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圣者的哲学》

《圣者的哲学》

举报
开通vip

《圣者的哲学》《圣者的哲学》 《圣者的哲学》[原著:巴巴·萨万辛] 圣者的哲学[又名圣道·精简本] PHILOSOPHY OF THE MASTERS[SANT MAT] 第二册 悟明自我[SELF UNDERSTANDING] 原著人:巴巴·萨万辛   序     “圣者的哲学”又名“圣道”,为印度“贝斯”的圣者上师,萨万辛所著。于1903至1948年间,萨万辛上师在印度的德拉弘扬圣道。著者是伟大的圣者。书中所述是基于作者本人的内在经验。     原著以印度庞遮普文写成。原文篇幅相当长,是关于“圣道”基本知识...

《圣者的哲学》
《圣者的哲学》 《圣者的哲学》[原著:巴巴·萨万辛] 圣者的哲学[又名圣道·精简本] PHILOSOPHY OF THE MASTERS[SANT MAT] 第二册 悟明自我[SELF UNDERSTANDING] 原著人:巴巴·萨万辛   序     “圣者的哲学”又名“圣道”,为印度“贝斯”的圣者上师,萨万辛所著。于1903至1948年间,萨万辛上师在印度的德拉弘扬圣道。著者是伟大的圣者。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中所述是基于作者本人的内在经验。     原著以印度庞遮普文写成。原文篇幅相当长,是关于“圣道”基本知识的一套完整的百科全书。此书被译为英文,并于1918年出版面世。美国的Johm ll·leeming Jr先生将英文原著精简。此精简本中含四册。此书是leeming先生精简本中第三册的中文翻译。此中文版称为第二册。 再者们将原书中此册的第一章移于书末,变成第五章。注解为译者所加。 此书是关于弟子如何“澄静心智”和“悟明自我”的方法。书中所述之法与所有其它完美圣者们的教训相符无异,同出一辙。正如中国大儒陆象山(九渊)所言: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译者 第一章 禅修    一天二十四小时。圣者们教导:若欲有灵修进步,每天必须奉献二个半小时来修习禅观。这只占我们整天时间的十分之一。此段时间应从世俗事务中引退,而奉献于契证真主。 上师们传授的禅观方法在实践上能有益意念的专注于内。这段时光中如是修习,才是我们人生的真义。     当我们拜访长辈或上司时尚且心存尊敬及尽量心无旁贷。但当我们专注于坐禅以忆念上帝时,有多少游思妄念──甚至不洁净的念头一一在意念中出现呢?我们如此对待上帝是多么的不正当啊?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形发生呢?    自无始以来人们都向外追求;以感官跟外界接触。其中舌、眼和耳是注意力受外界吸引的三个主要感官。      我们用舌来跟世人讲话和沟通。用舌来重复对世间事物的思想和意见。从此途经世间的印象进入我们的心意识和知性里。      我们用眼睛观看,世上各种事物的形象便进入脑海。我们用耳朵来聆听世间的声音。若我们不断的聆听着这些声音,便会与之合而为一。〔注1〕     我们脑海的印象百分之八十三是经由眼睛传入,百分之十四经耳朵传入,剩下来的百分之三是由于其它感官感受。当注意力不向外时,外界印象便不能传入,这样回光返视便能契证真理。这是圣者们时常教悔我们于禅观时要闭上眼睛和耳朵的原因。     我们要将意识向内流时会常受到世俗思想的纷扰。这是由于长久以来感官持续地传入各种印象所引致。所以家务事、公事、商店、各种场所和我们所熟知的亲戚、朋友、敌人等形象会从意识中放射出来妨碍心念的定止。它们的排除是灵性提升的第一步。     潜意识中所藏印象会在禅定中浮现,此种印象的排除是灵性提升的第二步。行者跨越此二步后,始能真正的回光内向。      舌的言语能力应该用于持名(simran)。眼的视觉能力应该用于观想上师。耳朵听的能力应用于聆听声流(soundcurrent)。此三者绝对必要,是禅观的成功之论。以下对此作详细说明。 经书中对禅定的利益有详细说明。当凶灾恶难临途,当别无帮助求援,当被敌人逼切地追寻,当被亲友离弃,当所有希望都已幻灭,当末路穷途,若你仍然怀念上帝,你会安然渡过。神是弱者的力量。他是永恒的。经由上师的夏白德(shabd)我们可以认识神。      一个人可能拥有很多王国;他治理的领土辽阔;他享用奢华;拥有许多果林亭园;他享有多种特权;他甚至于咨情欲乐;但若他心中不意念神,来生必失人身。      当一个人穷愁缺食;当他身无分文;当他落魄失业;虽然如此,若他心中有神,他将虞匮不乏。当一个人被操心和焦躁折磨;当疾病缠身为家事烦扰,当被哀伤所打击;当他游荡徘徊而无家可归;即使如此,若他不忘禅观真主,他会得到内心的安稳与和平。      “……为自己预备永不坏的钱,用不尽的财宝在天上、就是贼不能近身虫不能蛀的地方。因为你们的财宝在那里、你们心也在那里。”〔注2〕      若弟子依靠上师传授的正法修习禅观,他会内证妙镜。灵流本来流散穿梭于身体每一毛孔,会从九个洞中撤回而收集于第十扇门(Tenlh Cate)〔注3〕中。此门位于两眼中间。身骨体会麻木而完全失去知觉〔注4〕。弟子开始看到灵界的境象;他看到星星、太阳和月亮。      弟子经历这些境界后,便能于定中看到上师的光明体(rndiant form)。自此而后,上师的星光身(radianl form)便永远伴随着弟子,而且引导着弟子的灵魂〔注5〕升上高层灵境。最后将他带回上帝的宫廷。弟子的意念专注于这灿烂的形象,便能令它显现不灭。      修习禅观将我们对死亡的恐惧驱除,禅观修习将我们从生死轮回中释放出来。禅观的修习除去障碍和困难,除去快乐和痛苦。二元脱落。意念的尘垢被磨灭。〔注6〕神名的光辉因而显现,弟子便能永侍上师足下。他在主的宫廷赢得荣耀,度过妄想的汪洋,得到永恒的教赎。 第一节 灵乐时间(The Tlme of Ellxlr)      诸多圣典描述:清早的时间是吉祥的时光。这段时间是属于神的。夜间最后三小时被认为是灵乐时间。      “圣者在夜间保持醒觉。世俗人于此时追求感官和凡世的欲乐。属于神的人利用夜间忆念他。二种人都是醒觉的。