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_罗荣渠

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_罗荣渠

举报
开通vip

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_罗荣渠 监沈:二尝二二二忿忠二器二岩二留吕器留留尖 :出忿 : 留欲带::: 二二器二二 现代 化 理论 与 历 史 研 究 罗 荣 渠 一 、 “现代化” 还是 “近代化” , 应先正名 研究任何一种理论 , 都必须首先弄懂它所使用的基本术语 。 对于了解一种新的学术 理论 , 弄清楚它使用的新名词的正确含义 , 就尤为重要了 。 “现代化” 这个词是六十年代以后才在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逐渐 流行的一个术语 , 今天已成为中外报刊上常见用语之一 。 在我国 , “现代化 ” 一词可说 已家喻户晓 , 不是 什么新...

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_罗荣渠
监沈:二尝二二二忿忠二器二岩二留吕器留留尖 :出忿 : 留欲带::: 二二器二二 现代 化 理论 与 历 史 研 究 罗 荣 渠 一 、 “现代化” 还是 “近代化” , 应先正名 研究任何一种理论 , 都必须首先弄懂它所使用的基本术语 。 对于了解一种新的学术 理论 , 弄清楚它使用的新名词的正确含义 , 就尤为重要了 。 “现代化” 这个词是六十年代以后才在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逐渐 流行的一个术语 , 今天已成为中外报刊上常见用语之一 。 在我国 , “现代化 ” 一词可说 已家喻户晓 , 不是 什么新名词了 。 尽管如此 , 在研究之前 , 对这一术语仍有推敲的必要 。 大而化之 , 是学 术研究工作的大忌 。 “现代化 ” 一词在英语里是一个 动 态 的 名 词 : m o d er ni z at io n , 意为 to m ak e m O d er n , 即 “成为现代的 , 之意 。 m o d er n 这个词作为表示时间概念的形容词 , 在普通 英文词典里解作 : o f th e ph e g e n t o r re c e n t ti m e , , 原意为 “现世 (代 ) 的” 或 “近 世 (代 ) 的” 。 作为历史上使用的一个时间尺度 , 在西文里 , m Q d e rn ti m e , 一词大致 是指从公元 1 5 0 0年左右以后一直到现今的历史时期 ¹ 。 这就是说 , “现代” 一词的历史 时限拉得很长 , 达三四百年之久 多 而且伸缩性很大 , 没有明确的下限 。 这是近代西方史 学观点的反映 。 近代西方史学对人类文明史最粗略的基本分期法 , 是三段式的 : 古代的 ( a n e ie n t) 、 中世纪的 ( m e d ie va l) 、 现代的 ( m o d e r n ) 。 由于 "现代 ” 这段 时 间 很长 , 西方历史著作中又把路离我们生活时代最近时期的历史划成一个时段 , 称为 “当 代” ( c o n te m p o r合ry , 阿 e s e ”t t i fn e ) 。 从西方史学观点来看 , “当代 ” 即同时代之 ¹ 参见 (( 韦氏第三版新国际大词典》(W e 比t e r ’。 T h i rd N e w lo t幽. 幼‘。。 l 以e t so o . 巧 , 1, 7 6 . ) 。 历 史 研 究 i oa6年第 a 期 谓也 , 并非一个确切的历史分期 , 只是现代时期中最近的 、 仍在发展中的一个阶段¹ 。 在汉语里 , “现代” 一词的用法大不相同 。 汉语 中找不到一个与m o d er n 一词 相当 的词 。 中国历史传统的分期架构也是三分法 , 但它是 “古” 、 “近 ” 、 “现” 的三分法 。 中国传统史学中没有 、 也不可能有中世纪的概念 。 至于 “近世 (代 ) ”与“现世 (代 ) ” 这两个词 , 在书刊中虽常使用 , 但无确切界说 。 在清末民初翻译西方著作时 , m o d er n his to ry 一般译为 “近世史” 。 马克思主义史学传人中国以后 , 我国史学界普遍 接 受 了 苏联史学的分期法 , 把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作为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标志 。 十月革命以前的 时期称为 “近代 ” , 十月革命 以后称为 “现代 ” 。 这已成为我国史学界通行的历史分期 法 。 这样 , 近代与现代就成为具有不同含义的两个时间尺度。 由于历史观点的不同 , 对 这两个阶段的划分可以有各种不同划法 ,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 即近 、 现代是两个前后衔 接的历史时期 , 其中近代作为一个历史概念是已经结束了的历史时期 ; 而英文 m o d er n ti m e s一词所表达的则是一个一直延续至今的时间概念 , 兼有近代与现代之意 。 在英文里 , m o d er n 一词除作为时间尺度的概念外 , 还有另一含义 , 即 “时 新 的” ( n e w , u p 一 to 一d a t e ) 与 a 时髦的 ,, ( n e w fa g h io n e d ) 意思 (参见 《现代高 级英 汉 双解词典 》 ) 。 由此引伸 , “现代 ” ( m o d er n 行m es ) 有 “新时代 ” 的含义 。 这 层词 义 , 如用俄文的 。OB a , 一词来表达 , 比较方便 。 俄文的 H 。” H 一词的本意是 “新的 ” , 但 。o B a , 。P e 二 二 (即新时代 ) 却汉译为 “近代 ,, , 。 o B e 盆。a a B p e , , (即 最新 时 代 ) 意 为 “现代” 。 汉语 “近代 ” 与 “现代 ” 都不能准确地表达俄语的这层词义 。 m o d er n 一词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著作 中最先使用的 。 当时用这个词 表达 一个新的观念体系 , 即把文艺复兴看成是一个与中世纪对立的新时代 。 由于文艺复兴否 定 中世纪的神学权威 , 尊崇古典文化 , 故而文艺复兴以后的时代被视为欧洲历史的一个 新时代º 。 现代一词的内涵— “现代性 ” ( m o d er ni ty ) , 即渊源于此 (详见后文 ) 。语 言是历史文化的产物 。 汉语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传统与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所代表的历 史文化传统 , 迥然不同 。 因此 , 用这一种语言来翻译另一种语言的术语时 , 常常词不达 意 。 在这种情况下 , 为了克服困难 (或者说避开困难 ) , 于是产生了音译 , 以引进外来 新词汇 。 m o d er n 一词便是如此 , 曾被音译为 “摩登 ” 。 从以上讨论可知 , 在英文里 ( 法文、 西班牙文、 德文 、 俄文等也同样) , “现代” ¹ 西方史学对 “现代 ” 时期的开端也有各种不同的看法 : 有人把这一历史时期的上限推到 l d s。 年前后 , 也有推得更早或晚于15。。年。 至于当代的划线 , 更是莫衷一是 。 例如 , 法国高等学 校的历史书 , 把十五至十八世纪的历史称为现代史 (Hi 就oi re Mod er n e) , 十九世纪以来的 历史称为当代史 (H峨oi re C o nt e 二Po r ai n e) 。 参见夏弗尔等著 : 《西方历 史 研 究 》 ( B. e . s h a r e r , e t a l . , H i, t o r y S t u ay 10 th e W e : t , 10 6 5 . ) , 第36页 。 