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确使用虚词练习答案

正确使用虚词练习答案

举报
开通vip

正确使用虚词练习答案正确使用虚词练习答案 语文仿真试题1 1.B(“不免”指免不了。“难免”指不容易避免。“未免”表示实在不能不说是……,表示不以为然) 2.C(“何尝”用在肯定形式前表示否定,有“未尝”、“哪里”、“并不是”的意思,或者用在否定形式前表示肯定;“何曾”表示未曾。第一句应选“何尝”。“何必”用于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何苦”用于反问语气,表示不值得,句末多带“呢”。第二句应选“何必”。“何妨”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为什么不”,二是用于反问语气,表示不妨;“不妨”是“最好还是”的意思。第三句不是反问句,应选“不妨”) ...

正确使用虚词练习答案
正确使用虚词练习答案 语文仿真试题1 1.B(“不免”指免不了。“难免”指不容易避免。“未免”表示实在不能不说是……,表示不以为然) 2.C(“何尝”用在肯定形式前表示否定,有“未尝”、“哪里”、“并不是”的意思,或者用在否定形式前表示肯定;“何曾”表示未曾。第一句应选“何尝”。“何必”用于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何苦”用于反问语气,表示不值得,句末多带“呢”。第二句应选“何必”。“何妨”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为什么不”,二是用于反问语气,表示不妨;“不妨”是“最好还是”的意思。第三句不是反问句,应选“不妨”)    3.B(“从而、因而、故而”这三个词都是表结果的连词,但“故而”不能和“由于“搭配”,“从而”、“因而”可以和“由于”搭配。“然而”用在句子开头,表示转折) 4.B(第一句表示不只诸葛亮一个,应选“何止”。第二句表示恰好之意,应选“恰恰”。第三句表示让步关系,应选“即使”) 5.A(“恍若”就是“仿佛是”的意思,与第一句的“就是”有重合的地方,据此可以排除BD两项。“身体一向很好”突然“一病不起”给人以出乎意料的感觉,“以至”表示程度的延伸,属于排除的项。“哪管”是“哪里管它”的意思,填入该词不合语境,据此,可以排除BC两项)  6.D(由段首的“不管”可以看出第一个空不应为表示选择关系的“或”,而应选“还”。第二个空前后是假设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因此,应排除有“因为”的项。最后两个空之间不是选择关系,应排除AC两项) 7.A(第一、二个空之间是转折关系,据此可以排除BD。第四条线前后是递进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据此可以排除BC) 8.C(第一个分句表示承认“人有七情六欲”这一事实,也不否认别的事实,应选“固然”。根据第二个空后面的“都”可以断定第二个空应排除“尽管”。最后一个空前后是轻转关系,因此应选“而”) 9.A(整个语段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第一、二个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和递进关系。第三、四两个空之间是带有让步性质的假设关系,据此,可以排除BCD三项)10.C(第一个空前后是选择关系,据此可以排除表示假设关系的AB。第四个空前后是因果关系,而不是条件关系,据此可以排除AD两项)  11.A(B“由于”多余 C“但”应为“而”,此不是转折关系 D两个分句间不是递进关系,而是并列关系) 12.C(A句,最后两个分句间是转折关系,而不是假设关系,但句中没有用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而是用了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应将“即使”改为“虽然”。B句副词“终于”表已然,这里是将然,因此应用“终究”、“最终”之类的副词为宜。D项介词“以”与后面的“组成的”搭配不当,应将其改为“由”) 13.D(D句“然而”前后不是转折关系,却滥用了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14.A(B句“何尝”是何曾有意思,不能表示递进关系,应将其改为“何况”。C句“但是”前后是并列关系,而不是转折关系,不能用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来连接,可以将其删去。D句,本来应使用程度副词“十分”、“特别”等,却使用了表示进层关系的“尤其”,以致副词使用不当)15.B(A句“关于”多余,应去掉。C项“因为”应为“既然”。D项“把”应为“用”) 16.A(B项“左右”应为“期间”。C项“反之”应为“而”。D项“可是”应为“竟”) 17.B(①句表更进一层,用“并且”;②句举突出的事例,用“甚至”;③句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用“尚且”) 18.B(“未尝”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有时相当于“不是”,有时是“不曾”的意思;“何尝”用在否定形式前表示肯定。第一个空选“何尝”更符合语境。“虽然”表示对某一行为的确认或肯定,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诚然”是“确实,实在”的意思,从上下文来看,第二个空应选“诚然”。