但利用夜间忆念神的人有福了。”       山士·伊·塔比士(Shams·I·Tabriz)说:“夜间是亲爱的主出现的时光。”〔注7〕 于此时贪睡的人自我剥夺了一个大大的恩典。我们应于白天工作,夜间则用来爱主和奉献给主。所以整个晚上应该用作与主灵交。整个世界沉沉大睡,但弟子晚间应在上帝足下修禅定。 所有时间都可修习禅定。我们应该利用适合自己的时间。但早上黎明前和黄昏日落后特别有益于习禅。此二段时光刚好日夜交替,将日和夜连接起来。灵性之流于此种时间中特别强而有力。在日间我们致力于世间事务,所以剩下来奉献给主的只有晚上的时间了。 饱食后或胃部涨满时不宜于禅定的修习。因此时身体的精能正在用于消化的程序上。禅定时宜空腹。于清晨时胃是空的,因昨天傍晚的饮食已经完全消化了。 再者,我们白天辛劳,傍晚时自感疲倦。所以必须睡眠来驱除疲劳。因此,只有在后半夜才能清醒地习禅。灵乐时间从凌晨三时开始。此时,身体跟精神都已回复舒畅平静,正宜禅定。因此,夜间之后半部能利益习禅。 在早晨的时间中,精神尚未被世间的忧虑所侵扰,因此易于入定。在灵乐时间中,我们心智清明,又未被一天中的烦扰的扩散所袭。于清晨我们非常接近神。于此时由禅习观所得的定力对整天的工作都有影响,因为整天任事都会精神专注的原故。 在前半夜所修习的禅观,像树木的萌芽;而至后半夜所修习的禅观,则像树上已熟的果实。于此时,我们得到神的恩典。 约翰·黑蔺(John S Iiayland)所著的《基督的生命》有如下的叙述:“印度晚上的一个小时的光阴,此时比第一线曙光还要早一点点。当星光是那样的清晰和接近,在雾茫茫的大地上照射着,树木静悄悄而友善地环立,刚睡醒的小鸟还未发出声音来,整个世界好象那么有劲、活泼地倾听、渴望着。于此刻,可见和不可见之间的纱幔,是那样稀薄。永恒之美和真理,跟灵魂的隔间差点儿便消失了。 “世界沉沉大睡,保有神的人仍然清醒,他们在忆念上帝。他们‘染上神的爱底颜色’。 “你曾用去成千上万的晚上,以求满足你的欲望与渴求。但若你为了‘爱人’而不寐,还有什么灾害能够降临你身?难道你不知道,灵性之王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在夜间求得的吗? “为了万物的施与者你应保持清醒。不必担心因为没有睡眠而精神疲累,因为此时生命之泉在流动,由它而来的琼浆玉液能令你精力恢复和提高你的意识。所以,不要睡眠。每天早上‘神的声音’呼唤你。经由聆听他的声音,所有忧虑和烦恼都会消失掉。意识中所有的邪恶的印痕也会被清洗掉。夜里切勿睡眠,于此时成千上万的生命在接受(支撑的)生命力。如满月一样,至尊的上帝从最高的天界下来赐给他的弟子恩典与慈悲。 “夜间易于独处。‘爱人’在我们灵内,这是多么美的时光啊!‘名(nam)’的声流在四周回响着,在夜静中更是清晰易闻。若你热切地渴望与主相会,就应知道黑夜正如‘爱人’长长的黑发,散落处处。若你夜间沉睡不醒,应是何等羞愧啊。” 换言之,你应该实行此“道”,由此得以会见你的“爱人”。爱神的晚间禅定不寐,在清晨时刻尤其如此。他们持念他的圣名,因而得以排除痛苦、忧虑、焦躁和纷争。 第二节 坐 姿 坐姿意指在一段时间内维持身体稳定于某一姿势。哈达瑜伽描述有极多的坐姿,其中有名的共八十四种。修习这些坐姿饶有益处,因能帮助行者得定,行者亦能除去肉身的病痛和软弱。 可是瑜伽行者们虽曾修习此八十四种坐姿,但仍得不到解脱。此类瑜伽的修习并不能令行者排除淫欲和其它恶念。此类修习主要功能在利益色身,但不能领往“神的证知”(God -roalizntion)。明显地,若不能对症下药:是徒劳无功的。这些坐姿的修习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但却没有多大益处。所以“圣道”并不重视这些修习。 我们首先考虑哪种坐姿最易于将灵体之流带回“眼中心”和得到定止;此种坐姿也应该同样适应于小孩、青壮和老年人。在开始灵修之前我们必须心智清醒,这是很重要的。行者应洗一个澡来驱除困倦与懒惰。若情况不允,行者最少应该洗手、脚和脸,然后盘腿而坐。背部要直,但不可僵硬或松懈;脊椎必须要挺直;坐的地方应是硬的平面;行者不应背靠墙或椅子;应注意不要掉进昏沉或睡眠;如果准备做一个长时间的打坐,行者便可以用一个背靠。 无论行者采用何种坐姿以作灵修,此种坐姿切不可造成身体的不安。采用的坐姿,应能便利行者忘记身体的存在。圣者们都是采用一个容易而自然的坐姿。他们不认为哈达瑜伽的各种坐姿对灵性提升是必要的。圣者们采用的坐姿,能令灵体之流从色身的九个孔中退回到二眉之间──此处是灵体的总部。 利用这个坐姿,能获得很好的灵修成果。虽然我们的灵体之流从身体九孔中流散于世间事物,由此得以收集于眼中心而上升。我们的灵魂因而得以在第十扇门(达士温-Dasowandwar)中接触到“名”(nam)或“真理”。最后,我们的灵魂到达sach Khand,于此处自我、我执、贪念、欲望和肉欲都离开,生死苦轮亦已停止。 第三节 每天的持名修习 “舌的言语能力应该用于持名。” 世间上每个人都在忙于思考他的工作,或记忆和思考某种事情:店主在思量店务,农夫挂虑他的田地和收割,服兵役者忠于他的工作,母亲忆怀儿女,朋友互相思念,而敌对者互相怀恨。 我们的心智无时不在重复或记忆某种事物。经此程序,世间的事物进入我们身体的每一个毛孔、心智和知性中。我们完全染于世俗的颜色,也因此我们的灵魂免不了生死轮回。“我思故我成”〔注8〕。若我们放弃思忆世事,而代以忆念上帝,很容易地,我们便获得救赎。 每个人都是为了满足世俗的欲求才忆念上帝,如求子、求财、求婚姻等。每个人都是为了世俗的动机而持名。即使他的世俗欲求得到满足,他死后还是不能带进坟墓。我们连自己的身体尚且不能带走,还能希翼带走什么东西呢? 经典告诉我们世间的所有事物都是短暂的,如梦幻泡影,转瞬即逝。所以除了乞求得到神(本身)之外,乞求得到任何东西都是不智的。当持名的动机是基于外在的目的,我们便是在求神赐与世间的事物,如此反而引致将来的艰苦。 只有无私(不为自我)的持名才被神所接受。一个回教的圣者说:“莫令无用的思想污染你的心田,除了神(她本身)外切勿求。” 所以心智上的一种重复,必须被另一种重复所取代。世间事物的持念必须被持念上帝所取代。属于世间的思想,必须被观想上师所取代。上师就是神的化身。 