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无脊椎动物学

无脊椎动物学

举报
开通vip

无脊椎动物学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1、 动物的分类和系统发生 2、动物体的基本结构 3、动物类群 原生动物 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2 动物的分类和系统发生 分类学的任务:对所有动物种进行识别、鉴定、描述、命名,并归类和建立分类系统,把每一个已鉴定的 种放在这一系统中的 一个合适位置上。 系统学的任务:通过分类学的 基本工作,研究物种类群的系统发生和进化历史,推断动物的 进化谱系。 现在地球上有174万种动物已被命名,而且有 更多的 种类在北发现和 命名,要更好地研究和 利用动物资源,就要对它们进行分类...

无脊椎动物学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1、 动物的分类和系统发生 2、动物体的基本结构 3、动物类群 原生动物 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2 动物的分类和系统发生 分类学的任务:对所有动物种进行识别、鉴定、描述、命名,并归类和建立分类系统,把每一个已鉴定的 种放在这一系统中的 一个合适位置上。 系统学的任务:通过分类学的 基本工作,研究物种类群的系统发生和进化历史,推断动物的 进化谱系。 现在地球上有174万种动物已被命名,而且有 更多的 种类在北发现和 命名,要更好地研究和 利用动物资源,就要对它们进行分类学和 系统学的 研究,了解他们的 分类地位和演化关系。 3 动物分类的基本原则 物种species-种是分类学的基本单元。种是互交繁殖的 自然群体,与其它群体在生殖上互相隔离,并在自然界中占有一个 特殊的生态位。 种的命名-采用linnaeus提出的 双命名法,即用拉丁文的属名和 种名表示物种。Homo sapiens是人的 学名,通常以斜体字出现或下加划线以示区别。前一个是属名,用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一个是种名,常用形容词。如有亚种则在 种名后再加上亚种名。学名后 经常加上第一个描述此物种的作者的 名字或名字缩写。 4 动物分类的 基本原则 分类classification-分类等级(阶元): 界kingdom, 门phylum, 纲class, 目order, 科family, 属genus 种species。 这些是基本阶元,还可以分为更细的等级,如亚纲、总目、亚目等。 5 分类学方法和特征 分类学的 理论和方法随着进化理论和分子生物学的 发展,也逐渐发展起来,主要有: 1、数值分类学方法-将用于分类的 表型特征数值化并输入电脑,由电脑根据相似性将动物分类。 2、进化分类学方法-通过决定同源特征或同功特征、原始特征或衍生特征、及估计两个类群中特征之间的进化差异度来分类,并以进化树表示。 3、分子系统发生学方法-采用不同动物类群中的 同源分子作为特征来源,测量两个类群之间在进化上的差异。 4、分支系统学方法-1950年德国昆虫学者w。Hennig首次提出。认为进化过程最关键的是物种的分裂。分裂总是一分为二,称为姐妹群。通过特征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可 追溯其谱系分支,进而建立生物分类。它越来越多地与分子系统发生学 结合起来阐明生物间亲缘关系。 6 动物的 系统发生 地球上: 38亿年前-出现生命; 元古代10亿年原核生物是主要类群; 8-10亿年前(元古代晚期)出现真核生物; 6.5亿年前出现多细胞生物; 5.7亿年前出现有体腔的后生动物; 寒武纪动物多样性大增长,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动物。 生物的五界-原核、原生、真菌、植物和动物。 7 动物的系统发生 后生动物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地 进化历程。 8 动物的主要分类群 原生动物-单细胞动物 后生动物-多细胞动物 两胚层动物-腔肠动物 三胚层动物-扁形动物等 无体腔动物-扁形动物 假体腔动物-原腔动物 真体腔动物-环节动物等 不分节动物-软体动物等 分节动物-环节、节肢动物 原口动物-大多无脊椎动物 后口动物-脊索动物 9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 1、对称类型-非对称、辐射对称和 两侧对称 2、体腔类型-无体腔、假体腔和 真体腔 3、分节-不分节(假分节)、同律分节和异律分节 4、头部形成-身体分部,器官集中的 结果。 5、骨骼化-流体骨骼、外骨骼和内骨骼(软骨和硬骨) 10 第一章 原生动物门 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低等、最原始的单细胞动物。