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老子与圣经——远志明

老子与圣经——远志明

举报
开通vip

老子与圣经——远志明引言: 巍巍古道 引言: 巍巍古道 〖 一、春秋末年,老子、孔子、墨子的哀叹:大道隐去了! 〗   有一个时代,我们引为自豪,它的灵魂却充满了羞愧。   有一群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传世之宝,他们却为失去的东西痛惜了一生。   我指的是春秋末年,大约在公元前六百年先后。那时出了老子、孔子和墨子,创立了道家、儒家和墨家1。如今古老苍黄的中国文化,就是那时呱呱坠地的。此后两千多年间,中国有了独特的血液和乳汁,有了自己的先哲与圣贤,有了敬仰、骄傲和玩味的国宝 2。   然而,事实令人难堪。不是别人,正是孔子、老子和墨子告诉我...

老子与圣经——远志明
引言: 巍巍古道 引言: 巍巍古道 〖 一、春秋末年,老子、孔子、墨子的哀叹:大道隐去了! 〗   有一个时代,我们引为自豪,它的灵魂却充满了羞愧。   有一群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传世之宝,他们却为失去的东西痛惜了一生。   我指的是春秋末年,大约在公元前六百年先后。那时出了老子、孔子和墨子,创立了道家、儒家和墨家1。如今古老苍黄的中国文化,就是那时呱呱坠地的。此后两千多年间,中国有了独特的血液和乳汁,有了自己的先哲与圣贤,有了敬仰、骄傲和玩味的国宝 2。   然而,事实令人难堪。不是别人,正是孔子、老子和墨子告诉我们,那是一个中华道统大失落的可悲年代,他们无力回天、痛心疾首、遗恨终生,而儒术不过是万般无奈中退而求其次的替代品而已! 孔子   孔子一生的遭遇便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孔子35岁时,鲁国斗鸡引发战乱,移居齐国。齐国大夫想害他,又返回鲁国。看到鲁君沉溺于美女舞乐三日不上朝,愤然去了卫国。卫君听信谗言用兵骚扰他,只好去陈国。路上误被复仇民众围困了五天,又回到卫。卫君爱美色胜过爱德行,孔子失望而去。在宋国,司马想害他。逃到郑国,郑国人称他是丧家狗。到了陈国,正赶上晋、楚、吴轮番地攻打,便感叹说,还是回老家吧。路过蒲邑,孔子被一伙叛军拘留,立了一个假誓才解脱。要去赵国,听说赵君刚刚杀了两个义人,就胆怯了。孔子迁到蔡国,不久蔡君被大夫们谋杀。楚国请孔子去,陈、蔡两国的大夫们派兵把他堵在荒野,没吃没喝,孔子凄楚吟诗:"不是犀牛,不是老虎,为何落在旷野中?"楚君想封地给孔子,怕他坐大,又打消了念头。落魄的孔子终归故里,鲁国却一直不用他。孔子晚年说:天下无道已很久了,我行道的希望也破灭了3。   这是怎样一个世代啊!楚国的狂人向孔子唱道:"凤凰啊凤凰,道德为什么如此衰败"!田间的农夫对孔子的弟子哀叹:"普天下恶浊的洪水滔滔泛滥,谁能改变呢" 4?   面对天下无道的败坏世态,孔子怎能不神往天下有道时的美好景象!一次孔子参加年末的祭神仪式后,登高远望,不禁感慨万千,对弟子说:大道通行的时代我没赶上,可是古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里有记载。大道通行时,天下公而无私,贤能的人主政,人们信实和睦......。如今大道隐没了,天下化为家私,只亲自己所亲,各人只顾各人...... 5。孔子极其仰慕古道,多次赞叹说:"伟大崇高的尧帝啊!独尊上天为大,一心效法天道。崇高啊,舜与禹,拥有天下而不为己"6。孔子甚至恳切地说:"哪怕早上听到道,晚上就死去也好啊"7!   实际上,孔子将大道隐没视为一个无法挽回的既成事实,放弃了以"道"为根本的 "大同"境界,追求以"礼"为纲纪的"小康"理想。在他看来,所谓礼,是先王用来承受上天之道、治理世人性情的,失掉会死,得着便活 8。孔子一生"知其不可而为之",甚至不惜"累累如丧家之犬"奔波于列国之间,就是为了"克己复礼"。他说:"一旦人们能约束自身性情,复归先王之礼,普天下便一片仁爱了"9。   大陆不少文人曾批判孔子妄想开历史倒车。问题是,这位才德双全的中华文化的主要缔造者,何以迂腐到非要走回头路不可呢?难道不是春秋末年真的失去了大道、而大道确实是至关重要的吗?   台湾有的学者强调另一面,说孔子未必不是"寓文于史、托古改制"。这里的问题是,孔子展示给我们的古道背景和仰慕情怀,难道都是虚假靠不住的吗?况且(我们马上会看到)借助《易经》《尚书》《诗经》等古籍,不是可以多方直接地看到夏、商、周"大道之行"的真实内涵吗?此外,学问和为人都与孔子不同的老子墨子,在"道行道隐"的论断上却与孔子完全相同,这是偶然的吗? 老子   老子形容那个世道说:好一个广漠无际的荒野!众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的宴席,像是登上了欢乐的舞台,一个个自满自得,流溢而出,精精明明,斤斤计较。唯独我啊,疲惫沮丧,像是无家可归的人;浑浑浊浊,仿佛遗失了什么10!   遗失了什么呢?要回归哪里呢?老子比孔子更清楚,就是"道":"大道非常平安,世人却偏行险路。朝廷已很污秽,田园已很荒芜,粮仓已很空虚,你们却穿著华美的服饰,佩戴锋利的刀剑,吃腻佳肴美味,囤积金银财宝,这不就是强盗头子吗?这个背离大道的世代啊11"!   老子确信天下若失了大道,无物可以补救,故对仁义道德的说教很不以为然,锲而不舍地寻求真道。他说:大道废弃了,才兴起仁义。大道失落了,才强调德行。德行失了才讲仁爱,仁爱失了才讲正义,正义失了才讲礼法。所谓礼法,不过表明了忠信的浅薄缺乏,其实已经是祸乱的端倪了12。 墨子   墨子论到世态时,同孔子老子一样,毫不怀疑失了先王的道统 13。他说:自当初三代圣王之后,天下便失了大义,不仅有不仁、不忠、不慈、不孝的事,更有淫暴、乱寇、盗贼、劫杀,一片乱象。这是怎么回事呢?墨子直截了当地说:因为世人都不相信神明了啊!如果世人都敬畏神明,知道他秉行公义,赏罚分明,谁还敢为非作歹呢?怎么会天下大乱呢 14? 据墨子记载,古代先王丰厚地祭祀服侍神明,又唯恐后代不晓得,就写在竹帛上。怕竹帛腐坏,便刻在盘盂金石上。又担心后代不虔诚,哪怕一尺之帛上,也要千叮咛万嘱咐。现在世人竟说神明原本就不存在,这哪里是君子当行之道啊15!   看来,对孔子、老子和墨子来说,当时中华道统的失丧显然是个不争的事实,他们的失望、惋惜和无奈之情也充分地溢于言表。那么,那个失丧了的中华道统究竟如何?为什么如此牵动先哲们的心?先哲们缔造的传统文化,己经喂养了中国两千多年,竟然不如那失去了的东西更宝贵么?我们一直珍藏、吮吸和引以为荣的,竟然不是货真价实的正宗货吗?   虽说是"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有心的中华儿女却怎能不在这里定一定神,看看那失掉的先祖道统到底是什么? 