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朝内阁制度浅析

明朝内阁制度浅析

举报
开通vip

明朝内阁制度浅析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甘方位育学院学报 社科版 一九九七年 第一期 明朝内阁制度浅析 郭际明 我国历代政治制度 , 几乎 皆相 因袭 自秦以来 , 各朝国家之政体 同属专制 , 然其治道与政风 不同 , 得失利弊各异 。有明一代封建专制 已至颠峰 , 其政制与政风概而言之 , 则是权 力的高度集 中 , 其所创设的...

明朝内阁制度浅析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甘方位育学院学报 社科版 一九九七年 第一期 明朝内阁制度浅析 郭际明 我国历代政治制度 , 几乎 皆相 因袭 自秦以来 , 各朝国家之政体 同属专制 , 然其治道与政风 不同 , 得失利弊各异 。有明一代封建专制 已至颠峰 , 其政制与政风概而言之 , 则是权 力的高度集 中 , 其所创设的以 “ 私臣 ”治国的“ 内阁制 度 , 是这一时期国家体制的集中表现 。 关于 明代“ 内 阁 ”制度 , 历来论者持议常居两端 、鲜能趋于一致 。拙文试就其创设过程及 因之而生成的 明代政 制的两大弊害论述于后 , 诚为抛砖 。 考察 明代政治体制 , 不难看 出 , 明初基本上袭仿元制 , 其体制 并未逾跃前代而 自成一格 。 “ 明太祖初一海内 , 仍元制设中书省 , 综理机务 。 其官有承相 、平章 、左右垂 、参政 。 而吏 、 户 、 礼 、 兵 、刑 、工六尚书为曹官 ” 《明史 》 卷宰辅年表 。 由此可知 , 此时的六部是中书省的职能部 门 , 六者之长一尚书 , 不过是垂相的属员 , 而中书省则为综理政务的最高行政机关 。这一体制与 前朝相似 , 稍有不同的是 , 明之 中书令不以太子兼领而置右左相国 后更名为承相 , 秩正一品 。 昊王无年 公元 月年 “ 以李善长为中书右相国 、徐达为中书左相国 ” 《明史记本未 》卷 刁 。 这种设置大约是出于统一海内之需要 , 以勋臣 , 名将为相当国是太祖有国之初的特殊考虑 。 此 时之 承相 , 大权独揽 、 位处皇帝一 人之下 , 百官之上 , 一切政令及奏章均 由中书省呈转颁行 国 之大政系于 垂相一身 。 明初太祖置相专任而独宠 , 在这种情况 下 、 权臣擅政之局面 自然形 戎 。 ‘ 明史 》卷 载 “ 然徐达 、 李文忠等数受命征讨 , 未尝专理省事 。 其从容垂相之位者 、 李善长 , 汪 广洋 、 胡惟庸三 人而 已“ 其中尤 以胡惟庸朝纲独揽 , “ 宠遇 日盛 , 独相数 岁 生杀数陆 、 或 石 奏 径行 、 内外诸司上封事 , 必先取阅 、病 已者辄匿不以 闻 由是奔竞之徒 , 趋其门下 ” 以 明史 · 胡惟 庸传 》 。 明初施行垂相之制 , 虽 为时甚短 、 充任者不过数 人 , 然相权之大甚似前朝 。 在我国封建 专制时代 , 相权大到足以危及皇权的时候 , 也就是最高统治阶层权 力争夺的开始 。 果然 , 洪武十三年“ 右垂相胡惟庸谋反 ”被诛 。 权力斗争的结果是皇权战胜相权 。 明太祖痛 下决心 , 废止垂相制度 。 自秦汉以来我国封建社会政制的经典构架被太祖拆散 。 当然 , 公然废 止古制是需要说服 臣民的 。 于是太祖训 云 “ 自古三公论道 , 六卿分职 , 不闻设立承相 。 自秦始 置垂相 , 不旋踵而亡 , 汉 、 唐 、宋虽有贤相 , 然其中多小人专权乱政 。 令罢皿相 、 设五府六部 , 都察 院 、通政司 、大理寺等衙门 , 分理天下庶务 、事 皆朝庭总之 ” 。 太祖的此番说辞似乎堂皇 , 但并非 废相的初衷 。 