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文学复习 十七年文学

当代文学复习 十七年文学

举报
开通vip

当代文学复习 十七年文学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第一节 文化批判运动与文学的曲折发展1、第一次文代会2、第二次文代会三、建国初期的文艺斗争(1、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和批判2、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3、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第二节 政治的调整与文学的迷茫(新的文化政策:双百、反右派)一、“双百”方针二、反“右派”斗争三、“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四、文艺界的大批判《海瑞罢官》与文革导火线第三节文学体制“一体化”的形成第二章 诗歌(激情有余,陈郁不足)第一节 概述一、1949—1978年间重要诗人和他们的代表作二、1949—14978年...

当代文学复习 十七年文学
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第一节 文化批判运动与文学的曲折发展1、第一次文代会2、第二次文代会三、建国初期的文艺斗争(1、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和批判2、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3、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第二节 政治的调整与文学的迷茫(新的文化政策:双百、反右派)一、“双百”方针二、反“右派”斗争三、“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四、文艺界的大批判《海瑞罢官》与文革导火线第三节文学体制“一体化”的形成第二章 诗歌(激情有余,陈郁不足)第一节 概述一、1949—1978年间重要诗人和他们的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作二、1949—14978年间诗歌发展概貌三、创作类型四、十七年诗歌的不足第二节 郭小川、闻捷、贺敬之的诗歌一、郭小川的诗歌创作二、闻捷《天山牧歌》创作特征三、贺敬之的诗歌创作特征第三章 散文第一节 概述一、本时期重要散文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二、1949—1979年间的散文创作概貌(抒情散文/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文学/杂文/史传文学)三、十七年散文的创作类型①通讯特写的兴旺②艺术性散文的繁荣③杂文的没落第二节 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一、杨朔的散文二、秦牧的散文创作(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相结合)三、刘白羽的散文四、三大家的散文创作五、十七年散文创作小结第四章 小说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茹志鹃的《百合花》、王愿坚的《党费》和赵树理的农村题材的小说一、茹志鹃《百合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二、王愿坚小说特色及《党费》中的人物塑造三、赵树理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农村“问题小说”)第三节 杨沫的《青春之歌》作者简介/主题/主线/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第四节 柳青的小说第五节梁斌的《红旗谱》故事简介、民族风格第六节《红岩》、《红豆》创作内涵/艺术手法《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人物形象第五章 戏剧(戏曲、歌剧、话剧)第一节 十七年话剧创作概况第二节 老舍的戏剧一、《茶馆》的主题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file:​/​​/​​/​F:\\当代文学课件(新)\\茶馆片段\\秦二爷来茶馆.MPG​)三、精湛的艺术构思/结构艺术四、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五、《茶馆》的民族化特征第六章文革文学第一节文革时期的文化背景第二节文革文艺思潮第三节文革文学创作三个阶段第四节“样板戏”含义、审美特征、代表作品第五节趋时文学含义:迎合政治时尚、政治观念的作品第六节地下文学(“潜在写作”)含义、类别、特点第七节天安门诗歌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第一节 文化批判运动与文学的曲折发展一、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茅盾和周扬分别总结了国统区和解放区文艺的成绩;大会成立了以郭沫若任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文联;确定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毛泽东文艺思想(​..​/​AppData​/​Roaming​/​lxjlh​/​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毛.ppt​)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第一次文代会开始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AppData​/​Roaming​/​lxjlh​/​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一体化.ppt​)”的进程。