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防毒面具GB 2890-2009

防毒面具GB 2890-2009

举报
开通vip

防毒面具GB 2890-2009 书书书 犐犆犛13.340.30 犆73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犌犅2890—2009 代替GB2890—1995,GB/T2891—1995,GB/T2892—1995 呼吸防护 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 犚犲狊狆犻狉犪狋狅狉狔狆狉狅狋犲犮狋犻狅狀—犖狅狀狆狅狑犲狉犲犱犪犻狉狆狌狉犻犳狔犻狀犵狉犲狊狆犻狉犪狋狅狉狊 20090413发布 2009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 国 国 家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 会 发 布 书书书 目...

防毒面具GB 2890-2009
书书书 犐犆犛13.340.30 犆73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犌犅2890—2009 代替GB2890—1995,GB/T2891—1995,GB/T2892—1995 呼吸防护 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 犚犲狊狆犻狉犪狋狅狉狔狆狉狅狋犲犮狋犻狅狀—犖狅狀狆狅狑犲狉犲犱犪犻狉狆狌狉犻犳狔犻狀犵狉犲狊狆犻狉犪狋狅狉狊 20090413发布 2009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 国 国 家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 会 发 布 书书书 目  次 前言 Ⅰ!!!!!!!!!!!!!!!!!!!!!!!!!!!!!!!!!!!!!!!!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 1!!!!!!!!!!!!!!!!!!!!!!!!!!!!!!!!!!!!!!! 4 分类及标记 2!!!!!!!!!!!!!!!!!!!!!!!!!!!!!!!!!!!! 5 技术要求 3!!!!!!!!!!!!!!!!!!!!!!!!!!!!!!!!!!!!! 6 面罩测试方法 7!!!!!!!!!!!!!!!!!!!!!!!!!!!!!!!!!!! 7 过滤件测试方法 16!!!!!!!!!!!!!!!!!!!!!!!!!!!!!!!!!! 8 检验规则 33!!!!!!!!!!!!!!!!!!!!!!!!!!!!!!!!!!!!! 9 标识 34!!!!!!!!!!!!!!!!!!!!!!!!!!!!!!!!!!!!!!! 附录A(资料性附录) 过滤件类型与原标准对照表 35!!!!!!!!!!!!!!!!!!!! 附录B(资料性附录) 测试头模主要尺寸 36!!!!!!!!!!!!!!!!!!!!!!!! 附录C(资料性附录) 测试要求汇总 37!!!!!!!!!!!!!!!!!!!!!!!!!! 参考文献 38!!!!!!!!!!!!!!!!!!!!!!!!!!!!!!!!!!!!!! 犌犅2890—2009 前  言   本标准的5.1.2、5.1.5、5.1.6、5.1.8、5.1.9、5.1.11、5.1.12、5.2.3、5.2.4、5.2.5、5.2.6、5.2.7、 5.2.8、第9章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的条款。 本标准代替GB2890—1995《过滤式防毒面具通用技术条件》、GB/T2891—1995《过滤式防毒面具 面罩性能试验方法》、GB/T2892—1995《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性能试验方法》。 本标准与GB2890—1995、GB/T2891—1995、GB/T2892—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面罩的预处理; ———增加面罩阻燃性的要求及测试方法; ———增加面罩头带强度指标的要求及测试方法; ———增加面罩与过滤件间结合强度的要求及测试方法; ———增加面罩导气管气密性测试方法; ———增加过滤件的预处理; ———增加特殊性能的过滤件测试介质透过浓度的计算公式; ———增加特殊过滤件防护时间的分析方法; ———修改全面罩、半面罩、过滤件的定义; ———修改面罩、过滤件的分类; ———修改面罩连接部件的要求; ———修改面罩泄漏率的要求及测试方法; ———修改面罩死腔的要求及测试方法; ———修改部分过滤件的标色; ———修改过滤件的防护时间要求; ———修改过滤件通气阻力要求及测试方法; ———修改过滤件强度的要求及测试方法; ———删除过滤件装填牢固度的要求及测试方法; ———删除头罩式全面罩罩体材料的要求; ———删除面罩装配气密性的要求及测试方法; ———删除呼气阀耐老化性的要求及测试方法。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 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管理档案一煤矿调度员先进事迹安全生产副经理安全生产责任最近电力安全生产事故安全生产费用投入台账 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委员会(SAC/TC112)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防化研究院、梅思安(中国)安全设备有限公司、山西新华防护器材有限责任 公司、3M中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文芬、刘江歌、丁松涛、周芸芸、姚海峰、赵大力、姚红、陈倬为。