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国电视纪录片“分众化”趋势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电视纪录片“分众化”趋势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举报
开通vip

我国电视纪录片“分众化”趋势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插图序号使用标准五号宋体字;正文中的插表不加左右边线。插表按章编号并置于插表的左上方,插表不命名,如第二章的第三个插表序号为“表2—3”,插表序号使用标准五号宋体字。6、 参考文献按照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规定的格式打印,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一、论文的结构与要求毕业设计(论文)包括以下内容(按顺序):本科论文包括封面、目录、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等部分。如果需要,可以在正文前加“引言”,在参考文献后加“后记”。论文一律要求打印,不得手写。1.目录目录应独立成页,包括论文中...

我国电视纪录片“分众化”趋势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插图序号使用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五号宋体字;正文中的插表不加左右边线。插表按章编号并置于插表的左上方,插表不命名,如第二章的第三个插表序号为“表2—3”,插表序号使用标准五号宋体字。6、 参考文献按照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规定的格式打印,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一、论文的结构与要求毕业设计(论文)包括以下内容(按顺序):本科论文包括封面、目录、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等部分。如果需要,可以在正文前加“引言”,在参考文献后加“后记”。论文一律要求打印,不得手写。1.目录目录应独立成页,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和主要级次的标题和所在页码。2.论文标题论文标题应当简短、明确,有概括性。论文标题应能体现论文的核心内容、法学专业的特点。论文标题不得超过25个汉字,不得设置副标题,不得使用标点符号,可以分二行书写。论文标题用词必须规范,不得使用缩略语或外文缩写词(通用缩写除外,比如WTO等)。3.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应扼要叙述论文的主要内容、特点,文字精练,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包括主要成果和结论性 意见 文理分科指导河道管理范围浙江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教材专家评审意见党员教师互相批评意见 。摘要中不应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并应避免将摘要撰写成目录式的内容介绍。内容摘要一般为200个汉字左右。4.关键词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够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专业术语(参照相应的专业术语标准),一般列举3——5个,按照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并应出现在内容摘要中。5.正文正文一般包括绪论(引论)、本论和结论等部分。正文字数本科不少于6000字,专科一般不少于5000字,正文必须从页首开始。*绪论(引论)全文的开始部分,不编写章节号。一般包括对写作目的、意义的说明,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问题。*本论是全文的核心部分,应结构合理,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文字通顺简练。*结论是对主要成果的归纳,要突出创新点,以简练的文字对所做的主要工作进行评价。结论一般不超过500个汉字。正文一级及以下子标题格式如下:一、;(一);1.;(1);①。6.注释注释是对所创造的名词术语的解释或对引文出处的说明。注释采用脚注形式,用带圈数字表示序号,如注①、注②等,数量不少于10个,脚注少于10个的论文为不合格论文。7.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论文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文章、著作名录。参考文献应以近期发表或出版的与法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学术著作和学术期刊文献为主,数量不少于6篇,参考文献少于6篇的论文成绩评定为不合格。产品说明、技术标准、未公开出版或发表的研究论文等不列为参考文献,有确需说明的可以在后记中予以说明。二、打印装订要求论文必须使用标准A4打印纸打印,一律左侧装订,并至少印制3份。页面上、下边距各2.5厘米,左右边距各2.2厘米,并按论文装订顺序要求如下:1.封面封面包括《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关于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封面、附录4)、《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封2)、《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关于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申报表》(封3、附录5)。 2.目录目录列至论文正文的三级及以上标题所在页码,内容打印要求与正文相同。目录页不设页码。3.内容摘要摘要标题按照正文一级子标题要求处理,摘要内容按照正文要求处理。4.关键词索引关键词与内容摘要同处一页,位于内容摘要之后,另起一行并以“关键词:”开头(采用黑体),后跟3~5个关键词(采用宋体),词间空1字,即两个字节,其他要求同正文。5.正文正文必须从内容提要页开始,并设置为第1页。页码在页末居中打印,其他要求同正文(如正文第5页格式为“―5―”)。论文标题为标准三号黑体字,居中,单倍行间距;论文一级子标题为标准四号黑体字,居中,20磅行间距;正文一律使用标准小四号宋体字,段落开头空两个字,行间距为固定值20磅;正文中的插图应与文字紧密配合,文图相符,内容正确,绘制规范。插图按章编号并置于插图的正下方,插图不命名,如第二章的第三个插图序号为“图2—3”,插图序号使用标准五号宋体字;正文中的插表不加左右边线。插表按章编号并置于插表的左上方,插表不命名,如第二章的第三个插表序号为“表2—3”,插表序号使用标准五号宋体字。6、 参考文献按照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规定的格式打印,内容打印要求与论文正文相同。参考文献从页首开始,格式如下:(1)著作图书文献序号 作者 《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及版次(第一版省略)如:[4] 劳凯声 《教育法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2)译著图书文献序号 作者 《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及版次(第一版省略)(3)学术刊物文献序号 作者 《文章名》,《学术刊物名》,年卷(期)如:[5]周汉华 《变法模式与中国立法法》,《中国社会科学》,2000(1)(4)学术会议文献序号 作者 《文章名》,编者名,会议名称,会议地址,年份,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5)学位论文类参考文献序号 作者 《学位论文题目》,学校和学位论文级别,答辩年份(6)西文文献著录格式同中文,实词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参考文献作者人数较多者只列前三名,中间用逗号分隔,多于三人的后面加“等”字(西文加“etc.”)。学术会议若出版论文集者,在会议名称后加“论文集”字样;未出版论文集者省去“出版者”、“出版年”项;会议地址与出版地相同的省略“出版地”,会议年份与出版年相同的省略“出版年”。三、毕业设计(论文)装袋要求毕业设计(论文)是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规范管理,统一毕业设计(论文)材料装袋要求:1、论文稿本。经指导的提纲,一稿、二稿和装订好的正稿。2、过程记录表。包括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答辩过程记录表)等;3、相关材料。法专业要求的其他材料,如法学社会调查报告等。中国环境教育立法研究内容摘要摘要:目前,我国学术界对环境教育立法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环境教育的法律规范也很不完善,影响和限制了我国环境教育的大力推行和良好普及,实质上是制约了我国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本文从环境问题的现状入手,阐释了环境教育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介绍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教育立法实践,在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环境教育立法的构想。以期通过加强教育立法的途径,实现我国环境教育的普及,为改善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创造条件。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立法 一、环境问题、环境教育与环境教育立法(一)环境问题马克思说:“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不断与之交往。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主题。在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中,环境问题始终是伴随着人类的活动产生和发展的。不幸的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类过分强调了作为自然主人的一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忽视甚至忘却自然界的惩罚。环境问题并非始于今日,早在200年前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就产生了环境问题。到了本世纪50年代,环境事件不断出现和加剧。到了70~80年代则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目前全球人口正以每年9 000万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1世纪中期,世界人口将达到100亿。 人口无节制地增长,给地球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自然资源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联合国列出了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损耗和破坏;酸雨蔓延;水资源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污染;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与危险废物越境转移;森林面积锐减;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20世纪最后几年有三件震撼国人的大事足以说明我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已显示出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的报复。一是1997年创纪录(227天)的黄河断流;二是1998年的长江大水灾;三是2000年波及北京等地的频繁的沙尘暴。专家指出了目前困扰中国环境的十大问题。1、大气污染问题2004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 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此外,2004年中国烟尘排放量为1 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 092万吨。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面临的第一大环境问题。2、水环境污染问题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质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3、垃圾处理问题中国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为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二)环境教育与环境问题的关系1、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环境教育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自然研究(Natural Study)。当时在学校开展自然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教育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和参与,了解和评价自然环境。到20世纪上叶,人们认识到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保护运动(Conservation movement)在社会中形成,学校教育在自然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了自然保护的教育内容,这就是环境教育的萌芽。(1)国外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人类环境会议”是环境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为了响应斯德哥尔摩会议的第96条建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75年颁布了国际环境教育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IEEP),其目的是在环境教育领域内,促进经验和信息的交流、研究和实验、人员培训、课程和相应教材的开发及国际合作。1975年,在前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召开的国际环境教育会议,通过了《贝尔格莱德宪章:环境教育的全球纲领》。该宪章根据环境教育的性质和目标,指出环境教育是“进一步认识和关心经济、社会、政治和生态在城乡地区的相互依赖性;为每一个人提供获得保护环境的知识和价值观、态度、责任感和技能;创造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行为的新模式。”此后,《贝尔格莱德宪章》成为世界各国制定环境教育纲要与 章程 公司章程范本下载项目章程下载公司章程下载公司章程下载公司章程下载 的重要依据之一。而环境教育的普及对环境相关法律的立法、执法都可起到相当大的辅助作用。大力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意识特别是环境保护法律意识深入人心,使人们认识到环境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更是可以涉及到每个人切身利益和法律责任、社会责任的问题,认识到环境问题和法律责任的关系,更好地使环境保护法律成为预防环境问题发生的利剑,这样可以达到依法治理环境和人们自觉保护环境的目的。二、中国环境教育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中国环境教育立法的必要性当一种社会关系需要用立法来调整,说明这种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中国环境教育专门立法是否必要,则完全取决于以下前提:(1)环境教育的重要性;(2)环境教育立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五、结论21世纪是环境世纪,公众的环境意识通过环境教育来建立。根据我国人口多,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大,公民受教育程度不一的现状,要使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尽早达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和谐社会,通过立法机关制定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教育法》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希望对促进我国环境教育法律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识和关心经济、社会、政治和生态在城乡地区的相互依赖性;为每一个人提供获得保护环境的知识和价值观、态度、责任感和技能;创造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行为的新模式。”此后,《贝尔格莱德宪章》成为世界各国制定环境教育纲要与章程的重要依据之一。而环境教育的普及对环境相关法律的立法、执法都可起到相当大的辅助作用。大力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意识特别是环境保护法律意识深入人心,使人们认识到环境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更是可以涉及到每个人切身利益和法律责任、社会责任的问题,认识到环境问题和法律责任的关系,更好地使环境保护法律成为预防环境问题发生的利剑,这样可以达到依法治理环境和人们自觉保护环境的目的。二、中国环境教育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中国环境教育立法的必要性插图序号使用标准五号宋体字;正文中的插表不加左右边线。插表按章编号并置于插表的左上方,插表不命名,如第二章的第三个插表序号为“表2—3”,插表序号使用标准五号宋体字。6、 参考文献按照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规定的格式打印,插图序号使用标准五号宋体字;正文中的插表不加左右边线。插表按章编号并置于插表的左上方,插表不命名,如第二章的第三个插表序号为“表2—3”,插表序号使用标准五号宋体字。6、 参考文献按照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规定的格式打印,插图序号使用标准五号宋体字;正文中的插表不加左右边线。插表按章编号并置于插表的左上方,插表不命名,如第二章的第三个插表序号为“表2—3”,插表序号使用标准五号宋体字。6、 参考文献按照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规定的格式打印,插图序号使用标准五号宋体字;正文中的插表不加左右边线。插表按章编号并置于插表的左上方,插表不命名,如第二章的第三个插表序号为“表2—3”,插表序号使用标准五号宋体字。6、 参考文献按照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规定的格式打印,插图序号使用标准五号宋体字;正文中的插表不加左右边线。插表按章编号并置于插表的左上方,插表不命名,如第二章的第三个插表序号为“表2—3”,插表序号使用标准五号宋体字。6、 参考文献按照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规定的格式打印,插图序号使用标准五号宋体字;正文中的插表不加左右边线。插表按章编号并置于插表的左上方,插表不命名,如第二章的第三个插表序号为“表2—3”,插表序号使用标准五号宋体字。6、 参考文献按照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规定的格式打印,插图序号使用标准五号宋体字;正文中的插当一种社会关系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目:我国电视纪录片“分众化”趋势研究 The Study on Demassification Trend of Our Country’s Television Documentary 渤海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 所呈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所取得独立研究的成果。