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近年来全国名校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2011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及文言文

近年来全国名校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2011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及文言文

举报
开通vip

近年来全国名校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2011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及文言文2011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及文言文 分析与综合大集训 【体验大本营】 【能力集训】 注意辨别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并翻译出来。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解析]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状语后置。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解析]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省略句 3.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解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宾语前置 4.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解析]第二天,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坐着和他闲聊。省略句 5.臣之客欲有求于...

近年来全国名校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2011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及文言文
2011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及文言文 分析与综合大集训 【体验大本营】 【能力集训】 注意辨别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并翻译出来。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解析]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状语后置。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解析]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省略句 3.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解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宾语前置 4.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解析]第二天,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坐着和他闲聊。省略句 5.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解析]我的客 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状语后置 6.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解析]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状语后置 判断句 7.(冠者、童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解析]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状语后置 8.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解析]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状语后置 9.申之以孝悌之义。 [解析]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状语后置。 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负或头顶重物行走了。状语后置 1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解析]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状语后置 1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状语后置 1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解析]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被动句 14.为天下笑者,何也? [解析]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被动句 15.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解析]那迁谪戍边的士卒并不比九国部队更强。状语后置 16.委命下吏。 [解析]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下吏。省略“于”字 17.沛公军霸上。 [解析]沛公在霸上驻军。省略“于”字 18.若属皆且为所虏! [解析]你们都将被他俘虏。被动句 19.欲呼张良与俱去。 [解析]想召唤张良和他一起去。省略“之”字 20.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解析]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省略句.状语后置 21.客何为者? [解析]客人是干什么的?宾语前置 22.沛公安在? [解析]沛公在哪里?宾语前置 23.孰与君少长? [解析]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 疑问句,注意“孰与”的翻译 24.军中无以为乐。 [解析]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注意“无以”的翻译 25.死生亦大矣。 [解析]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判断句 2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解析](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为”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判断 27.悟言一室之内。 [解析]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状语后置.省略句 28.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解析]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注意意译 29.亦将有感于斯文。 [解析]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状语后置 30.既自以心为形役。 [解析]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被动句 31.田园将芜胡不归? [解析]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反问句 32.