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举报
开通vip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 课题:1.1我们周围的土壤 备课时间 2.24-2.28 上课时间 备课人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时间 ...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 . 课题:1.1我们周围的土壤 备课时间 2.24-2.28 上课时间 备课人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重点 发现土壤里的生命。 教学难点 测量出小草根的总长度。 教具、学具的准备 放大镜、小铲子、盛土的盒子或瓶子。 教法、学法 讨论,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呈现新课 自主学习 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 (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 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 (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巩固提高 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 (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 四、本课小结 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五、作业布置 课后研究 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希望大家能利用课余时间到菜园园、田野等更多的地方仔细观察那里的土壤和土壤中的生物,并采集一份土壤样本加以观察。 六、板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1.1我们周围的土壤 小草 土壤 小动物 七、教学反思 课题: 1.2了解土壤 备课时间 2.24-2.28 上课时间 备课人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能力目标 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 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 教具、学具的准备 手持筛子、木棒、报纸、烧杯、土壤、三角架、石棉网、蒸发皿、酒精灯、纸巾。 教法、学法 讨论、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 2、生回答。 3、师讲: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 二、呈现新课 1、观察土壤 (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是什么颜色的?有几种土壤? (2)分组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 2、自主研究 (1)摸:感觉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潮湿程度等。 看: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颜色深浅等。 捻:感觉土壤颗粒的硬度,土壤的粗糙程度等。 握和搓:通过水的作用,感觉土壤的黏性等。 (2)把土块放入水中,有什么变化,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水里有什么? (记录在记录本上) 3、学生分小组回答,所研究的情况。 探究透水性能: (1)观察:每一种土壤的颜色,听:摇动一下杯子,每一种土壤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触摸:土壤摸 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的感觉最硬或最光滑?握一握:哪种可握成团,哪种不能?闻:每一种土壤闻上去像什么? (2)分组实验(注意土壤多少、倒入的水量、倒入的速度) ① 把三种土壤放入三只相同的漏斗,用好纱布。 ② 倒入相同的水。 ③ 观察漏斗下面杯子中的水分。 (3)小组回答实验结果。 (4)小结:沙土下面的水最多,黏土下面的水最少,壤土次之,说明壤土的土壤最好。 三、巩固提高 你还想知道土壤的哪些特点,网上了解了解。 四、本课小结 人们将土壤分为三种: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红薯适合沙土,水稻适合黏土,花生最适合。 五、作业布置 1、课后继续认真研究周围的土壤。 2、科学活动手册。 六、板书设计 1.2了解土壤 沙土 壤土 粘土 七、教学反思 课题:1.3肥沃的土壤 备课时间 2.24-2.28 上课时间 备课人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知道什么是腐殖质。 能力目标 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 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 连续五个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具、学具的准备 土壤、塑料袋、菜叶、树叶、水果皮。 教法、学法 讨论、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猜一猜,落叶会变成什么? 2、 今天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呈现新课 (二)自主学习 1、 观察有落叶的土地 (1)学生分组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落叶下有什么?土壤是什么颜色的? (2)从土里捡出一些烂叶子,用塑料袋装好带到班上。 2、自主研究 (1)把烂叶子按腐烂程度排队。 (2)交流:你认为落叶在土壤里是怎么变化的?落叶最终变成了什么?土壤的颜色可能与什么原因有关? 3、制作肥料袋 (1)为了能证明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我们将做一个小实验,这个小实验将要花费你们一段时间,希望你们能长期坚持下去。 (2)讲解制作肥料袋的方法。(同桌两人为一组对比) ① 把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往土壤里放入一些植物,搅拌。 ② 往塑料袋里加上一些水,同桌两人一人放蚯蚓,一人不放。 ③ 在自己的肥料袋上贴上标签,将肥料袋放在不被干扰的角落里,用黑纸盖上。 (3)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 4、观察肥料袋 (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 (2) 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 5、管理肥料袋 (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 (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 三、巩固提高 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 四、本课小结 除了蚯蚓之外,鼹鼠能够挖洞松土,使土壤中有充分的空气,这一切都促进了土壤肥力的增加,以利于动植物的生长。 五、作业布置 1、 继续观察自己的制作的肥料袋。并作好记录。 2、完成活动手册。 六、板书设计 3、肥沃的土壤 腐殖质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腐殖质形成的过程 七、教学反思 课题:1.4土壤的保护 备课时间 2.24-2.28 上课时间 备课人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2、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 能力目标 1、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 2、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 3、能够进行环保宣传。 4、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 2、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 3、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教学难点 掌握好水土流失对比实验中的条件。 教具、学具的准备 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纸若干张。 