如此,神的印象以真上师的形象印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以前的思维被世俗之浪所支配;现在意识中忆念主与观想上师。弟子开始忘记尘世和影幻不实的世事。心智不像以前那么无恒易变了,行者亦得到某一程度的定力。 什么是“持名”呢?我们要注意“持名”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正确的了解。“持名”是梵文,此字从字根(smar)中导出。此字根有多种意义:保护、在心意中观想神的形、忆念某物或某人至于一呼一吸间都在思怀之。使其变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后于其中醒觉并活于其中。 持名就是重视任何名字或神的名字。经由持名,一个特殊的意识之流进入身体。行者于初期需要很大的努力始能修习持名。 每个人于患难时都会想到神。若我们在所有时刻都以爱心想念他,我们便会远离苦痛。痛苦是犯罪的后果。我们忘记了上帝时便会离开了他。如此,我们便陷落于无穷尽的生死轮回之中。 在人生顺境时修习持名,能令我们的意志力和心智坚强。当灾难来临时,便能处之坦然。若于顺境时不思修习持名,而于逆境时,或生病时,或惹上官司事非时始为之,我们便不能期望此种修习能产生任何显著的效果。持名连续不断时,所有顾虑和焦躁都会消失掉。于此时,心念会放弃须臾之间的持名。 我们日吃三餐,以滋养色身。灵体的食物则是持名和观想神的形象。我们必须提供此种食粮给灵体。即如我们每天都进食以保养身体,同样的无论家居或旅游,我们必须提供食物给我们的灵魂。此点是绝对不可疏忽的。持念上帝的名字,是世间所有病苦的良药,这是灵体的灵量。基督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里所说的一切话。”〔注9〕 一个人若持续不断的思念上帝,他便会觉醒而进入“超意识”之中。虽然如此,此种境界必须上帝的恩惠和护保方能达致。一个人于剎那间得此境界,便得到永恒的生命。 “陶醉于上帝的记忆中是如此奇妙,得着它的人不欲须臾间离开上帝;像天鹅不能离开水一样。” 卡比尔(Kabir)说:“应持念主的名如鱼之渴望得水。鱼失水便死。” 持名的方法有多种,如下: 1、                用念珠记数。此分散注意力,因为部分的注意力用于数珠,又部份注意力用于当数珠数到首珠时将全串掉头,向来路数去。用数珠的方法,我们不能得到完全的。但若在数珠过程中注意力集中的话,行者还是能获得某程度的利益。否则虽然手指在数珠,心智还是游荡妄想。卡比尔说:“真正的念珠是心智的念珠。外在的念珠是假的。若摇转外在的念珠达致与神冥合,则波斯的水(打水容器在轮的头轮转)早应‘登知上帝’了。” 2、                也有很多人于持名时用手指的指尖代替念珠。卡比尔说:“你若用心智的念珠持名,你会跟上师冥合。若心智不得静止,徒然手指又有何用呢?你的手在手指,但思念游走。这是废然无功的” 3、                手指在忙于转动念珠时,灵体之流又如何能收集于内呢?当灵流集中,手指便不能转动念珠了。当灵流还没有从身体退回到灵体的总部,我们是不能获得任何利益的。所以我们用心智的念珠,而毋须用木做的念珠。 4、                2、有些人用舌来重复祷告。若注意力在重复上,这种修法是有一定的价值的。可是,如数念珠一样,当舌的复诵成为习惯时,心智便不自主地游荡了。 5、                3、有些人用喉来重复。当注意力被适当地使用时,这是有益的。否则,如前述的二个修法一样,心智会漫无目的地游荡。 6、                4、有些人用心来覆念。此修法的弊端亦如上述。舌的覆诵,比用念珠优胜。用喉来覆念,又比用舌优胜。用心来覆念,又比用喉优胜。无论何种修法,当意念专注时,行者都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如此修法,能洁净行者的心智,令内心得到某程度的平安。但灵体之流并不结集于眼中心,所以在灵修上不能远致多大的利益。 7、                “念珠在手中摇转,舌头在口中转动,心智奔向四面八方,如此修法,不叫作持名。” 8、                正因如此,圣者们从最根本处着眼,他们提倡用灵魂之舌来覆念。此种修法,能令心智静止。圣者们称此为灵魂的持名。 修此法者,心智不会游荡。跟前述修法不同,因此法不是覆念持续而心智游走于外。灵魂的持名醒起内在的意识,而使行者能听到夏白德(shabd),带来真正的平安与喜悦。 “若我们重复心智的念珠,内在的意识会被唤醒,内在的光会出现。有些人转动念珠已经多少年了,但他们的灵性仍是没有改变。所以放弃用手来数念珠吧,应该转动心智的念珠。” 不少人活动手和脚来奔走或处理日常的世事,他们的事情不必太花脑力。所以于日用常行时,手足虽在工作,而心智可用于忆念上帝。若要成功地实行此修法,行者应于任何时刻中,都在持名,这包括睡时及醒时,如时钟的针一样,永无休止地转动。 持名时毋须弃置世间俗务。你可以覆行日用常行的责任,而同时注意力集中于持名上。持名应实行于呼吸凸凹──无论在行、坐、站或进食时──我们应专注地忆念神以至于与他不能分离,即意忆念不游离地持续思念神。但持名也有特定的时刻,这是夜间、半夜和灵药时间。在此种时间中修习持名,是非常有益的。 持名的修习,非常宝贵。一个能持续修习持名的人,是非常幸运的。但持名的密法,我们从真正的上师那里才能学得到。 单是舌头的重复,而不了解其中意义,或如鹦鹉般不经大脑的覆诵名字,这样只是卖弄夸耀而已。普通人如是修习持名,是得不到任何利益的。 圣者们告诉我们,我们的脑海通常习惯于重复某些名字,若将我们的注意力放在上帝的圣名上,那是多么的美好啊!持名令人获得喜乐和除去痛苦。修习神的持名,我们会溶入神内。 我们应该重复哪些名字呢?又这些名字与神有什么关系呢?有二类名字是用于持名的: 1、属人的或主词的名、字; 2、属性的或性质的名、字。 通常来说,人们重复的名字是神的某一个特性。由此重复所得到的利益是有一个上限的,因其不能打开行者内在的视力,所以亦不能让行者看到内在的灵境。因此,圣者们向我们透露各天界的天主的名字。