º 目前在我国出版的翻译著作中 , 按译者自己的理解把 “ m o de rn ” 一词随意译成 “ 近 代” 或 “现代 ” 的情况 , 甚至在有关马克思 、 恩格斯的汉译著作中也存在 。 这一点值得读者注意 , 在阅读时应仔细鉴别原义 。 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 呀m o d er n) 一词至少有两层含义 : 一层是作为时间尺度 , 它泛指从中世纪结束以 来一 直延续到今天的一个 “长时程” ([l n e IO n g ue d u ree , 借用 “年鉴学派 ”术语 ) ; 一层是 作为价值尺度 , 它指区别于 中世纪的新时代精神与特征 。 本文讨论的现代化理论中的“现 代 ”一词的含义 , 即兼有上述两层意思 。为了避免概念上的混乱 , 讲清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 问题讨论到这里还没有结束 。 学过日文的读者知道 , m o d er ni Za ti o n 译为日文 , 使 用的汉字是“近代化” , 日本史学界也一直把我们所说的现代化称为“近代化” 。 近代中国 的许多外来语都借自日文 , 现代化一词是否也应按惯例 , 统一译成“近代化”才合适呢 ? 首先必须指出 , 日本的传统史学受中国史学影响很深 , 日本的传统历史分期观念也 是 “古” 、 “近 ” 、 “现 ” 的格式 。 在近代以来的日本史学中 , 把 “近代 ” 与 “现代” 两词作为时间尺度 , 与中国相似 (当然 , 由于史学观不同 , 对 “近代 ” 与 “现代 ” 的分 界线是不同的) 。 就此而言 , 汉语与 日语的概念近似 。 但是就 日语的汉字望文生义 , 按 汉语的字义理解 , 那是常要闹笑话的 。 在现在通行的汉语词典中 , “近代 ” 意为 “过去 距离现代较近的时代 ” (参见 《现代汉语词典 》 ) 。 而在现代 日语词典中, “近代 ” 一 词除上述含义外 , 还有 “现代 ” 的含义 (参见 日本 《国语大词典 》 ) 。 这就是说 , 日语 中 “近代 ” 一词的含义宽泛 , 接近英文m o d er n 的词义 。 日文 中 “近代 ” 、 “现代” 两 词互用 , 屡见不鲜 。 按 日本学者的理解 , 日文 “近代化 ” 的词 义 就 可 理 解 为 “现 代 化 ” ¹ , 与英文 m o d e m i za tjo n 的词义基本一致。 但在 日本马克思主义史 学 界 , “近 代 ” 、 “现代 ” 的用法与我国基本相同 。 日本学术界把现代化称之为 “近代化 ” , 是因为日本史有自己的独特的 历 史 分 期 法 。 现在 日本史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 , 是把从明治维新一直到 19 45年 日本战败投降 , 划 为日本的近代 ; 而把战后的时期划为日本的现代 。 西方的现代化理论探讨的各种向题 , 具体地运用于 日本历史 , 都属于 日本近代史的范围 ( 日本史学界关于 日本近代化问题的 讨论 , 主要是围绕明治维新问题展开的 , 属于近代的上限范围 ) 。 可见 , 日 本 人 使 用 “近代化” 概念而不使用 “现代化 ” 概念是可以理解的 。 但这个 “近代化 ” 概念不适用 于中国史 , 也不适用于第三世界很多国家的历史 。 如果我们采用 “近代化 ” 的概念 , 那 么随之就要引出 “现代化” 的概念 。 单纯地按时间先后来区分 “近代化” 和 “现代化” , 是不符合现代化理论的观点的 。 如果那样 , 现代化理论运用于不同国家的历史时 , 会立 即造成概念上的混乱 : 有些国家有 “近代化 ” 而无 “现代化” , 有些国家有 “现代化” 而无 “近代化 ” , 有些国家既有 “近代化 ” 又有 “现代化” , 如此等等 。 作为一种社会 科学的理论 , 这种概念上的混乱当然是不能允许的º 。 一一 ~- ~ - .一 ~一 ~ ~一一一¹ 参见神岛二郎编 : 《近代因精神构造 》 , 19 7 4年版 , 第 g 页。º 有一种观点认为 : 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的现代化 , 例如 .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 , 有蒸气时代的现代化 、 电气时代的现代化和原子能时代的现代化 (参见周振华 : 《现代化 是一个历史的 世界性概念》, 《经济研究 》1 9 7 9年第 8 期 ) 。 按这种观点 , 现代化一词的含义似乎就太泛了 。 历 史 研 究一~ , -一- - ~ - -一- -一一- 一一一 -一 . -一— 一 . ~ .一 ~ - 一-一一一一 一 -总之 , 不能因为 日本史学界使用 “近代化 ” 的提法 , 我们也采用 “近代 化 ” 的 提法 ¹ 。 不但不能照搬 , 相反 , 日本史上的 “近代化” 译成汉语一般应改为 “现代化” , 才符合术语统一的要求 。 近年来我国报刊发表的论述西方国家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工业革命、 日本 明治维新 、 中国洋务运动等问题的史学论著中 , 也有人使用 “近代化” 这个术语 。 其中 有的用法显然是借自日本史 , 有的用法则是把西文的 “现代化” 误译为 “近代化” , 这 是一个新的外来语译名尚未定型时常有的现象 。 我们希望能尽快予以统一 。 但也可能有 人认为就是应该把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过程称为 “近代化” , 正如所谓 “封建 化 ” 的提法一样 。 只要言之成理 , 新创术语自然是可以的 。 只是这样一来 , “近代化” 与 “现代化” 极易混淆 , 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如何翻译 “近代化” 这个词 , 恐怕会有一定 困难 。 翻译的问题还属次要 , 重要的是 “近代化” 的概念与 “现代化” 的概 念 如 何 区 分 ? 如果说把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称之为 “现代化” , 这看来符合我国学术界 理解的 “近代” 与 “现代 ” 划分的标志 , 但在现时生活中又说不过去 。 第一 , 现在我们 通行的现代化历史概念 , 既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 , 也适用于非社会主义国家 , 因为现代 化的基础与核心是经济发展间题 , 这对两类国家都是适用的 。 第二 , 如果按 社 会 制 度 划分 “近代化” 与 “现代化” , 那么今天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还 处 在 “近 代 化 ” 阶 段 , 尚未开始 “现代化” 的过程 , 这样我们所谓的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 “现代化” 就文 不对题了 。 再说现在有不少国家至今还在完成自己的 “近代化” , 岂不变成了时代的错 误 ? 可见 , 一词之创 , 必须慎重 。 “近代化” 一词是从 “现代化” 一词衍生而来的 , 但 此词一出 , “现代化 ” 一词就变得意义全非 , 失去其意义 , 甚至由此就会衍生出 “古代 化 ” 、 “中世纪化” 一类毫无意义的词了 。 二 、 “现代化” 的含义是什么 ? “现代化” 这个概念是用来概括人类近期发展进程中社会急剧转变的总的动态的新 名词 。 这个词虽是近几十年才出现在社会科学的论著之中, 但它所概括的那 个 历 史 过 程 , 是早就为人们所熟知的 , 只不过过去是使用别的称呼罢了 。 早在 “五四 , 时代 , 我 国报刊上经常谈论的 “西化 , 与 “欧化” , 就是指的现代化 。 