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0级马原专业-徐继梅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野下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0级马原专业-徐继梅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野下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举报
开通vip

2010级马原专业-徐继梅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野下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2010级马原专业-徐继梅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野下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野下 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云南省昭通市为例 In the view of Marxist ecological Poverty-stricken are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west -----An example Zhaotong City, Yunnan Province 二0一三年三月 2 2 分类号: UDC: 密 级: 保密年限...

2010级马原专业-徐继梅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野下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0级马原专业-徐继梅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野下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野下 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云南省昭通市为例 In the view of Marxist ecological Poverty-stricken are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west -----An example Zhaotong City, Yunnan Province 二0一三年三月 2 2 分类号: UDC: 密 级: 保密年限: 年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野下 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云南省昭通市为例 In the view of Marxist ecological Poverty-stricken are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west -----An example Zhaotong City, Yunnan Province 学科门类: 法学 学科专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论文作者: 徐继梅 指导教师: 姚顺增 培养单位: 云南民族大学马列部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导 师 签 名: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云南民族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云南民族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导 师 签 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目录 摘 要 目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如何彻底解决西部地区尤其是老少边贫地区的贫困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促进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关心的政治问题,也是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关注的学术课题。 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离不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当今世界正确处理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思想。只有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理论为指导,西部贫困地区才能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好生态环境,使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只要坚持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西部贫困地区的各项事业一定能取得喜人成绩。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 可持续发展 喜人成绩 摘 要 Abstract Current and for quite some time in the future, how to completely solve the poverty of the western region, especially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minority areas、border areas and poor areas ,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not only is political issues which developing countries concerning about , but also domestic and foreign academia academic topics of general concern. We establish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ory guidance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Marx, Engels ecological view of nature thinking today's world the correct handling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derived from Marx, Engels ecological view of nature ideology. Only to Marx, Engels ecological view of nature theory, western poverty-stricken areas in order to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western region to advance along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ong as they adhere to Marx, Engels ecological view of nature to guide our work, and take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cause of the poor western regions will be able to obtain encouraging results. Keywords: Marx, Engels Ecological view;Sustainable Development;Encouraging Results I 目录 目 录 摘 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 导 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课题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本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空间..................................................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关于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本课题所用理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研究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本课题的主要难点..........................................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现实意义......................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关系..........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方法论错误~未定义 书签。 (二)马克思主义蕴涵着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同..............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 云南省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实践及存在问题....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云南省昭通市情简介..................................................错误~未定义书签。 目 录 二、云南省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实践......................错误~未定义书签。(一)通过资源整合,增强可持续发展综合效益..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通过产业开发,牢固可持续发展的成果......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通过人口转移,推进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通过社会参与,构建可持续发展大格局......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云南省昭通市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云南省昭通市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错误~未定义书签。 目 录 (二)云南省昭通市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究错误~未定义书 签。 (三)单一的产业发展,使昭通市缺乏脱贫的有力支撑错误~未定义书 签。 (四)短腿的社会事业,是昭通市良性循环的严重障碍错误~未定义书 签。 (五)庞大的人口存量及相对低下的文化素质,使昭通市陷入贫困的恶 性循环..........................................................................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云南省昭通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是全面贯彻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战略需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是保护“乌蒙片区”环境资源的需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 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思考....................................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思考..................................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不利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实现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实现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路径..............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实现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路径..............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实现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路径..............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实现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科教路径..............错误~未定义书签。 后 记........................................................................................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错误~未定义书签。 4 导论 导 论 西部地区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块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这一地区能否脱贫致富奔小康,可持续发展能否不断深入实施和推进,对于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建设和谐社会,推动区域、城乡统筹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1999年6月19日,江泽民同志在西安向全国发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4年来,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效实施,西部一些地区步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快车道。农村条件普遍改善,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东西合作走向深入,可再生能源得到了发展。 毋庸置疑,过去的13年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人民受惠最多,乡镇面貌大变样的时期。不过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单一、民生事业尚待提高是西部地区依然共同面对的难题和挑战。我们更应该注意到,像笔者所处的昭通市,还是处于各项事业发展更显滞后的欠发达地区。昭通是全国六大集中连片困难地区之一的乌蒙山贫困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典型缩影。昭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集中,返贫现象突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 所以,目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如何彻底解决西部地区尤其是老少边贫地区的贫困问题,促进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关心的政治问题,也是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关注的学术课题。 一、课题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本课题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基石,以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为依托, 1以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科研成果为理论依据,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昭通市为考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据点,来思考问题的症结和根源,谋求途径和方法,寻找可持续发展之路。 希望本论文能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分析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选择提供个 1 导论 案研究;为昭通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寻找内在规律;为我国国情调查、新时期西 部大开发政策的制定提供咨询;为引领中国社会生活走向和谐以及相关研究等提供参考;为以后有志于这一领域的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些现阶段的鲜活的例证;为国家将来如何更有针对性的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微薄之力。 (二)本课题的理论意义 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是多学科共同参与其中的;我国的西部广大地区地广人稀,由于地域、民族、历史状况的差异导致经济、社会和文化上都有着相应的不同;就同一个地方而言,其贫困原因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转变的。这些是在研究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中不可避免要遭遇到的难题。不过,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充足的选题的理论支撑,也正是我们对此问题研究的价值所在。可持续发展有自身的一定规律可循。在诸多学科中,哪些学科的知识会更有效的应用和服务于我们西部可持续发展实践,其相互之间有何关联性和制约性,我国现行的许多可持续发展研究政策措施中有哪些是应该继续贯彻实施的,有哪些是该扬优弃缺的,就昭通而言,十年前也许还是行之有效的措施,或许会在新的形势下显得那么落伍,那么不合时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该怎样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呢, (三)本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论文意在通过昭通这样一个具有典型性的贫困个案的详细调查、剖析和研究,进而延伸到对我国西部广大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探讨。