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岩移观测工作过程说明介绍

岩移观测工作过程说明介绍

举报
开通vip

岩移观测工作过程说明介绍第一节煤矿地表岩移观测点及观测线设计一、参数取值由于煤矿过去未开展过岩移工作,没有地表移动各项参数,因此采用类比的方法取用各参数。该煤系地层上覆岩性可定为中硬,参照《煤矿测量手册》取定各参数如下:走向移动角:3=55°上山移动角:丫=55°下山移动角:B=55°最大下沉角:B=90-0.6a松散层移动角:①=450煤层移动角的修正值:△丫=△$=Ap=20°a——为煤层倾角二、平面位置设计1、走向观测线的设计根据最大下沉值,在倾向主断面上确定出地表最大下沉点,通过该点沿矿体走向做剖面线,即得到走向观测线平面位置,并...

岩移观测工作过程说明介绍
第一节煤矿地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岩移观测点及观测线设计一、参数取值由于煤矿过去未开展过岩移工作,没有地表移动各项参数,因此采用类比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取用各参数。该煤系地层上覆岩性可定为中硬,参照《煤矿测量手册》取定各参数如下:走向移动角:3=55°上山移动角:丫=55°下山移动角:B=55°最大下沉角:B=90-0.6a松散层移动角:①=450煤层移动角的修正值:△丫=△$=Ap=20°a——为煤层倾角二、平面位置设计1、走向观测线的设计根据最大下沉值,在倾向主断面上确定出地表最大下沉点,通过该点沿矿体走向做剖面线,即得到走向观测线平面位置,并且依据移动角值确定开采影响范围的边界点。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站沿走向布设一条观测线。2、倾向观测线的设计倾向观测线位于主断面内,和走向观测线垂直,在走向主断面图上自开切眼用(S-AS)角和①角向工作面推进方向划线交地表于E点,倾向线必须在工作面推进方向上超过E点的位置。观测站布设两条倾向观测线。3、观测线的长度设计观测线的长度应保证两端(半条观测线时为一端)超出采动影响范围,以便建立观测线控制点和测定采动影响边界。设站时移动盆地边界是根据地质采矿条件类似的其它矿区的沉陷参数类比确定的。设置走向观测线的具体做法:自开切眼向工作面推进方向,以角值(S-AS)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交接面相交,再从交点以①角划线与地表相交于H点。H点便是不受邻区开采影响的点。在工作面停采线处,向工作面外侧用(S-AS)角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的交接面相交于一点,再从此交点用①角划线与地表相交于F点。在HF方向上设走向观测线。要求走向观测线和倾斜观测线垂直、相交,并稍微超过交点一段距离得G点(G点不得超过E点),HF便是走向观测线的工作长度,如图(2)。走向观测线长度HF按下式计算:HF2ctg2(H。h)ctg()1式中:h—表土层厚度H0—采深—工作面走向长度工作面观测站沿走向布设一条观测线长约1000m倾斜观测的长度是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确定的。具体办法是:自采区的上、下边界分别以(丫-厶丫)和(B-AP)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交接相交,再从交点以①角划线交于地表A、B点,AB即为倾斜观测线和工作长度。如图(3)。走向主断面图(2)AB段的长度可按下式计算:倾向主断面图⑶AB=2hctg①+(Hi-h)ctg(B-Ap)+(H2-h)ctg(丫-△丫)+Lcosa式中:L—工作面的倾斜长度B,AB—下山移动角及其修正值;y,Ay—上山移动角及其修正值;H1,f—分别为采区下边界和上边界的开采深度。观测站布设一条倾向观测线长约600m共布设两条倾向观测线。4、控制点与工作测点设计为了确保观测成果的可靠性,观测站的控制点应布设在地表不受米动影响的稳定区域,由于本次采用GPS-RTK技术观测,观测的基准点布置在工广内已知的GPS点上。为了确保观测成果的可靠性,观测站的控制点应布设在地表不受米动影响的稳定区域,控制点与相邻工作测点之间的距离;可在50—100m范围内选定。