因此,唯有上师所传授的名字才是我们应该持诵的名字,因为只有这些名字才能带领我们前面的路。这些名字储有能量,能便利于将灵能传给弟子,令其修行进步快速。 负面的灵能在灵境中布置了很多障碍。这些障碍是灵魂在通过星光境(astral plane)和理境(causal plane)时所必须面对的。这些障碍都可以用诵念真上师传授的圣名来克服。这些圣名亦能将行者(即弟子)从其它困难和陷阱中拯救出来。持诵真上师所传授的圣名,对世间和超世间都饶有利益。因此,圣典中都强调持诵这些名字。 真上师所传授的名字带有他的灵能,此灵能对弟子护持帮助,令他能超死亡和“负面的灵能”。上师的名字是永恒的,持诵它我们得以脱离生死的轮回。所以,上师所赐予我们的任何圣名,都令我们得到最大的利益。 第四节 禅修时的持名 日间工作时持续不断地持名,会为行者的禅定作出很好的准备。禅修时的持名是引领我们上高级灵境的阶梯,在这些灵境中我们得以和上帝灵交。乐于遵行上师所传授的持名的人,终究有一天会跟上帝合而为一。因此,所有圣者们都传扬和教导正当的内在持名方法。 禅修时,我们须要用持名的方法将注意力集中于第三眼的部位。我们专注地持念主的名字以使注意力定于此点。其它方法都不必要。 保持一个方便的坐姿,集中注意力在眼中心,稍微偏右一点点,我们用心意来重复圣名。换言之,我们的注意力应放在二眉中间但稍微偏右。我们应该心意专注于“眼中心”部位而同时持名和修观。 于修习持名的初期,行者可以将名字悄悄地轻声念出。但当持名的修习有进步后,行者应只用心意来覆念名字。但修习持名时,必须怀有爱〔注10〕与信心。 修习持名时,行者必须小心勿在额部或眼部施加任何压力。初期的修习以短时间为宜,渐渐增至二或三小时。 有些人修习覆念时闭上眼睛,有些人则张开眼睛。前者易于昏沉睡着;后者则易于心意追逐外物。前法远为优胜,但行者应该克服睡意后才开始修习。再者,修习时间的规律性和定时性〔注11〕,也是非常重要的。 行者感到有睡意时,便应站起来持名约半小时。行者亦可将冷水流在面上以令精神振作。修习持名切忌躁急。持名应该缓慢,应俱有爱和虔诚的心意,清晰而正确地覆念圣名。急促地持名,心怀讨厌或以例行公事的态度持名是徒劳无功的。持名时若感觉怠惰,或心念转向于感官的欲乐,此时行者应该念出声音来(约十至十五分钟),以令心意回归于正。 覆念时心意应该专注集中。如此修持,行者的手和脚便会变成麻木〔注12〕,而整个人的意识会收集于眼中心。时机成熟时,心中覆念停止,而所念之形象会自然显现。这是持名覆念的终极效果。 持名的效果与行者的爱和信心成正比。用爱和信心持念上主吧,他的圣名有大能。充满信心的持名令行者陶醉于喜悦之中,其功效令行者忘记自身和自我,因而醒觉于上主的存在。神的名充满了多么大的能力和喜悦啊,它在行者心中引起一股快乐之流,平安与灵力,如此行者真真正正的蒙受福佑了。 “持名时,行者对神热烈渴望的情形,应如恋爱者之于爱人。行时、坐时、醒时或睡觉时,爱人的形象存在于恋爱者的脑海里,无片刻之或忘。” 你若想被神的恩典所充满,便应从脑海中排除一切其它的念头。离弃所有其它的思想,在心中单单拥抱主的名。当你用持名的方法将脑海中的思想除尽后,你便会找到通往主的殿堂的路。 这是唯一的方法,灵魂得以与主会面,与他合一。但此境界的达致必须有主的恩典,我们自己的努力是全然无效的。由持续不断的持名,行者醒起“超意识”而达致永恒的宁静与平安。 丹尼信,英国的桂冠诗人,在他的自传中提供了一个由持名而看见“超意识”的一瞥的例子:“我由童年时代,当完全独处时,便常常有一种清醒的出神状态。通常此出神状态的产生,是由重复我自己的名字二或三次;轻轻地,直至突然间,我强烈的“个人意识”这个个体好象溶化、淡去消失在一个无限的生命里面。 “这并非意识的混乱状态。而是清晰中的最清晰,确实中的最确实,智能中的最智能,超乎言语所能形容的。于此处死亡是可笑而且不可能的。‘个人’人格的消失后,似乎才是唯一的、真正的生命。我为以上朦胧的描述感到羞愧。但我不是说过,此种境界是完全超乎言语之外的吗?” 灵魂属于上帝的本质〔注13〕。你得到你所思念的形体,而且必定回归此形体。“你想故你成”〔注14〕。若实体想到它的源头(此源头即全部意识,它会溶入此源头而得到永恒和永远的境界。有一个回教的圣人很适切地形容持名的伟大:“灵魂是实体而上帝是源头。当它专注于思忆上帝时,它便变成上帝。”〔注15〕 第五节 修 观 “眼的视力功能应该用于观想上师的形象。” 众所周知,当我们思考某事物时,其形象便在心眼中出现。这是很自然的。每个人思考事物时也同时观想其形状。当我们闭目时便会看到世间的景象,如家人、孩子、炉灶和家宅、财富及拥有物;我们不断地详思世间和世俗的事物,结果是我们脑中的每一个细胞都沉溺其中。因此故,我们紧紧地被世务所困。我们不知道怎样观想上师的形象,我们要观想的这一位是超乎三界之外的,只要我们还未遇见“她”,我们又能观想谁呢? 有些人详思古代圣人的图像,这样观想的只是物质的和没有生命的对象而已。图像和偶像都是没有生命的,它们不能将行者引领上升。只有一个常常到灵境的“她”,始能引领我们到灵境去。 经由观想古代圣者的形象,我们获益很少。这些圣人的图像,大都不是真像,而只是我们的想象吧了。再者,崇拜一个没有生命的东西,是被禁止的。圣人的图像或照片,无疑地可以提醒我们思念上师,但它们的功效亦仅止于此。只有一个活在世上的上师,始能赐恩典给我们。 所以,圣典中强调我们必须观想一个与神是一体的活在世上的上师。如此修习,会令人获得宝贵的利益。上帝从上师身上显现出来,因为上师就是神的化身。因此,观想上师,就是观想上帝,崇拜她,就是真正的服侍主。 于初阶,观想上师的色身象是必须的,往后,弟子便可观想上师光明体,此光明体在灵境中恒伴着弟子。其后此体溶入夏白德中,而夏白德就是它的本体。 闭上眼睛时,你看到的只是黑暗。此种比没有月亮的夜晚还来得漆黑。 当灵体从外在回收心于内时,星星、太阳和月亮便会出现。越过这些后,上师的“光明体”便会出现了。上师的出现并不是隐秘的,有闪亮的光从“光明体”放射出来。灵魂无可抗拒地被吸引住。事实上,这情景是很难描述的。 当我们内观,可以见到上师的光明体时,(于此时)我们的定力已经能够保持一个稳定的坐姿,也开始听到内音了。这样,“声音之流”流动着,而行者耽于“音流”的乐受中。此时,心意识会热烈地沉醉于夏白德中。〔注16〕 上师的光明体住于每个真正的弟子之内。