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2890—1982、GB2890—1995; ———GB2891—1982、GB/T2891—1995; ———GB2892—1982、GB/T2892—1995。 Ⅰ 犌犅2890—2009 呼吸防护 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的分类及标记、技术要求、面罩测试方法、过滤件测试方法、检验 规则及标识。 本标准适用于基于自吸过滤原理的防毒面具。 本标准不适用于缺氧环境、水下作业、逃生和消防热区用呼吸防护用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2428—1998 成年人头面部尺寸 GB2626—2006 呼吸防护用品 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 GB/T5703—1999 用于技术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的人体测量基础项目 GB/T10586—2006 湿热试验箱技术条件 GB/T10589—2008 低温试验箱技术条件 GB/T11158—2008 高温试验箱技术条件 GB/T12903—2008 个体防护装备术语 GB14866—2006 个人用眼护具技术要求 3 术语 GB/T12903—2008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 狀狅狀狆狅狑犲狉犲犱犪犻狉狆狌狉犻犳狔犻狀犵狉犲狊狆犻狉犪狋狅狉 靠佩戴者呼吸克服部件阻力,防御有毒、有害气体或蒸气、颗粒物(如毒烟、毒雾)等危害其呼吸系统 或眼面部的净气式防护用品。 3.2  全面罩 犳狌犾犾犿犪狊犽 与面部密合,能遮盖住眼、面、鼻、口和下颌等的面罩。 3.3 半面罩 犺犪犾犳犿犪狊犽 与面部密合,能遮盖口和鼻,或覆盖口、鼻和下颌的面罩。 3.4 防护时间 狆狉狅狋犲犮狋犻狏犲狋犻犿犲 在规定条件下,测试介质从开始通入过滤件至测试介质透过浓度达到限定值时的时间。 3.5  过滤件 犳犻犾狋犲狉 滤毒盒 cartridge 滤毒罐 canister 1 犌犅2890—2009 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使用的,可滤除吸入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的过滤组件。 3.6 吸气阀 犻狀犺犪犾犪狋犻狅狀狏犪犾狏犲 只允许吸入气体通过其进入面罩,防止呼出气体通过它排出面罩的单向阀门。 3.7  呼气阀 犲狓犺犪犾犪狋犻狅狀狏犪犾狏犲 只允许呼出气体通过其排出面罩,防止吸入气体通过它进入面罩的单向阀门。 3.8 面罩泄漏率 犻狀狑犪狉犱犾犲犪犽犪犵犲狅犳犿犪狊犽 在规定的条件下,受试者吸气时泄漏入面罩内的模拟剂浓度与吸入空气中模拟剂浓度的比值。 3.9  死腔 犱犲犪犱狊狆犪犮犲 从前一次呼气中被重新吸入的气体的体积。 注:用二氧化碳在吸入气体中的体积分数表示。 3.10  导气管 犫狉犲犪狋犺犻狀犵犺狅狊犲 用于连接面罩与过滤件的气密性软管。 4 分类及标记 4.1 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 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按照面罩与过滤件的连接方式可分为导管式防毒面具和直接式防毒面具。 4.2 面罩 面罩按结构分为全面罩和半面罩。 4.3 过滤件 4.3.1 过滤件类型 4.3.1.1 普通过滤件 普通过滤件包括: a) A型:用于防护有机气体或蒸气; b) B型:用于防护无机气体或蒸气; c) E型:用于防护二氧化硫和其他酸性气体或蒸气; d) K型:用于防护氨及氨的有机衍生物; e) CO型:用于防护一氧化碳气体; f) Hg型:用于防护汞蒸气; g) H2S型:用于防护硫化氢气体。 4.3.1.2 多功能过滤件 用于防护4.3.1.1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过滤件。 4.3.1.3 综合过滤件 带有滤烟功能的普通过滤件或多功能过滤件。 4.3.1.4 特殊过滤件 用于防护本标准未规定的、由制造商特别指明气体或蒸气的过滤件。 4.3.2 过滤件级别 4.3.2.1 过滤件防护时间 过滤件按照防护时间的不同分为: 2 犌犅2890—2009 a) 1级:一般能力的防护时间; b) 2级:中等能力的防护时间; c) 3级:高等能力的防护时间; d) 4级:特等能力的防护时间。 4.3.2.2 综合过滤件的滤烟性能 综合过滤件的滤烟性能按照滤烟效率不同分为: a) P1:一般能力过滤效率; b) P2:中等能力过滤效率; c) P3:高等能力过滤效率。 4.3.3 标记 过滤件的标记由过滤件类型、过滤件级别、滤烟性能级别组成。字母P、D、Z、T分别代表普通过滤 件、多功能过滤件、综合过滤件和特殊过滤件。 示例1:1级A型普通过滤件标记为:PA1。 示例2:2级具有防护A、B两种类型气体的多功能过滤件标记为:DA/B2。 示例3:1级E型具有滤烟性能P2级的综合过滤件标记为:ZEP21。 示例4:特殊过滤件的标记为:T。 5 技术要求 5.1 面罩 5.1.1 一般要求 5.1.1.1 面罩边缘应平滑,无明显棱角和毛刺,无影响气密性的缺陷。 5.1.1.2 面罩应与面部紧密贴合,无明显压痛感,面罩的固定系统应能根据佩戴者的需要调节。 5.1.1.3 面罩上可更换部件应易于更换。 5.1.1.4 面罩观察眼窗应视物真实,有防止镜片结雾的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 5.1.1.5 面罩材料应无毒、无刺激性、对健康无害,能够经受制造商推荐的清洗或消毒处理。 