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汉语通论 讲义(郭锡良)

古代汉语通论 讲义(郭锡良)

举报
开通vip

古代汉语通论 讲义(郭锡良)通论 古汉语的词序 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打你。      你打我。      打你、我。    你、我打。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 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战国策·赵策》) 二、谓语前置 所谓“谓语前置”,是指为突出或强调谓语...

古代汉语通论 讲义(郭锡良)
通论 古汉语的词序 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打你。      你打我。      打你、我。    你、我打。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 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战国策·赵策》) 二、谓语前置 所谓“谓语前置”,是指为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 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 谁欤?哭者。(《礼记·檀弓下》) 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吕览·重言》) 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 美哉!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公下》) 惜乎!子不遇时。(《史记·李将军列传》) 展矣君子。(《诗·邶风·雄风》)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久矣,夷狄之为患也。(《史记·匈奴列传》) 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赵策》)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 助哉!夫子。(《史记·周本纪》) 来,尸虫!(柳宗元《骂尸虫文》) (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 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周南·关雎》) 三、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可以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现象叫做“宾语前置”。 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 宾语前置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 宾语前置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1、语法条件a.句子是疑问句      b.宾语是疑问代词 古汉语中的常见疑问代词:谁、孰、奚、曷、胡、何、安、焉、恶等 (1)动词宾语例 彼且奚适也?”( 《庄子·逍遥游》 ) 王送知莹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左传·闵公三年》)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驽)马四隅之轮于此,使子择焉,子将何乘?(《墨子·鲁问》) 吾谁欺?欺天乎? 注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那么这个疑问代词,不仅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且还要放在助动词的前面。如果动词前面是用副词作状语时,作宾语的疑问代词要放在副词后面,动词前面。 (2)介词宾语例    乃入见,曰:何以战?( 《曹刿论战》 ) 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 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在上古比较严格。 例外:《论语·子张》:“子夏云何?” 2、“如何”、“何如”问题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在“如何”这个结构中,“何”是个“谓语”,而不是宾语,是“如之何”的紧缩和凝固的形式。因此,“如何”与“何如”的来源是不一样的,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汇合在了一起。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战国策·赵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相似结构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人之志,若何?(《左传·僖三十三年》) 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 虽先生之辨,将奈之何哉?(《庄子·盗跖》) 3、疑问代词作宾语和作状语的辨别 (1)注意动词谓语后面有无其他的宾语 ①皆曰:“安有此理?”(方腊起义) ②或向儒者日:“方此时也,尧安在?”(历山之农侵畔) ③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 ④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类上) ⑤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⑥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⑦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朞年?(厉山之农侵畔) ⑧许子奚为不自织?(许行) ⑨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战国策·赵策) ⑩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 (2)认清句中充当谓语的词语性质 ①太后问:“侍中何少?”(王子坊) ②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 ③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起义) ④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3)在“何……之有”的格式中,“何”字和名词一起构成偏正结构作动词“有”的宾语 ①对日:“姜氏何餍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②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晏婴论季氏) (4)疑问代在句词中是充当状语、还是宾语,有时还得照顾习惯的说法 ①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日不然?”(郑伯克段于鄢)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否定句就是句子里含有否定词的句子。 古代汉语常用的否定词:不、毋、未、莫、无、勿、弗、非、否 1、语法条件 a.句子是否定句    b.宾语是代词 父母之不我爱。( 《孟子·万章上》 )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 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左传·僖公七年》) 2、常见句式 (1)“不”字句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乱世恶善,不此听也。(《荀子·乐论》) 余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郑风·褰裳》) (2)“未”字句 邻国未吾亲也。(《国语·齐语》)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后汉书·张衡传》) 盖有之矣,吾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晋国之命,未是有也。(《左传·襄公十年》) (3)“毋”字句 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毋是剪弃。(《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4)“莫”字句 莫余毒也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许行》)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注意:带有否定副词“弗”、“勿”、“非”和动词“无”的否定句,一般没有前置的情况 例外:今大臣执柄独断,而上弗之收,是人主不明也。(《韩非子·孤愤》) 3、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先秦已不严格 有事而不告我。(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 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 《诗经·魏风·园有桃》 )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 汉代以后的仿古例: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论积贮疏》 )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 (三)宾语用代词“之”、“是”复指而前置 判断下列句子是否存在宾语前置现象。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孟子·公孙丑) 五侯九伯,汝实征之。(齐桓公伐楚)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 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汉书·霍光传)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辟不足使令于前与?(孟子·梁惠王) 1、定义为强调宾语,将宾语前置,并在前置宾语与动词之间加“是”、“之”等代词复指,我们一般称之为“复指提宾”。 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小雅·节南山》)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寡君其罪之恐,敢于知鲁国之难?(《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康公我之自出。(《左传成公十三年》)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商君·更法》) 比较: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代楚》)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同上) 2、“惟(唯)……是(之)……”形式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传·成公十三年》) 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为政》) 注意:此格式的前置宾语若是代词则只能用“之”复指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也。(《左传·宣公三年》) 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论语·阳货》) 3、凝固形式“是之谓”、“此之谓” 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吾闻之,禹称善人,不善人远。此之谓也夫!(《左传·宣公十六年》) 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孟子·离娄》) 附录: “斯”、“焉”也可以用作复指代词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元年》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诗经·豳风·七月》 注意: 在古汉语中,还有一种貌似复指提宾的格式。 子曰:“德之不惰,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四)一般强调性宾语前置 1、动词的宾语前置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2、介词的宾语前置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齐桓公伐楚》) 四、古汉表示动作行为数量的词序 (一)古今表示行为数量的差异 (二)基本类型 1、数词直接加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的方法)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 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文公十六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 2、数词作谓语表示行为数量 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战国策·赵策》)
本文档为【古代汉语通论 讲义(郭锡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380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7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9-03-25
浏览量: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