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咬文嚼字经典教案及练习

咬文嚼字经典教案及练习

举报
开通vip

咬文嚼字经典教案及练习1 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2.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学习方法 1.指导学习,讨论归纳,共同评析; 2.制作卡片,整理文章内容,进行专题讨论; 3.练习巩固,提高写作。 ?教具准备...

咬文嚼字经典教案及练习
1 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2.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学习方法 1.指导学习,讨论归纳,共同评析; 2.制作卡片,整理文章内容,进行专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讨论; 3.练习巩固,提高写作。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或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掌握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结合练习题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咬文嚼字” 是个成语,它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过分地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的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文章精神,或者 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 好!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词典中是如何解释的。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 ?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同学们,这三个义项,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褒扬的。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呢?元代无 名氏写的剧本《杀狗劝夫》的第四折,有这样一句台词:“哎,使不得你咬文嚼字。”这便是 它的出处。无论是出处,还是词典的解释,这个词都没有褒扬的意思,而朱光潜先生却把它 作为文章的标题,大书特书。他是如何理解这个词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细研课文,看一看“咬文嚼字”的新意义。 二、作者介绍 1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作者情况。 朱光潜(1897年~1986年)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清代,桐城派出了以方苞、 刘大??、姚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称为“桐城派”,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光潜早年 曾在桐城派古文家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三、研习课文,品味中心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本文共有八个自然段,请同学们根据文意划分一下层次。 明确:八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除了最后一段是总结性的话语外,主体内容是两 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 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2.概括观点,突破重点 让学生自行概括,不同意见的同学推举代表写在准备好的胶片上用投影显示或直接写在黑板 上。 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第三段)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第四段)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 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最后一段) 教师不必急于下结论,可组织学生讨论,达到最终的明确和统一。 参考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 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 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示主旨,中心论点在第三段 才出现,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分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 在是思想感情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题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举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三是学生的习惯思维,中 心论点不是标题,或在开篇,就一定在最后。因此上,很有必要进行这样的讨论,最好让全 班同学都来参与评析。 分析思路:第一、二两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三、四、五段以静态例(《史记》李广 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六、七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 (“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加 以总结。 3.欣赏品味,延伸提高 设计问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品味。 (1)文章前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这三个例子的作用是否一 样?明确: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由此引入论题。 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从静态入手论证中心论点。例三从动态入手,说明不同字 眼不同意境,非常精炼、准确,既缺一不可又不显丝毫累赘。 (2)文章在第三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如何明确的? 明确:文章三、四两段可以看成一个句群,共有7句话,第?句承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向,一句便打住,第?句又 承第?句稍微展开,第?句承??句说明原因,第?句进一步申说,第?句和第?句运用事 例从反面证明。句句写来,严谨缜密,无懈可击,可见作为有深厚桐城派古文根底的朱先生 的文章雅洁谨严。 2 (3)我们提到第一个事例是引入文章论题,直至第三段才提出中心论点,论题和论点有何区 别。 明确: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它多用短语和非判断句、非陈述句来表达,只是用来框定、 指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必须用判断句或陈述句明确表达,论点 围绕并点击论题。 (4)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以下观点,让学生自由评述。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 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参考提示:一般人不大重视语言修养,用一种粗枝大叶的态度对待语言文字,不注重对文字 的推敲,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读朱光潜的文章,会受到很大的触动,原来语言文字是 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有那么大讲究。 因此“一字不肯放松”,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习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就有希望 逐步提高。再者,就是平时很注意品味语言的人,读了朱光潜的文章,也会感到自己的功夫 还很欠缺,从文章精辟的分析中可以领悟到怎么品味语言才算到家。因此,课文对于人们提 高语言修养也具有很大的教益。 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 因而,文字上作推敲,就是在思想感情上作“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 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 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切地使用语言文字。 