(来自解放区、国统区的文艺队伍)二、第二次文代会1953年9月,北京,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定为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最高准则(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十七年文学思潮的主要理论构建,它深深规范跟制约了十七年文学的创作、理论和批评)三、建国初期的文艺斗争1、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和批判《武训传》于1950年12月在全国上演;武训终生以行乞而兴办义学,受到统治者的赏识;不久,中共中央发文要求开展对这部电影的讨论,《人民日报》、《文艺报》等相继发表文章批评这部电影;毛泽东亲自撰写了《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从1951年11月起,全国文艺界进行了范围广泛、声势浩大的整风学习运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检查文艺思想;对《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开了以政治运动对待思想批判、文艺争鸣的先例。对《武训传》的批判进一步强调了新中国文艺将以政治标准评判艺术2、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俞平伯是现代很有影响的一位红学家,在学术上有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研究的方法乃至观念颇受胡适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李希凡、蓝翎认为俞平伯是从主观唯心论及反现实主义的观点,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在毛泽东的号召下,一场反对“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从针对俞平伯进而发展为针对胡适,由文艺界迅速扩大到全国思想战线,声势浩大地开展起来。3、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 胡风把世界革命文艺理论及其实践经验与五四新文学战斗传统相结合,总结出了一套自成体系的文艺思想;1952年《人民日报》批评胡风等人的文艺思想“是一种实质上属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文艺思想”;1955年2月,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举行扩大会议,决定对胡风文艺思想展开批评,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批判运动,不久就升格为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这一斗争从一开始就把胡风以及其他同仁置于阶级的敌对位置,把文艺思想提升为阶级的和政治的问题。1979年中央为“胡风反革命集团”平反;这是建国后文艺界历时最长的一场悲剧。第二节 政治的调整与文学的迷茫(新的文化政策:双百、反右派)一、“双百”方针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具体内涵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这一方针的实施界限和范围“是人民内部的自由”;这极大地鼓舞了当时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逐渐从胡风事件的阴霾里走出,文学创作出现勃勃生机。二、反“右派”斗争1957年4月,中央发布了《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6月,毛泽东起草的党内指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印发,《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7月,毛泽东撰写了《〈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随后,一场波及广泛的“反右”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一大批作家、艺术家、理论家被打成“右派分子”,他们的文章也被定性为“大毒草”而遭公开批判;文艺界这场扩大化了的“反右”斗争,使我国当代文学遭到极大的挫折。三、“两结合”的创作方法  1958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大提出“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应采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内容应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1960年前后,“两结合”口号取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新的文学口号;第三次文代会认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不只适用于文艺创作,也适用于文艺批评”。四、文艺界的大批判《海瑞罢官》与文革导火线1965年11月,《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指责该剧“为彭德怀翻案”,“反对三面红旗运动”,全国主要报纸均予转载,成为“文革”的导火线。1966年2月,江青、张春桥等抛出“文艺黑线专政论”,宣称要“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彻底搞掉这条黑线”。1966年5月,中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阐述了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由此“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第三节文学体制“一体化”的形成(建立了一体化、规范化的文学秩序1、通过文学团体和文学刊物将作家的文学活动实行高度的组织化。2、通过文学批评和批判运动建立新的文学规范。3、通过作家的整体性更迭建立新的文学权力机构。4、文学生产、文学传播和文学阅读“一体化”。第二章 诗歌(激情有余,陈郁不足)第一节 概述一、1949—1978年间重要诗人和他们的代表作  郭沫若《新华颂》、臧克家《一颗新星》、冯至《西郊集》、卞之琳《第一个浪头》、艾青《欢呼集》、田间《天安门赞歌》《赶车传》、李季《杨高传》、阮章竞《新塞外行》、邵燕祥《到远方去》等。