安。 5.肩髃、曲池(治上肢之主方) 功能:疏通气血,搜风除湿 主治:凡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如中风,偏枯,诸痹等上肢疾患。 方义:二穴俱属手阳明,肩髃卧针能疏通,曲池走而不守,故上肢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皆可治之。 6.环跳、阳陵泉(治下肢之主方) 功能:疏筋利节,调和气血 主治:中风偏枯、诸痹不仁、痿废不用等下肢疾患。 方义:两穴均属足少阳经,能舒通宣散。阳陵泉又是筋会,具有舒筋利节之功,环跳搜经络之风,二穴相应,相得益彰。 7.曲池、阳陵泉 功能:舒筋利节,清利疏泄 主治:上下肢麻痹,胸胁疼痛,热结肠胃之腹胀便浊。 方义:曲池、阳陵泉居肘膝之处,皆属大关节,肘部曲池行气血通经络,清肺走表。阳陵泉又能舒筋利节,泄肝胆清里,是方功能宣通下降,又能分浊泻火,肝肺气郁胸胁作痛,或热结肠中及胃,腹胀便浊,借之清利疏泄。 8.曲池、三阴交 功能:清热凉血,祛瘀生新 主治:妇女经闭,崩漏带下,积聚毒疮,诸般肿痛,瘈疭热厥。 方义:曲池性游走通导,善清热搜风,三阴交为三阴经之会,属肝脾肾之枢纽,为治疗血分要穴。两穴配伍,则血分之瘀滞、热毒自清。 9.足三里、三阴交 功能:益气养阴,健脾补虚 主治:脾胃虚寒、纳谷不香、饮食不化、食少纳呆、形瘦身弱、或呕或泻,腿脚麻木、疼痛。 方义:三里升阳益胃,三阴交滋阴健脾,乃虚损治疗不可缺少。胃强脾弱,阳亢阴亏,补三阴交而泻足三里,为补阴之中兼行清浊。又阳虚气乏,风湿客邪成痹,腿胫麻木疼痛时作,一以振阳,一以和阴,则有舒筋理痹之功。 10.阳陵泉、足三里 功能:调和肝脾,舒肝健胃 主治:肝胃不和之症,如吞酸口苦,泄泻呕吐,下肢痿痹。 方义:阳陵泉为胆经合穴,泻之以肃清净之府,平肝火之上逆,胆府清疏,胆汁入胃,化食消滞;三里为胃府合穴,泻三里,以导胃中之浊气,使其浊阴得降,清阳自生,两穴配伍,对肝胃不和之症,用之有效。阳陵泉为全身之筋会,大有舒筋利节,搜风祛湿之力;足三里有通阳活血渗湿散寒之功,固又可治诸痹、膝关节痛、筋挛历节、痿躄脚气。 11.合谷、太冲 功能:宣导气血,镇肝熄风 主治:癫痫狂邪各症,手足抽搐,小儿惊风,中风昏迷、口禁不开等。 方义:合谷属手阳明原穴,为阳主气;太冲属足厥阴原穴,为阴主血,两穴皆为气血通行之关,故为治气血失常疾病之主方。 12.丰隆、阳陵泉 功能:降逆通便 主治:大便秘结 方义:丰隆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别走太阴,其性通降,阳陵泉为胆之合穴,亦有沉降之能,二穴同用有承气之功,而无承气之峻猛,治大便秘结,甚为稳妥。 13.气海、天枢(主下腹部疾患) 功能:补肾壮阳,导滞清浊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奔豚、疝瘕、遗精阳萎、小便不利、妇女月经诸疾。 方义:气海为任脉之要穴,是本经脉气所发,生气之海,气血所会,呼吸之根本,藏精之府,故为下焦之要穴。针宜补法,犹如釜底添薪,蒸蒸不衰。天枢以分利水谷,吸收精微,传话糟粕,清导浊气,为其所长。两穴配伍,具有振奋下焦阳气,清浊导滞,非常适应于下焦积寒与痼冷。 14.中脘、足三里(主上腹部疾患) 功能:燥湿健脾,升阳益胃 主治:胃中虚寒,饮食不下,脘腹胀痛,积聚或停痰,停食,宿饮,痞块,霍乱等症。 方义:中脘为君,统治六腑之疾。虚证,用补法者,以壮胃气,散其寒邪,调畅中气。泻中脘者,以疏其滞,胃气降,脾气升,津液上潮,呕吐等证自除。取三里为臣,为其有升阳益胃之能,可助中脘安胃益脾。泻三里,为其能降浊导滞,而佐中脘以利运行,二穴相合为君臣之方,临床确有殊功。 15.内关、三阴交 功能:养阴清热 主治:治阴虚劳损之症,如骨蒸盗汗、干咳、失血、梦遗、经闭等。 方义:内关清心胸,利达三焦,三阴交滋阴养血,交济心肾,此法确有交济坎离之功。 16.鱼际、太溪 功能:滋肾清肺 主治:虚劳骨蒸、咳嗽、咯血。 方义:鱼际清肺火,太溪滋肾阴,上清下滋,使火不上炎,金不受克,虚劳诸症悉平。 17.合谷、足三里 功能:调理中焦,宣通胃府 主治:清阳下陷,胃气虚弱,纳谷不香,湿热壅滞,秽浊滞于中焦,宿食停饮,腹胀噫秽。 方义:合谷为大肠原穴,能升降宣通。三里为胃经之合穴,补之益气升清,泻之通阳降浊。二穴皆属阳明,一手一足,上下相应,肠胃并调,若清阳下陷,胃气虚弱,纳谷不畅,则补三里,应合谷以升下陷之阳,俾胃气充足而饮食自进。若湿热壅塞,浊滞中焦,这样则蓄食停饮,腹胀噫哕,则泻三里,引大肠合谷下行,以导浊降逆,中气自然和畅。 18.劳宫、足三里 功能:清泻心胃之火,开胸降逆 主治:伤寒结胸,痞闷胀满,噫气吞酸,呕吐干哕,烦倦嗜卧。 方义:劳宫属心包络,性清善降,能开七情郁结,尤能清胸膈上焦之热,导火下行;配足三里,从中焦迫降邪热,上清下降,确为神妙。 19、大椎、内关 功能:调气行水,驱饮降逆 主治:胸膈满闷,喘咳气逆,痰多,胸膈积水等症。 方义:饮为水邪,停于胸脘之间,上逆则肺涨满,胸闷咳喘气逆之症作,然停水总责乎三焦,因它是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而三焦乃体腔油膜,运行水津道路,津液蒸发是由三焦下属膀胱,这样则决渎通畅,水无停留之患。