当灵魂从外收集而入内,渡过星星、太阳和月亮后,它便看到他的光明体。太阳和月亮的光,都是来自他的光明体。能入内的人,都可看到他这个美妙的形体。 听到对上师的美丽的人身的描述时,我们已经感觉到他是多么美妙。但如果在内观中看到他的显现,我们会发现他还要美丽一千倍。哈菲兹对上帝说:“啊!我心爱的,我听过很多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描述你的美丽。现在,我在内里看到你了,我看到你比这些故事还要美一千倍啊!” 当光明体在内出现,弟子的注意力应该专注于此,专注的程度是他整个的溶入于此体,而再也不能区分是弟子他自己还是上师。 “我已变成他,而他变成我。我是身体而你成为我的灵魂、我的生命。无人能说他和我是分开的个体。” 根据圣典中有关灵魂的描述,当观想法完全成就时,弟子、观法和神都溶合为一。被崇拜的与崇拜者成为一体。就像蝶蛹的变成蝴蝶,而失去蝶蛹的身份。这样的境界,被名为溶入上师。但上师本身早已溶入上帝,结果是弟子亦溶入上帝。你的思念常在何物,你便成为此物。 我们不借助梯子,便不能爬上城墙。同样的,我们不观想上师,便不能达到上帝。禅定的修持,将我们从物质世界带领到星光(Asrral)世界,从星光到理的(Causal)世界,然后超越理的世界而到达神。 上师的光明体只会在一个纯洁而且诚实的心中出现。他的光明体,不能住在一个不纯洁的心里面。哈菲兹说:“这样的‘内观’是上师的恩赐,要有上帝的旨意才能获致。世间的学问和思考不能令我们证知上帝;后果是灵魂不断地被此世间所缚。” 优波尼沙(Upanishads)〔注17〕说:“心念的纯正和清洁是观想和禅修必要的先决条件。” 行者内在和外在,都必须纯洁。 由持名和观想的修持,弟子开始自动地忆念上帝〔注18〕,也因此堪能看到内在的灵境。恋爱着上师的形体的人与上师盘结在一起,他忘掉了他的身体和世间的一切。 上师是永离生死的。一个意念专注于上师的形体的人──一个只爱上师,不爱他物的人──谁能令此人回转于红尘呢? 观想上师的形体,有很奇妙的福报。思念上师形体的人,会得到世间和超世间的荣耀与光荣。他们所有的欲望都得到满足。落入上师,他们成就了“证知上帝 第六节 巴 赞 “耳朵听的能力应该用于聆听音流。” 前二个灵修的方法(即持名和观想)修成后,此二法便引至第三个灵修方法,名叫巴赞。 修“持名”法圆成时,行者便能达致“观想”。当“观想”圆满时,“声音”便自动被醒起。圣者们称此修法为“巴赞”。 巴赞意指聆听内在的“声流”。圣者们亦称此法为“夏白德”瑜伽。此法的修习是灵魂或“灵魂的注意力”的修习。此“圣乐”是要经过“写勒”(即灵魂或灵体)才能听到。此修法唤起无始以来久睡的灵魂,而带给行者悦乐。 夏白德是通往“神的证知”(God-Realization)的金刚大道。经由此道,弟子到达主的殿廷,此殿廷即Sach Khand。于此处,行者便不会有任何障碍。他持续地聆听“夏白德”而常沉醉于其中。“负面的灵力”和“幻象”〔注19〕都远离“夏白德”而不敢经过此弟子的路。 “夏白德”真正是主的音乐,圣典中大大的强调聆听它。此法是歌颂主的荣耀的方法。它是不用弹的“乐章”。夏白德是“一”,而它示现于万物之中。它支持着整个宇宙。 心智是无法被控制的,便算你尝试上百万种普通的修持法门。过去的瑜伽士,用尽他们的方法都失败了。知识分子从哲理的讨论和严格的评论中,没有得到什么。隐士们的各种苦行,都是徒劳无功。学者们用尽他们的知识,但只靠知性和聪颖,他们不能摧伏“心智”。聆听“音流”,是唯一可控制心智的不贰法门。此外别无他法。 真正的智能是由修习“持名”和“巴赞”而得。圣乐永不休止地奏鸣。行者经由聆听它,而开始爱主。如是修习,才是真正的崇拜主。但要有上帝的旨意,我们始会在心中接纳它。 “夏白德”的宝藏,不能从阅读圣典中获得。书中只有“夏白德”的描述。我们可以读或听所有的圣典,但这并不等于上帝的名字底甜美的音乐。在“灵魂”还未接触到内在的“声音”时,它是无法知道“实相”的。正如鸟儿模仿别人的歌唱,但不知歌曲的意义。 “内在的乐曲”不停息地回响着,此“乐”是永恒的。虽然,日夜不断地,它在(每个人)内铃响着,我们还是依旧贫穷,我们得不到这个宝藏。它潜埋、隐藏在我们里面,但直至我们离开人世时,还不醒觉它的存在。我们永不在意于发掘此宝藏。只有当我们遇到一位上师,听从他的批示修持后,才能知道它,而解开物质和灵识的结。 要成功地修习巴赞,行者必须是一个完美上师的弟子。“声音”,只在上师的崇敬者(即弟子)内显现出来。当持名和观想修习圆成后,它才会出现。当弟子溶入“夏白德”,他便证入不能描述的真理。 我们怎样才能得到这“声音”呢?上帝是我们真主,在他的殿廷中,“圣乐”回响着。当弟子将他游荡的心静定下来,加上得到上师的帮助,得以接近Daswan Dwar即第十扇门,于此处他得钦“生命之甘露”。于此处上师降下“神祺”而“声音之流”乐鸣着,夏白德于是在行者身中示现。 聆听它,行者得以摧伏心意识,而身体的庙堂亦被升华。当心智聆听“夏白德”时,其悦乐令行者入神。一个将自己的意识跟“夏白德”连结一起的人,已经超越卡尔〔注20〕的控制范围,因此,他终止了无始以来的生死苦轮。神的名住于心中,他跟神调合,而灵魂溶入主内。 “我们在心中观想上师,在舌上有他的圣名,在眼里存着他的形象,在耳内鸣着圣曲。我们完完全全地整个人沉醉在记忆他之中。我们的心念和理性──它们的整个结构──完完全全的染在永恒地忆念他之中。此人在神的殿廷赢得荣耀和光荣,而实现了(人身的)人生的伟大使命。” 附注 〔注1〕读者可以比较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观世音菩萨所述耳根圆通,“反开开自性”的法门中“合流亡所”的境界。 〔注2〕新约圣经,路加福音第十二章三十三节。 〔注3〕The Tenth Gate即第十扇门,亦名达士温和(Daswandwar),其它九道门为眼睛、耳朵、鼻孔各两、嘴一个,和腹部下两孔。 〔注4〕读者可比较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卷九所述。 〔注5〕灵魂即英文soul字。Soul字我们有时译为灵体,有时译为灵魂。在此译本中,“灵体”跟“灵魂”互用,并无分别。 〔注6〕读者可比较永嘉大师证道歌中的“比来尘境未曾磨”。 