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05五《人施设论》(Puggalapannatti)

05五《人施设论》(Puggalapannatti)

举报
开通vip

05五《人施设论》(Puggalapannatti)五、《人施设论》(Puggalapaññatti)[253] 本论列于七论之第四,关于补特伽罗即人的种种作说明。于卷首有论母,但据此所谓施设则不仅是人施设而已,是蕴施设、处施设、界施设、谛施设、根施设、人施设的六种,前之五施设只有举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谛、二十二根的名目而已。这些施设可能元来也有的而因为这些在《分别论》中的各各分别中有说明,所以在《施设论》中不必要别说。或许因此唯有人施设残存下来。有部的《人施设论》,于藏译有说世间施设、因施设、业施设三种,汉译传承唯有世间施设之名与因施设的大部分,其它于《大...

05五《人施设论》(Puggalapannatti)
五、《人施设论》(Puggalapaññatti)[253] 本论列于七论之第四,关于补特伽罗即人的种种作说明。于卷首有论母,但据此所谓施设则不仅是人施设而已,是蕴施设、处施设、界施设、谛施设、根施设、人施设的六种,前之五施设只有举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谛、二十二根的名目而已。这些施设可能元来也有的而因为这些在《分别论》中的各各分别中有说明,所以在《施设论》中不必要别说。或许因此唯有人施设残存下来。有部的《人施设论》,于藏译有说世间施设、因施设、业施设三种,汉译传承唯有世间施设之名与因施设的大部分,其它于《大毘婆沙论》中从《施设论》的引用文中有不含摄于上述三施设中之故,由此可推测还有其它的施设曾经存在过(1)。 话说回来巴利的《人施设论》,于论母而言,接在前五施设的名目之后说述人施设论。即列举一种人乃至十种人的名目。于一种人有五十四种、二种人二十六种、三种人十七种、四种人二十九种、五种人十四种、六种人一种、七种人二种、八种人乃至十种人各一种。现在不厌其烦将列出其名目。 一种人五十四种 (1) 时解脱 (2) 不时解脱 (3) 动法[254] (4) 不动法 (5) 退法 (6) 不退法 (7) 思法 (8) 护法 (9) 凡夫 (10) 种性(gotrabhū离凡夫种性而入圣者种性的人) (11) 怖畏寂静者(bhayūparata凡夫及有学) (12) 无怖寂静者(abhayūparata无学) (13) 可进道者(bhabbagāmin) (14) 不可进道者 (15) 决定者(niyata) (16) 不决定者 (17) 四向 (18) 四果 (19) 首等者(samasīsi) (20) 住劫者 (21) 圣者 (22) 非圣者 (23) 学[255] (24) 无学 (25) 非学非无学 (26) 三明者 (27) 六通者 (28) 正等觉者 (29) 独觉 (30) 俱分解脱 (31) 慧解脱 (32) 身证 (33) 见到 (34) 信解脱 (35) 随信行 (36) 随法行 (37) 极七返 (38) 家家 (39) 一种 (40) 斯陀含 (41) 阿那含 (42) 中般涅盘 (43) 生般涅盘[256] (44) 无行般涅盘 (45) 有行般涅盘 (46) 上流至阿迦腻咤天 (47) 须陀洹向 (48) 须陀洹果 (49) 斯陀含向 (50) 斯陀含果 (51) 阿那含向 (52) 阿那含果 (53) 阿罗汉向 (54) 阿罗汉果 二种人二十六种 (1) 忿者与恨者 (2) 覆者与恼者 (3) 嫉者与悭者 (4) 诳者与谄者 (5) 无惭者与无愧者 (6) 恶言者与恶友 (7) 不护根门者与于食不知量者[257] (8) 忘念者与不正知者 (9) 缺戒者与缺见者 (10) 内结者与外结者 (11)—(19) 无忿者与无恨者乃至具戒者与具见者、系(1)—(9)之反面 (20) 于世间难遇的二人 (21) 不知足的二人 (22) 知足的二人 (23) 漏增大的二人 (24) 漏不增大的二人 (25) 下胜解者与上胜解者 (26) 自足者(titta自满足的人、独学。自度者)与他足者(tappetā令他满足的人、正等觉者。