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修订稿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修订稿

举报
开通vip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修订稿WEIHUAsystemofficeroom【WEIHUA16H-WEIHUAWEIHUA8Q8-WEIHUA1688】高速铁路设计规范1总则1.0.1为统一高速铁路设计技术标准,使高速铁路设计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250~350km/h的高速铁路,近期兼顾货运的高速铁路还应执行相关规范。1.0.3高速铁路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贯彻“以人为本、服务运输、强本简末、系统优化、着眼发展”的建设理念;(2)采用先进、成熟、经济、实用、可靠的技术;...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修订稿
WEIHUAsystemofficeroom【WEIHUA16H-WEIHUAWEIHUA8Q8-WEIHUA1688】高速铁路设计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1总则1.0.1为统一高速铁路设计技术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使高速铁路设计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250~350km/h的高速铁路,近期兼顾货运的高速铁路还应执行相关规范。1.0.3高速铁路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贯彻“以人为本、服务运输、强本简末、系统优化、着眼发展”的建设理念;(2)采用先进、成熟、经济、实用、可靠的技术;(3)体现高速度、高密度、高安全、高舒适的技术要求;(4)符合数字化铁路的需求。1.0.4高速铁路设计速度应按高速车、跨线车匹配原则进行选择,并应考虑不同速度共线运行的兼容性。1.0.5高速铁路设计年度宜分近、远两期。近期为交付运营后第十年;远期为交付运营后第二十年。对铁路基础设施及不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应按远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并适应长远发展要求。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可按近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并预留远期发展条件。随运输需求变化而增减的运营设备,可按交付运营后第五年运量进行设计。1.0.6高速铁路建筑限界轮廓及基本尺寸应符合图的规定,曲线地段限界加宽应根据计算确定。7250550040002440170017501250650③①②④⑤1700251250①轨面②区间及站内正线(无站台)建筑限界③有站台时建筑限界④轨面以上最大高度⑤线路中心线至站台边缘的距离(正线不适用)图1.0.6高速铁路建筑限界轮廓及基本尺寸(单位:mm)1.0.7高速铁路列车设计活载应采用ZK活载。ZK活载为列车竖向静活载,ZK标准活载如图1.0.7-1所示,ZK特种活载如图1.0.7-2所示。图1.0.7-1ZK标准活载图式图1.0.7-2ZK特种活载图式1.0.8高速铁路应按全封闭、全立交设计。1.0.9高速铁路设计应执行国家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材料、节省用地、保护环境等有关法律、法规。1.0.10高速铁路结构物的抗震设计应符合《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及国家现行有关规定。1.0.11高速铁路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术语2.1.1高速铁路high-speedrailway(HSR)新建铁路旅客列车设计最高行车速度达到250km/h及以上的铁路。2.1.2总体设计generaldesign总体设计是指完成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技术路径的设计过程,包含合理选定主要技术标准、线路走向和建设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明确系统构成并选定系统集成方案,明确工期、投资和其他控制目标以及系统可靠性与内部控制设计等工作内容。2.1.3系统集成SystemIntegration(SI)系统集成是在系统工程科学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的指导下,根据项目需求,优选各种技术和产品,将各个分离的子系统连接成为一个完整可靠经济和有效的整体,并使之能彼此协调工作,发挥整体效益,达到整体性能最优。综合维修天窗comprehensivemaintenanceskylightwindow在列车运行图中,对某一区间、某一时段终止列车运行并停电,用于线路、接触网等设备检修的时间。通过能力carryingcapacity在一定的行车组织条件下,区段内各种固定设备,在一昼夜中所能通过或接发的最多列车数(或列车对数)。输送能力annuallinecapacity在一定技术设备和行车组织的条件下,一列车一昼夜内能够运送的旅客人数。工后沉降settlementafteracceptance铺轨工程完成以后,基础设施产生的沉降量。ZK活载ZK-liveload(CRS(PDL)liveload)中国高速铁路列车设计活载。设计使用年限(designedservicelife)设计人员用以作为结构耐久性设计依据并具有足够安全度或保证率的目标使用年限。设计使用年限应由业主或用户与设计人员共同确定,并满足有关法规的要求。隧道洞口缓冲结构thebufferstructureoftunnelportal隧道两端洞口有建筑物或有特殊环境要求时,为缓解空气动力学效应,减小声震危害在洞口设置的结构。动车组multipleunit(MU)具有牵引动力、固定编组、在日常运用维修中不摘钩的一组列车。动车组走行线runninglineformultipleunits出入动车段(所、场)专用的动车走行线路。养护维修列车走行线runninglineformaintenanceandrepairtrain专门用于养护维修列车走行的线路。综合接地系统integratedearthingsystem将铁路沿线的牵引供电、电力供电、通信、信号及其他电子信息系统、建筑物、轨道、车站、桥梁、隧道、声屏障等需接地的装置通过公用地线连成一体的接地系统。