本论文倾向于从理论层面、政策层面和历史层面来对论证的问题进行阐释和分析,以期弥补我们在调研上和构架上的缺陷和不足,为致力于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事业的理论者、决策者提供微薄的点上资料和观点上的管窥之见。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空间 (一)关于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国内外关于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经常地呈现以下特点: 1、普遍认为社会转型、生产力低下、自然环境、资源要素、权利缺失、观念差异、素质低下、代际传递等是致贫的诸多要素。 2、解决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国家应该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人识,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依靠技术创新,切 2 导论 实转变贫困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确保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稳步前进;立足内部协调和融合,发挥区域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严格实施资源与环境保护工程。 3、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包括专家学者认为;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应该主要集中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退耕还林;提高人口素质;调节社会分配;转变发展方式等具体措施。 4、现行对于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政策措施常见的问题是:理论与实际分离,通常偏于纯粹的理论、政策和措施研究;在研究中跨学科合作少,偏于就单一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缺乏大量翔实具体的田野调查资料,多采用正式的官方统计资料。 (二)本课题所用理论 国内外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野下的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主要是综合运用了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来进行的。 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领域: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不断演化之研究;西部贫困地区的环境资源状况分析、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分析以及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等。 1、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内涵的不断演化之研究。 美国俄勒冈大学社会学教授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生态学问题进行了研究。2000年,他发表了专著《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这标志着他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初步创立。这一著作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作了到目前为止最系统的、最全面的辩护。 与此同时,我国也有学者从人文、社会、经济、管理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涵作了深入的研究,并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的科学界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教授李崇富在他的《马克思的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一文中阐述:首先,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中就包含丰富的生态思想;其次,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观中也包含丰富的生态思想;再次,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形态观中还包含更为丰富的生态思想。 3 导论 2、西部贫困地区的环境资源状况分析。 西南财经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教授,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刘成玉指出,西部地区是我国的生态高地和环境比较脆弱地区,其本身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和可持续发展压力相当大。从改革开放至今,特别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国内关于西部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如日中天,产生了大批的理论成果。但是由于问题本身具有复杂性,西部贫困地区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方面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和更多尖锐的现实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3、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分析。 必要性与紧迫性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最具理论性的一部分,本文对于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研究所运用的理论主要有: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劳动是人与自然的媒介,劳动过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节约与消费、节约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要理性地处理;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和市场的关系要正确对待;西部地区的必然选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我国对于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我国关于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观点主要集中于如下方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人识,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依靠技术创新,切实转变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确保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稳步前进;立足西部事情,发挥区域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严格实施资源与环境保护工程。然而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要结合每个贫困地区的经济、政治、人文、生态特点,既要有宏观战略,又要有微观考量,方能真正使之落到实处,做到行之有效。当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西部的许多贫困地区也遭遇到“水土不服”之时,我们该不该真正的反思我们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和途径了, 三、研究内容 (一)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以国内外地区成功实施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案例为理论 4 导论 依据及实践经验,紧紧抓住我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从昭通市的贫困现状出发,通过笔者的实地调查取证,结合典型案例及详实数据,在回顾昭通市可持续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系统效应分析,比较分析我国西部其他地区成功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经验,深入分析新时期解决昭通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具体对策,为昭通市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二)本课题的主要难点 1、探讨政府主导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等一系列政策的可行性。 2、研究对象的选择、重点的把握和与相关哲学原理的有机结合。 3、探讨昭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依据。 4、结合实例分析昭通市可持续发展所存在的利弊及对策。 (三)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1、解决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既要有宏观战略,又要有微观考量,既要有好的政策,又要结合每个贫困片区特点,因地制宜,才能事半功倍。 2、研究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应该加强对贫困主体的研究。加强对贫困主体的研究有助于扶贫政策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的针对性。 3、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多学科交叉和融合能够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工作提供完整的学科基础和理论支撑。 4、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必须寻求政府主导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深入探讨通过改变环境资源条件,恰当促进自然、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的改进诱导贫困群体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一系列对策。 5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在人们以往对自然观的研究中,往往特别注重马克思实践自然观的人化特质,然而,随着全球性生态问题的不断恶化,不断继承创新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内涵,思考人类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当前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无疑,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在当今时代体现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其对于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破解生态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生态的概念,也没有专门的关于生态方面的专著,但是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等一些著作的分析与思考,我们认为马克思早期学说已经有了很明确的生态观点。他们提出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认为只有通过生产实践的方式来促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并认为生态危机是社会危机的一系列问题的先导和反映,处理好生态问题先要解决好社会问题。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关系: 1、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关系 人和自然是统一的、和谐的关系。 自然界在人类存在之前就存在了,时时处处都在制约和规定着人的生存和发展。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的生命活动与全球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处于密切循环之中。人的思维的内容及基础, 是自然界本身和由人类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自然界提供给人类生活资料、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资料和劳动场所,马克思形象地把自然界称之为“感性的外部世界”。同时,自然界又是人的一部分,是人的无机身体。 其次,人与自然之间又是对立的。 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以后,为了生存,只有和自然界不断地进行物质互动和交换。早期社会,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影响不大,但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 6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工业革命后,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能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对自然界进行征服。人类为了满足自身日益膨胀的生活及消费需求,不断索取于自然界,从而造成资源紧张、环境污染。恩格斯:“在今天的生产方式中,对自然界和社会,主要只注意到最初的最显著的结果,然后人们又感到惊奇的是:为达到上述的结果而采取的行为所产生的比较远的影响,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所以说,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关系,两者不是根本性对立,是既对立又统一,统一之中有对立,对立之中有统一。 2、人与自然是通过劳动发生联系的 马克思说过:“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媒介。“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不过,“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恩格斯也认为,“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 ?为财富。”?人与自然的现实的统一和对立,不是像动物那样直接存在于自然界中,而是以社会和自然之间特殊的联系形式—劳动为媒介的。整个世界历史不外 1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和发展的过程,劳动对于人的存在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第五章。 ?《资本论》第一卷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56页。 ?《资本论》及《哥达纲领》。 ?《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56页。 ?《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6一57页。 7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马克思用了“物质变换”这一概念定义了人类的劳动过程。“物质变换”不仅仅是自然界自身内部的物质联系,还包含了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人类的劳动实际就是人以自身的自然作用于身外的自然,使那些特殊的自然物质变成适合于人类需要的商品。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劳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这种特殊的物质交换过程,是整个自然界自然循环的一环,是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过程,它不会超越自然的界限。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为了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群体、地区或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群体、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和谐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是西方学术界酝酿出来的,是西方政治界首先加以肯定的。1972年,当西方社会还陶醉于高增长、高消费的“黄金时代”时,著名的“罗马俱乐部”(Roman club)集许多自然科学家、人文科学家、企业管理家、社会活动家的努力,探讨人类发展的困境,写出《增长的极限》一书。书中向世人警示: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不是无止境的,人类的发展终将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这是20世纪70年代人们对无节制经济增长的破坏,进而遭受其制约的反思。也正是在本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了这个问题。而“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的正式出现是20世纪80年代。