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下)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下)

举报
开通vip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下) f文 /甘 阳 邓正来 汪 晖 杨立华等 】 (续上期 ) 甘阳(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汪晖这个书是近二十年左右最重要的一本书 ,篇幅 很大,从中国思想史的角度涵盖的几乎是从一开始一直到现在,他在每一个部分的进入 都有很多他自己的看法。所以我觉得可能牵涉到两个语境,一个就是当代语境,就是处在 当代二十年左右的中国思想、文化、学术变迁当中,汪晖自己的一个选择以及这样一种选 择和二十年左右中国思想界总体状况的一个关联。另一个当然就是他进入的语境状态, 这个就是中国思想文化的这样一个状态。因...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下)
f文 /甘 阳 邓正来 汪 晖 杨立华等 】 (续上期 ) 甘阳(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汪晖这个书是近二十年左右最重要的一本书 ,篇幅 很大,从中国思想史的角度涵盖的几乎是从一开始一直到现在,他在每一个部分的进入 都有很多他自己的看法。所以我觉得可能牵涉到两个语境,一个就是当代语境,就是处在 当代二十年左右的中国思想、文化、学术变迁当中,汪晖自己的一个选择以及这样一种选 择和二十年左右中国思想界总体状况的一个关联。另一个当然就是他进入的语境状态, 这个就是中国思想文化的这样一个状态。因为他这个书非常大,我大概讲一下最主要的 特点,我个人的感觉就是他全书贯穿的一个线索,我觉得是重构儒学作为道德评价的一 个方式。所谓重构儒学作为道德评价,我的读法是汪晖在重构儒学作为一个批判者。所谓 道德评价方式,就是作为一种最高价值观念来评判对人间的看法,对社会组织的看法,对 政治体制的看法,对人的基本生活方式的选择。这就是我觉得他贯穿全书的重新构建儒 学作为一个批判系统的线索。这样一来,以这个批判构建来看,很多东西的讲法变得很不 一 样。比方说他的重构的三代想象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位置,同时把郡县和封建的矛 盾展现得非常充分,几乎是贯穿整个中国思想史的过程。这两点都是我觉得以前不大有 人说的。首先是第一点,三代想象,三代想象我觉得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古,也不是一个简 单的重构好像历代儒家只是一个尊崇过去,而使三代想象变成了一个想象和批判的源 泉。这是他的一个发掘。而三代想象同时因为其本身是最早孔子提出的建立在周代分封 制的所谓亲亲原则是有一定的社会内容,并不是所有阶层的社会内容,首先强调的是贵 族阶层的。在中国走向君主和郡县制这样一个结构比较早的情况下,中国历代士大夫都 面临一个非常基本性的一个 ambivalence,就是一个非常某种意义上矛盾的心态,一方面 是说历代士大夫基本上都是认 同郡县,但是另外一方面就是说对郡县制是批判的0因为 口 5 . -。 ⋯ I| ¨ .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02 开 放 时 代 郡县制并不符合三代的一个道德选择标准、三代这样一个想象。所以这里面历代士大夫 都存在这样一个紧张。而汪晖把郡县和封建这对矛盾,从前一般谈郡县都是集中两个,一 个是柳宗元的,一个是以后王夫之他们,他们谈的比较多,而汪晖把它变成几代知识分子 在转弯当中都有这个问题,可能我觉得汪晖之所以这么重视郡县和封建的一个关键就是 封建可能会开出来一个比较多元化的情势,郡县制是一个一统制的趋势。所以我觉得这 部分的和汪晖的当代语境的理解有关,他比较注重多元制的问题,所以在他几个地方,比 如清代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帝国系统这样一个方面强调的比较充分。但我现在想讲一下 汪晖把重建整个儒学系统,几乎从孑L子开始一直到晚清结束的时候,一直都把儒学当作 一 个批判性传统,这是相当不同寻常的。我个人有一个感觉或者是我的一个猜想,就是说 汪晖在他写作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初期,可能部分地受到哈贝马斯的影响。特别是哈贝马斯在《理论与 旨趣》当中关于三种理性方式的分野。哈贝马斯在《理论与旨趣》当中提到了三种理性方 式或者叫知性方式 、认识方式 ,一种是科学主义的方式,一种是历史诠释学的方式 ,而另 外一种是批判理性的方式,而哈贝马斯本人强调批判理性是最高的人类经验,是人的彻 底解放,是人的彻底的自主性。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也只是猜想,并没有和汪晖印证过,他 最早可能受到这个影响,因为我的感觉,他全书 15章,大家会注意到他的下卷他实际上 有一个晚清帝制还没有崩溃之前,汪晖有种说法叫做现代性的三种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当时的士大夫 严复的一个方案,梁启超的一个方案,然后是章太炎的一个方案。某种感觉上我认为这三 个方案的处理隐隐约约、多多少少和哈贝马斯说的三种途径是有一点关系,我个人以为 汪晖比较认同的是章太炎的,在这三种方案里面,他的个人的倾向和他欣赏的,章太炎是 一 个彻底的批判的态度,是对整个现代性包括西方现代性近来以后一个彻底的批判立 场。那么我们知道延续太炎先生的路子走的是鲁迅。我们知道汪晖最早博士论文作的鲁 迅,所以他对太炎先生到鲁迅的思想脉络 ,这是我个人的感觉 ,在这三种方案里面 ,他对 三种都作了一个处理,严复基本是一个科学主义的,比较接近科学主义的这样一个方案, 梁启超的是一个历史诠释学的,更多接近历史诠释学的一个方案。这三种方案都是在中 国语境下处理的,都是在西方思想、西方学术刚刚大规模冲击、基本上还是中国传统士大 夫时候的三种反映。这个三重构建非常精彩。我大概可以说我和汪晖的差异可能是我可 能会更偏重于梁启超的方案,我感觉汪晖可能更偏重于太炎的。所以就是说他章太炎那 章写的也比较激情,好像有更多的个人认同, 因为我出国比较早,那个时候和汪晖接触很少,和汪晖出国以后最早第一次见我记 得是在瑞典,他来芝加哥访问过,但那时候,大家都在沉思当中。