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教法、学法 讨论、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保护土壤。(板书课题) 二、呈现新课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 (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 (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 (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巩固提高 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四、本课小结 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五、作业布置 1、为保护土壤作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2、完成活动手册。 六、板书设计 1.4土壤的保护 植物生长 北方窑洞 鼹鼠的家 制作陶器 七、教学反思 课题:2.1果实和种子 备课时间 3.3-3.7 上课时间 备课人 课型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能力目标 1、认识果实和种子。 2、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 3、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4、知道种子萌发需要和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愿意开展长周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重点 解剖并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教学难点 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教具、学具的准备 放大镜、绿豆、培养皿、种子传播方式标本 葵花子、玉米、黄豆种子、小花盆。 教法、学法 讨论、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第一课时:果实和种子 导入,回忆原有知识,引发研究内容 1、你已经知道那些植物的知识? 2、倾听学生发言,了解学生已有知识。 3、了解种子吗? 发表自己的看法。 填写活动记录。 学生提出种子构造。! 能参与讨论,并在小组中发表意见。较快的记录;对研究问题有兴趣。 二、呈现新课 二、解剖观察种子,发现种子的共同点 1、提出:你认识那些植物的种子? 2、提出:只有解剖了种子,才能观察。 3、你觉得解剖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4、解剖观察其他植物种子,你发现什么? 1、说出常见植物种子的名字。 2、讨论发表注意点。 3、解剖、观察大豆的种子,并记录。 4、学生解剖其他种子,发现种子的构造相同点,讨论归纳。 三、 1、 讨论积极,认真倾听。 2、 实验、观察、记录合作好。 第二课时 果实和种子 一、谈话 导入,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引发本节课研究内容 1、你已经知道那些植物的知识? 2、倾听学生发言,了解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认知情况。 二、讨论种子的萌发 1、 猜一猜种子为何能长出一棵植物?你能根据你的观察说说吗? 2、 指导实验(讨论注意点) 1、 讨论,发表意见 2、 一起做好种子萌发的实验,填写活动记录 1、 积极发现问题 2、 能完成7天实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三、巩固提高 一起做好种子萌发的实验,填写活动记录 四、本课小结 关于今天的学习,你们还有哪些问题? 五、作业布置 一起做好种子萌发的实验,填写活动记录 六、板书设计 2.1果实和种子 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适合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 七、教学反思 课题:2.2根和茎 备课时间 3.3-3.7 上课时间 备课人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根和茎的不同形态。 2、知道根和茎的作用。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实验认识根和茎的作用。 2、能继续照顾好自己栽种的植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重点 认识根和茎的形态及作用。 教学难点 区分直根和须根。 教具、学具的准备 教师准备直根须根的植物、不同植物的根和茎、红墨水、烧杯。 教法、学法 讨论、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观察实物,认识根的不同类型 1、谈话:课前老师叫同学准备两个带根的植物,请同学出示自己所带的植物,同学观察它们根的特点。 2、汇报小结:像菠菜、青菜、芫荽菜等这样,根是从茎的下面长出来长长的一根,粗粗的,外面长了一些细小的毛,这样的根在科学上叫做直根。像葱这样,在茎下面长出的根有很多,都是差不多粗细和长短的,这样的根在科学上叫做须根。 3、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把自己带来的植物的根按直根和须根分为两类,然后画出一个直根和一个须根。(画在活动手册12页) 4、学生按要求活动 二、呈现新课 二、认识不同形态的茎 讲述:植物的根上连接的就是植物的茎,大多数植物都有茎,同样茎也有多种类型,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些茎有什么不同? 汇报小结:缠绕茎、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同时简要板图。 三、认识根和茎的作用 1、谈话:植物的根和茎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你知道它们对植物来说有些什么作用吗? 2、学生交流自己的经验。 3、指导学生看书19的图示,或根据实际情况观察盆栽植物的根。 4、汇报得出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同时又有吸收水分和营养的作用。 5、教师出示用红水浸泡过的富贵竹、芹菜茎等,演示横切和纵切,观察茎内部的变化。 6、学生对茎进行横切和纵切,汇报现象,小结: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三、巩固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本课小结 像菠菜、青菜、芫荽菜等这样,根是从茎的下面长出来长长的一根,粗粗的,外面长了一些细小的毛,这样的根在科学上叫做直根。像葱这样,在茎下面长出的根有很多,都是差不多粗细和长短的,这样的根在科学上叫做须根。 五、作业布置  1、取一支白百合或其他白色的花,把茎的下面分成两半,一半浸泡在红水中,一半浸泡在蓝水中,观察现象。 2、也可以在红水或蓝水中浸泡杏花枝条,观察现象。 六、板书设计 2.2根和茎 观察盆栽植物的根 观察茎的作用 七、教学反思 课题:2.3叶和花 备课时间 3.3-3.7 上课时间 备课人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寻找到不同植物的叶形状、颜色、大小、结构等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知道花的构造。 2、知道叶是植物重要的营养器官,能够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植物所需要的养料;知道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能力目标 1、意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重点 知道叶得作用;知道花的构造及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和解剖一朵植物的花。 教具、学具的准备 桃花(或杏花)、镊子、放大镜、桃花模型。两盆植株、品种相同的植物、水、马蹄莲花、塑料袋。 教法、学法 讨论、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故事引入,了解叶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1、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讨论:种葫芦的人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2、交流观点 3、提问:你知道叶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重要作用吗? 