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大纲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大纲

举报
开通vip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大纲 后 记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一书由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 公共管理类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行政管理学专 业(独立本科段)考生自学考试用书。 本教材于 2000 年出版,2007 年修订,修订版教材由南京大学包玉 娥教授任主编,各章编写情况如下:南京大学包玉娥教授编写第一、二 、 三、四、五、六、七、十一、十四、十五、十六章;江苏省警官学院邢盘洲副 教授编写第十、十二、十三章;南京大学严新明副教授编写第八 、九章。 本教材由南京大学间小波教授担任主审,中国人民大学王续添教 授 、北京航空...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大纲
后 记 《当代中国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一书由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 公共管理类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行政管理学专 业(独立本科段)考生自学考试用书。 本教材于 2000 年出版,2007 年修订,修订版教材由南京大学包玉 娥教授任主编,各章编写情况如下:南京大学包玉娥教授编写第一、二 、 三、四、五、六、七、十一、十四、十五、十六章;江苏省警官学院邢盘洲副 教授编写第十、十二、十三章;南京大学严新明副教授编写第八 、九章。 本教材由南京大学间小波教授担任主审,中国人民大学王续添教 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谢宝富教授参审,他们进行了认真负责的审定。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 公共管理类专业委员会 2∞7 年 5 月 364 附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行政管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自学考试大纲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 制定 E 课程内窑与弯核目标 (含考核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绪论的学习,了解什么是政治制度,政治制度与其他社会经 济、文化制度的联系;重点掌握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坚持和 完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意义 。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政治制度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一) 政泊制度的言义 政治制度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而采取的统治方式、统治方 法的总和。政治制度具有一些显著特点 o (二)政泊制度与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关系 政治制度与其他社会经济、文化制度有密切关系 。 社会的经济制 度决定政治制度的性质,社会文化制度与政治制度相互影响 。 (三)当代申国政泊制度的主要内窑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制 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国家行政制度 、司 法制度 、军事制度和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等。 372 第二节 坚持和完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一)坚持当代申国社会主义政泊制度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 择,被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事实和人民民主政治生活实践证明 是符合中国实际和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因 此,我们必须坚持当代中国的各项政治制度,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 模式。 (二)推进政泊体制改革,完善当代申国政浩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 了很重要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完善当代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三)学习、研究当代申国政泊制度的意义 学习和研究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是为了进一步认识、了解当代中国 政治制度建立的历史必然性和基本内容,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政治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西方政治制度的本 质区别,从而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自觉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 制度。 三、考核知识点 (一) 政泊制度相当代申国政浩制度 (二)坚持和完善当代申国政泊制度 四、考核要求 (-)政泊制度相当代申国政泊制度 (1)识记:①制度;②政治制度;③政治制度特点 。 (2) 领会:①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制度的关系;②政治制度与社会 文化制度的关系;③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 (二)坚持和完善当代申国政泊制度 ( 1 )识记:①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主要弊端;②政治体制 。 (2) 领会: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 ②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③学习、研究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意义二 373 第二章 当代中国国家制度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我国国家制度的内容,重点掌握当代中国人 民民主专政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历史,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和基本 特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当代中国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当代申国国家制度的建立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了具有过波性质的新民主主义国 家政权, 1956 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我国建立了以生产资 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国家政权性质也由新民主主义 性质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 (二)当代申国国家制度的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经历了三个主要历史发展时期, 在三个发展阶段上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一一人民民主专政没有变, 政治制度的具体方面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 。