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抗日战争时期迁入内乡的.doc

抗日战争时期迁入内乡的.doc

举报
开通vip

抗日战争时期迁入内乡的.doc抗日战争时期迁入内乡的.doc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及受 日军威胁地区的学校迁入 内乡的背景及原因 1937年(民国26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黄河以北大片国土迅速沦陷,河南省会开封亦受日军威胁。河南省教育厅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学生应先迁移安全地带、以免学业中断”的通令,指示省内各地凡已受袭击或易受袭击区域的学校,一律向安全地带转移。1938年(民国27年)5月,省会开封沦陷,河南省府即率省直各厅迁避豫西南的南阳。这时,省府中的一些要员,已有人将其家属迁安于内乡。于是,豫北、豫中、豫南、豫东各类学校30...

抗日战争时期迁入内乡的.doc
抗日战争时期迁入内乡的.doc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及受 日军威胁地区的学校迁入 内乡的背景及原因 1937年(民国26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黄河以北大片国土迅速沦陷,河南省会开封亦受日军威胁。河南省教育厅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学生应先迁移安全地带、以免学业中断”的通令,指示省内各地凡已受袭击或易受袭击区域的学校,一律向安全地带转移。1938年(民国27年)5月,省会开封沦陷,河南省府即率省直各厅迁避豫西南的南阳。这时,省府中的一些要员,已有人将其家属迁安于内乡。于是,豫北、豫中、豫南、豫东各类学校30余所相继迁入内乡(含今西峡县)。1938年(民国27年)元月以后,即有河南省立许昌中学、安阳初中、郑县化工职业学校、私立两河中学先期迁入。是年11月后,又有信阳师范、安阳高中、汲县师范、淮阳师范、沁阳初中、淮阳初中、私立北仓女子中等学校先后迁入。1939年(民国28年),开封高中,开封初中、开封女子师范、沁阳中学、黄河水利专科学校等也都迁入内乡,河北保定私立育德中学亦于当年迁入内乡县西峡口莲花寺岗(西峡当时属内乡管辖)。 抗战时期,外地学校纷纷迁入内乡,在内乡招生 1 办学,时间长达7年之久,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这些学校当时为什么青睐内乡呢,有论者认为:内乡地处伏牛山区,山高林密,地势险要,且偏居豫西一隅,远离战火,适宜避难;亦有论者认为,河南大部沦陷,未沦陷区又有部分易遭日军袭击,仅剩豫西南一带比较安定,省府机关及流亡学校不得不来迁居内乡,暂避日军威胁。上述论及的都是客观原因,有一定的道理。然而,这些客观因素并非单独惠及内乡,豫南、豫西伏牛山区周边十数县均享有之,流亡学校为什么对内乡情有独钟呢,这里面存在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原因。 首先,政治上抗日战争爆发时,宛西“乡村自治”派首领别廷芳经营内乡已有10年,乡村自治已有成效。别实行严密的保甲制度组编民团,培训军事骨干;团丁训练有素,武器装备齐全。还修公路、架电线,加强县、区、乡镇的交通通讯联系。大小匪股及盗贼很难在内乡境内立足。所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之说并非空谈。如此良好的治安环境,当时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相当的影响。对于当时处于战乱环境中的外地学校,自然有很大的吸引力。 