因胡惟庸的擅权放肆进而谋逆犯上 , 明太祖 已对大权独揽的垂相制度深恶痛绝 , 在罢相废制的十五年后即洪武二十八年 , 犹告诫臣下 “ 联罢承相 、设府 、 部 、都察院分理庶政 , 事权归于朝庭 , 嗣君不许复立垂相 , 臣下以请者 、 置重典 ” 《明史 · 太祖传 》 。 这条硬规矩一 定 , 太祖之后确也无 人再言及置相一事 。 这一做法无疑是明太祖的创举 , 将延行千载 , 被历朝崇奉 的封建王朝中央政权的基本结构废除 , 这不能不说是明太祖才智与魄力的综合体现 , 正如学者 ·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杨树藩先生所言“ 蓄太祖所设之制 , 系按 自己之才智而设 , 非按后代子孙之才智而设者也 。 以太 祖之聪颖 、 可以 自操权柄 , 直统六部 , 备顾间之殿阁学士 , 只备垂询而已 。然继体之君长于深宫 , 鲜习政事 , 凡六部所奏呈者 , 无法裁决 , 于是不能不重用作为顾问机关之殿阁学士 , 因之 , “ 票 拟 ”之制行矣 , “ 内阁 ”之制成矣 ” 。 由上述可见 , 明朝先有垂相之制 , 这一点与前代无二 。 自垂相制度被废止后 , 才逐渐形成 “ 内阁制度 ” , 当然内阁制度也并非废相即设 , 太祖朝所置之四辅官 , 尚不能成为完全意义上的 “ 内阁 ”。 因为 , 此时的辅官只是皇帝的顾问而 已 , 并不具有掌持天下庶务的职权 , 他们的作用无 非是草拟浩赦 、 处理文书 、票拟批答以备垂询而已 , 政事则悉入六部处分 , 辅官不能侵夺 。 政事既入六部 , 然裁决必须天子 。 当时虽“翰林春坊详看谙司奏启 , 兼司平驳 ” 《明史 · 职 官志 》 , 显然一 日万机 , 仅天子怎能件件亲批 , 事事督行 据《明史 · 七十四职官志 》载 “ 洪武十 七年九月已末给事中张文辅言 “ 自九月十四 日至二十一 日 , 八 日之间 、 内外诸司奏答 , 凡一千 六百六十 , 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事 , 此三千余事 , 虽有翰林 、儒臣考驳本允 , 然皆待帝载决 , 章奏浩 繁 , 岂能一一亲批 ” 自废相以来 , 最使太祖犯难的事情 , 便是政事浩繁 、 庶务如山 , 而 自己根本 无此精力处处顾及 , 于是“则亦只有传旨处分 、或朝堂论政 , 各官亲奉 旨意 , 自行批写 , 回本衙门 再作施行耳 ” 同上 这样以来 , 权力似乎确 归天子一 人持有 , 但一 人之精力 、才智 , 远远应付不 了一朝纷繁之政务 , 于是将皇权无可奈何地化整为零 , 分散给诸司 。 这种局面显然不是太祖废 相的初衷 。而事实上 , 废相伊始 , 浩繁的政务确实给当时的统治者出了道难题 , 并且伴之而来的 权力下移 , 又是太祖始料末及的 。 基于此 , 洪武十五年“ 又仿宋制 、置殿阁大学士 ”参与枢务 。 当 时所设殿阁为华盖 、武英 、文华三殿 、 东阁与文渊二阁 。 “殿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 , 奏陈规侮 、点 检题奏 、票拟批答 ”又 “ 以其授餐大内 、常侍天子殿阁下 、避宰相之名 、 又名内阁 ” 《明代 · 职志 官 》 。 应当指出的是 , 此时的阁臣位卑品低 , 秩仅五品 , 其虽 “ 侍天子殿阁下 ”但正式身份仍是翰 林院官员 。 大学士 , 虽是职务 , 却不是官衔 、因此“ 内阁 ”仍不能称为朝庭正式衙署 , 换言之 , 大学 士应该是皇帝的私 臣 , 称其为“ 内阁 ”者 , 有别于处庭诸署也 。 殿阁大学士制度的施行 , 虽为皇帝承担了一 日万机的政务之繁忙 , 况此时内阁之外 , 六部 昂然而立 , 所司政务直达天听 , 阁臣仅备顾间耳 。 