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1989年5月第十五届联合国理事会期间,经过反复磋商,通过了一个《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环境与发展”的全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包括中国在内的与会各国一致承诺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未来发展的长期共同的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是西方政治界首先加以肯定的。可持续发展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的西方学术界和政治界,反映了当代世界文明成果。 8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的含义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求,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持续发展与保护环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基础详细说明了人在世界中的作用与地位,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社思路,这些饱含生态智慧的思想,在全球生态危机日趋恶化的今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为解决当代生态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也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认为自然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就2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的自然资源。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他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不但给人类的生产和发展提供必备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场所,而且直接提供了生活资料,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是自然环境的差异,这一差异严重制约着社会生产的结构、布局、和规模。所以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做到“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否则,就会造成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人类也就可能在地球上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72页。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 9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存,更别说放发展了,当然可持续发展更是无稽之谈。另外,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表明,自然世界本身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就要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不这样做,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导致发展的非可持续性。恩格斯告诫人类,“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一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恩格斯当时就发现了人类由于不尊重自然规律而受到自然的惩罚从而造成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那同一种枞树林砍光用 3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同时,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指明,作为主体的人,要能够在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很好地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保持发展的持续性。不能主张忽视和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控制”自然和“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也不能主张人是自然的奴役和无条件地顺从自然的“生态中心主义”或“自然中心主义”,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符合“生态原则”或“自然原则”的前提下达到经济丰裕和社会自由的充分实现。 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地看待经济发展与环境问资源的关系。如果缺乏环保意识,无视生态自然规律的经济发展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从而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如果注重环境保护、尊重生态自然规律的经济发展又会对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从而达到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发展,我们不能因为保护环境就“限制增长”或者要求“零增长”或“负增长”。如果不解决人口的贫困问题,就能够做到保护生态环境。因为贫困人口会因为短期生存需要而去破坏环境和掠夺性地性使用自然资源。所以,经济发展停止,甚至负经济增长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384页。 10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4并不一定就能够解决环境问题。一方面不能因为经济发展受到现有资源的限制而放弃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不能因为人类有巨大潜力去开发新资源,就在发展经济中不重视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停止发展经济或者采取负增长最多是延缓现有资源的使用时间,并不能解决现有资源的有限性问题。发展经济能给人类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样,人类可以会凭借自身的智慧和科技能力在煤和石油枯竭之前开发出更经济的替代能源。但是即使这样,我们依然应该节约和集约地使用这些能源资源,这是由于这些能源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会破坏环境。所以,为了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必须严格控制在可再生率之下,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不能超过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率。但是,通过提高再生资源的再生率、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仍 5然可以提高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量,满足人类可持续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其次,马克思主义辩证地看待科技对自然的影响。科技的进步,一方面表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的深化,提高了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开发替代资源的能力,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能造成更大规模和更快速率地耗竭目前的资源,况且人类由于对科技产品的消费而产生的大量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已经远远超出了自然的同化和吸收能力,从而造成了对自然的破坏。但是,所有这一切也充分说明科技本身是中性的,环境问题的产生,不仅与科技的进步有关,还与科技的如何使用密切相关。假如科技仅仅是一种不顾破坏生态环境的财富和追逐利润的工具,那么人类对科技的应用就一定会带来生态灾难。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蒸汽技术只有它的资本主义的应用才使它主要地集中于城市,并把工厂乡村转变为工厂城市。,因此,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不是停止科技进步,而是改变技术的使用方式。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阐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发展变化的,人与人关系的发展史伴随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人类从属、顺从和敬畏自然,自然居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导和显赫的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征服的力量与人们对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页。 1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人类走向了支配、控制和征服自然,人上升到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导和显赫的位置,于是生态自然问题开始显现并日益严重,导致人类发展的非可持续性。当今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是发达国家长期发展和工业化过程中积累的结果,发达国家今天积累的大量财富是建立在其前代人大量耗竭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基础上的,因此,其当代人在享受财富的同时需要在治理环境问题上承担更多责任。同时,发达国家今天较高的生活水平需要比发展中国家消耗更多的人均资源,而且必然排放更多的人均废弃物,这也需要相应承担更大的治理环境问题的责任。还必须看到,当今发达国家环境的改善,6一部分是由于发达国家对外污染输出的结果。因此,发达国家不仅需要减少本国的污染排放,而且有责任把环保和治污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进行廉价转移。当然,发展中国家在加速发展的同时,不仅需要承担与其能力相适应的治理环境问题的责任,而且需要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尽可能减少污染的排放,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在实现前代人、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代际公平和当代人代内公平的基础上,保障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马克思主义蕴涵着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 马克思主义不仅给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而且正是在科学方法论的支撑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经对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作了大量阐述,如循环和节约经济思想、适度人口思想、全面协调发展思想、适度和绿色消费思想。 7关于循环和节约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论述了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s)原则和可行性条件,而且对不同的节约方式进行了阐述。马克思指出:“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这正是循环经济中所要求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46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1-82页。 12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在生产的输入端贯彻的“减量化”(reduce)原则,而至于从源头能减少多少资源的使用和废弃物的排放,不仅“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和工具的质量”,,而且“还取决于原料本身的质量”。这就要求从提高工艺技术、改进生产流程、革新产品设计和开发新型材料等方面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减量化”的目标。马克思积极评价科技进步对生产和消费废弃物“再利用”(reuse)的积极价值,“化学工业提供了废物利用的最显著的例子。它不仅找到新的方法来利用本工业的废料,而且还利用其他各种各样工业的废料,例如,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转化为苯胺染料,茜红染料(茜素),近来甚至把它转化为药品。”,马克思高度赞扬通过资源的“再循环”(recycle)而实现的节约。“关于生产条件节约的另一个大类,情况也是如此。我们指的是生产排泄物,即所谓的生产废料再转化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这是这样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这种所谓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的循环中。”,马克思看到人们对农产品消费的排泄物不能回到土地而造成的巨大浪费和污染,“消费排泄物对农业来说最为重要。在利用这种排泄物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浪费很大”;?而且,马克思严格区分了因废弃物“再利用”和“再循环”而实现的节约与提高资源利用率而进行“减量化”节约的不同。 关于适度人口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提出人自身的生产的可持续问题,而且提出人自身生产要与物质生产和自然相适应,才能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8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 ?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人口生产同样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5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7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7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7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4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5页。 13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因为即使保持人均生活水平不下降,随着人口规模急剧扩大,对物质总需求也会迅速增加,这就要求扩大再生产,从而加大对资源需求和环境的压力。而如果人口的增长率超过了生产的增长率,必然导致人均生活水平的下降。因此,保持适度的人口出生率和适度的人口总量是必要的。同时,适度人口还意味着人口中的劳动力结构和数量的供给,与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相符合。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料的数量,必须足以吸收劳动量,足以通过这个劳动量转化为产品。如果没有充分的生产资料,„„劳动就不能得到利用;„„就没有用处。如果现有生产资料多于可供支配的劳动,生产资料就不能被劳动充分利用,不能转化为产品。”, 如果人和物的比例关系不能满足社会扩大再生产,甚至简单再生9产的需要,发展的可持续就会遭到破坏。当然,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是建立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上,而是依靠人口质量和素质的提升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上。马克思强调人口素质提高的重要性,“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马克思当时就看到,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同样的生产规模对劳动力的数量需求下降,而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却提高了。同样,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也会反过来影响生产的方式。低素质的人口必然采取外延式、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的投入大而产出低,对生态环境损害大,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低,是不可持续的。“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 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而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也需要像物质生产一样需要转变生产观念和实施生产计划。恩格斯指出:“„„必须立刻进行这种(社会主义)改革,原因是只有这种改革,只有通过这种改革来教育群众,才能够从道德上限制生殖的本能”。?“如果说共产主义社会在将来某个时候不得不像已经对物的生产进行调节那样,同时也对人的生产进行调节,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0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4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4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8页 14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那么正是这个社会,而且只有这个社会才能无困难地做到这点。”? 关于全面协调发展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论述了经济内部不同部门10要协调发展,而且论述了城市与乡村的区域间、工业与农业的产业间的统筹发展。马克思在论述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时,详细阐述了生产资料生产部类和 11消费资料生产部类之间应按一定比例协调发展,才能保证整个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持续进行。