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融资与投资

国际融资与投资

举报
开通vip

国际融资与投资国际融资与投资 ——全球化时代的企业价值管理与风险控制 主讲:郑建明 金融学博士 中国WTO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研究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硕士生导师 商务部专家 国家开发银行专家 1.经济全球化对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 1-1 全球化演进:贸易全球化、投资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 1-2 全球化对企业大环境的影响: (1)商业机会与产业风险的全球化:非资源性产品的全球性过剩与资源性产品的全球性短缺并存 贸易争端升级:反倾销、保障措施、纺织品特保、TBT、安全壁垒等 资源争夺加剧:石油、铁矿石、铜精矿等大...

国际融资与投资
国际融资与投资 ——全球化时代的企业价值管理与风险控制 主讲:郑建明 金融学博士 中国WTO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研究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硕士生导师 商务部专家 国家开发银行专家 1.经济全球化对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 1-1 全球化演进:贸易全球化、投资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 1-2 全球化对企业大环境的影响: (1)商业机会与产业风险的全球化:非资源性产品的全球性过剩与资源性产品的全球性短缺并存 贸易争端升级:反倾销、保障措施、纺织品特保、TBT、安全壁垒等 资源争夺加剧:石油、铁矿石、铜精矿等大宗资源性产品供求失衡 (2)风险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金融交易的急速扩张与泡沫的累积 衍生工具交易年均增长率(68%) 外汇交易年均增长率(46%) 国际投资(33%) 国际贸易(11%) 全球GDP (3%) 图1 金融全球化下的“倒金字塔”格局 (3)风险管理的全球化:跨国公司普遍强化风险控制机制并通过金融交易转嫁风险 创业难,守业更难! 企业的辉煌随时都可能被风险所吞噬。 表1 企业风险形态与管理风险的金融工具 风险形态 对应的金融工具 信用风险 信用证、抵押、担保、保理业务、福费廷 市场风险 远期交易、套期保值、期货交易、掉期交易 利率风险 国债期货、利率期权、远期利率协议 流动性风险 备用信贷、三级准备 汇率风险 远期交易、掉期交易、外汇保险、外币期货交易、外币期权交易 人力资本风险 员工股票期权、管理层股票期权 国家风险 出口信用保险、对外投资保险 内部控制风险 无 操作风险 无 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无 外部冲击风险 无 国内政策变动风险 无 企业风险管理的“瓶颈”:系统性风险管理与前瞻性风险管理 (4)企业管理形态的虚拟化:通过资本运营和知识产权控制等方式获取战略性资源 图2 1600年以来企业管理形态的变化 内在动因:知识成为企业的关键性成长要素 对知识的控制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和安身立命的根本 对应的国家战略重点的变化:军事、政治与意识形态-经济-文化 (5)商业模式:从低端型和单一化向高端型和复合化方向发展 例如,国际结算业务从单一的结算业务转向“结算-融资-风险转移”三位一体的高端复合型业务 2.国际股票市场运行:国际规则与中国特色 2-1 美国股市运行 2-1-1 美国股市运行之一:发行上市 (1)基本程序:先找证监会后找交易所 管理确定上市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聘请主承销商、律师、会计师和资产评估师 准备注册登记表 “沉默期” SEC审核 主承销商征询购股意向(累计订单法和超额认购倍数) 上市路演 销售(辛迪加) (2)发行定价——二次定价 市场状况、行业状况、公司状况、发行数量、其他因素 (3)股票发行方式 普通股票——面向普通投资者 定向募集股票——面向机构投资者 ADR——外国公司在美国上市 ①、对发行人的好处:避开SEC监管;扩大发行范围 ②、对美国投资者的好处:方便地充当国际股东;以USD报价,可以方便地在国内进行交易;以USD支付股息,无须进行跨币种兑换。 ③、基本流程: (4)上市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主板上市标准(NYSE) 二板上市标准(NASDAQ 小盘股市场) (5)上市费用 主板(NYSE) 二板(NASDAQ 小盘股市场) (6)退市/下市/摘牌(以NASDAQ为例) 2.4.3 美国股市运行之二:流通制度 (1)交易流程 投资者 经纪商 自动撮合系统成交(T+3) (2)股票价格的决定因素——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与持续经营能力 2.4.4美国股市运行之三:股票交割与资金清算 2.4.5 SEC对股市的监管 (1) SEC概述 根据1934年证券交易法立了SEC。SEC职责是保护投资者,维护证券市场的公正性。 SEC架构 (2) 监管的法律体系 1933年证券法 1934年证券交易法 1940年投资公司法 1940年投资顾问法 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2002年公司改革法 2.2 美国NASDAQ市场以及对中国推出二板市场的借鉴 2.2.1 NASDAQ概论 1938年,NASD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OTC 1971年, NASDAQ (Automatic Quotation),电子网络交易 1980年, 一分为二:全国市场(主板),小盘股市场(二板) 1998年, 与Amex(全美交易市场)合并, 成为全球最大的交易市场 2.2.2 NASDAQ市场运行 (1)发行上市制度: a.