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田坎系数测算方案

四川田坎系数测算方案

举报
开通vip

四川田坎系数测算方案四川省第二次土地调查耕地田坎系数测算方案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二次土地调查办公室2008年10月8日目录TOC\o"1-3"\h\z\u1田坎系数测算概述11.1耕地与田土坎11.2田坎系数的基本概念21.3四川省田坎系数测算及应用工作内容21.4四川省田坎系数测算范围3HYPER2田坎系数测算的影响因素42.1地貌类型42.2地面坡度42.3耕地利用方式53田坎系数样方取样综合区划53.1四...

四川田坎系数测算方案
四川省第二次土地调查耕地田坎系数测算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二次土地调查办公室2008年10月8日目录TOC\o"1-3"\h\z\u1田坎系数测算概述11.1耕地与田土坎11.2田坎系数的基本概念21.3四川省田坎系数测算及应用工作内容21.4四川省田坎系数测算范围3HYPER2田坎系数测算的影响因素42.1地貌类型42.2地面坡度42.3耕地利用方式53田坎系数样方取样综合区划53.1四川省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特点53.2样方区划的原则73.3综合区划的分区方法83.4四川省综合区划取样分区84田坎系数样方布设方案PAGEREF_Toc124.1总体原则134.2样方数量的确定134.2.1川西平原区样方数量的确定144.2.2盆地丘陵、低山区样方数量的确定154.2.3盆周山地区样方数量的确定174.2.4川西南山地区样方数量的确定184.2.5川西北高山、高原区样方数量的确定194.3样方的空间分布204.4样方面积的确定27HYP5样方测量方法与数据处理275.1样方测量方法选择275.2样方施测的基本要求28HYPERLINK\l"_Toc2(1)样方施测的精度要求28(2)坐标系28(3)施测样方的选择28(4)样方施测的主要内容29(5)样方编号305.3样方数据处理、统计与提交30(1)样方数据处理PAGEREF_Toc211681230\h30(2)田坎系数统计315.4成果整理316田坎系数测算的检查验收32HYPERL6.1成果资料检查326.2田坎系数样方检查327田土坎系数测算的主要成果33HYPERLINK\l"_Toc211681237"7.1市(州)级样方施测的主要成果337.2省级田土坎系数测算的主要成果348样方选点的调整349工作安排359.1职责分工359.2时间安排36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1四川省田坎系数样方布设检索表PAGEREF_Toc237附表2样方田坎系数测算表41附表3县耕地田坎系数样方汇总表43附表4田坎系数表\h44附表5县(市、区)样方布设检索表45附表6县(市、区)田坎系数样方选布点意见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46附表7四川省市(州)及县(市、区)样方分布汇总表47四川省第二次土地调查耕地田坎系数测算方案1田坎系数测算概述耕地田坎系数测算是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尤其是农村土地调查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其目的是测算出耕地调查图斑中田坎面积占耕地图斑面积(扣除其他线状地物面积后)的比例,保证耕地面积调查的准确性。四川省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地块分布破碎,田坎多而曲折,采用中小比例尺(1:10000)调查难以直接调查出田坎数量和面积,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在土地利用综合区划的基础上,确定耕地田坎系数测算的样方布设方法、样方测量方法和样方数据统计方法等,对于提高四川省耕地调查的精度,确保第二次土地调查耕地面积的准确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1耕地与田土坎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田坎是指耕地中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的地坎。耕地中宽度≥1.0m(南方,四川省适用)固定的沟渠、道路分别按沟渠、道路调查统计。耕地和田土坎是不可分割的,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耕地和田土坎是两个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1.2田坎系数的基本概念四川省耕地中宽度≥1.0m的田土坎数量多,密度大,在1:10000比例尺图上很难表示出来。因此,《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规定,地面2°以上的坡耕地,田土坎不调查,耕地和田土坎在调查图上用耕地图斑表示。在土地调查统计中,田土坎系数是指耕地图斑中田土坎面积所占耕地图斑面积的比例。耕地图斑的田土坎系数大小,由所处在的地貌类型、坡度级、耕地类型决定。