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档案文献编纂学

档案文献编纂学

举报
开通vip

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文献编纂学 科技档案编研 (档案文献编纂学) 课程编研资料 第一编 档案文献编纂的理论 第一章档案文献编纂的理论 第一节 档案与历史研究的关系 书籍:《科技档案编研的原理与方法》 主要完成单位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 主要完成人 贺真 沈永年 宫晓东 1993年3月正式出版的,为当时我国最早的系统研究科技档案编研工作的学术著作之一。总结了科技档案编研工作的实践经验,揭示了科技档案编研工作的规律,系统地阐述了一系列反映我国科技档案编研工作特点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正在兴...

档案文献编纂学
档案文献编纂学 科技档案编研 (档案文献编纂学) 课程编研资料 第一编 档案文献编纂的理论 第一章档案文献编纂的理论 第一节 档案与历史研究的关系 书籍:《科技档案编研的原理与方法》 主要完成单位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 主要完成人 贺真 沈永年 宫晓东 1993年3月正式出版的,为当时我国最早的系统研究科技档案编研工作的学术著作之一。总结了科技档案编研工作的实践经验,揭示了科技档案编研工作的规律,系统地阐述了一系列反映我国科技档案编研工作特点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正在兴起的科技档案信息开发工作,丰富科技档案管理学理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提出了适合科技档案编研工作特点的理论,强化了科技档案编研工作的科学性; 第二,积极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指导思想具有前瞻性; 第三,概括出一套科技档案信息开发的基本方法; 第四,拥有独特的内容知识结构; 第五,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A档案词义溯源 一、“档案”称谓的演变 1,清以前:典、册、简牍、简策、书(图籍)、文书、公文、文卷、文案、案牍、文牍、薄书、文档、案卷等等。 2,清开始:档子、档册、档案。档子:清陆陇其 《三鱼堂日记》卷上:“又《陕西提督李思忠墓志铭》注云:本朝用薄版五六寸,作‘满’字其上,以代簿籍。每数片,輒用牛皮贯之,谓之档子。”《红楼梦》第十一回:“礼单都上了档子了。” 杨宾《柳边纪略》(1707):“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若牌故也;存贮年久者曰‘档案’,曰‘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然今文字书于纸者,亦呼为‘牌子’、‘档子’矣,犹之中土文字。” 档册:《清会典事例?八旗都统?户口》:“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分析档册,其间人丁多寡不同。” 档案:最初出现《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坐此议,众人同谋盗金,故不计档案,俱应论死„„赫世密系值日官,皆记档案,„„阿尔拜系值月笔帖式,他物皆记档案。”康熙十九年(1680)《起居注册》:“马哈喇之父、叔阵没,皆系松山等处事,部中无档案,故控告部议不准。” 档:本义指器物上用以分格或撑的横木条 。《正字通》:“横木框档”。 案:本义指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 。《正字通》:“凡官府興(同兴)除成例及狱讼论定者皆曰案。又著书起义亦曰案。” 二、现代档案定义 1 对其属概念的论断及其代表人物 文件、文件材料:国外学者、20世纪80年代陈兆祦等; 历史记录、原始记录:《档案法》; 文献与历史文献:《档案工作基本术语》(1992年颁布版本); 固化信息、信息资源:冯惠玲、张辑哲等。 2 学术界比较公认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 三、关系密切的概念 1档案与史料 2档案与文献 3档案与文物 4档案与口述 B档案与历史研究 四、档案是历史研究的主要依据和基础 如,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汇编,中华书局出版的《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所辑资 料均选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军机处、内阁、内务府及外部等的档案文件 第一编1981年出版。 从顺治十年(1653)至雍正十二年(1734)。记载了: 17世纪中叶沙俄东侵和雅克萨战争; 中俄边界谈判和尼布楚条约的缔结; 沙俄对中国喀尔喀地区的蚕食和恰克图条约的缔结; 两国边境案件的处理; 清平定准噶尔叛乱时的中俄关系等。 第三编1979年出版, 记载了从咸丰元年(1851)至咸丰十一年期间: 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的订立; 格尔毕齐河及沿海地区设立界碑的问题; 沙俄入侵中国黑龙江水域、侵占海口、签订瑷珲条约的经过; 沙俄对中国乌苏里江和绥芬河地区的侵占; 中俄勘分东界约记和中俄乌苏里江至海交界记文的签订; 重新勘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的经过等珍贵历史内容。 五、档案是历史研究的主要信息来源 《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天地会》《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太平诏书》 《太平天国文书汇编》《吴煦档案选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海防档》 《第二次鸦片战争》《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东北义和团档案史料》《矿务档》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文献丛编》《史料旬刊》《明清史料》《两汉诏令》 《三朝北盟会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 第二节档案文献编纂学释义 重要概念:档案信息资源档案文献档案文献信息编纂档案文献编纂 档案文献编纂中的著作权科技档案编研中的著作权 一,档案信息与档案文献信息 (一)、档案信息与档案信息资源 1资源的含义 《辞海》: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所谓资源,特别是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 然因素和条件。 马克思: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 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 资源: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 社会中,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或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的财富。或者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如土 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石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 2信息 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基本概念之一,指信息源发出的信号经信道传递到控制系统,并为 控制系统所理解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特殊方式,其本质属性是物质性。 3档案信息资源 由社会上所有档案所蕴含的档案信息构成的一种信息资源。主要包括档案内容信息和档案载体信息。 (二)文献与档案文献 1文献 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即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现今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合。 因此,古代对文献的解释一般包括两个含义:关于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和多闻熟悉掌故的人;专指有历史价值或参考的图书资料。 首先使用文献一词: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徴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徴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徴之矣。 ——《论语?八佾》 东汉郑玄注:“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南宋朱熹《四书集注》:“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徵,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矣。” 最早以文献命名的文献: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徴者从之,乖异传异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马端临(元)《文献通考》 2档案文献 刊载档案原文,或以揭示、报道、摘编以及综述等方式说明档案信息内容或特征的各种 文献成果。 1981年在我国开始出现。与档案在概念上既有联系又有质的区别。档案文献在信息上主 要源于档案原件,力求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反映原始档案信息。 3档案文献信息 由编纂者所提供的、经过加工处理的、以档案文献为载体的有关档案文献出版物的所有信息。如编者、编纂时间、编纂的意义和目的、编纂的体例、编纂中出现的问题和未解决的问题等等。 文献信息包括两个层次: 一是文献所载的一切内容,即其内载信息。 二是仍以文献形式反映的关于文献的信息,包括关于文献内容的信息和其载体的信息,也称表征文献属性信息。 (三)档案文献编纂学释义 1编纂 编,古代穿连竹简的绳子,后指书的一部分或成书的过程。 纂,古指五彩条带,含束帛为卷之意。两者合称指对知识信息从次序和内容上加以整理的过 程,现多指按照一定的题目、体例和方法编辑档案文献的活动。 白居易《河南元公墓志铭》:“观其述作编纂之旨,岂止於文章刀笔哉,”文莹《玉壶清话》卷五:“其枢密院事涉机密,亦令本院编纂,至月终送史馆。”俞樾《,茶香室丛钞,序》: “遇罕见罕闻之事,必以小纸录出之。积岁馀,得千有馀事,不忍焚弃,编纂成书。”孙犁《秀露集?关于纪昀的通信》:“他编纂的书,不叫《四库备要》,叫《四库全书》。” 2编著 一种著作方式,基本上属于编写,但有独自见解的陈述,或补充有部分个人研究、发现的成果。(编纂性与著作性) 3编辑 编辑二字,即从收集编连简策而来。可作名词和动词。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组织、采 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的工作和从事 这项工作的人员。古义指顺其次第,编列简策而成书。近20年来,学术界对编辑一词 提出的解释多达百种。 4编辑活动与著述活动 叶向荣认为著述活动与编辑活动是“属”与“种”的关系。著述活动中有原创性著述活动和再创性著述活动,编辑与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为同一序列,属再创性著述活动,其作用的对象是原创作品(或现成作品),而不是“材料”、“资料”。 ?编辑活动的创造与著述活动 编辑的创造是显性的,成果是独立的,编者劳动及创造都融在作者作品之中,不易被外人了解。编辑劳动及其成果的这种隐蔽性和非独立性特点,影响人们对编辑活动的深刻了解和认识,在漫长的编辑活动史中,编辑的学问迟迟没有成为显学。 著作活动指创造在内容或形式上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 编辑活动则选择加工已有作品,而不改变作品内容、观点和风格,不破坏作品完整性。出版业形成以前,编辑活动包含书籍的著述、校理、研究注释等活动中,是一种成书方式,由文人学者或政府官员兼任;一种书既是著作活动的产品,又是编辑活动的产品。 5编研 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主要在档案学界广泛使用,目的在于强调档案编纂活动的研究性。使用上乃至实际工作内容上基本等同于编纂一词。但不被包含在汉语词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工作基本术语》中,仅在学术文章或者学科教材中出现,并被解释为:档案馆、档案室根据一定的题目、对馆藏档案的有关内容进行研究、综合、加工、编写出“档案参考资料”。 6科技档案编研与科技档案开发利用 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是指以满足国家、社会的客观需求为目的,运用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挖掘、揭示、报道科技档案信息及其价值,充分发挥科技档案的积极作用以促进国家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科技档案业务工作。 (四)档案文献编纂学 1档案文献编纂定义 编纂者按照一定的题目要求,对档案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审核、加工、整序、评介,最终以文献出版物的形式向社会用户提供档案文献信息的工作。其基本要素包括:编纂者、档案信息、编纂程序、档案文献出版物。 2档案文献编纂学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概括档案文献编纂活动的历史发展和其理论基础,分析、评价档案文献出版物的价值和公布意义,阐述编纂的原则、方法,揭示其规律的档案学分支学科之一。 3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发展史 (1)古代的编纂活动——史官修史 孔子纂“六经”,司马迁作《史记》,刘向、刘歆撰《别录》《七略》,司马光组编《资治通鉴》等。 (2)近现代档案文献编纂活动明清内阁大库档案的编纂 (3)新中国的档案文献编纂活动 4档案文献编纂学的确立 1954年,人大档案专修科开设“档案公布学”课程,李毅、赵践等编写了《文献编纂学 讲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并诞生了一批比较成熟的档案文献编纂学教材。 5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其工作机理 (1)主要工作内容 编纂选题:根据社会的客观需要、档案的客观状况、编者的水平进行选题。 搜集档案:完整性、系统性和全面性。 筛选档案:依据国家法律,根据人、物、财实际情况确定选编档案范围。 加工:忠于原文的转录加工。 修拟标题:根据汇编要求修改或撰拟文献标题。 编排档案:按照汇编要求和档案的内在联系对档案材料进行分类排列。 辅文的撰写:注释、按语、序言等评述性辅文;年表、插图、备考、编辑说明等查考性材料;目录、索引、专题概要等检索性材料。 (2)工作机理(见P13图1.1 ) 客观基础: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的档案及其价值; 主导地位:编纂者,受到社会实践、档案信息状况、用户需求的制约; 核心:编纂过程,说道编纂者、社会实践以及外部条件的制约; 物化承载者:编纂成果。 中介:编组者和编纂成果为档案信息与用户之间的搭建桥梁。图1.doc (五)档案文献编纂与著作权保护 1背景知识: 1990年9月颁布,2001年10月修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体现了科学性、适时性、民主性和合法性的立法原则,与同时修订的《商标法》、《专利法》共同构成了我国严谨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对信息服务领域的著作权问题得到了广泛重视。 2编纂利用中的著作权保护 (1)区别受著作权保护的档案。 “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 作品内容包括“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美术、建筑作品;摄影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计算机软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等九大类。” ——《著作权法》第二条 “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时事新闻;历法、通用表格和公式等不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范围”。 ——《著作权法》第五条 (2)档案与《著作权法》中的“作品”的不同,及两者关系 第一,档案包含了大量具有著作权意义的作品档案。如:书稿、教学档案、科研档案、口述档案、人物档案、科技档案、个人档案等。 第二,应根据《著作权法》的精神,合理、准确区分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档案范围。法律、 法规、时事新闻、历法、通用表格和公式等不受著作权保护;已过著作权保护期的历史档案也 第三,受到档案馆(室)馆(室)藏档案的来源、作者、所有者不同,其著作权状态也各不相同。著作权归属于形成档案的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归属于其他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属于作者个人、归属于非作者个人、归属于国家、归属于档案馆等,需要仔细分析,按其归属状态提供可能的服务,避免侵权纠纷的发生。 3档案文献编纂工作中涉及的著作权问题 (1)“利用、公布档案,不得违反国家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规定。”“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为汇编作品,其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 ——《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四章第二十六条、《著作权法》第十四条 (2)档案文献编纂首先涉及档案公布权。 档案公布权是指特定的权力主体决定是否公开档案的内容,以及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公布档案的权利。 《著作权法》中的作品发表权:指著作权人决定其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是著作人一系列权利中处于首位的权利,出版、表演、演奏、朗诵、广播、展览、建筑作品的建造都属于发表作品的形式。两者有非常强的关联性。 (3)一般讲,档案馆中属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档案,其公布权附属于档案所有者,由档案所有者行使。按照归属者不同,公布权也不同:国家、集体和个人。 (4)在编纂工作中,涉及档案原件修改权、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改编权等,需获得其权力,才能对其进行加工编辑和出版。 4档案文献编纂成果的著作权 《著作权法》对作品原创性的划分:原创作品和演绎作品。演绎作品又包括改编作品、注释作品、整理作品、编辑作品、汇编作品等。 ?对档案文献编纂成果著作权的认识: (1)档案文献编纂成果享有完整的著作权。 完整的著作权:是指《著作权法》赋予每件保护作品应享有的各项权利,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 人身权是因作者创作了特定的作品,具有作者身份所形成的精神权利,含署名权、发表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等; 财产权是作者为其经济利益,使用、处分其作品的权利,包含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站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等。 应注意的问题: 不能简单将汇编作品的著作权理解成“汇编权”。对作品完整的著作权不能机械理解成一部编纂成果具备上述各项权利。作品是否享有著作权,应看考察的对象是否包含了作者的独创性劳动,不能笼统认为肯定或否定。 (2)编纂成果和档案原件著作权的关系。 编纂成果作为演绎作品的一种,在档案原件基础上经过独立脑力劳动创造而成,与档案原件作者的权利义务关系至关重要 一方面,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尊重和保护档案原件中所包含的著作权;另一方面,档案编纂成果的著作权是独立的,它是经过再创作而形成的编纂作品,享有著作权(法规汇编、商标汇编等不适用《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除外)。 (3)编纂成果著作权的归属。 编纂成果著作权的归属,是指受著作权保护的编纂成果的权利主体属于谁。著作权利主体:公民、法人或其他合法组织,根据作者(实际完成者)与作品的关系加以判断编纂成果的归属。 其关系包括自由创作、合作创造、委托创作、职务创作等,关系不同,权利主体和权利划分也不同。在档案编纂中,涉及最多的是职务作品,指完成法人或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其著作权归属各国有所不同。中国:“主要是利用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 件,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给与作者奖励。” 档案编纂成果著作权的保护期、权利的限制、著作权许可使用和转让、作品的传播和播放、相关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和执法措施等问题,依据《著作权法》及其《实施办法》参照一般作品处置。 5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中的相关法律问题 (1)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与保密 1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与保密的关系 根本上,科技档案信息的提供利用工作中,档案信息的利用与保密工作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即档案信息的提供利用和保密是对立,但又是统一的。 其中,档案信息的利用是档案工作的目的,科技档案只有通过利用才能发挥作用,使自身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档案信息的保密则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即在遵守保密的原则下,加强科技档案的利用工作,大力开发科技档案的信息资源,为科研生产服务。 2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中保密的重要性 宏观上,科技档案是科学技术信息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科技档案信息的利用和保密主要涉及到国家的根本利益和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利益两个方面。 一是在政治层面上,主要涉及到国家利益,遵守《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严格保密科技档案中的科学技术信息对于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利益具有更重要的政治意义。 二是在经济层面上,特别是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于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来说,保护科技档案中的科学技术信息秘密,对于维护企业经济利益,保护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地位,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2)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与知识产权 1科技档案与知识产权的关系 广义上,知识产权指人类智力创造的一切成果,包括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人类一切活动领域内的发明、科学发现、商标、服务标记、禁止不正当竞争等,以及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内其他一切来自智力活动的权利。 狭义上,知识产权主要包括工业产权和文学产权两部分:工业产权又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禁止不正当竞争等权利;文学产权则包括著作权及其邻接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价值内含有的知识产权比重日益增长。 科技档案管理和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与知识产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往涉及了大量的知识产权内容,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与专有技术等。 2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中的知识产权 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中的著作权 依据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就是通过各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发科技档案信息为社会各项事业服务,本质上属于在一定范围内的科技档案的公布。 结合著作权法,在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著作权主要涉及: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等。 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中的专利权 专利权(Patent Right)是发明创造人或其权利受让人对特定的发明创造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享有的独占实施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 开发利用科技专利档案信息过程中,既要采取一定相应措施保护好专利内容不被泄密、侵权,又要保证专利信息的合法利用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在专利保护期满以后,根据有关法律法规适当及时提供专利信息的开发和利用,为社会科技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发明创造是指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 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10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1984年公布) 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中的商标权 商标是用以区别商品和服务不同来源的商业性标志,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或者上述要素的组合构成,主要作用在于维护产业活动中的秩序。 商标权是商标专用权的简称,是指商标主管机关依法授予商标所有人对其注册商标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专有权。 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中要严格商标的复制、借阅的手续,尽力避免人为故意为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提供便利条件的,或给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故意或非故意的商标侵权行为的发生,保护商标注册人的合法权益。 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中的专有权 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中涉及的专有权,需要从知识产权保护法和专有技术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有时也被称为知识产权的独占性、排它性或垄断性,是指知识产权专为权利人所享有,非经法律特别规定或者权利人同意,任何人不得占有、使用和处分。专有性的本质是一种垄断性,由知识产权的私权性质决定。 专有性对知识产权的客体——知识产品的利用需要借助于知识产权法律明确地界定知识产权人行使权利的特定范围,这种行使权利的特定范围就是知识产权的“专有领域”,即直接通过法律进行规定。 科技档案中包含了大量的科学技术信息,是科技档案形成者知识的结晶,依法享有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关于知识产权专有性保护的规定。 专有技术,也称“技术秘密”、“技术诀窍”等,是随着技术援助合同的大量涌现而在合同书上频繁使用的用语,但目前还没有公认的定义。 “专有技术是有一定价值,可利用、未被公众所知,可以转让或传授而未取得专利权的技术知识、技术情报、经验、方法或其组合。”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经济法辞典》 狭义上,通常把专有技术仅限于工业目的,是指用于工业生产的技术知识,例如设计图纸、工艺流程、配方、公式、生产数据等等。 广义上,则扩展到工业、商业和管理三个方面,即包括工业技术、生产管理和商业经营三方面的知识,即从事生产、管理和财务等活动领域的一切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秘密知识、经验和技能,包括工艺流程、公式、配方、技术规范、管理和销售的技巧与经验等。 在实际中,专有技术经常援引民法、合同法、知识产权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刑法,以约束和限制技术受让双方对专有技术保密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与专有技术的保护密切相关,科技档案信息主要是由专有技术信息构成的。由于专有技术未经法律认定,法律对其的保护力度相应比较小,如若没有对专有技术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制定相关保密制度,很容易导致专有技术侵权或泄密的发生。 第二章档案文献编纂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本章导引:“挟书律”:秦始皇进行焚书时实行的一项法令,除了允许官府有关部门可以藏: 书外,民间和个人一律不得藏书。西汉王朝初期,制度基本上是继承秦朝,“挟书律”也不例外,直至汉惠帝才废止。 宋绶: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赐同进士出身。仁宗时为兵部尚书,参知政事。谥宣献。笔札精妙,帝多取其书字藏禁中。倾朝学之,号曰:「朝体」。书法森严,实传钟、张古学。黄庭坚云:“宋宣献用徐季海(浩)摆落右军(王羲之)父子规模,自成一家。”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夏竦所撰慈孝寺碑,仁宗亲自篆额,为绶所书。