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2级Chinesetraincontrolsystemlevel2(CTCS-2)基于轨道传输信息的列控系统,由轨道电路结合应答器发送列控信息。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3级Chinesetraincontrolsystemlevel3(CTCS-3)基于无线传输信息并采用轨道电路等方式检查列车占用情况的列控系统。无线闭塞中心radioblockcenter(RBC)采用无线通信方式实现列车间隔控制的地面设备。系统接收所有列车的位置信息,向所有列车发出行车许可并提供列车间隔控制功能。列控中心traincontrolcenter(TCC)用于CTCS-2级列控系统的列车控制、产生进路命令、速度信息设备的总称。临时限速temporaryspeedrestriction(TSR)临时情况下的速度限制。应答器Balise存储和发送报文的高速数据传输设备。无源应答器fixedbalise发送已存储的固定报文的传输设备。有源应答器switchablebalise通过专用电缆与地面电子单元(以下简称LEU)连接,发送实时可变报文的传输设备。地面电子单元line-sideelectricunit(LEU)数据采集与处理单元,通过串行通信接口或其他接口方式与列控中心连接,周期接收列控中心发送的实时变化的信息,并连续向有源应答器发送报文的电子设备。用户平均总停电次数averagefailureinterruptionofcustomer每个用户在每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停电次数。停电包括故障停电次数和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停电次数。用户平均总停电时间averageoutagedurationofcustomer每个用户在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停电持续时间,包括故障停电时间和计划检修停电时间。供电可靠率averagepowersupplyreliabilityratio一年中用户经受的不停电小时总数与用户要求的总供电小时数之比。缩略语ANAccessNetwork接入网ASAutonomousSystem自治域BASBuildingAutomationSystem机电设备监控系统BITSBuildingIntegratedTimingSupply大楼综合定时供给设备BSCBaseStationController基站控制器C/ICarry/Interfere同频干扰保护比C/ACarry/Adjacent邻频干扰保护比CIRCabIntegratedRadiocommunicationequipment机车综合通信设备DDFDigitalDistributionFrame数字配线架DDNDigitalDataNetwork数字数据网FASFireAlarmSystem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EFastEthernet快速以太网GSM–RGlobalSystemforMobileCommunicationofRailway铁路移动通信系统GEGigabitEthernet千兆以太网GKGateKeeper网守GWGateWay网关ISDNIntegratedServicesDigitalNetwork综合服务数字网MCUMulti-pointControlUnit多点控制设备MPLSMultiprotocolLabelSwitching多协议标记交换MSCMobileSwitchingCenter移动交换中心MSTPMulti-ServiceTransferPlatform多业务传送平台MTMobileTermination列控车载通信设备ODFOpticalDistributionFrame光纤配线架POSPacketOverSDH承载在同步传输网的数据包POTSPlainOldTelephoneservice普通电话业务QOSQualityofService服务质量SCADASupervisoryControlAndDataAcquisition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SDHSynchronousDigitalHierarchy同步数字系列TCP/IP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IPInternetProtocol互联网协议TRAUTranscoder/RateAdapterUnit编译码和速率适配器单元VPNVirtualPrivateNetwork虚拟专用网VDFVoiceDistributionFrame语音配线架CTCCentralizedTrafficControl调度集中CTCSChineseTrainControlSystem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VCVitalComputer车载安全计算机GSM-RGlobalSystemforMobileCommunicationsforRailway铁路综合数字移动通信系统RAMSReliability,Availability,Maintainability,Safety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安全性RBCRadioBlockCenter无线闭塞中心TCCTrainControlCenter列控中心TSRSTemporarySpeedRestrictionServer临时限速服务器TSRTTemporarySpeedRestrictionTerminal临时限速操作终端符号V—设计行车速度(km/h)Vsj—设计最高速度(km/h)R—平面曲线半径(m)Rsh—竖曲线半径(m)K30—地基系数(MPa/m)EVd—动态变形模量(MPa)EV2—二次变形模量(MPa)K—压实系数Lφ—桥梁结构的有效加载长度(m)no—简支梁竖向自振频率的限值(Hz)F—离心力(kN)N—ZK标准活载图式中的集中荷载(kN)q—ZK标准活载图式中的分布荷载(kN/m)f—离心力折减系数3总体设计一般规定高速铁路设计应统一规划、整体构思、逐步深化,以总体设计统筹专业设计,科学合理地实现建设意图。高速铁路总体设计应在充分研究项目需求和各种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合理选定主要技术标准、线路走向和建设方案;确定系统构成并选定系统集成方案;确定工期、投资和其他控制目标。高速铁路总体设计应满足旅行时间与最高运行速度、旅客舒适度、节能与环保、安全与防灾、旅客列车开行原则与开行方案等目标要求。主要技术标准高速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应根据其在铁路网中的作用、沿线地形、地质条件、输送能力和运输需求等,在设计中按系统优化的原则经综合比选确定。