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研项目结题报告

科研项目结题报告

举报
开通vip

科研项目结题报告科研项目结题报告 项目名称:文山州广南县壮族正在消失的特色民俗文化调研项目类型:一般项目主持人:王姗起止年月:2010-12——2011-12结题日期:2012-3指导教师:马亚娜《文山州广南县壮族正在消失的特色民俗文化调研》结题报告书摘要:经过了为期一年多的研究和调查,我们的科研课题《文山州广南县正在消失的特色民俗文化调研》项目已基本结束。该项目有马亚娜老师指导,王姗负责,组员农华蕊、顔家丽、刘自玲共同合作完成。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民族特点的物质、精神文化的总和。任何一个民族文...

科研项目结题报告
科研项目结题报告 项目名称:文山州广南县壮族正在消失的特色民俗文化调研项目类型:一般项目主持人:王姗起止年月:2010-12——2011-12结题日期:2012-3指导教师:马亚娜《文山州广南县壮族正在消失的特色民俗文化调研》结题报告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摘要:经过了为期一年多的研究和调查,我们的科研课题《文山州广南县正在消失的特色民俗文化调研》项目已基本结束。该项目有马亚娜老师指导,王姗负责,组员农华蕊、顔家丽、刘自玲共同合作完成。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民族特点的物质、精神文化的总和。任何一个民族文化都是该民族在特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创造的,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活方式、信仰意识、性格品质、礼仪习俗、风土人情、节日庆典等,这一构成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格局和文化特征。此次研究的对象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县,全县自然风光优美,具有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这里也是壮族同胞的聚集地,在此形成的特色民俗文化更为旅游产业增光添彩。然而壮族文化正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其生存环境正在恶化,各类传统文化继承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淡薄,传统文化的种类、质量、规模正在削弱,导致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失,许多传统技艺和民俗文化濒临灭绝。为了能使这些文化瑰宝得以传承和发扬,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指导老师的帮助和学院的支持下,我们深入实地探访调查,通过图片和影像资料等形式记录了大量丰富珍贵的正在消失的民俗文化现象。希望此次调研行动能唤起更多人对民俗文化的关注和保护意识。我们从壮族的婚俗、壮族歌舞、建筑和丧葬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关键词:壮族民俗文化消失婚俗壮戏建筑丧葬此次我们主要研究的是正在消失的壮族民俗文化,根据“正在消失”这一主题,我们选择了一些比较具有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性的方面进行研究。通过深入实地寻访和考察,获得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并对其进行了整理分析,我们将从婚俗、壮戏、建筑、丧葬四个方面来展示壮族人民丰富的文化生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婚俗婚前:每逢农历三月初三(赶花街),年轻女性会在固定的场所(通常为集市上)聚集嬉戏,带上事先准备好的花糯米团,青年男性也会准备一些小礼物,若在交流时双方都中意对方,则男子把自己随身携带的信物交给姑娘,确定恋爱关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串姑娘”。之后,男方请媒人带上礼物(糖,礼金等)到女方家说媒,如果得到女方家人的认可,双方关系便可公开并进一步发展(相当于现在我们所说的订婚)。随后,男方家人会请先生(MoGong)根据新人的生辰八字来选定吉时,择日完婚,如果生辰八字不合则会取消婚约。每逢春节和农历七月半男方需向女方家里赠送大量的糯米粑粑。结婚时:新郎新娘穿上壮族结婚服饰,男方待到吉时,与迎亲队伍共同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同时有乐师一路吹奏喇叭增添喜庆气氛。进到女方家前,还会遭遇女方家的“考验”,即:男方需向女方家送上红包方可进入女方家并享用女方准备好的丰盛饭菜,等待迎娶吉时。在此过程中,随男方迎亲的亲朋好友中若是第一次参与迎亲则需从女方家偷偷拿走杯子、筷子或碗(暗示着在以后的生活中会给拿东西者带来好运)。在新娘走出家门前还有哭嫁这一习俗,新娘哭表示对家人牵挂和不舍,家人哭表示对女儿的不舍及其未来生活的担忧。新娘踏上前往夫家的路便不能回头看,因为壮族人认为新娘一旦回头,下一代的相貌会像女方家人。