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铜镍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铜镍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举报
开通vip

铜镍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铜镍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铜镍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编制组2007年10月目次1任务来源和主要工作过程...............................................11.1任务来源........................................................11.2铜、镍、钴工业概况..............................................11.3产业政策与环保政策..................

铜镍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铜镍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编制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征求意见稿)《铜镍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编制组2007年10月目次1任务来源和主要工作过程...............................................11.1任务来源........................................................11.2铜、镍、钴工业概况..............................................11.3产业政策与环保政策..............................................31.4标准制定的必要性.................................................71.5标准制订的法规和政策依据........................................111.6主要工作过程....................................................132标准主要技术内容的说明..............................................162.1生产技术装备及其发展趋势.......................................162.2污染源治理技术及其发展趋势.....................................212.3标准的适用范围及控制污染源......................................262.4污染物的排放方式及监控位置......................................272.5控制污染物及其标准值的形式......................................282.6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的确定..........................................312.7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的确定........................................342.8环境敏感地区污染物排放限值的确定................................412.9污染物监测要求的说明............................................433与国家有关法规和环保标准的关系......................................453.1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关系..........................453.2与现行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关系....................................463.3执行标准与现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对比..............................464污染物排放现状......................................................494.1典型污染源调查结果.............................................494.2污染物排放现状..................................................515执行标准与国外同类标准对比..........................................545.1废气污染物排放限值..............................................545.2水污染物排放限值................................................576实施成本和效益分析..................................................606.1投资估算........................................................606.2经营费用........................................................626.3效益分析........................................................637存在问题和建议......................................................667.1存在问题........................................................667.2建议............................................................681任务来源和主要工作过程1.1任务来源为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为完善和协调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为控制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防止其污染物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促进有色金属工业生产技术装备和污染控制技术的进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2年8月提出的《国家环境标准制(修)订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2002~2005年)》中,将《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列入2002年的环境标准制(修)订计划。为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标准研究所于2002年10月25日下达了《关于开展<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编制工作的 通知 关于发布提成方案的通知关于xx通知关于成立公司筹建组的通知关于红头文件的使用公开通知关于计发全勤奖的通知 》(环院标函[2002]第34号)。据此,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进行了《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编制的前期工作,并于2003年9月提交了《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框架草案》,该框架草案提出将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划分为铜镍钴、铅锌、锡锑汞、铝、镁钛等五个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2003年10月23日~25日,《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研讨会在南昌举行。