耕地田坎系数测算方法:首先划分地貌-土地利用类型区,然后在地貌-土地利用类型区内按照坡耕地类型选取耕地样方,最后实地测量样方内的耕地和田土坎及其他非耕地面积,即得到样方田坎系数:田坎系数=田坎面积合计/(样方面积-其他线状地物面积合计)×100%同一个坡耕地类型组内的若干个样方田土坎系数加权平均,即得到某个地貌-土地利用类型区内的某个坡耕地类型组的田土坎系数。1.3四川省田坎系数测算及应用工作内容(1)制定田坎系数测算及应用工作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2)分析研究四川省地形地貌及土地利用特征,确定田坎系数样方布设分区;(3)在样方布设分区的基础上,划分样方的坡耕地类型组;(4)根据四川省坡耕地的分布的现状,确定每个坡耕地类型组样方数量、大小及位置分布;(5)田坎系数样方实地测量;(6)田坎系数样方实地测量的监督检查;(7)田坎系数样方数据处理;(8)田坎系数分组、分区汇总;(9)编制全省田坎系数应用方案;(10)成果整理:编制样方分区图、样点分布图,编制田坎系数分区图表,编写总结报告、分析报告;(11)检查验收。1.4四川省田坎系数测算范围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的要求,耕地分5个坡度级(上含下不含,表1),坡度≤2°的视为平地,不测算耕地田坎系数;坡度>2°的,分为梯田和坡地两类,按不同坡度级分别测算田坎系数。表1耕地坡度分级及代码坡度分级≤2°2°~6°6°~15°15°~25°>25°坡度级代码ⅠⅡⅢⅣⅤ根据四川省实际情况,由于高山高原区地二次土地调查比例尺为1:50000,坡度≤2°耕地的田坎无法上图,因此针对该区域的特殊情况,增加测算坡度≤2°耕地的田坎系数。不同比例尺调查区的基本要求如下:1:2000及更大比例尺调查区:所有坡度级的耕地不测田坎系数,田坎全部实地调查(测绘);1:5000调查区:2°以上的坡耕地田坎系数由省统一测算;小于或等于2°的耕地不测田坎系数;1:10000调查区:2°以上的坡耕地田坎系数由省统一测算;小于或等于2°的耕地不测田坎系数;1:50000调查区:0°以上的坡耕地田坎系数由省统一测算(因为小于或等于2°的耕地田坎无法上图)2田坎系数测算的影响因素影响耕地田坎系数的因素很多,包括调查区耕地分布区域的地形地貌类型(特征)、地面坡度状况、耕地利用方式(梯田或坡地)、母质与土壤类型、、田块规模(面积大小)和种植方式、耕地垦殖水平和开发利用程度等,主要影响因素有:2.1地貌类型不同地貌类型其地势、坡形、海拔高度不同,是影响耕地田坎系数的自然因素之一。按照四川农业地貌区划可划分为山地、丘陵、平原(平坝)等类型。山地、丘陵区的耕地田坎数量多,分布密集,田坎系数相对较大;平原区耕地分布集中连片,田块面积大,田坎系数相对较小。在考虑地貌类型对耕地田坎系数的影响时,主要体现在样方取样综合区划的分区上,一级分区主要考虑大的地貌组合的影响,二级分区主要考虑一级区内具体地貌类型和行政区划的影响。2.2地面坡度耕地中田块面积大小及田坎的高度、宽度,与所处在的地面坡度直接相关,地面坡度对田坎系数影响最大。坡度对田坎系数的影响,基本上呈正相关,即坡度越大,田坎系数越大,坡度越小,田坎系数越小。2.3耕地利用方式同一区域耕地的不同利用方式,对田坎系数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同一坡度级的梯田和坡地田坎系数具有明显差异。按本次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要求,耕地利用方式按梯田、坡地两类划分。根据四川梯地面积少分布零星实际情况,把2°以上水浇地和旱地中的梯地统一归入坡地处理。综上所述,根据已有的对典型地区样方实测的研究结果,按照对耕地田坎系数的影响程度、相关性大小、实施的难易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结合本次土地调查耕地田坎系数测算的要求,确定对田坎系数有重大影响、相关性显着并且容易实施的“地貌—土地利用类型(分区)”、“耕地坡度级”和“耕地利用方式”等三类因素作为田坎系数测算样方选取的必选因素。首先按地形地貌类型相似性、耕地分布特征进行分区,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地面坡度等级和耕地利用方式(梯田、坡地类型)进行分组,然后均匀布设样方,实测样方田坎及其他非耕地面积,计算、统计系数。3田坎系数样方取样综合区划3.1四川省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特点由于土地资源的形成及利用特性是由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很强的地域性,因此土地资源的形成及利用特性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规律。土地资源的利用,尤其是农业利用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四川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全省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地势总格局,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平原(河谷平原、扇形平原)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具有地势平坦,水、热条件充沛,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土地垦殖率高等特点。