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孔子見季桓子上博簡《孔子見季桓子》校釋 梁靜

孔子見季桓子上博簡《孔子見季桓子》校釋 梁靜

举报
开通vip

孔子見季桓子上博簡《孔子見季桓子》校釋 梁靜上博簡《孔子見季桓子》校釋 梁靜 (武漢大學留學生教育學院) (首發)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第六冊)中的《孔子見季桓子》一篇,記載的是孔子與魯國執政大臣季桓子關於如何治理國家的討論。據文獻記載,孔子仕魯是在季桓子執政時期。故二人交往的經過,對於研究孔子在魯國的從政經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但以往文獻中有關二人交往、對話的記錄非常少。本篇的發現,可以說是填補了一個很重要的空白。可惜的是,由於本篇竹簡殘損很多,文字亦多訛變,較難釋讀。全篇大意還有很多未明之處,竹簡的編連亦多不能確定。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

孔子見季桓子上博簡《孔子見季桓子》校釋    梁靜
上博簡《孔子見季桓子》校釋 梁靜 (武漢大學留學生教育學院) (首發)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第六冊)中的《孔子見季桓子》一篇,記載的是孔子與魯國執政大臣季桓子關於如何治理國家的討論。據文獻記載,孔子仕魯是在季桓子執政時期。故二人交往的經過,對於研究孔子在魯國的從政經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但以往文獻中有關二人交往、對話的記錄非常少。本篇的發現,可以說是填補了一個很重要的空白。可惜的是,由於本篇竹簡殘損很多,文字亦多訛變,較難釋讀。全篇大意還有很多未明之處,竹簡的編連亦多不能確定。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調整了竹簡編連的順序,並對全篇大意進行了仔細地梳理。       簡文現存27簡,554字。現存竹簡基本上都在距上端約21釐米處斷折,較完整及綴合後較完整的有:簡5、15、[1+4][1]、[20+3]、[2+7]、[26+14] 、[11+22] 、[19+17];原屬於竹簡上半段的有:簡10、16、18、24、27;原屬於竹簡下半段的有:簡12、13;未知位置的為簡6、8、9、21、23、25。簡27“而民道之”下有墨鉤,其後留白,當為本篇末尾。   自發表以來,學者對該篇竹簡的編連進行了很多探討[2],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經過學者的研究,簡[1+4],[20+3]、24以及簡12、[2+7],[26+14]、[11+22]、[19+17]的拼合與編連已能確定,但還有一些竹簡的位置不甚清晰,需要進一步探討。   本文調整後的簡序是:[1+4],[20+3]、24,5,6、10,8,9,12、[2+7],[26+14]、[11+22]、[19+17],13,16,18,25,21,23,15,27。全文根據大意,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簡[1+4],[20+3]、24。這是故事的開頭,孔子與季桓子談話的開始。季桓子說自己不能行聖人之道,只能做到“見人不厭,問禮不倦”。孔子則指出目前的施政方略遠不夠好,要想達到良好的治國效果,必須要有仁德。   第二部分包括簡5,6、10,8,9。二人談話的擴展到“仁”這一主題。孔子先對季桓子說沒有“仁”是不行的。桓子進一步問“仁人”之“行處”。孔子從正反兩方面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解答,既講了“仁人”,又講了“不仁人”。   第三部分包括簡12、[2+7],[26+14]、[11+22]、[19+17],13。二人的談話主題是“觀民”。孔子告訴季桓子要依照“二道”,即“仁”與“不仁”兩個標準來觀察民眾,這樣才能正確合理地制定施政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之後孔子具體地講述了什麽是“邪民之行”。   第四部分包括簡16,18,25,21,23,15,27。