〖 二、上古先祖,禅让、祭祀、政事、人生、文字的昭示:大道之行也! 〗   先祖道统,一言以蔽之,就是"信于神"16。   天、道、神、上帝,先祖使用这些词,偶有歧义,却常有通义,通义就是神。"上帝,就是天"17。 "天就是神,天无言而有信,神不怒而有威"18。"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19。"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 20。所以,敬天、顺道、信神、畏上帝,这些说法的含义是相同的,都表达了先祖的道统。   后人一听说道,就感觉虚无缥缈。然而对于先祖们来说,道又真又活,流荡在心里,显明在世上。这方面的记述很多,专着也不少 21。我仅举几个活生生的事例,以期画龙点睛,可摸可触。   禅让之风   尧没把帝位传给儿子,却传给了舜;舜没把帝位传给儿子,却传给了禹。这段佳话史称禅让。禅让何以发生?生活在明争暗斗、党同伐异的后世之人,常常迷惑不解。有的归于尧舜高风亮节之德行,然而此等大德行从何而来?又有人归于尧舜心智未开之愚腐,然而订历法、置闰月、明五刑、安天下的不是他们吗?还有人干脆否认禅让之美谈,说"实际就是军事民主制"22。   让我们依据《史记》和《尚书》,看看禅让的真相。   尧帝,名叫放勋。他有上天一般的仁德,出神入化的智能。尧在帝位七十年时发现了盲人之子舜,把他推荐给上天,让他代行天子之政,自己则观察上天的旨意,看天是否愿意接受舜为天子。二十八年后,尧寿终,传帝位给舜。舜执意让给尧的儿子丹朱,就退避到南方。可是天下朝见的、诉讼的、讴歌的,都来找舜而不去找丹朱,于是舜叹道:"这是上天的旨意啊"!便登了帝位23。舜继位之后,以祭祀之礼向上帝陈述此事24。   舜的儿子商均不够贤能,于是舜打算把禹推荐给上天。一次,舜帝与禹、伯夷、皋陶一起讨论治国方略,令禹发言,禹说:"以清明诚实的心寻求等待上帝的旨意,上天就会不断地赐给你幸福瑞祥"。舜帝推荐禹给上天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十七年后就去世了。禹想让位给舜的儿子商均,自己隐居到阳城。可是诸侯们都去朝拜他,他只好接受了帝位 25。   显而易见,对上天的敬畏,是尧舜禅让的真正原因。用德行、愚腐或迷信来解释禅让的人,应当仔细想一想:若不是对上帝虔诚的信仰和深深的敬畏,什么力量能生发出如此彻底的德行、如此美妙的"愚腐"和如此通达的"迷信"?若不是"信于神",什么力量能保证"孤、寡、不善"的人间帝王"忠于民"?   祭祀之礼   中国曾被誉为"礼仪之邦",孔子一生梦想"克己复礼"。我们身为中国人,是否知道中国最大的礼是什么?   是祭祀之礼,如:郊祭、 祭、烟祭、类祭。   郊祭:在疆界或京郊建筑祭坛,以牲畜之血敬献上帝。"郊祭用血。 26"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祀帝于郊,敬之至也"27。   祭:皇帝主持的祭祀。帝王就是大祭司。"不是王不能 祭。王用 祭来祭祀先祖的源头"28。   烟祭:烧柴升烟,再加牲畜,味达上天,上帝悦纳。"以烟祀祀昊上帝" 29。"不烟于神而求福焉,神必祸之"30。   类祭:因特别事故而祭神。"于是,舜以类祭向上帝报告继承帝位的事" 31。   中国人献祭的记载,至少始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周朝人甚至说其祖先后稷(种田之人)便是姜媛(牧羊之女)32 以烟祭敬奉上帝而生的33。孔子编篡的《礼记》,行于周朝,承自夏商二代34 ,中心就是祭祀之礼。洋洋49篇,论及祭祀的神圣庄严和详规 细则 测试细则下载防尘监理实施细则免费下载免费下载地暖施工监理细则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则下载静压桩监理实施细则下载 ,如斋戒、祭物、祭器、服饰、陪侍、诗乐、情境等献祭要求,又涉及祭祖、家务、婚姻、丧事、饮食等行事标准,比之《圣经/旧约》犹太人献祭和为人的条例律法,有过之而无不及。难怪胡适声称中国文化深受祭天主义的影响35 。据说祭祀之礼一直维系到1911年才告消失36。然而自春秋末年大道隐没之后,这个礼实际上便渐渐流于形式了。   先祖极为重视祭祀之礼,绝非迷信。在祭祀中,他们能够与神沟通交合,亲密相欢 37。他们也知道,神所喜悦的,是真诚的心灵,并非所献之物。当子贡想撤掉祭祀用的羊时,孔子说:"你爱的是祭祀之羊,我爱的是祭祀之礼"38 ;神所爱的,则是孔子这般虔诚的祭祀之心。先祖又说:"大德才能感动上天,至诚才能感动神明"39 。这很像以色列先知们的话:神难道缺少你们的牛羊吗?他所要的不正是你们圣洁、敬畏的心吗40?   先祖还知道,神所悦纳的祭祀,可以使人的罪咎得到赦免:"自从后稷开始祭祀上帝,百姓可以卸去罪咎重担,代代延绵,直到今天"41 。这种类似犹太人"赎罪祭"的观念,使我们联想到先祖们的确不像后人,靠个人修炼提升德行,而是以敬虔的心讨上帝喜悦,礼仪典章亦为此而设。一颗在上帝面前认罪赎罪的心,自然比千万种诫律和苦行更能生发出自省和德行,且有仿佛释罪感一般的轻松、自由和宁静。上帝赦罪赐福之说,由此可见一斑了。   政事之纲   中国最早的一份政事记录是《尚书》。"书者,政事之纪也";"《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42 。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尧舜禹、夏商周凡一千五百多年间,中华先祖们施政治国的理念和大纲43。   继尧舜禹之间的禅让之后,夏商周三代的接替是《尚书》的主线。夏朝最后一位帝王夏桀,荒淫无道。成汤去讨伐桀之前作《汤誓》,对众人说:众人啊,不是我小子敢犯上作乱,实在是夏桀罪恶多端,上天命令我去讨伐他。你们会抱怨我荒废农事,我理解你们,但我更畏惧上帝,不敢不出征啊!夏桀的罪恶太大,百姓甚至抱怨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坠落呢?我们愿意同你一起灭亡"。众人要辅佐我,实行上帝对夏桀的惩罚...... 44。   成汤灭夏桀之后,建立了商朝。从成汤到帝乙,数百年间,力行德政,慎行祭祀,没有人敢违反上帝旨意,背逆上天恩德。直到季纣,才不敬畏上天,不明察神意。没有明德芳香的祭祀闻于上天,只有怨恨之声、酒腥之气达于上天,上帝就不保佑了,降下丧亡之祸。周公说:"上帝并不暴虐,是人自己犯罪招致惩罚啊" 45!季纣手下的臣僚也直谏说:上天恐怕要断商朝的命了!大王您淫荡嬉戏,自绝于天。百姓都说:"上天怎么不降威惩罚呢"?如今上天要抛弃我们了46。   周武王伐季纣之前,曾祈祷天命。