二、1949—14978年间诗歌发展概貌  ①流派的贫乏畸变:现实主义,新中国的成立使诗人们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欢乐感、自豪感,所以“颂歌”顺理成章地成了建国初期的主题。诗人们不对社会生活作辩证地深入观照,而是仅对生活的“光明面”浮浅地描摹,然后唱出千人一腔的颂歌。特别是“文革”期间,由于意识形态的干扰使得诗坛的现实主义从单调贫乏到扭曲畸变,诗歌成了标语口号的罗列和政治概念的堆积,从而彻底丧失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  再看浪漫主义,一些人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用神话代替理想,用矫情压抑真情实感的表达,催生了大批粗制滥造和伪浪漫主义的赝品。这种伪浪漫主义在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兴起于50年代、风靡整个60年代的政治抒情诗也明显存在类似问题。由于往往从不当乃至错误的政治观念出发,狂热地憧憬着一种神圣伟大的“乌托邦”,脱离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因而内容贫乏空洞,情感虚假不真。这种反现实的伪浪漫主义的取向,既背离了五四新文学的精神,更背离了中国诗歌的传统。  ②体式的畸形化:虽然这一阶段自由体、格律体、半格律体、散文诗都还存在着,甚至还从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那里移植来了“楼梯式”或“阶梯式”。但就总的趋势来说,却同样是扭曲与畸形化。这主要表现在对民歌体的极端推崇,使其在各种体式中居于一花独尊的特殊高位,在诗的体式上也就不能不发生扭曲与畸变。③诗美内涵的极端化:具体表现为美与善的严重分离,并把美与善分别推向其反面,变成工具和虚妄,从而失掉了美与善。首先,是竭力推崇所谓崇高美,致使审美意象贫乏单一,诗歌创作往往是从某种观念出发,用矫情代替真情实感的抒发,使诗美蕴涵由崇高沦为虚妄。其次是艺术情感的贫乏和艺术个性的泯灭,诗歌艺术情感贫乏甚至虚化。第三,由于极端地追求诗的社会功利(善),致使善与美分离并分别被推向自己的反面,使诗美逐渐沦丧,变成了政治的工具。三、创作类型①政治抒情诗:多以政治激情来宣扬当时流行的政治信念,直接抒发诗人战斗豪情。主要作品:郭小川《甘蔗林一青纱帐》、《林区三唱》、贺敬之《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窗口》②历史叙事诗:写实性强李季《杨高传》、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将军三部曲》《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③1958新民歌:主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歌颂共产党和毛主席;二是歌颂总路线、大跃进和当时的政策。这种诗歌是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配合,带有明显的政治性质。以政治运动方式进行群众创作,失去了民间创作的基本特征,这种民歌没有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与生活现状产生脱节,记录了那个时期人们畸形精神状态。四、十七年诗歌的不足十七年的诗歌发展道路,由于文艺与政治关系处理不当,严重束缚诗人创作。诗成为政治传声筒,诗风不正,诗歌表现的情感领域单一,个性化程度削弱和模糊,诗歌把握世界的艺术方法比较单一,显得空洞、浮躁。第二节 郭小川、闻捷、贺敬之的诗歌一、郭小川的诗歌创作作品:《致大海》《白雪的赞歌》《望星空》【《致青年公民》(“楼梯体”)】1、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战斗性,他被誉为“战士诗人”,50年代,他用《向困难进军》热烈歌颂祖国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60年代,他在《厦门风姿》中以浓墨重彩描绘这座地处海防前线的英雄城市“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百样仙姿、千般奇景、万种柔情”,歌颂社会主义建设者。2、具有真实的自我之情,50年代后期进行艺术探索,尝试突围对人的生活和情感的复杂性的尊重和关注,表达人性的关怀。《致大海》《白雪的赞歌》3、立意高远,哲理性强:他善于将从生活中领悟到的哲理加以诗意的表现。如在《青松歌》中,诗人赞美青松:“活着时,/为好日月欢呼;/倒下时,/把新世界建筑。”实际上是对革命战士高尚节操和英雄品格的赞颂,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引人思索,耐人寻味。还有《望星空》《致大海》《白雪的赞歌》《致青年公民》等。4、诗歌形式不拘一格,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创造“新辞赋体”,吸收楚辞汉赋的反复咏叹、铺陈排比的艺术手法,句子长,章节对称,气势磅礴。如《厦门风姿》、《甘蔗林—青纱帐》等,节奏感强而韵律鲜明,气势浩荡婉转流畅,达到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二、闻捷《天山牧歌》创作特征1、具有真切朴实的生活气息。创造了柔和、轻快、明朗的牧歌风格。2、以美好爱情为主旋律,热情歌唱生活的赞歌。《天山牧歌》3、善于描绘人物心理,提炼单纯而明朗的艺术形象。《吐鲁蕃情歌》三、贺敬之的诗歌创作特征1、政治倾向性强2、赋予政治以艺术的形象3、站在群体的立场上抒发公共的情感《回延安》《桂林山水歌》《雷锋之歌》4、追求民族化特色,运用“楼梯式”的诗歌形式第三章 散文第一节 概述一、本时期重要散文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  碧野《天山景物记》、叶圣陶《游了三个湖》、茅盾《斯德哥尔摩杂记》、峻青《欧行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简》、何为《第二次考试》、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冰心《樱花赞》;吴伯箫《菜园小记》、曹靖华《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王石等《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黄宗英《小丫扛大旗》、穆青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唐弢《“言论老生”》、巴人《况钟的笔》、邓拓《燕山夜话》;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在烈火中永生》、陶承《我的一家》、陈昌奉《跟随毛主席长征》、杨植霖《王若飞在狱中》;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周作人《知堂回想录》。