上市标准松: 基本上没有有形资产要求; 无赢利要求 NYSE:3年盈利,有形资产净值4000万美元 b.上市费用低 对高科技企业的吸引力:现金压力;退出机会成本 c.高科技特征 网络公司(96%),软件公司(92%),电脑制造公司(82%),电信、生物技术(81%)在NASDAQ上市。 1990-97 NASDAQ为美国高科技产业注资>50亿美元 (上市需求与企业成长阶段的关系) 盈利预期 ●种子阶段 ● 成长阶段 ●后期阶段 风险 (2)交易制度(透明度、流动性、稳定性) a. 做市商制度:向公众给出双向报价,在此价位上同时接受公众买卖委托 b.融资/融券制度 c. 做市商制度相对于NYSE特别会员制的优势 特别会员制下1股1会员,可用自有资金炒作,融资容量也小 (3)托管结算制度(股权凭证、证券过户、结算交易) 1980年前有13家托管清算公司,1997年成立全美证券清算公司(NSCC) 2.2.3中国推出创业板的基本环境 (1)做市商(机构投资者) 中国做市商制度的公共选择——证券投资基金 一方面怕过度投机,另一方面又不给予严厉的惩罚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问题(内部控制)——《基金黑幕》的披露 证监会的适度管制问题 警示:中国没有合格的做市商 (2)保证金交易 美国在1934年以前,保证金比率由交易所掌握 1934年,Fed统一规定比率(价格上涨-比率增大;价格下跌-比率减小) 1974年,固定为50%不再调整(背景:反对准备金比率——·不会影响资金供给<替代融资渠道>;·提高比率会增加投机比重,反而不能稳定市场;·提高比率会增大价格变动幅度,反而增加了价格风险) 中国情况不能鼓励,因为: a.宏观经济原因推动泡沫.实体经济部门得不到支持,有舍本求末的趋向(根本原因是行政垄断) b.证券市场风险向商业银行业转嫁(混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对我国管理不利) c.会导致股票申购中的“虚假出资”合法化(7日拆借利率与证券发行周期的一致性) (3)股价与上市公司基本面的一致性 股票期权的负向激励 (4)政策风险问题 2.3 中国股市与美国对比 2.3.1 市场存在的立足点和根本原则:保护中小投资者还是虐待他们 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是维持“人气”的根本! 美国:信息全面披露制度 对证券欺诈的严厉打击 辩方举证与集体诉讼制度 中国:投诉无门,不予受理 2.3.2 股权是否全流通 2.3.3发行制度:搞定证监会就搞定交易所、发行定价机制的一次定价 2.3.4上司公司是价值创造者还是价值毁灭者 2.3.5 股票价格的决定性因素不同 2.3.6中国尚未实行作市商制度和融资、融券制度 2.3.7中国实行分散型的托管结算制度 2.3.8 监管的侧重点:立法监管还是行政监管 2.4 中国的股权分置改革与英国和瑞士的比较 2.4.1 英国: 国有股退出+保留1股黄金股 2.4.2 瑞士: 记名股票与不记名股票并存(1988年11月17日才解除对外国人购买不记名股票的限制) 2.4.3 中国: “既不让马儿吃草,又要马儿跑得快。” 财政预算约束下的国家所有制与国有绝对控股 中国股权分置的“原罪”效应与“宁赠外人,不予家奴”效应 所有的对家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都远远无法补偿流通股股东的巨大损失! #案例分析,对清华同方对价方案的分析 股改方案:10送3.8股,股权登记日:2006-02-08,上市日:2006-02-10 股改之前股权结构: 【 股本结构列示】 ┌─────────┬─────┬─────┬─────┬────┐ |单位(万股) |2006-02-10|2004-12-31|2003-12-31|2002-12-31| ├─────────┼─────┼─────┼─────┼────┤ |总股本 |57461.23 |57461.23 |57461.23 |57461.23 | |发起人国家股 |- |- |- |28962.52 | |发起人国有法人股 |- |28962.52 |28962.52 |- | |境内发起人法人股 |- |1195.65 |1195.65 |1195.65 | |流通A股 |57461.23 |27303.05 |27303.05 |27303.05 | |实际流通A股 |37678.21 |27303.05 |27303.05 |27303.05 | |限售的流通股 |19783.02 |- |- |- | └────────┴─────┴─────┴─────┴─────┘ 【历次变更状况】 ┌──────┬──────┬──────┬──────┬──────┐ | 日期 | 总股本 | 流通A股 |实际流通A股| 变更原因 | ├──────┼──────┼──────┼──────┼──────┤ |2006-02-10 |57461.23 |57461.23 |37678.21 |股权分置 | |2002-12-31 |57461.23 |27303.05 |27303.05 |送转股 | |2002-08-05 |57461.20 |27303.05 |27303.05 |内部职工股上市| |2001-05-16 |57461.20 |24760.86 |24760.86 |送转股 | |2000-12-27 |38307.46 |16507.24 |16507.24 |增发 | |2000-05-19 |36307.46 |14507.24 |14507.24 |送转股 | |1999-09-14 |25933.90 |10362.32 |10362.32 |送转股 | |1999-08-10 |20497.23 |8190.00 |8190.00 |配股 | |1998-01-16 |16605.00 |6300.00 |6300.00 |送转股 | |1997-12-29 |11070.00 |4200.00 |4200.00 |内部职工股上市| |1997-06-27 |11070.00 |3780.00 |3780.00 |新股上市 | |1997-06-12 |11070.00 |3780.00 |- |新股发行 | └──────┴──────┴──────┴──────┴──────┘ 股改前一个交易日(2006-1-11)收盘价11.07元,国有股28962.52万股,法人股1195.65万股,流通股27303.05万股,股改实施当天(2006-2-10)由于流通股扩容因素(增加到37678.21万股),当天收盘价跌至8.62元。 