度他者) 三种人十七种 (1) 邪希望者、正希望者、离希望者 (2) 病之喻的三人 (3) 身证、见到、信胜解 (4) 说粪者、说花者、说蜜者 (5) 脓疮喻心者、电光喻心者、金刚喻心者 (6) 盲者、一眼者、二眼者 (7) 覆慧者、膝慧者、广慧者[258] (8) 不脱离欲与有者、欲脱离与有不脱离者、脱离欲与有者 (9) 石印喻者(2) (pāsāṇa-lekhūpama-puggala)、地印喻者、水印喻者 (10) 三粗布喻者 (11) 三绢布喻者 (12) 可测者(suppameyya)、难测者(duppameyya)、不可测者(appameyya) (13) 不可依附亲近奉事的人、可依附……的人、可恭敬尊重而依附……的人 (14) 可嫌厌不可依附亲近奉事的人、可无好嫌无关心而不可依附……的人、可依附……的人 (15) 于戒完全实行而于定慧实行一部分者、于戒定完全而实行于慧行一部分者、于戒定慧完全实行者 (16) 三师 (17) 又三师 四种人二十九种 (1) 不善人(asappurisa)、比不善人更不善的人、善人(sappurisa)、比善人更善的人(3) (2) 恶人(pāpa)、比恶人更恶的人、善人(kalyāṇa)、比善人更善的人(4) (3) 恶法人(pāpadhamma)、比恶法人更恶法的人、善法人(kalyāṇadhamma)、比善法人更善法的人 (4) 有罪者、多罪者、少罪者、无罪者 (5) 大知者(ugghaṭitaññū)、中知者(vipaccitaññū)、小知者(neyya)、不知者(padaparama)(以上意译)[259] (6) 正确答辩而非实时者、实时答辩而非正确者、正确而实时答辩者、不正确而不实时答辩者 (7) 四种说法人 (8) 四云喻人 (9) 四鼠喻人 (10) 四庵罗果喻人 (11) 四瓮喻人 (12) 四池塘喻人 (13) 四轭牛喻人 (14) 四蛇蝎喻人 (15) 不随知理解故于不应赞说而赞说者、应赞说而不赞说者、不应信乐而信乐者、应信乐而不信乐者 (16) 随知理解故于不应赞说而赞说者、乃至于应信乐而信乐者 (17) 虽对不应赞说于真实如法地得时而不赞说,但对应赞说于真实如法地得时而不赞说者;乃至对应赞说于真实如法地得时而不赞说,但对不应赞说于真实如法地得时而赞说者。 (18) 依努力不依福果而生活者、不依努力依福果而生活者、依两者而生活者、不依两者而生活者 (19) 现世来世皆闇者、皆明者、现世明来世闇者、现世闇来世明者 (20) 由沉没至沉没者、由沉没上升者、由上升至沉没者、由上升至上升者 (21) 四树喻人[260] (22) 以外貌为标准而喜此者、以名声……、以苦行……、以法为标准而喜此者 (23) 自利非利他行者、利他非自利行者、两者、非两者 (24) 自苦而自苦努力者、恼他而恼他努力者、两者、非两者 (25) 有贪者、有瞋者、有痴者、有慢者 (26) 得内心止而非得增上慧观者、得增上慧观而非得内心止者、两者、非两者 (27) 顺流行者、逆流行者、住止者、渡彼岸成婆罗门住果者 (28) 少闻而闻不具足者、少闻而闻具足者、多闻而闻不具足者、多闻而闻具足者 (29) 不动沙门、红莲沙门、白莲沙门、微妙沙门 五种人十四种 (1) 已起恶不善法灭无余之场合,(作恶之)努力而后悔而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者,努力而不后悔……,不努力而后悔……,不努力不后悔(不作恶)而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者、如实知者 (2) 被施与而轻蔑(施与者)者、轻蔑(自己的)同居者、轻信者、浮动心者、鲁钝者 (3) 五战士喻者 (4) 五常乞食者 (5) 五时后不食者 (6) 五一坐食者 (7) 五粪扫衣者 (8) 五但三衣者 (9) 五阿练若住者[261] (10) 五树下住者 (11) 五露地住者 (12) 五常坐不卧者 (13) 五随得坐者 (14) 五冢间住者 六种人一种 (1) 于曾经随闻诸法自正觉真谛又于被获得一切知而通达诸果者、……不获得一切知不通达诸果者、……于现世灭尽苦非获得声闻之最胜者、……于现世灭尽苦不来此界而成阿那含者、于现世非灭尽苦来此界成斯陀含者 七种人二种 (1) 七水喻人、一度沉没而永久沉没者、乃至浮而渡彼岸成婆罗门住果者 (2) 俱分解脱、慧解脱、身证、见到、信胜解、随法行、随信行 八种人一种 (1) 四向四果人 九种人一种 (1) 正等觉者、独觉者、以下同于七种人第二[262] 十种人一种 (1) 于此界完结的五种人、离去此界后完结的五种人。  以上诸名目在经典中都可见到,特别与巴利《增支部》之二法品乃至五法品及《长部》《集众经》(因此与《集异门足论》)一致的多,又与《舍利弗阿毘昙论》之「人品」同一的多(5)。解释分中的各名目之定义说明于经中几乎全无,而与成为论的架桥期的《义释》及《法集论》《分别论》中的阿毘达磨式定义法一致。此等定义法是初期论书的共通财,完全成为定型的。本论由如上述之论母与解释分之二分所成,解释分只不过是定义的说明,具有于七论中最幼稚的形式(6),因此本论系属于七论成立的原始(7)层。  