文学,也称语言艺术,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然而, 文学研究、文学批判,往往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朱先生在文章结尾的谆谆教诲,对于作家 的修养和创作,对于整个文学事业,其指导意义都是很大的,遵循这个教导,一个作家可以 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 以上内容并非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答案,只是供教师参考,用于指导学生讨论、分析、评价。 4.组织讨论练习题一、二两题。 提示:本课的练习题设计很有匠心。第一题考查概括能力,有利于把握全文内容。第二题让 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辨析,利于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故选作课堂讨论练习,这样,既 可对全文内容作一梳理,又可培养读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练习题第一题的完成,要指导学生不要搞单纯的摘抄,要学会先“寻章摘句”,再组织整理, 作出正面表述的方法。 明确:?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不同说法有不同意味,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感情, 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文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文字,实质就是推敲思想 感情。 ?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 于控制的。既可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 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回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 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练习第二题旨在通过比较,把握不同问题的不同实质,只要能比较,能够得出看法,就可加 以肯定,以下提示供参考。 3 明确:朱光潜先生与马南??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同:朱光潜兼顾阅读、创作两方面,马南?? 的观点单指阅读,如果说阅读有时只须观其大略而舍弃细枝末节的话,那创作就决不可粗枝 大叶,须知炼字即炼意,即调整思想感情,最精确地表情达意。“不求甚解”“观其大略”, 这是粗读,“咬文嚼字”“锱铢必较”这是细品。有的书只须粗读,而且有时受种种条件(如时间)的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读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要做到“会意”。有的书必 须细读,如文艺欣赏,只有咬文嚼字,涵咏品味,才能沉潜其中。再说,读书不求甚解的人 并不一定反对咬文嚼字,多数认为“未晓处且放过”,不要死抠,待一段时间可以再细读, 因而,这两种读书方法和态度并不完全对立,读书究竟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件而定。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讨论、比较、赏析和品味,明确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并对作家的观点有了进 一步的认识,同时也懂得了作者的殷切教诲,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咬 文嚼字”,更要敢于创新。 五、布置作业 1.从自己的习作中任找一篇,也来个“咬文嚼字”。 2.鼓励学生制作小卡片,对文中的事例、分析、观点、结论进行整理,互相交流。 附:卡片示例: 事例: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中的两句诗:“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分析: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 结论:点铁成金 观点:文学的文字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重点赏析第七段,明确套板反应的弊病,并通过自由发言,感悟本文所给予的 启示,为在阅读、写作实践中的借鉴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看两段文字描写:这是1990年高考中两位考生对一对孪生小姑娘的 肖像描写,你认为哪段写得比较好?为什么?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 1.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看样子也就十岁左右,个子长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样。 两个人都是苹果脸儿,樱桃嘴儿,浓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乌黑的杏核儿眼,一笑两个小酒 窝,两个人都扎着两个羊角辫,辫上都扎着粉红绸结„„ 2.两个小姑娘个头一般高,模样差不多,都穿着粉红色连衣裙,都扎着马尾辫儿,辫上扎着 红绸蝴蝶结,跑起来就象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不细看很难分清 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一个眼睛虽大,却显得沉静秀气,一个大眼睛乌溜溜地左顾右盼,显得 更天真活泼„„ 讨论明确:第二段文字较为生动,尤其是细节描写“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活灵活现, 非常生动,说明作者观察细致。同时,有关眼睛的描写,同中有别,抓住了人物的不同性格 特征。第一段文字虽然也文通字顺,描写也很细致,但有点“千人一面”之嫌,这种情况朱 光潜先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套板反应”。对这种现象朱光潜先生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让我们来继续学习《咬文嚼字》。 二、精读品析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七段,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齐声朗读。 提问:什么叫“套板反应”?朱光潜先生对这种现象是如何看的? 4 明确:在写作中,一写就先联想到一些陈词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 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朱先生非常反感这种做法,他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 与文艺无缘”“‘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 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提问:为什么“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 明确:因为“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而创造的动机则要求创 新,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不相容的。 提问: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韩愈的一句话,“惟陈言之务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 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明确:“唯陈言之务去”出自《答李翊书》,意思是:“一定要舍弃那些陈腐的思想和言辞”。 唯陈言之务去,才能不致滑到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上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 完美。 提问:既然语言跟着思想走,思想情感应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 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明确: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 固然是主导的,但是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求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感情上的 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提问:“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运用创新的思维去创新,就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提问:著名画家达?芬奇初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可他画了一阵子,就觉得没意思, 不画了。他的老师告诉他,在不同的光线下,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会有不同的结果,希 望他能努力去做,达?