第二,经济上别廷芳大搞植树造林,治河改地,还建成了小型水力发电站,创办了丝稠、玻璃、造纸、铸锅、酿酒等厂。推行禁止“大烟(鸦片)、纸烟、洋靛、洋货、赌博”五大禁令。1933年(民国22年) 2 开始丈量土地,制定“课石册”,清理田赋,整理契税,建立地方财政。当是时,内乡经济相对比较发达,民众生活有所改善。内乡有经济实力保障短期内建设30多所学校的用房和这些学校的生活供给。抗日战争时期,外地学校迁住内乡达7年之久,师生人数一般保持在2万多人(含内乡籍学生),从没出现过物资供给困难的问题。 第三,宛西乡村自治派比较重视教育。1933年(民国22年),其首领彭禹廷、别廷芳等人创办宛西乡村师范学校,校址选在马山口南8里的天宁寺(俗称天宁寺乡师)。初以彭禹廷任校长,彭不久遇害,别廷芳担任校长,聘请了一批省内乃至全国名流学者如:孙伏园、张含清、杨仪山、罗丽泉、罗卓如、徐玉诺、全廉波、袁伯厦、刘振夏(后三人均为宛西人)等人到该校任教、教师待遇优厚,月工资均在百元(当时可买5000斤小麦)左右,教学质量上乘。别廷芳还实行“三杆主义”教育,即“拿起枪杆练武,拿起笔杆为文,拿起锄杆务农”,在当时亦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还利用祠堂、庙宇普及小学教育。1938年(民国27年),内乡全县共办小学235所。此外,每联保还办一所民众小学(即保国民小学),进行民众扫盲和灌输乡村自治思想教育。抗战爆发后,外地学校派人到内乡联系迁校事宜,别廷芳对此表示欢迎,并尽力提供必要的办学条件,较为妥善地安置了 3 30余所大、中、小学校。 抗日战争8年时间,沦陷区30余所学校在内乡办学长达7年有余,内乡人民为2万多莘莘学子提供了较为安定的学习环境,这是内乡人民对这场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的一个贡献。反过来,内乡地理位置偏远,又大部分是山区,信息闭塞,文化落后。外地学校的迁入促进了内乡文化教育的繁荣,冲击了社会上的陈旧观念,带来了新思想、新风貌,促进了意识形态的转化,起了很大的开风气作用。(关于“影响”,本书另有专题叙述。) 4 抗日战争时期迁入内乡的 客籍学校概况 河南省立开封高中 河南省立开封高中是河南省建校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所高级中学。1939年(民国28年)4月由镇平县石佛寺迁入内乡夏馆安乐洼(现夏馆粮所后)。学校原设18班,学生来源遍及省内各地。1943年始增设自费生2班。1945年3月,日军进犯内乡时迁往陕西省宝鸡,日本投降后于1945年10月返回夏馆办学;同年12月迁回开封。 在内乡期间,该校有学生24班,教师41人,学生1104人。校长王芸青。地下党支部成员有:王克强、杨天堂、孙提禄、武运昌、蔺平文、金允剑、曹正昌、王成武等。他们以社会科学读书社的形式组织成员学习、交流、讨论、宣传,党员先后发展到28人。 河南省立开封初中 1939年(民国28年)4月,由镇平县石佛寺迁入内乡县夏馆镇安乐洼;是年秋,夏馆地方原来在外地求学的学生多半回夏馆就读,邻县一些家境清贫的学生也以自炊走读的方法在此学习。 1945年3月日军进犯内乡时,迁往陕西省宝鸡,日本投降后返回夏馆,1945年底迁回开封。该校以 5 “俭、朴、诚、毅”为校训,“严谨、朴实、热烈、活泼”为校风。在内乡期间有18班,每级段招收春季始业2班,秋季始业4班,学生850多人,教师37人,校长由杜华谷、刘子绍、张从周担任。 开封初中地下党支部建于1938年秋,支部负责人先后由冀元尧、王思吉、侯德生担任。其活动主要是以参与球类比赛、话剧演出的形式活动,以此扩大影响,发展党员。这种比较策略的活动方式,较好的保护了党组织。该校党员先后发展到18人。 河南省立开封女子师范学校 1937年,日军进犯华北、华东。1938年2月,河南省立开封女子师范迁往镇平。1939年4月,由镇平县迁入内乡夏馆镇安乐洼(现夏馆粮所北300米处)。1945年3月,日军进犯内乡,开封女师西迁卢氏县五里川,日本投降后,9月返回夏馆,1945年底,迁回开封。 