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3a一种自由价值观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3a一种自由价值观的视角

举报
开通vip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3a一种自由价值观的视角 2009年 第3期(总第116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历史逻辑:一种自由价值观的视角 戴辉礼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 100872) [摘 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核与最高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人 的解放学”。马克思主义自由价值观这个理论内核一直深深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成为贯穿 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之中的一条主线,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有着自身的发展逻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逻辑; 自由价值观; 自由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3a一种自由价值观的视角
2009年 第3期(总第116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历史逻辑:一种自由价值观的视角 戴辉礼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 100872) [摘 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核与最高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人 的解放学”。马克思主义自由价值观这个理论内核一直深深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成为贯穿 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之中的一条主线,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有着自身的发展逻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逻辑; 自由价值观; 自由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466(2009)03-0004-05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西方的学说,自传入中国开 始,实际上就面临着如何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即中国化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源头,其价值 内核到底如何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自由价值观视角来解读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可以揭示其内在的理论逻辑。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 取向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 理论内核与最高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讲,马克思主义 就是“人的解放学”。[1](P8)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人的自由 发展是马克思最为关注的价值问题。众所周知,马克 思对资本主义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不合理性作了深刻的批判。可是 马克思并不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促进生产力发 展,恰恰相反,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争得自己的阶级 统治地位还不到一百年,他所造成的生产力却比过去 世世代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2](P471)可 见,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的历史功绩和资本主 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而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主要 之点在于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造成的劳动的异化、 人的异化。换句话说,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 高度发展没有带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反而背离了人 的自由本质,这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最不合理性。马 克思认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 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 动。”[3(]P96)作为类的人来说,自由是其内在本质,也就是 说,自由是人之为人的内在依据。然而,现实的社会却 令马克思非常失望。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人(特别是工人)的全面 异化状态作了深刻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揭示了造成人的异化的制度 根源,并由此指出所谓共产主义就是“私有财产即人的 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 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他是人向自身、向社会 的(即人的)复归”。[4](P120)虽然在这个手稿中,马克思 还没有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逻辑关系来解释共产主 义社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但显然他已经根据人的解 04 万方数据 No.3,2009 (General No.1160) 学学 报报 放这个理论逻辑得出这样的论断:只有在共产主义条 件下,人才能真正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特别是在 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这篇经典文献中,马克思、恩 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论证了社会历史发展的 必然性,指出社会发展的逻辑结果必会出现这样一个 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 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个联合体指的就是共产主义 社会。这个观点实际上表明: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 认为人的自由发展,即人的解放,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 的,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也是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价值 取向;另一方面,个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条 件。正如俞可平所指出的,这个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 最高命题。在其后的《资本论》中,马克思又通过剩余 价值理论揭示了造成劳动和人的异化的根源,从而指 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同样,马克 思在后来的很多文章中都涉及到人的自由价值问题。 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轨迹中不难看出,马克思正 是着眼于人的自由发展与解放这个终极价值来观察和 批判社会的,从而构建出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而贯 穿于马克思主义这个庞大理论体系中的内核就是人的 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价值观。从理论体系上来看,马 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 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只不过是这一理论内核的逻辑展 开。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价值观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 第一,自由的解放特性。