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国体 (-)申面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是当代中国的国家制度,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 人民在革命过程中所创造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政权形式。中国曾经 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它在阶级状况和阶级关系方面具有三个 显著特点。因此中国在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不是资产阶级性质 的国家政权,而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二)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 374 基础;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制度中居于领导地位;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适 应性;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和群众基础。 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是:保卫社会主义制度,保卫人民 的民主权利;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三、考核知识点 (-)当代申国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二)当代申国的固体 四、 -考核要求 (-)当代申国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识记:①《共同纲领> ;②政务院;③综合经济基础 。- (2) 领会:①我国的过渡时期及过渡时期国家政权的过渡性质; ②中国中央国家机关体系;③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发展时期;④第一个 历史发展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的主要特点;⑤"文化大革 命"中,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特点 。 (3) 应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逐步完 善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当代申国的固体 (1)识记:①国家实质;②人民民主专政 。 (2) 领会:①近代中国的社会阶级状况和阶级特点;②人民民主专 政思想逐步形成的过程;③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 (3 )应用:①结合实际说明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②怎样理解 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 第三章 当代中国国家形式和国家机构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研究我国的政体,通过学习,了解我国的国家政权组织形 式、国家结构形式以及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及原则等。 375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当代中国国家形式 (一)国家形式的舍义 国家形式,主要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也包括国家结构 形式,即国家政权的区域组织形式和国家治理形式。 (二)申国国家政扭组织形式 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国,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中国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 合我国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和基本政治制度。 (三)申国国絮结构形式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选择了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中国 采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是由中国的历史 、民族关系、社会主义建设 和国际环境等因素决定的。 第二节 当代中国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的富义 国家机构是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立法、行政和司法 管理等各种活动的国家机关的总和。国家机构的产生与发展与社会经 济 、文化的发展有紧密的关系 。 国家机构包括全部中央机关和地方机 关。 中国国家机构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上的,是人民当 家做主、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构。 (二)国家机构的分类 自国家产生以后,任何国家其国家职权主要分为三部分:议事立法 权、行政管理权 、司法权。依此设立三大国家机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 和司法机关。 (三)申国国家机构慨1日 中国 1982 年《宪法》规定,中国国家机构由下列国家机关组成: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 376 • ............... •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 院和人民检察院。 1997 年 7 月 1 日后增设了特别行政区自治机关。 我国国家机构系统,按其性质和职能分为五部分:国家权力机关、国家 行政机关、国家军事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和国家检察机关。 (四)申国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 中国国家机构设置主要遵循三个原则: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的原则;议行合一的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 三、考核知识点 (一)当代申国国家形式 (二)当代申国国家机构 四、考核要求 (-)当代申国国家形式 ( 1 )识记:①国家形式;②国家结构形式;③政体;④单一制;⑤联 邦制 。 (2) 领会:①中国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②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 织原则;③中国国家结构形式;④中国国家结构形式的复杂性 。 (3 )应用:中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有哪些? (二)当代申国国家机构 (1)识记:①国家机构的类型;②国家权力机关;③国家行政机关; ④国家司法机关;⑤国家军事机关。 (2) 领会:①中国国家机关设置的基本原则;②国家的一切权力属 于人民的原则的含义;③议行合一原则;④民主集中制原则 。 (3) 应用:①国家机构的产生与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的紧 密关系 。 ②国家机构变革的依据及社会主义国家机构发展 、变革的基 本方向和要求。 