大椎属督脉,手足三阳之会,调太阳之气,阳气通行则水自利,且性能宽胸降气。内关穴乃是手厥阴心主之络,别走手少阳,宣心阳而且退群阴,利油膜而通淤塞则决渎畅,饮邪也可自蠲。 20、少商、商阳、合谷 功能:清热解毒,宣肺利咽 主治:太阴阳明热邪内蟠,上结咽喉,咽喉肿胀疼痛。儿科内热上攻烁肺,外感交攻,咳嗽喘逆发烧。 方义:少商为手太阴井穴,其性能宣泻肺热。商阳在指端,为手阳明井穴,能利气泄热。二穴点刺出血,有和里清荥之效。合谷为手阳明原穴,它可清散上焦客热,有釜底抽薪之功。(本方对小儿发热、咳嗽、乳蛾、痄腮等症,见效甚捷。) 21、隐白、中脘 功能:健脾补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阳不振,肚腹胀满,泄泻,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妇女月经不调,经血崩漏,赤、白带下等症。 方义:隐白是足太阴脾经之井穴,此经脉根于隐白,上结于太仓(中脘),有补益脾胃,调理气血之宫。中脘为任脉经穴,胃之募穴,腑之所会。隐白与中脘相伍,既有经络联系,又有脏腑表里相合之关系。故有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消食化饮,升清降浊之效能。 22、大敦、关元 功能:舒肝温经,调理下焦,驱寒湿,回厥逆 主治:各种疝气,妇人阴挺,腹痛下坠,癫痫,遗尿,大便不通。 方义:大敦为足厥阴之井穴,属木。肝主筋,前阴为宗筋所聚。足厥阴肝经,环绕阴器上行抵少腹,挾胃,属肝而络于胆。故能舒肝,补肝,暖肝,疏理三焦气机。关元为任脉和三阴经之交会穴,又为小肠之募穴,为元气之关藏,补能填精益肾,温暖下元。二穴相伍,舒理厥阴之气机,暖肾温经,驱逐下焦寒湿,升阳益气。故疝气等症得愈。(此法治疝气,效果显著。) 23、三阴交、至阴 功能:宣通下焦,理气行瘀 主治:难产,死胎,胞衣不下,转胎位,经闭等。 方义:至阴乃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井者,经气所出,如水之源头。膀胱与肾相表里,灸刺至阴,能理下焦气机,祛瘀生新。三阴交乃足之三阴交会穴,乃是三阴之枢纽,故二穴相合,能理气养血,宣通下焦,益阴而下行。傅青主说:"难产由于血虚"。"难产由于气逆"。气逆而得调理,血虚而得补益,胎儿安能不下。(临床配合补关元、泻足三里,下死胎及效。) 24、俞府、云门 功能:肃肺降逆、止咳定喘 主治:咳嗽、气喘、胸中闷热、呼吸急促、呕吐纳呆。 方义:云门属手太阴,俞府属足少阴,二穴虽皆居胸之高位,但其经脉行路不同,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足少阴肾经从足走胸。走手者,宣通于上,走足者,敛降于下。咳喘气促之证,其表在肺,其本在肾,肺肾同病。肺受邪则咳,肾虚不纳,则气不归根而逆上为喘,故取云门,宣通肺气,畅胸降逆,取俞府补肾纳气,敛冲降逆。若加取乳根,以加强安冲降逆之力,顺阳经气,助云门宣降,俞府敛纳。 25、气海、关元、中极、子宫 功能:养血调经,培补真元,补命门,暖子宫,调经带,育子嗣 主治:子宫虚寒,胞门闭塞,久不成孕,阴缩阳痿,腹痛胀满,转胞。 方义:四穴同属任脉,中极之下为胞宫,其任、冲、督脉,均起于胞宫,而出于会阴。任脉由会阴而行于腹,督脉由会阴而行于背,冲脉由会阴而行于肾经,故为一元三歧。气海者,生气之海,元气由存。关元者,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中极者,为足三阴经和任脉之会穴,为胞宫之门户。子宫者,即女子之血室也。故取气海,以益下元;关元,填充精血,中极,调经启闭;子宫,为直取治其标。协同上穴,共行养血调经,培元暖宫之效。 26、神阙、气海、天枢、水分 功能:暖脐散寒,回阳益气 主治:下元虚寒,脐腹冷痛,霍乱吐泻,中风,中痰,痰厥,小儿慢惊风。 方义:此五穴,又称肚脐梅花穴。神阙为任脉穴,能通脏回阳救急。天枢为足阳明胃经,大肠之募,化糟粕,分离清浊。气海为元气之海,补肾回阳。水分为任脉之穴,健脾利湿,分利水谷。五穴相互佐使,有健脾止泻 ,温中救逆之功。加天突、中脘,以降气除痰而治呕。 27、尺泽、委中 功能:清血毒、散秽邪 主治:霍乱心烦瞀乱,上吐下泻,腹痛,泻痢等。 方义:尺泽是手少阴肺经之合穴,五行属水,络通于心,有消血毒之功。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合穴,五行属土。暑热之邪,首犯太阳,故刺出血,可治时疫邪毒。两穴位置,一肘一膝,乃大血脉所在处,故能刺出血。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山岚瘴气等疫疠之邪,首犯太阳,传之太阴,故刺两经之合穴,使毒血出。如加金津、玉液,生津止呕;少冲、中冲,宁心安神;如加百会,醒脑开窍; 28、足三里 功能:升清降浊,导痰行滞,扶正培元 主治:中焦之一切疾病,如胃痛、腹胀、寒邪凝滞,痞块,遗尿,目疾,乳痈,心悸,虚烦手指麻木 ,癫狂,脏躁,中风,阳明热盛,虚劳赢瘦,形体衰弱等。 