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南山苗族口琴初探doc

大南山苗族口琴初探doc

举报
开通vip

大南山苗族口琴初探doc大南山苗族口琴初探doc 大南山苗族口琴初探 王 大 全 (贵州丹寨 丹寨县农业局 557500) 摘要:大南山苗族文化丰富多彩,艺术绚烂迷人,这一带的口琴是民间艺人用铜片制成的民乐,是民族历史遗迹的见证,是苗族妇女钟爱的独特之物,是男女倾吐心声、交流思想的爱情信使,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乐器之一。 关键词: 大南山 苗族 口琴 苗族历史上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也许有过自己的文字,但无法考证或有待考证),所以无法用文字来记载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因此用服饰记载历史,以歌舞传承文化,就成为苗族的无字“史书”,同时以击...

大南山苗族口琴初探doc
大南山苗族口琴初探doc 大南山苗族口琴初探 王 大 全 (贵州丹寨 丹寨县农业局 557500) 摘要:大南山苗族文化丰富多彩,艺术绚烂迷人,这一带的口琴是民间艺人用铜片制成的民乐,是民族历史遗迹的见证,是苗族妇女钟爱的独特之物,是男女倾吐心声、交流思想的爱情信使,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乐器之一。 关键词: 大南山 苗族 口琴 苗族历史上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也许有过自己的文字,但无法考证或有待考证),所以无法用文字来记载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因此用服饰记载历史,以歌舞传承文化,就成为苗族的无字“史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同时以击木鼓张扬豪情,跳芦笙渲染生命,吹木叶奏口琴释放激情也成为苗族的传统习俗。毕节大南山一带的苗族能歌善舞,他们除喜爱苗族传统文化的标志性芦笙外,恐怕中国最小的民族乐器口弦也是当地最具特色最受民众欢迎的乐器了,不过当地苗族称口琴而不称口弦(以下口弦都称口琴)。那么口琴的来源有什么历史依据,分几种类型,用来做些什么呢,在大南山苗族社会现实生活中又什么功用呢,本着这些疑问,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口弦史料和现状调查资料对大南山苗族口琴进行一番探索;并希望在历史溯源、造型类别和功能作用三方面提出一些见解和认识。 一、历史溯源 口琴是我国最小的民族乐器,汉语通称“口弦”,又有“响篾”、“口琴”、“吹篾”、“弹篾”之称等。在我国彝族、苗族、景颇族、哈尼族、纳西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的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簧。簧在古代与竽、笙、篪等乐器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据史籍文献记载,簧是一种用竹或铁制成的横在口中演奏的乐器。自先秦自晋,簧是作为贵族使用的“高雅”乐器,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汉代,据《汉宫阙疏》所载,在皇宫中还建有一座“鼓簧宫”,可见簧在当时统治阶层和上流社会已颇盛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自古就流行着簧这种乐器,据史籍记载,至少在公元四世纪末,四川、云南、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地区,簧已普遍流行。北宋陈蜴《乐书》中载有竹簧和民间流行的铁叶簧,这是目前见于文献的最早图像。元代以后,簧在中原内地逐渐失传。明代以来,口琴见于史册。清乾隆动撰的《清朝通典》在谈到“口琴”时说:“以铁为之,一柄两股,中设一簧,末出股外。横衔于口,鼓簧转舌,嘘吸成音。”《大清会典图》也有详细记述,并载有其图。值得一提的是大南山苗族的口琴是铜制而并非像史载所说的竹制与铁制,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据贵阳晚报刊登的《黔西县化乌口弦琴琴声诉说 心中事》一文提到,“苗族口琴与青铜器有关。在很久以前苗族就把古代士兵所用的兵器,经过细致而巧妙的加工,做成了他们自己独有的一种乐器——口弦琴”。然尚无史料印证口琴与青铜器有关,而西南苗族及大南山苗族生活中的口琴的确是铜制的。难道是史料记载有误吗,笔者认为,史料不会有误,比如彝族等少数民族生活中的口琴仍然是竹制或铁制的;但是,从考古的角度分析,青铜时代早于铁器时代,如果口琴是伴随青铜产生而产生,那么说明苗族口琴是铜制的也有充分理由;从口琴的现实角度看,铜片制的口琴的比铁制或竹制的口琴音质优美,而苗族芦笙管内也多用薄铜片制成,即所谓的簧。至于铜制口琴是不是由铁制或竹制变异而成的,就有待于考证了。不管持何种看法,口琴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现今口琴经过精心加工构造已登上舞台,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了。 二、造型类别 现今,簧在中原汉族地区已近绝迹,但在各少数民族地区仍相当流行,在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派生出“口弦”、“口簧”、“口琴”、“篾”等多种称谓。如彝族自称“洪洪”或“弄果”傈僳族叫“玛哥”,白族叫“毕协”,傣族叫“拜”,景颇族叫“掌共”,佤族叫“合朗,拉祜族叫“阿沓”,羌族叫“阿珠”,锡伯族叫“玛肯”,高山族称“嘴琴”或“嘎洛波”,黎族则称之为“口弓”。大南山苗族叫“将”(苗语叫njangk), 口琴的品种较多,根据制作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的不同,有竹制和金属制的;根据簧片数目的不同,有单片弦和多片弦;因演奏方法的不同,又有用手指弹拨和用丝线抻动的口琴。