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1年东北石油大学教育科学学院706教育学基础综合(一)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基础辨析题精编

2021年东北石油大学教育科学学院706教育学基础综合(一)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基础辨析题精编

举报
开通vip

2021年东北石油大学教育科学学院706教育学基础综合(一)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基础辨析题精编第1页,共23页2021年东北石油大学教育科学学院706教育学基础综合(一)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基础辨析题精编主编:掌心博阅电子www.handebook.com第2页,共23页特别说明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该题型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考研复习首选资料。版权声明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

2021年东北石油大学教育科学学院706教育学基础综合(一)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基础辨析题精编
第1页,共23页2021年东北石油大学教育科学学院706教育学基础综合(一)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基础辨析题精编主编:掌心博阅电子www.handebook.com第2页,共23页特别说明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该题型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考研复习首选资料。版权声明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www.handebook.com第3页,共23页一、2021年东北石油大学教育科学学院706教育学基础综合(一)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基础辨析题精编1.课程就是教材。【答案】对于课程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把课程与教材相等同,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观点。其出发点是首先把课程视为学科,而教材是学科的载体,在这一意义上,课程成为学科的代名词。但在现代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如果仍然把课程视为学科或教材,无疑缩小了课程的内涵,并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发生矛盾。当代大课程观指导下的学校改革,很大程度上把课程视为学校文化的象征,课程改革意味着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方式等众多方面的变化。因此,这种看法只能代表一种看法,却不是课程的定论。2.教育决定人的发展。【答案】错误。这是教育万能论的观点。这种观点主张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主张通过教育可以把人训练成任何一种人,认为教育可以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凌驾于社会之上去发挥它的主导作用,还认为教育可以不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而任意决定人的发展,否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天赋差别。此外,影响人发展的因素还有遗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总之,人的发展受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此观点属于单因素论,故题干说法错误。3.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成熟先于心理成熟。【答案】正确。(1)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②在同一时期,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也是不均衡的。教育工作者要重视研究不同时期个体的成熟状况及其特征,了解成熟期,抓住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教育措施,积极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2)儿童生理成熟先于心理成熟,这是由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的,我们不能无视这一点,要看到生理的基础作用,先是生理成熟,然后才是心理成熟。4.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答案】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任何教学组织形式必然要涉及到对教学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安排,因此,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但教学活动总是处于一定的时空限定之中,表现为对时空的创造性应用,比如开放课堂、分层教学等教学组织方式,就是对教学空间的设置。因此,教学组织形式也体现为对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5.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答案】错。教师有多种角色,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是教师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现代的教学活动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活动,而且是师生相互交往的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客体活动是相互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心灵的培育者、学生的朋友、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同时教师自身还是学习者和学者。6.德育就是道德教育。【答案】(1)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2)德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以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贵的过程。①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等,其中所谓思想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www.handebook.com第4页,共23页政治教育即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和立场;道德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以形成高尚的品德;法律教育即传递法律知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能力,使学生知法、守法,并能正确地运用法律。②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个体的品德心理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道德素质,使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热切的道德信念和较高的道德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的教育过程。它是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律教育等相对而言的。(3)综上所述,就广义的德育而言,道德教育仅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德育的全部,所以把德育与道德教育等同起来是不对的。但就狭义的德育而言,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所以把德育说成是道德教育,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7.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答案】正确。【解析】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对人的培养的总要求,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确立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是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因此,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8.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答案】正确。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教师方面的、学生方面的和环境方面的。但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教师的师德修养、知识能力、态度、个性品质无不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学生受教师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的影响很大。教师必须平等对待学生、热爱学生。教师偏爱优生、忽视中间生、厌恶“差生”,会使学生与教师产生不同的距离。(2)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领导方式有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三种。只有在民主型领导方式下,师生关系才能民主、平等、融洽。(3)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不仅表现在学识上,而且表现在教师的创造性上。学识渊博是学生亲近教师的重要原因之一。(4)教师的人格因素。老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性格开朗、气质优雅、兴趣广泛的教师最受学生的欢迎。9.人是教育的产物。【答案】错误。【解析】“人是教育的产物”的观点表示人是由教育生产出来的,是一种外铄论的主张,过分夸大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种,主要包括遗传素质、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因此,人不是任何一种力量的单独产物,而是遗传素质、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多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因此,题干中的观点一方面忽视了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忽视了人在自身发展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仅仅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以偏概全,过分夸大,是错误的。10.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答案】错误。(1)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2)师生关系随着主体需要、相互作用的内容和方式以及环境等因素的www.handebook.com第5页,共23页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特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在人格上是相互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和心理层面上是相互影响的关系。理想师生关系的标准是:尊师爱生、相互配合的关系;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关系;合作共享、共同成长的关系。(3)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一方面,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有利于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一味地以学生为中心,容易造成学生放任自流,容易滋生个人主义,师生人格上也并不能平等。