丘陵(低丘、中丘、深丘)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和东部,海拔小于800米,高差在20—200米之间。丘陵区地势起伏多变,微地貌类型复杂,水、热条件充沛、土地垦殖系数较高,是四川省的传统农业区,主要的粮油生产基地。但耕地后备资源少,水利设施严重不足,土地质量等级较低,土层浅簿,旱坡地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较大。山地(低山、中山、高山)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川西和川南一带,由于分布范围广,气候的地域分异十分显着,土地质量等级低,地面坡度大,地块破碎,土地生产力较低,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四川农、林、牧综合发展区。高原主要分布于西部。海拔高,自然条件最差,由于气温较低,日照时间长,降水量少,昼夜温差大,不适宜农作物生长,农业发展相对落后,是四川省最主要的牧业发展区。根据四川省2004年坡耕地调查统计,全省耕地面积9019.7万亩,≤2°的耕地1469.4万亩,占总耕地比重16.29%,其中,川西北高山高原区≤2°的耕地20.7万亩,占总耕地比重2.29%;2-6°的耕地1558.0万亩,占总耕地比重17.27%;6-15°的耕地3155.2万亩,占总耕地比重34.98%;15-25°的耕地2161.4万亩,占总耕地比重23.96%;>25°的耕地655.7万亩,占总耕地比重7.49%(见表2、表3)。全省>2°的坡耕地7550.3万亩,其中,2-6°的坡耕地占全省坡耕地的18.44%;6-15°的坡耕地占全省坡耕地的40.13%;15-25°的坡耕地占全省坡耕地的29.58%;>25°的坡耕地占全省坡耕地的11.86%(见表4)。表2四川省坡耕地面积统计表单位:万亩政区年代耕地合计≤2°>2°坡地及梯田2-6°6-15°15-25°>25°面积面积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四川省20049019.71469.47550.3505.21052.81905.91249.31731.3430.1578.197.6表3四川省坡度耕地比重表(占总耕地比例)单位:﹪行政区年代全省耕地≤2°>2°坡地及梯田2-6°6-15°15-25°>25°比例比例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四川省200410016.2983.715.6011.6721.1313.8519.194.776.411.08表4四川省坡度耕地比重表(占>2°耕地比例)单位:﹪行政区年代全省>2°耕地坡地及梯田2-6°6-15°15-25°>25°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四川省20041006.3612.7625.4314.8322.476.559.452.153.2样方区划的原则田坎系数测算样方取样综合区划应按耕地分布、地形地貌相似性等特征,遵循地貌组合相似性原则和土地利用类型相似性原则进行分区。(1)地貌组合相似性原则:地貌类型的差异是产生自然地理环境和土地资源特性分异的主导因素。同一分区内,自然环境基本相似,其主导因素是地貌组合。在同一区内,由地貌类型的差异引起的气候、植被、土壤和土地利用等条件的变异最小,而不同分区之间的变异则较大。(2)土地利用相似性原则:同一分区内,土地利用结构相似,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土地资源的优势与问题、改良利用方向相似,而不同分区之间则呈现明显差异。(3)在进行取样综合区划时,为便于具体实施,可考虑大区(一级区)和亚区(二级区)划分尽可能保持县级行政单位的完整性。3.3综合区划的分区方法依据上述综合区划的原则,以耕地分布的主要地貌类型作为分区的主导因素,对四川省辖区进行分区,首先划分出综合区划取样大区(一级区)。由于大区(一级区)划分综合考虑的是大的地貌组合,在同一大区内仍分布有不同的地貌类型(二级区),而在不同的地貌类型(二级区)内其耕地分布和利用方式上仍然存在差异,其耕地田坎系数差异也比较明显。如在川西平原水田农业区内的平坝与台地两种地貌类型区内的耕地田坎系数就存在明显的差别。因此,在大区划分的基础上,还应根据一级区内具体情况,结合县级行政区划和主要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特点划分不同的取样亚区(二级区)。分区命名采用综合连续命名法。大区(一级区)名为“地理方位+地貌组合类型+土地利用”,以罗马数字表示区号(如I、II…….等);亚级(二级区)以“行政区划范围”命名,以罗马字配合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I-A、II-B等)。3.4四川省综合区划取样分区按照综合区划的原则、依据和方法,结合四川省地形地貌、耕地分布特征,全省共分为5个大区(一级区),各大区内再根据具体的特点续分为14个取样亚区(二级区)。各大区、取样亚区的名称、地貌类型、坡耕地面积比重及所包括的主要行政区划见表5、表6。