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领导,以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标准研究所、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昆明理工大学等单位的代表参加了研讨会。会上,科技标准司的领导介绍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思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标准研究所负责人详细讲解了《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规范》。与会代表在认真学习科技标准司领导的讲话和《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规范》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框架草案》,并就《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编制原则、技术路线、工作内容、计划进度、分工合作等事项达成广泛共识。会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于2003年12月9日印发了《关于下达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系列国家标准制订工作任务的通知》(环办函[2003]第649号)。该通知明确我院为《铜、镍、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牵头起草单位。据此,我院当即成立了编制组,全面开展该标准的制定工作。1.2铜、镍、钴工业概况1.2.1铜工业概况2001-2005年,我国及世界精炼铜的产量和消费量如表1-1。1表1-1我国及世界2001-2005年精炼铜的产量和消费量万t/a区域项目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产量152.33163.25183.63219.87258.34其中:矿山铜58.7456.8160.4464.2265.14中国再生铜30.738.042.5862.0066.15消费量230.73273.69306.51320.03353.91产量1537.881502.711487.501590.711168.20其中:矿山铜1372.891357.231369.751462.261511.63世界再生铜175.1168.9174.7192.7206.10消费量1486.181506.461545.721635.541681.672001年以来,我国精炼铜的产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二;自2003年开始,我国精炼铜的消费量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精炼铜产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4.1%。特别是2004年和2005年,由于巨大的市场需求和铜价的不断攀升,精炼铜的年均增长速度已达到18.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精炼铜产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5-20%。据此,至2010年我国精炼铜的产量将达520-640万吨。2005年,我国共有规模以上铜矿采选企业132家、铜冶炼企业238家,其中年产量在10万吨以上的企业分别是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44.78万吨)、江西铜业公司(42.16万吨)、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32.26万吨)、大冶有色金属公司(17.74万吨)、金川集团有限公司(16.11万吨)和宁波金田铜业(集团)公司(10.00万吨),这6家企业的铜产量达163.05万吨,占全国铜产量的63.11%。目前,我国的铜冶炼企业,不仅产能己大于产量,而且主要铜冶炼企业和部分中小铜冶炼企业均准备扩大产能。为此,国家发改委于2006年颁布《铜冶炼行业准入条件》,规定单系统铜熔炼能力在10万吨/年及以上为首要的准入条件。1.2.2镍、钴工业概况2001-2005年,我国及世界精炼镍的产量和消费量如表1-2。2002-2005年,我国精炼钴的产量和消费量如表1-3。2表1-2我国及世界2001-2005年精炼镍的产量和消费量万t/a区域项目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产量4.975.246.477.589.53中国其中:矿山镍4.975.246.117.567.27消费量8.869.1713.2813.9520.08产量114.55116.85120.80127.90130.79世界其中:矿山镍121.37123.11128.42129.02133.78消费量111.94120.72131.48131.48131.94表1-3我国2002-2005年精炼钴的产量和消费量t/a项目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产量18424576800012700消费量5403//120002005年,我国精炼镍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五,消费量位居世界第二;精炼钴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消费量位居世界第二。2005年,我国共有规模以上镍钴矿采选企业18家,镍钴冶炼企业49家。其中:金川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精炼镍8.27万吨(占全国产量的86.78%)、精炼钴4508吨(占全国产量的35.50%)。1.3产业政策与环保政策1.3.1国家与行业的产业政策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于2002年6月21日联合下发的《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国经贸技术[2002]444号),该《产业技术政策》对有色金属行业提出了如下的发展方向:高效、低耗、低污染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降低环境污染、加强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发展地质物探、化探、地理信息系统新技术;深部及难采矿床强化开采综合技术和高效无轨采矿设备;清洁选矿工艺和高效环保药剂及节能设备;难选冶资源湿法冶金新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选矿-拜尔法生产氧化铝和大容量预焙阳极铝电解槽成套技术和装备;低成本稀土精矿冶炼分离新技术和单一稀土元素分离、高纯化技术;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生产的新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和开发,高精尖铜铝板带箔加工技术。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于2002年9月28日下发《工业行业近期发展导向》(国经贸[2002]716号)。指出我国近期工业发展必需坚持如下原则:一是市场导向原则;3二是突出重点原则;三是技术进步原则;四是协调发展原则;五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并对铜、镍、钴工业提出了如下发展导向:铜工业:支持铜冶炼企业以环境治理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市场前景较好的铜加工产品。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国内新矿山(如新疆、青海、西藏、云南、四川等地的大型铜矿),增加有效供给。