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教案

举报
开通vip

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教案 .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 ——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必修2《政治生活》教案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全课概述 本课从学生最熟悉的国家入手,分析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揭示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让学生懂得人们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权利,同时履行义务。作为公民,要正确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教案
.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 ——全册教案,,试卷,教学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必修2《政治生活》教案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全课概述 本课从学生最熟悉的国家入手,分析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揭示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让学生懂得人们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权利,同时履行义务。作为公民,要正确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自觉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本课可分为3个框题 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二、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 准则 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 三、政治生活:崇尚民主与法制 新课程学习 1.1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国家的本质、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2、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分析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教学重点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教学难点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是政治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概念、原理有较大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具体材料、数据等辅助学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样性质的国家中,我们公民处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政治权利、政治义务,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本课将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去揭开国家政治生活的神秘面纱。 (二)进行新课 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1、从社会制度方面看,两次洪灾发生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中国废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从国家政权方面看,国家政权从掌握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手中,并为其服务,转变为掌握在人民手中,为广大人民服务。 二、广泛、真实的民主 1、国家的基本理论 (1)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从历史上看,国家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它的产生、存在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教师点评:国家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从而产生阶级、阶级对抗,统治阶级为镇压被统治阶级反抗而建立的暴力机关。由此可见国家之本质。 (2)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页“专家点评”,了解国家性质的有关常识。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 (3)国体及其决定因素。 国家的性质又称国体,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什么问题?) 根据国家性质不同,可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的国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国宪法对国家性质的明确规定。 教师活动: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社会各阶级、阶层在我国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和相互关系。请大家思考讨论这个问题,并总结我国政权的特点。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最大特点在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掌握政权,享有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此。政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主要体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上。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5-6页,看看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表现在哪里?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二是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我国现阶段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包括,工、农、知、干、军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二是表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实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链接”,思考、体会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3)、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民民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人权材料”,举例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只能是具体的、相对的。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有(略)。 2003年中国人权事业的新进展。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1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9.1%。 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0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1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国农村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5亿人下降到2003年的2900万人。人均寿命从解放前的35岁上升到71.4岁。 事实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不是空洞的一句话,而是具体的、相对的,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但最根本的是生存权和发展权,保护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得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人民民主专政的专政职能 教师活动: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除了对人民实行民主的职能外,还具有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职能。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要保留专政职能?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保护人民民主权利不受侵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民主与专政 (1)民主及其阶级性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民主的含义,思考:应该怎样理解民主的含义及其阶级性?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首先,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是同专制独裁制度相对立的。其次,民主具有阶级性,他的平等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共同管理国家,都是在一定阶级范围内的,是在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只能是适用于统治阶级,而不能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主要是依靠暴力进行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 教师活动:同学们可以看课本P7页,思考我国的民主与专政,在什么地方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在什么地方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并运用这一道理评析观点一、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统治阶级实行民主,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是国家政权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这一点上,一切民主国家是一样的,但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真正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统治,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观点一只看到它们的相同点,观点二只看到它们的不同点,都是片面的。 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页,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现阶段如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人民民主,才能调动人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对敌对势力的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安定。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的时代内容 突出经济建设服务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国内外环境;重视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的有关知识,懂得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是真正的大多数人的统治,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四)实例探究 [例1] 下列关于国家的说法不正确地是 ( ) A. 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 B.国家是为社会谋利益的工具 C. 国家性质是由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的 D. 国家的根本属性是阶级性 答案:B [例2]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宪法的这一规定直接表明了我国的: (1)国体 (2)国家性质 (3)民主的广泛性 (4)民主的真实性 ( ) A.(2) B.(3) C.(1)(2) D.(3)(4) 答案:C [例3]下列对民主与专政关系的理解不正确地是( ) A.对一定阶级既有民主又有专政 B.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C.民主与专政互为前提 D.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是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答案:A [例4] 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 ) 人民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的各方面的民主权利 一切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都是国家的主人 对社会的大多数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使人民的利益得到充分实现 答案 D ★课余作业 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分析我国政权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异同。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国家的有关知识,要紧紧抓住国家的本质和鲜明的阶级性质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政治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1.2 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2、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运用实例说明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教学重点 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 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涉及的概念、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哪些政治权利和义务?如何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 (二)进行新课 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8-9页,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哪些内容? (1)、含义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选举权就是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被选举权就是公民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3)政治自由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政治自由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的两个观点,并思考如何理解政治自由才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自由是相对的,以法律为基础的。行使政治自由不能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因此,观点一错误,观点二正确。 (4)监督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等。 2、公民的政治义务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9-10页,看看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应该履行哪些政治性义务?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公民实现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应该自觉把个人命运和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 (2)、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也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教师活动:大家可以看课本P10页,思考公民履行政治义务应该做什么? 二、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渡:知道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呢?下面我们就学习有关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公民平等的享有权利、履行义务、适用法律。 表现: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平等的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教师点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从执法上的平等,不是指立法。不是绝对的平均。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对公民的要求:一方面,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另一方面,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只有履行义务,才能获得相应权利。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三者利益关系: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障,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把三种利益结合起来。 如何结合: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维护国家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三、生活中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页,思考图中反映了我国公民行使了哪些政治权利,履行了哪些政治性义务?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略)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有关常识,通过学习,要自觉树立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遵循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四)实例探究 [例1]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这说明 ( ) A. 我国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 我国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C.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不能放弃的 D. 我国全民民主的国家 答案:B [例2] 下列对政治自由的理解正确地是( ) A.法律约束下的自由不是真正的民主 B.自由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C.自由以法律为前提,超越法律无自由 D.自由是绝对的,不受限制的 答案:C [例3]在我国,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这表明 ( ) A.权利和义务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B.权利和义务都是不能放弃的 C.公民在法律上具有同样的权利义务 D.要先履行义务再享有权利 答案:A [例4] 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集体的、社会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表明:(1)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2)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3)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4)既要享有权利,又要履行义务( ) (1)(2) B.(1)(2)(3) C.(1)(2)(4) D.(1)(2)(3)(4) 答案 C ★课余作业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谈谈应该如何正确地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的有关知识,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的政治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1.3 政治生活:崇尚民主与法制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2、正确理解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问题。 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分析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教学重点 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教学难点 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涉及的实际生活内容较多,建议教师多采用具体材料、数据等辅助学习、理解,教学内容以学生自读、思考、讨论为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以及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等问题。作为中学生应该怎样对待政治生活呢? (二)进行新课 自觉置身于政治生活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2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中学生以热情的态度,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就要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事务,学习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素质,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二、我国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13页内容,说明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有哪些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从个人生活的内容来看,我们具备参与政治生活的条件。宪法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规定了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国家以法律形式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因此,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该成为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从社会公共管理来看,我国有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等基层自治组织及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有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服务。政府工作的改进,决策的完善,政风的廉洁,效率的提高,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因此,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重要的政治生活内容。 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是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当代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应对着严峻的挑战。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维护国家利益,关注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也是我们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内容。 三、中学生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3页图表,思考所提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积极思考。 1、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是相辅相成的。政治生活直接影响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影响人民利益,也会影响我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必须关心国家大事,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 2、学习有关政治知识 学习政治知识有助于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有助于紧扣时代脉搏,开阔眼界;有助于树立国家观念,维护国家利益;有助于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有助于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教师活动:同学们参加过什么政治活动?你还知道有哪些可以参与的政治活动?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无论什么方式,重要的是参与,在实践中才能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和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途径,这对我们今后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等,证明了奋斗方向。 (四)实例探究 [例1]许多地区和部门在推行政务公开活动中,创造出公开监督、执行公示、公民评议等一些较好的办法。这些办法 ( ) A. 表明政府坚持依法治国原则 B.表明国家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C. 国家性质是由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的 D. 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答案:B [例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 ( ) 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C.坚持依法治国 D.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 答案:D [例3]有人说:“政治是政府的事,与我无关,参与不参与无所谓。”对这一观点的理解不正确地是( ) A.错误,政治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 B.错误,这样必然损害全体人民的利益 C.错误,这是缺乏主人翁责任感的表现 D.正确,因为公民有自己的自由 答案:D [例4] 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有助于:(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维护国家利益 (4)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 ) A.(1)(2)(3) B.(2)(3)(4) C.(1)(2)(4) D.(1)(2)(3)(4) 答案 D ★课余作业 讨论中学生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的有关知识,涉及的学生实际生活内容较多,教学内容以学生自读、思考、讨论为主,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明白有关道理。 第二课 公民的政治参与 全课概述 本课分析我国公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途径和方式,理解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重大作用,感悟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不断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 本课可分为4个框题 一、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 二、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 三、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四、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新课程学习 2.1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含义。 2、理解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优缺点,珍惜选举权的重要性。 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因素。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政治参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选举方式的选择,选举权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选举方式的选择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的问题涉及学生具体的民主活动实践,建议多引入、创设具体的政治活动情景等辅助学习、理解,增强学生的实际参与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政治权利,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正确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这是本节内容要学习的。 (二)进行新课 民主选举面面观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5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1、镜头一反映的是直接选举,镜头二反映的是间接选举,它们都是差额选举的方式。2、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应该珍惜并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要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当家作主的主人翁责任感。 二、选举方式的选择 1、我国当前的选举方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说明我国当前有哪些选举方式?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1) 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直接选举:由公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 优缺点:每个选民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信赖的人。但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情况下无法使用。 间接选举:先由选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再由代表选举产生上一级代表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 优缺点:每个选民不能直接选择自己信赖的人。但可以弥补直接选举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情况下无法使用。 (2)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为等额选举。 优缺点:能比较充分的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影响积极性。 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为差额选举。 优缺点:能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选择的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相应的竞争。但如果对竞选活动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造成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 可见。各种选举方式都各有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性。采取什么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2、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制约因素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6-18页内容,结合我国并不同时期选举方式的变化,了解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1)选择选举方式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文化水平来确定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方便,人民群众的民主素养不高,我国只在乡镇人大代表选举中实行了直接选举。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民主意识增强,政治参与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国将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级人大代表选举,并实行了差额选举。 (2)选举方式的选择要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采取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面对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的实际状况,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三、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18页,说明为什么要重视自己的选举权利?如何重视并使用好自己的选举权利?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行使选举权的重要性 (1)行使好选举权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是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2)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是影响选举结果的重要因素。行使好选举权,才能更好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3)是否积极参与选举,认真行使选举权,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标志。 教师活动:那种“选举与我无关”,“选谁都可以”的想法,是公民意识不强、主人翁意识不强的表现。那么,怎样才能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呢?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 如何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 (1)要不断提高自己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端正参加选举的态度,提高选举能力,选出切实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人。 (2)要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公民参与意识,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自己的选举权。 (3)要不断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在理性判断基础上,郑重投出自己的一票。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选举方式以及如何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的有关知识,懂得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应该增强主人翁责任感,自觉珍惜并运用好选举权,以促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实例探究 [例1] 下列选举方式属于间接选举的是 ( ) A. 全班同学投票选举自己的班长 B.县人大代表选举市人大代表 C. 某村村民选举村委会主任 D.某乡镇选举本乡镇人大代表 答案:B [例2] 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1)物质生活条件 (2)国家性质 (3)选民文化水平 (4)候选人的结构构成 ( ) A.(1)(2) B.(1)(3) C.(1)(2)(3) D.(1)(2)(3)(4) 答案:C [例3]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适宜采用的选举方式是( ) A.间接选举 B.差额选举 C.直接选举 D.等额选举 答案:A [例4] 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一个重要尺度是( ) 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的各方面的民主权利多少 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能力高低 选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文化知识的多少 是否积极参加选举,并认真行使选举权 答案 D ★课余作业 作业:比较几种不同的选举方式 选举方式 含义 优点 局限性 直接选举 间接选举 等额选举 差额选举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的有关知识,与学生实际参与问题联系比较密切,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民主参与的方式和意义,提高参与能力,切忌机械记忆。 2.2 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民主决策的重要性,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2、理解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 3、运用实例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提高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民主决策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民主决策的重要性,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教学难点 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建议多引入民主决策的具体材料、数据、实例等辅助学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政府的决策往往涉及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生活起居,决策是否科学合理至关重要。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是各项决策能够反映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但是,随着我国民主形式的日益丰富,还有更多的机会、渠道直接参与决策,对决策的形成发挥积极作用,本节将进一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9页漫画,并思考讨论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 第二种观点充分发扬了民主,倾听群众意见,公民能够参与决策过程,这样形成的决策集中民智、反映民意,体现人民根本利益,是科学合理的。第一种观点恰好相反,是不可取的。 作为决策者应该让公民充分参与决策过程,以了解民情,反映民意,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目前,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渠道很多,如电话、信函、网络、新闻媒体等,都可以用来参与决策。下面我们就学习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问题。 一、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1、间接参与决策 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是公民间接参与决策的方式。它要求选出的决策者必须代表民意、反映民情、体现人民利益。 2、直接参与决策 公民直接参与决策过程,对决策的形成发挥积极作用,是公民直接参与决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就是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20页,并思考讨论这种方式依据、参与形式、目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 为什么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因为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最重要的信息资源。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因此,决策机关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民意的过程,也是公民积极参与决策形成的过程,有助于决策反映民意。 方式:电话、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新闻媒体等 (2)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20页,并思考讨论这种方式依据、参与形式、目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 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决策机关通过举行论证会、座谈会等方式,听取专家意见,集中学者智慧,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3)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20页,并思考讨论这种方式依据、参与形式、目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 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就是,决策机关将涉及公众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公民在真正了解决策的有关内容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原因: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决策的知情权,对同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是公民参与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4)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20-21页,并说明这种方式的依据、参与形式、目的是什么?思考讨论2002年铁路价格听证会材料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 这是对同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进行听证。在听证会上,公民可以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可以帮助决策机关发现决策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加以修正、完善。听证于民的目的,就是为了决策利民。 2002年我国首次国家级价格听证会参与者,主要来自国家计委、铁道部、消费者、专家学者、人大代表等几个方面。各方在春运、署运及主要节假日列车票价是否上调,如何上调问题上存在差异。票价适当上调,对于缓解客运压力,引到居民消费等有积极作用,也符合价值规律,但不可一刀切,对老少边穷地区和打工农民的利益应有所考虑。同时,票价提高,更应该提高客运服务质量。作为决策者,应该全面考虑各方面的意见和利益要求,作出科学合理的票价调整决策。 二、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22页,结合上面学习的内容,说明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对决策者: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片面性。 2、对公民: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22页课堂探究,讨论如果你来组织这一听证会,应该邀请哪些人参加?如何设置会议程序?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略)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重要意义,通过学习,要自觉树立决策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参与决策的能力。 (四)实例探究 [例1]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主要前提是 ( ) A. 召开信息发布会 B. 调查研究,拓宽民意反映渠道 C. 赋予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 D. 决策者的决策能力 答案:B [例2] 下列对政府决策的理解正确地是( ) A.是政府的事情,与一般群众无关 B.要从国家利益而不是群众利益考虑 C.要考虑各方面利益,反映人民意愿 D.由专家学者论证决策即可 答案:C [例3]实施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的依据是,公民有对涉及公众利益决策的 ( ) A.知情权 B.决策权 C.监督权 D.表决权 答案:A [例4] 下列对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理解正确地是:(1)有利于把人民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 (2)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反映民意 (3)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和贯彻执行 (4)有助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 ) (1)(2)(3) B.(2)(3)(4) C.(1)(2)(4) D.(1)(2)(3)(4) 答案 D ★课余作业 比较民主决策的不同方式 方式 含义 主要方式 依据 主要目的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专家咨询制度 社会公示制度 社会听证制度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的有关知识,与学生实际参与问题联系比较密切,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民主参与的方式和意义,提高参与能力,切忌机械记忆。 2.3 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村委会、居委会及其作用 2、正确理解基层民主管理中公民民主参与的形式 3、联系实际分析公民在基层管理组织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提高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验参与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 村委会、居委会及其作用,公民在基层管理组织中的参与的形式和作用 ★教学难点 公民在基层管理组织中的参与的形式和作用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涉及的实际生活内容较多,建议教师多采用具体材料、数据等辅助学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都是民主管理的要求,保证人民群众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是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本节将进一步学习民主管理方面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一、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23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材料展示了我国基层民主自治的发展进程。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作为我国基层民主的自治机构,是人民群众参与民主管理,自主管理自己的事务重要实践形式,得到了国家法律和制度上的保证,对于保障、扩大基层民主有重要意义。 1、农村的村民委员会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3-24页内容,说明农村的基层民主形式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 (1)含义: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在村民委员会的带领下,广大农民实行村民自治,在实践中学习、掌握管理村务的本领,切实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 (2)村民自治的内容: 村民直接投票选举自己满意的人担任村委会干部。这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村民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凡是涉及全村村民利益的事,都由村民会议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讨论决定。 制定村民自治课程或村规民约。这是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管理村里日常事务的有效途径。 运用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监督村干部和村委会的工作,使村民自治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4页图表,思考所提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积极思考。 教师点评:主要方式有,理财小组检查监督,村务公开,民主质询会等。 (3)注意几个问题 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其设立目的是让村民自我管理本村日常事务,其最高代表是村委会主任;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民在民主管理上的伟大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它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 2、城市的居民委员会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内容,说明城市的基层民主形式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和作用? (1)含义: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 (2)作用: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 (3)城市居民自治的内容: 居委会干部由居民民主选举产生;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居委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回报工作,接受居民的监督和质询。 这一制度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了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5页图表,思考所提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积极思考。 教师点评: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维护居民的合法利益,居民通过居委会反映自己的意见、要求和建议。 二、共建祥和的文明社区 1、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 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有助于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6页图表,思考所提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积极思考。 教师点评:公民应在本地事务中增强主人翁责任感,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在参与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2、青年学生应积极参与民主管理 青年学生应着眼于未来发展,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在基层民主自治这种最广泛的民主实践中,获得更多民主管理机会,以不同方式尝试参与参与民主管理活动。