表5四川省坡耕地结构统计表单位:﹪地貌分区(一级区)全省耕地比例全省坡耕地比例坡地及梯田(>2°坡耕地比例)2-6°6-15°15-25°>25°Ⅰ川西平原区17.289.523.123.891.750.75Ⅱ盆地丘陵低山区56.4260.6413.1427.0815.944.74Ⅲ盆周山地区14.9217.470.995.126.864.50Ⅳ川西南山地区8.148.751.053.153.261.29Ⅴ川西北高山、高原区3.233.630.811.021.220.58全省合计10010019.1240.2629.0311.59(1)川西平原区(Ⅰ)川西平原水田农业区位于四川东部盆地的西部,介于龙泉山脉以西,龙门山系以东,江油市区以南,乐山市五通桥以北。该地貌以平坝为主,占该区面积的47%;次为山地,占31.2%;丘陵(含台地)最少,只占21.3%。按地貌类型,该区续分为3个亚区(二级区):成都亚区(Ⅰ-A)、绵阳-德阳亚区(Ⅰ-B)、乐山-名山亚区(Ⅰ-C),见表6。(2)盆地丘陵低山区(Ⅱ)盆地丘陵区位于四川盆地底部,介于龙泉山以东,方斗山以西,峨眉山和大娄山以北,剑门山、观面山一线以南。行政区划上,包括内江、遂宁、自贡、南充、广安等5个市的全部县(市、区),乐山、眉山、宜宾、泸州、绵阳、广元等6市的部分县(市、区)和德阳的中江县及成都市的金堂县。这一区域是全省人口最多,耕地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区。根据区内地貌条件差异,在该区续分为4个亚区。分为广安-达川亚区(II-A)、内江-南充亚区(II-B)、自贡-泸州亚区(II-C)、巴中-剑阁亚区(II-D),见表6。(3)盆周山地区(Ⅲ)盆周山地农林交错区位于四川盆地周边山地,包括北部及南部两部分山地。北部山地介于岷山山系以东,剑阁、旺苍、巴中、通江一线以北;南部山地介于高县、屏山一线以南,二郎山以东,泥巴山以北,四姑娘山以南。该区地貌以山地为主,有小部分平坝及丘陵。按地貌类型,该区续分为3个亚区(二级区),即广元-万源亚区(Ⅲ-A)、屏山-叙永亚区(Ⅲ-B)、雅安-沐川亚区(Ⅲ-C),见表6。(4)川西南山地区(Ⅳ)川西南山地区位于省境的西南部,四川盆地、川西北高山高原与云贵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介于泥巴山以南,大凉山以西,锦屏山以东。该区地貌以山地为主。本区位于行政区划上,包括攀枝花市全部5个县(区);凉山州除干洛县以外的所有县(市);该区共划分为2个亚区。即:攀枝花-西昌亚区(Ⅳ-A)、会理-昭觉亚区(Ⅳ-B),见表6。(5)川西北高山、高原区(Ⅴ)本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川西北高山高原地区。该区地貌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分别占86.2%和13.8%。行政区划上包括阿坝州、甘孜州全境,幅员面积23880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0.97%,是全省幅员面积最大,但人口和耕地最少的土地利用区。根据区内各区域在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土地利用方向上的差异,划分为2个亚区。即:马尔康-康定亚区(Ⅴ-A)、若尔盖-甘孜亚区(Ⅴ-B),见表6。表6四川耕地田坎系数测算综合区划取样分区检索表一级区名二级区名所包含的市州及县(市、区)I、川西平原区I-A成都亚区成都市除金堂县以外的1个县、市、区全部范围I-B绵阳-德阳亚区绵阳市:涪城区、游仙区、安县、江油市德阳市:旌阳区、广汉市、罗江县、什邡县、绵竹县共9个县(市、区)I-C乐山-名山亚区乐山市:市中区、五通桥区、沙湾区、夹江县、峨眉山市眉山市:青神县、彭山县、东坡区、丹陵县、、洪雅县雅安市:名山县共11个县(市、区)I区合计39个县(市、区)II、盆地丘陵低山区II-A广安、达川亚区广安市:邻水县、华蓥市达州市:通川区、达县、大竹县、开江县、宣汉县共7县(市、区)II-B内江-南充亚区内江市:全市5县(市、区)资阳市:简阳县、乐至县、安岳县、雁江区遂宁市:全市5县(市、区)南充市: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西充县、蓬安县、营山县、南部县广安市:广安县、岳池县、武胜县绵阳市:三台县、盐亭县德阳市:中江县成都市:金堂县眉山市:仁寿县乐山市:井研县达川市:渠县共31县(市、区)II-C自贡-泸州亚区自贡市:全市6县(区)泸州市:江阳区、龙马滩区、泸县、合江县、纳溪县宜宾市:翠屏区、宜宾县、长宁县、江安县、南溪县乐山县:犍为县共17县(市、区)II-D巴中-剑阁亚区巴中市:巴州区、平昌县南充市:阆中市、仪陇县广元市:剑阁县、苍溪县绵阳市:梓潼县共7个县(市)II区合计62县(市、区)续表6四川耕地田坎系数测算综合区划取样分区检索表III.盆周山地区III-A广元-万源亚区绵阳市:北川县、平武县广元市:市中区、元坝区、朝天区、青川县、旺苍县巴中市:通江县、南江县达州市:万源市共10县(市、区)III-B屏山-叙永亚区泸州市:古蔺县、叙永县宜宾市:兴文县、珙县、筠连县、高县、屏山县共7县III-C雅安-沐川亚区雅安市:雨城区、荥经县、天全县、芦山县、宝兴县、汉源县、石棉县乐山县:沐川县、马边县、金口河区、峨边县凉山州:甘洛县共12县(市、区)III区合计29县(市、区)IV.川西南山地区IV-A攀枝花-西昌亚区攀枝花市:所属全部5县(区)凉山州:西昌市、德昌市、盐源县、冕宁县、木里县共10县(市、区)IV-B会理-昭觉亚区凉山州:越西县、喜德县、美姑县、昭觉县、金阳县、布拖县、普格县、宁南县、会理县、会东县、雷波县共11县IV区合计20县(市、区)V.