一次,八百诸侯集于盟津誓伐,武王却说:"你们不知道上天的旨意,还不可以呢"。两年后,武王得到了上帝的旨意:"取代商朝,然后报告给我"47 。于是宣告说:"季纣自绝于天,现在我要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然后一举灭商,建立周朝。进军商都时,武王对迎候的百姓们说:"愿上天赐福给大家"!次日,武王祭祀上帝,祷辞中说:"季纣废弃了先王秉受于天的恩德,辱慢神明,断了祭祀,施暴百姓,罪恶昭昭,达于上帝。我承受天命灭纣,敬奉上天彰明旨意"48。   三代时两大暴君夏桀与商纣,就这样先后受天之罚。而倍受后人崇敬的文(文王西伯)、武(武王发)、周公(周公旦),则因敬神爱人,为上帝所悦纳,上帝就降大使命给他们,用喜乐吉祥陪伴他们49。   显然,是否"忠于民而信于神",是贯穿《尚书》的基调。是先祖衡量善与恶、义与罪的准绳,也被视为国运兴衰、政事得失的根源。这就显明了一个事实:中华上古一千五百多年间,上帝被视为至高主宰。那时,人们将自己的福祸安危、生死存亡全系于他。他是忌邪恶、喜善德、监察人心的正义之神:"上帝监察下民,赞许他们按公义行事" 50;"上帝禁止骄奢淫逸"51 ;"凡是犯罪的,必受上帝惩罚,不能长久"52。上帝又是有情有意有智能的神:"上帝并不暴虐,是人自己犯罪招致惩罚";"上帝哀怜四方百姓,眷顾他们的命运而更换暴纣"53 ;"上帝不降大命给信诬怙恶的人,上帝也不降大命给无德无义的人" 54。   在这样一位公义、信实、全知、全能的上帝面前,暴孽不能存留,罪过必须忏悔,德行必得彰显__这正是先祖们的信念、信心和信仰。这种纯洁的信仰、不移的信心和高贵的信念,充满了《尚书》通篇,也铸造了上古历史,形成了圣哲痛惜、万世景仰的先祖道统。的确,一个民族上下若有这样的信仰、信心和信念,不就是有了从天而降的正义之声、道德勇气和不可摧毁的向善力量吗?不就得着了上帝通过亿万人心而赋予的巨大祝福吗?   人生之命   上古大道不仅以禅让、祭祀和政事展现在国家纲纪中,也深深根植在先祖个人的人生价值里,这一点可以从《易经》和《诗经》中看到。   《易经》虽然以阴阳为法,以占卜为式,以吉凶为问,却蕴藏着一个奥妙的"天机" ,就是:天人互动,比一切都根本;天人相和,比一切都重要。所以第一条就是"乐天知命"55 ,占卜,据信就是乐于天而求知命的方式。其次是"顺天休命" 56,顺从天意,不昧于己,归回安息,平静安稳。最后则"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57,上天的保佑至大无比,哪里还有不利呢?《易经》中有如此恢宏的精义,后人却只拘泥于象数推演,实在可惜了。因为光是"有乐天知命的心志、又有顺天休命的行为、便有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果实",这样的一种人生信仰,本身就是上天的祝福了。   《诗经》的多数篇章都有先人祈祷的心声。先人们相信敬虔的祈祷必蒙上帝垂听: "人民所称道的,早晚祷告,达于天上,上帝喜之而祝福。人民所怨恨的,早晚祷告,达于天上,上帝恼之而惩罚"58 。于是,诗人们面向上帝,忠实地抒发了那个时代的人生情怀:   赞美:"灿烂夺目的上天,光辉普照大地。伟大荣耀的上帝,赫赫明威降临。永恒无限的上帝,天下万民之君"59。   感恩:"上天啊!生养了众民,创造了万物,定下了律法";"多好啊!大麦小麦都快熟了,昭明的上帝,赐下了丰年"60。   祈求:"明亮的天河,运转于苍穹。君王仰天长叹:世人犯了什么罪过,上天竟降如此大祸?祭祀的玉器已用尽,难道上帝还不垂听"?"我将牛羊献上,祈求上天保佑;我会昼夜不懈,敬畏上天威严"61。   畏惧:"伟大上天,突发盛怒,降下丧乱,遍地荒凉";"上天降下了惩罚的罗网,国中盗贼们发生内讧"62。   哭诉:"我心恍惚苦凄凄,我心慌乱如醉酒,我心沉闷如梗塞。知我者说我忧伤,不知我者问我何求?悠悠上天啊!这是谁的罪咎"?"悠悠上天啊!我们的父母,无罪无辜的人,为何遭受痛苦"63?   感叹:"贫困交加,走投无路,这是上天的作为啊,我又奈何"!"上天是高明的,知道我没有快乐,那么,高明的上天啊,为何不怜悯我" 64?   记述:"后稷有德,效法上天,留下农稼,大麦小麦,上帝降命,养育万民";" 上帝启示文王,不要左顾右盼,不要攀比羡慕,径直登临我岸";"上帝启示文王,不要自作聪明,顺从上帝律法"65。   劝诫:"敬畏上天的震怒,不要淫逸享乐;敬畏上天的神明,不要肆意妄为。上天有眼,明察你的出入;上天有心,知道你的罪衍";"神的降临,不可测度,岂敢懈怠" 66?   警告:"上天为什么责罚你?神为什么不祝福你?你舍弃了夷狄的大惠,妒忌我这正直的人";"恭敬吧,恭敬吧!天道显赫不可昧,持守天命不容易。莫说天高不可及,人之所行,日监夜察,上下往来行赏罚"67。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68。为什么人心无邪?心中有正则无邪也!为什么心中有正?孔子很清楚:"大道之行也"!这样一个信于神、畏于天、顺于道、敬拜上帝的族群,人心怎么能不纯朴呢?看起来柔弱的心肠,却能吟出通天的力量;看起来愚拙的言辞,却闪着超世脱俗的光华;即使在痛苦、无奈和凄凉的哀叹中,也不失盼望的底线──只因为有一位公义、慈爱、全知、全能的上帝,活在他们心里。   文字之谜   汉字无疑是中国文化最古老、最确凿的标志。若是黄帝的史官苍颉约在公元前两千六百多年前收集整理69,那么,真正的形成过程就应当更早,可见汉字本身所隐含的文化传统可谓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同时,汉字是象形文字,其音、形、义相互关联,这又是考察辩识其文化含义的天赐良机。考察工作是浩繁的,这里只能举出一些线索。   就字义讲,古人在称呼"自在永在者"──请原谅我借用《圣经》上的这个意谓──时,所使用的天、道、神、上帝等名字,恰好从不同侧面描述了他的属性。所谓"天",强调不属于地上的世界,崇高而超越,清明而无限,又有四季运行一般的信实,有春育秋煞一般的公义,有阳光雨露一般的慈爱。所谓"上帝",强调在天上的主宰者,宇宙最高的君王,拥有至上的主权,是一位全能的位格。所谓"神",强调超出人的理性能力,无法测度,其智能深奥不可识,其意念高妙不可言,其作为神奇不可料。所谓"道",强调其无形存在、却无所不在的生命性和入世性。大道为一,却能化散为处世、为人、治国、立命之道,从而统摄天上与人间,使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这样,以"天"示其无限、超越、信实、公义和慈爱等属性,以"上帝"示其至高的主权和位格,以"神"示其奥妙无穷的智能和能力,以"道"示其无形地化育生命和入世得人。中国的古人借助这几个汉字,尽可能地靠近"自有永有者"的真实内涵。   