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学转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笔谈)-第4篇

教学转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笔谈)-第4篇

举报
开通vip

教学转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笔谈)-第4篇    教学转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笔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将学生的生活与课程内容的革新结合在一起,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而与此相关需要着力研究的是,现实的生活内容如何转化为教学中学生的生活内容,怎样转化,转化为何种形态。  有人说,要把那些与学生生活没什么关系的枯燥的...

教学转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笔谈)-第4篇

 

 

教学转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笔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将学生的生活与课程内容的革新结合在一起,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而与此相关需要着力研究的是,现实的生活内容如何转化为教学中学生的生活内容,怎样转化,转化为何种形态。

  有人说,要把那些与学生生活没什么关系的枯燥的内容降低到最低限度。也有人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人的一生能用到几次?干嘛要学呢?对于这样的说法,有人反驳道,如何确定内容是与学生生活没关系的?即使与现在的生活没关系,那么,是否与将来的生活也没关系?又如何确认内容是枯燥的?爱因斯坦可以把深奥的相对论讲得很通俗、有趣,而有的教师却可能把本来有趣的东西讲得了无生趣。也就是说,课程内容要结合教学、结合教师的教学水平来谈,怎么能抽象地谈是枯燥的还是有趣的?义务教育阶段,能单纯以功利的“有用”或“没用”来确定学生应学的内容吗?

  关于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关系,在教学论史上就有争论,并且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赫尔巴特的观点与杜威的观点的针锋相对,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争论,以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种种争论都是因为只关注了学生的一种身份、一种角色,而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多种身份多种角色的综合体。如果我们认真思考的话,应该能够看到学生的多重特征,也应该能够意识到各种观点的片面性。学生既是儿童,又是要不断走向成人的人;学生既要被社会和成人来引导,又自主地生活和发展着;学生既承担着某种社会责任,又有自己当下的需要和追求,等等。因此,我们既要在教学活动的关系中去把握学生的特征及其生活,又要从学生自身的本体存在意义去把握课程内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因为关注到其中一个方面的价值和意义,而忽视或损害另一方面的意义和价值。重视学生多重身份和多种角色,重视学生的当下的和未来的生活,把学生当作是一个丰富立体的完整的人来看待,正是新课程的努力方向。因此,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并不在于与以往一切主张决裂,而恰恰是要在思维方式上克服以往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去构建学生完整的有意义的生活。

  从这样的思想出发,对于学生的生活,我们有以下的理解。

  第一,学生(这里特指中小学,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生活不是成人的生活,而是儿童的生活。既然是儿童的生活,那就是以儿童的眼光和儿童的经验方式实现的生活;既然是儿童的生活,就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儿童的生活,更不能轻视儿童生活的意义;既然教学主要是儿童的生活,那就要求从儿童的生活出发,或者以儿童所能够理解的生活作为教学的起点。既不能从成人的角度来轻视儿童的生活,也不能因为儿童终究要走向成人世界,而忽略其当下生活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提出课程要重视关注学生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习惯于把成人的需要径直地看作是儿童的需要,把成人的方式直接看作是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重视学科内容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却很少关注学生是否乐意接受。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因而对于这种情况,没有反思,没有批判,视为理所当然,不考虑儿童的需要,不从儿童的视野出发。重视学生的生活,意味着成人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来达致人类已达到的智慧水平,而不是从人类现有的智慧水平来轻视学生现有的生活。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加工方面,就要充分重视儿童生活的实际状况,即使是纯粹学科的内容,也要与儿童的生活寻求接合点。从课程内容的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来看,可通俗地看作是“由上至下”再“由下及上”的由人类经验的选择到由儿童的经验生长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由上至下的强制模式。

  第二,学生的生活也不同于未入学儿童的生活,更不能把学生的生活等同于未接受学校教育的其他儿童的生活。与未入学的其他儿童相比,学生的生活是立足于现实,而自觉走向未来广阔生活的生活。因此,学生的生活就不只是停留于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自发的生活,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实现的生活,是主动创造的生活,是超越了学生个体感觉范围之外的更为广阔的生活。显而易见,课程内容的选择不能仅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的(尤其是日常的、无反思的)生活,而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以人类已有的最有价值的认识和发展成果来引导、提升学生的现有生活。每个人都在生活,但生活的内容与质量却不完全相同。学生的生活与未入学儿童相比,其高质量和丰富的内容,就在于其有自觉的教学活动的引导。

  第三,学生的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变化,不是由儿童的自然成长而实现的,而是经由教学活动自觉实现的。这种自觉实现的生活,无论是在空间、时间还是变化的速度上,都是自然的或自发的生活所难以企及的。新课程所提出的与学生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的思想,就集中体现了这种自觉。它要求学生的生活既要有人类历史经验积淀的引导,又要自觉地与现实的变化相联系。在这里,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师生共同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学生的生活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学校中、在课堂上学生的生活状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活泼的还是沉闷的,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体验或生活状态从根本上影响着他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例如,喜欢体育运动,谈论体育比赛是学生经常的话题。但是,在课堂上谈论体育比赛与他们私下谈论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1986年中日围棋擂台赛,聂卫平还剩下5位日本对手,见诸多种报纸的记者评论说,聂卫平对每位对手取胜的可能性都是1/2,所以聂卫平取胜的可能性应该是1/2。这个估计的结果正确吗?聂卫平获胜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呢?对围棋感兴趣的学生往往会展开争论。实际上,这是一个关于概率逻辑的非常好的实例。如果运用概率逻辑进行乘方运算,就可以正确地计算出聂卫平取胜的可能应该是1/2的5次方,等于1/32而不是1/2。如果将类似的实例引入教学的话,它不仅能够将教学与现实的生活相联系,而且可以提升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当然也能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自主投入的活动,使教学生活成为学生的愉快的生活体验。

  总之,现实的有意义有活力的学生生活的实现,需要对教学活动、对学生生活的意蕴有一个全面的理解。2

 

-全文完-

本文档为【教学转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笔谈)-第4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杨树之佳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KB
软件:Word
页数:5
分类:互联网
上传时间:2023-11-27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