九十年代那次是在瑞典 开会,我记得他当时谈的一个论文是关于公和私的。所以我觉得他一个基本的立场选择, 他的陈述、最后的一个部分我觉得可能是写得比较早的,也就是一个批判科学主义的态 度,也就关于科学共同体部分,占了好几章。我觉得比较精彩的一点就是他重塑了中西文 化的讨论,特别是关于三十年代的玄学与科学的讨论。其中比较精彩的一个地方就是指 出自从在三个现代性方案以后,进一步的五四一代的某种更多的批判的立场,也就是指 口 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出辩论的双方都已经落在一种知识主义、科学主义这样一个套路里,所以虽然双方好像 在辩玄学和科学,但是实际上已经落在同样一个范畴里面在争。当然这个时候我们可以 说背景就是中国整个国家传统文明已经彻底瓦解。那么所有的不管是新学的哪一个方 面,都是接受了西方的那一套。那这样当然就可以想见当时所谓的“玄学鬼”的争论非常 weak,非常弱,它同时包括对学制制度进入的检讨,都相当相当的深刻,而且涵盖面之广, 是我很少看到的。对整个一个值得批判的现代性的知识框架,我想这也是和汪晖后来在 90年代一个基本的取向、基本的一个定位都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批判的姿态。因为我怕个 人占时间太多,如果有时间的话我可能会想讲一下汪晖所采取的这样一个批判的态度和 他的这样一个立场、取向在整个二十年来中国思想界的一个位置。我可能会等到待会儿 讲,因为有很多很多的批判,每个人都在标榜批判,但是什么是批判,我觉得比较重要的 一 点就是汪晖的批判是对整个西方现代性起来以后的整体作为一个批判的对象,在这样 的一个整体氛围之内,在那以后中国并不是作为孤立的一个语境,而是整个中国现代性 本身就是西方现代性包含下的一个过程,你不可能脱离开这样一个整体西方领导的现代 性来谈单纯的所谓中国的批判。所以这个毫无疑问是我和汪晖高度一致的地方。整个的 对中国现代性的批判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现代性的批判。当然这个问题我稍微等一会再 谈。 我想现在我讲两个小的case,因为这个书写的时间很长,我知道他最早开始是从清 代、晚清到近代,然后他逐渐往上推,来构建这样一个。这样他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我本来 想讲两个 case的问题,一个是他的导论,特别是前面的五十页左右,另外如果有时间,我 可能会讲一下我比较感兴趣的余英时和汪晖同和异的方面,特别是处理章实斋和戴震这 部分和早年余先生戴震和章实斋这部分是很有趣的对比,但是我最近这段时间又实在没 有时间重新读余先生的那个书,所以这是一个印象,这部分我先不谈,如果待会儿有时间 我可能补充。我现在比较想着重谈一下他前面导论的前五十页,我个人的感觉,我大概会 建议整个导论部分作为一个跋可能会更好。这个导论部分的前五十页,在阅读上可能对 大多数人是一个比较大的障碍。因为这个前五十页的导论我相信基本上是最后写的,全 书十五章,导论有一百页左右。我认为如果从全书的第一章开始读,它的脉络是比较清楚 的。这个导论的一百多页加上去以后呢,我觉得很容易lost掉。但是导论后五十页和后面 的进入有关 ,前五十页基本上是加上去的一个东西 ,他这个前五十页是要处理一个非常 棘手的、非常关键性的问题,我觉得这也是我特别欣赏汪晖的一个地方,就是很少有人像 他这样,对当代西方的问题那么敏感,而且总是敏感到这些问题和中国研究、中国问题的 一 个关联。我为什么断定他的前五十页是最后写的,因为他在处理特别是现代西方汉学, 西方现代中国研究当中出来的一个新的paradigm(范式),这个 Daradigm就是所谓帝国, 特别是清帝国的这样一个paradigm,而这个 Daradigm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说是西 方、特别是美国为主的汉学,最早是费正清的模式,所谓挑战反应论,然后是 Paul Cohen (柯恩)的China Center(“中国中心论”),这是非常新的语境,最多不超过十年。而且基本 口 7 专 题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8/02 开 放 时 代 上是五、六年,六、七年左右。也就是这是和西方本身对帝国的问题的一个兴趣。但是这样 一 来,问题变得非常复杂。打个比方说就是比如他注重清帝国的多元民族、多元族群这样 一 个特性,但是西方学者进入的口他不是从原先这样以中国问题为中心进入,他可能考 虑,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Chicago的杜赞奇,他写过两本书,我在Chicago的时候,有一次 碰到他,我问他,你离开一年多,在于嘛?他说在研究满洲国。我当时一下知道他在干嘛 了,也就是他们的兴趣是在从满洲国的角度来看这样一个问题,那从这个 perspective出 发,整个问题都被移掉了。当然做的比较多的还有西北的呀,伊斯兰教的呀,最近出了一 些书,汪晖在这里面引到了好几本,最近这方面书是层出不穷,下面我想会是一个非常新 的paradigm,这样一来,会导致一个什么问题呢?我觉得会对中国现代,做中国历史的人 都会有一个非常大的challenge,为什么呢,第一个,我们传统史学,比如我们讲宋代和宋 金之间的抗争,我们肯定以宋为中心去看这个问题,而西方学者会从金的角度来看,这个 实际上我们看《剑桥中国史》金、元那一卷,都是从少数民族看,从这样一个民族看,首先 中国就成了一个question,中国是不存在的,中国本身不是一个实体性的,一个自然性的 存在,而本身是在被各种力量、社会力量、族群力量构建出来的。但我们从我们中国的一 个角度来说,传统史学也好,一直到现在也好,我们是从一个中国正史的角度来看这样一 个问题。这样一个perspective非常不一样,我觉得学术上会对中国学术界提出双重的 challenge,一方面来说,本来中国学者对中国传统史学有比较好的基础,就是对中国传统 比较熟,但是因为历来的重点是放在中国特别是汉民族为中心来看待所有这些其它的。 有两个时期特别关键,一个元代、一个清代。当然这个西方学者都是从整个一个帝国国 家,就是从边缘的少数族群的角度来重新透视中国的,所以第一点,对少数民族史,金的 史,或者满清的、满文的史料,可能大多数学者还不如西方学者训练有素。这样一来为什 么汪晖说像我们想象的中国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本身已经处在一个被 question当中。