高速铁路设计应包含以下主要技术标准:——设计速度;——正线线间距;——最小平面曲线半径;——最大坡度;——到发线有效长度;——动车组类型;——列车运行控制方式;——行车指挥方式;——最小行车间隔。设计速度应根据项目在铁路快速客运网中的作用、运输需求、工程条件,进行综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应满足旅行时间目标值的要求。高速铁路应按一次建成双线电气化铁路设计,正线应按双方向行车设计。正线线间距、最小平面曲线半径、最大坡度应根据设计行车速度、运输组织模式、安全和舒适度要求等因素确定。到发线有效长度应采用650m。动车组类型应与旅客列车行车速度相适应。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方式应采用基于轨道电路传输的CTCS-2级列控系统或基于GSM-R无线通信传输的CTCS-3级列控系统。当采用CTCS-3级列控系统时,CTCS-2级列控系统作为后备模式。时速250km/h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方式采用CTCS-2级列控系统。行车指挥方式应采用调度集中控制系统。最小行车间隔按照运输需求研究确定,宜采用3~4min。设计速度、线间距、线路平面和线路纵断面等标准应系统设计、协调匹配。系统集成设计高速铁路系统应由土建工程、牵引供电、列车运行控制、高速列车、运营调度、客运服务六个子系统构成。高速铁路系统集成应注重各系统间标准匹配协调、接口设计协调、固定和移动设施匹配兼容,实现系统优化。高速铁路接口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注重土建工程之间设计的协调。路基、桥涵及隧道等各类结构物的设计应注意各结构物间变形协调,应尽量避免不同结构物间的频繁过渡,应重视轨道刚度均匀性和不同轨道结构间的刚度过渡。2注重土建工程与其他专业之间设计的协调。路基、桥涵和隧道附属工程设计应满足电缆槽、接触网、声屏障、综合接地线、线路标志、站区过轨管线,以及牵引变电、电力、通信、信号电缆过轨等设备设置要求。3注重项目各设计阶段之间、分段设计的项目各段之间、项目与外部相关工程之间以及与相邻铁路之间的接口协调。综合选线高速铁路选线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铁路网总体规划。2提高工程质量和运输效率,降低维护成本。3行经主要城市吸引客流、方便旅客出行。4与城市总体规划、地方交通、农田水利和其它工程建设相协调,做到布局合理。5铁路选线和总体设计应从系统工程角度统筹考虑边坡防护及防排水工程,优化线路平、纵断面,做好工程方案比较,合理确定工程类型。6应绕避各类不良地质体,对于难以绕避的不良地质体应在详细地质勘察的基础上做好工程整治措施,确保运营安全。7路基工程应避免高填、深挖和长路堑,特殊岩土、不良地质区段应严格控制路基填挖高度。8复杂地形地貌、地质不良条件下的深切冲沟地段,线路平、纵断面应满足桥梁或涵洞设置要求。9满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土地节约及文物保护的要求。引入铁路枢纽及大型城市客运站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结合城市及铁路枢纽总体规划,逐步形成“客货分线、客内货外”的总格局。2综合研究确定客运站数量。3客运站站址选择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引入方向,形成综合交通枢纽。4统筹考虑动车段(所)的设置向集中化、大型化方向发展,并预留远期发展条件。5有多条线路引入的大型客运站根据运输需要,按主要线路疏解、次要线路换乘的原则设置联络线。高速铁路定线设计应结合自然与工程条件,并遵循以下原则:1线路空间曲线按列车运行速度及速差设计。2车站分布应满足沿线客流分布及城镇居民的旅行需要、优化开行方案的需要、设计能力并考虑养护维修的需要,以及大中城市、重要交通枢纽和旅游胜地等旅客出行的需要。3路基、桥涵及隧道等工程分布等应综合技术经济比选后确定。4轨道的结构型式应根据线下工程、环境条件等具体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合理选择。5选线设计应考虑钢轨伸缩调节器与桥梁孔跨、结构的关系。6应综合布置动车段(所)、综合维修设施。其他高速铁路设计应注重质量、安全、工期、投资、环保和科技创新的综合优化。高速铁路应建立勘测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三网合一的精密测量网。高速铁路勘察设计应加强地质调绘和勘探、试验工作,地质勘察工作应满足路基、桥梁、隧道、建筑等主体结构沉降计算要求,必要时开展区域地面沉降对高速铁路工程影响及对策研究。高速铁路应加强安全性设计,应将安全设计、安全评估贯穿于设计全过程。高速铁路特殊结构设计应进行车、线、桥(或路基、隧道)动力仿真计算,使车、线、桥(或路基、隧道)耦合动力响应符合行车安全性和乘坐舒适度要求。路基、桥涵及隧道等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应为100年,无砟轨道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小于60年。高速铁路设计应重视保护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重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敏感区、湿地的保护和防灾减灾及污染防治工作。工期安排应遵循以下原则:1突出高速铁路建设技术标准高、系统复杂的特点,抓住精密测量、线形控制及沉降变形观测、无砟轨道、系统集成、联调联试及试运行等影响建设质量的关键环节,系统规划,统筹安排,满足各项技术要求。2立足于现有铁路施工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发展水平,并积极推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体现社会平均先进水平。3突出施工准备、路基桥梁隧道等线下工程、箱梁架设、轨道工程、大型站房、站后配套工程、联调联试及试运行等控制工期的关键工程,满足各主要工程间技术和接口要求。4贯彻对劳动力、大型专有设备、周转性材料等施工资源进行综合优化的原则,并应满足动态设计的要求及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加强轮轨系统噪声、弓网系统噪声、机电系统噪声、空气动力学噪声等减震降噪设计,并采取适宜的工程措施。投资控制应从技术标准、方案和工程措施选择等多方案比选,贯彻科学定标、适度从紧、强本简末、节省投资的原则。4运输组织一般规定运输组织可采用不同速度等级列车共线运行的模式或相同速度等级列车共线运行的模式。