芬奇听了之后,按老师的话去做,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最终成为 一名大画家。著名的短篇小说艺术大师莫泊桑初学写作的时候,他的老师福楼拜却告诫他, 每个事物的情状的描写,最准确的只有一个词,在写作中运用了这个词,文章就最简洁。同 学们,你们能用文中朱先生所讲的道理来解释一下吗? 提示:答案不拘一格,只要能讲出道理即可。 参考分析:这两个故事其实都说明的是观察的重要性,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画蛋”的 故事告诉我们观察事物要多角度、全方位。莫泊桑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要细致、准备。这两 个故事都是和“套板反应”唱对台戏的,都力求创新。只有通过多角度的观察,才能发现一 些别人所看不见的东西,画出自己独特的东西来。写作上也要求观察必须细致,力争找到最 恰切的词语去表达,这样,才能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简洁明了又栩栩如生的效果。 提问:同学们,我们通过讨论分析,仔细品味,明白了在语言运用上要力戒“套板反应”, “唯陈言之务去”,要努力创新,才“不致落入下乘”,请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得到 了哪些启示?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要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发表意见。 参考内容:要抓住作者的有关言论去阐发。例如:“‘唯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 训。”“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不能懒,不能粗心。”“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 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语言的完美。”应让学生明 白,语言要新,关键是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一棵树上的叶子没有两片是 完全相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真正认识了事物的特点,语言也就新了。“朝深一 层去想”就是要认识事物的特点。 三、整体把握,获得启示 朱光潜先生在文章篇末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才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 5 “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炼与吻合”正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留心玩索” “刻苦自励,推陈翻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这些内容也正是文章的主旨, 朱先生的谆谆教诲。我们学了之后,也深为朱先生的“咬文嚼字”的功力所折服,那么我们 从中获得哪些教益呢?请同学们敞开自己的心扉,或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示,或就自己的写作实践来说说得失。 文章的篇名是“咬文嚼字”,文章的内容也讲得是语言的赏析,我们就先从语言的品味来谈 起。 提示:组织学生讨论,或小组进行,最后归纳,或自由交换意见,大胆陈述。形式视情况而 定,在组织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 ,尤其是这个题目范 围过宽,可设计一些问题,或限定一些内容,或循序渐进,可视情况而定。以下从四个方面 提供参考。 1.可结合郭沫若改字的事例,来谈谈咀嚼品味语言,一定要有谨严的态度。 郭沫若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要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经人提醒后才知道用“这”比用“是” 要好,可他又不假思索,把这种修改方法移用到其他的文句上,这说明郭老并未明白这种改 法的道理。朱光潜先生纠正了他的说法,并且讲出了一大篇道理。品味语言不仅要知其然, 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我们不仅要有文字的敏感,而且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可见语言文字是 个很微妙的东西,品味玩索语言是个很不简单的事,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修养。要提高语言 修养,就非下苦功不可,并且很有必要学点语言知识。要知道语言文字的品味,要“咬”, 要“嚼”,要细细地咀嚼,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才行。 2.结合“推敲”的事例,明白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的道理。 “推敲”这个故事,已经早有定论,且“这段文字的因缘古今传为美谈”,甚至把斟酌字句 的做法,就直接称之为“推敲”。因为韩愈是大家,谁也不曾去怀疑。古今人们也都赞赏“敲” 字用得比“推”字好。可是作者“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并 讲出了一大篇道理,由此可见,作者是不迷信,不盲从的,是富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只有独 立思考,才会有新的见解,这对于我们的写作和学习都是很好的启示。 3.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非常形象地描绘“狂人”能从字缝中读出字来。品味语言, 要的就是这种精神,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从那几个事例中品出这一番大道理来的。味者, 有情味、意味、意境也。品,就要体味,就要思考,思考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例如,作 者从“你这”的“这”,品出极端憎恶的惊叹情味,品出了强烈的情感,从“视之,石也” 四个字上,品出“发出错误而谅讶的意味”。特别是对“推敲”二字的品味,更富有启发性, 作者从“推”字想到门是掩的,由掩门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一个 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 自有一副胸襟气度”。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提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 不至于惊动宿鸟。这样做,自然是在告诉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要由此及彼或由表及 里,才能品味到位。 4.品味语言也要努力去求新。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明白了品味语言的重要性,也清楚地了解到品味语言是一项 很不简单的事,但同时也给我们指出了如何品味的方向。作者列举了很多事例,使一个很难 理解的抽象问题,明白如话地站在我们的面前。我们非常佩服朱先生那严谨且敢于创新的精 神,也深深叹服朱先生渊博丰厚的知识。他那举重若轻、流畅生动的讲述,那运用材料信手 拈来说理,更是在写作上给予了我们更丰富的启示。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谈谈在材料的积累 和使用上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明确:?材料的积累 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对朱先生的学问佩服得简直是五体投地。其实,学问靠积累,朱先生有 6 这么大的学问,自然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慢慢的积累所致。我们应该明白,做学问,没 有材料是不行的,材料是学问的基础,即使像这篇简短的文字,也是需要相当的材料的,而 朱先生运用起来如行云流水,那么自然。这和他平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当然,一个人的智 力也不是有限的,要靠大脑去记住所有的东西,那是不可能的,像我们这篇文章中的例子, 有的可能是朱先生凭记忆写出的,有的单凭记忆就恐怕不行,像《水浒传》《红楼梦》上的 例句。但可以肯定,最起码有个印象,一翻就可以找到,我们不一定都能像朱先生那样博闻 强识,但可以养成做卡片、记笔记的习惯,即使是做个索引也行,这样写作起来,我们就可 以左右逢源了。 ?写议论文,光讲道理是不行的,必须有一定的事例,“事实胜于雄辩”,这是谁也明白的道 理。有了例子不典型,讲得道理就不到位,举了例子解说不到位,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 分,道理自然也不充分。我们所学的这篇文章,例子举了很多,而且每个例子都很典型。讲 解也非常精辟,道理也讲得令人心悦诚服。选例、讲例更是给我们以莫大的启示。 四、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要令人信服地详细说明太阳中心概念的优越性,必须具有罕见的思考独立性和直觉,也要通 晓天文事实,而这些事实,在那个时代是不易得到的。哥白尼的这个伟大的成就,不仅铺开 了通向近代天文学的道路,而且也帮助人们在宇宙观上引起了决定性的变革。一旦认识到地 球不是世界的中心,而只是较小的行星之一,以人类为中心的妄想也就站不住脚了,这样, 哥白尼通过他的工作和他的伟大的人格,教导人们要谦虚谨慎。 1.本段文字可分两层,分别概括其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2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20字以内) 2.