這幾支竹簡多有殘斷,除簡27可以肯定在最末之外,其餘竹簡順序不明,本文只能根據中心話題將之歸併為一類。這部分講的是君子如何道民。孔子告訴季桓子先要觀察民眾原先所受的教化,再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引導。主要手段包括設立師保、完善禮樂制度等。   全篇釋文如下。       1 孔子見季桓子。“斯聞之,蓋〔賢〕[3]者是能〔親〕1仁,仁者是能行聖人之道。如子親仁,行聖人之道,則斯4不足,豈敢望之。如夫見人不厭,問禮不倦,則20斯中心樂之。”   夫子曰:“上不親仁而 INCLUDEPICTURE "http://www.bsm.org.cn/pic10/100917/02/image001.gif" \* MERGEFORMATINET 尃,聞其治於失人乎?夫士,品物3不窮,君子流其觀焉。品物備矣,而無成德24……”   2 “……為信以事其上,仁其如此也。上雖道智,無不亂矣。是故魚道之君子行冠,弗視也;吾儉,弗視也;魚,弗視也5……由仁歟?蓋君子聽之。”   桓子曰:“如夫仁人之未察其行6處,可名而知歟?”   夫子曰:“吾聞之,唯仁人囗囗10 ……也,有此貌也,而無以者矣。唯非仁人也,乃8……仁援仁而進之,不仁人弗得進矣。得不可,人而囗9……”   3 “……〔以〕其物,邪偽之民,亦以其物。審二道者以觀於民,雖有囗弗遠12矣。”   桓子曰:“二道者,可得聞歟?”   夫子曰:“言即至矣,〔雖〕2吾子勿問,固將以告。仁人之道,衣服必中,容貌不求異於人,不囗7〔 INCLUDEPICTURE "http://www.bsm.org.cn/pic10/100917/02/image008.jpg" \* MERGEFORMATINET 〕……也,好隹聚,仰天而歎曰:不奉,不味酒肉26,不食五穀,擇處危岸,豈不難乎?抑邪民之行也,好假美以為囗14,此與仁人二者也。夫邪偽之民,其術多方。如11悉言之,則恐久吾子。”   桓子曰:“斯不佞,吾子悉言之猶恐弗知,況其如22微言之乎?”   夫子曰:“邪偽之民,衣服好囗,〔容貌〕19囗皆求異於人,囗 INCLUDEPICTURE "http://www.bsm.org.cn/pic10/100917/02/image012.jpg" \* MERGEFORMATINET ,興道學,淫言不當其所,皆同其囗,此邪民也17;……囗,此邪民也;色不樸,出言不忌,見於君子,大為毋,此邪民13……”       4   ……者也。如此者,安與之處而察聞其所教。先16……   ……行年,民久聞教,不察不囗,其行囗囗囗囗18……   ……民氓不可侮,眾之所直,莫之能廢也。眾之〔所〕25……   ……者,君子德己而立師保,慎其禮樂,道其21……   ……〔君〕子有道,生民之蟡23……   ……君子恒以眾福,句囗四方之位以重。君子之以其所,之以其所欲。智不行矣,不囗拜絕以為己拜,此民囗15……   ……是察,求之於中,此以不惑,而民道之27。       首先來看第一部分。   “季桓子”簡文作“季子”,即文獻所記的季桓子,季孫意如(平子)之子,名斯,魯國三桓之首。季桓子的名字“斯”,簡文中出現了三次,分別作:簡2、簡4、簡22,陳劍指出此字可隸定為“”,上部所從是“(徙)”之省,二字音近可通[4]。   “蓋〔賢〕者是能〔親〕仁,仁者是能行聖人之道”,“賢”字圖版作,從福田哲之釋[5]。“是”起強調語氣的作用,如《尚書·金縢》:“是有丕子之責於天”。   “豈敢望之”,“豈”簡文作,從陳劍釋讀,當為“剴”字之訛,讀為“豈”。   這是文章的開頭。孔子去見季桓子,季桓子對孔子說,我聽說有賢才者能夠親近仁德,有仁德者能夠行聖人之道。但像夫子您那樣親近仁德、推行聖人之道,我恐怕做不到,如果僅僅是不厭見人、勤於學禮,我還是很願意的。下面是孔子的回答。   “上不親仁而尃,聞其治於失人乎”,這句話比較費解,關鍵在於“尃”二字。二字簡文作 INCLUDEPICTURE "http://www.bsm.org.cn/pic10/100917/02/image027.gif" \* MERGEFORMATINET ,釋讀尚無定論。“聞其治於失人乎”是孔子反問季桓子,聽說這樣治國失去人心了麼?   “夫士,品物不窮,君子流其觀焉。品物備矣,而無成德……”,“品物”指各種物品。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學生讀書會指出“流觀”一詞見於古書,如《莊子·外物》有“且以狶韋氏之流觀今之世”,“流觀”相當於“流覽”。