旅客列车开行应遵循以下原则:1列车开行方案应以大站间客运需求交流(OD)为依据,按流、车对应原则进行设计;应提高全线各车站,特别是大、中型车站旅客列车停站的服务频率;应结合旅客出行时段需求,在高峰时段加大列车密度;主要车站间列车的始发、终到时间应规律化。2客运需求较大的站间,应组织开行不停站直达和交错停站方式的旅客列车。高速铁路的车站分布应满足下列需求:1沿线客流分布及城镇居民的旅行需要;2优化开行方案的需要;3设计能力及养护维修的需要;4在大中城市、重要交通枢纽和重要旅游胜地等处设置车站。运行图列车运行图编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各种追踪列车间隔时间应根据列车牵引制动性能、列车控制方式和车站到发线数量、道岔配置等情况具体计算确定;2列车区间运行时间应采用牵引计算结果;3列车起停车附加时分应采用牵引计算结果,但起车附加时分不应大于,停车附加时分不应大于;4综合维修天窗时间不应少于240min;5立即折返动车组折返时间不宜大于24min;入段(所)作业时间宜采用120min。线路通过能力与输送能力区间通过能力应按客运区段计算,并以最高速度等级的列车对(列)数表示。采用图解法或分析计算法对以下通过能力进行计算:1全高速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2全高速非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和高峰小时区间通过能力;3不同速度等级列车共线运行的区间通过能力;4线路输送能力应分别计算全高速列车运行及不同速度等级列车共线运行的输送能力。车站通过能力计算应遵循以下原则:1车站通过能力应根据车站设备配置和作业组织方案,按照最大限度利用平行进路和均衡、合理使用股道的原则,计算全日及高峰时段到发线通过能力、咽喉通过能力;2各项作业占用车站设备的时间标准应根据车站布置形式、列车运行控制方式、道岔型号等分步骤详细计算确定。5线形一般规定线路平、纵断面设计应重视线路空间曲线的平顺性,提高旅客乘坐舒适度。全部列车均停站的车站两端减加速地段,可采用与设计速度相应的标准;部分列车停站的车站两端减加速地段,应根据速差条件,采用相适应的技术标准,满足舒适度要求。线路平、纵断面设计应满足轨道铺设精度要求。线路平面正线的线路平面曲线半径应因地制宜,合理选用。与设计速度匹配的平面曲线半径,如表所示。表平面曲线半径表(m)设计行车速度(km/h)350/250300/200250/200250/160有砟轨道推荐8000~10000;一般最小7000;个别最小6000;推荐6000~8000;一般最小5000;个别最小4500;推荐4500~7000;一般最小3500;个别最小3000;推荐4500~7000;一般最小4000;个别最小3500;无砟轨道推荐8000~10000;一般最小7000;个别最小5500;推荐6000~8000;一般最小5000;个别最小4000;推荐4500~7000;一般最小3200;个别最小2800;推荐4500~7000;一般最小4000;个别最小3500;最大半径12000120001200012000注:个别最小半径值需进行技术经济比选,报部批准后方可采用。正线不应设计复曲线。区间正线宜按线间距不变的并行双线设计,并宜设计为同心圆。线间距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区间及站内正线线间距不应小于表的标准,曲线地段可不加宽。表正线线间距设计行车速度(km/h)350300250线间距(m)2正线与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并行地段的线间距,应根据相邻一侧线路的行车速度及其技术要求和相邻线的路基高程关系,考虑站后设备、路基排水设备、声屏障、桥涵等建筑物以及保障技术作业人员安全的作业通道等有关技术条件综合研究确定,最小不应小于。3正线与既有铁路或客货共线铁路并行地段线间距不应小于。当两线不等高或线间设置其它设备时,最小线间距应根据相关技术要求计算确定。4隧道双洞地段两线间距应根据地质条件、隧道结构及防灾与救援要求,综合分析研究确定。直线与圆曲线间应采用缓和曲线连接。缓和曲线采用三次抛物线线形。缓和曲线长度应根据设计速度、曲线半径和地形条件按表合理选用,应选用(1)栏值,困难条件下可选用(2)栏或(3)栏值。表缓和曲线长度(m)设计行车速度(km/h)曲线半径(m)350300250(1)(2)(3)(1)(2)(3)(1)(2)(3)120003703303002202001801401301201100041037033024021019016014013010000470420380270240220170150140900053047043030027025019017015080005905304703403002702101901707000668700*651900*555400*3903503102402201906000668700*651900*555400*4504103702802502305500668700*651900*555400*4904403903102802505000———5404804303403002704500558750*552100*447600*3803403104000———558750*552100*447600*4203803403500———4804303803200——————4804303803000——————480430380490*440*400*2800———480430380490*440*400*注:1表中(1)栏为舒适度优秀条件值,(2)栏为舒适度良好条件值,(3)栏为舒适度一般条件值。2..*号标志,表示为曲线设计超高175mm时的取值。相邻两曲线间的夹直线和两缓和曲线间的圆曲线最小长度应根据下列公式计算确定,并不得小于表的规定。表圆曲线或夹直线最小长度设计行车速度(km/h)350300250圆曲线或夹直线最小长度(m)280(210)240(180)200(150)注:括号内为困难条件下采用的最小值。一般条件下:L≥()困难条件下:L≥()式中L—夹直线和圆曲线长度(m);V—设计速度数值(km/h)。连续梁、钢梁及较大跨度的桥梁宜设在直线上。困难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选,也可设在曲线上。隧道宜设在直线上。因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可设在曲线上,但不宜设在反向曲线上。站坪长度应根据远期车站布置要求确定。车站应设在直线上。正线上缓和曲线与道岔间的直线段长度应根据下列公式计算确定,并不得小于表的规定。一般条件下:L≥V()困难条件下:L≥V()式中:L—直线段长度(m);V—设计速度数值(km/h)。正线缓和曲线与道岔间的直线段最小长度设计行车速度(km/h)350300250直线段最小长度(m)210(170)180(150)150(120)注:括号内为困难条件下采用的最小值。