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永别了武器》中的《圣经》情结

《永别了武器》中的《圣经》情结

举报
开通vip

《永别了武器》中的《圣经》情结 2009年8月 第30卷第4期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0FZHANJIANGNoRMALCOLLEGE Aug.2009 V01.30No.4 《永别了,武器》中的《圣经》情结 袁 行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广东广州。511450) 摘要: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一书中明显表露出《圣经》情结。他把女主人公凯瑟琳塑造成了耶稣基督的 化身.多次用《圣经》中常见的“尘土”意象作为象征性的背景。他还借男主人公亨利由恶到善的思想转变过程.揭 示了由于战争的罪恶人类注定走向毁灭。只有弃恶...

《永别了武器》中的《圣经》情结
2009年8月 第30卷第4期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0FZHANJIANGNoRMALCOLLEGE Aug.2009 V01.30No.4 《永别了,武器》中的《圣经》情结 袁 行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广东广州。511450) 摘要: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一书中明显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露出《圣经》情结。他把女主人公凯瑟琳塑造成了耶稣基督的 化身.多次用《圣经》中常见的“尘土”意象作为象征性的背景。他还借男主人公亨利由恶到善的思想转变过程.揭 示了由于战争的罪恶人类注定走向毁灭。只有弃恶从善.才是人类唯二的出路这一深刻主题.从而在作品中“复活” 了《圣经》一书中对人类“救赎之途”的期望和探索。 关键词:《永别了.武器》;《圣经》;情结 中图分类号:13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702(2009)04一0031一03 基督教和《圣经》是西方文化不可缺少的源泉.它体现的 思想已经渗透于西方社会的各个角落。《圣经》不仅是基督 教经典.还是西方文学的创作母体。它历经千年所承载的基 本教义和文化积淀,已与文学结成了根深蒂固的血肉关系. 对西方乃至全世界的文学创作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家们不仅常用《圣经》中的许多情节或人物原型来警世育 人、阐述思想.还把《圣经》的各种意象直接引用到作品中.赋 予人物某种神秘的力量.表达本来不可表达的内容;他们还 把他们自己内心深处的《圣经》情结似隐似显地、点点滴滴地 渗透在他们的作品中。因此.不少研究文学与宗教问题的学 者都声称.西方文学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圣经》传播史。这虽 有失偏颇.但也说明了宗教在西方文学中的地位。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海明威同样受到了《圣 经》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他说过.“我是靠阅读《圣经》学习写 作的.主要是《旧约全书》”[1]19。海明威的大多数文学作品都 有明显的宗教印迹。宗教对其创作的深刻影响不仅表现在 表层形式上。还表现在深层的主题和精神上。海明威把宗教 的知识和意象变成了自己思维方式和思想内容的有机组成 部分。 文艺批评界在不断深入研究基督教和《圣经》对海明威 创作的影响时认为.在他的作品中对人的生存状况的描述只 是浮在水上的部分;为奴役中的人类寻找一条解救途径.才 是其潜在的、真正的主题。这一主题正是海明威内心深处的 宗教思想和《圣经》情结的具体表露。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1920年代的代表作.也是“迷 惘的一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该书在主题、意象、人物、 情节等很多方面都受到基督教和《圣经》的深刻影响。从《圣 经》的角度来研究《永别了.武器》.会使我们对这部小说有更 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一、凯瑟琳——基督化身 很多人认为.《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是完美女人:美 丽、温柔、无私、忠实、勇敢、聪明。