在参与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基层民主管理形式和主要内容,明确了积极参与基层民主管理的重要意义,这对我们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责任感和能力等,有重大作用。 (四)实例探究 [例1]我国农村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是 ( ) A. 居民委员会 B.村民委员会 C. 村党支部 D.村民监督委员会 答案:B [例2]下列内容不属于居民委员会管理的是 ( ) A.调解居民纠纷 B.协助维护社会治安 C.维护居民合法权益 D.办理居民户口 答案:D [例3]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是( ) A.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C.实行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D.实行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 答案:D [例4] 下列关于村民自治的说法正确地是:(1)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委会干部(2)村委会是我国最基层政权机关 (3)村民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村务决策和管理 (4)村规民约是实现村民自治的有效途径( ) A.(1)(2)(3) B.(2)(3)(4) C.(1)(2)(4) D.(1)(3)(4) 答案 D ★课余作业 请你调查了解一下所在村或社区的基层民主自治状况,并设计一份《村民(居民)自治课程》。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的有关知识,涉及的实际生活内容较多,教学内容以学生自读、思考、讨论为主,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明白有关道理。 2.4 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利、作用 2、理解公民的民主监督的重要性。 3、学会分析如何行使监督权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逐步形成民主监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主人翁责任感。 ★教学重点 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利、作用、重要性。 ★教学难点 民主监督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建议多引入选举的具体材料、数据等辅助学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不仅表现在公民可以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还体现在可以通过行使监督权,进行民主监督,为守望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本节将进一步学习民主管理方面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27页“探究材料”,并思考、回答有关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积极发言。 教师点评:对于派出所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刘某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依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究竟什么是公民的监督权?有哪些途径来行使?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7-28页内容,了解这方面的有关常识。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 一、选择民主监督的方式 1、公民的民主监督权 (1)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权 当我们认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没有切实履行他们的职责,没有做好应该做的工作时,有权对其提出批评,对改进工作提出建议。 (2)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或诉讼的权利 当我们和家人对国家机关给予的行政处分、诉讼判决不服,或受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压制、歧视等不公正待遇时,有权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或诉讼,请求免除、减轻处理或予以平反,给予公正待遇。 (2)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指控、告发或揭发、举报的权利 当我们发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违法、失职行为时,有权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指控、告发或揭发、举报,要求依法处理。 2、民主监督的方式 (1)信访举报制度 信访举报制度是通过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向有关人员当面指出的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批评、建议。 这是我们依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行民主监督的有效方法。我国各级各类国家机关都设立了接待人民来信来访的工作机构,依法规范各自的行为,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有力保证。 (2)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就是将我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 人大代表是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是连接人民群众与国家权力机关的纽带。这一制度能够使公民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得以真正落实。 (3)舆论监督制度 舆论监督制度就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图书等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民主监督。 舆论监督以其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的特点,在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4)此外,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都是近年来出现的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级政府还在不断创造新的形式和途径,为公民直接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渠道。 教师活动:可见,公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渠道,行使监督权,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行使好监督权对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行使监督权才是正确的?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29-30页内容,思考这一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 二、依法行使监督权 1、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有利于消除腐败、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2、如何依法行使监督权 (1)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 (2)要依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 要遵守法律,依照规则和程序办事,不采用张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非法方式。 在依法行使申诉、控告、检举权利时,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如实反映情况,不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他人。 不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检察机关的正常工作,不围堵、攻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否则要受到法律制裁。 ★本课总结: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 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 有序的与无序的政治参与,区别就在于: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政治生活;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关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法进行就能保证有序的参与,否则就必然导致无序局面。 因此,能否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决定着能否真正的享受民主生活,这也是对我们政治素养的检验。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民主监督的有关知识,懂得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人民具有广泛而真实的监督权,公民只有积极的依法行使监督权,才能有效地守望我们共同的幸福家园。 (四)实例探究 [例1]当公民对国家机关给予的行政处分、诉讼判决不服,或受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压制、歧视等不公正待遇时,依法享有 ( ) A. 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B.申诉和诉讼的权利 C. 揭发和举报的权利 D.指控和告发的权利 答案:B [例2] 某公民发现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贪污受贿行为,于是通过信函向当地检察机关反映情况,经检察机关立案侦查,查处一起重大行贿受贿案件。这一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的方式是 ( ) A.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B.舆论监督制度 C.信访举报制度 D.监督听证会方式 答案:C [例3]下列对民主监督的意义理解正确地是( ) A.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合法利益 B.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腐败现象 C.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 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 答案:A [例4] 某村民因修公路占用本村土地,组织村民集体上访,围攻县政府领导人员,影响了政府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对这一事件的认识正确地是( ) 组织村民集体上访是一种违法行为 是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的表现 是维护村民合法利益的正当行为 是一种无序的政治参与行为 答案 D ★课余作业 我国主要有哪些民主监督的方式?公民如何依法行使监督权?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的有关知识,涉及的实际生活内容较多,教学内容以学生自读、思考、讨论为主,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明白有关道理。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全课概述 本课从学生最熟悉的实例入手,通过认识政府履行国家职能及其表现来感受和理解政府的作用,真正体味到我们的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管理与服务;通过政府践行对人民负责原则感悟到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通过了解公民向政府求助的途径,深刻理解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对人民负责的政府。 本课可分为2个框题 一、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二、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新课程学习 3.1 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我国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政府履行其职能的作用。 2、理解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我国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及履行的原因;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管理和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 3、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评议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结合日常生活的事例,感受政府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从国家行使国家职能的具体事实,判断其属于何种职能 说明政府履行其职能对我们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我国的政府职能的学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升华对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的认同。同时,公民也应向政府寻求解决自身困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帮助,这也有助于政府工作的改进。 ★教学重点、难点 政府职能的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要运用政治生活的具体事例来帮助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运用电脑课件展示: 国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实施再就业工程,安置下岗职工 制定措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教师总结:上述活动,都属于我国的国家职能。这也是我们要学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危难之中见“公仆”本色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6页并播放有关“非典”时期的资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1、在“非典”期间,通过政府积极履行其职责,首先,缓解了群众的恐慌心理,减少了“非典”对人们的工作、生活的消极影响,提高了人民与疫情斗争的信心与勇气。通过政府的努力,稳定了市场秩序,保证了“非典”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2、假如没有这样一个政府,“非典”给我国人民生产、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1)如果政府不及时公布疫情、澄清事实,群众的恐慌心理加剧,会无法正常生产和生活。(2)市场会出现混乱,部分行业、企业会经营困难,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3)如果不及时进行控制,对“非典”患者及时救助,会使更多的人失去生命。(4)如果疫情得不到及时控制,还会影响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影响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也给西方国家封锁扼杀中国提供了很好的借口。 二、政府的职能 1、我国政府的性质 教师活动:结合我国的国家性质思考我国的政府性质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根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政府必然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职能的实施反映国家性质,我们的国家职能有哪些? 2、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归纳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总结: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为什么 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破坏了经济建设的良好环境和秩序,影响了经济建设的进程,要使我们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搞发展,必须强化这一职能。 怎样做 第一,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严厉打击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的破坏活动。第二,继续开展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斗争。第三,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依法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和黑恶势力,使社会治安状况有明显进步。第四,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把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政府为什么履行经济建设职能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 教师总结: 我国的根本任务 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主要矛盾 经济调节 怎样做 市场监管 社会管理 公共服务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这种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融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繁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根据以上论断,在新时期,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一政府职能也非常重要。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关键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是这个意义上,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具体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理论的宣传,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是大力发展我国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为什么 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自然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怎样做 一要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二要提高医疗保健水平;三要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四要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优生优育;五要保护公共环境,防治污染等。 3、政府职能的履行 教师提问:政府承担重要的职能,是不是什么都管?应该怎样去管?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政府承担着重要的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有些事情政府办不了,也不该搬。政府只有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把该管的事情办好,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 三、便民利民的政府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38页,思考、讨论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教师点评: 1、政府的作用 所谓政府的作用,也就是政府通过实施其职能所达到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感受到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而这些,从政府角度讲,正是政府的主要职能:管理与服务。因此,政府职能行使的越充分,政府的作用越明显。我们应该通过对政府作用的理解和感受,真正理解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公民个人,既然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就必须接受政府的管理,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这就要求公民个人必须提高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 2、公民个人必须提高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 首先,要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深刻感受到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其次,要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政府的职能,通过对政府职能的理解与把握,以及对政府职能的履行的了解,感受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 (四)实例探究 [例1] 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严打”斗争,集中力量打击暴力犯罪、黑恶势力等。我国的严打斗争是在行使( ) A. 保障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B.组织领导经济建设的职能 C.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D.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答案:A [例2] 近年来,为加快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务院对该地区实行了投资政策倾斜和其他政策措施。这一事实表明国务院具有 ( ) 组织我国经济建设的职能 ②协调人民内部利益关系的职能 ③调控地区经济发展的职能 ④制定法律和政策的职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例3] 资源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海水开源,大势所趋。天津是国家确定的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市政府将淡化的海水纳入水资源进行统一配置,建立专项资金,采取一系列扶植措施,使海水淡化产业实现重大突破。市政府的决策主要在履行( ) 政治职能 B. 经济职能 C. 文化职能 D. 环保职能 答案 B [例4]政府履行职能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①新生婴儿到派出所登记户口 ②政府办学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③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而破产导致工人下岗 ④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供人们日常使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课余作业 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一些单位的工作,从而体会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国家职能的有关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政治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3.2 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 2、理解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理解求助有门,投诉有道。 3、列举生活中接触到的事例,探究政府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及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 (二)能力目标 能够从政府的具体行为中,领会其工作的基本原则。 能够阐明在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如何处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我国政府责任 的学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升华对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的认同。同时,公民也应向政府寻求解决自身困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帮助,这也有助于政府工作的改进。 ★教学重点、难点 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教学难点 政府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与上节政府的职能密切相连,因此在教学中要运用政治生活的具体事例和上节政府行使职能的具体事例来帮助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主要学习了政府的职能是什么以及行使职能的重要作用。我们的政府在不停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能,职能的行使说明了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也说明了我们的政府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二)进行新课 解读一个市长的承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9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1、市长最关注的是政府要搞好公共服务。市长的各项承诺意味着作为政府应该更多地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2、正是因为有了市长的承诺,才会使更多的人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使更多的人解决了饮水困难、交通不便的状况;使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等。 