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西方人格结构差异的理论与实证分析_以中国_省略_和西方五因素人格量表_NEOP

中西方人格结构差异的理论与实证分析_以中国_省略_和西方五因素人格量表_NEOP

举报
开通vip

中西方人格结构差异的理论与实证分析_以中国_省略_和西方五因素人格量表_NEOP  心  理  学  报  2008, 40 (3) : 327~338   A cta Psychologica S in ica 327    收稿日期 : 2007 - 02 - 01  通讯作者 :王登峰 , E2mail: wdfeng@pku. edu. cn 中西方人格结构差异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以中国人人格量表 (QZPS)和西方五因素人格量表 (NEO PI2R)为例  王登峰          崔 红 (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 ,北京 100871) (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心理...

中西方人格结构差异的理论与实证分析_以中国_省略_和西方五因素人格量表_NEOP
 心  理  学  报  2008, 40 (3) : 327~338   A cta Psychologica S in ica 327    收稿日期 : 2007 - 02 - 01  通讯作者 :王登峰 , E2mail: wdfeng@pku. edu. cn 中西方人格结构差异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以中国人人格量表 (QZPS)和西方五因素人格量表 (NEO PI2R)为例  王登峰          崔 红 (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 ,北京 100871) (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心理科 ,北京 100853) 摘 要  区分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共性与特异性及其性质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重要理论问题。本文首先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了 中西方人格结构的五因素 (大五 )与七因素模型的建立过程及词汇学途径的内在逻辑 ,依据人格结构的行为归类假 设 ,提出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差异源自对行为进行归类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或原则的差异。其次 ,根据相关的实证研究结果 ,对中 西方人格结构的“共性 ”与“特异性 ”的性质进行了分析 ,认为它们仅在具体行为或量表项目水平上才有区分的意 义 ,对人格因素 (维度 )水平上的“共性 ”与“特异性 ”的区分是无法做到的 ,也是没有意义的。文中还讨论了心理学 研究中国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  人格结构 ,共性 -特异性 ,行为归类 ,人格大五模型 ,人格七因素结构。 分类号  B848   人格结构是人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 格测量的基础。随着人格研究的不断深入 ,有关人 格结构的假设和理论也处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之 中。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中西方人格结构 是否相同或相似 ,这涉及到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和测 量工具能否在中国直接应用的问题。目前很多研究 都发现了中西方人格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但 这些差异 (如果有的话 )的性质是什么 ? 这些差异 是如何产生的 ? 以及这些差异能否与共性进行分 离 ? 这些问题既涉及到人格理论的问题 ,也涉及到 人格理论的实际应用问题。本文试图在理论和实证 分析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梳理和讨论 ,并试图 提出自己的观点。 1 人格结构的研究途径与中西方人格 结构 1. 1 西方“大五 ”和“五因素 ”人格模型的确立   近二十多年来 ,西方“大五 ”人格结构模型的出 现被称为“人格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 许多理论家甚至认为“大五 ”因素模型是适合全人 类的 [ 1 ]。西方人格的“大五 ”因素模型是依据词汇 学假设建立起来的 ,具体做法包括 (1)系统收集英 语词典中的人格特质形容词 ; (2)对形容词进行分 类、化简 ; (3)通过被试对形容词描述人格特点程度 的评定和因素分析技术 ,得到数目有限的人格维度。 采用这种方法 ,研究发现西方人的人格由 ①精力充 沛 (健谈的、自信的、活跃的 ) ; ②愉快 (合作的、可信 的、善良的 ) ; ③可以信赖 (正直的、负责任的、有条 理的 ) ; ④情绪稳定 (安静、无神经质、不易怒 ) ;和 ⑤ 文雅 (明智的、有修养的、独立思考的 )等五个维度 构成 [ 2 ] , 并被称为“大五 ”(B ig Five ) 人格结构 模型 [ 3 ]。   除依据词汇学假设建立的人格“大五 ”模型以 外 ,在人格特质理论中还有另外一种以理论家的个 人构想为基础的模型 ,如 Eysenck的外向性、神经质 和精神质三维度模型 [ 4, 5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 Costa和 McCrae 的人格五因素模型 ( Five Factor Model, FFM ) [ 6 ]。Costa和 McCrae首先构建的是人 格的 NEO三因素模型 ,并建立了测量这三个维度的 人格量表 (NEO P I) [ 7 ]。