而另外一方面,如果从简单的政治意识形态来看,那可以认为这个chal— lenge带来的学说本身就有一个瓦解中国的趋势。但是问题是你不能这样去谈问题,并不 能简单地做一个 assumption,去假定人家对你有什么恶意,这不是的,未必是,有些人可能 有,有些人未必有,某种意义上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处在西方整体学术环境的 paradigm下的一个shifl,这当然是和西方学者本身研究的帝国的一个变化很有关系。举 个例子来讲,就是大英帝国。汪晖前面用了很多劲,我想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就 是拼命的在处理他的帝国和民族国家二元结构的问题,这在某种意义上,我觉得仅仅从 传统的、西方的角度来讲,也会觉得很陌生,因为大多不是这样讲的,就是最近这些呢是 在非常困难地处理这个⋯⋯,对,我现在补充一下刚才说的这个从Paul Cohen到这个第 三个 paradigm shift,从 Paul Cohen本人就可以看出来 ,大概是最近 ,我想是 2003年,他的 论文集出版了,虽然是论文集 ,但是他取了一个名字,叫做“China Unbound”,这个是很有 意思的一个名字,因为是从雪莱那个有名的长诗普罗米修斯 unbound来的,就是被解放 的普罗米修斯,那么就是被解放的China,这个被解放的什么意思呢?如果从西方来说,普 口 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罗米修斯被绑在那儿就是一个identity的建立或者说主体的自我建立的过程。如果我们 从前读德国古典哲学,整个中心问题就是解决这个杂多的东西如何形成一个统一的东 西,就是康德所谓先验统摄的问题,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主体、自我的建立,所有东 西都是散的。所以我一直强调就是西方所谓流行的multi--CUhure,我是觉得不可以翻成多 元体,而应该翻成杂多体,因为多元体是西方五十年代就流行的一个概念,多元主义是强 调多元主义是统一的,而杂多文化主义就是黑格尔所说的那个杂多。杂多的东西是没有 任何东西可以把它统一起来的,而这个就是西方现代学说最主要的一个趋势。在这样一 个趋势下才会有这样比如在社会史呀,在哲学史呀,都强调的这种离散性的力量,强调拆 散性的力量。那么我们可以想到这个东西本身对 Cohen本身就是一个冲击,无论费正清 也好,Paul Cohen也好,我们看到中国是一个不成问题的存在,那么中国作为实体的一个 东西,对应西方的challenge,那中国是被给定的,基本上是在那个地方的。转到Paul co— hen本人来的时候,他的所谓China center那更不用说了,中国是一个在那里的东西,并不 成问题的,这也是我们历来在想的问题。但是现在这样一个东西,就是中国本身存不存在 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是个什么?中国是个名词,什么叫名词?名词就是一个虚的东西,是 你构建起来的一个东西,那既然是被构建起来的东西同样很容易被消解掉。但是我想强 调,这个时候对这样一套东西进来,汪晖我觉得不一样的就是他非常理性,非常冷静,我 觉得很多中国的学者可能觉得很愤怒,就是说你是在 question中国这样一个历史存在。 但是我强调,你不能从一种动机上去 challenge,我觉得这和西方本身的一个很大的变化 有关,比如这个大英帝国的问题。在研究大英帝国的时候最近也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 因为牵扯到了西方学说一些比较让他们头痛的问题。比如大英帝国,我们如果看最新的 包括九十年代出的牛津大英帝国史,你看它的所谓帝国的概念,大英帝国的概念实际上 按照英国史的角度,实际上是第二帝国,我们知道希特勒所谓第三帝国,其实英国有所谓 的first empi~和second empire,它的分界线是在美洲革命,就是美国独立革命。那美国独 立革命以前,大英帝国帝国扩张的趋势它仍然是一个太西洋方向,就是以美洲为中心的。 也就是一个跨洋的英美之间的洲际,构建的是一个英国史内部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看象 Paul Cohen整个谈共和革命等等,基本上是把英美在美国独立革命以前整个说为一体。 但是美国独立革命以后,大英帝国在美洲的殖民地就逐渐开始下降,它的帝国的中心开 始往太平洋转,我们叫印度为中心。这样一个非常奇怪的情景就是它以后的帝国史的构 建都是集中在第二帝国,也就是以印度为中心的,而且一个特点就是把它这个部分帝国 和英国的domestic politics是完全分离了,好像是不相干的一个东西。那也就是好像英国 帝国的结构对它的本土、本国政治好像是不存在影响的。那么这样一个模式,本身最近几 年在英国史学方面被challenge。所以我们如果看美国的中国研究,读帝国方面的转变,并 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它是和西方学术界整体的paradigm shift有关系,而这样一来就变 得非常复杂。因为大多数学者老实说无非就是跟风的,就是说并不是真正有什么头脑的, 也并不需要有头脑,因为有头脑的在领着走嘛。但是这东西一翻译到中国来呢,就会变得 口 9 专 题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102 开 放 时 代 非常powerful,那这样一个东西对中国史学,对中国人如何认识自己都会构成一个非常大 的挑战。就是我们怎么样来重新看,包括特别是有清一代。所以我觉得这就是汪晖下力下 的很大的一个部分,他在这里做的一个回应,某种意义上是在批评把这样一个西方的帝 国和帝国主义的东西随便地应用到对清代的一个检讨当中。汪晖的比较有力的一个论据 是强调这样一个随便的挪用的paradigm造成的一个结果是它混淆了所谓帝国与资本主 义的观点问题。他强调现代西方意义上的西方现代帝国和资本主义是紧密勾结在一起 的,这个不是清帝国的特征。这样一来的话造成一系列的混淆。 我来再补充一点,我个人不是研究中国思想史和中国文明史的,但我觉得就是下一 步我们很多做中国历史、文学,这个会渗透到所有的领域,比如渗透到地方史的研究,各 方面的研究,会是一个非常非常困难的题目。