当时人们认为 , 西方即欧 美列强是现代国家中独立富强的典范 , 中国要走向独立富强 , 就只有向西方国家坐习 , 奋起直追 , 以达到富国强兵的 目的 。 这就是中国人的早期现代化思想 。 但历史发展到今 天 , 西方国家 , 不论是英、 美还是德、 法 , 都不能算是现代化的典范了 , 于是一个具有 ¹ 我国的 ‘四个现代化 ” 在 日本出版的书刊中被译成 “四个近代化 , , 同样是不正确的 。 22 。 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 广泛涵盖性的新的 “现代化” 概念逐渐形成, 并在政治学 、 经济学、 社会学和历史学的 研究中开始被广泛使用 。 但是 “现代化 , 一词的确切含义究竟是什么 ? 学术界迄今没有 一致的看法 , 更没有公认的定义可言 。 这里就我所知的关于现代化涵义的种种说法 , 加 似归纳 , 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四大类 : (一 ) 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 , 经济上落后国家通 过大搞技术革命 , 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 。 这是我国党和政府领 导人在阐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方针与政策时所明确表述的一贯思想 。 关于现代化问题 , 周恩来总理早在 1 9 5 4年就明确提出 , 要把我国建成为 “一个强大 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 ” ¹ 。 后来他在19 6 3年的一次讲话中, 再次讲了这个问 题 。 从下述一段讲话中 , 我们可以大致体会他所提的现代化所包含的中心思想 : “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 、 工业现代化 、 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 把我 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 , 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 ⋯⋯我们落 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我们应该迎头赶上 , 也可 以赶上 ” º 。 19 7 8年 , 邓小平在谈到四个现代化时 , 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了这个间题。 他不仅重 申四个现代化的 “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 并肯定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 , 这是马 克思主义的观点 , 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的一场伟大革命 。 讲话对 中国式的现代化 的观点全面概括如下 : “在二十世纪内 , 全面实现农业 、 工业 、 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 把我们的 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 是我国人民肩负的伟大的历史使命 。 ⋯⋯在 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 , 不搞现代化 , 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 , 社会生产力不发达 , 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 , 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 , 那么 , 我们的社会主义 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 , 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 ” » 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渊源来自列宁 。 早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初 , 列宁 就提出了 “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 的著名公式 。 他强调指出实现全国 电气化计划对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性 : “「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不然我国仍然是一个小农国家 , 这 一点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 我们不仅在世界范围内比资本主义弱 , 在国内也比资 本主义弱 。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 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 , 并且一定要努力把经济基 础从小农的变成大工业的 。 只有当国家实现了电气化 , 为工业、 农业和运输业打下 《周恩来选集 》下卷 , 人民出版社”县魂年版 , 第理12一峨1a 页 。 《周恩来选集 》下卷 , 第412 一越”页 。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 , 《邓小平文选 》 , 人民出版社 i蜡3年版 , 第般一 83 页 。 ¹ÀÀ 历 史 研 究 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 , 我们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 ” ¹ 列宁作为一位无产阶级政治家 , 他的赶超西方国家的思想是从国际和国内阶级斗争 形势出发的 。 他首先从政治意义上来估价现代化 : “或是灭亡 , 或是开足马 力奋 勇 前 进 。 历史就是这样提 出问题的 。 ” º 列宁的这一观点 , 也是第三世界新兴的民族主义政 党和国家所能接受的 。 现代化实质上是落后赶先进 , 是跟上时代步伐 。 (二 ) 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 , 更确切地说 , 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 业 化 的 进 程 。 这种观点与第一种的实质内容并无区别 , 只是前者的特殊之点在于它的政治立论 。 这里所说的工业化 , 不能仅仅理解为十八世纪后半期从欧泌}单始的工业革命所引起的那 个工业化过程 , 那只是初期工业化或古典式工业化 。 从现代化的观点来看 , 西欧、 北美的 工业化 , 除类国以外 , 都始于十九世纪 , 到本世纪中叶才进人成熟的高度工业化阶段 ; 而在其他一些地区 , 工业化的进程大都始于二十世纪 ; 对第三世界的新兴国家来说 , 则 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 。 可以说 , 今天所有在经济上处于不发达或发达不足的国 家都共同致力于工业化的 目标 , 把它作为根本改变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的战略性措施 。 