它们的个体微小,分布广泛,自由生活的分布在淡水、海水或潮湿的土壤中;营寄生生活的种类,寄生于人体、动物体或植物体内………… 11 第一节 代表动物——大草履虫 1.分布与外部形态 大草履虫生活在水流缓慢、有机质丰富的淡水池沼、河沟中。 其外形似草鞋,圆筒形,前钝后尖,体前侧有一向中部插入的斜沟,称为口沟,内有胞口。 2.结构与功能 体表有弹性的表膜,可使虫体保持一定的形状,膜上布满纵行排列的纤毛(结构见图),口沟内纤毛较长。表膜着生纤毛处有凹陷的纤毛囊,纤毛是细胞质的基体向外突出的一种运动细胞器。 12 13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每根纤毛的外膜与表膜连续,膜内是9×2+2纵行的微管结构。 表膜内的细胞质分为 外质 外层透明致密的部分。 内质 内部多颗粒疏松的部分 刺丝泡 外质中含有大量与表膜垂直的杆状体, 当遇到理化刺激时可从表膜上排出具毒性的丝状物,具有捕食和防御功能。 食物泡 在细胞内质中沿一定路线运行流动,并与溶酶体结合,对食物进行消化并吸收营养物质,泡中的食物残渣运行到胞肛时排出体外。 14 呼吸与排泄 草履虫通过表膜进行气体交换并排除代谢废物。 伸缩泡 体前、后各一,每个向周围伸出约4—10个收集管,伸缩泡有孔开口于体表。两个伸缩泡周期性地交替收缩,不断排出渗入的多余水分,完成渗透压调节的功能。 细胞核 大核 呈肾形,为多倍体,控制细胞的正常代谢。 小核 球形,为二倍体 ,控制生殖过程中的基因交换和重组 ,并可以分裂产生大核。 15 生殖 无性为横二裂生殖;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进行。小核进行有丝分裂,大核行无丝分裂,虫体中部缢缩,断裂形成两个新个体。 16 17 有性为接合生殖;当环境条件不利时进行。①两虫体口沟处粘合,相贴处原生质桥接。②每个虫体大核消失,小核分裂两次形成的 4个小核,之后其中3个消失,留下的1个分裂形成 2个大、小不同的配子核,两虫体互换雄配子核,与对方的雌配子核融合形成接合核。③两虫体分开,接合核分裂3次形成 8个核,其中4个大核和4个小核,小核中3个消失。④留下的1个小核分裂2次,虫体也分裂2次形成4个子细胞,大核则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2个虫体接合生殖的结果是形成 8个子细胞,每个细胞与接合生殖前的核状态相同。 18 第二节 原生动物门的分类和重要种类 现存的原生动物约 50000种左右,根据它们的运动细胞器、营养方式、生殖方式等特征将其分为四个纲:即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 1.鞭毛纲 运动细胞器为鞭毛,营养方式复杂;包括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和腐生性营养。无性生殖为纵二分裂,有性生殖为配子生殖,在不良条件下一般可以形成包囊。 习见动物如:绿眼虫、利什曼原虫(黑热病) 等。 19 20 2.肉足纲 运动和摄食细胞器为伪足。自由生活的种类营动物性营养,寄生种类营腐生性营养。无性生殖为二裂生殖,有性生殖为配子生殖,普遍可以形成包囊。有些种类具有石灰质、硅质、几丁质或砂质的外壳。 重要种类如:大变形虫 、痢疾内变形虫 、有孔虫等。 21 22 3.孢子纲 全部寄生生活。无运动、摄食等细胞器。具有与侵入寄主细胞有关的顶复合器。生活史复杂,包括无性的裂体生殖、孢子生殖以及有性的配子生殖,有世代交替现象。 重要种类如:间日疟原虫。 生活史;有两个宿主,人和按蚊。通过按蚊传播疾病,被感染的人患疟疾。生活史分为三个时期; 裂体生殖:(1) 红细胞外期,当感染了疟原虫的按蚊叮人时,原虫将子孢子随唾液注入人体。子孢子随血流首先侵入肝细胞,子孢子在肝细胞内发育为滋养体,然后进行裂体生殖,核经过多次分裂,形成裂殖体,细胞质和细胞膜再分割并包围每个核,从而产生大量裂殖子,裂殖子使肝细胞破裂,逸出后将进入血液。这一时期约需 8—9天,即为该病的潜伏期。 24 (2) 红细胞内期,大量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它们首先发育为中央有一空泡、核偏在一侧的环状滋养体(环状体),进一步发育为可伸出伪足的大滋养体,其体内不断沉积出无法利用的血红蛋白分解产物的颗粒沉积在红细胞中,称为疟色素。成熟的大滋养体几乎占满了红细胞,原虫再进行裂体生殖,形成多个裂殖子,裂殖子成熟后,红细胞膜破裂,每个裂殖子则侵入其他红细胞。由于大量红细胞破裂以及裂殖子的代谢产物释放到血液中,引起人生理上的一系列反应,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交替出现的症状,俗称“打摆子”。由于每个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内又形成新的裂殖子的周期为 48小时,故称之为间日疟原虫。 