4、小结:叶是植物重要的营养器官。大多数植物的叶子就像一个食物加工厂,能够在叶子里自己制造植物所需要的养料。 5、视频资料: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6、读一读: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养料。 二、呈现新课 二、展示课前采集的叶子,观察叶子。 1、对植物的叶子你还有哪些了解呢?课前大家采集了不少叶子,组内展示。布置任务:观察一片树叶的正面和反面,比较有什么不同。 2、汇报观察结果。 3、小组活动:观察更多的树叶,从颜色、形状、大小、品种等不同的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采集的叶子。 4、观察、讨论:这些叶子有哪些相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 5、小结:不同植物的叶子大小、颜色、形状、轻重、软硬、质地都不相同,但一般都含有叶片、叶柄两个部分。在某些叶柄的基部还可以看见很小的结构——托叶。 6、既然各种不同植物的叶子有很多不同的特点,你可以把带来的叶子分分类吗?准备怎么分? 7、小组分类活动。 8、汇报交流分类情况。 9、小结:相同、相近品种的植物的叶子在形状上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不管叶片的形状、颜色、大小如何,它们在植物的生长中始终起到重要的作用。 10、植物叶子的作用: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养料。 三、认识花的构造三、研究关于叶子的问题 1、关于植物的叶子,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 2、出示研究问题一:阳光对植物生长有影响吗? (1)如何设计实验? (2)需要哪些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 (3)准备如何研究? 3、利用电子幻灯片作方法指导 4、介绍研究植物的向光性的实验 预测:两个星期以后,你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思考:豆苗为什么会这样生长? 四、拓展活动: 你还能对叶子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吗?找几个同伴,课后研究你们感兴趣的关于植物的叶的问题,需要老师帮助的可以及时 1、出示几盆鲜花,提问:你认识这些花吗?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你还见过哪些花?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图片。 2、同学们都被这些花的色彩和千姿百态所吸引,可你们知道花有哪些部分吗?学生说说。 三、巩固提高 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你还见过哪些花? 四、本课小结 植物花朵里的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可能结出种子。 花粉成熟以后从雄蕊的花药里散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这个过程叫做传粉。 五、作业布置 你还能对叶子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吗?找几个同伴,课后研究你们感兴趣的关于植物的叶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 2.3叶和花 制造花粉 接受花粉 保护未开的花 吸引昆虫 七、教学反思 课题:2.4植物和我们 备课时间 3.3-3.7 上课时间 备课人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能力目标 1、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哪部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重点 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教学难点 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哪部分 教具、学具的准备 图片,一些食物。 教法、学法 讨论、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 问:我们平常吃什么? 生回答 讲述:今天我们来研究植物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二、呈现新课 新授: 了解植物的用途 A:出示图片:棉花、枸杞子、各种蔬菜、燃料、建筑材料 B:分组研究 C:大组交流 D:小结: 棉花就可以用来进行纺织,做衣服。各种蔬菜都是我们平常必须要的。还有一些建筑材料可以制作家具。还有…… 了解我们吃植物的哪一部分。 A:出示图片:土豆、花生、香焦、南瓜、大豆、青菜。 B:分组研究:我们吃它们的哪一部分。 C:大组交流。 D:小结: 土豆是吃它的块茎。 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植物以种子、根、茎、叶、果实等提供食物的有关信息。 A:出示:一棵植物图 B:指出:叶、花、果实、茎、根、种子。 分组研讨:一棵西红柿植物。并进行记录。 C:大组交流: D:小结: 一棵西红柿植物,有根、茎、叶、果实和种子,我们吃的是果实。 三、巩固提高 出示图片:土豆、花生、香焦、南瓜、大豆、青菜。 分组研究:我们吃它们的哪一部分。 四、本课小结 一棵西红柿植物,有根、茎、叶、果实和种子,我们吃的是果实。 五、作业布置 课后继续进行植物的研究。 六、板书设计 2.4植物和我们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七、教学反思 课题:3.1认识固体 备课时间 3.10-3.14 上课时间 备课人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能力目标 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重点 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难点 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教具、学具的准备 文具盒、石块、笔、鸡蛋等各种固体;水、饮料、胶水、酒精等液体;天平、量筒、烧杯;螺帽、牙膏、锤子;玉米、绿豆、黄豆。 各种固体、锤子等。 教法、学法 讨论、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有关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知识。 (板书课题)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二、呈现新课 第一课时:认识固体 2、学生回答。 (二)自主学习。 1、按固体和液体两类给物体分类。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物体,请学生按固体和液体分类。 (2)师生交流。 (3)还有哪些物体是固体或者是液体。 (4)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需要下定论,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即可。 (5)教师演示“和面”的实验。 往水里加水,不停地搅拌,直到搅不动为止。边搅动边让学生描述当时是固体还是液体?从而让学生明确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2、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1)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 (2)组内讲座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3)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记录研究的情况。 (4)小组内交流,完善本组的研究成果。 (5)小组间交流,描述固体的性质,还要比一比,哪个组研究的项目多。引导学生发现: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能够全面地认识固体的性质。 (6)引导学生总结固体的共同性质:都有一定的形状。 (7)学生实践活动:用多种办法把P44上列举的固体弄碎,并按硬度的强弱排队。 第二课时 认识固体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上认识固体。 二、新授 1、继续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1)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 (2)组内讲座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3)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记录研究的情况。 (4)小组内交流,完善本组的研究成果。 (5)小组间交流,描述固体的性质,还要比一比,哪个组研究的项目多。引导学生发现: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能够全面地认识固体的性质。 (6)引导学生总结固体的共同性质:都有一定的形状。 (7)学生实践活动:用多种办法把P44上列举的固体弄碎,并按硬度的强弱排队。 2、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是否变化。 教师带领同学们利用天平来共同完成这项实验。通过数据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使学生发现,固体混合前后和重量不变。 (2)研究固体混合前后体积是否变化。 让学生利用工具箱里的器材独立完成此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原来自己的猜想与实际情况有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工具的测量比自己的感官更可靠。 (3)指导学生把黄豆、绿豆、玉米粉的混合物分开。 A.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B.小组交流办法。 C.如果课内时间不够,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后完成。 三、巩固提高 如何把把小米、玉米粉的混合物分开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作业布置 指导学生把黄豆、绿豆、玉米粉的混合物分开。 六、板书设计 3.1认识固体 研究固体的性质 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七、教学反思 课题:3.2把固体放到水里 备课时间 3.10-3.14 上课时间 备课人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能力目标 1、知道哪些物体可以沉浮,哪些固体可以溶解。 2、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制作彩色树杈的乐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重点 知道哪些物体可以沉浮,哪些固体可以溶解。 教学难点 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的准备 教师准备:一些会沉和会浮的物体、橡皮泥、高锰酸钾、烧杯、水槽、乒乓球、橡皮、羽毛、铅笔、图钉。 教法、学法 讨论、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固体的性质,谁能说说各种固体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又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呢? 2、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 二、呈现新课 第一课时:把固体放到水里 (二)自主学习。 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的沉浮现象。 (1)师将几种固体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有的沉有的浮。 (2)请学生预测,老师带来的其它固体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3)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固体集中在小组内,预测它们放在水中善,把预测的结果记在P82的表格中。 (4)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并预修改。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1)师演示: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3)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呢? (4)师生共同小结得出: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的现象叫做溶解。如果固体在水中浮在水面或沉在水底,那说明固体在水中不溶解。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方塘、土壤、沙子放在水中并搅拌后的现象。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P82。 第二课时把固体放到水里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上把固体放到水里。 二、新授 1、了解固体与水混合与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学生阅读P47的图。 (2)这些固体与液体的混合与分离有什么科学道理吗?或说出为什么? (3)你还说出其他的例子吗? 2、结晶实验。 (1)在热水里加盐,充分搅拌,使盐完全溶解,一直到盐恰好不再溶解。 (2)在热水中加入绘画的颜料,使溶液着色。 (3)把各种颜色的热盐水放在纸盒内,周围塞好报纸,这样可以使热盐水慢慢冷却。 (4)把小树枝分别浸入各种颜色的热盐水中,就可得到彩色的树枝。 三、巩固提高 制作彩色树枝 四、本课小结 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的现象叫做溶解。如果固体在水中浮在水面或沉在水底,那说明固体在水中不溶解。 五、作业布置 结晶实验 六、板书设计 3.2把固体放到水里 研究固体的沉和浮 研究固体的溶解与分离 七、教学反思 课题:3.3认识液体 备课时间 3.17-3.21 上课时间 备课人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能力目标 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教学难点 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的性质。 教具、学具的准备 烧杯、油、水、牛奶、蜂蜜、天平、塑料袋、油光纸、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小瓶。 教法、学法 讨论、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猜猜它是谁?每位同学选一种液体,说出它的样子和作用,其他同学猜猜是哪种液体。 2、学生思考。 3、学生开始游戏。请一名学生上前说液体的样子和作用,全班同学在纸上写出这种液体的名称。然后请这位同学公布答案,比一比,谁说的比较好。然后换其他同学继续游戏。 二、呈现新课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说说教师指定的几种液体的性质。 (1)鲜牛奶、菜油、蜂蜜、洗涤剂、水等。 (2)完成P49的表格,此表格可以加长,比一比,谁加得长。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液体在颜色、气味、味道上的性质,其实,液体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性质。 2、认识液体在其他方面的性质。 (1)学生阅读P50的内容。请学生参照书中介绍的方法研究,你能发现哪些液体的其他性质。 (2)学生分组实验。 A.倒出同样多的液体,在天平上和水比比看。 B.把不同的液体同时倒一点在斜放的板上。 C.把不同的液体用滴管滴在蜡光纸上。 (3)小组交流。 (4)师生小结:通过同学们的研究,发现了液体在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等方面有所不同。在此要注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三、巩固提高 你知道液体还有哪些性质吗? 四、本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用到了以下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比较、实验、分析、综合等研究了液体的性质。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五、作业布置 请学生参照书中介绍的方法研究,你能发现哪些液体的其他性质。 六、板书设计 3.3认识液体 液体 天平 水 七、教学反思 课题:3.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备课时间 3.17-3.21 上课时间 备课人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 2、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能力目标 1、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可以溶解在水里。 