簡文的意思是,士如同品物一樣無窮無盡,君子對他們要周覽遍觀[6]。“品物備矣,而無成德……”簡文殘缺,從現存內容來看,這裏說的是,即使士人如品物般齊備,但在其之上的君子如果沒有很好的德行,恐怕也不會得到很好的效果。       第二部分主要是講“仁”。   開頭的幾句話也是孔子說的,但不一定緊接着第一部分結尾處孔子的話。簡文殘缺,這裏大概是講“仁”道的一些具體做法,包括“為信以事其上”等。下面說的是“非仁”的做法。   “上雖道智,無不亂矣”的“道”,簡文原作“逃”,同篇的“逃”字還有兩處,一是簡12的“審二逃者”,一是簡21“慎其禮樂,逃其……”。這兩個“逃”,根據文意都應當讀為“道”。據此推斷,此處的“逃”也很有可能讀為“道”。“上雖道智,無不亂矣”大概是說,不用仁而用智來治國,恐怕是行不通的。   “是故魚道之君子行冠,弗視也;吾儉,弗視也;魚,弗視也……由仁歟?蓋君子聽之”。“冠”字簡文作,何有祖釋[7]。這段話殘缺不全,含義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接着季桓子又向孔子請教仁人的一些具體行為。孔子的回答是從正反兩方面進行的。先說“仁人”怎麼樣,又說“非仁人”怎麼樣。   此處簡文由於殘缺和字形複雜有很多不明之處。“此”簡文寫作;“邪偽之民”與“邪民”的“邪”寫作“與”,二字從陳劍釋讀[8]。“貌”字原未釋出,簡文寫作,與簡7“容貌”之“貌”為同一個字,所以此處也應讀為“貌”。整句話含義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仁援仁而進之,不仁人弗得進矣”,“援”字本作“爰”,此從陳劍讀為援引之“援”,簡文意思是,仁人援引、舉薦的也是仁人,不仁之人就無法進仕了[9]。       第三部分是關於“二道”的討論。   “……〔以〕其物,邪偽之民,亦以其物”,兩個“物”字分別作、,從陳劍釋,簡文殘缺部分講的應該是“仁人”的行為[10]。“審二道者以觀於民,雖有囗弗遠矣”,“有”下一字殘,圖版作。這句話大概是說,要根據“二道”來對百姓進行考察,就不會有太大差錯了吧。   關於“二道”,學者有不同的看法,整理者認為當指“仁與不仁”,並舉《孟子·離婁上》孔子說“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為據[11]。陳偉指出“二道”就是簡文中出現的“聖人之道”與“仁人之道”[12]。李銳則認為“二道”是“仁人之道”與“不仁人之道” [13]。陳劍根據其新編釋文,認為簡文把“仁人之道”與“邪民之行”並舉,故而推斷“二道”指的應該是“仁人之道”與“邪民之行” [14]。   本文認為,從簡文來看,“二道”是在上位者用以考察民眾、從而確定治民方法的重要根據,當指一正一反兩種“道”,陳偉之說當可否定。而“仁人之道”與“邪民之行”中間文意多有不明之處,且缺文甚多,陳劍之說亦非確證。結合傳世文獻來看,李銳之說當最有可能,只是簡文敍述“不仁人之道”的部分已經殘缺,“邪民之行”很有可能是屬於“不仁人之道”的一個內容。   “仁人之道,衣服必中,容貌不求異於人,不囗……”,這裏說的是“仁人之道”。“不”下面的字(圖版作)與簡17“ INCLUDEPICTURE "http://www.bsm.org.cn/pic10/100917/02/image036.gif" \* MERGEFORMATINET ”前的字(圖版作)相同。故簡7此字下所缺文字也有可能是“ INCLUDEPICTURE "http://www.bsm.org.cn/pic10/100917/02/image036.gif" \* MERGEFORMATINET ”。這句話講的大概是,“仁人之道”要求衣服、容貌都合乎禮制。   “……也,好隹聚,仰天而歎曰:不奉,不味酒肉,不食五穀,擇處危岸,豈不難乎”,這段話有很多難字的釋讀還不確定,語意不明。“味”簡文作,從陳劍釋,指進食[15]。“擇”字簡文作,從何有祖釋[16]。“岸”簡文寫作“杆”,從陳偉讀為“岸”[17]。   “抑邪民之行也,好假美以為囗,此與仁人二者也”,這裏說的是“邪民之行”。“假”簡文作,從石從刀,又見清華簡《保訓》,當釋為“假”[18]。“二”簡文作,從陳劍釋,“此與仁人二”的意思是說,“邪民”的行為與仁人不一樣[19]。   “夫邪偽之民,其術多方。如悉言之,則恐久吾子”,這是孔子進一步向季桓子講述“邪民之行”,但由於邪民之術很多,所以孔子說,如果詳細地說,恐怕需要說很久。