其中 N (Neuroticism )和 E ( Extroversion ) 来自 Eysenck 的人格模型 , 而 O (Openness)因素则受到 Rogers的“自我的开放性 ” 观念 [ 8 ]以及 Cattell有关人格因素 [ 9 ]的影响。随着 人格“大五 ”模型的出现 , Costa和 McCrae吸收了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28   心   理   学   报 40卷 NEO之外的另外两个因素 A (Agreeableness)和 C (Conscientiousness) [ 10 ]。他们根据人格五个维度的 含义 ,按自上而下的原则 ,确定出每一个维度下所包 含的 6个重要的特质或“层面 ”( facets)。 图 1 大五 (自下而上 )和五因素 (自上而下 )人格结构的确立过程示意图   图 1是西方“大五 ”和“五因素 ”人格结构确定 过程的示意图。“大五 ”人格结构的确定采用的是 “自下而上 ”的策略 ,即根据人格特质形容词的收 集、整理、评定和统计分析确定人格维度 ;而人格五 因素模型则采取“自上而下 ”的策略 ,依据理论家对 人格维度的看法“下推 ”到具体的行为表现。例如 , Costa和 McCrae是首先确定了人格的五个因素 (维 度 ) ,每个维度确定了六个层面 (因素 ) ,每个层面编 写了 8个项目 (行为特征 ) ,与人格研究的词汇学顺 序恰好相反。这样 , Costa和 McCrae就构建了一个 由五个维度、30个层面、240个项目组成的综合性人 格问卷 —NEO P I - R[ 11, 12 ]。由于 Costa 和 McCrae 的人格五因素量表所测量的人格的五个维度 ,与大 五人格结构的五个维度基本上是对应的 ,因为前者 是在不断吸收大五人格结构新成果的基础上 ,经过 几轮修订后才定型的。而且 ,由于 NEO P I - R与形 容词评定相比更容易进行 ,因而在实际应用中大五 和五因素模型常常不加区分 ,而且采用 NEO P I - R 的时候要远远多于形容词评定量表。 1. 2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   王登峰等按照 A llport和 Odbert选择英文形容 词的办法 [ 13 ] ,从汉语字典和日常用语中选取中文人 格特质形容词 [ 14 ] ,并将大陆和台湾的选取结果汇 总 ,经因素分析得到了中国人的人格结构 [ 15, 16 ]。为 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在人格特质形容词的选 择上采取了严格的标准 :首先 ,将描写“稳定人格特 点 ”及部分“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性人格特点 ”的形容词分离出来 , 并由被试对它们的“好恶度、意义度、熟悉度以及现 代性 ”进行评定 ,在此基础上 ,抽取出 410个形容词 作为“中文人格特质形容词 ”的代表性样本。经过 大陆和台湾被试的评定 ,得出了中国人人格的七个 维度以及所包含的 15个次级因素 (大陆和台湾被 试的结果只在因素出现的顺序上有差异 ,因素的内 容并无差异 )。这七个维度分别是外向性、善良、行 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这一 结果与西方的“大五 ”及五因素人格模型无论在因 素的数量还是因素的内涵上都存在显著差异 [ 15, 16 ] , 随后的验证性研究确认了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 结构 [ 17 ]。   形容词在评定人格特质时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 人们的某个特点有时难以用一个形容词进行完整的 描述 ,而且形容词的含义比较宽泛 ,变异性大 ,使得 形容词评定量表在使用时有许多困难 ,甚至会影响 评定的准确性 [ 18 ]。为了更准确测量中国人的人格 结构 ,除了编制测量中国人人格七因素的形容词评 定量表 (QZPAS) [ 19 ]以外 ,研究者还根据人格特质形 容词的含义编写句子 ,并最终建立了测量中国人人 格结构的问卷 (QZPS) [ 20~24 ]。由于中国人人格量表 (QZPS)的编制依据的是词汇学途径得到的中国人 人格结构 ,而且依据形容词的含义编写的项目 ,并经 过多轮修订才确定的 ,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 结果也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QZPS的结构与 QZPAS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虽然 QZPS量表的项目是陈述句而不是形容 词 ,但其编制过程和测量性质仍属于词汇学研究途 径的范畴。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期 王登峰 等 :中西方人格结构差异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329   1. 3 中西方人格结构差异 :从词汇学假设到行为归 类假设   研究人格结构的词汇学途径都采取的是从形容 词搜集到分类、筛选、被试评定、因素分析的过程。 在作者看来 ,从形容词到人格维度经历了一个对人 格特质 (形容词 )与人格维度之间关系的“潜在的归 类过程 ”,即“某些有较高共变性的行为 →人格形容 词 (人格特质 ) →某些有较高共变性行为类别 ,即更 抽象、概括的特质 ,也就是因素 →某些因素有较高的 共变性 ,可以形成一个维度 ”。之所以称其为“潜在 的归类过程 ”,是因为被试只是对单个的形容词进 行评定 ,而不是对人格维度的特点进行评定 ,也并没 有意识到他们的评定会成为探索人格结构的基础。 相比之下 ,对人格特质形容词进行直接的归类 ,将它 们划分为不同的人格维度 ,则属于“外显的归类过 程 ”,即被试根据某一明确的标准进行的有意识的 归类。可以想象的是 ,这两种归类的结果会存在很 大的差别。对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实证研究支持了这 种归类的差别 [ 25 ]。   因此 ,人格结构差异的产生可能会有两方面的 原因。其一 ,形容词的收集不完整或不全面 ,这会直 接影响最终的人格结构的完整性。