377 第四章 当代中国选举制度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和熟悉当代中国的选举制度及民主选举的重要意 义并积极参加直接选举活动,运用社会主义民主权利,选举优秀的人民 代表,代表人民管理国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1 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选举相选举制度 选举制度是自由民主制度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社会主义选举 制度在本质上是与资产阶级选举制完全不目的新型民主制,是真正体 现平等 、民主 、普遍原则的选举制度。 ( 二 ) 当代申国选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当代中国的选举制度渊源于革命根据地的选举制度, 1953 年和 1979 年,中国分别制定了第一部和第二部选举法,经多次修正后,中国 选举制度已越来越规范和逐步趋向完善。 第二节 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原则 (-)选举极和被选举扭的普遍原则 中国《宪法》和《选举法》分别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 18 周岁 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 、性别、职业 、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 、财 产状况和居住年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 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二)选举的平等原则 选举的平等原则,首先表现在"一人一票制角上 。 其次,选举的平 等原则还体现在选区的划分上 。 378 (三)直接选举相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 直接选举是指由选民直接投票产生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 间接选 举是指由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投票选举产生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 表。 中国《选举法》规定:县级及县级以下实行直接选举,县级以上实 行间接选举。 (四)秘由投票的原则 秘密投票原则即无记名投票原则 。 我国 《选举法》规定 ,不管是直 接选举还是间接选举都实行无记名投票原则 。 第三节 直接选举的组织和程序 (-)主持选举的机构 中国县级以下实行直接选举,县、自治区 、不设区的市 、市辖区 、乡 、 民族乡 、镇设立选举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选举 委员会受县级人大常委会的领导 。 (二)选区划分 选区是选民参加选举人民代表的区域,也是人民代表开展工作 、联 系选民 、接受选民监督的区域,因此《选举法》具体规定了选区划分的 基本要求。 (三)选民登记 《选举法》规定,选民登记按选区进行,经登记确认的选民资格长 期有效 。 由于年龄、政治权利 、户口迁移、疾病、死亡等原因,使选民发 生变化,因此每次举行直接选举都要对上述原因发生变化的选民重新 进行登记。 (四)代表候选人的提出与确定 首先按选区推荐候选人,然后确定候选人,再次是介绍候选人, 《选举法》对上述问题都作了规定。 (五)投票选举相当选 直接选举人民代表时,投票选举由选举委员会主持,确定选举日 期,设投票站,召开大会进行选举,(选举法》对候选人当选资格作出了 明确的规定。 379 第四节 间接选举的组织和程序 (-)主持选举的机构 《选举法》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 自治州的人大常委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县以上地方 各级人代会在选举上一级人代会代表时,由各诙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 团主持。 (二)全国相县级以上跑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及分配 全国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 《选举法》规 定,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根据《选举 法》的规定予以分配。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 中 国人民解放军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名额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分配。 (三)全国和县级以上地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的提 名 、 确定和正式选举 省 、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全国人大代表,县级以 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 ,代表候选 人囱各政党 、各人民团体联合或单独推荐候选人 ,代表 10 人以上联名, 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 代表候选人按《选举法》规定的比例确定,所提候选人较多时 , 可 以进行预选 。 正式选举对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 。 代表候选人获得全体代表过半 数票时,始得当选。 第五节 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职权及监督、罢免 (-)人大代表的法律地缸 、 职叹R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分别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组成 人员和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 。 人大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和闭会期间分别行使《代表 法》规定的职权。 《代表法》规定了人大代表执行职务的保障。 其中有人身特别保 380 护权,这是为了保证代表们正常行使其职权。 (二)对人大代费的监酱、 罢免及人大代费的辞职相补选 《选举法》和《代表法》都规定各级人大代表受到选民和原选举单 位的监督, {选举法〉还规定了罢免人大代表的具体程序 。 三、考核知识点 (-)当代申国选举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二)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原则 (三)直撞选举的组织和程序 (囚)闸撞选举的组织相程序 (五 ) 人大代表的法律地缸 、 职仪及监督 、 罢免 四、考核要求 (一)当代申国选举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识记:①选举;②选举原则;③选举制度。 (2) 领会:①社会主义选举制度与资本主义选举制度的主要区别 ; ②我国的《选举法) ;③我国 1979 年《选举法》颁布以来的几次修正 。 (二)当代申国选举制度的原则 (1)识记: ①"一人一票制 ②直接选举;③间接选举;④秘密 投票。 (2) 领会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普遍原则;②我国选举制的平等 原则;③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④秘密投票的原则 。 (3) 应用: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怎样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 (三)直撞选举的组织和程序 (1)识记:①选举委员会;②选区;③选民登记。 (2) 领会:①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与职权;②我国划分选区的基本要 求;③选民登记的主要工作;④直接选举时,人民代表候选人的提出和 确定;⑤人民代表候选人介绍;⑥投票类型;⑦代表候选人当选资格 。 (四)闰撞选举的组织和程序 (1)识记:①全国人大代表名额;②省 、 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代表大 381 会代表名额基数及总名额的确定;③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名额 的基数及总名额的确定:④县级以上人大代表选举差额比例;⑤预选。 (2) 领会:①主持间接选举的机构;②全国人大代表名额的分配; ③台湾省出席全国人大的代表名额的确定与选举;④香港、澳门特别行 政区选举全国人大代表;⑤省、自治区、直辖市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代 表候选人的提出和确定;⑥人民解放军选举全国人大代表;⑦间接选举 时,代表候选人的当选资格。 (五)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 、 职扭及监督、罢免 (1)识记:①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②视察。 (2) 领会: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人大代表的职权;②各级 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人大代表的职权;③《代表法》对人大代表执行 职务的保障规定;④人大代表人身特别保护权;⑤罢免人大代表的 程序 。 (3) 应用:从人大代表的地位和职权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代表法》怎样体现了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五章 当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通过学习,了解中 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发展历史和特点,了解全国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和 职权。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中国人民长期革命斗争中产生和 发展起来的。 382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申国的根本眼泪制度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民主专政相适合;第二,人民代表大会 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代表性;第三,人民代表大会根据议行合 一原则设置国家机关,保证人民的意志得到迅速有效的执行。 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地缸、组成、 ,任期、职仅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同每届任期五年6 根据宪 法规定,全国人大行使立法权、决定权 、任免权、监督权 。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重要方式是召开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 会议主要议程是 昕取和审议工作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提出 、审议和表决法律草案等。 第三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大常蚕舍的法律地缸、组成、任期、职仪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构,是全国人大的一部分,是 经常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的职权:立法权、决定 权 、任免权、监督权。 (二)全国人大晴雯舍的会议制度和工伟程序 委员长会议及任务 。 常委会会议每两个月举行一次,会议内容:昕 取和审议,工作报告;提出、审议和表决法律草案;决定国家机关的部分 领导人等。 (三)全国人大常委会机掏 第四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 (-)全国人大各专门蚕员会 全国人大设立 9 个专门委员会。 (二)各专门蚕员会 工作职责 党支部工作制度和职责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工作职责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分工财务部工作职责城市社区居委会工作职责 各专门委员会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领导下,研究,审议和拟定有 383 关议案。主要有五个方面:审议议案;提出议案;审议有关法规、规章; 审议质询案;进行调查与研究。 三、考核知识点 (-)人民代费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泊制度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 四、考核要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泊制度 领会:①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 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识记:①全国人大每届任期;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预备会议。 (2) 领会:①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在我国政权机关体系中的地位; ②全国人大的立法权;③全国人大选举、决定国家机关领导人的职权; ④全国人大对重大问题的决定权;⑤全国人大对国家机关的监督权及 监督形式;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的各代表团组成;⑦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会议的主持及其任务;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主要议程; ⑨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的机构、组织 、人员;⑩关于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议案的审议、表决和公布的规定;⑩我国各国家机构领导人候 选人的提名;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 (3) 应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职权包括哪些方面? (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地位、组成 、 任期、职仪 (1)识记:①全国人大常委会;②委员长会议;③代表资格审查委 员会。 (2) 领会 z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②全国人大常委会职 权;③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权;④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的 国家机构 、组织 、人员;⑤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议案审议、表决 、公布的规 384 定;⑥质询案的提出和答复;⑦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的工作机构。 (3) 应用:①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地位和职权是什么?②中华 人民共和国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有关内容。 (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 领会:①全国人大设立的专门委员会;②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的主 要工作 。 