农人告余以春及。 [解析]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状语后置 3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解析]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宾语前置 34.(其)不拘于时。 [解析]不受时俗的拘束。被动句 35.而耻学于师 [解析]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状语后置 3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解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省略句 37.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解析]早晨唱歌,晚上弹曲,当了秦国的宫人。“为”不表判断 38.多于南亩之农夫。 [解析]比田里的农民还多。状语后置 39.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解析]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使秦国灭族的是秦国,不是(其他)天下的人民。判断句 4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解析]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送给别人。省略句 41.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解析]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状语后置 4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日割,以趋于亡。 [解析]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被动句 4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解析]被动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被动句 4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解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状语后置 45.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解析]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判断句 46.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 [解析]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省略句 47.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岛兽、往往有得。 [解析]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状语后置 4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解析]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判断句 49.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是纳之。 [解析]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状语后置.省略句 50.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解析]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状语后置 51.及其衰也,数士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解析]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被动句 52.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解析]山石被敲打时铿锵作响,到处都这样。定语后置 5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解析]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地响着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状语后置 54.古之人不余欺也。 [解析]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啊!”宾语前置/ 55.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解析]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判断句 56.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解析]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状语后置 57.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解析]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省略句.状语后置 58.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解析]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判断句 59.而刘夙婴疾病。 [解析]而刘氏多年被疾病缠身。被动句 60.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解析]这样看来,我对陛下尽忠的时间还很长。状语后置 61.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解析]过不了多久就要随你死去了。谓语前置 62.未可以为信也。 [解析]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省略句 6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解析]这都是我造成的灾难,又能抱怨谁呢?宾语前置 64.吾念,汝从于东。 [解析]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省略句 65.其然乎?其不然乎?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解析]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疑问句 66.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解析]如果死后有灵,那么我们又能分离多久呢?宾语前置 67.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解析]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状语后置。 68.而今安在哉? [解析]然而如今在哪里呢?宾语前置。 69.客有吹洞箫者。 [解析]有一位吹洞箫的客人。定语后置。 70.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解析]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被动句。 71.(鹏)翱翔蓬蒿之间。 [解析]鹏盘旋于蓬蒿丛中。省略句。 7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解析]何必要飞上九万里的高空才向南飞呢?疑问句。 73.(鹏)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解析]鹏背负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宾语前置。 