马克思还指出:“城市和乡村的对立的消灭不仅是可能的。它已经成为工业生产本身的直接必需,同样它也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必需。只有通过城市和乡村的融合,现在的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染才能排除,只有通过这种融合,才能使现在城市中日益病弱的大众把粪便用于促进植物的生长,而不是任其引起疾病。”,而且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可以发挥城乡的优点而避免二者的缺陷,“公民公社将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将把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点”。,并且通过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来消除城乡的差别,“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其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强调了精神文化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的协调发展,认为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虽然决定了精神文化生产的发展,但是精神文化生产的发展也对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起到反作用。“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而且,精神文化生产发展的成果要与物质资料生产的成果一样为人民所共享,“„„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交方式等等——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去获得,而且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41-642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46-647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0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96页。 15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并加以进一步发展。”? 第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全面协调发展的目的指向了人,强调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本身。在这里,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人的全面、充分和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而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 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基础”,而人的全面、充分和自由的发展又 12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 (三)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私有资本积累规律必然引发人的不平等、非均衡和片面发展,带来人的异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灾难。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同以往社会相比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性,赞扬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财富,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财富还要多还要大,但是,又同时指出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积累和生产,受到资本主义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两极分化以及劳动阶级有效消费不足的限制,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发展必然不断地被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所打断。私有资本运动的规律强迫资本家,以牺牲劳工的身体、健康和闲暇,降低劳工的工作条件,压低劳工的生存条件以及损害环境等手段,实现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节约和利润最大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按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5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80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83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7-10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01页。 16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它的矛盾的、对立的性质,还把浪费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压低工人的生存条件本身,看作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从而看作提高利润率的手段。”? “在各个资本家都是为了直接的利润而从事生产和交换的地方,他们首先考虑的只能是最近的最直接的结果。„„而不再关心商品和买主以后将是怎样的。„„西班牙的种植场主曾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以为木灰作为肥料足够最能盈利的咖啡树施用一个世代之久,至于后来热带的倾盆大雨竟冲毁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这同他们又有什么相干呢,”, 私人资本对利润的追逐是过去一段时期和当今世界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的根源。 马克思指明,只要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实行自然和生产资料共同所有、计划统筹经济、治理社会民主,就能达到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统一、人的解放与自然解放的统一,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的对立矛盾,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总之,我13们要正确处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态自然观的思想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理论为指导,才能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保护好生态环境,使我国的现代化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只要我们坚持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和谐社会,社会主义事业一定能取得伟大成就。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6页。 17 第二章 云南省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实践及存在问题 第二章 云南省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实践及存在问题 云南省昭通市因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负荷重而成为云南省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全市辖10县1区、143个乡镇、1178个村民委员会,国土面积2.3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97%。2005年末总人口524万人,少数民族约占11%;农业人口484万,约占总人口的92%;11个县市中有10个国家重点扶持县,其中3个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县。是乌蒙山片区集“老、少、山、边、穷”为一体的特殊贫困区域。 一、云南省昭通市情简介 昭通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下游,与四川、贵州接壤。 (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昭通便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为我国“南丝绸之路”的要冲,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国家级文物袁滋摩崖石刻、省级文物汉孟孝琚碑及东晋霍承嗣壁画墓、青铜文化等历史文物,都见证了昭通发展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脉络。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昭通,中共中央在威信县召开了“扎西会议”,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近现代以来,抗日名将罗炳辉,中共早期革命先驱刘平楷,云南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国柱,辛亥革命元老、护国名将张开儒,爱国将领龙云、卢汉、曾泽生,国学大师姜亮夫,当代英雄徐洪刚等一大批雄才俊杰诞生于此。 (二)区位特殊,地处要冲。昭通因其处于昆明、成都、贵阳、重庆等城市的交汇地带,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云南北大门”之美誉。东南面与贵州毕节地区相接,西南面与曲靖会泽、昆明东川相连,西面、北面、东北面与四川凉山、宜宾、泸州毗邻。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昭通市正在成为云南连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门户,是内地入滇乃至南下东南亚、南亚的便捷通道,也是长江经济带对接东盟的重要桥梁。 (三)钟灵毓秀,物产丰饶。昭通青山育翠、黑土藏金,有资源“金三角”的美誉。水能资源富甲云南,全世界装机容量前3位的水电站就有2个位于昭通境内,是“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的重要能源基地,其中与 18 第二章 云南省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实践及存在问题 四川交界的金沙江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总装机超过3300万千瓦,总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矿产资源丰富,已知矿产资源33种,现已探明储量22种,煤、硫储量居全省首位;有色金属为云南三大基地之一。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是全国品质最优的野生天麻核心区域,是中国南方最大的优质苹果基地,是全国山嵛菜、马铃薯、白魔芋种植最适宜生长和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 (四)民族众多,风情各异。昭通是多民族散杂居住地区,全国56个民族中,昭通有31个,其中10万人口以上的有苗族、彝族、回族。昭通是云南回族居住较为集中,人口最多的地区。苗族花山节、彝族火把节、回族开斋节都有丰富的民族特色。 (五)风景宜人,美不胜收。有享誉海内外的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国内最大的露天温泉“水富西部大峡谷”,有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点之一的“扎西会议会址”,还有彝良小草坝、大关黄连河、盐津豆沙古镇、水富铜锣坝国家级森林公园、巧家大药山自然保护区等旅游景点。 (六)充满希望,前景广阔。2011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65亿元,同比增长14.7%;完成财政总收入86.2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2.59亿元,同比增长21%和27.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7.39亿元,同比增长38.86%。随着金沙江水电资源开发和云南国际大通道建设的不断推进,昭通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已进入了一个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云南省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实践 进入新世纪以来,昭通市全力推进项目整合、产业开发、人口转移、社会参与,为昭通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截止到2009年末,全市累计解决了96.15万人的温饱问题,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179.05万人下降到82.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6.02%下降到14.78%。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922元增加到2455元。有65万农村困难群众告别了岩洞、窝棚、杈杈房和茅草房;转移安置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贫困农户15160户,计65209人;外出务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农村基础设施和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和进步。 19 第二章 云南省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实践及存在问题 (一)通过资源整合,增强可持续发展综合效益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规划、集中投入,相互配套、形成合力,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以县为平台,切实加大资金项目整合力度,集中力量进行开发式扶贫。2001年至2009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近5亿元,整合各类资金8.2亿元,组织实施了2个片区开发、2个乡、400个行政村、3031个自然村的整体扶贫开发推进。2003年以来,昭通市共筹措资金5亿多元,集中解决了14.5万户65万贫困群众住岩洞、窝棚、杈杈房和茅草房的问题。特别是2008年以来,昭通市委、市政府把消除茅草房列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实事来办,全市共整合安居工程、异地搬迁、茅草房改造、地震安居、灾后恢复重建、特殊党费等项目,统一进行村庄规划,相对集中连片地解决了61090户,27.5万人居住茅草房的问题,效果显著。 (二)通过产业开发,牢固可持续发展的成果 昭通市把产业开发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切入点,集中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畜牧、马铃薯、蔬菜、蚕桑、魔芋、林果、竹子、天麻八大农业优势产业。2001年以来,共投入各类产业扶持资金11.68亿元,加快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经济林果和经济作物发展到2009年的310.7万亩,猪、牛、羊存栏发展到2009年的393.6万头(只);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67个,扶持发展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市级以上重点涉农企业增至43家,各类涉农企业销售收入达15.2亿元,比2000年的1.2亿元增长11.7倍。如鲁甸县龙头山镇光明村,通过扶贫开发,选择发展了花椒这一特色产业,至2009年底,全村户农户共种植花椒达11000亩,户均7亩,干椒总产量达46.1万公斤,人均花椒收入达3386元。 (三)通过人口转移,推进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昭通市把人力资源作为农村"第一资源型经济"来培育,大力实施"百万劳务输出工程"。2006年以来,共投入资金5749.8万元,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1.11万人。2009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达112.87万人,工资性收入111.8亿元,农民人均务工纯收入119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8.5%,成为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产业。如昭阳区三甲村,依托劳务输出,走出了一条从外出务工到回乡创业之路。现全村回乡创业人员已达200多人,办规模化养殖场16个,带动发展标准化家庭养殖场600个。200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600元。 20 第二章 云南省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实践及存在问题 (四)通过社会参与,构建可持续发展大格局 "十一五"期间,昭通市制定并实施了"百千万帮扶工程"。主要做法是:县区派出100个工作队驻村帮扶129个贫困村,不脱贫不出村;组织1200个市、县区、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挂钩帮扶1000个贫困村,不脱贫不脱钩;发动4.6万名干部职工结对包扶4.7万户贫困农户,不脱贫不变换;其中市级领导每人挂钩1个特困村、结对包扶3户贫困户、处级干部每人结对包扶2户贫困户、一般干部职工每人结对包扶1户贫困户。并且制定相应的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对各级领导、工作队、挂钩帮扶单位和干部职工实行挂牌监督,严格考核,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挂钩帮扶、企业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大扶贫格局。