二、1949—1979年间的散文创作概貌  ①抒情散文的两次高潮:第一次发生在1956年和次年的一段时间里,表现了作家要回到个人性情、体验上的努力,并探索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第二次发生在1961年,并延续至1962年上半年。由于散文的理论建设和创作成果获得丰收,散文作家在探索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上,普遍重视借鉴我国古代散文和五四以来散文小品的艺术经验,注重诗意的捕捉、情感的抒发和语言的锤炼。  ②报告文学的涌动:在主题方面,a主要集中在反映抗美援朝(对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英雄们的热情讴歌;歌颂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本色和中朝人民的深厚情意;)b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报告社会主义建设的喜人成绩;揭露现实生活中的不良现象等。)  ③杂文的沉浮:本时期杂文主要包括:歌颂新中国的变化和取得的成就;针对人们思想问题或论说革命道理的“思想杂谈”;对官僚主义、保守主义、教条主义等错误思想和不良作风进行针砭和讽刺;针对现实发表议论,将思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的知识小品等。  ④史传文学的生长:50年代前期,侧重于记写英雄人物;1956至1965年,史传文学逐渐地成为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有组织的写作活动,形成了持续的创作繁荣;1958年,在群众文艺运动中兴起了文艺性“三史”(公社史、工厂史、部队史)的写作,记写劳动人民的血泪史、斗争史、翻身史和幸福史;进入60年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组织多方面人士撰写回忆录和自传,回忆了从晚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约半个世纪里发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里的历史事件。三、十七年散文的创作类型①通讯特写的兴旺反映及时,制作迅速,表现生动,灵活多样,时效性强的特点,正好适应奔腾前进的大时代。叙事色彩浓烈,抒情成分淡化,新闻性强、宣传性强,但艺术单一。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志愿军英雄传》《志愿军一日》《经济建设通讯报告选》巴金《英雄儿女》②艺术性散文的繁荣第一次创作高潮,1956年—1957年左右,提出“复兴散文”。散文作家开始奠定自己的创作基调,感情浓烈,生活气息浓郁。57年下半年随着“反右”斗争,复兴进程受挫。第二次创作高潮(1961—1964)空前丰收,61年也被称为“散文年”。 以艺术的精致来弥补艺术创作的欠缺,酿造更美好的生活,出现一批散文佳作。“散文三大家”:杨朔以诗为文、刘白羽以情牵论、秦牧知识小品③杂文的没落56—57上半年敢于切中时弊,大胆批判生活中的假丑恶。敏锐地捕捉住现实中的矛盾问题,尖锐犀利,锋芒毕露。巴人《况钟的笔》、严秀《九斤老太论》60年代初期,邓拓《燕山夜话》吴南星(吴晗、邓拓、廖沫沙/繁星)《三家村札记》谈心、引导式的风格,善于在日常生活片段中挖掘人生哲理,谈古论今,知识性强,曲折地批判时弊,与56年的杂文相比批判锋芒内敛第二节 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一、杨朔的散文1、颂歌体的艺术格调,对火红年代和普通劳动者的赞颂:杨朔总是将笔墨倾注到崭新时代背景下的普通劳动者,如《香山红叶》中的老向导、《荔枝蜜》中的老梁、《茶花赋》中的普之仁、《雪浪花》中的老泰山,他们在辛勤的劳动中寻求人生的意义,在日常的工作中体味生活的价值,作者满怀热情地表现了他们高尚的思想品质,歌颂了他们的崇高精神。对这些无名英雄的赞美,汇成了杨朔散文乐章的最强音。2、独创的“以诗为文”的诗体散文风格,杨朔散文最大的特色就是对诗意的执着追求。在艺术构思,意境创造,结构布局,语言运用等方面都注意营造一种诗的意境,形成诗化散文风格。如《雪浪花》借浪花来表现老泰山的性格和激扬的时代;《海市》借奇异的海上幻景展现今日鱼岛生活的兴旺美好;《茶花赋》借绚丽的茶花展现出祖国的欣欣向荣。“以诗为文”成为杨朔自觉的艺术追求。PS:诗化散文的不足这种艺术风格被规范化、模式化,偏离了艺术创作的多样化追求。也是对作家苦心追求的艺术独创性的背离。由于政治功利观念的制约,这种诗的意境追寻,带有明显的人工斧凿的痕迹。3、“三段式”艺术构架,运用“写景—记事写人—议论点睛”的三段式结构,布局精巧,语言凝练,意境深沉含蓄,不直抒胸臆,而用曲笔。欲扬先抑的开头,中间转弯,最后点题、卒章显志的构架。如《茶花赋》中“一脚踏进昆明,心都醉了”,一“踏”一“醉”,确属形神俱现、含义丰富。二、秦牧的散文创作(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相结合)1、“思想像一根主线”,具有明确的思想目标,贯穿着宣传时代先进思想的线索,注重思想性和时代色彩。作者在谈天说地,谈古道今的知识趣谈中,寄寓着思想。比如《土地》从今天的土地想到过去的历史,继而歌颂新时代建设者为建设新国土而付出的努力。2、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秦牧极力提倡内容异常广泛的散文,强调散文的知识性,作品知识全面,海阔天空。3、追求“理趣”、寓教育于娱乐中。叙事抒情,娓娓动人,剖析事理,津津有味。语言平易、朴实、生动。4、形散神不散的结构。在结构上,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把大量丰富的知识素材串引起来,始终围绕一个中心,这就是思想。《社稷坛抒情》不足:作家独创的散文构架被当作创作模式固定下来时,不利于创作者自由自在的心灵世界的充分展开。而且,创作时“形”再散也要受“神”的制约,必须要受时代观念的控制,这样许多人生体验、生活图景如果与时代潮流不合拍就不能被展示,所以真正的“散”也不可能达到。以生活常识代替生命体验,文章显得四平八稳,个性不足、缺少知识分子独立的思想。三、刘白羽的散文1、热情歌唱时代最强音,热情高昂地歌颂新时代精神,情感热烈,格调高亢。