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流经焦作的隋朝大运河

流经焦作的隋朝大运河

举报
开通vip

流经焦作的隋朝大运河流经焦作的隋朝大运河 稿件来源:焦作日报 作者: 隋炀帝像 太行山南麓的焦作地区(古称怀庆、河 隋朝大运河之前的水利航运工程 中原地区,春秋时期黄河水系的航运有了发展。《左传》记载,当时的晋国(今山西)向秦国(今陕西)购买大批粮食,就是经渭河、黄河、汾河运到晋国都城绛地的。战国时期,黄河水运比较发达。据《禹贡》记载“沿于江海,达于淮泗”,“浮于淮泗,达于河”。就是说,由黄河入济水、淮河、泗水而入长江„„这里描述的是以黄河为中心的主要天然河道水运交通路线的状况。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年),魏国人工开挖的鸿沟...

流经焦作的隋朝大运河
流经焦作的隋朝大运河 稿件来源:焦作日报 作者: 隋炀帝像 太行山南麓的焦作地区(古称怀庆、河 隋朝大运河之前的水利航运工程 中原地区,春秋时期黄河水系的航运有了发展。《左传》记载,当时的晋国(今山西)向秦国(今陕西)购买大批粮食,就是经渭河、黄河、汾河运到晋国都城绛地的。战国时期,黄河水运比较发达。据《禹贡》记载“沿于江海,达于淮泗”,“浮于淮泗,达于河”。就是说,由黄河入济水、淮河、泗水而入长江„„这里描述的是以黄河为中心的主要天然河道水运交通路线的状况。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年),魏国人工开挖的鸿沟水系沟通了今郑州至开封间的航运。东汉时期,国家政治中心从长安东迁到了洛阳,洛阳至郑州间的黄河两岸(包括今焦作地区),从此成了沟通中国南北水运的中心枢纽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迫切需要利用水运输军队、粮草,在黄河南北两岸先后开凿了不少人工运河,使航运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关中地区,战国时期开凿了郑国渠;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又开挖了六辅渠、白渠等,发展灌溉和航运。江南地区,运河的开凿始于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入长江到扬 州的“古故水道”,并开凿邗沟(自扬州到江水,东北通过射阳湖,再向西北至 淮安入淮河)。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继续 施工 文明施工目标施工进度表下载283施工进度表下载施工现场晴雨表下载施工日志模板免费下载 延伸河道。公元587年,隋为兴兵伐陈,从今淮安到扬州,开山阳渎,后又整治取直,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 大运河的开通 隋炀帝即位后,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从公元605年到公元610年分四段开通了大运河。 通济渠 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早在战国初期,魏国就开凿了鸿沟(引河水循汴水,折南循沙水入颍)。通济渠是在鸿沟和下游的汴河两水基础上加以疏浚的。工程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黄河;工程东段自板渚(为板城渚口的简称,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黄河侧、焦作市武陟县南)引黄河水入汴河(原淮河支流),经今河南开封东南、商丘、宿县、泗县入淮河。通济渠又名汴渠,是漕运的干道。 “淮南民十余万”开通邗沟。它是在春秋时期 邗沟 隋炀帝于公元605年,征发 吴国王夫差开通邗沟的基础上疏浚的,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江都入长江。因这条河流经吴国邗城(今江苏扬州)城,所以称为邗沟。 永济渠 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为了解决北方的漕运和北征高丽的需要,“征发河北(黄河以北)诸郡壮丁百余万”,男子不够,还征发了大量的妇女,开挖了从洛阳到涿郡的永济渠。 江南河 公元610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 至此,隋朝建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邗沟)和江南运河四段连接,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长2700余公里的大运河。运河两岸筑有御道,栽种柳树,修建离宫40多所(自长安至江都)和许多粮仓。大运河全部完工以后,南北的物资经洛阳向西可直达长安。 流经焦作地区的隋朝大运河 流经今焦作地区的隋朝大运河是永济渠河段。据《隋书?炀帝纪》记载:“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城区西南隅)。”这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当年开凿大运河时,焦作境内的沁河是大运河北段永济渠的源头,永济渠的渠首在今焦作地区。