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通地区新农村社区景观规划研究

南通地区新农村社区景观规划研究

举报
开通vip

南通地区新农村社区景观规划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南通地区新农村社区景观规划研究 姓名:陆燕燕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美术学 指导教师:朱馥艺 20100501 ————————j业L—二IYllll l拶J I 112Jl 7Il4l l 17l l掣 摘要 。 · 新农村建设运动给乡村景观的整治带来了契机,同时对原生态的乡村景观造成了 一定的破坏。由于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新农村聚落形态的发展朝着多样化的 方向发展,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另一方面,新农村绿化在改善环境生态效益方面 的优点受到...

南通地区新农村社区景观规划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南通地区新农村社区景观规划研究 姓名:陆燕燕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美术学 指导教师:朱馥艺 20100501 ————————j业L—二IYllll l拶J I 112Jl 7Il4l l 17l l掣 摘要 。 · 新农村建设运动给乡村景观的整治带来了契机,同时对原生态的乡村景观造成了 一定的破坏。由于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新农村聚落形态的发展朝着多样化的 方向发展,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另一方面,新农村绿化在改善环境生态效益方面 的优点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尤其是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方针后,农村绿化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选取南通地区为例 子,从面临的问题入手,调查研究了本土的乡村聚落形态和绿化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本着因地制宜 和生态可持续的原则,结合实际案例,尝试提出了南通地区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的一 些措施。 全文共分为五章(论文研究框架): 第一章为研究基础,从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影响、乡村景观绿化价值的研究有待加 强的现状和一直调研的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基金项目引导出研究主题,构 建起论文的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界定了论文中特定名词的内涵和范围;回顾和评价目前国内外乡村景观研 究进展和文献综述。 第三章为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探讨了乡村聚落形成的影响因素,总结了南通地区 乡村聚落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解析了该地区聚落形态的要素,归纳出该地区乡村聚 居点的优缺点。 第四章为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以空间为依据分类,分析了南通当地的乡村绿化价 值,对南通地区新农村社区绿化规划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第五章为论文的结论部分,以海门市常乐镇中南村的新农村社区规划为例,探讨 了新农村社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注意事项、策略、措施和不足之处,并做了设计补充, 目的是对南通地区甚至以外地区的新农村社区景观规划设计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新农村,乡村聚落形态,绿化 Abstract Thenewruraldevelopmenttotherurallandscapeoftherenovationmovementhas broughtaturningpoint,whiletheoriginalecologyoftherurallandscape causedsome damage.Duetovariouscombinationoffactorsmakesthedevelopmentof newrural seriementpatternsdevelopinthedirectiontowardthediversificationofthesametime, therehavebeenmanyproblems.OnⅡ1eotherhand,thenewgreeninimprovingthe enviro珈:Ilentinmralareasthebenefitsoftheego—efficiencyhasbeenwidelyappreciated, inparticul碣theCPCCentralCommitteeattheFilthPlenarySessionoftheSixth10of buildinganewsocialistcountrysideputforwardspecificobjectivesandguidelines,The importanceisparticularlyprominent.SelectedasanexampleofNantongregion,starting fromtheproblems,researchthelocalruralsettlementpatternandgreendesign,thespiritof localconditionsandecologicalsustainableprinciples,trytoputasetofNantongregion’S newrural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measures. Paperisdividedintofivechapters(thesisresearchframework):Thefirstchapteristhe rese羽.chbase.fromtheresearchhasbeentothethemeofanewsocialistcountryside cons订uctionfundprojects,theimpactofthenewruralconstructionandthevalueofrural laIldSC即eplantingsituationneedstobestrengthenedtoguidetheresearchtopic,building 缸Dmtb忙thesisframeworkandmaincontent.ChapterIIdefinesthetermpaperinaspecific meaningandscope;reviewandevaluationofprogressathome andabroadofrural landscapeandliteraturereview.Chapterthreemainresearchpaperdiscusses thefactors affectingtheformationofruralsettlements,summeduptheNantongregmn basic characteristicsofruralsettlementsbasedontheanalysisoftheregionalsettlementpattern oftheelemems,summarize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ruralagglomerations· Chapterfourmaincontents,space.basedclassification,analysisofthe