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张承志小说平民运命的人文关怀

张承志小说平民运命的人文关怀

举报
开通vip

张承志小说平民运命的人文关怀张承志小说平民运命的人文关怀 张承志小说平民运命的人文关怀 第7卷第5期 2005年10月 辽宁工学院 JournalofLiaoningInstituteofTechnology V01.7.No.5 Oct.2005 张承志小说平民运命的人文关怀 张芳 (辽东学院师范学院,辽宁丹东118003) 摘要:张承志给自己制定了,,为人民,,的创作原则,挚爱和同情生活在底层的普通人.男人在他的笔下是个硬 汉,但更是个追寻着自己理想,梦想的文化载体,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女人在他的笔下体现了一种圣洁的...

张承志小说平民运命的人文关怀
张承志小说平民运命的人文关怀 张承志小说平民运命的人文关怀 第7卷第5期 2005年10月 辽宁工学院 JournalofLiaoningInstituteofTechnology V01.7.No.5 Oct.2005 张承志小说平民运命的人文关怀 张芳 (辽东学院师范学院,辽宁丹东118003) 摘要:张承志给自己制定了,,为人民,,的创作原则,挚爱和同情生活在底层的普通人.男人在他的笔下是个硬 汉,但更是个追寻着自己理想,梦想的文化载体,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女人在他的笔下体现了一种圣洁的母性精 神,暗含了时代脉搏,反映了一代人的文化心态. 关键词;"为人民";文化载体;母性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7.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91(2005)O5—0046—03 一 ,"为人民"的创作原则 张承志曾这样形容他自己走上文学道路的方 式:一个放羊小孩,因为忍受不住内心的冲动,朝着 一 座神秘的高高铁门掷出了手里的羊鞭,铁门隆隆 开启,小孩走了进去,而眼前绵延着炎热的沙漠,冰 封的雪山和丛生的荆棘.小孩害怕了,但铁门早已闭 拢.他只能迟疑举步,踏上崎岖的小径.他走着,想 起自己那一群羊和温暖的家,眼里涌出了泪.从这段 比喻中,我们不难看出,张承志走上文学之路,是因 为从一开始就感觉到文学的神圣.是的,从他1978 年开始写作至今,创作丰厚,但无论从哪一篇作品 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他对待文学的热忱和挚诚,不仅 如此,在创作完《心灵史》即搁笔的想法还未实现多 久,看到文坛混杂,文人堕落的现象又拿起笔,以笔 为旗.这种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得不让我们钦佩. 他写小说,有他的服务的方向和目标,他挚爱人 民,所以一提起笔,就给自己制定了"为人民"的创作 原则.在《老桥后记》中他这样写道:"我非但不后悔, 而且将永远恪守我第一次拿起笔时就信奉的'为人 民'的原则,这根本不是一种空洞的概念和说教…… 哪怕这一套被人鄙夷地去讥笑吧,我也不准备放弃. 虽然我在丰富,修正和发展它的过程中也不无艰 辛."这里的"人民"是指那些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感动 震撼过他,曾给予他美情,美感,美育的 过,激励过, 那些底层的普通人.所以,他从"为人民"出发,执着 地探索人生的真谛,进而形成他较为鲜明完整的文 收稿日期:2005—05—10 作者简介:张芳(1971一),女,辽宁辽阳人,讲师,硕士. 学理念,并构成了他创作的坚实的思想基础.他要把 在人民身上感受到的美倾诉出来,使社会受到美的 净化,使自身也变得日趋美好. 张承志属于新中国特殊年代的一员,上山下乡, 知青插队,处于青春成长期的他在内蒙古草原生活 了四年,在那里虽然没有可供他深造的文化场所,没 有可供自由选择的安逸的职业,但他在人生的启蒙 教育中,受到最淳朴,最天性,最自由的草原人民的 教育和滋养,养成了崇尚自由,追求理想,热爱人民 的文化品格,为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珍贵的财富.