“悉”簡文寫作“迷”,從陳劍釋讀,“悉言之”即詳細言之。“久”簡文寫作“舊”。[20]“久某人”的用法又見於《左傳·昭公二十四年》“寡君以為盟主之故,是以久子。”[21]   “斯不佞,吾子悉言之猶恐弗知,況其如微言之乎”,季桓子堅持要求孔子詳細地講述“邪民”之術。“佞”簡文作,從陳劍釋讀,此字右上的與楚簡“年”字所從的“千”比較像,簡文此字可以看作從“年”之省,讀為“佞”,“不佞”本指沒有口才,簡文這裏是季桓子的謙稱,意思是沒有才能、沒有才智[22]。   “邪偽之民,衣服好囗,〔容貌〕囗皆求異於人,囗 INCLUDEPICTURE "http://www.bsm.org.cn/pic10/100917/02/image008.jpg" \* MERGEFORMATINET ,興道學,淫言不當其所,皆同其囗,此邪民也”。“好”下四字殘缺,圖版分別作   。其中第三字與簡7“容貌”的“貌”字(圖版作)形體非常接近,簡7在講“仁人之道”的時候提到“衣服必中,容貌不求異於人”。而簡文這裏所講的“邪民”是與“仁人”相對而言的,因而可以推斷,殘缺的四字中第二、三兩個字當是“容貌”。“淫”當屬下讀,《逸周書·酆保》有“淫言流說以服之”,“淫”有僭越、放縱等含義,“淫言”大概就是指放肆地說一些不適當的話。   “色不樸,出言不忌,見於君子,大為毋,此邪民”,“”李銳疑讀為“懾”[23]。陳劍指出《論語·季氏》有“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小人“狎大人”與君子“畏大人”相對,即“不畏大人”。讀為“懾”可與“畏”相印證[24]。       第四部分簡文殘缺甚多,前後順序不能確定,說話人也不一定都是孔子。現在的劃分,是根據簡文大意進行的。從現存簡文看來,這部分似乎都有一個共同的中心話題,就是君子如何教民。   第一句話講的大概是,在教化民眾之前先要對民眾原本所受的教化進行一番考察。這段話講到察民之教,可參看《禮記·經解》的前半段,茲摘錄於下: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於《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于《樂》者也。絜靜精微而不賊,則深于《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於《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也。”   “……行年,民久聞教,不察不囗,其行囗囗囗囗……”,這句話是說,民眾長期接受教化就會怎麼樣。“不”後一字簡文作,“行”後四字殘,簡文分別作   。   “……民氓不可侮,眾之所直,莫之能廢也。眾之〔所〕……”,“氓”簡文作,從陳偉釋讀[25]。“廢”,簡文作,陳劍指出此字當為“灋”,與郭店簡《六德》“灋”字寫法相似,這裏讀為“廢”。此簡大意是說,不可欺侮民眾,眾人所樹立、所支持的,沒有人能廢除[26]。   “……者,君子德己而立師保,慎其禮樂,道其……”這裏講的是君子教導民眾的一些具體措施,包括依靠“師保”,時習禮樂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學生讀書會指出,《左傳·襄公十三年》有一則材料:“楚子疾,告大夫曰:‘不穀不德……未及習師保之教訓,而應受多福。是以不德,而亡師于鄢,以辱社稷,為大夫憂,其弘多矣。……’”楚王感歎自己沒有遵守師保的教訓而導致失德亡軍,這從反面說明了古人立師保是為了使自己有德[27]。   “……〔君〕子有道,生民之蟡……”,“君”字簡文殘,圖版作,此從李銳補[28]。   簡15文字多有未明之處。“句”下一字簡文作。“拜”前一字作。   “……是察,求之於中,此以不惑,而民道之”,末字下有墨鉤符號,這是對話的結尾。這句話強調察民一定要“求之於中”,只有這樣才能不惑,才能讓民眾聽順教導。       (編者按:本文收稿日期爲2010年9月16日。) [1]“[ ]”中是兩段綴合的竹簡,“+”表示二者的連接。 [2]可參考李銳:《〈孔子見季桓子〉新編(稿)》,簡帛網2007年7月11日;《〈孔子見季桓子〉重編》,簡帛網2007年8月22日。福田哲之:《〈孔子見季桓子〉1號簡的釋讀與綴合》,簡帛網2007年8月6日。梁靜:《〈孔子見季桓子〉校讀》,簡帛網2008年3月4日。