valueofNantong localvillagegreen,ontheNantongareaplanninganddesignofnewruralcommunities havesomegreenforreference.Chapterconclusionforthepaperto HaimenChangleTown, Villageofthenewruralcommunityplanning,forexample,discussesthenewrural communitiesin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considerations,strategies,measuresand 、Ⅳeaknesses.anddothedesigntoaddthepurposeofNantongregionorevenoutside 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ofnewruralcommunitieshavesomeoftheguidance. Keywords:newcountryside,ruralsettlementpatterns,green II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 1.1.1新农村建设对乡村景观的影响 新农村建设运动给乡村景观的整治带来了契机,同时对原生态的乡村景观造成了 一定的破坏。乡村建设过程中,广大乡村成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旅游业的迅 猛发展的对象,乡村以及风景区城市化现象日益普遍,城市与乡村均质化现象正在进 一步升级。出现的不仅是“千城一面’’,更有“千村一面”,“千景一色"使乡村景观 的特质在不断地退化。 1.1.2乡村的绿化价值的研究需要加强 绿化价值研究在我国的城市研究中已经趋于成熟,但在我国的乡村研究中,城市 化、聚落、经济和规划等领域是目前人们研究的主要内容,对乡村景观中的绿化价值 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1.1.3导师的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在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专业课程的课题研究一直围绕着导师的项目“新农村社 区规划基于生态美学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开展的。期间针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情况,在南通地区,包括通州、启东、海门三县和南通一市的32个典型示范村进行 了为期一周的第一次调研,这次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六个方面:(1)新农村的地理位 置以及周边环境;(2)乡村的人口容量(户口人数与实际人数);(3)乡村的经济结 构;(4)新农村的现景规划;(5)新农村的前景规划;(6)新农村的前景规划的现实 反映。回来后经过整理和导师的指导,完成了关于南通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开展情况的 调查报告 行政管理关于调查报告关于XX公司的财务调查报告关于学校食堂的调查报告关于大米市场调查报告关于水资源调查报告 以及对于南通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肯定与建议的论文,并发表在 省级刊物上。第二次的调研工作是在研究生学习的第二学期,此次调研的内容更具有 专业针对性,我以三种途径开展研究工作,一是通过当地建设局的村镇规划科了解社 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情况;二是通过当地人民政府的相关部门了解南通地区乡村聚落 的历史成因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三是对搬入新农村社区的农民进行 口头形式的问卷调查,完成了相关论文并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之前的所有工作是为 此次论文做铺挚的。 本文选择南通地区作为研究区域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1)客观方面:南通 地区地处苏中,乡村发展快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较早一批的实践地区。在这 第一章绪论 样的背景下,因经验不足和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会不可避 免的出现很多问题。(2)主观方面:我生长在南通的乡村,对南通的地理环境和风土 人情非常了解,这对我研究当地乡村的景观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同时,在读期间参与 导师的课题,对南通地区进行过多次调研,获得了大量的资料,为论文的顺利写作打 下了较好的基础。 1.2研究主要内容 论文有三部分内容构成一个逻辑体系: 第一部分为研究基础,从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影响、乡村景观绿化价值的研究有待 加强的现状和一直调研的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基金项目引导出研究主题, 构建起论文的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在回顾和评价目前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进展之 后,界定了论文中特定名词的内涵和范围。 第二部分为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分别从两个方面详细分析和探讨南通地区的乡村 聚落景观。一个方面在探讨了乡村聚落形成的影响因素,总结了南通地区乡村聚落的 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解析了该地区聚落形态的要素,归纳出该地区乡村聚居点的优缺 点,以便于下文解决问题;另一个方面,以空间为依据分类,分析了南通当地的乡村 绿化价值,对南通地区新农村社区绿化规划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第三部分为论文的结论部分,以海门市常乐镇中南村的新农村社区规划为例,探 讨了新农村社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注意事项、策略、措施和不足之处,并做了设计补充, 目的是对南通地区甚至以外地区的新农村社区景观规划设计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 1.3研究方法 1.3.1文献综合法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查阅了与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相关的国内和国外乡村景观规 划分析的文献资料,经整理、分析、论述成文,众多关于乡村景观、文化、艺术的研 究文献是本论文的理论支持。 1.3.2综合分析法 乡村景观规划研究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课题,包含着自然、经济、文化、社会等 多个方面。同时,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的交叉也是当今世界研究的潮流, 目前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己日益向深层次发展。因此本文借鉴众多相关学科 的理论、方法与成果,力图使研究更加丰满。 