永济渠是在曹魏旧渠的基础上,利用部分天然河道建成的。它引沁水往南与黄河贯通,北分沁水一部分向东通过长明沟(即后来的小丹河、运粮河)、吴泽陂,与清水相连,经汲县,流到宿胥故渎(今卫辉市小河口),“又立淇门以通河东北行”(《初学记》卷六),往下又与白沟相接,得九河之故道,从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临河(今浚县东)、内黄、魏(今河北省大名西)、馆陶、永济、临清、清河、武城、长河(今山东省德州)、东光、南皮、清池(今沧县东南)等地,至今天津附近,再西北行,最后到达涿郡所在地蓟城(今北京城区西南隅),至公元610年完成,全长约1000公里。据《元和郡县志?永济县下》载:“永济渠在县西郭,内阔一百七十尺,深两丈四尺。南自汲郡引清、淇水,东北入白沟,穿此县入临清„„隋氏修之,因名‘永 济渠’。”自 元代开凿京杭大运河。至清代,临清至天津一段,称为南运河。临清以上至河南,仍称卫河。 明朝周梦旸编撰的《水部备考》中的记载也印证了这一史实:“沁水一支,自武陟小原村东北,由红荆口(今获嘉县红荆嘴)经卫辉府,凡六十里,入卫河。昔隋炀帝引沁水北通涿郡,盖即此地也。”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黄河、沁河的多次改道,大运河在焦作地区的路线也发生过 较大的改变,由博爱经武陟和修武境 焦作地区的运河水源 焦作市境内有黄河、沁河、丹河、大沙河、蟒河等较大河流20多条。在黄河水系中,沁河是黄河下游的最大支流,丹河又是沁河的最大支流。 沁河古称沁水,也称少水,《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侯遂伐晋,取朝歌。为二队,入孟门,登太行。张武军于荧庭,戍郫邵,封少水。”文中的少水即沁河。沁河发源于沁源县西北部绵山东麓的二郎神沟,流经郭道镇境后,与北源赤石桥河、东源紫红河汇合。沁河南经安泽县、沁水县、阳城县,穿太行山流入河南省境,再经济源、沁阳,在武陟县西营附近注入黄河,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沁河在焦作境内长90公里,现年均流量49.5立方米/秒。 丹河发源于山西省晋城市的丹朱岭一带,自北向南穿行于太行山崇山峻岭之中,几 经弯曲,于月山镇九府坟一带出山。丹河引水工程又称九道堰,相传始于秦汉时期。古人在丹河出山口用竹篓填装卵石筑成九道挡水堰,以提高水位灌溉两岸农田,史称“九道堰”。丹河现年均流量11.1立方米/秒。 流经焦作城市区的南北向“五纵”河是白马门河、普济河、群英河、瓮涧河、山门河。瓮涧河是穿越城区的主要河道,发源于修武县北部山区,自北向南穿过山阳区东部流入新河,然后汇入大沙河、卫河。 大沙河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夺火镇,流经河南省博爱、焦作、武陟、获嘉、辉县,经新乡县西入共产主义渠,全长115.5公里,流域面积2688平方公里。大沙河属山洪河道。由于山洪暴发,冲带沙石,沁河多次决口,形成石河,故得名大沙河。大沙河左岸承泄太行山区洪水,右岸承接沁河以北平原涝水,坡陡、流急,建国前无固定河槽,沿河灾害频繁。 “沁河故道”孟姜女河兴起于战国时代。它是一条排泄武陟、获嘉、新乡、汲县、古阳堤以北坡洼洪水的自然河道,也是历代黄、沁两河洪水夺卫的河道。清代以前,称此河为“沁河故道”。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新乡县呈请河南省,照会汲、延两县开挖此河时,才以民间故事“秦时孟姜女从陕西到山海关万里寻夫,哭经此地”而定名孟姜女河。 卫河运河是上游的卫河、下游的南运河曾经使用的统称。卫河全长900余公里,跨越河南、山东、河北、天津4省市,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一直是华北平原的重要内河航道。 卫河形成于战国时期,其形成与古阳堤(又称汉堤、太行堤)的修建有很大关系。古阳堤,春秋时期开始修建,战国时代基本形成,起自武陟县木栾店,在河南省经获嘉、新乡、延津、卫辉、浚县,终至滑县的古黄河大堤,秦朝时完臻,到汉代具有相当的规模,遗迹至今犹存。古阳堤筑成以前,丹、淇二水之间的所有发源于太行山前的泉、溪、河流和山前的平原地面水,都直接泄入黄河。古阳堤筑成以后,阻断了诸路山水注入黄河的通道,使水集于吴泽陂,沿堤东流而逐渐成河,即形成我国古代早期的卫河上、中游。由于河水系山泉水组成,河水清澈透明,与混浊的黄河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又称清水河。它流经的地方又多在春秋时的卫国,所以人们称其为卫河。 近代,由于铁路运输和海路运输的兴起,大运河渐被淤塞、废弃。解放后,国家对大运河进行了维修治理,运河已分段通航;同时,沿河又修建了一些灌溉工程。古老的大运河,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张国栋
本文档为【流经焦作的隋朝大运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1405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7KB
软件:Word
页数:5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09-21
浏览量: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