2、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制作果汁饮料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身边的事物.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重点 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 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具、学具的准备 食用油、蜂蜜、洗涤剂、烧杯、搅拌棒、天平、凉开水、醋。 苹果或桔子,榨汁机、干净的矿泉水瓶、少量白糖或蜂蜜。 教法、学法 讨论、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1)液体有哪些不同性质? (2)液体有哪些相同性质? 二、呈现新课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研究把水倒进水中有的沉,有的浮。 (1)提出问题。 A.教师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前面我们研究了把固体放入水中的一些情况,我们发现有的固体在水中沉有的在水中浮,有的会溶解,有的不溶解。那么,把液体倒进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沉,有的浮呢?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有的沉有的浮? B.学生假设。 (2)设计实验。 A.根据我们刚才的假设,我们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B.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实验中应该要注意的一些现象。 C.请学生汇报设计的情况。 (3)进行实验。 (4)分析实验结果。 A.你们预测与实验结果相同吗?你能找这其中的原因吗? B.在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填写P51的表格。 (5)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沉在水下。 2、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1)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请同学用刚才的研究方法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请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学生分组研究。 (3)师生共同小结:和固体在水里的溶解一样,有的溶解于水,有的不能溶解于水,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原先不溶解于水的深也可能溶解于水。课后我们可以继续研究。 三、巩固提高 家庭小实验:把洗衣液倒进水里会怎么样? 四、本课小结 和固体在水里的溶解一样,有的溶解于水,有的不能溶解于水,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原先不溶解于水的深也可能溶解于水。 五、作业布置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液体混合与分离的例子。例如:榨取果汁、用洗涤剂洗碗等,你还知道哪些例子呢?课后榨取一份果汁,将你的果汁调制的美味一些。 六、板书设计 3.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食用油 水 蜂蜜 七、教学反思 课题:3.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备课时间 3.17-3.21 上课时间 备课人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能力目标 1、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或水中加盐都能增加水的浮力。 2、知道船的承载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研究有哪些方法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的过程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教学时间 一 课时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教学难点 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或水中加盐都能增加水的浮力。 教具、学具的准备 水槽、橡皮泥,水、盐、、牙膏皮、生鸡蛋、土豆、螺帽 教法、学法 讨论、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任务驱动,激发探究欲望 1、出示本节课要研究的物体:橡皮泥、牙膏皮、土豆、铝片。 2、讲述:这些物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水里都是沉的。 3、提问:你能猜想一下可以用一些什么办法使它们在水中浮起来吗? 二、呈现新课 (二)、学生自主学习。 A、探究有哪些方法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 1.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以上这些沉在水里的物体在水中浮起来。 2.用实验验证猜想。 (1)明确实验注意点: a、安全 b、卫生 c、认真研究 (2)学生实验,并填写表格。 (3)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结:我们用(  )的方法可以使牙膏皮、橡皮泥、土豆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到水面上来。 B、探究小船能装载的重量与什么有关 1.讲述:我们让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造船的过程,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就是我们自己制作的小船,刚才每个同学都做了一回小小的造船工程师。 2.提问:船有什么作用? 3.开展用小船装载螺帽的比赛。 (1)明确实验要求 a、在自己制作的小船中任选一艘小船参赛  b、可以对船再进行改进 (2)、学生比赛,用自己制作的小船装螺帽。 (3)、汇报比赛结果。 4、讨论: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5、小结: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小船的材料、形状等许多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 三、巩固提高 如何使沉在水底的土豆浮起来? 四、本课小结 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小船的材料、形状等许多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 提出课后活动目标: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一艘船。 六、板书设计 3.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借物漂浮 减轻自身重量 水中加盐 七、教学反思 课题:4.1今天天气怎么样 备课时间 3.24 -3.28 上课时间 备课人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能够了解气象工作者关于天气预报前的工作量。 2、认识一些常见的气象符号。知道150年前人们预报天气的一些方法。 3、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气温、湿度、风向、风力、降水量、气压等)。 能力目标 1、学生能够交流讨论天气现象,获取有关天气的信息。 2、学生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天气的变化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2、愿意像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 3、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及合作学习善于交流的能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重点 懂得天气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教学难点 认识气象符号,用气象符号记录天气变化。 