《长江三日》2、表现出壮美豪迈的美学风格,意象选择:浩瀚无边的大海、苍莽雄伟的长城、旭日、朝霞等雄奇、壮美又富有象征意义的美好事物,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情调。表现手法:直抒胸臆,纵情挥洒,激情澎湃,带有较浓的政治色彩,多以议论来抒情。3、语言绚丽多彩,雄健豪放,抑扬顿挫,气势磅礴。时常出现富于哲理的警言:“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长江三日》)。不足:感情抒发节制不够,议论过多,有时流于空泛说教,缺乏真情实感。四、三大家的散文创作杨朔:诗意盎然、清新优美刘白羽:激情澎湃、雄浑壮美秦牧:寓教于乐、理趣横生不足:个性淡化,艺术形式模式化五、十七年散文创作小结侧重政治教育,歌颂新人新事新风尚,表现出浓郁的时代气息。基调高昂有力,激发了人们的斗志。由于始终从政治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认识历史和现实,导致作家表现现实政治的兴趣远胜于对生命的体验,自我消解在大我之中,散文创作缺乏创作个性,艺术技巧单一,模式化。思想内容空泛,存在矫情成分。第四章 小说第一节 概述革命战争题材代表作:讲述革命起源及胜利结局,注重表现英雄的献身精神、目标感和不屈意志。主要有王愿坚的《党费》,峻青的《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的《百合花》梁斌《红旗谱》等。农村题材代表作:马烽的《一架弹花机》、赵树理的《登记》、李凖的《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秦兆阳的《农村散记》、康濯的《春种秋收》、马烽的《三年早知道》、西戎的《宋老大进城》、王汶石的《新结识的伙伴》等着重反映农村和农民的新气象;而像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茹志鹃的《静静的产院》、西戎的《赖大嫂》、赵树理的《实干家潘永福》、张庆田的《“老坚决”外传》等则对农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揭示。【PPT:讲述农村革命运动和农民的生存状态,柳青《创业史》赵树理《“锻炼锻炼”》李准《李双双小传》】历史题材代表作:徐懋庸的《鸡肋》、师陀的《西门豹的遭遇》、陈翔鹤的《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黄秋耘的《杜子美还家》、冯至的《白发生黑丝》、姚雪垠的《草堂春秋》、蒋星煜的《李世民与魏徵》、李束为的《海瑞之死》等。大胆“干预生活”的作品: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刘绍棠的《田野落霞》、李国文的《改选》、李凖的《灰色的帆篷》、白危的《被围困的农庄主席》等。打破人性禁区、表现人性、人情的作品(另一种探索:非主流小说—表现出质疑、批判现实的启蒙意识):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宗璞的《红豆》【革命与恋爱】、丰村的《美丽》、李威伦的《幸福》、陆文夫的《小巷深处》、高缨的《达吉和她的父亲》【抒写永恒的人类之爱】等。第二节 茹志鹃的《百合花》、王愿坚的《党费》和赵树理的农村题材的小说一、茹志鹃《百合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突出人性美、人情美,“清新俊逸”,百合花是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茹志鹃的小说被称为:“生活激流中的一朵浪花,社会主义建设大合奏的一支插曲”)①作者简介:茹志鹃是50年代少数几个用短篇小说形式来描写战争的作家之一。并以其独特的风格在十七年小说创作中独树一帜。她的作品以短小精致的结构、细腻独特的视角形成她独有的“清淡、纤巧、含蓄”的风格思想内容:《百百合花》以战争为背景,描写部队一个年轻的通讯员与一位农村新媳妇之间圣洁的感情交流,写活了军民之间纯洁深厚的情意,表现了战争中令人难忘的纯洁的人际关系,与通过这种关系体现出来的人性美和人情美。②艺术特点:(1)叙事角度:注重写细节,通过生活侧面写日常生活中的“儿女情”。很少正面写宏大的战斗场面,写的是战场边上,战场以外的事件,如借被子、枪筒上的野菊花、门钩挂破衣服之类的细节。(2)叙事手法:以叙事者“我”的视角和感受来塑造人物。小说主要刻画了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圣洁情感,但两者之间穿针引线的是小说叙事人“我”,从结构上说,两个主人公是被言说者,他们的心理世界是通过叙事者“我”的视角或感受来表达的。并通过写“我”的感想来暗示其他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后悔”,叙事人的心理活动处处起到“借代”的修辞作用。(3)叙事结构:结构细致严密,富于节奏感。通篇一气贯穿,前后呼应。二、王愿坚小说特色及《党费》中的人物塑造①选材独特:王愿坚选择和表现了在当代文学创作中还涉及得不多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红军和苏维埃区域的斗争生活,表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普通党员和军民所历经的英勇斗争、流血牺牲。《党费》集中刻画了女共产党员黄新这一典型形象。②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注重描写一些平常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以表现英雄性格,他不着力写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他善于捕捉英雄闪光的一刹那,以此来凸现人物的心灵之美和情操之美。如黄新作为一个普通的党员,舍不得把积攒下来的钱给女儿买衣穿、买东西吃,却把钱无私地献给了党。③注重细节描写:他善于采用横断面结构的方法,用平实的语言讲述英雄的故事,不是形容和夸饰,而是在具体细节场面上用力,手法精雕细刻,艺术的感染力强。三、赵树理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农村“问题小说”)(1)具有鲜明的自觉民间立场,追求小说的民族化与大众化。A.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写小说,故事有头有尾、首尾呼应、情节完整B.吸取了大量的民间口头语言,并对民间口语进行艺术加工,使其小说形成了一种真正的农民喜爱的口语化语言,体现了浓厚的地方性特色。C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以比较客观的角度来叙述故事,加强故事的动作性叙述,轻人物心理刻画,而重故事进程。