从跨文化比较的 角度来看 ,不同文化下所使用语言中的形容词 (或 行为表现 )的差异是人格结构差异的原始基础。其 二 ,因素分析的过程依据的是被试对不同项目评定 的一致性程度差异 ,将它们区分为不同的潜因素 (维度 )的过程 ,而被试对不同项目评定的一致性程 度则是被试对形容词所描述的行为特征进行评定的 结果。如果被试对行为的潜在归类存在差别 ,也同 样会造成人格结构的差异。   因此 ,人格结构的词汇学假设需要进一步细化 , 增加有关行为归类的内容 ,才能更有效的说明人格 结构的探索过程 ,这也正是王登峰等提出人格结构 的行为归类假设的原因 [ 26, 27 ]。简单地说 ,人格结构 的行为归类假设是指“人格结构是在对所有行为的 潜在归类的基础上形成的 ,反映的是个体对行为及 其含义的分析、归类和评价的结果 ;在不同文化中某 一行为的含义和出现频率、人们对行为的描述或评 价都存在差异 ,行为的潜在归类也会不同。而人格 结构正是在对行为进行归类的基础上形成的 ,因此 不同文化中的人格结构也会存在差异 ”[ 27 ]。即 (1) 行为 (形容词 )出现的频率受到文化的直接影响 ,而 对行为的描述和评价过程也受到文化的影响 ,并形 成不同的行为范畴 (即某一行为范畴中的行为类别 不同 ,行为范畴本身也不同 ) ,并最终形成不同的人 格结构。 (2)哪些行为范畴组合成一个稳定的人格 维度也受到文化因素的直接影响 ,即人格结构的跨 文化差异不仅表现为人格维度数目的不同 ,而且维 度的内涵也会有所差别 [ 28~31 ]。 2 人格结构跨文化差异的“共性 - 特 异性”假设及其延伸   人格结构的跨文化差异在理论上有两种相互依 存的观点。首先 , Berry曾经提出跨文化比较的两种 模式 [ 32, 33 ] ,为比较不同人格结构的差异提供了理论 和研究策略上的指导。一种称为“强制的一致性 ( imposed2etic) ”策略 ,即使用某种文化下建立起来 的概念和工具去测量另一种文化下人们的特点 ,根 据这个结果来比较不同的文化是否有相似的特点。 具体来讲 ,如果用西方的大五人格结构模型测量中 国人的人格结构 ,比较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与西方人 是否相似 ,那么就属于 Berry所提出的强制的一致 性比较策略。另外一种跨文化比较的策略称为“衍 生的一致性 ( derived2etic) ”,要比较中西方人格结构 的相似性或差异性 ,应该首先在中国文化下建立起 中国人人格结构的概念和测量工具 ,再与西方的人 格结构进行比较。   第二 , Church依据实证研究提出了人格结构的 两种不同成分 ,提出了人格结构跨文化比较的“共 性 -特异性 ”假设 : (1)所有文化下人们共有的人格 成分 (共性或 etic成分 ) ,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 中遗传的相似性以及适应共同的或相似的生存压力 的结果 ; (2)某一文化下的人们所独有的人格成分 (特异性或 em ic成分 ) ,它是该文化下的人们独特的 遗传因素和适应其独有的生存压力的结果 [ 34, 35 ]。 etic是语音学 (phonetics)的后缀 ,反映的是在所有语 言中共同的发音 ,代表的是“共性 ”;而 em ic则是音 位学 (phonem ics,现在基本上用 phonology代替 )的 后缀 ,反映的是在不同的语言中对语音所赋予的意 义 ,代表的是“特异性 ”[ 36 ]。   Berry的跨文化比较策略及 Church的跨文化差 异假设为中西方人格结构的比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 基础。然而 ,人格的 etic和 em ic成分具体体现在什 么水平上 ,却一直没有得到一致的回答。按照图 1 的逻辑 ,无论是自下而上的词汇学研究途径 ,还是自 上而下的理论构想途径 ,在人格研究的各个环节 (形容词、行为特征、人格因素、人格维度 )都会受到 文化的影响 ,因而都可能存在跨文化的差异 ,而且差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30   心   理   学   报 40卷 异的性质也有显著的差别。   按照 Berry的“衍生的一致性 ”比较策略 ,中西 方人格特质形容词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 ,既表现为 形容词的数量差别 ,也表现为使用和出现频率的差 别 ,而且这些差别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 14, 16, 26, 27 ]。 由于行为特征与形容词之间的密切对应关系 ,行为 特征方面的差异也应该与形容词之间的差距相似。 在这两个水平上的 etic和 em ic成分应该主要表现为 对行为特征或形容词含义的理解上 ,即中西方对某 一行为 (如“当众打自己的孩子 ”)的认识和理解既 有共性的一面 ( etic成分 ,如“对自己的孩子的表现 感到不满并予以惩戒 ,以防止他再次出现类似行 为 ”) ,也有特异性的一面 ( em ic成分 ,如中国人会认 为“这是对孩子所冒犯的人的尊敬 ,是友好的表 现 ”;而西方人则会认为“这是虐待儿童的表现 ,是 不能接受的 ”)。   图 1中的人格因素和人格维度两个层次的内容 并非单个的行为 (或形容词 ) ,因此这两个层次上的 差别值得特别注意。按照人格结构的词汇学假 设 [ 13 ]和行为归类假设 [ 26, 27 ] ,哪些行为 (形容词 )组 成一个人格维度 (因素 )是通过因素分析的过程 ,或 潜在的归类原则揭示出的。而按照人格结构的理论 构想途径 [ 6, 4~7, 9~12 ] ,从人格维度到人格因素到行为 (问卷项目 ) ,都是理论家的个人构想 (当然是有理 论和 /或实证依据的 ) ,这时的行为归类过程依据的 是外显的归类原则 ,而不是潜在的归类原则。   当面对同一组行为时 ,中西方被试或中西方理 论家会分别依据潜在的或外显的归类原则将它们归 为不同的人格维度或因素。而且在对行为进行归类 时 ,中西方被试或理论家不仅归类的原则不同 ,而且 均根据的是某一行为的含义进行的 ,而且任何一个 行为的含义均包括了 etic和 em ic成分。例如 ,对中 国被试或理论家而言 ,某一行为的含义包括与西方 被试相同的 etic成分 ( etic_zhx) ; 以及中国被试独有 的 em ic成分 ( em ic_zhg) ,即“etic_zhx + em ic_zhg”; 而对西方被试而言 ,这一行为的含义则是“etic_zhx + em ic_xf”。   