卒年五十。宋绶去世后,皇帝多取其书字,藏於禁中。《天圣卤簿记》十卷《内东门仪制》五卷《五服敕》一卷(刘筠、宋绶等撰)《岁时杂咏》二十卷《常山祐殿集》三卷《本朝大诏令》二百四十卷。 宋敏求:(公元1019年至1079年)字次道,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北宋文学家、史地学家。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卒于神宗元丰二年。赐进士及第。官至史馆修撰、累迁龙图阁直学士。 尝预修唐书(新唐书); 私撰唐武宗以下六世实录148卷; 编《唐大诏令集》130卷。著有《长安志》20卷,为地市志之宗。该书考订详备,详于记载长安城郭、宫殿、坊市等,是我国古代有关长安地志的重要著作; 笔记《春明退朝录》,记掌故时事,文献价值颇高;治平中,为宋仁宗实录检讨官,起居注,知制诰。以忤王安石外迁; 著春明退朝录三卷,又有唐大诏令集及长安志,均《四库总目》并行于世。 第一节古代档案文献编纂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一、孔子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 (一)孔子简介 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春秋后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一生大部分时间在从事教育。 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被后世尊为至圣、万世师表。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二)孔子的编纂思想 1选题上,主旨鲜明,目的明确,政治性强——宣扬“仁”政,并要”克己复礼”为“仁政”; 2搜集材料上,重柱下之所藏; 3选材上,“不语怪、力、乱、神”,“信而好古,并“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强调“无徵不信”,“敏以求之”。 4进行加工编写时“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要“述而不作”,“多闻阙疑”。 5体例编排上讲究按分类并按时序排比材料; 6强调言之有物,言之有序,重归纳、序赞,主张“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 (三)评价 1中国古代正式编纂活动的开始; 2第一次私人编纂活动,具有自发性; 3孔子的编纂思想为以后中国档案编纂活动提供了宝贵经验; 4其所编纂的主要是对当时的历史档案进行编纂。 5编纂活动及其成果,无形反映着孔子本人的政治思想。 6其编纂成果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 二、刘向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 (一)刘向、刘歆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人,汉高祖弟楚元王刘交第四代孙。宣帝时为谏议大夫。元帝时任宗正。成帝即位得任光禄大夫,改名“向”,官至中垒校尉。 曾奉命领校秘书,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有《五经通义》是清马国翰辑本。 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了《战国策》。 后23,西汉末古文经学家、目录学家、天文学家。字子骏,后改名秀,刘歆:约前53- 字颖叔。刘向之子。成帝时为黄门郎。后受诏与其父总校群书,讲六校传记。刘向死后,刘歆复任中垒校尉。哀帝即位,王莽荐举为侍中太史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继承父业,撰成《七略》,为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曾建议为《左传》、《毛诗》、《古文尚书》等古文经设立学官,遭今文博士反对。因得罪执政大臣,出任河内、五原、涿郡等地太守。王莽新政,累官至京兆尹,封红休侯、国师。王莽败,遂自杀。明人辑有《刘子骏集》。 (二)刘向的编纂思想 1 广罗异体,仔细校对,以备考校:利用官府民间百余年积累藏书,进行校对,作为参考。如,据《管子叙录》,所据“书”有389篇之多,利用大夫卜圭书27篇,臣富参书41篇,射声校尉立书11篇,太史书96篇。凡中外书564篇。 2 校对脱简,订正伪文:主要采用“本校法”和“互校法”,仔细校雠全文,校对脱漏遗失之处并订正错字、别字、讹文。 《别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故曰雠也。” 3 相互补充,去其重复;摈弃异号,确定书目(名)。对诸本从内容、篇目和书目三方面进行勘对,或删除重复,或保留原名,或重新命名,确定合适书名,对简册则根据逻辑顺序或时间顺序确定各篇次第。如,《晏子》,保留原书名,但删重复22篇638章而定8篇315章。 4 杀青定校毕,缮写叙录:按照规定编纂一书完毕,则缮写叙录,以方便阅览。 (三)评价 1其编纂活动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保留了大批整理有序的珍贵典籍; 2其编纂活动孕育和催生了中国目录学、校勘学和版本学的基础知识; 3刘向、刘歆父子的编纂活动主要是围绕历史典籍和历史档案展开,其编纂思想为中国档案编纂思想所吸收,成为档案文献编纂学,特别是历史资料的整理工作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基础。 三、刘知己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 (一)刘知己简介 (一)刘知己简介 公元661-721,唐史学家,字子玄。彭城(今徐州)人。高宗永隆元年(680)中进士。武周时,任著作佐郎、左史等职,兼修国史。中宗时官凤阁舍人,暂停史职,后除著作郎,仍兼修国史。参与纂修《则天皇后实录》,因与武三思不合,请辞史馆职,不久又三度入馆。 自幼笃爱史籍,入仕后数入史馆得以博览群籍,又洞悉史馆利弊。因和监史大臣宗楚客等屡相悖牾,不能自行其道,乃私撰《史通》以见志。 一生著述很多,有《刘氏家乘》、《刘氏谱考》、《睿宗实录》、《刘子玄集》等,认为史家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尤以史识为重要。 对著史强调直笔“不掩恶,不虚美”,表现了进步的史学思想。所著《史通》20卷,为 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在中国史学史上影响极大。 (二)刘知己的编纂思想 1打破尊经抑史的传统思想束缚,强调历史典籍和文书在编书中的重要性。 2明确提出“史才三长”理论,要求史学家须有史才、史学、史识,即搜集、分析资料、 撰写著作的能力;对历史资料、历史知识的掌握能力;作者自己的判断取舍能力。 3对前代史著的思想观点、语言文字、人物评价、史事记述及体式等进行了评述,并提 为历史主体的治史原则。 出了以“人事“ (三)评价 1所著《史通》分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各十卷。内篇主要叙述史书体例,辨别是非;外篇论述史籍源流及杂品古人过失。对唐以前史籍作了全面梳理,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史学理论著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 2首次以理论形式确立史书编纂的体例:制册章表书,和纪、传、表、志相辅而行。 《史通》建立了史学批评、史学史和史学编撰的原则和基础,与《文心雕龙》并称,3 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上有里程碑意义。 4奠定了档案文献编纂学提供了历史档案材料整理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四、司马光的编纂思想 (一)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自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仁宗二年进士,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等职,英宗朝进龙图阁直学士。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熙宁四年判西京御史台,自此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写。哲宗即位后召拜门下侍郎,主持朝政,罢黜新党,废除新法,起用旧党,八个月后卒。谥“文正”,赠太师、温国公。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一部编年史,全书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全书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 除《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80卷、《稽古录》20卷、《本朝百官公卿表》6卷。此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凉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 (二)司马光的编纂思想 1丛目未成,不可遽然作长编,即丛目是作长编的基础。丛目以《实录》为基础,其它史料“稍于时事者,借叙依年月注所出篇卷于逐事之下。 《实录》所无者,亦须依年月添附。无日者附于其月之下,称是月;无月者,附于其年之下,称是岁;无年者,附于其事之尾;有无事可附者,则约其时之早晚,附于一年之下。但稍于其事相涉者,即注之,过多无害。” 2大抵长编,宁失于繁,毋失于略:对每条事目所涉及到的史料均以丛目附注为线索,仔细勘校,考证异同,辨别真伪,再决定是否收入长编正文。 P19 3长编编次要严格符合《通鉴》的体例。长编是全书编纂的基础,作为编年体史书,须严格以年月时序为根本,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三)评价 1其先编丛目后作长编的编纂方法,强调了编纂工作中检索工具编纂的重要性。 2编长编要求宁繁毋略,强调了搜集材料的重要性,“《实录》、正史未必皆可据,杂史小说未必皆无凭,在高鉴择之”。 3编纂过程中要求求实考信。编纂过程中要求严格考订,不取迷信、怪诞、奇伟之材料,体现了科学的原则和方法。 五、章学诚的编纂思想 (一)章学诚简介 章学诚(1738——1801)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字实斋。会稽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 进士,官国子监典籍。曾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书院,并为南北方志馆主修地方志。 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学术理论著作。其中《文德》、《文理》和《史德》等篇中涉及文学理论见解最多。讲“义法”、“性灵”。 作文要“修辞立诚”,要“主敬”,敬即态度要严肃;“论古必恕”,即从事批评应设身处地,知人论世,通情达理。 认为“是以学文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 强调“读书养气之功,博古通经之要,亲师近友之益,取材求助之方”才是论文前提,批评舍本逐末的“文法论”。 提倡“文贵发明”“亦期用世”;反对“不达时势”、“画蛇添足”、“优伶演剧”、“削足适履”等不良文风。 (二)章学诚的编纂思想 ,提出“六经皆史”的史料观和原则:“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 ,材料搜集要求博收而约取。 “有志著述,先猎群书,以为薪槱”:“故今学者计,札录之功,必不可少”,“然存为功力,而不能可以为著作。亦俟类次既多,积久而兄有定识,然后贯穿前后,去其不合与不定者,慎取而约收之”,“既以此为功力,当益进于文辞。” “拘牵类例,取足成书,不与法律之外,多方购备,以俟之辨裁,一目之罗,得鸟无日,则比次之业难于凭藉者其矣。” ,提出“比次之书”、“比次之法”、“比次之道”、“比次之业”等概念,将之置于著述源流中,加以探讨。 “比次”即“整齐故事”,对档案内容加以梳理形成体系,以便使用。 “比次之书”是把档案按时间顺序排列; “比次之法”指编纂的方法;“比次之业”指编纂的工作;“比次之道”指编纂的理论。 ,人对于编纂工作的重要性:“夫村书俗学,既无良才,则比次之业难于凭藉者一矣。” ,选材上“传闻异辞,记载别出,不能兼收,并录以待作。” ,汇编档案史料选录范围要“图绘之学,不入史载,金石之文,但从目录,后人考核,征信无从,则比次之业难于凭藉者五矣,专门之书,已成巨编,不为采录大凡,预防之逸,而听取孤行,渐致湮没,则比次之业难于凭藉者六矣。” ,篡改原文的害处:“所征故实,多非本文,而好易字句,离其本质,以致学者宁习原收,怠窥新录,则比次之业难于凭藉者二矣” ,汇编档案文献编写注释与备考要:“比类相从,本非著作,而汇收故籍,不作著所出何书,一似己所独得,使人无从征信,则比次之业难于凭藉者三矣。” (三)评价 ,其编纂思想融于其研究史学著述源流和方志理论的过程,翔实而系统,“六经皆史”理论的提出,扩大了史学、史料和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丰富了研究资料的来源,对史学家研究历史搜集和鉴别史料的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章学诚分析了“比次之书”的材料来源,基本特点、重要作用,以及其与别出心裁成一家之言独断之学,钩稽疑难下判定结论的考索之功的区别。 ,章学诚有关档案文献编纂方面的思想,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以从基本理论、概念、体例、程序、方法诸方面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而丰富的有关档案文献编纂思想。 4首次提出史学著作和史料编纂区分。“史家有著作之史与纂辑之史。”著作之史,章氏又称为“撰述”、“著述”;史料编纂,章氏又称之为“记注”、“比类”、“比次”。 5他关于编纂工作中存在的不同目的、不同层次、不同深度以及不同要求的阐述,对后世辨析编纂类型具有启示作用。 他没有明确提出创建编纂之学,但是他关于编纂工作的一系列论述以及体现出来的思想,可说是中国古代档案文献编纂思想之集大成者。 第二节 近现代档案文献编纂活动及其代表人物 一、中华民国时期 (一)编纂活动及其代表人物 1这一时期有几次重大的史料发现和史料汇编活动:甲骨卜辞、敦煌遗书、居延汉简、明清内阁大库档案及太平天国文献等。 这一时期的史料整理工作,可说是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学术界对这些新史料的编纂公布活动上,出现了具有近现代意义的文献编纂,并催生了一系列编纂思想。 (二)代表人物及其编纂思想 1蔡元培 1868—1940,浙江绍兴人,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数次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其主要学术活动是在两次留学国外期间进行的,主要编著哲学、伦理学和美学等大批学术著作。 在档案文献编著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档案整理目的一是为更好保管档案,二是公布于世以资学术;把国外很多先进的档案管理理念介绍到国内;主持1925年成立的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的明清档案文献编纂和出版工作。 ?故宫博物院文献馆 位于北京故宫东华门内。 1925年10月北洋政府成立故宫博物院,设古物、图书两馆,图书馆又设图书、文献二部。图书馆馆长陈垣,副馆长沈兼士、袁同礼,沈兼士主持文献部。 1927年6月文献部改称掌故部。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派易培基接收故宫后颁布组织条例,设古物、图书、文献三馆。1929年 2月掌故部改文献馆,馆长张继、副馆长沈兼士。 1934年修改组织条例,沈兼士任馆长,定文献馆职掌:对明清档案、实录及历史物品整理编目、保管陈列、收集整理、摄影编辑。 文献馆档案按来源分为:内阁大库组(兼管清史馆档案)、军机处档案组、内务府档案组、宗人府档案组以及事务组。 另设专门委员会,由院方聘专家学者为特约专门委员和通讯专门委员,负责审查文献馆编辑出版的史料,先后聘有陈垣、孟森、傅斯年、顾颉刚、叶恭绰、陈寅恪、朱师辙、蒋廷黻、许宝蘅、罗家伦、翁文灏等30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北大国学门和清华研究院 创建于1921年底,存在仅四五年时间,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国学门组织结构包括三室五会,“三室”谓登录室、研究室和编辑室,“五会即歌谣研究会、明清史料整理会、考古学会、风俗调查会和方言研究会。 陈以爱认为其工作性质与目标乃“兼具今日大学研究所与专门研究机构这两种性质的机构”。 “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以致国内一些高校纷起而效之。 同时,高校出现了另一类学术机构,最具代表性的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创建于1925年,1929年6月停办,先后延续四年,孙敦恒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纪事》中,汇集相关档案资料和文献,作了较系统记载。 2 王国维和郭沫若: 主要成就在于对殷墟甲骨档案、居延汉简、敦煌经卷等的研究和汇编出版。为我国古代文书档案、文字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 太平天国时期的档案文献大部分由我国留学生从流失到国外的档案抄录。 主要代表人物有程演生、萧一山、王重民等,编纂出版了《太平天国史料》、《太平天国丛书》、《太平天国官书》、《敦煌曲子词集》等等,开启了中国学者到国外挖掘历史文化档案信息的先河。 二、新中国时期 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和其他学术界在编纂工作中起了先导作用,其实践和理论成果对 我国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创建起了推动作用。 1956年严中平在集体讨论基础上,写出的长达25000字的《编辑中国近代经济参考资料工作的初步总结》则是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总结编纂工作实践经验的首篇重要论文。 1962年荣孟源讲《文献编纂学诸问题》中,从史料编纂工作的意义、基本原则、题目选择、史料收集、筛选、考订、加工和辅文编写等方面,系统总结了近代史研究多年来的编纂工作经验。 同年,彭泽益《关于国近代经济史资料整理方法问题》,从编纂体例,综合整理,地方志、古代文书以及档案的利用等方面探讨了经济史资料整理工作的特点。 (一)史学界的开创性工作 翦伯赞: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致力于新中国史学建设,首先发起编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并亲自主编其中《戊戌变法》和《义和团》两个专题。 1961年春开始,兼任全国高等学校历史教材编审组组长,主编通用教材《中国史纲要》和《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资料》。 先后发表《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和《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等论文,批评史学界从5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的极左思潮。他是我国最早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历史的史学家之一,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资料收集工作的系统与有序。 范文澜:撰写《中国通史》,当时以“为某些干部补习文化之用”。体例“略前详后,全用语体,揭露统治阶级罪恶,显示社会发展法则等几条”作为准绳。 上册(上古到五代)1941年出版,中册(宋辽到清中叶)于1942年出版,下册只完成鸦片战争到义和团运动部分,题名为《中国近代史》上册,于1946年出版,上、中册合称《中国通史简编》。《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是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叙述中国通史的著作。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民族特点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风格。对于历史研究,提出学习理论、掌握资料、文字表达、言行一致四个问题,勉励后学。 (二)档案界的档案文献编纂活动 1第一历史档案馆 张德泽:明清档案专家,号洵如。河北省东光县人。1925年1月起在清室善后委员会工作,10月调故宫博物院总务处任书记,1929年转文献部参加对清代宫廷档案的整理、编辑和研究。1959年任国家档案局档案学研究室副研究员,1961年任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副研究员,1971年12月退休。 (1)对明清档案及其整理方法进行研究,发表10余篇论文,其中有对清代档案内容的介绍与 分析,对清代档案整理、分类诸问题的研究,对清代档案编辑方法的探讨。 (2)1948年所撰《档案分类研究》一文,是对档案分类理论的探索;1944年所撰《清军机 处所藏清册之分类》,是以图书十进分类法对档案进行分类的尝试;20世纪60年代初 编著《清代国家机关考略》一书,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清代国家机关的构成、性 质及沿革、职掌等,是一部研究清代国家机关的资料性参考书。 (3)1959年《明清档案编辑出版工作方法之商榷》,是对我国档案馆界写的首篇有关档案 文献编纂学的学术论文。 朱金甫:明清档案专家,清史专家,研究馆员,曾用名朱玉鑫,江苏武进县人。 1960年分配到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工作。1980年以后,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室主任、《历史档案》杂志社主编等职。 主要学术成果:主编《第一次鸦片战争档案史料》、《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康熙起居注》、《明清档案论文选编》、《清代帝王陵寝》;任《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郑成功档案史料选辑》副主编。 论文20余篇,对明清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各环节的实践经验做了全面科学的总结。 2 第二历史档案馆 (1)王可风 中国现代档案专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主要创建者之一。1950年奉派南京接收国民党政府机关档案,次年任南京史料整理处主任。1964年任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自担任 南京史料整理处主任后,致力于民国档案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曾亲赴重庆、昆明等地收集数量庞大的国民党政府中央机关散失在各地的档案,对民国档案文献的编纂工作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1)主持制定了一套整理历史档案的方法,组织整理了大批档案,在1956年《关于南京史料整理处12年远景规划的意见》中,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档案文献编纂工作正式纳入档案馆工作规划中,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服务方向。 (2)主持编写了《历史档案的整理方法》,并主持编辑了《中国现代政治史档案资料汇编》等约24万多字的资料,1987年由档案出版社出版发行《王可风档案史料工作文集》。 3 曾三 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无线电通信事业先驱、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开拓者和杰出领导人,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央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中央办公厅副主任。 从建国初到“文革”前,致力于档案事业的开创、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关于我国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基本原则和方针任务的意见,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档案干部专修班、档案工作刊物和档案科研机构,积极倡导建立各级各类档案馆。 在其组织领导下,一个自上而下的全国档案工作组织系统、门类齐全的档案馆网络初具规模,使档案工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曾长期担任国家档案局局长,1963年全国省档馆工作会议上就把“熟悉档案内容,汇编档案史料,参加历史研究,提高服务质量,使档案馆能够在历史科学研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作为档案馆三项基本任务之一。 1979年提出开放历史档案的问题,亲自起草了《关于开发历史档案的意见》。 1980年5月在全国省以上档案馆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从政治、历史传统以及档案实践工作的角度强调了历史档案编纂工作的重要性,为我国20世纪八十年代档案文献编纂事业的兴盛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档案文献编纂学术委员会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研究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学术性组织,属于中国档案学会的分支。 目的:广泛深入开展档案文献编纂学的研究和交流,提高档案文献编纂学的理论水平,比较正确地解决实践中所发现和发生的问题,使各级档案管理机构能够编纂出更多更好的档案文献出版物,为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的学术繁荣、为更进一步地推动历史学的深入研究提供条件,作出贡献; 学术组织,主要任务只是研究和探讨学术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不干予行政领导。 另一方面,要通过学术委员会联系和团结国内外从事档案文献编纂、出版工作的同行以及与此有关的学术界人土,为切磋学问、交流经验提供机会和创造条件。同时,中国档案学会本身有关档案文献编纂学方面的工作和任务,学术委员会也要密切配合,积极承担。 2007年10月中国档案学会、档案文献编纂学术委员会在四川成都举行年度工作年会,讨论了2008年档案文献编纂学术委员会的工作规划,对编纂《中国档案文献提要总汇》进行了商议筹划,对最新出版的《档案编研论稿》进行了评析研讨,并围绕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等重大选题及将重点编研项目经费列入抢救费等事宜作了商讨。 附加:古代文献编纂思想 一、古代文献编纂思想代表人物之魏晋南北朝 萧统(501,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代文学家,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梁武帝萧衍长子,母亲丁令光,又称丁贵嫔。 天监元年(502年)十一月被立为太子,未即位即于531年去世,谥“昭明”,故后世称“昭明太子”。主持编撰《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5岁遍读五经,过目皆记。 崇信佛教,爱好文学,引纳文学之士,论文著述,讲榷古今,习以为常。 收古今图书3万卷,藏于东宫,又据东宫藏书,择其古今诗文之精华,编成《文选》30卷。为我国最早一部诗文选集。共选秦至梁代诗文700余篇。分37类,选录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是“事出于沈思,义归于翰藻”,不选经、史、子部图书。另建藏书楼“文选楼”,召诸名士讨论坟籍,称“高斋十学士”。31岁卒。著文集20卷,《文章英华》、《正续》等,今皆佚。 《文选》的择篇标准: • 宣传道德的圣贤经书不选; • 以思辨为核心的诸子哲学著作不选; • 对于以纪事为主的史书,只略选其中颇有文学辞藻和风采的论赞部分,其余有关史 事因果的描述,都不选。 二、明朝 (一)、明朝起居注制度与《明实录》编纂 代表人物:宋濂 (1)宋濂简介 生于1310年十月十三日(11月4日),明代散文家,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或文史公。 浦江(今浙江金华市付村镇上柳村)人。自幼家境贫寒,但聪敏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 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顺帝曾召为翰林院编修,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文法主张: (2 “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质朴简介,或雍容典雅。 (3)主要编纂活动及思想 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多溢美之词,主张文道合一 三、明代的科举名录编纂 进士名录的编纂活动,范钦与“天一阁” (一)进士名录的编纂活动 概念: 最早出现的科举名录称登科记,不同登科录。登科记是诸科进士名单的汇编,内容记录简单,就名字、排名类。 登科记编纂始于唐代。明朝人编纂进士名录,始于明中期。 湖广潘司始刻《国初以来历科进士总录》:景泰年间(1450-1456),后福建建阳书坊曾翻刻。编纂者不详,未见公私书目,今不传。 俞宪《皇明进士登科录》:现存第一部明代进士名录。凡11卷,卷一为令典,明朝考试之令谕。卷二至卷十一为历科进士名录,至嘉靖二十六年科。 晚明《隆万十八科进士履历考》:补充俞宪《皇明进士登科录》作,未见存本,仅见黄崇兰《明贡举考略?自序》,作者不详。 张朝瑞《皇明贡举考》:八卷,起洪武,迄万历五年科止。首为场屋条例一卷,于沿革之故,言之颇详。附以贡举纪略。“每科载会试考官、试题及所刻程文之目。殿试之榜,首尾全录。会试之榜,则惟录前五人。乡试之榜,则惟录各省第一人。其有名臣硕儒足传于后者,皆附记于制策之末,名姓籍贯异同,亦附注焉。其考据颇为详核”。 陈汝元《皇明浙士登科第考》:字太乙,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生卒年、事迹不详。《皇明浙士登科考》:专收浙江籍进士名录,洪武四年科迄万历二十九年科,刊刻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国家图书馆有藏。天启间增补至十二卷,今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有藏。 《邵捷春:闽省贤书》:1600—1640,福建侯官人。《闽省贤书》:举人名录和进士名录。成书时间不详,下限为崇祯七年(1634)康熙时后裔续补,共七卷。今上海图书馆有藏。 雷礼(1505—1581):万历初年,辑有《豫章科第记》、《丰城科第记》、《江西进士稿》等,今不传。 (二)范钦与“天一阁” 1范钦简介 1505-1589,字尧卿、号东明、宁波人。明著名藏书家,浙江鄞县(今宁波鄞州区)人,1532年(嘉靖十一年)举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与张时彻、屠大山称为“东海三司马”。中国现存最古老藏书楼——天一阁的主人。 2藏书特点 不求善本,重点在当代文献,尤其是注重地方志与科举名录的收藏。 3主要编纂成果——《明贡举录》 一册,不分卷,稿本,仅天一阁藏。其内容大体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浙江贡举,不全,仅洪武一朝,及万历元年、四年、七年三科贡举名单; 二是浙江乡试解元,起洪武四年,迄万历七年; 三是三朝会状二元,起洪武四年科,迄万历八年科。 