钢轨伸缩调节器不应设在曲线上。线路纵断面区间正线的最大坡度,不宜大于20‰,困难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较,不应大于30‰。动车组走行线的最大坡度不应大于35‰。正线宜设计为较长的坡段,最小坡段长度按表选用。一般条件的最小坡段长度不宜连续采用。困难条件的最小坡段长度不得连续采用。表最小坡段长度设计行车速度(km/h)350300250一般条件(m)200012001200困难条件(m)900900900注:困难条件的最小坡段长度需进行技术经济比选,报部批准后方可采用。坡段间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正线相邻坡段的坡度差大于或等于1‰时,应采用圆曲线型竖曲线连接,最小竖曲线半径应根据所处区段远期设计速度按表选用,最大竖曲线半径不应大于30000m。最小竖曲线长度不得小于25m。表最小竖曲线半径设计行车速度(km/h)350300250Rsh(m)2500025000200002竖曲线(或变坡点)与缓和曲线、道岔及钢轨伸缩调节器均不得重叠设置。3竖曲线与平面圆曲线不宜重叠设置,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表的要求。表竖曲线与平面圆曲线重叠设置的曲线半径最小值设计行车速度(km/h)350300250平面最小圆曲线半径(m)有砟轨道700050003500无砟轨道600045003000最小竖曲线半径(m)2500025000200004动车组走行线相邻坡段坡度差大于3‰时设置圆曲线型竖曲线,竖曲线半径一般5000m,困难条件3000m。正线两线并行时,两线轨面高程宜按等高(曲线地段为内轨面等高)设计。正线与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既有线并行时,其轨面设计高程应根据路基横断面设计情况综合研究确定。连续梁、钢梁及较大跨度梁的桥上纵断面设计应满足桥梁设计的技术要求。隧道内的坡道可设置为单面坡道或人字坡道,地下水发育的长隧道宜采用人字坡,其坡度不应小于3‰。路堑地段线路坡度不宜小于2‰。跨越排洪河道的特大桥和大中桥的桥头路基、水库和滨河地段、行洪及滞洪区的浸水路堤,其路肩设计高程应按有关设计规范结合国家防洪标准设计。站坪宜设在平道上,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于1‰的坡道上;特别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于‰的坡道上;越行站可设在不大于6‰的坡道上。到发线有效长度范围内宜采用一个坡段。车站咽喉区的正线坡度宜与站坪坡度一致,困难条件下可适当加大,但不宜大于‰,特别困难条件下不应大于6‰。交叉、附属设施及其他铁路与公(道)路交叉,应按全立交设计。跨越通航河流的桥梁纵断面设计除应满足水文条件、桥梁结构要求外,还应满足通航净空的要求。区间线路应采用防护栅栏进行贯通封闭,防护栅栏选型应符合有关规定。路基地段和平原微丘区及城镇附近旱桥地段应设置贯通的防护栅栏,防护栅栏设置在铁路用地界内侧处。防护栅栏在维修人员进出口及每隔200m处左右设警示标志。在综合工区(保养点)及车站等处应设置维修养护车辆进出口,区间地段应根据地面道路的交通情况及其他维修养护要求,设置维修用进出口。正线及车站用地界标(桩)应埋设在铁路地界线上和地界拐点处,埋设间距直线宜为150m,曲线宜为40m。铁路线路两侧安全保护区边界应设置安全保护区标桩,标桩的设置应符合《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当公路和高速铁路并行且公路路面标高高于铁路,或低于铁路以内,应在公路与高速铁路间适宜位置设置防护栏及监测设备。6路基一般规定路基工程应加强地质调绘和勘探、试验工作,查明基底、路堑边坡、支挡结构基础等的岩土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查明不良地质情况,查明填料性质和分布等,在取得可靠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开展设计。路基主体工程应按土工结构物进行设计,设计使用年限应为100年。路基排水设施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应为30年,路基边坡防护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应为60年。基床表层的强度应能承受列车荷载的长期作用,刚度应满足列车运行时产生的弹性变形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要求,厚度应使扩散到其底层面上的动应力不超出基床底层土的承载能力。基床表层填料应具有较高的强度及良好的水稳性和压实性能,能够防止道砟压入基床及基床土进入道床,防止地表水侵入导致基床软化及产生翻浆冒泥、冻胀等基床病害。路基填料的材质、级配、水稳性等应满足高速铁路的要求,填筑压实应符合相关标准。路基填料最大粒径在基床底层内应小于60mm,在基床以下路堤内应小于75mm。路堤填筑前应进行现场填筑试验。路基与桥台、横向结构物、隧道及路堤与路堑、有砟轨道与无砟轨道等连接处均应设置过渡段,保证刚度及变形在线路纵向的均匀变化。路基工后沉降值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地基处理措施应根据地形和地质条件、路堤高度、填料及工期等进行计算分析确定。对路基与桥台及路基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地层变化较大处和不同地基处理措施连接处,应采取逐渐过渡的地基处理方法,减少不均匀沉降。路基施工应进行系统的沉降观测,铺轨前应根据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评估,确定路基工后沉降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轨道铺设。路基支挡加固防护工程应满足高速铁路路基安全稳定的要求,路基边坡宜采用绿色植物防护,并兼顾景观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节约土地等要求。路基排水工程应系统规划,满足防、排水要求,并及时实施。路基设计应重视防灾减灾,提高路基抵抗连续强降雨、洪水及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路基上的轨道及列车荷载换算土柱高度和分布宽度应符合表的规定。表轨道和列车荷载换算土柱高度及分布宽度列车活载种类设计轴重(kN)轨道形式分布宽度(m)计算高度(m)土的重度(kN/m3)1819202122ZK活载200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有砟轨道车站两端正线、利用既有铁路地段、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和养护维修列车走行线等路基设计标准按其设计最高速度确定,路基基床结构变化处应设置长度不小于10m的渐变段。