因此 , 用 “工业化 ” 这个标题来概括现代社会变迁的动力 、 特征和进程 , 已为经济史学 界和社会史学界所广泛接受 。 工业化的过程不仅限于经济方面 , 它还涉及社会的各个方 面 。 “工业化一旦开始进行之后 , 必然会破坏传统的前工业社会 ” » , 从而加深工业社 会与前工业社会的差别与对立 。 前工业社会 , 又称传统社会。 农业社会 , 一般都处于前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 包括 经济发展悬殊 、 政治结构各异的各种类型 , 但共同的特点是 : 农村社会 、 手工业生产 , 使用再生性生物性能源 , 封闭保守 , 职业分化简单 , 等等 。 工业社会也有各种模式 , 但 其共同特点是 : 都市社会 , 机械化 、 自动化与专业化程度高 , 非生物性能源 的 广 泛 使 用 , 经济持续增长 , 职业分化复杂 , 科层制度 ( b u r ea tlc rat iz at io n) , 等等 。 工 业社 会不同于农业社会的根本区别在于工业主义 (i n d us tr ial is m ) , 这是五十年代中 开 始 流行的新概念 。 从工业革命以来 , 工业主义愈来愈成为人类文明的主宰力量 , 成为时代 精神的象征 。 现代化就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 许多西 方学者按照这一历史架构对各国工业化的进程进行比较研究 。 他们把欧洲开始的工业革 ¹ 《关于人民委员会的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 《列宁选集 》第 4 卷 , 第399 页 。 文中最后一句中的 “现 代 大 工业的技术基础 ” , 在 《斯大林全集 》第 7 卷第 96 页中的中译文是 “现代化大工业的技术基 础 ” 。 临。 《大难临头 , 出路何在 ? 》 , 《列宁选集 》第 3 卷 , 第131 页 。 以) 凯尔等著 : (( 工业主义与工业人 》 ( c la r k k e r r e t a l . , I O d u 3 t r ia lfs , ‘, a n d In d u s t r ia l ‘, , a n , 19 7 3 . ) , 第4 2页。 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 命作为世界工业化进程的第一个高潮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 工业化只在北半球的少 数国家中取得成功 。 二次大战以后 , 工业 化进程向世界许多地区铺开 , 形成一个全球性 的进程 , 并适应特殊地区不同类型国家的具体情况 , 发展成为多种新工业化模式。 “一 个新的高潮正在形成之中 , 即使在有些国家还没有开始搞工业化 , 也把工业化列为其奋 斗 目标 , 特别是那些希望巩固其国家独立 , 要同先进国家进行竞争并提高国民收人水平 的新兴国家的领导人物 , 尤有迫切感 。 ” ¹ 从五十年代以来 , 随着发展经济学 、 发展社会学等新学科分支的建立 , 经济增长的 向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 , 是联合国注 目的中心问题之一 。 一个现代工业国在经济上的重 要标志 , 首先在于经济上的持续增长。 因此 , 发展 ( d e v el o pm e n t) 和现代 经 济增 长 ( m o d e r n e c o n o m i c g r o w th ) 就成为现代化研究的中心问题 。 工业化一词从 广 义上 说 , 已成为 “经济现代化” 的同义语º , 而工业化的指标则指的是以经济指数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 一系列经济变动 。 (三) 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统称 。 按照这种观点 , 人类 社会在现阶段发生的史无前例的变化 , 不仅限于工业领域或经济领域 , 同时也发生在知 识增长 、 政治发展 、 社会动员 、 心理适应等各个方面 。 换言之 , 现代化可以看作是自科 学革命以来 , 由于人类知识史无前例地增长而使人类得以控制其环境 , 各种传统制度适 应于因知识增长而发生的各种功能性变化 。 这种现代化观点不同于上一种观点之处 , 在 于它不是着眼于工业化的纯粹经济属性 , 而是注意社会制度即结构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的关系 ; 认为科学革命具有改变人类环境的巨大力量 , 造成特殊的社会变迁方式 , 而社 会各单元对于这一新环境和变化的适应和调整的过程就是现代化 。 这种观点是西方现代化研究中有很大影响的结构功能学派的社会学观点 , 但解释仍 因人而异 。 例如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布莱克 (c · E · Bl ac k) 等人的研究小组 , 主要 是用比较历史的方法研究现代化 , 他们把现代化说成是 “在科学和技术革命影响下 , 社 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转变过程 。 ” » 这一过程涉及政治的 、 经济的 、 社会的 、 思想 的各方面的变化 。 例如 , 国际相互依赖的加强 ; 非农业生产 (特别是工业和服务业 ) 比 汤姆 · 肯普 : 《现代工业化模式 -—苏 、 日及发展中国家 》 , 许邦兴 、王恩光译 , 中国展望出 版社19 8 5年版 , 第13 页 ; 另参见格尔申克隆 : 《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 》 ( A · G e 始。he n kr 。 n . E e o n o n 、ie B a e k w a rd n 。” 云tt h三吕t o r ie a l P e r吕p e e t iv e , A B o o k o f E ss a ys , 19 6 2 . ) 。 a ln d u s t r ia xi z a t i o 。 ” 条目 , 参见 (( 国际社会科学百科 全 书 }} ( lo t e r n a t i o n a l E o e 丫e lo p e - d i a o f s o e ia l s e i e n e 。: , 29 7 6 , v o l , 6 . ) 第2 6 4页 。 参见布莱克等著 : 19 7 5 . ) , 第 8 页 , (( 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 )) ( T h e m o d e r n iz a t i o n o f J, p 。 n 。。 d R u o i a 另见中译本 (商务印书馆 1 9 a 4 年版 ) , 第18 页 ; ( T h e o o d e r n 俪t io n o f C h in a , ld . b y G i lb e r t R o 却 , a n , 19 8 1 《中国 的 现代 化 》 第 3 页。 历 史 研 究 一 ~一一,一一~ ~一 ~ 一 ‘一- .一- . - .一 - 一~ - ~ 一一- 一一一- - - 一- - - 一- - - ~ 一一 ~ 一 _ _重的提离 , 死亡率降低 , 经济持续增长 , 收人分配趋于拉平 , 各种组织 与技术的专门化和大最扩增 , 科层化 , 群众性的政治参与 , 各级教育水平提高 , 等等 。 这个过穆以西欧西言 , 开始于十六和十七世纪的科学革命 , 十七世纪英周和十八世纪法国的政治革讯以及十八世纪后期和十九世纪初的工业革命 , 由这些引 世界 , 形成世界性转变 (a w o rld w 云d e fra n s fo r m a fio 而且变化的速度愈来愈加强 。 