3、市长承诺的目的是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增强服务职能。通过职能的行使是更多的人享受到政府的服务,使人民真正感受到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这样公开承诺,一方面,有利于广大市民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政府,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从而积极支持政府的工作。另一方面,使政府的职能履行情况置于群众监督之下,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从而不断增强服务意识。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0页中南海新华门影壁,思考:毛泽东手写“为人民服务”用意是什么? 学生积极回答: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二、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教师活动:对人民负责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从理论上讲,这一原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宪法规定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政府活动中的体现,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本质的要求。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国家机构的工作人员都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要求做到以下三点。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就是要求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思想,为人民谋利益。政府公职人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必须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不能损害人民利益,不能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 教师活动:请大家列举实例什么本地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是如何为人民服务的?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检验政府是否坚持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关键是看其有没有深入群众,体察民情;是否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有没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做法,损害了人民的利益,有没有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像登封市公安局长任长霞嫉恶如仇,顶住压力,不畏恐吓,端掉几个涉黑犯罪团伙,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正是 坚持为人民服务态度的体现。 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就是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为人民服务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中。要真抓实干,把各项工作一步一步落实好,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的紧迫问题上,努力是政府的工作经得起实践和群众的检验。 教师活动:近年来,某些地方,政府为捞“政绩”,搞了很多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请你谈谈对“形象工程”的看法?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这些“形象工程”第一,增加了政府财政的开支,劳民伤财;第二,搞“形象工程”捞的是所谓的“政绩”,而不是着力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影响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第三,会助长某些公职人员弄虚作假的不良作风,滋长了腐败。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全部奋斗的最高目标。我们必须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教师活动:如何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 教师 点评: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一方面,政府要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另一方面,还要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三、求助有门 投诉有道 教师活动: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遇到困难,自己的合法权益还可能受到侵害,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获得帮助呢?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一方面,可以从单位、社会团体等方面得到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求助于政府,学会向政府求助或投诉 。 作为政府,要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杜绝一些不良现象,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多种途径。教材42页就提到了几种方式与途径。请大家了解几种方式的特点和优点,当我们遇到困难或自己合法利益受侵害是我们就可以选择合适的方式和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也有助于促使政府不断改进工作。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联系大量生活实际,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政府,并了解了寻求帮助的一些途径与方式,使我们学会向政府求助。 (四)实例探究 [例1] 2004年1月,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禽流感。疫情发生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各地政府按照《动物防疫法》和农业部的有关规定断然采取措施,避免禽流感病毒的扩散。这说明 _____ 是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 ) A. 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B.对人民负责原则 C. 民主集中制原则 D.群众路线 答案:B [例2]对人民负责原则表现在政府工作中的许多方面,其中在工作方法上的表现是 ( ) A.为人民服务 B.求真务实 C.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D.依法行政 答案:C [例3]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湖北省考察时强调,各级政府要重视信访工作,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这主要体现了 ( ) 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②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多种途径 ③公民能够利用这一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④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课余作业 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有没有践行对人民负责原则?是如何践行的?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深入实际了解情况,联系现实生活体会教材的政治学道理。 第四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全课概述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必然导致滥用权力,滋生腐败。因此,政府必须依法行政,接受人民监督。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将会认识到依法行政是政府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是依法治国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刻理解加强对政府的监督的重要作用。 本课可分为2个框题 一、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二、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新课程学习 4.1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依法行政的含义、任务及其具体要求。 2、理解政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基本要求。 (二)能力目标 归纳分析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辨证的观点看待政府权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符合时代精神的法制观念、正确地权力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政府依法行政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内容涉及政府的行政活动,在教学中要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运用调查方式等,感悟、体验、探究政府政治活动的具体要求。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政府在国家的行政管理中有非常广泛而重大的权力,涉及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作为政府如何去行使手中的权力,才能符合人民意愿,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呢?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依法行政。 (二)进行新课 政府依法行政 1、什么是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职人员,严格依照宪法、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利,依法处理各种事务。 教师活动:结合我国的国家性质、政府性质,思考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坚持依法行政?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2、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1)依法行政是我国政府性质的要求。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做到依法行政对政府有何要求?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 3、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4页,联系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政府行政行为,思考、讨论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合法行政:实施行政管理时,应该依照法律、法规、规课的规定。 合理行政: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平等对待每个公民,不偏私、不歧视,管理措施恰当,避免简单、粗暴,甚至暴力行政。 程序正当:公开行政管理内容,遵循法律程序。注重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等各项权益。 高效便民:积极履行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不推委拖延,不互相扯皮,更不能不管不问。 诚实守信:政府公布的信息应全面、准确、真实,政府的承诺要兑现。 权责统一:政府履行职责时,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责任的统一。 教师提问:按照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政府依法履行职能,会有什么意义的?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 4、依法行政的意义 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增强政府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做到依法行政,从政府本身来看,我国政府除了坚持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外,还应该怎么做?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 二、审慎用权,民主决策 1、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1)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严格依照宪法、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利,依法处理各种事务。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政府的职权和责任义务依法律形式予以届定,政府才能有课可循,做到依法行政,规范政府管理行为。 (2)建立责权明确的执法体制,促进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 这是要求理顺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关系,依法明确各自职权,并建立健全各项规课制度,规范政府职能部门的权力行使程序,完善监督、制约机制,防止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权责不明,导致互相推委、扯皮。 (3)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和作风关乎政府形象,要加强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强化执政为民观念,加强法律培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 (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这是要求根据当前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2、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政府工作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只有做到依法行政,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才能真正对人民负责。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5页三峡工程材料,谈谈对政府依法行政,坚持科学民主决策的感受。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政府的依法行政原则,通过对依法行政的理解与把握,进一步感受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是对人民负责的政府。 (四)实例探究 [例1] 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行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这一要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体现 ( ) A. 对人民负责原则 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 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D.依法行政 答案:A [例2] 各级政府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是因为 ( ) 依法行政关系人民利益 ② 只要严格依法行政,就能消除腐败 ③ 这是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 ④ 这是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原因 A.① ③ B.② ③ C.① ④ D.② ④ 答案:A [例3] 某县修公路需要占用村民承包地,在没有与村民达成协议情况下,将庄稼毁掉,于是,村民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责令县政府对原告作出合理赔偿。这一事实表明( ) 政府不能完全代表人民利益 B. 政府行政职权收到司法监督 C. 人民法院坚持依法行政 D. 村民的土地所有权不容侵犯 答案 B [例4]加强政风建设要求政府及其公职人员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和不满意的问题。这表明( ) ①为人民服务是依法行政的宗旨 ②政府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 ④接受群众监督是消除腐败的根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课余作业 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一些单位的工作,体会政府是如何依法行政的。 4.2 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权力的机制。 2、理解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二)能力目标 归纳分析监督政府权力的内涵、途径和意义 辨证的观点看待政府权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积极参与民主监督的政治素养,体会政府自觉接受监督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健全行政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内容涉及政府的行政活动,在教学中要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运用调查方式等,感悟、体验、探究对政府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途径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主要从政府如何行使权力方面学习了政府的有关知识。但是,权力是一把双刃剑,运用的好可以造福于民,一旦超越法律,滥用职权,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因此,政府的权力行使,必须受到监督。 (二)进行新课 一、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6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焦点访谈》代表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利益,是群众的喉舌。我国对政府的监督方式多种多样,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既有利于维护人民利益,又能够督促政府工作,保证依法行政。 1、必要性 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能防止权力的滥用,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6-47页,思考:应该如何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2、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是关键 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民主的制约和监督:就是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真正约束掌权者的行为。 法制的约束和监督:就是要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使掌权者办事有统一的规范可遵循,确保权力依法行使,合理运行。 3、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1)监督形式的内容 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这是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主要是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质询等。 (3)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可以通过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也可以通过调查研究,主动向政府机关提出建设性意见。 (4)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参考第二课民主监督的方式。 (5)群众通过法定渠道(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的监督:政府行政过程中侵害群众利益时,群众可以到相关政府部门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到司法部门提出行政诉讼。 (6)司法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通过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实行司法监督。 (7)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监察、审计部门是政府内部的行政监督部门,通过加强廉政监督、执法监督、效能监督,督促政府工作人员廉洁从政,防止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教师活动:请大家列举某一监督方式的实例,说明本地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是如何接受人民监督的?监督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并踊跃发言。 行政监督的意义 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保证清正廉洁,防止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更好的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保证真正做到权为民用,造福于民,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 二、人民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8页,同时思考什么是“阳光工程”?实施“阳光工程”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1、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制政府的基本要求。 我国的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只有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才能更好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执行和捍卫人民的利益,才能保证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落实。 2、“阳光工程”及其意义 实施“阳光工程”,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性,是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表现。 政府制定和发布文件,一方面是规范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另一方面是保证人民的权益,目的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性,便于加强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有利于人民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联系大量生活实际,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的政府的权力行使必须受到有效地制约和监督,这是对人民负责的表现,了解了的一些对政府的权力行使,进行制约和监督途径与方式,我们要学会参与民主监督,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实例探究 [例1] “干部用的准不准,交给群众审一审,干部用的行不行,交给群众评一评”,这种干部任用公示制度 ( ) A. 表明公民有广泛的政治自由 B.有利于对政府依法行政的监督 C. 体现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 D.表明公民享有选举权 答案:B [例2]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是加强对政府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关键,这一机制主要靠 ( ) A.举报和惩治 B.民主和集中 C.民主与法制 D.批评和建议 答案:C [例3]政府接受监督是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只有接受监督才能( ) ①保证权为民用 ②保证政府清正廉洁 ③提高行政水平和效率 ④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课余作业 联系某一监督方式的实例,谈谈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及意义。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全课概述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本课可分为2个框题 一、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新课程学习 5.1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 2、了解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政治生活的能力。 增强收集材料的能力,能够从报刊、书籍等渠道查阅收集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关资料用于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实例为完善和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努力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人民代表大会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内容涉及人大的活动,知识点较多,内容较陌生,在教学中要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运用调查方式等,感悟、体验、探究人大政治活动的具体程序和要求。