1.3.3实地调查法 2 第一章绪论 乡村景观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之上的人文景观,只有实地观看、调查才能深刻领会 其内在价值。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将对案例涉及的一些实地进行调查,走访有关政府 部门、企业以及一些农户家庭,同时还采取村民座谈的方式了解当地实情,收集最多 的资料。 1.4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南通地区传统的聚落形态首先是布局规整、呈带状分布的,其次是建筑密度小, 最后是村落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首尾相连,这种聚落形式如何与新农村倡导的集中 居住社区相互融合;新农村绿化如何塑造,才能使乡村绿化具有多功能性,才能使乡 村绿化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可持 续发展目标。 ‘ 3 第二章南通地区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报告与文献综述 第二章南通地区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报告与文献综述 2.1概念界定 2.1.1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最近提出来的,上世纪50年代就曾用过这一说法。 改革开放以来,在1984年中央l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21号 文件即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中出现过。但这次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它的背景和含义与以前有很大差异。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 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 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然而究竟“新农村”的含义是什么,发展到什么程度的农村才被称为“新农村", 在当前的所有国家文件和相关文献中,没有一个确切的描述,只是作为一个口号来说。 2.1.2景观 景观(1andscape)--词的使用最早见于《圣经》中,原意表示自然风光、地面形态 和风景画面。汉语中的“景观”一词含义丰富,即反映了“风景、景色、景致"之意, 又用“观’’字表达了观察者的感受,这与近代西方的一种将景观视为被生物体所感知 的环境的定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景观的概念和含义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描述,不同的学科对景观的理解也不相 同。但不管是规划学、地理学、生态学、社会学、或者历史学中的景观,都有着相互 重叠的内容。 论文采用肖笃宁先生在《论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中的关于“景观”的论述: “景观是上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 在大地上的烙印,是多种功能和过程的载体。”因此可被理解和表现为——风景:视 觉审美过程的对象;栖居地:人类生活的空间和环境;生态系统:一个具有结构和功 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体系;符号: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与理想, 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 2.1.3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是相对于城市景观而言的,两者的区别在于地域和景观主体的不同。从 城市规划专业的角度,乡村是相对于城市化地区而言的,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的人类 4 第二二章南通地区新农村建设情况调布报告与文献综述 聚居地区(不包括没有人类活动或人类活动较少的荒野和无人区),是一个空间的地域 范围。这一地域范围是动态变化的,但是如今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呈缩小的 趋势。在结构上,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区别在于乡村景观包括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 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景观和田园生活方式,其人工建筑 物空间分布密度较小,自然景观成分较多;在功能上,乡村一方面向农田景观和城市 景观输入大量的劳动,另一方面,乡村景观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中的废物可以通过农 田景观和自然景观回归自然,实现重新利用。 总结乡村景观的含义是:(1)从空间上来看,乡村景观是指城市景观以外的地域 范围空间;(2)从构成上来说,乡村景观是由聚落景观、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和经济 景观等构成的景观综合体;(3)从特征上来看,第一,乡村景观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 观的综合体,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第二,乡村景观是人类干扰程度相对较低, 景观的自然属性较高,自然环境占主体的一类景观;第三,乡村景观是以生产和使用 为目的而不是以审美为目的而形成的景观类型。 2.1.4聚落 人类聚居生产生活的地方一般称为聚落,最早见于《史记·五帝本纪》中,“一 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汉书·沟恤志》中说:“或久无害,稍筑室 宅,遂成聚落”。聚落原意是指人类群居形成的有居住特征的地方与人群,后来聚落 一词渐渐演变为泛指人类聚居的场所。 乡村聚落是一个人们生产、生活及周围环境的综合体,是一种最直观的人文景观。 乡村聚落主要包括房屋建筑物、街道、广场、公园、运动场等人们活动和休息场地, 还包括供居民洗涤饮用的池塘、河沟、井泉,以及聚落内部的空闲地、菜地、果园、 林地等部分。n1 乡村聚落具有地域的特色,它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综合体现:气候、地形、 水文、植被等自然因素,在聚落构成中都打上了自己的烙印;社会组织、经济发展水 平、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也在聚落特征的形成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2.1.5聚落形态 形态一词来源于Morph(构成)和Logos(逻辑),指形态的构成逻辑。形态学的研 究最早来源于生物学,它是关于生物体结构特征的--I'-J分支科学。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形态有三条解释:一、事物的形状或表现;二、生物体 外部的形状;三、词的内部变化形式,包括构词形式和词形变化的形式。另有,“形 态"指的是事物呈现出的表象,强调事物的客观存在状态,具有相对于人的客观独立 性。乜1 学术界对聚落形态这一词很少提到,但有所涉及,例如凯文·林奇在《城市形态》 5 A 第二章南通地区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报告与文献综述 一书中提到了“城市聚落形态”的概念,指的是城市中大规模的、静态的、永久的物 质实体,如建筑物、街道、设施、山丘、河流、甚至树木。