“而这些事实在那个时代是不易得到的”此话有何深刻含义?与下文相照应的 句子 关于阅读的唯美句子关于古风的唯美句子执行力的经典句子鼓励人努力奋斗的句子用沉默代替一切的句子 是哪一句?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照应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考的独立性和直觉”各指什么? 独立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最后一句,“通过他的工作”,这“工作”具体指什么?在原语段中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工作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句“哥白尼的伟大人格”指的是什么? 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分析哥白尼创立“日心说”的两个条件 ?分析哥白尼“日心说”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赞扬哥白尼摆脱教权统治和学术统治的大无畏勇气 哥白尼通过他的工作和他的伟大人 格,教导人们要谦虚谨慎 3.独立性指不依靠他人,脱离旧的框架束缚 直觉指不经过逻辑推理就直接认识的能 4.详细说明太阳中心概念的优越性 5.坚持真理的品格,摆脱教权统治枷锁的大无畏精神 五、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在重点赏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作者在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上给予我们的 启示。同时,我们也学到了作者勇于质疑的严谨治学的精神,这对于我们的写作将会有重大 的指导作用。认真读书学习,学会品味赏析,“于无疑处生疑”,只有不断地练习,我们的阅 7 读和写作能力才会真正的提高。 六、布置作业 1.自习时讨论完成练习题三、四两题。 2.选几篇自己的作文,“咬文嚼字”一番,并写作分析文章。 【教学目标】 藉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短文《》 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 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作者认为 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 很妥。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对此,作者说 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 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作者对“套板反应”很反感, 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而 “套板反应”正是许多学生的通病,因此应该作为教学重点。 据此,本文教学目标可确立为以下几个层面: 1、 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 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 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阅读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动脑活 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本文的教学拟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活动分为课前 准备和课内讨论两大板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中有:由不得你。成语“” 既来源此。对这个成语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中云:„„;《汉语大词典》 中云:„„(见教师用书)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则提倡我们要 ,那么作者笔下的“”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 呢? 二、作者简介(见教师用书) 三、 提名阅读 四、 分析课文 1、 作者笔下的“”有什么新的含义?(第3段) 2、 作者为什么提倡?并填表 明确: 例 子 分 析 道 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8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 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明确:本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先援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 如: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 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 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 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 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对本文“” 本文在语言上也有若干值得推敲的地方,教师一一指出。(见另文) 【教后感】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将“活动式”教学思想体现在常规阅读教学中,但在具体的 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不过由此获得的几点感受当 可作为进一步“活动式”教学实验的经验。 一、阅读课的“活动式”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 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 二、每节课的活动项目应尽可能单一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 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好活动程序,活动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 现。 《》 教学目的: 1、培养求真求是“”精神。 2、借鉴吸收本文的分析方法。 教学设想: 9 1、允许求异,总体上欣赏并理解本文的见解。 2、与马南邨“不求甚解”理论对照吸收。 教学内容 一、关于作者。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 石。安徽桐城人。 1、学贯中西的一代名家。1916年在南昌高等师范中文系。1917年香港大学攻读教育学。1922年在上海、浙江教学。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丐尊、叶对陶、丰 子恺等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办开明书店和《一般》(后改名《中学生》)杂 志。后来去英国留学,同时在巴黎大学注册,广泛涉猎西方文化。以论文《悲剧 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后在北大、川大、武汉大学任教,建国后一 直是北大教授,并兼多种职务。 2、中国“美学”的真正鼻祖。建国后,朱先生一直研究美学,形成一套系统的 完整的美好理论体系,尤为可贵的是,他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指导美学研究, 即使在国际上也独成一派。 3、游刃有余的人生态度。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个座右铭使 他坦然应对一切,虚怀若谷,游刃有余。也许这一点是我们每个人都该学习的。 二、文章内容的接受分析。 第一组例子,关于“是”和“这”。先体会一下感情,读如下句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 ——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是个好不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 爷! 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作者的分析是有 道理的。第四个例子,“这”仍有力量。但与“是”具有不可比的环境限制。因 此哪个更好,决不可定论。作者说改成“这”神情完全不对,应理解为,根据具 体情况而定,不可以滥改,见了就改,否则便失去了的积极意义了。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有必要咬嚼一番。 10 第二个例子,“李广射虎”一段。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但必须补充一些“情 境”材料,因为这里不可以仅用“意味”“情感”来解释。李广射“虎”,是在 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 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 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洁的。 