大南山苗族的口琴属于单片弦,其构造形状是用薄铜片制成,铜片宽三分,长三寸,中间钻裂为簧,无附属物,吹奏时以簧贴唇,按照歌曲喉咙深处吐出气流, 与拔动簧片尖端震动所发出的声音共鸣,即成为要唱的歌, 其音低微婉转甚是动人。当地的苗族无论是男女老少都喜欢吹奏,而会制造口琴的人却寥寥无几,由于受封建思想的禁锢,制造口琴的人视为祖传“秘籍”,一般传内不传外。一说为了经济收入,怕别人抢走自己的饭碗,而一把口琴才值二到三元,但他们却视为自己或本族的“专利”品。然而,由于封闭所致,该地的口琴虽音质音量优美,但造型粗造,制作单一,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功能用途 从口琴的造型和类别中我们可以看出,制作简便、名称繁多,形制多样是口琴的三大特点,因其制作简便、容易演奏,以致广为流传;因其名称繁多,体现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丰富;因形制多样,说明群众心灵手巧。解放前,大南山一带的苗族,女人无论老少,几乎都有一副口琴,都用一个精致的小竹筒盛装,挂在胸前,闲暇之余便取出弹奏。由于口琴音量小,通常是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同时吹奏相互倾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弹奏,声音较为明亮,距离稍远的地方也能听见,音量尤为清晰,优美动听。由此推知,这一带口琴的真正主人是苗族妇女。那如何解释呢,本来苗族妇女除心灵手巧外,几乎都能歌善舞。但据老人们介绍,过去苗族妇女都穿麻布裙子内不穿裤子,跳芦笙舞动作摆度大,甚是不方便,但因为在农闲时她 们找不到什么娱乐方式,加上她们天生就以歌舞为伴,不能没有释放感情的工具,因此当地老艺人就为她们用铜片制造了口琴。于是口琴就成这一带妇女的专用品,渐渐地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一部分男孩也学会了口琴,并用口琴来为电影配音。例如,苗族电影《诺丫•彩奏》就是用醉人的苗族口琴来配音,因影片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命运悲惨,再加口琴曲调哀惋低沉,男女老少听了都感动得泪流满面, 一些身世坎坷的妇女听后, 尽放声大哭,可见,口弦的魅力如此之大,在苗族民众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表现欢乐愉快的情景:大南山口琴多数在节日活动吹奏。花山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又是苗族最隆重的节日。在节日活动及花场上,人们除了吹奏芦笙木叶外,就是情歌对唱,而情歌对唱主要用口弦来伴奏,或用口弦独奏。类似苗族男青年喜爱的芦笙,若女孩子口琴吹奏特别出色,就会赢得老人的夸奖,就会拥有姐妹的羡慕,就会得到青年小伙的亲睐,那么她的感情将一帆风顺。可以这样说,口弦就成为男女传递感情、倾吐心声的媒介。其次,大南山苗族有一种“赶月亮”的习俗,即在月明星稀的晚上,一堆堆男女聚在一起唱歌,跳芦笙,吹笛子和口弦。各显风姿,尽情欢乐。如果有互相中意的男女就互赠礼物、定情约会,或是请人做媒,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此外,放松身心,消除疲劳的也是口琴所起的作用。人们在田间地头劳作时累了就坐下来吹奏一曲。或晚饭过后,兄弟姐妹聚在一起,共同吹奏,互相指教,促进提高。 (二)表现悲哀压抑的情景:大南山苗族的口琴并非要在丧事时才能吹奏,而是当相爱的男女不能走在一起,或是经历悲欢离合后最终走在一起,或是身世坎坷一生凄苦的妇女。当她们躲在角落里,或是在夜色朦胧的山头上吹奏时,一曲曲凄怨哀惋的琴声令人断肠。这时的口琴吹奏就带有悲哀压抑的情绪,就会让人泪如雨下。此情此景下,无论你是多么冷酷多么坚强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为之洒下几滴热泪。 就苗族妇女以口弦相互传递情感,抒发心声的情况来看,归纳为表现欢乐愉快的心情和传达悲哀压抑的情绪。前者或许是花山聚会、庆祝丰收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后者则可能在哀悼亡灵、思念情人或表达对自身不幸命运的怨恨。但造成这种悲哀压抑心理的最主要原因,从历史角度分析,是与他们长期受封建思想的禁锢和束缚,在精神上遭到一定摧残和压抑不无关系的。旧社会的苗族家庭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深严,妇女没有多大的人生自由。那时苗族青年男女婚姻都由父母包办,尤其是妇女很少与外界来往,更谈不上与男性接触。新中国成立后,虽说妇女得到了解放,人身有了自由,但封建意识、家庭制度的残余仍顽固地拘禁着她们的灵魂。在此境况下,她们的人生需要挣扎,她们感情需要释放,她们的心声需要倾吐,而通过“口弦”这样的形式来宣泄本身就自然地成为她们谋求解脱的一种方式了。 因此,口弦成为大南山苗族社会生活中休闲娱乐、传递感情、倾吐心声、消除疲劳、渲染气氛,发泄情感的工具是不足为奇的。如果把芦笙说成是苗族青年的代表,那么口琴就是苗族女孩的“专利”。确切 地说把口琴比喻成高雅、浪漫的爱情信使并不为甚。 参考目录: ?《苗族简史》贵州民族出版社 1985年10月第一版 ?《苗族社会历史调查》贵州民族出版社 1987年4月第一版?《美丽神奇的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 000年,月第一版 ?《诺言•彩奏》苗族民间故事片 文山海外苗族民间文化交流协会制作 ?《口弦的综合考察》应有勤 (《中国音乐学》1988年第2期) ?《说簧》李纯一 (《乐器》1981年第4期) ?《凉山彝族口弦研究》曾遂今 (《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2期) ?《民族乐器口弦初探》秦序 (《中国音乐学》1981年第1期
本文档为【大南山苗族口琴初探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773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7KB
软件:Word
页数:5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2-13
浏览量: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