所以不能简单地以学生为中心,而是要构建师生共同体。11.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的目标。【答案】(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1993年时,我国还没有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而到了1999年,面对世纪之交的新形势,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因此,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战略思想,指出深化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为此,在此次改革中,提出了调整现有教育体系机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减缓升学压力。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12.教育目的就是教育培养目标。【答案】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级合格人才的总要求或共同标准,培养目标是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或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如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的类别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培养目标均会不同。教育目的直接反映的是教育方针的有关思想和规定,间接反映的是一定时代社会生产和政治经济对人才的共同要求。培养目标则在宏观上体现教育目的对人才质量的共同要求,微观上体现各类别各专业的不同培养任务以及社会用人市场的专业需要。因此,教育目的和培养目的之间既是联系的又是区别的,彼此是一般和具体的关系,教育目的的落实离不开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要体现教育目的。因此,不能将教育目的与教育培养目标相等同。13.“教育先行”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答案】这种观点因为绝对而片面。“教育先行”的基本含义是教育超前发展,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条件下,为了发展经济必须注意首先发展教育;其二,教育目标超前制定。人们通常按照第一层含义理解“教育先行”。但这并非意味着教育永远先于经济发展,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还可以是并行或后行,这与一国的国情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教育先行”并非是普世真理,只是各国的具体国策,受到时空等条件的限制。14.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答案】错误。(1)首先,师生关系指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而以一定的方式结成的相互之间的动态联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和学生显示出各自的角色、地位、行为方式和相互的态度。教师与学生是相辅相成、相对存在的。其次,良好师生关系是师生主体间关系的优化,从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结果来看,具有四个基本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心理相容、教学相长。(2)“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强调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而不是直接干预学生的学习。主张教育过程不应由教师直接进行,而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经验或体验。这是不正确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综上,建立理想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有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及平等的师生观;并且充分信任学生,主动接近学生,民主公正地对待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以自身的形象影响学生。www.handebook.com第6页,共23页15.杜威属于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答案】杜威曾说过“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无目的”。因此,有人说杜威是教育无目的论者。但这段话只不过是杜威对目的主体问题做的一点提示。在杜威的哲学和教育理论中,杜威明确承认目的和教育目的的存在。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讲,所有的目的都是人的目的,没有人的参与和介入,任何活动不仅不会有目的,而且活动本身根本就不会存在◦在讨论杜威的教育目的时,关键在于搞清楚杜威支持什么样的目的,反对什么样的目的。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认为外在的教育目的不能顾及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固定的目的不具灵活性,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具体情况;终极的目的是一种理论上的虚构。他明确提出,“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实际上杜威是将“生长”作为其教育的目的。因此,杜威主张以生长为教育的目的,其主要意图在于反对外在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压制,在于要求教育尊重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使儿童从教育本身中、从生长过程中得到乐趣。16.生产力决定教育性质。【答案】错误。政治经济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即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规格、教育的结构、内容、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和组织形式。17.教学模式即教学方法。【答案】错误。【解析】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具有概括化、理论化的特点。教学方法是为有效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和目的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教学方法具有实践性、双边性、继承性的特点,还具有具体、可操作的特点。教学模式包含了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等,属于较高层次。因此,二者并不能等同。18.师生关系是由教师来决定的。【答案】错。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既有主观的、教育内部的、直接的,也有客观的、教育外部的、间接的。首先是教师因素,教师的态度、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和人格因素都影响着师生关系。其次是学生因素,学生对教师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的亲疏。再次是环境方面,包括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组织环境。19.美育就是素质教育。【答案】错误。【解析】美育,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美育是为了素质教育的实现,美育和素质教育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20.教育不生产物质财富,所以教育是一种消费活动。【答案】错误。教育虽然不直接生产物质财富,但是可以间接地提高生产力,从而创造出更显著的经济价值和利益,是一种生产性投资。(1)教育的经济功能方面: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劳动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所有这些都表明教育也是一种生产性投资。(2)人力资本理论方面:舒尔茨等人力资本理论学者,尤其重视教育投资的作用,他们认为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活动,也是一种投资活动。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一种可以带来丰厚利润的生产性投资。人力资本可以提高人力品质,一个人所受教育水平越高,工资收入就相对越高;对社会而言,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才,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www.handebook.com第7页,共23页综上所述,教育不仅是一种消费活动,更是一种投资性活知,所以题干说法错误。21.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答案】错误。(1)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及其管理规则的总称。教育机构系统又包括两部分一是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二是教育的管理机构系统。管理规则指的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章、条例等。(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与分工等关系。(3)教育制度与学校制度的关系学制是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教育制度比学制的范围更广,学校教育制度更具体。总之,二者紧密联系但是不能等同。22.德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答案】德育顾名思义即道德教育。但在我国,一直以来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把思想、政治、法律、品德等方面的教育统合在一起,甚至中小学德育教材也命名为“思想品德”。由此,形成了德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通俗理解。但这种理解在道德教育理论上是存在分歧的。因此,不能简单地这样表述。23.1951年学制奠定了我国新学制的基础。【答案】正确。1951年学制吸收了原来解放区的经验、1922年学制和苏联学制的合理因素,发扬了我国单轨学制的传统,使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保证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1951年学制反映了当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继承了解放区教育的优良传统,批判地吸取了旧学制中某些可资利用的东西,它奠定了我国新学制的基础,对发展我国人民教育事业和全国经济文化建设都起了重要作用。24.德、智、体、美、劳各育之间是辩证统一的。【答案】正确。【解析】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首先,各育间不可分割。因为各育都具有制约或促进其他各育的因素,各育的发展又都离不开其他各育的配合,都需要其他各育与之协调。其次,各育间不能相互代替。因为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内涵,都具有自己特定的任务,各育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满足人发展需要的价值都是通过各个不同的作用体现出来的。任何一育都是不可替代的。25.作为教师,不一定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但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答案】错误。