该校在内乡期间,设高师、小学两部。高师部每级段开设4班,其中春季始业1班,秋季始业3班,学生480多名。小学部(又称开封女子师范附属小学)是开封女师的实习园地,一至六年级各设1班,另设幼稚园1班,学生200多名;教师53人;校长王绍明。 开封女师在夏馆附近的常庄、北庄等处开办妇女识字班,每班30人左右。除传授文化知识外,同时还宣传抗日,教唱抗日歌曲,宣传剪发、放足等。女 6 师附小学生的德育陶冶尤见成效,无论是高低年级学生,都是衣着朴素,温文有礼。还定期举行歌咏、游艺、田径等活动,使偏远的夏馆山区生机勃勃。 中共开封女师地下党组织以王德新为首,支部成员:姚万福、郭景福、罗淑英、时荣久、高贵梅、王文英、刘淑华、吕秀兰等。党员人数先后达到12人。开展的主要活动有:1、读书会。读书会是由学生会出面组织的经常性学习团体,引导学生关心时事,了解抗战形势,扩大进步力量,著名的有“四、一二”读书会、“淼源”读书会等。2、讲演会。讲演会是以学生会名义利用“五、四”爱国运动为内容的专题报告会。往往讲者慷慨激昂声泪俱下,闻者义愤填膺摩拳擦掌,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3、歌咏、演剧。歌咏、演剧是女师开展救亡宣传的主要形式。每逢重大节日即举行歌咏比赛和话剧演出,演唱的歌曲有《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演出的话剧有《雷雨》、《日出》等。这些文艺活动,激发了青年一代的爱国热情,活跃了山区的气氛。赢得了夏馆群众的高度赞誉。 河南省立信阳师范学校 河南省立信阳师范学校(简称信师)是河南省成立较早的师范学校之一,1938年(民国27年)9月日军逼近信阳,20日学校自信阳起程西迁;10月23日迁至新校址——内乡县师岗(今师岗镇政府址),26日即复课。学校开 7 设有国文、公民、数学、物理、化学、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每天中午3节课,下午2节课,并设有早晚自习及课外活动。每学期还举行演讲、歌咏比赛,广泛进行抗日宣传。 1938年12月,校长周祖训亲自制定了“尚诚朴,耐劳苦,勤学问,习服务,重团结,养正气”的校训。1939年1月又制定了校歌。是年,信师为内乡无偿举办了“小学教师讲习班”,创办了“妇女识字班”、“民众问讯处”等,还附设有“儿童工学团”,招收当地贫苦孩子入学就读。 1940年2月,该校在内乡师岗创立了勤工俭学制度,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每人每月可做工4天,每天工资约1.5元,解决了部分学生经济困难。1940年7月,信阳增设艺术师范科1班,招收初中毕业的男女学生。学制3年,第一年合班上课,第二年起分为体音、劳美两班,上课有分有合。是年编印《校风集》,共八首歌曲,依次为《校歌》、《尚诚朴》、《耐劳苦》、《勤学问》、《习服务》、《重团结》、《养正气》、《我们是人生路上的伴侣》,均由校长周祖训作词,教务长李永刚谱曲。还拟订行为规范200条,编印成册,以此评定学生操行,形成良好校风。“信师校风优良”成为当时社会人士的公评。 1941年7月,该校先后创办了附设“国民教育实验区”;受地方委托兼办了“六区联立师范”,附办 8 了私立“菊潭中学”女生班;受教育厅委托,该校收容登记了流亡到内乡的大批沦陷区师生,并为他们补习功课,受到社会极大称赞。 1945年3月,日寇向豫西南发动侵攻。3月26日夜12时,该校开始向西迁移。4月25日,到达陕西武功县大庄镇,28日复课。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11月10日返回信阳继续办学。 该校把10月23日定为“迁校纪念日”,每年举行纪念大会。在内乡期间曾建有办公楼、“乐育亭”等设施,共有21班(女师9班,普师6班,艺师6班),学生1000多人,教师76人。 中共地下党支部负责人孙克恭、栗奎元。党员先后发展到19人。 