分析:股改之前,国有股和法人股总共30158.17万股,其发行时(1997-06-27)原始成本是每股1元,流通股27303.05万股,其发行时原始成本按每股发行价计算是每股发行价格8.28元,流通股和国有及法人股之间明显处于“同股不同成本”或“同股不同价”的不平等地位。 为了解决这一历史问题,国有股及法人股应该按照8.28:1的原始成本比率折算成流通股,或者按照1送7.28股的比例对流通股进行充分的、完全公平的补偿。也就是说,现在的公平方案应该是10送72.8股才显得公平。 结论:10送3.8只是“毛毛雨” ! 另一种算法:股改前一个交易日(2006-1-11)1股流通股收盘价11.07元,股改后变成1.38股,但每股价格跌至8.62元,二者相乘为11.8956元,也就是说,每股股改前的流通股只带来0.8256元的毛利,相当于1送0.0746股、或10送0.746股,最后连他自己宣称的“10送3.8”都达不到! 结论:股改简直是“真实的谎言”!金融创新变成金融诈骗! 2.5 海外上市的相关管理问题 2.5.1 发行方式的问题 2.5.2 证券监管体制不一致的问题 2.5.3 外汇管制与汇率风险的问题 2.5.4 发行市盈率差价损失的问题 2.5.5 国内消费者和外国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2.5.6 与海外投资者沟通和公共关系 2.5.7 会计准则不一致的问题 2.5.8 企业组织形式调整的问题 离岸注册有洗钱和逃税的嫌疑。 3.全球化时代的价值创造与有效的价值管理 “我们称之为利润的东西,也就是企业为股东留下来的金钱,通常根本不是利润。只要其利润低于资金成本,公司就处于亏损状态——尽管他们要缴纳所得税,就像真的盈利一样。相对于消耗来说,企业为国民经济所做的贡献实在太少,在创造财富之前,企业一直在消耗财富。” ——德鲁克 3.1 什么是价值?价值又是什么? 3.1.0 从三个案例讲起 案例分析之一: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法” 沃伦.巴菲特从十几岁开始投资股票,几十年的投资生涯,他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投资风格。据有关业内人士算过,如果你在1957年把1万美元交给巴菲特去投资,时至今日,你可以赚回2.5亿美元的投资回报。他的个人资产已从1957年几千美元的投资资本增长到今天的32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是全球理财投资人的典范。巴菲特所控制的伯克夏. 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公司所发行的股票每股交易价竟在6.5万美元左右, 高居纽约交易所榜首,而且每年还在以12%的幅度不断上涨,公司目前累计可投资的现金,已从2002年前的373亿美元增至425亿美元。在巴菲特控股以来的38年里,每股账面价值已经由过去的19美元涨至41727美元,平均每年增长率达22.2%。巴菲特在投资方面有如此卓越的业绩,他是遵循什么样的投资原则?他的投资理论和投资方法是什么呢?是靠运气还是靠技术?他的投资定力从何而来? 沃伦.巴菲特的投资思想和经验虽然来源于多方面的理论和经验,但绝大部分是来源于他的老师本杰明.格兰汉姆(Benjamin Graham)的价值投资法则。 本杰明.格兰汉姆(1894年-1976年)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他在投资方面除了自已在股票上的一些投资外,大部分是在代他人投资,从1920年到1956年30多年来,由于他独特的投资方法加上其对客户的责任心,虽然历经股市大崩盘、经济大萧条以及两次世界大战,格兰汉姆的客户平均年投资报酬率为17%,名声显赫。几十年的投资经验,使他在投资领域总结出一门独特投资方法—价值投资法。巴菲特就是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成为他的学生,言传身教,使巴菲特的投资方法论主要沿用格兰汉姆的投资思想。 正确评估公司的价值是巴菲特投资模式中的核心之核心,他不论是投资股票还是收购公司,都要离不开这种法则。如巴菲特收购的伯克夏属下喜斯糖果公司就完全利用这种法则对该公司进行了内在价值的评估和分析,然后才作出投资决策。正因为他投资的方法科学,才使他的投资业绩十分超越。当初他买下了伯克夏属下喜斯糖果公司时,账面资产还不足2000万美元,而至今巴菲特却从这里拿走了约4个亿的现金,不能不令人折服。 巴菲特的公司估价投资模型实际上就是从企业的获利能力与资产负债这些基本要素着手,分析被投资公司的财务状况、负债水平、资金收入、投资报酬率以及业务与业绩增长的潜在能力等,评测企业的价值和股票价格,从而采用审慎的态度决定是否值得投资,不去太多地过问企业的未来预测,更不去附和股票市场的波动。 根据巴菲特实践经验数据,一个值得投资的股票,应符合下列标准: A、市盈率不超过10倍; B、股息利率大约在3%-6%之间; C、股价应该在每股帐面价值以下,最好不超过帐面价值的2/3; D、股价应远低于先前的高点,最好是近两年来历史高点的1/2; E、相对于过去获利状况的股价,市盈率应低于过去7-10年的平均值。 根据上述标准去寻找目前被人忽略且暂时受挫的公司,其股票价格往往被低估。被低估股票有10个特征: A、该公司市盈率的倒数是一般AAA级公司债利率的两倍。如目前一般AAA级公司债利率是6%,那么这家公司的市盈率倒数应是12%; B、该公司目前的市盈率应该是过去5年中最高市盈率的2/5; C、该公司的股息红利率应该是AAA级公司债利率的2/3; D、该公司目前的股价应该等于或低于每股有形资产帐面价值的2/3; E、该公司的股价应等于或低于每股净流动资产或净速动资产价值的2/3; F、总负债低于有形流动资产价值; G、流动比率应在2倍以上; H、总负债不超过速动资产清算价值; I、公司的获利在过去10年来已增加了一倍; J、公司的获利在过去10年当中,下降年份不超过2年,下降率不超过50%。 内在价值的范围应在资产价值与收益的保守倍数之间。最有潜力的公司在过去7年平均收益的20倍、或是过去3年的平均收益的15倍以内。 评测的内在价值应大于当前股价,最好是有大于20%以上的空间,这样可以建立一个让人放心的安全边际。 