口1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认为城市是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并将城市容 易对人产生意象的“聚落形态"分为五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H1 这些对本文研究乡村聚落形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乡村聚落形态与城市聚落形态有 些差别,涉及的内容主要指乡村聚落构成的物质要素的形态以及这些要素的相互关 系,具体内容有:建筑、道路、基础设施、绿化、建筑群体、道路与建筑、建筑与基 础设施、绿化与建筑、绿化与道路等等物质形态的内容。 2.1.6乡村绿化 “绿化”是“城市居住区绿化"的简称,在我国大约有50年的历史。绿化注重 植物栽植和实现生态效益的物质功能,同时也含有一定的“美化”意思。绿化分广义 绿化和狭义绿化,广义指只要增加植物,起到改善环境的种植、栽培、园林工程等行 为,都可以算是。狭义的绿化,增加了人为的评判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如:该植物的存在对环境的 利弊的分析。 乡村地区的绿化对象包括农作物、野生植物和人为种植的非农作植物在内的所有 植物。植物是景观环境的自然要素之一,其他的自然要素还有:地貌、水体、气候。 植物以及群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从水边的地衣、苔藓、芦苇到无垠的大草原,从沼 泽中的草甸到山地的林缘。从沙丘到起伏的山峦之间以及高原的坡地上,都生长着种 类繁多的神奇植物。璐, 新农村绿地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旨在对南通地区的 乡村绿化价值进行分析,以此为新农村绿地建设提供一些依据、策略和注意事项。 2.2南通地区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 南通,因涨沙冲积成洲,成陆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简称“通”,别称静海、 崇州、崇川、紫琅,古称通州,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辛亥革命后为与北京通县相区别始称南通。是江苏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 江苏省南通市,地处我国黄海南部,长江入海口北岸,南与苏州、上海两市隔江 相望,西与泰州市接壤,北与盐城市接壤,总面积8001平方公里,濒江临海“半岛 型’’的港城格局,是除国际大都市上海外,毗邻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具优势的地区。南 通除狼山低丘群外,都为海拔五、六米以下的平原,平均海拔为四米左右。南通市辖 3个市辖区以及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县、3个县级市:即崇川区、港闸区、通 州区、海门市、海安县、启东市、如皋市、如东县。 1996年末,南通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68元,到2005年上升到5501元,高 6 第二章南通地区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报告与文献综述 于全省5276元的平均水平,较2004年增长l1.6%。根据2006年《江苏省统计年鉴》, 除如东、如皋以外,南通市其他四县(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在江苏省54个县(市)中 的排名是比较靠前的。因此,从总体上看,南通市各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处 于中上水平。 调查点主要集中在南通地区的东南部,即崇川区、港闸区、通州区、海门市、启 东市,这些地区的典型示范村共有32个,分别是海门市的常乐镇中南村、正余镇邢 柏村、三阳镇普新村、三厂镇镇西村、三和镇岸角村、包场镇长桥村、三星镇召良村 七个村;启东市的汇龙镇东郊村、吕四港镇东皇山村、天汾镇如意村、寅阳镇寅中村、 民主镇邦道村、南阳镇南阳村、久隆镇久西村、惠丰镇鹤群村、王鲍镇三岔店村、和 合镇建丰村十个村;通州区的川港镇志浩村、先锋镇苏家埭村、兴仁镇徐庄村、新联 镇新联居、金沙镇虹西村、石港镇志田村、兴东镇孙李桥村、骑岸镇育民村、三余镇 红专村、北兴桥镇安平村、平潮镇平西村十一个村;崇川区的观音山镇三桥村、狼山 镇剑山村、钟秀街道城北村三个村;港闸区的龙潭镇一个村。 经调研,目前,在南通市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存在如下一些共性的问题:新农村建 设大范围开展,但是有些村速度偏快、欠全盘考虑;村规划建设中重集中居住区等建 设,轻与农林牧渔业、工业等系统合理的可持续的规划,以及与其他村庄的整体规划; 规划缺少地域特色;规划在集中居住区内的独栋住宅前后的绿化景观被菜地占据;相 对贫困的农民买不起新房;政府审批土地的使用手续不够严格等等。 2.3国内外乡村建设的实践 2.3.1日本的造村运动 日本是个人口众多的岛国,与我国隔海相望,其人口超过1亿,陆地面积只有不 到38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总数的O.4%,人口却占世界人口的 2.2%左右。人均耕地面积比中国还少。和中国一样,都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 日本政府在1967年3月制定了“经济社会发展计划”。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 政府发起了造村运动,其出发点是以振兴产业为目的,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振兴逐 渐衰败的农村。 在日本的造村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是由平松守彦提倡的“一村一品”运动。何谓 “一村一品”运动?实质上是一种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以行政区和地方特色产品为 基础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一村一品’’不限于农特产品,还包括特色旅游项目 及文化资产项目。 从结果上来看,日本经过二十多年的造村运动,使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 消除了城乡差别;二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根据经合组织的统计,2002年日本农户的 7 第二章南通地区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报告与文献综述 收入超过城市家庭,平均每户收入为550万日元,相当于4.4万美元,其中,非农收 入在农户收入中的比例达86%;三是为非农产业开拓了农村市场,刺激了农村多元化 的消费。 2.3.2韩国的“新村运动" 韩国国土面积约lO多万平方公里,人口4500万左右,但其国内可耕种面积少, 耕地仅占国土面积的22%,也同中国一样,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 韩国在1970年代初开始进行新村运动,“新村运动”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农村基础 设施建设,国家提出草屋顶改造、道路硬化、改造卫生间、供水设施建设等20种工 程项目,由村民民主讨论、自主选择。政府免费分给每个村水泥和钢筋等建筑材料。 此外,政府把全国的村按好、中、差分为自立村、自助村、基础村三等,并且在村口 立上牌子,以激发大家的建设积极性。 第二阶段是农村全面发展并向城市扩散阶段。