路途中如遇到有桥有水的地方,新郎需背新娘度过,预示着在将来的生活中,能够同甘共苦。进入男方家门前,经先生算过,命中不全者要跨过一木质结构的特殊框架以此来补全他们命中的不足。进入家门拜堂后,陪郎、陪娘分别抢先将代表新郎、新娘的物品扔到新房中或直接将新郎、新娘推入新房中,寓意在今后生活中先入主的一方将会占主导地位。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娘需帮助男方叔伯家挑水来显示新娘的孝顺和勤劳;男方家需准备饭菜宴请关系较近的亲戚,新人需给围坐在神龛前的长辈敬酒,同时长辈回赠红包。另外,壮族还有许多有趣和特别的习俗,如:“不落夫家”即刚进门的媳妇不能吃婆家的饭菜,以示不受婆家人的欺负;在结婚时,如果新人家中有比自己大的未成婚的哥哥或是姐姐,新人则需给他们“挂红”(在身上挂上一块红布),彰显了壮族人民长幼有序的传统美德。壮族歌舞:壮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在日常人们喜欢用自己的语言,或是配上轻快上口的小调,或是和以婉转哀伤的曲子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因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歌。山歌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其内容、形式灵活多样,表演无固定场所,随意性较强。其传唱的内容包括丰收的喜悦、民风民德、劳动场景等。男女老少都能唱上几句,既可以是独唱也可以是对唱。壮戏(隶属沙戏)作为壮族传统的舞台艺术形式,表演队伍具有一定的规模,表演内容相对固定,通常是在过年或者举行盛大节日活动时进行表演。其内容和题材丰富多样,早年的表演有针对社会现实的斗地主、歌颂民族英雄(侬智高)、祝寿等。表演场所通常为村里固定的地方(一般为盛放香炉的大众聚集地),在表演开始前,到香炉前上香,供奉掌管壮戏的神灵。再将祖辈相传下来的一块手工刺绣幕布(由于无法将壮语翻译成汉语,我们根据所见到的实际情况将悬挂的那幅制作精美的挂图为幕布)悬挂起来,方可开始各种剧目的沙戏表演。期间,专门请先生(mogong)到场,庇佑表演者和群众(壮族人认为在进行表演的时候,为避免意外触怒神灵和保证村寨的安全,先生会一直守护全场)。表演时,表演者身着制作精细,具有特色的民族服饰,部分角色还需佩戴面具。表演主要以唱为主,二胡、锣鼓伴奏,辅以简单的动作表演,代表剧目有《八宝公主》。每场壮戏会有四至五出剧目,持续一个小时左右。由于壮戏的传承工作不是很完善,部分剧目的词已经失传,服饰也随着表演场次的减少,丢失或者破烂,数量越来越少,表演的人逐渐减少。为能更好的培养壮戏传承人,村里的长者凭借自己的记忆,培养了一些对壮戏感兴趣的年轻人。作为一种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在2012年春节重新演出,政府为更好的扶持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愿出资资助壮戏爱好者重新制作服饰,重振壮戏表演艺术。舞蹈:壮族舞蹈可以说是壮族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作为一个稻作民族,根据劳作时插秧的情形,创作出了既美观又锻炼身体的舞蹈艺术形式——秧歌舞(也叫插秧舞),表演时间场地不限,成为妇女们茶余饭后的休闲娱乐活动。手巾舞也是一种展示壮族妇女心灵手巧的舞蹈,舞蹈道具为一块四方的手工织布,表演动作简单协调,参与人数较多,集体表演时规模可观。铜鼓舞也是壮族舞蹈的一大亮点,为了节省制作铜鼓的成本和方便表演,铜鼓已被木鼓取代,为了纪念出土的铜鼓,政府特地修建了铜鼓广场。无论是哪一种艺术形式的歌舞,都展现了壮族人民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真正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建筑: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壮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居住条件也在不断改善,过去随处可见的干栏式建筑已慢慢的被钢筋混凝土的楼房所取代。但是,过去由于自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勤劳聪明的人们根据实际情况,发明创造了适合自己生活和居住的干栏式建筑。基本结构:常见的干栏式建筑房屋都分为上下两层,基本框架由质地较好的木头支撑,房屋三面由用泥土夯实的土基块垒砌,正面由木板和门构成,下层地板基本是有原土夯实打平,上层则由平坦的木板拼接而成。底层主要用来饲养牲口,储藏农具和柴禾,上层供一家人居住和生活。这种结构和建筑材料能够起到冬暖夏凉的效果,但这种建筑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其构成为土木结构,容易发生火灾,尤其在应对破坏性强一点的自然灾害时,便显得不堪一击。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这种人畜共居的生活方式在卫生和舒适方面显现出了诸多不便,因此这种构造的房屋越来越少。