第六章 当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 -"学习目的和要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当代中国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通过 学习,了解和熟悉中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地位 、组 成 、任期 、职权 。 对中国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及进一步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一)县级以上地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地位、组成 、 任 期、 F、但 我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地方 各级国家机关,均由本级人大产生,并对它负责,接受其监督 。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组成。 地方各级人大 每届任期五年。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行使由 《宪法》 和 《地方组织法》规定的职 权。 其中省级人大和省政府所在地的市 、国务院确定的较大的市具有 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职权。 (二)县级以上炮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和工何程序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 会议主要内容是 昕取和审议工作报告;提出和审议、表决议案;选举;提出批评 、建议 、意 385 见;提出罢免案、提出询问和质询。 第二节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 (-)县级以上地万各级人大常委会的法律地缸、组成、任期、 职仅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是本级人大的常设机关,对本级人 大负责并报告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每届任期五年。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地方组织法》规定的职权。 其中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较大市的人大常委 会可以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 (二+ 县级以上地污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会议和工作程序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每周举行,人大常委会会 议每两个月至少举行一次。 会议内容主要是:听取、审议工作报告;决 定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有关人员的任免;审议和通过 议案;受理质询案等。 (三)县级以』二地万各级人大常蚕会机构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可以设立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特 定问题调查委员会和办事机构、工作机构。 第三节 县级以上(不包括县级)地方各级人大专门委员会 (-)县级以上(不包括县级)跑后各级人大专门委员会的产圭和 组成 省、自治区 、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大根据需要,可以设法 制、内务、财经、教科文卫等专门委员会。根据提议可以组织特定问题 调查委员会。 (二)专门蚕员会的工作职责 专门委员会具有提出和审议议案、审查政府工作报告、审议质询 案、起草法规、检查监督、调查研究等职权。 386 第四节 乡级人民代表大会 (一) 乡级人大的法律地位、组成、任期 (二) 乡级人大的职扭 第五节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万议会制的主要区副 (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泊 三、考核知识点 (一) 跑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二)县级以上跑后各级人大常委会 (三)县级以上(不包括县级)跑后各级人大专门委员会 (四) 乡级人民代表大会 (五)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四、考核要求 (-)地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领会:①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地位;②地方各级人民 代表大会任期;③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④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职权;⑤县级以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主要 内容;⑥可以向地方人大提出议案的国家机关、组织和成员;⑦地方人 大选举产生地方国家机关领导。 (2) 应用:地方人大与地方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 (二) 县级以上地万各级'人大常委会 领会:①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名额的规定;②县 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具有的职权;③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 委会主任会议的组成和职权;④可以向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提议案的 国家机关和组织 、成员;⑤地方各级人大设立的工作机构 。 387 (三)地污各级人大专门委员会 领会:①哪些地方人大可以设立专门委员会;②地方各级人大专门 委员会的产生;③地方各级人大专门委员会具有的职权。 (囚) 乡级人民代表大会 (1)识记:①乡级人大的地位;②乡级人大的职权;③乡级人大的 任期。 (2) 领会:①乡级人大主席、副主席职权;②乡级人大主席团 。 (五)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领会: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的主要区别;②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加强。 (2) 应用: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七章 当代中国国家元首制度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和熟悉当代中国国家主席制度的变革历史以及中 国国家主席的产生 、任期、职权等。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当代中国国家元首制度的演变 (-)国家元首栅述 国家元首是国家的对内对外代表。 国家元首是整个国家机关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各国国家元首制度有许多区别 。 国家元首行使前主 要职权。 (二)申国国家主席制度的沿革 中国 1954 年《宪法》规定建立国家主席制度文化大革命"中废 除了这一制度。 1982 年《宪法》又重新恢复了国家主席制度 。 (三)恢复国家主席制度 恢复国家主席制度有利于国际交往,进一步健全了当代中国的政 388 治体制,促进了民主政治建设。 第二节 国家主席的产生、任期、职权 (一)国家主席的产圭、任期 1982 年《宪法》规定了国家主席候选人资格。国家主席、副主席由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提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二)国家主席的职扭 国家主席行使对内对外两大部分的重要职权。 三、考核知识点 (-)国家元首 (二)国家主席的产生、任期、职扭 四、考核要求 (一)国家元首 (1)识记:①国家元首;②"虚位元首"。 (2) 领会:①君主制政体和共和制政体国家元首的产生方法;②国 家元首法律地位的主要类型;③国家元首行使的主要职权;④我国国家 主席制度的建立。 (3) 应用:我国国家主席制度的恢复及重要意义。 (二)国家主席的产圭、任期、职叹 领会:①法律对国家主席候选人资格的规定 i②中国国家主席的产 生;③中国国家主席的任期;④中国国家主席的法律地位;⑤中国国家 主席行使的对内职权;⑥中国国家主席行使的对外职权。 第八章 当代中国中央行政制度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当代中国中央行政制度的基本构成,认识当 代中国中央行政制度方面的历史沿革,重点掌握目前国务院的法律地 389 位、组成、职权、机构设置、领导体制以及行政原则等基本内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国务院的法律地位、组成和任期 (- ) 国务院的法律地缸 我国《宪法》和《国务院组织法》对国务院地位的基本界定。相对 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务院所处的地位是其执行机关。 相对于其他 层级的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又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二) 国务院的组成和任期 我国《宪法》和《国务院组织法》对国务院组成的具体规定 。 我国 《宪法》和《国务院组织法》对国务院任期的具体规定。 第二节 国务院的职权 (一) 国务院的职扭 (二)国务院职能的转变 第三节 国务院机构设置 (-)建国以来国务院机构设置的沿革 建国以来国务院比较大的几次机构设置的基本情况。 (二)现阶段国务院机构设置 现阶段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原因,机构设置的特点 。 国务院组成机 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以及直属事业单位的 机构设置。 第四节 国务院领导体制和会议制度 (-)行政酋长负责制 中国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含义 。 行政首长负责制的特点 。 《宪法》 对国务院以及各部、委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规定 。 390 •• 叫司也 川、也urh 问-Lqkq 阳m et 飞阳 - T 飞 Y (二) 国务院会议制度 国务院不同类型会议制度的构成 、特点和作用。国务院会议的两 种主要类型。 (三) 国务院工作规则 《国务院工作原则》 的主要 内 容包括: 国务院工作的指导思想 、 推 进依法行政 、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实行科学民主决策以及加强行政监 督等。 三、考核知识点 (一) 国务院的法律地位 、 组成 、 任期 (二) 国务院的职扭 (三) 国务院的机构设置 (四) 国务院工作规则 四、考核要求 (一) 国务院的法律地值 、 组成相任期 ( 1 )识记:①法律对国务院法律地位的基本界定;②法律对国务院 组成的具体规定 ;③法律对国务院任期的具体规定 。 ( 2 ) 领会 :①国务院的性质及其在国家整个政治制度体系中的地 位 ;②对国务院的组成。 (二) 国务院的职仅 (1)识记:①国务院职权的含义;②法律对国务院职权的具体 规定 。 (2) 领会 :①《宪法》和《国务院组织法》对国务院职权进行规定的 意义;②建国以来我国国务院职权变化的基本特点 。 (3 )应用:国务院职能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三) 国务院的机构设置 (1)识记:①建国以来,我国国务院机构设置的沿革;②现阶段国 务院机构设置的基本情况 。 (2) 领会:①建国以来国务院机构设置的变化;②国务院几次较大 391 的机构改革的特点。 (3) 应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国务院机构改革有些 什么关系? (四) 国务院领导体制和会议制度 (1)识记:①国务院领导体制的含义;②国务院行政首长负责制的 特点;③国务院的会议制度;④依法行政。 (2) 领会:①国务院领导体制的重要意义;②行政首长负责制同民 主集中制的关系;③国务院会议制度的意义;④国务院工作规则 ;⑤政 务信息公开的内容;⑥国务院工作的指导思想。 第九章 当代中国一般地方行政制度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当代中国一般地方行政制度的内容构成,认 识当代中国一般地方行政制度的历史沿革,掌握当代中国地方行政制 度的法律地位 、组成、职权规定、机构设置、领导体制、行政原则以及中 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等 。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律地位、组成、任期 (一) 地万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律地位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律地位。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双重性质: 一方面,作为地方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另一方面,对上一级国家行政、 机关负责 。 (二) 地万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 法律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的规定 。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 产生 。 (三) 跑后各级人民政府的任期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任期 。 我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任期的沿革。 392 第二节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权 ( - ) <<宪法》和《地后组织法》对地万政府职叹的规定 现行《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 权规定。现行《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对乡级人民政府的职权规定。 (二)地万政府职能转变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和途径。 第二节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机构设直和领导体制 (一) - 地万各级人民政府的机构设置 现行《地方组织法》对省 、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机构设置的规 定。 现行《地方组织法》对自治州 、县 、 自治县、市辖区政府机构设置的 规定。 现行《地方组织法》对乡一级政府机构设置的规定 。 地方政府 机构改革 。 (二) 地万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体制和会议制度 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含义 。 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的特点 。 地方 政府的会议制度的组成、特点和作用。地方政府的会议制度的三种主 要类型。 (三)地万各级人民政府的行政原则 地方政府的行政原则 。 依法行政;推行政务公开。 第四节 当代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 (一) 中央政府和地后政府关系的栅意皮实质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又称中央和地方关系,是指具有隶属关 系或监督指导关系的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主体,在行使国家权力和地 方权力时,依法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 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建立在一定利益基础之上的国家利益和地方利 益之间的一种利益分配关系,其核心是中央政府代表的国家利益和地 方政府代表的地方利益两者之间的利益均衡问题。 