新村运动以增加农户收入为主要目 标,开始将范围扩大到城镇区域,政府号召各行各业以新的思维和行动来发展经济, 推出增加农、渔民收入的计划,支持农村调整农业结构,推广良种和先进技术。普及 高产水稻新品种“统一稻”。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新村运动逐渐向城市扩散, 而不再局限于农村地区。 第三阶段主要是发展农村工业,内容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并在城镇强调全民精神 文明建设。这一时期,新村运动逐渐从物质文明的建设扩大到物质和精神文明双重建 设,使精神文明能够跟上经济增长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步伐。 新村运动在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区域平衡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韩国的农 业创造值和户均收入逐年稳步增加。同时,“新村运动"还激发了农民自主建设家乡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了过去的传统守旧意识和观念,重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使人们勇于接受变化,敢于制定计划,积极乐观地对待未来。 2.3.3江苏的新农村建设情况 在改革开放初期,江苏各地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为契机,率先在农村内部进行统 筹工农收益矛盾的实践。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 特别是外向型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工业园区的建立,集体经济为主的乡镇企业在体制改 革中向民资、外资、股份制企业等多元经济转型,从苏南经济发达的县(市)开始, 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逐渐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联合发展。 进入新世纪,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对外丌放全方位展开,江苏由南 到北,形成以大中城市为依托的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经济国际化互动并进的发 展势头,经济增长非常强劲,财政收入迅速增加,从而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 R 第二章南通地区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报告与文献综述 村积累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中央作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后, 江苏把加快新农村建设作为实现“两个率先’’的重中之重,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下,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落实“多予、 少取、放活’’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提出以“三化"带“三农”,即以工业 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全面实施一系列支农扶农的新 举措,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建的“五大建设”。 2.4国内外关于乡村景观规划研究的现状 对于现代农村景观的规划与保护方面,西方要走在我国的前面。20世纪,西方 一些发达国家的乡村经济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 于土地整理、自然保护、历史古迹保护等法案,来保护和谐的乡村景观,避免在经济 发展的同时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带来的破坏,一般会涉及到生物、社会、地理、 水利、生态、历史等各方面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有风景园林设计师介入。 同济大学陈威的论文《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从关注城市化问题、“三农" 问题、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产业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基于乡村景观资源分析与评价、 开发与利用、保护与管理的乡村景观规划理论,并建立了乡村景观规划评价体系,阐 述了乡村景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具体内容,也分别提出了乡村聚落规划、乡村农 业景观、乡村水系景观、乡村道路景观、乡村旅游景观等规划设计内容和方法。 王云才、刘滨谊先生是从乡村景观旅游的角度,主张乡村景观规划是以乡村景观 美景度、敏感度、相容度、可达度和可居度等景观特征为中心,通过对乡村资源的合 理利用和乡村建设的合理规划,实现乡村景观美景、可达、稳定、相容和可居的协调 发展的人居环境,并认为现阶段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核心集中在乡村整体景观意向、 景观适宜性、土地利用景观、聚落景观和主题景观五个规划领域。 李立的《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以江南地区为例》是从建筑学角度出 发,结合旁系的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乡村生活的空间载体——乡村聚落进行交叉、 整合研究。作者选取我国经济和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对乡村聚落形态 的内涵与整体特征进行了全面剖析,以乡村变迁为主线,再现了该地区乡村聚落演变 的历史脉络,探寻它演化的主导动力与运作机制,剖析其中各种现象的规律性和真实 性,作者目的在于引导人们正确看待乡村聚落的更新与建设,以期保留、恢复、发展 乡村特有的健康的生活图景,为了解决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诸多问 题和促进乡村聚落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的策略。 9 第三章南通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 3.1相关理论研究 第三章南通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 3.1.1社区理论 社区是一个社会学范畴的概念。社区一词在社会学上的主要用法是指空间或领域 的社会组织单位,指一定地域内具有心理凝聚力或情感归属的人群的集合。莫道克认 为人类有两种社会组织的单位最为普遍,即:家庭与社区,而从生物演化的观点看, 社区比家庭古老,因为动物并没有象征形式的家庭组织,但几乎所有的动物都居住在 生物区位学家所称的社区之内,这种社区是以领土为基础的单位。 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首先提出了“社区"的概念,后 经众多学者在共同讨论中达成共识,将“community"译成“社区"。口1社区的概念产 生于社会学,后来被城市规划学科运用,在城市规划中,过分地强调大街区、大马路, 使得城市失去了很多人与人交往的场所,居住环境变得冷漠,为了营造和谐的人居环 境,社区理念成为城市规划新的指导思想。