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及研究对策

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及研究对策

举报
开通vip

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及研究对策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及研究对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毕 业 论 文 题目: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行 政 管 理 层 次: 年 级: 学 校: 工作单位: 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 从现状来说,我国农业是个弱质产业,地位薄弱,国家对农业投资不足,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命运。城乡分治的格局,财政体制的不完善是造成我国农民负担过重的政治根源。“以农养工”思路,城乡经济不相融,农业市场化低则是造成我国农民负担过重的经济根源。 因此,只有追本溯源,才能全面性理清农民负担过...

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及研究对策
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及研究对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毕 业 论 文 题目: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行 政 管 理 层 次: 年 级: 学 校: 工作单位: 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 从现状来说,我国农业是个弱质产业,地位薄弱,国家对农业投资不足,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命运。城乡分治的格局,财政体制的不完善是造成我国农民负担过重的政治根源。“以农养工”思路,城乡经济不相融,农业市场化低则是造成我国农民负担过重的经济根源。 因此,只有追本溯源,才能全面性理清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有史以来,无论阶级关系如何变迁。农民始终作为主要生产力活跃在社会中,而国民经济的要求和农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农业是公民经济的基础,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距日渐加大,农民负担日益加重,此问题已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社会问题,不仅制约经济的发展,还影响社会的和谐,因此了解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但由于农民负担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在现实生活中对农民工作负担的不了解以及理解不足,导致减负效果不理想,本文对农民负担过重进行深入分析 一)财政体制不完善,农民各项税收负担沉重 1994年我国实行了分税制,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但是,从发展农村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角度讲,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还不完善,直接或间接地加重了农民的税外负担。 由于国家在城市和农村实行两套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导致农民在政府服务、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水利设施等公共产品的享受上远远不如城镇居民,这严重违背了税收公平的原则,城乡治理不平等,导致了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严重失衡,农村社会建设严重滞后。 中央税与地方税结构不合理,上级政府集中了过多的收入,预算内收入不能满足基层政府的基本需要,国家不得不允许基层政府通过税外收费筹集资金。在现行财政体制下,乡镇财政成为我国财政体系中的最基层环节,从财权来看,乡镇财政只享受着范围极其狭小的财力分配权,却在履行着占全国人口62%的广大农村的社会各项事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 农民负二)国家对农业投资不足,农民增收缓慢 任何一个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从农业和其他产业的相互关系来看,都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阶段;二是农业自身积累的阶段;三是工业和其他非农业反哺农业的阶段。由于解放前我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所以建国初期,工业基础薄弱。为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农业为工业提供了大量的积累,如国家低价收购农产品以保证工业产品的低成本来加快工业的发展等。1978年以前,工农业产品的比价为2.4:1,按保守价格计算,我国农业在这一时期为工业发展净提供了1万亿元的资金积累。超负荷地为工业提供积累,削弱了农业自身积累的能力,因此,我国农业第二阶段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第三阶段国家虽然对农业投资不断增加,尤其是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但相对于农业为工业提供的积累来说,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不管是相对量还是绝对量都是如此。1978年到1995年,国家从农业部门取走的财政收入增长10.44倍,而同期国家财政用于农业财政支出仅增长2.16倍,而且,农业支出在国家财政支出所占的比例不断下降,1978年为13.3%,1990年为9.98%。1998年下降为8.9%。 国民收入分配长期不利于农业和农民,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慢的一个基本原因。国家对农业投资的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的持续稳定发展。从现状来看,我国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48%,有一半以上的农田得不到有效灌溉,也就是说,我国18亿亩耕地,只有8亿亩灌溉农田,即使是建成的8亿6700万亩灌溉耕地,也普遍存在灌溉设施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低、配套差、老化失修、功能退化等问题,灌溉水利用率1只有46%。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欠账,农业生产面对自然灾害(如这几年频频发生的历史罕见干旱)时显得异常脆弱。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水库蓄水量减少,抗旱功能衰退,灾情能不加重吗,农业、农民也就在灾害面前当然也就“不堪一击”了。 我国农业本质上属于弱质产业,主要依靠农户一家一户分散生产。对于农民来说,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导致抗风险能力差,受自然灾害影响大,一旦年景不好,收益就会“血本无归”,脱贫也会返贫,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命运。因此,相对于其它职业,这种职业的脆弱性,也成为农民的一种负担。 三)机会缺失,农民生存成本加大 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要求是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自由竞争。然而,现行的户籍制度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成了破解“三农”难题的根本性制约因素。这种不合理性首先体现在阻碍了劳动力流动和国内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其次束缚了农民向上流动的空间:虽然农民工凭借自身努力,可以逐步提高自身 1 危朝安:《明确目标 把握重点 切实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载《农村工作在线》,2010年9月。 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但由于教育、培训机会的缺乏以及各种制度性、非制度性的制约因素,他们发展的空间较为狭窄。 从某种程度上说,户籍制度已经成为一些社会不公平的根源。在我国,多数企业还没有把农民工当成稳定的产业工人。他们与城市产业工人相比,由于没有户口,造成子女上学受到各种限制及不公正的待遇,并且享受不到应有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待遇,游离在社会保障之外,处于城市里的底层。