当 有人感叹岁月流逝,青春蹉跎时,他始终认为自己是 得天独厚的幸福的人.正如他在《老桥后记》中说: "在逆境中,在劳动中,在穷乡僻壤和社会底层,在思 索,痛苦,比较和扬弃的过程中,在历史推移的启示 里,我们也找到过真知灼见,找到过至今感动着,甚 至温暖着自己的东西."他感谢生活给予的逆境和痛 楚,从一代人的特殊经历中收获真理和温暖,带着特 有的"知青情结",选择文学作为他表达自我的方式, 把从人民身上感受到的美的东西再奉献给人民.所 以生活在底层的普通人成了他小说的主人公,像童 年没有父爱的其其格(《黑骏马》),油滑孤独的瘸子 老李(《大坂》),沉默的厄鲁克族的守林人(《老桥》), 在白毛风中丧生的青年乔玛(《春天》),因偷食丧命 的贼娃子(《黄泥小屋》)都是在生活中极普通,平凡 的小人物,有缺点,有坎坷,但都有让人同情和热爱 的经历和品质,张承志对苦难人民深挚同情,深切地 感受到他们生活的内在艰辛.在近2O年的创作生涯 2005年(总第37期)张芳:张承志小说平民运命的人文关怀47 中,张承志为自己的人生旅途不断地增设了人文概 念,像人民,母亲,民族等全部带有群体的含义. 他和人民是不可分的,他以一颗真挚的心,从人 民的生活中汲取创作的源泉和母题,再去执着地表 现人民朴素的生活状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豪迈 积极的拼搏精神,寻求人民真善美的人生价值.这一 点在一代人里张承志很具有代表性,同时对于"学而 优则仕"的传统极深的知识分子,对于身陷痛苦不能 自拔,无所作为的中国文人也是一个深刻的教育.我 想,在这一点上,张承志无愧于"人民之子"的称号. 二,上下求索的男性理念 "我的小说是我的憧憬和理想,我的小说中的主 人公是我盼望成为的形象."张承志称自己有"一双 男儿的膝盖,一副倔强的性格和满心不怕挫折的骄 傲."这个自画像和他小说中的男性形象不谋而合. 郁达夫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所说的 自传色彩,指的是作家在现实世界获得生活,情感的 体验后,在自己的虚构世界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转 移.张承志小说的自叙色彩就非常浓厚,人物的喜怒 哀乐,人生际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作家本人的人生 观和价值取向,这些主人公,既是张承志人生感悟直 面现实的再现者,也是他理想中渴望成为的形象. 张承志小说的主人公几乎都是男性,除了《黑骏 马》中的白音宝力格有个实实在在的名字外,其余几 乎没名没姓,统称"他",人物的肖像没有一个清晰的 轮廓,大体上是精神气质决定外在形象,"奔跑着生 活","干什么都不顾一切",如果把这些形象做一个 总体的概述,应该是健硕的身躯,冷峻的面孔,不多 的话语,深邃的眼睛,沉稳的气质,坚强的心灵,一个 典型的高仓健似的硬汉形象,散发着男子汉强大的 精神力量的魅力.所以,名字对"他"来说是次要的, 他们骨子里是一类人在不同环境,不同场景下的活 动,其匠心是更多地凸现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 "他"第一次出现在一首《做人民之子》的蒙文诗 里;在《北方的河》中,"他"是一个要报考人文地理研 究生的在校大学生,"一个不安分的人",因为"他"自 信地说自己一定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最喜欢的位 置;《春天》中的硬汉是乔玛,为了堵截马群,他在一 次凶险的白毛风中付出了生命;《大坂》和《老桥》里 "他"游荡在北方的草原,河,黄土地和崇山峻岭中, 走遍了北方的大陆,是一个人,更是一个生命的灵 魂.上述的人物故事,场景情节几乎都集合于《金牧 场》中的"他",还是那个他,一个红卫兵,知青,学者, 走过大河,大坂,沙漠,黄土地更走过草原的绿夜.但 "他"真正成熟了,是一个成熟的灵魂. 