河南省立南阳第五中学 1938年(民国27年)8月,由镇平县迁入内乡县师岗张集,1945年(民国34年)2月迁往陕西省岐山县。该校在内乡期间有高中6班,初中6班,教师35人,学生600人,校长高维昌、李琳。地下党负责人关振民。 该校在内乡期间于1942年协助地方在本校园内开办了属于内乡的“菊潭中学”;并培养师资,进行抗日宣传等 河南战区师范第二校 1943年(民国32年)3月,由许昌迁入内乡县大桥磙子岗,次年改名为省立第二临时师范,分普师、简师两部分;普师班 9 设在现内乡大桥小学址,简师班设在大桥磙子岗;校长王济宽、王思桥。1945年(民国34年)2月迁往陕西省淳化县。该校在内乡期间,有教师19人,学生12班380人。学生除少数由地方直接保送外,大部分是战区学生。每人每月发小麦3斗(每斗15斤),另发伙食、书籍、制服费200元。 黄河水利专科学校 1939年(民国28年)5月迁入内乡县七里坪(现七里坪小学院内),6月省教育厅因调整学校布局,该校迁往镇平石佛寺,1944年(民国33年)3月迁往内乡西峡丁河(今西峡县丁河),校部在邪地,专科在丁河街关帝庙,高职在北峪后坪。在内乡期间,该校有专科2班,高职2班,教师22人,学生150人,时任校长刘德润。 郑县化工职业学校 1938年(民国27年)1月,由郑州迁入内乡县城隍庙(现湍东粮所址),1944年(民国33年)7月迁至赤眉(现赤眉十字街西北角),次年春内乡沦陷时,迁往陕西槐牙。该校在内乡期间有6班(高化4班,初化1班,土建1班),学生142人,教师25人,校长方文龙。 河南省立淮阳师范学校 1938年(民国27年)11月,由鲁山县迁入内乡县乍岖乡太山庙,次年6月返回鲁山。该校在内乡期间有教师41人,学生12班526人,校长周祜光。 10 河南省立汲县师范学校 1938年(民国27年)11月,由禹县迁入内乡县赵店乡朱石嘴(现赵店黄营),次年6月返回禹县。该校在内乡期间有教师26人,学生6班247人,校长刘煜甫,地下党支部书记黄奎元。 河南省立安阳高中 1938年(民国27年)9月由舞阳迁内乡县赵店乡朱石嘴(现赵店黄营),1945年(民国34年)2月,迁往内乡县西峡口北峪,后又迁陕西省岐山县。该校在内乡期间有学生12班(高中9班,初中3班)教师33人,学生508人,校长赵质宸,地下党负责人高达士。 该校地下支部在西迁途中组织话剧团、歌咏队,沿途在方城、南阳、镇平、内乡等地演出,宣传抗日。 河南省立洛阳中学 1943年(民国32年)11月迁入内乡县杨集,1945年(民国34年)2月迁往陕西省绎帐县。该校在内乡期间有高中1班,初中9班,教师25人,学生432人,校长王果正。 河南省立许昌中学 1938年(民国27年)1月迁入内乡县赵店大峪,1939年6月,省调整学校布局后迁往舞阳,1944年秋复迁内乡县赵店大峪,是年冬迁内乡王店。1945年(民国34年)2月,迁往陕西省岐县周公庙。该校在内乡期间有10班,教 11 师17人,学生654人,校长曹续彬、黄锦中。 河北保定私立育德中学 1938年(民国27年)3月迁入内乡县西峡口,初住西峡城关忠义祠,后迁莲花寺岗,是年秋,第51班招插班生,又招两班新生,编为52、53班,共计学生140名。以后每年招收初一新生2班。1942年始,每年招收高一新生1班,学生50人。至1945年春,该校有初中6班300人,高中3班150人。该校把“不敷衍,不作弊”立为校训。学校教学和管理严格,对师生经常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实行军事化管理,早操晚练,提高学生抗日斗志和应变能力。校长郝仲青、训育主任李涤支曾鼓励并资助30多名学生奔赴延安参加革命。 1945年3月15日,该校召开建校40周年庆祝大会,展览了珍贵的图书和精密仪器,高17班学生公演了曹禺的大型话剧《原野》。1945年3月28日,日寇西犯危及西峡时,学校被迫解散。校歌:不敷衍,不作弊,大家齐努力。努力向前行,前途放光明。 河南省立安阳初中 1939年(民国28年)9月,由镇平县大赵营迁入内乡赵店二郎庙,内乡沦陷前,迁往陕西省阌乡县。