25 配子生殖:经过几次裂体生殖后,一部分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后不再进行裂体生殖,而是分别发育为大、小配子母细胞。大配子母细胞比正常的红细胞大一倍,小配子母细胞较小,核较疏松位于虫体中央,疟色素颗粒较小。可以在人体血液中可存活 30— 60天。如果遇到其他按蚊叮咬人时,配子母细胞可随人血液进入按蚊胃中分别发育成熟。大配子母细胞发育为大配子,其形态变化不大;小配子母细胞则分裂3次,形成8个具鞭毛的小配子,大、小配子结合形成动合子。一般认为,寄生虫有性生殖所在的宿主叫终末宿主,由于疟原虫的有性生殖是从人体开始的,到蚊胃中的人血液中内完成的,故将人称为原虫的终末宿主,按蚊是原虫的中间宿主更为贴切。 26 孢子生殖:动合子穿过蚊胃壁形成卵囊,经不断分裂形成大量的梭形子孢子,卵囊随子孢子的成熟而破裂,子孢子经蚊的血淋巴聚集于唾液腺内,当按蚊再次叮人时,将子孢子注入新的寄主体内。 疟疾曾被列为我国重点消灭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在长江以南地区发病率较高。解放以后,其流行趋势已基本得到控制。 27 4. 纤毛纲 运动细胞器为纤毛。动物性营养。细胞核一般分化为大核(代谢核)和小核(生殖核)。繁殖方式为无性的横二分裂和有性的接合生殖。 重要种类如:草履虫、四膜虫 、棘尾虫、喇叭虫 、钟虫等。 第三节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单细胞或单细胞群体动物 原生动物具有真核细胞的细胞膜(又称表膜)、细胞质(含线粒体、溶酶体、内质网、中心粒等细胞器)和细胞核构成。它们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由细胞器来完成的,故将这些细胞器称为类器官。如运动细胞器为鞭毛、伪足或纤毛,表膜完成呼吸和排泄功能,调节水平衡(渗透压)由伸缩泡来完成等。少数原生动物由几个或许多细胞构成简单的群体。但这些群体内一般没有细胞分化,每个个体仍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2.复杂的营养方式 原生动物包括三种营养类型;植物性营养(光合自养方式),动物性营养 (吞噬营养方式 ),腐生性营养 (渗透营养方式 )。有些原生动物可兼有几种营养方式,如绿眼虫。 3.多样化的繁殖方式 无性生殖 二裂生殖 出芽生殖 孢子生殖 复裂生殖 有性生殖 配子生殖 接合生殖 4. 包囊 许多原生动物在环境条件不利的情况下能够收缩并分泌黏液包绕自体形成包囊。 31 第二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和早期胚胎发育 原生动物是单细胞或体细胞没有分化的简单群体。以后各章所述的多细胞动物各种生理功能不再由一个细胞担任,它们的体细胞已分化并且形成互相依赖、分工明确的结构单位……… 32 第一节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1.古生物学证据 距今愈古老的地层中,动物的化石越简单;在最早的太古代地层中已有大量的原生动物有孔虫的化石,而在该地层几乎没有多细胞动物的化石。说明了动物具有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细胞向多细胞发展的规律。 2.形态学证据 原生动物中存在着介于单细胞动物和多细胞动物之间的中间类型—单细胞动物群体,如团藻、盘藻等。因此可以推测单细胞动物到多细胞动物演化的途径; 33 3.胚胎学证据 一切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早期都是由单细胞的受精卵开始,经过逐渐分裂而发育为多细胞的成体,而且多细胞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基本相似。根据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过程暂短迅速地重演系统发育过程)。因此,可以推测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35 第二节 多细胞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 1.受精 指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和雌性个体产生的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是新个体发育的起点,即受精卵将发育为下一代个体。 2.卵裂 受精卵进行的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其特点是每次细胞分裂之后不等细胞长大就继续分裂,结果导致分裂后的细胞越来越小,称这些细胞为分裂球。 3.囊胚期 卵裂形成分裂球一般构成中空或实心的囊球形胚胎(皮球状),称为腔囊胚。囊胚外的细胞层叫囊胚层,其内的空腔叫囊胚腔。 