缺点: 从下限看,《明贡举录》当成于万历八年(1580),没有前言后跋,或为范钦随手所作,备记忆而已,无系统成书。 三、《道藏》编纂 (一)内容庞杂。 大批道教经典、论集、科戒、符图、法术、斋仪、赞颂、宫观山志、神仙谱录和道教人物传记等。 还收诸子百家著作,有些是道藏之外已失传的古籍。 还有不少有关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如医药养生,内外丹,天文历法等等。 (二)活动 明成祖大修武当山道教宫观时,又敕第43代天师张宇初重修(道藏),张宇初(紫霄观记)曰:“永乐四年(1406)夏,予承旨纂修(道藏)”同年冬明成祖再次降敕催促:“前者命尔编修道书,可早完进来,通类刊版”。永乐八年(1410)张宇初去世,诏令第44代天师张字清继续主持编修。宣宗宣德二年(1427)张宇清卒,末完成。明英宗即位,正统九年(1444)诏通妙真人邵以正“督校大藏经典”,方重加订正,增所未备。 正统十年(1445),又增刊每函卷首三清及诸圣像图和卷末护法神将图。 后人称为“正统道藏”:计480函,5305卷,按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以(千字文)为函目,自“天”字刊至“英”字,每函各为若干卷。 校刊功成之后,明英宗、宪宗、世宗诸帝陆续印刷,颁赐国内备大名山道观珍藏。 四、一统志和地方志的编纂 (一)第一阶段修志起步阶段(洪武至天顺年间) 明太祖诏令夭下编地方志书。 洪武三年,命魏俊民、黄跳、刘俨、丁凤等编修《大明志书》,凡十二省、一百二十府、一百O八州、八百十七县、三按抚司、一长官司,东至大海,南到琼崖,西至临挑,北到北平,都在记载范围之内。 主要内容是“类编天下州郡地理形势、降附烦末”。 明成祖:对纂修地方志书更为重视。 永乐十年,颁布《修志凡例》十六则,规定志书内容包括:建里沿革、分野.翻域、城池、里至、山川、坊娜、乡镇、土产、贡从、风俗,形势、户口、学校、军卫、脚舍、寺观、祠庙、桥梁.宦绩、人物、仙释、杂志、诗文等二十四类,以及各类目编写原则。 是迄今发现最早由朝廷颁布的修志凡例。 其后六年,又诏纂修天下郡县志书,颁降《修志凡例》二十一条,《襄宇通志》和《大明一统志》。 (二)第二阶段修志蓬勃发展阶段(成化至正德年间) 首先是朝廷进一步重视修志。弘治元年,因诏修宪宗实录,“遣使者采披四方事实以备纂述”。 (三)第三阶段是修志鼎盛阶段(嘉靖至万历年间) 嘉靖初,分遣进士往天下落集,采取民风节义,凡诸一统志所关者,莫不广求博载,以备武宗毅皇帝实录。三年,又训修郡国志书进史局。十八年,更令修《承天大志》。 (四)第四阶段修志渐趋沉寂阶段(天启至崇祯年间) 天启时,社会经济凋橄,修志活动转趋沉寂。全国修志总数只有六十六种。其中通志一种,府志十种,州志八种,县志四十四种,乡镇志二种,卫所志一种。 第三章 科技档案编研的基础与内容 第一节档案文献编纂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性质与原则 第三节科技档案编研的特征和内容 第四节科技档案编研的意义和原则 第一节 档案文献编纂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认识论 二、档案两步整理论 三、信息共享论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理论——哲学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 它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 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二、档案两步整理论——档案学理论基础 1 1959年6月3日,谢觉哉在全国档案资料先进经验交流会上首先明确提出。 2 两步整理论的内涵:档案实体的次序整理和档案信息的内容性整理。两者都是档案部门的基本工作内容之一。 ?两步整理论的关系 档案实体整理是档案整理工作的第一步,是档案内容信息整理工作的基础,也是整个档案工作的重要基础。 档案信息整理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发挥档案信息的社会效益,提升档案价值的重要途径。 实体整理是信息内容整理的基础,其保管措施、条件以及实体存在状态制约档案信息的存在状态和传播功能的发挥。 3 影响因素: 两步整理论受到档案工作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 受档案信息自身形成和保存过程的原始特征的制约; 受档案工作者主体素质的制约; 受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的制约。 三、信息共享论——信息学理论基础 1档案信息也具有共享性、扩散性、可知性、可转换性、可浓缩性、可再生性、可传递性、可存贮性; 2共享档案信息是档案文献编纂的基本目的; 3信息可扩散性是实现档案信息共享的前提; 4可知性、可转换性为人们排除信息障碍、多途径获得优质档案信息提供了可能性; 5信息的可再生性可以改变档案信息的层次和结构,使之内涵和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6信息的传递性丰富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公布的途径。 档案文献成果的信息存贮空间大、形式多样化,最大优化了档案信息的质量。 7 第二节工作性质和基本原则 一、工作性质 (一)什么是性质, 一类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特征,即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二)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性质 1 档案信息服务性 2 档案信息整理性 3 信息发布性和共享性 4 研究性和著作性 (三)学术界对其性质的三种主要观点 1传统观点:政治性、研究性和服务性; 2条件性观点:政治条件和研究条件; 3现代观点:著作性行为,强调开发性。 (四)试评价其观点的异同。 二、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档案文献编纂原则 事物发展所依据的准则。 档案文献编纂原则指为深入开发档案信息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高质、适时、适度、适量地利用开发档案信息以实现信息共享的依据和准则。 (二)具体原则 1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原则 从学术与社会的关系而言,学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某一事物的发展水平,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或者对社会发展产生更好的推动作用。 ?不同的角度认识 ?1编纂活动的主旨上: 多数档案文献编纂成果既具有商品性服务属性,又具有公益性服务属性。两者比重与编纂成品的类型、层次密切相关。 ?2类型上区分: 专业性、理论性、学术性编纂成果的公益性服务比重大;通俗性、普及性、消遣性编纂成果的商品性服务大。 ?3层次上区分: 编纂成果层次越高,公益性服务的比重越大,反之则商品性服务比重越大。 ?总体: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在讲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效益。 2客观科学与方便易用相结合原则 档案文献编纂的目的主要是克服档案原件本身的利用障碍,提高档案信息的系统性、传播性和可用性。 客观科学: 一方面指在编纂时要选材得当,鉴别有据,筛选严密,加工客观;另一方面要保证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全面性,不能随意删节、胡乱点校。 可用、易用原则: 在编纂过程中强调成果的可用性和易用性,保证用户方能够便简易地使用编纂成果,获得自己需求的信息。 3优质双效(效率和效益)原则 即针对性、实效性和有效性相结合的原则。针对性要以满足特定信息受众群体用户的特定需求为基础,采取主动服务方式,及时有效地向用户提供有效的档案信息。 4依法开发原则 档案信息开发涉及到的法律问题越来越多,开发利用中一定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特别是有关档案开放与利用、著作权、隐私权等法律的规定,依法从事档案文献编纂活动,防止传播档案信息违法行为的发生。 5批判与继承统一原则 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编纂活动的主旨一定要体现积极的社会价值; 另一个方面,是在编纂的过程中,对于前人的编纂思想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可取之处,弃其应弃之处。 思考:政治性是否属于档案文献编纂的原则, 第三节科技档案编研的特征和内容 一、科技档案编研的特征 (一)科技档案信息——主要对象 科技档案是科技档案管理的物质对象和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物质对象。科技档案是一种科技信息和载体的统一。形成领域和内容性质上的专业性特点。 (二)是一项信息管理工作 信息管理是人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管理,即人类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社会活动。 过程:信息收集、信息传输、信息加工和信息储存。 科技档案编研是一种针对科技档案信息开发的信息管理工作。 工作内容侧重于对科技档案信息检索工具的编制和检索系统的完善,组织、编研和提供利用科技档案信息,收集和分析利用的反馈信息,拓展科技档案信息的利用途径等。 (三)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是一项研究性的服务工作 科技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提供科技档案为科技活动利用,为各项工作服务。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是科技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于科技档案工作是一致的,也是为各项工作服务。 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也是一项研究性的工作。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服务性,决定了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研究性。 研究性主要体现在: 对编研途径和用户的调查研究; 科技档案检索系统的建立和完善研究; 科技档案编研工作的研究; 科技档案利用效益的分析以及信息反馈研究等方面。 服务性和研究性的关系 研究其内容、工作方法、用户构成以及用户需求,开发科技档案信息,是实现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服务性目的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 二、科技档案编研工作的内容 (一)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基本内容 科技档案检索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开发和提高利用科技档案编研成果;直接提供科技档 案利用服务等三个方面。 科技档案信息编研是指通过各种科学方法和途径,揭示、报道科技档案信息及其价值,以直接满足国家各项事业以及社会各种利用需求为目的的科学技术档案业务工作之一。 实质是以开发、提供利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为目标,针对科技档案形成单位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利用需求,通过各种方式对科技档案中储存的科学技术信息进行发掘,使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工作,这也是提高科技档案工作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二)科技档案检索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科技档案检索工作,简称科技档案检索,是指通过选择、加工、存储科技档案信息的有关特征,形成各种具有检索功能的检索工具或系统,从而根据利用需求开展科技档案信息查检服务的科技档案业务工作。 进行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 科技档案检索工具,就是用以揭示科技档案的内容和成份,记录、报道和查找科技档案信息的工具。 从档案检索工作的发展历程来说,科技档案检索工具主要指账簿式、卡片式、胶片式、磁带式等各种传统检索形式。 科技档案检索工具只能定位为一个涵盖了多种形式和方法的集合性概念,而不属于系统,尤其是在信息化管理中,检索系统尤指适应现代化档案管理系统的检索体系。 科技档案信息检索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指“档案部门在科技档案实体整理的基础上,揭示和存储具有检索有意义的科技档案信息,组织各种科技档案检索工具,用以报道和介绍库藏科技档案的内容,帮助利用者便捷、准确地查找到所需要的科技档案信息,达到有效开发利用科技档案信息的目的。” 包括建立科技档案检索系统和完善科技档案检索系统两个层次的工作。 建立科技档案检索系统是初级层次,完善科技档案检索系统是高级层次,两个层次依次递进,是科技档案检索工作提升过程的反映。 初步建立科技档案检索系统包括编制各种科技档案检索工具,设计、建立科技档案检索系统,以及开展普通的科技档案检索服务。 如编制各层次的科技档案目录、建立目录级数据库等。 完善科技档案检索系统是高级层次,主要是在建立科技档案检索系统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具备多种检索功能的、高级别的检索系统。 如多种具有交叉检索功能的检索工具、多个检索数据库、建立具有全文或部分全文及其检索的数据库、检索系统的安全和升级维护、科技档案知识检索服务等。 (三)开发和提供利用科技档案编研成果 科技档案编研成果,是档案部门或业务部门根据科学技术、生产活动以及管理活动实践的客观需求,结合科技档案的实际情况,经过分析、研究、筛选,把相对分散的、数量众多的科技档案信息,经过科学的工作方法,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加工、编辑、汇集而成的,相对系统的、优质的,以各种形式揭示、报道科技档案信息的成品。 (四)直接提供科技档案利用服务 指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直接向用户提供科技档案实体和各种科技档案信息及其成品,以满足用户科技档案利用需求的科技档案业务方式。 是科技档案提供利用工作的实现,是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核心内容,是评价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成效的主要依据和基础,科技档案的价值直接得到了实现。 第四节科技档案编研的意义和原则 一、科技档案编研的意义 二、科技档案编研的原则 要点: 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发挥其作用的主要途径。 了解科技档案编研工作的意义,尊重科技档案信息的特点,遵循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原则。 掌握科学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应用信息化技术形成多种科技档案开发利用成果类型,拓 宽科技档案信息传播渠道等基本技能的培养。 一、科技档案编研的意义 (一)科技档案编研是提供科技档案利用服务的高层次形式 对科技档案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提炼,形成更多的深层次编研成品,向利用者提供真实、密集、系统和优质的科技档案信息服务。 紧密结合当前或长远生产技术、科学研究和各项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深入、广泛调查利用者需求和利用心理,积极主动地对科技档案信息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形成各种类型的成果,为用户服务。 (二)科技档案编研有助于科技研究的创新 科技档案编研,就是根据科学技术研究与创新的需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把分散的多样的科技档案信息经过筛选、提炼、加工、鉴辨后,形成浓缩的、全面的、系统的、准确的科技档案成成果,主动提供给研究人员,减少重复研究,启发新的研究思路,提高科技研究人员的创新水平,推动科技研究创新的发展。 (三)科技档案编研有助于档案工作职能的转变 通过科技档案编研工作,可以推动科技档案基础工作的发展,提升科技档案人员的业务水平,转变科技档案部门的职能。 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等基础工作是搞好科技档案编研工作的前提条件。 科技档案编研工作对科技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又对其起到检验和推动作用。 科技档案编研有助于提升科技档案人员的业务水平。 科技档案编研有助于档案部门职能的转变。 二、科技档案编研的原则 (一)存真求实原则 (二)科学适用原则 (三)优质高效原则 (四)依法开发原则 第四章档案文献编纂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档案文献编纂的政治功能 一、政治的定义 政治主要表现为以国家权力为依托的各种支配行为和以国家制约性权力为依托的各种反支配行为,如统治行为、管理行为、参与行为、斗争行为、领导行为、反政府行为、权威性影响、权力竞争等。 这些行为共同特点:以利益为中心,具有不同程度强制性、支配性和相互斗争性。 政治作为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上述特定行为的相互作用。如,统治与被统治关系、管理与参与关系、权威与服从关系、相互斗争关系等等。 政治就是参预国事,指导国家,确定国家活动的方式,任务和内容。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国家政权机构。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列宁 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孙中山 —— 在政治中,实验即意味着革命。 ——迪斯累利 我相信在政治中有这样一条神圣的“马雅维里”定律:“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另一部分人就要作出牺牲”。 ——斯威夫特 政治不过是社会沿着自己最实用,最方便的途径,有秩序地向前发展的一门科学。—— 伍?威尔逊 政治是处理紧急事变的科学。 ——西?柏克 二、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政治功能 1长期体现并延续统治阶级意志的有力工具之一 在各个国家、民族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档案文献编纂活动是长期体现并延续统治阶级意志的有力工具之一。 如,古代封建社会各个朝代官方组织编纂的诏令集、诰命、法典、奏章、等,主要是以官方文书案牍为选编材料,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和巩固本朝的政治统治。 如,我国古代最巨大官修图书目录《四库全书总目》,也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简称《四库提要》。 编纂以“稽古右文”之名,行“寓禁于征”之实。编入丛书只有3461种,79309卷,而被认为价值不大且无“违碍”的图书未收入《四库全书》,仅列“存目”;其他有“违碍”内容的书则遭到禁毁、篡改、删节。 分经、史、子、集四大类,大类下分小类,小类下分子目。每大类与小类前面均有小序,子目后面有按语,简要说明此类著作的源流以及划分类、目的理由。 由乾隆钦定、督办的官修书目,在图书入选、内容著录、提要、评论等方面,都反映了满清统治阶级的观点和利益。 只要阶级存在,利用档案编纂政治性文献,宣传、延续其政治统治的目的就不会改变。 2总结历史经验、提供历史借鉴,以资治世。 如,司马光主持编纂《资治通鉴》,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其编纂目的就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今所用,以资治世。 如,《官箴》主要是说明为官的职业道德问题。《四库提要》中评价:“此书多阅历有得之言,可以见诸实事。书首即揭清、慎、勤三字,以为当官之法,其言千古不可易。” 3特定历史条件下与国内外政治势力进行斗争的有力手段之一 3特定历史条件下与国内外政治势力进行斗争的有力手段之一 根据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适时适当地选择一些重要的档案进行编纂公布,将会在国内、国际社会引起重大的政治反响。 如,针对拉萨暴动事件,关于西藏发展历史的档案文献和书籍汇编,《中国西藏基本情况丛书——西藏历史》,讲述了土蕃王朝建立之前的西藏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西藏自治区的建立的历史,明确地说明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 如,上海档案馆以抗日战争时期的珍贵档案为依据,以历史写真(照片)、档案记录(文字)、口述历史三部分形式,编辑了题为《永恒的铭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题》。 第二节 经济功能 一、经济的含义 古希腊色诺芬《经济论》:经济就是家庭管理;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经济就是一种谋生术,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并且对家庭和国家有用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 传统政治经济学中经济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赖依建立起来的基础。 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但主要指生产力。 二、经济功能 ,为经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提出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 2007年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法》,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以法律形式明确下来,这对国家科技发展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些对科技档案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信决策服务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如,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我国未来l5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是新时期指导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工作小组成员在档案室里花费很多时间,认真分析《1956年—1967年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以及其他若干项规划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并查阅参考了大量相关科技档案资料,最终使这项对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产生间接经济效益 档案文献的编纂带来的经济效益是间接的。 对经济发展,特别是参与国际竞争、企业品牌优势和技术创新,将对企业技术创新和同行竞争带来不可忽视的效益。 开发利用科技档案所创经济效益计算方法的规定,试行, 【法规标题】开发利用科技档案所创经济效益计算方法的规定,试行, 【颁布单位】国家档案局 【发文字号】 【颁布时间】1994年08月17日 【生效时间】1994年08月17日 【全 文】 第三条:开发利用科技档案所创经济效益,是指针对本单位及社会有关方面的需求,通过信息加工、报道交流、技术转让、技术咨询以及日常提供利用等方式,将科技档案中蕴藏的科技信息发掘出来,应用于经济建设之中所创造出来的经济效益。 ,为经济研究提供信息服务 汇编重要的档案资料,可促进经济发展史的研究,从而为现在经济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如,为纪念中国正式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60周年,由广东省档案馆编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了《中国参加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起草及关税减让谈判档案史料选编(1947-1949)》。 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合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收录、节录、摘录了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有关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力发展、经济体制 演变以及生产流通、分配、再生产等经济运行诸环节的主要档案资料,反映该时期经济生活方面的基本情况。 按专题分综合、工商体制、农村经济体制、工业、农业、交通邮电、商业、外贸、财政、金融、基本建设投资和建筑业、劳动工资、物资等13卷,约1000万字。 第一卷《基本建设投资和建筑业卷》: 此时期有关基本建设投资的方针、体制、规模、结构和效益; 勘察、设计等建设程序状况; 建筑施工; 材料设备供应;城市建设; 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全国各区域基本建设投资概要等档案资料。 其中还包含若干典型建设项目,如长春汽车制造厂、富拉尔基发电厂以及铁路交通和大型水利设施建设,如成渝铁路、治淮工程等的历史档案资料。 第三节:文化功能 一、文化的概念 1“文”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叉。 引申义:一是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二是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尚书?舜典》疏:经纬天地曰文。《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三是美、善、德行之义,《礼记?乐记》:礼减两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尚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2 “化”, 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 《黄帝内经?素问》:化不可代,时不可违。 《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文”与“化”连用, 3 “ 较早见于战国末年《易?贲卦?象传》提出“人文”、“化成天下”,以文教化。 汉语系统中,文化本义就是“以文教化”,表示对人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属精神领域范畴。 现在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但基本共识:文化实质性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的过程。 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广泛,又称“大文化”。 狭义“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称作“小文化”。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原始文化》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界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当代中国社会使用“文化”概念时一般具有三个主要特性:历史性、群体性、影响性。 二、档案文献编纂具有独立的文化功能 档案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真实记录,具有文化的品质, 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特性和作为文化信息资源的价值得到了越来越深刻和广泛的认识。档案中所蕴含的文化内质, 很多情况下须借助于档案文献编纂这种文化智能与文化手段才能得以批 评、继承和发扬。 档案文献出版物(成果)是一种文化创造活动的产品, 很大程度上也是档案部门投向社会文化市场的特殊精神产品, 通过文化传播网络而成为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人类缔造的文化世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可作人们从事研究与决策、进行精神生产的 同时也可以作为丰富人们精神世界、提高文化素质的消费品。 资料, 所以,无论从编纂过程还是从编纂成果看, 档案文献编纂在文化建设方面都表现出很强的直接性, 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 独立地发挥着积累、缔构和传播人类文化的作用,具有独立的文化功能。 197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 M?穆鲍:“档案被世界公认为是每个国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它们在国家意识和特征的建立中是必不可少的, 它们成为国家文化财产的一个基本组成分。” 三、档案文献编纂的文化功能 1文化积淀之存史功能。 2文化传承之缔构功能。 3文化传播之增殖功能。 4文化宣传之教育、交流功能。 第五章档案文献的体裁 第一节档案文献体裁的基本划分 一、基本概念 二、档案文献体裁的划分 重点:档案文献不同体裁的概念和要求。 一、基本概念 1 档案文献 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产品,档案文献成果底稿经过出版部门编辑、转化为成批量的档案文献出版物,即将编纂者的劳动成果以档案文献的形式提供给社会,是档案文献编纂工作最终完成的标志。 2档案文献的体裁 2.1体裁: 本指一切艺术作品的种、类样式,其艺术结构在历史上具有某种稳定的形式,是随艺术反映现实的多样性以及艺术家在作品中所提出的审美任务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历史范畴上有其独特性和内在的发展逻辑,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并最终制约于社会关系。 2.2档案文献体裁: 主要指档案文献编纂成果的体裁——档案文献成果中的正文主体部分,即档案信息内容出现在用户面前时所采取的形式。 受档案信息内容、传播效果、社会传播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二、档案文献体裁的划分 (一)文献学的三次文献类型划分 1一次文献 作者以本人的研究成果为基本素材而创作或撰写的文献,不管创作时是否参考或引用了他人的著作,也不管该文献以何种物质形式出现,均属一次文献。 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说明书、会议记录等。 2二次文献 文献工作者按照特定目的对数量庞大、内容繁多、分散无序的一次文献的外部特征、内容要点等元素进行著录、加工、提炼和压缩之后所得到的产物。 主要是为便于管理和利用一次文献而编辑、出版和累积起来的工具性的有序化的文献线索体系的文献。