鼓励企业通过签订长期购买协议、海外投资办矿等多种方式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对污染严重、金属回收率低的小型铜熔炼厂按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予以淘汰。做好铜废杂原料的再生利用工作。镍工业:重点发展粉体材料、合金材料、深加工制品、高纯金属等。2005年,国家发改委以第40号令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该《指导目录》对各行业均规定了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项目的目录。其中有色金属工业中与铜、镍、钴工业相关的如下:鼓励类:(1)有色金属矿山接替资源及关键勘探技术开发;(2)铜、铝、铅、锌、镍大中型矿山建设;(3)紧缺资源的深部及难采矿床开采;(4)硫化矿物无污染强化熔炼工艺开发及应用;(5)高效萃取设备和工艺技术开发;(6)高精铜板、带、箔、管材生产及技术开发;(7)轨道交通用高性能金属材料制造;(8)有色金属复合材料技术开发及应用;(9)高性能、高精度硬质合金及深加工产品和陶瓷材料生产;(10)高性能磁性材料制造;(11)超细粉体材料、电力浆料及其制品生产;(12)有色金属生产过程检测和控制技术开发。限止类:(1)单系列10万吨/年规模以下粗铜冶炼项目;(2)再生有色金属生产中采用直接燃煤的反射炉项目。淘汰类:(1)炉床面积1.5平方米及以下密闭鼓风炉炼铜工艺及设备;(2)炉床面积1.5-10平方米密闭鼓风炉炼铜工艺及设备(2006年);4(3)10平方米及以上密闭鼓风炉炼铜工艺及设备(2007年);(4)电炉、反射炉炼铜工艺及设备(2006年);(5)烟气制酸干法净化和热浓酸洗涤技术;(6)“二人转”式有色金属轧机(2006年)。2006年6月30日,发改委以第40号公告发布《铜冶炼行业准入条件》,该《准入条件》规定:铜冶炼企业单系统铜冶炼能力要在10万吨/年以上、自有矿山原料比例达到25%以上;新建企业铜冶炼总回收率达到97%以上、粗铜冶炼回收率98%以上,水循环利用率95%以上、吨铜新水消耗20吨以下、铜冶炼硫的总捕集率达到98%以上、硫的回收率达到96%以上;现有企业的铜冶炼总回收率达96%以上、粗铜冶炼回收率97%以上、水循环利用率90%以上、吨铜新水消耗28吨以下、铜冶炼硫的总捕集率达98%以上、硫的回收率达到95%以上,并通过技术改造在《准入条件》发布两年内达到新建企业标准。还要求铜冶炼企业采用先进的闪速熔炼、顶吹熔炼、诺兰达熔炼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白银炉熔炼、合成炉熔炼、底吹熔炼等生产效率高、工艺先进、能耗低、环保达标、资源综合利用效果好的富氧熔池熔炼或者富氧漂浮熔炼工艺;必需有制酸、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等设施。火法熔炼必需配置烟气制酸、收尘及余热回收设施。烟气制酸须采用稀酸洗净化、两转两吸(或三转三吸)工艺,严禁采用热浓酸洗工艺;禁止利用直接燃煤的反射炉熔炼废杂铜。在矿产粗铜熔炼工艺和装备方面,依法立即淘汰现有的1.5m2及以下密闭鼓风炉、2006年底前淘汰反射炉、电炉和1.5-10m2(不含10m2)熔炼用密闭鼓风炉,2007年底淘汰所有鼓风炉。1.3.2国家及行业的环保政策“十五”期间,我国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在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减缓,部分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产品的污染排放强度有所下降。与此同时,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等污染持续增加。“十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大多超额完成,但环境保护指标没有完成,主要是两个指标:一个是二氧化硫排放量;另一个是化学需氧量。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化学需氧量仅减少了2%,均未完成削减10%的控制目标。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我国“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如下的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1)方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以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2)主要目标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使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由18.2%提高到20%。(3)重点任务一是加强水污染防治。把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河、滇池、松花江、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南水北调水源及沿线作为水污染治理的重点,组织实施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专项工程。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严禁在饮用水源地内排放污染物。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建设,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二是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快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90%的现有电厂实现二氧化硫达标排放。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二氧化硫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大城市烟尘、粉尘、细颗粒物和汽车尾气的治理力度。三是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4)具体措施一是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三是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四是加强环境保护监管;五是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六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七是扩大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对环境保护监管,要求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健全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防止特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重点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强制淘汰、限期治理、环境标识和认证制度。有色金属行业的环保政策是:在实现有色金属产量根据市场需求增长的情况下,大、中型铜、铝、铅、锌冶炼和加工企业经过改造,生产技术和污染控制水平基本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工业污染源全部达标排放,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6厂区及其周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具体对策:一是加强环境管理,完善和严格环保法规、标准,有效控制污染发展趋势;二是加大环保投入,提高污染控制能力,三是依靠环保科技创新,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具体指标如下:在2005年的基础上,2010年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工业水复用率提高至85%以上、单位产品能耗下降3-5%;大型冶炼加工企业环保设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粗铜冶炼硫回收利用率达到95%以上,并建成一批“清洁生产”企业。