(2)自由自在的审美风格,通过农村日常生活再现出人情的自然、醇美与和谐,展现了民间生活的丰富蕴涵。(3)鲜活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运用农村的日常口语叙述故事,和谐、朴素、生动,而且逼真地展示出日常生活细节的过程,用最朴素的艺术手法展现民间生活的本来面貌。(4)所塑造的“中间人物”是对现实主义的深化,是对农民形象的丰富性开拓。(5)《锻炼锻炼》叙述了农业合作社的副主任杨小四如何整治两个落后农民,一个外号叫“小腿疼”,一个叫“吃不饱”(暗示农民劳动积极性低,生活待遇低下),赵树理没有粉饰当时的社会现实,写出了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况,干部“横行霸道”欺侮农民,农民消极怠工,自私自利,“大跃进”没有提高农民积极性,反而用强制手段对待农民。虽然只能站在杨小四新生力量一边,作家却努力想站在农民的立场反映农民真实愿望以及对基层干部官僚作风的批判、不满第三节 杨沫的《青春之歌》①作者简介:杨沫(1914---1995),湖南湘阴人。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中短篇小说集《苇塘纪事》、《红红的山丹花》、《杨沫小说选》;散文集《不是日记的日记》、《杨沫散文选》、《大河与浪花》、《自白——我的日记》及电影剧本《青春之歌》等。②主题:《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典型形象和优秀作品。林道静是一位从个人抗争走向革命道路的女知识分子典型。小说以林道静、知识分子为叙述主体,以林道静的成长历程(自我改造、追求精神解放)为主线③主线:1)反抗(以“个人主义”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该极端显示了林道静与封建家庭、个人主义小家庭的决裂。(​..​/​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林道静与余永泽决裂.MPG​)2)追求(在共产党人卢嘉川的指引下追求革命)作为林道静的精神导师出现的,成为她追求革命的“精神拯救者”,唤醒其阶级意识。3)考验(接受革命斗争的考验,散发传单,先后两次入狱,下乡参加斗争,参加学生运动,通过多种方式的革命行动,让林道静的思想得到不断改造,小资产阶级的劣根性得到消除。)引路人:希腊女神“林红”,“革命英雄”江华4)命名。(最终成为共产党员、历史主体)④总结:《青春之歌》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何在党的指引下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的自豪表白,是“一部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手册”。它讲述的更是一种权威话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这是一种极端自觉的意识形态。⑤影响:起到“教科书”的作用,那一时代的青年深受当时的理想主义的感召和鼓舞。林道静的道路和个性与这种理想主义是对应的,因此那一时代青年对林道静的热爱,也反映了他们追求精神解放的共同愿望和期望。第四节 柳青的小说柳青1946年创作了第一部反映陕北解放区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种谷记》。1951年创作了第二部表现陕北农民英勇支前的长篇小说《铜墙铁壁》。1959年《创业史》(第一部)问世,这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多卷本长篇小说,原计划写四部,“文革”到来,作者的写作计划被迫中断。《创业史》(写合作化运动的典型作品)中梁三老汉的形象创造梁三老汉是一个勤劳、务实、耿直而又思想守旧的老一辈农民形象。作家通过描写梁三老汉矛盾对立的双重性格,既写出了私有制对老一代农民的影响之深,又写出了党对他们引导和帮助的重要性,从而揭示了引导和教育农民的重大历史命题。梁三老汉的形象概括了相当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真实地再现了老一代农民弃别私有制、接受公有制所经历的艰难、痛苦的思想历程,是一个真实度、典型性非常高的形象。<梁生宝代表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第五节梁斌的《红旗谱》一、故事简介《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史诗。小说通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http:​/​​/​baike.sogou.com​/​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735822&ss_c=ssc.citiao.link"\t"_blank​)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重大的成就。人物性格:朱老忠有句口头禅:“出水才见两腿泥。”两方面含义,其中除了蕴有韧性精神之外,还有一种必胜的信念。小说在表现朱老忠韧性的同时,还表现了他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http:​/​​/​baike.sogou.com​/​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84563&ss_c=ssc.citiao.link"\t"_blank​)”的侠义心肠。朱老忠性格的核心是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善用智谋(​http:​/​​/​baike.sogou.com​/​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263002&ss_c=ssc.citiao.link"\t"_blank​)的斗争精神。二、《红旗谱的》【极富传奇色彩】的民族风格1.继承古典小说写人的传统技法,善于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2.学习古典小说的章法结构A全方面刻画任务B采用可分可合、疏密相间、似断实联的结构方式C微观上,各章各自独立自称格局3.在语言的民族化方面也取得可喜成就(融古典文学、新文学语言)第六节《红岩》、《红豆》创作内涵/艺术手法《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人物形象《红岩》叙述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地下组织领导革命运动和革命者在狱中遭受敌人迫害的故事。