据不完全统计,各级挂钩单位共派出51万余人次深入挂钩村开展帮扶工作,直接投入和帮助落实资金9.19亿元,帮助落实扶贫项目8385个,项目投资6.24亿元,为挂钩村和结对包扶农户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有力地助推了扶贫开发的进程。 通过上述举措,有力推进了昭通减贫进程,推动了昭通民生问题的改善,为昭通市的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云南省昭通市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 (一)云南省昭通市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昭通市一直处于贫困落后的状况。云南省昭通市11个县区中有10个属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区。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45元,分别为云南省和全国水平的73%、47%;年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18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3,占云南省贫困人口的1/3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10,是全国贫困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2009年,昭通市年人均纯收入800元以下的深度贫困人口近60万,约占全市贫困人口总数的32%,绝大多数居住在高寒冷凉山区、河谷干旱缺水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中,有80个贫困乡(其中,19个民族乡)、300个特困行政村(其中,125个民族村)、3409个深度贫困自然村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真正成了扶贫攻坚的“硬骨头”,解决他们的脱贫问题困难更大,成本更高。在这些贫困人口中,32万人属于残疾贫困人口,30万人基本丧失生存条件,6万人仍然居住茅草房。昭通市人口负荷重,农业人口比例高,人均耕地仅1亩,土地产出率低、承载能力有限,部分地区基本丧失生存条件。在已脱 21 第二章 云南省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实践及存在问题 贫人口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低水平温饱,因灾、因病返贫现象较为突出,贫困发生率35%,远远高于云南省和全国的贫困发生水平。而世界城市化的规律证明,城市化水平必须达到 30%, 才是居民较为理想的生活环境。 昭通市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化水平滞后,绝大多数居民无法享受到城市化带来的福祉。 (二)云南省昭通市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究 1、恶劣的自然条件,是昭通市难以致富的先天制约。 昭通市位于四川平原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土地贫瘠,气候恶劣,生存发展条件相对较差。昭通市山高谷深,峰峦重叠,沟壑纵横,最高海拔4040米,最低海拔267米,生态环境脆弱,属于干旱、冰雹、洪涝、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多发区域,形成了“无灾不成年”的特殊市情。相对沿海、沿江和平原等地区而言,距离城市经济中心地带较远,交通、信息闭塞,山高路远,地理位置不利,明显处于区位上的劣势。另外,由于区位上的边远劣势,即使有一些有产出效益的自然资源,许多都遭到了短视的、破坏性的开发。或者是少部分人获利、大部分人仍然贫穷的开发,或者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开发。2009年,昭通市有11个县区、143个乡镇、1178个村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304.7万人,因灾死亡39人,失踪2人,因灾倒塌房屋516户1860间,严重损坏3306户9766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9亿元。 2、落后的基础设施,使昭通市错失发展的良好机遇。 昭通市历史上“咽喉西蜀、锁钥南滇”,素有“小昆明”之称。建国以来,随着国家重点建设的战略转移,昭通的发展一度被边缘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非常缓慢。建成的1.5万公里公路中,二级以下公路占96.7%,等外公路比例高达52.7%;饮水困难人口还有208万,占总人口的37%;水利化程度仅31%,比云南省、全国分别低10个和28个百分点;城镇和电网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单一的产业发展,使昭通市缺乏脱贫的有力支撑 2009年,昭通实现生产总值320.5亿元,仅相当于昆明市的17.4%和毗邻曲靖市的36.8%。从生产总值的构成看,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 22 第二章 云南省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实践及存在问题 72.9亿元、130.2亿元和117.4亿元,分别仅相当于昆明市的63%、16%和13%,相当于曲靖市的46%、29%和45%。尽管昭通已初步形成了烟草、矿冶等产业体系,但仍然结构单一,缺乏产业集群,支撑效益不明显。推进扶贫开发,仍面临着产业基础差、支柱产业弱、增收渠道少等突出问题。在昭通,受自然条件、人力资源等客观方面的影响,贫困山区农村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里,停留在“牛耕、火种、人播”的劳作状态下,农民没有多少收益,还要耗费大量的成本和支出。受多种因素叠加的的影响,二、三产业发展不顺,市场交易和买卖关系相对封闭,活力不足。 (四)短腿的社会事业,是昭通市良性循环的严重障碍 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是昭通市长期摘不掉“贫困帽”的重要原因。截至2009年底,昭通人均受教育年限仅7年,低于全国水平2年;高中教育普及率仅30%,比全国水平低42个百分点。卫生、文化事业十分落后,每千人拥有的医疗服务人员和医疗床位仅1.3人和1.7张,有超过10%的农民群众还无法收看电视和收听广播,多数村委会没有文化室和图书室。 (五)庞大的人口存量及相对低下的文化素质,使昭通市陷入贫困的恶性循 环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昭通市户籍人口为582.095万人,十年间增长户籍人口87万余人;全市常住人口521.35万人,居全省第三,占全省总人口数的11.34%。人口总体增长过快的现象已得到有效遏制,人口自然增长率均显著高于全国及云南省的平均水平。在山区达到97%的贫瘠土地上,人口密度却是是云南省平均水平的一倍多。金沙江上游的开发涉及到17万的移民工程,更会凸显加重人地之间本来就很紧张的矛盾关系。可以预见,昭通人口的数量“优势”欲转化为质量优势,尚待时日。而且,昭通市人口存量的结构存在一定问题。一些贫困山区的人口构成出现老、少、幼在农村居多的局面,所占比例较大,而真正的劳动力中、壮、青年人口不断外流,贫困山区发展出现了人口劳力荒。 文化素质是衡量一个地方人力资源强弱态势的重要标志。在昭通市的贫困山区,居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统计显示,93.5,以上的居民没有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人们的文化生活单调乏味,大多停留在原始的文化生态里,只是看看电视、听听广播,健康的娱乐方式过于单调,迷信、赌博借机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一些 23 第二章 云南省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实践及存在问题 偏远山区的人们目光短浅,思维狭隘,小农思想严重,不能够很好的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在国家取消农业税、种粮补贴等支农惠农优惠政策实行后,一些人的安逸享受之风大有盛行之风。 四、云南省昭通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是全面贯彻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支持,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更加注重优化区域布局,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 (二)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战略需要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西部地区城镇与农村发展的差距在不断的拉大: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与中东部地区发展水平和速度逐渐接近;不过,在许多山高水深的边远山区,人民群众依旧沿袭着老式的、陈旧的谋生手段和思维模式,还普遍处在贫困之中,有的甚至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进一步在拉大。 1由于“相对贫困”将在昭通这样的地区一定时期内存在,亦由于脱贫致富攻坚战需要宣传、发动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因而,“扶贫”既是人民大众急需解决的现实困局,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追求共同富裕的长远价值取向有机地统一了起来。昭通正在开展的扶贫攻坚,当然要着眼于推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 24 第二章 云南省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实践及存在问题 (三)是保护“乌蒙片区”环境资源的需要 昭通所处的“乌蒙片区”生态环境的显著特点就是环境问题突出,具体表 2现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沙化退化迹象、植被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剧减,生态状况总体呈恶化趋势。造成“乌蒙片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如对森林的过度开采、对土壤的过度使用、对部分山体的肆意破坏、选择开垦对象不对、对水资源的利用不当等。要解决“乌蒙片区”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怪圈,关键是通过阻止环境退化,保护、改善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因为只有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土地生产力才会提高,土地承载人口的数量才会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才会得以不断改善。 可持续发展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但资源问题是其中心问题。富饶的自然资源是一笔丰富异常的天然财富,是大自然恩赐与人类社会的礼物。自然资源包括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大类。不过随着城镇化、社会化、工业化的发展,人类正在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其结果必然导致自然资源基础的削弱甚至枯竭,进而影响到环境和生态平衡。昭通市在自然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昭通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资源宝地。昭通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080万千瓦,占云南全省的20%,可开发装机容量1800万千瓦,占全省的25%,居云南省之冠;除了巨大的水能外,昭通还拥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昭通全市11个县(区)均有煤炭分布,含煤面积达4271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19%的发源地;另一方面,昭通是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地。于2008年完成的昭通市北部片区综合科学考察,共记录到:4个植被型、5个植被亚型、19个群系和44个群丛,高等植物207科、751属、2094种,哺乳动物92种,鸟类356种,两栖动物39种,爬行动物54种,大型真菌243种。中国新记录种8种,云南新分布种有28种。因此,昭通的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对西部地区至关重要,而且对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独特的作用。 25 第三章 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第三章 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思考 一、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思考 (一)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1、自然资源丰富 昭通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资源宝地,有资源“金三角”的美誉。水能资源富甲全滇,煤硫储量居全省首位。 昭通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是“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的重要能源基地,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080万千瓦,占云南全省的20%,可开发装机容量1800万千瓦,占全省的25%,居云南省之冠。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三座巨型电站等水能资源总装机容量超过4000万千瓦。 除了巨大的水能外,昭通还拥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已知矿产资源33种,现已探明储量22种。昭通全市11个县(区)均有煤炭分布,含煤面积达4271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19%,全市成矿地层多,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条件优越,在已发现的33种矿产资源中,煤、硫、铅锌、银、镁,硅石等为优势矿种。其中煤炭储量165.82亿吨,探明储量93.09亿吨,占全省探明储量的33.5%,昭通盆地褐煤储量81.99亿吨,为我国南方最大褐煤田;硫铁矿为全国五大矿区之一,探明储量6689万吨,预测总储量14亿吨;有色金属为云南三大基地之一,其中铅锌探明储量158万吨,石英砂探明储量8800万吨。昭通市正在建成云南省新兴的煤炭工业基地,滇东北火电基地,云南省水电基地,进而形成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能源基地。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是全国品质最优的野生天麻核心区域,是中国南方最大的优质苹果基地,是全国山嵛菜、马铃薯、白魔芋种植最适宜生长和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还有杜仲、魔芋等特色产品驰名省内外。 可以说,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资源宝地,昭通是东部地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结构的重要物质支持和保障,是国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后备生力军。 2、文化资源丰富 昭通地处滇川黔结合部,是滇东北高原的一颗璀璨明珠,素有“锁钥南滇, 26 第三章 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思考 咽喉西蜀”之喻,自古便是中原入滇的要道。 昭通是云南文化“三大发祥地之一”。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在漫漫的历史发展兴废嬗变中,秦开“五尺道”,汉置朱提郡,唐设乌蒙府,清雍正九年,弃“乌暗蒙蔽”之嫌,取“昭明宣通”之意而得名“昭通”。悠久的历史,使这里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物遗迹,唐朝袁滋摩崖石刻、汉代孟孝琚碑、晋代霍承嗣壁画墓享誉海内外。 朱提“其民好学,滨犍为,号称多士,为宁州冠冕”。原云南省主席龙云、卢汉,原中共湖北省及满洲省省委书记刘平楷,抗日名将罗炳辉,辛亥革命陆军总长张开儒,解放军中将曾泽生,“国学大师”姜亮夫,天文学家陈一得,当代英模徐洪刚„„一大批仁人志士、英才俊杰都出生于昭通热土。 昭通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国际重要湿地、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山包国家公园,瀑布之乡黄连河,世界天麻原产地、天然氧吧、清凉胜地小草坝,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豆沙古镇,中国西部最大的露天温泉西部大峡谷,“乌蒙山颠”大药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铜锣坝等自然旅游资源,同时还拥有汉碑晋墓、袁滋摩崖、僰人悬棺、秦五尺道、龙氏家祠等名胜古迹以及金沙江三大巨型电站的高峡平湖水电工业和扎西会议会址红色旅游资源等。 3、国家给予西部及昭通的优惠政策 2010年,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意见》 1强调,“西部地区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应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体现项目倾斜。”, 《意见》要求“加大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西部地区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财政用于节能环保、新能源、教育、人才、医疗、社会保障、扶贫开发等方面已有的专项转移支付,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加大中央财政资金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投入力度。”, ,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2010年。 ,同上。 27 第三章 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思考 2除了财政政策的优惠以外,《意见》还对西部地区的税收政策、投资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价格政策、生态补偿政策、人才政策、帮扶政策予以倾斜和支持。力促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跨入新世纪以来,昭通也是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战略发展机遇。