当同时有几档股票都具有吸引力,而投资人基于财力又只能选择一档时,定性因素就是可参考的决定因素,其内容包括企业的规模、企业的品质、产品的声誉和产品线、卓越的管理队伍等。 投资人进场时首先必须设定每档股票在未来两年内,达成成本价的50%以上的获利目标,然后应抱定尽可能长期持有的信念,有耐心等待时机。因为频繁的买进卖出会付出许多证券交易税和手续费等冤枉钱而降低投资报酬率。 但持有时间也并非一成不变,当达到下列三个条件时,可以卖出: A、股价的增值率已达到50%以上; B、已达到投资人预期的目标; C、所有没有在两年内达到获利50%预期目标的个股,应该在两年以后以市价抛出。 案例分析之二:索罗斯的“孤岛情结” 案例分析之三:张瑞敏的“休克鱼”理论 3.1.1 衡量价值的指标——利润、MVA、EVA还是主营业务EVA EVA:扣除资本成本后的收益。 其中: =扣除调整税的净营业利润; =资本总投入额; =加权的资本成本率。 3.1.2 衡量价值的指标——公司EVA还是社会EVA(SEVA) 3.1.3 企业价值的决定——股价与利润的关系 (1)股价跟利润有没有必然联系? 2005年中期每股收益:东方宝龙(600988)为0.058;航天长峰(600855)为-0.140。但二者在2005年8月15日的收盘价均为4.62元。 (2)亏损企业就没有价值吗?——网络股的价值纯属“dot.com泡沫”吗? 2005年中期每股收益:ST精密(600092)为-0.817;西藏金珠(600773)为-0.498;牡丹江(600173)为-0.197;ST云大(600181)为-0.155。四者在2005年8月15日的收盘价依次为1.49元、2.23元、1.89元和1.30元。 (3)“内在价值”决定价格吗? (a)每股收益相同而价格不同 2005年中期每股收益:联环药业(600513)和G紫江(600210)均为0.07元。但二者在2005年8月15日的收盘价分别为8.04元和2.76元。 (b)每股净资产相同而价格不同 调整后每股净资产:赣粤高速(600269)和金晶科技(600586)均为4.71元。但二者在2005年8月15日的收盘价分别为9.32元和6.23元。 3.1.4 价值与盈利的关系——四种情况 (1)有利润又创造价值 (2)没利润又没价值 (3)有利润却没价值 (4)没利润却有价值 3.1.5 价值评估的方法 现金流贴现估价法主要应用于现金流量稳定或可预测的企业 相对比率估价法主要应用于能找到多个价值已知的参照企业的情形 期权估价法则主要应用于未来有现金流的资产 EVA估价法与现金流贴现估价法原理相同,主要从股东的角度来考察 业务分拆估价法适用于多业务公司的估价 3.2 并购中的价值评估与价值管理 3.2.1 超越企业的实体性存在:如何分析战略价值和网络价值 要看到树叶后的森林! 企业价值的一般定价公式 企业价值=现金流量价值+未来机会的价值 “价值股票”和“魅力股票”的不同定价机制 *股票价值包括现金流量价值和成长性价值 案例分析:哈啤股权争夺战与股票的战略定价 (1)背景与主要事件 2000年10月:原由哈尔滨市政府持有的哈啤48%股权划至哈尔滨啤酒厂有限公司(HBF)。 2002年6月:具有百年历史的哈啤在香港上市。 2003年6月27日:SAB以每股2.29港元向中企基金购入29.6%的哈啤股权。 2004年3月18日:Global Conduit以每股3.25港元向哈尔滨政府购入29.07%的哈啤权益。 2004年5月2日:AB以每股3.7港元的价格向Global Conduit购入哈啤29.07%权益,Global Conduit获利1.31亿港元。 2004年5月5日:SAB向哈啤提出以每股4.3港元,全面收购哈啤股权,收购价较停牌前溢价33.3%。 2004年5月24日:SAB提出以每股4.3港元收购哈啤股份的全面收购要约。 2004年5月25日:AB斥资800万美元在哈尔滨市设立城市发展信托基金。 2004年6月1日:AB向Capital Gp.及路嘉星等管理层购入共8.33%的股权,令其持股量增加至37.4%。 2004年6月1日:AB向哈啤提出每股5.58港元,全面收购哈啤权益,收购价较停牌前溢价9.41%。 2004年6月4日:SAB宣布退出哈啤,获利9.21亿港元。 2004年8月19日:哈啤退市,成为一家私人公司。 (2)事件经过 美国《华尔街时报》(6月4日) (引言:SAB Miller亚洲业务主管帕克称,公司没有理由提出高于安海斯的出价,安海斯的出价已经逼近哈尔滨啤酒2003年净利润1470万美元的50倍。) 2004年7月12日,哈啤宣布,AB向其提出每股5.58港元收购协议,截至2004年7月9日,AB公司已获得哈尔滨啤酒已发行股份99.66%的股权。根据有关香港交易所上市公司条例规定,AB公司由于持有哈尔滨啤酒90%以上的股权,故有权向联交所申请,进行强制性收购。在完成强制性收购后,哈尔滨啤酒将向香港交易所申请撤回其上市地位。 安海斯击败竞争对手SAB Miller PLC,获得了中国销量第四大啤酒厂的控制权,在第一个全部由外国公司竞标中国公司的交易中获得胜利。但是,在中国这个日益重要的啤酒市场上,一场硝烟弥漫的大战才刚刚拉开帷幕。 身为全球第二大酿酒商和Miller品牌的生产商,总部位于伦敦的SAB Miller率先发出敌意收购要约,掀起了一场针对哈尔滨啤酒的收购大战。日前,SAB Miller宣布撤回敌意收购,并将所持29.4%的哈尔滨啤酒股权转让给安海斯。 这场两家外国公司对中国上市公司的首轮竞购战,以安海斯大获全胜而告终。这让安海斯在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啤酒市场——东北部地区站稳了脚跟。 SAB Miller于5月5日向香港上市的哈尔滨啤酒发出了每股4.30港元(合55美分)的收购要约,相当于将后者全部资产作价5.5亿美元。安海斯紧接着在接下来的周二发出每股5.58港元的收购价,相当于后者价值7.2亿美元。持有哈尔滨啤酒剩余股份的股东预计将接受安海斯的报价。 哈尔滨啤酒的股票从5月27日开始在香港交易所暂停交易。但到5月26日,收盘价已升至5.95港元,较4月底SAB Miller和安海斯发动哈尔滨啤酒控制权之战时的价格高出了84%。 安海斯积极应战之举表明这家美国公司决意拓展中国市场,并减少对已陷入停滞期的美国啤酒市场的依赖。与SAB Miller和荷兰的喜力公司不同,此前安海斯极少主动投资外国酿酒公司。 SAB Miller抽身而退,一方面得到了当初对哈尔滨啤酒的投资所获得的1.24亿美元利润;另一方面却面对着如何在中国啤酒市场占据足够领地,在短期内维持利润水平的难题。 