除论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手写):      日期: 年 月 日 关于硕士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渤海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进行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于渤海大学。渤海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文作者授权渤海大学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并进行检索,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非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手写): 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手写): 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我国电视纪录片“分众化”趋势研究 【摘 要】 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流涌动的快车道。媒介资源不断高速增长,电视纪录片和受众需求之间存在着供求失衡、资源分配不均、影响力下降等问题,原先面对社会公众的大众传播已经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分众传播”趋势。 受众具有流动性、广泛性、隔离性和匿名性的特点。由于受众的以上特征,其需求是难以确定的。同时,作为在大众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受众,传播呈现双向性,选择也是由其心理活动所决定。媒体针对受众的总体形式想要吸引更多的目标受众,必须实行分众化传播。新媒体诞生后,受众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多,受众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这样的情况下,分众传播应运而生。电视纪录片通过流媒体的传播,不断的满足受众的各种需求,由此走上“分众化制作”和“分众化传播”的道路。 分众化是我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必经之路,由于电视纪录片的三大价值即:人本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是需要突显、验证和实现的。受众在欣赏纪录片要得到某一方面的满足及电视纪录片的市场需要扩展等一系列问题,解决问题的答案就是电视纪录片的“分众化”。 分众化是我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电视和新媒体成为电视纪录片提供了丰富的平台。纪录片专题栏目和DV的出现为电视纪录片走向“分众化”提供了创作条件。我国电视纪录片利用这些可实施的因素在纪录片分众化的道路上可以做大做强。 在各媒体走向分众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电视纪录片要走向分众化有以下几种实施方法:实行“分众化”的营销策略、与新型媒体的协作、加强电视纪录片的频道专业化、推出个性化的创作团队、整合资源以获取最大的配置和对电视纪录片进行系列化生产等。这些施实方法使我国的电视纪录片走向分众化得到更好的实现。 【关 键 词】 电视纪录片;受众 ;分众化 ;分众传播 THE STUDY ON DEMASSIFICATION TREND OF OUR COUNTRY’S TELEVISION DOCUMENTARY ABSTRACT The market economy of our country is in process of constant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present-day world has entered into the fast lane with the surging of information flow. The media resources are increasing continuously and rapidly, which results in the matters such as the supply-demand imbalance between television documentary and needs of audience, the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the decline of influence power etc.. The original mass communication that is in presence of the public has started to come out with more and more focus communication trends. The audience is characterized by mobility, universality, isolation and anonymity. Owing to the above mentioned characteristics of audience, its demands are hard to define.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audience which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mass communication, the communication takes on bi-directionality, and the selection is also decided by its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Aiming at general form of audience, if the media wants to attract much more target audie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cus communication is necessary. After the birth of new media, the channels for receiving information by audience are increasing and the demands of audience take on diversified trends.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the focus communication is to emerge as the times require. The television documentary continuously meets the various demands of audience by streaming media on the way of focus production and focus communication. The focus communication is the only way for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television documentary. Because of the three values namely humanistic value, historic value and economic value which need to be highlighted, verified and realized, so the demassification of television documentary is the answer to a series of problems with reference to finding a satisfaction at certain aspect in the appreciation of documentary by audience and to expanding market of television documentary. The focus communication is one of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television documentary. The television and new media offer liberal platform for television documentary. The appearance of documentary special column and DV provides creative conditions for the emergence of documentary demassification. Taking advantages of such feasible factors, our television documentary can become bigger and stronger on the road of documentary demassification.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demassification trend for various media, there are following implementing measures to tend our television documentary to demassification: implement demassification marketing strategy, cooperate with new media, strengthen the channel specialization of television documentary, launch the personalized creative team, integrate resources to obtain maximum allocation and carry on the serialized production to television documentary and so on. These measures will realize the demassification of our country’s television documentary better. KEY WORDS:Television documentary; Audience;Demassification; Focus communication 目 录 1绪 论 2一、“分众化”时代的来临 2(一)受众的传播与选择 21.受众的特点 32.受众的传播 43.受众的选择 5(二)“分众传播”的诞生 51.“分众”的定义 62.“分众传播”的原因诞生 7(三)电视纪录片走向“分众化” 7二、我国电视纪录片“分众化”的必要性 7(一)电视纪录片的价值利用“分众化”得以更好的实现 71.人本价值的突现 82.再现历史的验证 93.经济回报的实现 11(二)受众需求的多样性需要得到满足 111.受众需要不同的视听享受 112.受众需要多样的心理满足 12(三)电视纪录片扩大市场化的需求 121.“受众市场论”的提出 132.“分众化”制作是电视纪录片扩大市场化的必要条件 14三、我国电视纪录片“分众化”的可行性 14(一) 存在丰富的平台 141.原媒体电视为纪录片提供广阔的天地 152.新媒体网络为电视纪录片提供新天地 16(二) 节目形态的存在——电视纪录片栏目化 161.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的诞生与发展 172.栏目化为电视纪录片走向“分众化”提供了必要条件 18(三)DV的出现为电视纪录片注入新血液 181.DV新型的创作手法 192.DV为电视纪录片走向“分众化”提供了创作条件 20四、我国电视纪录片“分众化”的实施方法 20(一)加强电视纪录片频道的专业化设立 21(二)实行“分众化”的营销策略 22(三)电视纪录片与大众媒体的协作和利用 221.电视纪录片与手机电视的协作 222.电视纪录片与车载移动电视的协作 233.电视纪录片与楼宇电视的协作 24(四) 推出个性化的创作团队 241.电视纪录片品牌化的建立 252.培养个性化导演 25(五) 对电视纪录片进行系列化生产 26(六)整合资源获取更多的配置 261.电视纪录片和民营影视公司协作 272.争取民间制作能力 28结 语 29参考文献 31附录一 34附录二 35致谢 36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绪 论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电子媒介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使信息传播的范围更广泛。大众传播进入了繁荣期。“大众传播是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专业化群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如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向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符号的内容。” ①然而,从五六十年代开始,欧美发达国家的大众传播历经了一次重要的改革。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不断成熟,随着对信息的不同偏好,受众分化越来越明显。媒介人员发现,没有一种媒介可以吸引所有的受众。媒介想给受众提供满汉全席的传播理念开始受到剧烈冲击,特定的传媒只能为特定的受众而存在。媒介传播对象不再是受众而是分众。人类的传播似乎在走一条迂回的曲线,从小众传播到大众传播再到分众传播,而今天的分众传播和以前的小众传播是完全不同的,今天的受众是主动的,是受众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择而不是传播者的选择。受众不再是“你说我听”“你放我看”的被传授者。 我国电视纪录片诞生于1958年,北京电视台的出现不得不说是开创了我国媒体的一个新纪元。尽管起初以致此后很长的时间里,北京电视台都很少有真正的电视纪录片,但从开播起,纪录片就占据了相当的比重。1958年5月1日19:00电视台开始实验性广播;19:15播出了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第一部纪录影片《到农村去》,片长10分钟;19:50播出了由莫斯科科学普及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科教纪录电影《电视》。电视纪录片在1958年萌芽并不断的向前发展。我国电视纪录片到现在已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在这半个世纪里,我国电视纪录片分了四个时期:即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1977);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2004)。在这四个时期里,政治化、人文化、平民化、社会化就体现了这四个时期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基本特征。 英国著名的传播学者麦奎尔对“受众”及其概念的历史形成有较为细致的分析。他认为,受众行为的制度化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即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当时的城市通常都有一个剧场或竞技场,电影《角斗士》中展现的古罗马竞技场,就是一种典型的城市现象。②因此古代的“受众”是公共机构的一部分,这种机构的构成成员包括:专业作家、演员、导演、作坊商人以及普通市民。在16世纪的后期,西方社会中出现了一类称为“阅读公众”的人。到了19世纪,伴随着书籍,尤其是期刊和报纸的大量发行,形成了一大批固定的读者,部分理论家认为,这些人便是现代的“受众”。“受众”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划分,比如按“地点”、“媒介特征”、“时间”等不同角度进行区分。同时,受众所指也是不断变化的。1970年在传播学领域中蒂奇纳等人提出“知沟”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体现了受众群的差异性。在实证研究中,研究者对“知沟”现象进一步分析,认为创造一个更平等的知识分配体系是必要的,而且根据受众群的差异性重新分配信息资源是信息时代构建民主社会的具体目标。 在20世纪80年代社会“碎片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受众“碎片化”的真正意义在于人们如何将这些“碎片”重新归聚起来,先细分,并以最小的传播代价获取最大的传播效果。①由于受众群的差异性,同时这种“碎片化”现象的诞生,在传播领域中就产生了“细分受众群”。分众化影像是在同质化背景下的消费社会和社会分层中的必然产物。在“分众化”的时代,社会的多样性得到更好的体现,影视受众已由“量的满足”的大众阶段,达到“质的满足”的分众阶段。即由“泛传播时代”进入“域传播时代”。所谓“泛传播”指受众指向分散,传播目标不明确。所谓“域传播”,即受众指向趋于集中,目标受众明确。② 我国的电视纪录片受众在电视发展的四个时期内充当了不同的角色,我国电视也在慢慢的走向贴近受众、满足受众需求的方向。影视受众学研究的出现,将受众研究细分化。电视纪录片受众的研究是影视受众学中的一个分支。电视受众本身具有家庭性、随意性和亲近感。纪录片以电视为载体,纪录片的发展随着电视的分众化开始走向分众化。同时由于现在播放平台的增多,也为纪录片的分众化提供了新的天地。如网络的出现,影院的多样化等。 受众经常在纪录片中找到他们想要的、或者必须要得到的东西。用一种独特的方式介绍和宣传一部电视纪录片会引导受众从另一种方式欣赏它。独特的宣传方式不仅是满足受众需求,而且还是可以帮助受众从中挖掘更多的信息。纪录片分众化创作可以实现这个目的,根据市场的需求制定不同的销售手段,给受众带来与之相符的信息。 一、“分众化”时代的来临 (一)受众的传播与选择 1.受众的特点 大众传播是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活动,很多人都在大众传播中占有一席之地。作为社会角色,受众也具有自身的特殊需求,比如,要求从大众传播中获取真实的信息、审美的愉悦等。这些需求也是根据受众自身的特点而体现的。受众的特点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流动性——作为大众传播的终点,受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对于哪种媒介受众都是不断流动的。 广泛性——大众传播中受众数量众多,分布的范围十分广泛,因此受众具有广泛性。 隔离性——传播者和受众之间是隔离的,这种隔离包括媒介和受众之间的隔离,以及受众之间的互不认识、互不来往。 匿名性——大众传播中的受众通常是不知名的,传播者只能大概的根据自身的特点来描述出他自己的目标受众的轮廓,但传播者无法知晓具体的传播受众的个体。① 受众是电视纪录片的消费者,由于他的特点,他的需求从来就是不确定的。在西方的二十世纪中期学者们提出,把受众作为商品,即“受众商品论”。这一观点的提出,媒介要得到自己的受众,就必须迎合受众的特点需求,同时,受众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选择媒介。因此,在今天,媒介和受众已经进入双向选择的时代了。 2.受众的传播 从大众传播的流通过程来看,大众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一次传播过程的完成,当以从信息源经过传播者到达接受者的过程为标志;传而不通是无效的传播。1948年,美国传播学学者哈德鲁•拉斯韦尔提出著名的五个W传播模式中,其中的第一个W是Who,指传播者与“把关人”,在传播的活动中,传播者和“把关人”在挑选、过滤和放大传播内容过程中,固然起着主导作用,但传播要有效,要能“通”,还必须顺利通过后面的三个W,Which channel、Whom 、What effect,即渠道、受众和效果。 受众在大众传播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首先,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是一种信息源。受众的积极参与为大众传播提供丰富的信息素材。传播信息来源于生活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没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传播信息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广大人民群众是传播活动的潜在接受者,这是不言自明的事实。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受众在传播中的资源作用。其次,受众是信息实现的归宿。没有受众,传播就无法进行,就失去了传播对象和目的。受众对信息的接收情况决定了传播价值的实现和实际效果的实现过程。 最后,受众的信息反馈是传播活动走向深入的唯一途径。传播的目的是要受众接受传播的内容,并产生预期的效果。而现代传播是双向的,受众接受信息后必然会对其产生相应的反应。 受众的传播包括两大理论即受众的介入论和受众的商品论。一是受众的主动参与,二是受众作为商品被媒介关注。受众介入论渊源于美国宪法中有关公民权利的一种受众理论。1967年美国学者J•A•巴伦 ②(J.A.Belen)在他的《对报刊的参与权利》一文中最早明确地提出这一尖锐问题,他指出为了维护受众的表现自由,保障他们参与和使用传播媒介的权利,宪法第一修正案必须承认公民对传播媒介的参与权。