36 卵裂包括完全卵裂(见于少黄卵)和不完全卵裂(见于多黄卵)。 完全卵裂; 完全均等卵裂(等裂)卵黄在卵内分布均匀,如海胆、文昌鱼等。 完全不等卵裂(不等裂)受精卵的卵黄在卵内分布不均匀,卵裂的分裂球大小不等,如水母、蛙等。 螺旋型卵裂 在海产无脊椎动物中,第三次卵裂开始分裂轴与卵轴成45。角,如海产的环节动物、软体动物。 不完全卵裂包括;表面卵裂,仅限于卵的球形表面进行,如昆虫。盘裂,仅限于动物极进行,如乌贼、鱼和鸟类等的卵裂。 4.原肠胚期 囊胚期后胚胎继续发育,形成内、外胚层和原肠腔的过程。原肠腔构成动物未来的消化道,其对外的开口称为原口或胚孔。 原肠胚的形成方式有: 内陷,如海胆、文昌鱼等。 内移,如水螅、水母等。 分层,如无尾两栖类、鸟类。 外包,如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等。 内转(内卷),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 39 5.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 扁形动物及其以后的多细胞动物,在胚胎的发育过程中,外胚层与内胚层之间出现了中胚层,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 端细胞法(裂体腔法 )原口动物在胚孔两侧的内、外胚层交界处植物极的一个细胞(端细胞)分裂后移入内、外胚层之间,经过不断分裂形成了中胚层带,随后在中胚层带中间开裂形成真体腔。 如环节动物等。 体腔囊法 (肠体腔法 )后口动物的原肠背部两侧的内胚层向外形成一对囊状突起,并不断扩展并与原肠的内胚层脱离形成中胚层带,在内、外胚层之间形成中胚层和体腔。如棘皮动物等。 40 6.胚层的分化 细胞的分化是指胚始初期较为简单、可塑性的细胞转变为复杂、特异和稳定的细胞的过程。 外胚层分化为皮肤及其衍生物、神经组织、感觉器官和消化道两端。 中胚层分化为肌肉、骨骼、体腔膜、循环系统生殖和排泄的大部分。 内胚层分化为消化管和呼吸道上皮、肺、肝、胰和排泄与生殖的小部分。 从四大基本组织的来源上分析;上皮组织分别来源于外胚层(表皮)、中胚层(真皮 )和内胚层(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肌肉和结缔组织来源于中胚层;神经组织则来源于外胚层。 41 第三章多孔动物门(Porifera) 或海绵动物门(Spongia) 多孔动物(海绵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这类动物在演化上是一个侧支,因此又称为侧生动物。 多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体制 辐射对称或不对称 动物躯体结构的排列形式与规律称为动物的体制。辐射对称是指通过身体的中央轴有许多个切面可以将身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对称面)。 42 2.体壁 没有明确的组织和器官系统分化,体壁由两层细胞构成。 由外向内依次为 皮层 扁平细胞和许多戒指状的孔细胞 中胶层 变形细胞、造骨细胞和芒状细胞 胃层 特殊的领细胞 中央腔(或称胃腔)顶端有一个出水口 ★中胶层中有钙质或硅质的骨针或类蛋白质的海绵丝。 44 3.水沟系 海绵动物的水沟系主要有三种类型(见图) : 单沟型 水流途径是: 外界→进水孔→(由孔细胞构成)→中央腔→出水口→外界。如白枝海绵。 双沟型 水流的途径是: 外界→流入孔→流入管→前幽门孔→辐射管→后幽门孔→中央腔→出水口→外界。如毛壶。 复沟型 水流的途径是: 外界→流入孔→流入管→前幽门孔→鞭毛室→后幽门孔→流出管→中央腔→出水口→外界。如浴海绵和淡水海绵等。 45 4.生殖和发育 无性生殖有两种方法,出芽 和芽球 。 有性生殖 为配子生殖。 5.逆转现象 海绵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具鞭毛的小细胞内陷,形成内层,而植物极的大细胞留在外面形成外层。这和其他所有多细胞动物都不相同。因此我们把多孔动物这个胚胎发育中的特殊现象称为“逆转”。并且把多孔动物内外两层细胞各称为胃层和皮层,以区别于其它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中的内胚层和外胚层。说明多孔动物的演化道路与其他多细胞动物不同。由此称其为侧生动物。 第三章 腔肠动物门 腔肠动物为辐射对称、两胚层、有组织分化和原始消化腔的低等后生动物。它们的身体有两种基本形态水螅型和水母型,分别营固着生活和漂浮生活……… 49 第一节 代表动物—水螅 1. 生活习性与外部形态 水螅生活在洁净、水生植物丰富、缓流的池塘或沟渠等淡水中。通常以下端基盘固着在水草或其它物体上,有时也可做一些简单的位移活动。以捕捉活的水蚤或其它小动物为食。 水螅身体由体柱、垂唇、触手及反口面的基盘组成。 50 51 2. 结构与功能 (1)体壁与消化循环腔 水螅体壁主要有六种细胞;皮肌细胞、间细胞、刺细胞、感觉细胞、神经细胞和腺细胞构成。 