5.1.1.6 面罩上的金属材料表面应进行防腐蚀处理。 5.1.2 高低温适应性 按6.3预处理后的面罩应无明显变形,螺纹连接部分应能与过滤件很好地连接。 5.1.3 阻燃性 按6.4的规定进行测试,续燃时间不应超过5s。 5.1.4 面罩的呼气阀 5.1.4.1 呼气阀应有保护其不受损害的呼气阀盖,呼气阀应具有良好的动作性。 5.1.4.2 按6.5的规定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应符合: a) 当呼气阀减压至-1180Pa时,全面罩呼气阀于45s内负压值下降不应大于500Pa; b) 当呼气阀减压至-1180Pa时,半面罩呼气阀恢复至常压的时间不应小于20s。 5.1.5 面罩泄漏率 按6.6的规定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应符合: a) 全面罩的泄漏率不应大于0.05%; b) 半面罩的泄漏率不应大于2%。 5.1.6 面罩死腔 按6.7的规定进行测试,测试结果不应大于1%。 3 犌犅2890—2009 5.1.7 视野 按6.8的规定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应符合表1要求。 表1 面罩视野 项 目 全面罩 大眼窗 双眼窗 半面罩 视野 总视野/% ≥70 ≥65 — 双目视野/% ≥55 ≥24 ≥65 下方视野/° ≥35 ≥35 ≥35 5.1.8 面罩的吸气阻力和呼气阀阻力 按6.9、6.10的规定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应符合表2要求。 表2 面罩的吸气阻力和呼气阀阻力 测试项目 吸气阻力/Pa 呼气阀阻力/Pa 全面罩 ≤40 ≤100 半面罩 ≤20 ≤50 5.1.9 面罩观察眼窗 5.1.9.1 按6.11的规定进行测试,镜片的透光率(透光比)不应小于89%。 5.1.9.2 按GB14866—2006中6.2.1的规定进行测试,镜片不能破碎。 5.1.10 面罩与过滤件结合强度 按6.12的规定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应符合: a) 全面罩与过滤件接头的结合力不应小于250N,不能有明显的破坏; b) 半面罩与过滤件接头的结合力不应小于50N,不能有明显的破坏; c) 带导气管的全面罩,导气管与全面罩的结合力不应小于50N。 5.1.11 头带强度 按6.13的规定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应符合: a) 全面罩头带应能够经受150N的拉力持续时间10s,不发生破断; b) 半面罩头带应能够经受50N的拉力持续时间10s,不发生破断。 5.1.12 导气管 5.1.12.1 导气管应具有良好的伸缩性,弯曲成各种形状时应能保证气流通畅。 5.1.12.2 按6.14的规定进行测试,导气管内压力值应在15s内不变化。 5.1.12.3 导气管长度应为(50~100)cm。 5.2 过滤件 5.2.1 外观要求 过滤件外观应平滑,无毛刺,无影响致密性的缺陷。 5.2.2 过滤件的质量 a) 直接连接半面罩的过滤件总质量不应大于300g; b) 直接连接全面罩的过滤件总质量不应大于500g。 5.2.3 过滤件的通气阻力 按7.5规定的条件测试,测试结果应符合表3的要求。 4 犌犅2890—2009 表3 过滤件的通气阻力 单位为帕 过滤件级别 4级 3级 2级 1级 测试条件 30L/min 95L/min 30L/min 95L/min 30L/min 95L/min 30L/min 95L/min 普通过滤件 ≤180 ≤640 ≤200 ≤770 ≤120 ≤560 ≤80 ≤400 综合过滤件 ≤200 ≤770 ≤220 ≤820 ≤140 ≤610 ≤120 ≤560 多功能过滤件 ≤180 ≤640 ≤200 ≤770 ≤120 ≤560 ≤80 ≤400 特殊过滤件 ≤180 ≤640 ≤200 ≤770 ≤120 ≤560 ≤80 ≤400 5.2.4 过滤件的排尘量 按7.6的规定进行排尘量测试,A型、CO型过滤件的排尘量不应大于0.24mg,其他类型过滤件的 排尘量不应大于0.12mg。 5.2.5 过滤件的致密性 5.2.5.1 过滤件(罐型)按7.7规定的条件测试,1min内不应有气泡逸出。 5.2.5.2 过滤件(盒型)应密封包装。 5.2.6 过滤件强度 按7.8规定的条件测试,过滤件(罐型)的致密性应符合5.2.5.1的要求。 5.2.7 综合过滤件的滤烟性能 按7.9的规定进行滤烟性能测试,测试结果应符合表4的要求。 表4 综合过滤件的滤烟性能 级 别 P3 P2 P1 效率/% ≥99.99 ≥99.0 ≥95.0 5.2.8 过滤件的标色及防护时间 5.2.8.1 标色色条要环绕过滤件一周,色条宽度不应小于3mm。 5.2.8.2 普通过滤件的标色应符合表5的规定;多功能过滤件应标识每种防护气体在表5中规定的相 应标色,两色条间无间隔;综合过滤件的标色要在表5规定的标色基础上加粉色色条,两色条间无间隔。 5.2.8.3 按7.10的规定进行防护时间的测试,普通过滤件的防护时间应符合表5的规定;多功能过滤 件的防护时间应能分别满足表5中对每种气体的要求;综合过滤件的防护时间与相对应的普通过滤件 的防护时间相同,应符合表5的规定。 5.2.8.4 特殊过滤件的标色及防护性能 5.2.8.4.1 特殊过滤件的标色应为紫色。 5.2.8.4.2 应在过滤件上清晰标明防护气体名称。 5.2.8.4.3 特殊过滤件的防护时间: a) 测试介质浓度:由制造厂商提出; b) 防护时间:按照式(1)计算: 狋=100000犆犻 …………………………(1)   式中: 狋———防护时间,单位为分(min); 犆犻———制造厂商提出的测试介质浓度,单位为毫升每立方米(mL/m3)。 