起的变化影响 (或冲击) 了整个 n) , 影响全人类的相互关系¹ , 这派的现代化理论不仅强调现代化是随着科学发展而产生的特殊的社会变动方式 , 而且提出 “现代性 ” ( m o d er ni ty) 与 “传统” (t l’a di tfo n ) 作为分析现代化进程 中的 对 比的类型。 “传统” 是前现代社会 ( p r e 一m o d e rn ) 的特征 , 而 “现代性 ” 则是现代 社会的特征 , 它是社会在工业化推动下发生全面变革而形成的一种属性 , 这种属性是各 先进国家在技术 、 政治 、 经济 、 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这些特征可大致概 括成为 : ( 1 ) 民主化 , ( 2 ) 法制化 ; ( 3 ) 工业化 ; ( 4 ) 都市化 , ( 5 ) 均 富 产丁 化 ; ( 6 ) 福利化 , ( 7 ) 社会阶层流动化 ; ( 8 ) 宗教世俗化 ; ( 9 ) 教育普及化 ; ( 10 ) 知识科学化 ; ( 11) 信息传播化 ; ( 12 ) 人口 控制化 , 等等º 。 由于传统社会和 现代社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 , 由前者向后者过渡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 (四 ) 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 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 , 换句话说 , 现 代化可以看作是代表我们这个历史时代的一种 “文明的形式 ” 。 这主要是从社会学 、 文 化人类学、 心理学的角度考察现代化的 。 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大概应该归功于德国著名 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马克斯 · 韦伯 ( M a x W e b er ) 。 韦伯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认为 欧 洲 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并不仅仅是经济与结构方面的问题 , “归根到底 , 产生资本主义 的因素乃是合理的常设企业 、 合理的核算、 合理的工艺和合理的法律 , 但也并非仅此而 已 。 合理的精神 , 一般生活的合理化以及合理的经济道德都是必要的辅助因素 。 ” » 他 的学生 、 著名社会学家塔尔科特 · 帕森斯 ( T 川 c时t Par s o n s) 引伸韦伯的思想 , 认为 “关于理性不断增加的规律的概念是关于行动体系的基本概括 , ¼ , 现代化就是人类对 自己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合理性的控制的扩大½ 。 从韦伯学派的社会学观点看来 , 现代化就是 “理性化 ” , 是一种全面的理性的发展过程 。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 这个过 程不是自然的社会演进 , 而是有目标 、 有计划 、 以较短的时间、 最有效的途径 , 学习 、 布莱克 : 《现代化的动力 》 ( c . E . B la e k , T h e D y o a 。, i e s o f 喻 d e r n iZa t i o n , A S tU d y 矛D c o o p a r a t i v e H io t o r y , 19 6‘. ) , 第 7 页 。 杨国枢 : 《现代化的心理适应 》 , 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 7 8年版 , 第24 页。 马克斯 · 维贝尔 : 《世界经济通史 》, 姚曾广译 , 1公肚年版 , 第301 页 。 帕森斯 : (( 社会行动的结构 》 ( T h e St ru o t u r e o f So e 如1 A o t或。 。 , z公37 . ) , 第巧2页 。 布莱克编 : (( 比较现代化 》 ( c o二p a ra t l, e M o d e 犷n i z a t场n , z甘7 6 . ) , 第“页。 ¹º¼À½26 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 借用和移植先进国家成果的过程 。 如果说对现代化过程的历史学研究是一种纵向研究方法 , 那么 , 对现代化过程的社 会学研究基本上是一种横向研究的方法。 对现代化的过程 、 现代性的特点 , 及其对社会 各方面的作用与影响提出的不同的分析模式 , 就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 著名的美国社会学 家阿历克斯 · 英格尔斯 (AJ e x In k el es ) 在 《变成现代人 : 六个发展 中国家 的 个 人 变 化》 ¹ 等书中就提出了对现代人特征的分析研究 , 强调发展的最终要求是人在素质方面 的改变 , 即从传统主义到个人现代性的改变 。 认 为片面强调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是不够 的 , 如果没有从心理 、 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 , 使之具备人的 现代人格 、 现代品质 , 不可能成功地从一个落后国家跨人 自身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 化国家的行列º 。 总之 , 现代化不只是经济发展 , 一也是政治发展 , 同时又是文化发展和 精神发展 。 三十年代我国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讨论中 , 有人提出 : “我们提倡的现代化就是科学 知识 、 科学技能 、 科学的思想方法之普遍化 。 ” » 此种看法可归于这一类之中。 以上四类看法 , 归纳得并不一定恰当 , 也很不全面 , 同时各类观点并非截然对立 , 其 中有些观点实际上是互相渗透 , 相辅相成的 。 新兴国家的政治家们多着眼于增强国力 、 在现代世界中求生存与发展来考虑现代化 ; 经济学家则从工业发展与经济成长的观点来 看现代化 , 社会学家偏爱从社会机体的分化与功能方面来谈现代化 , 而历史学家则把现 代化视为一个统一的世界发展过程 。 现代化的过程有若千不同的层面 : 经济发展是物质 的层面 ; 政治发展是制度的层面 , 而思想与行为模式则是社会的深度层面 。 由于现代化是一个包罗宏富、 多层次 、 多阶段的历史过程 , 很难一言以蔽之 , 因此 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现代化 , 自然形成不同的流派 。 从历史的角度来透视 , 广义而言 , 现 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 , 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 场 急剧 变 革 , 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 , 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 变过程 , 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政治 、 文化 、 沪思想各个领域 , 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 , 狭义 而言 , 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 , 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 (其中 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 , 通过有计划地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 , 带动广泛的社 会改革 , 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 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现代化这个概念与通 常所谓的 “近代 ” 或 “现代 ” 的历史概念不同 , 世界史一般以十六世纪作为人类近期历 史划分的大界线 , 但工业革命以前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历史连续性是明显的 , 社会各方面 原书名为 , B e e 。。