52 水螅的体壁由外向内依次为; 外胚层 中胶层 内胚层 外胚层皮肌细胞的肌原纤维方向与螅体的纵轴平行排列,因此其收缩时可使水螅体和触手变粗缩短。内胚层的肌原纤维方向与螅体纵轴垂直排列,其收缩可引起水螅体和触手变细变长。 (2)呼吸与排泄 水螅无特殊的呼吸和排泄器官,直接由体表与水进行气体交换并排除代谢废物。 53 (3)神经系统 在皮肌细胞之间存在着大量的感觉细胞和神经细胞,它们通过突触相互连接成网状。 54 (4)生殖 生殖包括无性出芽生殖和有性配子生殖两种方式;在环境条件适宜时,水螅行无性的出芽生殖。 有性生殖一般发生在春末和深秋季节,水螅一般雌雄异体,外胚层的间细胞可分化产生临时性的精巢和卵巢,水螅通常是以有性生殖产生的具壳胚胎来抵御干旱和严冬等不利因素的。 水螅的再生能力很强,除触手以外,身体被切成的每一小段均能长为一个水螅体。 55 第二节 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辐射对称的体制 与其固着或漂浮生活相适应的,使其能从身体的任何方向上利用其辐射对称的器官从周围环境中摄取食物和感受刺激。一些高等腔肠动物,如珊瑚纲的海葵,由于口道沟的出现,身体由辐射对称发展为两侧辐射对称,两辐对称是辐射对称与两侧对称的中间类群。 2.具有两胚层和原始的消化循环腔 腔肠动物开始出现内、外两个胚层和原始的消化腔。消化为细胞内与细胞外消化兼行。另外,由于腔肠动物的消化腔还兼有运输营养物、代谢废物和呼吸功能,因此也称为消化循环腔。但由于消化腔只有口没有肛门(不完整的消化管),故称之为原始的消化循环腔 . 56 3.出现组织的分化 腔肠动物的体细胞出现了简单的上皮组织和神经组织的分化。另外,腔肠动物的体壁细胞还分化出具有分泌作用的腺细胞及具有捕食与防御功能的刺细胞等。 4.出现了网状(散漫式)神经系统 腔肠动物在皮肌细胞之间存在着大量的感觉细胞和神经细胞,它们通过突触相互连接成网状又称为网状神经系统。但是,这种网状神经系统弱点是;A.没有神经中枢(神经传导一般是无定向、弥散式的),称为泛化反射(一触全收)。B.神经纤维没有髓鞘,传导速度缓慢。 57 4.世代交替与浮浪幼虫 有些种类在生活史中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如薮枝螅、海月水母等);即在生活史中以水螅型世代经过无性生殖产生水母型个体,水母型世代又经有性生殖产生水螅型个体,以适应固着和漂浮的不同生活方式。 海洋生活的腔肠动物一般为间接发育,即受精卵经过幼虫期才能发育为成虫。如薮枝螅的受精卵发育至原肠胚阶段时,胚胎表面长出纤毛成为可以自由游泳生活的浮浪幼虫。 58 59 第三节    腔肠动物的分类和重要种类 腔肠动物现存约11000种,根据其形态结构和世代交替等特征分为三个纲;即水螅纲、钵水母纲和珊瑚纲。 1.水螅纲 主要特征 多数生活在海水中,体型小,结构简单。生殖腺由外胚层形成。水母型多具有缘膜,中胶层薄。大部分种类生活史中有水螅型和水母型两种世代,即有世代交替现象。 重要种类 水螅、薮枝螅、桃花水母、钩手水母等。 60 61 2.钵水母纲 主要特征 全部海产。中大型水母,水螅型退化,水母型发达并结构复杂。胃囊内有具刺细胞特化的胃丝。水母体无缘膜。生殖腺由内胚层形成。生活史有世代交替现象。 重要种类 海月水母、海蛰、霞水母等。 65 3.珊瑚纲 主要特征 全部海产。只有水螅型,生活史无世代交替现象。水螅体结构复杂,有发达的口道、口道沟、隔膜和隔膜丝。内、外胚层均有刺细胞,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许多种类外胚层可分泌石灰质骨骼,常是珊瑚礁的主要成分。 重要种类 海葵、笙珊瑚、红珊瑚、石芝和鹿角珊瑚 66 67 68 第四章 扁形动物门 扁形动物为两侧对称、三胚层、无体腔的蠕虫类动物。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分布在海水、淡水和潮湿的土壤中;但多数种类营寄生生活,常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外,其生活史复杂,并常有更换寄主的现象……… 69 第一节 代表动物—三角真涡虫 1. 生活习性与外部形态 生活在洁净、阴凉溪流中的石块下,以小型甲壳类、环虫、螺类和昆虫的幼虫为食。 体柔软,左右对称。头部呈三角形,两侧各有一耳状突,头背具两个黑色眼点。背腹扁平,背部黑褐色,腹面密生纤毛。口在腹面近体后约1/3 处,口后有一生殖孔,无肛门。 2. 内部结构与功能 体壁 涡虫为三胚层无体腔动物,其体壁从外向内由以下几层构成; 70 71 表皮层 外胚层柱状上皮细胞排列组成 基膜 非细胞构造,具有弹性 肌肉层 中胚层形成,分为外环、中斜和内纵肌 实质 中胚层合胞体的网状组织,有输送和储存 营养物 、代谢产物、再生、生殖等功能。 皮肌囊 由外胚层形成的表皮与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相互紧贴而构成的体壁呈囊状结构包裹动物全身,称之为皮肤肌肉囊 。