但是我要补充汪晖一个论证就是它里面还 有不同的一点,比方说我们不能随便说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这个是不成立的,我们不 能作这样一种辩护,这是毫无意义的,中国人那个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成天在杀,而且我 们可以看清代征新疆,包括汉武帝啊,但是我觉得有一点不同,比如你和我都杀了人了, 但是每个人辩护都不一样。这个辩护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很关键。我觉得中国和西方有一个很大的不同 就是西方的征服是暴行,但它总是会给出一个非常强的moral defense。就是他要把这个 非正义的暴行的暴力的东西还要辩护的有道理。最大的差别就在,比方说大英帝国尤其 是第二帝国起来之后,在它的内部是有一个很大的紧张。所以它和美洲的帝国当然是同 种同体的,但是它是相当不一样的,它是以后对印度、对亚洲是有很多暴行的,所以在英 国国内引起很多焦虑的辩论,因为当时的也就是在美洲革命以后的英国已经特别强调 domestic politicS是以自由为根基的。因为从传统的,从古希腊开始就是有一个传统的 discourse,就是帝国一定会 corrupting自己的国内政治。因为帝国是一个奴役的建构,而 一 个奴役他人的也会 co删pting自己。所以这个里面当时在英国引起了一个很大的辩论。 那这个辩论是怎么解决的呢?这也就是我把我自己建构在一个更高的基础上。就它的一 个征服总有一个道德辩护就是 to civilize you,那么就把一个野蛮民族文明化,这个辩护 就把它变成一个道德使命,一个 mission。中国没有。中国从儒家传统里面抽不出这样一 个辩论。从来没有说我去把你儒家化,中国没有。从春秋开始,中国在谈战争,儒家传统确 实是总是在谈defense,从儒家里面抽不出这样一个东西。这里面当然引出很多,一方面 中国总是显得很弱,你做这些事情也没有给自己一个道德辩护的,但是我觉得这个差别 也是清帝国和大英帝国很大的不同。因为清帝国对明朝的征服它明显的没有认为是以一 个高级的文明来征服一个低级的文明,而它是恰恰相反,它是认为它是一个未开化的,它 是被 civilized的,而且从一开始就是很自觉的。我觉得汪晖书里几个地方讲到这个问题, 为什么就是元代和清代都要通三统,都特别强调通三统,也就是它要承继大统,他承认自 己是中国王朝、中原王朝、中华王朝儒家文化的传人,而不是强调是外来来征服你,你是 野蛮的、低级的,然后我来教化你,而是他非常明确他虽然武力上征服你,但非常明确他 是被教化的。所以这样的一个关系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我们都可以说有一个ruling的 口 1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ethnic group,然后也有一大批被统治、被奴役的,这个关系是正好倒转的。而这个差异是 我觉得以后非常值得全力开展的一个差异。为什么呢,因为这里面牵扯到中西文明的一 些根本性的不同。 儒学普遍主义这个概念是汪晖的一个概括,我觉得康有为非常准确地抓住了一个关 键性的问题,就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自成一体的文明被冲击掉以后,而且我觉得这个问题 从康有为之后一直贯穿到整个二十世纪的一个基本的章节,就是说而且确实在文本上面 很清楚,就是《大同书》和康有为的变法之间的关系,汪晖作了一个比较强的、比较实在的 考证,就是考证这个《大同书》写得很早,要说明的就是《大同书》这样一个想法和他的变 法并不是说他已开始考虑变法的问题,然后再考虑《大同书》的问题,而是一开始这个紧 张就在,汪晖认为是儒学普遍主义,而我认为是儒家天下主义的一个必然的紧张。我前两 天在讲的时候就是西方和中国某种程度上都面临一个问题,十八世纪之后突然面临怎么 处理一个圣经上没有的民主,从伏尔泰开始到黑格尔的一个处理。儒家也同样,你是一个 天下的结构,那这个从前天下当然都包含在内的,所以一旦出来一个“他者”以后,怎样维 持天下的概念是维持整个儒学传统的一个根本性的条件。但是同样一个问题,当下的现 实是一个根本不可能有这样一个可考虑的,应付都应付不过来。所以你发现这个情景一 直在包括梁启超他们,一开始感兴趣的就是这个《大同书》,因为满足他理想层面追求的 东西,和包括以后共产主义的发生和毛泽东都有一定的关系,他始终有一个天下性的、把 全球都包括进去的解说。我觉得这个张力在儒家传统里面是可以的,但是问题就是这个 理想层面上的这样一个考虑和中国当下所处的极为紧迫的政治现实问题构成了非常大 的一个紧张,政治现实问题是穷于应付非常现实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各方面的危机。但 是另一方面我觉得这恰恰是我要说一句,就是说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资本主义越来越糟糕 的原因。这样一个中国士大夫历代以来的世界性的抱负完全没有了,完全是穷于应付,到 处都想接轨,到处都想贴着英文,完全没有自我的一个构架。这样一个士大夫的传统,这 样一个儒学天下的一个传统,在这个方面自信心低到这样一个程度,就是我非常惊讶的 一 点。我觉得汪晖多多少少有这样一个意识,就是想把这两个同时都立起来。而我认为从 康有为的文本上、逻辑上也是自然的,他仍然是儒学天下的一个心态、观念。所以对他,不 是他,是说他,我认为康有为会是一个没有多大意思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大同书》的话。 我觉得普遍主义这个词用得不好,儒家普遍主义是个过分西方的东西,实际上还是 儒家天下主义的延续,这样脉络上会更natural,而且仍在一个中国的语境里。儒家普遍主 义这个词有点生造,是从西方过来的。 汪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我解释一句:其实这个原因是什么?一定程度上 是针对当代儒学遗留的问题,因为儒学蜕化为中国特殊主义的叙述了。我的基本的意思 是,儒学怎么能变成特殊主义的,原因是西方文明太强大了。所以我们为自己argue的时 候,为自己论证的时候,就一定从一个特殊主义的立场来。甘阳刚才说的是对的,我确实 使用的词有点西方,也许用天下主义更好,背后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讲儒家的时候不能从 口 11 专 题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OO6,o2 开 放 时 代 特殊主义的立场来讲儒家,这样来讲儒家就跟我讲二十世纪的争论一样,争到最后全在 别人的套子里面了,那你这样就没有儒家这个问题了,确实是当时在用词上我的确是值 得斟酌的。 