教具、学具的准备 天气符号的课件,反映不同天气的图片、谚语、歇后语课件。 纸、彩笔。 教法、学法 讨论、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猜谜激发兴趣,引出话题 1、谈话: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吧!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两则谜语,咱们一起来猜猜! A“千根线,万根线,掉到河里都不见。”猜猜这是什么?(雨) B“你见过它吗?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但我知道,当树枝摇晃的时候,它正从那里经过。你见过它吗?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但我知道,当湖面泛起波纹的时候,它正从那里经过。”(风) 2、小结:刮风和下雨是最常见的两种天气现象。(板书“天气”) 二、呈现新课 (二)感受不同天气,产生问题 1、课前,同学们有没有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模仿气象预报员到前面汇报。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将学生汇报中的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板书如:气温、风向、风力等。 2、今天的天气到底怎样呢?请大家看一看气象员是怎样对今天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报的。 教师播放气象员预报天气的录像。 3、观察天气,还应观测哪些内容?老师将天气的其他内容板书在黑板上(如降水、云量、空气湿度等)。 4、谈话:关于天气,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想研究些什么? (三)、自主发现,获得天气预报的途径。 过渡:提问:同学们,老师今天接到了一条天气预报的手机短信,阅读短信内容,你们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取天气信息的?(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直接揭示获得天气预报的途径有哪些。) 归纳:天气预报的途径。 5、引导:同学们回忆一下,天气预报时,播音员常从那几方面描述天气呢? 生;气温、风力、风向、未来几天气温、人们注意什么?…… (四):自主发现,获得和创新气象符号。 6、天气预报时,大家一定注意到一些气象符号,这些气象符号表示什么呢?我们来认识认识。 7、认识和发现气象符号。 8、这样设计气象符号有什么好处呢? 9、过渡: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想设计一些自己喜欢的气象符号来记录天气变化情况,我们来试一试,请同学们看书43页。 10、说明设计要求:(1)、设计要简单、易记、方便。 (2)、小组交流,看谁最有创意。 (3)、汇报、展示、评议。 (五)、对比教学,现代和古代获得气象信息的途径。 11、现代科技非常发达,我们很容易知道天气的变化,但是,气象工作者丛中做了大量工作,请同学们看书43页。 讲解:1、百叶箱的功能。 2、气象工作通过那些方式获取信息——分析资料-----做出预报。 a.海、陆、空——-获取信息 b.卫星——-自动地面站——-分析资料 c.地面站——--做出预报 强调:天气预报准确率还是有差异的。讲解:如今,我国天气预报的水平居世界前列。我国先后自主研制了风云1号、2号气象卫星,并在全国建立了许多观测站,大大提高了预报的准确率 12、过渡:150多年前,古代人没有现代的高科技,他们又是如何预报天气的呢?书44页有几条谚语请同学们读一读。 三、巩固提高 演练小小气象播报员 四、本课小结 小结:谈一谈学完《今天天气怎么样》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拓展:1、你在生活中关心天气吗?在什么时候你特别关心天气? 2、还有哪些人关心天气呢?为什么? 3、我国西南部的干旱天气当地人们的生活影响有多大? 六、板书设计 今天天气怎么样 途径 ↑ 关心← 天气 →内容 ↓ 符号 七、教学反思 课题:4.2气温有多高 备课时间 3.24-3.28 上课时间 备课人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 2、知道气温计又可称为寒暑表。 3、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4、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5、知道进行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化测量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 3、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的统计图找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证据的重要性,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2、有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能实事求是地反映测量结果。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重点 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的统计图找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的统计图找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教具、学具的准备 学生测量气温用的温度计、寒暑表模型。 教法、学法 讨论、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问哪位同学昨晚看天气预报的,谁来做个小小气象员,做一个气象汇报。(指名汇报) 2.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测出气温的吗?利用什么工具?(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温度表、温度计。) 3.看到温度表你想到了什么?(里面装的什么液体?怎样读?为什么叫摄氏度?)(指名说。)教师介绍温度表(寒暑表)。 二、呈现新课 4.同座位互相说一说温度表的读法, 任意指一个刻度相互说一说。 5.你还见过哪些测量温度的仪器,能介绍吗? 6.教师说明温度计使用要求 (1)使用温度表测量,手轻轻地握住两边。 (2)眼睛要平视红色酒精柱顶端,读出刻度。 提问:为什么要平视?仰视结果会怎样?俯看结果会怎样?(仰视结果偏大,俯看结果偏小,所以要平视。)可借助图示演示。 7.教师组织小小组讨论 在测量气温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如:在时间相同时测量,在人少、通风处测量,等液面完全静止在读数……) 教师布置测量要求 (1)测量教室、阳光下、背阴处、地面、草地上、水泥地及离地面1.5米处的气温,同座位两个人,一个同学测量,一个同学记录。 (2)测量完填写教科书第83页的“活动记录”第一题。 8.开始测量,15分钟。教师巡视指导。 9.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比较测得的结果你有哪些发现? (如:背阴处比阳光下的温度低,教室里的温度比阳光下的温度低,……) 为什么会有你发现的结论产生? 10.教科书第46页的“交流”,全班集体讨论。从图中看一天内气温变化发现了什么?(如:中午13:00~14:00气温最高,早上6:00和傍晚18:00气温基本相同,……) 三、巩固提高 同座位互相说一说温度表的读法 四、本课小结 背阴处比阳光下的温度低,教室里的温度比阳光下的温度低 五、作业布置 教科书第46页的“交流”,全班集体讨论。从图中看一天内气温变化发现了什么?(如:中午13:00~14:00气温最高,早上6:00和傍晚18:00气温基本相同,……) 六、板书设计 气温有多高 测气温----看结果 七、教学反思 课题:4.3雨下得有多大 备课时间 3.24-3.28 上课时间 备课人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 认识几种常见的云,知道哪种云可能会下雨; 2. 知道用“毫米”表示雨量的大小; 3. 能够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并知道怎样使用。 能力目标 1. 能够通过较为明显的几种云的形状和颜色来判断哪种云会下雨; 2. 能够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初步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愿意研究和制作雨量器,发展操作技能和情趣; 2. 