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那么,我国人民是怎样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的呢?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二)进行新课 一、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 1、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4页,联系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内容,思考、讨论我国人民是怎样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的?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教师总结: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宣称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我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教师提问:同学们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知道多少?请大家谈谈了解的知识。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地位: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职权: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6页,思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是指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教师总结: 立法权:制定法律的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是我国的立法机关。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备案。 决定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依法决定国家和本行政区内重大事项的权力。 任免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撤职等权力。 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的权力。 (4)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以便更好的发挥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2)作用:决定地方一切重大问题,并负责监督实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共同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体系,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人民代表大会是由谁组成的?他们在我们国家中处于什么地位?有什么责任和义务?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 二、人民代表 1、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全国人大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产生的方式与任期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6页“相关链接”,人大代表的产生的方式与任期如何?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各级人大代表任期五年(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宪法修正案修改)。 3、人大代表的职责和权力 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明确人民代表与人民的关系:人民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在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人民代表的权力: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提案权是指人民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的权力。质询权是指人民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回答的权力。2、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7页“三镜头”,并思考、讨论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教师点评:镜头一反映人大代表行使审议权、表决权;镜头二反映人大代表行使提案权;镜头三反映人大代表行使监督权。人民代表代表人民认真行使自己的职权,有利于维护人民利益,改进国家机关的工作。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知识,通过对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组成、职权等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进一步感受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 (四)实例探究 [例1]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 ) A.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人民政府 D.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答案:A [例2] 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审议。根据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国务院认真修改后获得通过。上述材料体现了全国人大的 ( ) 最高立法权 ② 最高任免权 ③ 最高决定权 ④ 最高监督权 A.① ③ B.② ③ C.① ④ D.③ ④ 答案:D [例3] 上题材料表明全国人大( ) 是我国的领导核心 B. 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 C. 是我国最高行政机关 D. 是我国法律监督机关 答案 B [例4]人大代表必须把密切联系选民,反映民意、履行职责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义务。这表明( ) ① 人民代表来自人民,对人民负责 ②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 ③人民代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 ④人民代表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课余作业 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当地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的活动,体会我国人民是如何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的。 5.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政治生活的能力。 增强收集材料的能力,能够从报刊、书籍等渠道查阅收集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关资料用于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实例为完善和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努力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内容涉及人大和其他国家机构的活动原则,内容较陌生,在教学中要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调查方式等,感悟、体验、探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在涵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知识,知道了我国人民是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决定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务的。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二)进行新课 一、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8页“走进我国的国家机关”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一组镜头反映了我国国家机构中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人民是如何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建国家机关、开展管理国家的各种政治活动的。 1、我国的政体 (1)政体是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也就是通过什么方式、制度来组建国家政权机关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9、60页“专家点评、名词点击”材料,同时思考:国家机构一般由哪些国家机关组成?我国的国家机构的组成情况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国家机构一般由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组成。不同国家在具体设置上有所不同。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它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并同其他国家机关共同组成我国的国家机构体系。 『了解』: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一个国家的政体总是体现国家的阶级性质,为维护国家性质服务。 (2)我国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政体只能是采用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然选择,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9-60页,思考:什么是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它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是: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 (1)含义: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民主是集中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形成正确的集中;集中是民主的保障,只有统一人民的意志,才能维护人民的根本权益。离开民主的集中和离开集中的民主,就会导致专制独裁和无政府主义。 (2)表现: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负责,受人民监督。 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中,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民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对违反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或不称职的代表,人民有权依法予以罢免。 这表明我国权力机关具有广泛的民主基础,体现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统一。 第二、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构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0页“名词点击”材料,同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表明我国权力机关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各国家机关分工实施,各司其职,国家机关之间存在着权力制约和监督。既有利于权力机关在民主基础上集中统一行使权力,又有利于其他国家机关在集中指导下依法行使民主职权。 第三、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这表明我国中央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各地方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分工实施。体现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统一。 教师活动:根据上面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涵义。 学生活动:讨论、总结、发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及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教师活动:请大家阅读教材61页“中央国家机关组织系统简表”,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得以实现。可见,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 2、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建立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3)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4)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联系大量政治生活实际,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四)实例探究 [例1] 我国的政体是 ( ) A. 民主集中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 D.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B [例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原则是 ( ) A.依法治国 B.对人民负责 C.民主集中制 D.三权分离 答案:C [例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的根本政治制度,这表明( ) ①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③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课余作业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全课概述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相关知识,了解我国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和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 本课可分为3个框题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二、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新课程学习 6.1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党的性质、宗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 3、联系历史和现实分析说明中共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 (二)能力目标 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中共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理解党的执政方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关于国家制度的基本观点,知道了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健全的政体,对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主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各国统治阶级不仅重视采用恰当的政体,而且也十分重视政党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一般是由政党领导的。那么,什么是政党?什么是政党制度?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是怎样的?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新中国诞生前夕政治力量的较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指出:这三个镜头分别反映了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三种基本政治力量的状况。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中国民主革命的斗争实践证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软弱性而导致革命的不彻底性,也不能担当起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斗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0世纪上半叶相继出台了三种建国方案,经历长期实践的检验和人民的选择,最终的结果是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中国。 (2)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为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奋斗,因此,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教师活动: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说明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教师总结: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罪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了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而且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执政的?执政方式有哪些?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 2、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3、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相互关系 (1)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2)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互为条件和前提。要做到科学决策,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进行民主协商和民主讨论。而要实现民主执政,也必须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为前提。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5页关于我国现行宪法四次修订情况的图示,谈谈有何感受?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宪法这四次修订记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历程,也使我们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什么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执政以及执政的方式。 (四)实例探究 [例1] 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说法正确的是 ( ) 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② 世界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③ 中国人民的先锋队 ④ 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A.① ② ③ B.① ② ④ C.① ③ ④ D.② ③ ④ 答案:C [例2] 我党之所以强调科学执政,根本原因在于 ( ) 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B. 变化莫测的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 C. 党内腐败问题严重,增强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需要 D.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答案:D [例3] 下列关于依法执政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依法执政教师依法行政 B.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C. 依法执政和依法治国有本质区别 D. 依法执政表明中国共产党直接履行行政权 答案 B [例4]关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 ①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互为条件和前提 ②依法执政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保证 ③要实现科学执政,就必须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为前提 ④要做到科学执政,必须充分发扬民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课余作业 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和采访,了解我国的建国过程和党的执政成果,从而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不是自封的,也更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6.2 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三个代表”的内涵及主要内容;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2、理解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意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二)能力目标 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中共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中国共产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党。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并知道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方式,。这节课是上节课内容的深化,就是从指导思想方面了解执政的中国共产党。 (二)进行新课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6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它能得到长足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作为共产党人应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教师活动: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中国共产党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教师提问:什么是“三个代表” 学生回答: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教师提问:如何理解“三个代表”的内涵?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指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指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体现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进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它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走进新时代》《先锋颂》的有关片段和任长霞、牛玉儒等事迹。 提出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应该怎样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 (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它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它是具体的、历史的。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党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继续成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就必须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三、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决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也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执政的权力来自人民,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广大人民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2、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坚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师活动:请结合自己知道的实例来印证以上观点。 学生发言: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同志从警20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登封人民称为“女包公”“任青天”。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幸因公殉职,群众自发为其送葬,人数达10几万人。 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在担任领导职务的20多年里,心系群众,勤政为民,于2004年8月因病去世。群众自发为其送葬,沉痛悼念这位优秀人民公仆。 教师活动:对以上实例,你有何感受?