是甜美爱情和幸福家庭的 象征。然而.从基督教的视角来审视这一女性形象.会发现 凯瑟琳的故事十分明显地传达了小说的《圣经》情结.她的品 德性格和耶稣基督有许多相似之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两 者都有一颗博大无私的仁爱之心。 “爱”是《圣经》的一大主题.这种爱不是一般意义的爱。 它既没有阶级性。又没有民族性,也没有生理性.超越了~切 羁绊人性良性发展的障碍。因而显得博大、圣洁、迷人。‘耶稣 是上帝完美的形象化身.这一形象的核心便是“仁爱”。耶稣 教导人要彼此相爱.甚至要心中没有仇恨.要爱仇敌。基督 教将其信仰的全部真理和核心都归纳为爱“上帝”和爱“人” 这一最根本的准则上。 凯瑟琳同样具有一颗基督般纯真而无私的“仁爱之心”. 是基督在本书中的化身。她用纯真而无私的爱深深地感染 了亨利。使他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爱和幸福。凯瑟琳曾充满 深情地对亨利说:“哪里还有什么我。我就是你。别再分出 一个独立的我。”“你是我的宗教。你是我的一切。”[2]8”¨凯 瑟琳为亨利所付出的真爱.在她生命垂危之际得到了最为淋 漓尽致的表现。她说:“不过。我还是要你接近女人”,“我会 夜夜来陪你的。”[2]“4 收稿日期:2009一Ol—02 作者简介:袁行(1972一).男.河南太康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讲师,从事英语言文学、文化与翻译研究。 万方数据 32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30卷 《新约·路加福音》这样叙述耶稣受难前对他人的爱: 有许多百姓跟随耶稣.内中有好些妇女。妇女们为 他号啕痛哭。耶稣转身对她们说:“耶路撒冷的女子。不 要为我哭.当为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哭。”又有两个犯人, 和耶稣一同被带来处死。当下.耶稣说:“父啊,赦免他 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3]“”“7 由此可以看出.海明威为凯瑟琳赋予了基督的仁爱品 质。凯瑟琳临终前对亨利表露出的爱.与耶稣基督在受难前 对他人所表示的爱,有着惊人的相似。凯瑟琳的这种纯真而 无私的爱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两性之爱.而是能够警世、救赎 人类罪恶的爱。这就是基督的仁爱。 二、“尘土”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 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众所周知.比喻是《圣经》常用 的修辞手段。“字面上来说。《圣经》是一部浩瀚的神话,是从 创世纪到启示这整个时期的叙事.是由一系列反复出现的意 象组成的统一体。这些意象凝结成为一个单一的隐喻 群”【4]”。西方文论家诺思罗普·弗莱认为.《圣经》语言的最 大特点就是比喻性。人们诠释《圣经》不应只停留在字面的意 义上.而应该把它作为含义深刻的寓言来阅渎。 根据《圣经·创世纪》第3章记载.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 因为受到蛇——魔鬼的诱惑偷吃了禁果.因而犯下大罪.受 到上帝的惩罚.被逐出伊甸园。这就是整个人类的“原罪”; 这一罪过株连后世子孙.成为所有人苦难的根源。上帝对他 们这一罪行的宣判就是:“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这句 简单的话却解释了基督教的人生观。《圣经·创世记》中又 进一步对其进行了解释:“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命之气 吹在他的鼻孑L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在之后的《诗篇》中 又有这样的解释:“他的气一断。就归回尘土。”由此可见,在 基督教人生观和世界观中。人生是一个有着共同的起点和终 点的过程.而这个起点和终点就是“尘土”。这一方面指出人 类的始祖亚当是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指 出人类必然要走向死亡。 揭示了基督教“原罪论”基本教义的“尘土”意象在《永别 了.武器》一书中反复出现.同样具有十分深刻的象征意义。 海明威巧妙地把它运用于这本小说的许多场景之中。“尘土” 的每次出现都带有死亡、毁灭的气氛和意象.揭示了人类由 于战争的罪恶注定要走向毁灭.而人类命运的唯一出路在于 对善、爱与和平的追求。