该校在内乡期间有6班,教师16人,学生257人,校长张天骥,地下党支部书记王正身。 河南省立淮阳初中 1938年(民国27年)11月,由方城县迁入内乡县乍岖,次年6月迁回周 12 口市。该校在内乡期间有教师20人,学生6班347人,校长李琳。 河南省立沁阳中学 1938年(民国27年)11月,由陕县迁入内乡县王店雷庙(今雷沟村),次年6月迁往鲁山县赵村。该校在内乡期间有教师19人,学生6班243人,校长陈绍武。 河南省立汲县初中 1938年(民国27年)10月,由禹县迁入内乡县乍岖太山庙,1945年(民国34年)春,内乡沦陷前迁走,该校在内乡期间有教师25人,学生10班424人,校长袁汝骧。 私立北仓女子中学 1938年(民国27年)11月,由南阳市迁入内乡县衙,次年10月又迁到内乡县余关乡王沟,1940年(民国29年)底迁至镇平县石佛寺。该校在内乡期间,有教师20人,学生6班278人,校长马戢武。 私立两河中学 1938年(民国27年)元月由禹县迁入内乡县城黉学,次年4月又迁至内乡县余关麦子山,1940年(民国29年)春迁往镇平县石佛寺。该校在内乡期间,有教师18人,学生10班400人,校长王庚尧。 河南战区中学第一校 1944年(民国33年)春由南阳迁入内乡县赵店朱石嘴(现赵店黄营),12月迁往邓县,高中、初中分设于韦集和柳集。抗 13 战胜利后迁回内乡黉学,改名为“河南省立内乡中学”。在内乡期间有22班(高中10班,初中12班),教师45人,学生1100多人,校长赵叔同。 国立一中一分校 1937年(民国26年)芦沟桥事变后,河北保定师范、邢台师范等学校的爱国师生,冒着敌人的炮火,抢救出一批图书、仪器,先后汇集于河南省郾城一带,联合成立了“国立河南中学”。因流亡师生生活无着,几所学校的校长联合向中央政府上书呼吁,遂将河北流亡师生与开封、许昌流亡师生的“战地服务团”合并成立“国立第一中学”,后国立第一中学迁淅川上集,一分校于1938(民国27年)年迁内乡县西峡口忠义祠。在内乡7年,设有高中、初中、师范共21班(其中6个班未毕业)学生1100多人,教师20余人。1945年(民国34年)2月迁往陕西省城固县。 国立一中一分校的校长郝仲青先生同时也是河北保定私立育德中学的校长,两校两位一体,图书、仪器互相使用,两校教师互相兼课,重要集会也是联合举行。地下党负责人曹志强、刘全绪、袁民表。 河南省妇女补习学校 1938年(民国27年)秋迁入内乡县赤眉小寨顶,1945年(民国34年) 14 初迁走。该校在内乡期间,开设7班,有教师6人,校长李汉三,参加补习的妇女有200多人,书本、作业本等学习用品大部分是该校免费发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识字、讲故事、猜谜语、唱抗日爱国歌曲等,学员们成立抗日救亡宣传队,经常在附近村庄演出节目,发动群众,支援抗日前线。 河南省立林县初级中学 1942年(民国31年)8月迁入内乡县西坪鸡听河,1945年(民国34年)2月迁出。该校在内乡期间,有学生6班280人,教师20人。 河南省立开封高等职业学校 1938年(民国27年)1月迁入内乡县西峡漆宝庙,1945年(民国34年)2月迁出。该校在内乡期间,有学生2班122人,教师11人,校长宋毓明。 抗战期间迁入内乡的小学有信阳师范附属小学,省立第六小学,省立第十一小学,省立第十四小学,省立第五小学。这些学校分别于1938年(民国27年)、1942年(民国31年),1943年(民国32年),1944年(民国33年)迁入,学制为“四.二”分段制(初级四年,高级二年),开设有国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音乐等课程。1945年(民国34年)春内乡沦陷前迁出。此外,还有 15 河南慈幼院迁内乡西峡土门、教养院迁内乡西峡丁河。 抗战时期,迁入内乡的各中学执行1940年(民国29年民国34年1940年民国29年)2月国民政府颁布的教学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修正中学规程》)。 