今举几例。《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女奴抱着幼子被人追杀,她奔跑的速度是超常 的,凌汛期的密西西比河横在眼前,她大呼一声把眼一闭跳上浮冰,又一块一块 跳过去。这里的情境是特定的。一个小孩在阳台边玩,不慎滑下,小孩的母亲从 马路那边见状飞奔过来,就在孩子落地的一刹那接住了。后来记者让她再“表 演”无论如何也跑不过来了。有一个人在路上提靴子,正有一辆吉普车冲他过来 了,他在倒下的同时用手托住了车的一侧。吉普车转向而去,仅碾下了他的一只 靴底。然而他的力量本来很平常。 这正是李广射虎的“激变能力”的佐证,原文情节缺一不可。这个例说明文字与 所要表达的情境有关,值得玩味。 第三个例子,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作者发常人所未 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分析了“推”的妙外。 原文如下《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经入荒园。与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作者是否有穿凿附会之处呢?贾岛写访友所见,据说他曾做过和尚,那么这个 “僧”就决不是作者所认为的僧,作者那一番联想就是子虚乌有白费力气了。或 必迁移到另一个诗境中去才行。 然而作者教我们一种推敲()的方法:运用联想结合竟境。即文字与意 境有关,必须“咬嚼”。 第四个例子。苏轼的诗。先看原文《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踏遍 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石路萦回九 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 作者说了一句话“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这个关联指联想。 联想的效果是点铁成金。 应该注意的是,作者在评此诗前举了“烟”的联想意义的一组例子,这是在教我 们联想的方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广泛联系。 11 这一则例子说明,世间广泛存在着联想,因此必须,运用联想,发掘出联想义。 第五组例子。这是为了补充“联想”一节而设的,文章显得周全,补上了联想易 生流弊的看法,引人注意。 然而这不是主要的。这段文章的意图在于表明作者的是一个重要主张:要创新。 即克服惰性,在思想上、感情上、语言上力求不落欲套,创出新意。其实,这也 是的成果。 我们总不可以咬嚼别人的成文,只作欣赏才和批评家,还 需将的能力结为成果,落实在作文章的实践中。 纳入本文中心思想,这一组例子从反面说明要创新,要发常人所未能发,必须 。 三、借鉴吸收。 1、如何? 答: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挖掘思想感情的内涵。 2、为什么必须去? 答:因为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与情境有关,与意境有关与联想有关与创新有关, 要参透文章,写出好文章必须学会。 3、本文的思想内容给我们以何启发? 答(1)是文学艺术进步的根本途径。 (2)是精读文章的一个基本方法。 (3)有助于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有助于提高语言修养。 四、比较两种读书方法。 朱光潜:。从字面入手,联系其情境、竟境、思想感情,联想意,创新 意,参悟透彻,全面精深。 马南邨:不求甚解。要学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学诸葛亮“独观其大略”,学陆象山主张:“读书且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 太滞。”马南邨要求人们“不要固执一点,”。 12 分析评价借鉴。其实,的三个义项,没有一个是褒扬的?形容过分推敲 字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谓不重视实际,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 夺理。 但朱光潜在文中赋予它褒扬义,鼓励人们去。 不求甚解也常被用来指摘别人的学习毛病,马南邨也赋予它褒扬意义。 我们记三句话。这两先生告诉我们的道理都是有益的教诲。朱先生教我们精读的 方法,教我们阅读写作时严谨创新的精神。马先生教我们博览的方法,告诉我们 阅读时重在积累和会意。 实际上,我们在读书时,这两种方法常交互使用,只是该用什么方法时就用什么 方法。 》 【课前积累】 玉楼春 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绉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误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彀绉:即皱纱,用来比喻水的波纹。?闹:热闹、浓盛。?浮生:飘 浮无定的短暂的人生。“浮生若梦”,是古代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一种消极的人生 观。?肯爱千金轻一笑:怎么肯爱惜金钱财富而轻视欢乐的生活。 [鉴赏提示]宋祁 (998—1061),字子京,安州安陆(湖北安陆县)人,后徙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宋仁宗天圣二年举进士,曾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累迁 知制诰、工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他的诗词多写个人生活,题材较窄。其词语 言工丽,善炼字句,活泼生动,意切境新。这首词是一首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 名作。其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尤为人津津乐道。上片是写景,下片由写景 转人抒情。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的启示。3.了解的方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13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第一课时 【字词积累】 l 易混字音 锱铢必较(zīzhū) 鲁莽(mǎng) 词藻(zǎo) 付梓(zǐ) 尺牍(dú) 不胜枚举(shèng) 斟酌(zhēn zhuó) 俗滥(làn) l 小练习 1.选出注音无误的一项(D) A 下乘(cheng) 岑寂(cen) 付梓(zi) 锱铢(zizhu) B 没镞(mozu) (jiao) 咀嚼(jue) 嚼舌(jiao) C 蕴藉(yun) 累积(lei) 憎恶(zengwu) 便宜(pianyi) D 尺牍(du) 灞桥(ba) 剥啄(zhuo) 清沁肺腑(qing) 2.下列解释有误的是( B ) A 援引:引用 不求甚解:很深刻 :比喻斟酌 B 尺牍:书信 一川烟草:一片平地 付梓:刻字 C 蕴藉:含蓄 拘礼:限制 游离:不确定的 【补充注释】 清沁肺腑:清新得渗透到人的内脏,比喻使人很感动。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识渊博。五车:书多。 推陈翻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自认为了不起。(多含贬义)鸣:表示。 14 索然无味:形容文章的内容空洞,文字枯燥。也作“索然寡味”。 不即不离:指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远。即:接近;离:远离。 点铁成金:原意是指使石头变成黄金,比喻把别人不好的文章改为好的文章 【导语设计】 推敲的来历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 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 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 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朱雀大街上走。那时正是深秋时分,金风一吹, 落叶飘飘,那景色十分迷人。南岛一高兴,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来。但一琢磨,这是下一句,还得有个上句才行。他就苦思冥想起来了,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 念念叨叨。对面有个官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那锣敲得山响,贾岛愣是没听 见。那官员不是别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职务来说就是长安市市长。他叫刘 栖楚,见贾岛闯了过来,非常生气。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贾岛 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却吟成了一首诗《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处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兰猱桡未返,消息海云端。" 贾岛吃了一回亏,还是不长记性。没过多久,他又一次骑驴闯了官道。他正 琢磨着一句诗,那就是"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嘴里 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比刘栖楚有涵养,他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 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 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 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 但没受处罚,还各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 琢磨,反复斟酌。 