74.彼且恶乎待哉? [解析].他们还凭借什么呢?宾语前置。 75.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解析]渔舟唱着歌,在傍晚时分,歌声响彻鄱阳湖畔。省略句。 76.(吾)怀帝阍而不见。 [解析]我思念皇上却不被召见。被动句。 77.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解析]驾着豪华的马车行驶在高高的道路上,到崇山峻岭中去观望风景。状语后置。 78.既而得其尸于井。 [解析]不久,在井里发现了儿子的尸体。状语后置。 79.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解析]村中有个游手好闲的年青人驯养了一只蟋蟀。定语后置。 80.(成)留侍期限,以塞官责。 [解析](成名)留着等待期限,用它来交付官差。省略句。 81.(成妻)折藏之,归以示成。 [解析](成妻)折起来,放好它。回家把它交给成名看。省略句。 82.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解析]又用鸡试着和它斗,果然如成名讲的那样。省略句.状语后置。 83.好乐何如 [解析]爱好音乐(又)怎么样呢?宾语前置。 84.何以能鼓乐也 [解析]为什么能够奏乐?宾语前置。 85.见羽旄之美 [解析]即见到美丽的羽旄。定语后置。 86.君何以知燕王? [解析]你凭什么了解燕王呢?宾语前置。 87.赵王以为贤大夫。 [解析]赵王把他当作贤能的大夫。“以”字后面省略了“之”。 8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解析]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诽谤。被动句。   【新题速递】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题 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庄,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遂去不顾。 1.下面的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加点的词全部属于名词用作动词的一组是(   ) ①     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 ②     仪貌之庄,语言之野 ③     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 ④     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④ 解析:C。①薪:名词作动词,砍柴;④语:名词作动词,告诉。②“语言”、③“金”都做一般名词。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                                                                             (2) 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遂去不顾。                                                                             答:(1)我正当夏天五月,披着裘衣砍柴,难道是为您拾取金子的人吗?  (2)砍柴人说:“您是只看外表的人,哪里值得告诉您姓名!”于是离他而去,连头也不回。 解析: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词语活用现象和文言特殊句式。(1)“披裘而薪”的“薪”名词活用为动词,“岂取金者哉”是一个反问句。(2)“子皮相之士也”是判断句,“何足语姓字”是反问兼感叹句。 【参考译文】 延陵季子出游,看到路上有别人遗失的金子。正值夏天五月,有一个披着裘皮大衣的打柴人(经过这里),季子对着打柴人大喊道:“把那地上的金子给我拿过来!”打柴人把镰刀丢到地上,瞪大眼睛摆着手说:“为什么您地位这样高,见识却如此卑下,您相貌生得仪表堂堂,而说话却这样粗野?我正当夏天五月,披着裘衣砍柴,难道是为您拾取金子的人吗?”季子向他道歉,请问他的姓名。打柴人回答说:“砍柴人说:“您是只看外表的人,哪里值得告诉您姓名!”于是离他而去,连头也不回。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3、4题 昔者,秦缪公乘马①而为败②,右服③失而野人④取之。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饮酒,余恐其伤女也!”于是遍饮而去。处一年,为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缪公之车矣,晋梁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矣,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殳⑤而击缪公甲,缪公中指者已六扎矣。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此《诗》文所谓曰:“君君子则正,以行其道;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者也。人主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 【注】①马:此指马车。②败:此指车坏。③右服:右侧驾辕的马。④野人:此指农夫。⑤殳:一种兵器。 3.下列语句画线部分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解析:C。例句和ABD三句画线部分都是定语后置句,且都用“者”作为标志。C“者”特殊作助词,与前面的动词短语构成者字结构,相当于“……的(人)”。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                                                                              (2)于是遍饮而去。                                                                             (3)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                                                                             (4)人主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                                                                             答:(1)(缪公)看见农夫们在岐山的南面正要吃掉他的马。(2)于是(缪公)一一给他们酒喝后才离去。  (3)(农夫们)在车下为缪公奋力搏斗。  (4)君王怎么可以不致力于德行去爱护百姓呢? 解析:(1)“食”作动词用;“于岐山之阳”介词结构后置作补语。(2)“饮”使动用法,后省宾语“之”。(3)“于车下”介词结构后置作补语。(4)“胡……乎”疑问句式。 【参考译文】 过去,秦缪公乘坐马车,车子坏了,他的右辕马走失了,被农夫获取。缪公亲自去索要那马,看见农夫们在岐山的南面正要吃掉他的马。缪公叹道:“吃骏马的肉而不饮酒,我担心妨害你们!” 于是缪公一一给他们酒喝后才离去。过了一年,发生了韩原之战。晋国人已经包围了缪公马车了,晋军梁由靡已经勒住缪公的左辕马,晋惠公的右路石奋用兵器袭击到了缪公的盔甲,缪公受伤已达六处了。这时,曾经在岐山南面吃马肉的三百多农夫,在车下为缪公奋力搏斗。于是大胜晋军,反而俘获晋惠公凯旋。这正如《诗经》里所说的“君君子则正,以行其道;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那些话。君王怎么可以不致力于德行去爱护百姓呢?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6题 秦以关中之地,日夜东猎六国,百有余年,悉禽灭之。虽云得地利,善为兵,故百战百胜,以予考之,实六国自有以致之也。韩、燕弱小,置不足论。彼四国者,魏以惠王而衰,齐以闵王而衰,楚以怀王而衰,赵以孝成王而衰,皆本于好兵贪地之故;魏承文侯、武侯之后,表里山河,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而惠王数伐韩、赵,志吞邯郸,挫败于齐,军覆子死,卒之为秦国所困,国日以蹙,失河西七百里,去安邑而都大梁,数世不振,讫于殄国。