方义:脏腑及肢节,皆赖气血以为营养,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为后天之本,水谷出入之海,主消纳,胃气盛则纳谷自畅,营养则能自周,否则脏气失养,而生气绝。足三里属于胃之合穴,经气之枢纽,能壮人身之元阳,又能补气血之亏损,如寒气积聚症瘕,其功能温而且能化,湿浊弥漫肿胀,能燥能消,可与中药补中升阳之方并美。 29、三阴交 功能: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利湿导滞、疏经调气 主治:胃痛、腹胀、消化不良、肠鸣、溏泻、黄疸、消渴、眩晕、失眠、阳痿、滑精、疝气、遗尿、尿血、小便不利、水肿、阴部肿痛、高血压、症瘕、痛经、闭经、崩漏、带下、月经不调、瘫痪、脚气等。孕妇禁针。 方义: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会穴,应用极为广泛,为治疗肠胃、生殖、泌尿系统和妇科疾病的主穴,亦为下肢病的常用穴。 30、音亮(新穴) 功能:清利咽喉,启闭开窍 定位:前正中线,甲状软骨下缘与环状软骨上缘之间的微凹处。 主治:咽喉肿痛,失音,失语。 方义:穴位在任脉之上,咽喉之前,所以能够治疗咽喉局部的病症。 31、十三鬼穴 组成:人中、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 劳宫、上星、会阴、曲池、舌下 功能:开窍化痰,醒脑清神,宁心益志 主治:癫狂 方义:"十三鬼穴"是主治癫、狂症的重要穴位,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所创。迨至唐代孙思邈又在此穴的基础上,"更加间使、后溪尤妙",共计十五穴。这些腧穴,已成为历代医家主治癫、狂症的主要处方。其中取人中、风府、上星、后溪诸穴,以泻督脉之阳邪而醒脑清神;取手厥阴经之原穴大陵、经穴间使,以泻心包络之火邪而宁心益志;取手、足阳明经之曲池、颊车,以疏导阳明之经气而通腑泻热;取手、足太阴经之井穴少商、隐白,以清肺健脾而化痰浊;更取任脉之承浆、会阴,以宣通阴脉之海而滋阴降火。独取舌下中缝(舌者心之苗),以泻心经而开窍清神。如此诸穴合用,共奏开窍化痰,醒脑清神,宁心益志之效。故癫、狂之症,取用"十三鬼穴",辄获良效. 32、大陵 功能:调气止痛 主治:足跟痛 方义:根据"下病上取","交经缪刺",的原理,治疗足跟痛疗效甚佳。 33、合谷、中渚 功能:调气通经,舒筋活络 主治:手指屈曲不伸。 方义:合谷属手阳明之原穴,中渚属手少阳之输穴,两穴均位于手背部,所以能够治疗局部的病变。 34、足三里、承山 功能:通调肠胃,舒筋化瘀 主治:血痔,赤痢,胸腹瘀滞疼痛,霍乱转筋等症。 方义:承山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其经线由脊背而下行,膀胱和肾相表里,故能和调肠腹,理下焦之气。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其经线由胸腹而下行,与脾相表里,故能疏胸腹之滞气。因此,二穴相伍,能通调肠胃。胃肠和,热毒清,其痢痔可愈。脾胃健,津液生,筋脉得养,转筋即复,瘀化滞消,气血调畅,其疼痛自止。 35、三阴交、至阴 功能:宣通下焦,理气行瘀 主治:难产,死胎,胞衣不下,转胎位,经闭等。 方义:至阴乃为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井者,经气所出,如水之源头。膀胱与肾相表里,灸刺至阴,能理下焦气机,祛瘀生新。三阴交乃足之三阴交会穴,亦是三阴之枢纽。故二穴相合,能理气养血,宣通下焦气机,益阴而下行。傅青主说:难产由于血虚。难产由于气逆。气逆而得调理,血虚而得补益,胎儿安能不下。 36、环跳、风市、阳陵泉 功能:疏通宣散、祛风除湿、蠲痹除痛、舒筋利节 主治:中风,偏枯,诸痹痛,麻木不仁,瘈瘲筋缩,痉挛,痿废等下肢疾患。 方义:环跳为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经膀胱之会穴,用以蠲痹祛风除湿;风市,搜风利湿,二穴均为治疗下肢痿痹等症之要穴。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周身筋之会,故为舒筋活络,通利关节之要穴,亦是治疗肝胆疾患之常用穴之一。三穴相配,确有起痿荡痹之功效。对于腰、胁、下肢各症,大有将帅之魄,无可而不胜也。 一般来说,针感是一种深部感觉,有的定位明确,有的定位不甚明确。其性质多为酸、胀、重、麻、触电感,其中最常见的是酸、胀两种。临床上可单纯一种,也可见几种感觉混合出现。另外还有一些不常见的针感如抽动感、蚁行感、热感、凉感等。针感性质的多样性似乎与针刺部位的不同或被兴奋的感受结构的种类不同有一定关系。 人体实验表明,用毫针直刺印堂穴,针感为胀为主;直刺外膝眼穴,针感以酸、胀为主;而直刺合谷、内关、昆仑三个穴位可出现多种针感。