此后,虽然巴伦仍接连发表文章反复论述这一观点,并未引起美国理论界和新闻界的应有重视。本世纪70年代,日本传播学界对社会参与论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与讨论,并在某些传播媒介上进行了初步实践。进入80年代,我国广播电视界以“实践先行”的策略接受了“社会参与论”的基本观点和做法。如今,这一理论已被世界大多数国家认同和接受。 受众传播的商品论是加拿大政治经济学家斯麦兹①在他发表的《传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盲点》一文中提出的,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受众商品理论的形成。主要内容包括根据斯麦兹对广告驱动性大众传播商品形式的研究,节目在广播电视中也许是有趣的,更经常是有用的部分。但大众媒介生产的消息、思想、形象、娱乐、言论和信息却不是它最重要的产品,而媒介最重要的商品是受众,因此后来形成了受众市场论。无论那种理论都体现了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重要性。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新闻传播逐渐抛弃了西方以传者为中心的“靶子论”学说开始接受西方六十年代的“以受众为服务对象”的观点,懂得要重视受众,但依然没从根本上弄清楚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直到九十年代中后期,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受众不仅是服务对象,也是接受主体。受众传播的两大理论同时都反映了受众的双重地位,受众的传播作用使媒介更好的发展。媒介要做到服务于受众、重视受众的地位。 3.受众的选择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在传播活动中,由于受众的生活经历、心理活动、地域差距等心理活动影响,对某些信息会出现偏爱和排斥的表现。其中起主要控制的心理是受众的选择。美国学者克拉伯在《大众效果论》一书中将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归纳为选择性接受、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② (1) 选择性注意:在信息泛滥的今天,受众选择的信息增多,选择信息的渠道增多,对于每一个受众来说,决策、选择和新信息都具有不同的感知潜力,这种形式促使受众要 根据个人的需求做出相应的选择。 (2) 选择性理解:当受众在众多信息中进行了选择性注意,但受众不会对所有信息进行全部的理解。受众对其注意的信息经过心理的第二次筛选,这种受众心理就是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理解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指只对某些与自身利益相关或形成强烈刺激的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另一层次是指受众“由于兴趣、信念、原有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念等,这些认识因素上的差异,具有不同的认识结构。人们实际上对任何复杂的刺激都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并赋予不同的意义。”③ (3) 选择性记忆:经过以上两者的心理选择,受众根据自身的特点,记忆符合本身的信息。这部分信息将留在受众的记忆库中,同时会遗忘一些与自己不相符的信息。这就是受众的选择性记忆。 (二)“分众传播”的诞生 纸制书籍打破了人类区域知识传播的限制,光影革命敞开了世界的大门,电视电影沟通了全世界的人民,互联网技术使五大洲鸡犬相闻,海洋不再能隔开媒介与受众的交流。在如今人人都有发布信息的愿望,个个都希望能够自己去选择信息,这种变化体现了人类天生的个性差异。每一个解决方法是不同个体之间的交换和反馈,用户主导信息的获取方式正逐渐取代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不同的物质载体,不同的技术水平,不同的经济状态,不同的传播愿望,不同的用户需求,在传播与沟通的共同平台上,推动着传播方式和社会形态的向前发展。如果我们说历史上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的转化是媒体和社会发展的第一次进步,那么今天正在出现的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的转化,就是社会和媒体发展的第二次进步。 1.“分众”的定义 “大众传播过程通过受众细分来实现市场的占有和配置。这种技巧最初来自广告者的发明,被称为市场分割。通过将市场分割,也就将受众分成许多小的群体,广告者可以针对不同的群体规划不同的传播策略,因而形成了受众分割”。①这是分众化的起源学说。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分层分化的转型期。而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社会层次的分化是不可避免的。分化相伴而来的是传播领域的分众化,同时,“分众化的基础是受众的细分,也就是说受众细分是大势所趋:一是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传媒的品种和样式日趋多样化。二是受众的需求日趋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化,也需求传媒有相应的应对策略”。②因此,受众细分促进了影像传播的分众化,从而促进了分众影像传播的诞生。分众影像传播的诞生凸现了受众的定位,在受众细分的大趋势下,影视受众不再是只对影视数量的满足,而是根据受众本身的个性需求和自我满足来要求影片的质量。影像制作也根据各自的目标受众明确自己的创作目的,更有效的满足受众的个性需求,因而出现了“分众化”。 “分众”一词最早由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提出,日本著名的广告传播研究机构“博报堂生活综合研究所”在20世纪80年代提到“分众”这个概念。③后来在欧美传播学界广为谈论,分众化理论近年来在我国兴起。不仅是因为他是来自国外的理论时尚,而且我国媒介正面临着分众化的发展现实。这个现实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发展的。媒体分众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既然每一个成功的媒介都有自己特有的目标受众群,当然受众的需求是媒介经营的主要方面。由于受众的需求各不相同,媒介的定位划分也就越来越细。报纸专业化和电视栏目化的出现,证明了分众传播的真正诞生。第二阶段,媒介发现不断地迎合受众的需求,很容易走入死角。因为受众本身是茫然的,不能明确本身的需求。而在这新时代下,新的媒介和新的传播模式的诞生,更好的促进了分众传播的发展。第二阶段的分众传播的特点是受众的选择性多了,可以选择更多的信息。因而受众可以更好地融入传播活动中,两者在不断的磨合中,擦出更多的火花。 2.“分众传播”诞生的原因  随着数字化技术、电脑、多媒体和因特网等信息传播技术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更新换代,人们可以明显地感到:大众传播无论在传播对象还是传播技术上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带有根本性的变革,原先面向社会公众的大众传播正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分众传播的趋势。分众传播的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新型媒体的诞生 自1995年开始,因特网迅速走红。据统计,1999年底,我国的网民已接近千万。“第四媒体”的兴起打破了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的态势,形成“万舸争流”的局面。网络媒体不仅真正实现了个性化的传播服务,而且也使“广播”(Broadcasting)变成了“窄播” (Narrowcasting)成为可能。在网络上,受众的地位发生着变化,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传统受众只能根据传媒已经安排好的节目时间表来接收信息,而网络传播的受众能在任何时间自由调阅自己需要的东西,受众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受众不在是被动的客体,而成了驾驭信息的主人,传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以传者为中心被以受众为中心所取代。在这一趋势的作用下,传统媒体也纷纷开始了分众传播的尝试。 (2) 受众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多 有数字显示,从媒体生态看,目前我国有2000多种报纸,近一万种杂志,1988座电台,1060座电视台,每年有17万种新书出版,今年6月份发布的统计数字现在有8700万网民,手机用户现在已经达到31500万,这样一种状态告诉我们现在中国社会是多种媒体形态并存。从受众需求看,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知识结构的受众,需要不同的信息渠道和信息内容。面对这样一个多点对多点的世界,面对着无穷无尽的海量信息,受众有绝对的选择权和主导权。在多种媒体并存的现代社会,报刊发行量的大小,图书的印数,电视广告投放的频道和栏目都是市场调节的结果。因此我们说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是社会的进步,也是公认的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3) 受众的需求增多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传媒功能的第一次重大变化是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的发展,所谓人际传播是点对点的交流,而大众传播是个体对集体的传播,人际传播是媒体的自然属性,大众传播是媒体的社会属性。大众传播的作用,特别是它的社会作用是把个人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国家的诞生就是大众传播的结果。大众传播的特点是信息传递一点到多点,体现的是集体的、社会的、国家的意志,分众传播的特点则是信息传递多点到多点,体现的是承认差异、尊重个体的特点。从必须“求同”,到允许“存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出现的重大变化,这种转变是技术的进步,是文化的进步,也是社会的进步。转变的主要动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的发展是传播方式的进步,也是社会的进步。 在这种大变革下,受众的需求越来越多,媒介要分别满足受众需求,分众传播这种独特的传播方式也就随之而诞生了。  (三)电视纪录片走向“分众化” “分众传播”时代的悄然而至,给传播学带来了新的研究观点。电视纪录片在面对受众如此多的选择,也选择了分众化传播。电视纪录片最早通过电视传播,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流媒体”的诞生为电视纪录片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 “流媒体”使电视纪录片在网络上、手机上、影院里等都得到了传播。电视纪录片的分众传播随之诞生。“流媒体”又叫流式媒体,是用一个视频传送器把影视节目当成数据包发出,传送到网络或手机上。用户通过解压设备对这些数据进行解压后,影视节目就会像发送前那样显示出来。“流媒体”可以边下载边播放,最大的特点就是互动性。哈贝马斯认为,整个社会的合理化,“只有在以语言为中介的相互作用的媒介中,即只有通过消除对交往的限制才能实现。”① 电视纪录片通过流媒体观影模式播放的特点有:首先,电视纪录片和受众之间强调互动。受众可以创作、共享和收藏。其次,从制作团队精英到平民化。平民可以各抒己见,个性化制作。第三,电视纪录片的传播从小众传播到分众传播。受众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主动选择,并可以随意选看电视纪录片的片段。史蒂文森认为“媒介越分众化,就越能用来传递具有颠覆性和选择性的消息”。②因此电视纪录片选择流媒体的观影模式的同时也进行了分众化的传播。 二、我国电视纪录片“分众化”的必要性 (一)电视纪录片的价值利用“分众化”得以更好的实现 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的出现,有着其独有的魅力和价值。电视纪录片有丰富的内涵,同时给受众大量的传播信息。电视纪录片的价值有:人文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电视纪录片要继续保持其独有的价值,进行“分众化”制作是必要的。 1.人本价值的突现 电视纪录片是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原生态的素材作为符号系统,经过编辑和后期制作来表述最原始和真实的意义。在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可以加入资料、理性素材、图标、谈话、评论、文字解说等,使电视纪录片更具有真实性、创造性和艺术性。电视纪录片体现了人类谋求生存、关照自身的一种本能要求,电视纪录片在现阶段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类延伸自己感知能力,获取更多、更直接的信息的愿望。使人类生活现场信息(生活现场信息包括人类活动、环境氛围、语言声响)有了直接的可传递性,生活自身的特点得以完整地保留,观众可以用自身的视听感觉去读解它,可以直接调动自身的潜力做出判断和反映。电视纪录片还可以帮助受众更好地和全面地、客观地了解人类之外的外部世界,更好地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电视纪录片具有人际传播的特点,满足人们心灵沟通的需要,电视技术的发展使电视更加大众化、平民化,给受众提供更多的观察和思考的空间,提供全方位的信息。 人文价值是电视纪录片的灵魂。人性是人类的共通性,通过个人的命运、休验、挫折、痛苦来呈现蛰居深处的人性,是电视纪录片的价值所在。电视纪录片不仅要记录表象,而且要记录人的心态,人是最有表现力的,正是有了人的加入,纪录片才有了灵魂。在一定的程度上,电视纪录片的实质是记人,记录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是为了表达人的情感和生活。在所有的纪实形态中,尤其是纪录片,就是要关注每个个体的人,从中找到共通的人性和人类共通的命运,这就要求电视纪录片在制作和传播上都要进行“分众化”。经过“分众化”的制作,“个性化”被展现出来,让每个受众在享受电视纪录片同时可以达到情感相容,与电视纪录片同喜同悲。电视纪录片的人本价值在“分众传播”的过程中得到突显。电视纪录片最深层的主题是让个人的幸运与坎坷的生活故事和喜怒哀乐的一切情感和电视纪录片的内容相互交融。对人的关注,对人性的关注,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构成了电视纪录片与观众对话、与世界对话的基础,对人类共同拥有的、共同面临的共同性的揭示,可以超越时间,超越地域。 2.再现历史的验证 “纪录片是对客观现实的记录,它真实的内容就是对历史的一种保留,也就是他的历史价值所在”。①虽然这往往是纪录片创作者追求的最低标准,但并不是很容易实现的目标。因为电视纪录片虽然不像其他电视节目那样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关照”,但在创作上甚至在题材的选择上也绝不是可以“自由”“自在”的。更何况,经济实力和技术手段的差异对事实特别是重大事实的再现也有很大的影响。有人说,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其实,电视纪录片的记录内容也是一种历史。因为,两者的共同特点都是捕捉“事实”,追求真实。只是,新闻捕捉的是一种时效性很强的“快餐式”事实,纪录片捕捉的是一种可以慢慢享用的“冷藏式”事实。 2008年8月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摄制、南京广播电视台承制的4集大型文献纪录片《见证南京大屠杀》在第十届四川电视节上荣获“金熊猫”和国际电视纪录片 “亚洲制作奖”。《见证南京大屠杀》还摘取了中国电视艺术的最高奖——第24届中共电视金鹰奖纪录片“最佳作品奖”。《见证南京大屠杀》是在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事件70周年之际,是中宣部下达的国家重点任务,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组织实施、南京广电集团具体执行创作的重大题材。这部纪录片成功在于它抓住了受众的心理,通过口述和历史资料重现了当年的南京大屠杀,充分体现出纪录片的核心价值在于“纪录”,同时也体现了历史再现的必要性。受众通过这种历史再现,对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电视纪录片通过“分众化”制作满足不同受众的多样需求。不同受众对电视纪录片的要求不同,如文献整理员会更加关注《见证南京大屠杀》中的历史资料,而从教人员会更加关注这部片子的教育效果,所以电视纪录片在“记录”历史和历史重现的过程中,进行“分众传播”满足不同受众,使电视纪录片的历史价值得到验证。 3.经济回报的实现 市场价值是决定我国电视纪录片从个人爱好到商业转变的重要体现,而“分众化”制作是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制作方式使电视纪录片的经济回报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实现,目标受众的确立使经济价值达到最大利润化。因此,电视纪录片在根据受众的多样化的特点,进行“分众化”制作,引导受众消费,使电视纪录片的经济价值得到实现,电视纪录片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电视纪录片与一般的新闻节目和娱乐节目不同,作为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活的真实记录,电视纪录片在流通中受政治和文化的影响较小,可以穿透国家、民族的隔阂,而且可以跨越时间的藩篱,多次使用。只要是客观真实的,不管是谁制作的,都有一定的历史资料价值和社会认识价值,而且时间越久,价值越高。比如,在全世界被禁映55年(2000年解禁),由德国的女艺术家莱妮·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在1934年拍摄的一部表现纳粹纽伦堡阅兵典礼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Triumph Of The Will)和1936年为柏林奥运会拍摄的纪录片《奥林匹亚》( Olympia),虽然有美化希特勒和纳粹党之嫌,但是其在构图、剪辑和镜头等方面的创新以及画面的美感与张力,至今仍被奉为经典。与之相产生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几十年后得到实现。电视纪录片的经济回报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 交易价值 电视纪录片的交易价值是指纪录片可以像其他影视节目一样,在市场上直接买卖。国内的电视纪录片因为售价很低,甚至低到每分钟几十元,所以,一般的电视机构都把纪录片的买卖当成“小儿科”的生意,根本没将其视为生财之道。殊不知,纪录片在国外电视节目市场的价格相当可观,甚至高出一般节目很多。以1小时的电视纪录片节目成品为例,美国平均可达10万美元;德国8万美元;英国略低于美、德,加拿大,为5万美元;法国、意大利2万美元;日本为3.5万美元。由此可见,纪录片并非天生是 “非盈利的买卖”,关键在于能否制作出个性化的电视纪录片。不同受众需求得到满足,电视纪录片交易量也就随之而上升,因而电视纪录片的交易价值得到实现。 (2) 广告的收益 电视纪录片的广告价值是指其在播映的时候可以附带一定时间的贴片广告,获取额外的收入。这种广告既可以是制片人随片发行的,也可以是购买者或播出者(电视台或影院)在节目前后增加广告时间。就目前国内的市场而言,电视纪录片的广告价值还没有充分体现。如深圳纪录片频道开播未久就取得了很好的收视率,但因为广告收入没有同步增长,最终还是被取消。国内的电视纪录片的广告价值之所以没有表现出来,还是由于电视纪录片的质量不过关,目标受众不确定,因而广告商很少投入在电视纪录片的播放时段。但现在电视纪录片的广告价值还是可观的。如中央电视台十套的《探索·发现》节目,30秒的广告收入就高达十万元。由于《探索·发现》制作了不同类型的电视纪录片,满足不同受众的探索好奇心理,吸引受众观看,收视率增长了,广告收入也就随之增长了。电视纪录片从中也得到了经济回报,经济价值得到实现。 (3) 票房价值 电视纪录片是以在电视台或影展上播放为主的。但是,优秀的纪录片是完全可以在影剧院直接上映获得票房价值的。纪录片进影院最成功的例子莫过于由美国著名导演迈克尔·摩尔执导的纪录片《华氏9·11》。该片2004年6月22日获得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棕榈奖后,终于在美国国内上了电影院线。虽然是小规模院线,而且放映时影院外还站着号召观众抵制该片的右翼组织成员,但根据美国电影票房统计机构公布的数字,《华氏9·11》上映第一天就获得了84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高居全美票房之冠。我国的电视纪录片也不断的走进影院。如陆川导演拍摄的《可可西里》在上映六个星期后,票房收入高达460万元、金铁木导演的《圆明园》在上映一周之内全国票房高达700万元。