如,检索工具书、网上检索引擎、题录(目录)。 3三次文献 指按照给定的题目(或课题),在合理利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对一次文献的内容进行广泛深入地分析研究、综合概括而成的文献产物。 如大百科全书、辞典等。 (二)档案编研的三次文献类型划分 1一次档案文献: 主要指档案信息以档案原文形态及其复制件呈现在读者面前时的文献。如,以摘录、选编、汇编、全集、选集等形式编纂档案而成的文献。一般指根据不同用途确定的不同专题的“档案文件汇编”。 编纂要求 (1)维护档案原文形态,保持档案文献信息与档案原文信息在文字、词汇、语序、结构上的高度一致 (2)保证档案文献编纂成果中的信息与档案原文中信息同值 编纂者的劳动创造体现 (1)主要体现在编纂题目的选择 (2)题目与各入选档案材料关系的判定 (3)选编各篇档案内信息联系性、可辨性、可读性、有序性等 (4)所选编档案整体对题目的阐释性。 ?一次档案文献编纂的地位:是公布档案信息的重要方式。 档案的公布是指通过下列形式首次向社会公开档案的全部或者部分原文,或者档案记载的特定内容: (一)通过报纸、刊物、图书、声像、电子等出版物发表; (二)通过电台、电视台播放; (三)通过公众计算机信息网络传播; (四)在公开场合宣读、播放; (五)出版发行档案史料、资料的全文或者摘录汇编; (六)公开出售、散发或者张贴档案复制件; (七)展览、公开陈列档案或者其复制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十三条 2二次档案文献 编纂者按照特定要求抽取有关档案的外部特征或内容要点,经过提炼、加工、压缩等系统整理,汇集成的以归纳形式提供档案信息情况的文献,具有一定的检索性、宏观性、报道性和指导检索的功能。 如,全宗介绍、档案文摘、档案馆介绍等。 3三次档案文献 主要指编纂者针对不同的需要,根据确定的题目(课题),按照一定的体例格式对大量档案信息内容加以筛选、对比、分析、采撷、综合和编纂,以反映某方面档案信息中的知识序列或知识体系而成的档案文献成果。 主要包括人物(地方)简介、年鉴、专题概要、部门或地方发展史(志)、综述、述评等等。 档案部门常说的档案参考资料实际是三次档案文献。 第二节档案文献的具体成果类型 一、一次档案文献的成果类型 (一)古代类型 诏令集、实录、奏议集、政书(会要、会典等)、纪略、书札集、长编等。 (二)现代类型 1按照单篇档案原文信息辑录完整程度分:全录节录摘录 全录:对于筛选后确定入选的档案信息内容按篇全文加以辑录的编纂形式。 节录: 编纂过程中,对于入选的某篇档案内容中与题目有关的原文,按照章节或相对完整部分加以抽取式辑录的编纂形式。 注意:节录方式对档案文献编纂工作中的档案信息公布有重要作用。编纂中,若干入选档案篇幅过长,但对于题目价值不大;或无全文公布价值;或不便于全文公布;或有的部分与题目无关,均可采取节录。此方式可增加具有重要价值的符合公布要求的档案信息的传播机会,充分发挥其作用。 节录的要求 )一般要保留其原文时使用的标题,并在其后注明节录。 (1 (2)也可另拟标题,而以副标题、题解或按语等方式说明是某全文的节录。 摘录: 编纂中,将档案中与题目有关的完整段落或语句一一寻摘出来,分别辑录于档案文献出版物设定的各章节、项目之中的编纂形式。 注意 摘录编纂的档案文献篇幅精练、要点集中、排比合理、检索方便,线索明确,参考启发性大。 个人主观性作用比较明显,内容基本完全脱离档案原文, 难免出现牵强附会或理解偏差情况。 一般对研究人员不便使用。 摘录时,除设定章节项目名称外,不再用其原标题,仅在其后注明出处则可。 2从辑录入选档案信息精全程度分:汇编选编全集选集 (1)汇编 汇编:汇编即汇总,就是将关于一个题目的篇数众多、文字客观的档案信息汇集在一起经过 系统编纂出版的形式。是一次档案文献编纂工作中的典型方式,也是档案文献编纂学 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般的文献编纂工作中存在广义汇编和狭义汇编。广义指所有以书籍形式汇总出版的文献资料出版物。狭义指针对某一特殊重大价值的选题,对主要相关的原始文献信息加以汇总而成的出版物。 区别:精练、精确以及信息完整性上不同。狭义汇编以材料完整、齐备为特色,凡与 题目有关并具备公布价值的材料,一般均辑入。 一次汇编类型举例 1)文件汇编 收文汇编——将收到上级文件按一定的顺序汇编成册。例:《广州市教育局文件汇编》(1996 ,1999) 专题文件汇编——将反映某一专题的文件汇编成册。例:《房改工作文件汇编》《XX学校管 计划生育文件汇编》《公司合同汇编》《招生工作文件汇编》《人事理制度汇编》《 工作文件汇编》 汇编目录及编号 汇编目录——档案卷内目录 目录夹 编号 清查敌伪档案资料汇编 2)图片汇编 2007~2009六合区城市建设成果图片汇编--南京市六合区城建档案室. ?档案汇编体例的设定 编排体例:指在汇总出版或组合出版档案文献时,对题目内各篇档案文献进行有序化处理的基本方式。编排体例要考虑汇编题目的内容、目的、史料种类的特点、编纂形式和篇幅大小。 主要类型: 年编:按时间顺序依次排列; 类编:先对入选档案进行区分,然后各类按一定逻辑进行排列,每类再按时间顺序或其他方 式依次排列。 分类和排列形式 (1)依据繁简程度分 单层分类编排; 多层分类编排:按照两种以上的分类特征逐级分类的编排体例,多按问题从属关系先逐级分层设类编排; 不设类别编排; (2)依据分类特征分、按历史事件分类、按基本问题分类、按时间分类、按地区、按作者 按文种 每类内档案史料排列的基本方法是依时间顺序。 编排类型的具体体现 (1)根据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编排档案文献; (2)根据题目的基本问题编排; (3)根据档案文件形成时间的先后顺序编排; (4)根据档案文件的文种编排; (5)根据地区特点编排; (6)根据档案文件的作者或通讯者编排。 (2)全集 含义:将名人一生所发表或未发表过的作品全部收集整理而按内容或年代编成出版的文献,称为全集。如巴金全集。与汇编相似。 ?全集与汇编的区别 汇编一般涉及作者众多,属于总集的一种; 全集则仅限于一个作者,属于别集,作者称为集主。 全集往往只适合于在历史上有特殊重大作用与贡献的各界人物。 (3)选编 选编也称简编、简辑、选辑、辑要等,将特定题目的基本原始信息择优汇总形成的出版物。 是一次档案文献编纂工作中常使用的编纂体例,也是一次档案文献编纂的典型方式。要求选编材料既要精练,又要有涵盖题目的广度和深度。 对编纂者本身的要求更高,对编纂工作要深入研究,以防遗漏。 ?受制因素 题目本身意义;档案材料的实际价值的差别;出版实际条件;社会需求;效益的平衡;传播条件等。 ?吴煦档案选编 简介:吴煦(1809,1872),浙江钱塘人。828~1862年间先后在浙江、江苏任幕僚、知县、署理苏松太道并监督江海关、苏松太道兼署江苏布政使等职,曾参与镇压上海小刀会,办理上海厘捐,商订与英、法等国通商税则,向英、美、法借洋兵抵抗太平军,与美国人华尔组织洋枪队及协助江苏巡抚李鸿章对太平军作战等活动。 吴煦档案是吴煦在其活动中形成及抄存的文件材料。上起乾隆二十三年(1758),下至同治六年(1867),包括奏折、照会、函牍、记事、探报、译报、帐册等文种数万件,1953年在杭州发现,1959年后存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1978年又得到补充。 该书共选编档案2231件,其中书信1796件,按问题分成4 个部分,各部分内按文体设类,类内按具文时间排列。 第一部分为太平天国资料; 第二部分为会党活动及农民抗漕斗争资料; 第三部分为中外交涉及资本主义列强侵华资料; 第四部分为清政府财政经济资料。内容涉及清代五朝的政治、外交、经济、军事、司法等方面的情况。 抄存乾隆、嘉庆年间河工、采办铜斤、军务事例官员铨选、奖惩抚恤及刑讼事例等资料; 道光年间的,有浙江人民反抗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农民抗漕及地方钱漕、灾赈,江苏县 府衙门交接清册、收支帐项刑讼案件等资料; 咸丰年间,清朝及外国军队镇压上海、青浦、川沙、嘉定、宝山小刀会起义; 罗掘镇压太平天国军费; 清军及洋枪队镇压太平军、捻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及清朝政府屈辱投降等资料; 有关同治年间“常胜军”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与英法、美、俄进一步勾结镇压太平天国等资料。 《清末十三世达赖喇嘛档案史料选编》 共选档案334件,自光绪三年(187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多数是汉文档案史料,亦有少数满文和藏文档案。 主要内容包括: 达赖喇嘛转世灵童寻访、认定、受戒、坐床、亲政及选任经师等有关承传方面的档案史料。 十三世达赖喇嘛北上、进京朝觐、加封名号、陛见祝寿、叩悼慈禧光绪丧事、进贡赏赐、来京返藏接待迎送等有关档案史料。 十三世达赖喇出走印度、革去名号、派员劝令回藏等有关档案史料。 反映和记载十三世达赖喇嘛在民国时期活动的有关档案文献。 目录 1 济咙呼图克图为认定达赖喇嘛转世灵童事致驻藏大臣松淮呈藏历火牛年(1877)三月 2 阖藏大众请认定达赖喇嘛呼毕勒罕免予金瓶掣签事公禀藏历火牛年(1877)三月 3 松淮奏据情代陈十三世达赖喇嘛呼毕勒罕免予掣签折光绪三年(1877)五月十一日 4 谕准转世灵童罗布藏塔布克甲木错免于掣签即为十三世达赖呼毕勒罕光绪三年(1877)六月二十九日 5 松淮等奏济咙呼图克图为达赖转世灵童免于掣签谢恩事折光绪三年(1877)十二月十九日 6 松淮等奏知会班禅来前藏为达赖呼毕勒罕披剃定名片光绪三年(1877)十二月十九日 7 松淮等奏八世班禅为达赖呼毕勒罕披剃定名折光绪四年(1878)二月十五日 8 松淮奏报达赖呼毕勒罕披剃定名后移住垫甲萨木丹寺情形片光绪四年(1878)八月十七日9 松淮奏陈商上拟定达赖坐床日期折光绪五年(1879)二月初九日 10 松淮奏请达赖坐床后免换金册片光绪五年(1879)二月初九日。 (4)选集 选集:相似于选编,也称文集、文选等。 选编一般属于总集,选集则多用于别集,仅含一个作者,称集主。 如,为纪念胡适诞辰111周年,由李敖主编的《<胡适选集>(全套五冊)胡适111岁诞辰【典藏版】》。 选集一般所选作品体裁较宽泛,而文集和文选则侧重辑入主有重要价值的政论、学术作品,不包括诗词、书信、电报、指令、题词等材料,如《瞿秋白文集》。 一般相当于全录、节录、摘录混合型汇编。将一个题目的相关材料尽全面按内容逻辑关系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可全可节可摘。 以材料原文为骨干,又不局限于原文,材料之间不以单独占行标题相隔,而以编者加入适当的说明性、概括性、条目性、提示性、标题性、备考性等文字连接,以章节标题及分段方式,将有关信息加以组合与条理化。 一般当代对具有重要法律凭证作用、重要史实凭证性作用、重要知识借鉴性作用的档案,多通过汇编、选编、全集、选集加以全文录入。 当代一次档案文献多以文字型文献为主,或配以图片; 以图像性文献为主的称为图集、图谱、图录,多以选编形式以图像资料反映客观对象真实情况。 二、二次档案文献的成果类型 (一)档案文摘 文摘:以提供文章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有作者文摘、报道性文摘、报道指示性文摘和文摘员文摘。 文摘是一种文献著录的结果。 国际标准ISO214-1979(E)规定,文摘是“一份文献内容的缩短的精确表达而无须补充解释或评论”。中国国家标准GB3793-83 规定,文摘是“对文献内容作实质性描述的文献条目”。 文摘要素: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其他。 著录上:一次文献上的文摘,凡登载于题名与正文之间的,不加著录事项;凡刊登在文摘页上的,必须逐条带有主要的著录事项。 检索工具中的文摘,必须逐条带有完整的著录事项。 编写要求: 客观真实(错误者可加“摘者注”);反映新内容和作者强调的观点;排除已知常识、不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信息;合乎语法逻辑性;用语简洁确切;不乱用引文(除该文献被证实或否认了他人著作外)、术语要规范(必要时加注)。 档案文摘: 以提供档案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准确地摘录、缩写或转述其主要内容的二次文献。 一般以文件或案卷为单元编写,也可围绕一个题目,将相关文件组合起来,作为一个文摘条目的反映对象。有文件级、案卷级和文件组合级的档案文摘条目。 特点: 对应性、具体性、简明性、通用性、灵活性 各条目主要成分 文摘编号; 文摘题录:包括文件或案卷题名、文件责任者、分类、号、档号或归档文件编号等; 文献文:文献内容摘要,核心部分,具有报道性、指示性和选择性; 文摘编写者姓名(以示责任)。 (二)开放档案目录 公开出版的以报道馆藏珍贵档案为主的清册式文献。 我国最早正式公布档案目录之举是故宫博物院文献馆解放前编纂的五种档案目 录。 特点:透明度、凝练性、交流性、共享性。 (三)全宗介绍 又称全宗指南,以文章叙述形式介绍和揭示档案馆(室)所保存的某一个全宗档案状况(内容和成分)及其利用价值的二次文献,,是一种书本式检索工具。 其体例主要包括:立档单位和全宗的历史概况,全宗内档案内容和成分(主体部分),全宗内档案的整理(分类、编目)及保管情况介绍。 全宗介绍的辅助内容:利用全宗内档案材料的说明(利用方式、服务手段、利用效果),立档单位历史和全宗历史参考资料的情况(自编参考资料的种类、数量)等。 ?编写必要性 介绍馆(室)的基本业务之一; 为用户提供有利地基本检索线索; 积累馆(室)资料。 编写规范:《全宗指南编制规范》(DA/T14-94) (四)档案室介绍 以叙述形式简要说明档案室基本情况的二次文献。编制略同档案馆介绍。包括:机构情况、全宗档案构成情况、附录。如鲁迅美术学院档案室简介.mht欢迎访问哈尔滨档案信息网.mht (五)档案馆介绍 以叙述的形式全面、概括地介绍和报导档案馆及其馆藏情况的一种实用工具书。是便于利用者全面了解档案馆馆藏,查找和利用检索档案的指南。如:复旦大学档案馆简介.mht 海淀区档案馆简介.mht ?类型:从详略程度及体例上分简明指南(档案馆名录)和综合指南。 简明指南主要列举档案馆全部或部分全宗名称、起止日期、档案数量、档案内容提要等,篇幅短小。 综合指南旨在综合、全面、系统介绍馆藏,是档案馆指南的主要类型。从揭示馆藏范围可分一馆、一个地区或同一类型若干档案馆的介绍。 指(辅)导性 管理性 ?功能:报道性 ?编制结构和方法 目录 前言 正文:档案馆概况、档案全宗介绍、馆藏资料介绍 索引 附录 (六)名录 是一种系统编排的汇总了某一范围者的名称及其最基本信息,以指示地址及相关资料,提供通信、联系消息或了解概况的参考工具书。 多采用表格式或简要条目式,且各条目相关信息是相互对应的。 ?编制要求 名录以录名为主,主要供掌握网络、进行联系、查询系统之用,其内容要简练,不能编成词典或概要。 信息发生变化时,要及时进行修订、补充。 注重其实用性。 三、三次档案文献的类型 大事记(两种观点),组织沿革,基础数字汇集,专题概要,简介,综述与述评,手册,年鉴,志书。 (一)大事记 也称大事年表、大事纪年、大事编年、大事纪要、大事记述、大事月表、大事日志等,主要以时间为经、大事为纬的体例,提纲挈领地对特定范围或特定对象进行记载的二次文献形式。 “《大事记》者,列其事之目而已,无所褒贬抑扬也。熟复乎通释之所载,则其统纪可考矣。解题盖为始学者设,所载皆职分之所当知,非事杂博、求新奇,出于人之所不知也„„凡所记大事无待笺注者,更不解题。” ——吕祖谦(南宋,最早以大事记为书名) 吕祖谦南宋一位重要学者和思想家。多称其伯祖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为“东莱先生”,称吕祖谦为“小东莱先生”。后世一般均称吕祖谦为“东莱先生”。家世显赫,家学深厚。 《大事记》12卷(另附通释3卷,解题12卷),拟“起春秋,后讫于五代”的编年体通史,至汉武帝征和三年,吕去世。 每个事目都注明出典,如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孔子卒”。注:“以鲁史、《左传》修。”著述严谨,一丝不苟。 ——朱熹:“其书甚妙,考订得子细”。 按照题目性质和记述的不同对象,一般分为:国家或地区性综合大事记;机关单位大事记;某一专题范围内大事记;个人生平大事记。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编年体史书(孔子编订的《春秋》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现存最早的大事记。) 具体种类: 较为常见:国家大事、地区大事记、机关大事记、企业大事记、人物大事记(即人物年谱)按照大事记记事范围的不同:综合大事记与专题大事记两种。 按照大事记正文形式的不同:文字叙述式与表格式两种。 据记印行和使用方式有所不同:分单行本和作为其他作品的一部分或附录两种。 编写要求:一条一事,条目自成段落。 编写形式:列表式和文字叙述式。 编写结构:题名、前言、目录、正文、附录。 ?大事记选事范围 机关综合性大事记的选事范围 (1)本机关召开的各种重要会议; (2)本机关作出的重要决定、决议、规划、部署以及发布的重要文件; (3)本机关成立、撤销、合并、复议以及内部机构设置、变化情况; (4)本机关隶属关系和职能范围的变化情况 (5)本机关党政领导人的任免、奖惩及其重要活动;; (6)本机关发生的重大事件、开展的重大活动、完成的重大任务、取得的重大的科研成果;(7)本机关参加上级机关和其他机关召开的重要会议的情况; (8)上级机关对本机关的重要指示、批示、表彰、批评以及来本机关检查指导工作的情况; (9)本机关向下级机关或基层单位派出调查组、工作组以及检查指导工作的情况; (10)本机关所辖范围内发生的重大灾情和事故; (11)本机关开展的重要外事、外贸活动; (12)本机关所属范围内知名英雄、模范的主要事迹及其活动情况; (13)报刊、电台、电视台关于本机关情况的重要报道; (14)其他重大事件和重要情况。 ?科技大事记: 以文字、图片、表格,或文字图片为记录符号,严格按年月日时间顺序编写的条目式的,反映一定时期科技活动或重大科技事件的一种科技参考资料。属于文摘型编研成果。 从不同角度,可划分为不同种类。 按正文编写方式可分为叙述式与表格式两种形式;按印行和使用方式可分为单行本和作为其他作品的一部分或附录等两种形式。 例: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十一五”质检科技大事记(节选) 2006年12月11日,编制了《国家质检总局“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2006年8月17日至8月19日,全国第二次质检系统科技工作会议召开。 质检技术机构科研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纳入了国家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进行管理,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中心被核定为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为地方技术机构纳入社会公益类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依据。 “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时间频率基准装置研究”获得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7年《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能力建设核查验收办法》和《国家质检中心能力建设验收实施细则》制定发布,为质检系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质检中心验收提供了评价标准。 “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获得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转基因植物产品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分别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正式启动,成为质检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综合性大事记的选事范围 (1)本企业生产、经营、技术改造、科研成果、重点建设项目的情况; (2)本企业召开的重要会议; (3)本企业制定的重要政策和规章制度以及发布的重要文件; (4)本企业成立、撤销、复建情况 (5)本企业主要领导人任免,内部机构设置及变化情况; (6)重要协议、合同的签订; (7)重要文件以及重大、恶性事故; (8)本企业及职工受奖惩的主要情况; (9)本企业开展的重要文艺、体育、教育活动; (10)本企业开展或参与的重要外事、外贸活动; (11)上级领导机关和业务主管机关报来企业视察、调研的主要情况; (12)其他应予记述的重要事项。 类似体例——人物大事记(年谱)(a chronicle of sb’s life) 年谱体的出现始于宋代。也称人物生平年表,以个人生平事业为中心,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人物背景、重大事件、人际关系等史实的资料性编年大事记。自宋已有年谱,清代达到鼎盛,有800多种1000余卷。 胡仔与《孔子编年》(5卷) 字元任(1110,1170) 。胡舜陟次子。安徽绩溪人。北宋宣和(1119,1126)年间寓居泗上,以父荫补将仕郎,授迪功郎,监潭州南岳庙,升从仕郎。1136为广西经略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转文林郎、承直郎,就差广西提刑司干办事。后隐居浙江湖州之苕溪,自号苕溪渔隐。 著《苕溪渔隐丛话》前集60卷,古典诗论著作。三十二年续成《苕溪渔隐丛话》后集40卷,合前集为一百卷。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 (二)组织沿革 也叫组织机构沿革,广义讲是记载一个国家、政党、机关、团体、地区或专业系统的组织机构、人员编制和体制发展变革情况的档案参考资料。 狭义是指记载党政机关在组织机构、人员上历史变化情况的一种档案参考资料。 ?主要作用 便于各级领导人员和有关部门查找、研究本机关的组织机构和人员的变化情况,指导工作; 为研究党政机构发展史、专制制度史、编修地方志积累系统史料; 为档案工作者编写立档单位沿革和全宗指南提供系统的考证资料。 编制方法 编年法(年代——系列); 系列法(系列——年代); 阶段法(阶段——系列——时间); 问题法 ?编写结构 题名 总序 目录 正文:阶段名称、小序、组织系统、领导成员、附图<表>。 ?编写形式 文字叙述式; 图表式(组织系统图<表>); 文字与图标并存式。 (三)统计数字汇集 也叫基础数字汇集、数字汇集、统计数字汇编、基本情况统计等。以数字语言反映某一特定领域、地区、单位、系统等方面一种或者几种基本情况的史料型档案参考资料。 编写基本要素:时间、空间、内容。 编写形式:综合性和专题性;文字式、图表式。 编写要求:目的性、真实性、对应性、可比性。 科技档案数据统计分析,也称科技档案统计数据分析或科技档案统计数字分析,是按一定专题对科技档案中有关数据信息进行汇集,经过分析、整理而形成的一种科技档案编研成果。一般科技数据统计分析可单独作为一种编研成果,也可附属于其他编研成果,成为其中的组成部分。 正文 (1)要素:数列是构成统计数字汇集正文的基本要素。一个数列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统 计对象,时间与空间,范围统计数值,统计指标。 例:华北电力系统建成投产机组台数统计: “五一期间,京津塘2台,河北3台,山西6台„„ 备注:每一个数列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时间范围或空间范围,以便加以比较,但它所反 映的统计对象却只能始终是一个。 ?统计图表的绘制 (1)图示:直方图、折线图、圆饼图 (2)表格:时间数列表、空间数列表、时空数列表 (四)专题概要 以文章叙述形式(可结合图表),简要说明和反映某一方面的工作、生产或其他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的史料型档案参考资料。 名称多样:根据不同的专题对象和内容, 称“概要”、“概况”、“简介”、“集萃”、“揽胜”等。 编写结构: (1)题名(一般要有“概要”名称) 如,??人物(或物名)研究概况、 ??(产品)介绍、 ??(景观名称)揽胜、 ??(自然现象名称)概述等;或 ??基本情况、??资料、??汇编、 ??简介、??沿革、??考略等。 (2)题名下署编者名与日期,有些要注明密级; (3)总体概要(或前言、总序); (4)正文:包括历史现状(或结果)、作用和影响、发展趋势; (5)附件。 编写要求: 从馆藏出发,符合社会需要,力求图文并茂;针对不同的描写对象采用不同的写法;项目设置从专题反映的内容实际出发——包括项目的分合、交叉、省略等。 总体要求: 内容全面,材料翔实; 叙中有议,评介得当; 叙述准确,文字朴实; 文图结合,不拘一格。 特点:主体鲜明,内容专一;材料系统,重点突出;体裁灵活,适应性强; (五)简介 概要的一种,以概要的文字介绍某个或某类人物、某一次或某一系列会议基本情况的档案参考资料。有人物简介、会议简介、科研成果简介、产品简介等。 编写要求: 分类明确; 实事求是,不加评判; 结构完整,重点突出; 文字简练,层次分明。 编写结构:标题;前言;正文;附注。 (1)人物简介 反映某一范围内各入选人物基本信息的三次档案文献,即专门以某一范围重要人物群体状况为题进行编写的档案参考资料。 多按入选人物为独立单元进行编写,并按一定顺序(姓氏笔画、姓名拼音字母、出生年月、职务高低等)编排汇总。人物众多的综合性简介也可按职业先分类。 人物简介一般包括:姓名(字号)、性别、生(卒)年、籍贯、主要职务(称)、主要学历、简要经历、思想学说(成就、事迹)、代表性著作等。中国历史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编写意义及注意事项 编写人物简介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编写人物简介是一项政策性、学术性、思想性较强的工作。编写时除特殊重要贡献人物单独编写外,一般以汇集形式编写。 编写时要注意防止轻率和疏忽造成的影响。 如,林徽因与梁思成。 (2)会议简介 会议简介是简明扼记述某一会议或某一系列会议基本情况的三次档案参考资料。 作用:回溯、研究会议基本情况,筹备新一届会议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 针对:具有一定历史意义、学术价值、影响较大的会议才编写。 ?编写方法 要准确交待会议基本情况,侧重突出会议的特殊作用。 会议基本情况包括:会议的准确名称、会议时间(预备和正式会议时间)、出席会的正式人员(代表)的人数、列席人员人数、会议地点、会议的议程或基本过程、会议主要主持人、报告人际报告题目、主要讨论的议题、主要发言人及发言题目、会议通过的文件、会议的选举事项及选举结果等。 ?编写要求 一般不作专门评论,对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可用简练文字恰当评论其意义。涉及重大问题、重要文件,可注明相应文件名称、档号。如有必要,可将出席会议人员名单作附录。详略要根据会议的地位、会议的内容及简介的特定用途定。如,条目式、短文式、文章式等、图表式等。 (3)历史事件简介 以对社会发展进程有重大深远影响的某一历史事件(体制变动、政治运动、重大战役、突发事件等)为专题编写的三次档案文献参考资料。 ?编写意义及要求 有利于理清事件基本线索,介绍事件梗概,提供入门知识。编写时,要对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结果等要素客观予以介绍,全面照顾事件背景、经过、影响,深入阐明事件原因、左右事件发展的矛盾及各方面对里和斗争、事件的当时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4)自然灾害简介 专门以当地重大、经常性自然灾害为主题编写的三次档案文献。 可对当地历年各种自然灾害情况分类进行介绍,也可对某一种常发性灾害作专门介绍,或对某一次重大自然灾害作单独介绍。 ?编写注意事项 对自然灾害种类、发生时间、地区、级别、灾情、损失、成灾原因、预防措施、灾后修复恢复等方面信息,尽量全面、准确汇总,并可对历年数据进行一定分析统计,得出初步的规律性认识,供研究参考。 (5)矿藏资源简介 专门以特定区域内矿藏、资源状况为题编写的三次档案参考资料。一般一个题目仅涉及一种矿藏资源。对其开发简史、种类、品位、储量(已探明的储量、近期可开发的储量、远 景储量等)、面积、方位、深度等数据作简要说明。 编写具有机密性,一般由相关主管单位档案室与业务部门会同进行。 (6)景观简介 专门以对某地或某处景观的介绍为题的三次档案参考资料。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利用档案中的实测资料、调查资料、接待业务资料,结合诗词、笔记、游记、方志等文献中资料编写。 编写要求 编写时,注意把自然景观名称、方位、面积、海拔、地形、地貌、气候、物种、主要景点及特色等介绍清楚,对人文景观的名称、年代、沿革、造型、结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等要介绍清楚。 文笔要秀丽、雅俗共赏、形象逼真、突出特色。 (7)科研成果简介 专门以某一项、某一类、某一单位、系统或地区的科研成果为题的三次档案文献。 具体形式:单项成果简介、多项成果简介、获奖成果简介等。 科技成果简介,是按一定顺序,以文字、图片形式系统报道科技档案中的科研、设计成果(包括产品、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具有浓缩性的一种科技档案编研成果。 编写对象的选择上,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专门以某一项、某一类、某一单位、系统或地区的科研成果为编写对象,也可按照科技成果的具体形式为编写对象,如,单项成果简介、多项成果简介、获奖成果简介等。 ?编写形式: 叙述式;列表式 文字叙述式: 项目名称;项目主持人、参加人和协作单位;项目研究起止时间;上报、鉴定、验收单位及时间,评价意见,遗留问题;是否申报专利;项目内容;项目投资经费与经费来源;主要技术指标、参数及其水平;主要经济指标、经济效益;应用推广情况;转让方式和转让费;转让联系事宜等。 必要和允许时附注有关档案号。 表格式:一般内容简单。 、如某农药生物技术公司科技成果简介:科技成果名称,技术内容和性能指标,申请专利,其他相关专利成果,成果用途、适用领域及市场预测,用于生产的条件,合作要求及方式,成果的鉴定级别,联系方式等。 某农药生物技术公司的科技成果简介(节选) 项目名称:海洋红酵母生物制剂 该技术针对海参及其海珍品育苗和养成中存在的常见病多发病和营养缺乏症,从辽宁渤海近海区域,分离筛选到能够防病、改善水质环境、补充营养成分、促进生长的海洋胶红酵母06-1,通过深层发酵,研制成可以规模化生产,可以大面积应用的海洋胶红酵母生物制剂。 技术简介及性能指标: 1.完成了生产菌的分离鉴定; 2.明确了海洋胶红酵母06-1对人畜无毒无害,无任何副作用,使用安全。 3.经过1吨罐试生产发酵,菌体浓度可达2亿/毫升。离心浓缩加工,产品浓度可达100亿/ml。菌体中类胡萝卜素含量不少于200mg/kg,不饱和脂肪酸不少于5%。 4.海洋胶红酵母06-1在海参育苗中应用提高成活率20%。 5.海洋胶红酵母06-1在稚参、幼参养殖中应用可以增产30%。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申请专利: 200610047848.5;一种海参用海洋胶红酵母的生产方法。 主要申请专利、用途、适用领域及市场预测:我国近年海珍品的养殖快速发展。仅辽宁和山东海参养殖年产值就超过100亿元,成为当地海水养殖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海洋胶红酵母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含有大量的类胡萝卜素、虾青素、生长激素等营养物质,是一种绿色的海参及其海珍品的生物饵料添加剂,具广阔市场应用前景。 可用于中试生产: 1(生产周期短,发酵工艺成熟,易于生产推广,市场需求广泛。 2(产品质量高, 营养价值高,应用效果好,对环境友好。 3、投资规模:投资200万元,年产2000吨,年销售1200万元,利税300万元。可在原有生产 规模、设备基础上,增加生物农药新品种。 合作要求及方式:联合开发、技术转让 类别:?分析技术?研究成果?专利技术?产品 成熟程度:?小试?中试?工业化试验?成熟 联系方式:×××××× (8)产品简介 专门以产品情况为题而编写的三次档案文献。根据介绍的目的和侧重点不同,分为:产品发展简介;生产产品简介;获奖产品简介;产品原料、元器件、标准件简介;本企业产品技术标准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对照简介。 A.产品发展简介 对企业自建立以来所生产的每一种产品进简介。应体现出产品发展的历史梗概、企业技术能力及生产能力、目前主要产品及变化趋势。 内容: 已停产的产品、小批量产品、主要产品、已试制成功产品、正研发产品等;每一种产品名称、型号、性能、用途、主要设计原理与设备工艺、研制或改造的单位(人员)及时间、停产时间、获奖状况、平均月(年)产量、累积总产量及主要经济指标(产值、成本、价格、利润等)、产品主要档案档号。 B.生产产品简介 对本企业目前正在生产的每一种产品的介绍。 作用: 供企业领导和技术人员掌握生产现状、实施控制管理、制定经营决策参考,对外介绍企业实力和产品主要特点,为投资、联营、订货提高参考。根据读者对象不同,介绍项目和程度上有所不同。 项目介绍包括: 产品名称、型号、主要技术质量指标、平均月产量、月产(或单产)平均物耗、电耗、工时、流动资金占用、产品产值、成本、价格、利润、每月产量与销售量比、今年出产记录与库存记录(必要时备注主要档案档号)等。 C.获奖产品简介 对本企业或本地区、系统历年或某年或某年获奖产品逐一介绍或单项介绍。