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要点整理)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要点整理)

举报
开通vip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要点整理)第一章教育基础·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小学教育的义务性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核心)教务行政管理总务工作学校管理的过程: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学校管理的原则与方法:原则:1.方向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民主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5.规范性原则6.系统性原则7.效益型原则8.动态性原则方法:1.行政管理原则2.法律原则3.思想教育原则4.经济方法5.学术方法学校组织结构的主要职能部门:1.校长办公室...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要点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小学教育的义务性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核心)教务行政管理总务工作学校管理的过程: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学校管理的原则与方法:原则:1.方向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民主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5.规范性原则6.系统性原则7.效益型原则8.动态性原则方法:1.行政管理原则2.法律原则3.思想教育原则4.经济方法5.学术方法学校组织结构的主要职能部门:1.校长办公室(对外联络、信访、人事保卫、文件收发归档、报表统计)2.教务处(教学组织、教育科研、学籍管理、课程资源管理)3.政教处(德育思想政治)4.总务处(后勤提供经费物质保障)5.教研室(基层教学实验)6.年级组·(重点)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的由来:《孟子尽心上》教育主要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主导作用)、受教育者(主体)、教育影响(活动中介)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a.继承性b.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c.教育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人口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按作用分:正向功能负向功能按呈现方式分:显性功能(计划性)隐性功能(非预期的)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利托尔诺美桑代克英沛西·能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a.具有一定的目的性b.没有阶级性,教育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c.手段主要是言传身教,没有文字和书本d.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e.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教育内容贫乏f.教育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没有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2.古代教育奴隶社会中国夏朝——痒序校西周——国学乡学“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古埃及宗教教育古希腊斯巴达——尚武教育雅典——崇文教育3.封建社会中国春秋战国——官学衰私学兴显学盛行隋唐——实行分科教学科举制宋朝——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清朝——学堂中体西用1905废除科举西方教会学校骑士学校特点: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象征性6.宗教性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校终身发展的一生2.教育的全民化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3.教育的民主化一方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4.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现代教育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教育学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学的发展·萌芽阶段中国《学记》世界第一部教育文献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诱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墨子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道家道法自然西方苏格拉底产婆术讽刺—定义—助产术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与游戏”最早提倡者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则”昆体良西方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将学习过程概况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创立阶段培根——实验科学家鼻祖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归纳法”特点:教育问题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代表人物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卢梭——《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儿童本位教育观康德——最终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裴斯泰洛齐——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施的教育家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教育性教育原则(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没有无教学的教育)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现代教育学代表人物《民主主义与教育》新三中心论(儿童经验活动)“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无目的论陶行知——人民教育家《中国教育改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流浪儿童和违法者改造中国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育著作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赞可夫——《教育与发展》“以最好的效果使学生达到最高的发展水平”发展性教育理论五条教学原则a.高难度B.高速度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D理解学习过程E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布鲁纳——美强调学科结构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瓦根舍因——德创立范例教学理论皮亚杰——瑞士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智力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思想“活的教育学”布鲁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c.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a.教育再生产劳动力(舒尔茨人力资源理论)b.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决定着受教育权c.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a.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培养人才)b.教育促进民主c.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三)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a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b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c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a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b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c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3.