票房价值的实现要求电视纪录片在制作上和传播上实行“分众化”这样纪录片更能贴近受众,更加的个性化,可以吸引受众走进电影院观看电视纪录片。 (4) 点播价值 纪录片的点播价值是指其可以在付费电视频道上被受众直接订购。美国纪录片频道多是付费订阅的频道,如探索频道、历史频道和国家地理频道等。美国的电视纪录片成功的走向“分众化”,吸引不同的受众对不同的电视纪录片频道进行点播消费,实现利润扩大化。数字技术和付费电视的发展,不但为电视纪录片增添了新的播出平台,而且也改变了电视纪录片的收看方式。在我国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和网站已经开播了付费播出的纪录片频道。如上海互动电视全纪录频道、新浪宽频的纪录片频道等,都取得了可观的点播价值。 (5) 品牌的延伸价值 所谓电视纪录片的品牌延伸价值,是指纪录片在电视台或影剧院播出以后,又以光盘、书籍、刊物等形式对纪录片资源作再开发或二次利用。如Discovery探索频道在纪录片延伸产品的开发方面就非常成功,目前仅在美国就拥有154家专卖店、6500万顾客和1500万网上顾客,广泛开展与电视纪录片相关的直销与邮购业务。12集纪录片《故宫》2005年10月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后好评如潮,随后发行的DVD每套140元,竟在上海等地脱销。受众根据自身的需求对电视纪录片二次开发的商品进行收藏和购买。电视纪录片“分众化”制作使受众的需求得到满足,电视纪录片的品牌价值得到实现,同时经济价值也得到了回报。 (二)受众需求的多样性需要得到满足 受众的构成是多样的,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它的需求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的。受众的需求也由于受众的特点具有了多样性。因此,受众需要不同的电视纪录片来满足多样的需求。人的需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基本的生存需求、基本的生理需求和更高境界的精神需求。受众通过电视纪录片走向“分众化”制作后,从中可以获得不同的视听享受和多样的心理满足。 1.受众需要不同的视听享受 法国社会主义批评家布迪厄①在《差别:对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中指出大众对于文化作品的判断源起于一种和康德美学②截然相反的美学。布迪厄用黑格尔哲学的“自为”和“自在”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来说明“大众美学”和康德美学的区别,指出前者是一种“自在”的美学。在黑格尔和萨特那里,“自为”也是“自发”的,能感知对象也能感知自己。“自在”则是无自动力的。“大众美学”不把艺术视为一种“自为”的存在,而是把艺术无距离地直接同生活联系在一起。在大众美学中,艺术不再是无目的的,而是一种有实际功能的行为对象。电视纪录片作为艺术,受众需要从其中得到美妙的不同的视听享受。所谓的实际功能包涵了艺术具有提供感官享受的能力。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60分钟》节目在调查性深度报道的基础上,形成了调查性纪录片的风格与样式。在题材上重大的社会问题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得以展现,受众则如同目睹一件件真实的事件,往往看得触目惊心。《警察》、《悬赏》等栏目则在美国电视界打出了娱乐纪录片的牌子,以紧张刺激的破案追凶为主要内容,悬疑重重,险象环生,给受众以强烈的感官刺激。美国纪录片《大白鲨》将小型摄像机放在冲浪板上,绑在长竿上,在水中近距离接近鲨鱼,还将遥控摄像机绑在鲨鱼背上,以一个类似于鲨鱼自身的主观视角,拍下了鲨鱼复杂的生活习性和它眼中的精彩世界,妙趣横生。随着鲨鱼潇洒的遨游,受众尽情欢笑、尽情放松。法国的《小宇宙》以显微镜细腻观察的方式捕捉蚂蚁、蜜蜂、蝴蝶、甲虫等生物的生活状态,体现昆虫间风趣、可爱、浪漫、激情的戏剧性生活互动,创造出生态影像的奇迹与喜悦。纪录片满足受众生理需求的功能亟待认识,一个宽广的领域亟待开拓。纪录片要满足受众的各种美妙的不同的视听享受,进行“分众化”制作可使电视纪录片以赢得更多的目标受众。 2.受众需要多样的心理满足 受众不仅仅需要的是基本的生理需求,受众对电视纪录片的内容要求更加深入受众的内心世界,受众和电视纪录片能够精神共享。 受众作为现实生活中具有七情六欲的人,在无意识深层总是聚集着一定的情感欲望,常常需要得到满足和释放,但这种内在愿望在现实世界中又受到种种文明规范的制约,不可能总是得到满足。弗洛伊德认为,梦能够以形象和情节来使人的压抑的情绪得到宣泄,替代性地满足人的潜意识欲望。电视纪录片同样能让受众在影像世界中获得情感的倾泄、憧憬和迷醉,使人的心理从不平衡走向平衡,由不和谐变得和谐,整个身心进入愉悦状态。电视纪录片能抚慰个体的挫折委屈,弥补现实的匮乏残缺,给受众提供一个类似于梦的代偿性的满足。在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纪录片中,人们可以走出真实生活的狭小一隅,拥抱大自然的美;观看破案追凶的纪录片时,懦弱的人同样能够追随镜头除暴安良,开拓新生活;在充满浓浓人情味的伦理片中,人们得以品味人间真情的甜美,抚慰现实中的无奈。受众往往把自己的目的与欲望投射到片中人身上,和不同的电视纪录片情感相溶。 事实上,我国电视纪录片在情感认同的社会功能上也做到了充分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和受众达到精神共享。如在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中,旅日学子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让观众感同身受,就其轰动效应而言,可谓是电视纪录片走向市场的成功之作。通过纪录片来认识现实世界也是受众的心理欲望之一。马斯洛认为,人的无意识深层有一种探索的内驱力,它使人产生认识和理解客观事物的愿望,因而学习和发现未知的事物会给人带来满足和愉悦。①好奇心是受众对于纪录片的一种心理期待。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的《世纪战争》、《秘境追踪——古墓》等纪录片,用现在时讲述古代史,按现代人关心的问题不停地设置悬念,紧紧抓住了受众的兴趣点和学问点,让受众经历了一次次探索、发现的旅程。《探索·发现》、《国家地理》节目的红火正在于这些以自然地理、宇宙奥秘、科技前沿为题材的纪录片将受众的视线引向了未知神奇的领域,在影像所营造的陌生世界里,电视纪录片通过“分众化”制作,受众的求知欲无限激发并在及时的释疑解答中获得了不同的心理满足。 电视纪录片要和受众达到精神一致,这就要求电视纪录片进行“分众化”制作的过程中,不仅要针对受众的基本需要,还要注重了解受众的心理,制作出不同的多样的电视纪录片。因此,电视纪录片“分众传播”是必要的。 (三)电视纪录片扩大市场化的需求 1.“受众市场论”的提出 从市场的角度考虑,受众可以定义为特定媒体或信息所指向的,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轮廓的、潜在的、消费者的集合体。①“受众市场论”是商业媒介的受众观,在这种理论中,受众被看作是市场,或消费者市场。对于作为市场受众的理解,有一个随着市场营销技术的演变而演变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前,受众市场通常被看作是一个未分化的“大众”市场,其重要的经营理念是努力提供能够满足普遍需求的信息产品或服务;而在媒体竞争不断激烈的今天,出现了“小众化”、“分众化”的趋势,对受众市场的分析技术,也不断的精确化和细致化。在这种演变过程中,把受众的整体作为市场的观点反而得到了加强。 麦奎尔对受众市场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认为: 首先,从这一概念出发对受众分析主要是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以及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这样的分析不可能真实的反映受众内部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其次,建立在这一概念之上的受众分析主要诉求“商品销售量”——收视率或发行量,并以此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标准,而容易忽视从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方面评价媒体。① 总的来说,把受众视为市场的观点,对于媒介企业确定营销策略而言是方便而有效的。因而,电视纪录片要走向市场化并扩大市场化,“分众化”的营销策略是必要的。 2.“分众化”制作是电视纪录片扩大市场化的必要条件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纪录片根本不存在市场。纪录片也主要是新闻电影纪录片,采用电影胶片拍摄,在最初20年左右的时间里播出的新闻纪录片基本上都是用电影机拍摄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纪录片开始走出国门,如《沙与海》、《最后的山神》、《回家》、《山洞里的村庄》获得法国国际音像节特别奖。几年之后,一些国际电视电影节还为我国纪录片举行了专门的活动。2001年德国莱比锡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也举行了我国纪录片回顾展。这些国际性纪录片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纪录片接触并初步进入了国际交易市场。但我国电视纪录片制作的市场化追求不足,缺乏市场动力和规范化的市场生产操作。如《再说长江》和《故宫》都是由主流媒体为构建国家形象而制作的,注重的是宏大叙事。在商业市场定位上削足适履,而独立的纪录片制作由于资金束缚,在市场开辟上裹足不前。与此相反,国外的纪录片制作模式却非常成熟。一方面是商业纪录片大行其道,虽然追求主流的意识形态,但在生产模式上追求工业化、程序化,在市场定位上立足于大众;另一方面,独立的纪录片往往由各种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保证了受众的独特化。这样就兼顾到了受众的大众化和小众化,两者相互促进,助推了纪录片受众市场的成熟。 从市场的需求方来看,我国纪录片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我国目前电视台数量众多,目前合法开播的电视频道就高达2000多个,很多电视频道都需要播出纪录片,特别是那些开播纪录片栏目的频道。总的看来,我国的纪录片市场环境还是比较理想和健康的。这是纪录片市场化运作的一个良好的基础和前提,纪录片还有很大的潜在市场等着我们去开掘。 马克思曾说:“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意志,就是说每一方至于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法权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法权关系或意志关系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②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交换的社会化是整个经济活动的基本秩序和原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意识形态。 我国电视纪录片要想在市场化的道路上走的更远,不仅要遵循整个经济活动的基本秩序和原则,还要从市场的角度考虑受众。受众的地位随着市场对受众的经营模式而改变,双向选择成为可能。“分众化”趋势的产生要求制片人对纪录片受众进行细分,并制作出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电视纪录片来满足受众的市场需求,进而才能使电视纪录片扩大市场化成为可能。 三、我国电视纪录片“分众化”的可行性 (一) 存在丰富的平台 1.原媒体电视为纪录片提供广阔的天地 电视作为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从它诞生之日起,影响力就日益扩大,逐渐成为最大众化、最有影响力的传播媒介之一。作为传播媒介的电视,具有其他传播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和特点。因为电视是视听合一的媒介,所以电视传播信息的渠道有两个:视觉和听觉。视和听是人类接受外界信息最重要的通道。科学家研究发现,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占信息总量的83%,来自听觉渠道的占11%。而电视通过同时传递视听信号,使人们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电视具有即时传播的现场性,适合于再现形象、现场、过程、时效性极强。作为电子媒介共性的时效性,依托技术的发展,在电视传播领域获得了新的突破,电视能够将事件过程直接通过运动的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既看到现场事件的进展情况,又能听到场景中的声音,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电视通过“现场直播”、“现场报道”等方式使观众与事件“零时差、零距离”接触,满足观众的情感体验需求。电视还具有互动传播的参与性。电视在整合电影和广播的过程中,突破了电影的单项传播过程,融入了互动传播的理念,形成了具有较强参与性的节目形态。电视工作者一直在寻求与观众交流的最佳方式。从开始的面对面交流,到后来直接请观众参加到节目的直播或录制中来,电视的互动参与性逐渐增强,这也是对受众主体地位认可的重要表现。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来,成为屏幕的真正主人,容易使屏幕前的观众形成极强的认同感,产生情感共鸣。 自从电视的诞生,纪录片就在以电视为平台,来确立它的目标群众,并发展着它的潜在受众群。电视这个传播媒介平台的客观存在,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同时,电视媒介正处在走向分众化,而纪录片以电视作为依托,纪录片走向“分众化”也是可行的。 2.新媒体网络为电视纪录片提供新天地 在电视纪录片供求市场日益成熟的今天,缺乏一个完整的电视纪录片交易平台是电视纪录片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而网络的出现,使得电视纪录片的平台有了新天地。就视频的点击率来说,纪录片是最高的。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不同,进行选择和观看。同时电视纪录片网站的建立,有专业的人士,有详细的介绍等都为电视纪录片更好的进行“分众化”制作提供了展现平台和制作力量。 在我国电视纪录片领域中,不仅是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为其传播拓展了渠道;而且单是计算机的出现也为其制作提供了平台。首先,计算机在我国的出现及其价格的逐渐下降,它受到越来越多的电视纪录片创作者的青睐,因为它的出现为他们进行后期制作提供了一个更加个性化的制作平台。长期以来,前期拍摄机器、后期制作设备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者,早期,纪录片的创作人或是利用在电视台工作的便利身份,在获取谋生的工作之余,用电视台的机器设备干自己的活;他们又或是通过朋友的帮忙,混入电视台后期编辑室进行编辑;他们又或是利用租机器,借机器,后期租机房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用影像来纪录生活和表达欲望的理想。计算机的集声频设备和视频设备于一身的特点,符合了独立纪录片后期制作的要求。计算机的出现不单单是为电视纪录片创作者提供了制作设备,而且最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了自己的创作空间。在自己的工作室里,他们可以在没有任何的顾虑和压力的状态下,创作自己的作品,从而真正实现自己的“个人化”创作。再者,由于电脑带有刻录光盘的功能,在进行创作后,电视纪录片创作者还可以将自己的作品进行无限制的刻录,从而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大众传播。 从此可见,不仅是计算机的出现为电视纪录片创作带来了一片新天地,而且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更是为它的传播拓展了新渠道。网络传播①是指基于因特网上的一切信息传播活动,既包含电子邮件、网络聊天这样的点对点传播,也包含BBS上的群体传播,当然也包含由职业传媒机构所提供的大众传播。网络传播具有“兼容性”和“开放性”等鲜明特点,这些都是传统媒介所望尘莫及的。“兼容性”是指网络传播实现了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等各种传统传播方式于一身的兼容化特点;“开放性”是指网络传播不再受传统体制和官方的那么多牵制,也不再受传统大众媒介受众被动接受的模式限制,每一个人只要在不违背国家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之下,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网络上自由地寻求和发布各种信息。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使得“渠道霸权”的时代得以终结,传播不再是某些人的专利,它越来越大众化、民主化和个人化。网络视频的出现,打破了电视视频渠道的垄断局面,网络视频传播融合了个人传播和大众传播等各种传播方式。继20世纪90年代末期网站视频点播等成为网络上的电影传播方式之后,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近几年来,博客、播客等手段又成为了网络上个人传播和接受电视纪录片的主要通道,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在自己的视频空间内发布自己创作和自己喜爱的作品,这样的变化宣告了个人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传播时代的来临实现了电视纪录片传播的民主化。同时又是给一直得不到大众传播媒介青睐的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和传播带来了一片新天地。视频网站的建立,博客、播客等便捷性和自由性的个人视频媒体的出现,都给我国“个人化”的电视纪录片传播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尤其是在DV纪录片创作期来临之后,制编播一体化的创作方式更是成为了当下我国独立纪录片的主要生存模式。网络上充斥的“个人化”DV纪录片比比皆是。如优酷网、土豆网、以及新浪网站上的视频板块等都成为了我们电视纪录片创作者传播作品的平台。同时,因为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因此它们也是受众自主选择接受影视作品的重要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它不仅包括点对面的大众传播,而且包括点对点的人际传播。除了传播、接受电视纪录片之外,由于网络上BBS等论坛的存在,视频下面评论一栏的出现,以及受众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传播者和接受者又可以互换角色进行讨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成群体传播方式和人际传播方式共存的传播系统的出现,这种传播体系的出现使受众的接受更加的个性化发展。无论是网络传播中出现的点对面的大众传播方式,还是点对点的人际传播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分众化发展和分众化传播。 (二) 节目形态的存在——电视纪录片栏目化 1.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的诞生与发展 电视栏目化的出现,适应了节目短而快的制作要求,满足电视受众不断增长的收视要求。同时,随着电视的日益普及,电视栏目越来越丰富,受众分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栏目化的形成是必然的结果。这种结果是电视纪录片生存策略之一,电视纪录片以栏目化作为依托平台,进行全面的发展。 电视栏目借用了报纸专栏形式,是电视中内容相对统一、具有专门栏目性质的节目类型。中国电视纪录片自90年代蓬勃发展以来,它的第一个高峰已经完成,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观众和国家电视台的纪录片制作人,更催生了一系列优秀的纪录片栏目,像《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纪录片编辑室》等。然而1996年以后,这一发展从高峰走向低谷,当年的火爆场景早已远去,收视率逐渐走低。我国纪录片发展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人物为主的纪录片出现。“真实记录”的审美思潮开始流行。部分的电视人开始自觉的把人作为表现对象,把我国电视片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领域,而且逐渐形成一个和传统意义不同的艺术形式:电视纪实纪录片。以1993年上海《纪录片编辑室》和中央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正式开播为我国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确立了标志性事件。