虽亦参与枢务 , 但无裁决处分权 。 “ 不置官属 、 不得专制诸司 、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据后来的大学士刘健言 “ 下有章疏 , 则用文渊 阁印封 进 ”这是连印信都没有 。 内阁的正式成立 , 始于成祖 。成祖以武力篡夺 , 由落王跻身皇帝位 , 由封地北平 、 移主南京 、 政权不稳 , 对 人对事不明且忌 , 不得不任用私臣佐理政务 , 而私臣参与枢务的最简便方式就是 以“ 大学士 ”身份入阁办事 。成祖于建文四年六月兵入南京“ 其年九月特简讲读编检等官参与机 务 , 谓之内阁 ” 《明史卷七三 。 “ 侍读解络 、编修黄淮入直文渊阁 。 寻命侍读胡广 、修撰杨荣 、 编修杨士奇 、检讨金幼孜 、胡俨同入直 、并预机务 ” 《明史卷五 》 。 可以看出 , 成祖所用之 人 , 尽 皆出自翰林院 , 其中具有 “ 学士 ”资格者居其半 , 其余官秩尚未及五品 。 内阁成员 , 何以 由近臣渐变为大臣 , 原因颇多 、 概括地讲不外有二 。 其一 , 体制之需要 。 阁 臣领命重要 , 参与枢务 、声价固高 , 但殿阁学士 、官秩不过五品 , 况 “ 成祖特命吏部 、 凡内阁诸臣 考满 , 勿改他任 ” 同上 , 如此 , 阁臣岂非终身不得晋陛 , 则是爱之 , 重之 , 反而害之轻之也 。 于 是 , 就位加衔给品 , 或命阁臣兼领部职 , 并以所兼六部长贰之品位视之 , 尽可能地提高阁臣秩 品 。 《明史一四七卷 》载 “帝尝召络等曰 尔七人朝夕侍左右 , 联嘉尔勤慎 ⋯ ⋯因各赐五品服 。 , · · ⋯又以立春 日赐绪等金绮衣 , 与尚书坪 , 绪等入谢 , 帝曰 代言司 、 机密所系 , 且旦夕侍联 , 稗 益不在尚书下也 。 ”后又赐黄淮等五人二品纱罗衣 , 以崇荣之 。 在皇帝心 目中 , 阁臣“ 不在尚书下 ·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也 ” 。 这种认知 , 对阁臣 日后侵夺部权 、凌驾于六曹之上 , 是至为关键的思想准备 。 其二 , 因近臣日侍天子左右 , 常与天子讨论机宜 、一言合旨、即受天子赏识 , 既被赏识 , 便委 以要职 , 赋与权限 、权力 日隆 、则声价 日高 。 如汉唐之 尚书 、魏晋之 中书 、唐之翰林供奉 、莫不因 此进身 。 明之阁臣 自然也不例外 , 兹举一例以窥其余 。 成祖时“ 同值七 人 , 荣 杨荣 最少机敏 。 一 日晚宁夏报被围 、 召七 人 、 皆以出 , 独荣在 、帝示以奏 , 荣曰 宁夏城坚 , 人皆习战 , 奏上 已十余 日 , 围解矣 。 夜半果奏围解 。 帝谓荣曰 何料之审也 ” 《明史一四八 · 杨荣传 ” 。 其言中旨 、 自 悦帝心 , 之后 , 成祖首摇杨荣为文渊阁大学士 , 则不足为怪矣 。 当然这种由近臣变为大臣 , 由幕 僚单位而国家机关的演变 、并非 明代所独有 。 如秦时之尚书 , 设其职时 , 秩甚卑 、不过皇帝殿中 主发文书而 已 。 至汉时 , 尚书演变为天子秘书机构 、组织逐渐扩大 , 人员增多 , 事无不掌 , 于是上 侵三公之职权 , 造成 “ 三公备员 , 而事归台阁 ” 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 尚书再由秘书机构一跃而 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 又如 门下省 、 中书省之发展趋势 , 无不同出一辙 。 明代内阁制度的形成 、 可直接溯源于唐时之“ 翰林供奉 ” 。 我国古制 中的这种现象 , 可以说直接源于高度集权的专制体 制 , 是封建社会皇权至尊的衍生物 , 亦是我国封建社会以“ 人治 ”为本的政权特征之一 。 