【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 15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解放后, 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 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 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文化大革命中,他蹲 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 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 》,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二.思考问题(读书),教师板书字词。 1.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 什么差别?你得到什么启示? 2.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 好?你有什么心得体会? 3.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 又得出什么感想? 三.解题: “”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 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四.解答思考题,并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六个“你这„„”。——感情强烈。 ?启示:A.思想感情不同 ?“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 16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启示:B.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启示:C.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 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3.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 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 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层(3、4段):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1.为什么我们在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 错误而惊讶之意。?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 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 (三)分析第三层(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2.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17 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 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 从文字表达的意境。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 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 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五.总结:第一部分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部分的写作特点: 即举事例,讲道理。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 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 令人心悦诚服。 例子是具体的,具体的例子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启发。 二.分析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 A.正面:点石成金。B.负面:陈词滥调。 2.什么叫直指的意义?什么叫联想的意义?各有什么特点?各用什么修辞格? (略) 3.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的区别是什么?(略) 4.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5.“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一句可否变换分句顺序?为什么? 18 不行。前句与“联想”衔接,后句与“熟路”衔接。换后,就不衔接连贯了。 6.作者举从前做诗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图何在? 表明他们的套语滥调根本与文艺无缘。 7.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无创作动机。?读者无新鲜 真切的情趣。 8.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遇事往深一层想。 9.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B.必须勤奋。C.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 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归纳总结: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2.写作目的:?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的吻合)?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 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四.造句:活用词语,推陈出新的句子。初来乍到?初学乍练。 五.读《如何积累知识》小报,让学生做累积工作。 六.作业:课后练习(第二题是两种读书方法,各有裨益)。 《咬文嚼字》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5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 吻合”精神。 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19 4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解说:教学目的的确定最重要的依据有两条:一是单元要求,二是本课编 者提示。这两者新编课本均有,万不可忽视。) [教学重点]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拎出观点。 ?确定课文的中心论点。 ?评价作者观点。 2写法揣摩 ?学习本文由实例引入,中间才牵出中心论点的写法,以打破中学生写议论 文总爱在开头揭旨的俗套。 ?学习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以克服中学生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 的流弊。 [教学方法] 自读,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自由举书中例分析作者如何正确运用例证法; 熟悉典故及词语。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 在大家预习——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读,以求能分析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 点,并借鉴一些文章的写法,让我们的文章也变得美起来。 20 二、解题 1投影映出: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教师 口头说明:清代,安徽桐城出了以刘大???、方苞、姚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 学家,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先生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的私塾中读 书,旧学功底很深。 2让学生明确本文论题是“咬文嚼字”,它只是圈定论述范围,而其论点要 在文章中求取。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本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段。 ?在理清段落层次大意的基础上,讨论中心论点。 2具体研习,突破重点、难点。 