用直接刺激经手术暴露的各种组织的方法,从病人的感觉反应得知:虽然刺激穴区的血管、神经、肌肉、肌腱和骨膜等各种组织都可引起酸、胀、重、麻等多种形式的感觉,但刺激不同组织所引起的各种感觉所出现的频次不一样;刺激神经干、较多引起麻感,刺激肌肉、肌腱、骨膜多引起酸胀感,而刺激血管则多引起痛感。 由于不同穴位之间上述各种组织结构的复杂程度不同,而刺激不同组织所产生的各种针感的出现率也不同,这可能是决定不同穴位之间甚至同一穴位不同深度间针感性质有所差别的内在因素之一。刺激的方法不同,针感的性质也不相同,在同一穴位(内关穴)手法运针的针感多为酸胀感;电针刺激则多为麻感。又如同一神经干,用眼科镊子碰时产生麻的感觉,而用针刺时产生酸的感觉,手术刀分离它的鞘膜时产生麻的感觉,手搓它时又产生重的感觉。 运针手法不同,针感性质亦异,如在内关行提插捻转手法时麻感的出现率较直刺时明显增加,这可能与提插捻转时易刺中正中神经有关。与此相反,在合谷穴行提插捻转手法时,麻感反而减少,而酸感的出现率明显增加。除合谷穴外,印堂、外膝眼、昆仑等穴在提插捻转时,酸感的出现率也不同程度的增加,这可能表明:提插捻转所产生的机械刺激比较容易产生酸的感觉。 针灸时的疼痛感,在一定情况下,也是得气的一种局部感觉。例如临床上救治昏迷、休克等病人时,往往针刺人中、中冲、涌泉、十二井穴、十宣等,这些穴位针刺时的反应均以痛感为主。 针感与疗效的关系:不同的针感对不同的疾病具有不同的效果,如治疗休克、脑部疾患引起的昏迷症,刺痛感的效果最好;神经麻痹症,以触电感的疗效较显著;疼痛症以酸胀感较为理想;慢性病酸麻感比其他的针感见效快;虚寒病以热感最为满意;实热症以冷感最舒服。如果使其产生上述的感觉,与穴位和手法操作有一定的关系。 .针 灸 特 色 的 思 考 黄鼎坚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南宁,530023) 针灸是袓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医学宝库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也是我们引以为荣、感到自豪的。然而在学习及应用上曾有两种说法:一是“简单易学”之“易”论,甚至认为只要能将针扎进去便是;二是强调“入门容易,成家难”(近代针灸学家朱链氏言),正如我国第一部医著《黄帝内经》中的《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指出的:“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从我们的学习和经历中深刻体会到,后论是比较认真、实际、严肃而正确的。 面对新世纪,如何认识针灸特色,把握特色,弘扬特色,来迎接国际化,满足人类防病治病及健康长寿的要求,值得我们深思。 1针灸医学特色的认识 1.1针灸是一门独特而完整的学术体系 针灸学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及医学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应用医学。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就基本上奠定了针灸学的学术体系。针灸学以中医基础理论作为其基石,以经络、腧穴学作为其基本理论,以经穴诊察、针法灸法、针灸治疗作为其诊疗手段,以实验针灸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以其独特的理论、独特的诊断、独特的治法、独特的治疗手段、独特的治疗途径,又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学术体系。简而要之,针灸学是“理、诊、法、方、穴、术”的集合。 1.1.1有理论指导的针灸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方式,发展规律、运行轨迹,只有尊重规律,才能充分发展。针灸亦有其特定的内涵、发展规律。 针灸临床是实践性最强的科学,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它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尤以充分认识脏腑理论为基础,以经络学说为核心。针灸是刺激特定部位,以调节气血、激发其本身器官的功能来达到扶正祛邪,以求“阴平阳秘”、“以平为期”。针灸要做到辨证、辨经、辨病诊治,就必然要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理论的指导。懂得脏腑经络理论,方能用得灵活,绝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如治一例子宫内膜炎刮除术后的病人,症见小腹拘痛伴阴道流血,已用10天抗生素、消炎止痛药并服中药,来诊时因痛而踡缩,即针承浆、大敦,并灸隐白。留针40分钟,痛止。隔日1次, 3次而愈。病在下取之上,以任脉之承浆为君穴,治“小腹急痛”,辅以大敦(肝经),隐白(脾经)止痛、止血,故能取速效。