闵王承威、宣之后,山东之建国莫强焉,而狃①于伐宋之利;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而为天子,遂为燕所屠。虽赖田单之力,得复亡城,子孙沮气,孑孑自保,终堕秦计,束手为虏。怀王贪商於六百里,受诈张仪,失其名都,丧其甲士,不能偿,囚辱以死。赵以上党之地,代韩受兵,利令智昏,轻用民死,同日坑于长平者过四十万,几于社稷为墟,幸不即亡,终以不免。此四国之君,苟为保境睦邻,畏天自守,秦虽强大,岂能加我哉!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狃(niǔ):贪。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若属皆且为所虏”中“为”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卒之为秦国所困,国日以蹙 B.欲并二周而为天子,遂为燕所屠。 C.终堕秦计,束手为虏。 D.苟为保境睦邻,畏天自守。 解析:D。 D项,“苟为保境睦邻”的“为”相当于“为了”,表目的。A项“为秦国所困”和B项“为燕所屠”都是“为……所……”结构表被动;C项,“为”表被动,后省宾语“之”。 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本于好兵贪地之故。                                                                              (2)惠王数伐韩、赵,志吞邯郸,挫败于齐。                                                                              (3)山东之建国莫强焉,而狃于伐宋之利。                                                                              (4)怀王贪商於六百里,受诈张仪,失其名都。                                                                              答:(1)都是由于喜欢打仗并贪图土地的缘故。(2)惠王多次讨伐韩国、赵国,立志吞并邯郸,却被齐国击败。(3)崤山以东各诸侯国没有谁比它强盛,却贪于攻打宋国中的利益。(4)怀王贪图商於六百里的土地,受张仪欺骗,失去了他的名城。 解析:(1)是判断句,主语是“彼四国者,魏以惠王而衰,齐以闵王而衰,楚以怀王而衰,赵以孝成王而衰”;(2)“于”表被动;  (3)“于伐宋之利”作“狃”的补语。(4) “受诈张仪”,“诈”后省介词“于”,是个被动句。 【参考译文】 秦国凭着关中的土地,日夜向东攻打六国,经一百多年之后,全都给消灭了。虽然说得了地利,善于用兵,所以百战百胜,据我考察秦灭六国,实际上六国自有其原因导致这样的。韩国、燕国弱小,放在一边不值得评论。那四国,魏国从惠王开始衰落,齐国从闵王开始衰落,楚国从怀王开始衰落,赵国从孝成王开始衰落,都是由于喜欢打仗并贪图土地的缘故;魏国上承文侯、武侯之后,里外的山河,大过三晋,诸侯没有能与他抗衡的。而惠王多次讨伐韩国、赵国,立志吞并邯郸,却被齐国击败,军队覆灭,儿子死亡,最终被秦国所困扰,国家一天比一天日促迫,失去黄河以西七百里的土地,撤离安邑而建都大梁,几代都不能振兴,一直到灭国。闵王上承威王、宣王之后,崤山以东各诸侯国没有谁比它强盛,却贪于攻打宋国中的利益;向南侵犯楚国,向西侵犯三晋,想吞并两周而成为天子,于是被燕国所屠灭。虽然倚赖田单的努力,结果还是覆亡失城,子孙沮丧,茕茕孑立,只图自保,终究陷入秦国计谋,束手就擒,成为俘虏。怀王贪图商於六百里的土地,受张仪欺骗,失去了他的名城,失去了他的兵士,不能恢复,被囚禁遭辱而死。赵国凭着上党的土地,代替韩国遭受军队侵袭,利令智昏,轻视百姓而士兵大量死亡,同一天被坑杀在长平的超过四十万,几乎让国家成为废墟,侥幸没有马上灭亡,终究不能幸免。这四国的君王,如果能为保全边疆与邻国和睦相处,畏惧天意自守国土,秦国虽然强大,难道能加兵于自己吗!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2题。 太平崔默庵多神验。有一少年新娶,未几出痘,遍身皆肿,头面如牛。诸医束手,延默庵诊之。默庵诊症,苟不得其情,必相对数日沉思,反复诊视,必得其因而后已。诊此少年时,六脉平和,惟稍虚耳,骤不得其故。时因肩舆道远腹饿,即在病者榻前进食。见病者以手擘目,观其饮淡,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问:“思食否?”曰:“甚思之,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崔曰:“此症何碍于食?”遂命之食。饮啖甚健,愈不解。久之,视其室中,病榻桌椅漆气熏人,忽大悟,曰:“余得之矣!”亟命别迁一室,以螃蟹数斤生捣,遍敷其身。不一二日,肿消痘现,则极顺之症也。盖其人为漆所咬,他医皆不识云。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延默庵诊之(    )               苟不得其情(     ) 亟命别迁一室(      ) [解析] 请 如果 赶快\急忙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于眼眶全肿了,不能睁开眼。 (2)对医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怎么办?(或:医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对此该怎么办?)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3—4题。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③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注]①牸牛:母牛。  ②夷吾;即管仲。  ③咎繇:人名,法官。 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以臣名之名(        )         (2)臣故畜牸牛畜(        ) (3)公诚愚矣诚(         )        (4)管仲正衿再拜曰正(          ) [解析] (1)命名(2)养(3)确实(或:真)(4)使……正(或:整理好)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     (2)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解析](1)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呢?(重点词:“使”“理”“安”,兼顾全句)(2)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样被欺负,也—定不会给他马驹的。(重点词:“见”“暴”“与”,兼顾全句)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5-6题。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知杭州仁和县(     )          (2)以谢平昔奖进(     ) (3)于是不复冀其相知(     )      (4)所忧者气峻而骄(     ) [解析] (1)掌管 (2)往常 (3)希望 (4)高傲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2)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解析](1)到了鞠咏就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儿不加以礼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其公务。 (重点:略、课、补出省略) (2)凭鞠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  (重点:患、达)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7-8题。