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书中第4l章描述道:“垃圾桶的 上面只有些咖啡渣、尘埃和几朵凋谢了的花朵。”[2邛40这是海 明威描述亨利等待凯瑟琳分娩时在附近的一家咖啡店所注 意到的景象。“尘埃”这一意象在这里再次预示“死亡”的到 来.与小说中凯瑟琳分娩的场景相对应.预示着因窒息而死 的婴儿和产后大出血而死的凯瑟琳本人.可以说是对整部作 品中所使用的“尘土”意象的概括和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人类由于自身战 争的罪恶必然要受到惩罚.走向毁灭。即使是善良美丽的凯 瑟琳和她刚刚出生的无辜的婴儿也不能幸免于难。海明威 把凯瑟琳分娩时的巨大痛苦.以及她因产后大出血而死的情 景.巧妙地同“尘土”意象结合起来.构成了一幅人类因其自 身的罪恶必然要受到惩罚的完整画面。 三、“救赎之途”的探求 《永别了.武器》蕴含着《圣经》宣扬的“救赎之途”的探 求,寄托了海明威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探索。这一“救赎之 途”的探求过程.集中体现在主人公亨利的思想转变过程中。 著名圣经文学学者勒兰德·莱肯说:“圣经文学的情节就是 以善与恶之间的巨大神灵冲突为中心。”Ⅲ214这种冲突发生 在上帝的旨意和撒旦的诱惑之间.具体表现为善人与恶人之 间、天堂与地狱之间、上帝与背弃诺言的人类之间和上帝的 天使与堕落的天使之间。《永别了.武器》中.作者把《圣经》 所宣扬的善恶二元对立的原则非常自然地融入了主人公亨 利的思想转变过程之中。 (一)“恶”的初源 作品的第一部分中描述了亨利在罪恶的战争环境下对 “恶”的选择.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荒芜与空虚以及对战争和 生活的冷漠。作为一个美国人.亨利毫无任何目的就参加了 意大利军队。他和其他官兵一样思想僵化.感情冷漠。终日 饮酒作乐.嫖妓纵淫.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真爱.只是为满足肉 欲.灵魂极度空虚、堕落。例如.在第7章中,亨利独白道: “照我看来.这次战争对我的危险性,就好比是电影中的战 争。’’[2]43 (二)“心灵的抉择” 从作品的第2章开始.海明威借由亨利的三次“心灵的 抉择”.集中体现了其思想转变过程.借此暗指人类应该进行 的摈弃罪恶.选择真爱与和平的“救赎之途”的探求。 第一次“心灵的抉择”是亨利要去度假。官兵们建议他到 “文化和文明的中心地去”.因为那里“他应当玩玩好姐 儿”[2]l“;而基督教牧师则劝亨利去享受纯朴的农村风光.远 离乌烟瘴气的“文明之地”。牧师代表了基督教的“善”.而官 兵们则代表了“恶”。亨利没有听从牧师善意的劝告.去了所 谓的“文明之地”。说明人们在战争的巨大罪恶摧残之下.思 想被邪恶所诱惑而“弃善从恶”;第二次“心灵的抉择”是受伤 后的亨利已经初步认识到了战争的危险性.不再盲目地认为 战争与自己无关。他被送到医院后。凯瑟琳来探望他。他独 白道:“我一看到她。就爱上了她”.“⋯⋯我感到非常愉快幸 福。”[2]2”凯瑟琳付出的真爱代表着“善”。引领了亨利的思想 转变。这次亨利终于选择了“善”;第三次“心灵的抉择”是亨 利被诬为敌方间谍.为了逃避战地宪兵的枪杀而跳河逃跑。 亨利独自道:“愤怒在河里被洗掉了.任何义务责任也一同洗 掉了。其实我的义务在宪兵伸手抓我衣领时就停止 了。”[2]”9由此可以看出.在这次“善”与“恶”的冲突之中。亨 利抛弃了“恶”而选择了“善”,他的跳河逃跑行为可以看作是 接受了“宗教洗礼”.彻底与以战争为代表的“恶”划清了界 限。 万方数据 第4期 袁行:《永别了,武器》中的《圣经》情结 33 (三)“救赎之途”的思考 基督教认为.人类一切痛苦、不幸与罪责都是由于对肉 体、情欲与各种世俗需求的屈从和追求.都是来自对尘世生 活各种幻象的迷恋.因此要超越一切痛苦与不幸.就必须从 时间之轮和肉体束缚中解脱出来,借助信仰生活在精神世界 中实现生命的终极意义。海明威一生致力于超越生命的自 然性和社会性.最终形成了一种既非伦理道德又非功利主义 的人生观。他对人生进行本体论的把握.对生命的终极意义 进行不懈探索的精神与基督教的精神实质存在着根本性的 一致。这正印证了宗教精神对海明威生活和创作的最深层 次的影响。 《永别了.武器》第四部37章描述了亨利和凯瑟琳共同 冒雨划船.从意大利逃亡到瑞士。当亨利给凯瑟琳看由于划 船而起了肿泡的双手时.开玩笑地说:“我的翅膀可没有钉 痕”①【2]“。在此.海明威借亨利之口传达了基督教“救赎论” 的基本思想.表现了海明威对人类前途和命运所做出的深沉 思考。人类由于其始祖亚当和夏娃所犯的原罪而生来就有 参考文献: [1]库尔特·辛格.海明威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3. [2]海明威.永别了.武器[M].