1.4标准制定的必要性1.4.1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需要“十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大多超额完成,但环境保护指标没有完成,主要是两个指标:一个是二氧化硫排放量,另一个是化学需氧量。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化学需氧量仅减少了2%;均未完成削减10%的控制目标。为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是一项约束性指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十一五”期间,每年全国主要污染物应减排2%。主要污染物减排,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紧迫需要提出的重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任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2007年2月12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召开了主要污染物减排形势报告会,总结减排工作进展、全面分析减排形势和研究减排的具体措施。会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周生贤局长总结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的主要措施如下:一是抓紧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减排体系;二是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三是强化重点治污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四是继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坚决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装置、生产能力和产品;五是继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的环保专项行动;六是配合做好环境立法工作,推动出台有利于污染减排的法规和政策。本标准的制定并实施,是铜、镍、钴工业全面实施周生贤局长提出的六项主要措施的重要举措,是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需要。71.4.2我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发展的需要1973年11月17日,我国颁布了第一个工业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GBJ4-73),并于197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一标准是由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筹备小组办公室主编,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委员会、基本建设委员会和卫生部批准的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标准,也是我国第一个污染物排放标准,虽在1992年8月1日被废止,但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起步及工业企业的污染源治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83~1985年,我国先后颁布了28个工业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其中有色金属工业先后颁布并实施了与废气和污水排放有关的《重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3-85),其他工业行业也颁布和实施了相应的废气和污水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这次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大调整,对我国“六五”和“七五”期间工业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及工业的高水平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1996年前后,我国又进行了一次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调整。1996年3月颁布了《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于1997年1月1日实施,并替代了6项行业标准;1996年4月颁布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也于1997年1月1日实施,并替代了11项行业标准中的废气部分,1996年10月又颁布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于1998年1月1日起实施,并替代了18项行业标准。这三项综合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不仅替代了之前实施的行业标准,而且推动了全国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各工业企业废气与污水的治理工作。综上所述,可知我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大体上是十年大调整一次,现在距1996年的大调整已有十年,因而国家环保总局又一次筹划以制订行业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工业污染物放放标准的大调整。由此可见,制定铜、镍、钴等有色金属工业,乃至各工业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是这次大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十分必要的。1.4.3改变现行标准不能适应铜、镍、钴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有色金属工业是全国污染物排放的大户,铜、镍、钴工业又是有色金属工业中的污染物排放大户;近十年来,有色金属工业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有较大的改进,铜、镍、钴工业又是有色金属工业中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改进较大的工业门类之一;有色金属工业是全国产量增长速度较快的行业之一,铜、镍、钴工业又是有色金属工业中产量增长速度较大的金属。8此外,铜、镍、钴工业现执行的《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均属综合性污染物排放标准,具有通用性强、复盖面宽的特点。这些标准制定时虽己考虑了铜、镍、钴工业当时的生产技术装备和污染控制技术水平,但其实施的十年期间,铜、镍、钴工业无论是生产技术装备,还是污染治理技术,均取得了极大的进展。要控制铜、镍、钴工业的污染物排放,并保持铜、镍、钴工业的快速发展,必需制定专项的铜、镍、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由此可见,制订铜、镍、钴工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改变现行标准不能适应铜、镍、钴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1.4.4全面实施我国“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的需要“十五”期间,我国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的进展。