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作为青年学生,以模范人物为榜样,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结合党的发展历程和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理解了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的政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四)实例探究 [例1] 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 (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马列主义基本理论 D.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答案:D [例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 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③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④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 A [例3]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_________,核心是坚持_________。 ( ) A.与时俱进 执政为民 B.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C. 立党为公 与时俱进 D. 与时俱进 党的先进性 答案 D [例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 ( ) A.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B.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C. 执政兴国 与时俱进 D. 与时俱进 坚持党的先进性 答案:B ★课余作业 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和采访,了解当地共产党员的工作,从而感受中国共产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三个代表”的本质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6.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了解我国的政党关系和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和重要机构。 3、理解我国的政党制度对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所显示的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 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增强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能够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歪曲、破坏这一制度的言论和行为。 ★教学重点、难点 执政参政 特色鲜明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我国的政党制度以及政党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两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有关问题。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的政党制度是怎样的,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二)进行新课 共商国是 同舟共济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6页,思考两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教材用两个镜头形象而具体地展示了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与被领导及各党派之间的团结合作关系。 二、执政参政 特色鲜明 1、我国除执政的共产党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 教师活动:联系实际,回答我国有哪八个民主党派?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活动:总结我国的八大民主党派并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情况。 2、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 我国的民主党派,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它们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 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形成了长期合作的关系,这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下面我们就来了解我国制度制度的特点。 3、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如何确立的? 学生活动:结合历史知识和学过的内容,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是代表广大人民掌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具有法律赋予的参政权。其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因此,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2)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为什么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怎样领导各民主党派?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 教师归纳: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由国家的性质和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的领导。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保证。多党合作当然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这十六字方针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保证我国政党制度巩固、发展的基本条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1页,理解十六字方针。 (4)我国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 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为什么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学生回答:因为宪法和法律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意志,是治国安帮的依据。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当然要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同样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都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享有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当然,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进行民主协商,互相监督。 (5)我国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首先,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人民政协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党派身份参加,体现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格局。 其次,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人民政协本身就是大团结、大联合的产物。人民政协的全部工作都突出体现了这两大主题。 再次,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职能。它体现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和特点,是人民政协区别于其他组织的重要标志。履行这三种职能是人民政协的主要工作和基本活动。 三、适合国情 优势显著 1、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认识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 多党合作,民主党派参政,是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表现。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大事的协商,进行民主监督,广泛参政议政,调动了他们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推进了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切实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多党合作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密切党群关系,有利于实现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推进了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2)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目前,我国民主党派由40多万名成员,他们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广泛的社会联系和报效祖国的热忱,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民主党派通过多种形式为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 (3)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实践证明,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适合我国国情。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提出:我国既然存在多党,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 2、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实行怎样的制度制度不是随意的,而是由国情决定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国家性质决定不能实行多党制。我国近代史上页曾有过多党制的尝试,其结果证明它在中国行不通。 有人主张在我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实质是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其后果必然是人民政权的丧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造成社会倒退,人民遭殃。,这是我们坚决不允许的。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主要了解了我国新阶段的八大民主党派的基本情况及性质,重点理解了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并结合实际分析了我国政党政党的优越性,让学生澄清我国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四)实例探究 [例1] 对我国的民主党派理解正确的是 ( ) 是单一阶级的政党 是在野党 C. 其阶级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 D. 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它们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 答案:D [例2]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 ( ) 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 组织上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③ 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 ④ 在法律地位上平等的关系 ⑤ 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A.①②④ B.③④⑤ C. ①③④ D.①③⑤ 答案:C [例3]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范化、制度化,使之成为党团结各界的重要渠道”。这表明 ( ) A.人民政协保证了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B. 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权组织形式 C. 人民政协在国家机构中处于重要地位,起重要作用 D.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答案: D [例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 ( ) ① 是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② 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③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④ 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课余作业 十届政协一次会议举行一次记者招待会,中外记者的提问表明,他们对我国各民主党派的参政状况和多党合作的有关问题十分关注。八大民主党派中央负责人给了他们满意的答复。 你了解我国各民主党派是怎样参政的吗?结合实际概括出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和它显示的优势。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全课概述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以及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理解和把握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宗教政策,以及我国政府依法管理宗教问题的原则。 本课可分为3个框题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新课程学习 7.1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2、理解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二)能力目标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联系有关历史地理知识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理解理解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及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经常从报刊、电视中看到一些国家和地区因民族问题引发的冲突,甚至战争,导致社会混乱、人民流离失所,不得安生。这说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更应该重视民族问题。 (二)进行新课 雪域高原的历史性跨越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新中国成立后,西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国家和各族人民的帮助下,西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这表明,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伟大祖国的灿烂文明,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在正确的民族原则和民族政策指导下,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二、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5页内容,思考我国的民族状况、民族关系是怎么样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任何国家都是由一定的民族组成的。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他55个民族,由于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我国所有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2、我国民族关系的根本性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我国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由于历史形成和遗留下来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差距,却依然存在,且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6-77页内容,思考我国新型民族关系是怎么样形成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首先是因为我国实行了正确地民族原则 3、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 含义: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平等的履行应尽的义务。 依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我国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各族人民都为祖国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6页图表,思考图表内容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权利 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为体现这一原则的要求,历届全国人大都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都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 (2)民族团结 含义:是指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重要性: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各民族共同繁荣 含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重要性: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7页“相关链接”,思考材料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积极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促进了民族经济发展,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 (4)民族原则之间的关系 三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8页内容,思考分析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建立的原因以及如何巩固、发展这种民族关系?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建立的原因 (1)国家性质决定: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这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前提条件。 (2)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处理民族关系。 (3)我国宪法和法律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 (4)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代代传乘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2、如何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 (2)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制度保障。 (3)弘扬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同各种危害民族关系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的民族状况、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以及我国政府处理民族问题基本原则。要从中体会处理好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实例探究 [例1] 在我国,讲力量和成绩,是56个民族共同的力量和成绩;讲困难和挫折,是56个民族共同的困难和挫折;讲前途和未来,是56个民族共同的前途和未来。这段话表明了我国各民族 ( ) ①有着共同的历史命运 ② 不存在利益差别 ③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④ 加强团结是实现共同繁荣的前提 A.① ② ③ B.① ② ④ C.① ③ ④ D.② ③ ④ 答案:C [例2] 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为了 ( ) 维护民族团结 B. 实现民族平等 C. 维护国家统一 D.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答案:D [例3] 下列关于民族三原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B. 民族平等是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C.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障 D.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答案 B [例4]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 我国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源已经消失 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权利平等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 各民族实现了共同繁荣 答案:C ★课余作业 分组讨论我国各民族在共同创建社会主义祖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事业等方面的作用,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形成原因及意义。 7.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教学重点、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 (二)进行新课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9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可以看出,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内容,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80页图表,看看自治机关有哪些自治权?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主要有: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等。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81-82页内容,思考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哪里?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感情结合起来,自觉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内部事务,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自治机关能够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学习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对于维护和实现民族地区人民的权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有重要意义。 (四)实例探究 [例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 ) 坚持党的领导 B. 设立自治机关 C. 坚持民族平等 D. 保障自治权 答案:D [例2] 我国民族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 ( ) ① 人民代表大会 ② 人民政府 ③ 人民检察院 ④人民法院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 ③④ 答案 A [例3] 2004年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20周年,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在于有利于 ( ) ① 维护国家统一 ② 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权利 ③ 促进现代化建设发展 ④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 D ★课余作业 分析讨论我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3 我国的宗教政策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能力目标 领会我国的宗教政策遵循了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确宗教信仰自由时宪法赋予公民基本权利,是保护和尊重人权的表现,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弘扬科学,树立科学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的宗教政策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一个多宗教国家。我国信仰宗教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虽然不大,但绝对数字不小。因此,正确处理宗教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进行新课 我国宗教具有爱国主义传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3页内容,思考两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教材用三个镜头展示了我国的宗教现状。