第1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2题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3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 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第4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解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 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 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 而是中间揭旨,中心论点在第3段才出现。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 论据貌似中心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这 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单一两个例子说明这 21 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为此中心论点的辨析要作为重点, 并且让全班学生充分参与,讨论与评析并重。) 3欣赏品味。 课文的第3自然段是核心段,可作典型剖析。 第3段计有7个完整句,第?句到第?句可以看作一个句群(意群)。第? 句又承第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 面,因非作者主攻方面,一句便打住。第?句承?句稍展开。第?句承??说 明原因。第?句进一步申说。第?句与第?句(含例)是从反面证明。如作图解,可这样画。 剖析这个核心段可以确立其在全课中的地位,进而有利于确定它在全文中的 地位;再者也可以窥知作为有深厚桐城派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洁谨严的 风格。“ 4课堂训练。 ?本文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观点与论题的异同(前面题解时没触及):?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论题多用短语及非判断句,非陈述句表达, 而论点则要用判断句或陈述句表达;?论题指示、框定观点;论点围绕、点击 论题。 ?完成课后练习二。 22 明确:A朱光潜与马南郁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同:朱文兼顾阅读、创作两方 面,马文单说阅读。如果说阅读有时只须观其大略而舍弃细枝末节的话,那创 作则决不可粗枝大叶,须知炼字即炼意,即调整思想情感,最精确地表情达意。 B“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这是粗读,“咬文嚼字”“锱铢必较”这是细 读。有的书只须粗读,而且有时受种种条件(如时间)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 读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要做到“会意”。有的书必须细读,如文艺欣 赏,只有咬文嚼字,函泳品味,才能沉潜其中。 C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对咬文嚼字。多数认为“未晓处且放过”, 不要死抠,待一段时间可以再细读。 因而这两种读书方法和态度并不完全对立,读书究竟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件 而定。 (解说:这两道题的设计很有匠心。第1题考查归纳推理(概括能力)。第2题所用的材料曾在旧高中课本第六册选用过。摘录马南邮貌似截然相反的观点 及论据,让学生进行比较辨析,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选这两题作为课 堂练习旨在巩固对本课中心论点的认识,并初步培养对读书的正确态度方法。) 5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文章论证结构的把握、段落层次关系的分析以及典型语段 的品味来揭示文章的中心论点,最后我们还通过做课后第二题,达到对作者观 点的进一步认识,并初步评价了作者的观点。 (解说:此小结旨在使学生明确本课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分析和评价作 者的观点的教学目标进行的,专心致志,决不旁鹜。作者的观点总的来说是正 确的,但不可拘泥,也不可不看所读对象及读书条件等刻意套用。) 23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 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本文的题目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过分推敲 字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 词夺理。 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 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本文的写作特色 1.举例讲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文章主体部分分成两部分,每一部分内容都针对实例分析文字与思想情感的 关系。讲议结合,评析结合,让读者明白了什么叫“咬文嚼字”及怎样“咬文嚼 字”,即嚼出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来。 2.内容丰富,结构严谨。 文章举例很多,但多而有序,多而有纲。紧扣文字和思想情感这个主旨来写。 大结构采用分总式,主体的两部分之间又是层进式的。在讲清了不同文字意味不 同的基础上,从正反两方面来谈善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才能出新意,解决了“为什 么咬文嚼字”和“怎样咬文嚼字”的问题。 “李广射虎”与“情境” 文中第二个例子,“李广射虎”一段。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但必须补充 一些“情境”材料,因为这里不可以仅用“意味”“情感”来解释。李广射 “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 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 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 洁的。 今举几例:《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女奴抱着幼子被人追杀,她奔跑的速度是 超常的,凌汛期的密西西比河横在眼前,她大呼一声把眼一闭跳上浮冰,又一块 一块跳过去。这里的情境是特定的。一个小孩在阳台边玩,不慎滑下,小孩的母 亲从马路那边见状飞奔过来,就在孩子落地的一刹那接住了。后来记者让她再 “表演”无论如何也跑不过来了。有一个人在路上提靴子,正有一辆吉普车冲他 过来了,他在倒下的同时用手托住了车的一侧。吉普车转向而去,仅碾下了他的 一只靴底。然而他的力量本来很平常。 这正是李广射虎的“激变能力”的佐证,原文情节缺一不可。这个例说明文 字与所要表达的情境有关,值得玩味。 24 教法建议 1.教师列举古代锤炼语言的一些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对比阅读来引导学生思考“咬文嚼字”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不 同美学追求。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 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教学设计 通过对比阅读来引导学生思考“咬文嚼字”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不同 美学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 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 —一标点。”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 前者有李白。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贾岛有关于推敲 的典故。 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 是精心改成的。《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 文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熟悉主要内容。 2.根据“学习重点”,确立学习目标。 三、课文分析 1.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其次,让学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 (1)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 25 情感还没有凝炼。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5)?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 想的意义。 (6)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7)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再次,提问学生这些论证材料可否调换位置。