图 2是崔红等提出的关于中西方人格结构共性 与特异性的示意图 [ 28~30, 37, 38 ]。图中用两个部分重 叠的圆圈代表中西方的人格结构 ,上面的圆圈代表 中国人人格结构的七个维度 ,下面的圆圈代表西方 人人格结构的五个维度 ,中间的重合部分 (区域 Ⅱ) 是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共性部分 ( etic_chx) ,没有重合 的两个部分则分别代表中国人 (区域 Ⅰ, em ic_zhg) 图 2 中西方人格结构对应关系示意图 和西方人 (区域 Ⅲ, em ic_xf)人格结构的特异性成 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区域 Ⅱ中的 etic_chx成分 涉及中国人人格结构的所有七个维度的一部分 ,也 涉及西方人格所有五个维度的一部分 ,区域 Ⅰ和区 域 Ⅲ的 em ic成分也是如此。   因此 ,从人格维度或因素水平上看 ,中西方人格 结构的 etic和 em ic成分存在于每一个人格维度 (因 素 )之内 ,而不能简单理解为其中哪些 (个 )维度 (因 素 )是中西方人格结构中的 etic成分 ,哪些 (个 )维 度 (因素 )是中国人 (西方人 )人格结构中的 em ic成 分。Church关于人格结构跨文化差异的假设只是 提出了关于共性与特异性的总体概念 ,而这里对人 格结构“共性 - 特异性 ”假设的延伸则进一步丰富 了这一总体概念 ,明确了人格结构的跨文化差异实 际上存在于每一个行为 (问卷项目 )上 ,人格维度水 平上的“共性 -特异性 ”探索是毫无意义的。   最近有学者提出人格结构的“显性 /隐性 ”假 设 ,认为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差异只存在于某个具体 的维度上 (即中国人的独特维度是“人际关系性 ”, 在中国人身上是“显性结构 ”,在西方人身上是“隐 性 ”结构 ;而西方人的独特维度是“开放性 ”,在西方 人身上是“显性结构 ”,在中国人身上是“隐性 ”结 构 ) ;他们甚而认为 ,并不存在不同文化中的独特的 人格特点 ,只是人格特点在不同文化中有一部分 (文化特殊性成分 )不显现而已 ,大部分的人格结构 则具有文化普适性的特点 [ 39 ]。按照上述分析以及 下面提供的证据 ,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是对中西 方人格结构差异的过分简单化和过分机械化的 看法。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期 王登峰 等 :中西方人格结构差异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331   3 延伸后的“共性 - 特异性 ”假设的 理论和实证证据 3. 1 潜在的归类原则与人格结构的“共性 - 特异 性 ”   从理论上看 ,如果人格结构的行为归类假设成 立 ,即面对相同的一组行为时 ,中西方被试会依据不 同的潜在归类原则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人格维度 (因素 ) ,这可以通过因素分析进行探索。按照这样 的逻辑 ,西方的五因素人格量表 (NEO P I - R )反映 的是西方的大五人格结构 ,虽然在量表编制时采用 的是“自上而下 ”的、外显的归类原则 ,但西方被试 在回答这一量表时仍会按照潜在的归类原则将其 240个项目归为五大类 (维度 )、30小类 (层面 ) ,即 : ①在因素分析时可以得到五个大因素 , ②每个因素 又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次级因素 ,而且 ③每个次级 因素中的八个项目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   同样的 ,如果由中国被试回答 NEO P I - R,而且 只要 NEO P I - R的 240个项目涉及或涵盖中国人 人格的七个维度 ,那么可以得出以下三个推论 :   推论一 :与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一致 ,对中国被试 的 NEO P I - R评定分数进行项目水平的因素分析 可以得到七个维度 ;   推论二 :对每个维度的项目进行因素分析时 ,由 于每个项目的含义已经有所改变 ,由西方被试理解 的“etic_zhx + em ic_xf”改变为“etic_zhx + em ic_ zhg”,而且归类的原则可能存在差别 ,因此所得到的 次级因素结构应该与原来的六个层面的结构有显著 的差别 ;   推论三 :由于 NEO P I - R的 30个层面均包含 八个项目 ,而且这些项目的含义在中国被试看来已 经与原来的含义有了显著的差异 ,因此合并成的层 面分数难以体现中国被试“单纯 ”的人格特点 ,而只 能反映中国被试“对可能涉及几个方面人格特点的 项目反应 ”的混合分数。因此层面水平的因素分析 结果难以反映中国人的人格结构特点 ,而且即使将 NEO P I - R的 30个层面与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的次 级因素 (18个 )进行联合因素分析 ,对因素分析的结 果也难以做出有效的解释。 3. 2 NEO P I - R的七因素结构   有关的实证研究支持了上述三个推论。在王登 峰等进行的一项研究中 [ 30 ] ,要求 2671名中国被试 (年龄在 15~62岁 )完成了 NEO P I - R和中国人人 格量表 (QZPS)。对 NEO P I - R的分数进行项目水 平的因素分析 ,按照因素碎石图应该取四个或七个 因素。分别按照四、五和七个因素进行正交和斜交 旋转 ,结果七个因素得到最佳解。按照七个因素进 行旋转 ,共删除载荷量低的项目 66个 ,剩余的 174 个项目在 NEO P I - R原量表中的归属见表 1。分别 计算这七个维度的分数与 NEO P I - R的五个因素 及 QZPS的七个维度的相关 ,结果见表 2。 表 1 NEO P I - R项目水平因素分析取七因素时的项目归属 七因素结构 NEO P I2R的五个维度 N E O A C 项目总数 因素一 7 5 4 2 29 47 因素二 27 4 0 0 1 32 因素三 1 3 1 21 1 27 因素四 0 17 4 0 1 22 因素五 6 3 5 3 1 18 因素六 0 2 9 0 1 12 因素七 2 4 7 2 1 16 合计 43 38 30 28 35 174 表 2 NEO P I - R的七因素与 NEO P I2R的五因素及 QZPS的七因素分数的相关 人格维度 因素一 因素二 因素三 因素四 因素五 因素六 因素七 WX 0. 