同样,村落的发展也面临了类似的问题: 随着村落的发展,传统的宗族观念逐渐淡化,有些村落以前是按姓氏构成村落结构的 基本单元,目前这一结构趋于消失;另外一点,由于大量外来人口的介入,新文化的 介入等等,村民之间往往缺乏交流,人与人之间正在丧失和谐的邻里关系,如何加强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构建新型的村落邻里关系,社区理论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3.1.2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1987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特兰报告 书所载的: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 危害。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 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 安居乐业。 中国政府对于中国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在《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 中提到了七个方面: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管理;加强食品安全和预警系统;调 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组合调整;提高农业投入和农业综合生产力;农业 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可持续性农业技术以及发展乡镇企业和建 设农村乡镇中心。内容主要涉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并且可用于耕地的土地面积稀缺,我国多数人口还生活在农 村,关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关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从规划入手,才能高度 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确保我国耕地的面积不再减少。所以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应用到 10 ● 第三章南通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 村落形态问题分析及发展策略、形态设计上,是理论、实践的创新。 3.2影响聚落形态演变与形成的因素 一般说来,聚落的发展与演变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关系甚小,而生产环境和社会 文化环境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不断变动,它们是引起乡村聚落演变的主要因素。嘲 乡村聚落的发展是历史的、动态的,都有一个定居、发展、改造和定型的过程。乡村 聚落的最初形态就是散村,这些散村单元慢慢以河流或道路为骨架聚集,成为带型聚 落,带型聚落发展到一定程度则向垂直短向开辟新的道路,这种平行的长向道路经过 巷道或街道的连接则成为井干型或R字型道路骨架,进一步可发展为团状的乡村聚 落。 从乡村聚落形态的演化过程看,上述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 从自然状态慢慢过渡到有意识的规划状态的过程,规划思想由功利要求和文化理念等 多方面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2.1宗族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宗族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而血缘则是影响乡村聚落形态的 一个重要因素。从乡村聚落的产生来看,就是人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一种聚族 而居的村落雏形。家庭、家族和宗族是血缘关系的三种表现形式。这种按血缘关系聚 族而居的方式,历经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长达几千年之久,至今在广大农村中还有 深刻的影响。这种由血缘引出的空间关系,数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村落的形态。 例如,徽州村落即为聚族而居,整个村落的布局以宗祠为中心展开,在平面形态 上形成了一个个层层相套的组团空间。 3.2.2宗教信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在长期历史发展的过 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这些对乡村聚落形态 的形成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形成了它们各自的特色。宗教信仰对乡村聚落的空 间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如伊斯兰教在我国盛行的地域十分广泛,尤其在宁夏、甘肃、 青海和新疆一带影响更大。为了满足伊斯兰教频繁的礼拜活动,乡村聚落是以清真寺 为中心进行布局。清真寺不仅仅是广大教徒进行宗教活动的地方,而且还是当地文化 教育、社交活动等公共活动的中心,成为乡村聚落的核心。南通地区的海门市,自一 千多年前的佛教传入,历经百余所寺庙庵社的发展,至今仍然保留着几所还进行正常 的宗教礼仪活动的宗教场所。 3.2.3风水观念 11 第三章南通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 风水主要体现在聚落选址上。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风水中基地选址的基本原则 和基本格局,对于乡村聚落选址也一样。中国传统乡村聚落对选址十分讲究,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卜居。卜居是指按风水的方法选择村基。(2)形局。中国古 代乡村聚落选址强调主山龙脉和形局完整。(3)水龙。任何平原或少山地区,只要有 水环绕村落,并水绕归流一处,则就是该村的龙脉所在,也是该村生气的来源。(4) 水口。在风水中,水被视为“财源"的象征,因此,水口在村落的空间结构中有着极 为重要的作用。(5)构景。风水中同样注重村落选址之处的景观优美,认为好的村落 环境应该是好气场的表现。(6)风水补救措施。对于那些形局或格局上不太完备的村 基,通常会采取一定的风水补救措施,这是村落获得良好风水的一条重要途径。∞3 在南通地区,由于地处平原,早期为泥沙淤积成陆,自然河流极少,南通现今纵 横交错的,类似于棋盘格状的河网是居民为了种地而开挖的。早期的道路网是自然形 成的,后在20世纪70年代政府开始沿河规划道路,居民为了出行方便,多沿着道路 布置房屋。所以上述的风水在南通地区聚落中应用甚少。但是一些细节部分,比如前 高后低的房屋、烟囱对着主房的床位、房子的东南角砌筑房屋等现象,都被视为不吉 利的。所以,规划者在规划时应意识到风水观念对于村民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尽量避 免上述“不吉利’’的现象出现。 3.2.4经济水平 乡村的经济水平也影响着乡村聚落的发展。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草屋在南 通农村地区被广泛使用。金黄色的屋盖,白色的芦苇墙,形成了南通乡村亮丽的风景。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草屋因其使用时间短,遮风避雨能力差等弊端迅速退出,取而 代之的是砖屋。 从茅草屋到砖瓦房的建筑住宅材质的变化,同时也是建筑空问大小、功能分区的 一个演变过程。