SAB Miller亚洲业务主管帕克称,对未能获得哈尔滨啤酒的控制权深表遗憾,但公司没有理由提出高于安海斯的出价,安海斯的出价已经逼近哈尔滨啤酒2003年净利润1470万美元的50倍。他说,“任何一笔交易都有一个最高价。没有非做不可的交易。” 但是帕克也说,SAB Miller将在中国东北地区及其他地区继续寻找收购机会。SAB Miller现金充裕,而中国市场待收购的啤酒厂也有好几十家。帕克说,SAB Miller“进行收购的兴趣丝毫未减”。 知情人士称,SAB Miller一直在考虑收购吉林省的主要啤酒生产商金士百啤酒,借此扩大在中国东北的市场占有率。金士百曾与英国的巴斯公司组建合资酿酒厂,但后者于2000年撤离中国。巴斯现在已被比利时的英特布鲁收归旗下。 中国啤酒市场规模宏大且增长迅速,外国酿酒公司一直希望能在此大展宏图。中国啤酒市场年销售额高达60亿美元,且以每年6%的速度增长。而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啤酒市场年增幅只有1%~2%。 这一场收购大战虽说已经尘埃落定,但可能会就此引发安海斯和SAB Miller在中国东北市场上更加激烈的竞争。由安海斯控制的哈尔滨啤酒和SAB Miller持股49%的华润啤酒在这里各自占据30%的市场。 顾问公司Monitor Group驻北京的主管德瑞克·劳说,安海斯胜出使东北啤酒市场免于被一家企业独占。整个东北市场由此成为新一轮白热化竞争的角斗场。 赢得哈尔滨啤酒的控制权使安海斯得到了一个低成本的本地品牌。在中国市场上,一瓶啤酒的最低售价可以达到12美分。安海斯在青岛啤酒持股9.9%,但无经营决策权。安海斯在中国的主要商品一直是高档品牌百威啤酒。收购哈尔滨啤酒之后,安海斯就可以阻止哈尔滨啤酒发展高端品牌,与百威展开直接竞争了。 安海斯获胜的消息刚一发布,分析师们就开始讨论安海斯是否出价过高了。ING Financial Markets驻香港的分析师Lilian Leung认为,当前来看,与哈尔滨啤酒合并不会给安海斯带来任何协同效应。由此来看收购价未免太高了。 “之所以这一天来得这么快,可能跟AB提出的收购价格有关。AB公司对哈啤报出的每股5.58港元的高价,相对于SAB曾提出的每股4.3港元的收购价溢价29.8%,市盈率已经高达50倍,相当于对哈啤每百升的产能出价63.5美元,较过去两年半以来数起国际酿酒企业对中国企业的平均收购价高出近一倍。”吴红光分析。 安海斯获胜的消息刚一发布,分析师们就开始讨论安海斯是否出价过高了。ING Financial  Markets驻香港的分析师Lilian Leung认为这个价格实在高得出乎意料,这也促使SAB迅速的放弃了对哈啤的收购,携2.11亿美元全身而退。 对手的退出,意味着AB公司此前提出的反收购价必须执行。目前持有哈啤37.4%股权,按照每股5.58港元比的全面收购建议,将花费近83亿港元完成反收购计划,这比SAB的全面收购多花约39.7亿港元。 这种价格已远超出哈啤本身所具价值,不过对于AB公司这位啤酒生产量达世界第一的巨人而言,并不缺乏融资渠道。 而安海斯发言人则表示,相信了解中国啤酒市场的人都会懂得安海斯此举的战略价值。 对SAB Miller来说,虽然退出竞购避免了支付过高价格,但失去哈尔滨啤酒的控制权依然是SAB Miller中国市场战略遭受的一次重大打击。SAB Miller曾明确表示,希望把哈尔滨啤酒与华润啤酒合并,组建中国最大的啤酒企业。实际上,正是这个想法让哈尔滨啤酒的管理层拒绝了SAB Miller的要约,因为他们担心合并会导致员工下岗和工厂关闭。 安海斯的收购计划却大受欢迎。6月2日,哈尔滨啤酒行政总裁路嘉星在声明中表示,SAB Miller的收购要约完全是不请自来,公司管理层和全体员工都不欢迎这一举动。因此,公司对安海斯及时施以援手,提出竞购价之举深表欣慰。 “什么也没有改变”,帕克说道,“我们将继续在中国东北与哈尔滨啤酒展开竞争。他们只不过刚刚有了一位新股东而已。” (3)战略价值与战略整合 “AB拥有哈啤之后,意味着其拥有与SAB对抗的重要棋子。”平安证券马北燕如是认为。“AB在东北市场上目前没有建树,其战略合作伙伴青岛啤酒也没有,最明显的是AB在东北市场上的份额肯定会大大增加。” 先占市场,再启动全球的资金消化战略,进行中国市场的扩张,这才是最重要的。 AB终于如愿俘获哈啤,尽管为此付出不菲的代价。AB将如何利用哈啤这张牌,目前尚未有明确说法,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AB将继续启用哈啤的管理层来管理。从哈啤管理层积极吸纳AB而不是SAB,可以看出AB与哈啤的关系之密切。哈啤管理层的经验、与当地政府的合作关系,对于AB,都是可利用的财富。而且AB显然不愿意因为管理层争端引起哈啤的动乱。 业内人士认为,AB很可能效仿与青岛的合作,让哈啤管理层在董事会成员中占一席之地,对于企业战略发展有发言权,但是AB将控制要害部门比如财务、人力。以外资公司的惯例,很可能采取一些给予股权的激励制度。更何况,包括哈啤董事长李文涛、行政总裁路嘉星在内的6名管理层,之前就拥有哈啤股份,在变现之后总金额将达1亿港元。 依靠哈啤经验丰富的管理层,借助这样一个全资子公司,AB在中国的扩张之旅正在开启。 “这一次AB是真正从幕后走到了台前。AB在中国只有百威,但是百威规模不大,而且定位高端啤酒,难以有很大突破。AB要在中国市场结束单打独斗多年的局面,急需找到一个真正意义的本土代表,青啤不算,因为外资不太可能获得批准买下这个国企中的骄子。而拿下哈啤,将是AB在中国市场大展拳脚的机会。”吴红光认为。 AB在中国的扩张途径是外资啤酒参与中国市场的典型案例。90年代初期,外资进入中国的第一次浪潮采取的是直接投资设厂、自主产销其高档品牌,但是很快外资发现在中国诸侯混战割据的啤酒市场,外资的生存空间非常小,于是出现全线撤退,保留的也只是作为一个品牌存在。 最大的啤酒市场在中国,中国市场增长速度是6%,而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啤酒市场年增幅只有1%~2%,事实上已经很难有更大的增长空间。外资再次携款而来,不同的是,此次外资以控股或参股国内优势企业为主。 于是乎AB成为青岛啤酒的战略投资者,根据债转股协定,AB对青啤的股权最终将增持到27%。这一次合作被誉为强强联手的佳话,一个是中国最大啤酒企业,一个是世界第一的啤酒企业。 但是青啤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AB的胃口。青啤的全线扩张带来的后果是资金吃紧,青啤目前处于整合期,时间起码在2-3年,而发挥效益又需要2-3年。 “AB现在必须靠自己来完成扩张这件事情,中国啤酒业的整合程度远远不够,这就留下了很大空间,但是速度要快,因为AB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中国的这几家企业,还有诸位外资啤酒公司。”吴红光分析。 虽然啤酒企业数千家,但是很难再找到一个哈啤那样规模的、还未名花有主的企业,国内排行前十名的啤酒企业,除燕京啤酒之外,都少不了外资的身影。 “拥有哈啤之后,AB的市场格局变成百威主攻高档市场,青啤、哈啤主攻中低档市场,通过产品细分达到层次效益。”吴红光说。 3.2.2 收购价格是不是太高了:急躁的“国际化”被人“宰”了一刀 企业发展的时间规律:百年老店与财富500强。 案例分析:联想收购IBM 2004年12月8日,联想董事局主席柳传志正式对外宣布,联想集团以12.5亿美元收购IBM PC和 笔记 哲学笔记pdf明清笔记pdf政法笔记下载课堂笔记下载生物化学笔记PDF 本所有业务,包括技术、渠道以及IBM PC部门的5亿美元负债,即联想实际需要共支付17.5亿美元。达成收购后,联想控股将占有新联想45%的股份。 IBM将持有联想集团约19%的股份,联想集团和IBM将在全球PC销售、服务和客户融资领域结成长期战略联盟。   图 交易前后股权结构的变化 所收购的资产包括IBM所有笔记本、台式电脑业务及相关业务,包括客户、分销、经销和直销渠道;“Think”品牌及相关专利、IBM深圳合资公司(不包括其X系列生产线);以及位于大和(日本)和罗利(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研发中心,以及IBM品牌5年的使用权。 2003年IBM个人电脑业务销售额为95亿6600万美元,亏损2亿5800万美元。而联想2003年度(2003年4月~2004年3月)的销售额为232亿港元,约为IBM的1/3。纯利润为10亿5000万港元。假如进行单纯的合算,收购的同时联想将变成一家1亿多美元的亏损企业。 在17亿5000万美元的收购额中,有6亿5000万美元将以现金方式支付,还有6亿美元将以联想股票的形式支付。另外,联想还将从IBM手中接过5亿美元的债务。但是截止今年9月底,联想持有的现金只有31亿港元。现金不足的部分将通过从担任此次收购谈判财务顾问的美国高盛公司那里接收5亿美元的过渡性融资,以及银行的长期贷款进行筹集。 另外,转让的6亿美元股票中,普通股约为8亿2000万股,同时还要以每股2.675港元的价格增发没有表决权的优先股约9亿2000万股(总计约17亿4000万股)转让给IBM。IBM由此将成为持股比例占18.9%的联想股东。从短期来看,对于流通股的股东而言,收购明显属于高风险因素。原因就在于将巨额亏损的业务连同5亿美元债务一并收购后,为了支付这笔费用,不仅要从银行贷款,而且新股的大量发行还会使现有股东的权益缩水。 香港市场对此反应强烈。12月6日开始停盘的联想股票9日重新开盘后,股价暴跌。9日~13日的3个交易日里,其股价下跌了13%,由2.67港元跌至2.33港元。收购消息宣布后,多家证券公司下调了对联想的投资预期。 #市场的疑问:IBM的团队都做不好的事情,难道联想就能做好? 知名IT市场咨询机构IDC在2004年12月8日就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发表评论认为,这项收购存在较大风险,不过前景还是值得期待的。 IDC认为,如今联想将直接与国际领先厂商争夺市场,主要是惠普及戴尔。这场竞争中,联想将面临三大主要挑战:国际市场缺乏品牌知名度,激烈的价格竞争,以及企业融合的问题,包括美国及亚洲的部门合并。 享誉全球的ThinkPad、ThinkCenter以及IBM品牌的收购与使用许可,将为联想在海外市场的角逐增添极丰富的动力,也是此次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从经济角度而论,联想由此壮大的PC业务,也极大地提高了在零配件市场的购买力,有助于在价格上与戴尔、惠普相抗衡。IDC认为,这项协议的最大亮点,是联想将IBM的技术与品牌优势与联想规模生产的成本优势紧密结合,并将充分利用IBM的渠道、销售力量、客户金融服务以及IBM全球客户服务的资源一展手脚。 IBM授权联想使用IBM品牌与技术,这将是对联想的全球化战略创造极有力的帮助,为新联想集团创造了崭新的市场机会。在笔记本方面,新联想品牌将得到有力提升,对其它领先厂商形成压力;而在台式机方面,虽然IBM的优势并不明显,但却是有助于联想在商用台式领域的开拓。 IDC认为新联想集团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联想的国际化进程一直不甚明朗,缺乏进军国际市场的经验,因而存在较大风险。“这一联合,将不仅对联想在国际市场上的角逐产生影响,而且对保持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也将会产生影响。”IDC大中华区总裁谢世和称,“并且,与IBM的这一联合后将面临一系列企业融合问题,如企业文化、资源整合、渠道管理、客户服务等,都将是新联想集团面临的挑战。”不过,谢世和同时表示,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结合双方的资源优势,IDC认为新联想集团的前景还是值得期待的。 联想与IBM达成的这项协议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其影响在中国、亚洲、美国及其它地区又不尽相同。通过收购IBM的PC业务,享誉全球的战略伙伴和极具号召力的国际品牌,将为联想在中国以外的市场创造了崭新的机会,对有待提升品牌认知度的联想而言,这无疑是迅速开拓国际市场的最便捷方式。 技术在外、资本在外、市场在外,只有生产在内,是不安全的。 联想能否实现自己的预期收益,拓宽市场、抢占资源、控制技术?在这场进攻策略和退出策略的博弈中,谁又是最后赢家?联想的这一举措,虽然普遍被业内外及各大媒体理解和认同为“联想并购IBM公司PC业务”,但笔者担心,这同时也正是IBM公司全面收购联想战略的实施。 IBM的意图 联想股价的持续低迷反映了联想所选择的国际化道路正在遭到来自资本市场的不信任。不看好的不光是投资者,部分IT以及商业管理咨询公司内的众多人士,亦显示对这起并购判断的不确定性。而这些怀疑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忧虑:首先是IBM个人电脑业务至1998年亏损达9.92亿美元;其次,这次收购普遍被看作有悖常理的“蛇吞象”式的并购模式。