林疑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 版社.1995. [3].圣经[z].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2000. 罪.因此无法自救;于是上帝派他的独子耶稣降临人间来流 出鲜血.承受死亡.作为“赎价”以救世人。这是“救赎论”的 思想来源.也是贯穿小说全文所描述亨利思想转变的过程中 想要表达的意义——“救赎之途”的探求必须付出血的代价. 乃至牺牲生命。这揭示了在战争的罪恶笼罩之下.人们只有 义无反顾地摒弃“恶”而选择“善”,追求和平与真爱.才能找 到真正的“救赎之途”. 综上所述.在《永别了,武器》一书中。海明威从基督教的 视角出发.把耶稣基督的高尚品质融人女主人公凯瑟琳形象 的创作之中.突出表现了她和耶稣基督一样.都有一颗博大 无私的“仁爱”之心;多次使揭示了基督教“原罪论”基本教义 的“尘土”意象弥漫予作品的背景之下;借用“善”与“恶”之间 内在而激烈的冲突来描述男主人公亨利的思想转变过程.从 而使整部作品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巧妙而又恣意地挥洒 了他内心深处强烈的《圣经》情结。寄托了他对整个人类的 “救赎之途”。即人类命运与前途的期望和探索。 [4]诺思洛普·弗莱.伟大的代码[M].赫振益。译.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1998. [5]勒兰德·莱肯.圣经与文学[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6. TheBibleComplexinAF口,.PwPZZfDA,.ms 肼NH“”g (DepartmentofForeignLanguages,GuangdongWomenjsPolytechnicC011ege,Guangzhou, Guangdong5l1450,China) Abstract:ThisstudyistoexplorethecomplexabouttheBiblethatErnestHemingwayexpressesinA F“rP叫PZZ£oAr优s,inwhichCathe“ne,theheroine,actsastheembodimentofJesusChrist,with,justas intheBible.adozenofsymbolic“dust’’backgrounds.AFd,.P议,PZZ£oAr,"sdisclosesthatduetothesinof war,humanbeingsaredoomedtodestructionandtheonlywayoutliesinthepursuitof“thegood,’’in— steadof“theevil,”viaapositivetransformationinthemindsoastore—createinthestorythesearchfor salvationofmanintheBible. Keywords:AFⅡrP叫PZZ£oA,.ms;theBible;complex ①“钉痕”是指《圣经》中耶稣受难时被钉在十字架上而留下的伤痕。 万方数据 《永别了,武器》中的《圣经》情结 作者: 袁行, YUAN Hang 作者单位: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广东,广州,511450 刊名: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ZHANJIANG NORMAL COLLEGE 年,卷(期): 2009,30(4) 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6条) 1.库尔特·辛格 海明威传 1983 2.海明威.林疑今 永别了.武器 1995 3.圣经 2000 4.诺思洛普·弗莱.赫振益 伟大的代码 1998 5.勒兰德·莱肯 圣经与文学 1986 6."钉痕"是指《圣经》中耶稣受难时被钉在十字架上而留下的伤痕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周卫军 永别的仅仅是武器吗?--海明威代表作《永别了,武器》赏析 -孝感学院学报2000,20(2) 在纪念海明威百年诞辰之际,笔者重读海明威重要代表作之一<永别了,武器>.通过仔细品味此小说1929年初版封面上颇具匠心的图案设计,有双重含 义的英文标题,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它的主要情节,笔者认为海明威的此篇小说想表达的含义为主人公亨利不仅告别了武器和战争,同时由于这场罪恶的 战争和这残酷的世界使他告别了美好的爱情.