历年获奖产品简介,可获知、鼓励优质产品作用,对产品研发起参考作用;单项获奖产品简介,可在产品销售、规模生产、技术成果转让等方面发挥宣传的作用。 内容:大体与一般产品简介相同。重点对产品的性能、技术指标的独特之处及获奖时间、获奖名称、等级、颁奖单位等介绍清楚。内部使用时,还可对获奖前的产量与效益、获奖后产量与效益、奖品、奖金、受奖人或受奖单位等情况予以说明。 D.产品原料、元器件、标准件简介 对本企业产品中各种原料、元器件、标准件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介绍。内容:品名、用途、规格、性能、指标、价格、月(年)用量、储备用量、自产单位及状况、供货单位及状况、供货渠道、承包或订货合同等。 E.企业产品技术标准与国家、国际标准对照简介。 对本产品的技术标准方面的水平所作的横向对介绍。对比应以本企业一般合格产品的检测数据材料为依据,按照标准条款逐项对比。对产品的经营、生产、技术改革、研发有重要指导作用,可供分析产品的总体水平,各单项指标未达标、达标、超标的具体情况,便于领导和技术人员明确产品薄弱环节进行攻关以拓展市场予以参考。 一般以文字叙述式或简单条目式、表格式。 涉及多项产品,每项产品应开头单面开头,卷首编制说明、目录。 按系统、地区编制的,应统一体例,由主管单位审查定稿。 完备的产品简介可配图(商标和产品照片)。 表格式可单独成页或成行,应由基本定性分析与定量数据。 (9)基建、设备简介 专门以基建、设备状况为题而编写的三次档案文献参考资料。 A.基建工程简介 B.基建工程维修工作简介 C.设备简介汇编 D.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简介 A.基建工程简介 对本企业、本单位各项基建工程建设中形成的科技档案内容作简介。可包括生产性基建档案、民用性基建档案;投入使用过程项目、在建项目或正在规划、设计的项目。 如某城建档案馆编写的2008年“市政工程建设概况”,就是利用城建档案馆保存的城市基础建设档案,系统全面地介绍了2008年城市建设的主要工程和项目。 内容:每一项目工程名称、工程子项目名称、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或里程)、工程基本结构及标准、过程造价概算与决算、下达过程任务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验收单位、开工时间、竣工时间、投入使用时间,必要时备注竣工图档号。 工程重大改建、扩建应作单独介绍编于其后。 B.基建工程维修工作简介 对单位基建工程项目中主要维修事项的介绍。包括:维修项目名称、主要维修单位、维修开工时间、维修竣工时间、维修承包单位、维修经费、维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维修后效果、维修中档案利用情况、维修中局部非重大改建形成的档案档号。 C.设备简介汇编 对本单位固定资产的机器、仪器、仪表、车辆、船舶及各办公、通讯、观测、勘探等设备的简介。 包括:设备名称、型号、数量、附件与设备、定购协议或合同书编号、制造厂家或自制单位、制作或购进设备资金、安装费用、安装时间、启用时间、重大维修时间及内容设备月(年)使用天数(时数)、预定使用年限、报废时间、主要文件档号。 D.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简介 对基建项目或主要关键设备进行重大技术改造情况的简介。 内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名称、项目立项、实施与完成时间、主要承担单位、所用资金、技改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技改主要对象、部位与措施、技改前后主要指标的变化与国产化水平、技改后已获得或预计获得的经济效益、技改中形成的主要文件档号。 (10)管理经验简介 专门以某一方面工作经验、管理规范为题编写的三次档案文献。 对于积极贯彻、传播先进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和工作经验,提高领导水平和职工素质有重要意义。 主要形式及内容(P93) 规章制度简介; 质量管理工作简介; 出口创汇情况简介; 企业职工素质状况简介; 其他管理工作简介; (六)综述与述评 综述和述评都是深层次的档案编研成果,者的编写内容都有“综合”的特点,其区别在于两者表述内容的侧重面以及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 综述是对与某专题相关的大量档案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全面概述、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加工综合而成的见解性研究报告。 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不同的类型 按内容分纵向综述和横向综述; 按选题广度分综合性和专门性; 按读者对象分战略性、学术性、普及性; 按编写周期分定期综述和不定期综述。 编写结构—— 题目:含标题、内容简介、目次,其中篇幅短小的可省略目次; 导语:概述主旨,可代替简介; 正文:或归纳为问题逐一撰述,或根据事件演变过程按时撰述,或按问题的不同层次撰述; 附录:对正文进行补充说明的资料。 表述形式:可纯粹文字叙述,也可综合统计数字、图表结合。 编写要求:客观叙述;选题宜窄不宜宽;档案信息收集要全面系统。 ?述评: 对某一专题有关的各种情况、观点、数据进行综合叙述,并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观点、评价和建议的一种研究性报告,其特点在“评”。内容包括综述、评论、建议三部分; 编写形式:按选题提出分被动型和主动型;编写组织形式有自编、合编和委托编写三种。 编写方法 一种是先概述主题,再分若干方面进行评述,每一方面包括背景与现状、分析评论、 建议三部分; 一种是概述主体,然后分若干方面总述,再进行综合评论,最后集中提出主张和建议。 (七)手册(P97) 也称便、指南、一览、便览、通览、宝鉴、必备、大全等,是一种便捷的查检参考工具,汇 集了某一论题或某学科领域的各种有关信息,使读者可以很快了解一些基本常识性知 识的表册性文献。 编写要求:根据题目特定和客观需要进行分类分条编写。 (八)年鉴 是一种大量运用统计与图表,配以文字说明,分析一年大事,以供查检事实或参考借鉴的工具书,特点是依据年时连续编纂出版。 条目: 年鉴内容的最直接表现形式。大体分两类,即综合性条目与专题性条目。 编写上要侧重社会性,不能只谈成绩,回避问题;内容应注重资料性、信息性、可读性,对社会有借鉴作用,有存史价值 综合性条目: 一般列于类目或分目之首,主要包括综述、概况两种。介绍一个行业、一个系统、一个部门或一个门类的基本情况,从总体上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提供全面的、具有综合性、系统性、连续性和可比性的情况、特点和问题。 专题性条目:一事一记,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侧面。取材标准有大事、要事、新事、特别事。 性质:是记录年度客观事实的资料主题(别于辞书及百科全书的知识主题);着重记载年度客观事实。 ?特点 相对独立性:对框架结构的从属性,可供独立检索的信息实体; 资料性:重记实、记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寓观点于记述之中,避免感情色彩和宣传色彩; 年度性:选题选材以年度为限,一般不追溯历史,对未来不作展望预测;相对稳定的选题, 逐年更新内容;背景材料取舍简明扼要,宜采用倒叙笔法。 文体:记实性说明文体和记叙文体。 语体:公报语体,准确、简明、平实、严谨。 等级:小、中、大、特大。 类型:按其基本资料涉及范围分综合性条目和单一性条目。 标准:由客体(事件、事物、单位、成果、人物等)的社会价值和资料价值决定。 一般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经筛选可设条目: 各单位的基本情况; 各单位取得实效的重点工作和重大变革; 重要的建设成就; 重大事件;有较大影响的事物和热门话题; 省(部)级以上重大奖励得主; 具有历史意义和长久存查价值的其他信息资料。 遵循原则:全面;新颖;真实;富有特色;连续可比。 附属小资料的选题选材原则:与条目正文有机联系的资料或知识;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相对独立和比较完整。 企业 年鉴 从档案工作的视角看,科技档案方面的年鉴编写和企业档案、科技档案的编研工作直接联系在一起。其中主要成果形式就是企业年鉴的编写。 企业年鉴: 反映企业一年内管理、生产、人事变更等基本活动的综合性参考资料,记载了企业一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反映了企业工作的发展概况,是系统总结工作经验的资料性工具书。 企业档案编研主要是为企业生产经营和科技进步服务, 编写以企业科技管理、生产活动为重。 ?某国有企业年鉴(2010年节选) 2010年 10月15日参加广州亚组委组织的颁奖典礼 10月19日成立公司项目管理委员典礼 10月21日参加丰台区政府组织的颁奖典礼 10日编制完成《关于鼓励和引导各部门加强利用外部政策资源和金融工具的若干意见》 09月 09月16日对新进员工安全教育培训 09月17日完成“十二五”规划中“规划落地”和“专项规划编制”的组织构建工作 09月14日中钞国鼎2010年全国直营店管理培训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09月20日参加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管理委员会主办的“2010年科技创新与突出贡献企业表彰奖励大会” 08月18日参加北京市公安局内部单位保卫局组织的保卫人员培训班 08月24日召开党支部选举大会 08月26日赴沈阳参与“2010女子9球世锦赛”宣传合作 企业年鉴编写考虑因素: 第一,一般逐年编制,一年一卷,系列成套。要考虑科技档案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 兼顾其时效性、实用性和指导性。 第二,在常规编写内容基础上突出本年度的新;编研人员要熟悉、掌握档案信息来源的形成 背景、特点及相互间的联系。 第三,主要以企业领导和业务部分的利用需求为导向,同时又要考虑档案信息的本质属性, 维护档案信息内容的原始性、整体性和连续性,在编研过程中整合档案信息。企业年 鉴编写必须明确编写目的。系统、全面介绍企业历史发展沿革、企业文化、主要业务 活动,为企业有关主管人员总结经验、借鉴历史、进行决策提供依据,为企业员工提 供资料信息服务,并对企业形象的建立发挥独特的宣传作用。 (九)志书 又称地志或地方志,以地区为主,综合记录某地自然和社会方面有关历史与现状的著作。另外,关于江河湖海、祠庙寺观、名胜古迹、水利交通的著作也可归入其内。 种类:综合性的总志和一统志;地区性方志;山水禅林、寺庙、书院、游览胜迹、人物、风 土方面的专志,即方志,起源于《周礼?春官》:“掌四方之志”。 编写要求: 围绕主题,全面翔实。 《剡录》嵊县志,南宋高似孙撰,为宋代名志。 高似孙(1158-1231年),字续古,号疏寮,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淳熙年间进士,历官处州知州、中奉大夫、提举建康府崇禧观等。宋宁宗嘉定初年,史安之知嵊县,以其地未有志,乃欲修县志,访高似孙撰之。嘉定七年(1214年)书成,次年刊行。因嵊县古称剡县,故名《剡录》。 《剡录》原十二卷,后卷七佚,《四库全书》复并卷十一、十二为一卷,今为十卷。 卷一为县纪年、城境图、官治志、社志、学志、廪驿、楼亭、放生池、版图、兵籍; 卷二为山水志; 卷三为先贤传; 卷四为古奇迹、古阡;卷五为书、文; 卷六为诗; 卷七为画、纸、古物;卷八为物外记; 卷九、卷十为草木禽鱼。 该志体例严谨,亦多有创新,首立“县纪年”,记载建置沿革方面的大事,创志书“大事记”之先;又设“书”门,收录阮裕、王羲之、谢灵运等十四人的著述及三氏家谱等书四十二种,为方志记载地方书目之始。 《剡录》开方志设纪先例,为后来各方志效仿。 史安之,字子由,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宁宗嘉定初知嵊县,聘高似孙撰《剡绿》并为之作序(清康熙《嵊县志》卷九)。 四、混合型文献 关于混合型文献 在网络和现代编辑出版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文化本身不断地交融,不断边缘化,文献的编写上不再严格局限于某类型文献,往往会很多种类型文献编撰形式交叉存在的情况。一次、二次、三次是从其主要编写形式而言。所以,对其内涵与外延的定义上也存在不同的意见,混合型文献的看法可以说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观点。 ?科技档案展览 按照一定专题,通过各种形式陈列科技档案原件、复制件或扫描件,系统地揭示和介绍有关档案部门所保存的科技档案的内容、成分,是一种科技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和科技档案宣传工作方式。 展现科技档案编研成果的特殊形式。 根据展示的信息内容,主要有:企业历史文化展、科技成果(推广)展、科技人物展、科技活动或科技大事发展阶段展。 如,国家科学技术部以丰富的图片介绍了国内著名的科技人物,反映了取得主要科技成果和科技成就。 第二编档案文献编纂程序和现代档案编研系统 第六章编纂选题 主要编纂程序选题 选材 校勘鉴辨 标题和标点 正文编纂 辅文编写 第一节编纂题目的选定 一、选题的含义 编纂选题就是以馆(室)藏为基础,在能够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的情况下,根据社会需求来确定编纂题目的工作和过程。主要包括前期思考和调查,题目的提出、论证和确定,题目出版形式的确定三个阶段。 • 前期思考和调查 • 题目的提出、论证和确定 • 题目出版形式的确定 二、选题工作的意义 1是编纂工作的起点,决定编纂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2是确定编纂活动基本走向、中心内容及其服务对象的重要工作; 3确定编纂活动主要目标,为整个编纂活动奠定基础。 三、选题的原则 实事求是、 全面性、 相对“窄”题、避冷就热, 防旧选新、 “质”“量”结合,以质为主 1实事求是原则: 基本原则,档案文献编纂选题一定要从馆(室)自身实际条件和社会客观需求出发。 2全面原则 选题所涵盖的内容、范围要大而全,使读者能够从中查询、利用自己所需的资料和信息。 3相对“窄”题原则 即针对性原则。题目本身易窄不易宽,特别要能够针对性地反映主旨,不能为全面而放任题目“宽泛”。 4避“冷”就“热”,防“旧”选“新”原则: 一般而言,对于档案文献编纂活动,除特殊需要外,针对某选题,尽量避免重复已经编纂出版过的,要根据档案文献自身的特点,尽量结合时代特色和社会现实需求,尤其是尽量捕捉相关社会热点,趁热打铁,选好题,编好文。 5“质”“量”结合,以“质”为主的原则: 前期预测与后期效果总会有一定的出入和差别,选题时不能因可用档案材料多而忽略了选题的质,一定要在认真研究、调查的基础上确定题目。 四、影响选题的因素 客观物质因素、主观因素、社会需求因素 1客观物质因素 有关档案的数量;有关档案的价值;档案的整理保管情况;出版条件。 2主观因素 编纂者的综合专业素质:知识结构、业务水平、人员配备情况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编纂前的综合研究和分析。 3社会需求因素 社会需求倾向; 学术研究不同阶段的需求; 服务对象的特殊需求。 五、选题的提出 1前期思考和调查 编纂选题就是从众多的可能性题目中,确定某一编纂单位的编纂人员在某一段时期内所要承担的课题工作,也就是通过选题以确定一项编纂活动的目的和编纂成果的基本内容与形式。 选题前期调查是编纂选题的起点。档案文献编纂选题在整个编纂活动中正是起路标的作用,并规范整个编纂活动方向。方向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而前期思考和调查又是编纂选题提出和产生的前提条件。 所谓:课题方向 ?思考和调查的内容: 编者对编纂工作意义的认识和理解;编者对编纂承办单位性质、职能、任务的了解;对单位所保管档案资料基本情况的了解和熟悉程度。 ?调查对象 承办单位主管领导; 相关地区、部门、系统; 相关专家学者和有关专业人才; 档案工作者、利用者; 文献部门和图书市场形式; 出版部门等等。 ?调查方式 大范围收集各种资料、政策信息(网络、书籍、文件、期刊等); 走访、座谈、问卷、电讯、e-mail等等。 2题目的提出 题目的提出标志着编纂内容范围的提出,一般从两个角度进行选题: 从特定主体:人物、政权(政党)、会议、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 从特定主题:某一历史时期、某历史事件、特定的问题。 ?两种方式 被动提出: 主要指由上级主管部门或本单位领导机构、科研机构和业务机构,根据需要向档案部门下达的或联系的题目。 主动提出:编纂者通过自己思考、调查、研究而主动提出的选题。 六、题目的论证、确定和选题规划(计划)的制定 1 题目的论证与确定 (1)对选题基本条件的论证 (2)编纂题目的确定 2选题规划(计划)的制定 选题基本条件的论证,时代要求:政治方向,实效和时效,馆藏资料基础,编辑条件 1 题目的论证与确定 (1)对选题基本条件的论证: 遵循一定客观规律,初步选定编纂题目。 首要考虑和论证的是编纂题目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特别是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编纂动力,这也是论证时要严格审查的内容。 其次,论证题目的实效和时效。 实效指题目是否符合社会或服务对象的现实需要; 时效是指选题是否具有长远利用价值。论证时要将两者紧密结合,不可偏废任何一方面。 ?再次,论证馆藏档案材料是否满足编纂实际需要。 档案材料的内容价值 档案材料的数量结构 ?档案材料内容价值的论证 档案材料的内容是否符合客观需要(史料价值和实用价值); 档案材料提供信息量的准确度和新颖度。 ?论证档案材料的数量结构 一是论证档案材料的完整程度(档案保存数量及构成); 一是论证档案材料的成分及其来源(特别是各级各类档案馆职能及其公布权限的规定)。 ?最后,对编辑条件的论证。 编者的数量,知识机构,编辑水平等 (2)编纂题目的确定 1两个标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原则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 注意 题目特定目的和一般意义,将产生的社会效果; 已掌握的档案文献的特定价值,可扩充材料来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读者对象的类型和范围; 出版形式的选择和依据; 编者的科研水平和及其承担的具体编纂任务; 与出版社达成的协议; 编纂承担者经费来源和经济效益的预测。 2选题规划(计划)的制定 选题规划按照编纂活动的特点一般可划分为长期(长远)规划与短期(年度)规划。 在新闻出版业,长期选题计划一般有五年、十年期两种,并可在一定时期内作修订、完善。 对于短期(年度)计划或单项选题,出版社一般于本年度下半年度,由各编辑部(室)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下一年度的选题计划,包括书稿名称、作者、内容概要、计划字数、交稿时间、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估计,国内外同类书的信息等,讨论认可后提交总编办公室汇总。 出版社社长、总编把汇总后的各选题计划在出版社内部反复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再制订出全社下一年度选题计划,并向新闻出版局申报。新闻出版局接到各出版社上报的选题计 划后,在局内或到各出版社内讨论,对其选题计划提出意见,并否定一些不合适的选题。各 出版社在执行过程中,一方面可自行优化选题,对选题进行必要调整,同时也可报批计划外 的新选题。 3题目论证与选题规划的关系 选题规划是在各题目论证之后制定并逐步实施的,但具体编纂中,又要结合实际情况对 题目进行新的论证和分析,加以修订和完善。特别是在长期规划中,往往会有新题目加进来, 所以,制定长期规划需要留适度空间以方便加入新的选题。 4选题规划(计划)的主要内容 题目名称、编纂原因及其意义 编纂可行性分析 出版工作的组织 对可能性问题的预测及预解决措施 4.1题目名称、编纂原因及其意义(社会效益); 4.2编纂的可行性分析 材料信息状况(成分、数量、价值、密级等); 相关文献出版物与选题情况的对比分析; 编辑力量的状况(自编或合编、委托编); 编纂的经费来源和经济效益预测; 出版情况分析:与出版社的联系、沟通。 4.3出版工作的组织 编纂工作环节的确定; 主编职责和参编人员的分工:委托编要附件说明相关合同及协议内容; 工作进度的要求。 4.4对可能性问题的预测及解决措施。 七、选题的出版形式(类型) 1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内容的反映和体现。 2 具体出版形式 传统形式:书籍、期刊、报纸; 现代形式:光盘、网络等。 3发行方式:公开发行、内部发行、馆际发行、联合发行。 第二节编纂的前期准备 一、编前研究工作 1研究相关的基本理论、方针和政策 2研究相关的学术动态 3研究有关的已出版的档案文献出版物 4研究编者单位的性质、特点、发展前景 5研究相关档案材料的特点 二、编拟选材大纲和编写提纲 1编拟选材大纲 主要针对一次档案文献编拟的关于题目正文内容轮廓的简明逻辑框架式结构文字。 ?主要内容和作用 正式确定题目的内容范围和工作目标,具体细节,统一全体编者思想; 确立各编者在编纂中的位置和责任,分工协作; 提出选材的具体标准以指导、组织具体工作中的材料查找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提供文献编纂体例雏形,奠定编纂工作基础。 ?要求: 切实理解题目编纂主旨,全面考虑题目客观内容和档案实际状况;根据题目自身特点,大纲及其具体形式要详略得当、文字精练、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2拟定编写提纲 主要针对二次、三次档案文献的编纂而拟定的关于题目正文内容结构、布局、层次的简 明逻辑框架式结构文字。 内容和作用: 首先,在选题工作后期编写简要提纲,大致明确题目内容基本范围以针对性地汇集相关 资料。 第二,在加工工作初期拟写详细提纲,针对题目的基本内容而拟定的详细纲要。 三、编纂体例的制定与完善(详见第九章第一节) 编纂体例制定要经过主要编者的反复思考、全面研究、几经起草、多方探讨、不断修改,最终在选题后期阶段形成定稿,成为较为完善编纂体例,并正式印发给各编纂成员,使其编纂活动能够有章可循。 在编纂实践活动中对编纂体例的正确性、可行性加以检验,必要时要对存在的问题作出及时修正。 第三节档案信息编研系统 一、现代档案编研系统结构(图示及事例) 二、现代档案编研手段 一、现代档案编纂系统结构图 思考 档案信息编研自动化系统的工作模式 档案信息编研自动化系统的信息来源构成 档案信息编研自动化系统的功能 档案信息编研人员在自动化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二、现代档案信息编辑加工的手段 (一)电子杂志的制作 (二)数字影像的应用 (一)电子杂志的制作 1、电子杂志涵义 又称网络杂志、互动杂志。通常指的是完全以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而编辑、出版和发行的杂志。 2、编辑风格、版面和利用特点 (1)电子文档数据库(2)电子排版格式的多种选择(3)超文本链接的应用(4)电子杂 志延展性强 (1)电子文档数据库 电子杂志的核心是一个电子文档数据库。数据库中的电子文档携带着各种标识,使得文档可以被很方便地从数据库中检索出并提取出来,然后按照不同的要求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再生”显示。 (2)电子排版格式的多种选择 与印刷版杂志的一个不同:可以有多种显示方式。 为迁就人们阅读印刷杂志的习惯,在版面上使用了PDF格式、PostScript格式、早期使用的ASCII格式,用于显示、下载和打印数学符号的TeX和DVI格式,以及扫描生成的图像,如GIF或JEPG格式等。 (3)超文本链接的应用 最佳表现方式是非线性的,其表现方式由超文本链接实现。 电子版面通常由一个个简短而紧凑的小“模块”组成,这些模块的内容一般用一到两屏显示,符合人们浏览、阅读的习惯。最重要的是模块之间以超文本链接作为联系,允许向前、向后或者跳跃式的转换。 文件类型上,超文本链接不局限于文本之间的链接,还可以链接其它类型的相关资料,如图像、声像、三维动画等多媒体对象。 内容上,超文本链接可以被应用到对文章所涉及到的其它相关资源的链接,如,对传统的索引/摘要数据库的链接,由文章脚注到相关出版物的链接,以及对一篇文章发表后,其它引用了该文的文章的链接(Foreword Referencing)等。 (4)电子杂志利用延展性强 阅读方式多样化,可移植到PDA、MOBILE、MP4、PSP及 TV(数字电视、机顶盒)等多种个人终端进行阅读。 3、存在的主要问题 电子杂志过刊的保存、维护和向读者提供长期服务的问题仍未解决。 由图书馆职责看,其订阅电子杂志时必须考虑此因素。 从另一个角度看,电子杂志的长期维护和提供需要出版商和图书馆等各个方面的通力合作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3、中国电子杂志的起源 2003年1月,台湾的KURO音乐软件公司“飞行网”推出《酷乐志》 试推出一个以FLASH为基础,融入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的数字化杂志《酷乐志》。这种新兴杂志炫酷精美、内容丰富,十分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追求,便于网络传播。 4、目前发展 目前已经进入第三代,以flash为主要载体独立于网站存在。它是一种非常好的媒体表现形式,它兼具了平面与互联网两者的特点,且融入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游戏等相互动态结合来呈现给读者,此外,还有超链接、及时互动等网络元素,是一种很享受的阅读方式。 5、发行方式 印刷版杂志发行商自行发行 通过中介服务机构,或称代理商发行 由印刷版杂志发行商自行发行这种发行商通常是较大的或发展较快的发行商。它们直接通过Internet发行其杂志的电子版,不需要任何中介。发行商对电子杂志从内容到版面都具有完全的控制权。 通过中介服务机构或称代理商发行 多数发行商选择这种发行方式。服务的代理商将许多来自不同发行商的刊物整合到统一界面和检索系统。它们往往在电子版面的设计,技术的更新和应用上有着很大的主动性和优势。用户通常也直接向代理商申请订阅并获得电子杂志的使用权。 6、制作过程 (1)前期整体策划 1.1优秀的团队 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能力,在整体上形成优势互补。 工作范畴包括设计,也可包括经营。设计工作以团队模式形成工作结构。 小型电子杂志设计团队通常包括:策划编辑、美术设计人员、Flash设计人员和程序员等。 分工明确,技能互补,工作高效;也可通网络形式,以论坛分工模式形成网络团队。 1.2电子杂志的策划 杂志定位、版式设计、内容选择、色彩风格、音乐选择; 选题、组稿、编辑、素材整理、技术实现。 每个页面应做到美观,通过整体策划、配合来表现所要介绍的内容。 动画、声音、视频、互动整体配合增加视觉效果:层次感、空间感。 1.3杂志系列化的长期策划 初期 发展期 成熟期 初期要做精做强,以适应激烈的竞争;工作重点放在广告宣传,尽可能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 发展期,内容要不断更新和完善,通过与杂志和网站合作打造品牌形象。 成熟期,要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尤其要考虑更多赢利方式。 完成详细策划后,针对整个系列进行设计了。 (2) 元素设计 前提:大量搜集资料和素材,通过主题内容来确定杂志的整体风格。 其中,内容编辑是整个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考虑电子杂志的整体风格设计。主要包括封面、封底、徽标LOGO、颜色选择等多方面的元素。 封面设计可选择Zinemaker软件和CorelDraw、Photoshop等专业图像软件。 设计过程中,通过阴影等效果制作出书脊风格。 封面图片的对比,通过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突出动感风格。 在封面下方可设计杂志LOGO,专题名称。其颜色选择要体现杂志主题特色。 (3)目录制作 目录是电子杂志中很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清晰的目录结构能让读者检索、阅读杂志觉得 方便、舒服。 确定杂志目录层次后,目录的显示位置和频率可以根据杂志栏目设置和整体布局加以控 制,使用户方便找到自己所需要内容。 3.1目录的安装 3.2将模板插入到电子杂志文件中 (4)添加内容、插入Flash文件 4.1添加内容模板 4.2添加Flash文件 4.3整体页面属性的设置 (5)后期合成及发布 5.1参数设置 单击“生成”菜单下的“杂志设置”,在弹出窗口更改有关信息。如包括“杂志信息”、 “版权信息”、“启动画面”等参数。 5.2生成杂志 5.3发布杂志 思考 1、自动化档案信息编研系统存在的哪些挑战, 2、运用电子杂志方式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存在哪些阻碍, (二)数字影像的应用 应用推荐软件: zamker iebook 绘声绘影 附页:编篡选题程序 file6 第七章信息的筛选 第一节档案信息的搜集 一、信息搜集的重要性 1是编纂具体过程的基础和起点 也称初选、粗选。 2丰富、充实编纂内容的实践过程 搜集信息实质是两个实践过程:使编者对题目相关信息再认识的客观实践过程;将相关信息转化为适应编纂需要状态的实践过程。 二、信息搜集的原则 1全面查找:与题目相关的、不同的文献类型、同时空范围内的。 ,宁多勿漏:只要相关的相近的,无论属于正式还是其他非正式的均要先收集。 ,代表性原则:要尽可能收集对题目的诠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信息。 ,可靠性原则:要尽可能收集多、全的可靠性比较强的信息资料。 ,适用性原则:收集信息虽然要全、多,但也要注意质量,特别是与题目的相关性。 ,新颖性原则:要收集比较能够反映新角度的信息,特别是能够从全新的角度对题目 进行阐释的信息。 三、信息搜集范围的确定 ,材料的文献类型:限定信息的范围属于档案信息,还是包括其他相关的图书、期刊、资料 中的信息等。 2材料的保管单位:本单位档案馆(室),还是跨馆(室)和其他类型的文献保管单位。 3材料的保存地点:本地还是包括外地,甚至国外。 4材料的文种:属于一类文种信息,还是不同种类。 5材料的作者:限定一个、某些、某类还是某级别。 6材料的语种:查找的材料信息是汉语还是包括外国语、少数民族语言或者方言等。 7材料类别归属:官方还是私人,正面还是反面。 8材料的密级:已经公布的信息,还是部分公布,或者公布范围受到一定限制。 9材料的查阅限度:主要针对档案信息,是全部相关信息所属案卷均可查阅,还是限定在部分全宗或者案卷(件)中。 10材料的形成时间:是限定在某一阶段,还是时间不做具体规定。(由编纂本身体例的 要求还是信息所有者的要求决定) 四、信息搜集的策略和基本方法 ,多方面扩大搜集线索——“求书八法” “一曰即类以求, 二曰旁类以求, 三曰因地以求, 四曰因家以求, 五曰求之公, 六曰求之私, 七曰因人以求, 八曰因代以求”。 南宋郑樵《通志?校雠略》。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目录学著作。《校雠略》属于 《通志》二十略之一,分21论,69篇。郑樵在《通志?总序》中指出:“册府之藏, 不患无书,校雠之司,未闻其法。欲三馆无素餐之人,四库无蠹鱼之简,千章万卷, 日见流通,故作《校雠略》。”他认为凡设官专守,汇集图书、鉴别真伪、校订误谬、 确定类例、详究编次、设法流传等等,都属于校雠的范围。所以,《校雠略》既是校 雠学的滥觞,也是目录学的先行。 ,对掌握材料的信息线索分轻重缓急进行搜集 在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初步判断。 ,充分利用各种检索工具查找搜集有关文献材料 在档案馆(室)、图书馆、博物馆等处多方查找文献材料,要充分利用档案馆介绍、全宗介绍、案卷目录、期刊介绍、图书目录、各种专题目录、各种索引等检索工具,获得相关信息的线索。 ,登卡、摘录和复印材料的相关信息 可以利用登记卡片登记、摘录和复印等方法,对搜集的材料及其相关信息进行初步汇集。 ,逐卷逐件逐页阅读文献 这是传统查找材料的方式,细心思考其核心内容,研究分析与编纂题目的关系。 第二节档案信息的挑选和审核 一、信息的挑选 ,信息挑选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挑选也称复选、精选,是决定哪些信息被用于编纂阐释题目的重要工作,也是决定档案文献出版物质量的关键环节。 第二,按照科学的方法和原则选择有传播价的信息予以编纂出版,以解决档案文献出版物质量和篇幅限制与海量信息之间的矛盾。 第三,解决公布权限与重要信息之间,无法考订部分与重要内容之间矛盾的重要过程。 ,挑选的基本要求 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原则; 阐释题目的客观的、重要的、准确的、系统的信息; 全方位分析各单份档案、整体案卷之间的联系; 考查其对客观历史情况及其规律的记载和反映的直接度、全面度、深化度、时差度、时效度、流传度以及检验度的情况; 具体鉴别其间的因果关系、主从关系、正附关系、点面关系、虚实关系、相悖关系、对立关系、来往关系、连贯关系、互补关系、互证关系、继承关系、重复关系、抄袭关系等。 