又如治面瘫时取对侧合谷穴,乃因大肠经在面部的循行交叉而致。 临床医生如能做到气至病所,常能立竿见影。再如治一例胆囊炎切除术后绞痛患者,针足窍阴后针感到胁部,痛立止。这正体现了“经络所通,主治所及”。 历史证明,理论的突破往往带来临床实践的飞跃。目前,国内外都在研究经络、腧穴及针灸的作用机制,这必将促进针灸的现代化。 1.1.2有诊断可据的针灸 针灸除了借助于现代医学的诊断、狭义的中医诊断之外,亦有经穴诊断可以依据。 针灸学是以经络腧穴为理论,以针灸为手段的学科。经络辨证是针灸辨证取穴的重要法则,循经取穴是取穴的基本规律。如仅借助于现代医学的诊断和狭义中医诊断,都难以达到上述要求,显然还需要经络腧穴的诊察以臻完善。早在《灵枢·五色篇》就指出:面部有五脏六腑的定位区。通过观察相应的区域,就能了解内在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近年来,针灸诊断得到速猛的发展,如穴位诊断的研究,耳穴诊断的研究,手诊的研究,目诊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得到应用。 针灸诊断不仅诊已病,而且善诊未病。《黄帝内经》早就阐述了“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而知其内”的思想,这种天人相应的思想正是针灸诊断的理论基础。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直行的主干为经,细小的分支为络。它们纵横交错分布于全身,把人体脏腑和各种组织器官紧密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肢节,运行气血营养周身,传导感应,调整虚实,保卫机体的作用。经络即能将外邪由体表传注于内脏,亦能将内脏的病变反应于体表。而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故此,医者可通过视、触、测(声、光、电等)等手段来发现经络腧穴的变化,从而可以判断疾病,明了病位、病证、病经、病性、病势。此外,经穴诊断对“未病”的诊断,这是其他医学所不能比拟的。目前,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处于诊断已病的水平阶段,也就是说这个诊断技术再先进,也只是诊断出那些已成形的病,对于未病,对于尚未成形的病,现代的诊断还无能为力。而经络作为信息的传输通道,能将人体的点滴信息反映于体表和经穴,通过经穴诊察,就能探知已病和未病。 当然,提倡经络腧穴诊察,并不是要排斥其他诊断法。作为一个临床针灸医师,必须作到多种诊断法的掌握,要善于利用各种诊断法的长处。既要充分采用凝聚着现代科技文明成果的生化检测、影像诊断等,亦要充分使用舌脉等四诊,更要充分利用经穴诊断。如此,方能做到辨经、辨证、辨病等。 1.1.3有法则可循的针灸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针灸学是直接与病人打交道,与病、痛、生、死密切相关的应用学科。治疗有治则、治法。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法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用针,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为原则,为总。治法为具体实施的要领,是治则的具体化,为点。如肝旺脾虚,其治则为泻实补虚,其治法为抑肝扶土。 治则:补虚泻实,以平为期。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针解篇》“宛陈者除之”。《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者除之,邪胜则虚之”。《灵枢·经脉》云:“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疾之,寒者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些经典都阐明了针灸的治则。对于虚证的用补法,对于实证的用泻法,不虚不实的用导气法。 1.1.4有处方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的针灸 处方是根据治则治法而确定治疗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手段、治疗方案的凭据。既是临床治疗的记载,也是医者的水平考试。南京肖少卿教授87年提出“理、法、方、穴、针”。认为药方有君臣佐使,针方也有主次之分,有主穴、配穴。此说,为处方的规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拟改为“理、法、方、穴、术”似更为妥当。 针灸文献多,可谓汗牛充栋,但针灸处方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少。