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 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   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文章冠世(           )         (2)不跻大位(           ) (3)盈其箱笥(           )         (4)为时所排(           ) [解析](1)居于首位 (2)晋升 (3)装满 (4)排挤 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于此人,不足久矣   (2)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 [解析](1)我对于这个人,不满意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2)(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读过 五、阅读下文,完成9—10题。 太尉朱崖公,两出镇于浙右,前任罢日,游甘露寺,因访别于老僧院公曰:“弟子奉诏西行,祗别和尚。”老僧者熟于祗接,至于谈话,多空教①所长,不甚对以他事。由是公怜而敬之。煮茗既终,将欲辞去。公曰:“昔有客遗筇②竹杖一条,聊与师赠别。”亟令取之,须臾而至。其杖虽竹而方,所持向上,节眼须牙四面对出,天生可爱。且朱崖所宝之物,即可知也。别后不数岁,再领朱方,居三日,复因到院,问前时柱杖何在。曰:“至今宝之。”公请出观之,则老僧规圆而漆之矣!公嗟叹再弥日,自此不复目其僧矣。太尉多蓄古远之物,云是大宛国人所遗竹,唯此一茎而方者也。 [注]:①空教:佛教。②筇:竹名。   9.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前任罢日___________ (2)由是公怜而敬之___________ (3)亟令取之___________ (4)至今宝之___________ [解析](1)终止、结束(2)喜爱(3)赶紧、立即(4)把……看作珍宝(像珍宝一样收藏) 1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公请出观之,则老僧规圆而漆之矣!   (2)公嗟叹再弥日,自此不复目其僧矣。   [解析] (1)朱崖公请(老僧)拿出(竹杖)来观看,结果发现老僧已把方竹杖削圆并 涂上油漆了! (注意补出省略,“规圆”的翻译) (2)朱崖公反复感叹了一整天,从此不再去看望那个老僧了。 2010年高考文言文分析与综合大集训 【体验大本营】 【能力集训】 (一)子产论为政 郑子产有疾,谓于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太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崔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诗》曰:‘民亦劳止,汔(1)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2)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求,不刚不柔,布政优优⑶,百禄是遒。’和之至也。”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选自陈蒲清《古文观止·左传》) 【注释】  ⑴汔(qì):差不多,将近。⑵式:助词,无实义。⑶竞:急。求:缓。优优:温和宽厚的样子。 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国的子产在病中对大叔的一番话语中,透露出一种观点:推行宽政要更难一些。 B.郑国的盗贼很多,与大叔不忍心行猛政有关联,但在他调兵攻打之后,盗贼稍有了收敛。 C.孔子对子产的称赞与落泪,与子产将“宽(德政)”放在“猛(严政)”之上密切相关。 D.制止残暴的抢夺者,因为他们从不惧法度,这是用平和的政治来纠正偏差的做法。 [答案]D [解析]参看第三段“‘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便知弄反了。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倡导的为政之道。 [答案]为政者要宽严(既威猛严厉又宽大仁慈/阴阳调和,刚柔相济/宽猛相济)相辅而行,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参考译文】 郑国的子产生了病,他对大叔说:“我死了以后,您肯定会执政。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够用宽和的方法来使民众服从,那次一等的不如用严厉的方法。火的特点是猛烈,百姓一看见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水的特点是柔弱,百姓轻视而玩弄它,有很多人便死在水里,因此运用宽和的施政方法很难。”子产病了几个月后就去世了。 子大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用宽和方法施政。郑回的盗贼很多,聚集在叫做崔苻的湖沼里。子太叔很后悔,说:“要是我早听他老人家的话,就不会到这种地步了。”于是,他派步兵去攻打崔符的盗贼,把他们全部杀了,盗贼才有所收敛。 孔子说:“好啊!施政宽和,百姓就怠慢,百姓怠慢就用严厉措施来纠正;施政严厉,百姓就会受到伤害,百姓受到伤害就用宽和的方法。用宽和来调节严厉,用严厉来调节宽和,政事因此而和谐。 《诗·大雅·民劳》中说;“民众辛苦又勤劳,企盼稍稍得安康;京城之中施仁政,四方诸侯能安抚。’这是施政宽和。‘不能放纵欺诈者,管束心存不良者;制止残暴的抢夺者,他们竟然从不惧法度。’这是用严厉的方法来纠正偏差。‘安抚远方的人、亲善近邻,用此来安定我王室。’这是用平和的政治来安定国家。又说:‘既不急躁也不慢,既不刚猛也不柔,施政温和又宽厚,百种福禄全聚。’这是宽和达到了顶点。” 等到子产去世,孔子得到了消息,流著眼泪说:“他是古代传下来的有仁爱的人。”   (二)游三游洞记 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涔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①,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②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③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④,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⑤及黄鲁直⑥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徙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⑦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①薪采者行歌:樵夫们唱着歌。②白乐天:白居易,乐天是他的字。③元微之:元稹,微之是他的字。④知退:白行简的字。⑤欧阳永叔:欧阳修,永叔是他的字。⑥黄鲁直:黄庭坚,鲁直是他的字。⑦炙:烤,这里是“领略”的意思。 1.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三游洞突出了扣击时发出的种种乐声,这是以动衬静的写法,将三游洞衬托得格外深邃幽静,如此妙境,令人陶醉。 B.对三游洞得名由来的交待对阐发本文主旨有着重要作用。作者认为三游洞是因白乐天(居易)等三人共游此洞,不忍离去,于是游览了三次而得名。 C.作者以白乐天、元微之等人作比,不难体会作者内心深沉的悲凉和不平,但作者并不直抒愤懑,而是点到为止,委婉含蓄,体现了其“文贵远,远必含蓄”的文学主张。 D.作者善于将自己人生的不幸推及开去,与山川风物紧密相连,本文尤其注重突出三游洞的“美好不外见”的特点,在感叹山川之不幸中寄予着作者对自己和一切怀才不遇者的深深叹惋。 [答案]C [解析]三游洞是因白乐天等三人共游此洞而得名,而非三次游览。 2.文章首段作者不厌其详地叙述游洞前的旅游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衬托出了游者不畏艰难寻幽访胜的浓厚兴致,表现了三游洞位置的“荒遐僻陋”,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答出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 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从陆地走二十里,靠近江的北岸,(这就是)所说的下牢关。路很狭窄,不能行走,于是下了车,登上船.