对气象工作产生兴趣,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长期记录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 3. 愿意和雨水亲近,培养与大自然的亲近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雨下得大小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自制雨量器并测量降雨量。 教具、学具的准备 塑料瓶、剪刀、尺子、透明胶带等。 教法、学法 讨论、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认识使用器具测量降雨量的必要性 1. 导入:今天天气怎样?前一段时间我们这里经常下雨,你知道雨下得有多的吗? 2. 有什么好办法测量雨的大小吗? 二、呈现新课 二.制作雨量器 1 教师出示事先做好的雨量器,引导学生观察。告诉学生测量雨的大小的工具叫雨量器,有毫米(ml)作单位。(板书) 2.大家想不想做一个,来测量雨量的大小? 3.出示课件或课文插图,指明读一读。学生对照制作步骤,进行合作。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三、利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 1.简单评价做得好的小组。 2.雨量器做好了怎样使用呢? 出示问题,指明读一读。 3. 学生讨论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课件出示正确使用雨量器的方法,齐读。 提醒:有的瓶子底部不平,为了便于测量,每次量雨前,要在雨量器里加水直到最低刻度。读数时,要把雨量器放在平坦的桌面上,视线与水面保持水平。每次测量前都必须倒掉一些水,使水面与雨量器的最低刻度齐平。 老师来看看同学们是否真的会使用雨量器了,取三只做的好的、口径不一的雨量器,教师模拟降雨。 4.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 5.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量雨行吗?怎么办? 四、鼓励学生实际应用 1.同学们,有了雨量器今后下雨时,我们就可以像气象工作者一样来测试每次的降雨量了。 2.思考:在外面收集雨水时应注意什么? 3.坚持测量,并把结果按要求记录下来。 五、认识降雨强度的划分 1.你们知道天气预报报告的雨如何划分等级的吗?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资料。 2.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明测量的时间都是相同的,即连续24小时;测量的降雨高度单位也是相同的即毫米。 3.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出每种雨的降水高度。 三、巩固提高 思考:在外面收集雨水时应注意什么? 四、本课小结 你们知道天气预报报告的雨如何划分等级的吗? 五、作业布置 了解降雨强度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下雨对我们的生活有影响吗? 2.雨下得大小对我们的生活有影响吗?有哪些影响? 六、板书设计 雨下得有多大 做量雨器----记录结果 夏雨和生活、生产的关系 七、教学反思 课题:4.4今天刮什么风 备课时间 3.31-4.4 上课时间 备课人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制作风向标,并知道怎样使用; 2.了解风向标的工作原理; 3.了解有关风的知识,知道风向和风力的大小。 能力目标 1.能用多种方式观测风; 2.会用风向标测量风,会观测风力的大小; 3.尝试做一次天气预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大胆想像,愿意研究和制作风向标; 2.体会到灾害性天气——台风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和危害; 3.感受到研究天气、关心天气的乐趣,进而主动地去研究身边自然事物的变化。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重点 感受到研究天气、关心天气的乐趣,进而主动地去研究身边自然事物的变化。 教学难点 尝试做一次天气预报。 教具、学具的准备 泡沫塑料、木片或硬纸板、大头针、珠子、量角器、球形药丸、有烟熏香。 教法、学法 讨论、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 1看图:打乱的《风力等级歌》图片,让学生看图抢答,说出与图片对应的《风力等级歌》。(师生共同补充评价) 2谈话: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那我们记住了《风力等级歌》有什么用呢? 3学生回答(可以观测风的级别、风力……) 4谈话:我们最好到教室外亲自去感受一下,不能光纸上谈兵呀?!我们得到外面去观测风,看看今天刮什么风?今天风级是几级?继续当好一个小小气象员!(板书) 二、呈现新课 二、学生提出观测的问题 1谈话:你们外出观测风力风向,觉得自己还有那些问题要解决的?你们又有哪些观测计划和观测方法?哪些还需要老师帮助的?小组讨论一下。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学生汇报问题。 4教师板书:测风向:问题方法;测风力:问题方法。 三、师生讨论问题及解决方法(以下是学生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预测) 问题与困难1:方位的认识。 解决方法:在教室里学会辨别方位(八方位);介绍学校操场的方位走向,在操场上的八个方位放上凳子,写上方位。 问题与困难2:风向的认识。 解决方法:教师帮助讲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用实例讲述。 问题与困难3:风向的测量方法及测量工具。 解决方法:学生看图理解描述,用丝巾、纸屑或自制风向标;教师补充:可用彩色皱纹纸带,也可用实验室专用风向风力器。 四、室外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1做好测量的工具准备:风向标、风力计的检查、纸带系在竹竿上;方位凳8张(用打印好的纸贴字,用粉笔写在小黑板上也行)。 2讨论外出测量的注意点: (1)在操场较空旷的地方测量; (2)不能挡住其他组测量; (3)观测要细致,要多测几次,才能记录; (4)动作要快,注意安全和保护校园环境。 五、学生外出测量,教师分组巡视指导 1选择地点测量。 2及时记录。 3教师也用自制的风力计、风向标测量,以便对照学生的测量值。 六、室内汇报与发现 1分组汇报测量结果。 2教师把数据板书填写在表格中。 3观察记录表,并出具当天本地气象站天气预报的风向风力; 4提问:为何我们今天观测风的结果与气象台的不同? 5学生汇报。 6师生共同评价这次测量活动。 三、巩固提高 外出观测风力风向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作业布置 继续完成一周的风向风力测量,并对照天气预报,调整自己测量方法和提高测量水平。 六、板书设计 今天刮什么风 测风向:问题方法; 测风力:问题方法 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 风向标和风力计 七、教学反思 课题:4.5 气候与季节 备课时间 4.7-4.11 上课时间 备课人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3、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4、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能力目标 1、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 2、能够对动植物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 3、能够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4、能够比较出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四季的变化,欣赏四季的美丽景色。 2、持之以恒地观察动植物的变化。 3、养成记录观察现象的习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重点 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教学难点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教具、学具的准备 1、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2.有关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的图片、录象等视听资料和设备。 3.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等视听资料和设备 4.确定观察的对象,准备好观察记录的工具。 