学校文化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激励评价教育目的理论: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巴格莱)个人本位论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满足人的需要(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教育目的层次:国家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师教学目标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我国的教育目的特点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4.教育目的实现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全面发展教育构成及其关系德育——灵魂和核心作用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智育——前提和支持体育——基础美育——动力劳动技术教育——综合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一宗旨两重点)素质教育基本内涵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4.素质教育诗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要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6.素质教育要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个方面·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前制度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非制度化教育现代学制的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用于教育科学专门术语始于英国科学家斯宾塞课程的作用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关系的纽带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4.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工作的依据课程类型:分科课程(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必修课程(发展共性)选修课程(发展个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课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课程理论流派学科中心课程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兵塞布鲁纳)活动中心课程论(杜威克伯屈)社会中心课程论(布拉梅尔德金帝斯布厄迪)课程内容:课程计划: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包括:课程设置(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作用: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课程标准: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订的关于某门学科机器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结构:1.前言2.课程目标(核心)3.课程内容4.实施建议作用:是编写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教材:结构:螺旋式上升直线式编写作用:学习的主要材料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资源:按来源:校内校外按性质:自然社会按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信息化资源按存在方式:显性隐性按功能:素材性资源(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情感态度)条件性资源(人力物力场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1.进行社会调查2.审查学生活动3.可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鉴别校外资源5.建立资源数据库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编制课程开发的模式1.目标模式(拉尔夫泰勒)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3.情景模式(劳顿“文化分析”理论)课程评价: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2.目的游离模式(斯克里文)(背景输入过程成果)(需要评定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基本理念1.三维目标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综合课程观(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3.内容联系观(课程内容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已有经验相联系)4.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5.发展评价观(重视过程的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6.校本发展观(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注重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2.提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设置九年一贯制课程门类,设置综合课程)3.密切课程与生活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到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从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到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6.实行三级课程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改版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体现出: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课程实施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a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b具有发展潜能c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a是完整的人b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c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a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b是学习的主体c是责权的主体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自立自为自律2.合作学习有明确责分工的互助性学习3.探究学习·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观(新课程要求)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师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习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发教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新课程要求)1.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2.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3.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对待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2.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上的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机智)3.主体性和示范性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5.长期性和间接性6.系统性(高度协调性,通力合作相互配合)教师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心理学教育学)实践性知识(教学方法)文化知识(人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学生喜欢我吗同事如何看我)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如何提高学生成绩)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室是否成熟的标志)·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1.确定研究课题2.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3.提出研究假设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6.作出结论7.