22 - 0. 55 0. 07 0. 60 0. 26 0. 29 0. 26 SL 0. 51 - 0. 15 0. 66 0. 18 0. 50 0. 13 0. 12 XF 0. 61 - 0. 13 0. 51 - 0. 08 0. 54 - 0. 02 - 0. 03 CG 0. 50 - 0. 57 0. 17 0. 28 0. 49 0. 34 0. 28 QX - 0. 38 0. 28 - 0. 29 0. 08 - 0. 30 - 0. 02 0. 02 RG 0. 58 - 0. 37 0. 46 0. 30 0. 57 0. 22 0. 18 CT 0. 36 - 0. 23 0. 11 0. 43 0. 43 0. 40 0. 38 N - 0. 42 0. 92 - 0. 29 - 0. 19 - 0. 38 - 0. 10 - 0. 05 E 0. 12 - 0. 36 - 0. 17 0. 82 0. 21 0. 58 0. 56 O 0. 05 - 0. 11 0. 00 0. 54 0. 15 0. 58 0. 53 A 0. 59 - 0. 12 0. 81 0. 18 0. 58 0. 19 0. 19 C 0. 89 - 0. 4 0. 32 0. 25 0. 86 0. 45 0. 41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32   心   理   学   报 40卷   由表 1可以看出 , NEO P I - R的七因素结构中 , 每一个因素所包含的项目都来自原来的 N、E、O、A、 C等五个因素 ,但前四个因素及第六个因素的项目 比较集中 ,分别主要来自 NEO P I - R的 C、N、A、E 和 O,这与表 2的相关结果也是一致的。第五和第 七个因素的项目最分散 ,没有明显的集中趋势。这 表明中国被试对项目的潜在归类过程与西方被试存 在显著的差异。而表 2中 NEO P I2R的七因素结构 与 QZPS的七个维度的相关也表明 ,除 QZPS的情绪 性维度 (QX)与 NEO P I2R的七因素结构相关系数 均比较低 ( r < 0. 40) ,而且处世态度维度 ( CT)与 NEO P I2R的七因素结构相关系数没有明显的集中 趋势 ( r值在 0. 30~0. 40之间的有两个 ,在 0. 40以 上的有三个 , 0. 30 以下的有两个 )以外 ,外向性 (WX)、善良 ( SL)、行事风格 (XF)、才干 (CG)、人际 关系 (RG)等五个维度分别与 NEO P I2R的七因素 结构中的第四、三、一、二和五个因素有较高的相关。 这一结果支持了推论一 ,也是对图 2的直接解释和 说明。 3. 3 NEO P I - R单个维度的因素结构   分别对 NEO P I - R的五个因素的项目进行因 素分析 ,结果支持了第二个推论。例如 ,对 NEO P I - R的 E (外向性 )因素的 48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 素分析 ,根据碎石图和解释方差的百分比 ,应该取六 个因素进行旋转。删除载荷量和共通性低的 7个项 目后 , 41个项目至少在一个因素上的载荷量大于 0130,共通性大于 0. 15。表 3列出了六个因素的载 荷量以及各个项目在 NEO P I - R中的归属 [ 40 ]。表 4列出了 E因素的六个小因素分数与 QZPS各个人 格维度分数的相关。 表 3 中国被试 E因素的六因素结构及其项目在原量表中的归属 六因素结构 NEO P I2R中 E因素的六个层面 E1:热情 E2:合群 E3:自信 E4:活跃 E5:刺激寻求 E6:积极情绪 项目总数 因素一 1 5 0 1 1 0 8 因素二 1 0 0 1 0 4 6 因素三 2 2 2 3 1 1 11 因素四 1 0 0 0 3 2 6 因素五 0 0 6 0 0 0 6 因素六 0 0 0 3 1 0 4 合计 5 7 8 8 6 7 41 表 4 西方 E因素的各个层面与 QZPS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 QZPS 因素 1 因素 2 因素 3 因素 4 因素 5 因素 6 总分 WX 0. 55 0. 51 - 0. 15 0. 29 0. 42 0. 31 0. 58 SL 0. 07 0. 13 - 0. 34 - 0. 21 - 0. 12 0. 03 - 0. 17 XF - 0. 06 - 0. 11 - 0. 25 - 0. 41 - 0. 13 - 0. 04 - 0. 33 CG 0. 27 0. 28 - 0. 20 0. 01 0. 32 0. 31 0. 27 QX 0. 11 - 0. 01 0. 11 0. 22 0. 06 0. 05 0. 18 RG 0. 21 0. 21 - 0. 33 - 0. 10 0. 09 0. 18 0. 05 CT 0. 31 0. 26 - 0. 32 0. 23 0. 22 0. 32 0. 27   从表 3可以看出 , E因素的六个小因素与原来 的六个层面基本上不存在对应关系 , E因素的六个 小因素中 ,除第五个小因素的项目全部来自 E3 (自 信 )以外 ,其它五个小因素的项目均来自 E因素的 2 ~6个层面。表 4的相关结果也表明 , E因素的六 个小因素除与 QZPS的外向性 (WX)维度存在较高 的相关以外 ,还与除情绪性以外的其它五个维度也 存在较高的相关。即 E因素的六个小因素并非单 纯的某个中国人的人格维度 ,而是包含了至少六个 维度的部分内容。对 NEO P I - R的神经质 (N ) [ 41 ]、 愉悦性 ( A ) [ 42 ]、开放性 ( O ) [ 43 ] 和公正严谨性 (C) [ 44 ]维度的相同的分析均得到了与 E因素相似 的结果。   这一结果不仅支持了推论二 ,即西方的人格维 度在测量中国人时其内涵和结构会发生变化 ,而且 也为对西方人格量表的修订提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 问题。到目前为止 ,国内使用的西方人格量表都经 过了修订 ,但修订的原则 ,即保留西方量表的原始结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期 王登峰 等 :中西方人格结构差异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333   构 ,只在项目表述方式上作些微的调整 ,这种做法是 值得商榷的。