【解析】教育目的是指培养人的质量要求,亦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它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教育“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关于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二是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关于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作为教育功能的确定性指向,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一培养目标一课程目标一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进行的基本条件。但是只有具体的教学目标,而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26.德育过程是学生的品德发展过程。【答案】错误。www.handebook.com第8页,共23页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与学生的品德发展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德育过程引导并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不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本身。品德的发展过程是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的发展过程,有自己独特的规律。不能把二者混同。27.教育受制于社会,所以教育要完全服从于社会需要。【答案】错误。(1)教育受制于社会,是因为社会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如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人口等对教育都有制约作用(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文化知识、模式、传统等都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模式和变革;科技不断促进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教育是有相对独立性的,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其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以及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所以,教育的发展还是要关注教育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的,尤其要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考虑人的需要。综上所述,题干的说法忽视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所以错误。28.“因材施教”的提出主要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答案】错误。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育固然要依据这一特点来进行,但更重要的是“因材施教”的提出主要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发展水平、先后和表现方式的差异,以及个体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水平、自主选择方向的差异等。29.德育是教育的道德目的。【答案】“教育是道德的首要目的”与“德育是教育的道德目的”两种表述很容易引起混淆。但后面的表述是错误的。因为,倘若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道德目的,则是将教育的目的从人转向了无主体的活动。30.课程评价主要是学生学业的评价。【答案】错误。关于课程评价,有不同的定义。课程评价是测量学生在学业方面实现预期行为目标的程度;课程评价就是运用专业知识判断课程实施的过程。一般认为,课程评价既包括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又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二者是同等重要的。31.动物界存在着大猫教小猫抓老鼠,大鸭教小鸭游水的现象,说明动物界存在教育。【答案】错误。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动物在养护幼仔方面虽然与人类抚育后代有些相似,但动物的活动只是一种本能活动,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反射活动。而人类的活动是自知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将改造世界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从而产生教育活动。题干中的说法无视入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认为在动物界也有教育,古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总之,题干的说法忽视了人类教育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以此观点错误。32.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统一概念。【答案】错误。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33.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受教育程度。【答案】(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www.handebook.com第9页,共23页(2)教育对政治的作用不仅表现在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而且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①教育传播科学真理,启迪人的民主观念。只有具有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的公民,才能建立民主的社会和民主的政体。②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民主化是现代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追求,它表现为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即入学机会的平等、教育过程中的平等和教育结果的平等。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是一国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③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民主的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推动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提高至整治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更重要的是真正的民主教育本身能直接影响每个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民主的教育中增强民主意识,成为推动民主政治的中间力量。(3)一个国家普及教育程度越高,人的知识越丰富,越能培养公民意识,认识民主价值,推崇民主措施,推动民主化进程。所以,一个国家民主程度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受教育程度这种说法是正确的。34.通常我们所说的教育制度实际上所指称的就是学校教育制度。【答案】(1)这种说法是不恰当的。(2)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及其管理规则的总称。它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形态。在现代教育制度形成的过程中,最先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是学校教育系统。因而最初的教育制度就是学校制度。所以把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除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还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之外,幼儿教育机构、校外儿童教育机构和成人教育机构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于是形成了以学校教育机构系统为主体的包括上述其他教育机构系统在内的更为完善的教育机构系统。这已远远超出了学校教育制度的范围。所以现在人们所讲的教育制度已不限于学校教育制度了。(3)我们现在所说的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机构与组织系统及其运行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区别于非学校的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及它们的运行规则,区别于社会教育系统及其运行规则等。所以我们所说的教育制度实际上所指称的是学校教育制度的说法已经不恰当了。35.人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教学方法。直观是知识掌握的开端环节,是感性经验的重要来源,是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的起点,因此,教学都必须从直观开始。【答案】正确。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直观手段,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并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有:(1)直观手段的选用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各科教学的特点;(2)直观教具的选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3)运用直观手段,要与教师适当的讲解相配合;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4)教师要合理考虑使用直观教具的数量、时间和地点。主要依据是:学生的认识、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特别是低年级,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教育效果看,运用直观手段,使学生感到形象、鲜明、生动有趣,容易巩固所学知识。36.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过程是指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过程。【答案】错误。【解析】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教学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即教师在整个教学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个体专业www.handebook.com第10页,共23页发展的具体内容是:(1)专业知识的发展。(2)专业技能的发展。(3)专业情意的发展。(4)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资格证书是国家颁发给个人、允许其从事教师职业的一种资格凭证。从事教师职业首先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但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不等于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教师个体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终身的专业发展过程。37.教育受制于社会,因此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取决于社会的现实要求。【答案】错误。(1)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天然地是社会的一个环节,受制于社会,比如,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一个社会的教育目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科学技术促进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变化和拓展;人口影响着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教育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单独存在。