而明代 内阁制度的形成 , 更是这种特征的充分体现 。 明初的阁臣 , 不能侵犯六部职权 , 或兼领他部职务 。太祖 、 成祖系一代英主 , 此时之阁臣 , 虽 声价隆旺 , 但却不能态作威福 。 仁宗以后 , 随着阁臣的职位由卑至尊 , 品秩 由低而高 、 兼领职务 亦渐增多 。 如杨荣兼工部尚书 、 杨士奇 为礼部侍郎 、 金幼孜为户部侍郎 , 黄淮 为通政使 。 此四位 辅官 , 均是先入阁为阁臣 , 而后升他官兼领部职的 。论职务 、 阁臣为重 , 论官品尚书为尊 , 如使之 合二为一 , 则这种一头轻一头重的问题可得以解决 。景秦三年 , 王文更以吏部尚书入阁 , 阁臣地 位为之一变 尚书兼任阁臣 , 职务更趋重要 。 《明史一 。 九卷 》载 “ 成祖简翰林院官员直文渊 阁 , 参与机务 , 有历升至大学士者 。 其时章疏直达御前 、 多出衰断 , 儒臣入直 , 备顾问而已 。 至仁 宗而后 , 诸大学士历晋尚书 、保付 、 品位尊荣 , 地居近密 , 而论言批答 , 裁决机宜 , 悉 由票拟 , 阁臣 之重 , 僵然汉唐宰辅 , 特不居垂相名耳 ” 。 《明史 · 职官志 》载 , 自景泰后“ 六部承奉 旨意 , 靡所不 领 , 阁权益重 ⋯ ⋯嘉靖以后 , 朝位班次 , 俱列六部之上 ” , 六部由原来的政府最高职能部门 , 而沦 为内阁属曹 。 至此 , 内阁成为明朝最高政府机关 。 阁臣最初的“ 私 臣 ”地位 , 是国家政权 由外而内 , 由分散而集中的必然结果 。 最高统治者倚 重私臣治国 、 毫无疑 问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 而这种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 在有 明一朝 , 显然是通过 对外廷权 力的逐渐的缩小 , 内阁权力的逐渐扩大而实现的 。 阁臣所以被称为“ 私 臣 ”者 , 原因有 二 , 明初辅 臣入直大内 , 其身份尚未固定 , 一般多由翰林院官员充任之 。 因而皇帝常以 “ 特殊 ”的 需要加以挑选 , 不必虑及入选者的资望和 品秩 , 另外辅 臣没有固定的办公衙署和相应的属 员 , 从而也就不是国家的一级政权机构 , 他们入直大内尚须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现 , 他们的品秩仍 以原职为准 , 阁臣只是兼职而非专职也 。 私臣入直内庭 , 办公地点常在台阁 , 故有 “ 阁臣 ”之名 。基于前述原因 , 内阁最终由一介顾间 机构发展至王朝最高权力机关 。 由此而看 , 王权的高度集中似告完功 。 其实不然 。 内阁虽在大 内设署 , 有别于外庭六部 , 然而尚有一个十分重要 的政权运作环节是万万不可省略的 , 那就是 皇帝与阁臣之间的文书传递工作却是由内侍充担的 。 与内阁相 比 、 内侍更贴进皇帝 、 阁臣的票 拟 , 须呈皇帝“ 批红 ”始可变为正式命令 , 其间收发 、转达者则为内监 。 “ 然内阁之票拟 , 不得不决 于 内监之批红 , 而相权转归于寺人 , 于是朝庭纪纲 , 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 ” 《明史 · 职 官志 》 , 内阁侵夺六部所得之大权 , 又为宦官假藉呈转文书的机会 , 潜移以 去 。 由此可知 , 专制 时代的机构愈近天子者 , 则愈有权 , 有权则体大 、 体大易外移为国务机关 , 于是枢机之权 又收归 ·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于内 。 