我国的纪录片栏目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 我国电视栏目纪录片的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1) 栏目专题片时代 我国电视纪录片在这一时期主要以专题片的形式存在,依附于栏目或特别节目,如《祖国各地》、《地方台30分钟》等,选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涉及人物、城市风光、民俗民族、文化等。由于受格里尔逊模式的影响,主题先行风格占据主导地位,创作者们用电视纪录片表达自己的观点,将它作为宣传教育的工具。电视纪录片的基本思路就是要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主题,通过记录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人、事、物,起到表彰先进、鞭打落后的宣传教育作用,这在当时以宣教和鼓吹意识形态的计划经济年代曾一度吸引了无数观众,成为风靡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电视荧屏的主流电视节目形态。 (2) 纪实主义盛行阶段 20世纪80年代,文化片、风光片、政论片风行一时,但是进入80年代末,“真实记录”的审美思潮开始在我国电视界盛行。一些导演开始自觉地把人作为表现对象,制作以人为主题的纪录片。众所周知,我国长期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曾经把“形象化政论”看作纪录片的唯一功能。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领域单一的意识形态终于被打破,人们越来越渴望知道各种事实的真相。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某些编导开始接受以真实电影为代表的西方纪录片创作理念,追求审美创新和倡导人文关怀,开始了纪录片的纪实主义回归之路。纪实主义具有题材生活化、平常化,叙事情节化,对象个性化,细节真实化,结构多义开放化等美学特征。在纪实主义思潮影响下,上海电视台国际部成立了第一个以纪录片命名的栏目《纪录片编辑室》,这档纪录片栏目自开播后,以每周一集的播出量和丰富多彩的叙事形式,迅速赢得了上海市民的欢迎。1993年,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生活空间》栏目开播,记录了一幕幕清新自然的现实生活,迅速在收视群体中掀起收视率狂潮,并且造就了我国电视界的“泛纪录片现象”。 (3) 系统化阶段 《东方时空·生活空间》开播后,纪实风格得到了空前广泛的运用,高举真实大旗的电视栏目纪录片以人道主义关怀、平民视角和关注生活原生态的记录方式实现了对弱势人群的关注,使纪录片成为了老百姓情感宣泄和审视自我的镜子,观众可以从他人的生活中折射出自己的状态,因此深受老百姓欢迎。可随着打着“老百姓”旗号的纪录片创作者的日益增多,人们对这种“长镜头”、“跟拍”逐渐丧失了新鲜感,加之来自同行的激烈竞争,即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等多种新兴艺术节目以其雅俗共赏的特点和较强的娱乐性、趣味性优势迅速赢得了观众的青睐,电视栏目纪录片收视率日益呈现下滑趋势。栏目纪录片开始分化又整合,研究受众口味,探寻自身发展的方向,继续本体化探寻之路。 2.栏目化为电视纪录片走向“分众化”提供了必要条件 在纪录片的发展史上,曾经出现两次收视高潮:八十年代末的“话说”热和九十年代初的“百姓故事”热。从时间上看,这两次高潮正好与纪录片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节目化和栏目化相对应。1979年8月中日联合拍摄了大型系列片《丝绸之路》,这次拍摄对纪录片的表现形式、操作方法都有了全新的认识。《丝绸之路》完成后,中央电视台集合原班创作人员又拍摄了大型系列片《话说长江》,这是纪录片与电视联姻后,引发的第一次收视高潮。随后,1986年7月5日,播出不靠外资、依靠自身创作力量摄制的第一部大型电视系列片《话说运河》系列,更是创造了30%的收视奇迹。这股热潮标志着纪录片已经与电视这种大众媒介找到了合适的结合点。在1993年2月,第一个纪录片栏目《纪录片编辑室》开播,从此,电视纪录片制片人为寻求与国际纪录片创作模式的同步和接轨,纷纷开始实践以纪实语言为特征的纪录片创作,这就成为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突破点和生长点。1993年7月,中央一套《东方时空·百姓故事》开播,纪录片的收视被推向新的高潮。 电视纪录片依托于栏目化播出,犹如久旱逢雨,不断壮大。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的存在,为电视纪录片走向“分众化”提供了必要条件。 首先,栏目化播出为纪录片提供了播出平台,纪录片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在自己的创作空间里,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更加个性化,通过研究电视纪录片受众的心理,创作出满足受众的作品。同时,栏目化使得电视纪录片被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样更有利于培养稳定的收视群体。目标受众得到确定,电视纪录片的“分众化”制作就更加有目的性,内容更具观赏性。 其次,栏目化也为电视纪录片创作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栏目化的发展为电视纪录片在体制内赢得合法的存在,使电视纪录片的题材也发生了变化:创作者开始把目光从远古部落转到现实生活,使纪录片前所未有地贴近与关注基层人民的生活。制片人的产生使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更加个性化,不同的新锐导演创作出不同的电视纪录片,满足多样的受众需求。 (三)DV的出现为电视纪录片注入新血液 1.DV新型的创作手法 DV作品的大量涌现,影像话语权的垄断状态被打破,电影艺术的精英传统开始遭受颠覆,同时也标志了个性化创作时代的来临。DV的出现,为广大的非专业人员提供了影视创作的可能性,越来越多的业余影像制作者加入到影像创作的行列。他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纪录与思考,增加了影像创作的题材范围与类型。他们的个人影像创作,也打破了纪录片领域中封闭的贵族化传统,使得纪录片作为大众媒体的本质更加彰显,同时也使得在影视传播中受众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进而推动影像进入一个平民化的业余影像时代。影像制作领域这一变化的出现,极大鼓舞了一些影像制作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就欣喜地在媒体中宣称:“业余作者”时代即将到来,“DV最让我们充满信心的,是它给了我们一个找回权利的机会”。① DV的应用给电视纪录片创作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变化,DV是传播界的一次革命,它的使用者多来自民间,它使纪录片的影像制作权由少数人掌握的现象被改变,并使普通人亦可制作影像,表达自我。设备的小型化、简易化给非专业人员拍摄纪录片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DV的技术优势带来操作的相对简便和制作成本的相对低廉,这就为民间独立制片人的纪录片创作提供了便利,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促成更多民间独立制作人的发展成熟。电视纪录片“平民视角”得以形成。DV设备的小型化简易化便于跟踪拍摄生活流程,适合于与生活近距离的题材。由于这种近距离、跟随性的风格更适用于对普通人物的拍摄, DV拍摄的纪录片镜头多对准了普通老百姓,视角平实,语言、风格以纪实为主。目前的独立制片人多被视为处在边缘的另类异族,他们多把镜头伸向被主流媒体较多忽略的非主流地带,开拓了电视纪录片的再现范围,丰富了电视纪录片的内涵。技术的革新往往是观念进步的前提,纯粹技术上的革新不久后会发展为观念的发展变化。DV不仅带来了电视纪录片拍摄制作技术的革新,操作简单化,更多的人可以动手拍摄,而且还有越来越多的媒体已经开始采用由DV拍摄纪录片了。民间独立制片人多具有极高的电视专业技能、文化素养和经济头脑,他们持有DV设备摄制纪录片,扩展了纪录片的发展空间,使电视纪录片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2.DV为电视纪录片走向“分众化”提供了创作条件 (1)创作思维可以个性化的表达 DV的体积小、便宜、使用简便、利于操作等是它超越专业摄像器材的优点,因而DV更容易走入普通百姓生活。创作者可以自由表达个人对纪录片内容的感悟。DV的出现使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更加具有个性化特征,同时DV也改变了电视纪录片受众的地位。电视纪录片不再是由专业人士拍摄的影片,受众也可以自己拍摄出极具个人风格的纪录片。DV的使用是受众对其感兴趣的题材进行拍摄、制作形成双向传播。贾樟柯曾说:“纪录片是实验性最强的电影品种。我拍纪录片,可以把对于电影语言新的认识,新的把握,新的实践放在里面,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纪录片不管它的效果怎么样,拍摄过程可以维持一个导演的敏感度,因为你发现新的视觉元素,发现新的人群,进入到新的你不了解的人群里面和空间里面,纪录片对你有一种帮助。”①DV的出现意味着电视纪录片进入了探究新的空间,使其更加多元化,独立制片人可以进行全面的自由表达。 同时,以DV为代表的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也给体制外的民间纪录片创作发展注入了活力,使得电视纪录片格局发生了改变,形成了多种电视纪录片形式并存、交相辉映的局面。在这里,我们首先需要对民间纪录片进行简单的界定。民间纪录片是对来自在体制以外制作的影像统称,它由非职业的影像者制作,排除了来自体制内的官方意图,商业盈利的色彩也比较少,是一种个性化的独立的影像作品。民间纪录片囊括的东西很多,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家庭生活录像,还包括对公共空间、社会生活、自然景观的记录,民间纪录片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它的创作动机、生产方式、作品内容、传播方式以及影响,都有别于传统的大众影像媒体。民间纪录片的个性首先在于它的独立性。由于DV的出现和发展使原先纪录片行业高投入的工业化生产的方式不再是纪录片制作的唯一方式,纪录片独立制作人就不必再受资金以及体制规定的束缚,解除了为官方说话的负担,也不需要太在意商业盈利方面的压力,有了经济上以及人格上的独立,独立制片人就能保持自己个人化的独立姿态。电视纪录片进行的“分众化”制作,使制片人的思想可以自由的表达,受众的选择也就增多。受众可以将自己的思想通过DV更好的表达,因此,DV为电视纪录片走向“分众化”提供了创作的又一条件。 (2)独立制片群体的产生 DV的普及和推广,促使独立纪录片创作群体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元化。由于DV价格的不断下调,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以及思想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拿起DV,开始了自我创作。因此,独立纪录片的创作群体不再仅仅是早期的追求先锋意识的前卫青年和从事影视工作的行家,他们当中出现了画家、诗人、退休教师与普通的农民兄弟。如,从2000年9月起,云南省德钦县的几位藏族农民在一家基金会的资助下,拍摄了《冰川》、《茨中圣诞夜》等几部DV纪录片。DV的普及和推广也促使独立纪录片影像的表达由原来的精英文化意识逐渐转变为大众化的表达方式,分众化的趋势逐渐显现出来。 随着DV的不断普及和推广,创作群体多元化的出现,我国的个人DV纪录片作品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而且作品风格、内容等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为我国电视纪录片走向“分众化”提供了多样的作品。由于我国早期的独立纪录片创作者都是具有一定身份和学历的,较为专业的从事影像工作的行家,因此,他们所选的题材多是表现社会底层民众面对残酷现实的悲哀与无奈,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们渗透了一种另类和前卫的精英文化意识心态,作品的色调较为灰暗。如蒋樾的《彼岸》,它纪录了一班学艺术的孩子在寻找彼岸后,面对冷酷现实的无奈。然而随着DV的普及,创作群体平民化时期的到来,创作者的心态也就表现的更加平和、平等。他们真正地深入现实生活来记录人物的生活和生存状态,作品的色调也不再那么灰暗。如吴文光用DV拍摄的纪录片《江湖》,它纪录了一个名为“远大歌舞团”的大棚演出团。在拍片的过程中,导演完全以一种朋友的身份和这些演员同吃、同住,从而真实自然地记录了他们的真实生活。再者,“多元化”创作群体的出现,导致了作品多样化特点的显现。如有表现家庭问题的《不快乐的不止一个》、有表现同性恋生活的《盒子》、有表现问题儿童等社会问题的《铁路沿线》等。多样化作品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多样化声音的出现,更加满足受众的需要。 DV的出现为电视纪录片在不同领域、不同空间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条件,DV的出现也为电视纪录片走向“分众化”提供纪录片独特的创作团体,使电视纪录片的作品多样化和个性化,也使电视纪录片满足更多受众的需求得以实现。 四、我国电视纪录片“分众化”的实施方法 (一)加强电视纪录片频道的专业化设立 频道化也是继栏目化之后呼声很高的一种发展模式,频道化是纪录片走向成熟的标志。但在现在的中国市场,谈频道化纪录片还为时尚早。开播于2000年的《阳光卫视》是亚太地区第一个历史专题纪录片频道,属于中国寥寥无几的纪录片频道中的曾经的佼佼者。然而,《阳光卫视》自成立以来,一直出于亏损状态,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2002年11月《阳光卫视》宣布节目扩版,原本定位于高知识收视人群的纪录片频道被扩展为多元化频道。节目中大量加入娱乐内容,包括少儿节目与热门偶像剧。《阳光卫视》的失败在于“精英化策略”实施过早,纪录片的频道化还没有相应的生存市场,在单纯依靠广告收入养活一个频道的中国,广告收入不足以维持《阳光卫视》的长久运营。“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对大众化的电视频道是适位的,而对专业化频道特别是分众化和小众化频道却是错位的”。①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所凝聚的受众注意力资源是传媒的真正价值所在。但是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但是人口素质并没有全面提高,在全民娱乐的浪潮中,理性为本的文化形式失去了市场,一个走高端路线的频道在现有电视环境下难以生存。没有纪录片影库的支持,特别是缺少数字付费电视的普及,频道化终究是镜花水月。 以纪录片播出为主的专业频道,受众群体一般是45到54岁人群,高学历群体。独特的受众群体也吸引到了高端广告客户。纪录片受众群体的这个特点能够使广告投放更精准,客户价值回报更高。加强电视纪录片频道的专业化设立,频道的分众化得到了更好的显现。电视纪录片在分众化的大背景下,其受众的自主权和小众特征更加突显,有利于我国电视纪录片更好的发展。 (二)实行“分众化”的营销策略 采用好的营销策略往往能够在很好的抓住市场机会,实现良好的执行力。市场营销过程中被大量成功企业引用的“整合营销”,“事件营销”等策略和方法都是非常值得借鉴的。电视纪录片产业基本结构流程图,根据纪录片产业流程重塑纪录片生产、制作及营销流程。电视纪录片要通过事件抓住受众的一种营销方式,是注意力经济时代一种有效的销售方法。“所谓注意力,是指人们关注一个主题、一个事件、一种行为和多种信息的持久尺度。”②把人们关注信息和事件等中的接受端提取出来加以量化,这种量化会形成一大笔无形资产,具有经济价值。世界上的信息量是无限的,而注意力是有限的,有限的注意力在无限的信息量中会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 多样需求和复杂的市场是创作的源泉,也是“分众化”营销的目标:将内容尽快尽好地传播到需要它的受众面前,将受众最需要的内容以最高的效率、通过最好的服务水平传播给他们,以满足受众最高质量的体验。了解和分析市场需求,牢牢把握有市场价值的纪录片创作和市场策划是做好纪录片营销的第一步。策划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应包括:多样的纪录片选题,丰富的故事内容梗概,个性化的制作团队、所需投入资金、宣传方案、销售策略和模式、宣传包装方式、目标市场预估和风险控制等。制造适销对路的产品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取得成功的基础条件。策划的重心应该从以产品为中心应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这才是符合纪录片生存现状的。纪录片商业策划的错误是追求内容上高贵的血统,忽视,轻视受众的需求,没有完整的营销策略,手段和方法,把产品的失败归结于播出资源的缺乏;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规律告诉我们,资源的流向取决于对市场的占有能力,否则,获得的只能是市场的惩罚;对于电视纪录片而言,忽视独特的营销策划,结局只可能成为披着乞丐外衣的贵族。因此,电视纪录片必须从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这个角度出发,为受众提供满意的作品,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电视纪录片通过“分众化”营销策略进一步的发展。 (三)电视纪录片与大众媒体的协作和利用 1.电视纪录片与手机电视的协作 就电视而言,手机电视是立足于传统电视 (包括分众、聚众) 、广播、报纸、网络之中的另一个新媒体。手机电视可以随时随地收看,比传统电视更加方便,但是有人也提出,我们是处在一个媒体包围的年代,各种媒体随处可见,各种信息随手可得,就传统电视而言也变得随处可视,办公室、会议室、宾馆、酒店、电梯里、商场、地铁、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家里的客厅厨房甚至洗手间也有了电视机,有人说那只有人们在行走的时候可以看手机电视了,也就是说这是电视覆盖的最后一点空间了。 手机电视随时随地看的内容是手机频道提供的。因此能看到什么内容是手机电视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可见方便是手机电视的最大优势,但方便背后的核心是播放内容。那就是要手机电视里能看到受众感兴趣的信息。手机电视可以为受众在收看纪录片上提供了更大的方便,随时随地收看,从而凸显了手机电视的优势。手机电视出现和生存的基础是方便的欣赏信息即电视纪录片,这就是手机电视的卖点。这也是电视纪录片和手机电视结合的重要作用。电视纪录片和手机电视相结合使得受众可以随时随地的观看自己喜欢的纪录片,这对电视纪录片走向“分众化”的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2.电视纪录片与车载移动电视的协作 “电视长了脚,跟着观众跑”。这是公交移动电视最生动的写照。 车载移动电视最早出现在新加坡。2001年,新加坡最先在1500辆公交车上使用车载移动电视,随后这一新兴浪潮迅速普及到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地。2003年1月1日,上海东方明珠移动电视开播,作为内地第一个移动电视频道,目前已经在上海市区150余条公交线路、近4000辆公交车上安装了车载移动电视机,其中90%的线路贯穿中心城区,日受众达700万人次。自东方明珠移动电视开播以来,北京、武汉、长春、南京等十多个城市,也相继开始在公交车上开播移动电视。短短几年时间内,移动电视从“一枝独秀”到“遍地开花”,它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纪录片通过车载电视的传播优势有以下几点:   首先,观看纪录片的受众增多,覆盖范围广,接触时间长。公交车是大多数人出行的首选,选择公交车出行以居住在城市的市民为主,但也包括不少外来流动人口。2008年,由于奥运会提供的商机及中国地面数字电视化进程的加快,车载视听系统终端的累计数量超过21.17万台。比如在大连华视传媒通过在城市主流消费人群集中的公交车上安装和播放移动电视,利用封闭的环境和强制收视的效果构建了公交移动电视这一媒体。迄今,华视传媒大连公交移动电视覆盖车辆数为2399辆,终端屏的数量有2399个。覆盖人群以18-45岁为主,其中超过80%的受众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总体目标受众的平均家庭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华视大连公交移动电视覆盖75%以上的大连市城市居民,每日传播受众高达160万人次,直达城市主流消费群体。公交车使用率高、乘坐人数众多且乘坐时间较长,可以保证较高的受众观看率和乘客完整地看完公交移动电视的节目。其次,公交车垄断性的传播方式,纪录片的接受率增高。公交移动电视具有空间封闭、强迫收视的特点,垄断性传播保证了其较高的信息接受率。在公交车这个封闭空间中,虽然会有少数报纸、杂志、手机、广播等其他媒介介入,但由于特殊的视听环境,其他媒介的传播效果相对较差。这种垄断性传播带来的结果是较高的信息到达率,传播信息流失较少。第三,可以随时播报纪录片的信息。移动电视的特征在于随时、随地视听结合。即时信息是移动电视最大的特色,也是其区别于传统电视的重要特点之一。尤其是在堵车时,也可以通过看清晰有趣的纪录片来消除烦恼。 根据电视纪录片通过车载电视的传播优势我们可以以受众诉求为主,合理安排纪录片的收视时间。车载电视的受众层次多样,众口难调,这就需要移动电视节目制作商考虑各类受众的需要。调查显示,在公交车上,受众希望看到的内容中新闻资讯类占了最大比例,为46.73%,益智类节目占42.36%,广告类节目占了最小比例,为7.88%。