(2)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因此,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选择也要考虑人的因素,即依据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来确定。(3)教育还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为: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及原理;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综上所述,社会的现实要求是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的确定与选择的重要依据,此外,还需关注人的身心发展、教育的内在规律等多个因素。38.理想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答案】错误。【解析】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随着主体需要的不同,相互作用的内容、方式的不同和环境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教育教学中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和心理层面是相互影响的关系。理想师生关系的标准是: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合作共享、共同成长。39.学校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思维和问题解决一般方法的训练上,而不应放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上。【答案】错误。【解析】题干中的观点将解决问题的能力看作一种不可分的单一能力,认为这种能力可以通过系统的心理训练得到加强。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已经确认,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多种子技能构成。如果不去有效地教会这些子技能,并对这些子技能进行概括、协调和整合,那么这种忽视学生对于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而一味追求普遍的、一般的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方法,便只能是一种幻想。培养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是进行专门训练,还是结合学科知识进行训练,目前尚有争议,但较多的研究结果支持结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来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故题干中的观点是错误的。40.科学技术必然引发教育的变革。【答案】错误。科学技术能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也能影响受教育者,还会渗透到教育影响的所有环节中,科学技术有了某种进步,教育或迟或早地会发生相应的变革。但是科学技术引发教育的变革只是一种可能,只有在适宜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中介作用下,才能变为现实。41.教学只不过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答案】错误。关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概括起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是大教学小课程观。它www.handebook.com第11页,共23页认为教学是上位概念,课程是包含其中的,课程只是教学的一个部分。第二种观点是大课程小教学观。它认为课程涵盖的范围要宽于教学,教学只不过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只是指课程的实施与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这两种观点看似截然相反,其实是相互关联的。课程主要强调学习的范围,教学主要强调教师对学生引导的行为。课程与教学属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两者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认为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42.课程目标的来源主要是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答案】错误。课程目标的来源通常有四:一是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二是学科的逻辑;三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四是社会的需求。43.教育发展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发展教育。【答案】(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2)生产力发展对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①生产力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既包括经济技术条件,也包括提出的客观要求。发展教育事业总要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有一定的人、财、物。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社会要求教育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发展,以保证生产力发展所需的人才。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因为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方式决定着劳动力规格,进而决定着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规格。③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学生的结构。表现在:教育经费的支付能力直接影响校舍建设等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需求程度。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的变革。生产方发展一方面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对学校教育内容提出要求,要求学校培养的人必须掌握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因此,学校教育内容总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更新。⑤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组织管理所使用的某些工具和技术手段,都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地获得改善和提高。(3)但由于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不平衡规律已具有新的形式,不能理解为生产力发展了再发展教育,而是要使教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先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要发展,教育需先行”。所以本题的说法是错误的。44.课程计划是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基本依据,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答案】这种观点正确。课程计划即通常人们所说的教学计划,是课程总体规划。它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学科门类及活动,确定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因此,它是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基本依据,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45.教育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答案】正确。首先,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即影响着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其次,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上。教育离开了人类积累的文化,就没有传授的内容,自然也不能称其为教育。再次,文化对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师生关系也产生一定的影响。46.义务教育的特点是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答案】正确。【解析】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是适当的。www.handebook.com第12页,共23页47.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必须废除对学生的惩罚。【答案】错误。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理想师生关系的标准是:尊师爱生、相互配合的关系;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关系;合作共享、共同成长的关系。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惩罚一直是教育教学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以此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警示和管教。在学校中,教师在运用惩罚这一辅助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前提是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即不能严重损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其目的在于制止不正当行为的再一次发生,给予一定程度的惩罚刺激,使其达到心灵的转变,以纠正错误行为。所以,适当的惩罚有利于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建构。因此,题干中的说法是错误的。48.人的各层次的需要是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的,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就不存在了。【答案】错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成五个层次,人的各层次的需要是相互依赖和重叠的,髙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而已。同时,人们的需要层次不仅仅表现为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且还具有:各层次的需要是同级存在、相互交叉的。每个人都有这五种需要,只是在某种条件下无法同时追求或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先满足低级的需要。在不同的情况下每个人最为迫切的需要的表现是不同的,即重要性排序不同。马斯洛需要层次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反复性。49.德育的目的是通过他律实现自律。【答案】这种观点正确。这与道德的本质有关,道德既具有社会公共属性,也具有个体享用功能。道德只有最终成为个体内心的力量,才能真正约束人的行为。但在人成为道德人的过程中,希望人们内心主动滋长出道德是不现实的。因此,道德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比如法律等强制力来实现,也就是通过他律实现自律。50.师生关系是主导主体关系。【答案】错误【解析】在社会道德和心理层面是相互影响的关系。51.教育模式是教育方法和教育理论的综合。【答案】错误。道德教育模式是一种考虑教育机构中关心、判断和行动过程的方式。每种模式都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德育模式既不是德育方法,也不是单纯的德育理论,它包含着理论、程序、结构、原则、策略等。52.