10 9 M o d e r n : 生。 d iv id u a l C h a n 琳n ‘ 10 5议 D e v e 一o p i n ‘ C o u n t d 。 ( 19 7 4 . ) , 中译本改名为 《人的现代化 》 , 殷陆君编译 、 《走向未来 》丛书 , 玛肠年版 . 参见 《人的现代化 》导论与第一章 。 蒋廷献 : 《论国力的元素 》 , 《蒋廷献选集 》第4 卷 , 台北玲阳年版 , 第舰 8页。 ¹º» 历 史 研 究 的变化是缓慢而渐进的 , 唯有工业革命以来的变化是跳跃而加速的 , 构成一个具有共同 特征的新的独立过程 。 从现代生产力的性质来说 , 向未来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 但任何 过程都有 自己的运动规律 。 作为人类近期历史发展的特定过程 , 把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 的实现作为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也许是合适的 。 三 、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 人们通常都 以为现代化是由西方资产阶级提出的理论。 其实 , 早在一百多年前 , 马 克思在 《资本论 》 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就表述了这一思想 , 他写道 : “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 , 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 ” ¹ 今天西方现代化论者公认马克思的这一光辉思想是关于落后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工业 化向题的重要提示º 。 美国出版的 《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 刊载的 “现代 化 ” 条 目 中 , 一开始就引用马克思这句话作为阐释现代化含义的第一根据 。 但马克思主义与现代 化在理论上的关系 , 西方学者却很少探究 , 因此有论述的必要 。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历史发展阶段论 。 马克思 、 恩格斯在他们的 早期著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 》 一书中对世界历史的分期 , 沿用欧洲早期人文主义者使用 的古代、 中世纪 、 现代的三分法 , 后来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 中, 马克思明确提 出了他自己的历史发展的系列 : “大体说来 , 亚细亚的 、 古代的 、 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 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 ” » (重点是 引者所加 , 以下 同此 ) 在 《共产党宣言 》 中 , 突出地使用了 “那华资产阶级社会 ” 、 “那华资 本 家 阶 级 ” 、 “现代雇佣工人阶级 ” 、 “现代国家政权 ” 、 “无产阶级即现代工 人 阶 级 ” 、 “现代的工人” 、 “现代工业 ” 等等提法 。 宣言 中的 “现代” 一词 , 马克思解释为 “我 们的时代 , 资产阶级时代 ” ¼ 。 后来在 《资本论 》 第一版序言中 , 明确指出 “本书的最 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 ½ 。 马克思 、 恩裕薪袍宇九世纪称之为 “现代 , , 并非当时时代的泛称 , 而是指一个特定 的历史时代 。 对于这一特定的时代所具有的含义 , 列宁曾就 《资本论》 第一版序言 “揭 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 的说法这样提出问题 : “为什么马克思以前所有经济学家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 卷 , 第 8 页 。 亚 , 格尔申克隆 : 《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 》 , 前引书 , 第 6 页 , 库马 : 《社会的剧变 : 从工 业社会迈向后工业社会 》 , 蔡伸章译 , 台北志文出版社19 8 4年版 , 第17 5页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2 卷 , 第83 页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 , 第2 51 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 卷 , 第11 页 。 ¹º »¼½28 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 都谈论一般社会 , 而马克思却说 ‘现代 ’ (m o d er n ) 社会呢 ? 他究竟在什么意义 上使 用 ‘现代 ’ 一词 , 按什么标志来特别划出这个现代社会呢 ? 其次 , 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是什么意思呢 ? ” ¹ 列宁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 马克思按什么标志来 特 别 划 出 “现代社会 ” 。 马克思划分新时代的根据是生产方式的变化 。 他认为 , 从十六世纪以来 欧洲发生的社会巨变 , 导致了大工业的兴起 , 带来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这种新的 生产方式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 还要大º , 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 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 , 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¼ 。 马克思主义 奠基人的这一新历史观在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中即 已 基 本 形 成 , 后来在 《共产党宣言 》 、 《资本论 》 等著作中进一步做了详细阐述 。 