教法、学法 讨论,观看视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集中话题 1、提问: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 吗? 2、说得真棒!你能再说一说秋季是 什么样的吗? 引起学生对气候与季节的兴趣。 二、呈现新课 二、探索和调查 1.小组讨论汇报:你眼里的秋季是什么样的? 认识秋季的气候特征。 2.谁能再说一说其他季节的气候是什么样的? 认识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气候特征。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补充。 5.在不同的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认识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6.学生看图或音像资料后说,再适当补充。 三、巩固提高 在不同的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四、本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六、板书设计 气候与季节 家乡的气候特征 动植物的变化 七、教学反思 课题:5.1观察 备课时间 4.14-4.18 上课时间 备课人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知道人体的观察器官。 能力目标 1.能运用各种工具进行观察。 2.会描述观察所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重点 知道人体的观察器官。 教学难点 能运用各种工具进行观察。 教具、学具的准备 显微镜、放大镜、听诊器、四种茶叶 教法、学法 讨论、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感官观察事物 你对观察有哪些认识和了解? 人们一般通过哪些哪些器官认识周围的事物? 如果缺少了这些观察器官,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观察一种盛在黑袋子里的水果,说说自己怎样观察它? 体会到除眼镜外,手、鼻子在观察中也有作用。 做游戏:寻找叫自己名字的人。在不同位置,不同的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判断是谁? 二、呈现新课 第一课时:观察 用工具观察事物 观察血液标本,说说自己用眼睛看到了什么? 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标本,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发现。 对比体会工具在观察中的重要作用。 用放大镜观察课桌桌上的纹路。 用听诊器观察同座的呼吸和心跳。 探究运用,观察一束树叶 各小组说说自己准备观察哪些部位? 重点抓住树叶的颜色、味道、树叶正反面的光滑程度、形状展开观察 提供每小组一个放大镜,重点观察树叶的纹路、树枝内外的对比等细微之处。 全班交流汇报。 观察四种茶叶 老师将给大家提供四种茶叶,结合我们本节课的主题---观察,各小组制定自己的观察计划 交流观察计划,互相补充。 点拨:先观察茶叶的颜色、形状、味道、手感、口味特征。在初步观察的基础上,用开水泡开后,再次观察这几个方面的变化情况。 五1、总结观察的方法 2、布置作业:观察一粒大米。 第二课时 观察 (一)导入话题   1、生活中食用的大米都一样吗?   2、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主要的大米?   3、平时吃饭的时候,是否留心过米饭的味道、气味、样子,有没有细微的不同?这些不同与米有什么关系? (二)观察大米   1、提供给学生粳米、糯米、杂交米混合在一起的一小堆米(100粒左右),请学生讨论:面对一小袋米,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怎么用工具来观察比较好?在观察中有什么发现,该怎么办?   2、请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这堆米中有几类大米,把外形特征上相像的归在一起。   3、交流观察、分类的结果,说说分类的根据——各类米的特征。   4、在认识了各类米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这几种米——粳米、糯米、杂交米,可以请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有关杂交稻的知识、说说袁隆平院士。   5、进一步观察大米:提供一组80左右粒的杂交米或灿米,里面有碎米、带黑点的米或霉米,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从米的形状或者颜色或者大小等方面给这些米分分类。   6、交流分类的结果和根据。 三、巩固提高 观察大豆、蚕豆、黄豆说出它们的区别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大米的信息,了解更多大米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观察 肉眼看、耳朵听、用工具观察 七、教学反思 课题:5.2测量 备课时间 4.21-4.25 上课时间 备课人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知道常用的测量工具单位 能力目标 会使用常见的测量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重点 会使用常见的测量工具 教学难点 会使用常见的测量工具 教具、学具的准备 电子停表、烧杯、量筒 教法、学法 讨论、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出示书本的第一幅插图,让学生判断,这两根线是否是直线? 要想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有什么好办法? 为什么眼睛看见的和工具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板书:测量 二、呈现新课 介绍用工具测量使我们的科学研究更加接近事实的真相。 认识常见测量工具 你已经认识哪些测量使用的工具?作个简要的介绍 要想进行精确的测量,还要使用合适的工具,介绍教材59页的测量工具,一一介绍他们的使用范围。 实践操作:测量一杯水的多少。 介绍烧杯的、量筒的单位 介绍烧杯的、量筒的使用注意点(视线平视、防止碰撞、注意最大使用范围) 预测一杯水的容积 各组操作测量 测量一些有规则的物体,可以使用这些规则的工具,如果测量一些不规则、不断变化的、无法接近的物体呢? 介绍高科技测量工具,纳米测量技术、GPRS定位测量 讲述珠穆朗玛峰的测量变化经历,让学生建立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测量工具也不断改进,测量的精确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正不断提高。 介绍估算测量法 (一)估算面积的测量 测量正方形物体的面积用什么方法? 测量三角形物体的面积用什么方法? 测量五边形的面积用什么方法? 测量不规则的树叶的面积用什么方法? 从规则的形状到逐步不规则的形状过程中,学生逐渐理解通过变通的手段可以测量面积。 介绍画网格线的方法。 实际测量树叶的面积。 (二)估算重量的测量 1、要测量1亩地水稻的重量有哪些方法? 2、这些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3、比较实际测量和估算测量的利弊。 四、1、介绍古人用水钟测量时间的制作过程。 2、布置课后制作。 《测量一炷香的燃烧时间》 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探究,学习运用工具测量,比较不同测量方法的优劣。 主要教学环节: 介绍古人用香计时间的由来 探究怎样用一炷香测量时间 全部烧完一炷香 烧一半 烧一定的数量计算 怎样烧香比较合理: (1)不能改变周围的环境 (2)测量要分成几段比较精确 (3)怎样点火?不能点火就烧的一大截。。。。。 学生分组探究 全班交流 三、巩固提高 测量三角形物体的面积用什么方法?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实际测量树叶的面积。 六、板书设计 测量 电子秤、气压计、血压计 温湿度表、身高体重计 七、教学反思 44 .. 41 .
本文档为【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金水文库
鑫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PPT设计 、课件制作,软文策划、合同简历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公司秉着用户至上的原则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格式:doc
大小:362KB
软件:Word
页数:46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5-09
浏览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