教师是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答案】错误【解析】教师作为教学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教师在整个教学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其最终目标是达成专业的成熟,使教师由新手型教师发展成专家型教师,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53.试析“没有学过教育学,教了几十年的课一样能办好教育”这一观点。【答案】错误。(1)认为“没有教育理论,一样有教育实践”的观点忽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www.handebook.com第13页,共23页的密切联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实践依据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探索。教育工作者应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才能避免盲目探索,更有效率地实现教育目的。(2)教育理论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意义重大。从理论功能上讲,掌握教育理论有利于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从实践意义上讲,掌握教育理论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以提高教育质量、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还可以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缺少理论的指导,教育实践难以取得成效。总之,此观点割裂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所以是错误的。54.教育应与人的天性合作。【答案】正确。教育应与人的天性合作是指教育应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一方面,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这些规律对教育产生制约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遵循量力性原则;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教育要关注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恰当把握儿童语言、思维、人格发展的关键期,积极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另一方面,教育的开展基于人的天性,对于人的天性的促进作用或引导作用有限,教育切不可违逆人的天性,这样会造成不良的影响。55.素质教育就是要增加上文体课。【答案】错误。【解析】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从而形成以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精髓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就是要增加上文体课,这只是对素质教育形式化的理解,课程数量的增加不一定意味着学生的文艺和体育能力的发展。此外,素质教育还应该重视智育、德育、劳动技术教育。56.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答案】正确。【解析】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指人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57.从杜威对教育目的的看法方面可以判断他主张教育无目的论。【答案】(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2)杜威基于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持续不断改造的过程的主张提出,教育本身是一个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没有其他的目的。他说:“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但这不表示杜威就是一个教育无目的论者。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推动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也就是教育的目的,而由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标则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杜威指责这是一种外在的、虚伪的目的。因而,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只是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设想的教育目的的重要价值,当然,只强调教育过程而抛开社会影响来讲教育目的,这是片面的。事实上,杜威又认为要完成教育在社会变革中的使命,就必须培养青少年使其具有维持民主主义社会、管理国家的能力,具有制造、生产的真实本领,也就是说杜威也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这就反映了杜威教育目的论的多维性。(3)所以,杜威不否认教育的具体目的,但反对人们给教育加上社会的功利性目的,我们不能说他是一个教育无目的论者,只能说他界定教育目的的角度有其独到之处。www.handebook.com第14页,共23页5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说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答案】错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但不能说明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环境按成分和性质为标准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指环绕着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界,主要有大气、土壤、水、岩石、植物、动物、太阳等。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从总体上制约着人的发展状态◦在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过程中根据人的主动性发挥的程度,可以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方式分为两种:被动接受和主动选择。所谓被动接受,指人总是首先接受和适应环境的影响,然后才能获得发展。所谓主动选择,是指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离不开个体的主动选择,需要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首先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人对环境的主动选择和能动的活动是实现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59.学制的建立主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答案】错误。学制的确立既有社会依据,也包含人的依据。学制确立的社会依据:第一,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第二,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第三,受文化传统所制约;第四,要考虑到人口状况;第五,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人的依据: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60.学校教育应确立德育为首的目标。【答案】这种认识是正确的。通常认为学校教育由德、智、体、美、劳五育构成,五育之间的关系是:德育首位,统领其他各育,智育是基础和条件,美育、体育以及劳动技术教育是途径。但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往往智育首位,德育实效性难保。61.道德不可教。【答案】错误。道德是可教的,德育活动的开展正是基于“道德可教”这一原理。所谓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体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产生于人们共同的、特殊的人类需要,并满足这种特殊的需要,即调节和确定人们之间各种关系的需要以及个人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需要。道德作为一种特殊形式,体现着人的主体性。道德是人在自身需要推动下自己创造的。道德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主的人的领域。每个人都有对道德的诉求,在对道德的追求中,个体会发挥自身的积极求教的主动性。德育的开展本质上就是将道德规范有效内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道德由知、情、意、行构成,道德知识由外到内,融人道德情感,提升为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链条。因此,道德是可教的。62.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矛盾的。【答案】错误。(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培养“劳动者”;要求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个性。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2)全面发展与个性展二者并不互相排斥。全面发展是指受教育者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展;www.handebook.com第15页,共23页个性发展指德、智、体等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全面和谐的发展,就不会显示出完美的个性。德、智、体等各种素质在个体身上的和谐发展,正是个性完美发展的表现。因此,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并不矛盾。63.学校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思维和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训练上,而不应该放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上。【答案】错误。这种观点割裂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将能力和知识割裂开来。(1)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一系列子技能构成,如果不去有效地教会学生掌握这些子技能,并对这些子技能进行概括、协调和整合,忽视学生对于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掌握,而一味地追求解决问题一般方法的训练,对于达到效果只能是徒劳。(2)知识的掌握是能力提高的前提,而能力的提高又为知识的掌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二者互为前提,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64.终身教育就是成人教育。【答案】错误。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其思想主张教育在时间上贯穿人的一生,在空间上打通学校与社会、家庭的阻隔,拓展到全社会。终身教育是在成人教育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成人教育只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65.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要作用。【答案】此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而不是主要作用。首先,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其次,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最后,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66.非正式课程都是隐性课程。【答案】把非正式课程与隐性课程视为从属关系,混淆了二者的基本内涵。