2.1客观的信息:档案信息确实是历史本来就形成的原貌档案信息,未经删改、伪造假托等;档案信息的内容确实如实地反映了历史事实。 2.2重要的信息: 信息承载的内容及其思想,曾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如促进社会进步、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等;信息承载的内容对当前以及今后的社会事件、理论研究、思想意识、国计民生等方面会产生重大影响。 2.3准确的信息: 信息中反映出来的历史信息是准确的,如地点、时间、人物、历史情况、数据、结果等;信息准确地反映了形成者当时的思想。 2.4系统的信息: 信息的含量较全面,相对完整、丰富、充实,能够表达较清晰的意思;信息之间架构、关系等比较连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3档案文献的选本——不同文本或版本 善本:也作缮本。最初指经过严格校勘,无文字讹误的书本。 从民间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汉书?河间献王传》 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书不多有,而藏者精于校勘,故往往皆有善本。”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 善本非纸白版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不讹不误之本也。善本之义有三:一曰足本(无阙卷、无删削),二曰精本(精校注),三曰旧本(旧刻旧抄)。” ——清•张之洞《书目答问?輶轩语?语学篇》 “三性”“九条”法 三性: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 九条: 元代及其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包括残本与散页); 明代刻、抄写的图书(包括具有特殊价值的残本与散页,版印模糊、流传较多者不收); 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 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政权所刊印图书; 辛亥革命前,有独到学术研究见解,或有学派特点、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反映辛亥革命以前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 本、抄本; 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 在印刷术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 有精校版画、插画的刻本; 明代印谱全收,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和有特色的亲笔题记收,一般不 收。 二、信息的审核——定选、考订、审材 (一)档案文献编研信息的审核 (二)科技档案编研信息的审核 (一)档案文献编研信息的审核 1对入选信息的政治性审查把关 2对入选信息的学术性审核平衡 3对入选信息的准确性文本认定 尽可能查找全不同的版本互校; 尽量选择善本作为编纂公布的依据; 认真核对不同版本中文字的差异; 结合不同版本产生的历史背景选本; 版本互异时选择祖本。 4对入选信息的真实性考订鉴辨 对伪造档案,假托档案,赝品,真实档案谬误内容,篡改档案等方面的考订和鉴别真伪。 (二)讨论 科技档案编研信息审核的内容有哪些? 档案信息筛选程序图.doc 第八章档案文献的加工 第一节一次档案文献的加工 第二节二次、三次档案文献的加工 第一节一次档案文献的加工 重点: 加工的含义; 加工的原则; 信息的转录; 信息的校勘; 标点与分段; 一、一次档案文献加工的范围及含义 文献加工也就是文献的编纂过程、形成过程,一次档案文献的加工在范围、方式和深度上与二次、三次档案文献的加工不同,其主要编纂档案原件,所以,针对原始信息的加工性强。从其过程上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加工 档案原文的转录、校勘、标点和分段; 标题的拟制; 正文的编排; 注释、题解、按语、序言、编辑说明(凡例)的编写; 目录、插图、备考、年表、索引等辅文的纂写。 2狭义加工 主要局限在原文转录、校勘、标点、分段等主要工作事项上。 3编辑学中的加工 主要指出版社对书稿进行加工整理。加工由编辑担任;整理有专人担任。 加工,主要对书稿的内容作增删、润饰、改动; 整理,主要对书稿行文规范上的技术处理、统一和核对。 后加工整理逐渐由责任编辑兼任,一并处理,统称“编辑加工”。 随科学技术的进步,有的出版社又设技术编辑,负责对书稿作技术处理。 不同类型的图书、期刊,对其书稿、稿件进行编辑加工,有不同的要求。 如,对美术、音乐、科技、外语、少儿读物等类别的书稿,还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特别是现代音像制品出版物稿件的编辑加工,更有其特殊要求。 无论何种类型的书稿(稿件),就编辑加工而言,其共同要求是一致的: 较强的科学逻辑性加工、规范的文字加工和基础的技术性加工; 其原则:需改则改(政治性、学术性、科学性、技术性错误); 不可改则不改(不同的学术观点和语言风格); 可改可不改则不改(不清楚的问题或者非明显错误问题的)。 二、档案文献编纂加工的原则 1存真原则 加工工作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 2求实原则 即使有些档案原文中形成者的观点是错误的,也不能更改其原意,对于错讹之字应认真研究多方考订,再做最能保持作者原意的加工。 3慎改原则 对于可改可不改的,没有确凿的依据,一般采取不改的原则。 三、档案原文的转录 1含义 又称转达、移录,是由编者将档案原件或复印件的信息原文如实转移到档案文献出版物底稿上,并根据出版形式要求对其字体、格式、符号等进行必要的技术性处理的编纂工作。 2转录方式 2.1抄入: 手写方式 第一次:加工伊始对原档(或复制件)进行抄录,其后续加工也将在此抄件上进行; 第二次,全部加工完成后的誊清,誊清稿将作为底稿交付出版。 2.2录入: 通过键盘直接录入计算机的过程。 ?两种工作方法: 一是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校对,编写辅文,进行排版等后续工作; 一是先输出打印件,再做其它加工工作。 两者均要求以节省资源,提高效率为原则。 2.3摄录: 将入选的档案进行复印,在复印件上进行后续加工,完成后将复印件合并拼接为规定版式,再利用照相机、缩微摄像机、扫描仪等进行翻拍、缩微、扫描,以供制版影印或拷贝到新型载体上出版(亦可先翻拍、缩微、扫描,再在计算机上做加工处理、制版影印等。) 三种方式比较: 抄入、录入方式适合规范字式、仿摹字式及其后续加工的编纂工作,而摄录方式则适合原迹传真的编纂工作。 采用复印、摄录方式要注意检查原件的完整度、字体的适度、字迹的清晰度,残缺的先修复,字体不合则变倍,字迹模糊先辨认再处理;复印件要与原件认真核对,检查有无出入(字体变形、漏印等)。同时,及时整理复印件次序,以防错乱、缺页。 在复印件上做加工工作时,需要统一打印、剪贴、盖戳和拼版比例等格式,禁止在复印件上用手写字、加点等。 3转录要求 3.1保证历次转录件和被转录件完全一致, 特别是初次抄件或复印件必须与原件完全一致,最后誊清件与加工定稿一致。所以,抄录时一定要细心,准确辨认文字。 3.2及时总结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 主要避免辨认文字错误的多次发生,如,不识古字体结构,不辨形体相似之字,误认异体字作错字,不识避讳字而误抄,字迹虫蛀、残缺而误认,自行臆断等。 3.3用字必须规范,书写清晰工整,载体、记录要形式划一。 如,转录载体的规格要统一,记录的格式、文字、标点符号要统一规范。 4转录中的删节 一般情况下,档案文献编纂要求编者全文照录,不作删节。 档案内容前后有重复; 或受汇编篇幅限制(如内容多但多与编纂题目无关); 或有内容比较重要必须入选,但部分内容按法律规定不宜公布者 删节部分在编纂中要用符号注明。 5转录中的行款格式——主要历史档案编纂工作 5.1抬头(以清代的抬头最为严重) 空抬:空出一格至数格; 平抬: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单抬:也称一抬,另起一行高出一格书写。如,朝廷、国家、龙楼、凤阁、上苑、题、奏、 功令等,用单抬。 双抬:也称二抬,另起一行高出两格书写。与皇帝有关,如皇帝、圣天子、圣主、圣谟、圣 训、考功、明诏、天颜、德意、宸苑等,用双抬。 三抬:另起行高出三格书写。如,太上皇、慈禧用。 四抬:另起行高出四格书写。乾隆末年嘉庆初年:“题奏行文凡遇天、祖等字高出四格抬写,太上皇高三格抬写,皇帝高出二格抬写。” 5.2侧书: 行文中涉及到自称或与自称有关时,以小字书于行文内右侧(横式文字书于上侧)以示谦恭,并遵循“首侧余不侧,生侧亡不侧”的准则。转录时要改为与正文其他文字相同大小和位置。 5.3上款、下款: 民国以前文书格式中常以上款署作者职衔、姓名,下款为受文者。转录时改为现代文书要求,上款受文者,下款署作者名。 5.4并书: 旧式公文用一份底稿同时作为两份或三份正式文件的底稿,内容中除相同部分外,不同部分在一行中分为并行的两行或三行书写。转录时仍保留原文书写格式,而不保留抬头格式。 例如: 6转录中的批语标记 6.1批语: 一般由受文者所加,表明受文者的意见或态度。 转录时,若与题目关系密切(记载重大历史事件,或其内容重于文件正文);或对读者理解档案文献有重要作用(了解档案作者和受文者关系,或反映文件承办结果、对某一问题做出答复等),则予以保留。 种类—— 行批:批语写在全文之前或之后,一般上级用于下达指示,单独占一行或数行。 眉批:写于相关文字上方的“天头”处; 夹批:写于行文间批语内容针对文字之处。 若转录时保留批语,则行批一般转录于正文之后,并标明批语者;而眉批和夹批通常用括号括在针对的文字之后,并标明批语者。 录批:与手批对应,属于抄录手批的批语。 6.2标记:分形成时的文书处理标记和受文者在阅读时作的标记两者情况。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理方法。 文件形成和转运过程中的标记: “行”、发”、“阅”等属于例行公事者,均可删除;钤有“密”、“机密”、“绝密”、“急件”等属于揭示文件重要程度的,则可以注释方式保留;电报的急缓要求、密电代号等成为电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应保留。 受文者阅读时加的标记: 若为重要人物手迹且揭示相关文字重要性的标记,或对于阅读和理解档案文献内容有重要特殊价值的,在转录时均予以保留,否则删去。 四、档案原文的校勘 ,定义 “校”是查对、订正,“勘”是复核审定。原指用一部书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考订其文字的异同,目的是确定原文的真相。 校勘学的原则和目的包括:存真、校异、订讹,其中存真又分为求古本之真和求事实之真两种。 追根溯源,春秋时期《国语•鲁语》:“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 上升到理论高度则始于刘向《别录》。宋代校勘学成为独立学科,国家设置校书机构,由校书郎校理图书档案,并制定校勘条例。 档案原文校勘:根据不同文本和资料对档案原文中存在的讹、夺、衍、倒等情况加以标注揭示,说明不同文本之间存在的异同,纠正后人在保管、传抄(印)之中造成的混淆、篡改、妄改、妄加、妄删等。校勘档案原文是进行正文标点的基础和前提,是保证档案文献出版可据性和可读性的主要手段。 ,校勘的对象及常用符号 讹文:也称误字、舛文,即错别字。转录时保留讹文,而以尖括号“〈〉”将正确字括于讹 文之后。 夺文:也称脱文、阙文,即漏掉的字。转录时在掉字位置用方括号“[ ]”将考证后的掉字 括于其中。 衍文:文中因缮写、刻版、出版错误而多余出的字。转录时用六角括号“〔〕”将多余字括 起来。 污损字:转录时使用与字数相同的空围号“?”在污损处代替污损字,若字数过多,则以附 注形式说明。 倒文:原文中文字前后颠倒,字数较多,且位置较远时,也称“错简”。因亦属于错字,故 可以使用讹文符号勾转恢复字序。 有疑问的文字:作附注。 早期编者多用小括号“()”,后为区别文中原有符号,拟用花括号“{ }”。 编者附注通常包括: 注明档案原文的某些情况,如“{以下文字剥蚀}”、“{此处有??印:??? }”等; 注明编者对此处所作的某些加工情况,如,“{此处疑有脱误}”,“{此处疑为?? }”等。 ,校勘的方法——“校法四例” 对校法: 即以同书之祖本(原刊本、正本)与别本对校,遇不同处,则注于其旁。刘向《别录》所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即是此法。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校勘方法。主旨是只校异同,不校是非,只要与祖本相异,即照祖本改正。优点是还祖本以本来面目,缺点是比较死板。 本校法:即以本书前后行文互校互证,以决择其异同,校正讹误。此法适于孤本自校,但如古籍不是出于一人之手或史源不同,则不能本校。其所纠谬可视为史学研究,但不能据此去改动原错。 他校法:即以他书(文本)校本书(文本)。凡本书内容有征引前人者,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以后人之书校之;其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以同时之书校之。缺点是花费精力,查找范围广,没有较深阅历者,难以运用。 尤需注意:古人引书不严谨,常有删节、改动,又经过转手,摘引多不严谨,除大误或有版本根据,一般不宜以他书校改本错,可以备列异同写入校勘记以供参考。 理校法:即在无祖本或他本可据,或数本互异,无所适从之时,以逻辑推理定是非的校勘法。 这种方法最难,也最容易出错。陈垣说:“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很多情况下是与其他方法结合运用,以增加准确度。 ,校勘的任务和要求 档案原文的校勘主要任务是校明异同和订正谬误。要求: 防止漏校,避免当改未改; 防止误校,避免将正改误; 防止校而不当,避免以误改误。 五、档案文献的标点与分段 ,标点 古代所谓句读,根据文义用一定的符号将句子断开,以便诵读。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礼记?学记》 “离经,断句绝也。”——郑玄注 “学者初入学一年,乡遂大夫于年终之时考视其业。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 ——唐?孔颖达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唐?韩愈 依据现有的文献材料来看,我国句读符号使用规范的确立应在宋朝。 “监蜀诸本皆无句读,惟建本始仿馆阁校书或从旁加圈点,开卷了然,于学者为便。然亦但 句读经文而已。惟蜀中字本与兴国本并点注文,益为周尽。” ——宋?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 “凡经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唐•湛然《法华文句记》 注意的问题 熟悉正文内容,联系前后文; 掌握文言文讲究对仗工整的特点; 注意历史文书的结构和用语特点(机构间的隶属关系、文书术语的用途、人名及其职衔、地方衙署及其官制等)。 方册者古人之言语款识者古人之貌方册所载经数千万传款识所勒犹存其旧盖金石之功寒暑不变以兹稽古庶不失真 方册者,古人之言语;款识者,古人之貌。方册所载,经数千万传;款识所勒,犹存其旧。盖金石之功,寒暑不变,以兹稽古,庶不失真。 练习: 早起,闻有言觉海寺之胜者,平明,南趋二里,则南溪之左也。寺亦古,其前即铁仙以西之 第二重也。盖硝石之南,其山皆块石堆簇,南则交互盘错,斩若截堵,峰峰皆然,以 铁仙为中,而西则两突而尽于南溪之左。 翁年三十许时,尝梦至一处,登小山,花木如覆锦,山之下有水,澄澈极目,而 乔木蘙其上。梦中乐之,将谋居焉。自尔岁一再或三四梦至其处,习之如平生之游。 后十余年,翁谪守宣城,有道人无外,谓京口山川之胜,邑之人有圃求售者,及翁以 钱三十万得之,然未知圃之何在。 ,分段注意的问题: 文中涉及的事件、问题;文中仅涉及一件事情,但篇幅过长;公文层层照转(录)部分过多,按照关系层次分段;根据公文结构。 3两者重要性 标点和分段是进行正文编纂的必要工作,特别是对民国及其以前历史档案的标点和分 段,往往是衡量编纂者编纂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也是进行档案文献编纂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 一次档案文献的标题与编排 一、档案文献的标题 1定义:也称档案文献篇名、篇题,是揭示一篇或一组档案文献要素的短句。包括了档案形成者、形成时间、地点、场合等主要因反映文中主要史实及意图等。 2作用:提示作用、著录作用、指代作用、编序作用。 3基本要求: 揭示各文献组成要素: 准确 对于历史档案要保持其历史特征; 尽量全面提示文献要素; 用语要朴实,不得使用修辞手法。 鲜明揭示文献实质,便于读者正确、客观的立场理解档案文献内容。 文字精炼简约,结构逻辑合理,使标题言简意赅,便于读者明了、记忆和检寻。 4标题拟制程序 4.1确定标题类型及其结构 一文一题标题法:即单篇标题的拟制方法。单篇标题是一般文献标题的通用形式,也是档案文献编纂工作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标题形式。 主要针对独立性强无须与其它文献编排在一起的文献,或者汇编文献需要严格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此方法便于按篇著录、查找文献,避免一文多题现象。 组合标题法: 针对一组文献汇编,可由一个揭示各份文献共性的总标题和揭示各份文献特性的分标题配套组成。 特别是对于各份文献标题组成要素中若没有相同之处,则不能强行拟制组合标题。 4.2确定每个成分的具体标法 作者:作者、机关、法律责任、全称、笔名、作者行文时的身份等。 内容:正文反映的主要问题,具有归纳性。 受文者:通讯者成分,即文件接受者。 针对某人或仅一主送机关,或私人电报、信件,或公务电报、公函,要标明; 若指定几个人或几个机关,可标明全部,也可仅标示最前者,其余“等”字代替; 若不指定的某一级众多机关或抄送单位的,或例行受文者,一般不标示,特殊情况则标示; 普发公告性不标示,受文者使用的是代号、别称者则考证后再标示。 文种:文献的体裁和性能,通常原文献本身已清楚体现,不清楚者则从文献体式、用语进行判断。 时间:文献形成的日期。一般情况根据需要首选文献形成时间,若特殊需要标明两个及以上日期时,要分别说明各日期的含义,或以注释说明其他时间。 地点:文献形成的地点或场合。 4.3将选定成分按一定结构组合成标题 单篇标题结构一般分四种: 基本型结构:标题成分基本完整; 强调型结构:以读者关注的成分放于标题最前位,依强调的程度有强到弱排列; 双解型结构:以正标题与副标题形式相互补充、解释的方式拟制; 特殊型结构:正规编纂中一般建议不使用。通常由文献自身条件和编排环境决定,或针对文献段落而非全文拟制,属于不规范结构。 二、档案文献的编排 1含义 在对各入选档案文献分别加工、修拟标题基础上,从文献总体状况出发,根据题目整体要求 固定每篇档案文献在出版物中的位置,体现各篇之间有机联系的工作。 属于宏观性较高的全局整体工作,一般分为两步进行。 第一步:确定编排体例:对汇总出版或综合出版的档案文献内各入选档案进行有序化处理的基本方式。通常有年编、类编两种。 年编: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排列各份档案文献,有两种具体形式。 一种:是按档案形成时间一次排列档案文献,是最常见、最基本的编排体例,便于操作和读者检索,可用于长编或短编、总集或别集; 一种:是按档案内容涉及的史实时间一次编排,其内容连续性、逻辑性强,多用于节录、摘录等方式的编排,所以,除长编或摘录型编纂成果有时采用外,通常在编纂时用的比较少。 类编: 按类对入选的档案文献进行区分后,再按照一定逻辑顺序进行排列,最后各类内文献再按照时间顺序或其他方式依次排列。 类别能突出题目某方面内涵或特色,便于展现各部分档案文献之间的最基本关系。 由于设类层次和角度不同,因此具体形式比较复杂,要根据题目的客观内容、编纂目的及材料具体情况等考虑,可单层设类或多层设类。 第二步:具体设计类编。 主要针对类编体例的编纂。 考虑与选材大纲的关系,修订调整还是抛开重新设计; 考虑入选档案的实际情况; 遵循形式逻辑分类规则的前提下设项,同时考虑各类项间的逻辑辩证关系,具体拟定各类项名称,确定其相互次序; 注意综合性材料和特殊材料的安排,根据需要设综合类(总类)或附录。 第三节 二次、三次档案文献的加工 一、二次、三次档案文献加工特点 1“新”、“精”: 目的:高度概括、大量序化档案信息,揭示各要点间的联系,力求生产出系统精炼的档案信息流。 2主动性、创造性强: 深度:具有突出的信息整理性,即再加工、再生产。 3基本条件和首要条件: 难度:较高的写作能力;组配、序化、整合档案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档案信息与其它文献关系和社会实践关系的准确把握。 二、加工程序——编写 1详细提纲的编写 它是二次、三次文献加工过程中最关键、难度最大的阶段。在选题工作后期编写的粗略提纲的基础上,加以补充、细化,将抄录的信息反复对比、归纳,研究其实质、价值,分析题目间的关系程度,最终综合性的融入到详细提纲里。 适用范围:文章式二次、三次文献编写或某些辅文。一般情况下,年鉴、手册、产品简介和正文类大事记等设类层次比较多的,应编写详细提纲,而对于条目式文献中的目录、名录、会议简介、大事记(辅文类)以及文摘类文献的编纂时,则不必编写详细提纲。 2正文撰述:译古成今、删繁就简、聚沙成塔、理乱解纷。 3修改定稿 目的:力求达到高质量高水平的出版要求。 方式:增、删、换、换;誊清定稿。 “改章难于造篇,易字难于代句”。——刘勰《文心雕龙》 第九章档案文献编纂的辅文 重点和难点: 1正文与辅文概念 2辅文的类型 3各种辅文的编写方法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档案文献正文和辅文的概念 1档案文献的正文 档案文献编研成果一般由正文和辅文构成,其中正文是档案文献出版物的主体,它既是编纂工作中转移到档案文献上的档案信息的主要承载者,也是读者从档案文献获取档案信息的主要构成部分。 正文类型和种类的采用: 由档案文献体裁决定,正文主要内容的形式根据体裁决定的类型和种类而对应采用,采用的部分必须在凡例中加以说明。 如,一次档案文献的正文应采自档案的正文部分。 2档案文献的辅文 档案文献辅文是档案文献出版物中由编者编写或选定的用来辅佐读者阅读、理解、利用、查考档案文献正文的组成构件。 作用: 它是一部完整的档案文献编纂出版物不可或缺的部分;其种类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档案文献出版物的整体水平。 种类和类型 按照其功能分—— 评述性辅文:注释、题解、按语、序言、跋文; 查考性辅文:年表、备考、编辑说明、插图、附录; 检索性辅文:目录、索引、参考书目、书目题解等。 按照其在出编纂中的位置分—— 提示性辅文:序言、编辑说明、目录; 插入性辅文:注释、题解、按语、备考、插图; 补充性辅文:索引、年表、参考书目、书目题解、附录、跋文。 二、编纂凡例的含义 在档案文献编研中存在两种凡例的界说。 一种是指编研档案文献活动开始之前制定的作为编研工作具体操作依据的条例性文字; 一种是指编辑说明,是档案文献编研成果出版物中的组成部分。 两种涵义的联系与区别将在具体编研辅文的内容中介绍,这里先介绍第一种涵义。 《春秋经传集解序》:“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 杜预(晋) 《郑堂札记》(卷二):“自序门当属叙述编撰体例及序,于卷首无自序凡例知之。” ——周中孚(清) 周中孚(1768—1831):清目录学家、藏书家。字信之,别字郑堂(或说号),乌程(今湖州)人。 清嘉庆六年(1801)拔贡。曾就学阮元,入诂经精舍,参与修辑《经籍籑诂》。至55岁尚应乡试,同考官得卷力荐,主考官疑其有私,置副榜第一。从此弃举业,居上海,替李筠嘉编《慈云楼藏书志》,别录副本为《郑堂读书记》。仿《四库全书总目》体例,评论着眼于 全书得失价值,考辨真伪缜密。 积数年之力成《郑堂读书记》30卷,条撮篇目,甄叙卷部,近10万言。 悉加考证,条叙书名、卷数、考辩版本真伪,评论其内容与价值,全书共著录书籍4000余种,其中有些是《四库全书总目》中未收。 著有《考经集解》、《逸周书注补正》、《顾职方年谱》、《子书考》、《金石识小录》、《郑堂札记》等。 “发凡起例”:编纂之始,先定凡例。“发凡”就是确定全书的体裁,阐发全书的要旨;“例”就是具体编纂采用的体例、格局、规则,“起例”即创立、列出可作为具体操作依据的实例. 作用 使编纂行为和编纂过程规范化、标准化; 提高编纂工作效率,避免重复劳动。 作用体现 对编纂的目的、内容、方法、结构、形式等,一般先列出具体条款作为编纂的依据和标准。 现代凡正规较大型编纂活动,都预先制定编纂凡例(也称编写条例、编辑体例、编纂体例),以表规范。 编写前提和要求 1体例制定者具有深厚的编纂学和编辑学理论知识,能够对体例的制定做出指导; 2制定者本身具有丰富的编纂实践经验,能够对编纂的实际问题做出预测,在体例中提出解决办法; 3编纂者要对所编纂主题的体裁和类型特点熟悉,深入思考编纂选题要达到的特定目的和要求,从而从编纂工作实际条件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编纂中要注意的问题和避免的方面 第二节档案文献辅文的撰写 一、评述性辅文:注释、题解、按语、序言、跋文; 二、查考性辅文:年表、备考、编辑说明、插图、附录; 三、检索性辅文:目录、索引、参考书目、书目解题。 一、评述性辅文的撰写 (一)注释 定义:针对档案文献出版物中某些不被读者理解的信息作出的解释和说明,使读者能够明白 和理解。 注释要求: 准确、简明、客观公正、评述结合。 注释对象——内容注释编务注释 1内容注释 1.1对档案文献中出现的人物的注释,分人名注释和人物注释 1.2对档案文献中记载史实的注释 1.3对文献中时间的注释 1.4对文献中地名的注释 1.5对文献中隐语的注释 1.1人物的注释分人名注释和人物注释 人名注释主要针对古人有名、字、号之说,名是祖上父辈所赐,字因名而生,号分别号、自号等。最早解释名与字关系的是诗人屈原,号据章学诚考,应起于春秋。 “号之原起,不始于宋也,春秋、战国,盖兆其端矣。陶朱、鸱夷子皮,有所托而逃焉者也;鶡冠、鬼谷子诸子,自隐姓名,人则因其所服所居而加之号也,皆非无故而云然也。” 鸱(chi)夷子皮:商圣范蠡经商时所用之名。 春秋末期,范蠡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称霸。在位极人臣后,果断退隐,泛舟五 湖;至陶地,更名鸱夷子皮,实践计然七策,经商三致千金。传世生意经《陶朱公商训》,为富而有仁,被世人尊称为财神,是民间财神的原型之一。 人物注释主要针对编纂文献中出现的人物作出必要的介绍和评述以对应文献内的相关内容,使读者对该人物和档案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包括水平能力注释和时任注释。 1.2对档案文献中记载史实的注释 一方面加强对相关内容的补充,一方面是考订谬误。 1.3对文献中时间的注释 包括档案文献成文时间和内容中涉及的时间。主要针对缺、误、不全的时间进行考证修订,给与合理的解释和依据。 1.4对文献中地名的注释 主要针对文献中涉及的由于历史原因而引起的地名变更;因同名易引起误解的;历史中出现过的歧视性地名;小地名的注释。 如,云南省镇南县改名南华县,平彝县改富源县等等。 1.5对文献中隐语的注释 有的档案因为保密原因而采用极其隐晦的表达语言,往往只有当事人知道,所以,以求编者认真考订之后加以注释说明。 另外,文献中出现的方言、术语、典故、成语、音译、官职、简称、代称、异说等,只要读者不能理解的就要进行注释。 2编写内容注释的程序 2.1内容注释对象的选择: 历史上词语的变化; 古今同词语的不同含义; 同一名物不同称谓; 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时期的短暂流行简略语; 读者不熟悉的事物;隐语;存在异说、谬误的; 生僻的专业术语、方言、成语、译名、典故等。 2.2内容注释对象的考证: 占有第一手与注释对象直接相关的资料或相关研究成果;必要时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调查研究对注释对象的相关文献与实物、实际情况相印证。 2.3编写内容注释的注文: 准确,文字严谨,紧密配合读者阅读正文的需要,寓评于述。 2.4内容注释注文的润色和位置安排: 注文先另行起草,经过反复论证、修改,最终誊清并经过主要编纂负责人同意后再定稿。位置通常包括夹注(也称文内注、随文注、行间注)、段落注、脚注(即页末注)、篇后注(也称文后注、文末注、文尾注)、书后注。 3.内容注释的方法——六种 3.1对应法: 用间接文字指名注释对象即是读者所熟知或所能理解的某对象或某关系。 3.2简介法: 用精炼的文字对注释对象本身的由来、简况作出必要的介绍。 3.3补充法: 对注视对象相关的信息加以补充交代,使读者详知。 3.4修正法: 对注释对象记载、观点不准确、不正确之处,予以修正,避免误解和误传 3.5评论法: 对文献中提及但未作说明的重要组织、政党、人物、会议、事件、传媒等的政治情况倾向、阶级性质、历史地位等加以评论,或对某文字引申义的揭示等。 3.6参见法: 编者不直接给出注文,而是在注文中指明对注视对象的解释可参见某书、某文、某注。 4.编务注释 主要是编者针对档案文献标题的拟定,对档案材料的考订、点校、等编纂公布情况的说明,使读者能够方便、及时、针对性了解编者做的工作。 (二)题解 也称解题、题注,有时可作为注释的一种,是对一篇或一组档案文献标题以及其指代的档案文献所作的注释或简短说明,能够使读者在阅读文献正文之前,对标题含义,文献的整体情况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一般在标题之末及题解之前均用“星号”标注。 题解的内容—— 对标题成分的补充: 为著录、记忆方便或受字数、体例限制不能完整拟定标题,容易使读者的难以从标题上得知文献基本情况,甚至会误解文献内容。通过补充交代标题中没有标示出来的成分,方便读者理解。 对档案原标题的特殊说明: 档案文献的标题多是经过编者修订后拟定的,而原标题则不再出现在文献中,这种情况需要在题解中作交代,使读者通过对其原标题的知晓加深对编纂文献情况的理解。 对文献形成过程和形成历史背景的必要说明: 只要是针对某篇档案或者某类档案形成的背景做出题解,是读者能够理解其形成的原因,以加强对内容的理解。 对文献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基本评述。 编写要求 全面深入掌握文献整体内容及其相关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编写的必要性; 语言要言简意赅,突出主要解释说明问题的。 (三)按语 也称编者按,简称按(案、桉),也有写作“说明”。是编者针对一篇、一组或一类档案文献,在正文之前所加的评介性文字,对读者起提示和参考作用。古代曾称为“小序”,刘向校书中每校一篇即写“叙录”,实质就是按语。 内容 介绍编纂公布档案的特定目的及现实意义; 介绍文献的有关历史背景及其史料价值: 档案形成者的情况、写作目的和史料价值。 介绍档案文献的内容实质以及阅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介绍档案文献在来源出处、史实订正、版本等方面的信息。 编写要求 要求编者观点正确,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对编纂题目和文献材料深入研究; 介绍、评述内容要重点突出,抓住实质,避免重复; 措辞精炼准确,开门见山。 (四)序言 也称序、叙、前言、前记、引言、弁言等,置于档案文献出版物之首,即正文之前,编者针对编纂题目所作的综合性、评述性说明,从而向读者表明编纂的目的、主旨、题目的意义,并评述与题目相关的主要历史情况。 “书之有序,所以明书之旨页,非以为美观也。”——章学诚 ?序言的基本内容 第一,题目意义、编纂目的、读者对象。 第二,题目内容释义,材料价值和研究现状介绍。 第三,修正观点、评论得失、指明方法。 ?编写序言的具体意义 第一,保持汇编内容的历史性,系统表达编者的观点和立场。 第二,兼具思想性和学术性,使读者开卷有益,是衡量编纂质量和编者水平的标准之一。 第三,指导读者研究、利用编纂成果,激发其兴趣,启发其智力,以获得知识。 ?编写要求: 体现鲜明思想性,特别是作者立场和观点; 一定的学术性; 要把概括性的介绍档案史料的内容和深入分析论是重点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做到详略得当; 要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水平,通俗易懂而不失思想。 其他情况:代序与无序。 (五)跋文 可认为是放在文献正文后面的序,也称跋尾、跋文。内容类似于序言,主要是交代文献编纂者的心得,比如选题的意义、目的及其选材的标准,以及文献编纂工作结束后对其中存在问题的叙述和评价,以及对今后工作的改进措施等等。 二、查考性辅文的撰写 1年表 既可作档案文献编纂出版物正文的一部分,也可作其辅文的一部分,起参考、补充、查检的 作用。 这里主要指作为辅文的年表,是置于档案文献出版物后面的按照时序理清题目相关信息要点 的资料。 2备考 由编者编制的说明档案文献所依据的档案资料原件状况的材料,以备必要时据此印证档案文献的可靠性,判断档案文献的价值。 组成成分的编制要求 档案资料原件藏址; 档案原件的文本; 档案原件的外形特征、可靠程度和完整程度; 档案文献曾公布出版的情况。 位置根据文献所选档案材料的具体情况而定: 第一,每份档案的备考内容均不同,需要对每份档案分别编写独立备考,其位置有两种:一 是置于每份档案之后;一是置于文献内不同的位置。 第二,档案文献出版物内每份档案的备考内容完全相同,则只需在编辑说明中统一说明即可。 第三,出版物内备考内容一部分相同,一部分不同,则可将相同部分在编辑说明中统一说明, 不同部分再分别作说明。 