〔注7〕原文是“dyed in the hues ofllis (gods )love”。 〔注8〕原文作“As we think so we become”。 〔注9〕新约圣经,马太福音第四章第四节。 〔注10〕指对神的爱。 〔注11〕即每天修习要准时而且不要间断。 〔注12〕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九中有类似叙述:“…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四肢忽然间同于草木。” 〔注13〕原文作:“Soul is of the essense of the Lord ”。 〔注14〕原文是:“As ye thind so ye decome ”。 〔注15〕于此处,读者可以比较佛教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注16〕译者按:读者可以比较禅坐者耽于禅悦。 〔注17〕优波尼沙是吠陀经之一部,论人与宇宙之关系。 〔注18〕如华教净土宗的行者,也有“不念自念”的境界。 〔注19〕幻象,原文是Maya,即幻象(illusion)、幻相的意思。 〔注20〕卡尔(Kal),是圣道(Sant Mat )用辞,意指魔王,在圣道中卡尔亦三界主。 第二章 死亡与活时修习死亡法 每个人终有一天要死亡的。无论人或权贵或贫穷,强健抑嬴病,没有能逃避死亡的。一切都要经过死亡的门。灵魂使用物质的身体后必须离开它。“你原本是尘土,必须回归于尘土”。每个人都知道他必有一天离开这个世界,只是他不能预知死亡的时刻。 我们因别人的死亡而感到悲恸。但事实上我们应关心自己的死期,对死后的生命作出准备。 我们死后要经过怎样的国度呢?我们要应付怎么样的人呢?这些问题必须仔细思考。圣典中有时会谈到这个问题,但我们不会去注意它,我们认为这些都是神话或童话,或者是一种劝善戒恶的一种手法罢了。事实上我们必须经过死亡之门,没有任何人能够例外的。圣保罗说:“死亡是我们必须克服的最后一个敌人”。对此,我们不应视而不见。 日常经验是当我们要到外国时,我们会作出种种准备并携带充足的金钱。我们安排旅行工具,如汽车、飞机或轮船等。我们会写一封信给住在这个国家的朋友,并会确定住在哪里。我们对这些世俗的事情是那么小心。除非安排的相当充分,否则我们不会远游。 但对于死后的旅程,它象达磨可斯(Damocles)的剑那样悬于我们的头上,而我们将必须在某一时期踏上此旅程的,我们却漠不关心。 我们是否有为这个旅程安排好食物(此食物即夏白德Shabd)呢?我们是否已找到一位有此旅程的亲身经历和体验的导师或上师来陪伴我们呢?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将会居留在什么地方呢? 我们对世事很是聪明,常常会作出妥善的安排,以便成功地执行,但对于无常而可能即将降临的死亡──无论我,我们是在童年、少年或老年──我们对此命运却全然无知。 第一节 死时和死后的情形 人们为了解开这个迷而不遗余力,理性的探讨失败了。对揭开这个秘密来说,有学问的人跟文盲同样地感到无助,原因是没有人从死后归来告诉我们死后的情形。这个念头,一次又一次在我们脑海中出现。 若果有人曾到死亡后的境界,然后回来讲述他的亲身经验,那是多么令人满意啊!我们只能猜测,但都徒劳无益。望远镜不能看到死后的境界,太空科技亦不能接触到这些境界。这些仪器和机器,只能让我们对物质的世界多一点了解。至于高级的灵境,它们是一点用处都没有的。 只有上师才能知道关于死亡的一切。在死亡时,家人和儿女,财富、家庭和肉身离开我们,只有完美的上师伴着弟子。因此他是我们唯一的真正的至交好友。 完美的上师是在星光境(ASTRAL)、理境(CAUSAL)和更高级纯灵境界的向导。所以圣典中强力地强调我们很需要这样的上师,及必须不断地在脑中时时紧念他。 死亡是毋须惧怕的。死亡只是一个名词,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着灵魂离开身体的现象。拋弃身体后,灵魂升上星光境、理境或更高灵境。这现象只不过是灵魂从粗糙感官中抽出和进入细致密微的境界。这不过是放弃现在使用的衣服,即肉身。这不是灭绝,我们死后还有生命,只是不能看到罢了。 者们已经解决了死亡的秘密。他们每天都离开肉身,而游于星光境和理境。亲近他们,便可以学到战胜死亡的方法。 圣者们曾经详尽地处理这个课题,他们描述经过死亡之门及战胜死亡的方法。采用此法,崇敬者亦能经过死亡之门,而处于死亡以外的灵境。他自主地离开和回到他的肉身,此时他的意识是完全清醒的,而他亦能清楚地记忆见到的境象。 只有那些死亡前曾越过高级境域的人始能了解“于活时死去”的意思。单靠知解是不能明白这个现象的。柏德士(plutarch)描述临死时的情形如下:“临死时,灵魂经验到的印象和经过的程序与已被印启入‘伟大的秘密’者的经验相同。” 依真上师的教导而修的人,每天死一次──在他还活着的时候。他们随意的进入上面的灵境,和回到肉身。 圣者们的教训中的一个利益,是令弟子以快乐的心境度过死亡之门,因而战胜死亡。这是所有被上师的恩典所福佑的弟子的切身经验,这并非空谈或一些经典中的预言。一个圣人之道的追随者,是不会惧怕死亡的。 一个人若学习在活时死去的艺术,他便停息了生死之轮。他对死亡一点恐惧都没有,因为他每天都经过死亡之门。所以圣者们颂扬在活时便经历死亡,和教导我们修习的方法。死亡是甜美的,若果行者能于活是死去。 这个身体是一个深不可测的灵的海洋。只有在活时便死的人,才能由此海洋中获得“超意识”的珍珠。这样的人即使他进入他身体的海洋只一次,便可寻回“超意识”的宝藏。否则,此宝藏是淹没不显的。 行者深深潜入此海洋和升上天空,高级灵境便成为他的居室,他亦会证知主的宝石。当我们仍然渴望(此世间的)生命,我们便不能得到这颗宝石。一个罕有的弟子得到主的恩典,得以活时便能死亡,而得到这颗宝石。若你想证知上帝,你必须于活时便能死去,因为你不死去,便不能达到他。当你仍然拥抱世俗的欲望,你便得不到“神的证知”。 一个在活时死亡的人得到永生。一个等视生死的人,亦已经脱离死亡。这种在活时死亡,是跟埋藏和焚化无关的,这是上师赐给他的弟子们的永恒的生命的一种境界或状况。 