5 犌犅2890—2009 书书书 表 5   过 滤 件 的 标 色 及 防 护 时 间 过 滤 件 类 型 标 色 防 护 对 象 举 例 测 试 介 质 4 级 3 级 2 级 1 级 测 试 介 质 浓 度 / ( m g/ L ) 防 护 时 间 / mi n ≥ 测 试 介 质 浓 度 / ( m g/ L ) 防 护 时 间 / mi n ≥ 测 试 介 质 浓 度 / ( m g/ L ) 防 护 时 间 / mi n ≥ 测 试 介 质 浓 度 / ( m g/ L ) 防 护 时 间 / mi n ≥ 穿 透 浓 度 / ( m L/ m 3 ) A 褐 苯 、苯 胺 类 、四 氯 化 碳 、硝 基 苯 、氯 化 苦 苯 32 .5 13 5 16 .2 11 5 9 .7 70 5 .0 45 10 B 灰 氯 化 氰 、氢 氰 酸 、氯 气 氢 氰 酸 (氯 化 氰 ) 11 .2 ( 6 ) 90 ( 8 0 ) 5 .6 ( 3 ) 63 ( 5 0 ) 3 .4 ( 1 .1 ) 27 ( 2 3 ) 1 .1 ( 0 .6 ) 25 ( 2 2 ) 10 a E 黄 二 氧 化 硫 二 氧 化 硫 26 .6 30 13 .3 30 8 .0 23 2 .7 25 5 K 绿 氨 氨 7 .1 55 3 .6 55 2 .1 25 0 .7 6 25 25 C O 白 一 氧 化 碳 一 氧 化 碳 5 .8 18 0 5 .8 10 0 5 .8 27 5 .8 20 50 H g 红 汞 汞 — — 0 .0 1 4 80 0 0 .0 1 3 00 0 0 .0 1 2 00 0 0 .1 H 2 S 蓝 硫 化 氢 硫 化 氢 14 .1 70 7 .1 11 0 4 .2 35 1 .4 35 10     注 : 本 标 准 过 滤 件 与 原 标 准 的 对 照 参 见 附 录 A 。     a C 2 N 2 有 可 能 存 在 于 气 流 中 ,所 以 ( C 2 N 2 + H C N )总 浓 度 不 能 超 过 10 m L/ m 3 。 6 犌犅2890—2009 6 面罩测试方法 6.1 测试样品 测试样品应符合产品标识的描述,功能有效。测试样品的总数量应根据测试的具体要求确定,参见 附录C。 6.2 外观检查 在进行实验室性能测试前,应对样品进行目测外观检查,样品应符合5.1.1的要求。 6.3 预处理 6.3.1 设备 a) 高温试验箱技术性能应符合GB/T11158—2008的要求; b) 低温试验箱技术性能应符合GB/T10589—2008的要求; c) 湿热试验箱技术性能应符合GB/T10586—2006的要求。 6.3.2 方法 将样品从原包装中取出,按照顺序依次进行下列条件处理: a) 在(70±3)℃,相对湿度小于20%的高温试验箱中放置(72±3)h; b) 在(70±3)℃,相对湿度(95~100)%的湿热试验箱中放置(72±3)h; c) 在(-30±3)℃的低温试验箱中放置(24±1)h。 在进行每一步骤前,应在样品温度恢复至室温后至少4h再进行后续测试。 注:预处理应确保样品在不受热冲击的方式下进行。 6.4 阻燃性测试 6.4.1 样品数量 1个未处理样品。 6.4.2 测试步骤 按GB2626—2006中6.15.3的规定进行。 6.4.3 测试结果 测试结果应符合5.1.3的要求。 6.5 呼气阀气密性测试 6.5.1 样品数量 呼气阀应从面罩罩体上取样。 4个样品,其中2个为未处理样品,2个为经过预处理后样品。 6.5.2 测试装置 测试装置示意见图1。 7 犌犅2890—2009   1———微压计; 2———定容腔体; 3———被测呼气阀; 4———抽气控制阀; 5———空气流量计; 6———抽气泵。 图1 呼气阀气密性测试装置示意图 6.5.2.1 定容腔体:容积(150±10)mL。 6.5.2.2 气体流量计:量程(0~800)mL/min,精度1级。 6.5.2.3 微压计:量程(0~2000)Pa,精度1Pa。 6.5.2.4 秒表:精度0.1s。 6.5.3 测试条件 6.5.3.1 常温常压,相对湿度应小于75%。 6.5.3.2 呼气阀与定容腔体应气密,与水平垂直,阀片不应受力而变形,呼气阀应清洁干燥。 6.5.4 测试步骤 6.5.4.1 将定容腔体与呼气阀的通气孔封闭,抽气至-1180Pa,关闭抽气控制阀后,2min内不应观 察到压力变化。 6.5.4.2 将呼气阀装在定容腔体上,以不大于500mL/min的流速抽气至定容腔体内为-1250Pa,关 闭控制阀。 6.5.4.3 当系统为-1180Pa时开始计时。 6.5.5 测试结果 6.5.5.1 全面罩记录45s时负压变化值。 6.5.5.2 半面罩记录恢复到0Pa时所需的时间。 6.5.5.3 测试结果应符合5.1.4的规定,4个样品中有一个不合格则视为未通过。 6.6 面罩泄漏率的测试———油雾法 6.6.1 样品数量 4个样品,其中2个为未处理样品,2个为预处理后样品。 面罩应正确装配制造商提供的过滤件或导气管。 6.6.2 测试装置 测试装置示意见图2。 8 犌犅2890—2009   1———油雾发生器; 2———抽气泵; 3———调节阀; 4———过滤件; 5———检测仓; 6———检测仓采样管; 7———受试面罩采样管; 8———补充新鲜空气; 9———光度计; 10———新鲜空气。 图2 面罩泄漏率测试装置示意图 6.6.2.1 油雾发生装置:使用玉米油,能发生气量不低于100L/min的气溶胶状油雾,油雾的空气动力 学粒径分布应为(0.02~2)μm,质量中位径约为0.3μm。且发生装置附带有大粒径油雾分离器以及控 制工作条件的各种组成部分。 6.6.2.2 检测仓:有玻璃壁的密室,其大小应允许受试人员完成规定动作,有油雾入口和溢出口并允许 取样管路通出和受试人员吸气流从外部通入。油雾室亦可用木材、塑料等制成。检测仓内有效空间的 浓度变化不应超过10%。 6.6.2.3 光度计:检测范围为(0.001~200)mg/m3,精度为1%,响应时间不大于500ms。 