马克思是从分析人的现实生 存状态出发,着眼于人的彻底解放来理解自由的,即马 克思的自由观是解放意义上的自由观。人的解放就是 人实现了自由全面发展,体现人的自由本质。因此,马 克思主义的自由观与西方洛克式自由主义的自由观具 有本质上的差异。马克思深刻洞察到资本主义法律规 定的自由最终会由于财产占有的不平等而导致自由的 不平等,那些自由主义思想家所主张的政治、法律意义 上的自由只是形式上的自由,只是资本和资产阶级的 自由,而不是社会共同的自由。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 本和劳动的对立必然造成人的异化,即人的不自由。 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家所主张的自由相比,马克思主 义的自由观显然处于一个更加超越的层次上。第二, 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性。马克思也看到了人的自由全 面发展是和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方式的变化联系在一 起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展开的历史过 程。只有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充分涌流、三 大差别已然消失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彻底解放才能 真正实现。在以“人的依赖性”和“物的依赖性”为特征 的社会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受到限制的。一定意 义上说,人的不自由和异化带有不可避免性。只有随 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自由程度才会不断提高。第三, 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性。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类社会追 求的目标,也是社会制度的价值取向。而社会制度的 选择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 的人的自由活动的结果而已。人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 会的同时,也在创造人自身解放的条件。所以,人的自 由全面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自由价值维度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取向,人的自由全面 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出 于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中国许多知识分子选择了信 仰马克思主义。正如李泽厚所言,“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一开始便是作为指导当前行动的直接指南而被接 受、理解和运用的。”[5](P140)面对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当 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把马克 思主义作为学理来研究。可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 争理论非常契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以马克思主义“主 要是以其唯物史观(历史唯物论)中的阶级斗争学说而 被接受、理解和奉行的。”[5](P147)阶级斗争的主要方式就 是暴力革命。但是,如何获得暴力革命的合法性,是摆 在当时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大问题。 诚然,马克思主义可以为革命提供合法性资源,可 是,革命的政治动员必须在中国的语境下才能有效进 行。因此,如何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获取适合中国国 情的理论资源,对于中国革命成功尤为关键。这一任 务主要是由毛泽东完成的。自1938年在中共六届六 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以后,毛泽 东就逐步开始系统地建构新民主主义理论。到40年 代初,新民主主义理论基本形成。新民主主义理论是 毛泽东思想的核心理论,这一理论解决了暴力革命的 合法性问题:实现人民的自由与解放。毛泽东认为: “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少见的。” [6](P631)广大民众特别是最底层民众生活困苦、缺乏自由, 根本原因在于现存制度导致权力的不平等,权力的不 05 万方数据 2009年 第3期(总第116期) 平等导致财产占有的不平等;没有财产平等占有权的 自由只是特权的自由,只是口头上的自由,而真正的自 由必须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保障上的自由。“民族压迫和 封建压迫残酷地束缚着中国人民的个性发展,束缚着 私人资本主义发展和破坏着广大人民的财产。我们主 张的新民主主义制度的任务,则正是解除这些束缚和 停止这种破坏,保障广大人民能够自由发展其在共同 生活中的个性。”[7](P1058)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改变现 存体制,而革命是改变体制的方式。“自由是人民争来 的,不是什么人恩赐的。”[7](P1070)因而从根本上讲,只有 通过暴力革命,才能把人民从压迫状态下解放出来,获 得自由。暴力革命只是手段,不是根本目的,改变中国 民众的不自由的生存状况才是目的。“一句话,我们要 建立一个新中国。”[6](P663)“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 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 国家。”[7(]P1030)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革 命观念的终极价值在于通过推翻旧体制,建构一个主 权在民的现代民族国家,从而为人民大众的自由发展 奠定一个基本前提。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逻辑可以发 现,革命是达到人民自由这个“最大的善”的唯一可行 的方式。革命的合法性可以从人的自由价值逻辑中得 到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反过来,毛泽东认为暴力革命的成功也依赖于 人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解放区”的名字就是最好的 证明。毛泽东认为:“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思 想、信仰和身体这几项自由,是最重要的自由。在中国 境内,只有解放区是彻底地实现了。”[7](P1070)革命的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解放区的成功。在告诫全党不要空 谈社会主义时,毛泽东明确指出,“没有几万万人民的 个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只是空想。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虽然为了革命的成功要求党 员服从党的利益和集体利益,但无论从革命目标激励 的角度,还是从党作为高度严密的组织的角度,这一点 都可以讲通。总的来说,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中,革命价值与人的自由发展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 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实现人的自由价值的途径,人的 个性解放是革命成功的条件。 革命价值观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支配着毛 泽东等中共领袖的理论思维,因而也深深影响着中国 历史的发展。革命价值和人的自由解放在毛泽东的革 命理论中原本是内在统一的,但是建国后两者间却渐 失平衡,主要表现有两点。第一,由于过于强调工具合 理性,相对忽略了个人自由价值的实现。以工业化为 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真正 独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民族国家的建立只是为 进一步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打下基础,接下来的任务 是如何使中国走上富强,实现现代化。作为国家工业 化理论基础的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工业化理 论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为迅速改变中国贫穷落后 的面貌,理性的选择就是通过国家力量快速实现国家 的工业化,为现代化奠定基础。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也 具有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由于理论上过于强调 集体主义原则,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就难免出现违背个 人意志的情况,个人的自由相对被牺牲了。尤其在处 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时,“驯服工具论”、“螺 丝钉论”等过于强调个人牺牲和人是工具的理论成为 一个时代的主流意识。