附:一、初级中学课时计划表 每 生 周年学国数物理化博历地英公体音劳图童 总 级 期 语 学 理 卫学 物 史 理 语 民 育 乐 作 画 军 课 生 时 一一 6 3 4 2 2 4 1 2 2 2 2 2 32 年 级 二 6 3 4 2 2 4 1 2 2 2 2 2 32 二一 5 4 1 3 2 2 4 1 2 2 2 2 2 32 年 级 二 5 4 1 3 2 2 4 1 2 2 2 2 2 32 三一 5 4 3 1 2 2 4 1 2 2 2 2 2 32 年 级 二 5 4 3 1 2 2 4 1 2 2 2 2 2 32 注:1、作文每周占用国语2节。 2、英语作文从二年级起每周占用2节英语课。 3、童军每周1节课堂,1节操场。 16 4、每周第一节为“纪念周”。 二、高级中学课时计划表 每 周 总 年学国英历地公数化物生矿体图劳音军课 级 期 文 语 史 理 民 学 学 理 物 物 育 画 作 乐 训 时 一一 5 5 2 2 1 4 3 2 1 2 1 3 31 年 级 二 5 5 2 2 1 4 3 2 1 2 1 3 31 二一 4 6 2 2 1 3 4 2 1 1 3 29 年 级 二 4 6 2 2 1 3 4 2 1 1 3 29 三一 4 6 2 2 1 3 4 1 2 3 28 年 级 二 4 6 2 2 1 3 4 1 2 3 28 注:1、一年级英语读本4节,法语1节;二、三年级英语读本4节,法语2节。 2、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平面几何和三角各2节;第二学期立体几何和三角各2节;二年级代数3节,三年级代数1节,解析几何2节。 3、军事训练课堂1节,操场2节。 4、国文、英语、数学、化学、物理根据情况可两节连堂。 17 抗日战争时期外地学校的 迁入对内乡的重大影响 抗日战争初期,大片国土迅速沦陷,河南省的豫北、豫东及豫南陷入敌手,省城开封及豫南重镇信阳相继失守。全省沦陷区或接近沦陷区的大中小学陆续迁入内乡县(含今西峡县)的达30余所,外地学校的迁入对内乡的思想、文化、教育及社会风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一,扩大了抗日必胜的宣传,激发了群众的民族觉悟。日寇大举侵华,我国半壁河山沦陷。社会上曾出现对抗战失去信心的悲观情绪。外地师生背乡离井迁入内乡,以现身说法控诉了日军蹂躏我国土、残害我同胞的种种兽行。中共豫西南地区学生工作委员会根据中央指示精神,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团结教育,组织青年学生,推动学校当局维护统一战线,分别打击反动势力”的任务,掀起抗日救亡的宣传高潮,并进一步展开抗日募捐活动。各学校党支部组织各种学社团体,出版各种刊物,开展多种活动,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开封高中办起了“社会科学读书社”,信阳师范办起了“社会科学研究会”,国立一中一分校办起了“突击会”,开封女师特别活跃,办起了“洪流学社”,各种“读书会”、“文艺社”、“画社” 18 等,内乡自办的宛西乡师办起了“时事研究会”等等。在宣传过程中,各学社团体,出版各种刊物,如《青光》、《群啸》、《解放之路》等;翻印进步文章,如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反对自由主义》、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等。1939年10月,赤眉小学和省妇女补习学校联合组织了话剧剧团,到集镇和农村进行抗日救亡演出。1940年5月,开封女师,以纪念“五四”运动为名,组织以抗日救国为主题的演讲会。唤醒广大民众的民族觉悟,激发人民群众的抗日救国热情。 二、中共地下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中共地下党组织初建于1928年元月。