有关这个新时 代来到的过程的论述很多 , 现列举两段如下 : “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是从十八世纪后半期 , 从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 始的 。 大家知道 , 这些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 , 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的全 面变革 , 而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只是在现在才开始被认识清楚 。 ” 嘟 “在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 , 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 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 , 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 素 。 ⋯ ⋯但现代生产方式 , 在它的最初时期 , 只是在现代生产方式的各种条件在中 世纪内已经形成的地方 , 才得到了发展 。 ⋯ ⋯这个生产方式所固有的以越来越大的 规模进行生产的必要性 , 促使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 所以 , 在这里不是商业使工业发 生革命 , 而是工业不断使商业发生革命 。 ” ¾ 这个不同于中世纪的 “现代生产方式 ” 所引起的一系列革命变革开辟的新时代 , 就 是马克 J思、 恩格斯著作 中的 “现代 ” 的科学含义 。 这种现代生产方式把单个国家的历史 活动纳人 “世界历史性的共同活动” , 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 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 因为它消灭了以往 自然形成的各国孤立状态¿ 。 由于 “新 的工业的建立 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饮关的问题” À , 由于这种新生产方式所揭 《什么是 <人民之友 》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 ? 》 , 《列宁选集 》第 1 卷 , 第 4 页。 《共产党宣言 》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卷 , 第256 页 。 《在 ( 人民报 》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2 卷 , 第78 页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 , 第67 页 。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 第281 页 。 《资本论》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5 卷 , 第372 页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l 卷 , 第67 页 。 《共产党宣言 》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l 卷 , 第254 页 。 ¹½»¼º¾¿À 历 史 研 究 示的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及其现实的发展趋势 , 马克思预见到 , 那些经济落后、 工 业不发达的国家将会以工业发达国家作为自己发展的未来景象 。 这也是 “历史向世界历 史的转变” 的必然 。 马克思 、 恩格斯的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史观 、 历史发展阶段论和无产阶级 革 命 的 理 论 , 都是西方资产阶级学术界所不能接受的 , 但 是他们对于现代工业社会的分析与批判 (顺便指出 , 这些分析和批判与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学说有一定的思想渊源) , 第 一次把社会学提到 了科学的水平 , 因此 , 西方社会学界把马克思和恩格斯视为现代社会 学的一个重要流派的奠基人 , 在探讨现代化理论时常提到他们。 马克思早已形成关于 “现代” 的科学概念 , 对现代工业社会的特征也有 深 刻 的 认 识 , 但却没有提出过 “现代化” 的范畴与理论 , 这是什么原因呢 ? 长期以来 , 马克思主 义理论界很少注意研究现代化理论 , 当然也无人注意这个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文献中 , “现代生产方式” 指的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 马克思所 说的现代的特征 , 当时是指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 。 但马克思的历史发展阶段论不同于形 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历史观 , 就在于他是从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来观察历史的运动 , 即把 历史上所有的生产方式都 “当做是以对抗为基础的生产方式” 来考察 的¹ 。 因 此 阶 级 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根据这一观点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 盾 , 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激化 , 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更高的共产主义 生产方式过渡 。 资本主义绝不是永世长存的社会制度 , 它的存在既有历史必然性 , 同时 又有历史暂时性 。 正是从辩证法的观点 , 马克思在指出十九世纪创造了任何一个时代都 不能想象的工业与科学的力量的同时 , 看到了现代社会的对抗性矛盾 , 他把 它 称 之 为 “现代的灾难” , 在繁荣与进步的另一面 , 看到 “显露出衰颓的征象 , 这种衰颓远远超 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 À 。 马克思认为十九世纪中叶先进的资本 主义工业国已发展到成熟的工业社会 , 并预期它接近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 。 显然 , 马克思把十九世纪视为工业革命已经实现 、 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的 世纪 , 至少在西欧是如此 。 由于他把很大的注意力放在未来的革命形势问题上 , 对于大 工业所创造的现代生产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发展前景问题 , 则没有进一步探索下去 。 本世纪以来 , 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更是把注意的中心集 中在资本主义崩溃论、 资本主义总 危机 、 无产阶级革命 、 殖民地被压迫民族反帝反殖斗争、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等 问题上 , 使关于现代生产力、 科学技术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 长期几 乎无人问津 。 