撰写成文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教育观察法(目测)自然情境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是否借助仪器)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结构是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2)教育调查法(搜集资料)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3)教育实验法(人为的影响研究对象)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前实验真实验和准实验(准实验在现成的教学班级内进行)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和循环实验(4)教育行动研究法(批判自省质疑的研究精神)步骤:确定研究课题拟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计划进行总结评价(5)教育叙事研究法(以叙事讲故事的方法)教学叙事生活叙事自传叙事(6)个案法跟踪法追因法临床法产品分析法教育会诊法(7)历史法(8)比较法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撰写基本要求客观性创造性规范性格式观察报告1.题目2.引言3.正文4.观察结果5.附录调查报告1题目2.引言3.正文4.讨论或建议.5.结论6.附录教育实验报告1.题目2.引言3.实验方法4.实验结果5.分析与讨论6.结论7.附录经验总结报告1.题目2.前言3.正文4.结尾教育研究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1.题目2.内容提要3.序言4.正文5.结论6.参考文献第二章学生指导·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人性心理个性倾向(个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爱好动机)个性心理特征(比较稳定性格能力气质)认知过程(1)注意特征指向性集中性分类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又称“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又称“随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品质及影响因素1.注意范围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散(注意离开的心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活动吸引)3.注意的转移(转移不等同于分散,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主动的,而分散式离开了当前任务)(2)感觉(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基本规律1.感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视觉适应分暗适应(由亮转暗)和明适应(由暗转明)2.感觉对比同时对比继时对比3.感觉后像4.感觉相互补偿5.联觉(3)知觉(整体属性)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基本特征选择性(分化对象和背景)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4)记忆分类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陈述性记忆(概念记忆)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过程1.识记(机械记忆意义记忆)2.保持遗忘遗忘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影响遗忘的因素a.学校材料的性质b.识记材料的数量与学习程度的大小c.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e.时间因素f.识记者的态度遗忘的原因a.消退说b.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c.压抑说d.提取失败说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五)思维特征间接性概况性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况具体化与系统化基本形式概念(思维最基本形式)判断推理种类按性质和凭借物分a.直观动作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按思维逻辑性分a.直觉思维b.分析思维按指向性分a.聚合思维b.发散思维(最能代表创造性)按创造程度分a.再造性思维b.创造性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按思维过程分a.经验思维b.理论思维(5)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无意想象情感过程(1)情绪(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基本分类快来愤怒恐惧悲哀状态分类心境(平静持久的精神状态)激情应激(二)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意志过程概念有意识有目的的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特征1.明确的目的性2.对活动有调节作用3.克服困难时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基本阶段1.采取决定阶段a.动机冲突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双避冲突(前有断崖后有追兵)趋避冲突(鸡肋)多重趋避冲突b.确定行动目的c.选择行动方法或制定行动计划2.执行决定阶段意志品质自觉性——易受暗示与独断性果断性——优柔寡断草率决定坚持性——固执见异思迁自制性——任性懦弱·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一般规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内发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势力说)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顿教育)高尔登(优学生)外铄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白板说)华生(一打婴儿)斯金纳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前提)2.环境3.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4.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主要原因1.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的发展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通过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四时期1.感知运算阶段(0~2)2.前运算阶段(2~7)具有表现思维但缺乏可逆性3.具体运算阶段(7~12)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4.形式运算阶段(11~15)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不能揠苗助长要循序渐进)2.阶段性(注意内容有针对性)3.不平衡性(把握关键期最佳期)4.互补性(扬长避短长善救失)5.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小学儿童的学习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1.巴普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条件反射)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2.桑代克尝试错误说三条主要学习定律准备律联系律效果律3.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基本规律1.正强化和负强化2.惩罚惩罚与负强化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3.消退4.班杜拉社会学习论认为人的学习主要是观察学系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二)认知学习理论1.克勒——完型—顿悟学习理论(格式塔学习理论)2.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期望是核心)3.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结构学习理论)学习观:a.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b.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教学观:a.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b.提倡发现学习c.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4.奥苏泊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一遍与新知识进行联结先行组织者策略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有意义学习的主要特征1.全神贯注2.自动自发3.全面发展4.自我评估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a.真实或真诚b.尊重、关注和接纳c.移情性理解(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建构主义学习观a.学习的主动建构性b.学习的社会互动性c.学习的情境性2.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3.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4.教学观1.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2.除讲授学习材料以外还需培养学生学习能力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启示a.探究学习通过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b.支架式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无法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然后逐渐撤去支架,让学生独立探索学习。