工作测点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采区的平均开采深度来定,如表(2)所示开采深度与工作点间距关系表(2)开采深度(m)点间距离(m)开采深度(m)点间距离(m<505200-3002050-10010>30025100-20015控制点间的距离,在一条倾向观测线和走向观测线的两端设置边长为50m的控制点。将工作测点间距离布置为25m工作面测点埋点,考虑到赔偿经费问题以及村民的心理承受能力,本观测站的观测点间距本着尽量缩短的原则,将点位选择在路旁,水沟及田垅上。共布设约70个测点。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站的布设如图(4)所示。工作测点的编号,倾斜观测线按自下而上的方向顺序编号,走向观测线按工作面推进方向顺序编号。在测点制作方面,采用0.5m高的矩形的水泥桩,并且再开采过程中,通过当地农民来保护埋设的测桩。三、观测站的标定在观测设计图上量取计算各观测线控制点及交叉点坐标,解算出标定参数(即角度,距离)。在观测站测点及测线控制点标设时,采用矿内GPS空制点“程寺南”为起始点,“程寺南”至“李楼南”为起始方向,采用尼康530型全站仪,用极坐标法标设出各测线控制点及交叉点,然后在测线上依照实地情况选择设点。第二节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工作地表移动观测的基本内容是:在采动过程中,定期地、重复地测定观测线上各测点在不同时期内空间位置变化。地表移动观测工作可分为:观测站的连接测量,全面观测,单独进行水准测量,地表破坏的测定和编录。一、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方案的选择由于实时动态GPS即GPS-RTK技术的出现,使开展该项变形测量工作成为现实。GPS-RTK技术的基本方法为:将两台GPS接收机分别置于两固定点上,进行一段时间观测,获得坐标转换参数,然后保持一点的接收机不动,作为基准点,另一台接收机放于行驶在水中的船上,观测各监测点坐标(X,Y,Z),由多期观测数据分析地表移动规律。其精度如下:nx<±15mm,mW土15mm,nz<±20mm。由此可见,其平面观测精度与全站仪观测精度相当,而高程观测精度比水准测量精度要低,由于矿山开采引起地表移动属于大变形,GPS-RTI监测精度能够满足确定地表移动与变形规律及求岩移参数的要求。在观测中使用美国Trimble公司生产的先进的GPS-RTK!收机,以提高GPS-RTK测精度。二、测量过程由于地表移动观测水域的特殊性,观测安排大体如下,采前与采后进行GPS-RTK测,在地表移动活跃期进行一周的地表移动GPS-RTK!续观测。并进行多次GPS-RTK3常观测,以保证该项岩移观测的研究项目完成。1、连接测量在井下未采动前(或观测点未采动影响前),为了确定观测站与开采工作面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首先需要测定各控制点的坐标。本次连接采用矿GPS点为起始点与起始方向,尼康530型全站仪一次测至工作面观测线的控制点上。、全面观测为了准确地确定工作测点在地表开始前的空间位置,在连测后,地表开始移动之前,应进行全面观测。全面观测的内容包括:测定各测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各测点的距离,各测点偏离方向的距离,记录地表原有的破坏状况,并作出素描。、高程测量在确认观测站控制点未遭碰动,其咼程值没有变化的前提下,可直接从观测站控制点开始进行水准测量。所布设的走向观测线的两端和倾向观测线两端设有控制点,水准测量应附合到两端的控制点上。高程测量S3型水准仪配合红黑面尺按四等水准的测量规范要求采用附合水准路线进行观测的。、平面位置测量水平角观测及距离测量按I级导线规范要求,采用日本尼康厂生产的DTM83观测一个测回,允许闭合差土10Vn。倾角观测一测回。、日常观测工作所谓日常观测工作,指的是首次和末次全面观测之间适当增加的水准测量工作。首先,为判定地表是否开始移动,在回采工作面推进一定距离(相当于0.2—O.5Ho)后,在预计可能首先移动的地区内,选择几个测点,在短期的时间间隔内进行多次水准测量,以便及时发现测点下沉的趋势,确定地表开始移动的时间。开采过程中,仍需要进行日常观测工作,即重复进行水准测量,重复测量的时间间隔视地表下沉的速度而定,一般是每隔0.5—3个月观测一次。