根据最近一个世纪的生活实践 , 再回过头去看十九世纪 , 就发现当时公认为发达的 ¹ 《哲学的贫困 》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 第119 页 。 º 《在 ( 人民报 ) 创刊纪念会 上的演说》, 心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 2 卷 , 第78 页 。 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 工业社会的典型—英国 , 它的现代大工业 、 现代科学技术 、 工厂制度等等 , 只不过是处在现代工业主义发展的掇视阶段 , 早期工业化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才刚刚开始 ; 维多 利亚时代的风尚与习俗长期统治着这个国家 。 从整个欧洲来说 , 工业化是十九世纪下半 叶才迈开大步前进的。 至于从全世界范围来说 , 工业世界还是广大的非工业世界中的小 岛 。 历史总是后人检验前人 。 如果仍然用十九世纪形成的工业化模式作为标准尺度来衡 最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历史的深刻变化 , 就只能象希腊神话中的普罗克鲁斯特把人拉长 或锯短来适合他的床一样 , 任意 “肢解” 历史了 。 马克思把他所说的 “现代生产方式” 概括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 把从十六世纪 . 以来的世界概括为 “资本主义时代 ” , 这在当时来说是完全正确的 。 但是这一概括容易 使人产生一种误解 , 即把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而忽视 这一历史进程的主导力是现代工业所体现的新兴生产力 。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方式 的含义 , 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 , 生产关系 则是它的社会形式 。 资本主义生产所聚集的社会的历史动力 , 虽然与资本主义这种社会 组织的高级形式分不开 , 但更重要的还是它所体现的大工业生产力 。 对于这一点 , 列宁 在评论瑞士经济学家西斯蒙第 (1 7 7 3一 1 8 4 2年 ) 的经济思想时指出 : “他恰好生活在大机器工业在欧洲大陆刚刚开始发展的时期 , 当时 , 在机器的影 响下 (请注意 , 正是在机器工业而不是在一般 ‘资本主义 ’ 影响下) , 全部社会关系 开始受到急邃的改造 , 这种改造在经济学中通常称为 in d us tr ia l r e v ol ut io n (产业 革命 ) 。 下面是一位最先估计到这个革命 (它使现代欧洲社会代替了宗法式的伞中巧 世纪社会) 的全部深刻意义的经济学家对它的评述⋯⋯ ” ¹ (列宁在这里指的是恩 格斯在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 一书中对工业革命的评述—引者按 ) 。列宁的这段话中有几个论点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 第一 , 十九世纪上半叶是大机器工 业在欧洲大陆刚开始发展的时期 , 这对马克思所作的估计显然有很大的修正 , 第二 , 强调 马克思关于机器工业改造社会关系的学说 , 认为改造全部社会关系的力量是机器工业而 不是 “一般资本主义影响” ; 第三 , 把工业革命作为宗法式的半 中世纪社会与现代欧洲 社会的分水岭 。 列宁并不拘泥于马克思的个别论点 , 他关于十九世纪前期只是机器工业 在欧洲大陆刚开始发展的观点 , 与马克思关于现代生产力在西方某些国家已不能被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所容纳 、 向新社会过渡的物质条件已趋成熟的估计 , 显然是大相径庭的 。 列宁的这些新论点 , 对于后来形成在俄国落后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进行社 会主义建设的学说 , 以及落后国家的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学说 , 等等 , 都有密切的关 系 。 现代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也远远超过列宁的估计 。 在近半个多世纪中 , 世界面貌所发 ¹ 《评经济浪漫主义 》, 《列宁全集》第 2 卷 , 第19 , 页 。 历 史 研 究 生的惊人变化是列宁在世时也未预见到的 。 这并不奇怪 , 因为马克思对现代生产力的巨 大潜力的估计程度 , 对物质条件在旧胎胞里成熟的估计程度 , 对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的 形式与特征的预见程度 , 都要受到时代的认识条件的限制 。 列宁也是一样 。 马克思主义 要永远保持自己的生命力 , 就必须不断地研究生活中提出的大量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 作 出新的分析 , 同时作出新的综合与概括 。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 , 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 , 马克思主义学术界很少有人从现实生活提供的材料去研究生产力经济学 , 研究马克思主 义的社会学与社会发展的理论¹ 。 而那个被人们天天喊得很响的似乎被束缚的生产力 , 一个世纪以来却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 把一切过时的概念和老套套远远地抛在后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 包括西方学术界在内 , 关于人类进步 、 社会发展所使用的 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 都没有跳出十八世纪后期和十九世纪中形成的套数 。 在战后几十 年里 , 西方学术界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进行了一些突破性的探索。 如对工业革命以来社会 变迁与发展的宏富景观提出了许多新概念和新理论 , 形成了发展经济学、 发展社会学 、 现代化理论 、 经济成长的理论 , 等等。 这些理论作为社会科学的新的学科分支或边缘学 科 , 还没有达到理论的成熟性 , 但是开拓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新领域 。 本文中 所 讨 论 的 “现代化” , 作为一个新的历史范畴和社会学范畴 , 就是用来概括比 “工业革命” 、 “工 业化” 、 “经济发展 ” 这些概念更为
本文档为【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_罗荣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8456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4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8-28
浏览量: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