路基工程应加强接口设计,合理设置电缆槽、电缆过轨、接触网支柱基础、声屏障基础及综合接地等相关工程,避免因相关工程破坏路基排水系统、影响路基强度及稳定。路基面形状及宽度无砟轨道支承层(或底座)底部范围内路基面可水平设置,支承层(或底座)外侧路基面两侧设置不小于4%的横向排水坡。有砟轨道路基面形状应为三角形,由路基面中心向两侧设置不小于4%的横向排水坡。曲线加宽时,路基面仍应保持三角形。有砟轨道路基两侧的路肩宽度,双线不应小于,单线不应小于。直线地段标准路基面宽度应按表采用。表路基面标准宽度轨道类型设计最高速度(km/h)双线线间距(m)路基面宽度单线(m)双线(m)无砟轨道250300350有砟轨道250300350路基面在无砟轨道正线曲线地段一般不加宽,当轨道结构和接触网支柱等设施的设置有特殊要求时,根据具体情况分析确定;有砟轨道正线曲线地段加宽值应在曲线外侧按表的规定加宽。曲线加宽值应在缓和曲线内渐变。表有砟轨道曲线地段路基面加宽值设计最高速度(km/h)曲线半径R(m)路基外侧加宽值(m)250R≥1000010000>R≥70007000>R≥50005000>R≥4000R<4000300R≥1400014000>R≥90009000>R≥70007000>R≥5000R<5000350R>1200012000≥R>90009000≥R≥6000R<6000路基标准横断面如图所示。基床以下路堤基床底层基床表层4%单位:m线间距1:m1:m4%4%4%4%4%图无砟轨道双线路堤标准横断面示意图单位:m线间距4%4%1:m1:m图无砟轨道双线硬质岩路堑标准横断面示意图基床表层单位:m线间距1:m4%4%4%1:m1:11:14%h图无砟轨道双线非硬质岩路堑标准横断面示意图基床以下路堤基床底层基床表层单位:m1:m1:m4%4%4%4%4%4%图无砟轨道单线路堤标准横断面示意图基床底层4%基床表层1:基床以下路堤单位:m1:m线间距1:1:m4%4%4%4%4%图有砟轨道双线路堤标准横断面示意图4%1:单位:m线间距1:1:m1:m4%图有砟轨道双线硬质岩路堑标准横断面示意图4%基床表层1:单位:m线间距1:4%4%4%1:m1:1h1:m1:1图有砟轨道双线非硬质岩路堑标准横断面示意图1:m基床以下路堤基床底层基床表层4%4%1:4%4%4%4%单位:m1:m1:图有砟轨道单线路基标准横断面示意图基床路基基床应由基床表层和基床底层构成。基床表层厚度无砟轨道为,有砟轨道为,基床底层厚度为。基床表层应填筑级配碎石,压实标准应符合表的规定。表基床表层压实标准压实标准级配碎石压实系数K≥地基系数K30(MPa/m)≥190动态变形模量Evd(MPa)≥55注:无砟轨道可采用K30或Ev2。当采用Ev2时,其控制标准为Ev2≥120MPa且Ev2/Ev1≤。其材料规格应符合下列规定:1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材料由开山块石、天然卵石或砂砾石经破碎筛选而成。2基床表层级配碎石的粒径级配应符合表的规定。其不均匀系数Cu不得小于15,以下颗粒质量百分率不得大于3%。粒径级配曲线如图所示。表基床表层级配碎石粒径级配方孔筛孔边长(mm)45过筛质量百分率(%)0~11(5)7~3213~4641~7567~9182~100100注:括号内数字适用于寒冷地区铁路。0102030405060708090100110100过筛质量百分率(%)方孔筛边长(mm)图基床表层级配碎石粒径级配曲线3基床表层级配碎石与下部填土之间应满足D15<4d85的要求。当不能满足时,基床表层应采用颗粒级配不同的双层结构,或在基床底层表面铺设土工合成材料。当下部填土为改良土时,可不受此项规定限制。4在粒径大于的粗颗粒中带有破碎面的颗粒所占的质量百分率不小于30%。5级配碎石粒径大于颗粒的洛杉矶磨耗率不大于30%,硫酸钠溶液浸泡损失率不大于6%。粒径小于的细颗粒的液限不大于25%,塑性指数小于6。不得含有黏土及其它杂质。基床底层应采用A、B组填料或改良土,A、B组填料粒径级配应满足压实性能要求,寒冷地区冻结影响范围填料应满足防冻胀要求。基床底层压实标准应符合表的规定。表基床底层填料及压实标准压实标准化学改良土砂类土及细砾土碎石类及粗砾土压实系数K≥≥≥地基系数K30(MPa/m)—≥130≥150动态变形模量Evd(MPa)—≥40≥407d饱和无侧限抗压强度(kPa)≥350(550)——注:1.无砟轨道可采用K30或Ev2。当采用Ev2时,其控制标准为Ev2≥80MPa且Ev2/Ev1≤。2.括号内数字为寒冷地区化学改良土考虑冻融循环作用所需强度值。路堤基床以下路堤宜选用A、B组填料和C组碎石、砾石类填料,其粒径级配应满足压实性能要求;当选用C组细粒土填料时,应根据填料性质进行改良。基床以下路堤压实标准应符合表的规定。表基床以下路堤填料及压实标准压实标准化学改良土砂类土及细砾土碎石类及粗砾土压实系数K≥≥252_f20≥地基系数K30(MPa/m)—≥110≥1307d饱和无侧限抗压强度(kPa)≥250--注:无砟轨道可采用K30或Ev2。当采用Ev2时,其控制标准为Ev2≥45MPa且Ev2/Ev1≤。路基工后沉降应符合下列规定:1无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应满足扣件调整能力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工后沉降不宜超过15mm;沉降比较均匀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满足式的要求时,允许的工后沉降为30mm。2shsjR≥V(式)路基与桥梁、隧道或横向结构物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不均匀沉降造成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2有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应满足表要求。表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标准设计速度(km/h)一般地段工后沉降(cm)桥台台尾过渡段工后沉降(cm)沉降速率(cm/年)2501053300、350532路基的稳定安全系数考虑列车荷载作用时不应小于。软土地基沉降可按本规范附录B计算,沉降计算值应经实际工程观测资料检验修正。软土及松软土路基应结合工程实际,选择代表性地段提前修筑试验段。受洪水或河流冲刷及受水浸泡的路堤部位,应采用水稳性好的渗水性材料填筑,并应放缓边坡坡率、设置边坡平台、加强边坡防护。雨季滞水及排水不畅的低洼地段,浸水影响范围应以渗水性材料填筑,并应采取排水疏导措施。在高地下水位(地下水位距地表不大于)的黏性土地基上填筑路堤时,路堤底部应填筑渗水性材料。