川西北高山、高原区V-A马尔康-康定亚区阿坝州:南坪县、松潘县、黑水县、茂县、汶川县、理县、马尔康县、小金县、金川县甘孜州:丹巴县、道孚县、康定县、泸定县、雅江县、九龙县、稻城县、乡城县、得荣县、巴塘县、白玉县共20县V-B若尔盖-甘孜亚区阿坝州:若尔盖县、红原县、阿坝县、壤塘县甘孜州:色达县、炉霍县、甘孜县、新龙县、理塘县、德格县、石渠县共11县V区合计31县总计5区14亚区181县(区、市)4田坎系数样方布设方案根据四川省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特点和耕地分布状况,在综合区划进行分区(一级区、二级区)的基础上,再在区内按不同坡度级(2~6°、6~15°、15~25°、>25°)和耕地类型(梯田、坡地)进行分组(川西北高山高原区增加≤2°坡度级),确定基本取样单元,完成样方布设。4.1总体原则(1)样方布设数量:按国家规程规定,要求保证每个坡耕地类型组的有效样方数量不少于30个,考虑到田坎系数统计的需要和样方选择可能出现的代表性不够的问题,实际选取和施测的样方数量应大于35个,以保证有效样方数量满足要求(由于部分亚区内个别耕地类型组样方数量实际无法满足要求,可考虑以大区为单元尽量满足最小有效样方数量要求);坡耕地类型组所处在的二级区域耕地面积越大,布设的样方数量越多。在具体布设样方时,还应考虑行政区划的因素,使一个县级行政单位内同坡度级、同耕地类型组样方数量相对均衡,所以在实际布设样方时作了适当调整。(2)样方布设位置:样方布设和选择时,坚持样方的代表性、典型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相统一的原则。确定样方空间位置时,需考虑样方空间分布的均匀性和代表性。尤其是在同一县级行政单位内,各坡度级的样方数量应考虑在不同地貌类型区(平坝、丘陵、山区)内空间分布相对均衡。(3)样方面积大小:2°~6°(含川西北高山高原区≤2°)、6°~15°、15°~25°、>25°四个坡度级分别不小于20、15、12、6亩。4.2样方数量的确定根据国家规程结合四川省地形地貌及土地利用实际情况,全省拟布设样方共6000个,其中川西平原区866个,盆地丘陵、低山区3014个,盆周山地区1293个,川西南山地区530个,川西北高山、高区297个(其中含≤2°坡度级样方39个)。全省耕地面积9019.7万亩(2004年坡耕地调查统计),其中2°以上的坡耕地7550.3万亩,全省平均每万亩坡耕地布设样方0.8个。各级地貌类型区、坡耕地类型区占全省耕地面积的比例见表7,各级地貌类型区、坡耕地类型区的样方分布情况见表8。表7四川省坡耕地类型结构统计表单位:﹪地貌分区(一级区)全省坡耕地2-6°6-15°15-25°>25°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Ⅰ川西平原区9.520.912.212.071.821.390.360.660.10Ⅱ盆地丘陵低山区60.643.689.4617.199.9012.453.493.570.90Ⅲ盆周山地区17.470.450.542.672.464.412.453.381.12Ⅳ川西南山地区8.750.510.542.480.673.000.261.250.04Ⅴ川西北高山高区3.630.810.001.020.001.220.000.580.00全省合计100.006.3612.7625.4314.8322.476.559.452.15表8四川省田坎系数样方布设统计表单位:个地貌分区(一级区)样方数≤2°2-6°6-15°15-25°>25°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Ⅰ川西平原区8661391761731521304749Ⅱ盆地丘陵低山区301425145475553655422218458Ⅲ盆周山地区12931239719519225519519442Ⅳ川西南山地区530737091721323557Ⅴ川西北高山高原区297363712750750350全省合计600036365779912899521146499519100注:Ⅴ川西北高山高原区为1:50000比例尺调查区4.2.1川西平原区样方数量的确定川西平原区(一级区)耕地面积1555.9万亩(2004年坡耕地调查统计),其中≤2°的耕地841.5万亩;2°以上的坡耕地714.4万亩,占全省坡耕地面积的9.52%,共设定样方866个。成都亚区、绵阳-德阳亚区、乐山-名山亚区坡耕地(2°以上)占全省坡耕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44%、3.61%、3.46%,设定样方分别为234个、319个、313个。亚区内坡耕地类型组样方数最多80个样方,最小5个样方;一级区内坡耕地类型组样方数最多176个样方,最小47个样方。部分取样组所处在区域耕地面积比例小,无法满足最小有效样方数,用相邻区域同坡度级、同耕地类型田坎系数代替。坡耕地类型组所处在区域耕地面积比例及样方分配数量见表9、表10。表9川西平原区坡耕地类型结构统计表单位:﹪地貌分区(二级区)合计2-6°6-15°15-25°>25°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Ⅰ-A成都亚区2.440.310.560.540.370.490.070.080.02Ⅰ-B绵阳-德阳亚区3.610.320.790.950.850.460.120.120.01Ⅰ-C乐山-名山亚区3.460.280.870.570.590.450.170.460.06一级区合计9.520.912.212.071.821.390.360.660.10表10川西平原区田坎系数样方布设统计表单位:个地貌分区(二级区)合计2-6°6-15°15-25°>25°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Ⅰ-A成都亚区234445147414056Ⅰ-B绵阳-德阳亚区31947638064451010Ⅰ-D乐山-名山亚区31348624647453233一级区合计866139176173152130474904.2.2盆地丘陵、低山区样方数量的确定地丘陵、低山区耕地面积5088.9万亩(2004年坡耕地调查统计),其中≤2°的耕地523.1万亩;2°以上的坡耕地4565.8万亩,占全省坡耕地面积的60.64%,共设定样方3014个。