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听见两崖之间有很大水声,于是再次下船登陆,顺着狭窄的小路曲折地向上攀登,一直登上山的顶峰。然后又用绳子拴着从高处滑了下来,(只见)下面的土地渐渐平坦,有一块大石头覆盖压着挡住了道路。于是弯着腰低着头,经过巨石下面出来。一出去便见非常开阔平坦的一个大石洞,石洞隆起,高六十多尺、宽约十二丈。二根石柱屹立在洞口,把洞口分为三个门,就像三开门的房子。 中间的室像正屋,右边的室像厨房,左边的室像别馆。洞中间有一石头像乳房下垂着,敲击它,它发出的声音像钟声一样清脆。左室外面有一块小石头突出直立,(形状)方方正正,敲击它声音像磬声。这地方还有些石头杂着土,撞击它就发出“逄逄”的鼓声。背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我与二三个一同前来的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帮助它使它更响亮了。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潺潺,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的。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寻,量词,八尺为一寻)的翠绿的山壁,山壁下面还有小路,樵夫们唱着歌,歌声缕缕而不断绝。 以前唐时白乐天(居易)从江州司马迁官为忠州剌史,而他的好友元微之(稹)恰好从通州将要回北方,乐天携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会,喝酒十分高兴,留恋不舍,不忍离别,于是一起来这洞来游玩,“三游洞”因为他们三人而得名。后来,宋朝时欧阳永叔(修)及黄鲁直(庭坚)两个人都因为被排斥贬谪到这里,相继来此洞游玩,有的还写了诗文来纪载这件事。(此时)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谁排斥过我呢?谁使我贬到这里的呢?陪同我一起来游玩的,是本地学使陈公的儿子叫伯思、仲思。我不是陈公,即使想来这里,也没有上面说的那些原因。而陈公因为公务这次没能一起来, 既然如此那么(如果)他来了,那又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呢? 像乐天、微之这类人,就是世俗所说的伟人,能够在那一时代名声显赫,所以凡是他们足迹到过的地方,都有用来传到后世的,而这个地方也能够凭借人而很显耀。像我这样的人,即使走遍幽奇的山水、险峻的地方,和虫儿鸟儿到这个地方去去来来又有什么不同呢?虽然这样,但山川的美丽景致,如果使它们处在大的城市或交通方便的地方,那么那些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来游玩。不过放置在荒凉偏僻的地方, 美好(的风景)并没有显现在外面,人们也无法来亲自领略它的美好。唉,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   【新题速递】 (一)谕  诚 贾谊 汤见设网者四面张祝曰:“自天下者,自地出者,自四方至者,皆罹我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能如此?”令去三面、舍一面,而教之祝曰:“蛛蝥作网,令之人①循绪。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请受其犯命者。”士民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而况我乎!”于是下亲其上。 楚昭王当房而立,愀然有寒色,曰:“寡人朝饥,时酒二②觛,重裘而立,犹憯然有寒气,将奈我元元之百姓何?”是日也,出府之裘以衣寒者,出仓之粟以振饥者。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徒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当房之德也。 昔楚昭王与吴人战。楚军败,昭王走,屦决眥而行失之。行三十步,复旋取屦。乃至于隋,左右问曰:“王何曾惜一踦履乎?”昭王曰:“楚国虽贫,岂爱一踦屦战哉?思与偕反也。”自是之后,楚国之俗无相弃者。 文王昼卧,梦人登城而呼已曰:“我东北陬之槁骨也,速以王礼葬我。”文王曰:“诺。”觉,召吏视之,信有焉。文王曰:“速以人君礼葬之。”吏曰:“此无主矣,请以五大夫。”文王曰:“吾梦中已许之矣,奈何其倍之也?”士民闻之,曰:“我君不以梦之故而倍槁骨,况于生人乎!”于是,下信其上。 豫让事中行之君,智伯灭中行氏,豫让徙事智伯。及赵襄子破智伯,预让剂面而变容,吞炭而为哑,乞其妻所而妻费识。乃伏刺襄子,五起而弗中。襄子患之,食不甘味,一夕而五易卧,见不全身。人谓豫让曰:“子不死中行而反事其雠,何无耻之甚也!今必碎身麇躯以为智伯,何其与前异也!”豫让曰:“我事中行之君,与帷而衣之,与关而忱之。夫众人畜我,我故众人事之。及智伯分吾以衣服,啖吾以鼎实,举袂而为礼。夫国士遇我。我固国士为之报。”故曰“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非冗方也,故在主而已。 【注释】①循绪:循:依照,绪,功业。②觛(dàn):小酒杯。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叙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汤看见布网的人四处结网,认为那是桀一样的人,于是告诫诚布网者即使对待禽兽也不要残暴。汤的这一做法让老百姓相信汤对他们一定会广施仁德。 B.楚昭王因自己酒后寒冷就推已及人,想到老百姓的疾苦,他是贾谊心中理想的君主形象。而楚昭王后来的遭遇也说明了只要君主施德于民,就能得到民的拥戴。 C.楚昭王不愿遗弃一只鞋子在战场上,且从此之后,楚国便没有相互遗弃的习俗,这则故事说明了君主的行为对世风的影响之大。 D.周文王对待枯骨的事例并非说明周文王贪生怕死,盲目迷信,而是说明了君主待人以诚的重要性。 [答案]B [解析]B 不是楚昭王酒后寒冷,喝酒是为了御寒。此外,“他是贾谊心中理想的君主形象”说法也过于绝对。 2.结合最后一段,说说豫让“徒事”智伯且杀赵襄子的原因是什么?这则故事表明了作者什么观点? [答案]赵襄子像对待一般人一样对待豫让,而智伯像对待国士一样对待他。(1分)说明君主待人以礼、待人以诚、予人以知遇之恩,能得到回报(报答)。(2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商汤看见布网的人四面结网并祷告说:“从天上降下来的,从地中生出来的,从四方到来的,都收入我网中。”汤卞:“嘻!全部网罗了。不是夏桀还有谁能这样呢?”于是就命令去掉三面的网只留下一面,并且教人祷告说:“蜘蛛结网,而今人们向蜘蛛学习。愿意往左的往左,愿意往右的往右,愿意高飞的高飞,愿意下降的下降,我接爱那些自投罗网者。”士子和平民知道这种情况后说:“汤的恩德施于禽兽了,更何况对我们呢!”因此,百姓亲近他们的君王。 楚昭王在厢房正中站立,愁容满面,好像显得很寒冷,说:“寡人早上肚饿,当时饮两小杯酒,穿上两层皮衣,还仍然痛苦地感到寒气袭人,我的庶民又会怎么样呢?”于是当天就拿出官府里的皮衣给受冻的人穿,取出仓库的粮食来救济饥饿的人。过了两年,吴王阖闾突然袭击郢都,楚昭王逃奔到隋。那些先前在立于厢房时受到赏赐的人,请求返回楚国与敌人以死相拼。结果,阖闾一晚上五次迁徒睡眠地点,不能占有楚国,率领军队离去。昭王亡国竟能回楚复位,是因为立于厢房时能够施德的缘故。 过去楚昭王与吴人作战。楚军失败,昭王逃跑,鞋子断裂跑丢了。走了三十步,又回去捡回鞋子。等到了隋,手下人问道:“王怎么竟然吝惜一只鞋子呢?”昭王说:“楚国虽然贫穷,我难道会吝惜一只鞋子吗?只是想要同它一同返回楚回。”打这之后,楚国便没有互相遗弃的习俗。 周文王白天睡觉,梦见有人登上城头呼喊自己,说:“我是东北角的枯骨,尽快以君王的丧礼来葬我。”文王说:“好吧!”醒了以后,招呼官吏去察看,那里确实有具枯骨。文王说:“赶快用国君的葬礼埋葬地。”官吏说:“这是身份不明的人,请用五大夫丧礼埋葬,”文王说:“我在梦中已经答应他了,怎么能改变呢?”士民听到这件事,说:“我们的国君不因为是梦中许诺而违背的枯骨的承诺,更何况对台戏于我们活在世上的人呢!”因此,百姓信赖他们的君王。 豫让供职于中行君,智伯消灭了中行氏,豫让改为服事(或待奉,或意译为“供职于”)智伯。等到赵襄子打败智伯,豫让割面毁容,吞食火炭使自己不能说话,讨饭讨到妻子那里连妻子都不认识他。于是埋伏行刺赵襄子,多次未得成功。赵襄子对此十分担忧,食不甘味,一晚上多次变换住处,神情恍惚,听见都是形体不全的人。别人对豫让说:“你不为中行氏死节,反而侍奉他的仇人,是多么无耻呀!现在粉身碎骨也一定为智伯报仇,与以前的作为多么不一致啊!”豫让说:“我供职于(服事、侍奉)中行君,他给我帷帐当衣穿,给我门栓当枕头。他像待一般人那样待我,所以我就像待一般人那样对待他。