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8-暑温

8-暑温

举报
开通vip

8-暑温null暑温 暑温 一、概述 一、概述 1.概念 感受暑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 ①夏令主气,性属火热 ——季节性 ②径入阳明气分 ——初起临床特征 ③易伤津耗气、闭窍动风——病机演变特点 ④易兼挟湿邪 ——兼挟证特点null暑温是发生于夏季,初起多见壮热、烦渴、汗多、脉洪大等气分热炽见证,具有伤津耗气及闭窍动风、津气欲脱等病机演变特点的一种急性热病。 null根据暑温的发病季节和临床特征,西医学中的流行性乙型脑炎,以及其他发生于夏季的传染病,如登革热、...

8-暑温
null暑温 暑温 一、概述 一、概述 1.概念 感受暑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 ①夏令主气,性属火热 ——季节性 ②径入阳明气分 ——初起临床特征 ③易伤津耗气、闭窍动风——病机演变特点 ④易兼挟湿邪 ——兼挟证特点null暑温是发生于夏季,初起多见壮热、烦渴、汗多、脉洪大等气分热炽见证,具有伤津耗气及闭窍动风、津气欲脱等病机演变特点的一种急性热病。 null根据暑温的发病季节和临床特征,西医学中的流行性乙型脑炎,以及其他发生于夏季的传染病,如登革热、登革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感冒、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等,可参考暑温辨证论治2.源流 2.源流 (1)《内经》称暑病。其认识水平主要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于两个方面: 指明季节性:“后夏至日为病暑”《素问·热论》 描述临床表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素问·生气通天论》 “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素问·刺热论》 null(2)张仲景提出了暑病的(基本的)辨证论治。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篇》:“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null(3)明、清医家对暑病的研究更加深入,导致总的特点是分类细致,名目繁多: 冒暑 中暑 暑风 暑痫 暑瘵 暑厥 暑秽null产生众多暑病概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为暑热病邪尤易伤津耗气,即叶天士:“变病由此甚多”。 二是各医家依据各自的经验,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而提出。 null (4)吴瑭确立暑温这一概念 他说:“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 “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甚渴,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温。 ” null结论: 始于《内经》,阐发于仲景,分类于明、清各家,砥定于吴瑭。 Q:暑温属伏气还是新感? Q:暑温属伏气还是新感? 认为属伏气温病:如教材所举《素问·热论篇》及王肯堂之说。 认为两者均有:如清·柳宝诒:“春时温病,有伏气暴感两种之不同,夏月之热病亦然。” “温病中伏气暴感,治法迥殊;暑病则无论暴感伏气,均可以白虎为主方,治法相同。”(《温热逢源》)正是因于此,后世将暑温多从新感温病立论,逐趋统一。 二、病因二、病因外因——暑热病邪 雷丰《时病论》(1882):“其时天暑地热,人在其中,感之皆称暑病。” 