但仍在壮族人民的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如果我们能够保护好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对前辈智慧的肯定,更是让后人了解自己祖辈的生存和发展重要线索。建房习俗:在建造新房前,各家各户会请先生在自家的土地上进行一项类似祭拜土地神的仪式,即“买土卖土”。主人准备一个簸箕、一只鸭子、一把树枝(长有绿叶)、红色糯米团,把准备好的物件放在簸箕里,由主人家人用一根铁链拖着簸箕跟在先生后面,围绕建房的土地绕圈,同时先生会为主人家诵文。此仪式寓意驱除自家土地上的晦气,并且从神灵手中“买进”这片土地,使其真正成为自己所有。家人请木匠做好主柱之后,选定吉时,在顶部的柱子上系一条红布,由全村身强力壮的人来帮忙,将房屋的主体框架用绳子立起,然后再进行后续建盖房屋的工作。新房建好后,搬进新居时,娘家人需要准备一些稻谷、碗筷、水桶、柴禾、油盐等,寓意一家人将开始一段美满富足的新生活。其实,壮族人民在建新房的时候还有很多讲究,无不展示了人们的勤劳、智慧和团结。丧葬丧葬在我们调查研究的四个方面助于比较特殊的一类,无法进行声音和影像的记录,我们通过对一些长辈的采访和实地观察,进行文字记录整理。根据不同的死因,有不同的安葬方式。正常情况下的自然死亡,一般在家中操办后事;若由于生病到医院治疗的,出现死亡征兆时,家人会安排老人回家,最后一口气落在家里,意为落叶归根;若出现意外身亡的情况(死于非命),则不能在家中操办后事,家人会选择一个离家不远的地方为其办理后事。壮族人民在料理丧事的时候非常有讲究,有自己独具特点的风俗习惯,例如,“买水”——在死亡当天,家人会请先生到家中,在把对联、神龛等用白纸封好后,便会进行这个仪式。在先生的带领下(先生手执铃铛,边走边诵经),死者儿子手捧灵位,女儿由亲人搀扶,边走边哭,亲人尾随其后。队伍中还有一人沿路插上“指路标”(用白纸缠在树干上),直至到达水井边,走在队伍最后的人需要背着被子和锅,一路上有乐师演奏哀乐。“买水”队伍沿途所经过的人家都会把自家家门关上。到水井边上,所有亲人跪在周围,有背锅的人,生火、烧水,先生在一边继续诵经,结束后,鸣放鞭炮,原路返回。出殡前一天,死者女儿婆家会提前准备好饭菜和特制的饼,在出殡当天做好饭菜,挑到坟墓附近,村里帮忙的妇女会准备好餐布碗筷。女婿在出殡的时候提前出门,手拿火把,先到墓地(为出殡的队伍指路)。等到出殡队伍到达墓地时,妇女摆好饭菜,等待出殡队伍进餐,并分发特制的饼,表示感谢。留下亲人(无论男女都可以留下),等待吉时,在先生的指引下完成下葬仪式。如果经先生算过之后,没有吉时适合下葬,则把棺木放在墓地附近的指定位置(有先生选定),用树枝和花圈覆盖,等到吉时(时间可长可短,最长可达一年多)方可下葬。复山:一般在下葬的后的第三天或者第五天,家人准备好食物(整鸡、整鸭、糯米饭),带好祭祀的物品到坟地去进行祭拜仪式。复山的队伍在返回的过程中,会把事先准备好的一条白布举过头顶,沿途返回,行进到娘家路口时,由婆家的亲人将死者的女儿接回家中,分别的时候,女儿会哭诉(内容大多为由于父母的死亡,家里的人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亲密团结,就像“分路”一样,感情会越来越淡),表示对兄弟姐妹及父母的不舍。在此次文化调查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传统文化和仪式庆典已经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许多有价值的文化精髓被人们所忽略。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时候,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淡薄,导致大量具有壮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为了能使我们的后人能更好的了解祖先的传统技艺和智慧结晶,尽可能的以各种有效的形式记录和传承各类文化艺术迫在眉睫。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实地探访和调查,尽可能多的用文字和影像的形式把这些文化瑰宝记录下来,同时我们还呼吁能够有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保护活动中来,希望热爱壮戏的壮族青年能够投身到壮戏的表演事业中来,让这门频临灭绝的技艺得以传承。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名族的灵魂,如果文化消失了,那么这个民族也将难以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只有让后人了解了民族的根,才能让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真正展现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本文档为【科研项目结题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BBwen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77KB
软件:Word
页数:4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22-06-09
浏览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