这种演化 、实际上是权力吐纳之变迁也 在这种翻度下 , 明代政洽生活中 , 由内阁制度面发端的两大弊患 —宦官专权和朋党博击成了这一时期鲜明的政治特色 。 前文述及内阁由小面大 , 渐成中枢机构 , 这显然与内阁创设之初仅为顾问机构的格局相去 甚远 。据大学士刘健说 “窃维内阁之职 , 所以承德弼达 , 献可替否 、辅佐朝庭 , 裁决政务 , 与百司 庶府职掌不同 。 在祖宗朝 , 凡有咨访论议 、或亲临幸 , 或召见便胶 , 或奉天门或左顺门 , 屏开左 右 , 造膝面谕以为常制 。 如宣宗章皇帝 , 屡幸内阁 、御座所在 , 至今臣等不敢中坐 。 英宗皇帝视 朝将罢 , 不时面召李贤 。宪宗纯皇帝亦常召李贤 、陈文 、鼓时 , 或造司礼监太临牛玉 、怀恩一二人 到阁计议 , 上有密旨则用御前之宝封示 , 下有章疏 、则用文渊阁印封进 , 直至御前开拆 , 此臣等 耳阅见者也 。 因循至今 , 事体渐异 , 朝参讲读之外 , 不得复奉天颜 , 虽司礼监太监亦少至内阁 。朝 鑫有命必传之太监 , 太监传之管文书官 , 管文书官达之太监 , 太监乃达至御前 ” 。 刘健这段话中 可以透露出太监传递文书是阁 臣之论议不能直达御前进而阁权受制于宦官的难言之稳 。 而事 实上 , 自成祖宠用宦官 , 太监假传递文书之便 , 已渐次将内阁所侵六部之权潜移而去 。 专制时代 的君主有一个通病 , 就是渐次收权归内 。 明初将六部之权纳归内阁 , 继则纳 归“ 内监 ” , 故明之内 监擅权乱政之局面是有其体制之便宜的 。 内监假“ 批红 ”之权 可以控制 内 阁 , 于是阁臣不得不 阿附内监 , 就连权倾一时的张居正也得仰仗太监之 力方得以坐稳首辅之位 。 至大奄魏忠贤 氏擅 权为政 , 自是太监之权登峰造极之时了 义明夷冬访录 今认为 “ 有明之无善治 、 自高皇帝罢相始 也 ”此说可谓大中要 旨 。 准怪 “ 吾以 为有宰相之实者 , 今之宫奴也 , 此说也未必偏颇 。 更进一步 说 “ 有明之阁下 贤者货其残膏待馥 , 不贤者假其嬉笑怒骂 。 道路传之 、 国史书之 、 则琢 为其 人 相业矣 。 故使宫奴有宰相之实者 , 则罢相之过琶 ” 。 因此 , 宦官乱政 , 势成积重 而内阁之制无疑 是这种弊患的体制前提 。 另一方面 , 学士入阁参预机务 , 无宰相之名而行宰相之实 。 无名而行实者 、 岂非无权而越权 吗 故而学士以卑位而掌枢机 、群臣何以甘服 , 既不甘服 , 则抨击生焉 。 虽然阁臣地位 日渐尊隆 , 也深受天子优容 、 然六部长贰 , 难以屈居其下 , 则内阁之地成为朝臣论战之地 , 国是紊乱必成定 数 。 《明史 》 列传赞语说 “ 明至中业后 , 建言者分曹为朋 , 率视阁臣为进退 , 依阿取宠 , 则与 之 比 。 反是则争 , 比者不容于清议 , 而争则名高 。 故其时端挨之地 , 遂为抨击之地 , 国是淆矣 ” 审视明代政制 , 不难看出 , 太祖废相 , 成祖置殿阁 , 均为国家政权渐次归内的典型方式 , 政 权中心由外而内 , 最后落脚点必然内监 , 外庭职能部门则伦为曹属 , 专制则登峰造极 。一切制度 兴起也有因 、其发展也有由 。拙文仅从明之内阁制度入手 , 浅论其发展的因 由 , 从而考察明代政 治的种种特征的出现 , 源于一项制度的产生 , 面制度之优劣 , 是政治之优劣的前提 。
本文档为【明朝内阁制度浅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3047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8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3-29
浏览量: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