且不少针灸处方缺少必要的格式,或内容简单、表述不清;或书写混乱、主次不明、上下前后脱节;或为穴位的堆砌;或为治法的堆砌,难以重复,难以推广。因此,针灸的处方必须规范化,以利于完整记录操作过程,利于临床操作,利于他人学习借鉴,利于科学研究。 格式:治法,选穴(主穴、辅穴),刺灸法(针灸手段,补泻技巧,其他刺灸手法、针刺的方向、角度、深度,刺激量,留针时间,针灸频次,疗程等),配用方法等。 治法主要针对病、证、经、位而言。 处方有主穴、辅穴之分,穴有左右、单双之别。选穴有循经、辨证、局部、近部、按时和辨病选穴等,配穴有按部配穴(上下、前后、左右、三部配穴),按经配穴(本经、表里经、同名经、子母经、交会经配穴)等。穴位定位是按国际标准还是特殊取穴。 针灸手段有针法(毫针、指针、电针、三棱针、火针、挑针、皮肤针、梅花针、激光针、微波针、美容针、小针刀等),灸法(艾条灸、艾炷灸、药线灸、灯火灸、香烟灸、温和灸、化脓灸、隔物灸等),穴位给药(穴位注射、穴位敷贴、穴位透皮给药等),穴位埋藏(埋线、埋药、埋器官等),拔罐法,经络疗法(刮痧等)等。 补泻有迎随补泻、徐疾补泻、提插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导气法。以及生成数,复式补泻(烧山火、透天凉等)。 其他刺灸法:《灵枢·官针》记载有26种刺法。如适应九种病变的“九刺”:输刺,远道刺,经刺,络刺,分刺,大泻刺,毛刺,巨刺,淬刺;适应十二经病变的“十二刺”: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刺,浮刺,阴刺,傍针刺,赞刺;适应五脏病变的“五刺”: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输刺。而后代的发展就更多。 针刺的方向与补泻及治疗病种有关。顺经为补,逆经为泻。不同的病须针向不同的方向,以达气至病所,如刺风池可据病情不同,或朝眼、或朝咽,或朝鼻,或透风府。 针刺的角度与治疗部位、穴位特性、治疗病种及治法相关。胸背部应斜刺,皮肉浅薄处可平刺,肌肉丰满者可直刺;一些特殊穴位有特定的刺法,如风府应向下刺;平刺可通过皮部起作用。 针刺的深度不同,其针感和适应证也有所差异。如针次髎穴,针浅层者,针感为局部酸胀,可治局部风湿痹痛;刺中层者,针感向下,侧重下肢病痛;刺深层者,则以妇科及生殖泌尿疾病为主。 刺激量和病人体质,季节,病性及疾病相关。由于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不同,加之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病程、腧穴部位、耐受度、初诊复诊等具体情况的差异,医者必须采用相应刺激量的针刺手法,才能有效地调整人体功能,促进机体恢复正常。 留针时间与治法、病性及年龄相关。针刺按内经一般留针约28分钟左右。皮内针应留针时间长,慢性、顽固性、痉挛性疾病亦可长时间留针,小儿则不留针。留针者也应标明是否间歇行针。 针灸频次与疾病、治法相关。病急、病重的可一日一次,及至一日数次;如有人做过研究,头针一日数次者优于一日一次。慢性病、巩固疗效者及防病者可数日一次,一周一次,甚至一月一次。埋线应一周一次,耳穴压豆可依气候数日一换。 疗程可依病情而定,感冒者短,中风偏枯者长。 针灸处方尚应标明除主要治疗方法外,是否还配用他法。 以上主要以毫针治疗而举例,其他疗法可仿此。 1.1.5有穴位标准的针灸   在针灸临床上,要遵循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穴位标准,以利于学习、科研及推广。但在实际应用中,要用穴而不泥穴。可以充分利用穴位的方向性(针刺不同的方向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治疗不同的病),深浅性(亦名层次性。针刺不同的深度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治疗不同的病),多点性(针刺穴位不同的点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治疗不同的病),此外,还应充分利用穴位的特殊性,如特定穴,双向性。 特定穴的作用: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俞穴、募穴、郄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为临床主要使用的腧穴,各具有特殊的作用,临床巧妙用之,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穴位的双向作用:穴位具有双向的调节作用。如针承浆、列缺即可治遗尿、亦可治癃闭;天枢既用于治便秘又治腹泻。 1.1.6有技巧考究的针灸 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针灸治疗是使用针或灸来操作,在临床上也就尤其讲究操作技巧,即针灸术式。