第一,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将“乌蒙山区”列入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区域之一;第二,在云南省实施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战略中,昭通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第三,昭通丰富的矿产、生物、人力资源以及即将建成投产的两大水电站、两个火电厂,日益改善的交通设施,为发展特色产业、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第四,成渝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带的快速发展给昭通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新的机遇。 4、西部及昭通具有后发优势 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后期国家在推动工业化方面的特殊有利条件,这一条件在先发国家是不存在的,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是来自于落后本身的优势。美国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提出,我国学者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后发优势驱动假设”,认为 “迟发展”与“慢发展”地区可以直接吸收先进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其技术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要比最初开发的国家低得多,获得后发利益,从而可能发展起新的优势产业,追赶或超越先进的国家或地区。 昭通市的后发优势可以理解为:第一、通过对国外或者东部发达地区先进技术的模仿、消化、吸收并藉此予以创新发展,可以形成自身的优势项目或者产业;第二、通过发掘地方土特产品资源的潜力,予以设计包装,强力推介,可以形成农特产品的加工优势;第三、通过对自身水能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予以整合、重组和深加工,可以形成经济增长的新的突破点;第四、通过对自身区位优势的考量,予以利用和发挥,可以形成依托周边几个特大城市的次中心城市。 (二)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不利条件 1、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合理。 合理的产业机构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些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为“三、二、一”型,但是,我们现阶段的产 28 第三章 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思考 业结构类型为“二三一”型,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拉动,而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传统农业依然占有较大比例,这一特点在包括昭通在内的广大西部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2009年,昭通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为的23.9:42.9:33.2;同期,云南省是15.3:44.7:40.0;全国是10.6:46.8:42.6。在第二产业里,昭通市总体来看,还是产业分散,结构单一,缺乏相互的支持和支撑。最主要依靠的是烟草产业,其次是云天化的为主体的化工。 2、 地质地貌复杂,自然灾害频繁 所谓地质灾害,就是在自然和(或)人为因素的作用或影响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重大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在自然、生态、气候、植被、资源、地质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各地区贫困的成因、贫困的发展轨迹及贫困人口的特征各不相同,但他们的共同特性是地质地貌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存环境条件极为恶劣。 昭通境内,山高谷深,峰峦重叠,沟壑纵横,最高海拔4040米,最低海拔267米,生态环境脆弱,属于干旱、冰雹、洪涝、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多发区域,形成了“无灾不成年”的特殊市情。 昭通市主要分为以下地貌类型:高原湖积盆地、河流冲击平原、岗岭起伏山地、高原深谷、江边河谷阶地、高原丘陵和岩溶地貌。 昭通市境地处扬子地台滇东褶带,川滇南北经向带以东,属于新生代构造盆地,地壳相对稳定,地震烈度一般不大。但是紧邻昭通市西部的川滇经向带,特别是小江深大断裂活动强烈,属于一强震带,地震活动频繁又强烈,发生地震多会波及昭通。历史上昭通境内发生过多次较大地震。1948年,发生5.8级地震;1949年,发生5.0级地震;1989年,发生4.8级地震;1974年,发生了7.1级的强烈地震。进入新世纪以来,2003年11月15日,昭通市境内发生5.1级破坏性地震,11月26日又出现5.01级的强余震。2004年8月10日,鲁甸县桃源乡、昭阳区布嘎乡一带发生5.6级地震。尤其刚刚过去的2012年,9月7日,彝良县一天内连发5.7级和5.6两次强震,给昭通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带来重大损失。2013年2月19日,巧家县再发生4.9级地震。 昭通市境内,东部大部分地区属于昭通新生代盆地,地面起伏不大,地形坡度相对较小,一般不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但是在一些大规模采矿区域,地表植 29 第三章 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思考 被遭破坏,岩石较松散,加之采矿废石大量堆积,地下采矿坑道密布,在暴雨或长时间阴雨的情况下,极可能触发泥石流和较大规模坍塌。昭通97%面积是山地,地面起伏大,地形坡度陡、河谷交错,加之植被较少,岩层松散,极易引发泥石流和滑坡。2013年1月11日,昭通市镇雄县果珠乡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2013年1月28日,该县中屯镇再次发生山体崩塌和滑坡。 除了地震和泥石流灾害以外,干旱、冰雪、水灾也是给昭通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的元凶。2009年7月以来,云南省包括昭通市遭受60年不遇的干旱,农作物受损,人畜饮水困难,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2008年,昭通市遭遇了50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导致全市大面积停电,直接经济损失达33.01亿元。2011年冰雪灾害再次重创昭通。1995年5、6月,昭通市镇雄、威信等县遭受特大水灾。 3、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低下 人口增长过快和人口素质的普遍低下是云南省昭通市西部贫困地区资源开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随着人民生活状况的相应改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死亡率大为下降,人口增长明显加快。根据昭通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昭通市总人口从459.24万增至521.35万,十年共增加了621145人,增长13.53%。云南省增长7.20%,全国增长5.84%,人口增长率是云南省平均水平的2.253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2倍;平均每年增加62114.5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28%,云南省为0.70%,全国为0.7%。 受特殊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发展的影响,昭通市的另外一个显著的人口特征是文化素质低下。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昭通市常住人口中,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760人上升为2616人,云南省是5778人,全国是8930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3425人上升为4896人,云南省是8376人,全国是1403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11920人上升为21837人,云南省是27480人,全国是38788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49383人上升为55476人,云南省是43388人,全国是26779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281826人,文盲率下降为5.41%,云南省是6.03%,全国是4.08%。由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落后,面对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低素质体力劳动者需求量不断减少的状况,潜在的就业压力会越来越严重,与先进发达地区 30 第三章 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思考 相比,昭通市的经济低增长,人口高增长的不利态势,必将进一步拉大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的差距,也必然导致人口与其他要素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和加剧,可持续发展的步伐也会受到阻碍。 二、实现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实现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路径 胡锦涛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 3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科学论断明确地阐述了人才强国战略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诸方面的重要作用。昭通市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人才的匮乏、人才的流失及浪费并重,这已经成为制约昭通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按照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异是导致地区差异的最重要的因素。西部地区特别是昭通这样的经济落后地区,由于区位的劣势、自然环境的恶劣,许多人才是望而却步、望而生畏,不过如果我们的策略对头,那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这一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 1、大力培养、开发、利用好本地人才 从数量上看,本地人才是大多数,在昭通市的经济社会文化体育各方面是绝对的主力军,对于昭通市历史上及现在将来的贡献也是占据着主导地位;从实用性来看,本地人才因为对本地的资源环境、气候、人文、风土人情很熟悉,容易进入工作状态;从认同感来看,本地人才因为自小出生成长在这里,所以有很多亲朋好友,有很强烈的归属感,很容易打开工作的局面。 所以,在待遇、工作条件环境与别的地区相同或相近的时候,大多数的本地人才还是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工作,回报乡里的。所以,留住人才的首要因素也是关键因素就是要将一些本地的人才留住。 2、调整收入分配制度,用待遇留人。 好的待遇是人才得以安心生活、舒心工作的基本保障。按照市场规律,优秀、高端人才,必须要有相应的优厚的待遇。东西部在私企外企的待遇的差别不是很大,在西部的国企、高校或者是科研院所差距就很明显。西部一些单位部门由于 ,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讲话,201年5月。 31 第三章 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思考 各方面的因素所限,不可能为人才提供十分优厚的待遇,因为也要顾及同事、上下级等等因素,不能过于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但我们也要尽其所能,尽可能的为优秀人才提供好的条件,改革原有的分配制度,建立以业绩和效益为基础,体现“按贡献分配”为原则。收入的分配政策要向关键岗位和一流人才倾斜,使人才真正体会到单位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和认可。同时,昭通市也应该争取一些财政的政策支持,通过财政补贴、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等方式,最大限度的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收入及待遇差异。 3、为人才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发展空间,用事业留人。 建设一个有利于人才发挥聪明才智的工作环境, 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从根本上说,人才流动的过程就是个人价值进一步实现和不断升值的过程。在其他条件相近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地区和组织更加尊重个人价值、鼓励个人发展的,那它就更具有诱惑力和吸引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有着高低不同的层次,而高端人才需要的显然不是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和物质需要,而是属于高层次的“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一个单位或部门有着良好的生活、居住氛围, 富有魅力的文化, 宽松、公平的就业环境, 开放民主的工作作风,对于人才的诱惑也是无穷估量的。更关键的是,要为人才在科技立项方面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让有能力的科技人才获得更多的资金和机会,给人才提供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最后,作为主管部门应对科研程序、经费配置、课题评价及成果鉴定方面进行定期的核实和监督,确保科研成果的公正性。 4、加强与东部地区的合作, 采用“为我所用”的用人方式。 昭通市应该争取省级或中央的相关政策,比如每年向昭通市安排一些挂职干部,这些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或许在昭通只是呆上一两年,但是由于他们思想解放、观念先进,对于促进贫困地区思想观念的转变还是有着重要的作用的。 昭通也要多倡导与东部的高校、科研院所及对口支援单位的人才合作交流。昭通可以派出去人员进行详细考察,发达地区的人才也可以来昭通顶岗锻炼,也许作为个人来说时间不长,但是只要形成这种长效机制,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昭通的发展会产生由量到质的转变。 5、大力发展多层次教育,盘活人才存量,用好现有人才。 32 第三章 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思考 西部要发展,教育是关键。教育的发展可为西部地区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科技及管理人才。通过盘活党校、职业中专、农校、财校、技校、昭通学院等培训资源,做好党员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的的培训,提高现有人才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各种人才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业务水平得以提高,使其更能适应自己的本职工作。要不断进行公开选拔、公开招聘、公开竞聘等形式让一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自己的用武之地。有计划、有步骤的选派一些有发展前途的的骨干人才去高校、科研院所进行深造,也可以选派一批年轻干部去一些急难险重的部门,比如信访、移民、计生等锻炼提高。也可以选派一些年轻干部进行部门之间的交叉锻炼,或者直接去一些乡镇、村委会、社区进行挂职。 (三)实现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路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现象日益严重,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越加严重。2007年,饮用水危机毫无征兆地降临到江苏省无锡市,其罪魁祸首就是太湖蓝藻。小小蓝藻也会严重影响千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会触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敏感神经。2009年,在湖南省浏阳市镇头镇双桥村,以湘和化工厂为圆心向外500米延伸,周围田野里的庄稼渐次呈现出深黄色、黄绿色、绿色三种不同颜色,这就是镉污染的典型特征。2010年,福建省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铜矿湿法厂发生铜酸水渗漏事故,9100立方米的污水流入汀江,导致汀江部分河段污染及大量网箱养鱼死亡。不仅仅是在东部,即使是在西部省份云南近年来也是发生了多起人为的污染事故。2008年6月开始,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阳宗海水体被严重污染,其中的砷浓度超标,直接危及2万人的饮水安全。2011年8月,云南省曲靖市发生一起重金属污染事件,陆良化工实业有限公司的5000吨铬渣倒入水库,水体中致命六价铬超标2000倍。所以,西部地区不能再走东部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更不能对生态环境问题掉以轻心,社会发展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指导,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1、市委、政府工作观念和工作职能的转变 (1) 牢牢树立绿色GDP观念,建立全面合理的经济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普遍采用GDP这个统计指标对经济增长状况进行衡量,但是这个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没有反映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不能准确地反映 33 第三章 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思考 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和人们的福利状况。因此,用GDP指标来衡量经济的增长是是要慎重考虑的。