在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减缓,部分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城市、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产品的污染排放强度有所下降。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必需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五分之一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给人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必需引起高度警醒。“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大多超额完成,但环境保护指标没有完成,主要是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化学需氧量仅减少了2%,均未完成削减10%的控制目标。环境污染严重,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局部和全局的关系;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不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不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环境污染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三是环境保护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并形成“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错误观念。9为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有效地控制污染物排放,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我国“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是:“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使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本标准的制定并实施,可促进铜、镍、钴工业生产技术装备和污染治理技术的进步,改变经济增长粗放的模式,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制订铜、镍、钴工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确保铜、镍、钴工业全面实施“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极其必要的。1.4.5预防出现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的需要2007年5月底,太湖局部蓝藻提前爆发,导致了无锡市区供水危机,给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带来很大困难,在国内和国际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其后,在巢湖和滇池也不同程度出现蓝藻。为此,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6月主持召开“三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座谈会。会上,温家宝总理指出:要把治理“三湖”作为国家工程摆在更加突出,更加紧迫,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学规划、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定信心,坚持不懈地把“三湖”治理好。温家宝总理对“三湖”治理提出了“十点”要求,其中第二点是:强化工业污染源的全面达标排放管理,禁止新上向“三湖”排放含氮、磷污染物项目,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的重大举措,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7年7月26日,国务院下发《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同时,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以其他相关规划为支撑,并在政策、法规和实施管理等方面做好衔接工作。本标准提出了先进控制技术限值,根据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在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或环境容量较小、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发生严重环境污染问题而需要采取特别保护措施的地区,应严格控制企业的污染物排放行为。因10而,制定先进控制技术限值,有利于保护“三湖”、有利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利于防止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1.5标准制订的法规和政策依据1.5.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该法第十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1.5.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该法第三条规定:“国家采取措施,有计划地控制或者逐步削减各地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第七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第十三条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其污染物排放浓度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第十五条规定:“有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需按照核定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和许可证规定的排放条件排放污染物。”1.5.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该法第七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根据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第八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水污染防治的要求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适当修订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第十六条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实现水污染物达标排放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可以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制度,并对有排污量削减任务的企业实施该重点污染物排放量的核定制度”;第二十条规定:“禁止向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水体排放污水”。