就字形而言,对古象形汉字的研究有许多令人惊讶的发现,业有专着刊行。有一些通常难以做象形解释的字,放在"信于神"的道统里就迎刃而解了。如"休"字,古作,何以人在树旁而非在石、土旁为休?联想古时休字有"蒙福吉祥"之意,《圣经》又有"归回安息"的呼唤,似是追忆人之初在伊甸园中身心得安息之情形。又如"婪"字,古作,何以林下之女为婪?似隐含夏娃受诱惑吃林中智能果之意:"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又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能,就摘下来吃了"(创 3:6)。这不是从饮食、美情到心智上,全面的贪婪吗?又如"单"字,古作,何以两口离田而单?似是亚当夏娃(两口)被撵出伊甸园(田),与神隔离之后的孤独。又如"船"字,古作,何以恰恰"八口"在舟内为船?似与挪亚一家八口人进方舟之事相关,且据考证,《圣经》记载的大洪水约在公元前三千多年,而苍颉造字与大禹治水都在其后不远。又如"义"字,古作,何以"我"在"羔"羊下便称义?献祭是从挪亚开始的,似是指杀羔羊献祭以赎罪称义的事。如此等等。有一本书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了一百三十多个汉字 70,还有人大胆地思考过中国祖先与挪亚的血缘关系和文化渊流 71。当然,这类问题已不像纯粹的学术研究了,唯独有心人会有兴趣。   现在来看一串汉字,里面千真万确有"信于神"的道统。这就是以"示补"为偏旁的字群。"示"即 ,是以甲骨文"祭坛"的样子表示神。除了"神"字以外,"祖"为始意,"只"为大,"祗"为恭敬,又有"祭祀""祈祷",是《礼记》所称之大"礼"。" 社",古为祭神之场所,如犹太人之会堂。"祝"则是祭司和祝祷者 72。人的"福"、"祸" 都与神相关,"禅"是人单独面向神的默思玄想。今不常用的"祺"、"祜"、"祚",都是福份吉祥之意73,等等。   显然,中国文化最早的建筑师__造字的苍颉们,深深地生活在神的临在中,以至于福、祸都在乎他,社、礼都围绕他,祭祀、祈祷他,恭敬(祗)思念(禅)他,以他为始(祖),尊他为大(只)。我们文化之根上这些属神的烙印,虽然风蚀演化了数千载,至今依然历历在目。不肖子孙们,纵使恨不得将这些字都篡改了,却是做不到啊!   中国文化树大根深,从有汉字始,历经尧、舜、禹、夏、商、周,约两千多年间,举凡政事、礼仪、诗歌、文字,一脉相承,充满了信神、畏天、顺道、敬上帝的道统,有证可查,有迹可寻。直到春秋末年老子孔子墨子的时代,大道才隐去了。那时人智兴起,人欲横流。人们不再信神,不再畏天,不再顺道,不再敬上帝。却以利益为天,以智巧为神,以权势为道,以自己为上帝。这是人的智能大勃兴的时代,也是神道大失丧的日子。中华神州延绵了两千多年__连无文字的史前史,实际上还要长__的道统,就在那时瘁然断裂了。春秋末年,还听得见先哲们仰天抚古、追念大道而暗然神伤的叹息,到了战国末年,一个与神隔绝、全然人治,与道隔绝、全然人智的阴暗暗、赤裸裸的世俗王国,就以人心的罪念为砖石、以仁爱的呼号为门面,堆积而成了。自秦始皇自称"皇帝"后,一代又一代世上君王,就俨然一个个取代了上帝。 〖 三、末世拯救:孔子倡德,老子传道 〗   林语堂先生曾用"把蜡烛吹灭吧,太阳升起来了"这句话,描述他一接触耶稣之道时的感受。这句话恰好出自尧帝大道当行的时代74 。上帝之道就是灵魂的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 1:9)。   当太阳西下晚霞消失的时候,黑暗便笼罩了大地。人心晦昧了,在阴影中游移,躁动,奔突。人们像失了明、脱了缰的马群,相互践踏。遍地是离经叛道,歪门邪道。思想家们惊慌失措了。他们一面追忆、叹息那陨落的大光,一面思索着补救的办法。一时间人的智能迸出火花,在茫茫黑夜里,诸子百家,灯火闪烁。   哀哉儒术,舍道求德   孔子开创的儒家,为黑暗中的人心设计了一套规则,顺其而行,自能避免跌入恶浊泥潭或相互碰撞冲突,使人心社稷光亮丽美、清楚有序。这套规则就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等,以道德引导之,以礼仪教化之75 。儒生们乐观地相信这个道德系统通过自省和自律能够行得通,因为据信每个人心中都自有一盏灯,就是人之善性和良知,如测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等"四端",就像人有四肢一样,是与生俱来的76。   若果真如此,儒家的一套在历史上应当有效,其理想亦当实现。然而两千五百多年了,至今儒家仍只是一种有待追求的"理想",岂不怪哉!那么,症结何在呢?其实孔子是明白的:大道隐去了!孔子从来没有像他的追随者那样,自信到宣称儒家学说就是中华道统、救世良方。恰恰相反,他确信自己是在"大道既隐"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舍弃大同,追求小康77 。他的话常常是这样:假如"克己复礼",则"天下归仁" 78。假如"爱人",则为"仁"。假如"刚、毅、木、讷",则"近仁" 79。假如有"周公之才美",则"其余不足观"80 。假如"以德为政",则"众星拱之"81 。假如"其身正",则"不令而行"82。假如"有用我者",则"恢复文、武德政"...... 83。问题就在于,这些"假如"在无道时,都是不能实现的。因为无论个人或社会,立志为善由得他(它),只是行出来却由不得他(它)(罗 7:18)。自古以来各民族都不乏好的诫律,各种人都存有良知善端,所缺乏的,就是行出来的动力和能力。   大道当行时,人心与天上公义之神相通相连,自然产生一种内在的、活生生的敬畏和虔诚。其良知善端得到活水源头的激发,奔涌流荡,大有能力。大道隐没时,人心与神隔绝,以神为虚无,以己为唯一,人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敬畏与虔诚。这时,即使心中有良知善端,在利欲的诱迫、世俗的携迫和竞争的逼迫下,也是无能为力,实在难以昭行不昧。这就像屋里只有电灯不行,还要有活力的电源。人心如屋,良知如灯,神就是活力的电源。电灯离开电源就不起作用,良知离了神就微弱不堪。   实际上,孔子对大道仰慕至极,对失道痛惜万分。他以为道失而不可追,一去而不复返,所以舍道而求德,希望以仁德礼义来宏扬大道,济补乱世,笃正人心。殊不知,道为德之本,德为道之末,舍本而求末,差哉!于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屡屡品尝、且终于明白了失道之后推行仁义的尴尬困境,说:"我们的主张行不通,早已很明显了啊!" 84。   