具有保护、运动等功能。 消化系统 由口、咽和肠三部分组成 。咽可从口中伸出,有助于捕捉猎物。咽后为肠,肠分三支主干,一支伸向前,两支向后,每支主干又反复分支并深入身体各部分,肠支末端封闭为盲管,无肛门,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故称之为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72 神经 消化(咽 肠) 生殖 排泄 73 呼吸与循环 无特殊的呼吸及循环器官。气体交换靠体表的气体扩散(分压差)完成。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主要通过实质组织中的液体运送和扩散,营养物也可由分支的肠道送至身体各处。 排泄 含氮废物主要通过体表排除。具有原肾管系统,通过焰细胞将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 神经和感官 梯形神经系统;头部一对膨大的脑神经节,向后发出一对腹神经索沿身体两侧纵行,在腹神经索之间还有横神经相连,构成梯状。 感觉器官包括一对眼点和头两侧的耳突;眼点可感受一定强度的光线,使涡虫避开强光,但无晶体而不能成象。耳突是司味觉和嗅觉的化学感受器。 74 生殖与发育 包括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无性生殖 横裂生殖;条件较好时常从咽后部缢断,形成两个新个体。 有性生殖 雌雄同体,配子生殖在春夏季生殖期出现生殖腺 。 雄性生殖系统 位于体前方两侧数对 。 由精巢→输精管→储精囊→阴茎 组成。 雌性生殖系统 位于体后方一对。 包括卵巢、输卵管、卵黄腺、交配囊 (即受精 囊)、肌肉囊、总输卵管。 雄性的阴茎和雌性的总输卵管均开口于生殖腔,通过生殖孔与外界相通。 75 第二节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两侧对称(Bilateral symmetry)的体制 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即通过身体的中轴(从口面到反口面)只有一个切面可以将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 两侧对称在动物进化上的重要意义 (1)使动物身体明显地分为前后、背腹和左右,神经和感官向前集中形成了头部,背部司保护、腹部司运动,使动物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 (2)使动物由水中固着或漂浮生活向水底爬行生活发展,为动物由水底爬行过渡到陆地爬行奠定了基础。 76 77 2. 出现了中胚层(Mesoderm) 扁形动物的内胚层和外胚层之间出现了发达中胚层。它对动物系统演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导致一系列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进一步复杂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 提高了动物的整体新陈代谢水平;肌肉层与两侧对称强化了动物的运动机能,又促进了动物的消化、排泄等代谢功能的加强,亦促进了神经和感官的发展。还形成了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对于动物适应多变的外界环境极为有利,扩大了动物的生存范围。 (3) 中胚层的实质还具有贮藏水分、养料以及保护内脏的作用;也为动物由水生过渡到陆生创造了条件。 78 3.具有原肾管(Pronephridium) 原肾管是由外胚层沿身体两侧内陷形成的网状多分支的管道系统,它由一对纵行的排泄管及其许多分支的小管及末端的焰细胞组成的盲管 主要功能是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部分代谢废物亦可随水分排除。 4. 出现梯形神经系统 由体前端的脑神经节和由其发出的腹纵神经 索及横向神经组成,它使神经传导由不定向 变为定向。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神经与感官 退化。 79 5.具有不完全的消化系统(Incomplete digestive system) 扁形动物的消化管有口无肛门(与腔肠动物相似)。寄生生活的种类消化系统趋于退化(吸虫纲)或消失(绦虫纲),靠体表吸收寄主已消化的营养物质。 6.生殖与发育 扁形动物多为雌雄同体,生殖器官发达,形成了固定生殖腺、导管和附属腺体;出现了交配现象和体内受精,为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过渡创造了条件。寄生种类的生殖能力极强。扁形动物多数为间接发育,经过多种幼虫阶段。海产自由生活的种类为螺旋型卵裂,个体发育要经过牟勒氏幼虫(Muller ,s Lava)期。 