表 3的结果表明 ,西方的外向性人格 维度在测量中国人时已经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内部 一致性很高的人格维度 ,对中国人而言 ,它所包含的 内容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别或人格维度。例如 ,表 4的结果表明 ,西方的外向性人格维度的内容与中 国人人格结构中的外向性和行事风格两个维度有很 高的相关 (0. 40以上 ) ,与善良、才干、人际关系及处 世态度等四个维度也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 (0. 30以 上 )。 3. 4 NEO P I - R的层面及其与 QZPS次级因素的 因素结构   项目水平的因素分析中 ,中国被试对 NEO P I - R项目的反应模式符合中国人的人格七因素结构 , 这是因为被试对每一个项目的反应是一种“潜在归 类 ”。如果采用 NEO P I - R的 30个层面分数进行 因素分析 ,由于每一个层面的内容并非测量中国人 的单一人格特征 ,因此对其结果的解释也就失去了 任何理论和实际应用的意义。即使将 NEO P I - R 的 30个层面分数与测量中国人人格结构的 QZPS 的 18个次级因素进行联合因素分析 ,其结果也难以 融合到一起。这是推论三的主要内容 ,而且也得到 了实证研究的支持。王登峰等 [ 30 ] 将中国被试在 NEO P I - R的 30个层面上的分数转化为标准分数 以后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据碎石图和所解释的 方差百分比 ,应取四个因素进行旋转比较合理 ,但有 六个因素的特征值大于 1。为了说明问题起见 ,取 四个、五个和六个因素进行正交旋转 ,分别解释总方 差的 48. 59%、52. 69%和 56. 37% ,因素结构见表 5。 表 5 NEO P I2R层面因素的六、五与四因素结构 六因素结构 五因素结构 四因素结构 1 2 3 4 5 6 1 2 3 4 5 1 2 3 4 A3 E2 A2 E3 A1 O2 E2 C1 A2 A1 O2 C1 E2 A2 A1 C1 E6 A4 E4 A6 O5 E6 C2 A4 A3 O5 C2 E6 A4 A3 C2 N1 A5 O4 E1 N1 C3 A5 A6 C3 N1 A5 A6 C3 N3 E5 N2 C4 E4 E1 C4 N2 E4 E1 C4 N4 N2 N3 C5 E5 E3 C5 N3 E5 E3 C5 O6 O3 N4 C6 O3 O4 C6 N4 O5 O3 C6 N6 N5 O6 N5 O2 O4 N5 O1 N6 N6 O1 O1 O6   表 5的结果表明 , NEO P I - R按层面进行因素 分析时无论是取四个、五个还是六个因素 , NEO P I - R的“大五 ”维度与层面间的关系都发生了很大 的变化。因素 C的层面间内部一致性比较高 ,但也 不是一个单独的维度 ;因素 N 和因素 A次之 ;因素 E的内部一致性较差 ,因素 O最差 ,基本上已经不是 一个单独的维度。从各个因素的内容来看 , C因素 的所有层面都在一个维度中 ,但 C因素本身并没有 构成一个完整的维度 ;其它四个因素被拆分为几个 因素 ,其中 O 因素被拆分得最彻底。很显然 ,这一 结果不仅对理解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没有任何帮助 , 也与西方人格结构的五因素模型存在显著的差异。   对 NEO P I - R的 30个层面与 QZPS的 18个次 级因素的联合因素分析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 [ 30 ]。 根据所解释的方差百分比和因素陡阶检验 ,取 5个 或 7个因素都是可以的 ,但取 7个因素更合理。抽 取七个因素进行正交旋转 ,因素结构见表 6。 表 6 NEO P I - R和 QZPS的联合因素分析的七因素结构 因素 1 因素 2 因素 3 因素 4 因素 5 因素 6 因素 7 A5 A2 CG2 QX1 A1 C1 A4 CG1 E1 E6 QX2 A3 C2 CG3 E2 E3 O1 A6 C4 CT1 N1 E4 O2 C3 C5 CT2 N2 E5 O3 O4 C6 N3 RG1 O5 W X2 N4 RG2 O6 N5 SL1 X F1 N6 SL2 X F2 W X3 SL3 X F3 W X1  注 : 斜体字是 QZPS的次级因素。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34   心   理   学   报 40卷   表 6的结果表明 ,七因素结构与 NEO P I - R的 五因素结构关系不大 ,但与 QZPS的七因素结构比 较接近。除第四个因素单独由 QZPS的 QX维度组 成 ,第五个因素由 NEO P I - R的 A、C、O三个维度 的层面组成以外 ,其它五个因素仍然由 QZPS和 NEO P I - R混合组成。从内容上来看 ,第一到第七 个因素分别与 QZPS的第一到第七个维度在内容上 比较接近 ,这似乎表明这一结果仍能反映中国人的 人格结构。然而 ,如果说单独由 QZPS的情绪性维 度构成的第四个维度是中西方人格结构比较时“中 国人人格的 em ic成分 ”,那么由 NEO P I - R的四个 维度混合组成的第五个维度又该做何解释呢 ?   结合表 1的结果可以认为 , QZPS的情绪性维度 在 NEO P I - R的项目中确实很少反映 ,因而在联合 因素分析中情绪性维度单独析出是比较容易理解 的。但表 2的结果也表明 , NEO P I - R的 O因素虽 然与 QZPS项目的相容性比较低 ,但 N、A、C因素的 项目却与 QZPS项目的相容性比较高 ,这就与表 6 的第五个因素的构成形成了相互矛盾的结果。因 此 ,比较合理的解释应该是 ,由于 NEO P I - R的层 面包含的是混合性的信息 ,对它们的因素分析难以 得到有价值的结果。   因此 ,通过对 NEO P I - R和 QZPS的合并分析 , 不仅支持了人格结构差异的延伸后的“共性 - 特异 性 ”模式 ,而且还进一步明确了这样的事实 ,即人格 结构跨文化比较中的 etic和 em ic成分存在于人格量 表的每一个项目水平上 ,对人格因素或维度水平的 etic和 em ic成分分析难以得到有价值的结果。