而实际上这却恰恰违背马克思 关于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前提和条件的观点。第 二,不切实际的政治理念背离了马克思的自由价值 观。革命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自 由。毛泽东一直想建立一个他认为人人能够实现自由 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在1966年的《五七指示》中,毛 泽东勾画出一个既打破了分工界限,每个人都能“亦工 亦农、亦文亦武”,又消灭了商品交换的这样一个理想 社会的蓝图。这个“理想社会”表面上看好像是一个人 人脱离片面性,实现了自由全面发展的共同体,但实际 上只是一个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建构起来的乌托邦而 已。如前所述,马克思认为,在“物的依赖性”条件下,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不充分的。这种“理想社会”和马 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完全不一样的。晚年毛泽 东一直把他的这些政治理念当作是坚持了马克思主 义,以至于力图通过政治运动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社会 理想。很明显,毛泽东片面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由 价值观。因而自然也就打破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中那种 革命价值与人的自由价值的内在协调。但尽管如此, 这也恰恰可以说明,自由价值观念在毛泽东的革命逻 辑中的重要地位。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建国后20多年 内中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教育建设方面取得 的实际成就,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邓小平最重要的功绩是 领导开创了改革开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并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从理论逻辑上讲,毛泽东的新 民主主义理论主要完成了指导民族国家建构的任务, 特色理论 06 万方数据 No.3,2009 (General No.1160) 学学 报报 而如何实现国家富强,也同样需要一套指导理论。这 套理论的核心理念应该就是建设,而非革命。邓小平 从人的自由价值维度把改革开放和建设的理念完美地 结合起来。而要理解邓小平理论,理解改革开放和建 设理念,就必须从人的自由价值维度出发去思考。 首先,从根本上说,邓小平理论的价值取向的基点 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理论上讲,通过革命 完成国家建构这个任务后,国家的工作中心就理应转 到经济建设上来。但是,建国后的二十多年里,一直没 有真正完成这个国家工作中心的转变。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实际上是在反思过去社会主义建 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 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 目的就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 质文化生活水平,从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坚实 的物质基础。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程度 是随着生产力水平发展而逐步提高的。人的自由全面 发展不是一句空话,必须建立在现实的物质基础上,否 则只能是空中楼阁而已,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经济 发展程度滞后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理论上说,社会 主义比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这个优越性就是要体现 在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更能促 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以,邓小平认为,贫穷不是社 会主义,“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 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8](P116)。1992年,邓小 平在南巡讲话中,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 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P373)邓小平始 终抓住生产力和共同富裕两个要素来理解社会主义, 把发展生产力当作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其最 终着眼点是人。只有生产力发展,人才能达到富裕,富 裕后才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能力。 只有共同富裕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能更频繁,人的 自由发展与他人的自由发展互为基础和前提。从社会 主义本质论中可以看出,在邓小平的理论逻辑中,社会 主义建设的根本价值在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这个 价值的实现必须要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性。 其次,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 的辩证关系出发,邓小平提出了很多创新观点,离开自 由价值维度,邓小平理论中的很多观点都难以得到满 意的解释。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社会 发展的目的,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的进一步自由全面发 展的前提条件。这是由人的实践特性所决定的,因为 人既是实践的主体,同时又能成为实践的客体。人的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 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依赖于人 的素质的提高,依赖于人的创造能力的发挥。人的现 代化和物质、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是互相促进的。众所 周知,邓小平对教育的重视是出了名的,就是因为他始 终认为,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人的创造能 力。因此,必须注重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改革开放 实际上就是要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观念、体制的 束缚,通过充分解放人,激发人的创造潜力;之所以要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因为过去计划经济 体制严重束缚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了生产力发 展。而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自由的经济,它能培养人的 进取和开拓意识,激发人的潜能,从根本上为经济发展 注入活力;之所以提出要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就是因为邓小平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发 达的物质文明,还要有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和人的全 面发展。要而言之,邓小平的许多创新理论都是围绕 着人的发展问题而展开的。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自由 价值观,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和中国现代化建 设的实际结合起来,从而为中国民众实现自由全面发 展指明了一条现实可能的道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形势 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 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凸现出来。现实迫切需要在理论上 回答党的建设、发展的阶段和方向、发展的根本目的等 重大问题。特别是人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发展的关系尤其需要明确回答,因为这涉及到党长期 执政的政治合法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际上从先 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角度对 这个问题做了回答。