邓正来(吉林大学法学院):讲好了不讲,是来听会的,想听听诸位的评论。因为我一 直想不通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学术界不关注汪晖的这部著作呢?在我看来,这是中国学 术界在当下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中的一个大问题,是一种我所谓的以 “狭隘的不理睬”去 “冷”处理那些值得我们去认真阅读和思考的论著的“不正”之风。《中国书评》复刊了,我 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与汪晖商量,找几个学术中人,真正地对这部书做些认真的讨论 和严肃的学术批评。 这段时间,我自己一直在认真地读汪晖的这部书。实际上,汪晖在撰写这部书的过程 中,我们也一直在打电话讨论其间的问题。我会设法找时间写一个严肃的书评来讨论其 间与我所关注的问题相关的问题。因此,关于汪晖的这部著作,我只想谈谈阅读时可能应 当注意的几点“戒律”:第一,我们不应当从“学科”的角度去阅读汪晖的这部著作。我很担 心读者以一种先设的方式把它归到思想史类的著作中去、甚或归到政治哲学的著作中 去。因为这种按学科的“归类”,实际上是把作为知识的学科转换成了作为判准的学科,并 且依此判准而对汪晖著作做了强制性的“外科手术”,把汪晖的问题给肢解掉了。第二,我 们不应当在阅读之前就对某部论著贴上“左”或“右”的标签,尽管我并不否认意识形态与 知识之间的紧密勾连。我一直这样认为,我们已经处于这样一个时代,即意识形态的视角 或意识形态批判本身已无法揭示、解释或回答我们这个时代的诸多问题。因此,在进入意 识形态层面的讨论之前,我们所需要的是对汪晖的这部著作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对它们的 论证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探知他这么多年思考所依凭的问题意识。第三,我们不应当把 我们的注意力过多的放在这部著作的结构方面,而今天上午的讨论便对这部著作的结构 问题给予了过多的关注,而这种趋向很容易把它所关注的问题忽略掉。显而易见,上述三 点虽说不同,但却都是围绕着如何不影响理解和把握这部著作的问题这一核心而展开 的。 再者,早晨来的时候,甘阳讲到了“范式”(paradigm)的问题和identity的问题。但是, 我觉得,这里虽然有paradigm的问题,但是更为基本且更为要紧的是在这个paradigm架 构下汪晖所讨论的实质性问题,亦即他这部著作试图建构和回答的那些问题。因此,我认 为,更重要的还是那个identitv的问题,这在汪晖的著作中关涉到如何认识“中国”的问 题,关涉到如何看待“帝国”和“民族国家”及其引发的各种后果的问题,尽管这些问题产 生的脉络很可能不是中国的,而是西方各种论述的交合所致。 坦率的讲,二十多年来,中国学术界的讨论,一直是以“中国”为名义而实质上不讨论 “中国”的,是在讨论那些源出于西方地方性的被认为应当普遍化的概念和命题。面对这 样一种背景,我认为,汪晖的著作是最重要的贡献的之一,也是反对上述趋向的重大努力 之一。当然,这种努力还存在不少问题,希望以后能够有机会以书面的方式对这些问题展 口 1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开更为切实和批判性的讨论。 舒炜(三联书店):我现在说一下出这本书的过程。我还是参与得比较多的,接触的过 程比较长。汪晖是 1993、1994年回来的,我们就有了接触。后来,他 1996年到三联书店, 当时董秀玉老总是比较关心这个书稿的,一直是在三联的范围里面。编辑的过程中也是 和汪晖不断地在讨论。确实比较复杂,杨念群说的也没错,就是一层层摞起来,很多问题 都掺进来了,涉及的面非常庞大。后来,贺照田做了非常多工作、非常多技术性的工作,省 了我很大力了。后来我看稿子的时候,基本上注脚都不看,我只看正文。不过我现在觉得, 这本书确实比较复杂,看起来会非常庞杂。然后,第二方面呢,因为汪晖本身参与了很多 有关现实的讨论,这使得他的形象也比较复杂。(众人笑)两方面的复杂加到了一块儿。但 我觉得实际上呢,简单的来说,我觉得汪晖的问题是非常清楚的。我后来在做书前作者的 简介的时候,我就把汪晖的几本书都列在上面。汪晖出了比较多的零零碎碎的书,但我就 列了大概三四本。第一本鲁迅的;第二本是《五四及其回声》;第三本是他那个《死火重温》 的集子。汪晖的整个这个线索是比较清楚的。为什么会对汪晖产生一个比较庞杂、复杂的 观念呢,实际上这跟中国这二十年的变化有关系。如果我们去看汪晖的第一本书,关于鲁 迅的书,可以发现,它跟八十年代的五四文化讨论、对五四的争论、对晚清的争论,跟这个 文化讨论的关联是非常大的。那么延续下来——当然,我们现在看清楚实际上是关于现 代性的争论,对五四的、对晚清的争论实际上都是关于现代性的争论——这条线索延续 下来,从关于鲁迅的到关于五四的,再到现在的这本书,从大轮廓看,线条是非常清楚,有 非常强的延续性,而且问题非常单纯:就是中国现代性的问题以及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 判。这个问题和线索非常清楚,并不显得很庞杂,只不过慢慢卷进来的东西非常多。我觉 得这是九十年代的一个变化。1994年在北大中文系,汪晖当时一篇文章引起了很大反响, 就是《当代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我觉得这些东西都需要放到这里一起来看。 很多朋友都问,“哎呀这本书太大了,读不下来⋯⋯”我说其实还应该更大一点,应该 把他所有的书都系统地看,不能只看这四卷啊,只看这四卷书怎么能评论一个学者呢?要 系统地看下来才能明白其中根本的问题和一整条的线索。为什么这本书章太炎的部分写 得那么好,这就可以看看汪晖以前对鲁迅的讨论,鲁迅对现代性的批判、对传统的认识、 对传统的批判都是有非常强的观点,从这里面也可以看到汪晖整个的线索非常连续、单 纯。但是复杂出现在第二个转折——当然九十年代也出现了不少变化和转折——就是到 1997年我们讨论的时候,确实有很多问题出来了,实际上这跟整个西方世界包括学术界 的变化有关系。比如大家都提到的帝国问题。