广安-达川亚区、内江-南充亚区、自贡-泸州亚区、巴中-剑阁亚区坡耕地(2°以上)占全省坡耕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6.73%、32.68%、13.29%、7.94%,设定样方分别为401个、1518个、657个、438个。亚区内坡耕地类型组样方数最多448个样方,最小9个样方;一级区内坡耕地类型组样方数最多755个样方,最小58个样方。部分取样组所处在区域坡耕地面积比例小,无法满足最小有效样方数,用相邻区域同坡度级、同耕地类型组样方田坎系数代替。坡耕地类型组所处在区域耕地面积比例及样方分配数量见表11、表12。表11盆地丘陵低山区坡耕地类型结构统计表单位:﹪地貌分区(二级区)合计2-6°6-15°15-25°>25°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II-A广安-达川亚区6.730.210.941.031.761.360.660.660.10II-B内江-南充亚区32.682.065.2711.082.768.570.672.170.09II-C自贡-泸州亚区13.291.112.593.202.601.611.220.460.50II-D巴中-剑阁亚区7.940.300.661.882.770.910.940.280.21一级区合计60.643.689.4617.199.9012.453.493.570.90表12盆地丘陵低山区田坎系数样方布设统计表单位:个地貌分区(二级区)合计2-6°6-15°15-25°>25°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II-A广安-达川亚区401355750957540409II-B内江-南充亚区151812724844818334769879II-C自贡-泸州亚区6576011115213482642727II-D巴中-剑阁亚区438293810512450493013一级区合计3014251454755536554222184584.2.3盆周山地区样方数量的确定盆周山地区耕地面积1345.7万亩(2004年坡耕地调查统计),其中≤2°的耕地28.9万亩;2°以上的坡耕地1316.8万亩,占全省坡耕地面积的17.47%,共设定样方1293个。广元-万源亚区、屏山-叙永亚区、雅安-沐川亚区坡耕地(2°以上)占全省坡耕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7.18%、6.86%、3.43%,设定样方分别为510个、465个、318个。亚区内坡耕地类型组样方数最多122个样方,最小17个样方;一级区内坡耕地类型组样方数最多255个样方,最小42个样方。部分取样组所处在区域耕地面积比例小,无法满足最小有效样方数,用相邻区域同坡度级、同耕地类型组样方田坎系数代替。坡耕地类型组所处在区域耕地面积比例及样方分配数量见表13、表14。表13盆周山地区坡耕地类型结构统计表单位:﹪地貌分区(二级区)合计2-6°6-15°15-25°>25°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Ⅲ-A广元-万源亚区7.180.120.211.191.142.120.731.560.11Ⅲ-B屏山-叙永亚区6.860.210.130.860.971.271.540.940.95Ⅲ-C雅安-沐川亚区3.430.120.210.620.351.020.180.880.06一级区合计17.470.450.542.672.464.412.453.381.12表14盆周山地区田坎系数样方布设统计表单位:个地貌分区(二级区)合计2-6°6-15°15-25°>25°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Ⅲ-A广元-万源亚区5104544787912252900Ⅲ-B屏山-叙永亚区46542176775671045142Ⅲ-C雅安-沐川亚区318363650386639530一级区合计129312397195192255195194424.2.4川西南山地区样方数量的确定川西南山地区耕地面积734.2万亩(2004年坡耕地调查统计),其中≤2°的耕地75.8万亩;2°以上的坡耕地658.4万亩,占全省坡耕地面积的8.75%,共设定样方530个。攀枝花-西昌亚区、会理-昭角亚区坡耕地(2°以上)占全省坡耕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3.27%、5.48%,设定样方分别为236个、294个。亚区内坡耕地类型组样方数最多90个样方,最小14个样方;一级区内坡耕地类型组样方数最多132个样方,最小35个样方。部分取样组所处在区域耕地面积比例小,无法满足最小有效样方数,用相邻区域同坡度级、同耕地类型组样方田坎系数代替。坡耕地类型组所在区域耕地面积比例及样方分配数量见表15、表16。