6.6.2.4 采样流量:(1~2)L/min。 6.6.3 测试条件 6.6.3.1 每个面罩按其适配范围选择头、面部尺寸符合的人员10名进行配戴测试。受试者应将胡须 刮干净。面罩佩戴应以受试者感觉合适为度,头带调节不应过紧或过松。按GB/T5703—1999的要求 测量并记录受试者的形态面长和面宽数据。 6.6.3.2 检测仓油雾浓度应在(150~200)mg/m3 范围内。 6.6.3.3 过滤件对油雾过滤效率应高于99.995%,若制造商无此油雾过滤效率的过滤件,测试过程中 允许用高于99.995%的过滤件替代,但应能与面罩装配良好。 6.6.3.4 检测仓采样管的位置应位于受试者头部活动区域,被测样品上安装取样管,接口应保持气密, 其管端应靠近口鼻区。 9 犌犅2890—2009 6.6.4 测试步骤 6.6.4.1 将油雾通入检测仓,将浓度调节到测试要求浓度并使其稳定,开动抽气泵,气流浓度经光度计 测量,即为犆0。 6.6.4.2 受试者正确佩戴面罩,按使用方法作初步气密检查,调整合适,将取样管连接至光度计。 6.6.4.3 开动抽气泵,测取受试者在检测仓外无烟雾的空气中呼吸时面罩内气流的浓度,取5个数,其 平均值为本底浓度犆e。 6.6.4.4 令受试者进入检测仓并按指令完成下列动作,测取每个动作下面罩内气流的浓度,各5个数 据,其平均值作为该动作的泄漏浓度犆。 a) 平静状态最少1min; b) 头部上下左右摆动最少1min; c) 讲话约1min。 6.6.5 测试结果 6.6.5.1 每个受试者在静、动、讲任一种状态的面罩泄漏率犓x按式(2)计算: 犓x= (犆-犆e) 犆0 × 100 …………………………(2)   式中: 犓x———分别为静、动、讲时各动作的面罩泄漏率,%; 犆———分别为静、动、讲时各动作的面罩内气流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3); 犆e———被测面罩本底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3); 犆0———检测仓内油雾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3)。 6.6.5.2 对每个受试者的面罩泄漏率按式(3)计算: 犓狀 = 13∑犓x …………………………(3)   式中: 犓狀———每个受试者的面罩泄漏率,%; 犓x———静、动、讲每个动作的面罩泄漏率,%。 6.6.5.3 测试结果 样品的泄漏率按式(4)计算: 犓 = 110∑犓狀 …………………………(4)   式中: 犓———每个面罩的泄漏率,%; 犓狀———每个受试者的面罩泄漏率,%。 测试结果应符合5.1.5的要求,4个样品中有一个不合格则视为未通过。 6.7 面罩死腔测试 6.7.1 样品数量 2个样品,其中1个为未处理样品,1个为预处理后样品。 6.7.2 测试设备 测试装置示意见图3。 01 犌犅2890—2009   1———呼吸机; 2———辅助泵; 3———单向阀; 4———流量计; 5———补偿袋; 6———二氧化碳气体分析仪; 7———电磁阀; 8———测试头模; 9———吸入气体取样管; 10———二氧化碳吸收器; 11———二氧化碳。 图3 面罩死腔测试装置 6.7.2.1 呼吸机:模拟呼吸频率调节范围为(10~40)次/min,模拟呼吸潮气量调节范围为(0.5~3.0) L/min。 6.7.2.2 二氧化碳(CO2)气源:CO2 的体积分数为(5.0±0.1)%。 6.7.2.3 CO2 流量计:量程不低于40L/min,精度为2级。 6.7.2.4 CO2 分析仪器:量程不低于12%,精度不低于0.1%。 6.7.2.5 测试装置气路的总死腔(不包括呼吸机)不应超过2000mL。 6.7.2.6 电风扇:应用电风扇在被测样品侧面吹风,使气流在面罩前的流速为0.5m/s。 6.7.3 测试步骤 6.7.3.1 将面罩正确地佩带到测试头模上,面罩应气密无变形。需要时,可用PVC带或其他合适的密 封剂将面罩的周边与测试头模密封。 6.7.3.2 将呼吸机调整到呼吸频率25次/min,呼吸潮气量2L/次。 6.7.3.3 CO2 应通过一个流量计、补偿袋和单向阀送入呼吸机内。为防止CO2 的聚集,在电磁阀和呼 吸机之间的吸气回路上应使用CO2 吸收器。 11 犌犅2890—2009 6.7.3.4 连续测量并记录吸入气体中的CO2 含量,测试应进行至CO2 浓度达到稳定时为止。 6.7.3.5 检测离测试头模鼻端1m远处的环境中的CO2 浓度。当吸入气体中的CO2 浓度达到稳定 时,即刻测量环境中的CO2 浓度。环境中的CO2 浓度也可在CO2 气源关闭之后,从取样管中进行测 量。只有当环境中的CO2 浓度低于0.1%时,测试结果才被认为有效。 6.7.4 测试结果 6.7.4.1 从吸入气体中的CO2 含量的测量值中扣除检测环境中的CO2 浓度。受试样品应进行3次测 试,其平均值即为吸入气体中的CO2 含量。 6.7.4.2 测试结果应符合5.1.6的规定,2个样品中有一个不合格则视为未通过。 6.8 视野 6.8.1 样品数量 1个未处理样品,面罩上正确装配制造商提供的过滤件或导气管。 6.8.2 测试装置 6.8.2.1 视野计 视野计由三部分组成: a) 半圆弧弓:半径(300~340)mm可以绕通过其中点0°的水平半径而转动,两边自0°起每5°有 一刻度延伸至90°弧弓上装有可滑动的白色视标; b) 记录装置:记录针通过轴轮等组件与视标连动,将视标的方位和角度对应地记录在视野图 纸上; c) 座架:用以支撑半圆弧弓及固定记录装置。 6.8.2.2 测试头模 头模本身的视野应符合中国成年人平均视野,两眼瞳孔位置装置小灯泡,两眼瞳孔距离应符合 GB/T2428—1998的规定,灯泡顶点连线在两眼中点后(7±0.5)mm,测试头模在工作台上安装的位置 应能使左右眼分别置于半圆弧弓的圆心处,并直视其“0”点。 6.8.2.3 记录纸与记录装置配套使用,上印有平均视野曲线。 6.8.2.4 求积仪:精度0.1cm2。 