南通茅草屋的室内空间安排有一间一户的右居室、左厨房或后居室、 前厨房,中间用芦笆隔分;有两间一户的,一为居室,一为厨房兼堂屋;有三间一户 的,西为居室,东为厨房,中为迎客室或储藏室。20世纪60年代初期,人们开始注 意“方整化",打破旧的建房格局,草屋大多数改为砖瓦屋。8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 体制改革取得很大的成效,农户建楼房的数量增多,一般为两层四间,也有的三层五 间、八间的,楼房的外观新颖、美观,一直演化到现在,整个村落的形态和功能更趋 完善,这都与当地的经济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 3.2.5法律法规 对于乡村聚落规划来说,建国以前政府关注较少,没有严格的规范加以限定。尽 管古代官书对乡村聚落形态没有提出营建制度,但是在制定城市营建制度的同时还是 有所涉及。例如,《考工记》在制定城市营建制度的时候,提出需考虑城市与城外的 12 第三章南通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 郊、田、林、牧地的相互关系。这些对乡村聚落形态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 性的。对乡村聚落景观产生巨大影响的是官书中对民居建筑等级方面的限定。尽管如 此,民居建筑布局相对还是比较自由,组合出变化丰富的建筑群体,并且与自然环境 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聚落景观。由于近年来村镇的快速发 展,原来的有关法规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为此,建设部于2003年开始征集的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城乡规划、城镇建设、房屋建筑部分)》将是我国关于村镇建设 方面比较全面的一套标准规范,对今后乡村聚落景观的发展必定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f101 3.3南通地区乡村聚落形态的基本类型 乡村聚落形念反映在村落外观上主要体现在聚落的平面形态。传统乡村聚落大多 是自发性形成的,其聚落形态反映了周围环境多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南通地处平原,早期为泥沙淤积成陆,而后居民为了种地,开始对盐碱地进行改 造。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发现丌挖河流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久而久之形成了南 通纵横交错的、类似于棋盘格状的河网。早期的道路网是自然形成的。早期的民居是 在河边形成的,一户或几,’-组成组团,在20世纪70年代政府开始沿河规划道路,居 民为了生活方便,就沿着道路布置房屋。凶此产生了南通民居聚落的特色。第一是布 局比较规整,呈带状分布。第二是村落建筑密度小,房前有可耕种的士地,或种菜或 种庄稼,耕作区和居住区很近便于管理。第三是村落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村落首尾 相接。有纵横轴线,而非线性分布,所呈现的乡村聚落形态为集聚型中的带状类型。 从南通地区乡村聚落形态的图片中,可以明确地看到该地区属于带状类型(图 3.1~3.2)。 图3.1区域内居氏点分布图(深色部分是耕田,浅色部分是房屋) 资料来源:根据GoogleEarth卫星图片绘制 13 第三章南通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 图3.2海门市三厂镇镇两村的聚落形态(虚线区域内为新农村社区规划范围) 资料来源:海门市规划局 3.4南通地区乡村聚落形态解析 3.4.1乡村聚落形态主要构成的要素 3.4.1。1建筑 图3.3南通地区民居建筑外观形式 资料来源:作者实地拍摄 14 第三章南通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 在村落里,建筑是乡村形态要素的主要构成部分,其中住宅在乡村建筑中又占很 大的一部分面积,所以住宅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反映村落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乡村住 宅建筑的质量直接反映村民的家庭收入状况。由于住宅建设是村民自己自发参与乡村 建设的活动,村民对住宅的态度大都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所以乡村形态的整 体风貌与村民对乡村整体营建的意识有很大的关系。由一个家族或种族统一带领指导 下的村落,如伊拉克的“家族岛聚落”和由一个规划思想指导下营建的村落,如西递, 都是形态建设比较和谐、秩序井然的乡村聚落。 目前南通地区的乡村建筑,朝着功能多样化和形式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乡村聚落 形态如何健康持续的发展与更新,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3.4.1.2道路 道路是乡村聚落形态的“骨架”,起着联系各要素的功能,道路系统不但直接反 映居民主要采用的交通方式,而且体现乡村的整体形象。在当今规划设计中,大到城 市小到一个居住区,道路系统的选择和组织,对一个城市的运转或是居住区内的居住 环境的改善都有很大的作用。然而乡村的道路系统大多是自发生长建立起来的,随着 时间的推移,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加上住宅建筑的变化,这些道路系统有很多方面 不再合乎时代要求,必须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改善或更新乡村的道路系统。 目前,南通地区乡村的道路,主要是分为二个等级:一为联系对外的交通要道, 二为内部的交通道路。对外交通要道多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杂,内部的道路由于宽 度狭窄,机动车很难相向而行。与时俱进、设计合理的乡村交通体系对于营造安静、 瓣4 8 图3.4海门市海门镇岸角村村内道路(左:对外 道路右:内部道路) 资料来源:作者实地拍摄 15 第三章南通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 3。4.1.3绿化 绿化是乡村聚落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绿,f 植物具有改善乡村环境和气候、维护生态平衡、减少尘埃和降低噪音污染的作用,垒 化会给人们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带来舒适、愉悦的氛围,更加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它在乡村的价值将在第三章中进行详细的分析。 3.4.1.4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也是乡村聚落形态构成不可缺少的要素,目前中国村落建设中普遍存宅 “脏乱差”的现象,污水乱排、垃圾乱丢、厕所卫生条件差,这些都与基础设施的薷 后有很大关系。 南通地区的村落,其内部的公共设施系统安排的不多,大多是自发的。最基本自 公共设施与农民的生活联系紧密,由于缺乏规划甚至没有,造成了乡村聚落内部环点 的恶劣。 图3.5村内的“脏乱差”现象(左:二厂镇镇西村的厕所右:正余镇邢柏村的河道) 资料来源:作者实地拍摄 3.4.2乡村聚落形态各要素的关系 乡村聚落形态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关系,由于关系之多,所以这里选耳 有相对意义的几种关系进行分析。以下是各要素之间关系的介绍。 3.4.2.1建筑群体关系 通过走访村落,可以了解宗族观念对于乡村聚落建筑的影响之深刻,一个家族白 住宅大部分会紧连着或者挨着建造,形成这种布局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还是由二] 血缘和生活习惯的关系。