非正式课程与正式课程相对,正式课程是学校课程表中安排的,在学校中必须付诸实施的课程,在这个意义上,非正式课程的课程形式上具有多元性、课程内容具有临时性特征,但不管怎样,仍然属于教育者的有意识行为。而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教育者无法完全有意识设置,但却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的课程。因此,从教育者是否有意识的角度看非正式课程与隐性课程,二者是截然不同的。所以,题中的观点错误。67.“教育先行”是20世纪现代社会的新现象,它意味着教育发展必须先于社会的物质发展。【答案】此观点是错误的。教育先行是指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教育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引领作用。我国正处于现代工业化的过程之中,同时又面对知识社会时代的来临,知识不仅是力量,而且成了第一力量。这对我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国要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知识创新,掌握核心技术,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依靠教育来传播最新知识新技术,培养创新性人才。68.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以及劳动教育是相互关联的。【答案】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则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体育则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和实施。因此,这种观点正确。www.handebook.com第16页,共23页69.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是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答案】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在增加综合中学比例的同时,还重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如在普通中学增加职业性课程,为普通中学毕业生做一些就业准备,在职业教育中增加普通教育课程,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增加学生的适应能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正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呈现出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70.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答案】错误。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而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除了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外,还包括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制定者的教育思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生,因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71.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答案】正确。德育过程具有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其中最基本的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需要通过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引导他们进行道德实践,把他们从原有的品德水平提高到教师所要求的新的品德水平上来解决。72.课程即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答案】错误。【解析】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题干中所提及的课程只是狭义的课程的定义,是片面的,所以是错误的。73.教师的社会地位是由教师的经济地位决定的。【答案】错。教师的社会地位由教师的专业地位、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教师的职业声望等综合因素决定的,而不是仅仅由教师的经济地位决定的。因此,判定教师的社会地位应持全面的、宏观的、发展的观点,而不能仅以经济收入水平来妄下结论。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问题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加之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劳动人事与工资制度及法制建设诸方面的不足与缺陷,造成我国教师地位偏低问题难以得到彻底解决。74.教师劳动具有专业性。【答案】正确。现代教师劳动的专业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随着国民教育制度重心由量的积累到质的提高的转移,而不断朝着专业化的方向迅捷发展。这种专业性突出表现在教师对育人的崇高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上,对教育教学专门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教育活动的自主权上。75.课程即教学科目。【答案】错误。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科目的观点是不全面的,现在课程改革已明确把综合实践活动列入课程。杜威根据实用主义经验论,认为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但是这种界定显得过于宽泛。以巴西的弗雷尔为代表,认为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把课程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改造社会和社会活动规划等方面。由于人们不是指向同样意义的课程,故有关课程定义的分歧将会继续存在下去。76.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答案】正确。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但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www.handebook.com第17页,共23页受生产关系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人口状况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决定着教育的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文化传统将大大影响人们对教育内容的选择,现实的教育必然是建立在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的,文化传统将极大地影响人们对教育目的、内容、作用及方法方式的看法。人口状况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教育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重点的选择;(2)人口质量的高低对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此外,教育还有自身的独立性和规律,所以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单独决定教育的发展。77.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答案】错误。我国普通高中属于基础教育并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重在“基础”,重在学习基础知识(这里指广义的知识,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领域),“基础知识”的本质在于“一是它的普遍性,二是它的实用性”。基础教育阶段不是培养人才的,而是为培养人才打基础的,要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总之,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78.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答案】以上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1)教育目的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的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2)二者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总的要求或共同的质量标准;培养目标则是不同层次、类型学校或专业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3)但同时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即培养目标不能脱离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要体现、落实在培养目标之中。总之,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因而,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所以此命题是正确的。79.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是指教师的教育理论素质。【答案】错。教师的专业素质除了教育理论素质之外,还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教师的各项基本素质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一名合格教师身上构成统一的整体。80.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主要通过培养具有创新活力的文化人来实现。【答案】(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2)教育的文化功能:①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以文化为中介,客观上起着文化的传承和普及作用。正因为教育的独特作用,才使得人类积累的文化代代相传。②教育的文化选择、批判功能。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它必须对浩瀚的文化做出选择,根据统治阶级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对社会现实的文化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去伪存真,向学生提供科学的、有价值的文化,这既能引导社会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更能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选择和批判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③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教育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一是内在的教育过程本身。教育过程本身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对文化进行选择、整合,形成新的文化,促进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二是外在的交流活动。如互派留学生、对外学术交流和合作等,促进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④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3)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教育通过有组织有系统地把人类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使受教育者www.handebook.com第18页,共23页具备创造和更新文化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同时造就与发展相关的个性与创造力,因此本题中的说法是正确的。81.