可以将新闻资讯类和益智类节目作为公交车载电视节目的主打内容,在此基础上,增强电视纪录片的播放频率。同时要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性。车载电视节目不应该是节目制造商唱“独角戏”,还要调动受众的积极性、增强互动性。如开通了短信互动、热线电话等平台,实时地为观众对电视纪录片的答疑解惑,并抓住热门话题,吸引观众参与讨论,调动了观众的积极性。这样使电视纪录片更好的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中去。 3.电视纪录片与楼宇电视的协作 楼宇电视①是一种新兴的广告煤体,指“安装在商务楼宇、商厦、餐厅、酒吧、KTV、健身会所以及居民高层住宅楼的电梯入口或电梯内壁,滚动播出商业广告的液晶电视”。这种传播载体是一种小范围内的传播,是一种一点对多点的传播方式,然而与以往的传播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它的传播特性、传播范围、传播载体及传播方式的与众不同。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它的兴起以及迅速壮大正映照了它的强大生命力及美好的发展未来。楼宇电视目前在我国兴起的时间还比较短,但是楼宇电视短短几年的发展就已经培育出几十亿元的广告市场,并催生出“分众传媒”这一新的传播方式。 楼宇电视以都市人群为核心目标受众人群,覆盖中国最广泛的高收入群体,以独创的商业模式、媒体传播的分众性、生动性赢得了高度认同。楼宇电视本身具有了分众性。他有效锁定企业主、经理人和白领受众,充分覆盖25-50岁之间都市高学历、高收入族群。他们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是社会最活跃的消费阶层,中高档、 时尚商品的领先购买者和意见领袖。楼宇电视以数位科技与液晶电视相结合,可以将纪录片影视化,以音频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提升纪录片的感染力,强化受众的感知,改善受众的认知,挑动受众的观赏欲望,为纪录片的销售提供了直接动力。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楼宇电视除了设置在城市的高级写字楼、高级酒店、高级公寓等高级场所,现在的覆盖范围还逐渐扩大到高尔夫球场、超市、医院健身中心以及机场等人群聚集的场所,甚至蔓延到了普通的居民楼。因此,楼宇电视的受众不仅局限在具有高收入、高学历、高职位的“三高”的人群,而且已经开始逐步走向普通化,平民化,争取到了更多的受众群,既扩大了影响力,也实现了目标价值。 楼宇电视纪录片受众的“分众化”策略是纪录片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楼宇电视的分众传媒理念定位于使媒体投资更趋精确化及有效化,与传统媒体的大众化不同之处在于楼宇电视锁定在特定的目标受众群上,内容的集团化和集中性有助于提高节目的信息量和满足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楼宇电视的强烈渗透性和接受信息的强制性使得纪录片的传播力度有所加强,可以将纪录片压缩成广告形式在楼宇电视上传播。楼宇电视依托液晶电视媒介这一载体以其安装便捷、经济实用而渗透进目标消费群体的居住区和工作区,将纪录片的传播活动“嵌入”受众群的生活环境中,这样纪录片的信息就直接展露给的受众,受众就在每天上下班和上下楼的过程中就能够接触到纪录片的各式各样信息。一旦受众进入楼宇电视的辐射范围,只能选择看还是有意识的抵制不看,这样也强化了纪录片信息传播的强制性。由于楼宇电视采用的是滚动播出的方式,每天每个安装场所循环播放,相同的地点,相同的时间,看到各种的关于纪录片广告,容易被人们欣赏和记忆,这就增加了纪录片信息的传播。 (四) 推出个性化的创作团队 1.电视纪录片品牌化的建立 前些年,凤凰卫视的成功让许多媒体人认识到了打造品牌的重要性,频道要品牌,栏目要品牌,主持人也要品牌,电视纪录片同样需要品牌化。虽然纪录片栏目不容易打造品牌,因为它在内容上很难完全统一,但是一个纪录片栏目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可以走类型化的路子,要有自己独特风格和独特内容。如国外的《0Discovery探索·频道》,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受众对有些片子可能不是很了解片子的意图和思想,但一看就知道应该是《Discovery探索·频道》制作的,这样一个栏目的品牌就出来了。纪录片栏目品牌的确立,有利于培育稳定的收视群体。电视产品和其他产品一样,正在走“分众化”的道路。我国目前有3000多个频道,10多亿观众,只有科学地划分进而培养受众市场,最大限度地满足特定消费群体的需求,才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市场略显萧条的栏目纪录片更要积极确定和培育目标受众市场。 在针对分众市场的营销策略上,一方面要锁定目标市场,也就是那些纪录片爱好者、发烧友,他们是目前纪录片的主流观众,一定要弄清这些受众的收视心理、收视习惯,以便有计划地播放节目。另一方面要注意对那些偶尔收看电视纪录片但还没有形成习惯,没有聚焦在某个纪录片栏目的观众的吸引和关注,摸清他们的感受、兴趣、心理和习惯,有针对性的创作纪录片来引导他们。 2.培养个性化导演 2003年Discovery亚洲电视网第一次联合上海文广新闻集团纪实频道在我国大陆及港澳特别行政区推出了“新锐导演计划”(新锐导演计划最初在1995年在欧洲推出)。①“新锐导演计划”连续第四年在我国举办,该计划主要为我国导演提供机会,跟随Discovery探索频道的获奖制片人学习如何用国际化的视野去发现故事、用故事的载体去体现主题、用多变的手法架构丰富的场景、用灵活的技巧变换节奏、用国际化的制片方式掌控制作的流程……你不仅可以从内部、从每一个细节去了解Discovery的制作理念和表达手段,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切身地体会到另一种思维方式。力求将一幅真实的现代中国图景,展现给Discovery探索频道的全球三亿一千七百多万户受众。2006年度Discovery我国新锐导演计划首映典礼在广州举行,六部纪录片将于今年12月初开始在Discovery探索频道播出,同时这也是今年我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的重要活动之一。在首映典礼现场,Discovery创造性地将特制的“新锐导演”名头大声公赠送给我国的六位年轻导演,寄望新锐导演能够代表我国纪录片的新生力量带来“新的声音”,并在国际舞台上为我国纪录片赢得更大的话语权。 电视纪录片本质上是高度市场化的创意产业,而对电视纪录片的制作来说,资金已经不是产业发展的拦路虎,而专业化是目前纪录片比较欠缺的,但最缺的是优秀的个性化的导演。导演是决策者,不仅是负责生产和摄制组成员的吃喝拉撒的人,导演以策划人和发行人为基本团队,还承担对影片选题、剧本创作组织、制作成本预算控制以及市场投放策划、经营回报的全面责任。受众的需求愈来愈多元化、高标准化,电视纪录片的针对性创作被提上日程。借鉴Discovery新锐导演的培养计划,我国电视纪录片要想走向分众化,可以培养自己个性化的导演。由受众提供拍摄线索,纪录片导演进行专业化的拍摄。建立完整的电视纪录片个性化导演的培养计划,有利于使电视纪录片走向精品化。 (五) 电视纪录片进行系列化生产 我国电视纪录片市场薄弱的问题有诸多原因,但是,最为突出的表现只有一个,那就是作为精品的电视纪录片系列化、规模化程度不够。不成规模就没有效益。Discovery频道的《探索发现》和《狂野周末》行销全球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们是系列化作品。只有系列化、规模化才可能栏目化、媒介化,才可能吸引广告商,才能开展诸如推销光盘等立体销售事宜。进行多元化的开发。制作主体多元化,纪录片形态多元化。从创作的概念、市场的概念、资本的概念来讲,样式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人看,有没有效果。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要系列化,市场概念化。同时市场的多元化,不仅仅表现在电视上,应该是跨越媒体的市场,充分利用一切的媒体形式,让电视纪录片完全进入这种领域。媒介主动通过市场调查和研究来明确界定有不同社会价值,文化品位,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的目标受众的人口学特征,然后通过恰当的节目类型来聚合和培养起对这一节目类型感兴趣的人群。电视纪录片的“系列化生产”,主要体现在选题规划上,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广告诉求和细分化目标受众的要求,在节目的类型、长度、风格、技术等方面进行统一的设置和操作。进行这种制作方式使得我国电视纪录片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更好的走向分众化。 (六)整合资源获取更多的配置 1.电视纪录片和民营影视公司协作 近年来,在影视界有件事很引人注目,那就是在激烈的影视市场竞争中,民营影视公司应运而生,异军突起,并以各自的优势和实力极力在影视市场上抢占一席之地,逐渐扩大地盘和势力范围。“民营”队伍的兴起和不断壮大,也为影视片的创作生产和发行放映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民营影视公司的优势包括:首先,民营影视公司是以市场为上的。从产业化形成的基本要素和规律看,中国影视业能否真正健康发展,实现产业化,实质上取决于影视企业能否转化为合格的市场主体。相对国有影视企业,他们对市场更敏感、更加专注,通常不是冲着某个奖项去的,民营公司的资金来源基本上都是自己的原始积累,他们会尽量把无谓的消耗减低到最低限度。其次,民营影视公司拥有灵活的机制,和敢于担当风险的精神。 电视纪录片产业归根结底需要优秀作品来支撑,电视纪录片是一种内容化产业,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化与科技产业的人文化,越来越以内容和创意为主。如今,我国电视纪录片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全世界都在面对它的冲击,但应该相信,在电视纪录片的领域,受众在电视纪录片里是可以看到我们民族自己的情感生活的,这是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优势。电视纪录片的生存之道,民族文化的不可复制、不可替代属性是我们秉承的文化资源、知识资源和创造资源。电视纪录片和民营影视合作,保持这种原有的电视纪录片民族性,还要保持自己的创作个性、坚持自己的追求都是必要的,它会让你的作品拥有自己的面貌,能够经受住时间的洗礼,毕竟,品质是最无法被竞争者仿效的优势。民营影视公司将优秀的电视纪录片推行市场,让更多的受众接受电视纪录片,使电视纪录片像电影一样进行分类制作,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2.争取民间制作能力 电视纪录片是属于意识形态上的东西,受到社会制度意识的制约和创作者的素养、思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过官方的意志一直对纪录片创作产生了一定的束缚。如果我们突破意识形态的影响,摆脱官方意志负面的影响,争取和民间的制作能力合作,这样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创新意义有了更广阔的拓展空间。   对于创新,就是要跳离官方的一些束缚,纪录片走“民间制作”的路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化的自由职业者”或“体制外知识分子”,在脱离官方体制与电视审查制度的情况下,以个人集资方式进行地低成本的、具有相对的意识形态、不以商业为目的的纪录制作方式是有先例的。或许,由吴文光扛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纪录片民间制作的大旗,存在着诸多的偶然性因素,但在吴文光背后,可以看到一批走出体制的纪录片制作人。如张儿、段锦川、赵亮、季月一、小武、朱传明、蒋志……继吴文光之后扛起了摄像机,用胶片记录处在社会边缘的人群。因此,可以说民间制作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出现、兴起是必然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思想解放运动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大潮的风起云涌,造就了这样一群文化的自由者。 整体而言,由于文化和专业的差距,民间制作的电视纪录片良莠不齐,只有个别的片子水准较高。但不可否认,他们的片子自有的一种朴实无华的魅力和新鲜的气质。电视纪录片和这一领域中选取一部分质量合格的纪录片作品,会得到更多的纪录片受众,并有利于我国电视纪录片走向分众化。 结 语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新的传播技术广泛应用和媒介竞争日趋激烈,大众传播日益呈现出分众化的趋势,任何一家媒介在关注广大受众普遍需求的同时,越来越重视不同受众的多种需求。报纸的篇幅增长,广播电视技术使用数字压缩技术,网络随时随地发布信息等,使原有的媒介资源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使受众各类需求的满足成为可能。同时,这种分众化的趋势对广告客户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便于他们在目标消费群体感兴趣的媒介、版面或节目中投放广告,使其更为集中的投入获取更大的广告收益,这反过来又加快了大众传播分众化的进程。 在分众的今天,大众不再是一个整体的人群,而是被分解成一个个“小众”。面对不同的“小众”,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受众,大众传媒不得不进行一系列变革:报纸不断加厚,电视频道进一步专业化,广播走向“窄播”,网站在走向个性化。然而,这种变革只是开始。并且在个性张扬的今天,人们很难再有共同的爱好和认同,很重要的一点是读者阶层的“分众化”,而且同一阶层、同一受众群体也出现了“分众化”。这个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从营销观念上看:大众—分众—个人;从传播功能上看:教化—服务—娱乐;从传播方式上看:固定—移动—双向互动。显而易见,在未来的传媒市场上,互动性高的媒体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所有这些必然导致营销观念的变化。而我国电视纪录片要想生存和发展,要在电视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主要在创造上考虑受众的需求。选取什么样的拍摄对象?拍摄的每一个镜头如何组接?解说词如何撰写?都首先要考虑受众的需求,满足受众作为首要任务。在这个分众化的时代,我国电视纪录片在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后,还要不断的向前发展。 在这样一个分众化时代,对电视纪录片的把握和了解与过去已经完全不一样了。面对一个非常细分的市场, 大媒体小媒体以及各种媒体之间的多元组合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区域性、专业性媒体会凸显其特点。电视纪录片要使 “知识分子”介入参与是提高电视纪录片欣赏品位的有效途径。他们不仅能够以专家学者的风度、气质、学识、涵养来增加电视电视纪录片的技术和审美含量,吸引有进步追求的电视大众的目光,而且还有可能把一部分高品位的潜在受众变成现实受众。从另一种角度讲,这也能较好地实现服务于大众社会理想。 由于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电视纪录片也应该相应地提高它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格。电视纪录片要要搞纪录片精品创作、要明确电视纪录片的基本定位、要做到雅俗共赏、同时坚持商业性与社会性并重。因为只有能吸引到受众的优质电视纪录片,才能使我国的电视纪录片走向良性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美】比尔·尼科尔斯著 《表现现实:纪录片中的问题与观念》 印第安大学出版社1939年 [2] 许南明等著《电影艺术辞典》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 [3] 阿兰·罗森塔尔著《纪录电影的写作、导演和生产》 南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 [4]【美】威廉·罗特曼著 《经典纪录片赏析》 剑桥大学出版社 1991年第一版 [5]【美】埃里克·巴尔诺著 《世界纪录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2年第一版 [6] 高峰著《电视纪录片及审美选择》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6年第一版 [7]【美】约翰·伊左德著 《电视纪录片导论》圣·马丁出版社 1997年版 [8] 高峰 肖平著《电视纪录片论语》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9年第一版 [9] 石屹著 《电视纪录片—艺术、手段与中外对照》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年10月第一版 [10] 游飞 蔡卫著《世界电影理论思潮》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版 [11] 肖平著《纪录片编导实践理论》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3年 [12] 郑兴东著 《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 新华出版社 2004年7月第一版 [13] 何苏六著《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14] 曹恺著《记录与实验:DV影像前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 [15] 盛希贵著 《影像传播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3月第一版 [16]【英】利文斯通著龙耘译《理解电视:受众解读的心理学》新华出版社2006年1月 [17] 史可扬著《影视传播学》 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年 [18] 李幸 刘晓茜 汪继芳著《被遗忘的影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 [19]【荷】丹尼斯·麦奎尔著 《受众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第一版 [20]【英】巴杰·迪金森著 《受众研究读本》 华夏出版社 2006年第一版 [21] 鲁景超著《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受众心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年1月 [22] 刘效礼著《2007中国电视纪实节目发展报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年 [23] 单万里 张宗伟著《纪录电影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年 [24] 张一平 景东著《DV短片:创意·拍摄·后期制作》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年 [25]【美】比尔·尼科尔斯著《纪录片导论》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7年出版 [26] 臧海群 张晨阳著《受众:多维学术视野的观照和启迪》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27] 石屹著《纪录片的创作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8月 [28] 王辉著《纪录片的想法与做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年 [29] 【美】菲利普·M·南波利著 陈积银译 《受众经济学—传媒机构与受众市场》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7月第一版 [30] 李法宝著《影视受众学》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8年2月 [31] 任远著 《纪录片的理念和方法》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年 [32] 陈国钦著 《纪录片解析》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年7月第一版 [33] 方雪琴著 《大众传播分众化趋势及对策》 硕士论文 郑州 郑州大学 2002年 [34] 何新华著 《受众取向与分众化电视媒介的品 牌经营》硕士论文 厦门 厦门大学2006年 [35] 孔德明著 《电视收视分众化与频道专业化》《新闻战线》 2001年第4期 [36] 俞虹著 《分众时代电视社会影响力分析》《新闻与传播》2004年第3期 [37] 刘晓雪著 《核心受众——广播电视不容忽视的群体》 《采写编》 2004年第3期 [38] 郝黎著《传播理论发展的人性化思考》 《新闻与传播》 2004年第8期 [39] 李安著《中国纪录片的市场现状和发展策略》《现代传播半月刊》2005年第1期 [40] 李剑欣 张小琳著《受众心理与媒介分众化》 《新闻爱好者》2005年第7期 [41] 庄明著《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探析》《新闻爱好者》2005年第10期 [42] 陈勇志著《电视纪录片的受众培养策略》《东南传播》 2008年第1期(总第41期) 附录一 论文涉及的纪录片简介 片名 导演 发行时间 简 介 《到农村去》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1958年5月1日 这部只有10分钟的纪录片,作为第一部在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电视》 莫斯科科学普及电影制片厂 1958年5月1日 反映主人公这辈人是幸运的,他们赶上了电视年代同时也反映了胡同里人们的生活就是我们的生活,《电视》里有大家共同的经历。 