地表移动全过程,按下沉速度划分成三个时期:初始期:<50mm月活跃期:>50mm月衰退期:<50mm月在地表移动活跃期,要进行加密水准测量,以便确定下沉的动态过程,同时,还经常地进行巡视观测,为确定地表动态移动与变形提供依据。根据煤矿观测线垂直和平面变形观测数据得到工作面开采地表移动变形值分布如下:1、走向线最大下沉值:最大倾斜值:最大曲率值:最大水平移动:最大水平变形:1744mm7.64mm/m-0.275mm/m/m6543.29mm/m-3.26mm/m在27号点上在17~18号点上在20号点附近在17号点上在4~5边上在20~22边上最大下沉速度:32.6mm/d在18号点2004年4月18日倾向线最大下沉值:1626mm在22号点上最大倾斜值:8.34mm/m在5~7号点上-7.64mm/m在11~12号点上最大曲率值:0.224mm/m/m在5号点附近-0.652mm/m/m在10号点附近最大水平移动:528mm在5号点附近-429mm在10号点附近最大水平变形:4.58mm/m在2~4边上17.79mm/m在9~22边上最大下沉速度:13.57mm/d在10号点在2004年5月2日由走向与倾向下沉曲线图知各种角值如下:1、走向线走向综合移动角:3=69°走向综合边界角:So=64°2、倾向线倾向上山综合移动角:r=66°倾向上山综合边界角:ro=61倾向下山综合移动角:?=65°倾向下山综合边界角:?o=623、其他参数最大下沉角:9=87°走向充分采动角:=550走向拐点偏移距:S走=100m=0.2H偏向米空区内倾向上山偏移距:S上=24m=0.06H偏向米空区内倾向下山偏移距:S下=62m=0.14H偏向米空区外第二节地表移动的特征参数一、起动距起动距通常是指地表开始下沉时工作面推进的距离。地表下沉是以观测地点的下沉值达到10mm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一般在初次采动时,起动距约为(1/4~1/2)Ho(Ho为平均可采深度)。起动距的大小主要和开采深度及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有关。根据煤矿工作面垂直成果表中的下沉值,并结合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平面图,我们可得到每当工作面推进90m左右时,地表上的测点下沉值达到10mm。由于该工作面的平均采深为431m,所以该矿的地表移动起动距约为0.21H。二、超前影响距和超前影响角在工作面的推进过程中,工作面前方的地表随采动影响而下沉,这种现象称为超前影响距。将工作面前方地表开始移动(即下沉10mm)的点与当时的工作面开采位置连线,此连线与水平线在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为超前影响角,用w表示。开始移动的点与工作面的水平距离称为超前影响距。若已知超前影响距和开采深度,便可计算超前影响角,其 公式 小学单位换算公式大全免费下载公式下载行测公式大全下载excel公式下载逻辑回归公式下载 为:warctg(l/Ho)式中:I——超前影响距离Ho—平均采深根据工作面垂直变形成果表中的下沉值表,并结合煤矿地表移动观测站平面图,我们可得到工作面前方85m看作为超前影响距。已知该工作面的平均采深为431m,所以超前影响角w可由下式求得:warctg(I/Ho)因此,该矿的超前影响距为85m,超前影响角为79°。三、最大下沉速度及其滞后距当地表达到充分采动后,在表下沉速度曲线上,最大下沉速度总是滞后于回采工作面一个固定距离,此固定距离称为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距,用L表示。这种现象称为最大下沉速度滞后现象。把地表最大下沉速度点与相应的回采工作面开采位置连线,此连线和煤层(水平线)在采空区一侧之夹角,称为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用表示,其公式为:arctg(L/Ho)式中:L—滞后距H0—平均采深根据下沉速度表和煤矿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平面图,当某点达到最大下沉速度时,工作面在该点前方50m左右。这里的50m就是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距L。