可见,农民工与城 2市工人最大的非市场化差异或身份差异,集中在社会保障状况方面。 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严重的二元结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平等,长久以来既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损害社会公平,又拉大了城乡差距(2009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达3.33:1倍,如果加上各种福利保障及其他 3公共服务,这个差距达到6:1),造成农民生活负担沉重。 (四)农业市场化程度较低,农民收入风险大增 近期,各地频繁爆出菜价暴跌,多种蔬菜滞销,很多菜农心急如焚。一方面菜贱伤农,另一方面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日益上涨。究其原因,就是分散的原子化的农民缺乏参与市场竞争所必需的信息资源和组织资源,农户的“小生产”与现代经济的“大市场”之间,缺少有效的产销对接。单个农户由于其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生产农产品的数量有限,整体处于产业链的底端,风险相随,不确定性大。 2 李培林 李炜:《农民工在中国转型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载于《社会学研究》,2007年3月。 3 佚名:《民生视线 从“十二五”规划看民生》,载于《人民日报》,2011年4月。 政府长期以来虽然强调农业是立国之本,“三农问题”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在实际问题处理中却仍然沿袭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时代的“以农养工”思路。从整个物价水平来看,工业品价格明显高于农产品价格,工农产品“剪刀差”还在拉大。化肥、农药、原油、运输等各方面的价格上涨幅度加快,生产成本“水涨船高”, 三、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对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力度 据财政部公布的2011年中央财政支出5.436万亿元,中央拟安排“三农” 4投入9884.5亿,接近万亿,比去年增加1304.8亿。中国目前城市化比率47%,农村人口占一大半,再把那些在城市打工但还没有城市户籍的人口算在内,近70%的农村人口,目前只占到总财政支出的不足五分之一,未来还有大幅度增加的空间,才能够缩小目前城乡巨大的公共品服务差距,向国家提出的城乡人均公共产品服务均等化目标迈近。 投入不足是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根本原因,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条件和动力,需要大幅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国家财政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不仅在引导集体和农民增加投入方面有着积极作用,而且在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大江大河治理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通过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加大,可调动地方财政、社会企业资金和农民自身等各方面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改善农业投资环境,这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塑造新型的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建立起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新机制,使国民收入分配适当向农业和农民倾斜,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根本措施。 (二)深化财税政策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近几年的农村税费改革在极大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却也使得农村公共建设失去了原有的固定资金来源和人力调配能力,加之农村社会组织至今仍未发育完备,这就需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把农村基础设施、 4 佚名:《关于2011年中央公共财政收入预算的说明》,载于《中国新闻网》,2011年3月。 社会事业等公共服务和建设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力培训等事业经费向农村倾斜,把农民对农村的社会公益性事业负担逐步转为各级政府财政负担;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共沐公共财政阳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三)土地的资本化改革 破解“三农”难题,统筹城乡发展,使农民增收减负,土地是最关键的一子,一活皆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是产业化,而农业产业化要建立在两个支撑点上:一是农产品能走向市场,二是规模生产和经营。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规模生产的基本前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土地能适度集中,即要有一定的土地规模。当前,农业生产规模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土地分散,也就是土地凝固在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民手中,土地资源不能优化配置。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农业的规模生产和经营是不现实的,已构成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 土地流转有利于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但破解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关键在于发展实体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因此,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在家庭 要求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实行分离,即在土经营与规模经营中寻找结合点。这就 地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有偿和自愿地流转土地经营权,使土地经营权集中,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以及产业化经营。 只有实现土地可依法自由流转,才能保证运用市场机制对农业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使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生产能力实现良性互动。 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应该被看作生产要素,而不是福利或社会保障。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就是要实现土地的生产要素性质。在推动农村产权的合理流动,促进农村资本的有序流转方面,成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2008年1月,成都正式启动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核心是实现“还权赋能”:“权”是农民完整的财产权利,“能”则是农民作为市场经济主体把握自身发展和命运的能力。 成都率先推行农村土地“确权”,与开展确权颁证同步。2008年10月13日,全国首个农村产权交易所——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挂牌成立,为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农村产权流转和农业产业化项目投融资提供交易和服务平台,土地流转的市场体系建设开始启动。只要土地权属明确,农民自愿转让,受让方具备农业投资、经营的能力,就可以进场交易。这为大范围、大规模的农村产权流转奠定了组织基础,有效促进了农村土地产权的流转,提高了农地产权资本化程度,为农村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有序流转提供了实现平台。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仅仅是对农民财产权的一种保护,确权颁证更是实现土地资本化的基础。