小说控诉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和荒谬,追根溯源地探索了"迷惘的一代"在战争中所受的创伤和失去理想 的原因. 2.学位论文 石萍萍 无以逃脱的生死骗局——试用心理学本能论解析《永别了,武器》的悲剧性 2006 发表于1929年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一部经典力作。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描写美国青年 弗雷德里克·亨利从自愿参战到告别战场的全过程以及凯瑟琳·巴克莱与弗雷德里克·亨利之间凄美的爱情悲剧。 海明威是一位具有浓郁悲剧意识的作家,其早期创作多是侧重表现西方现代世界的残暴以及个体的绝望。海明威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生死问题的探讨 来揭示人的本质及其不可避免的悲剧性。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悲剧与其说是社会悲剧,不如说是性格悲剧。在探索和理解人性方面,心理学和文学担负着共同的任务 ,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发展又为文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契机。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于1923年修正自己早年的动机理论并提出了人格结构三分论,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随后,在这一新的人格模式的基础上,弗洛伊德丰富和发展了心理学的本能理论。 精神分析在深入解剖人的深层动机的过程中,将理性之光投射到人心深处的黑暗王国,充分暴露出人类内心深处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等悲剧性 冲突。将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等心理学概念引入到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后,我们可以从爱恨与生死的相互冲突中,看到人物在自然和现实的背景上,对生 存与死亡的追求与反抗,从而在最深层次上理解人物的悲剧性命运。 本论文在掌握大量心理学理论资料的基础上解析《永别了,武器》中人物悲剧的不可避免性。 结构上该论文包含引言、主体四章以及结论三大部分。 在主体四章中,第一章分两部分阐述文学与心理学内在的亲缘关系。首先,心理学家往往在著作中借助神话这一文学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其次 ,心理学的介入为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第二章阐述本能理论与《永别了,武器》之间的联系。首先,介绍心理学上本能理论的提出发展并结合文本进行阐释。其次,着重从《永别了,武 器》的创作背景上、小说结构上、意象情境上以及主题思想上阐述该作品与本能理论的内在联系。 第三章侧重从生命本能与死亡本能的相互转化中探讨人生悲剧或性格悲剧的产生。 在第四章中,本论文首先阐明海明威悲剧意识的产生发展及其在创作中的表现。其次,在该章第二三部分结合本能理论依次对男女主人公的人生悲 剧做出深入细致的分析。在这部分强调指出战争摧残人的身体和心灵,但战争不过是冷酷无情世界的必然产物。在严酷的现实面前,理想信念以及美好 的爱情都是短暂脆弱的,痛苦是无法解脱的。人生归根到底是场不可避免的悲剧。 总之,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悲剧都是由社会因素引起。《永别了,武器》生动刻画出一幕幕发生于混乱残 暴的战争背景下的生死悲剧。主人公亨利和凯瑟琳的悲剧应从性格悲剧上去理解:亨利为了荣誉理想而战,到头来只发现战场只是屠宰场;逃离战争的 亨利视爱情为唯一精神支柱,结果随凯瑟琳的死亡一切轰然倒塌。凯瑟琳是一位具有奉献精神的女性,她对于神圣爱情的追求与渴望使她不可避免地成 为悲剧的牺牲品。盛开于战火硝烟中的爱情之花却在和平国度里凋零,可见战争不是造成主人公悲剧的主要原因。借助心理学本能理论可以看出死亡本 能是如何施以狡计逐步上演人生悲剧,以此达到从更深层次上领悟《永别了,武器》主题的目的。 3.期刊论文 刘斌 浅析《永别了,武器》中的反战主题 -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21) 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发表于1929年,是海明威举世闻名的一部力作,标志着海明威的思想和艺术均已走向成熟.