1.5.4《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该法第十八条规定:“沿海单位向海域排放有害物质,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颁布的排放标准和有关规定。在海上自然保护区、水生养殖场,不得新建排污口”;第三十八条规定:“任何单位未经国家海洋管理部门批准,不得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倾倒任何废弃物”。111.5.5《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6年8月31日以第41号公告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的第六条规定:“标准制修订工作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国家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规划为根据,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促进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⑵有利于保护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⑶有利于形成完整、协调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⑷有利于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实施;⑸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相关方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具有科学性和可实施性,促进环境质量改善;⑹以科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依据,内容科学、合理、可行;⑺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可参照采用国外相关标准、技术法规;⑻制订过程和技术内容应公开、公平、公正。”1.5.6《加强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制修订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7年3月1日以2007年第17号公告发布的《加强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制修订工作的指导意见》的一总则中规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技术、经济条件制定”、“承担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单位,应按本文件的规定开展相关的工作”;二(七)规定:“行业型污染物排放标准原则上按生产工艺特点设置,确定排放标准的合理适用范围,应全面考虑本标准与相关排放标准的关系,避免适用范围的重叠,要严格控制行业型排放标准的数量”。1.5.7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第17号公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2月27日发布的第17号公告规定:“排放标准中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方式、排放限值是判定排污行为是否超标的技术依据,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排污单位的排污行为均不得违反排放标准中的有关规定”;“环保部门在排污单位进行监督性检查时,可以环保工作人员现场即时采样或监测的结果作为判断排污行为是否超标以及实施相关环境保护管理措施的依据”。1.5.8《环境标准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1999年1月5日以第3号令发布的《环境标准管理办法》的第五条规定:“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行政法规规定必需执行的其他环境标12准属于强制性环境标准,强制性环境标准必需执行”;第七条(二)规定:“为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限制排入环境中的污染物或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其他因素,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控制标准)”。1.5.9《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5年9月19日以第28号令发布的《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列入污染源自动监控计划的排污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限建设、安装自动监控设备及其配套设施,配合自动监控系统的联网”;第十一条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应当根据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建设、安装自动监控设备及其配套设施,作为环境保护设施的组成部分,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1.5.10《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务院于2007年7月26日以国发[2007]21号文下发的《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意见》指出:“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空间均衡;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以其他相关规划为支撑,并在政策、法规和实施管理等方面做好衔接工作”。1.6主要工作过程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收到《关于下达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系列国家标准制订工作任务的通知》(环办函(2003)第649号)后,迅速成立标准编制组并展开标准编制工作。根据国内外铜、镍、钴工业布局,主要污染物排放种类,结合我国铜、镍、钴工业污染现状,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对照国外铜、镍、钴工业污染控制思路,依据下达任务内容,确定标准控制对象和范围,提出了编制标准的原则、拟采用的方法和技术依据、新标准框架的构想、开展的工作内容、工作分工及进度安排等。经一系列前期工作,于2004年2月16日编制完成《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铜、13镍、钴工业》开题报告。2004年3月29日~31日,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开题报告论证会,形成《有色金属行业污染物排放系列标准-开题论证会会议纪要》,明确标准编制的原则、方向和要求等。论证会后标准编制组召开了工作协调会,确定工作进度、工作线路等,并形成了备忘录。为标准制订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确定本行业的生产状况、生产技术、污染状况,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标准编制组在大量调查、筛选的工作基础上,确定61家企业为环境调查单位,调查区域涵盖江西省、安徽省、湖南省、湖北省、甘肃省、山西省、辽宁省、江苏省、吉林省、福建省、新疆、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四川省、云南省、河北省、黑龙江省、陕西省、浙江省等。