汪晖书里面比较强调那本《帝国的政治体 制》,但实际上我觉得汪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这个线索来介入西方关于现代性的一个辩 论,就是七八十年代以至更早、二战以后西方对现代性的一些辩论。就举埃森斯塔特来 说,他是八十年代就提出了多元现代性的观念。他是在《代达罗斯))(Daeddus)专门有一个 专号来提这个问题,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讨论。那么当时,多元现代性就和西方现代性的困 境有很大关系,他提出了一个对现代性的反思。五六十年代多提的是现代化、现代化理 口 13 专 题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02 开 放 时 代 论,中心问题是现代化。到六十年代以后逐步明确,是现代性问题。埃森斯塔特在八十年 代有了个多元现代性的观念、提法。那么到九十年代以后,特别 1995、1996年以后,关于 所谓多元现代性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实际就是中国问题,即中国现代性道路。当时《代达罗 斯》的那个专号里有一组文章,有写儒家的,还有写美国道路就是美国现代性,还有写法 国道路、法国革命、法国现代性。那么 1995、1996年以后非常明确的就是中国问题、中国 现代性的问题。很多问题是这样一步步卷进来的。不是说汪晖简单地抓一个东西就把它 们卷进来,实际上它们都有一个非常大的背景。我觉得汪晖在这一点上是非常敏感的,就 是把这些问题都调动起来,放到现代性反思里面来看,特别是着重提出中国现代性的问 题。这一点上,我觉得中心问题是非常清楚的。当然,关于中国现代性,应该有个介入点。 开始的时候他是从五四、从鲁迅、从晚清文化辩论这些问题进来的。但后面涉及的是,实 际上,开篇是从宋朝谈起的——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况。因为关于中国的研 究,我们一般都分成三个阶段:秦汉帝国,隋唐帝国,宋以下特别是明清帝国。那么,关于 明清以来,帝国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以前我们会很简单的说,秦汉是比较开明啊,到明清 就封建专制,专制的色彩越来越强了。但现在看来,到后面问题已经有了非常大的逆转, 就是实际上会看见,明清帝国模式要处理的问题非常不一样。比如大家都知道,明朝是从 蒙元手里夺取、建立的政权,它一直有一个外族的压力存在。很多长城都是明朝的时候修 的。而当然清朝更明显,我们说是异族入主吧。汪晖在开篇导论提到关于少数民族入主及 异族统治的很多问题。这些在我们以前讨论明清时不太注意到,甚至还包括宋;宋朝更明 显了——西夏、辽金、宋,历史是这样下来的。现在看来,宋明清确实有非常强的连续性, 它们跟隋唐帝国非常不一样,帝国模式非常不一样。思想方面也有很大的变化,譬如说去 年讨论余先生(余英时)的《朱熹历史世界》,要放到这个背景里面来看,它不是一个单纯 的宋代的研究,它包含确实挺大的一个学术讨论的话语的变化、这样一个模式的变化。明 清,比如明代,确实面对蒙元的很多问题、边疆的问题,因此发展出了一整套完全不一样 的模式,和唐宋非常不一样的控制的模式。那么清代,大家知道清代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 西藏、新疆以及蒙古这一带怎么处理的问题。看电视剧有时会看到清帝和蒙古王公会盟 的情景。清朝,康熙、乾隆对蒙古的统治方式是我们现在不一定了解的。他们为什么每年 或几年要搞会盟,这是什么意思。这些问题我觉得都相关,比如上午提到中国人民共和国 为什么是五颗星,到底是以民族的方式来控制还是以阶级的方式来控制。当时晚清的时 候,民族主义和后面整套的新的政党政治的兴起都是有大的关系。这跟汪晖的主题整个 能扣起来、连续下来。所以我觉得这里面的线索是非常清楚的。我现在不是很理解为什么 很多人说看不懂或者很庞杂,实际上线索非常清楚,一个是我认为汪晖从八十年代到九 十年代有一个连续性的想法,虽然他谈到了很多东西而且参与了很多辩论、把自己的形 象弄得比较复杂。(众人笑)因为很多人可能是从九十年代才开始进入学术讨论的,而另 外有些则是从一个学科来进入讨论的,所以很多时候都只是切割出一块来看,那当然就 不容易看清楚整体是怎么回事。那我觉得实际上整体的面貌非常清楚,我个人感觉在书 口 1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前的简介里面提的那三本书就是关键的文本。汪晖还写了很多随笔比如《旧影与新知》这 种,但我觉得这几本是比较关键的,能把汪晖个人的连续性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露出来。然后另外一方面当 然是问题的连续性,晚清文化辩论以及整套的宋明清帝国的——宋不能说是帝国——帝 国模式,当然这和西方的帝国模式很不一样,它不是征服性的,可以说是边缘归依性的、 边缘归依到中心的这样一个模式。我觉得里面问题还会变得更复杂,所以我认为他的两 个附录也非常重要,就是谈抗战的以及谈亚洲想象的。实际上这是呼应梁启超以前的那 个问题,就是梁启超强调,说以前是中原是中国,到了隋唐,亚洲是中国,最后,世界是中 国。梁启超的问题当然不是说中国融化在世界里面,而是说确立在世界的中心位置。那么 这里面很多问题变得就比较有意思。因为我们知道,梁启超跟清代思想史的关系非常密 切。而对明清思想本身的解释,各家各派有非常不同的解释,比如戴震和章学诚。对清代 思想的解释,很多既有的模式很值得重新反省。我自己感觉,原来关于明清思想的解释基 本是两大范式:一个是梁启超的,《近三百年学术史》,他强调清代思想是复古的,是复汉 代之古的;钱穆也写了本同题的,强调是清代思想是延续的。那么这两个模式实际上后来 讨论的问题就非常不一样。梁启超到底讲的是什么意思?写这本书之后的问题背景和动 力是什么?这和钱穆、余英时后来提出的解释很可以对比。我觉得这些都需要现在重新进 行一个判断和取舍。因为我们后面提到一个更大的明清关于历史变动的问题,对它不同 的看法。那么在这样一个不同的看法之下,对关于清代思想史的两个解释方式到底应该 怎么看,到底应该怎么理解。就比如说那个关于戴震和章学诚的,该怎么看?我觉得汪晖 的那个解释非常漂亮、非常精彩。当然这里其实还有一些其他问题,按我个人想法,戴震 和章学诚的这些问题下来可能可以和梁启超的很多问题相扣的,但汪晖由于他的非常强 的这个思路,可能对其他这些问题没有太多关注。汪晖单篇文章发出来,大家可能不懂、 问是什么意思,比如最初 1997、1998年的时候汪晖给我看那个《严复的三个思想世界》, 我确实也不明白他整体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提《严复的三个思想世界》。