灵修的首要要素就是活时死亡,因为这样死亡后,灵魂才能真真正正的活着。在部份世上的人都不知道这个真法,因为它们害怕生时便死去。 在我们还没有超越死亡的领域之前,换言之,在我们还没有生于深致的高级灵境之前,我们是不能了知真正的生命的。 基督说:“……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上帝的国”。〔注1〕 但是这样的死,即在活时死亡,必须要上师的恩典始能得致,此外无他法。恋爱着主的人,由于生时死亡,长饮快乐和喜悦的酒。这是蒙受上师本人赐予“酒”的人的一个特权。 成就“活时死去”并非易事。此方法,由上师的恩典始能得到。一个已经摧伏心意识,停止了欲望与渴求,和已经摧灭我执的人,始能于活时死去。这并非像看来那么简单的,实行起来并不像谈论它那么容易。一个成就“活时死去”的人,必须放弃所有世间的欲望。若欲望还在侵扰着身体时,灵魂便不能离开它。 行者必须舍离身体和心智,始能于“活时死亡”。于修习时,当灵魂第一次离开这个泥造的壶(即身体)时,它必会经过“死亡之门”。放弃这个世界和属世的欲望,完完全全的对全助的上师降服吧,让你的灵魂升到高级灵境去。你必不会经历障碍。 这个在活时死亡究竟是什么呢?灵魂在身体的总部是眼中心,于此处它的能力之流散播于整个身体。修习活时死去时,不必停止呼吸。只要简单地用持名的方法将你的整个注意力收集到眼中心,这样会令感官得不到原动力,身体便会像尸体一样。换言之,粗糙的感官的功能应该停止,而微细的功能得以醒起,灵魂因而得以上升至深致的境界和看到此等境界的荣耀。 修习持名令身体所有的活动能量集中于眼中心;由观想注意力得以专注于此;由声流我们升上高级的灵境。当意识离身时,这便被称为活时死亡;此时行者离开身体的情形,跟死亡时灵魂离开身体的情形是一样的。 只有一点不同──行者跟他的肉身的联系并没有完全被折断。其中有一条银线,耶稣教的圣经中有提到此银线(silvereord)(传道书12:6)〔注2〕。借着此银线,我们可以自主地离开和返回身体,而同时保持着跟身体的连接。这样他便能在活时,看到死亡后的情形。他在星光境(astral)、理境(causl)和更高灵境旅行,而变得完全熟识这些境界。他能够跟这些境界中的居民会面和谈话。 安格上师对活时死亡的情形有很适当的描述。他说:“你要不用眼睛而能看,你要不用耳朵而能听,你要不用脚而能走。你要不用手和舌而能工作和说话。甚至于活时你必须死去。只有如此你才能听到神道和见到你的爱人。” 成就活时死亡是由于得到上师的恩典,常常听上师的讲道和修习圣名的成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渡过生命的海洋,完成人生的使命,而在神的宫廷得到赞美。只有弟子或敬虔者才会为永恒的悦乐而努力。换言之,他修习引致此悦乐的夏白德。这样的人了悟生死,和等视生死。这样的人是主的眷宠。 卡比尔对此表达得很是适当:“性灵是一颗很高的树。它的果实挂在天空,能够得到此果实的鸟儿是很罕见的。” 只有在活时死去的人始能品尝此种果实。所以,只要在有生之年,灵体还未完完全全离开身体,生死之轮便不会终止。 灵境是你灵魂的居室。一个人若是死亡,他的灵魂就不必要回到这个世界了。 活时死亡的境界,即是将意识和物质分开的境界,这是一个很高超的境界。这样的人悟明自我〔注3〕及其心意识,并且明白生命的奥秘。这样的境界,只有经由上师而得到主的恩典的人始能成就。 “整个世界的人在死亡之后还是不断地死亡,因为没有人经过真正的‘死亡’。我所经历的一个死亡令我永远不再会死。只要你在活时还不知道如何死亡,你就不会在生死之轮中得到自由。” 附注 〔注1〕新约圣经。 〔注2〕约翰福音第三。 〔注3〕新约圣经传道书第12章5:他永远的家。 第三章 爱的阶等 我们观察到在正常情况下,当我们听说某些东西是很好的,心中便会产生得到它的欲望。当我们与某人结伴,我们便跟他有所连紧,我们心中乐于与他在一起和常常见到他。一种跟这个人相连的感觉便产生了,而这个感觉发展成为一股爱之流。 爱好像生命的花园里面的“芳香之泉”。当跟我们的伴侣的连结变得强烈时,我们对他的挂念就变成爱;而心智的状态是我们不愿意分离。就算理智上强制不令见到这个人,但心智上已经无法抗拒地被吸引住。此时心智统治理性,而当这种感觉逐渐增强,就变得强壮到便算离开我们的伴侣,虽然只是片刻,也会令我们不安,而心智是不断地被他吸引住而渴望跟他在一起。 可是理性对心智仍然有些微的控制,此控制渐渐减弱而此感觉会变成强烈的爱。在此状况,恋爱者开始忘记自己,他已无心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心意。爱人跟他在一起时,他便感觉快乐,否则,他便如行尸走肉。他变得对所有人,包括他的亲戚和朋友都漠不关心,而理性对他的控制已完全消失了。恋爱者饮了从爱人底美眸而来的酒,因而醉倒。他对朋友和亲戚的意见毫不在乎,他的理性和心智已经完全失去分辨的能力。 爱的感觉普遍地存着。兽类、鸟类、昆虫类,而甚至植物和花朵都充满着爱。爱的火花令(一个被它吸引的)人沉醉。整个宇宙歌颂赞美它。没有一个心灵是完全没有爱的,所有生于世上的多少赋有上点点的爱。我们都靠它而存活,但那些行止不正的人有时会被它弱化。 爱是灵魂的一个性质,而且是我们天性所本有的,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好好地运用的。这个“一切快乐的海洋”在我们之内,而我们毋须花费一分钱便能得到它。只要灵魂离开世间的污秽和挂碍,真爱便会自然出现。 爱在每一个人之内,以原始的形式存在。神是爱,而灵魂是神的一部份;所以灵魂也是爱。但因为灵魂被心意识的覆盖物所掩埋着,爱也因此亦被掩埋着,我们必须移走这些覆盖物。 我们求得各种学识,必须遵循一些规律和原则。同样的,我们必须遵守某些纪律和法规,始能获得允许进入爱的学校。这些原则是必须严格遵守的。一个恋爱者必须放弃所有属世间的念头,放弃世间和超世间的诱人的事物,他必须全时间全神贯注于观想他的“爱人”(beloved)。 “当我内视时,我在内找到人类世代以来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所追求的东西。