c.情境教学学生应该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尝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d.合作学习互动合作小组形式小学儿童的学习指导(1)认知过程的指导1.观察的指导a.根据学习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观察b.观察活动要与动手操作活动相结合c.引导学生将知觉过程与思维过程相结合d.掌握相应的观察方法和技术2.注意的指导a.不断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生的注意品质b.采用生动多样的教学手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c.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学习最主要的内容3.思维的指导a.善于向学生提问,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质疑精神b.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各种思维方法c.发展学生创新意识,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思维活动d.对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训练,指导学生的语言活动4.记忆的指导a.明确记忆的任务,提高记忆的自觉性,积极的进行有意记忆b.正确使用记忆方法c.掌握记忆遗忘的规律,科学的进行复习(2)非认知过程的指导1.情绪情感的指导(如何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状态)a.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活动方式b.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启发性提问,使学生产生愿意学习的情绪c.是学生理解学习,激发学习的积极状态d.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是学生不断获得学习成功的满足感2意志的指导a.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b.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养成独立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c.加强学习意志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习的坚持性(3)学习方法的指导学法指导的类型1.领悟式指导法2.迁移式3.点拨式4.反馈式5.矫正式6.对比式7.兴趣式8.渗透式(最常用的)学法指导的原则1.针对性2.整体性3.实践性4.渗透性学习计划的指导a.设立目标和安排时间都要力求具体化b.要切合实际,循序渐进c.要留有余地,使计划富有弹性,便于执行d.要结合实践,及时调整听课方法的指导a.认真听b.注意看c.多动脑d.主动练e.做笔记f.善归纳认知方式的差异类型场独立型——场依存型反思型——冲动型辐合型——发散型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5.利用学习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学习习惯的特点广泛性实践性阶段性模仿性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1.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课堂中正确引导3.注重激励与表演,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5.发挥家长作用,形成家庭与学习共同培养的合力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7.建立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评价体系·小学德育学习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四方面构成德育的主要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小学道德发展的特点: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有很大的依附性,缺乏原则性)2.品德发展具有协调性(言行一致)3.品德发展具有过渡性(由依附性向自觉性过度)4.自觉纪律的形成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外部条件1.家庭教育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态度和品德改变的原动力)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道德发展的基本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儿童品德发展的四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规则对他们来说不具有约束力2.权威阶段(5~8)只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他律的道德3.可逆性阶段(8~10)同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4.公正阶段(10~12)(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太高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知即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情即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结束(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小学德育的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性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4.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知行统一原则(表里一致)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小学德育的途径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校外活动3.劳动4.少先队活动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6.班主任工作小学教育的方法1.说服教育法(摆事实讲道理)2.榜样示范法3.陶冶教育法(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4.指导实践法(练习制度委托任务组织活动)5.品德评价法(奖励惩罚评比)6.品德修养指导法(自我反省)·美育最早提出系统的美誉思想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王国维第一个引进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学校美育包括:形式教育理想教育和艺术教育·小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评估的方法会谈法(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面质)观察法自述法调查法心理测验常用的心理辅导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惩罚法第三章班级管理·班级与班级管理最早使用班级一词埃拉斯莫斯班级与班集体的区别班集体不是学生的简单集合,是不会自发形成的,班集体是班级群体的最高形式,是需要全体学生和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共同努力的。班级管理的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班级管理的原则方向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自主参与原则管教结合原则全员激励原则平行管理原则班级管理的方法调查研究法目标管理法情境感染法规范制约法舆论影响法心理疏导法行为训练法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问题1.班主任对于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应对对策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管理的宗旨3.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突发事件1.成员间分歧2.打架斗殴3.顶撞4.恶作剧处理原则1.教育性原则(教育从严处理从宽化解矛盾教育全班)2.客观性原则(避免定势思维)3.有效性原则(讲究效果)4.可接受性原则(心悦诚服)5.冷处理原则(保持冷静)处理方法1.沉着冷静面对2.机智果断原则3.公平民主处理4.善于总结引导·班主任班主任的角色定位1.实时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2.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3.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班主任的基本素养1.责任意识与移情能力2.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3.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1.了解学生(前提和基础)a.观察法b.谈话法c.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d.调查访问法2.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4.班会活动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6.操行评定7..写好 工作计划 幼儿园家访工作计划关于小学学校工作计划班级工作计划中职财务部门工作计划下载关于学校后勤工作计划 和总结个别教育工作1.先进生工作a.严格要求防止自满b.不断激励弥补挫折c.