6.8.3 测试要求 6.8.3.1 测试工作应在暗室中进行。 6.8.3.2 正确佩带面罩,头带应调节适宜,注意面罩在头模上的左右对称性。 6.8.4 测试步骤 6.8.4.1 检查视野计记录装置和视标连动工作是否正确并仔细校正,在记录台上正确装好记录纸,把 受试面具佩带在测试头模上调整正确,不过松、过紧。将戴着面具的测试头模放在座上使左或右眼处于 弧弓圆心,并接通该眼灯泡电源。从垂直或水平的任一方位开始每(15~30)°之间测量一点,直至全方 位都测到。 6.8.4.2 移动头模按6.8.4.1对另一眼测量然后取下记录纸。 6.8.4.3 将面罩脱下,重新调整,按上述步骤重复测3次。 6.8.5 测试结果 6.8.5.1 把每张记录纸上所记的点分别按左右眼视野连接成封闭曲线除特殊点外一般要自然平滑。 6.8.5.2 用求积仪分别量取每张记录纸上双目视野图和总视野图的面积犛犻,设未戴面罩的相应平均 视野图面积犛,测得视野保存率τ。 τ=γ ·犛犻 犛 ×100 …………………………(5)   式中: τ———视野保存率,%; 21 犌犅2890—2009 γ———校正系数,由图4给出; 犛犻———双目视野图和总视野图面积,单位为平方厘米(cm2); 犛———平均视野图面积,单位为平方厘米(cm2)。 图4 总视野和双目视野校正系数图 6.8.5.3 按照每张视野图左右视野曲线的下方交点的位置,得出下方视野值(°)。 6.8.5.4 求出受试面罩3次视野结果的平均值。 6.8.5.5 测试结果应符合5.1.7的规定。 6.9 吸气阻力测试 6.9.1 样品数量 3个未处理样品。 6.9.2 测试装置 测试装置示意见图5。   1———受试面罩; 2———测试头模; 3———测压三通管; 4———调节螺旋夹; 5———空气流量计; 6———抽气泵; 7———压力计。 图5 吸气阻力测试装置示意图 31 犌犅2890—2009 6.9.2.1 流量计:量程为(0~40)L/min,精度1级。 6.9.2.2 压力计:量程为(0~2000)Pa,精度为1Pa。 6.9.2.3 测试头模:主要尺寸应参考附录B的要求,分为大号、中号和小号。 6.9.2.4 抽气泵:抽气流量不低于150L/min。 6.9.3 测试步骤 6.9.3.1 将通气量调节至(30±0.6)L/min,测量并记录系统的阻力犘1。 6.9.3.2 将面罩按照制造商推荐的方法佩戴在匹配的测试头模上,调节通气量(30±0.6)L/min,测量 并记录阻力犘2。 6.9.4 结果计算 面罩吸气阻力按照式(6)进行计算: 犘=犘2-犘1 …………………………(6)   式中: 犘———面罩吸气阻力,单位为帕(Pa); 犘1———系统吸气阻力,单位为帕(Pa); 犘2———面罩和系统吸气阻力,单位为帕(Pa)。 测试结果应符合5.1.8的规定,3个面罩有一个不合格,则视为测试未通过。 6.10 呼气阀阻力测试 6.10.1 样品数量 3个未处理样品上的呼气阀,呼气阀应从面罩罩体上取样。 6.10.2 测试装置 测试装置示意见图6。   1———空气流量计; 2———测压三通管; 3———呼气阀座; 4———被测呼气阀; 5———压力计。 图6 呼气阀阻力测试装置示意图 6.10.2.1 流量计:量程为(0~40)L/min,精度1级。 6.10.2.2 压力计:量程为(0~2000)Pa,精度为1Pa。 6.10.2.3 测压三通:管内径(16±0.5)mm,长度100mm,传压孔在气流内的开口不大于6mm。 6.10.2.4 空气压缩机:通气量不小于250L/min。 6.10.3 测试步骤 6.10.3.1 将通气量调至(30±0.6)L/min,测量系统的阻力犘1。 6.10.3.2 将呼气阀装入测试系统,调节通气量(30±0.6)L/min,并记录测量阻力犘2。 6.10.4 测试结果 呼气阀阻力按照式(7)计算: 41 犌犅2890—2009 犘=犘2-犘1 …………………………(7)   式中: 犘———面罩呼气阀阻力,单位为帕(Pa); 犘1———系统呼气阀阻力,单位为帕(Pa); 犘2———面罩和系统呼气阀阻力,单位为帕(Pa)。 测试结果应符合5.1.8的规定,3个样品有一个不合格,则视为测试未通过。 6.11 镜片透光率测试 6.11.1 样品数量 2个样品,其中1个为未处理样品,1个为预处理后样品。 6.11.2 测试步骤 按GB14866—2006中6.1.3的规定进行测试。 6.11.3 测试结果 测试结果应符合5.1.9.1的规定,2个面罩有一个不合格,则视为测试未通过。 6.12 面罩与过滤件结合强度测试 6.12.1 样品数量 2个样品,其中1个为未处理样品,1个为预处理后样品。 6.12.2 测试装置 测试装置示意见图7。 图7 面罩与过滤件结合强度的测试 6.12.3 测试步骤 6.12.3.1 将面罩按照制造商推荐的方法佩戴在匹配的测试头模上,用带子将面罩固定在头型上,使施 加的轴向拉力作用在连接部位而不是罩体上。 6.12.3.2 按照5.1.10的要求向连接部位施加轴向力,持续10s。观察连接部位的情况。 6.12.4 测试结果 测试结果应符合5.1.10的规定,2个面罩有一个不合格,则视为测试未通过。 6.13 头带强度测试 6.13.1 样品数量 2个样品,其中1个为未处理样品,1个为预处理后样品。 6.13.2 测试步骤 按照5.1.11的要求分别对面罩的每根头带悬挂规定质量的重物,持续10s,观察头带有无明显损 51 犌犅2890—2009 伤或断裂。悬挂过程不应对样品形成冲击。 6.13.3 测试结果 测试结果应符合5.1.11的规定,2个面罩有一个不合格,则视为测试未通过。 6.14 面罩导气管气密性测试 6.14.1 样品数量 1个未经预处理的导气管。 6.14.2 测试装置 测试装置示意见图8。   1———底座; 2———接头塞柱; 3———螺旋接头; 4———压力表; 5———阀门。 图8 面罩导气管气密性测试装置示意图 压力表:量程(0~0.1)MPa,精度1级。 6.14.3 测试步骤 6.14.3.1 将装配好的导气管外套螺帽拧紧在螺旋接头上,另一端接在接头塞柱上。