附记 本书列于巴利七论之第四,但论之形式是最单纯的,可说是属于最初期的阶段。其样式,首先记述可说是所论之目次的论母(mātikā),其次为说明论母以论式定义法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此样式若以第二的《分别论》的诸品样式而言,则它是由三阶段而成,于第一置论母或所依的经文,称此为「经分别」(suttanta-bhājaniya)。于第二依论式定义法详说此论母。此作为「论分别」(abhidhamma-bhājaniya)。又第三为最后的「问分」(pañhapuccha)即「诸门分别」,所论的项目是依「论之论母」(三法二十二门、二法百门计百二十二门)检讨分别。[263] 在《人施设论》只有上述三阶段中之最初二阶段,而欠最后的诸门分别。由于此点,可说本论是论书的初期阶段,与具有同形式的《无碍解道》及《义释》那样的论的先驱的文献很类似。 此样式也于法藏部的《舍利弗阿毘昙论》第二部之「非问分」可见到。因为「非问分」中的诸品均欠问分(诸门分别)。又说一切有部的七论中之《施设论》,其内容与巴利的完全不同,但其形式含有经文(论母)及其说明的二部分。 又于《人施设论》的最初之论母列举人有一人乃至十人。那是一人五十四种、二人二十六、三人十七、四人二十九、五人十四乃至十人一,此系依「阿含经」所说的。 其次,于第二的「解释分」(niddesa论的说明)详说第一。从内容而言,一人五十四种中重要的项目很多,于二人以下也有揭示人之善恶、烦恼、修道、证果、地位等之种类,有重要项目但也有很多重复的,全体上一人中的 1 时解脱 2 不时解脱 13 种性 15 决定者 19 首等(samasisi齐首、与漏尽同时命终者) 28 正等觉(佛陀) 29 独觉(辟支佛) 30 俱分解脱(依定、慧完全解脱者)[264] 31 慧解脱(依慧解脱阿罗汉) 32 身证(依定圣者) 33 见到(依慧圣者) 34 信解脱(依信圣者) 35 随信行(依信初步~见道~之圣者) 36 随法行(依慧初步圣者) 37 极七返(预流之别名) 38 家家(一来之别名) 39 一种(不还之一类) 40 一来(斯陀含) 41 不还(阿那含) 42 中般涅盘 43 生般涅盘 44 无行般涅盘 45 有行般涅盘 46 上流阿迦腻咤(42~46称为五种不还,不还之种类) 47~54指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的四种之向与果。 阿罗汉果为最高称为无学(asekha已无可学的学尽者),其它七种是有学的圣者。有学的最初期(须陀洹道)称为见道的圣者,其后称为修道之圣者(ariya, ārya)。未达圣者之位者称为凡夫(puthujjana, pṛthag-jana,异生、普通的人、俗人)。[265] 最后所谓《施设论》之「施设」是「假设命名的世间上的语言」的意思,系相对于深远的第一义之语。例如「施设」或「名」(nāma)之语的论式定义,经常列举如次之语。  saṅkhā(称)、samaññā(名称)、paññatti(施设)、vohāra(言说)、nāma(名)、nāma-kamma(名业)、nama-dheyya(命名)、nirutti(词)、vyañjana(文)、abhilāpa(称呼)(Dhs. 226; MNd. 127其它随处) 关于施设,于《人施设论》之最初作为六施设而列出蕴、处、界、谛、根五种再加上人,而前面五种在《分别论》的最初以此顺序揭出,在那里如前述,系由1论母(经分别)、2论分别、3问分(诸门分别)之三部分而成,除去最后的问分则前二部分成为施设,与《人施设论》同一形式,即将成为形成六施设。 又于巴利七论中的第六《双论》,各品成为1施设分、2转起分、3遍知分的较多,但最初的施设分(paññbatti-vāra)分为i总说(uddesa)与ii细说(niddesa义释),i总说相当于《人施设论》之论母,ii细说相当于论母之解说,所以在《双论》作为「施设分」的部分系对应于《人施设论》的形式,因此与《分别论》的各品之最初的二部分也是成为对应。此系就「施设」的形式而言,非连带内容也对应的意思。
本文档为【05五《人施设论》(Puggalapannatti)】,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517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2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09
浏览量: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