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的因素是职业教育。【答案】错误。劳动力再生产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教育和训练,即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具体说来,普通教育旨在传授一般的文化知识,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进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背景。职业教育旨在传授从事某一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提高人的劳动能力。82.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认为深化改革的目的是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因此提出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答案】(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战略思想,认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但提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却是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并要求“形成鼓励进行新的课程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83.德育是思想品德的教育。【答案】错误。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思想品德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84.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答案】正确。【解析】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德育的途径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道德教学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治课;间接的德育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如思想政治课之外的其他各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工作、少先队工作等。赫尔巴特特别强调:实际上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正是此题干的体现。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渗透于一切教育教学过程中,与此同时,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是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教学必须遵循教育性原则,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都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由此可见,德育的途径和范围非常广泛,甚至包括非学校教育的教育活动。因此,“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的说法是正确的。85.不能把学生主体性等同于儿童中心论。【答案】正确。(1)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强调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会自主选择目标、自我调控、自我发展。(2)儿童中心论认为,儿童生来便具有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冲动和倾向,这为教育提供了素材和基础,教育必须考虑儿童的本能要求。儿童经验的形成、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儿童的活动,由于儿童的活动才有可能使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该理论强调发挥儿童主动作用是正确的,但把儿童的主动性建立在本能论的基础上则是错误的。而且它过分夸大了儿童的www.handebook.com第19页,共23页主体地位,在管理上出现了一种放任主义的倾向。因此,不能把学生主体性等同于儿童中心论。86.教育制度就是规范教育的原则。【答案】由于制度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规范、规则,因此便推理得出教育制度就是规范教育的原则的观点缩小了教育制度的内涵。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结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结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因此,题目中的观点是片面的。87.学生的基本属性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答案】错。学生从本质属性上看是多元的,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是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人。也正是这些本质属性使学生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人。8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事,与高等教育无关。【答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的具体对象是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教育,因此,表面上与高等教育无关。但从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来看,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方式二者之间都不可分割。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教育教师,而这些教师是高等院校培养的;教师本人的受教育方式会影响到他们对教育的认识,进而把这种认识带到教学实践中。因此,基础教育改革涉及的是整个教育领域的事情。题中的观点是错误的。89.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主张儿童是教育的中心。【答案】正确。【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杜威的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代表作是《设计教学法》。杜威认为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他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和自动,将教师置于辅助地位。他认为,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中心,全部的教育教学都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教师只能处于辅助地位。这与赫尔巴特等人的“教师中心论”相反。90.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一种活动。【答案】(1)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2)德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所谓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的法纪要求来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经常而稳固的倾向和特征。品德包含的范围很广,道德品质只是其中一部分。广义的德育是涵盖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的总称,从这个意义上看这种说法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91.双轨学制是资产阶级学制,不适合社会主义国家。【答案】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僵化认识导致一些人认为一国的学制必然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因此,资本主义采纳的学制会带来社会的不平等,造成阶级的分化,不适合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能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接受教育,人们的教育需求越来越成为学制变化的依据,无论单轨学制、双轨学制还是混合学制,都是基于人们的需求而产生的。现代社会,各国学制更为复杂的原因即在于此。因此,题目中的观点是不正确的。www.handebook.com第20页,共23页92.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是:①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②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③人身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个人本位论者认为,如果按照社会要求去要求个人,这些社会要求就会阻碍个人本能的健全发展。【答案】错误。个人本论的主要观点是:①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②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③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的得到发展。个人本位论者认为,如果按照社会要求去要求个人,这些社会要求就会阻碍个人本能的健全发展。93.只要教育得法,人人都可以成为歌唱家、科学家、诗人。【答案】(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2)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环境,特别是对年青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①学校教育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使年青一代健康成长。②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③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他们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熟悉教育内容,懂得教育的规律和方法,能自觉地促进学生的思想、学业、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3)但教育也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对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发挥也是有条件的,低估遗传、环境的影响和作用而片面夸大教育的作用是不正确的。人的发展是遗传、环境、成熟、教育与个体实践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94.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速度。【答案】这种认识具有片面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的确存在密切的关系。一般认为,教育的发展水平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比如纵观教育发展史,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相比,无论在发展的规模,还是在发展的质量方面都相对落后。但这并非意味着生产力发展水平高,教育发展也呈正向变化,二者的对应性不是绝对的。因为,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多而复杂,生产力发展水平只是一个因素。除此之外,政治、文化以及特殊时期的战争、自然变化等都可能影响教育的发展。比较典型的例证是17、18世纪普鲁士教育的状况。95.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答案】错误。