1931年2月,中共内乡第一任县委书记马华敏遭别廷芳杀害后,内乡革命转入低潮。1938年6月,中共高级领导人彭雪枫派河南省委统战委员会副主任刘贯一与别廷芳联系,别廷芳表示愿与共产党联合抗日。之后,内乡地下党组织发展环境有所宽松。随着外地学校纷纷迁入,给党组织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时机和条件。1939年元月,中共河南省委决定在豫西南地区组建“学校工作委员会”(简称地学委),原附设于镇平中心县委,后迁设于内乡赤眉小学。专门领导学校党的工作。这就使内乡(含西峡)境内的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宛西乡师党支部党员发展到58人,开封高中党支部党员发展到38人,信阳师范党支部党员发展到19人。1943年,全县共有29个党支部,7个直属党小组,党员 19 达448人,其中,中等学校有党支部11个,党员290人。 三、促进了内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外地学校迁入内乡,使内乡中等学校骤然增加,遍布全县。连同内乡自办的宛西乡师、赤眉简师、菊潭中学,全县共有中等学校30余所,信阳师范还举办小学教师讲习会,设置国民教育实验区。为内乡培养了大批师资和其他人才,形成了内乡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峰期。1942年,内乡的小学已发展到36所,保国民小学发展到300所,不少农村青少年可以就近入学。初、高中在校学生7512人,其中内乡籍学生2629人,占35%。开封女师、战区二师、信阳师范等外地学校还举办农村识字班、读书班等,帮助农民扫除文盲。战乱中培养的大批人才为战后内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比较雄厚的基础。建国后,内乡县中小学师资力量在宛属各县中长期居于优势,抗战时期大批外地学校迁入内乡,实为重要渊源。据1956年统计,内乡高中1所,初中6所,共有专任教师150人,其中105人曾上过抗战时期迁入内乡的学校;小学教师中,人数则更多。 四、冲击了社会上的陈旧观念,对地处偏远山区的内乡起了开风气作用。外地学校的迁入,带来了新思潮,新风貌,促进了意识形态的转化,特别是对妇女的影响尤为深刻。抗战前,内乡男童入学 20 率都不高,女童入学率更是几近于零。外地迁入学校不仅有女子师范,更有男女同校就读的,使得内乡风气渐开,不少家长开始送女童上学。不少青年妇女不仅要求解放,走出家门,走向社会,而且要求走向革命,为社会作出贡献。开封女师组织毕业生在夏馆镇附近办起妇女识字补习班,开启了深山区妇女世代渴求学习文化知识的大门。参加学习班的不仅有穷人家的女孩,也有地主家的小姐、少妇。除向她们传授文化知识外,还宣传抗日救亡道理,教唱抗日歌曲,宣讲剪发,放足的好处,帮助她们摆脱封建礼教束缚,谋求走向社会的机会,使不少青年妇女考入简师和女师班读书。赤眉镇的省妇女补习班,招收学员200多人,除教学员读书识字外,还从国家前途到婚姻家庭给以广泛教育,激发她们树立爱国意识,克服自卑思想,为谋求自身解放而斗争。不少女学生(员),参加了抗战行列,解囊捐献,支援抗日前线。上层社会的妇女也捐出了现洋和金银首饰。外地师生所做的大量宣传教育工作,对开启内乡风气,转变陈腐观念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21
本文档为【抗日战争时期迁入内乡的.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1359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23
浏览量: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