有了“确权颁证”的基础,成都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顺畅地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向“还权赋能”迈进。农民持证行权,既保障了农民权益,可以通过获得的权证到银行贷款、抵押、入股、流转,实现财产增值,使自身获得发展的资本,为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权利和收入差距打下基础;又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农村有效发挥,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奠定基础。 农村产权交易所的地票交易打破了城乡二元体制对土地的束缚。具体讲,就是强化了用途管理制度,淡化了权属管理制度。所谓权属管理变化,是所有权和 使用权变化;而用途管制,主要是看用途变不变,而不管所有权是如何变化。其中精妙就是,让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实现互补,更符合国际主流的用途管制方式。城乡建设用地的统筹互动,不仅让农村土地实现了升值,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土地的资本属性。通过开展远距离、大范围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使固化的土地资源转化为可流动的资本。从这个角度讲,地票在中国的土地改革中具有 5划时代的意义。 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实现了社会资本与农业的对接,在促进农业生产要素流动的同时,必将带来农业潜在生产力的充分释放。土地,作为农村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一旦流动起来,不仅使土地资源变资本,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也更大限度地被利用。投资者租下土地,就需要雇佣农民种地,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途径;同时必然带动农村要素市场的发育,并有力地促进资本、产权、技术等其他要素市场建设。 成都通过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来重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通过引导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和其他社会业主,采取依法、自愿、有偿的方式大规模流转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加速推进了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通过在依法自愿有偿前提下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全市1/3的耕地实现规模化经营,带动67%的农户实现农业产业化,形成了优质粮油等十大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呈现 6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土地没有资本化导致农民遗留了所拥有的最大资本——土地,只得到很小份额。不赋予农民清晰完整的财产权利,农村富余人口就没有条件真正融入城市,农村也难以摆脱发展困局,社会则很难实现现代化。建立农业要素市场,推动农业资本化,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四)以土地流转带动农村产业发展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权是基础,流转是关键,核心是要让农民的资产被赋予最大的能量。如何运用产权改革成果,为农村发展注入更大的活力,桤泉镇的作法值得参考。 桤泉镇位于川西平原,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薄弱,以传统的果蔬种植、农产品粗加工为主要产业,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2003年人均纯收入30007元,面临着现代农业难以发展,生活水平难以提升的局面。 四、结语 成都市启动以“还权赋能”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指向了统筹城乡改革的核心——农村财产权,开始在“三农”领域真正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新一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有效地促进农村产业化进程;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一条最佳途径,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也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又为农业产业化拓展更大的空间。 成都试验区走过了八年,重点突破制约“三农”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通过构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联动的平台,把单程式的统筹变成了双向互动的 作为纯农业地区,怎样才能把产业打造起来,桤泉镇围绕成都市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土地流转为抓手,以发展集体经济为手段,盘活激活农村资源。把土地规模流转与引进龙头企业、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组织、建设标准化种(养)植(殖)基地结合,推进现代农业集群集聚发展。 建立现代农业,就需要激活农业系统内各要素活力,借助现有农业系统以外的力量来推进其发展。也就是说,除了要有现代技术装备和高素质的经营人员,更要在经营方式上寻找外力,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大量投入农业企业,利用民营企业的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优势,投人农村,发展经济,不仅推动了城乡协调发展,有效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 统筹,最终实现农村生产力第二次解放,让农民拥有自主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寻求持续动力。 成都改革所探索的“最彻底的户籍改革”、城乡居民平权、土地增值收益在城乡合理分配、农民财产权利回归等等,对中国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统筹城乡,从逻辑关系上说,是中国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 不管是资本下乡,还是工业集中,其中要义,都是带给农民新的机会。而过去农村和农民的贫穷,其根本原因,正是缺少机会。成都重新定义了农村、农民和农业。 在我国仍是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农民人力资本弱、社会资源少,通过自身的力量去摆脱困境很难。妨碍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劳动力市场分割阶层固化不仅影响社会活力,也影响稳定。这就需要外部力量的导入。 如果一个社会缺少一种可以流动的机制,如果一出生就被烙上不平等的印记,如果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成长过程不一样,如果全凭家庭背景和身份而非个人能力来决定一生的成败,那么“农民”这个社会弱势群体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始终被边缘化。给农民国民待遇~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和福利待遇的均衡,消除造成城乡差别和工农不平等的体制性障碍,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管理模式,进而使农民生活负担减轻,农民增收才能建立在可靠的理论基础上。只有实现社会的良性流动,社会才能在飞速前进中保持稳定与平衡。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上升的空间,都可能凭借自身的才华和拼搏,改变命运。只有这样,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才有保障。
本文档为【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及研究对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1445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5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0-18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