《红岩》这一神品般的小说,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品质最高度的概括。宗璞《红豆》描写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在革命与爱情间进行两难选择的故事,也是现代小说的一个叙事模式的重演——“革命与恋爱”。小说以女性笔调细致抒情,在蕴含诗意的散文化叙述中,富有青春浪漫的情调而又不失含蓄,委婉缠绵,哀怨动人。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林震:是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朝气蓬勃、满怀革命理想、单纯热情的年轻共产党员刘世吾:是一位生活经历丰富、工作能力很强的老干部,也是一位思想性格复杂的官僚主义者。第五章 戏剧(戏曲、歌剧、话剧)第一节 十七年话剧创作概况建国初工业戏【推陈出新”的戏曲变革】第一次1949~1957,关注对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十五贯》是这个时期传统剧目推陈出新的典范;间接配合政治第二次1958~1976力图创作出戏曲现代戏,以京剧现代戏改革为标志,出现了新的高潮。吴晗的《海瑞罢官》、田汉的《谢瑶环》、孟超的《李慧娘》是60年代初诞生的优秀新编历史剧;要求随时反映现实生活并直接服务于政治。1953-1957独幕戏代表性作品:孙芋《妇女代表》,真实反映人民解放新风貌1953起,新歌剧新中国歌剧开启了专业化和建立剧场艺术的历史帷幕,李伯钊创作的《长征》,是在歌剧舞台上表现领袖形象的首度尝试。1956-1957“第四种剧本”(真正写人、描写生活的话剧)《茶馆》这个名称来源于评论者对杨履方的一篇短评《布谷鸟叫了》。杨履芳的话剧《布谷鸟又叫了》,反映了农村青年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新思想。岳野的《同甘共苦》、海默的《洞箫横吹》,赵寻的《还乡记》等作品都属于“第四种剧本”。老舍的《茶馆》则被视为“第四种剧本”中最优秀的剧作。1958-1962历史剧历史剧的创作和评论异常活跃,产生了大量优秀或较优秀的历史剧,如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老舍的《神拳》,曹禺等人的《胆剑篇》,朱祖贻、李恍的《甲午海战》等等1962-1966革命教育戏“社会主义教育剧”是对全体国民特别是青年人进行革命传统跟阶级斗争教育为主要内容,沈西蒙等的《霓虹灯下的哨兵》则是“教育剧”方面的较为优秀的作品。1957-1966革命歌剧60年代京剧革命(京剧现代戏)第二节 老舍的戏剧一、《茶馆》的主题政治颂歌—新旧社会对比:它以1889年戊戌变法失败、民国初期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为背景,通过旧北京一个“裕泰大茶馆”兴衰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三个时代长达50年的历史风云变幻,是一部描绘半个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史诗性剧作,表达了腐败堕落的旧制度是人民痛苦的根源、只有新社会人民才能当家作主、彻底改变悲苦命运的重大主题。民间主题:物质主题,通过物质考察贫民的生存痛苦,通过物质揭示国家范围内的黑暗、腐朽、丑陋。“物质情结”成为国家叙事与民间叙事双重结合的基点。颂歌美学的困境。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file:​/​​/​​/​F:\\当代文学课件(新)\\茶馆片段\\秦二爷来茶馆.MPG​)王利发:裕泰茶馆的掌柜,处世哲学: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八面玲珑。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常四爷:旗人,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file:​/​​/​​/​F:\\当代文学课件(新)\\茶馆片段\\常四爷耿直.MPG​)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出狱后参加义和团,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秦仲义:骄傲自负,企图实业救国,最后破产,落魄失意,满腹劳骚。三、精湛的艺术构思/结构艺术使用“反描法”,通过对荒谬的黑暗社会的否定,自然趋向所要阐发的正面主题表现角度采用侧面透露法,以“茶馆”为舞台(典型环境)透视社会历史;“茶馆”成为旧时代的缩影,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结构安排运用了“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又叫“图卷戏”或“三组风俗画”;没有运用中心情节和贯串全剧的冲突,三幕戏就像三组风俗画,按照社会发展时序,选取一重大事变发生后的短暂时期,一幕反映一个时代,时间跨度极大,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一个缩影。以人物带动故事,采用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示结构:为使跨度极大、情节松散、人物众多的《茶馆》保持连续性和整体感,在人物安排上,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这三个主要人物自壮到老,次要人物则“父子相承”,使三个独立的横断面浑然一体。同时,每个人物讲述自己的故事。但又都与时代发生关系,扩大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亦悲亦喜的内在感情基调:全剧内在感情基调统一,在喜剧因素下面,隐藏着深刻的悲凉情调;在悲凉和绝望之中,又包含着对光明的确信。四、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使用“单纯个性化语言”话到人到,闻其声知其人。庞太监:“我要活的,可不要死的。“沈处长:“好!”(蒿)含泪带笑的幽默,对普通人的遭际命运的同情,揭示了对中国人的国民性,以及黑暗与变形的旧时代的讽刺(​file:​/​​/​​/​F:\\当代文学课件(新)\\茶馆片段\\唐铁嘴的幽默.MPG​)和批判。