针灸的目的一是要达到良好的效果,治愈疾病,这就要求有良好的针感,尽可能气至病所。二是要尽可能舒适,要易接受,这就要求我们治疗中要做到无痛或少痛,要减少不适感。如理想的针感就应来得缓慢而绵长,而非爆发。 在实际操作中,要做到这些方面。就要在针灸的各个环节都严格要求。如毫针刺法的治神、进针、补泻(包括导气)、调气、刺激量、留针、出针等都要非常讲究,而非针下去就完事。艾灸亦如此。 针灸常常给人简单易学的感觉,针灸操作也似乎简单易行,这体现了针灸的一个简便的特点。但这正如我们上面所分析的,针灸是一门讲究“理、诊、法、方、穴、术”的科学,是系统、完整、独特的学术体系。 探索更大适应疾病谱的变化和满足人们防病治病、健康长寿的需要。我们既要选用传统针灸,又可采用现代针灸及无创伤针灸。同时,遵循循证医学,分析总结经验,进行科学研究,找出有效治疗各种病证的科学规律和方案。 1.2针灸是一门以疗法命名的综合应用医学 针灸学强调疗法的特色,以治疗手段命名,并约定俗成。以针或灸为主,属于自然疗法,效果显著,毒副作用少,是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一门综合性科目。 1.2.1自然疗法   自然疗法泛指凡是人为的利用各种自然条件与因素的医疗手段的方法。针灸是用针或用灸,不用药或少用药,无药物的毒副作用。作用的手段是针刺或灸灼,作用的点是经络和腧穴,作用的物质是气血和阴阳。显然,针灸属于自然疗法。这明显有别于西医的以化学合成药物、手术为主的疗法。故此,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 1.2.2应用范围广 针灸治疗的病症广及临床各科病症,并非一些人的眼中的治痛、治瘫几种病证。仅在七十年代联合国卫生组织向世界推荐的针灸有效病证就有包括各系统的43种。据最近统计资料,有关部门将1980年至2000年100余种针灸、中医、西医杂志公开发表的针灸论文5451篇,总病例673778例,按照三个标准(每种病有40篇以上的完整临床资料,有明确的针灸治疗方法,有可靠的临床治疗效果),从而确定了54种针灸治疗的临床常见病。这包涵有:呼吸循环系统疾病4种;消化系疾病4种;泌尿生殖系疾病5种;内分泌及代谢系疾病2种;神经及精神系疾病9种;运动系疾病8种;皮肤科疾病5种;妇产科病4种;儿科病3种;五官科6种;传染病2种;其它病:戒烟及恶性肿瘤的放疗后不良反应和癌症疼痛。天津的博士也提出了针灸的疾病谱,虽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但也给我们不少启示。 根据针灸医学,“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理论,针灸作用的点即是经络和腧穴,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路,“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纵横交错分布于全身,把人体脏腑和各种组织器官紧密地联系起来。经络是枢纽、是通道、是信使。因此,针灸能治疗外经病,内府病。细分为三大类疾病:(1)肢节:五体(皮、肉、脉、筋、骨)、五官九窍;(2)经络;(3)脏腑:五脏六腑、奇恒之腑。针灸直接作用的靶点是经穴,这也就决定了针灸在疾病治疗中所起的主次作用。对于经络病,针灸为主;对于外周及内脏疾病,针灸或起主要作用,或起辅助作用。事实上,在临床实践中及文献所载中,针灸的治疗也是极其广泛的。故此,虽不能说针灸包治百病,但也不能说针灸不能治百病。 1.2.3针灸诊治未病 针灸诊治未病,这是针灸的又一大特色。这也是我们目前所忽略的地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又云:“上工守神,下工守形”。张仲景也在《金匮要略方论》的开首就指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 针灸学独特的经络腧穴理论,奠定了针灸在诊治未病方面的优势。针灸治疗未病古已有之,但现代仅在某些方面做过研究,应用尚少。针灸治未病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治已有病但未发作,针灸以防之;一是完全意义上的未病,包括现在所提的亚健康状态。针对前者的工作做得较多,如三伏天穴位敷药防治哮喘,灸绝骨、足三里防中风等。针灸治未病的方法也应有几种,一是针对反应点采取相应治疗;一是针对体质采取相应治疗;一是针对相应疾病采取相应治疗,如灸大椎、神阙防感冒;一是整体治疗。如“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1.2.4效果显著,安全、毒副作用少 针灸以调整经络为主,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传输通道,对众多疾病疗效显著,深受患者欢迎。 “是药三分毒”,这充分说明了药物治疗尤其化学合成药物的双重作用。