《见证南京大屠杀》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摄制、南京广播电视台承制 2007年12月 讲述了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南京,在全城进行了40多天的血腥屠杀。真实的再现了当年那惨不忍睹的一幕。 《意志的胜利》 德国 莱妮·里芬斯塔尔 1935年 该片记录了1934年德国纳粹党在纽伦堡召开的党代会。这部纪录片在德国的纪录电影历史起着重要的作用。 《奥林匹亚》 德国 莱妮·里芬斯塔尔 1938年 该片记录了1936年在德国首都柏林举办的第11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内容的大型纪录片。 《华氏·911》 美国 迈克尔·摩尔 2004年5月 这部纪录片反映了美国政府911后对石油的贪婪在疯狂的反恐战争中起着绝对的作用,也分析了布什家族与本·拉登之间所谓的关系是如何导致他们成为势不两立的敌人。 《可可西里》 陆川 200年10月 讲述的是可可西里巡山队的命运,他们从诞生到被解散全过程。 《圆明园》 金铁木 2006年9月 该片为圆明园的历史填补空白。还世人一个完整,从纪录片中观众可以感受到真实的圆明园! 《故宫》 周兵 徐欢 2005 从建筑艺术、馆藏文物和从皇宫到博物院等方面,全面展示故宫辉煌瑰丽、神秘沧桑的宫廷建筑、馆藏文物,讲述宫廷内不为人知、真实鲜活的人物命运、历史事件和宫廷生活。 《大白鲨》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1975年6月20日 讲述了一条大白鲨袭击了一个海滨小镇,为此警察局长、一位海洋学家和一名捕鲨能手决心去杀死这条鲨鱼,然而这将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小宇宙》 克里斯托夫·巴拉蒂耶 1996-09-6 这部纪录片以草原生态延续为主题。 长达20年的研究准备与拍摄过程,音乐辅佐了影片的想象力,草原昆虫均被巧妙幽默地拟人化,在极美的生之姿态与极紧密的生物链中,不得不赞叹举世万物均是上帝的使者。 《我们的留学生活》 张丽玲 2009年11月28日 记录了在日本的中国人丁尚彪及其家人十年的心泪历程,以纪实的手法表现了主人公丁尚彪为了梦想,为了家庭和孩子,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苦苦打拼的蹉跎岁月。 《再说长江》 中央电视台制作 2006年7月15日 摄制组用整整两年的时间,行走在万里长江之上,飞越长江沿岸十二个省市,用高清摄像机纪录下55000分钟时代长江的最新影像。 《沙与海》 康健宁,高国栋 1989年 描述两种在地缘上完全不同,鲜为人知的人与自然的故事。表现了居住在藤格里沙漠的牧民刘泽远和黄海井蛙岛渔民刘丕成两户人家不同的生活状况。 《最后的山神》 孙增田 1992年 影片介绍了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人, 依然保留着最原始的生存方式,信奉火神、月神,万物皆神,尤其是信奉山神,相信是山神给了他猎物和住所。 《回家》 王海兵 1995年 本片记录了大熊猫“高高”放归之前一个冬季里和人们最后相处的生活,以及春天里人们送它回家的经历。 《山洞里的村庄》 郝跃骏 1996年 中国西南云南省境内,有一个叫做“峰岩洞”的石灰山洞,洞里有一个已经延续了八代人的村庄。这个山洞里的村庄有一套延续了上百年的村社习俗和"村规民约"。 《丝绸之路》 中日联合拍摄 1979年8月 本片梳理了“丝绸之路”的地理与文化概念,作为一条线索,串连起10个重要的地点。旨在为观众提供一个总体的概念。 《话说运河》 戴维宇 1986年 运河是人工开挖用于通航的河流,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运河是在公元前4000年由西亚美索不达来亚人开挖的运河。中国开凿运河也很早,广西灵渠凿成于公元前214年,是世界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冰川》 扎西尼玛 2002年 该片的拍摄者扎西尼玛是当地有名的藏族诗人,老家在明永村。这个村子位于卡瓦格博神山脚下,临近低海拔、低纬度的明永冰川。记录了转山者、旅行社工作人员和村民们对冰川旅游的不同看法,在多种声音的讲述中,呈现了他对家乡剧烈变化的思考。 《茨中圣诞夜》 刘文增(藏族村民) 2002年 该片的拍摄者为信仰天主教的茨中村藏族村民刘文增,编辑者章忠云则是出生在当地的藏族学者。该片记录了茨中村村民在2001年圣诞夜举行的祈祷活动。 《彼岸》 蒋樾 1993年 本片讲述的是牟森在1993年带领北京电影学院短期演员训练班14名学员排练演出现代戏剧《彼岸》的全过程。 《江湖》 吴文光 1999年 这部纪录片记录的是一个名为“远大歌舞团”的大棚演出团。 《盒子》 英未未 2001年8月 作者大胆的把镜头对准了一对女同性恋,观众对此充满好奇心,作者通过对内部的深入挖掘,使同性恋的成因呈现出完美的社会学意义。 《不快乐的不止一个》 王芬 2000年 本片的内容就是导演父母——一对在婚姻这滩水中溺了几十年的老夫妻,分别面对女儿的镜头讲述一场不幸婚姻的诸多细节,以及对自己的伤害。 《铁路沿线》 杜海滨 2001年 本片拍摄的是一群在宝鸡铁路两岸搭窝棚、拾破烂、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他们的起居生活。 附录二 论文涉及的纪录片栏目简介 栏目名称 制片人 创立时间 栏目简介 《东方时空·生活空间》 陈虻 1993年创建创办于北京 1993年10月1日,《东方时空·生活空间》正式定位“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从而使节目贴近百姓、平视生活的特点更清晰、更突出;同年11月8日,《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第一次在屏幕上打出了“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 《纪录片编辑室》 吴海鹰 1993年2月创办于上海 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纪录片编辑室》作为全国第一个以纪录片名义制作的电视栏目,至今已播出超过800部集纪录片。栏目在播出本台原创纪录片的同时,面向社会征购优秀纪录片,力求使这一栏目成为全国优秀纪录片的播出平台。 《祖国各地》 曾安军 1978年9月30日创办于北京 《祖国各地》开播,播出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我国的山川风光、名胜古迹、民族风情,以此传播地理、历史、文化知识。 《地方台30分钟》 陈晓卿 1989年1月9日创办于北京 以播出国内优秀纪录片为已任的《地方台30分钟》是中央电视台为各地方台专门开设的纪录片窗口。它云集了全国各地方台优秀的纪录片创作人员,精心摄制了思想积极、内容健康、地域特色鲜明、风格多样的各种题材的纪录片。 《阳光卫视》 杨澜 2000年8月8日创办于香港 《阳光卫视》坚持讲述一个个平凡而动人的真实故事,努力呈现一段段风云人物的沉浮命运,忠实见证历史兴衰、社会发展的真实轨迹。阳光卫视已发展成以历史、人文、时政、财经为主要内容的纪录片、专题片、访谈节目的主题华语频道。 《Discovery探索频道》 Discovery传播公司的旗舰电视网 1985年创办于美国 Discovery探索频道是世界上发行最广的电视品牌,目前到达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三亿零六百多万家庭,以35种不同语言播出节目。致力于打造全球最高品质的纪实节目 《国家地理》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 1998年创办于美国 《国家地理》频道与国内40多家地方电视台合作推出了《神奇的地球》和《狂野周末》两档节目,这些节目均为国家地理频道播出节目中的精华制作。集合国家地理电视的精华之作,《国家地理》频道将国家地理深造广博的资源,无与伦比的质量和真正的英雄带给全世界。 致谢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就是影像技术。它不单单可以记录一段历史,也可以把那个时代的思想深深的反映在影像之中。经过研究生的三年学习,我深深被这个虚幻却又真实的艺术世界所吸引。吉加·维尔托夫、莱妮·里芬斯塔尔、罗伯特·弗拉哈迪、尤里斯·伊文思和约翰·格里尔逊,每一位伟大的纪录片大师作品都给了我求索、求知的欲望。那些不仅仅是一段影像,而是生命的感动、人文的光辉、灵魂的升华。 如诗般的三年研究生学习和生活中,每一种感悟,每一份获解,每一秒闪烁,都会使我欣喜异常。常常会使我沉浸在影片的每一个故事中。无论是平凡的小人物,还是盖世英雄,我都会体会到导演的思想在影片里,而观看影片的人想得到的又会是些什么?又有多少人在欣赏着纪录片?所以我写下了我的毕业论文《我国电视纪录片分众化趋势研究》。因为我国也有伟大的导演,也有优秀的纪录片,如何让我国受众喜欢纪录片?如何能使我国可以涌现出更多家喻户晓的纪录片?如何才能使我国的纪录片成为世界影视的一面光辉旗帜?这些问题成为了我撰写这篇论文的主要目的。 尊敬的时宇石老师是我研究生期间的导师,是他开启了我探索纪录片的大门,他让我关注了这个充满梦幻与现实的艺术,他让我融入这个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并相互排斥的影像世界。时老师并在我尝试把分众化理论引入纪录片受众这个领域中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使我可以顺利的完成论文。 作者:姜媛媛 2010年4月锦州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电视纪录片走向分众化的必要性》.《青年记者》(省级),2009年9月下.第一作者.渤海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特别注明引用的内容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并表示感谢。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出版授权书 本人及导师完全同意《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以下简称“章程”,见www.cnki.net),愿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表和以电子、网络形式公开出版,并同意编入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在《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数据库》中使用和在互联网上传播,同意按“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论文密级: □公开 □保密(___年__月至__年__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_______________ 导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独 创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设计(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日   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滨州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 本人愿意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同意学校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或采用影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设计(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建立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系统,公布设计(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允许他人依法合理使用。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日 致 谢 时间飞逝,大学的学习生活很快就要过去,在这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收获了很多,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和一直关心帮助我的人分不开的。 首先非常感谢学校开设这个课题,为本人日后从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本次毕业设计大概持续了半年,现在终于到结尾了。本次毕业设计是对我大学四年学习下来最好的检验。经过这次毕业设计,我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进步。这期间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在此我表示由衷的感谢。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将无法顺利完成这次设计。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知道郭谦功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在我的论文书写及设计过程中给了我大量的帮助和指导,为我理清了设计思路和操作方法,并对我所做的课题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方案。郭谦功老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作风和诲人不倦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他身上,我学到了许多能受益终生的东西。再次对周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其次,我要感谢大学四年中所有的任课老师和辅导员在学习期间对我的严格要求,感谢他们对我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帮助,使我了解了许多专业知识和为人的道理,能够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有继续奋斗的力量。 另外,我还要感谢大学四年和我一起走过的同学朋友对我的关心与支持,与他们一起学习、生活,让我在大学期间生活的很充实,给我留下了很多难忘的回忆。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关系和理解,如果没有他们在我的学习生涯中的无私奉献和默默支持,我将无法顺利完成今天的学业。 致 谢 四年的大学生活就快走入尾声,我们的校园生活就要划上句号,心中是无尽的难舍与眷恋。从这里走出,对我的人生来说,将是踏上一个新的征程,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回首四年,取得了些许成绩,生活中有快乐也有艰辛。感谢老师四年来对我孜孜不倦的教诲,对我成长的关心和爱护。 学友情深,情同兄妹。四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一同走过,充满着关爱,给我留下了值得珍藏的最美好的记忆。 在我的十几年求学历程里,离不开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是他们辛勤的劳作,无私的付出,为我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我才能顺利完成完成学业,感激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抚养与培育。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赵达睿老师、和研究生助教熊伟丽老师。是他们在我毕业的最后关头给了我们巨大的帮助与鼓励,给了我很多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此表示衷心的感激。老师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理论水平都使我收益匪浅。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给与我很大的帮助,使我得到不少的提高这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种巨大的帮助,感谢他耐心的辅导。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老师们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帮助解决了不少的难点,使得论文能够及时完成,这里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 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 者 签 名:       日  期:        ​​​​​​​​​​​​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 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        日  期:        ​​​​​​​​​​​​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评阅书 指导教师评价: 一、撰写(设计)过程 1、学生在论文(设计)过程中的治学态度、工作精神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2、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扎实程度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3、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4、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技术线路的可行性;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5、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期间的出勤情况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二、论文(设计)质量 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三、论文(设计)水平 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建议成绩:□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 指导教师: (签名) 单位: (盖章) 年 月 日 评阅教师评阅书 评阅教师评价: 一、论文(设计)质量 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二、论文(设计)水平 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建议成绩:□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 评阅教师: (签名) 单位: (盖章) 年 月 日 教研室(或答辩小组)及教学系意见 教研室(或答辩小组)评价: 一、答辩过程 1、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点和见解的叙述情况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2、对答辩问题的反应、理解、表达情况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3、学生答辩过程中的精神状态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二、论文(设计)质量 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三、论文(设计)水平 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评定成绩:□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 教研室主任(或答辩小组组长): (签名) 年 月 日 教学系意见: 系主任: (签名)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特别注明引用的内容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并表示感谢。