有条件时,宜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路堤边坡坡率可根据路基填料、路堤高度、地震力、基底地质条件、水文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地震区路堤应选用震动稳定性较好的填料,基底垫层材料应采用碎石(卵石)或粗砂夹碎(卵)石,不得采用细砂或中砂。在可液化地基上填筑路堤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换填、设置反压护道或地基加固等抗震措施。黄土地段路基应加强防排水措施,采取封闭防水、拦截、疏导的处理原则,设置防冲刷、防渗漏和有利于水土保持的综合排水设施及防护工程,并妥善处理农田水利设施与路基的相互干扰。当黄土具湿陷性或压缩性较高时,应根据地基土层性质、路堤填高、路基变形控制要求,确定湿陷性黄土处理措施。采用无砟轨道时,应采取可靠措施,消除地基湿陷性的影响。岩溶地段路基应结合工程实际(岩溶地表形态、地表径流、地下水活动等)判别岩溶对路基工程的危害性,选择适宜的处理措施。人为坑洞地段路基应根据坑洞的形成年代、埋深、坑洞高度、顶板岩性及力学性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等综合分析,分别采用明挖回填或钻孔充填、注浆等工程措施。膨胀土路基应分析膨胀土作为地基的变形特性,可采取挖除换填等处理措施,并加强防排水及边坡防护工程。路堑不易风化的硬质岩基床应按以下规定进行处理:1铺设无砟轨道时,开挖至路基面,直接在开挖面上施做支承层或底座。2铺设有砟轨道时,开挖至路基面以下处,开挖面由路基中心向两侧设4%的横向排水坡,其上填筑级配碎石。3开挖面上的松动岩石应予清除。开挖面不平整处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25的混凝土嵌补。软质岩、强风化的硬质岩及土质基床应满足表、的要求;基床范围内的地基应无Ps<或σ0<的土层。不能满足时,应进行加固处理,并符合下列规定:1基床表层应换填级配碎石并满足第条要求。2天然地基满足基床底层土质要求时,可采取翻挖回填或加强碾压夯实的措施。3天然地基不满足基床底层土质要求时,可采取换填、地基改良或加固措施,换填范围应根据具体情况计算分析确定。4基床翻挖、换填或改良、加固处理时,应采取加强排水和防渗等措施,分层压实应执行基床相应部位标准。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特殊土的基床部分应视具体情况进行挖除换填、设置隔水防渗等措施,基床以下的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应在路基变形分析的基础上,采取封闭防水、排水或地基处理措施。半填半挖路基轨道下横跨挖方与填方时,挖方部分可通过换填调整与填方部分的强度及刚度差异,换填厚度宜根据填方部分高度及地基条件确定。路堑均应设置侧沟平台,平台宽度不宜小于。在土石分界处、透水和不透水层交界面处及路堑边坡高度较大时,均应设置边坡平台,平台宽度不宜小于,并应满足路堑边坡稳定需要,边坡平台上应做好防水及加固措施。路堑边坡形式和坡率应根据地层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条件、防排水措施及施工方法等因素通过力学分析综合确定。过渡段路堤与桥台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可采用沿线路纵向倒梯形过渡形式,如图所示,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过渡段长度按式确定,且不小于20m。L=a+(H-h)×n(式)式中L——过渡段长度(m);H——台后路堤高度(m);h——基床表层厚度(m);a——倒梯形底部沿线路方向长度,取3~5m;n——常数,取2~5。2过渡段路基基床表层应满足本规范第条的要求,并掺入5%水泥。基床表层以下倒梯形部分分层填筑掺入3%水泥的级配碎石,级配碎石的级配范围应符合表的规定,压实标准应满足压实系数K≥、地基系数K30≥150MPa/m、动态变形模量Evd≥50MPa。级配碎石掺3%水泥基床表层1:n基床底层级配碎石掺5%水泥基床以下路堤4%1:m1:4%4%1:1:m基床表层基床底层基床以下路堤级配碎石掺3%水泥La4%路基面宽基床底层基床以下路堤hHⅠⅠⅠ-Ⅰ图台尾过渡段设置示意图3过渡段桥台基坑应以混凝土回填或以碎石、灰土分层填筑并用小型平板振动机压实,并使地基系数K30≥60MPa/m。表碎石级配范围级配编号通过筛孔(mm)质量百分率(%)5040302520105110095~100——60~90—30~6520~5010~302~102—10095~100—60~90—30~6520~5010~302~103——10095~100—50~8030~6520~5010~302~10注:颗粒中针状、片状碎石含量不大于20%;质软、易破碎的碎石含量不得超过10%。4过渡段地基需要加固时应考虑与相邻地段协调渐变。5过渡段还应满足轨道特殊结构的要求。6过渡段路堤应与其连接的路堤同时施工,并按大致相同的高度分层填筑。7过渡段处理措施及施工工艺应结合工程实际,进行现场试验。路堤与横向结构物(立交框构、箱涵等)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可采用沿线路纵向倒梯形过渡形式,如图所示。横向结构物顶部及过渡段路基基床表层应满足本规范第条的要求;过渡段填料、压实标准及基坑回填应符合本规范第条的规定,寒冷地区过渡段设置应充分考虑与横向结构物接触区冻结影响范围填料的防冻,如图所示。横向结构物顶面填土厚度不大于时,横向结构物及两侧20m范围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应掺加5%水泥,如图所示。基坑回填基床底层基床以下路堤级配碎石掺3%水泥基床表层1:2hHLⅠ-Ⅰ路基面宽1:m基床表层基床底层基床以下路堤1:1:m基床以下路堤级配碎石掺3%水泥1:ⅠⅠ单位:米图一般路堤与横向结构物(h>)过渡段示意图基坑回填基床底层基床以下路堤级配碎石掺3%水泥基床表层1:21:2防冻填料防冻填料tHtt1thL单位:米注:图中t为最大冻结厚度,当t1<时涵顶全部填筑防冻填料。图寒冷地区路堤与横向结构物(h>)过渡段示意图基坑回填基床底层基床以下路堤级配碎石掺3%水泥基床表层1:2LHh单位:米级配碎石掺5%水泥图路堤与横向结构物(h≤)过渡段示意图路堤与路堑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过渡段可采用下列设置方式:1当路堤与路堑连接处为硬质岩石路堑时,在路堑一侧顺原地面纵向开挖台阶,台阶高度左右。并应在路堤一侧设置过渡段,如图。过渡段填筑要求应符合第条第2款的规定。基床表层基床以下路堤1:2级配碎石单位:米掺3%水泥级配碎石掺5%水泥基床底层图硬质岩石堤堑过渡段示意图2当路堤与路堑连接处为软质岩石或土质路堑时,应顺原地面纵向开挖台阶,台阶高度左右。如图,其开挖部分填筑要求应与路堤相同。