男人,或者说硬汉,在张承志的笔下经过北方剧 烈频繁的天气变化,恶劣的自然条件的改造,形成既 沉静又坚忍,既自信又有追求的个体,成为一种文化 和象征的载体.他在写一个十足的男性世界,抛弃叙 述男人和女人爱情的模式,集中于一个男人的精神 追求,追求的实质无非是一个形象:父亲.在草原家 庭中,"他"是唯一的男性,应该扮演举足轻重的角 色,但是,由于父亲的权威,母亲的光环,他一直处于 未成年,被呵护束缚的阶段,于是,他极力地想成为 一 个真正的独立的男子汉. 阻碍他成为男子汉的原因就是父亲形象和父亲 身上所体现的文化秩序,这是数千年来男性中心社 会的伦理纲常决定的.在家庭父,母,子的关系中,父 亲是权威,中心,母亲既是孩子亲近的对象,又是孩 子禁忌的对象,这种以父亲为权威的家庭使"他"只 能是儿子——被保护,管教的对象.尽管他是草原家 庭中唯一的男性,但传统文化理念的存在,不允许他 成为这个家庭的真正的主人;又由于他没有勇气彻 底做一名朝牧日耕,远离城市的牧民,也不可能娶草 原女人为妻,不成立新家庭,当然还是成不了草原家 庭的真正主人.因而男性中心社会对他的压抑,迫使 他的理想追求无法实现,那么,理想的追求和传统理 念的压抑所形成的矛盾,使他虽然具有"草原上的男 子汉"强大的精神外壳,但精神实质和行为都表明他 只是貌似"男子汉",却始终处于青春期.但我们应该 看到,草原上没有成为"男子汉"的他在城市和黄土 高原上却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确实,在《北方的河》和 《黄泥小屋》中他战胜了传统文化观念,使自己成人. 诚然,由于传统的文化秩序的存在和约束,使张承志 顺其自然地走进了男性文化的中心,不可避免地认 为男性是人类的主题,这集中体现了男性中心社会 的男性普遍心理,即使是孤高自傲,不合流俗的当代 作家也因为几千年的文化血统傲视和改变这一文化 心态的积淀,张承志从这些民族民间的男子汉系列 中汲取了具有社会人生普遍意义的性格力量,凝聚 成独具现代意味的知识分子的人格和文化理想. 但是一旦进入芸芸众生的生活,这种男性意识 则不知不觉地收敛了,这时,他放弃了骄傲而感到一 股巨大深厚的慈爱和包容,这种感受一旦得到升华, 一 种对于伟大的崇拜出现了. 三,绵远深长的母性情怀 母亲,对于张承志的文化行程起着非常重要的 作用,张承志曾经说过:对于母性及其含量的理解程 度是区别人的标志之一.应该说,对母性浓郁的感激 之情直接影响他的文学创作. 48辽宁工学院(社会科学版)第7卷第5期 张承志对于母亲的情感来源于他童年关于母亲 的烙印.在他的记忆里永远深印着母亲善良而又疲 倦的眼神,又倦又急,又僵又重的背影.这背影,后来 就一直成为他心底的一尊雕像.18岁他到了内蒙, 经过四年的草原生活之后,他完成了亲生母亲与蒙 古额吉之间的移情.异乡插队是孤独的,正是这孤 独,加浓了张承志对母爱的依恋.每天晚上能和这位 额吉静静地呆在一起的时候,是他最温暖的时候.他 早期的小说基本都是为这位具体的额吉而作的.他 的第一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中的母亲成为 他小说中的第一个主人公,母性的无私宽厚贯穿了 小说,使草原母亲额吉成了他人生开端的启蒙者. 后来,由于文化考古和历史调查,他又迷上了大 西北,从新疆伊犁到宁夏金积堡,他魂牵梦绕的是一 个掩着脸面蒙尘沐土辛苦劳作的回族女人的影子. 张承志说过:"我特别铭记着在我年轻时给予过我关 键的扶助,温暖和影响的几位老母亲,所以每当我听 到佐田的《无缘坂》时,便总是仿佛看见她们——那 蒙古族的额吉,哈萨克族的切夏,回族的妈妈,看见 她们正默默地在那条漫长的长坎上缓缓前行,并耗 尽着她们微小平凡的人生"."我就是她们的儿子. 现在已经轮到我去攀登这长长的上坡.再苦我也能 忍受的,因为我脚踏着母亲的人生."再后来,母亲的 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他说:"我生在北京,其实 心却在三块大陆,你哪里知道我得到了怎样无价的 珍宝,大地之子安泰只有一个母亲,我却有三位母亲 同时慷慨地向我哺乳."