只有民主的教育才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民主的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推动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提高执政者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更重要的是真正的民主教育本身能直接影响每个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民主的教育中增强民主意识,成为推动政治民主的中坚力量。96.现代教育旨在为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答案】正确。(1)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意欲达到的目的和归宿,即教育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培养人的质量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都有制约作用。(2)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发展迅速,具有不可预知性和不确定性。教育目的的重要性要求教育目的必须要有前瞻性,面向未来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教育不仅要继承文化遗产,还要注重创新,培养出促进社会变革和引领社会发展的先进者,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总而言之,题干说法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前瞻性与引领性,故题干说法正确。97.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平均发展。【答案】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都获得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的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平均发展否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也否定了人的个性。www.handebook.com第21页,共23页因此,这种观点不正确。98.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答案】这种观点正确,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作为二者之间中介的德育内容与方法。但选择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的基本依据是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同时,选择的过程也必然受到教育者德育理论认识的影响。因此,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是基本矛盾。99.教育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答案】这种认识是正确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教育视为消费活动,经济学家舒尔茨改变了这种传统观点。他认为,人们需要有益的技能和知识,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人们却不完全知道技能和知识是一种资本,这种资本实质说来是一种计划投资的产物,这种投资在西方社会按照一种比传统的(非人力)投资大得多的速度增长,而且这种增长恰好是该经济体系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以经济学的观点看教育,作为公益品的教育,生产人力资本、产生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当事人的活动对未参与市场交易的其他当事人产生了直接影响。因此,教育有着显著的社会经济意义。100.教育为社会所制约,具有社会制约性。因而,教育是社会的附属品,没有独立性。【答案】此观点是错误的。教育为社会所制约,具有社会制约性,但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为适应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而产生、发展,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具有对社会的依存性,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教育又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在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由此实现着教育的社会功能,并表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一致的。可以说,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依据和主要体现。如果教育没有自己特有的社会功能,便不可能发展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形成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与继承性。主要表现为下述方面:第一,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第二,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第三,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101.现代教育旨在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答案】正确。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不同于相对封闭而稳定的传统社会,具有不可预知性和不确定性◦教育要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就不能只是再生产既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而且,面向未来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这说明教育不仅要传递人类的文化遗产,还要培养社会进步与变革的引领者和促进者。102.教育要迁就儿童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答案】此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为了有效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必须从儿童身心特点出发,适应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并不等于迁就儿童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其身心发展的水平。103.教育不直接生产物质财富,所以教育是消费事业,是社会的福利事业。【答案】(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2)教育虽不能直接生产物质财富,但它通过开发人力资本,提高和改善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取得比物质资本更显著的经济利益。所以教育也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教育的这一生产性表现:①教育是再生产劳动力的。它为经济发展的各部门提供一支具有足够数量、较高质量和www.handebook.com第22页,共23页搭配合理的人才队伍,即职业和专业教育能够直接生产劳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持。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通过培养大批人才,传承科学文化知识,并进行文化知识的再创造,使大量新的文化知识投入生产的时间缩短,创造出生产力。(3)由此可见,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消费事业,还是一种再生产事业。本题的说法是错误的。104.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答案】错误。【解析】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养成全面发展的个性。题目中的观点把教学看成实施智育的途径,忽视了教学同时还是实施德育、美育和体育的基本途径。即使作为实施智育的途径,教学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还包括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105.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答案】正确。【解析】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对人的培养的总要求,规定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确立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106.教育制度化是任何国家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答案】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教育制度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这是人类与自然、社会相互合作、相互发展的规律使然。人在不断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探寻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制度化是人类必经的历史阶段,通过人类理智化的成果——制度,实现有序社会的理想。但制度不是万能的,人类通过制度改造社会的同时,也陷入了制度化的囚笼,并带来了人自身的制度化,从而感受到自由的危机。因此,对于教育制度化应该历史地看待。虽然制度化不可避免,但要在制度化的过程中解决人类自身的危机。107.核心课程即主要课程。【答案】错误。核心课程又称“问题中心课程”“轮形课程”,是专业术语,是由学习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中心课程”和学习核心课程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周边课程”组成的课程类型。核心课程主张打破学科的界限,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教学内容,如环境保护等。主要课程是日常用语,是指学校所设课程中最重要、最基础的课程,如语文、历史、数学等科目。综合来看,核心课程属于综合课程,主要课程属于学科课程,各属于不同性质的课程。故本题错误。108.因材施教有悖教育公平。【答案】错误。教育公平是全社会关心的问题。教育公平主要是指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以及教育结果的公平。具体是指在教育中,要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在教育过程中有享受同等教育资源的权利,在最后教育结果的获得上享有平等的机会。这是我们目前教育力求达到的水平。但具体到教育过程中,教育公平不是平均主义,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即遗传、环境、教育和其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如有的早慧,有的大器晚成。因此我们在实施教育公平时要注意因材施教,以培养不同的人才,特别要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材施教就是让每个人都接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人尽其才,就是让每个人最大限度www.handebook.com第23页,共23页地成功,结合本人的特点,发挥其最大才能。这同样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即每个人都能通过教育获得自身最大的发展。因此,因材施教有悖教育公平的观点是错误的。相反,教育公平的实现有赖于因材施教。
本文档为【2021年东北石油大学教育科学学院706教育学基础综合(一)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基础辨析题精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60.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掌心博阅电子书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考试类电子书的编辑与创作工作。
格式:pdf
大小:81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0-03-12
浏览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