根据本行业具体特点,标准编制组制订污染源调查技术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设计调查表,即分铜、镍、钴(矿山)环境调查表和铜、镍、钴(冶炼)环境调查表,寄往61个环境调查单位。为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标准编制组派人有针对性地奔赴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金川集团有限公司、白银有色金属公司、铁岭选矿药剂厂、抚顺红透山铜矿等12家企业进行实地走访和考察。与此同时,标准编制组还查阅、收集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特别是欧盟有关铜、镍、钴本行业的资料。经过将近一年半的调研与分析,标准编制组初步掌握了我国铜、镍、钴工业的生产状况、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状况,查清了污染物的来源和主要污染因子,以及其对环境的危害,为编制标准提供了较为详实的污染源及其控制技术现状的基础资料。2005年1月13日至14日,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在昆明主持召开了《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讨论会。各分项标准牵头起草单位分别简要介绍了2004年度工作进展总结、标准编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005年度工作计划。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着重介绍了《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铝工业》(内部讨论稿)及相关技术文件的编制情况。与会专家和代表对《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铝工业》(内部讨论稿)及相关技术文件、各分项标准牵头起草单位的 工作总结 关于社区教育工作总结关于年中工作总结关于校园安全工作总结关于校园安全工作总结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认真细致地讨论,并进一步明确标准编制内容,统一了工作思路。2005年6月18日,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标准编制组将《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铜、镍、钴工业》(征求意见稿)以特快专递形式寄往前述61家环境调查单位,目前已有16家环境调查单位以传真或特快专递形式反馈意见与建议。综合各环境调查单位反馈意见,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标准编制组对《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14排放标准-铜、镍、钴工业》(征求意见初稿)进行了修改。2005年7月9日至10日,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安排采矿、选矿、冶炼等行业专家针对《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铜、镍、钴工业》(征求意见初稿)进行研讨。认为标准制订的总体框架合理,标准编制原则正确,并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议,标准编制再次对《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铜、镍、钴工业(征求意见初稿)进行了修改。并于2005年8月31日报送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2006年4月29-30日,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在南昌召开国家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系列标准制订研讨会,会上与会代表对包括本标准在内的五个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草案及其编制说明的内容展开了讨论,并对标准草案的内容和标准制订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2006年5月12日,国家环保局科技标准司下发《关于印发国家有色金属工业排放标准研讨会纪要的函》(环科函[2006]25号),该《纪要》对各标准的编制组修改标准的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十二项具体要求。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在收到该《纪要》后即组织标准编制组认真学习和讨论了《纪要》,形成了修改工作方案,并从6月下旬开始,先后走访了江西铜业公司及其所属的德兴铜矿、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湖北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等铜、镍、钴企业,并与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协会产业咨询部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标准研究所就标准制定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学习和讨论。2006年8月至12月,标准编制组根据进一步调研所获得的资料和《纪要》的十二项具体要求,对征求意见初稿进行了修订,完成了征求意见稿。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2月27日发布16号公告,3月1日发布17号公告,科技标准司冯波处长于2007年3月16日来我院指导标准的编制工作,并对标准及其编制说明分别提出批注。其后,标准编制组根据两个公告和批注,对2006年12月的征求意见稿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改。2007年8月26日,编制组收到标准所发来的新标准框架。2007年9月3日,编制组与院相关人员对新标准框架进行了学习与研讨,并形成了会议纪要。2007年9月7日至9日,编制组参加了科技标准司召开的重点行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制修订工作会议。会后编制组根据会议精神和新标准框架,又对2007年7月完成的征求意见稿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和补充,完成了本稿。152标准主要技术内容的说明2.1生产技术装备及其发展趋势2.1.1矿山2.1.1.1资源(1)铜资源目前,我国已查明的铜矿产地有844处,至2003年底,已探明的铜储量为6708万t,居世界第十位。如按目前的开采量计算,其静态保证年限为17(以储量计算)至28(以储量基础计算)年,约为世界静态保证年限的70%。我国铜矿资源的特点如下:一是国产矿山铜量仅为精炼铜产量的25%,因而铜矿资源属短缺、急缺和不足的矿产资源;二是多为中小型矿床,已探明铜金属储量在500万t以上的巨型铜矿,只有德兴铜矿和西藏玉龙铜矿两座(全世界共有60座);三是品位低,我国铜矿床的平均地质品位只有0.87%,远低于智利、赞比亚等主要产铜国家,其中品位大于2%的矿床仅占总储量的6.4%、品位大于1%的矿床也只占总储量的35.9%。而且资源储量大于200万吨的大型铜矿床品位大多低于1%;四是多为共生伴生矿床,我国的铜矿床资源有72.8%为综合型共生伴生矿床,单一型的铜矿床只有27.1%;五是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2)镍资源至2003年底,我国已探明的镍储量为813万t,居世界第9位。如按目前的开采量计算,其静态保证年限为23(以储量计算)至27(以储量基础计算)年。我国镍矿资源的特点如下:一是我国精炼镍的产量仅为消费量的一半,因而镍矿资源属短缺、急缺和不足的矿产资源;二是主要是硫化镍矿;三是贫矿多、富矿少;四是共生伴生矿多、单一的矿体少;五是主要集中在甘肃和新疆,约占全国保有储量的70%以上。(3)钴资源我国是一个钴资源短缺的国家,绝大多数都是伴生矿,品位低(约为0.02%),独立成矿的钴矿物仅占全国保有储量的4.7%。