后人,尤其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哄哄然一窝蜂崇拜孔子退而所求之次,却压根儿看不见孔子慕而不得之道;以其替补之术"仁义道德"为至宝,却把孔子梦寐以求而不得的上古道统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宋代李元纲勾画出一幅"道统相传图",称伏曦、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子思、孟子、程子、朱子等,使中国道统相继不绝。据信大多数中国人,包括孙中山先生,都毫不怀疑孔子是承先启后的道统继承人 85。这真会叫孔子哭笑不得:那上古大道早已在孔子之时隐去,恰恰是孔子一生追思不得、痛惜不已的啊!   老子其人,入道而休   老子与孔子有一点相同,两点不同。   两人都承认那是一个大道隐没的年代,这一点相同。   但老子又确信,天下若失了道,则不论仁、义、礼、法,无物可以补救,所以大道舍弃不得。他说:大道废弃了,才大讲仁义;丧失了大道,才强调德行;所谓礼、法,是祸乱的先兆。有了道,最好的战马会用来种田;失了道,怀驹的母马也要上战场。所以,唯有顺从大道,才是最高的道德形态;秉持上古之道,才能把握现今之事。因为唯有道,有恩典供给人美善之心,又有能力成全其美善之行;而不顺从大道的,是早已注定要灭亡了 86。老子这样雄魄的见识和决心,孔子是没有的。   更重要的是,老子还确信,大道隐去并非丧亡,道隐无名并非不存,大道古今如一,常与我们同在,可知、当知、必知。他说:道看起来无为,其实无所不为。他就行在我们周围,如大水漫漫,无所不至。从古至今,他的名字从不消失,好叫人们看到万物之父。他使我确信不疑,行在其中。我之所以晓得万物之父的情形,也是由他而来 87!老子对大道这样乐观和有信心,更与孔子炯然不同。   显然,老子是入道之人,不像孔子只是慕道之人。老子能够将天上与人间、形而上与形而下融汇贯通来思考,因为他得着了那个上下贯通的"一",即道。孔子只是以人间的智能来应付人间的事务,就好象撇开了太阳系、银河系和整个宇宙系统,来处理地球本身的运行和演化难题。中华上古大道不是这样子。古人上信于神,才有下爱于人,其仁德礼仪均是有根之青藤,有源之流水。孔子知道其根失了,其源断了,却不像老子执着坚定地去追根寻源,而是做起青藤流水的设计规划来了。   老子之得道入道,当然并非由于他的智能和德行比孔子高多少,而是他在谦卑虚己、清静无为、敬虔顺从中,领受了大道之光的照临。世人的智能与德行,是努力向上的力量;但大道却像水,只注入处低居下的地方。所以见素抱朴、少思寡欲(19:2)、不识不知、顺帝之则88 是有福的。这是老子之学,亦是老子之人。老子所言之道,与其说是他一个人潜心悟求之偶得,倒不如说是他从道中谦卑收受之恩赐。揣摩老子其人其学,均不出天上大道的奇妙作为!   老子之言五千,字字掷地有声。老子其人,却像神秘传奇,扑溯迷离。老子之姓名、籍贯、仕旅、行踪、享年、世系等等,无一不成问题。"举凡先秦西汉关于老子之文献,几无一可据"89。司马迁着《史记》(约公元前二世纪),虽提出李聃这位西周守藏吏,却又列出老莱子、太子儋,说世人"莫知其然否",最后只能肯定"老子,隐君子也"。司马迁在《孔子世家》和《老子列传》中都记载,孔子曾赴周向老子问"礼"。老子对孔子说:你所说的那人连骨头都腐烂了,只有其话语还在。时候到了,君子会驾临天下;时候未到,君子则如风飘逸。盛德若愚,骄气、多欲、态色、淫志均无益。做人子的,无我而立我;做臣属的,只当无我而已,等等。孔子离去后对弟子们说,这位老子,真是"乘风云而上天"的龙啊!据说老子后来离周西行,经过幽谷关,守关人尹喜逼老子留下真言才肯放行。于是老子做了五千言,然后离去,终不知老于何处90 。有人猜测去了中东或印度91。这里我不敢多嘴。   庆幸的是,尽管老子其人影影绰绰,隐遁未明,《老子》一书却是真真切切地留给了世人。也许,上天之意、大道风范本是如此。   老子所言之道,即上古所行之道   《老子》一书,后人虽分为道、德两经,主旨却只是对道的宣告,可谓"宣道之书"。   然而老子这个"道",是否上古先祖所行之道呢?即是否孔子的"大道之行"与"大道既隐"所言之道呢?我认为这是毫无疑问的。   首先,老子是在同孔子一样悲叹人们对大道的废弃时,宣示其道的。可见老子所宣之道就是当时人们所遗弃的道,逻辑上一脉相承,顺理成章。   其次,孔子对先王的描述,恰恰是老子之道的佐证。老子之道讲"无为而治"(3:6),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老子之道讲"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13:4),孔子说:"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老子之道讲"知常容,容乃公"(16:8),孔子说:三代"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92,等等。   最明显的是,老子多次直接谈到上古之道,如"秉执上古之道,可以把握当今万有,并知道其始末由来";"上古善于行道的人,其微妙玄通,真是深不可识";"古人所得着的,是一(即道)";"不争不竞之美德,相配相和于天道,上古之时便如此啊"!"古时善于行道的人,不是使世人越来越聪明(自行其是),而是使世人越来越愚朴(顺从真道)"。"古时候为什么重视道呢?不就是因为在他里面,寻求就能得着,有罪得以赦免吗?所以道是天下最宝贵的啊"!等等93。可见《老子》所言之道与上古所行之道是同一个道。   同一个道,却有不同的展现,这就容易使人迷惑了。上古之道在于"行",是先人行出来的道,亦是大道行在世上,即如前述禅让之举、祭祀之礼、政事之纲、人生之命、文字之谜等。到了老子的时代,大道已被世人背弃,绝行于世,世人们亦不识大道为何物了。这时老子上乘于天、下达于世的道,便在于"言"了。大道是有生命的。大道普行于世时,自不待言;大道不行于世时,则道自言,就是借助先知宣达、唤醒、警示、告诫、引导世人,归回大道。看起来是老子言道,其实是大道自言也!看起来像出世之道,其实是救世之道也!看起来是老子一家所言之道,其实是上古万民所行之道也! 〖 四、大道之言:原道、圣人、灵修 〗   大道可以言说   人们常听说"道"是不可言说的。研究老子的专家学者们,一般将《老子》的第一句话解释成"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道可道,非常道1:1),以此来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又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56:1)这类话为佐证。