《素问·五运行大论》:“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 内因——正气不足 李东垣:“暑热者夏之令也,人或劳倦或饥饿,元气亏乏,不足以御天气亢热,于是受伤而为病”。 三、病机特点 三、病机特点 1.发自阳明(起病) 2.伤津耗气(病损) 3.闭窍动风(演变) 4.多挟寒、挟湿兼寒(兼感) 5.正虚邪恋(转归) null1.发自阳明(起病): 初起无卫分过程,即见壮热、大渴、汗多等阳明气分证候。 叶天士高度概括其起病特点:“夏暑发自阳明” 2.伤津耗气(病损) 2.伤津耗气(病损) 伤津 在暑温中尤为突出。 一由火热灼津耗液; 一由暑性升散开泄,极易迫津外泄。“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素问·举痛篇》) 耗气 壮火食气。 “汗大泄,故气泄矣” (《素问·举痛篇》 汗“以阴精为材料,以阳气为运用”(《温病条辨》) “汗则耗气伤阳,胃汁大受劫烁。”(《三时伏气外感篇》) null 灼津耗液 暑热 伤津 迫津外泄 — 大汗 壮火食气 — 耗气 气随汗泄3.闭窍动风(演变) 3.闭窍动风(演变) (1)闭窍:即热闭心窍,或称热闭心包。大致有两种形式。 A.暑热病邪直中心包,导致热闭心窍。王孟英:“暑是火邪,心为火脏,邪易入之。”吴瑭:“暑先入心”(连梅汤条)。 B.暑热由气分深入营分,进一步内闭心包。 (2)动风:暑热燔灼肝经,耗劫阴液,导致筋脉挛急——肝风内动。 4.多挟寒、挟湿兼寒(兼感) 4.多挟寒、挟湿兼寒(兼感) (1)兼湿: 叶天士:“暑必兼湿”。 吴瑭:“暑兼湿热”。 王孟英: “不可误以湿热二气并作一气始为暑也”。“而治暑为须知其挟湿为多焉”。“暑令湿盛,必多兼感,故曰挟(或兼),犹之寒邪挟食,湿证兼风,俱是二病相兼,非谓暑中必有湿也”。null(2)兼寒: 张景岳:“畏暑贪凉,不避寒气,则或于深堂大厦,或于此风树阴……不谨衣被”。暑邪或暑湿之邪可为寒邪所遏,而成暑湿兼寒证。 张元素(洁古)将感暑湿兼寒之证称为阴暑,将仅感暑热之邪者称为阳暑。张景岳承其说并加以发挥。 5.正虚邪恋(转归) 5.正虚邪恋(转归) 正虚:主要为气、阴之损伤 邪恋:余邪留恋滞阻 其类型大致主要有以下3种: (1)津、气未复余邪留恋——低热、心悸、烦躁 (2)虚风内动(水不涵木)阴虚内热基础上:手指蠕动、瘛疭心中忄詹忄詹 大动。 (3) 机窍不利(机窍不灵) 暑温病理传变示意图暑温病理传变示意图 诊断要点 诊断要点 1.明确季节—— “夏伤于暑者,谓季夏小暑大暑之令伤于暑也。” 《时病论》(1882.雷丰) 2.抓住初起特征 3.观察演变特点 4.勿忘兼挟之邪 null鉴别诊断: 1、与春温鉴别。 两者起病均可即见里热证候。 但春温发生于夏至之前的春季;初起所见之里热证候,不是气分阳明邪热炽盛的证候表现;病变过程容易伤阴。 暑温发生于夏至之后的暑热当令之夏季;初起即见之里热证候,是气分阳明邪热炽盛之大热证;病变过程极易耗气伤津。 null2、与湿温鉴别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辨证突出两点:病邪性质/卫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 以清泄暑热为基本原则,在此指导下,尚应抓住以下三点:null 1. 叶桂引张凤逵语:“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张凤逵《伤暑全书》(1623)原话:“……终用甘酸敛津,不必用下”null2、暑伤气分的治则 张凤逵说:“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① “首用辛凉” ——初发阳明气分,宜辛寒清气,泄热涤暑。 ② “继用甘寒” ——出现津气两伤,宜用甘寒之剂,清热生津。 ③“再用酸泄酸敛”——暑热虽去,而津气大伤者,宜酸苦泄热,酸甘化阴,益气敛津。null2.(王纶《明医杂著》)“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清心——清泄暑热。 “暑是火邪,心为心脏,邪易入之”。“暑先入心”。 利小便——除“引导心火下行”外,尚指祛湿一法。李东垣:“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null3.除上述两大法以外,尚应注意: (1)深入营血,引起闭窍动风、动血等危证,当清心凉营、化痰开窍、凉肝息风、凉血散血等相应治法。 (2)暑湿为寒邪所遏,须清暑祛湿兼解表散寒。 (3)后期调治 证 治 证 治 1.暑入阳明 1.暑入阳明 〔辨证〕 病机——阳明气分暑热炽盛,邪热充斥内外 (主) 阳明气分热炽 ——充斥内外 高热灼津 (次) 伤津 迫津外泄——汗多 (或然) 耗气——气失固密 null气失固密,肌肤空疏——背微恶寒; 气失固密,津气俱伤——脉洪大而芤。 吴瑭:“浮大而芤,几于散矣,阴虚而阳不固也。” 辨证注意点:辨证注意点:①非阳明脏实热结。 区别要点:有无腹证(胀、满、硬、痛)脉——沉实有力。热型(潮热)。 ②对“背微恶寒”注意两点 A.非阳虚而是气虚 “背恶寒,非阳虚恶寒,乃明阳内热,熏蒸于背,汗出肌疏,故微恶寒也。” (《医宗金鉴》) B.非表证未净 〔治法〕〔治法〕根据病机要点:气分热盛、伤津、耗气,而津、气受损之因乃由于气分热盛,故治疗以清泄气分暑热为主,津气受伤则兼以益气生津。 〔方药〕代表方〔方药〕代表方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石膏)清泄暑热→撤除伤津之因 白虎汤 (知母)生津(固津)(护津) 人参——益气 null《温病条辨》:“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若散大者急用之,倍人参。” “浮大而芤,几于散矣,阴虚而阳不固也。补阴药有鞭长莫及之虞,惟白虎退邪阳,人参固正阳,使阳能生阴,乃救化源欲绝之妙法也。汗涌,鼻扇,脉散,皆化源欲绝之征兆也。”讨论:讨论:1. “白虎本为达热出表”(吴瑭) 2.随证加减(见风温) 3.禁忌2.暑伤津气 2.暑伤津气 〔辨证〕 1.暑热郁蒸:身热、心烦,小便黄、自汗(迫津外泄) 伤津——(原因同前证)口渴,舌燥 2.津气两伤: 伤气 息高 肢体倦怠、神情疲乏 脉虚无力null〔治法〕 清热涤暑 益气生津 〔方药〕代表方 王氏清暑益气汤 兼能透泄 清热涤暑 黄连、竹叶、荷梗、西瓜翠衣、知母 益气生津 西洋参、石斛、麦冬、甘草、粳米(兼能生津)(甘寒) 讨论: 讨论: ①与白虎加人参汤的异同 ②方名冠以“王氏” ③方中黄连的使用王氏清暑益气汤与白虎加人参汤的比较王氏清暑益气汤与白虎加人参汤的比较均能清暑泄热,益气生津。 王氏清暑益气汤以甘寒药物为主,重在益气生津。 白虎加人参汤以辛甘寒药物为主,重在清暑泄热。 再以益气与生津而论,王氏清暑益气汤重在生津,白虎加人参汤重在益气。null两个清暑益气汤的比较3.津气欲脱 3.津气欲脱 〔辨证〕 身热已退 汗出不止 损伤津气 → 气不敛津 汗泄——不止 喘喝 脉散大——“散似扬花无定踪”讨论:讨论: 1.脱 阴阳离决。 热伤气阴所致之脱(亡阴脱变) 阳气衰微而致脱(亡阳暴脱) null2.“肺之化源欲绝”——吴瑭:“汗涌、鼻扇、脉散,皆化源欲绝之征兆。” 宗气衰竭 吸纳天气—呼吸困难、呼多吸少 肺不主气 呼吸 水谷精气—气不敛津,汗出不止 生气之源欲绝 百脉 “化源绝,乃温病第一死法。”《温病条辨》 null〔治法〕 益气(生津)敛津 生脉固脱 〔方药〕 代表方 生脉散 人参——益气(补肺中元气<吴瑭>) 固摄津液 “阳留则汗自止” 麦冬 甘寒 甘酸化阴 五味 酸温 敛津 “守阴所以留阳” null《温病条辨》:“汗多脉散大,喘喝欲脱者,生脉散主之。” “汗多而脉散大,其为阳气发泄太甚,内虚不相留恋,可知生脉散酸甘化阴,守阴所以留阳,阳留汗自止也。以人参为君,所以补肺中元气也。” 讨论: 讨论:1.固脱治疗之效果判断:以脉敛为度 2.本方纯属补益固敛之剂 3.阴损及阳的可能 辨津气两伤与津气欲脱辨津气两伤与津气欲脱null 4.暑湿困阻中焦 4.暑湿困阻中焦 〔辨证〕 本证为暑湿困阻中焦 暑热盛于阳明为主而兼湿阻太阴。 