这里,母亲的含义,显然已经 指内蒙古乌珠穆沁,新疆伊犁和宁夏金积堡三块大 陆而成为群体的含义了. "母亲——人民,这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这种意识在不断拓展,从个体形象慢慢扩展到整个 民族,辽阔草原,最后完成他作品一个比较完整的形 象体系:母亲——人民——草原.《骑手为什么歌唱 母亲》中的母亲,《金牧场》中的额吉,《黑骏马》中的 老奶奶和索米娅,《绿夜》中的小奥云娜是草原女性, 母亲的老中青少几个人生阶段的代表,作者从她们 身上找到她们能支撑自己生命的圣洁的情感,表现 一 个儿子对母亲的深沉至纯的情感.他通过对一个 母亲的理解而深刻地理解了人民.张承志从一个民 族的整体意义上塑造了众多母亲的形象,从人生的 沉积中去展现他感情经历中的母亲,并力求从中体 现一种属于人类圣洁感情世界的母性精神,所以,他 的作品从内容到叙述,从形式到氛围,从作品的具体 的描述到文化意蕴都渗透着一种浓郁的母性的情 怀,一种边域文化熏陶出来的中国女性的 范本 协议范本下载族谱范本下载临帖范本下载公司章程范本下载监理月检范本下载 ,由此 而生成一种对母性的崇拜. 母性崇拜,在许多知青文学作品中都有较明显 地体现,正是时代塑造了众多文学家对母爱的期待. 文革开始,知青们告别中国家庭特有的温室气氛,进 入了一个无爱无序的环境中,被剥夺爱的权利,感情 的尘封延续了十年.文革结束了,一代人爱的心灵开 始复苏,这种被封存十年的爱像决堤之洪以一种超 常的方式膨胀和渲泄.知青作家们迅速以敏锐的文 学嗅觉将此转化为文学创作的主题,以其特有的方 式表达着对母爱的渴求,短暂的情感渲泄后,文学便 在普通的人生中叙述爱的故事.这时,我们发现对爱 的饥渴与执着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母性的崇拜.因此, 以典型的东方女性品格塑成的母性崇拜,对于一代 人来说,一方面是作为那个年代的情感饥渴的填补; 一 方面是他们虽在人生阅历和经验上相当成熟,但 在情感方面既脆弱又敏感.这种差距极需抚慰和弥 补,知青文学中的母性崇拜,正是在这种心理上诞生 的. 梁晓声的三部有影响的作品:《这是一片神奇的 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及王兆军的《拂晓前 的葬礼》,孔捷生的《大林莽》等知青小说都呈现出不 同程度的母性崇拜,这种情结的出现基本上是为了 满足情节和作家情感意识的共同需要.张承志则与 他们不同,他是知青作家中唯一相当执着而且一如 既往地在自己的小说中抒写一种对母亲的迷恋,对 母性绵远深长的情愫几乎达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 乃至扩大为母亲所有象征性的精神的作家. 知青文学中曾一度出现的"回归热"正是这种精 他们急于寻找 神状态的文学写照.从情感要求上讲, 的自然是母性精神,乡村母亲的博大淳朴是城市母 亲不能给予的,乡村文化的古朴和宽容也是城市生 活所缺乏的,在那里,他们可以平等地坐在农民牧人 们中间,获得他们母亲般无私的礼遇;在精神上,他 们也在乡村里得到了一种宁静怡然的自然气息.张 承志的小说也大量写到回归,在他的小说里,回归只 是一种形式,要在回归的行程中享受着人类纯真厚 重的感情,这才是作者真正需求的.这份令人回肠的 情感,只有在曾经一度失去以后才弥加珍贵.于是, 他毅然地回归自然,经过这一次"迁徙"的洗礼后,永 远地回到了草原,母亲和人民中间. 参考文献 Ea]张承志.荒芜英雄路[M].重庆:知识出版社,1994. [2]张承志.生命的流程——序《北方的河》[J].读书, 1986,(1O). E33陆迪.做整个中华的儿子[J].回族研究,1995,(1). [4]张承志.老桥后记[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 E53何向阳.怀旧:新时期小说的情绪主题[J].当代文坛, 1993,(3).(责任编校:叶景林)
本文档为【张承志小说平民运命的人文关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110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2-03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