基床表层基床底层基床以下路堤单位:米≥≥≥≥图软质岩石或土质堤堑过渡段示意图土质、软质岩及强风化硬质岩路堑与隧道连接地段,应设置过渡段,并采用渐变厚度的混凝土或掺入5%水泥的级配碎石填筑。无砟轨道与有砟轨道连接处路基应设置过渡段,满足轨道形式过渡要求。两桥之间、桥隧之间及两隧之间的短路基宜采取适宜措施,平顺过渡;当两桥间为小于150m非硬质岩路堑时,路基基础可采用桩板结构或保证刚度平顺过渡的工程措施处理。路基排水路基排水设施设计降雨的重现期应采用50年。路基面排水设计应综合考虑轨道形式、电缆槽、接触网立柱基础、声屏障基础等因素。线间排水应根据线路、气候条件及对轨道电路的影响等综合考虑,有条件时,优先采用横向直排方式。当轨道结构要求采用集水井排水时,集水井的位置、排水管的材质和结构尺寸及埋设深度和方式应根据荷载、降雨量和防冻、防渗要求等综合确定。侧沟、天沟、排水沟应采用混凝土浇筑或预制拼装,不得采用浆砌片石。低矮路堤或路堑地段,地下水位较高或无固定含水层时,可采用明沟、排水槽、渗水暗沟、边坡渗沟、支撑渗沟等设施排除地下水;埋藏较深的地下水或固定含水层危害路基时,可采用渗水隧洞、渗井、渗管或仰斜式钻孔等设施排除地下水。渗水暗沟等地下排水设施应设置反滤层。渗水暗沟和渗水隧洞的纵坡不宜小于5‰,条件困难时亦不应小于2‰,在出口位置应采用较陡纵坡。在易产生冻害的地区,渗水暗沟和渗水隧洞应设置在最大冻结深度以下不小于处,或采用必要的防冻设施。严寒地区出水口应采取防冻措施。路基排水设备应与桥涵、隧道、车站等排水设施衔接配合,与水土保持及农田水利设施的综合利用相结合。排水设施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路堤地段在天然护道外,单侧或双侧设置排水沟。2路堑地段应于路肩两侧设置侧沟,堑顶以外单侧或双侧设置天沟。3年降水量大于等于400mm地区,路堑边坡平台宜设置截水沟。4地面横坡明显地段的排水沟、天沟可在横坡上方一侧设置。当地面横坡不明显时,宜在路基两侧设置。5地面排水设施的纵坡不应小于2‰。6排水沟沟顶应高出设计水位不小于。7天沟不应向路堑侧沟排水,受地形限制需排入侧沟时,必须设置急流槽,并根据流量调整下游侧沟截面尺寸。路基排水宜根据所处地点排水条件纳入相关排水工程系统设计。路基防护路堤边坡应设置坡面防护工程,根据周围环境、填料性质、气候条件、边坡高度、浸水及冲刷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确定防护形式,并符合下列规定:1当路堤边坡适宜进行植物防护,且能保证路基边坡的稳定时,宜采用绿色植物防护措施,不宜采用全坡面圬工防护。2当路堤边坡高度较高时,可在两侧边坡内分层铺设宽度不小于3m的土工格栅等土工合成材料。3浸水地段受水流冲刷的路基边坡应根据流速、流向及冲刷深度,采用抗冲刷能力强的防护措施。土质、软质岩及全、强风化的硬质岩路堑的边坡坡面(含边坡平台、侧沟平台)均应进行防护或加固,并符合下列规定:1土质路堑边坡可采用植物防护措施,较高的土质路堑边坡视地层性质可采取骨架或锚杆框架梁等措施。2软质岩、强风化的硬质岩路堑应根据岩体结构、结构面产状、风化程度、地下水及气候条件等确定边坡加固措施,可采用喷混植生、锚杆框架梁内喷混或客土植生等措施防护。较完整的硬质岩路堑边坡应采用预裂、光面爆破并结合嵌补及锚杆框架梁防护。当边坡岩体破碎、节理发育时,根据边坡高度可采用喷混植生、锚杆框架内梁内喷混或客土植生等措施防护,边坡较高时可在锚杆框架梁内打设锚杆挂钢绳网防护。骨'CF架护坡一般应采用带截水槽的结构,骨架埋置深度应大于,间距不宜大于3m。地下水发育及膨胀土路堑边坡宜结合边坡防护,采用边坡支撑渗沟加固,必要时结合深层排水孔加强地下水排泄。路基支挡在陡坡路基、深路堑、临近城镇等地段,为保证路基边坡稳定,降低边坡高度,减少拆迁和占地,可设置支挡结构。支挡结构物计算时,列车及轨道荷载换算土柱高度及分布宽度可按表进行设计,当路肩墙高度较低时,可采用路基面满铺荷载模式计算。运架梁车通过时,路堤及路肩支挡结构应考虑运架梁车等特殊荷载的影响。运架梁车荷载宜换算为双土柱,采用式进行荷载换算:BLHNG00γ=(式)式中:N——横向分布的车辆数,取1;G——1辆车的重力,按重车计算(kN);B0——横向分布车辆轮胎中心之间的宽度加单侧轮胎外缘之间的距离(m);L——前后轴距加轮胎纵向着地长度(m);γ——土的密度(kN/m3)。在城市及风景区周边宜根据现场条件,采用与周围景观协调的悬臂式、扶壁式、桩板式及加筋土挡墙等轻型支挡结构。地震区宜采用加筋土挡墙等柔性支挡结构。重力式支挡结构高度,路堤墙不宜大于6m,路肩墙不宜大于8m。重力式挡土墙应采用混凝土砌筑,墙背反滤层宜采用袋装砂夹卵砾石或土工合成材料。路基变形观测及评估在路基上铺设轨道前,应对路基变形作系统的评估,以保证路基变形满足相关要求。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要求时,应继续观测或者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可设置沉降板、观测桩或剖面沉降观测装置等。1路基沉降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应根据沉降控制要求、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并结合施工工期确定。2沉降观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宜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及路堑可放宽到100m;过渡段和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的地段应适当加密。观测仪器可采用精密水准仪、剖面沉降仪和经纬仪,应满足测量精度控制要求。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应低于表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观测。表路基沉降观测频次填筑或堆载一般1次/天沉降量突变2~3次/天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1次/3天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第1~3个月1次/周第4~6个月1次/2周以后1次/月轨道铺设后第1个月1次/2周第2、3个月1次/月3~12个月1次/3月沉降水准测量的重
本文档为【高速铁路设计规范修订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海军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10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21-10-14
浏览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