我国各种宗教千百年以来和睦相处,宗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爱国的传统,都倡导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也为增进国际宗教交流,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二、全面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3页“相关链接”内容,思考宗教的产生、与消亡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有它自身的发生、发展、消亡过程。我国现阶段,宗教存在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还没有消失,宗教还将长期存在。这种现状决定了我们还不能用行政手段取消宗教,只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含义: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2)实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这说明,公民不论信教不信教,也不论信什么教,是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谁也不得强加干涉。 (3)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 (4)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4页“专家点评”内容,思考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在宗教问题上要坚持权利义务的统一,宗教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利用宗教损害国家、社会的利益,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1)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指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2)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简单讲就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制渗透。可见,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对立的,而是为了更好的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4页“专家点评”内容,思考宗教与邪教的区别。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3)邪教不是宗教。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旗号,神话首要分子,宣传迷信邪说,蒙骗群众,非法聚敛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邪恶势力。其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 3、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长期以来,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我国政府既要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又要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呢?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不是。是尊重公民的信仰权力,维护民族团结。因此,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含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做贡献。 (2)原因: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我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都是国家的主人,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宗教团体是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宗教界成为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教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二、以科学态度对待宗教 1、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1)宗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的用行政力量去消灭或发展宗教,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遵循宗教发展规律,科学处理宗教问题。 (2)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加强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团结,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弘扬科学精神 我国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也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逐步消除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何认识根源,在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创造宗教消亡的条件,这是解决在教问题的根本途径。 3、中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主义以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世界观,承担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历史使命。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主要了解了我国的宗教状况,认识了我国政府在宗教问题上的基本政策和立场观点。通过学习,要明确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而是遵循宗教发展规律,科学处理宗教问题。我们应该加强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逐步创造宗教消亡的条件。 (四)实例探究 [例1]下列对宗教信仰自由的理解正确的是 ( ) 宗教信仰自由是对信教者而言的 国家保护一切宗教活动 C. 到各种场所宣传宗教教义符合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D. 宗教信仰自由也包括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答案:D [例2]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是指 ( ) ① 要求宗教信徒放弃宗教信仰 ② 要求信教群众爱党、爱国、爱教结合起来 ③ 宗教活动要遵守宪法和法律 ④ 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取代迷信思想 A.①② B.③④ C. ②③ D.①③ 答案:C [例3] 我国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因为它 ( ) ① 符合宗教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②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证 ③ 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④ 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 B [例4]弘扬科学精神的意义是 ( ) ① 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② 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 ③ 有利于树立科学世界观 ④ 有利于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课余作业 分组讨论、综合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第八课 走近国际社会 全课概述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强。由于各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不同,执行的外交政策不同,国际社会存在着种种矛盾。要科学的认识复杂的国际关系及其发展趋势,坚持从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正确处理面临的各种国际问题。 本课可分为2个框题 一、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二、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新课程学习 8.1 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当代国际社会主要有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组成,了解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其在国际社会的权利和义务 2、理解国际组织的内容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教学重点、难点 国家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中国是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国家。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联系有关历史地理知识和实例,让学生感悟当代国际社会的复杂现状,理解理解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2005年4月21日, 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沈国放接受华文媒体采访时阐明了中国在联合国改革、尤其是安理会改革问题上的立场。沈国放说,中国对联合国改革的立场主要有三点:一是解决发展问题应是联合国改革的重点;二是安理会改革应通过磋商以达成广泛一致;三是应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安理会代表性不足的问题。 大家熟悉的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国际组织,除此之外,世界上还有许多世界性或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国际社会就是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构成的,这也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国际社会的构成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2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国际社会是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构成的,国家不同于地区,国家拥有主权,而地区没有,如台湾就是我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不是一个国家,也不拥有主权。 二、主权国家的地位和国际组织的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3页内容,思考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特点是怎么样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主权国家 (1)主权国家是当代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2)主权国家按照不同的性质分为三种类型 社会主义国家:如中国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中,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还有英国、法国、国、加拿大、日本等;发展中国家: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各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数量、民族构成、语言文字、化传统和历史发展也各不相同。 此外,国际上还有一些区域因不具有国际社会承认的主权,被称为地区。 (3)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 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 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3页“国家主权的特性”,并思考什么是主权?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处理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对内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限性,对外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两个特征紧密相连,只有对内最高和对外独立二者紧密结合,国家才真正拥有主权。 殖民地不具有主权,如日本侵华期间扶持的满洲国,因没有主权不被国际社会承认。 (4)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3-94页内容,并思考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权利和义有哪些?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基本权利: 独立权:主权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独立权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如一国可以自由修改宪法、变史政体、确定经济体制、缔结条约、进行自卫战争等。 平等权: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平等权表现在每一个国家在国际会议上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任何国家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在外交文件上有使用本国文字的权利等。 自卫权:主权国家拥有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自卫权的主要内容有:防御,即国家使用自己的一切力量进行国防建设,如建立军队、建筑要塞等,以防外来的侵犯;自卫,即当国家受到外国攻击时,有权进行自卫等。 管辖权: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管辖权对公民的管理和保护包括了居住国外的侨民,对物的管理包括了驻外的使馆等。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享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等基本权利的主权国家,也都应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2、国际组织 (1)含义: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了有一定规课制度的团体,这就是国际组织。 组织也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国际组织的主要机构、职权、活动程序以及成员单位的权利与义务,都以正式条约或协议为依据。 (2)分类:国际组织名目繁多,规模不一,依据不同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国际组织可分为不同类型。其中有政府间的和非政府间的,有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 (3)作用:各个国际组织宗旨不同,职能各异,性质和作用也不相同,对每个国际组织的作用要做具体分析。有的国际组织受某些大国控制。 许多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三、活跃在联合国舞台上的中国 1、联合国是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5页“相关链接”,了解联合国的产生和主要机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1945.10.24日,《联合国宪课》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等。 (2)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作为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简单地说,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联合国的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课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4)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联合国在其发展历程中,走过了曲折的道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批新独立的国家先后加入联合国,这对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联合国也有局限性。如何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联合国面临着诸多挑战,其改革任重道远。 (5)中国与联合国: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6页“中国在联合国的声音和身影”,思考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课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课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减军队、环境保护、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国在联合国中的活动表明,中国是负责任的国家。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当今国际社会的构成,认识了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有关知识,这对于我们正确了解国际社会有基础性作用。 (四)实例探究 [例1] 国际社会的最基本的成员是 ( ) ①主权国家 ② 国际组织 ③ 联合国 ④ 区域性联盟 A.① B.① ② C.① ② ③ D.① ② ③ ④ 答案:A [例2] 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是 ( ) 人口 B. 领土 C. 政权 D. 主权 答案:D [例3] 联合国的宗旨是 ( ) A.维护各会员国的主权平等 B.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合作与发展 C. 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D. 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答案 B ★课余作业 查找材料,说明联合国和各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在当今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及意义。 8.2 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理解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国家力量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教学重点、难点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国家利益、国家力量在国际关系中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国际社会是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构成的,它们之间必然发生广泛而复杂的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以什么为原则来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呢?下面就学习这方面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7页材料,并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说明当今国际社会,国家之间的交往频繁而广泛,有政治、经济方面的,也有文化、军事方面的,决定它们之间关系状况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 1、国际关系 (1)含义:国际关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内容:国际关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3)形式:国际关系的形式也是多样的,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8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讨论体现的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形式。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2、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1)国家利益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国家之间之所以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这里面有很多因素,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历史的、地理的等各个方面。在各种因素中,国家利益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由于国家具有阶级性,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首先体现了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 各国间既存在某些共同的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和对立。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可能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9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讨论中美关系的状况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中美关系既有合作又有冲突,这是由各自的国家利益决定的。 由于各国的国家性质与追求的国家利益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国家间矛盾和利益交织,使国际关系纷繁复杂。因此,国际社会需要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处理好国家间的矛盾,以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的行为,是非正义的、错误的,应当受到谴责和反对。从根本的、长远的观点看,这样的行为也会损害本国和本国人民的利益。 (2)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国家力量又称国家实力、综合国力。它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 从国际法角度看,国际社会的每一个主权国家应该是一律平等的,但是,在现实的国际关系中,每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历来都是由国家力量决定的。国家力量发生变化,也会引起国际关系的变化。经济、科技落后,军力不强,国内政局不安,它的国际影响力、参与力就不强。正因为如此,某些发达国家往往以其强大的国家力量为后盾,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二、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0页内容,思考讨论为什么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我国的国家利益包括哪些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原因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2、内容 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利益,如国家的统一、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政治利益,如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巩固;经济利益,如我国资源利用的效益、经济活动的利益和国家物质基础的增强等。 3、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0页材料,并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说明,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学习了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通过学习深刻领会国家利益、国家力量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我们认识国家之间的关系,立志壮大我国的综合国力,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等,有重要意义。 (四)实例探究 [例1]国际关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 ( ) 竞争、合作和冲突关系 B. 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C. 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D.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答案:D [例2]国家之间之所以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在里面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 A.国家利益 B.国家力量 C.国家性质 D. 地理环境 答案 A [例3]国家力量又称国家实力、综合国力。