80 第三节  扁形动物的分类和重要种类 目前已知的扁形动物约 15000种,一般分为涡虫纲、吸虫纲和绦虫纲。 1. 涡虫纲 (Turbellaria) 主要特征 多数营自由生活,头部、神经与感官发达,体表具纤毛,消化系统发达。海洋生活的间接发育种类经过螺旋卵裂和牟勒氏幼虫阶段。 81 ※螺旋式的卵裂(spiral cleavage)见于扁形动物、纽形动物、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是不等的全裂。即细胞纵裂至4胞期后,横分裂分为4个大胚胞和4个小胚胞。此时分裂成的大小胚胞不是互相垂直,而是与纵轴成45度角(斜的方向),每一小胚胞刚好在2个大胚胞上方,如此继续往复分裂,呈螺旋形。 82 重要种类 三角真涡虫 平角涡虫等 83 2. 吸虫纲 主要特征 全部营体内、外寄生,头部不明显,神经及感官退化。体表发生特化(纤毛消失,上表皮特化为富含粘多糖的合胞体结构,具皮棘,皮层的细胞核埋在肌肉层之下,可以抵抗宿主消化酶的作用)。消化系统退化,行厌氧呼吸。生殖系统高度发达,多为雌雄同体,产卵量极多。生活史复杂,通常有1—2个中间寄主。 84 85 重要种类 华枝睾吸虫 日本血吸虫 肝片吸虫 肺吸虫等 86 华枝睾吸虫 成虫寄生在人、猫、狗的肝胆管和胆囊内。寄生在人体的可引起人患华枝睾吸虫病。中间宿主为沼螺和某些淡水鱼,虫体感染形态为囊蚴。  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 终末宿主 第一中间寄主 第二中间寄主 (人、猫、狗) (纹沼螺) (草鱼) 87 88 日本血吸虫 成虫寄生在人或哺乳动物的门静脉或肠系膜静脉内,感染人体后可引起人患血吸虫病,其中间宿主为钉螺,虫体感染形态为吸虫的尾蚴。 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 终末宿主 中间寄主 (人或牲畜 ) (钉螺) 血吸虫病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重要的传染病,解放以前,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大部分地区流行,也曾是我国重点防治的 寄生虫病之一。 89 3.绦虫纲 主要特征 全部营体内寄生生活,体由头节、颈部和许多片构成,有附着器官 。体表无纤毛,感觉器官完全退化,消化系统消失。体表的皮层的结构除与吸虫相似外,还形成了无数的微毛。雌雄同体,生殖系统发达 ,繁殖能力极强。无自由生活的幼虫阶段,多数只有一个中间寄主。 90 91 重要种类 猪带绦虫 牛绦虫等 92 93 猪带绦虫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内,可引起人的绦虫病,幼虫寄生于猪的肌肉或其它组织内,亦可寄生于人体内引起囊虫病,虫体感染形态为囊尾蚴和虫卵。 成虫→虫卵→六钩蚴→囊尾蚴→成虫 猪带绦虫的终末宿主是人,中间宿主是猪,但有时人也可能成为中间宿主;如人误吞食了被猪带绦虫卵污染的食物,或带虫者自体感染 (消化道的蠕动将绦虫妊娠节片带入胃内 ),使六钩蚴破卵壳而出,穿过肠壁随血流而至皮下、肌肉等处发育为囊尾蚴,使人成为猪带绦虫的中间寄主,引起囊虫病。后者的感染方式为自体感染。 94 第五章 原体腔动物 原体腔动物(又称为线形动物)是动物界中较为庞杂的一个门类,其种类多、数量大,各纲之间形态结构差异也较大。但是,它们又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具有原体腔和分布广泛…… 95 第一节 代表动物——人蛔虫 1.生活习性与外部形态 蛔虫是最常见的人体寄生虫,人体的感染率极高。其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可引起蛔虫病。蛔虫通过媒介物上的感染性卵进行传播。 蛔虫体细长而圆。口位于体前端,周围具“品”字形排列三片唇。体两侧有明显的纵行侧线,体的背和腹各有一条不甚明显的背线和腹线。口后约2毫米处的腹中线上有一排泄孔。蛔虫雌雄异体且异形;雌虫较长直而粗,在体前1/3 腹面具雌性生殖孔,肛门位于末端2毫米的腹面中央;雄虫较短而细,后端向腹面弯曲,雄体生殖孔在体后与肛门合为泄殖腔,内伸出一对交合刺。 96 97 2. 内部结构与功能 体壁与原体腔 蛔虫的体壁为皮肌囊结构,其从外向内依次由角质层、表皮层、肌肉层和原体腔构成。 角质层 非细胞结构有保护和抵抗消化酶作用 表皮层 合胞体结构,其细胞界线不明显 肌肉层 肌原细胞构成 原体腔 由胚胎时期的囊胚腔演化形成 肠 壁 无肌肉层 背、腹线之中各贯穿着一条纵行的神经索。 两侧线之内各包含一条纵行的排泄管。 98 99 消化系统 消化道组成 口→咽→肠→直肠→肛门 蛔虫为完全的消化管。消化系统由贯穿全身的一直管构成,无特殊的消化腺,由咽和肠的单细胞腺分泌消化酶对进入肠内的半消化好的食物进行进一步的消化。 呼吸、循环与排泄 无专门的呼吸和循环器官,经体表进行厌(无)氧呼吸。体内物质运输靠体腔液的流动来完成。