消除嫉妒公平竞争d.发挥优势全班进步2.后进生工作a.关心爱护尊重人格b.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c.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d.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班级活动班级活动的功能1.满足交往的功能2.学习发展的功能3.个性发展的功能4.班集体建设的功能5.班主任专业提升的功能·班队活动班队活动原则1.教育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3.自主性原则4.多样性原则5.计划性原则6.生活化原则·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特点1.性质的自愿性和选择性2.内容的伸缩性和灵活性3.形式的多样性4.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5.活动方式的实践性6.活动评价的综合性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群众性活动第五章教学设计·教案设计与编写教案基本内容1.课题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课型课时(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检查课)4.教学内容5.教学重点与难点6.教学方法7.教具8.教学过程9.作业布置10.板书设计教案类型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检查课教学目标的陈述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初步掌握……建立……概念复习……改进……提高……进一步提高培养……加强……发扬……调动……在……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在……的情境下,学生讨论……教学过程的设计1.导入新课a.直观导入(实物、教具导入,实验引导导入,视听导入)b.设疑导入(提问析题法,以旧引新法,悬念导入法)c.趣味导入(故事事例导入法,游戏、活动导入法,歌谣谜语导入法)d.目标展示导入法(一颗一得)·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综合课程类型1.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2.社会本位综合课程3.儿童本位综合课程目前小学设置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性质社会性开发性活动性理念1.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2.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3.珍视童年生活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4.总是课程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第六组教学实施·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积极的学习知识奠定基础)教学过程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是直接动机)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重要性)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教学原则与方法我国小学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直观性原则(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3.启发性原则(调动学生主动性)4.巩固性原则(理解基础上巩固组织复习)5.循序渐进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6.因材施教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小学常用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5.演示法6.参观法7.练习法8.实验法9.实习作业法10.实践活动法11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活动12.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模式教学组织形式1.个别授课制2.班级授课制3.分组教学(外部分组内部分组)4.设计教学和道尔顿制5.特普朗制(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与独立性受到限制2.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3.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实施的环节1.备课2.上课3.作业的布置与修改4.课外辅导5.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布置课外作业上课的具体要求: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结构合理5.语言艺术6.气氛热烈7.板书有序8.态度从容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1.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2.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3.借助多媒体4.借助游戏5.借助故事·学习动机构成学习需要(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诱因功能1.激发功能2.指向功能3.维持功能4.调节功能分类1.内部与外部2.高尚与低级3.远景与近景4.直接与间接学习动机理论1.行为主义强化理论(通过外在诱因来维持学习动机)2.需要层次理论3.成就动机理论(趋向成功的倾向与避免失败的倾向)4.成败归因论维纳5.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学习动机的培养1.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思想品德道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2.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3.设置榜样4.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性教学2.根据作用难点,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学习方式学习策略的分类1.认知策略a.复述策略(画线、整体记忆、有意记忆)b.精加工策略(记忆术、做笔记、提问)2.元认知策略a.计划策略(设置学习目标、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b.监控策略c.调节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a.时间管理b.环境管理c.努力管理d.资源利用·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功能1.诊断教学问题2.提供反馈信息3.调控教学方向4.激励学习热情5.检验教学效果类型按功能分1.诊断性评价(教学开始前)2.形成性评价(教学过程中)3.总结性评价(后)按标准分1.相对性评价(甄选性强)2.绝对性评价(判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3.个体内差异评价按方法分1.定性评价(洞察内省移情)2.定量评价按主题分1.外部评价2.内部评价教学评价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整体性原则4.指导性原则教学评价的常见问题1重知识轻能力(影响多元能力的发展)2.片面追求分数(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欲)3.影响学生心理健康4.制约教学改革新的教学评价理念1.在评价功能上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侧重发展2.在评价对象上,从过分关注结果转变为关注过程3.评价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信息多元化,重视自评、互评4.评价结果上,不仅要关注评价结果公平公正,更要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态度的改进5.评价内容上,全方面考察6.评价方式上,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7.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强调评定、理解、互动,体现一人为本。·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基本特征1.课堂教学是教学反思的出发点和归宿2.探究和解决问方式是教学反思的着眼点3.追求教学环节的最优化是教学反思的不竭动力4.学会教学,学会学习是教学反思的最终目标教学反思的内容反思教学理念反思教学目标反思教学过程反思教学得失教学再设计教学反思的意义1.教学反思有利于教案的改进2.教学反思为撰写教学研究、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3.教学反思有助于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反思的原则1.自主性2.真实性3.及时性4.个性化教学反思的方法1.行动研究法2.自我提问法3.教学诊断法4.比较法5.阅读新知法教学反思的过程1.
本文档为【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要点整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2.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玉霞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4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20-09-23
浏览量: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