这也 进一步支持了人格结构的行为归类假设。 3. 5 外显的归类原则与人格结构的“共性 - 特异 性 ”   事实上 , NEO P I - R的编制采用的是自上而下 的策略 ,即先确定人格的五个维度 ,再将每个维度划 分为六个不同的层面 ,并分别为每个层面编写八个 测量项目 [ 45 ]。由于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未建立真正 意义上的中国化的理论构想型的人格量表 ,因此目 前尚无法对这方面的理论进行直接的比较 ,以观察 采用外显的归类原则建立的中西方人格结构的 etic 和 em ic成分。然而 ,最近进行的一项对中国青少年 人格结构的研究却为这一假设提供了有力的借鉴性 证据。   很多研究实际上已经发现 ,外显的行为 (特征 ) 归类往往与潜在的类别存在显著的差异。例如 ,陈 学诗等 [ 46 ]编制的幼儿人格评定量表 ,在设计项目时 按照他们提出的六个维度进行 ,即事先对量表的项 目进行了六个维度的“外显归类 ”。而因素分析的 结果却只出现了四个维度 ,但包含了他们所假定的 六个维度的所有内容 ,即对幼儿人格特征的“内隐 归类 ”只有四个维度。对大学生行为抑制量表的编 制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研究者按照七个维度编制 项目 ,结果却只出现了六个维度 [ 47 ]。另外 ,按照 Rogers提出的自我与经验之间和谐的七个维度 [ 48 ] 编写的项目 ,因素分析也只得到了三个维度 [ 49 ]。在 研究中国人的人人格结构时 ,研究者事先的假定是 三个范畴 ,即人格特征表现为自我指向、他人指向和 事物指向的特点 [ 20 ] ,但结果却出现了后来被反复验 证的人格结构的七因素模型。这种在研究人格结构 时对人格特征的外显和内隐归类结果的差异已经积 累了许多实证的证据。   按照这种逻辑 ,如果采用实证途径确定了人格 结构的模型 ,并采用不同的分类原则对人格特征进 行归类 ,而且均能得到满意的分类结果 ,那么就可以 认为 ,对人格结构的外显行为归类主要受到归类原 则的影响 ,真实的人格结构的影响反而较小。最近 的研究支持了这一假设。   王登峰等采用词汇学途径对青少年 ( 11~18 岁 )人格结构的研究表明 ,中国青少年的人格与成 年人的人格一样 ,都由七个维度构成 ,并已经编制了 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 (QZPS - Q ) [ 24 ]。为检验对人 格特征的外显分类能否反映真实的人格结构 ,研究 者要求 500多名青少年被试写出 1~20个能够描述 他们人格特征的形容词 ,经过初步整理 ,共得到 620 个人格特质描述。两组研究者分别按照西方五因素 人格模型的 30个层面及中国青少年人格七个维度 的 19个次级因素 (青少年人格的次级因素与成年 人略有不同 )进行归类。最后 , 620个陈述中有 9个 陈述 (长的瘦、长得漂亮、家境贫穷、身体健康、长得 矮、体弱多病、长的胖、长的丑、长的高 )都被归类到 “其他 ”组 ,反映的是个体的身材、健康状况和家庭 环境特点 ,显然与个体的人格特点无关。另外 611 个 (占 98. 55% )描述稳定人格特征的项目既可以被 完整地归类到大七的 19个次级因素 ,又可以完整地 被归类到大五的 30个层面中去 [ 25 ]。   这一结果表明 ,对人格特质的外显归类主要依 据的是事先提供的“类 ”的概念。这种“类 ”的概念 如果没有坚实的实证基础 ,尽管它可以简化人们的 思维过程 ,但也会严重误导研究者和使用者。西方 的很多心理学理论是有着坚实的实证基础的 ,包括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期 王登峰 等 :中西方人格结构差异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335   人格的五因素理论在内 ,也是在吸收大量理论和实 证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呈现并稳定下来的。这里的问 题只是能否同样适合中国人的问题。这项研究的结 果提示我们 ,对西方的人格理论模型的审慎态度是 至关重要的。而且 ,外显的行为归类只能作为研究 的起点 ,这种分类框架或人格结构的假设是否成立 , 还需经过实证研究的检验。这一点对于长期依赖西 方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刚刚开始进行中国化的心理 学探索的中国心理学工作者显得尤为重要。   综合上述理论和实证分析 ,可以认为中西方人 格结构的差异并非表现为具体的人格维度或因素的 差异 ,在这个层次上无法清楚区分哪个维度或因素 是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共性成分 ( etic) ,哪个维度或因 素是中国人 (西方人 )的特异性成分 ( em ic)。正如 图 2所显示的那样 ,与西方人相比 ,中国人的每一个 人格维度都包含与西方人相似或相同的成分 ,也都 包含与西方人不同的成分 ,西方人人格的每一个维 度也是如此。王登峰等还从中西方关于人性假设的 不同 ,系统论述了中西方文化对形成不同的人格结 构模型的影响 [ 50 ]。 4 总结与结论   通过对中西方探索人格结构的词汇学途径及其 人格结构模型的比较 ,根据有关人格结构的行为归 类假设 ,并结合跨文化比较的策略 ,认为人格结构的 中西方差异存在于对每一个行为的理解上 ,人格因 素或维度水平的比较难以得到有实际价值的结论。 换言之 ,中国人 (西方人 )的某个人格维度中所包含 的内容 ,在西方人 (中国人 )看来可能包含了几个人 格维度的内容 ,既有共性成分 ,也各有其独特性成 分。从这个意义上看 ,中西方的人格结构差异存在 于人格的每一个维度、因素和测量量表的项目上。 本文支持了这种延伸后的“共性 - 特异性 ”人格结 构差异。   对有关中西方人格结构差异的分析不仅可以明 确中西方人格结构差异的性质 ,而且也可以为心理 学研究的中国化提供重要的参考。无论是实证研究 还是理论思考 ,既应严格按照科学研究的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进行 研究 ,又应在研究的每一个环节 ,以及理论思考的每 一个阶段都充分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可能 的影响机制。