所以就可以用下式计算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arctg(L/H0)=83.4°所以,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为83.4°四、最大下沉速度煤矿工作面下沉速度值如表(4)所示。最大下沉速度与地表最大下沉值、开采深度、露岩性质以及工作面推进速度有关,地表点最大下沉速度表示为:VwmaxKWmaxV(mm/d)式中:K——下沉速度系数;V――工作面推进速度,m/dH)――平均开采深度,mWma——本工作面的地表最大下沉值,mm根据煤矿工作面实测数据,计算得下沉速度系数为:K=1.4五、下沉速度特征由走向下沉速度发展图(14)可见,随着工作面向前推进,下沉速度最大值位置不断的向前,这与地表移动一般规律是一致的。2004年4月达到该工作面地表移动最剧烈时期,沉速度最大值位置并不随工作面推进而变化,而是随着开采面积扩大,地表下沉速度增大。六、地表移动持续时间地表移动持续时间和活跃期主要与开采深度、工作面推进速度、覆岩性质等有关,煤矿移动时间可按下式计算:HT总=7+2-C式中:T总——总移动时间,月;C——工作面推进速度,Hh2T活2.01.50.09()CCT活――活跃阶段时间,月m/月第四节一般岩移参数的确定、下沉系数由最大下沉值的计算公式WLx=mqcosa.ng可得:q=Wmax/(mcosane)式中:q——下沉系数Wnax――最大下沉值m煤层厚度a——煤层倾角ni倾斜方向采动系数匕走向方向采动系数所谓采动系数,就是采空区倾斜方向或走向方向的实际长度与地表达到充分采动时,相应方向上最小长度之比。采动系数的计算公式表式为:ni=Ki(Di/H0)n3=K2(D3/Ho)ni——倾斜方向的采动系数n3走向方向的采动系数Di――采空区倾斜方向的实际长度D3――采空区走向方向的实际长度Ho――平均采深Ki、K2――小于1的系数。煤矿的覆岩层为中硬偏软岩层,Ki、K2可取0.8,已知采面采空区倾斜方向的实际长度为120m,走向的实际长度为732m,平均采深为43im,可用上式计算得到的采动系数为:ni=0.22n3=1(大于1时取1)采动系数n1=0.25,n3=1(大于1时取1),已知该面煤层厚度为5m,煤层倾角为12,实测最大下沉值为1744mm下沉系数计算公式表式为:q=Wmax/(mcosa.nm)=0.76所以,该矿的下沉系数为:0.76。二、水平移动系数由最大水平移动的计算公式U0=bW0可推得:b=U°/W°式中:U。——最大水平移动值W0—最大下沉值b――水平移动系数利用水平变形成果表中的水平移动值表和垂直变形成果表中的下沉值表,我们可分析得到最大水平移动值为654mm,最大下沉值为1744mm。水平移动系数的值为:b=U0/W0=0.37所以,该矿的水平移动系数为0.37。三、主要影响半径和主要影响角正切主要影响半径主要是指地表移动和变形值发生的范围,可根据打印出的倾斜值表和下沉值表,确定出最大倾斜值和最大下沉值,利用公式求得主要影响半径。已知最大倾斜值的主要影响半径计算公式为:i0=Wo/r因此,主要影响半径的计算公式为:r=Wo/io式中:r——主要影响半径W0最大下沉值i0最大倾斜值由观测数据计算知,走向方向的最大倾斜值为:7.64mm/m,倾斜上山方向的最大倾斜值为7.64mm/m,倾斜上山方向的最大倾斜值为8.34mm/m,贝U工作面开采主要影响半径为:r走=W0/i走=1744/7.64=228mr倾上=W倾上/i倾上=1626/7.64=212mr倾下=W倾下/i倾下=1626/8.34=195m相应主要影响角正切为:tg走=H0/r走=431/228=1.9tg倾上=H上/r倾上=417/212=2.0tg倾下=H下/r倾下=445/195=2.2四、由最大下沉角确定岩性系数k的方法大量的实测资料表明,最大下沉角既与煤层倾角有关,有与覆岩的岩性系数有关,最大下沉角一般用下式:=90-Ka式中:K——与岩性有关的系数;a——煤层倾角;——最大下沉角。可推得求系数K的计算公式为:K=(90-)/a已知煤层的倾角为12,最大下沉角为87,则K=0.25
本文档为【岩移观测工作过程说明介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guoliang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7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
上传时间:2021-10-30
浏览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