等到服事(或侍奉)智伯时他拿衣服分给我穿,给我丰盛的食品吃,一举一动都很有礼节。他如同对待国士一样待我,我一定要象国士那样报答他。”所以说“士为了解自己的人而死,女为喜欢自己的人妆扮”,这并不是多余的话,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主上如何对下属罢了。   (二)市隐斋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年矣。家有小斋,号日市隐,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日:“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干没氏①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②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公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日:‘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 贞 丙子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注释】①干没氏:指投机牟利的人。②锥刀:小刀,比喻微末的小利。 1.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一位李姓朋友请他为娄公的“市隐斋”写“记”为发端,由此表明了自己对隐士 的看法。 B.作者认为,什么地方什么行业都可以作为隐居之处,不一定非要躲到深山老林住在蓬篙 茅草之下才算隐居。 C.古人之所以有大小隐的区别,是因为刚刚隐居的人道行不深,不能约束自己,只好避免 见到引起欲望的东西,以免心乱,所以要躲到山林中去,这当然就是小隐,而能够隐居 在朝市中的人则因为道行深,虽身处闹市,却能喧寂两忘,故为大隐。 D.作者最后说起韩伯休的故事,是以韩伯休不求显达的淡泊心性来说明什么才是真正的隐者,从而 说明娄公本是要与世隔绝的,批评姓李的朋友替娄公求取书斋之记,违背了娄公本意。 [答案]D [解析]从开头来看,求取书斋之记,是娄公本意,作者说“予意士大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是作者委婉地批评娄公。 2.第三段中友人说:“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者,子何疑焉?”,作者到底对娄公有什么怀疑?他怀疑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怀疑娄公并非一个真正的隐士。怀疑的原因是:娄公既然作为一个隐于朝市的大隐者,就不该请托别人为自己的书斋写记,作者认为这不是求隐,而是求显,这不是真正的清廉与高洁。 【译文】我的朋友李生对我说:“我游历长安时,住在娄公家中。娄公,是一位隐者,住在长安市市区三十年了。家中有一个小书斋,称为“市隐”,和他交往的大夫、士人,很多替它题诗的,他想要您写一篇记,您一定要因我的缘故写一篇记啊。” 我说:你懂得隐的含义吗?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之意。古人隐于农、工、商、医卜、屠钓,以至于赌徒、卖酒人、守关吏、酒家伙计,无处不在,不只(生活)在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才算隐者。前人之所以有大隐、小隐的区别,是说那些最初有智巧变诈之心的人,对道的信仰还不够坚定,不愿意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使自己的心不乱,所以把隐居山林作为小隐。那些既能坚守(操行)又能应付(世事)的人,不被外物所诱惑,他们或出仕或退隐,喧嚣与寂静全都忘记了,所以(人们)把隐居于朝廷与市肆的人作为大隐。依我看来,小隐在山林的,或许有,但在朝廷与市肆中隐居的人未必都是大隐。自从“山人”(李渤)以隐士为名索要高位以后,欺骗松桂云壑的人就越来越多了,更何况是居在朝市的人呢?现在那些投机牟利之人,敛缩肩膀出入市肆,翘着双腿操纵、把持集市,以牟取 高利,用利嘴长爪,争强好胜,谋求功名,以致于与佣夫商人为一点微末小利争得头破血流。挂羊头,卖狗肉,像盗跖一样行事,(却像)伯夷一样说话,说“我是隐者”,行吗?我冒昧地问,娄公隐居的原因是什么呢?” (友人)说:“他卖书来换取食物,求饱罢了,不妨害他的清廉;凭诗酒与各位士大夫交往,求得融洽罢了,不妨害他的高洁。(追求)清廉与高洁,本来就是古人之所以隐居的原因,您怀疑什么呢?” 我说:“我知道了,我替你写这篇记。即使如此,我对于这件事还有不满意的地方。请让我用韩伯休之事来说清我的看法。伯休在都市中卖药,他的药没有两种价格,一个女子来买药,伯休坚持不肯改变(降低)价格,女子生气地说:‘你是韩伯休吧?为什么不肯改变价格呢?’于是韩伯休叹息说:‘我本来不求名声,现在(我的名字)却被一个小女子知道了!’他丢了药,径自离开了,至死也没再回来。娄公本来是隐居的人,可是与外界隔绝的想法,恐怕与伯休不同吧?语言,是一个人的文饰罢了,自身将要隐居了,哪里还用得着文饰呢?这是追求显扬啊。(娄公)用这篇记做什么呢?我猜想,是那些喜欢娄公的大夫士人勉强要替他求名罢了,不是娄公的本意吧。你回去试着用我的话问问他吧。”   【巩固练习】 (一)复庵记 顾炎武 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官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官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官不知所之,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官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②,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官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注释】①黄冠:道士。与下文中“方士”同义。②商朝亡后,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饿死于首阳山。 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养民自幼读书,曾在宫中担任太子的伴读,后来因被李自成挟持,才弃家逃到关中,当了道士,又在他人帮助下建造了“复庵”隐居起来。 B.本文围绕复庵来组织材料,先记其庵、其人、其山,再写作者自己“尝一宿其庵”开户东眺的所见、所思、所感。 C.文章写复庵周围环境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范君卓然独立,不与清朝有染的志节的赞扬。 D.作者写到大明朝宫阕山陵“朱颜”已入时,行文之中饱含着对国家败亡的感慨,对民族前途渺茫的悲伤。 [答案]A [解析]范养民未被挟持,被挟持的是“东宫二王”。 2.作者把范君的华山隐居与伯夷叔齐的首阳采薇相比,又由“绵上之山”而想起介子推的故事,这样写的用意分别是什么? 答:                                                                                                                                                  [答案]把范君的华山隐居与伯互叔齐的首阳采薇相比是为了说明范养民具有与伯夷叔齐相类的志节;写介子推是为了通过他的功成身退而引出范养民现在的“有志而不遂”,黄冠而隐,激起读者的同情和惋惜。 【译文】旧时的太监范养民,在明朝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步行到华山做道士。过了几年,才能够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复庵”。华山下面的贤士春夫,大多和他的交往。华山周围的人都信任他,尊敬他。可是范先生本来并非道士之流的人。(他)自幼读书,爱好《楚辞》、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经书史书,涉猎得也很多,在宫中担任太子的伴读。当李自成挟持东宫二太子离开北京,范先生料到他必定将要向西逃,于是舍弃自己的家跑到关中,将尽自己的职责。但是太子下落不明,范先生就当了道士。 华山悬崖顶上,有松树可以遮荫,有地可以种菜,有山泉可以取水,不向官府纳税,不列入宫观的财产登记簿上。华山下面的居民有人资助他材料,因此建造了这个住所来居住。