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出版授权书 本人及导师完全同意《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以下简称“章程”),愿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表和以电子、网络形式公开出版,并同意编入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在《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数据库》中使用和在互联网上传播,同意按“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论文密级: □公开 □保密(___年__月至__年__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_______ 导师签名:_______ 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独 创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设计(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日   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滨州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 本人愿意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同意学校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或采用影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设计(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建立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系统,公布设计(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允许他人依法合理使用。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日 致 谢 时间飞逝,大学的学习生活很快就要过去,在这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收获了很多,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和一直关心帮助我的人分不开的。 首先非常感谢学校开设这个课题,为本人日后从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本次毕业设计大概持续了半年,现在终于到结尾了。本次毕业设计是对我大学四年学习下来最好的检验。经过这次毕业设计,我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进步。这期间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在此我表示由衷的感谢。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将无法顺利完成这次设计。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知道郭谦功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在我的论文书写及设计过程中给了我大量的帮助和指导,为我理清了设计思路和操作方法,并对我所做的课题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方案。郭谦功老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作风和诲人不倦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他身上,我学到了许多能受益终生的东西。再次对周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其次,我要感谢大学四年中所有的任课老师和辅导员在学习期间对我的严格要求,感谢他们对我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帮助,使我了解了许多专业知识和为人的道理,能够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有继续奋斗的力量。 另外,我还要感谢大学四年和我一起走过的同学朋友对我的关心与支持,与他们一起学习、生活,让我在大学期间生活的很充实,给我留下了很多难忘的回忆。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关系和理解,如果没有他们在我的学习生涯中的无私奉献和默默支持,我将无法顺利完成今天的学业。 四年的大学生活就快走入尾声,我们的校园生活就要划上句号,心中是无尽的难舍与眷恋。从这里走出,对我的人生来说,将是踏上一个新的征程,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回首四年,取得了些许成绩,生活中有快乐也有艰辛。感谢老师四年来对我孜孜不倦的教诲,对我成长的关心和爱护。 学友情深,情同兄妹。四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一同走过,充满着关爱,给我留下了值得珍藏的最美好的记忆。 在我的十几年求学历程里,离不开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是他们辛勤的劳作,无私的付出,为我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我才能顺利完成完成学业,感激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抚养与培育。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老师、和研究生助教***老师。是他们在我毕业的最后关头给了我们巨大的帮助与鼓励,给了我很多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此表示衷心的感激。老师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理论水平都使我收益匪浅。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给与我很大的帮助,使我得到不少的提高这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种巨大的帮助,感谢他耐心的辅导。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老师们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帮助解决了不少的难点,使得论文能够及时完成,这里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 致 谢 这次论文的完成,不止是我自己的努力,同时也有老师的指导,同学的帮助,以及那些无私奉献的前辈,正所谓你知道的越多的时候你才发现你知道的越少,通过这次论文,我想我成长了很多,不只是磨练了我的知识厚度,也使我更加确定了我今后的目标:为今后的计算机事业奋斗。在此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老师,感谢您的指导,才让我有了今天这篇论文,您不仅是我的论文导师,也是我人生的导师,谢谢您!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四年的相处,虽然我未必记得住每分每秒,但是我记得每一个有你们的精彩瞬间,我相信通过大学的历练,我们都已经长大,变成一个有担当,有能力的新时代青年,感谢你们的陪伴,感谢有你们,这篇论文也有你们的功劳,我想毕业不是我们的相处的结束,它是我们更好相处的开头,祝福你们!我也要感谢父母,这是他们给我的,所有的一切;感谢母校,尽管您不以我为荣,但我一直会以我是一名农大人为荣。 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我学习了很多新知识,也对很多以前的东西有了更深的记忆与理解。漫漫求学路,过程很快乐。我要感谢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的老师,我从他们那里学到了许多珍贵的知识和做人处事的道理,以及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令我受益良多。同时还要感谢学院给了我一个可以认真学习,天天向上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即将结束*大学习生活,我感谢****大学提供了一次在农大接受教育的机会,感谢院校老师的无私教导。感谢各位老师审阅我的论文。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要求 第一部分 学生应遵守以下规范要求 一、毕业设计论文说明 1. 毕业设计论文独立装订成册,内容包括: (1) 封面(题目、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等) (2) 中、外文内容摘要 (3) 正文目录(含页码) (4) 正文(开始计算页码) (5) 致谢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2. 中、外文内容摘要包括:课题来源,主要设计,实验方法,本人主要完成的成果。要求不少于400汉字,并译成外文。 3. 毕业设计论文页数为45页-50页。 4. 纸张要求: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报告)应用标准B5纸单面打字成文。 5. 文字要求: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无错别字。 6. 图纸要求:毕业设计图纸应使用计算机绘制。图纸尺寸标注应符合国家标准。图纸应按“规范”叠好。 7. 曲线图表要求:所有曲线、图表、流程图、程序框图、示意图等不得徒手画,必须按国家规定标准或工程要求绘制。 8. 参考文献、资料要求:参考文献总数论文类不少于10篇、,应有外文参考文献。文献应列出序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出版社、出版时间等。 二、外文翻译 1. 完成不少于2万印刷符的外文翻译。译文不少于5千汉字。 2. 译文内容必须与题目(或专业内容)有关,由指导教师在下达任务书时指定。 3. 译文应于毕业设计中期2月底前完成,交指导教师批改。 4. 将原文同译文统一印成B5纸规格装订成册,原文在前,译文在后。 三、形式审查 5月15日前,将毕业设计论文上交指导教师,审查不合格者,不能参加答辩。 四、准备答辩 答辩前三天,学生要将全部材料(包括光盘、论文)统一交指导教师。 关于毕业论文格式的要求 为方便统一、规范论文格式,现将学院的相关要求做如下强调、补充: 1. 基本要求 纸型: B5纸(或16开),单面打印; 页边距: 上2.54cm,下2.54cm,左2.5cm,右2.5cm; 页眉:1.5cm,页脚1.75cm,左侧装订 正文字体:汉字和标点符号用“宋体”,英文和数字用“Times New Roman”,字号小四; 图号1-1,指第1章第1个图 在图的前部要有文字说明(如图1-1所示) 表号3-5,指第3章第5个表 在表的前部要有文字说明(如表3-5所示) 图、表的标注字体大小是五号宋体 行距: 固定值20; 页码: 居中、小五、底部。 2. 封面格式 封皮: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二号、黑体、居中)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二号、黑体、居中) 学 院:(四号、黑体、居中、下划线:电子与自动化学院) 专 业:(四号、黑体、居中、下划线、专业名字之间无空格) 学 生:(四号、黑体、居中、下划线,名字是2个字的中间空1个字、3个或3个以上字的中间无空格) 指导教师:(四号、黑体、居中、下划线,名字是2个字的中间空1个字、3个或3个以上字的中间无空格,两位指导教师的中间用顿号“、”) 完成日期:(四号、黑体、居中、下划线,如:2009年5月25日) (注意:5个下划线两端也是对齐的,单倍行距) 内 封: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四号、黑体) 题目 (二号、黑体、居中); 总计 毕业设计(论文) 页(五号、宋体) 表格 表(五号、宋体) 插图 幅 (五号、宋体) (注意:页数正常不少于40页,优秀论文原则上不少于45页) 3. 中外文摘要 中文摘要:标题“摘 要” (三号、黑体、居中、中间空1个字) 正文(不少于400字) 关键词 (五号、黑体):3-5个主题词(五号),中间用分号“;”隔开。 外文摘要 (另起一页):标题“Abstract” (三号、黑体、居中) 正文 (必须用第三人称) 关键词: Key words(五号、黑体):3-5个主题词(五号)与中文关键词对应,中间用分号“;”隔开。 4. 目录 标题 “目录”(三号、黑体、居中); 章标题(四号、黑体、居左); 节标题(小四、宋体); 页码 (小四、宋体); 二、三级目录分别缩近1和2个字; 四级目录不在“目录”中体现,在正文中也不是单独一行,可以黑体(没有句号),然后空2个字接正文; 注意:正文中每章开头要另起一页; “目录”下方中间的页码和摘要一样统一用罗马字,顺接摘要的。 摘要 目录加页眉 5. 论文正文 页眉: 论文题目(居中、小五、黑体); 章标题(三号、黑体、居中); 节标题(四号、黑体、居左); 正文 程序用“Times New Roman”,字号小四; 6. 参考文献 标题:“参考文献”(小四、黑体、居中) 参考文献的著录,按文稿中引用顺序排列,并注意在文内相应位置用上标标注,如:……的函数。 示例如下:(字体为五号、宋体) 期刊类:[序号]作者1,作者2,……作者n。文章名。期刊名(版本),出版年,卷次(期次)。页次 图书类:[序号]作者1,作者2,……作者n。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次 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1,作者2,……作者n。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次 网上资料:[序号]作者1,作者2,……作者n。文章名。网址。发表时间 7. 其它 量和单位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规定,不得使用已废弃的单位(如高斯(G和Gg)、亩、克分子浓度(M)、当量能度(N)等)。量和单位不用中文名称,而用法定符号表示。 图表及公式:插图宽度一般不超过10cm,表名(小四)置上居中,图名(小四)置下居中。标目中物理量的符号用斜体,单位符号用正体,坐标标值线朝里。标值的数字尽量不超过3位数,或小数点以后不多于1个“0”。如用30Km代替30000m,用5µg代替0.005mg等,并与正文一致。图和表的编号从前至后顺序排列,图的编号及说明位于图的下方,居中;表的编号及说明位于表的上方,居中。公式编号加圆括号,居行尾。图表中的字体不应大于正文字体。注意:图表标题中的数字也是“Times New Roman”。 8.论文依次包括:封皮、内封、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不要落项。 9.注意:上面没有说“加粗”的“黑体”,均为“黑体不加粗”。 补充: 1.答辩要求:自述15分钟,回答问题10分钟,自述要求使用PPT 答辩内容: 1).论文题目 2).设计内容 3).设计方案 4).如何完成设计 工作原理 软件或硬件设计 制作\调试\安装 5).存在不足,今后努力的方向 6).致谢 3.最后上交学生装订好的论文、光盘、记录表、成绩单 4.光盘里的文件夹命名为:学号_姓名_年级专业班级 文件夹里包括的文件有:论文、ppt、英文翻译 1) 论文的文件名格式:学号_姓名_年级专业班号_题目(论文)_完成日期doc 2) ppt的文件名格式:学号_姓名_年级专业班号_题目(ppt)_完成日期ppt 3) 英文翻译的文件名格式:学号_姓名_年级专业班号_题目(英文翻译)_完成日期doc 例如: 答辩问题5个, 侧重总体思路一个 软件或硬件一个 翻译一个 其他2个 ① D·麦奎尔和S·温德尔著 祝建华等译 《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第7页 ② D.McQuail,Audience Analysis,Sage Publications, Inc,1997,pp2-3 ①黄升民 《碎片化:品牌传播与大众传媒新趋势》载《现代传播》2005年第6期 ②文然 安姗姗《社会视域中的媒介分众分析》载《当代电视》2005年第8期 ① 陈培爱 《现代广告学概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第241页 ② 赫尔曼·威特金(1916年8月2日—1979年7月8日)是一位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和学习心理学家。他是认 知风格与学习风格理论的一位先驱,引进了场依存与场独立的概念。 ① 达拉斯·斯麦兹开辟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建立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批判学派。其代表性的理论观点有“受众商品论”,“依附理论”等 ② 胡正荣 《传播学总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8年版 第267页 ③ H·德弗勒和S·鲍尔—洛基奇 杜立平译《大众传播学诸论》新闻出版社出版 1990年版 第220页 ① [美]赛佛林·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和应用》郭镇之等译 华夏出版社 2000版 第223页 ② 李法库著 《影视受众学》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8年2月第一版 第236页 ③ 欧阳宏生 梁英著《中国传媒市场的细分运作》《当代传播》2005年第6期 第32页 ① 【德】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曹卫东译 学林出版社 1999年1月第1版 第188页 ② 【美】尼克·史蒂文森 《媒介的转型:全球化、道德和伦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197页 ① 石屹《纪录片创作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8月第1版 第27页 ① 布迪厄(1930—2002)是法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出版的20多部著作中包括田野调查、概念分析、对当下问题的介入、长远社会理论反思。 ② 曹俊峰《康德美学引论》 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第17页 ①引自 张卫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cd4ee301000adh.html ① D.McQuail,AudienceAnalysis,SagePublications,Inc.,1997,p.8. ① 【美】德弗勒、丹尼斯《大众传播通论》严建军译 华夏出版社 1989年版 第7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102页 ① 田发伟 《崛起中的中国网络媒体》《国际新闻界》 2000年第6期 第49页 ① 夏辰 采访总结 《贾樟柯:反对歧视DV》 《南方周末》2001年9月30日 ① 格非、贾樟柯等著 《一个人的电影》中信出版社 2008年10月第1版 第111页 ①� HYPERLINK "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scholar-wq.php?names=%CB%EF%D3%F1%CA%A4" \t "_blank" �孙玉胜� 《电视盈利模式的错位——频道专业化与付费电视》� HYPERLINK "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2964" ��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2964� ② 注意力�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128883.html?tp=0_00" ��http://baike.baidu.com/view/128883.html?tp=0_00� ① 楼宇电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ffe1960100c3wd.html ① Discovery新锐导演计划新闻发布会语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04-04/02/content_1397190.htm
本文档为【我国电视纪录片“分众化”趋势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不系舟红枫
从教近30年,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
格式:doc
大小:489KB
软件:Word
页数:68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9-01-22
浏览量: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