阳明暑热为主:阳明四大证——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及溺短等。 太阴脾湿为次:脘痞、身重、脉象洪大而不濡null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白虎加苍术汤 以辛寒清气,清泄阳明胃热的白虎汤为主体,加苍术燥运脾湿。 5.暑湿弥漫三焦5.暑湿弥漫三焦〔辨证〕 1. 暑热挟湿 暑湿之邪气分蒸腾——身热,面赤耳聋,舌质红赤,苔黄滑 侵犯上焦:头晕,面赤,耳聋,痰中带血 2. 弥漫三焦 郁阻中焦:脘痞,呕恶 蕴结不焦:大便溏臭,小便短赤 吴瑭:“蔓延三焦,则邪不在一经一脏矣。” null〔治法〕清热利湿,宣通三焦 〔方药〕三石汤 杏仁——宣降肺气 气化则暑湿易化, 通调水道,开水之上源 银花(花露)——轻清芳香,清肺中暑热, 并具解毒之功。 石膏——清泄气分暑热 竹茹——清热和胃 寒水石、滑石、通草——清热淡渗 加金汁增强清热涤暑解毒力上焦中焦下焦金汁(又名金水或粪清)金汁(又名金水或粪清)收集十一二岁的健康童男的粪便。 收集粪便的时间:冬至前后一个月的粪便。 将收集来的粪便倒入大木桶里,往里加水、加土。水,最好是上好的井水或地下泉,土得是红土。 搅拌均匀后,经过竹筛和纱布两道过滤,之后的液体才能装入瓦罐中,再加入一小碗甘草水,最后用碗碟盖住瓦罐,用赤土密封,埋入两米深的泥土里。 封存的时间越长越好,最少也要十年才能用。年久弥佳。 会分为三层,取其上层清液入药即为金汁,其汁呈微黄(如浅茶色),无毒无味,疗暑热湿毒极效。中层白色,下层是残渣。 金汁主要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热效果极佳, 常与生地、水牛角等清热凉血药同用。 营血分证治 营血分证治 6.暑伤肺络 (暑瘵)6.暑伤肺络 (暑瘵)〔辨证〕 里热津伤——灼热烦渴、舌红苔黄、脉数 暑热 上蒸头目——头昏不爽,视物不清 肺失宣降——咳嗽、喘促(呼吸粗大) 蒸迫犯肺 (热壅气机) 胸闷 肺络受损,血从上溢——骤然咯血、衄血 (大量咯血→口鼻涌血) “暑瘵”——暑热灼伤肺络而出现的高热咳嗽咯血,颇似痨瘵之证。null〔治法〕 清解暑热,清络解毒,散血止血 《时病论》:“清暑热以保肺,清络热以止血” 〔方药〕 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 《温病条辨》:“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 犀角地黄汤 清络(凉血)解毒 散血 止血 银翘散 清解暑热,宣降肺气。 关于暑瘵的其它证治: 关于暑瘵的其它证治: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32条》“暑温寒热,舌白不渴、吐(咯)血者,名曰瘵,为难治,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主之。” null清络饮(清化肺中暑湿) 鲜荷叶边、西瓜翠衣 鲜扁豆花、鲜银花 鲜竹叶 —— 轻清透热 丝瓜皮 —— 入络清热凉血 杏仁 —— 宣肺,开水之源 上下相因 苡仁、汤 —— 渗下轻清芳香 清透暑热、兼能化湿7.暑入心营7.暑入心营〔辨证〕 病因来路病机症状null“暑厥”:暑热病邪直中心包,出现猝然昏倒,不省人事,甚或神昏谵语表现。null 〔治法〕 清营泄热,清心开窍 〔方药〕 Ⅰ.A——清营汤清营热、滋营阴、透邪外达 B——在清营汤基础上加服清心开窍药——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Ⅱ.先用清心开窍药物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行军散,并配合针刺人中、十宣、曲泽、合谷等穴,清泄邪热,苏醒神志。 待神清厥回后,再根据邪在气还是在营,分别选用清营养阴或清气涤暑的方药善后清解。 8.暑热动风 8.暑热动风〔辨证〕 燔灼肝经 肝风内动 (病机)暑热炽盛 风火相煽 扰乱心神 筋脉拘急 (暑风) 身灼热 四肢抽搐 (瘛疭、抽风) 牙关紧闭 (主证) 颈强 角弓反张 风动痰生 狂乱 喉有痰壅 神迷痉厥 讨论: 讨论:1.