3编辑说明 也称出版说明、编者的话、编辑例言、编例、凡例等,是向读者介绍档案文献状况和编者编纂加工情况的说明性文字。没有序言则必须有编辑说明。 主要内容——向读者说明档案文献的状况: 档案文献的收录范围(材料来源、种类、完整程度、数量、时间断限及其流传情况); 档案文献的取材标准、删节原则、某些材料重新选录或不予选录的原因等。 向读者介绍编者加工文献的情况: 文献采用的体例(材料分类原则和排列方法); 区别编者拟定或修改标题与原标题使用的符号; 编者加工时遵循的原则和文献内统一使用的加工符号; 编者所作注释、按语、题解使用的符号以及注文的位置; 编者编制的各种参考资料和查找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备考中可以综合说明的内容; 主编和参与编纂的单位名称和人员姓名。 编制要求 说明内容必须准确; 介绍档案文献正文中各种加工符号的使用方法必须与正文中的具体情况一致; 简明扼要,条理分明,通俗易懂。 序言与编辑说明的区别与联系: 内容不同(评述性——说明性); 编写要求不同(学术思想性——准确简明); 作用不同(指导研究——说明查考)。 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其目的都是为了使读者便于利用档案文献,其内容涉及亦有相同部分,只是介绍的侧重点不同。编写时两者可分可合,但都要根据文献编纂的整体需要确定。 4插图 在以文字为主的档案文献出版物中插入的与题目相关的照片、图片、图纸、图表、示意图、地图等。这些插图或根据原件翻拍、复印,或由编者根据实物自行拍摄、绘制而成。 作用 帮助读者了解档案文献的内容和形式,补充说明编纂主题; 从视觉效果向读者提供更真实的文献反映的不同历史背景材料; 为文献内个别历史情况提供证据。 5附录 指与编纂题目有关的,具有一定联系和参考价值的,但与文献的题材、性质、目的和要求又存在某些不符的置于正文之后的起补充参考作用的辅文。即将无法归类或不宜入正文的内容记入附录之中,有集中与分散两种。 有些附录分散于有关编章之中,有的附录则集中附于全志之后。 附录的性质、功能与杂记、附记有相似之处。 三、检索性辅文的撰写 1目录 又称目次或书前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目是篇名或书名,录是目的说明和编次。目录就是置于档案文献出版物全部正文之前,依序列明档案文献出版物内各部分(类项、章节、条目、篇目等)在文献中位置(页次)的,起揭示与报道作用和连接用户与文献桥梁作用的清单式文献工具。 “遍辨其名之谓目,详定其次之谓录。有多数之名目,且有一定之次序之谓目录。”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 姚名达(1905--1942):字达人,号显微,江西兴国县人。 毕业于清华国学院,中国现代史上著名史学家、目录学家,史理学创始人。抗日战争期间任江西中正大学教授,组织师生战地服务团,亲赴前线,在新干县与日寇搏斗中英勇牺牲。中国抗日战争时第一个勇赴国难、壮烈殉国的教授。 一生勤勉刻苦,著述宏富,在中国史学、目录学界,以忠诚正直,学有创见而享誉。著《目录学》等书16部。 “目录”一词最早见于刘向、刘歆父子《别录》、《七略》。 分类: 据所列名目的详略程度可分为详细目录和简要目录,根据所列名目涉及范围可分为总目和分目。采取何种目录则要根据汇编文献的具体情况而定。 详细目录: 直接列出汇编内每一份档案标题及其所在页次的目录。目前全录式文献编纂多采用此类目录。 简要目录: 只列出汇编的类目或章节的名称,而不必列出每份文件的标题。此类目录多用于节录式文献汇编。 总目和分目: 此类目录多用于大型多卷集文献汇编。在本汇编的第一卷(册)之前加或不加整套汇编的总目,在各分卷(册)中只列本卷(册)分目。目前后者做法比较普遍。 编写要求:完整、准确、清楚无误、一一对应。 2索引 将文献中具有检索意义的事项(人名、地名、词语、概念、其他事项等)按照一定方式有序编排起来,以供检索的工具书。我国最早称“通检”“备检”“索隐”。 最早索引应是班固《汉书•古今人物表》和南朝梁元帝萧绎编《古今同姓名录》。 比较成熟规范的是明朝傅山《两汉书姓名韵》;清汪辉祖编制的《史姓韵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群史人名索引。 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 图书索引,按其索引对象分为字句索引、主题索引、篇名索引、人名索引等等,如,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制的《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清代职官年表》、《清代职官年表附人物录》、《清代碑传文通检》等检索工具; 資料連結索引1.htm 一类是 报刊索引,有综合性和专题性两种,如《全国报刊资料索引》、《全国报刊文学论文索引》等。 最早提出索引编排法的是章学诚。 编制索引可按学科、按笔顺、按声韵等,使用之前务必先看编排说明。 编制作用:为读者提供查询文献中某一问题时比较系统和全面资料信息的工具。 特点:具体化的针对性;使用时的灵活性;涉及内容全面系统且准确方便。 编制结构: 名目(列入索引的被检索对象的名称)、注释(对名目的解释)、注码(名目出现 在文献中对于的所有页码)。 3参考书目和书目解题 参考书目: 又称参考文献目录,为扩大读者研读资料范围而提供线索的目录,主要收录与本汇编题目有关的图书、期刊、文章、档案资料等相关信息。 ?具体形式 文献未收档案卷名目;未收档案篇名目;重要著述书目;重要论文篇目;重要参考资料书;工具性书目等。 如,《鲁迅思想研究资料》中收录研究鲁迅的文章101篇,其书后附《鲁迅著作出版目录》《论书鲁迅的专著、文章目录》,共列汇编外文章700余篇。 ?编制要求 应依照书名、卷册数、编著者、成书时间和版本顺序依次列出; 书目尽可能详尽,保证书名的准确无误,出处详实; 排列有序,通常按照对文献的重要程度依次排列。 书目解题: 对参考书目所涉及文献的内容加以评介,使读者根据参考书目查找文献来源的同时,可以了解所查找资料的价值,并辅助读者了解与编纂题目相关的档案文献的状况与价值。 ?编制要求 根据编纂的需要和读者对象的需求决定; 根据查阅到的图书文献资料的情况编订; 分类编排视编纂出版物的实际情况而定。 第三节档案文献的文字体式 一、一次文献文字体式 原迹传真 仿摹字式 规范字式 二、二次、三次文献文字体式 文体、用字、用词、语法、标点、分段、计时、记地、记数、计量、简称、征引、制表、符 号。 第十章 档案文献的出版 第一节 底稿的审核与要求 一、底稿审核与文献出版的关系 底稿的审核是编纂工作进入最后一个环节——交稿,即将底稿交于出版社出版前的重要工作,档案文献出版就是将已经完成的底稿转化为档案文献出版物,从而实现编纂工作目的的工作,所以,对底稿的审核直接影响最终出版物的价值和质量,这就对底稿有一定的质量要求。 二、审核质量要求 1基本要求——“三字” “齐”:底稿应完整无误,题目公布出版的各项审批手续齐全无缺。 “清”:底稿字迹要清楚规范,易于辨认,插图、表格等复制清晰。 “定”:政治内容、材料组织、文字加工等方面工作已经妥善处理,在校样印出后不需要再作重大改动。 2具体规定——“十忌” 忌:字迹潦草、标点混乱、规格不一、生造汉字、抄写不校、引文不核、铅笔改稿、画面混乱、符号不明、页次缺倒。 三、底稿的审核 (一)档案编研成果的审核 对于不同题目类型的汇编文献底稿的审核,其主要审核者及其作用、审核侧重点、审核要求等方面有所不同。 1编者的技术性审核 对于大中型的题目汇编,由于参加编纂的人员比较多,因此,在底稿基本完成并汇总主编总纂审核之前,各编者应该对其完成部分先加自审。自审中基本要求是做好基础性技术性审核工作。同时,记录并整理相关的比较重大的政治性、学术性问题。 ?技术性审核 审核: 稿纸的规格是否划一;是否存在两面书写;是否出现多篇(组)档案共用一页;图稿制版是否合理(通常单独排页);底稿文字、标点、加工符号是否规范;对于校勘多的文字要找出原文文献(或引文)认真核对。 2主编的决定性总纂 主要包括对全部底稿的复查和通审,以及对各种形式的材料进行总纂。 在整个底稿的复查以及其他材料的通审中,总编起决定性的作用,从整个题目的需要进行审查和处理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因此,总编的总纂是编纂工作基本完成的主要标志。 ?其总纂内容主要包括: 2.1考虑和平衡选材的整体情况:是否完备,与题目有无矛盾,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法规。 2.2核实考订工作的科学性:检查文本、作者、时间、事实等考订结论的依据是否确凿、严谨。 2.3审查编排体例的分类原则是否逻辑合理:类别、层次设置是否合理,各类项名称的拟写是否合乎要求,各层次及其内部标号、字体是否规范划一,档案筛选是否严格。 2.4审查标题质量:标题的政治性,标题拟制与档案内容、时代特征是否符合,标题的结构、用字、符号,题解的符号和位置。 2.5审查文献的加工有无遗漏、错误,符号、标点、分段是否规范划一。 2.6对辅文的审查:原文批语,备考、按语,注释的内容、文字、注码,序言、编辑说明、目录、插图、年表、索引的内容及其位置。 总纂结束,完整地誊清。 手工抄写稿件,则用红笔逐页编号,并在封面上写下题目名称和编者署名。 有的还需要写编辑报告,与底稿一并提交上级审查再审。 (二)科技档案编研成果的审核 审核:编研工作最后一个环节,即将已经完成的初稿转化为正规编研成果定稿前的工作,直接影响最终成果的价值和质量。 一般分初审和终审。 初审:由编研人员自行审校,重点是按编研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中的规定和要求审查科技档案信息加工的规范性和标准化。 终审:由主编或档案工作负责人或委托有关专家、技术部门负责人进行,主要是对编研底稿的全面审查。 审查内容: 主题思想是否符合法律要求,信息材料选择是否得当、真实,体例形式设置是否科学,加工、编排是否规范、无误等。 批准: 由科技部门主管领导或法人代表对经过终审的编研成果进行最后审核后批准定稿。 受编研工作服务对象和利用范围限制,编研成果的审核、批准,应特别重视审核成果传播范围、传播渠道、利用方式等,如版式设计、印刷和发行方式、印刷数量和发放范围等。 第二节装帧设计 一、装帧设计的含义、作用及意义 1含义 装帧设计就是指出版社对即将出版的书籍、刊物的版本形态、物质材料、制作等方面拟出的设计方案,以解决开本的大、小;精装、平装;用纸和印刷等问题。 从设计者角度而言,重点是如何在既定的开本、材料和印刷工艺条件下,通过想象调动自己的设计才能,使其艺术上的美学追求与书籍“文化形态”的内蕴相呼应,深入达到对书稿理解尺度与艺术表现尺度在创作中的充分和谐体现;以丰富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内容,使视觉思维的直观认识与视觉思维的推理认识获得高度统一,以满足人们知识的、想象的、审美的多方面要求。 2作用及意义 第一,是构成书籍的要素之一。 完整的一部档案文献,不仅要有完善的优质的内容和高水平的编纂技术,还应该有富于内涵的外观设计。 第二,装帧设计的双重标志身份。 是书籍主题思想和内容重要标志的体现之一,好的设计可以吸引读者阅读,增强书籍信息的传递指数。二是一定条件下甚至展现了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文化特色,成为文化交流的沟通工具。 第三,对书籍起到保护作用。 好的材质、载体用材对于书籍,特别是档案文献出版物而言,有利于出版物的长期保存、利用。 第四,是编纂者、出版社编辑水平的重要体现。 二、基本原则 1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 在熟悉理解出版物内容主题及其社会意义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和现实条件设计书籍的封面、字体、图案、色彩等,使这些形式鲜明地体现出档案文献的内容特色,同时,还要兼顾美观、经济和实用三方面。 2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原则: 文献的内涵体现在立意,而立意要通过艺术美学的形式体现出来才更具深度和厚重,现代科学技术为此提供了深厚的技术支持。 3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的原则: 文献的装帧设计可以通过具体或者抽象的手法体现内容的主题和文化内涵。 比如,以具体的人物照片和以抽象的绘画色彩作封面给读者的感受和领悟是不同的。 4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传统文献书籍设计往往偏重体现古朴、文雅的民族特色,尤注重封面题字和书籍的制作工艺,而缺乏花纹或者几何图形等较复杂的装饰。 现代高科技以及电子书籍的增多带来了书籍设计的变革,在传统设计基础上,增添了许多现代化的新艺术形式,更多的体现出编者的创意和创新,也给读者带来更新的意外体验和美感。 5整体与局部相统一的原则 装帧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书籍设计流程,既包括文献封面、封底、护封、书脊等处的设计,也包括文献内正文版式和插图、备考等辅文的设计,既包括对文献内涵的设计,也包括了对文献出版发行的宣传设计。因此,对文献整体设计的同时,应合理分配各处的局部设计,使之能够完整体现设计艺术形,体现出文献内容的主题和意义。 6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原则 装帧设计一定要遵守国家《知识产权法》,严禁抄袭他人创作。 三、技术设计 档案文献出版物底稿经过出版社审查同意出版后,出版社就要对稿件进行具体的技术设计,主要包括版式设计、装订设计、用料设计、工艺设计等,这里重点介绍版社设计和装订设计。 1版式设计 版社设计也称版面设计,就是按照排版要求和规格对档案文献出版物底稿进行标准化处理的过程,既使排版合理,又要方便读者。 一般包括: 确定开本大小、正文字体、字号、排式,版心尺寸,版心行数及每行字数,各类标题和备考的字体、字号、行数,序言、凡例、目录、注释、按语、年表、索引等辅文的字体、字号等。 ?发排: 定稿送交出版社排字间进行排版,称为发排。目前,我国照相机发排、激光发排、电脑图形制作发排软件等非常繁杂,针对正规的出版排版必须选用优良的排版技术,以防出错。 注: 发排是印刷中的一个术语,将印前完成的文件用专门的语言翻译成机器能识别的语言常见的语言有PDF(Portable Document Format)或PS(PostScript) 2装订设计 2.1中国古代传统的书籍装订形式多样。雕版印刷普及后,卷轴装已不适用,古籍装帧改进为册页形式,先后出现了旋风装、经折装、包背装、线装几种形式。其中线装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卷轴装: 又称卷子装,早期图书装帧形式。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 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大批唐五代写本图书,都采用这一方式。据载,古代宫廷收藏的卷轴装图书十分考究,《隋唐经籍志》:“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唐六典》:“其经库书,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史库书,绿牙轴,朱带白牙筌。” ?旋风装: 在一素纸长卷上依次粘贴书页,每页正反两面书写文字,展开可翻页阅读,外表仍为长卷,里面则是错落有致的书页,实介于卷轴装和经折装之间的一种装订形式,约盛行于唐代。故宫博物院藏唐写本《刊谬补缺切韵》五卷,即采用旋风装。 ?经折装: 又叫梵夹装、折子装。将图书长卷按一定宽度左右折叠起来,加上书衣,使之成为可以随时展读的册子。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古代奏折、书简也常采用。 ?蝴蝶装: 将每页书在版心处对折,有文字的一面向里,再将若干折好的书页对齐,粘贴成册。这 种装订形式外表与现在平装书相似,展开阅读时,书页犹如蝴蝶两翼飞舞,故称为蝴蝶装。 蝴蝶装是宋元版书的主要形式,改变了沿袭千年的卷轴形式,适应了雕版印刷的一页一版特点,是一重大进步:“装用倒折,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但这种版心内向的装订形式人们翻阅时会遇到无字页面,同时版心易于脱落,造成掉页,所以逐渐又为包背装取代。 ?包背装: 将印好的书页版心向外对折,书口向外,然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再装上书衣,由于全书包上厚纸作皮,不见线眼,故称包背装。 包背装出现于南宋,盛行于元代及明中期以前。清代宫廷图书,如:历朝实录、《四库全书》均采用此装订方式。它改变了蝴蝶版心向内的形式,不再出现无字页面,但未解决易散脱页的缺点,所以后来又发展为线装形式。 ?线装: 线装书是古籍最常用装订方式。与包背装的区别:不用整幅书页包背,而是前后各用一页书衣,打孔穿线,装订成册。可能在南宋已出现,但明嘉以后才流行,清代基本采用这种装订方式。它解决了蝴蝶装、包背装易于脱页的问题,同时便于修补重订。 2.2现代书籍装订形式基本上包括平装和精装两种,两者都采用索线订形式,主要区别在用 料、材质的不同。 ?平装:外观上与包背装几乎完全一样,同时与传统线装也有相似之处。平装分平钉、骑马 钉、无线胶装、活页装、穿线装等多种。 ?平钉:即铁丝平钉。是将印好的书页经折页、配帖成册后,在钉口一边用铁丝钉牢,再包 上封面的装订方法。用于一般书籍装订。 ?骑马钉: 将印好的书页经折页、配帖成册后,连同封面,在书的中间用铁丝钉牢,书页可以摊平,便于翻阅,用于杂志和一般较薄的书籍装订。 ?无线胶装: 将经折页、配帖成册的书芯,在订口一侧裁切,再在书脊上施胶将书页粘牢,包上封面的装订方法。与传统包背装非常相似。但胶水易于硬化,翻阅日久书页容易脱落,不够牢固。故时间性较强、短期使用或不经常使用的书籍可用无线胶装。 ?活页装: 各单页之间不粘连方法。一般用于日历、照相册等。 ?穿线装: 平装书中最牢固、最理想的装订方法,除封皮外,内页装订与精装完全相同。即将经折页、配帖成册的书芯,用穿线机将各书页连贯起来,然后再包以封面。此方式不受书册厚薄的限制,翻阅比较方便。 ?精装: 通常用于页数较多、经常使用、需长期保存、要求美观和比较重要的图书。它的封面和封底要求用硬质或半硬质的材料,外观形式上可分圆背、方背和软面三种。 ?圆背精装: 将精装书封面之书背扒圆成圆弧形的装订形式。此方式可使整本书的书帖相互错开,便于翻阅,提高书芯牢固程度。 ?方背精装: 又称平背精装,与圆背精装基本相似,区别在于书背没有扒圆,呈平板状。遇到将平装改装成精装,或书页都是单页,则因无法穿线而只能做成平背,多是图书馆为保存购入平装书而为其加装硬封面的情况 ?软面精装: 为减轻书籍重量和方便翻阅,把硬面改为软面,即用较薄的纸板代替一般精装书上较厚纸板。一般较厚和经常翻阅的书籍,如各种工具书多用此法装订。 四、美术设计 美术设计主要解决文献外部形式问题。所以,在装帧设计中占重要位置,是文献内容主 题的重要体现。主要指的是封面设计。 1封面: 也称书面、书衣、封皮,起保护书页和装饰的作用,同时也是书籍内容体现的主要承载体。封面设计主要包括前封面和前封里、底封里和封底、扉页、内封、护封、书脊、环衬等诸项的设计。其中前封面设计最为重要。 ?开本 定义:书刊幅面的规格大小,即一张全开的印刷用纸裁切成多少页。 常见的有32开(多用于一般书籍)、16开(多用于杂志)、64开(多用于中小型字典、连环画)。 纸张的开切方法大致分为几何开切法、非几何开切法和特殊开切法。 最常见的几何开切法,它以2、4、8、16、32、64、128„的几何级数来开切的,是一种合理的、规范的开切法,纸张利用率高,能用机器折页,印刷和装订都很方便。 2注意问题 色相与层次的关系: 封面设计离不开层次,离不开色彩。讲到色彩必然离不开色彩的三要素,即色相、明度和纯度。在色相的处理上,不同的色彩会令人产生不同的感觉。 明度与层次的关系: 明度对比对色彩的明度处理比较重要。 纯度与层次的关系: 当色彩纯度高的色彩与纯度低的色彩配置在一起时,纯度高的色彩更鲜艳,而纯度低的色彩则更暗浊。 色彩面积与层次的关系: 设计作品构图时,必然要认真考虑各部分的位置、大小,这就牵涉到色彩的面积。为达到一个统一和谐的色调,一般以一种颜色为主调,并占据画面的主要位置。 点、线、面与层次的关系: 造型的基本要素点、线、面,只要我们运用得当,也会产生相当丰富的层次。 文字与层次的关系: 不同大小、不同字体的文字处理得好,也会产生出变化万千的层次效果。文字,尤其是书名文字,不能仅仅当作书稿的一般标志,它在封面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中国古籍版式 古代印本书的版式名目繁多,有版框、栏线、界行、书耳、版心、鱼尾、象鼻、白口、黑口、天头、地脚、行款等。 “版框”指书版一叶文字四周的边框。 “栏线”指围成版框的四周黑线。上方称“上栏”,下方称“下栏”,两边称“左栏”、“右栏”,统称“边栏”(边阑)。四周单线印的称“四周单边”(单栏),多是粗线;四周双线印的叫“四周双边”,一般外粗内细,又称“文武边栏”;上下单线、左右双线印的称“左右双边”。 “界行”(界栏、边准),即版框内分行的直线,由古代帛书中的朱丝栏、乌丝栏而来。 “版心”,即版框内中心一行,用于折缝,又称“版口、书口、中缝”。书口印有黑线的称为“黑口”,未印黑线的称“白口”;刻有文字的称“口题”,或称“花口”。 在版心中,距离上边约四分之一版高处,印有一个形状像鱼的尾巴似的图形,称为“鱼尾”,它是折叠书叶的标记。只刻有一个的称“单鱼尾”;如上下方对称位置各有一个鱼尾,即合称“双鱼尾”。 “象鼻”,指黑口本版心上下的黑线,好像象的鼻子垂在胸前。 黑线较细的称“细黑口”、“线黑口”或“小黑口”,黑线较粗的或全黑的称“粗黑口”、 “大黑口”或“宽墨口”; 刻在上栏的称“上黑口”,刻在下栏的称“下黑口”,上下都刻有黑线的称“上下黑口”。 “书耳”(耳子、耳格),指刻在版框左栏或右栏外上角的小长方格,像是人的耳朵。书耳内多刻本书的篇名(又称“小题”)。耳格中所刻文字称为“耳题”,在左称“左耳题”,在右称“右耳题”,多见于宋、元版书。 “行款”(行格),指版框中正文的字数和行数,通常按半叶计数,称半叶几行,行多少字。 如每行字数不一致,则取其最少及最多者记之,另注“不等”二字。 如说“十四行,行二十五六字不等”,或“十五行,行二十七字至三十字”。 如有双行小字,而一行中字数与大字相同,则称“小字双行同”;如不同,则径称“小字双行,行多少字”。 第三节校样校对 一、校对的意义和要求 1意义:保证档案文献出版物的质量。 2要求: 杜绝校样与底稿不符的文字、标点、加工符号、题号、图例以及版式、字体、字号、位置等各方面的错误;校对校样页码、注文序号对应、图表与正文衔接等问题:顺序、缺页、重页、倒页、错页等;查图例制版后的清晰度;弥补编辑工作中的疏漏和不足:提出底稿中存在的问题;按照校对符号、校对程序严格进行校对; 二、校对符号和程序 1 毛较: 一校前,校样排出后先由印刷厂完成的初步校对工作,其他“三校一读”由出版社与编纂人员完成。 2 初校: 在了解全稿状况的基础上,对全稿逐字逐页地进行校对,用红色笔,校对符号要置于版心外处理,消灭文字、标点和图版不正、图文不符等。之后,出二校样。 3 二校: 用纯蓝色笔,检查初校中问题的改正情况,再将二校样逐字与底稿校对,出三校样。误少,可在初校样上直接进行,“初、二校连校”。 4三校: 用绿色笔。通常为最后把关校对,故要全面细致,保证出版后的错误率应控制在万分之一。 5核红: 通常三校之后,责任编辑应通读全部校样,特别是复核改动部分(核红、对红),一定要认真重查页码,核对目录。无误后,付印清样(付型样),由责任编辑在清样上签名,再出胶片(仍需校对)、付印。 三、校对的方法 1点校法:亦称对校法,一人进行,底稿置于左侧,校样置右侧,逐字逐句核对,不符之处用校对符号表示出。也可底稿在样上,二是用铅条压底稿,校完再移。 2折校法:亦称迭校法,一人进行,底稿置于桌面,校样夹于手指置于底稿上对应文字之下,逐行比对的校对方法。专业人员多用,不宜出错,但校样上折痕多。 3读校法:二人进行,一人朗读底稿,一人听校对校样。 4通读法:在最后一个校次中使用,离开原底稿,全面认真阅读几次校对后较为完善的校样,遇有错或疑问之处再核对原稿,要控制速度。 ?四种校对方法的综合运用。 四、具体要求 1校对人员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对装帧设计和印刷排版规则要了解。 2校对的客观条件:各种外在条件(工作场所环境、必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3校对工作的管理:档案编者参与校对,不专门校对人员,责任制和登记制度。 4校对效果:准确,按顺序全面校对,对易出问题提高警惕,按时完成。 五、校对符合及规范使用历程 1981年,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首次发布《校对符号及其用法》。 1982年全国试行。1994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定其为专业标准,并成为我国规 范化校对符号。 六、校对规则 ,宜用红、蓝、绿不同色笔书写校对符号,不用铅笔。 2准确用校对符号,引线到版心外空白处,不应在文内。 3引线不能交叉,从行间划出。 4校改字要书写清楚,加圈不能使用校对符号要用简练文字指示说明清楚,并下方加圈或双线,不圈。 5不能使用校对符号要用简练文字指示说明清楚,并下方加圈或双线,不圈。 ,如对底稿修改(编者进行,属于编纂加工范围,不属于校对性质),应在正文字上和字行简改正,清样上要用符号表示。 七、注意问题 ,形近字:如,亳,毫、杯,抔、怡,诒,饴 ,简化字与繁体字 ,区分同素词(议会,会议、现实,实现)、颠倒词(展开,开展、前面,面前)和同素反序词(工作,作工、介绍,绍介、担负,负担、分划,划分) ,认真核对专门术语、数字和时间等。 ?校对与校勘的关系, 根本区别 概念含义不同 客体和目标不同 方法不同。 联系 本质上和最终目的的一致性。 第四节档案编纂信息传播渠道的开辟—网络宣传和出版 背景信息: 1、2007首届中国网络杂志出版论坛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92号)《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0年9月20日国务院第31次常务会议通过,2000年9月二25日予以公布施行。 3、2005年8月31日,国标委计划[2005]66号《标准网络出版发行管理规定(试行) [2005]》 一、网络出版(online publishing、e-Publishing、web publishing、Network Publishing) , 1网络出版的含义和产品内容 , 2互联网出版机构 , 3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类型 , 4网络出版的特点 , 5网络出版的意义和优势 , 6网络出版的局限性 , 7我国网络出版存在的主要风险和对策 1网络出版的含义和产品内容 含义:又称互联网出版,是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 ——《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 产品内容: 已正式出版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杂志、电子出版物等出版物内容或者在其他媒体上公开发表的作品;经过编辑加工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作品。 2互联网出版机构 是指经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和电信管理机构批准,从事互联网出版业务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目前,新闻出版总署共批准了多家具有网络资质的出版机构。可从出版总署网站进行查询。 3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类型 3.1按性质划分:互联网信息服务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两类。 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是指通过互联网向上网用户有偿提供信息或者网页制作等服务活动。国家对其实行许可制度。 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是指通过互联网向上网用户无偿提供具有公开性、共享性信息的服务活动。国家对其实行备案制度。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从事有偿服务。 3.2按发行模式划分 目前大约有5种类型: 第一种模式是目前国外较为流行的自行出版,个人就是在线出版商。 第二种形式就是以网络公司为主体,谋求各种出版商服务或者代理权,然后出版电子图书并进行销售,然后给出版商提成版税。 第三种模式是出版商自行出版发行电子图书。 第四种方式是,POD(Print on Demand)随选列印,就是有需求时再列印成书,要多少,印多少~既可符合小众的出版量,又可节省库存成本及内容时效问题。这种比较成熟的模式,在美国进行绝版书和小批量书的出版发行。 第五种模式,比较典型的是微软开发的ebook软件。 eBook(Electronic Books),即“电子书籍”,是一种利用互联网技术创造的全新网络出版方式。它将传统的书籍出版发行方式在计算机中实现,区别于传统的纸制媒介的出版物。 服务方式 将书的内容制作成电子版后,以传统纸制书籍1/3至1/2的价格在网上出售。购买者用信用卡或电子货币付款后,即可下载使用专用浏览器在计算机上离线阅读。 电子图书网上的免费线上阅读不同,它是与纸制版同步推出的最新书籍,阅读它要支付一定的费用;与光盘图书不同,e-book是基于因特网购买的。 4网络出版的特点 4.1主体合法性: 在我国,从事出版活动,必须取得政府主管部门的许可。目前,在我国对网络出版尚无规范的情况下,笔者理解,凡是具有合法出版权的机构,均可从事网络出版业务。 4.2产品数字化: 网络出版在产品形态上表现为网络出版物。产品数字化,是网络出版的一般属性。这一属性与纸介出版物具有本质的区别,但与CD,ROM、CD、VCD、DVD等电子和音像出版物是一样的。 4.3流通网络化: 网络出版物,在流通形态上,表现为通过互联网以数字形式进行传送(下载),直接面对终极用户,以下载形式完成流通过程。流通网络化(下载),是区别于纸介出版物和以CD—ROM、CD、VCD、DVD为表现形式的电子和音像出版物的本质特征。 4.4交易电子化: 网络出版,从产品形态、流通方式到支付方式整个交易过程均实现了电子化;尤其是支付手段,用户只能通过信用卡,通过网上银行实时付款,才能进行下载,完成交易过程。交易电子化,使网络出版物的销售,实现了百分之百的电子商务,这是网络出版的显著特征。 5、网络出版的意义和优势 5.1使部分出版物彻底实现了无纸化出版,使出版物的形态、流通方式和结算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节约了社会资源。 5.2丰富了出版形式,是出版社新的经济增长点; 5.3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环境价值。 降低了成本,价格更便宜,使发行量大增成为可能。 5.4 5.5使阅读方式发生了变化。 (l)下载后在电脑上直接阅读和检索,应采用的目录检索和全文检索方式,使阅读更加方便和快捷; 2)可以在阅读器上阅读。一部可存储上千种网络出版物的阅读器,减少了读者存书( 的物理空间,携带也比较方便。 5.6可实现“按需印刷”这一新的营销方式。按需印刷既能满足读者喜欢阅读纸介图书的习惯,也使出版者和书店增加了新的营销方式,同时也可减少库存。 5.7使印数少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文化积累价值的作品,出版更加容易,无纸化、低成本,使出版者大大降低了经济风险。 6、网络出版的局限性 6.1网络出版物无法彻底满足传统的阅读习惯。按需印刷和使用阅读器可部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6.2对有收藏习惯和将图书作为艺术品的读者来说,无法满足这一要求,但网络出版的出现,会使出版商更加追求在纸介图书装帧上的文化品味和艺术品味。可以为网络出版物提供附属的传统出版物,以解决问题。 7、我国网络出版存在的主要风险和对策 与传统出版信息相比,互联网出版信息具有出版速度快、传播面广、随意性大、隐蔽性强、服务器变更频繁等特点,但同时给互联网出版的监管工作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解决措施 新闻出版署政策主要从法规、日常监管、专项打击行动、社会舆论引导、内容产业繁荣等五个层面进行立体式的监管,着重从法规建设、互联网出版监管预警机制建设、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促进互联网出版繁荣发展等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从法规建设方面来说,2007年开始积极推进《互联网出版管理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网络游戏出版管理办法》等相应法律法规的起草制定和修订工作。 二、档案编纂信息的宣传 1、档案编纂宣传发行的含义 宣传:向社会介绍推荐档案编纂信息; 发行:在前者基础上在流通领域实现档案编纂价值,即图书市场的发行经营。 ,、内容 宣传编纂档案的内容价值和编纂工作; 介绍档案文献的形式特征(编者、适用对象、开本、字数、定价等); 介绍发行业务(流通发售渠道、地点); 介绍出版动态(出版时间、版本等); 收集分析社会反馈意见。 3、作用 3.1整个编纂出版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处理好三个环节的关系:编纂规划设计、实 施阶段和编后反馈阶段。 3.,保证档案编纂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3.3向读者传播出版信息的重要途径 4、特点和要求 4.1特点 通常由编者来完成;时效性和连续性;销售宣传行为;受经费限制。 