目前,国内钴工业的原料主来自:甘肃金川、四川会理、吉林磐石和新疆喀拉通克硫化铜镍矿中的钴、其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一半,因而金川是我国最重要的钴生产基地;湖北大冶、四川会理和拉拉铜矿、山西中条山及海南铁矿硫铁矿中的钴;云16南易门的钴土矿;株州冶炼厂、葫芦岛锌厂等锌生产系统回收的钴,这些钴原料远不能满足我国钴工业的需要。为此,每年需从国外进口大量的钴原料和含钴废料。2.1.1.2采矿(1)生产方法矿床开采分为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种方式。一般说来,对于埋藏较深的矿床,则宜采用地下开采。与地下开采相比,露天开采具有废石量大,占地面积大、地表植被破坏大、水土流失严重等环境问题,但露天开采的生产能力大、建设速度快、矿石回收率高、采矿成本低、作业比较安全、适合大型高效设备等。(2)技术发展方向a、大容量的电子计算机用于现代化矿山的开采设计与生产管理。b、露天开采设备(如汽车、电铲、穿孔机)的大型化与计算机控制以及露天移动式破碎机和大型胶带输送机的发展与推广。c、露天矿陡帮、高阶段开采方案的发展与应用。d、地下矿山无轨遥控自动化连续开采。e、地下高品位矿石充填法机械化开采和地下矿高阶段大直径深孔崩矿无轨机械化开采。f、地下矿中等――不稳固厚矿体的阶段自然崩落采矿法的发展与推广。g、提升运输和井下通风系统的计算机控制。2.1.1.3选矿(1)生产方法选矿是将矿石中的有用金属矿物进行有效地分离和富集,从而获得高品位精矿的过程,包括矿石的破碎、筛分、洗矿、预选、磨矿、选矿和产品脱水等。其中选矿的方法有重选、浮选、磁电选、化学选矿等。国内铜、镍、钴金属的矿产资源,贫矿较多、品位较低,所以,选矿在铜、镍、钴金属行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2)技术发展方向a、大力开发和推广新工艺、新设备。例如发展铜、镍、钴等矿石的堆浸、槽浸、细菌浸出(包括就地浸出)工艺,以回收表外矿、废石、尾矿和地下开采残矿中的铜、镍、钴等有价金属;研究表外矿、废石、尾矿和地下开采残矿中铜、镍、钴等有价金属的回收;研究电化学选矿在磨矿、浮选、浸出方面的新动向以及开采无拓捕收剂浮17选的新途径;开发新型高效的超细磨矿、分级设备以适应难选矿石增多的需要。b、重视环境保护。运用选矿技术、促进二次资源和废物的综合回收利用。c、开发各种适用的软件,进一步提高设计水平和选矿厂的自动化水平。2.1.2冶炼2.1.2.1铜冶炼(1)生产方法当前,全球矿铜产量的75~80%来自以硫化物形态存在的矿床,经开采、浮选得到的铜精矿为原料,采用火法冶炼工艺提炼铜。经造锍熔炼获得铜锍(俗称冰铜),铜锍经吹炼产出粗铜。粗铜火法精炼后浇铸成阳极板,再经电解精炼获得品位99.95%以上的电解铜。浸出、萃取、电积的湿法冶炼工艺适用于氧化铜矿、低品位矿石或适于浸出的硫化矿,近年获得较大发展,全球2000年生产能力已超过200万t。造锍熔炼的传统方法如鼓风炉熔炼、反射炉熔炼和电炉熔炼,由于效率低、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而逐渐被新的强化熔炼所代替,但目前在中小型冶炼企业尚未全部淘汰。新的强化熔炼有闪速熔炼和熔池熔炼两大类,前者包括奥托昆普型闪速熔炼和加拿大国际镍公司闪速熔炼等,后者包括诺兰达法、特尼恩特法、三菱法、艾萨法、奥斯麦特法、瓦纽可夫法和白银法等。火法炼铜技术走向连续化、自动化,金属和硫的回收率提高,环境状况获得很大改善,特别是SO2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吹炼是将含Cu、Fe、S的铜锍经吹炼作业获得含铜98~99.5%的粗铜。铜锍吹炼方法有传统的卧式转炉、连续吹炼炉、虹吸式转炉。近年来,吹炼技术又有创新,如ISA吹炼炉、三菱吹炼炉和闪速吹炼炉等。粗铜的火法精炼在阳极炉内进行,对转炉产出的液态粗铜采用回转式阳极炉或固定反射炉精炼,经氧化、还原等作业进一步脱除粗铜中的Fe、Pb、Zn、As、Sb、Bi等杂质,并浇铸成含铜99.2~99.7%的阳极板。对冷态粗铜或回收的紫杂铜等则在固定式反射炉和倾动炉中进行熔化的精炼作业。铜电解工艺有传统电解法、永久阴极电解法和周期反向电流电解法三种。目前大多数电解铜厂都使用传统电解法,永久阴极电解法(ISA法和KiDD法)和周期反向电流电解法(PRC法)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的新技术。(2)技术发展方向在今后精炼铜的生产中,二次铜的回收会有很大的增加,矿山产铜量的增长速度将低于电解铜生产的增长速度,火法炼铜仍将是主要的工艺,原矿浸出萃取电积工艺18会有较大的发展。由于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求硫的总捕集率要达到98%以上。但硫酸的销售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对火法强化熔炼工艺,今后若干年内闪速熔炼还会保持比较大的比例,各种熔池熔炼会有更大的发展。废杂铜在熔池熔炼炉料中的比重会增加。2.1.2.2镍冶炼(1)生产方法镍的矿物原料有硫化镍和氧化镍矿。硫化镍矿经浮选可获得含镍4~8%的镍精矿,以硫化镍精矿为原料炼镍一般要经过焙烧、熔炼(先进的已合二为一)和吹炼三个工序产出高镍硫,经缓冷、结晶、离析和细磨,然后再经磁选、浮选,分别产出硫化镍、硫化亚铜和富含铂族金属的少量合金。高镍锍选矿产出的硫化镍(二次镍精矿)可以铸成阳极进行硫化镍直接电解获取金属镍,也可以焙烧脱硫生成氧化镍,再还原获得粗镍,经电解精炼生产电解镍。硫化镍的全湿法生产流程是将二次镍精矿通过浸出、净液、电积等过程产出电解镍。氧化镍矿石含镍1~2%,选矿方法不能有效地富集镍,故只有直接冶炼。主要有直接炼镍铁、硫化熔炼、氨浸和高压酸浸等方法。硫化镍精矿大部分采用火法冶炼工艺,半个世纪以来,镍的生产技术发生重大变化,镍的火法冶炼经历了传统的鼓风炉熔炼、电炉熔炼,如今发展到了由计算机在线控制的闪速熔炼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并收到了良好的环保效果。金川集团有限公司90年代成功地引进消化吸收了国外闪速熔炼技术,使我国镍火法熔炼装备与技术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但由于资源、原料和环境条件等的不同,我国鼓风炉、电炉熔炼镍的技术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还将与闪速熔炼工艺并存一段时期。大部分生产规模大、历史长的冶炼企业的镍精炼技术还是以高硫磨浮-硫化镍阳极电解精炼为主,如金川冶炼厂、成都冶炼厂等采用此技术。一些新建的工厂多采用湿法冶金浸出电积工艺,湿法冶金浸出电积工艺主要有硫酸选择性浸出-电积法、硫酸选择性浸出-氢还原法、加压氨浸-氢还原法、盐酸浸出法和氯化浸出法,如重庆冶炼厂采用高冰镍阳极直接电解工艺生产精镍,新疆阜康冶炼厂采用高冰镍硫酸选择性浸出-黑镍除钴-镍电积湿法精炼工艺生产电镍。氧化镍的冶炼工艺目前仍然是电炉炼镍铁和湿法冶炼产出的氧化镍、镍粉、镍块等不同产品两种不同的工艺并存。湿法炼镍有加压酸浸和还原焙烧后氨浸两种流程。19(2)技术发展方向当前世界上镍产量主要来自硫化矿,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可供开发的高品位硫化镍资源已越来越少,特别是我国,仅靠国内的硫化镍矿资源已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展望世界镍业技术发展动向,低品位硫化矿的生物浸出技术和红土矿的加压酸浸技术倍受世界各镍业公司的关注。金川公司紧跟国际镍钴提取技术的发展趋势,开展了这两方面的技术开发。2.1.2.3钴冶炼(1)生产方法钴矿物多伴生于其他矿物之中,常以砷化物、硫化物和氧化物存在。主要钴矿有四种类型:镍钴硫化矿和氧化矿、铜钴矿、砷钴矿、含钴黄铁矿。钴冶炼的特点是原料品位低、提取流程长、方法多。主要的提取方法有:a、从镍锍、铜锍的吹炼渣中提钴,含钴吹炼渣在鼓风炉或电炉中经还原硫化熔炼,获得钴合金或钴锍。经磁选富集后加压酸浸,使钴进入溶液。溶液经净化后加入草酸使钴生产草酸钴沉淀,草酸钴经煅烧即可产出精制氧化钴产品。b、从镍精炼净化渣中提钴。镍电解精炼
本文档为【铜镍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EYhyppy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1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1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22-06-08
浏览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