浓郁的民俗文化特征:对北京方言的运用,对北京民俗风情的描绘五、《茶馆》的民族化特征剧作在历史内容、人物、艺术表现手段等等方面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第六章文革文学第一节文革时期的文化背景1966年2月,江青在林彪的支持下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会后形成一份《纪要》,并提出“文艺黑线专政论”,从文艺路线和文艺组织两个方面全盘否定了新文艺的历史和现状。8月开始,文艺界大批知识分子被批斗、关押和迫害,知识分子受到巨大的身心摧残,有的作家被迫害至死。江青等人开始推行高度政治化、概念化的文艺创作,使整个文革期间的公开出版文学总体呈现荒芜、枯竭和畸形发展的局面,政治直接美学化、丧失真实性。第二节文革文艺思潮文艺创作“三突出”原则:在人物塑造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写作方式“三结合”:(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强调阶级斗争:所有艺术手段都围绕“两条路线斗争”的主题。毛泽东:“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纲,纲举目张!”第三节文革文学创作三个阶段一、红卫兵文学(1966-1968)它不是单纯的文学样式。红卫兵在文学上的行动首先是破坏,其次是口头和文字上的批判。呈现出“粗粝”和“狂暴”的美学形态。二、样板文艺(1969-1971)样板戏在江青的主导下调动全国最优质的文化资源完成。在对英雄人物塑造上达到了神学的高度,成为革命的美学样板。三、地下文学(潜在写作)(1972-1976)地下文学一部分是由红卫兵文学发展而来,但它走向了红卫兵文学的反面,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反思和精神启蒙色彩。第四节“样板戏”(解释“样板戏”,它具有怎样的审美特征,又存在哪些局限。)一、含义“样板戏”通过舞台表演、电影播放、电台广播和语言文学等国家控制的传播渠道,被强行在全民中推行,是文革时代精神生活的象征。从文革开始到70年代初,“革命样板戏”是官方提倡最有力、影响最大的文艺作品,也是极左政治对文学干预的集中体现。二、审美特征:“样板戏”人物“高、大、全”,只有阶级情仇,没有个人情感,没有私人生活。情节虚构、夸张,体现“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结合。舞台、灯光、造型等一切为中心服务。三、代表作品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一女三男“的喜剧情节模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为“江青同志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现代样板作品”。第五节趋时文学(含义:迎合政治时尚、政治观念的作品浩然长篇小说《金光大道》、《虹南作战史》。他出版了三卷本长篇小说《艳阳天》(文革时期唯一可以公开出售的文革前的文艺作品)并获得巨大声誉。第六节地下文学(“潜在写作”)含义、特点、艺术追求、地位一、含义被剥夺正常写作能力的作家在哑声时代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热情,创作出了与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艺作品。潜在文学实际上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真正的文学水平。二、类别【老作家群】以隐晦的方式保存、延续着五四新文化传统,在对时代的独特体验和思考中,他们自觉地进行秘密创作,记录下真实的时代内容和精神世界,体现了文化传统的顽强生命力。丰子恺(漫画家)散文集《缘缘堂续笔》渗透对人生平和的真性情以及达观知命的生存智慧;曾卓《悬崖边的树》牛汉《华南虎》,更强调思考在重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带有反抗的英雄的风格,并不可避免地带着悲凄的理想主义的基调。【年轻作家群】以独立思考和独立意识,在70年代进行了一些“地下诗社”活动。黄翔在《野兽》(1968)中以“独白”形式表达了对变态时代最强烈的诅咒。食指《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鱼儿三部曲》、《海洋三部曲》等,在当时知青点以手抄本形式广为流传,被誉为“文革诗歌第一人”。【“白洋淀诗群”】是七十年代上半叶最富于思想成果的诗歌群体。他们的作品比食指的作品更具有现代主义艺术倾向,强调对暴力、迷信、专制、愚昧的坚决批判,以及对人生、世界的理性思考。代表人物芒克、多多、根子。多多《青春》表达冷漠、虚无、价值失落的幻灭感张扬的《第二次握手》、赵振开(北岛)《波动》。三、潜在写作的特点:摆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制约而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体验、想象思考中,显示出人性与艺术的觉醒。它的存在意义不仅限于与当时政治意识形态的直接对立,而在于作家在那个价值失落的疯狂年代,找到他们应有的写作立场。这就是相对于当下“红色主流文化”的个人化边缘立场。他们不仅找到可以清醒思索、看待现实问题的角度和视点,而且也找回了知识分子的文化传统。这种潜在写作直接启发影响了文革后的文学创作。如以伤痕文学、反思小说以及现代主义诗歌的实验等为主的人道主义创作思潮。第七节天安门诗歌是政治事件的组成部分:批判四人帮、怀念周总理;诗歌政治化,创造技巧粗糙。写作者表现出真情实感、独立的思想和写作方式。《天安门诗抄》1978年12月出版(​http:​/​​/​baike.baidu.com​/​albums​/​485751​/​485751.html​)(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本文档为【当代文学复习 十七年文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7.6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夕夕资料
拥有专业强大的教研实力和完善的师资团队,专注为用户提供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同时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格式:doc
大小:11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理学
上传时间:2021-03-26
浏览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