这部长篇小说是海明威战争经验和 战争思考的产物,是海明威战争题材小说中最成功最精美的一部.他的反战主题更是时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将主要从反战主题的内容和体现方式来 分析<永别了,武器>中的反战主题. 4.期刊论文 杨雁.王群锋.Yang Yan.Wang Qunfeng 被酒充斥的世界——论酒在《永别了,武器》中的作用 -贺州学 院学报2007,23(1)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一部广为人知的小说.作者以其精练、简洁的写作风格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其在作品中擅长运用象征、比喻的写作手法,使 作品富有很深的意蕴,给人以充分的想象.在《永别了,武器》这部作品中,除了人们广泛讨论的雨、高山、平原等事物外,还有一样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 ,那就是酒在这部作品中如何发挥它的作用. 5.学位论文 郑启万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叙事学解读 2007 海明威是二十世纪美国知名作家和文坛巨匠,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并于1954年被授予了诺贝尔文学奖。《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早期的代表作 ,描写了帝国主义战争以及战争给青年一代在肉体和心灵上留下的永久性创伤。小说自1929年问世以来,诸多评论家对小说做了研究和评论;可以毫不 夸张地说对《永别了,武器》的研究已经是硕果累累,但是从叙事学的视角对对海明威的叙事艺术进行解读——依然是一个值得更多关注的领域。 本文从经典叙事学的角度,主要以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的《叙事话语》的理论为蓝本,对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的叙事方法和技巧做文本的分 析,论文将文本细读和理论探索相结合,通过对《永别了,武器》中的叙述情景、叙事声音、叙事时间和叙事距离等叙事要素的讨论,力图说明海明威 的卓尔不群的叙事艺术特色以及他的作品产生的持久深远的影响力。 6.期刊论文 谭佳吉.TAN Jia-ji 破碎的完美真实的虚无——浅析《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2009,25(4) 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创作的"硬汉"形象已深入人心,但其对女性的态度却一直是评论界争论的焦点.海明威认为艺术形象的生命和灵魂在于高度的真 实感,在此,从真实感这个角度,分析了<永别了,武器>中凯瑟琳的性格特征,从而认为在海明威的艺术世界中,不强调"大男人",也不存在"厌女"情结,最首 要的是人,他只是立足于对人及人生的认识与理解之上来塑造出一个个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 7.学位论文 张宏志 从《永别了,武器》中读海明威的艺术风格 2005 海明威是西方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永别了,武器》被认为是当代的文学杰作。这部小说以其特有的“硬汉精神”、冰山风格、 精练的语言以及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结合而享誉世界。它被誉为现代美国文学的典范之作。本篇论文从多角度分析了这部作品,例如历史背景、哲学、 审美、心理及艺术风格。读者可以从《永别了,武器》中感受到它的永恒魅力。《永别了,武器》是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作品并未粉饰战争,而是描述了 剥夺了人的生命和幸福的战争的残酷和疯狂。小说通篇都弥漫着反战情绪。作家在小说中描写了故事发生地、一切经历、对话甚至还有主人公的内心独 自,绘制出战争毁掉了人们的生命和生活以及年轻一代在一战后的迷失。凯瑟琳·巴克莱的死和弗雷得里克·亨利的痛苦充分表明人们不仅从身体上被击 败,其精神也完全被打败。在战争的阴霾中人人自危:“这个世界毁掉了所有人的生活。它不加区分地所有好的、温柔的和勇敢的东西。”一战使得整整 一代人失去了希望、宗教和信仰。海明威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为整个世界献出了最伟大的作品。人们可以从这部作品中感受到“迷惘的一代 ”的失望、悲惨、伤痛和死亡。