尽管联想集团核心领导层表现出了乐观的并购预期,但从并购与反并购、进攻与退出策略来分析,不能忽视IBM利用退出策略反向收购的可能性。 2001年,IBM公司高管第一次向联想提出出售其PC业务;2002年11月,IBM公司又再—次提出由联想并购其PC业务。IBM是一个极具实力,计划性和策略性很强的团队,他们主动、多次又富有耐心地提出与联想联姻,表面上看来是IBM剥离其非营利的副业PC业务,以便回归主业提升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更深层次,或许蕴含着一场IBM反向收购联想的商业策略。 联想斥巨资成为奥运TOP,修改其英文标示,都表现了联想按捺不住的国际化欲望,而TCL并购汤姆逊又为联想的国际化并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动,对IBM来讲,此时出手,筹码最大,也最符合IBM的股东利益。同时,从PC发展竞争的格局判断,也只有选择和联想联合,才能真正避免日后与联想在中国市场上的恶性竞争。因此,强强联合也是水到渠成。 IBM抛砖引玉,借助联想品牌国际化的欲望,促成联想并购其PC业务。历时13个月的谈判后,联想收购IBM公司PC业务的行动画上了句号。一方面,IBM剥离了5亿美元的净负债给联想,而其PC业务却融入联想的业务中“韬光养晦”,为进一步实施全面收购联想的战略赢得了时间,积储了后发的力量,并会大幅度降低其收购成本;另一方面,换取了联想18.5%的股份,从而成为在联想未来的发展上举足轻重的发言者;再就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并且正广泛、深入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于IBM来讲,其PC业务的新增长点,完全取决于其在中国市场份额的扩大程度,而联想并购其PC业务恰恰实现了IBM透过联想占有和扩大其中国市场份额的目的。IBM将更有效地掌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带来的各种机遇,并透过联想在中国国内的网络和优势,进一步强化其与中国内地的经济联系,按当前联想对中国市场占有率27%计算,此举使得IBM对中国市场占有份额扩大了5%。 不稳定因素 在全面收购联想的初始,IT少帅杨元庆同意新联想公司总部设在美国。媒体以“学会倾听和妥协”为题肯定和赞扬少帅“懂得妥协,并付诸妥协”,而这一妥协,很可能不仅让联想先丢失了“地利”,而且也可能将联想完全置于被动和尴尬的局面,以后的整合之路会越来越力不从心。 杨元庆倾听了沃德的意见,觉得应该尊重,就做出了妥协。杨元庆倾听和尊重的意见是CEO沃德的观点:“我主张总部设在美国,不是建立在因为自己是美国人而愿意呆在纽约的基础上,而更多的是考虑市场,考虑客户的感受,怎样保持IBM品牌的高度形象不会落下来,不会一下子从最高的品牌变成一个中国公司。” 正像柳传志所说,新的联想集团的主要业务将是国际市场,国内、国外比例大概是3:7左右,而目前联想集团中国大陆的员工也不会大批到美国去,这就意味着新联想集团的七成业务掌握在原IBM员工的手中。所以,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的战略意义对于IBM全面收购联想来说显得尤其至关重要,而正是杨少帅的妥协与联想的国际化成就了IBM引“联想”入室的策略,从而也为IBM全面收购联想创造了地利、人和的重要条件。 根据协议,前18个月联想和IBM各自单独使用自己的商标和运作渠道。18个月后再进行新的产品整合,具体到时使用"Think"标示,还是"Lenovo-IBM"标示,也将在以后考虑。如果是基于这样一个各行其道的安排,联想多大程度上能够借助IBM的资源更快走向国际市场,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但这种安排对于早已虎视眈眈的IBM来讲,在保持了其业务相对独立的同时,也会有其新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有了充裕的时间来准备和寻找最为合适的时机——“天时”,从而一举完成其对联想的全面收购战役。 而对于IBM来讲,“天时”到来的导火索,最有可能的是联想资金链的人为断裂。对于联想而言目前前其在新联想中扮演的角色是大股东,而IBM则既是股东还是职业经理人,IBM既可以以股东身份行使表决权参与重大决策,又可以以职业经理身份管理公司的日常事务,这就为全面收购创造了最基础的先决条件。杨少帅率领的中方管理团队到了美国,—定会有“时差”,而且还有可能“水土不服”,据说杨元庆已经可以用英语沟通了,仅能沟通这对于驾驭控制七成业务并用英语思维的老外来讲是远远不够的。到了人家家里,我们急于忙的是调整自己和让自己去适应别人,而整合别人又能够顾及多少?对于占尽地利、人和而又管理日常工作的职业经理来讲,利用正常业务的发展和膨胀来凸现资金链的软肋是很容易做到的,但对于资金本不富裕的东家来讲,“近水”又如何去解“远渴”?这一切的一切都为IBM全线收购联想埋下了伏笔。 如果技术在外、资本在外、市场在外,只有生产在内,仅仅依靠规模生产这样一个优势来参与竞争无疑是难以做到绝对安全的,最大的问题是联想对国际化市场掌控能力的先天不足,决定了联想联姻后的配角角色,这将成为联想管理的软肋,而当新的资金链问题出现时,联想就会丧失选择的权利。 个人分析之一:IBM“放长线钓大鱼”,存在反收购的可能性 个人分析之二: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IBM“抛砖引玉”地把年年亏损的劣质资产搭售出去,换成金光灿灿的现金和“新联想”股票,彻底甩掉了“鸡肋资产”,告别了“亏损时代”。 个人分析之三:通过收购,IBM的盈利基础从成长性低的美国本土市场转向成长性高的中国市场。 个人分析之四:IBM“金蝉脱壳”,通过收购,IBM的盈利模式从“卖产品”彻底转换为“卖服务”,把低端价值链和制造环节的风险都通通“外包”给联想,自己则垄断高端价值链。 个人分析之五:联想被高价宰了一刀! 3.2.3 并购战略与企业整体战略的配合 飞机在起飞和降落的时候是最容易出事的。 案例分析:“彭作义时代” 青啤的大举扩张vs. “金志国时代”的“韬光养晦” 青啤于1993年7月15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国H股,同年 8月27日在上海证交所上市。 青啤的品牌一向走高中档的市场,但高中档市场仅占全中国市场的百份之十五左右。