《素问·玉机真脏论》:“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 瘛疭,语出《内经》,如:“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疭”,“热病数惊,瘛疭而狂。”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瘈者筋脉急也,疭者筋脉缓也,急者则引而缩,缓者则纵而伸,或缩或伸,动而不止者,名曰瘈疭。俗谓之搐者是也。” 2.暑风与暑痫 吴瑭云:“小儿暑温,身热,猝然痉厥,名曰暑痫。”null“暑风” ——暑热动风。暑热内陷厥阴,闭塞机窍,引动肝风,导致痉厥,如神迷、抽搐、甚或角弓反张 “暑痫”——暑热引动肝风,出现高热、抽搐等表现。null〔治法〕清泄暑热、息风定痉 〔方药〕羚角钩藤汤 羚角、钩藤、桑、菊——凉肝息风 生地、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阴,柔肝舒筋 茯神——养心安神 贝母、竹茹——化痰通络 “凉肝熄风,增液舒筋之良方”(何秀山语)临床加减运用临床加减运用1)火平而风熄 清气——石膏、知母 气 清热解毒——大青叶、板兰根(胆草) 苦寒攻下——大黄、芒硝 营血——清营泄热(凉血)——犀、玄、丹皮一般避免用苦寒之芩连null2)清心开窍——加服紫雪丹 “热厥之中,亦有三等。有邪在络者居多,而阳明证少者,则以芳香。……有邪搏阳明,阳明太实,上冲心包,神迷肢厥,甚至通体皆厥,当从下法。……有日久邪杀阴亏而厥者,则从育阴潜阳法。”《温病条辨·上焦篇第17条》 3)清化痰热:加竹黄、竹沥、胆星 4)虫药定痉:常用全蝎、地龙、僵蚕 9.暑入血分 9.暑入血分〔辨证〕 身灼热 舌绛苔焦 出血 神志异常 伴兼 四肢抽搐 引动肝风——痉 角弓反张 风动痰生、随火上壅暑热火毒燔炽血分null〔治法〕 凉血解毒,清心开窍 〔方药〕神犀丹 安宫牛黄丸 神犀丹 (散血) 犀、玄、生地、紫草、金汁——凉血解毒 银、翘、芩、板兰根 ——清热解毒 豆豉 ——透斑 花粉 ——清热生津 菖蒲 ——芳香开窍讨论:讨论:1)柳宝诒说:“凡遇此等重证,第一先为为热邪寻出路。……至照顾正气,转在第二层。盖气竭则脱,阴涸则死,缘固热邪燔劫而然。用药于祛邪中,参以扶正养阴,必使邪退,而正气乃能立足。” 2)豆豉透斑: “斑宜清化,勿宜提透。” 3)金汁与人中黄:null金汁即粪清: “苦寒无毒,主治天行热狂热疾,解诸毒。” 制取——“用棕皮、棉纸、上铺黄土,滤取清汁,封入瓮中,埋之土中,逾年取出,即得。”(汪机) 人中黄: “甘草末入行筒内,竹木塞两头,冬月浸粪缸中,立春取出,悬风处阴干,破竹取草,晒干用。主治与金汁同。” (丹溪法) 且金汁“清苦泉水,全无秽气,比竹筒渗法妙。” 据赵绍琴经验,可用少量生大黄、知母、玄参代之10.暑伤心肾 10.暑伤心肾 〔辨证〕 助 心(火) →亢炽 上 暑热久羁 (相交,既济) 下 灼 肾(水) →不足水不济火null 〔治法〕 本证为心火亢炽,水不济火。 心火愈亢则肾水愈伤,肾水愈伤则心火愈炽。 清心火,滋肾水 〔方药〕连梅汤 心火亢甚,肾阴消灼,肝失所养《温病条辨》:暑邪深入少阴消渴者,连梅汤主之,入厥阴麻痹者,连梅汤主之;心热烦躁神迷甚者;先与紫雪丹,再与连梅汤。《温病条辨》:暑邪深入少阴消渴者,连梅汤主之,入厥阴麻痹者,连梅汤主之;心热烦躁神迷甚者;先与紫雪丹,再与连梅汤。“肾主五液而恶燥,暑先入心,助心火独亢于上,肾液不供,故消渴也。再心与肾均为少阴,主火,暑为火邪,以火从火,二火相搏,水难为济,不消渴得乎!以黄连泻壮火,使不烁津,以乌梅之酸以生津,合黄连酸苦为阴;以色黑沉降之阿胶救肾水,麦冬、生地合乌梅酸甘化阴,庶消渴可止也。” “肝主筋而受液于肾,热邪伤阴,筋经无所秉受,故麻痹也。再包络与肝均为厥阴,主风木。暑先入心,包络代受,风火相搏,不麻痹得乎!以黄连泻克水之火,以乌梅得木气之先,补肝之正,阿胶增液而熄肝风,冬、地补水以柔木,庶麻痹可止也。心热烦躁神迷甚,先与紫雪丹者,开暑邪之出路,俾梅、连有入路也。”