那么现在放到 书里面就非常清楚,是三个人的,是三个人的关系:严复的,梁启超的,章太炎的。放进去 的那本书叫《公理与反公理》。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来说,相关性非常密切,而且连续性也很 强,问题和线索是很清楚的:一个是现代性反思和批判,再一个是中国现代性问题。我整 个的看法大概就是这样。 罗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汪晖最早是从“鲁迅研究”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的,可以说到今天,他当年的书和文章还是“鲁迅研究”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必读书 目。但汪晖在写博士论文时,已经表现出从文学研究走向思想史研究的趋势。因为他的博 士论文有一部分是谈文学——主要是讨论《呐喊》《彷徨》的叙事原则和方法,但是更大的 篇幅是谈思想的——鲁迅的文化哲学啊,“历史中间物”啊,等等。汪晖有一次在我们学校 做演讲,他自己很坦白,说当时对做思想史研究的兴趣更大,但唐锼先生说你既然是文学 博士,还是必须做一点文学,所以就加了这个部分。但这不是简单加上一个文学的部分, 而是需要处理“文学研究”和“思想史研究”的关系。特别是这种关系又处在八十年代末中 口 15 专 题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02 开 放 时 代 国社会的巨大变化的过程里面,这个巨变给他以及所有身处这个时代的知识者、思想者 一 种“震惊”体验。不是出于什么“跨学科”的考虑,而是巨大的“震惊”迫使他离开文学研 究,走到思想史研究。仅仅从了解鲁迅、研究鲁迅的角度,也已经不可能仅仅在“中国现代 文学”的框架中处理相关问题了。要理解鲁迅的复杂性——无论是表现在文学上或是其 他方面,必须超越从他个人以及纯粹文学的角度,而应该放在一个更深广的思想、文化、 社会和政治背景下。所以九十年代后,汪晖出了他的第二本书《无地彷徨:五四及其回 响》。而在这之前,从文学到思想的过渡已经相当强烈地表现出来了,这就是在 1989年之 前他写的关于“五四运动”的文章《预言与危机》,虽然这篇文章当时发表在《文学评论》 上,但他的半个身影已从现代文学的领域转到现代思想研究中去了。 我记得是 1994年,汪晖来华东师大演讲,那时他的《赛先生在中国的命运》等思想史 研究文章已经发表,引起了不少关注。那次演讲后讨论,很多人就这方面的问题提问,我 的印象是他沉浸在中国现代思想研究中,开始有了比较明确的“中国现代性”的“问题意 识”。汪晖的这种状态是和他在九十年代开始的工作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看到他主要在 《学人》杂志不断发表讨论中国现代思想问题的文章,从“严复的三个世界”到“科学论战” 以及引起较大争议的“公理世界观及其自我瓦解”,等等。大约是 2001年,我和几个朋友 到北京和汪晖有一次长谈。在这次长谈中,发现汪晖的思想史研究又有了新的变化。虽然 还是从“中国现代性”的“问题意识”出发,但已经有了一个更复杂和更开阔的视野,刚才 舒炜也说了,这和“多元现代性”的辩论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知道“现代性”的概念有一个 前提和模式,就是所谓西方的“经典现代性”,而“多元现代性”的辩论则提醒人们注意,一 方面西方“经典现代性”本身不是单数形式而是复数形式,它也有许多复杂的面向和形 态;另一方面,如果说中国是被迫卷人到“现代性”之中,那么“中国现代性”应该有其区别 与西方“经典现代性”的独特性。这样一来,讨论“中国现代性”的独特性,就不可能仅仅局 限在中国现代思想内部,必须作进一步的回溯。西方内部现代性之所以呈现多元状态,是 因为各种现代性问题产生的历史前提和现实状态都有区别。譬如说德国现代性的独特 性,就取决于德国卷人到“现代化”的过程时,它背负漫长历史和面临的特殊现实。两者决 定它以怎样的方式来回应“现代性”。汪晖在考虑中国现代性问题时,也开始构想一个恢 宏阔大的框架,在谈话中可以感觉得到,他关心的是当中国进入“现代”的瞬间时,中国是 怎样的一个思想世界。这个思想世界在何种程度上决定了晚清以后中国现代性的面貌。 虽然他关于“天理世界观”的文章如《天理之成立》等还没有发表,但他当时已经在考虑这 些问题了,我记得在那次谈话中汪晖聊了很多古代思想的问题。在和他谈话之后,我在 《二十一世纪》上为他的自选集写了一个短的书评。这个书评的最后一句就是说,正是这 来自“现代”深处的诱惑,使他步人了更早的历史,他想证明中国现代思想面临的是一个 与欧洲现代思想完全不同的思想世界和社会过程,它又是如何、在何种程度上被组织到 现代世界的关系中。这或许就是他那本大书写了又写,改了又改,至今仍未面世的原因 吧。我是从自己的感受作了一个简短的回顾,很不全面,但从中也不难发现汪晖为什么从 口 1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走到现在,他自己有一个思想变化发展的线索,这个线索最后就落实 到我们面前的这套大书上。 这套书出来以后,有很多的说法,我觉得没必要称它是什么史诗式的作品。在我看 来,它很实在地对我们所有人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首先要把这四本书全部通读一遍, 确实是对阅读耐性的很大考验,不知道今天来参加会议的诸位有几位把全书读完了?读 不读完还是一个小问题,更重要的是,这套书对今天以知识分化为前提的学院化体制提 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就个人的阅读感觉来讲,我之前读过汪晖的很多文章,现在再来读 这套书应该会比较轻松的,但是,当我试图进入到他讨论古代思想这一部分时,还是觉得 非常困难,难以把握。当然这与自己的知识储备、平时关心的问题有关。去年汪晖在上海 大学做演讲的时候,我们也感觉到很多问题没办法和他讨论,知识上与他相比好像是不 对等的。后来我又反过来想,譬如研究古代中国思想的学者,他们可能读这套书中古代的 部分比较有感觉,但是讨论现代思想的部分,对他们还是一种挑战。更何况这套书不仅仅 是历史研究,还蕴含了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甚至是有意和当代最重要的理论和思想保 持对话关系。