根据第三句的“才能”一词可知句间是必要条件关系,应选“惟其”) 19.D(“无论”与“和、及、与”都搭配不当,与“还是”搭配最恰当) 20.C(句间是并列关系,不能用表示递进关系的“而且是”来连接) 语文仿真试题2   1.C(必需:一定要有的,不可少的。必须:副词,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也表示加强命令语气。从句意看,该句为“必需”。“更加”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或数量上进一步增加或减少;越发: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固然:副词,表示承认这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虽然:连词,一般用于上半句,表示让步,下半句说出正面意思) 2.A(①“按照”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为根据完全照办。②“鉴于”含有觉察到、考虑到的意思,多指可以引以为鉴或经验教训的事;主要表示依据、根据。③“继而”是副词,表示两事发生紧紧相接;“既而”表示两事发生的时间相继不久) 3.C(①“暂时”重在表示时间短;“临时”表示“当时、到时”,具有非正式性,非固定性。②“此外”表示除了前面所说的事物或情况之外;另外表示除此之外,还有下文所说的内容。③“经过”引进某种过程,说明由于某种过程的完成使得其他情况发生变化;“通过”指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 4.C(①“终究”是“终归、最后还是”的意思,与句中“就是……也……”搭配协调;“始终”表示自始至终,不能用来修饰“得不到”。②“未免”表示“实在是,不能不说是”的意思;“难免”是“不容易避免,免不了”的意思。③“不管”只能与“也要”相搭配) 5.B(第一句由前面的“不但”可知横线前后是递进关系,据此可以排除表示因果关系的CD两项。第二句横线前后不属于原因与恶果关系,据此可以排除A。第三句横线前后不属于进层关系,据此可以排除ACD项) 6.C(第一句句间是转折关系,据此可以排除表示条件关系的AB两项。第二句句间不是假设关系,据此可以排除带有“即使”的BD两项。在第三句中,“由于”不能表示原因在后的因果关系,据此可以排除BD两项)  7.C(A句“即使”所表示的句间关系不当,且与后面的成分搭配不当,应将其改为“尽管”。B句“而是”与前面的“不只是”搭配不当,且不能表示原句中的递进关系,应将其改为“更是”。D句不是递进关系的复句,“不但”应改为“不单”或“不只”) 8.C(A句,介词“把”误用,应将其改为“用”或“拿”。B句“值得”所带的宾语应该是主谓短语,加上“的”之后,反而表达不能够简明。D句介词“同”误用,应将其改为“给”) 9.B(“无论”表示在任何假设的条件下结果或结论都一样,后面用表示任指性的疑问代词“怎样”等,这里应为“即使”) 10.D(介词“替”表示替代,不能表示给予,因此用错。应改为“为”) 11.A(第二条横线前后是因果关系,由此可以排除带有“那么”的BC两项。“严格的质量管理”和“反腐败”之间的递进关系,据此,可以排除BD两项) 12.B(“立意新颖”和“给人启迪”不是转折关系,据此,可以排除A项。“读者们”与“阅卷者”之间不是递进关系,据此可以排除CD两项) 13.D(第一个空前后是选择关系,据此可以排除BC两项。第二个空前后是转折关系,用“但是”表示转折语气偏重,选“而”更符合语言习惯,据此可以排除AC两项。第三个空之间是递进关系,选“甚至”更符合语感,据此可以排除AC两项) 14.C(第一、二个空之间不是递进关系,据此可以排除AD两项。第三个空与第四个空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据此可以排除B项) 15.D(第一个空前后是递进关系,据此,可以排除表示转折关系的AB。第三个空前后是条件关系,据此,可在排除AC两项。第四个空前后是递进关系,据此,可以排除AB) 16.C(A句“何况”应用在反问语气的句子中,此处或去掉“何况”,或改为“而且”、“况且”等。B句“否则”用反了,应为“如果这样”。D句“由于”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由”是介词,应将“由于”改为“由”) 17.D(A项句间不是递进关系,“而且”多余。B项“艰苦”与“朴素”间是并列关系,不能用表示递进关系的“而且”连接。C项句间是并列关系,不能用表示递进关系的“而且”连接,应将其改为“并”) 18.A(①中表达的是果真的意思,而不是出乎意料的意思,因此,应选“果然”。②选“虽然”与后面的“也”不搭配。③选“尽管”与后面的“但”不搭配) 19.C(“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的样子,不合乎第一句的语境,因此,可排除AB两项。“无非”是“只是、不外乎”的意思,不符合第二句的语境,据此,可以排除AD两项。“竟至”是“竟然到了”的意思,不合语境,据此可以排除BD两项) 20.A(A不能替换,如果替换,成了比喻句,而句中比喻的要素不足。B换为“还是”行文更合乎语言习惯。C只有换为“除非”语言才连贯。D原句本身正确,换为“尤其”表达更加流畅)
本文档为【正确使用虚词练习答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3986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3-10-17
浏览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