但是这种观念正在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交通便利,有并 16 第三章南通地区的乡t,-j-聚落形态 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这是农民选择宅基地之时优先必须考虑的。所以,不可避免 的会出现农民为了争夺优势地段而出现的影响聚落形态的行为。 3.4.2.2道路与建筑 提到道路与建筑的关系,彭一刚有着精辟独到的解说“凡城市,不论现代还是古 代,大体上都是经过人们的某种规划设想而形成的。例如《匠人营国》中所说的九经 九纬,便是按照网格的形式来确定整个城市的道路系统,并由此来划分坊罩,而建筑 物则是尔后才被‘填进’这种方方正正的网格之中。"村落中“多数情况则是房屋先 行,待房屋建成后。再按照人们惯常的足迹而‘踏’出一条路来。"南通的乡村聚落, 大体趋势是沿着道路而建,可达性虽好,但是却不安静。如何营造适宜的道路与建筑 的组织关系是新农村景观规划研究的~项重要内容。 3.4.2.3公共设施与建筑 传统村落中,基础设施有厕所、垃圾堆放的地方,都是设置或自然形成在宅前屋 后。厕所一般还是旱厕,分布在房前屋后,这些厕所用来储化粪便,当成农家肥。由 于粪便暴露在空气中,臭气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环境,也不利于农民的身体健康。另外, 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是所有的垃圾都能自然分解,这就需要设置垃圾堆积设施,由指 定人员统一集中处理。 ? 3.4.2.4绿化与建筑 在乡村聚落中,人们喜欢在宅前屋后种植树木,调节空气,改善小气候,建筑周 围也栽植绿化来保护建筑,减少雨水、寒风的侵蚀。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眼中似乎 只在乎建筑,树往往成了阻碍建筑的东西。一栎栋的新建筑建造起来,一棵棵苍天大 树被砍伐,如何营造新时代下乡村聚落绿化与建筑之间和谐的关系是亟需我们思考 的。 3.4.2.5绿化与道路 村落的道路系统不仅是居民同常出行所必需的载体,甚至是日常交流的公共场 所,在这些出行和交往空间里,绿化所起的功能多种多样。例如:在对外的交通干道 两旁的绿化起到隔离机动车噪音,吸收灰尘等作用;在村落内部空间罩,绿化不但能 够调节环境的小气候,还能改善空气的质量,对人身体也是非常有利的。 3.5农村聚居点现有的优点与缺点 (1)交通便捷,互不干扰。大部分农户出门通过属于自己家的专用通道,很快 能够到达村内主要的呈井字分布的交通道路上,没有互相干扰的道路存在。 17 第三章南通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 (2)邻里关系稳定坚固。南通地区的一部分自然村按血缘关系聚居,这种深植 到骨子里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的和谐与稳定。除了血缘关系,另一大部分 是由于长期固定的居住在一起的、甚至几代都如此的无血缘关系的邻里,在他们的意 识和行为习惯上已形成了统一的认知,这也促进了农村的和谐与稳定。 (3)独宅独院,方便农村作业,惬意农民生活。农民耕田需要大量的工具和晾 晒场所;养殖家畜需要堆放饲料和饲养的空间;收成后的秸秆也需要堆放的场所,这 些决定了农民的住宅结构形式,也决定了他们必须拥有住宅以外的大量空间。 (4)配套设施建设成本大。自然村规模大,并且由于房屋多沿路与河布置,相 对分散,所以建设配套设施相对难度大、问题多、成本也大。 (5)居住环境质量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严重不足。乡村生活环境质量不高, 首先表现在由于居民点的分散造成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基础设施不能配套建设。进 一步来看,基础设施、公建设施的缺乏又阻碍了村落的发展。 (6)民宅缺乏设计,功能不完善。由于没有专业人士的介入,农村住宅建设往 往没有经过设计就仓促建成。虽然有一些村镇住宅设计图集可供参考、套用,但数量 不多,适用性不强。一般只有建筑设计,没有结构、水、暖、电配套设计,甚至有些 农户套用和模仿公共建筑,脱离了自身的实际需要,尽管面积很大却缺乏功能的合理 性,空间互相干扰,大大降低了其使用价值,浪费了金钱。 (7)土地浪费严重。改革开放使农村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也影响着乡村的聚居 形态。但是这种变化却带有盲目性和不彻底性,如农村的实际常住人口减少了,但农 村居民点的占地面积却呈现扩散的趋势,使大量的耕地受到侵占。 (8)缺乏规划设计。目前,农村住宅大多以一户一栋的形式为主,大部分没有 规划,由户主自选宅基地,经村级部门审批,户主与农村工匠自行设计与施工来完成。 随着农村人口的急剧增长,民宅的数量不断增加,大小不一,层数不同,建筑布局杂 乱无章,许多新建住宅侵占良罔,土地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3.6南通地区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策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 指导,按照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的要求,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整体推进。 我的建议如下: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经验。韩国“新村运动"是以政府为主导, 农民群众广泛参与,自上而下的方式展开的。从1970年始,长达10年的“新村运动" 中,韩国政府始终注意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激励他们的自助合作精神。比如由乡镇 干部和村民设计了近20种建设项目,如修建桥梁、公共浴池、洗衣场所,修筑河堤, 18 第三章南通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 改善饮水条件和房屋、村级公路等。但具体的项目,完全由农民根据自己村的实际情 况选择。政府的作用体现在支持、协调、服务、培训和指导等方面。韩国的“新村运 动”,注重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这点值得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学习和借鉴。 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耐心、细致、深入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以情动人,不 搞行政命令。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建设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都应经村民讨论,民主决策,防止简单从事、 强迫命令。要建新农村,免不了会占用到农民的住房用地,这时就需要农民搬离,但 是在动员拆迁中,很多农民都不愿意配合政府的命令,从而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度。 如果农民能够参与到决策中去,了解每一个环节,决定每一项他们真正需要的项目, 那么很多问题就能避免出现了。 体现地域特色性。制定镇村规
本文档为【南通地区新农村社区景观规划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8611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3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5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2-03-06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