那么,要理解历史研究背后的理论问题,如果读者只有史学训练或文学训练 的背景,恐怕不太能理解他这套书的重点所在。 我想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刚才很多人都讨论了帝国和民族国家的问 题。我觉得这个问题是理解汪晖这套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面向,甚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是这套书的“总纲”。但是帝国和民族国家的关系问题不仅仅是书中强调的帝国和民族国 家的“二元论”,也就是按照我们比较熟悉的“现代化叙事”,在线性的过程中将“帝国”看 作是一种前现代的状态,而“民族国家”则是现代性的体现。然后把中国的现代化追求说 成是摆脱“帝国”状态,努力创建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汪晖的书无疑是以质疑这一整套 叙述为前提的,不过他还有更深层次的用心。汪晖在一篇发表在《书城》上的访谈录中提 到近年来在西方兴起的“帝国研究”,他也特别注意到Ne 和Hart的《帝国》,还说起在 柏林时他参加了一个比较帝国研究的读书小组。将这些联系起来,再来看他的书,我觉得 背后的问题意识就突显出来了。因为Ne 和 Hart的帝国研究,深受意大利左翼激进思 想的影响,将福柯的“生命权力”和马克思《资本论》手稿中的 “普遍智能”结合起来发展 出一个整体的构想,这个构想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将“帝国研究”立足于对“现代民族国 家”的反省,认为“民族国家”对世界的规划并非“天然”的。《帝国》一书之所以花很大的篇 幅讨论主权形成的问题,就是因为现代主权观念构成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核心价值,对主 权观念历史形成的揭示使人们能够清楚地认识“民族国家”不是对世界的唯一规划。但 “帝国研究”在反省“民族国家”时又可能带来另一个弊端,这个弊端在汪晖的书里也特别 提到,就是沿着《帝国》的思路,“全球化”的进程会导向所谓“后民族国家”的时代——当 然,按照 Ne 和Hart的看法,这是历史的辩证法,“帝国”的出现必然伴随着反“帝国”的 力量 ,这就是所谓“诸众”——然而,如果从一个“非西方”的视野来看 ,一个大问题就是, 《帝国》强调的流动的、去疆域的“全球化”以及和这种状态相联系的反抗,很容易落人到 口 17 专 题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02 开 放 时 代 全球资本主义的逻辑中去。借用齐泽克(Zizek)的说法,文化多元主义就是晚期资本主义 的文化逻辑,多元化、流动性、去疆界⋯⋯等等很可能和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构成了有意 无意的合谋关系。这就使得问题更加复杂了:一方面在讨论帝国和民族国家的关系时,必 须意识到“帝国研究”正在清算“民族国家”规划现代世界所表现出来的暴力;但另一方 面,这种清算可能走向对“后民族国家”时代的呼唤,而“后民族国家”实际上和全球资本 主义形成共谋的关系。面临这样的情况,必须在现代中国语境中把西方流行的“帝国研 究”扭转过来。既要强调“现代民族国家”不是一个“天然”之物,同时又要肯定 19世纪中 叶以来中国作为一个被损害、被侮辱和被侵略的民族,创建民族国家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而且还必须注意到,从“帝国”向“民族国家”的转化的过程中如何来处理中国作为帝国的 资源?帝国建设和现代民族国家建设之间有怎样的继承关系?譬如今天会议时也有很多 人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和清帝国之间在疆界上具有极大的承袭 关系。这就要求在一个复杂的转化过程中来讨论“帝国”与“民族国家”的关系问题。 在讨论这个复杂的转化过程时,有一个维度不能忽略,我记得和汪晖也有一次交流, 当时我可能没说得太清楚,现在可以表达的更清晰一点了,那就是,在讲帝国建设和国家 建设的关系时,必须注意中国革命跟和苏俄、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关系。苏联就是一个 帝国吗,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有非常鲜明地超越现代民族国家的倾向。汪晖在书中也 讲到了,在冷战的结构中,“帝国”作为一个“污名化”的称呼指称的就是“苏联”,“苏联”在 2O世纪末的解体也被理解为“帝国”体制的分崩离析和现代“民族一民主国家”的胜利凯 旋,今天美国在前苏联地区推行的“颜色革命”依然可以看作是在做分化“帝国”的工作。 不过,也可以从另一面来理解这问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不是建立在“民族国家”的基本 规划上,它强调的是超越民族国家的“国际主义” 旦又区别于和资本主义、殖民主义 联系在一起的“世界主义”——也即人类的社会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的想象。这种想象因 为中国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之间的复杂关联,会以怎样一种方式影响到中国对现代 民族国家的追求;同时“民族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革命要求之间是否有不可克服 的矛盾 ,“国际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矛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的关系产生了怎样的 “世界史”意义上的影响⋯⋯仅仅从“帝国”出发,就帝
本文档为【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662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3
分类:
上传时间:2009-10-23
浏览量: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