但是这样一来,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宣示真道的权利,或者说,一开始便否认了老子言说永恒不变之道的可能性与可靠性。很显然,这样断句和翻译,与老子通篇的宗旨  宣示那永恒不变之道给世人,是很不相宜的。正是基于这种误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问道:"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着五千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句话,其中的"言"字是形容词,意思是知"道"的人无须多说,多说的人并不知"道"。不是吗?老子仅留下五千言而已,耶稣仅留下数百言而已!不是比那些终生着书立说、卷帙浩繁的人更知"道"吗?   "道可道,非常道",应是"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之意。这样断句和翻译也表达了道的深奥不寻常,却没有"大道不可言说"的武断悖论。"常"字在《老子》中多次出现,有"通常"和"永恒"两种用法,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通常"的意思。"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 之言,不可道也。"94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95。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96。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于是老子谈论了那永恒不变之道五千言。   大道的言说   老子言道,态度极为谦卑。他仅仅写了五千多字,知道"多言数穷"(5:3)。他又使用"恍惚"(21:2,3)、"玄"(1:4,5)、"孰知"(73:2)、"吾不知"(4:3)、"勉强"(25:4)等字眼,反复强调道的无限和自己的有限。这正是他知"道"了的缘故,是大道在他身上发生的果效。   《老子》所言之道,本书将详加讨论,此处只稍作提示。   第一,老子宣示了大道本体的属性。   道是自在者,他以自身为法度97。   道是造化者,万物之母,爱养万物98。   道是超越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99。   道是生命者,众妙之门,没身不殆100。   道是启示者,不言之教,以阅众甫101。   道是公义者,天道无亲,常与善人102。   道是拯救者,常善救人,有罪以免103。   我们会在本书第一部"大道七说(原道篇)"中详细探讨大道的本体属性,并深入比较《圣经》"太初有道"之道。   第二,老子预言了道的化身"圣人"。 《老子》81章中,在26章中29次描述圣人,而且总是在宣示了道之体、道之像、道之理之 后,紧接着便用"所以"(是故)引出圣人行大道于人世的表征。老子笔下的这位圣人,远 在天笾,近在眼前,言之凿凿,不容置疑,俨然一位道的化身:   圣人的职份:世人认识上天的器具,天下的牧者;不行而知,不见而明 104。   圣人的本像:自知不自见;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105。   圣人的使命:常善救人,复众人之所过,是谓袭明106。   圣人的降卑与大爱: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107。   圣人的受难与功成:外其身而身存;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108。   我们会在本书第二部"道的化身(圣人篇)"中深入考查这位圣人,并客观比较以色列大先知以赛亚的同类预言和耶稣的应验。   第三,老子有精辟的为道、修道之论。   修道的原则:归根复命,守母袭常; 反(返),损,静,袭109。   修道的功夫:弃绝功,虚静功,柔卑功,无为功,和合功110。   修道的比喻:光,水,母与婴111。   本书第三部"为道之道(灵修篇)"将深入研读老子的灵修妙道,愿大道之光亲自引导我们进入其光明、永恒的境界。   原道篇、圣人篇、灵修篇,这三部分内容恰好将老子五千言囊括无遗。不管当今学者,包括一些基督徒学者有什么疑惑和异意,我相信凡以道求道之人,必能在这五千言中得见神光。 〖 五、解读老子:失者同于失,道者同于道 〗   以"学"解"道",失之千里   翻开今日有关《老子》的论着,我们看到的是:"《老子》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没落的读书人的思想情绪......具有无神论的思想倾向"。"世界观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方法论是形而上学的,有朴素的辩证法......反对社会进步"。"老子的哲学,企图使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的桎梏中获得解放,有利于科学无神论的发展......反对进步,不敢迎接新事物......宣扬蒙昧主义......自私保守......分散的、零碎的列举一些对立观念,没有来得及整理成为体系,提高到一个总的原则"。"老子认为这个'玄之又玄'、'惟幌惟惚'的'道'是真实存在的。现在我们毕竟要问:世界上果真有老子所说的如此这般的'道'吗?它究竟是实际存在呢,或者只是概念上的存在?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说,'道'只是概念上存在而已。'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上的描写,都是老子所预设的......'道'的预设,破除了神造之说"。又引证梁启超:"道"的本体,超出"天"的观念,把古代的神造说极力破除。章太炎:老子并不相信天地鬼神,孔子也不信,只不敢打扫干净,老子就打扫干净了。胡适:老子生在纷争大乱的时代,眼见杀人、破家、灭国的惨祸,认为若有一个有意志知觉的天帝,绝不致有这种惨祸。徐复观:老子思想最大的贡献之一,在于对自然性的天有系统的解释,把古代原始宗教的残渣,涤荡得一干二净 112。   无神论、自然观、反动、没落、概念预设、分散零碎、蒙昧主义,等等,这就是人们今天读出来的老子!   为什么会是这样?老子说:"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23:3)。