药物就象一把双刃剑,既为人们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毒副作用。而针灸作用的工具是针或灸,作用的点是经络和腧穴,以激发人体的功能,调整人体机能状态的为主,故其治疗安全、毒副作用少。 值得一题的是,尽管针灸学是以治疗手段命名的,但现代的发展已使其远远突破了针或灸的界限。通过以上的分析,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管是针、灸,药物敷贴,声、光、电,或是其他的手段,只要它的作用点是经络或腧穴,应用经络腧穴理论,它就属于针灸疗法。 1.3针灸是一门古老而新兴的学科 针灸医学历史悠久,起源于中华大地,如今在世界各地兴起,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针灸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全世界都在揭示它,在研究它。针灸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哲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精华。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的衍化,传统针灸医学也在不断地发展。一方面深入发掘了古代针灸医学的学术宝库,一方面继承老中医的宝贵学术经验,另一方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及手段对传统针灸医学体系作了全新的阐发与探索,从而大大地拓展了传统针灸医学的学术视野与临床范围。使针灸学成为世界独树一帜的医学体系。 目前,应用针灸的国家和地区更为广泛,已达100多个。同时,在针灸原理研究方面,不仅是我国十五计划的重点攻关课题之一,也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一些高度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加拿大等不惜重金成立科研、教育机构,加紧研究。 2针灸学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走向二十一世纪,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涌现,现代医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转变,人们需要更好的医疗卫生保健。针灸界面对新形势下的变化,需要正视目前面对的困难,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这需要解决以下几方面的矛盾,如人们渴望自然疗法与针灸发展滞后(表现在针灸的经验化、个体化;病种的萎缩、市场的缩小;针灸原理尚未揭开;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不够)的矛盾;针灸医学发展与针灸人综合素质(中西医理论水平;临床思维、实践能力;科研能力;语言交流能力)的矛盾。 2.1学科发展的必然   科学的发展永无止境,针灸学也一样,理论的深化、原理的阐述、临床疗效的提高,需要针灸学的发展。不可否认,针灸界在前进的道路上现在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对外开放,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发挥针灸的特色优势。医疗改革以及医疗竞争的加剧,使针灸学又面临着新的挑战。海外市场的开拓,针灸的现代化,针灸的系统化,针灸的产业化,针灸人才的培养,如何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当今存在的针灸市场的萎缩,针灸治疗病种的减少,值得我们深思,需要认真面对,加以解决。 2.2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   医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代,即经验医学时代、实验医学时代和整体医学时代。每个时代都有一个指导医学发展的模式,在经验医学时代为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实验医学时代为生物
本文档为【自学针灸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6133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83KB
软件:Word
页数:65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1-10-11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