它也因此成为拥有永恒魅力、享誉世界的经典之作。 8.期刊论文 厉彦花 《永别了,武器》的叙事视角与主题意义 -硅谷2009,""(12) 在<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是一位对人生和战争怀有无限浪漫梦想的青年但在残酷的战争中他的理想破灭,价值观崩溃,开始意识到战争破坏性 ,并产生了反战的思想.小说中,海明威采用了亨利为叙事视角讲述了亨利对战争由热爱到反抗的心理历程,以此拉近了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并产生共鸣,从 而充分的表达了作者的反战主题. 9.期刊论文 孙致礼.周晔.Sun Zhili.Zhou Ye 交织在叙述语言中的战争与爱情——海明威《永别了,武器》重译有 感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9,""(2) 作为部队的翻译工作者,重译海明威小说<永别了,武器>,令我们对这部战争文学作品的主题与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文本的语言层面与叙述艺术中 ,可以具体生动地感受到小说里"战争"与"爱情"的紧密交织,交织中凸显了战争的残酷,可以直接又深层地把握其"冰山原则",即如何以强烈而深沉的感情 潜流,有力地表达出小说的反战主题. 10.学位论文 钱仕盈 身体的压抑与反抗——《永别了,武器》的身体解读 2008 《永别了,武器》从出版至今奠定了海明威作为国际知名作家的地位。对小说中诸多主题、形象及写作手法的评论从未间断,但随着政治、经济、 文化、哲学的发展,对此小说的解读进入新的阶段。当身体政治学这一理论推出后,对身体的关注使得在文学作品中的身体形象也备受争议。本文从小 说男女主人公的身体描写出发,结合身体文化批评,分析各种身体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从中发现身体表现人类对其压迫及人类渴望通过身体反抗来获 得自由的主题。 本文导论部分简单概括了诸位评论家对《武器》的分析。目前对此小说的评论大多从战争-爱情主题入手,探讨悲观主义、宿命论。从最初的书评来 看,对这本小说有褒有贬。褒扬海明威赋予小说的真实性,贬低海明威在小说中的粗俗色情描写。此外,评论家们从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创伤理论以 及其写作手法入手,从多方面多角度研究小说。身体批评崛起后,《武器》中的身体形象也具有更深层的意义。 第二章主要探讨身体批评的起源和发展。在古典哲学中身体与意识相互对立,意识即精神高于身体。从笛卡尔开始,身体被重申,尼采的身体理论 为近代身体批评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身体成为中心。而福柯关于女性身体的批评也为身体解读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章着重分析主人公亨利和凯瑟琳在小说中具体的身体表现。在《武器》中亨利的身体形象是通过性行为,身体伤害和治疗来表现,而凯瑟琳除 了性行为与身体死亡之外,则被海明威赋予生育这个女性特征。 第四章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结合第三章中男女主人公的身体描写,详细分析这些身体描写的潜在意义。身体的伤害和治愈被视为对个人主义的压 抑,同时男主人公的身体伤害和女主人公的死亡表达了外界对身体的压迫。最后主人公在战争中短暂的快乐,新生儿的到来和死亡揭示了身体对外界压 迫的反抗。 结论部分总结了《武器》中的身体描写及其意义,指出在身体批评的推动之下,身体应该作为书写的重点。因为只有身体而不是意识与精神才能深 刻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本文期望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能对小说中身体描写所暗藏的个人主义、压迫及反抗有清楚的认识。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jsfxyxb200904009.aspx 下载时间:2010年6月4日
本文档为【《永别了武器》中的《圣经》情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7017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7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0-30
浏览量: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