陳劍:《〈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3月22日。 [3]根據文意補出的缺文外加〔〕表示。 [4]陳劍:《〈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3月22日。 [5]福田哲之:《〈孔子見季桓子〉1號簡的釋讀與綴合》,簡帛網2007年8月6日。 [6]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學生讀書會:《攻研雜誌(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5月23日。 [7]何有祖:《讀〈上博六〉劄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 [8]陳劍:《〈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3月22日。 [9]陳劍:《〈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3月22日。 [10]陳劍:《〈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3月22日。 [1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96頁。 [12]陳偉:《讀〈上博六〉條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 [13]李銳:《〈孔子見季桓子〉新編(稿)》,簡帛網2007年7月11日。 [14]陳劍:《〈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3月22日。 [15]陳劍:《〈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3月22日。 [16]何有祖:《〈上博六〉劄記(三)》,簡帛網,2007年7月13日。 [17]陳偉:《讀〈上博六〉條記之二》,簡帛網2007年7月10日。 [18]參徐在國:《說楚簡“叚”兼及相關字》,簡帛網2009年7月15日。 [19]陳劍:《〈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3月22日。 [20]陳劍:《〈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釋》。 [2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學生讀書會:《攻研雜誌(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5月23日。 [22]陳劍:《〈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3月22日。 [23]李銳:《〈孔子見季桓子〉重編》,簡帛網2007年8月22日。 [24]陳劍:《〈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3月22日。 [25]陳偉:《讀〈上博六〉條記之二》,簡帛網2007年7月10日。 [26]陳劍:《〈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3月22日。 [27]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學生讀書會:《攻研雜誌(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5月23日。 [28]李銳:《〈孔子見季桓子〉新編(稿)》,簡帛網2007年7月11日。
本文档为【孔子見季桓子上博簡《孔子見季桓子》校釋 梁靜】,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1658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69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09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