江泽民在2001年建党八十周年 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不仅论述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 领的关系,还系统阐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我 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 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 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9](P1925)“推进人的全面发 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 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 07 万方数据 2009年 第3期(总第116期) 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 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 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 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 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 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9](P1926)江泽民的这些论述, 在马克思主义自由价值观的基础上,把人的自由全面 发展与国情和党的工作目标结合起来,明确阐述人的 全面发展与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在党的历史上乃至 国际共运史上第一次详细论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 题。这个论述越加清晰地体现了人的自由价值维度在 中共执政理念中的极端重要性。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 央领导集体,在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不 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 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的 提出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理论逻辑发展的必然。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 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现代化发展带来的 危机也随之而来。如果说改革之初,这些危机还没有 完全暴露出来,那么,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 化危机的出现是必然的。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化 就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理性化是现代化的一个本质 特征。所以对任何国家来说,现代化是有共性的;现代 化的危机就是理性化的危机。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 中出现的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经济结构失衡和社 会公正等问题,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会 出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对西方现代性危机的反 思:希望通过创新发展理念超越传统的发展模式,避免 走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老路。所以说科学发展观是中国 现代化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解决现代性危机的产 物。现代性危机的本质是人的生存危机,也就是人在 发展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问 题时出现的危机。解决现代性的危机,关键就是要正 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 人的危机问题。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实际 上找到了超越西方现代性难题的突破点。什么是以人 为本?胡锦涛在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 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 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 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 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 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0]P1053这就表明,以人为本的 根本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推进经济社 会发展,使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 前提和条件。所以,从自由价值观角度来看,科学发展 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合乎逻辑的发展。 三、结语 通过以上梳理可知,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历史进程中的一条主线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 观。马克思的自由价值观虽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 史进程中出现过一定程度的曲解,但历史付出的代价 终究会得到补偿。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的自由全面发 展这个价值内核始终主导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 进程,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有着自身的发展逻 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语境里,无论是革命、建 设,还是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这些重大理念从价值上 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了解这种内在的联系,有助于我 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 真正含义。 [参考文献] [1]高放.高放自选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5. [5]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 学院出版社,2003.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3. [10]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张忠义] 特色理论 08 万方数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一种自由价值观的视角 作者: 戴辉礼, DAI Hui-zhi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 刊名: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OF CHANGCHUN MUNICIPAL COMMITTEE 年,卷(期): 2009(3) 参考文献(10条) 1.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 2003 2.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 2005 3.邓小平文选 1993 4.毛泽东选集 1991 5.毛泽东选集 1991 6.李泽厚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200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9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79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97 10.高放 高放自选集 2007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ccswdxxb200903001.aspx
本文档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3a一种自由价值观的视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5144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6-18
浏览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