(这所住宅)有房三间,面朝东,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我曾经在复庵住过一夜,开门无望,(只见)黄河的东边,苍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那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饿死的地方,(那些山峦)好象拱手站在那儿,(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先生所仰慕并仿效的行为。从这儿向东,是汾河的一个曲折处,绵上山隐现在云烟的上面,好像看得到。当年介子推追随晋公子出逃,公子归国之后,介子推却隐居在这里,这又是范先生拥有而不得实现的心愿。从这儿再向东,太行山和碣石山之间,是明故都北京和明皇陵所在地方,离那儿非常遥远,尽力远望也望不见了。(只有)彼此垂泪!我写了这篇记,留在山中。以后登此山先生们,不要忘记范先生的志向啊!   (二)名实 颜之推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构,非所以得名也。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虙子贱云:“诚于此者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着声,前后居丧,哀毁踰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遂设燕言,面相讨试。竟日欢谐,辞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韵。众客各自沈吟,遂无觉者。韩退叹曰:“果如所量!”韩又尝问曰:“玉珽杼上终葵首①,当作何形?”乃答云:“珽头曲圜,势如葵叶耳。”韩既有学,忍笑为吾说之。 治点子弟文章,以为声价,大弊事也。一则不可常继,终露其情;二则学者有凭,益不精励。 或问曰:“夫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蛇皮,兽迒鸟迹耳,何预于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乎?”对曰:“劝也,劝其立名,则获其实。且劝一伯夷,而千万人立清风矣;劝一季札,而千万人立仁风矣;劝一柳下惠,而千万人立贞风矣;劝一史鱼,而千万人立直风矣。故圣人欲其鱼鳞凤翼,杂沓参差,不绝于世,岂不弘哉?四海悠悠,皆慕名者,盖因其情而致其善耳。抑又论之,祖考之嘉名美誉,亦子孙之冕服墙宇也,自古及今,获其庇荫者亦众矣。夫修善立名者,亦犹筑室树果,生则获其利,死则遗其泽。世之汲汲者,不达此意,若其与魂爽俱升,松柏偕茂者,惑矣哉! 注释:玉珽杼上终葵首:玉珽,即玉笏。杼上,把上端渐渐削薄;终葵,一种方头椎,上宽下窄。全句意思是:长笏板与‘终葵’这种方头椎一样,以有刃的一端为上。 选自《 颜氏家训》 (文章有删节) 1.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列举了“窃名”之辈的种种可笑行为,他们均因贪名而起,最终反而因“一伪”而丧“百诚”。 B .作者批判了“四海悠悠,皆慕名者”的社会现象,倡导世人要务实,不要追求名声。 C .文章逻辑严密,围绕着名从何来、名与实的关系、如何立名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思路清晰,论据有说服力。 D .作者采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又给人以广泛的联想,使我们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人和事,因此,这篇文章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答案]B [解析]错在“不要追求名声”, “求名”并不是坏事,从文章末段可知。 2.文章最后一段论述了树立榜样的重要性,请从社会和个人二个方面简要回答。 [答案]树立榜样,可以勉励众人向善求名,可以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的;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祖先有了令名美誉,还可以使子孙获其荫庇。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名与实的关系,就像形与影的关系。如果德行丰厚才艺全面,那么他的名声一定很好;如果相貌俊俏靓丽,那么镜子里的影像也必定美丽。现在不修养自身而到世上求好名声的人,就如相貌很丑却想要从镜中得到美丽的影像一样。品德高尚的人忘记名声,一般的人树立名声,没德行的人窃取名声。忘了名声的人,能合乎道德,享受着鬼神的赐福保佑,不是用来追求名声的;树立名声的人,修养自身谨慎行事,害怕荣誉德望不彰显,不是用来求取名声的;盗窃名声的人,表面上忠厚骨子里奸诈,追求不切实际的虚名,不是用来求得好名声的。 我看到世上的人,清廉的名声树立起来了,然而钱财却装入了口袋;诚信的名声彰显了,然而答应别人的话却不能兑现,真不知是不是自己后面的矛戟,刺毁了自己前面盾牌啊。虑子贱说:“我在这里讲诚信就在那儿表现出来。”人们的虚实真伪虽然藏在心里,但没有不在言行中显露出来的,只是一时未观察清楚罢了。一旦被观察清楚,巧妙的伪装还不如朴实真诚,(如果不能经常保有其德),必将遭到更大的羞辱。伯石三次辞让卿位,王莽多次辞去官职,在当时,他们自以为做得巧妙周密;但后人却把这种行为记载下来了,并且传给子孙万代,(后人看了),可以使骨髓发凉汗毛竖起,(令人非常吃惊)。最近有个大权贵,以孝出名,前后两次居丧,悲哀消瘦越过常制,也足以超过一般人了。然而曾在守孝的茅屋中,用巴豆涂在脸上,使脸上长出疮,表明是哭泣太厉害而造成的。伺候他的童仆不能掩盖这事,(告诉了别人真相),更使外人认为他以前的居处饮食都是不真实的。因为一次伪装丧失了一百次诚信,这是不停地贪图名声的缘故啊。 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而且天资差,但家世殷实富裕,一向认为自己为了不起,常用醇酒美味和珍宝古玩等来结交各位名士,那些从他那里尝到甜头的人,就一个接一个地吹捧他。朝廷也认为他真有文采才华,也曾让他出境访问。北齐东莱王韩晋明很喜欢文学,疑心这人的诗文并不是自己写的,于是就设宴叙谈,要当面同他讨论试探他,宴会从早到晚欢乐和谐,文人墨客满座,定好音韵赋诗,(一比高低),这人很快就写完了,但完全不同于先前的韵味。各位客人正专心自己写诗,竟没人发现这一点。韩晋明退席后感叹道:“果然不出所料!”韩晋明又有一次曾当面问他:“玉珽杼上终葵首,究竟是什么形状呢?" 这人答道:“珽头弯而圆,像葵叶那样。”韩晋明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他是忍着笑给我讲了这件事。 修改润色子弟的文章,用这样的办法来抬高他们的声望和地位,这是极不好的事。一是因为你不可能永远为他们修改文章,终有暴露真相的时候;二是子弟们心中有了依靠,会更加不努力学习。 有人问道:“( 一个人)的精神灭亡了,形体消失了,遗留下来的名声和评价,则如蝉壳蛇皮,鸟兽足迹,毫无意义,怎么同死去的人有关呢?而圣人却要用他们的名声教育后人,(这是为什么呢?) ”我的回答是:这是为了劝勉。劝勉大家树立好名声,就能获得实际的名声。而且褒奖了一个伯夷,就有千万人树立起清廉的风气了;褒奖了一个季札,就有千万人树立起仁爱的风气了;褒奖了一个柳下惠,就有千万人树立起贞节的风气了;褒奖了一个史鱼,就有千万人树立起正直的风气了。所以圣人希望他们像鱼鳞凤翼一样优秀杰出的人,都能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难道不够伟大吗?天下悠悠众生,都是爱慕名声的,圣人大概就是顺着他们这种心情引导他们努力向善罢了。或者从另一个角度上讲,祖上的嘉名美誉,也是子孙的衣帽房屋,自古及今,获得他们庇荫的也太多了。修善行立美名的人,也像是在造房子种果树,活着时就获得他的利益,死了就赠给后人。世上那些急于追名逐利的人,不领会这个深意,希望他的名声能与魂魄一起飞升,能像松柏一样茂盛,真是太糊涂了啊!    
本文档为【近年来全国名校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2011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及文言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4981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1KB
软件:Word
页数:19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8-09-08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