失了道的时代,难以体认道、同于道;即使有德之人,也只是同于德而已,实在无法领会道的微妙和神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毛病就出在把"道"当成"学"来对待。"为学日益,为道日损"(48:1),这本是两条完全相反的路子!   像老子所言生天地、育万物、施教化、入人世、进事理、化圣人、无不为的根本大道,绝不会仅是一个理论概念,必是有生命有活力的"存在"。道曾行于上古,又藉老子言在春秋。道行于世,生发"德";道言在世,近乎"理"。真正的"德"和"理"都是源自"道"的,故有"道德"和"道理"之说。大道既隐,德训再好便行不来,理论再多便说不拢了。更可悲的是,国人竟只见德,不见道,以为德与道无关,如孔子便是用兴"德"的办法来追求上古道风;后人又只见理,不见道,以为理与道无关,如今人便是以"理"的范式来分析老子之道。这真是陷入了智能的大误区!   如果仅视《老子》为一种有关"道"的学术研究,势必要切断《老子》与超越人类理性能力之上的大道异像(这种异像无疑是该书的灵魂)的一切联系,势必要将《老子》完全交由有限的知识和生硬的逻辑来宰割。这样,道的一切超越性便荡然无存了,活道就真的变成了死"概念",闪亮的珍珠就变成了灰暗的石头,一条活龙就变成了恐龙化石。   从孔子始便舍道求德的儒家,历来"以儒解道"。当今中国学者,不知不觉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动辄以无神论、唯物论、辩证法一套思路来解释老子,可谓"以马解道"。古来素有自称"以道解道"者,殊不知其道业已变种:秦汉以"太一"为道,魏晋南北朝以"虚无"为道,隋唐以"佛"为道,两宋以"理、太极"为道,元明以"心"为道,明清以"气"为道,近代以"人道主义"为道 113,均是从某种学问出发,纯理性地诠解"大道",可谓以"学"解道。   以"学"解道,老子的许多微言大义就读不出来,译不透彻。如"食母"、"守母"、"袭明"、"袭常"、"圣人"、"婴儿"、"夷希微"、"复命"、"知常"、"玄同"、"无死地"、"外其身而身存"、"大威至"、"式"、"保"、"免罪"、"执左契",等等。这一类说法,若用常情常理常识常道去解释,会前后不通,或索然无味,看起来倒象老子"分散零碎",不成系统;或蒙昧主义,保守愚昧;或"概念预设",无根无据,等等,其实是解释者们"反其道而解之"也!   老子那浑厚深遂的天根、气贯长虹的天风和出神入化的天韵,哪里是几条干巴巴的哲学原理所能企及的呢?   夫唯有知,是以不我知   显然《老子》不单是一本学术书,内有信仰,有神光。老子之道亦不单是一门学问,乃是统天地、贯时空、出神入化的生命之道。仅以自己掌握的知识去读它,或仅仅将它当成一种知识去读,就会将它读死,扼杀其生命。   老子当时就料到了这一点,说:"我的话本来很容易明白,很容易实行。可是天下的人却不能明白,不能实行。(我的)话有根源,(我的)事有主人。你们自以为有知识,所以不知道(我的话和我的事)。知道我的人越是稀少,说明我的(话和事)越是珍贵" 114。老子这话真是应验在后人手中了!   上天大道远远超越人的智能、知识,要靠"绝圣弃智、绝学无忧"(19:2,3),"塞其兑,闭其门"(52:4),"致虚极、守静笃"(16:1)才能接近,要靠心灵和诚实才能得着(约4:23-24)。这是大道本性内在规定了的,亦是老子三番五次所申明的,谁要在这里用为学求益之术来解道,背道也!   老子说得是,我的话有根源,我的事有主人。你们若不晓得这根源,不认识这主人,怎么能明白我的话呢?更何谈去实行呢?如果你们晓得了这根源,认识了这主人,我的话就很容易明白,也很容易实行了。那么,哪里是其根源,哪个是他主人呢?就是道,就是道的化身"圣人"。   神光初照,大道释然   说到这里,我必须承认,这样的要求对于众多研究老子的专家学者来说,似乎是太不公平了;但这意思不是说不该提出这样的要求;不,这要求是老子之道内在包含了的,别人无法加添或者删除;这里要说的只是,天下万事万务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撒种有时,收割有时;沉默有时,宣告有时(传3:1-8)。中国人对老子的彻底了悟,要待他所宣言所期盼的事务真正临到中国的时候。还记得老子对孔子说的那句话吗?"时候到了,君子会驾临天下;时候未到,君子则如风飘逸"。在老子笔下的那位圣人还没有"道成肉身"来到世上之前,严格地说,在这个"福音"还没有经过欧洲、美洲,今天大规模地传到中国之前,老子所说的"道"及其化身"圣人",必然像个谜一样,被人们猜来猜去,难得要领。不是吗?两千多年来,老子就像天空中的一片云,它的上面向着神,也有神的光;它的下面罩着人,也有人的智能。人们站在它下面,就只看见它的下面,看见一些高妙、超然的人智,却看不见它上面神赐的光。于是,人们就觉得老子飘渺玄虚、暗淡阴灰、不切实际。其实在这片云的上面,总是光明灿烂着。今天,当神的光照进我们的心,当我们也认识那光了,再看《老子》,它那神性的光辉就显明了。《老子》原本又像一颗神性的珍珠,落在东方的黄土地上,尘埃封定,人们不认得它,只觉得它有些稀奇,有些神秘。等到神的光、也唯有神的光照在它上面时,就显出它宝贵的本相来了。   再从人的角度来说,这件令人惊讶的事至今没人看透,恐怕是因为近现代以来研究老子的学者,并没有人全身心经验过圣人耶稣之道;一些热心中国文化的基督徒学者,则常常把主要精力放在儒家上。   其实不独我知,晚年信了耶稣的林语堂先生就曾说:"老子和耶稣在精神上是兄弟"(《信仰之旅》243页),只是他没有深究下去。   若不是两年多在穷乡僻壤里专心体悟《圣经》,若不是"道成肉身"的耶稣形象鲜明地浮游在脑海里,老子之道和圣人也不会引起我特别注意,我至今仍会象当年读中国哲学时一样,只记得有一个模模糊糊的"道",而忘掉了一带而过的"他"。如今我读《老子》,那道和圣人异常地熟悉和亲切,令我不能不欣喜地告诉你。   不言自明,道,必是普天下的道。两千六百多年前,当道透过以色列大先知以赛亚警诫犹太人,并预言圣者耶稣要"驾临天下"时,道在古老的中华神州也借着老子,用另一种语言表达了上天的警诫与预言。如果说这表明了道的普世性,那么今天,当老子之道与道的化身耶稣相遇时,就发出神光来,对此我们更不要稀奇,这仍是表明了道的普世性。 〖 注释: 〗 1. 老子与墨子生瘁不详,据信一先一后于孔子(前551-479)。墨家当时是显赫之学。《韩非子/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淮南子\ 真训》:"周室衰而王道废,儒墨乃始列道而议"。 2. 当权者"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或"在朝讲儒,在野论道"。民间百姓(参考南怀瑾先生的比喻)则以儒为粮店,以道为药店。 3. 参照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4. 