水调节器官为特化的原肾管,它是由一个原肾细胞衍生而形成的“H”型的管状排泄系统。主要功能是调节体腔液的压力并排出多余水分。人蛔虫通过体表和消化道排出代谢废物。 100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梯形神经系统。在咽部周围具一围食道神经环,由此向体前和体后各发出6条神经索,各条纵神经索间有横神经相连,形成圆筒状梯形神经系统。 生殖系统 蛔虫的生殖腺呈盘管状,游离在假体腔中。 雄性生殖系统为单管型: 精巢→输精管→储精囊→泄殖腔(有交合刺) 雌性生殖系统为双管型: 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雌性生殖孔 (一对) (一对)(一对) (一个) 101 102 蛔虫的生活史 蛔虫没有自由生活的幼虫期(第二期幼虫仍在卵内),由感染性卵侵入宿主体内后,幼虫破卵壳而出,要在宿主进行心肺移行,并在宿主体内多次蜕皮后才发育为成虫。 蜕皮一次 蜕皮三次 成虫 → 虫卵 → 感染性卵 → 虫蚴 → 成虫 心肺移行 感染性卵被人误食后,在十二指肠中卵壳被消化,孵出幼虫,并钻入肠壁进入肠系膜静脉,随血液进入肝脏,数日后绝大部分幼虫随血流进入右心房、右心室、再经肺动脉进入肺部,穿过微血管在肺泡内生长发育,在此幼虫进行两次蜕皮,然后移行至支气管、气管到达咽部,随人的吞咽活动再次进入消化道,经过食道、胃,最后定居小肠,在小肠内进行第四次蜕皮,发育为成虫, 103 104 第二节 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 具有假体腔(pseudocoelomata) 假体腔又称原体腔或初生体腔,是动物进化中 最早出现的一种原始的体腔类型,它是由胚胎 发育过程中的囊胚腔形成的。假体腔的特点:  (1)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和体腔膜。 (2)腔内充满体腔液。 (3)体腔对外没有孔道。 假体腔出现的意义:(1)为体内器官系统的进一 步发展提供了空间。 (2)假体腔液能够更有效 地输送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类似循环系统的 作用)。(3)液态骨骼的作用。 105 2. 完全的消化管道 从原体腔动物开始,动物具有完全的消化道,即体前端有口,后面有肛门,分别完成摄食和排遗的功能,使食物和食物残渣完全分开,为消化道的高度分化打下了基础。 其消化道分化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前肠(包括口、咽)及后肠(包括直肠和肛门)的表皮是由外胚层内褶(内陷)形成的,中肠表皮为内胚层来源,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106 3.体表角质膜、表皮合胞体 角质膜(非细胞结构)是表皮分泌的具有保护作用的结构,寄生生活的角质膜尤其发达。在动物的发育过程中,角质膜的存在限制了动物的发展,因此幼虫期的动物出现角质层周期性的脱落,称为蜕皮。多数寄生生活的种类角质膜下为合胞体(syncytial)的表皮层。 4.生殖与发育 多数雌雄异体,而且常为雌雄异形。一般为两性生殖,少数行孤雌生殖。生活史较为复杂 107 第三节 原体腔动物的分类和重要的种类 原体腔动物包括线虫纲、线形纲、腹毛纲、棘头纲、动吻纲和轮虫纲六大类群。 108 1.线虫纲(Nematoda) 主要特征:体细长,体表角质膜发达,寄生生活的表皮为合胞体,自由生活的为一层表皮细胞。具有原肾细胞形成的原肾管结构,但无纤毛或焰细胞,雌雄异体并且异形。 重要种类:蛔虫、十二指肠钩虫、丝虫、蛲虫、小麦线虫等。 109 110 111 2. 腹毛纲(Gastrotricha) 主要特征: 体微小,体表角质膜,背部有鳞片,腹面有纤毛(腹毛)。体末端分叉并有粘液腺。具有焰细胞的原肾管,可行孤雌生殖。 习见动物: 鼬虫 3. 轮虫纲 (Rotifera) 主要特征: 体微小,头前有一对纤毛轮盘,足末端有趾和足腺。体表角质膜,表皮合胞体,躯干部的角质膜特化为一兜甲。消化系统有咀嚼器。原肾系统具有焰细胞。雌雄异体而且异形。一般行孤雌生殖,条件不利时行有性生殖。 习见动物: 各种轮虫 112 113 (条件有利时) (有丝分裂) 不混交雌体(2n) ← 非需精卵(2n) ………↑…………………………↓……… (受精) (减数分裂) 休眠卵(2n) ←需精卵(n)←混交雌体(2n) ↑ 雄体(n) (条件不利时) 轮虫的生殖过程图解 1
本文档为【无脊椎动物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7337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MB
软件:Word
页数:37
分类:高中其他
上传时间:2013-03-21
浏览量: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