表15川西南山地区坡耕地类型结构统计表单位:﹪地貌分区(二级区)合计2-6°6-15°15-25°>25°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Ⅳ-A攀枝花-西昌亚区3.270.270.340.740.380.910.150.460.03Ⅳ-B会理-昭觉亚区5.480.240.191.750.292.090.110.800.01一级区合计8.750.510.542.480.673.000.261.250.04表16川西南山地区田坎系数样方布设统计表单位:个地貌分区(二级区)合计2-6°6-15°15-25°>25°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Ⅳ-A攀枝花-西昌亚区23638353535422130Ⅳ-B会理-昭觉亚区29435355637901427一级区合计5307370917213235574.2.5川西北高山、高原区样方数量的确定川西北高山、高原区调查主比例尺为1:50000,因调查比例尺太小,耕地分布破碎,≤2°耕地中的地坎不能调查上图,5个坡度级均要测算田坎系数。川西北高山、高原区极少梯田耕地类型,只测算坡地田坎系数。川西北高山、高原区耕地面积291.3万亩(2004年坡耕地调查统计),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63%,共设定样方297个。马尔康-康定亚区、若尔盖-甘孜亚区耕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52%、1.11%,设定样方分别为177个、120个。亚区内坡耕地类型组样方数最多40个样方,最小2个样方;一级区内坡耕地类型组样方数最多75个样方,最小3个样方。部分取样组所在区域的耕地面积比例小,无法满足最小有效样方数,用相邻区域同坡度级、同耕地类型组样方田坎系数代替。坡耕地类型组所在区域耕地面积比例及样方分配数量见表17、表18。表17川西北高山、高原区坡耕地类型结构统计表单位:﹪地貌分区(二级区)合计≤2°2-6°6-15°15-25°>25°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Ⅴ-A马尔康-康定亚区2.520.000.400.000.730.000.890.000.500.00Ⅴ-B若尔盖-甘孜亚区1.110.000.410.000.290.000.330.000.080.00一级区合计3.632.290.810.001.020.001.220.000.580.00表18川西北高山、高原区田坎系数样方布设统计表单位:个地貌分区(二级区)合计≤2°2-6°6-15°15-25°>25°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Ⅴ-A马尔康-康定亚区17721336240040035Ⅴ-B若尔盖-甘孜亚区12015035035035000一级区合计2973637127507503504.3样方的空间分布(1)田坎系数样方按单位耕地面积的分布比例四川省2°以上的坡耕地7550.3万亩(2004年坡耕地调查统计),平均每万亩坡耕地布设样方0.80个/万亩,其中川西平原区布设样方1.20个/万亩,盆地丘陵低山区布设样方0.66个/万亩,盆周山地区布设样方0.98个/万亩,川西南山地区布设样方0.80个/万亩,川西北高山高区布设样方1.08个/万亩,见表19。表19四川省田坎系数样方单位坡耕地面积分布比例单位:个/万亩地貌分区(一级区)全省≤2°2-6°6-15°15-25°>25°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Ⅰ川西平原区1.2001.931.081.081.111.241.641.130.00Ⅱ盆地丘陵低山区0.6600.870.630.590.720.600.820.640.81Ⅲ盆周山地区0.9803.602.410.951.030.781.050.760.50Ⅳ川西南山地区0.8001.881.720.491.430.581.800.600.00Ⅴ川西北高山高区1.081.501.160.000.970.000.820.000.800.00注:Ⅴ川西北高山、高原区为1:50000比例尺调查区(2)田坎系数样方按地域分布全省181个县级单位,平均每个县布设样方33.15个。A、一级区样方分布布设样方最多的是盆地丘陵、低山区,平均每个县布设48.61个/县,其次是盆周山地区44.59个/县、川西南山地区25.48个/县,川西平原区22.79个/县,布设样方最少的是川西北高山、高原区,平均每个县9.42个/县,见表20。表20四川省田坎系数样方一级区分布表地貌分区(一级区)县级单位数(个)坡耕地比重(%)一级区样方数(个)按县平均分布(个/县)Ⅰ川西平原区389.5286622.79Ⅱ盆地丘陵低山区6260.64301448.61Ⅲ盆周山地区2917.47129344.59Ⅳ川西南山地区218.7553525.48Ⅴ川西北高山、高原区313.632929.42全省合计181100.00600033.15B、二级区样方分布二级区样方分布见附表1。C、各取样组样方分布各取样组样方分布见附表1。(3)田坎系数样方按县级行政单位分布全省181个县级行政单位样方数分布见表21。