连梅汤连梅汤 清心火 —— 黄连 酸苦泄热 乌梅 酸甘化阴 滋肾生津 麦冬生地 阿胶讨论:讨论:吴瑭:“酸甘化阴酸苦泄热法” 与黄连阿胶汤的关系 连梅汤与黄连阿胶汤相比,都为治在心肾,但两方主治、功用有所不同。 连梅汤与黄连阿胶汤相比,都为治在心肾,但两方主治、功用有所不同。 11.余邪未净,痰瘀滞络 11.余邪未净,痰瘀滞络〔辨证〕 暑温后期,余热未清——身热不甚,久留不退。 窍机不利或窍机不灵——神情呆钝,终日昏睡,或痴呆不语,手足拘挛,肢体强直。 〔治法〕 化痰祛瘀搜络(滋阴透邪) 〔方药〕 三甲散加减null吴又可三甲散(《温疫论》) 组成:鳖甲、龟甲、 穿山甲、蝉蜕、僵蚕、 蟅虫、牡蛎、白芍、当归、甘草 薛氏三甲散(仿三甲散) (《湿热病篇》) 组成:鳖甲、地鳖虫、穿山甲、生僵蚕、柴胡、桃仁泥null 鳖甲(醋炒)滋阴入络搜邪 龟甲 鳖虫(醉) 穿山甲 僵蚕 蝉蜕 易为桃仁泥——破滞通瘀  蟅虫 牡蛎 酸甘化阴 白芍 易为柴胡——疏肝行气透邪 柔肝平肝 甘草虫药通络三甲散加减 讨论: 讨论:1.虫类通络 叶天士:“初在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久病入络” “缘病久气钝血滞,非拘又于恒法所能愈也。”(许益斋) 叶天士:“芩连不能清;姜附不能温;参芪不能补;芍地嫌其腻。”——“酸苦甘腻不能入络。” “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可见其法源于仲景大黄蟅虫丸(缓中补虚)、鳖甲煎丸等方。“祖仲景法,用异类灵动之物”(许盖斋) 辛润通络 辛润通络辛润通络(轻症用旋复花汤加活血化瘀、养血润燥之品,重症重用活血化瘀加辛润药物,如薤白、当归、柏子仁、桃仁等)。 《温热逢源》:“凡瘀留在肠胃者,易于疏化,以其在康庄大道,不在细微曲折之处,药力易于疏通也。若瘀留于肺肝血络之中,则络道蚕丛,药力既非一时可到,而又不宜猛剂攻消;只有通络化瘀泄热之法,缓缓图功。如曹仁伯清瘀热汤之法,最为得窍,学者宜仿此用之(旋、绛、葱、苇、枇)。”2.柴胡的应用2.柴胡的应用薛生白:“一阳不能萌动,生气有降无升。” 附:(一)冒暑附:(一)冒暑冒暑:夏月感受暑邪,以肌表、肺卫见证为主要表现——暑月感冒1、暑湿内蕴,寒邪束表1、暑湿内蕴,寒邪束表症状: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形拘急,脘痞心烦,舌苔薄腻。 辨证要点:表寒证+暑湿内蕴 治法:疏表散寒,涤暑化湿 方药:新加香薷饮2、暑热挟湿,犯于肺卫2、暑热挟湿,犯于肺卫症状:头晕,寒热汗出,咳嗽,苔薄腻。 辨证要点:以肺气失宣为主要特点,病位在肺卫。 治法:涤暑清热,兼化湿宣肺。 方药:雷氏清凉涤暑法 青蒿、扁豆、连翘、西瓜翠衣——清涤暑热,透邪外达; 滑石、甘草、茯苓、通草——泄热利湿(二)暑秽(二)暑秽暑秽——夏季感受暑湿秽浊之邪而致猝然闷乱烦躁的病证。 症状:突然头痛而胀,胸脘痞闷,烦躁呕恶,肤热有汗,甚则神昏耳聋。 病机:暑湿秽浊交阻,气机困遏,蒙蔽清窍 治法:芳香辟秽,化湿涤浊 方药:藿香正气散; 突然神昏可用通关散搐鼻取嚏; 呕恶闷乱者,服用玉枢丹null本章小结null暑温证候归纳表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名词解释:暑厥、暑风、暑瘵、冒暑、暑秽 张凤逵说: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如何理解? 暑湿干于胃肠与暑湿中阻有何区别? 如何理解暑温后期暑伤心肾的机理? 津气欲脱是怎样形成的?其治疗原则是什么?
本文档为【8-暑温】,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50916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912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5-24
浏览量: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