至于建立一种具有跨文化普适性的人 格结构和测量工具 ,则离不开不同文化下心理学工 作者对本民族及其文化下人格结构的探索。在缺乏 足够的本土化人格结构研究时 ,试图推断人类人格 结构和建立人类人格量表 ,这样的努力是过分超前 的和没有希望的。 参 考 文 献 1  John O P, Angleitner A, O stendorf F. The lexical app roach to personality: A historical review of trait taxonom ic research.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88, 2: 171~203 2  Tupes E C, Cristal R E. Recurrent personality factors based on trait ratings. USA F ASD Tech. R ep. , 1961, 61~97 3  Goldberg L R. Language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e search for universals in personality lexicons. In: L W heeler ed. R eview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 l Psychology. vol. 2. Beverly H ills, CA: Sage, 1981. 141~165 4  Eysenck H J, Eysenck M W.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 ifferences.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85 5  Eysenck H J.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contributions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e three major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90, 58 (1) : 245~261 6  Costa P T, McCrae R R. The N EO P I - R Personality Inventory M anual. 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 ssessment Resources, 1985 7  Costa P T, McCrae RR. Objective personality assessment. In: M Storandt, I C Siegler, M F Elias( Eds. ) , The Clin ica l Psychology of A ging.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78. 119~143 8  Rogers C R. A p rocess concep tion of p sychotherapy. Am erican Psychologist, 1958, 13: 142~149 9  Cattell R B. Personality: A System atic Theoretica l and Factual S tudy. New York: McGraw - H ill, 1950 10 Costa P T, McCrae R R, Dye D A. Facet scales for Agreeableness and Conscientiousness: A revision of the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 ifferences, 1991, 12: 887 ~898 11 McCrae R R, Costa P T. Toward a new generation of personality theories: Theoretical contexts for the five - factor model. In: J S W iggins ( Ed. ) : The F ive - FactorM odel of Personality: Theoretica l Perspectives. New York: Guilford, 1996. 51~87 12 Costa P T, McCrae R R. R evised N 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N EO PI - R ) and N EO F ive - Factor Inventory (N EO - FFI) 1 Psychological A ssessment Resources, Inc. , Lutz, FL, 1989 13 A llport G W , Odbert H S. Trait names: A p sycho - lexical Study. Psychologica l M onographs, 1936, 41 (1, whole No. 211) 14 W ang D F, Fang L, Zuo Y T. Lexical research on Chinese personality. ( in Chinese) . Acta Psychologica S inica, 1995, 27 (4) : 543~552    (王登峰 ,方林 ,左衍涛. 中国人人格的词汇研究. 心理学报
本文档为【中西方人格结构差异的理论与实证分析_以中国_省略_和西方五因素人格量表_NEOP】,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7042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2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2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2-02-14
浏览量: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