4.2要求 实事求是;对象、时机、编纂类别的针对性;宣传具有实效。 5、方式 新书预告,出版简讯,编纂摘要,编纂评论,图书目录,广告,其他方式。 6、信息反馈 6.1概念 把一个系统输出信息,再引回输入端,并对信息的再出发生影响的控制方式。 6.2内容 反馈信息源的确定——编者和读者; 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 反馈信息的实际指导作用。 其中,编者对编纂的自我总结和社会对编纂的评价最重要。 讨论题 , 1、试对利用网络出版发行与传统档案编研模式进行比较。 , 2、试谈谈网络环境下档案编研反馈信息的收集、处理策略和作用。 第十一章档案编纂工作现代化 前言 档案编纂工作的现代化涉及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主要涉及 人的因素 物的因素 管理因素 现代化的具体表现 一是编纂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主要依靠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构建现代化 编纂工作模式); 二是现代化编纂人才的培养; 三是编纂工作管理上,引进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 第一节档案编纂人才的现代化 一、人才现代化含义 要求现代化编纂人员具备现代化人才素质:具备现代智能素质并在心理素质、思想观念等人格特征上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编纂人员。 二、现代化意识的内容 1档案编纂人员应具有良好的主体意识 档案编纂工作是一项主管能动性很强的创作性劳动,档案编纂人员作为这种创造性劳动的主体,必须具备良好的主体意识,在忠实转录档案原文的前提下,在编纂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 编纂人员应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 具体体现 2.1对编纂题目进行优化选择,使题目立足今天、放眼未来,顺应时代的新变化、新发展,与时俱进。 2.2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高信息加工水平 在对档案材料的精选和对档案内容的加工整理过程中,新颖性、突破性、深刻性、代表性,又要有新的构思、新的角度、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对档案内容进行加工整理,使编纂文献出版物更接近和符合现代用户的需求特点。 2.3在档案文献编排与外形设计过程中,既要满足编纂内容与形式的协调统一,又要别具匠心,具有独特风格。 3 档案编纂人员应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 3.1 档案编纂人员应是知识型的内在素质与信息型的外向素质的结合体。 他们直接劳动的对象档案是信息的凝聚体;编纂工作发生联系的周围环境包括各种信息,如用户需求信息、社会文化信息、图书市场信息等。 3.2档案编纂人员应具备信息综合分析能力 一要具备收集、吸纳各种有效信息的积极能动的反应能力,具备组合、分析、研究、处理和经常性的定量定性分析信息的能力。 二要具有信息意识的预见性、可靠性和广泛性的现代特征,能够积极主动培养对未来社会信息需求的预测能力,能够获取真实可靠的、真正为社会需要的有效信息源,能过实现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 4档案编纂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经营意识 图书市场经营意识 有偿信息提供利用意识 第二节档案编纂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一、含义 指用现代化管理模式对编纂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涉及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组织、管理手段等多种因素。 二、具体体现 1管理思想的现代化 现代化管理思想主要包括管理科学化思想和管理民主化思想。管理科学化是将档案编纂管理的一系列理论、原则、职能、方法和制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按照管理科学的基本规律对编纂工作进行管理。管理民主化强调增加编纂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使编纂管理工作能够得到绝大多数被管理者的认可。 2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指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档案编纂工作进行管理。如退休根据工作目标来控制每个职工行动的目标管理法、质量管理法、系统化管理方法、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高效化管理方法等等。 3管理人才与管理组织的现代化 管理组织的现代化指现代管理机构应该是人员精干、质权分明、工作高效的,尤其是必须真正拥有相应的决策权和管理权依靠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 4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一方面将计算机技术等管理手段引入档案编纂的管理,另一方面指利用法律、经济手段对整个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 第三节档案编纂手段的现代化 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1利用计算机的自动检索系统实现编纂选材的自动化 我国档案部门开始进行档案自动化检索系统的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1983中央档案馆首先在计算机上进行档案自动化编目、自动检索及档案馆事务管理应用实验。20世纪90年代开始走向联机检索,初步形成一些局部网络化系统。 2利用计算机编辑系统直接进行二次、三次文献的编纂 案例:20世纪60年代末源于美国国会图书馆手稿部和美国国家档案馆的SPIDEX系统,是专门为高水平的档案目录和索引设计,英国公共档案馆的PROSPEC系统,编制各种检索工具。 二、光盘技术的应用 光盘档案存贮系统:将光盘存贮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在信息存贮、检索与编辑等方面具有优越性。 1信息存贮密度更高、存贮量更大。 2光盘系统图形输出质量更高 3光盘系统具有丰富的电子图像编辑功能 4档案编纂人员可以在光盘系统上需要对加工整理的档案进行加工处理。 5可与其他自动化系统配套使用。 三、缩微复制技术 四、复印技术和传真技术 五、现代多媒体技术及相关系统的应用 第四节 信息技术对档案文献编纂的影响 思考题 ?传统环境下与网络环境下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比较。 1编纂模式的社会化:受众对象的社会化、选题范围的社会化、作用的社会化; 2工作性质的外向性和交互性 3成果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4工作方式(手段)的现代化 5人才的专业化与知识化 6传播途径的多元化 一、传统编纂模式的改变 (一)利用信息技术辅助选题 1、对社会信息需求量化分析的基本工具 1.1对利用情况进行统计 指标:档案调卷数量、档案利用次数、复制档案数量、制发档案证明数量等原始数据。 (1)对各类档案利用影响值的定量分析 档案利用数量是用户在统计期限内所利用过的档案数量是档案馆(室)对档案利用影响值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指标。 将用户利用过的各类档案,从数量上安递减顺序分类排列,再确定合适的影响值范围, 以上为选题区域。 选择符合用户需求的主题。一般以60% 1.2对档案利用频次的模拟定量分析 利用档案次数: 也称档案利用频率,是指统计期限内每卷档案被用户利用的数,单位为次。可使用等级排列方法对利用档案频率进行分析。 等级排列: 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的集合,按照该特征出现的次数(频率或概率)将事物按某种次序(递减或递增)进行排列,将其无需集合变成一种有序分布,运用数学工具进行分析求出数据分布的函数,从而归纳出有关数据的分布规律。 k公式:if(i)=c f(i)是具有特征值i的事物的数量(频率或概率),c与k为常数,对不同特征事物的分布具有不同的值。 说明:在各类档案中,少数档案的利用频次比较高,多数则低,根据分布函数确定选题范围。 2、开展选题前期调查的重要途径——与用户网络互动 2.1网络沟通是了解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 2.2网络沟通成为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 常用通讯工具(QQ、MSN等);BLOG;论坛等。 (二)远程检索搜集档案信息 1、远程检索的主要方式——联机检索和网络检索著名联机检索系统: 美国DIALOG: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联机情报检索系统,存储的文献型和非文献型记录三亿三千万篇,占世界各检索系统数据库文献总量的一半以上。 Dialog系统的“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Dissertation Abstracts Online),收录了1861以来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国共500余所大学的学位论文信息。 文档的专业范围涉及综合性学科、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工艺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商业经济和时事报导等诸多领域。利用DIALOG系统,可进行项目查新、文献调研、课题立项、申报专利、了解市场动态和竞争对手、新产品开发、公司的背景情况、经济预测等等信息。 BRS: 美国书目检索服务处情报技术公司经营的综合性联机情报服务系统,简称BRS系统。该系统是在纽约州立大学生物医学交流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立于1976年,总部设在纽约附近的莱瑟姆。 到1988年底,BRS中央计算机存储有各个数据库生产者提供的150 多个数据库,共8000多万件记录,包括期刊论文、专利、标准、政府报告、学位论文和产品目录等文献资料。除了学位论文数据库可上溯到1861年的论文外,大都是60,70年代的资料。 世界各地用户通过网络使用兼容的终端机或微机,可以从数据库中检索到有关医药保健、生物科学、工程技术、商业经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领域的当前和历史的情报。 BRS 系统的数据库中有些和其他联机系统的数据库相同,也有些是BRS独家经营的,其中产品和标准情报颇具特色。BRS 早先运营的书目型数据库仅提供文献题录(篇名、著作、出处等)和摘要。现在,数值型和全文数据库日渐增多。 ORBIT 美国Online Retrieval of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Time-Share 的缩写,原意为文献信息分时联机检索。该系统通过卫星通讯网络,为世界各地的用户服务。 为了保持竞争地位,ORBIT 也搜集了各个专业领域的信息源,在专利、化学、能源、工程、和电子学领域的信息更为齐全。 近年来竞争策略有所改变,致力于提供一些DIALOG没有的数据库,如在专利方面,它常年为用户提供WPI 和U.S. Patent等,又将美国专利数据库USPA和USPB合并成一个数据库USPM,使用户避免了跨文档检索。其他商情数据库包括ACCOUNTANTS(会计文献索引)、CHEMQUEST(化工产品市场信息)、MMA(管理与销售学文摘)、MICROSEARCH(微机产品信息库)等。 ORBIT 拥有较先进的软件技术,以每周125小时以上向全世界2万多终端用户提供联机检索、联机订购原文、定题检索、回溯检索和建立私人文档等服务。 开发的ORBIT系统是仅次于美国系统发展公司(System Development Company, 简称SDC) DIALOG的国际联机检索系统。 约有120个文档,0.6亿篇文献,约占世界机读文献总量的25%,每月更新20万篇,约有20个文档与DIALOG 系统相重。 欧共体ESA-IRS: (Europe Space Agency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是欧洲最大的联机情报检索系统,由欧洲航天局情报检索服务中心负责运营。 总部设在意大利罗马附近的弗拉斯卡蒂系统于1973年建成, 开始只用NASA文档进行服务,以后几经更新和扩大,发展迅速。 创建时间较晚,吸收了其他系统的优点,所以它的检索功能很强,对话简单,操作方便。 该系统拥有数据库120多个,多数为文献数据库。内容涉及航空航天、宇宙学、天文学、天体物理、环境与污染、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学、商业等领域。该系统有近半数的数据库与DIALOG系统的重复,但对欧洲的文献收录较全,可弥补DIALOG系统之不足。 和其他系统的比较 ESA-IRS拥有的数据库中, ? 50%与DIALOG系统相重复 14%与ORBIT重复 10%与BRS重复 25%与DATA-STAR重复 自己所独有的数据库 DATALINE(金融数据库); PROCE-DATA(原材料价格数据库); 报道英国制造业情况的INDUSTRIAL MARKET LOCATIONS(工业市场信息); 介绍经济和开发方面情况的INFOMAT BIS(商业信息); 提供欧洲国家公司财政信息的NEWSLINE/NEXTLINE(公司金融文档)。 德日美SIN信息检索系统 其“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DISSABS, 95%为英语,其余为原语种),收录了1861年以来北美大学所有的学位论文以及1962年以来世界其他研究所的各学科学位论文。 CALIS 我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包含欧美1000余所大学文、理、工、农、医等领域150多万篇博士、硕士论文,每年还增加约45000篇。 提供检索的层次也更深入,其中博士论文摘要350字左右,硕士论文摘要150字左右,并可看到1997年以来学位论文的前24页(PDF格式)。高校用户可在CALIS系统的中心馆检索利用。 思考题 ?联机检索与自由网络检索比较。 2、远程检索构建编纂活动知识管理库 2.1馆际资源共享 2.2与其它信息部门数据库资源的共享 2.3网络信息搜集 (三)采用自动化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1、新型转录技术的应用 1.1数字化复制纸质档案 1.2电子文件内容复制和迁移:数据的日常磁带备份;异地远程数据复制(刘/P400)。 1.3 编纂过程中信息采集和复制过程 2、信息编辑软件对档案文字的加工处理 如,河洛文化文献专题数据库(刘/P402图14-3) 电子影像综合处理系统 (四)对编纂流程的时时控制(参见第十章节内容) 1、系统中各模块的重要作用(刘/P404) 2、系统研发的主要方式 二、档案编纂信息主流载体的转变 (一)专题数据库的建立——数字化档案汇编 1、专题数据库特点(刘/p406) 2、专题数据库的功能优势 2.1存储信息海量 2.2检索方式灵活 2.3良好的信息扩展性 2.4信息传递及时、方便 (二)新型组织方式——多媒体数据库的建立(刘/P409) 思考题:多媒体数据库功能的优点 三、档案编纂信息传播和反馈信息渠道的变化(结合第十章节有关内容学习) 四、档案信息本质属性维护难度增加 (一)电子文件鉴定的特殊性 (二)电子文件凭证性的认定标准 1、电子文件的真实性 2、电子文件的可靠性 3、电子文件的完整性 (三)判断数字档案记录真实性、完整性的指标体系 1、技术条件和系统功能 2、管理活动过程: 管理活动的背景 管理权限 文件处理流程 文件的输出存储及其介质管理。 (四)控制元数据的重要意义(刘/p421-p424) 维护档案信息真实性 实现档案信息的前端控制 后保管模式 民国档案的编纂 第一节 民国档案概说 一、基本状况 1对象 1911年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华民国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中国国民党及社会组织、著名人物形成的档案,包括汪伪政权形成的档案。 2主要保存状况:政府文件为主,保存分散,个别散失严重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主要收藏部门,共收中华民国时期历届中央政府档案756个全宗,计140万卷,排架长度34000米。 上海市 现存约150万卷, 进馆保存的主要是国民党上海市政府、日伪上海市政府和帝国主义侵华机构形成的档案。其余散存于其他有关单位。 辽宁省档案馆 保存1911年至1931年东三省综合机关和辽东、热河省级机关和下属机构形成的东北形成的档案70个全宗,2万余卷和少量伪满时期档案资料。 天津市档案馆存53万多卷,包括北洋政府、日伪政权和国民党政府机关的档案,商会、同业公会、医院和公司企业档案。 北京市档案馆存约20万卷,黑龙江省档案馆10余万卷,江西省档案馆近12万卷,湖南省24万卷,贵州省、云南省、甘肃省、重庆、成都、南京、青岛等省市均藏有相当数量。 台湾省: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台湾国史馆、“大溪”档案等。 二、特点和价值 特点:形成多保存少,早期残缺严重;整理情况混乱;经济方面档案相对完整;政府文件为主,个别主要人物为辅。 价值:研究中华民国史的第一手资料;记载内容相对比较完整、真实;印证、纠正、订正民国史其他资料的主要依据;为经济史、革命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第二节 民国档案的编纂 一、编纂历史和现状 “文革”前1956-1959年; “文革”后1979-至今。 二、编纂存在的问题 1出版的汇编数量较少,与保存数量相反。 2选题范围不广泛,多局限于政治、军事题材。 3编辑加工过程中许多具体问题处理不规范。 4编辑出版周期长。 三、对策 1依照开放档案法律加强编纂力度。 2拓展选题范围,加强选题规划与计划的制定。 3多途径、多方面协作:合编。 4丰富编纂类型:摘录、内容介绍、价值分析等。 5总结编纂经验,提高编纂人员的业务水平 四、主要编纂类型(多采用全录) 1按汇编取材方式划分,主要包括综合性汇编和专题性汇编。如,《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各辑体例不同,涉及内容多面)、《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按历史事件、历史问题、历史人物和组织机构等专题编辑) 2按编纂内容划分,划分为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 3按档案形成者划分,著名人物、党团派团体、机关、商业组织等。如,《天津商会档案史料汇编》、《南京临时政府》。 4按取材详略划分,全集、丛刊、从编等。 五、编纂加工 1注意问题:民国时期的公文术语、文件结构、典章制度、标点符号、标题拟定等。 2编排体例:按历史发展阶段设类编;按基本问题设类编。 3方法:编纂体例要考虑档案特点,体现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注重逻辑关系和整体性;体例与查找、挑选结合,适当调整和补充;全面准确编写辅文;编写完整索引;做好其他编纂工作。 第十二章 编纂者的技能 思考题目 ?你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编纂者(特别是作为一部档案文献编纂的主编或主要负责人) 应该具备哪些技能, , 综合管理能力 , 协调组织能力 , 决策能力 , 熟练掌握并运用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 , 信息优化处理能力 , 创新能力 , 良好的公关能力 , 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附录:明朝编纂任务及其思想 一、明朝起居注制度与《明实录》编纂:宋濂 宋濂生于1310年十月十三日(11月4日),明代散文家,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谥号文宪或文史公。浦江(今浙江金华市付村镇上柳村)人。自幼家境贫寒,但聪敏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 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据说年青时非常帅。 他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质朴简介,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朱元璋本欲杀戮,经皇后、太子力劝,改为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1381年五月二十日(6月12日),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后谥文宪。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二、天一阁与明代的科举名录编纂 (一)进士名录的编纂 最早出现的科举名录称为登科记,不同于后来的登科录。登科记是诸科进士名单的汇编,内容记录十分简单,也就名字、排名之类。登科记的编纂,始于唐代。明朝人编纂进士名录,始于明中期。始于景泰年间(1450-1456),湖广潘司始刻《国初以来历科进士总录》。后来,福建建阳书坊曾加以翻刻。编纂者不详,也未见公私书目,今不传。 俞宪《皇明进士登科录》是现存第一部明代进士名录。俞宪(1508-,),字汝成,号是堂(《明人传记资料索引》作“岳率”),无锡人。据《嘉靖十七年进士登科录》,时“年三十一,三月初八日生”,则为正德三年(1508)生。上海图书馆所藏的《南畿辛卯同年方齿录》也明确记载俞宪是正德三年生的。卒年不详,隆庆五年(1571)辑有《盛明百家诗》(今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则约卒于万历初年。嘉靖十七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绍兴同知、南京刑部郎中、 (9)江西佥事、山东参议、湖广按察使。“宪好读书,工诗,风格萧雅”,著有《是堂学诗》24卷等。俞宪留心明朝进士登科录编纂,成《皇明进士登科录》一书。此书据《国初以来历科进士总录》诸书而来,同时又加以续补,俞宪的后记明确称“是录参考湖、闽诸书而成”。嘉靖二十七年(1548)官湖广按察使,首次刊刻。凡十一卷,卷一为令典,为明朝考试之令谕。卷二至卷十一为历科进士名录,至嘉靖二十六年科。嘉靖二十八年,俞宪复官浙江,又在浙江加以重刊。嘉靖二十九年秋,俞宪在杭州遇到了宁波人章贞叔,与章氏谈起洪武间登科录之事。章氏说:我曾有此本,可惜遗失了。我只要替您写一信给范钦,就能得到这 (10),得到了所缺的洪武间3科登科录材料,又补上嘉些资料。“已而果如约” (11)靖二十九年科,成十二卷本。今国家图书馆有藏。台湾“国家图书馆”也有一部,已入《明代登科录汇编》,不过,仍题嘉靖二十七年刊本,误。约嘉靖四十五年前后,俞宪又补了嘉靖三十二至嘉靖四十四年间5科,成十三卷本。今美国国会图书馆有藏。 晚明有《隆万十八科进士履历考》。补充俞宪《皇明进士登科录》而作,未见存本,仅见黄崇兰《明贡举考略?自序》,作者也不详。 张朝瑞《皇明贡举考》。张朝瑞(1537-1609),字子祯,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人。隆庆进士,官至鸿胪寺卿。有《皇明贡举考》、《南国贤书》等。《皇明贡举考》八卷,起洪武,迄万历五年科止。首为场屋条例一卷,于沿革之故,言之颇详。附以贡举纪略。初刊于万历六年(1578),前有万历元年陈文烛序、万历六年田一儁序、李桢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有一部。又有续刊本,九卷,或至万历十一年科(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本),或至万历十四年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八十三称此书“每科载会试考官、试题及所刻程文之目。殿试之榜,首尾全录。会试之榜,则惟录前五人。乡试之榜,则惟录各省第一人。其有名臣硕儒足传于后者,皆附记于制策之末,名姓籍贯异同,亦附注焉。其考据颇为详核”。 范钦《明贡举录》。范钦(1505-1589),字尧卿、号东明、宁波人。嘉靖 (13)十一年进士,官至副御史兼巡抚。嘉靖末年归乡建藏书楼“天一阁”。范钦藏书的特点:不求善本,重点在当代文献,尤其是注重地方志与科举名录的收藏。卒于万历十三年(1585),收集嘉靖、万历年间科举名录,早期不多,晚期至万 历十年科,此后不多见。《明贡举录》正是在此基础编纂的。《明贡举录》一册,不分卷,稿本,仅天一阁有藏。其内容大体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浙江贡举,不全,仅洪武一朝,及万历元年、四年、七年三科贡举名单;二是浙江乡试解元,起洪武四年,迄万历七年;三是三朝会状二元,起洪武四年科,迄万历八年科。从下限来看,此书当成于万历八年(1580)。《明贡举录》没有前言后跋,恐为范钦随手所作,备记忆而已,无系统成书。 清朝黄崇兰有《明贡举考略》。黄崇兰,怀宁人。据其《自序》,嘉庆元年(1796)先成《国朝贡举考略》三卷。张弘道、张凝道《皇明三元考》。张弘道,字成儒,号元狱;张凝道,字明儒,号修庵,江苏常州晋陵(今武进)人。具体事迹不详。有焦竑序。但不标年月。体例,先列各省乡试主试官、解元,次列会试主试官、会元,后列殿试一甲状元、榜眼、探花,最后列某科进士所出同榜进士、少年进士、杂流中式、庶吉士、名臣、入阁、一二品大臣等掌故。由于有各人传记资料,此书无疑是一部经过加工的有较高参考价值的科举文献。 清朝盛子邺有《类姓登科考》六卷。清朝李周望有《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李周望,字渭湄,直隶蔚州(今属河北)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进士。雍正十年,孙嘉淦作《续刻题名碑序》。乾隆十年(1745),宗室德沛以少宰兼国子监祭酒,编纂《国子监志》之余,又加续补。地方性进士名录编纂较早,尤以科举发达的江南地区为多。早在弘治十六年(1503),就有《福城乡进士题名记》一卷,今有嘉靖续刻本,藏国家图书馆。正德九年(1514),有《皇明吉安进士录》,一册,今天一阁有藏,前无序跋,作者不详,起洪武四年,迄正德九年。吴爵《国朝莆阳科第录》,2卷。吴爵为湖南宁乡人,嘉靖中,官福建兴化府训导,因编兴化府科第,自洪武三年至嘉靖二十八年(1370—1549)。前有郑岳序, (17)后有吴爵自跋。 最著名的还有李濂编纂的《国朝河南进士名录》。李濂(1498—1567,),字川父,河南大梁人。少孤,落魄失学,26岁登第,历任湖北沔阳知府、宁波 )通判、山西按察司佥事、摄学政,38岁归乡。李濂《国朝河南进士名录》对范钦有所影响。 陈汝元有《皇明浙士登科第考》。陈汝元,字太乙,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生卒年、事迹不详。《皇明浙士登科考》专门收录浙江籍进士名录,起洪武四年 科,迄万历二十九年科,刊刻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国家图书馆有藏。天启间又增补至十二卷,今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有藏。 邵捷春有《闽省贤书》。邵捷春(1600—1640),福建侯官人。《闽省贤书》既有举人名录,又有进士名录。成书时间不详,考虑到下限为崇祯七年(1634),则成于崇祯七年至八年之间。康熙时,后裔续补,共七卷。今上海图书馆有藏。 此外,万历初年,雷礼(1505—1581)辑有《豫章科第记》、《丰城科第记》、 (21)《江西进士稿》等,惜今不传。清朝人也编有不少地区性科举名录,如《常熟科名录》、《虞邑科名录》、《皇清陕西历科进士录》、《莆田科第录》等、《国朝海宁贡举表》等。 三、明代编纂《道藏》 道藏的内容十分庞杂。其中有大批道教经典、论集、科戒、符图、法术、斋仪、赞颂、宫观山志、神仙谱录和道教人物传记等。此外还收入诸子百家著作,其中有些是道藏之外已经失传的古籍。还有不少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如有关医药养生之书 ,内外丹著作,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等等。 明成祖在大修武当山道教宫观的同时,又敕第43代天师张宇初重修(道藏)。(光绪江南通志)卷一二三引张宇初(紫霄观记)曰:“永乐四年(1406)夏,予承旨纂修(道藏)”同年冬明成祖再次降敕催促?“前者命尔编修道书,可早完进来,通类刊版”。永乐八年(1410)张宇初去世,诏令第44代天师张字清继续主持编修。宣宗宣德二年(1427)张宇清卒,末完成。明英宗即位,于正统九年(1444)诏通妙真人邵以正“督校大藏经典”,方才重加订正,增所未备。当年十月,(道藏)刊版完成。继而于正统十年(1445),又增刊每函卷首三清及诸圣像图和卷末护法神将图。这部(道藏),后人称为(正统道藏)。计480函,5305卷,按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以(千宇文)为函目,自“天”字刊至“英”字,每函各为若干卷。(正统道藏)校刊功成之后,明英宗、宪宗、世宗诸帝陆续印刷,颁赐国内备大名山道观珍藏。 四、明代方志纂修述略——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修志起步阶段(洪武至天顺年间)。明太祖诏令夭下编共地方志书。洪武三年,命儒臣魏俊民、黄跳、刘俨、丁凤等编修《大明志书》,凡十二省、一百二十府、一百O八州、八百十七县、三按抚司、一长官司,东至大海,南到琼崖,西至临挑,北到北平,都在记载范围之内。其主要内容是“类编天下 州郡地理形势、降附烦末”。六年,又令府州“绘上山川险易图。”九年,诏天下州郡县共修志书。十一年,又有旨令夭下那县共修图志。十六年,沼天下都司“上卫所城池、地理。山川、关津、亭埃、陆路、水道、仓库。”十七年,编成《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二十四卷,记郡县建!沿革。二十七年,又诏修《衰宇通衡一书》,专载全国交通水马葬程。明成祖朱棣继位后,对纂修地方志书更为重视。永乐十年,颁布了《修志凡例》十六则,规定志书内容应包括建里沿革、分野.翻域、城池。里至。山川、坊娜、乡镇、土产、贡从、风俗,形势、户口、学校、军卫、脚舍、寺观、祠庙、桥梁.宦绩、人物、仙释、杂志。诗文等二十四类,以及各类目编写原则。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由朝廷颁布的修志凡例。其后六年,又诏纂修天下郡县志书,颁降《修志凡例》二十一条,《襄宇通志》和《大明一统志》.即在各地所上志书基础上编成。据不完全统计,这一阶段共修志二百五十七种。其中,洪武年间五十五种,永乐六十四种,洪熙一种,宜德二十三种,正统三十九种,景泰四十四种,天顺三十一种,以景泰、永乐为最多。按今省区分,计:北京三种,上海五种,河北七种,山西四种,辽宁二种,映西一种、宁夏一种,山东七种,江苏三十种,浙江四十九种,安徽二十四种,江西十七种,福建十种,湖北三十一种,湖南十二种,河南十五种,广东二十二种,广西二种,贵州五种,云南五种。按种类分,有总志五种,通志四种,府志六十二种,州志二十八种,县志一百四十七种,乡镇志三种,卫所志六种、边关图志二种。明代各种类型志书在这一阶段俱已出现,大体上可分为总志、通志、府志、州志、县志、乡镇志,卫所志,边关志、土司志,杂志十种。这一时期是明代官修总志最集中的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官修总志共五种,全在此时。如:洪武时曾修《大明志书》、《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变宇通衡书》。 (二)第二阶段修志蓬勃发展阶段(成化至正德年间》。首先是朝廷进一步重视修志。弘治元年,因诏修宪宗实录,“遣使者采披四方事实以备纂述”。 (三)第三阶段是修志鼎盛阶段(嘉靖至万历年间)。嘉靖初,即分遣进士往天下落集,采取民风节义,凡诸一统志所关者,莫不广求博载,以备武宗毅皇帝实录。三年,又讯修郡国志书进史局。十八年,更令修《承天大志》。 (四)第四阶段修志渐趋沉寂阶段(天启至崇祯年间)。天启时,由于社会经济凋橄,修志活动转趋沉寂。全国修志总数只有六十六种.其中通志一种,府志 十种,州志八种,县志四十四种,乡镇志二种,卫所志一种。
本文档为【档案文献编纂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110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95KB
软件:Word
页数:177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1-11
浏览量: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