《论语/微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5.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 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今大道既隐,天下为私,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6. 《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巍巍乎,舜、禹有天下而不与焉"。 7. 《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8. 《礼记/礼运》:"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 9. 《论语/颜渊》:"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10.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累累兮若芜所归。(20:2-5) 11.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53:2-3) 12. 大道废,有仁义。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18:1;38:5) 13. 道与道统的区别在于:道,即神、天、上帝;说"先祖大道",是指此。道统,则是信神、畏天、敬上帝的传统;说"先祖道统"或"中华道统"时,是指此。请参看下一节。 14. 《墨子/明鬼下》:"逮至昔三代圣王既没,天下失义,......此其故何以然也?则皆以疑惑鬼神之有与无之别......"。因鬼字已流俗于迷信,惑其本意(《易经/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张载《正蒙/动物》:"至之谓神,以其伸也。反之为鬼,以其归也"。),故以"神明"一词代替"鬼神"。 15. 《墨子/明鬼下》:古者圣王,务鬼神厚矣。又恐后世子孙不能知也,故书之竹帛。恐其腐蠹绝灭,故琢之盘盂,镂之金石以重之。有恐后世子孙不能敬若以取祥,故一尺之帛,重有重之。今持无鬼者曰:鬼神者,固无有。非所以为君子之道也! 16. 《左传/桓公六年》:"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中国道统一贯视天高于民,谈话时亦置天先于民,如"敬天保民"、"天佑下民"、"天道远人道迩","顺乎天应乎人",等等。这里强调"忠于民",是专指帝王而言,故删去。"信于神",则是先祖上下一致的道统。 17. 裴松之注《史记/封禅书》"郊祭后稷以配天......以配上帝"一语:"郑玄曰:上帝者,天之别名也。"韦昭生注《国语/周语上》"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一语:"上帝,天也"。朱熹注《诗经/小雅/正月》"视天梦梦......有皇上帝"一语:"程子曰:以其形体谓之天,以其主宰谓之帝"。 18. 《礼记/乐记》:"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 19. 《易经/系辞上》。 20. 《左传/桓公六年》。 21. 记述者除"五经"(《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和"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还散见于《老子》、《庄子》、《管子》、《墨子》、《列子》、《尹文子》(逸文)、《楚辞》、《史记》、《淮南子》等等。我手头的专着(神话类除外)有李杜的《中西哲学思想中的天道与上帝》,徐松石的《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谢扶雅的《基督教与中国思想》,李道生的《圣经与中国文化》等,均不外古籍之摘录归纳。李道生的书,摘《诗经》300篇中85篇,《书经》69处,《易经》27处,《礼记》31处,"四书"43处,展示先祖之大道信仰,又有《圣经》章节对应,可谓细心之作。 22.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9页。 23. 《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二十八年而崩......卒授舜以天下......舜让辟丹朱南河之南......舜曰:"天也夫"!(译文参考台湾六十教授合译本。) 24. 《尚书/舜典》:"受终于文祖......肆类于上帝"。 25. 《史记/五帝本纪,夏本纪》:"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欲荐禹于天"。"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帝舜谓禹曰:"女亦昌言"......禹曰:"......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 26. 《礼记/郊特牲》:"郊特牲......郊血"。 27. 《中庸》;《礼记/礼器》。 28. 《礼记/大传》:"不王不 。王者 其祖之所自出"。 29. 《周礼/春官/大宗伯》。 30. 《国语/周语上》。 31. 《尚书/舜典》:"肆类于上帝"。 32. 稷,农物也。《史记》说后稷名弃,尧时人,始传农稼之事,受名后稷。姜,由羊字与女字合成;原(《诗经》作爰,《史记》作原),即始之意。姜原即上古牧羊之女祖。牧先于农,农生于牧,合乎史实。 33. 《诗经/大雅/生民》:"时维姜媛......克烟克祭......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34.
本文档为【老子与圣经——远志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0577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79KB
软件:Word
页数:49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1-05-08
浏览量: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