如王若虚对《史记》描写李广 射虎一段的改写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两例。 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相对应的,两者密切相关, 不能调换。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共分8个自然段。 ??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炼”字的重要性。 ???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 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 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 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 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 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4.小结。 在论说文中所列举的材料一定要鲜明有力地证明相应的观点,反之则是材料 使用不当。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应具有对应性和最佳性。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并让 学生通过对比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整体感知 阅读马南邨《不求甚解》一文。 三、分析《不求甚解》一文 1.请划分《不求甚解》一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段意。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 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 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具体解释陶 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 要理解“精神实质”。 2.《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6 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3.《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 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困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 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 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 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四、板书设计 习题精选 基础知识 1.选出画线词语使用无误的一项( ) A.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 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但是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 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B.无论是阅读以及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C.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以至在 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D.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 2.选出横线上词语填充最恰当的一项( )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 兴致出来赏月, ,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质。 A.自在无碍,兴尽而返,独往独来 B.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 C.独往独来,兴尽而返,自在无碍 D.兴尽而返,自在无碍,独往独来 3.结合上下文,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 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 落入下乘。 “作”: (2)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一点: 4.选出画线词用得恰当的一句( ) A.他的勇敢博得了普遍的赞誉。 B.离开两种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具体情况,去赞誉资本主义的“美妙”, 决然谈不上什么高明。 C.贫困地区的人民寄来热情洋溢的感谢信,由衷赞誉曙光中学师生对失学 儿童的深情厚谊。 D.杂技演员高超的技巧,惊险的动作,令人赞誉不已。 5.《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闹’字而境界全出。” 从下列诗词中找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选出判断正确的项(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A.?润 ?点 ?火 ?笑 B.?潜 ?翻 ?蓝 ? 27 笑 C.?润 ?翻 ?蓝 ?春 D.?潜 ?点 ?火 ?春 6.有些话如果缺乏一定的语境,就容易产生歧义。请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 词句,使整句话不产生歧义。 (1) 研究鲁迅的书。 (2) 研究鲁迅的书。 (3)咬死了猎人的狗 。 (4) 咬死了猎人的狗。 参考答案: 1.D(A.转折语意过强 B.应为选择关系 C.强调的意味未表达出) 2.B 3.(1)是匠心独运的创作(2)通过字词的联想义使意蕴丰富 4.A(提示:B项应为“赞美”;C项应为“赞扬”;D项应为“赞叹”。) 5.A 6.(1)他正在撰写一本„„ (2)要想了解30年代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尖锐斗争史实,就必须„„ (3)终于受到村民的团团包围,最后死在村 民的棍棒之下 (4)老虎躲过猎人的箭,凶猛地„„ 阅读赏析 (一) 比较下列句子,哪句表现力更强些? 1. a.春风又入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 a.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浓。 b.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3.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 4. a.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早梅》) b.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 5. a.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b.风送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6. a.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b.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 (二) 下列两组诗,加入哪一组动词境界全出? 1.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a.摇 映 b.舞 隐 c.弄 吻 d.扶 失 2.山色蒙蒙( )画轴,白鸥飞处( )诗来。 a.如 带 b.横 带 c.入 送 d.挂 入 参考答案 1.d 2.b (三) 在诗中的括号内,填入六个字,构成六幅画。 塞鸿秋•浔阳即景 28 元•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 ),淮山数点青如( ), 江帆几片疾如( ),山泉千尺飞如( )。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 ), 塞鸿一字来如( )。 原诗 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霞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四) 阅读下列文字,说说修改稿好在哪里? 原稿: 老渔民长得高大结实,看样子60岁左右,嘴巴下留着一把花白胡子。瞧他 那眉目神气,就像秋天的晴空一样,晴朗又透明又深沉。 修改稿: 老渔民长得高大结实,留着一把花白胡子。瞧他那眉目神气,就像秋天的高 空一样,又晴朗又深沉 29
本文档为【咬文嚼字经典教案及练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194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7KB
软件:Word
页数:52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07
浏览量: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