它是( ) ①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 捍卫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 ③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 ④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 A ★课余作业 收集有关材料,分析讨论国家利益、国家力量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全课概述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我国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发愤图强,坚持正确地对外政策,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本课可分为3个框题 一、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三、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新课程学习 9.1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的主题,危及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理解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和平与发展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联系有关历史地理知识和实例,让学生感悟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代主题,以及世界人民如何维护和平,促进发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经常从报刊、电视中看到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断发生冲突,甚至战争,导致社会混乱、人民流离失所,不得安生。也看到各国人民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协调下,解决了一些国际冲突、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问题。这说明当前的国际社会仍然是十分复杂的,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的总体形势?我国如何面对这一现实,开展对外交往,以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这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历史的沉思,时代的启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1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20世纪下半叶,世界和平形势有了很大变化,避免了世界性战争的发生,这是世界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世界并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问题仍然突出,战争的隐患依然存在。 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可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问题 (1)含义: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 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世界和平的维护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2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上述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过世界各国人民的努力,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 起来。因此,要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 (3)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2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战后虽没有发生大的世界战争,但局部冲突不断,世界仍很不安宁。 但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有的大国常常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西方一些国家插手和利用这些纠纷,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国际各种形式的恐怖活动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贫困、毒品等问题更加突出。 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仍是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世界人民还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艰巨任务。 2、发展问题 (1)含义: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2)追求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超越了以往的历史。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世界经济发展趋于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追求发展也成为时代的主流。 (3)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3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当今世界仍是贫富悬殊的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地存在贫穷和饥饿现象。落后、贫困、危机、债务这些挥之不去的阴影仍然与人类相伴随。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4)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和平就谈不上发展;发展是和平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 三、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3页内容,思考分析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指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的霸主地位的行径。 强权政治,指超级大国以强凌弱,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任意宰割别国人民,侵害他国利益的政策和活动。 当今世界正是由于少数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才使世界和平受到威胁,使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受到阻碍。因此,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建立国际新秩序 (1)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为了和平与发展,必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这是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每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外部条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3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世界发展的主体是世界各国人民。世界的管理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参与。这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呼声。 (2)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就是要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3)中国政府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3页内容,思考讨论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中国提出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赢得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赏和支持。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充满复杂斗争的过程。中国政府多次声明,愿意同各国政府一道,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含义及其现状,知道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要从中体会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实例探究 [例1]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 ) ①环境问题 ② 和平问题 ③ 资源问题 ④ 经济问题 A.① ② B.① ④ C.② ④ D.② ③ 答案:C [例2] 当前,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 ( ) 资源枯竭 B. 地区冲突 C. 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 D.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答案:D [例3]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 ) A.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B.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 坚决反对干涉别国内政 D. 加强合作与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答案 B ★课余作业 结合教材内容,分组收集材料,讨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现状,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9.2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及国际竞争的实质,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以及国际竞争的实质,体会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国际格局相应的发生重大变化。各国之间将呈现怎样的关系呢?下面就学习这方面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透视世界若干力量中心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4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当今世界正在形成的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反映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这与二战后形成的美苏对峙两极格局有明显不同。这种局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世界两极格局。 (2)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105-106页内容,思考所提出的探究问题。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欧盟成员国的增加,有力的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使欧盟成为多极化力量中头等实力单位,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俄罗斯当今的实力虽有所削弱,但仍具有巨大的经济科技潜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其大国地位不容置疑;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目前正在保持经济大国基础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目前世界正在形成的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4)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2、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国际竞争 (1)伴随着世界多极化进程,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 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调整目标,力图为自己确立有利态势。美国极力维护其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日本和德国正努力跻身政治大国行列;中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竞争的意义: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总之,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国际竞争及其实质 世界格局的变化,各国目标的调整,形成了国家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要对话与合作,不要对抗与冲突,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各国人民要求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 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6页“专家点评”内容,了解什么是综合国力?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这些物质力量是基础。其中,经济力和科技力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文化、经济、政治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6页“相关链接”内容,了解各国是如何展开竞争的?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当今世界,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关心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制定发展战略,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2、加快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7页图表,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当前,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学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以及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对于维护和实现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等,有重要意义。 (四)实例探究 [例1]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 ) 两极格局,两强争霸 B. 美国一极独霸世界 C. 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D.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答案:D [例2] 当今世界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危害上升,世界各国纷纷谴责并携手打击各种恐怖活动。这表明 ( ) ① 和平问题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② 恐怖主义是和平的主要障碍 ③ 国际社会在反恐上存在共同利益 ④贫困国家的经济发展日趋重要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 ③④ 答案 A [例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 和 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 ① 经济实力 ② 国防实力 ③ 科技实力 ④民族凝聚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 ①③ 答案 D ★课余作业 分析讨论,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9.3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的对外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我国以和平方式实现发展,为和平而发展。 2、理解我国为和平与发展作出的贡献。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点。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也在加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面对这一形势,我国应采取什么样的对外政策,迎接挑战?下面就学习这方面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中国外交的累累硕果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8页内容,思考其中的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累累硕果,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1)外交政策含义: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外交政策是国家对外职能的体现,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在对外关系中的反映,是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外交活动的形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国家的外交活动有哪些表现形式?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发出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 (3)我国外交政策的依据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消除了我国百年来屈从于外国侵略、奴役的社会根源。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亟须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绝不允许别国侵犯我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也绝不侵犯别国的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 2、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1)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二是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国家自立于世界、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条件。在对外关系中,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就是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2)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0页内容,思考我国在对外活动中是怎样坚持独立自主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在涉及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问题上,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独立自主的处理对内对外事务,决不允许别国以任何借口侵犯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同任何大国或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联合一国反对另一国家;根据国际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尊重别国人民的选择等等。这些都是坚持独立自主的表现。 (3)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三、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的贡献 1、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0-111页内容,思考、讨论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完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1)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外交。 新中国建立之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毛泽东主席形象地提出三条外交原则:“另起炉灶”,就是与旧中国“屈辱外交”彻底决裂,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一边倒”,就是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国家一边。1953~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对外交往中系统地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以此作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由此翻开中国外交的崭新篇课。 (2)反苏反美阶段,主要特点是“两个拳头打人”,既反苏又反美。 (3)20世纪70年代,外交关系大发展阶段。特点是“一条线、一大片”,为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结成一条线,团结这条线内的一大片国家。 1964年中法建交,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建交的大门;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访华,签署联合公报;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等等。这些都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 (4)成熟、完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面临的两大问题的科学论断,对我国外交战略进行重大调整,一是提出不结盟战略,二是确定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使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成熟和完善。我国对外活动进入了更为活跃的时期。 2、中国外交政策的作用和贡献 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随着在国际舞台上肩负的责任日益重要,中国外交正谱写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课。 3、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1页内容,思考讨论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中国外交成就的取得有许多条件,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发展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关系,与他们互相支持、共同发展;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积极寻求共同利益,坚持大局求同存异;全面实行对外开放,促进交流与合作等等。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主要学习了我国的外交政策,认识了我国政府在对外关系上的基本政策和立场观点。通过学习,要明确我国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以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基本目标,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四)实例探究 [例1]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 决定的 ( ) 当前的国际形势 B.我国的军事力量状况 C.我国的综合国力 D.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利益 答案:D [例2]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 ( ) 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②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③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④ 坚持独立自主,不搞国家联盟 A.①② B.③④ C. ②③ D.①③ 答案:C [例3] 下列能体现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立场的是 ( ) ①在涉及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问题上,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②处理国际问题根据是否符合我国利益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 ③决不允许别国以任何借口侵犯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 ④尊重别国人民的选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 B [例4]为解决朝鲜核问题,中国进行了积极的外交斡旋,成功举办了朝鲜核问题的两轮会谈,并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这说明我国 ( ) ①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 ②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③ 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的贡献 ④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课余作业 分组讨论、综合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PAGE 8 .
本文档为【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金水文库
鑫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PPT设计 、课件制作,软文策划、合同简历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公司秉着用户至上的原则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格式:doc
大小:268KB
软件:Word
页数:52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5-09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