表21-1四川省田坎系数样方按地貌分区县级单位分布表I-A县级单位坡度级2--66--1515--25〉25样方数(个)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成都市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龙泉驿区1743622青白江区1773322双流县47812814221温江县郫县211新都县532彭州市23226310崇州市13233221大邑县21435261邛崃县43412671211蒲江县273658221新津县752都江堰市12125121亚区合计234445147414056I-B德阳市旌阳21434361罗江378128351广汉市173833绵竹县14332231什邡县15432231绵阳市涪城区376894433游仙区64111417101011安县44341212814江油市7058232563亚区合计31947638064451010I-C乐山市乐山市中区323734438沙湾区313344539五通桥区273445434夹江县224443331峨眉山市233543431眉山市东坡区58132089431洪雅县273545631彭山县244344441青神县214333431丹棱县305544435雅安市名山县183343311亚区合计31348624647453233大区合计8661391761731521304749表21-2四川省田坎系数样方按地貌分区县级单位分布表II-A县级单位坡度级2--66--1515--25〉25样方数(个)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达州市通川区1622242211达县84311162618721宣汉县85466241611153开江县3767566331大竹县876181120134141广安市华蓥市1722244111邻水县751211811161241亚区合计401355750957540409II-B内江市市中区922221东兴区522101421923隆昌县3266544241威远县4428149722资中县724112092323资阳市雁江区5238182201乐至县582122261123安岳县9342118926492简阳市6651117318210乐山市井研县272854611眉山市仁寿县524411715461南充市顺庆区23248351高坪区3028839嘉陵区4928205122南部县611113205822营山县3323447571蓬安县39267125331西充县4246167522达州市渠县726121113141042广安市岳池县6831781813441广安区662241741513武胜县43241010143遂宁市船山区27238491安居区464324591蓬溪县50422341232大英县272282823射洪县4464213721绵阳市三台县801642652144盐亭县44442010321德阳市中江县661192551222成都市金堂县51411184932亚区合计151812724844818334769879II-C自贡市自流井贡井区41111大安区12134121沿滩区1313423荣县6432728411富顺县6848272621泸州市江阳区82222龙马潭区9222111泸县9622910232147合江县542184138441纳溪县46243751069宜宾市翠屏区4413211711宜宾县997215152220612南溪县25922642江安县3962187222长宁县3232136431乐山市犍为县44248131232亚区合计6576011115213482642727II-D南充市阆中市577714135452仪陇县59591298493巴中市巴中区775523287621平昌县5723514111453广元市剑阁县714520237822苍溪县7424162591152绵阳市梓潼县43451512322亚区合计438293810512450493013大区合计301425145475553655422218458表21-3四川省田坎系数样方按地貌分区县级单位分布表III-A县级单位坡度级2--66--1515--25〉25样方数(个)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绵阳市北川县314225612平武县50441432122广元市市中区354475825元坝区4777818241朝天区4444841329旺苍县774425122345青川县56442211231巴中市通江县664442014137南江县52446615125达州市万源市52672491113亚区合计5104544787912252900III-B泸州市叙永县8165913144228古蔺县91524112624172宜宾市高县78122161072407筠连县536277313510珙县47521083847兴文县6362131081914屏山县522281661224亚区合计46542176775671045142III-C雅安市雨城区313555742荣经县254233445汉源县423555969石棉县183332322天全县303443745芦山县213333423宝兴县193333223乐山市金口河71114沐川县303455472峨边县294353527马边县3432931133凉山州甘洛县323243938亚区合计318363650386639
本文档为【四川田坎系数测算方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雪宇
本人自毕业后,先后从事仓库管理、物控管理、企划计划排配等工作。性格开朗,爱学习分享工作中的问题及见解。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9-11-22
浏览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