增长快速及潜力巨大的,却是占有百份之八十五市场份额的大众市场。因此从1993年开始,青啤总经理彭作义希望藉着收购当地啤酒品牌来打入不同省市的大众市场。青啤以“做大做强”及 “低成本收购”作为整个收购策略的蓝图及核心,并以增加产量到300万吨及增加市场占有率到10%以上为目标。彭作义所谓“做大做强”的理念就是透过购并把市场向下延伸,以高中档的市场补贴大众市场,进而打入一直被忽略的大众市场。为了能在短时间内进占更大的市场,因此不得不实施“低成本收购”。截至2001年,青啤的并购中有42%属于破产收购,这个比例是相当惊人的。 彭作义对收购的金句是“你不去抢,人家便去抢”、“不是大的吃掉小的,而是快的吃掉慢的”,可见他对收购的急切心态。但是这种心态却成为日后青啤绩效大跌的主因。 到2001年,青啤已完成了四十多项收并活动,厂房遍布十七个省市。生产量由96年的35万吨升至2001年的251万吨,而市场占有率也由96年的3%升至2001年的11%,达到彭作义所讲“增加生产量到300万吨”及“增加市场占有率到10%” 的目标,成为全国最大的啤酒厂。2001年,虽然青岛己占有市场11%,但单单这一年,青岛在低档的大众市场的亏损己达到7千多万元,青岛需要以高中档市场所赚的利润去补贴低档市场。 虽然从“大”的角度来看,彭作义的确很成功,但过度的收购却为青岛带来一连串财政及营运上的问题。青啤的一连串紧密购并活动导致其负债累累,债务资产比率达到89%。以1999和2000年为例,青啤每年的盈利都少于1亿,但收购和改善厂房所用的支出却每年接近10亿。可以看到,青啤其实是以借贷来增加自己的资产,而这更增加了青啤的债务承担。 过高债务资产比率令青啤融资成本上升,利息支出大增,增加青啤的财务压力。在2000和2001年两年,青岛所支付的利息己高达一亿元人民币,但其盈利却每年少过一亿。再加上其营运上的问题,大大影响其盈利能力。在2001年,青啤预期净利润为1.7亿元,但2001年实际净利润只有1亿 (盈利预测的60%)。 青啤在不断收购的同时,营业和管理费用亦不断上升,子公司营业及管理费用从1998年的8541万上升至2002年的12亿3921万,劲升14.5倍。 青啤生产能力透过高速度收购不断提高。虽然青啤产量历年亦有提升,但升幅较慢。青啤于2001年的生产能力已超过三百六十万吨,但产量只有二百五十万吨,厂房空置率更高达百分之三十,严重浪费生产力及资源。 香港H股的股价从93年开始就持续下跌,而到了2001年左右跌倒了谷底,而此时彭作义过世。这整个阶段可以说是青啤做大做强的阶段。而所付出的代价 就是盈利和股价的不断下滑。青啤的净资产回报率由93-94年的12%跌至1999-2001年的3%左右,而青啤H股的股价也由93-94年的八元跌到1999-2001年的一元左右。这个阶段可以说是青啤的最低潮期。青啤H的股价在95年首度跌穿A股股价,在2003年十月份以前一直没有再超越过A股的股价。 个人分析: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十字叉危险警告、企业投资周期的长短结合以稳定现金流 3.3 价值管理与企业的多元化战略 已经在某一行业确立龙头地位的企业,与其从一种产品跳到另一种产品,从一个行业进入另一个行业来寻求增长点,不如对上游技术或产品进行大规模投入,通过纵深发展来树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十岁的海尔又站在了一个门槛上。这个曾经亏损的街道小厂,从单一产品冰箱发展到今天的国际性家电制造业企业,在质疑和美誉两种声音下顽强地成长着。OEC模式、一流三网、激活“休克鱼”……海尔这些层出不穷的自我提升方法,曾占领了商界与学界的大量眼球,其自身一度也成为中国本土制造企业的代表。 今天的海尔,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产品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涉足物流、医药、旅游、金融等多个行业,2003年全球营业额达806亿元。 但与此同时,海尔集团一方面不断扩大产品线和业务线,涉足的行业也越来越多,甚至从家电制造业发展到物流业和金融业来寻求其增长点,呈典型的“横向发展”之势。相比之下,对上游技术的投资并不显著,有缺失核心技术竞争优势之虞—— 这将成为海尔成长中必须面对的烦恼。 多元化是把双刃剑 海尔从1995年起开始其多元化道路,希望以多元化战略来谋求企业的高速增长。目前该公司已经从产品多元化,进入了产业多元化经营的格局。海尔的多元化战略使其从事的业务从家居用品到手机,从生物制药到物流,从餐饮到金融——涉及的产业让人目不暇接。 海尔对此也毫不隐讳,在该公司的网站上,海尔将自己的远景目标清楚地定义为:“以现有白色家电的核心能力为基础,实施国际化和多元化战略,以努力提高人类生活水平为目标,一方面拓展国际市场发展空间,一方面向信息技术、住宅设施等领域进行多元化扩展……” 回首早年,海尔在家电领域的相关多元化策略曾经取得了成功,凭借“服务支撑品牌”这一核心竞争能力,该公司很多家电产品位列市场的第一集团军。最典型的例子则是,海尔兼并杭州西湖电视机厂后,短短的两年就跻身电视生产前三名,获得了业内外人士的交口称赞。 但是以冰箱业务起家的海尔这条多元化扩张之路却依然充满坎坷,在人们的质疑之下,海尔经历了多次失败的教训: 电风扇:当1997年海尔刚刚进入家用电风扇市场的时候,曾经雄心勃勃,力图在群雄乱战却无强势品牌的电风扇市场中占据相当大份额。事后证明这是海尔所遭到的最大的滑铁卢之役。目前,市面上几乎已经看不到海尔的电风扇产品了。 药业:1995年,海尔投资的第一个非家电生产企业海尔药业诞生了;在投入了大量金钱之后,时至今日,海尔药业依然作为不大,从品牌到技术并无建树,始终在亏损的边缘挣扎。 餐饮:海尔投资餐饮业曾经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随着餐饮业竞争的加剧,曾经辉煌一时的海尔大嫂子面馆却逐渐走
本文档为【国际融资与投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7009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80KB
软件:Word
页数:48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4-01-23
浏览量: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