打开压缩空气,调 节阀门,使导气管内压力达到0.049MPa,关闭阀门。 6.14.3.2 观察15s内压力表的变化情况。 6.14.4 测试结果 测试结果应符合5.1.12.2的规定。 7 过滤件测试方法 7.1 总则 在所有条款的测试中,测试样品应全部符合要求,该条款检测视为通过。 7.2 测试样品 测试样品应符合产品标识的描述,功能有效。测试样品的总数量应根据测试的具体要求确定,参见 附录C。 7.3 外观检查 在进行实验室性能测试前,应对样品进行目测外观检查,样品应符合5.2.1的要求。 7.4 预处理 7.4.1 样品数量及要求 4个未处理样品,样品为其最小包装状态。 7.4.2 温度预处理 7.4.2.1 设备 a) 高温试验箱技术性能应符合GB/T11158—2008的要求; b) 低温试验箱技术性能应符合GB/T10589—2008的要求。 7.4.2.2 方法 将样品从原包装中取出,按照顺序依次进行下列条件处理: 61 犌犅2890—2009 a) 在(70±3)℃,相对湿度小于20%的干燥高温试验箱中放置(24±1)h; b) 在(-30±3)℃的低温试验箱中放置(24±1)h。 样品温度恢复至室温后至少4h再进行后续检测。 注:预处理应确保样品在不受热冲击的方式下进行。 7.4.3 机械强度预处理 按照GB2626—2006中6.2.2的规定进行。 7.4.4 要求 2个样品为依次经过温度和机械强度预处理,2个样品为只经过机械强度预处理。 7.5 过滤件通气阻力测试 7.5.1 样品数量 4个样品,其中2个为未处理样品,2个为经过温度和机械强度预处理的样品。 7.5.2 测试装置 测试装置示意见图9。   1———空气压缩机; 2———调节阀; 3———气体流量计; 4———微压计; 5———过滤件; 6———过滤件支座。 图9 通气阻力测试装置示意图 7.5.2.1 微压计:量程为(0~2000)Pa,精度为1Pa。 7.5.2.2 气体流量计:量程(0~100)L/min,精度1级。 7.5.3 测试条件 7.5.3.1 温度:(16~32)℃。 7.5.3.2 相对湿度:(30~60)%。 7.5.3.3 测试流量:(30±0.6)L/min;(95±4)L/min;若同时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过滤件同时装配在 一个过滤式防毒面罩上,则通过每个过滤件的气体流量在总流量的基础上均分。 7.5.4 测试步骤 7.5.4.1 将空气流调整到规定范围。 7.5.4.2 测定出测试装置本身的阻力犘1。 7.5.4.3 将过滤件安装在支座,并使其气密,测定样品和测试装置的总阻力犘2(精确到1Pa)。 7.5.5 测试结果 过滤件的通气阻力按式(8)计算: 71 犌犅2890—2009 犘=犘2-犘1 …………………………(8)   式中: 犘———过滤件的通气阻力,单位为帕(Pa); 犘2———过滤件与测试装置的总阻力,单位为帕(Pa); 犘1———测试装置的阻力,单位为帕(Pa)。 测试结果应符合5.2.3的规定。 7.6 过滤件排尘量测试 7.6.1 样品数量 4个样品,其中2个为未处理样品,2个为依次经过温度和机械强度预处理的样品。 7.6.2 测试装置 测试装置示意见图10。   1———呼吸器; 2———过滤件; 3———气体涡流器; 4———过滤件夹具; 5———气体流量计。 图10 过滤件排尘量试验装置示意图 注:呼吸器的频率和呼吸深度应可调节。 7.6.3 测试条件 7.6.3.1 空气流量:(60±1)L/min脉冲气流。 7.6.3.2 呼吸频率:(21~24)次/min。 7.6.3.3 测试时间:1min。 7.6.3.4 呼气吸气时间相同。 7.6.3.5 标准极差比色板 标准极差比色板分为两级: a) 0.12mg级极差比色板(相当于2mg/m3); b) 0.24mg级极差比色板(相当于4mg/m3)。 注:也可用标准比色片作为比色标准。 7.6.4 测试步骤 7.6.4.1 将仪器零件和测试样品擦拭干净。 7.6.4.2 将空气流量和呼吸频率调整到规定的范围。 81 犌犅2890—2009 7.6.4.3 将气体涡流器一端与样品连接,另一端的外套螺帽装入滤纸圆片(光滑面朝向过滤件),然后 装在仪器装置的夹具上,进行测试。 7.6.4.4 测试结束后取出滤纸圆片与标准极差比色板进行比色。 7.6.5 测试结果 每型号的样品,用相对应的标准极差比色板进行比色,测试结果应符合5.2.4的规定。 7.7 过滤件致密性测试 7.7.1 样品数量 4个样品,其中2个为未处理样品,2个为依次经过温度和机械强度预处理的样品。 7.7.2 测试装置 测试装置示意见图11。   1———水槽; 2———过滤件; 3———灯泡; 4———夹具; 5———压力表。 图11 过滤件致密性测试装置示意图 7.7.3 测试条件 7.7.3.1 空气压力:(0~20)kPa,精度1级。 7.7.3.2 测试时间:1min。 7.7.3.3 水温不高于30℃。 7.7.4 测试步骤 打开水槽的灯,向水槽内注水,水面应浸没过滤件,过滤件顶部距离水面2cm。将被检验的过滤件 夹入专用夹具内,夹紧过滤件;打开空气开关,调整压力,使进入过滤件内的空气压力为(15±2)kPa;将 夹有过滤件的夹具浸入水槽内,保持1min,转动和倾斜过滤件,观察有无气泡逸出。 7.7.5 测试结果 测试结果应符合5.2.5的规定。 注:本条款测试仅适用于罐型过滤件。 7.8 过滤件强度测试 7.8.1 样品数量 4个样品,其中2个为未处理样品,2个为依次经过温度和机械强度预处理的样品。 91 犌犅2890—2009 7.8.2 测试步骤 7.8.2.1 将试样垂直放置,由(1000±5)mm高度自由落体到厚度为(50±2)mm的红松木板上。 7.8.2.2 对试样按7.7.4的规定进行气密性测试。 7.8.3 测试结果 测试结果应符合5.2.6的规定。 注:本条款测试仅适用于罐型过滤件。 7.9 过滤件滤烟性能测试 7.9.1 样品数量 4个样品,其中2个为未处理样品,2个为依次经过温度和机械强度预处理的样品。 