要想实现经济发展,昭通市必须建立全面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从而全面考核经济社会增长的实际情况,来衡量地区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相互促进、互利共赢。所以,我们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指标来规范相关责任人的行为。比如树立绿色GDP的考核指标;建立资源损耗指标;建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损失指标等等。 (2) 招商引资的项目必须通过环保的审查和认定 招商引资是生产要素的流动过程,是从高成本的地方流向低成本的地方。通过招商引资可以帮助解决贫困地区资金短缺的问题。一个地区要发展,必须要招商引资,特别是对像昭通市这样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在我国,许多项目都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在一些落后地区,因为贫穷的原因,一些政府领导只要见到投资商开发商,往往只重视短期经济效益,首先考虑到的是财政收入的做大做强,就置环保于不顾,甚至明知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是一意孤行。所以要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审查制度;做好对招商项目的规划;做好对于国家发改、环保、规划、土地政策的研读。 (3) 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 建国以来,我们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战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经历了一些挫折。改革开放后,国家调整了国民经济结构,加强农业、轻工业和商业。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们重点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结构升级。但是,迄今为止,我们的经济模式依然没有完成预定的转型升级,以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为特征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依然有相当的市场。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我国西部地区包括昭通市在内的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人口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压力迫使村民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大面积开荒,从而造成土层变薄,土地沙化、石化,水土流失严重。同时加剧了气象灾害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更严重的是,导致江河、库塘、沟渠泥沙淤积,许多水利工程报废。 不过我们惊喜地看到, 昭通市在过去的几年对于生态环境修复所做的努力和成果。“十一五”期间,完成营造林390.3万亩,新建各类产业基地240万亩,建设沼气池16万口,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0万亩。城镇面山、昆水线昭通段两 34 第三章 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思考 侧,关河、白水江、金沙江等几大江河两岸,以渔洞水库为主的湖库四周逐步绿化;高寒冷凉山区、干热河谷区、石漠化严重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的恢复;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得到较好的保护。国土绿化步伐明显加快,森林覆盖率达到31.6%,林木绿化率达到51.2%。 2、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 造成西部地区环境问题的除了本身的脆弱性外,外部性也是一个主要原因,而要解决外部性问题必须通过法律法规来强制管束行为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因此,为了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针对环境公益及其多样多元的特点,构建和完善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一系列法律体系,将有助于切实有效地解决西部地区的环境问题。 昭通市要加强研究,有的放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相关精神,修订和完善现有地方规章制度,弥补空白及不完善的地方,前瞻性地拟订有关土壤及化学污染、生态保护、环境监测、环境损害赔偿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要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建设项目必须保证环保设施同时计划、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制度、实行环境目标责任制等三项环境管理制度。 加大力度加强和完善环境保护等法律实施情况的评估、规划、宏观调控和监督。例如,可以进一步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功能,扩大社会舆论、新闻媒体和社会团体的监督作用;加强区域、流域环保工作的协调和监督,查处突出的环境违法问题;还可以建立和完善严格的执法检查制度,力使执法检查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循环经济是在近期国内学术和政策研究领域中频繁出现的一个学术词语。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博尔丁便提出了“循环式经济”这一概念。1998年这一词语被带到中国。它通常是指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是指物质资源遵循“3R”原则,循环流动与高效利用相结合,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之目的。 (1)要加大宣传,更新观念。要加大对各类部门、单位和国民关于循环经济重要性、紧迫性的宣传,让这一概念得到社会的一致认同和重视。广泛传播循环 35 第三章 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思考 经济理念,宣传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成功经验。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剔除原有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转为坚持“五个统筹”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 (2)拓展体系完备的工作思路。要想发展循环经济,就特别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要立足现实,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五个统筹,制定系统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区域、行业和部门利益要综合协调,以长远发展和大局为重,主要问题要抓住,重点领域、优先领域和战略步骤要确定。 (3)制度建设和科学技术创新应该并重。要统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制度层面的政策设计和技术层面的不断创新要齐头并进。对现有的相关政策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像经济核算体系中突出绿色GDP、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来平衡我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投资机制尝试市场多元化。对现有经济模式、生产技术与过程、管理方法的改进和创新要不断加强;项目立项的充分论证以及项目中、后期的评估及节能减排领域重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也不容忽视;与此同时,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多角度掌握循环经济的动态发展,研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4)大力建立长效机制。由于循环经济具有不同的参与主体,例如政府、企业、大学、公众等,我们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此外,探讨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有效联系机制,完善政府考核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 (三)实现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制度路径 “制度是经济绩效的决定性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当然包含物质性的和非物质性的。制度作为非物质性和非技术性的要素,对于约束或者激励经济主体的行为,规范经济的运行秩序,从而激发经济行为的有效生成,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作为一个深度贫困的聚集区正处在加快赶超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和关键阶段,能否以优质高效的政策制度,宽松良好的投资环境,来聚集生产要素,直接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与否。 制度的创新应该基于如下原则: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符合本地区的实际状况、追求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统一、符合宏观与微观统一原则。 1、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政务环境 昭通市能否在广泛的合作与博弈中赢得先机,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资源禀赋、 36 第三章 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思考 地理区位和基础条件,还取决于政策制度是否优越、政府服务是否优质、社会环境是否优良。 在行政审批方面,要合理合法的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规范审批权限。昭通市自从2008年以来,对全市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大规模清理和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由先前的320项,精简压缩为79项。要科学编排行政审批的方法、流程,节俭审批程序,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办事效率。要凸显政务服务中心的作用,才能使行政效率大幅提高,行政行为更加规范。 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实现昭通经济社会的腾飞与跨越,需要创新政府管理模式,持续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可以通过权力的下放、移交和委托等方式,使政府职能由“管理”转向“服务”,切实把政府管理职能重心转移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创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上来。 2008年以来,昭通重点推进的以“四零四最”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效能建设是大胆的尝试和有益的实践。“四零四最”,即服务受理零推托、服务事项零积压、服务质量零非议、服务对象零投诉;办事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好、行政成本最低、社会环境最优。昭通市又推行“马上办”、“一线法”、“全程代”等具体配套措施,努力实现新突破、迈出新步伐。 深化投资服务方面,想方设法建立完善帮企业解困、助企业发展的措施和在 办法。尝试市级领导干部挂钩联系重点企业工作制度;试行重大项目协调推进制度;推进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及时发现和纠正投资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严厉打击各种侵商、损商、坑商行为,严肃查处各种“吃、拿、卡、要”行为,坚决纠正各种不作为、乱作为形象,切实为投资者提供安全稳定的良好环境。同时,注重加强平安昭通建设,推进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努力为来昭通发展的客商提供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解决子女就学等后顾之忧,为吸引和留住外来投资商奠定坚实基础。 2、 创新扶贫制度和模式 中国在上世纪80、90年代施行的扶贫战略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背景共同作用情况下形成的,这是一种将扶助穷人与实现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战略。其目的是促进贫困人口集中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来实现稳定减缓和消除贫困目标的战略。不过,跨入新世纪,随着我国 37 第三章 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思考 在扶贫开发进入全面攻坚阶段,扶贫制度是到了该的创新的时候了。 前段时间,《南方日报》报道,一则标语为“热烈祝贺新邵县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新时期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落款为“中共新邵县委、新邵人民政府”)在网络疯传,引发网友热议。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以贫困为荣呢,主要是现在中央和地方对于贫困地区的十分重视,我国先共有592个贫困县,一旦某县被纳入贫困县大名单,那将能获得巨额的财政支持。 所以,我们要进行的扶贫制度创新根本目的就是要建立和完善能够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法律制度,使得国家、社会、部门和贫困人口一起纳入扶贫战略之中,让贫困地区物质、精神、文化、制度、人口和生态的再生产相互促进与相互协调,促成各要素相互增殖。鉴于此,笔者认为,昭通市在配合中央及省的相关扶贫政策的基础上,还应该在如下方面做好文章: 第一,考虑直接帮扶。昭通市近年来主要的做法是通过整合整村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通达工程、文化室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高稳产样板创建、安居工程、异地搬迁、茅草房改造、民居地震安全、灾后恢复重建以及特殊党费等 筹措资金,开办项目。这其中就有一些直接帮扶困难户的举措,如整合安居工程、异地搬迁、茅草房改造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尝试。第二,鼓励社会大参与。昭通市推进了市级领导“三联系两深入”制度,制定并实施了“百千万帮扶工程”。七目的就是调动全市广大干部全身心的投入到扶贫攻坚的大战略中间。“百”是指“县区派出100个工作队驻村帮扶129个贫困村,不脱贫不出村”;“千”是指组织1200个市、县区、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挂钩帮扶1000个贫困村,不脱贫不脱钩;“万”是指发动4.6万名市、县、乡三级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结对包扶4.7万户贫困农户,实行一包到底,不脱贫不脱钩,其中市级领导每人挂钩1个特困村、结对包扶3户贫困户、处级干部每人结对包扶2户贫困户、一般干部职工每人结对包扶1户贫困户。第三,适时依靠市场运行。在政府的监管下,充分利用银行及非政府组织的中介机构,提供给贫困户一资金、技术信息上的帮助和支持。如三峡总公司、红塔集团、昊龙公司等企业和昭通市慈善会等社会团体近两年就斥资近10亿元,投入市内贫困地区,为加快昭通脱贫步伐做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38 第三章 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思考 (四)实现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科教路径 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当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教育的高度进步,正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很多经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成功时间表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注重人才培养,依靠科技进步,这样才能掌握激烈竞争的主动权,其经济实力就越发达,现代化程度就越高。 2002年,江泽民指出,“中央正在采取有力措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这为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西部地区要抓住和用好这个机遇,在调整经济结构,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干成一些实实在在的事。中央将继续给予支持和帮助。”,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告诉我们,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科教兴国战略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和保证。只有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持续加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够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和实施标准。科教兴国战略必然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和方向,始终围绕可持续发展来提升科教水平,提高民族素质。 4昭通的科教创新主要“以科技富民强市为目标,以提高科技创新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为主线,以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主题,启动实施建设创新型昭通行动计划,着力组织实施一批支撑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科技计划项目,加大民生科技工作力度,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扩大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重点产业竞争力。” 