我们到处寻找了多少年代了,但只有在我们心中才能找到它。所以,你不应在外寻找你失去的爱人,你只有在你内心深处始能找到他。” 第一节 爱的四个必要条件 1、脑海中除了爱人之外不应有其它意念。 2、付出和回报或交易的态度不应存在。 3、所有恐惧都应排除。 4、恋爱者不应对任何人有敌意或憎恨。 这样的人永远不会忘,他们的“爱人”(真上师)永远都在他们身旁。 一个依据仪式的人,他的祷告是根据指定的姿势,但恋爱者的祷告一定是在忘我的状态(即是超越凡体的我或我执的状态。译按:庄子也提倡“坐忘”)。一个依据仪式的人会在祈祷前洗净手和脸;但恋爱者欲洗净他属世间的手。换言之,只要你还未摒除属世间的念头,你就不能思忆他。 布拉·萨(bulleh shah)用如下美丽的句子来表达同样的思想:“宗教传统是我们的奶妈;仪式和礼仪是母亲;但若我们希望得到真正的成就,只有灵修(即禅修的内修法)始可达致,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证知真理。” 没有爱,所有苦行和修习都是无意义的。知识和观想本身并不能引致成功,这类型的修习只是用来灌输爱的情操。若没有爱,所有禅修都是枯燥无用的。 所有意念和欲望都应从心意识中涤除,而此心意识便变成一个磨光亮的镜子。只要我们心中还怀抱着贪念和欲望,爱的脸便不会显现。只是经由爱,圣者们便得以(意识清醒地)跟主合一。换言之,如果还有一点自我意识,便不是真爱。 爱只知道如何付出。行者必须弃所有欲望、离开所有权利和名望,他必须成为某人的奴隶。这样就是爱。得到真的生命,就是整个人消失在爱中。行者必须在“爱人”中醒过来,而整个地溶入神内,这就是爱,这是牺牲的工作。见到“爱人”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行者必须用他自己的头颅来买这个道。 “如果你希望知道‘爱’,去圣人那里请教吧。如果你想知道你的心怎样失去控制,请教一位失去了心的人吧。” 爱首先在“爱人”心中产生。如果没有光,飞蛾是永不会扑过去的。爱在行者心中产生,是因为有神的恩典,而得到大大的幸运,然后他始能亲近圣者。南达士上师(Guru ram das)说:“关于那些拥有爱的财富的人,你们应该了解这是他的恩典所赐予的恩宠,这个实宝藏经由上师才能获得到。侍奉他是非常艰苦的;但这也是得到所有快乐的方法。这爱只赐给那些上帝亲自施以恩惠的人。” 正如电力潜伏在电池内,当用电路连起来时,便能照明一个很大的空间,同样地经由神或上师的恩典,爱的火花在求道者心中生起,而爱的力量便变得明显。 最必要的是,用持名和观想的修持,来唤醒我们对神的爱。我们重复这五个圣名时,我们对神的吸引力和爱便会增加。当恋爱者思忆他而变得完全的全神贯注于思念他时,神便赐予圣恩,将弟子的注意力转为虔敬。 灵修的第三部分是聆听夏白德、“名”或声流。神就是“夏白德”,而神亦是“爱”。所以,“夏白德”就是“爱”,当灵魂接触到“夏白德”时,“爱”便从内流出。 这是求道者为了接近神所必须走的路。但有时行者偶然凝视真上师的眼睛,爱之流更不可抗拒的进入行者心中。只要上师看行者一眼,便足以令行者升起强烈的爱;而不用经过交往,亲近和情感上的吸引等各种阶段。 爱的路象剑刃那么锋利和狭窄,只够空间让一个人走。于此处,上帝和崇敬者必须合而为一,而弟子一点点摇摆或疏忽都会引致他的失败。所以只有意志力坚强的人,得到神和上师的支持,而且全时间降服于“爱人”的膝下,始能跟随这个道。这么幸运的弟子,每一步都被带领着而不会跌倒。 爱是所有“证知真主”的修行方法中最有利和最有效率的。参玛士·他比士说:“如果道路是漫长的话,你应该乘上爱的翅膀来飞行。当你展开爱的翅膀时,你便不逐级而上了。 “你应该骑上爱的骏马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因为这头骏马是很敏捷的。这道路虽然有所起伏,但它会立即将你带到目的地。” 第四章 恋爱者 一个普通的崇拜者的境况优于一个沉溺世务的人。前者曾经习禅;为了避免掉进地狱之火而能升上天堂,他们做了很多善事,而且戒除恶行。可是一个隐士又优于一个崇拜者。因为隐士力求避免所有恶行,而单只希求与神冥合。这样的人为求天堂,已经牺牲了这个世界,他不断地崇拜上帝。 但恋爱者的境况又比隐士为优。恋爱者已登上了爱神的阶梯,在对神之爱里,他已经忘记了这个世界及未来的世界(即来生)。他不惧怕地狱也不冀求天堂,他只想走“爱人”带他走的道路。 世界真是牢狱啊。这个世界之后的世界(即来生),是我们欲望得到满足的地方。一个恋爱者一点都不在乎能得到这二个世界。 一个恋爱者以身作则,显示爱神的正确方法不在于遵守外在的(宗教)形式。不同宗教徒的教之间的争吵和争论,是因为胸怀狭窄和不能宽容。那些局限于只爱自己的家乡和国家的人,也是同样地胸襟不广。但一个于日常生活中允执爱的理想过于一切的人,才是真正跟随主的训诫,他是被主所爱护的。 一个人若实习苦行或(宗教)仪礼而不培养对主和主的孩子的爱,这样他便像一朵没有芬香的花,没有水的井,没有油的灯,或像看不见眼睛。这样的人,便算他们偶然也有一点灵性的光,但他们还是喜欢将关爱捆绑于世俗之中,而且他们的关爱会从一件事快速地移转到别的事去。 一个不尊随“爱”之道的人,不会在“主的宫廷”中得到荣耀。这样的人被困于世间的痛苦之中,与他有接触的人也是痛苦的。 “一个心中没有爱的人应该被视为一具只会走路的雕像。他像铁匠的抽风机,会呼吸空气但没有生命。” 没有对上师的虔敬,我们不能赢得“爱”。一个世欲的人不能了解这一点。只有那些心力专注的人才能分享;即是那些心和意念一致,而且有信心和虔敬的人。一个轻易出卖良心(换言之欺骗自己)的人,不能从爱之杯中饮用。踏上爱之道的是那些坚
本文档为【《圣者的哲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4167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9KB
软件:Word
页数:38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0-03-22
浏览量: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