7.9.2 测试装置 测试装置示意见图12。   1———油雾发生器; 2———缓冲器; 3———过滤件; 4———过滤件夹具; 5———抽气泵; 6———光度计。 图12 过滤件滤烟性能测试装置图 7.9.2.1 油雾发生器:使用玉米油,能发生气量不低于100L/min的气溶胶状油雾,粒径分布为 0.02μm~2μm,质量中位径为0.3μm。 7.9.3 测试条件 7.9.3.1 油雾浓度:(150~200)mg/m3。 7.9.3.2 通过样品的气溶胶流量:(30±0.5)L/min。 7.9.3.3 光度计:检测范围(0.001~200)mg/m3,精度为1%,响应时间不大于500ms。 7.9.4 测试步骤 7.9.4.1 将玉米油加入预热的油雾发生器,调整温度使油蒸发雾化,控制其浓度。 7.9.4.2 经光度计测定后,符合要求的油雾按照(30±0.5)L/min流量通入过滤件,用另一台光度计测 定其尾气油雾的散射光强度。 7.9.5 测试结果 过滤件的滤烟性能用式(9)计算: 02 犌犅2890—2009 犓′=ρ2 ρ1 ×100=犐2犐1× 100 …………………………(9)   式中: 犓′———滤烟效率,%; ρ2———尾气的油雾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 3); ρ1———油雾的初始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 3); 犐2———油雾浓度为ρ2时的散射光强度; 犐1———油雾浓度为ρ1时的散射光强度。 当仪器自身的散射系数为犓c时,样品的滤烟效率按式(10)计算: 犓 =犓′-犓c …………………………(10)   式中: 犓———过滤件滤烟效率,%; 犓′———滤烟效率,%; 犓c———仪器滤烟效率,%。 测试结果应符合5.2.7的规定。 7.10 防护时间测试的总方法 7.10.1 样品数量 4个样品,其中2个为未处理样品,2个为经过机械强度预处理的样品。 7.10.2 仪器设备 7.10.2.1 动态气体吸附装置 7.10.2.1.1 A法动态气体吸附装置:见图13。   1———净化器; 2———气体调湿装置; 3———温湿度显示装置; 4———测试介质发生装置或蒸发器; 5———流量计; 6———混合器; 7———过滤件; 8———指示瓶; 9———气体流量计; 10———废气吸收罐; 11———吸收瓶。 图13 犃法动态气体吸附分析装置示意图 12 犌犅2890—2009 7.10.2.1.2 B法动态气体吸附装置:见图14。   1———空气净化器; 2———气体调湿装置; 3———温湿度显示装置; 4———一氧化碳钢瓶; 5———流量计; 6———混合器; 7———过滤件; 8———红外气体分析仪; 9———流量计; 10———红外气体分析仪。 图14 犅法动态气体吸附装置示意图 7.10.2.1.2.1 红外气体分析仪 分析范围:(0~1×10-2)mg/L,(0~1×10-4)mg/L各一台。 7.10.2.1.3 C法动态气体吸附装置:见图15。   1———固定式螺旋夹; 2———空气净化器; 3———气体调湿装置; 4———温度计; 5———孔板式气体流量计; 6———湿度计; 7———过滤件; 8———汞蒸气吸收器; 9———指示管; 10———恒温蒸发器。 图15 犆法动态气体吸附装置图 22 犌犅2890—2009 7.10.2.2 适用范围: ———A法动态气体吸附装置:适用于对测试介质为氢氰酸、氯化氰、苯、氨、硫化氢、二氧化硫的防 护时间测试; ———B法动态气体吸附装置:适用于对测试介质为一氧化碳的防护时间测试; ———C法动态气体吸附装置:适用于对测试介质为汞的防护时间测试。 7.10.2.3 蒸发器:蒸发器示意见图16。 单位为毫米 图16 蒸发器示意图 7.10.2.4 指示瓶:指示瓶示意见图17。 单位为毫米 图17 指示瓶示意图 32 犌犅2890—2009 7.10.2.5 吸收瓶:吸收瓶示意见图18。 单位为毫米 图18 吸收瓶示意图 7.10.2.6 天平:精度0.01g。 7.10.2.7 计时器:分度值0.1s,精度1级。 7.10.2.8 温度计:(0~50)℃,精度为0.1℃。 7.10.2.9 流量计:(30±0.3)L/min,精度1级。 7.10.3 测试条件 7.10.3.1 测试温度:(17~30)℃。 7.10.3.2 测试空气相对湿度:(50±3)%。 7.10.3.3 通过过滤件的气体流量:(30±0.3)L/min;若过滤件仅用于同时两个或两个以上装配在一 个自吸过滤式防毒面罩上,则通过每个过滤件的气体流量在总流量的基础上均分。 7.10.4 测试介质蒸气浓度 测试介质蒸气浓度应符合表5的规定。 7.10.5 测试步骤 7.10.5.1 使仪器内压力为13kPa,保证在1min内其压力下降不大于270Pa。 7.10.5.2 打开压缩空气阀门,调节总的空气流量。调节调湿装置的空气流量,用温度表控制气体的 湿度。 7.10.5.3 调节通过过滤件的气体流量,根据温度计中干球的温度控制测试温度。 7.10.5.4 慢慢开启测试介质发生装置,调整测试介质流量计至事先校正过浓度的位置,同时用秒表 计时。 7.10.5.5 测试结束后,关闭测试介质浓度控制阀门和测试介质发生装置上的阀门,继续通以干净空气 对仪器吹洗20min。 7.10.6 混合气体中测试介质浓度的测定方法 7.10.6.1 重量法
本文档为【防毒面具GB 2890-2009】,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7729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4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1-11-29
浏览量: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