科技项目的规划、组织、实施要适合昭通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比如,“昭通市昭阳区抓住被确定为全省“马铃薯高产创建活动项目实施区”的机会,在小龙洞、靖安两个乡,每乡安排核心区100亩,展示区1000亩,示范区10000亩。 本部分内容多借鉴《昭通市科学技术局2009年工作成效》一文。 ,江泽民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宁夏代表团的审议”的讲话,2002年3月8日。 39 第三章 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思考 在种植品种、规格双行垄植、配方施肥、小型多功能农机具的使用、病虫防治、核心区划线覆膜、技术培训方面作了统一部署。并结合自身职能,进行多规格高产创新试验,如:核心区用黑白两种地膜覆盖试验对比、双垄密植和单行密植试验对比、不同施肥量试验对比、相同技术措施不同品种的试验对比等。” 昭通市要围绕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八大重点工程,确定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建立适应昭通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区域创新体系、自主创新环境和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努力实现烟草、能源、煤化工、矿冶建材、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等重点产业实现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能够取得重大进展,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能够得到广泛应用;形成一批具有昭通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建成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科技创新能力有较大提升,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为建设创新型昭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围绕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组织实施八项科技创新工程。“一是重点产业科技创新工程。着重抓好烟草、能源、煤化工、矿冶建材加工、优势农产品加工、现代生物加工6个方面的基地建设。二是重点行业和企业重大技术改造工程。以支柱产业为重点,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对重点企业进行重大技术改造,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三是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工程。推广和应用节能减排实用技术,尤其是在重点产业和高耗能企业,实施一批节能减排重大科技项目和综合示范工程。四是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重点推广一批农业实用新技术,建设科技水平高、产业化优势突出、有市场竞争力的畜牧、马铃薯、天麻、苹果、竹子、桑蚕、魔芋、核桃、苦荞等农产品加工基地。五是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在烟草、煤化工、矿冶建材等领域应用一批新工艺、新技术,开发一批新产品,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建立一批企业研发机构,提高企业的科研能力。六是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工程。整合科技资源,联合全国、全省科技网络,建设科技资源信息库,完善农村“12396”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七是创新型人才培育工程。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新人才,创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创业的环境条件,完善科技人才信息化管理。八是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工程。认真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兴建一批科普阵地,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公众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 40 第三章 昭通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思考 加强和完善科技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具体有:一是加强和改进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相关责任制,强化绩效考核。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包括《科学技术进步法》和省的《实施条例》等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三是加大科学技术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四是充分利用大专院校与国际、国内社科院、高校科技合作渠道,加强重点行业、技术和产业领域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快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利用。五是健全科技工作责任制。六是努力营造自主创新的氛围。 41 后记 后 记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今时代以及今后很长时期内必须始终坚持的,而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全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只有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等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协调,积极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文明的发展之路,才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才能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像昭通这样的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可观的,但是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可能需要几代人甚至是几十代人的艰苦努力。其中的地理条件恶劣、经济状况不景气、人才模式单一、人口素质不高等等,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作为未来昭通市的一名普通工作者,不管今后的路多么艰难,我一定会立足本职,踏实工作,力争为昭通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为昭通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贡献自己的微博之力。虽然路途艰难,但是我相信:只要沿着既定的目标前行,胜利就会在远方~ 42 43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人民出版社,1971年;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人民出版社,1974年;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 10、列宁选集(第2卷、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 11、国务院《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2000年; 12、江泽民文选(第1卷)[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3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14、温家宝:《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M],2009年11月3日; 15、胡锦涛:《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M],人民日报,2011年4月27; 16、李琳、刘一良: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西南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 17、赵曦: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M],《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 18、厉以宁著,《非均衡的中国经济》[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1月第一版;19、李强:中国扶贫之路[M],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年; 20、Todaro , Micheal P. Economic Development, sixth Edition ,Addtion Wesley Lougman an UNDP , 1999,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 New York. [J] 1997; 21、洪银兴主编:《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 2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J],北京,2001 43 44 参考文献 年10月; 24、王录仓,谢永成.生态脆弱型贫困区社会经济地域系统的特征与作用机制[J].西北师范大学报(自然科学版)[M],2004 年.第40卷; 25、厉以宁/朱善利主编: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二届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2008) [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7月; 26、张新伟:市场化与反贫困路径选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J],2001. [2]论坛组委会编:第三届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2010年12月; 27、雷明 等: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之路:基于云南昭通地区调查研究[J],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11月; 28、朱善利 等:产业选择与农民利益--宁夏固原扶贫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 29、Steven Haggblade;Peter B. R. Hazell 非洲农业的成功之道——供未来学习的经验[J],Johns Hopkins 大学出版社,2010年; 30、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农村发展的—系列文件,《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 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 划(1994- 31、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历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以及发改委、农业部、教育部、卫生部、科技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公布的资料; 32、《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期评估报告; 33、历年的世界银行年度发展报告; 34、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重庆日报, 2004年4月; 35、郑良芳:《对2003年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和建议》,经济研究 参考资料,2004年第23期; 36、周良民:《新兴工业化与我国技术创新战略》,经济研究参考资料, 2004年第93期; 37、邵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社区研究.昆明理工大学,2002; 38、刘晨阳:云南乡村区域中心发展模式研究.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第2期; 44 45 参考文献 39、王海: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40:郭建宏,钱莲文,彭道黎,欧阳钟辉: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优势能力空间关联分析.2007年第2期; 41、甘时勤:论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支持.四川大学.2004; 42、艾大宾: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市场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1; 43、汪青松:论当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两次战略西移.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4月; 44、张红:西部地区环境改良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第3期; 45、韦艳:开发西部能源的战略思考.北京商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46、王静爱:中国人口分布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47、蔡建葭,我国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 年 4 期; 48、毛锋、米红,可持续发展研究态势析评,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 年 1 期; 49、周民良,发展中西部的理论意义与现实选择,社会科学战线,1997 年 4 期; 50、历以宁,贫困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国社会科学,1991 年 4 期; 51、邓英淘等,西部大开发方略,文汇出版社,2001.1; 52、周毅,西部反贫困研究——迈向小康,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1.12; 53、H.E. Daly, Toward Some Operational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Economics,1990(1); 54、WCED, Our Common Future: from one earth to one world, Oxford Uni. Press. 1987; 45 46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 《循环经济的哲学分析和政策建议》,《理论纵横》,2011年第二期。 [2] 《浅议政府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角色转变》,《乌蒙论丛》,2011年第一期。 [3] 《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优秀论文集》,2011年12月。 46 致 谢 本人的这篇硕士学位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姚顺增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课题的选择到学位论文的最后完成,姚老师始终都给我提供了细心的指导和大力的支持。更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姚老师不慕虚荣,宅心仁厚,对学生认真负责,一个学者的严谨和务实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希望借此机会向姚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本文得以最终完成,也是与云南民族大学马列部其他老师的帮助分不开的,尽管他们没有直接对我的论文进行指导,但在开题时也给我提供了不少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的建议,他们是张建国老师,黎贵优老师,苏丽杰老师,杨燕同老师等,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感谢同窗好友匡卫红、陆键锋、王婷、张江、李静静、邵爱婷以及更多我在此不能逐一列出名字的同学,他们和我共同度过了三年美好难忘的研究生时光,为我的论文写作提供了很多帮助,我非常珍视和他们的友谊。祝他们前程似锦,事业有成~ 感谢我的爱人、儿子,有了他们在背后默默的支持与鼓励,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想对他们说声:老公、儿子,你们辛苦了~ 感谢云南民族大学对我的培养~ 感谢在学习期间、课题研究过程中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 最后,向对本论文进行评审的各位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 研究生三年既是学业的终点,又是事业的新起点。带着恩师的期盼,学友的祝福,今天我们昂首上路~ 徐继梅 2013年3月于昭通 47
本文档为【2010级马原专业-徐继梅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野下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966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5KB
软件:Word
页数:64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7-10-13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