我国是单一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在历史上便已形成了按照中央 393 政府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政府分级管理的原则管理国家事务的 惯例。 (二 ) 申央政府和地万政府关系的三种模式 这三种模式是:中央与普通行政区域关系模式 ; 中央与民族区域自 治地区关系模式 ; 中央与特别行政区关系模式。 (三) 中央政府和地万政府关系的基本原则 正确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 ,须坚持以下原则: (1)利益原 则和法制原则 ;(2) 发挥两个积极性的原则; (3 )应当明确中央与地方 的权力和责任原则 。 (四) 申央政府和地后政府关系现状 1. 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关系,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执行各自政 治职能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关系体制 。 我国是单一制国家,政府体系 是一元的,中央政府处于核心地位 。 中央和地方之间是一种领导和被 领导关系。 2. 中央和地方的人事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人事关系,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国家干部的管理 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关系,包括干部的选拔 、任用 、培训、考核 、 奖惩 、工 资、福利、退休、退职等内容。我国实行党管干部原则和统一的公务员 制度 。 3. 中央和地方的法律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法律关系,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立法 、执法 、 司法等方面的关系 。 4. 中央和地方的经济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经济关系,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财政、金融 、 税收 、投资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关系 。 其中,财政关系是中央和地方的 经济关系的核心内容 。 5. 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关系,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运用国家行 政权力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权限划分关系 。 394 三、考核知识点 (- ) 跑后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律地位、组成、任期 (二} 地后各级人民政府的职扭 (三) 跑后各级人民政府的机构设置、 领导体制和行政原则 (四) 中央政府相地万政府关系 四、考核要求 ‘(- ) 跑后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律地位、组成、任期 (1 ) 识记:①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性质和地位;②法律关于地方各 级人民政府的组成的规定;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任期规定。 (2 ) 领会:①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双重性'质;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的组成和产生;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任期规定和意义。 (二) 地后各级人民政府的职扭 (1)识记:①《宪法》所规定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职权;②《地方组 织法》所规定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F权。 ( 2 ) 领会 :①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职权的不同权源;②地方各级人民 政府权力规定的意义 。 (3) 应用:地方政府管理地方社会 、经济事务的主要职权。 (三) 地万各级人民政府的机构设置和领导体制 (1)识记:①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机构设置的不同规定 L②地方行 政首长负责制的含义 。 ( 2 ) 领会 :①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实施及意义; 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会议制度;③地方政府机构改革;④地方政府的 行政原则 。 (3) 应用: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是什么 ? (囚) 当代申国中央政府和地万政府关系 领会 r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的概念和实质;②中央政府和地 方政府关系的基本原则;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现状。 395 第十章 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 宁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实现各民族平等联合 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 它是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一种最好的地方政权 形式,具有中国特色。 着重掌握以下两点:民族自治区域制度的基本内 容;我国民族自治区域的自治情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申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 由于历史形成并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尚未完全消除,各民族间事 实上的不平等依然存在 ,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观念及行为残 余等情况的存在,因此,当代中国依然存在民族问题。 (二)申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墓本原则和基本政策 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 , 实 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社会主义中国解决国 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的产物。 (三)申国民族区域自泊政策制定的害观依据 中国解决民族问题之所以采取民族区域自治的形式,是由我国的 历史特点和现实状况所决定的,也是由我国民族关系的特点和各族人 民要求祖国统一的愿望所决定的 。 (四)申国民族区域自泊制度的形成 、 发展和基本特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多元统一的民族格局 相结合的产物。 它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一种新 396 型的政治制度,是新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五个基本 特点 。 第二节 中国民族自治区域的自治 ( 一 ) 民族自渴地后的建立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设置是以一定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 的,是区域自治和民族自治的统一 。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根据当地民 族关系 、经济发展等条件,并参酌历史情况,可以建立一个或者几个少 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自治地方。 <=)民族自渴地后自油机关的性质和任务 民族区域自 治地区在中国政府体制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各民 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民族区域自治地 方的根本任务是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结合辖区内民族特点及社会经 济发展状况,协助中央政府,完成对民族地区的有效管理,为全国的稳 定、协调 、发展提供必要的保证条件。 与一般地方政府相比 , 民族区域 自治地方还负有特殊的使命。 (三 ) 自泊机关的组成反自泊权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之一 , 也是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机关。 它同一般地区人民代表大会的特点、 职权 、运行方式具有相同点,但其构成 、职权及职能运作都有自己的 特点 。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 ,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 和一级地方行政机关,又是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之一。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除了享有一般地方国家机关所拥有的职 权外 ,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还拥有管理地方性政治 社会事务等四项特别职权。 (四)民族自渴地万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 常务委员会负责。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检察院并对上级人民检察院 负责。 397 (五)民族区域自泊的优越性 长期的历史实践经验证明,在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合乎国 情、顺乎民意的,它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发展 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这种制度的优越性会越来越显示出来。 (六)民族自渴地万的成效 国家通过各种措施帮助和支持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 业,主要包括:把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优先合理安排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 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力度,重视民族自治地方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采取特殊措施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教青和科技事业,加大对少数民 族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增加对民族自治地方社会事业的投入,扶持民 族自治地方扩大对外开放,组织发达地区与民族自治地方开展对口支 援,照顾少数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需要,等等。 三、考核知识点 (-)民族区域自泊制度的基本内窑 (二)申国民族自泊区域的自泊 四、考核要求 (一)民族区域自泊制度的基本内窑 (1)识记:①民族区域自治;②民族问题。 (2) 领会:①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 ②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 基本原则 。 ③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④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制 定的客观依据。 ⑤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理论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3) 应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 (二)申国民族自泊区域的自泊 (1)领会:①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 ②民族自治地方的性质和任 务 。 ③自治机关的组成。 ④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⑤民族自治地方的人 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⑥民族自治地方的成效。 (2) 应用: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398 第十一章 当代中国特别行政区制度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建立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意义,认识香港特别 行政区的政治体制,了解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 法制度和公务员制度的职权与特点 。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特别行政区制度概述 (一)特别行政区制度是"一国两制"构想和万针的具体体现 "一国两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合理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 问题,和平实现祖国统一而提出的基本战略方针。 "一国两制即在坚持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提下,大 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 活方式长期不变。 (二)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缸 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 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 。 这是特别行政区性质的法律界定 。 中央人民政府在特别行政区行使的权力:负责管理与特别行政区 有关的外交事务,负责管理特别行政区的防务及其他职权。 (三) 特别行政区事育的高度自泊仅 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主要是指立法权、行政管理权、独 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的法律地位 《基本法》规定,特别行政区长官是特别行政区的首长,代表特别 行政区。 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依照《基本法》规定对中央人民政府和 399 特别行政区负责。行政长官在当地通过选举或协商产生,由中央人民 政府任命。 行政长官是特别行政区的首长和特别行政区政府的首长,是一身 兼二任的地方首长。 行政长官必须对中央人民政府和特别行政区双重负责。 (二)市政长富的任职资悟和产圭后武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由年满 40 周岁,在香港通常是居住连续 满 20 年并无外国居留权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 担任。 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任职资格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的任职资格基本相同,但在澳门,不得具有外国居留权不是行政长官的 任职条件。 就任的行政长官必须依法宣誓拥护基本法,效忠特别行政区,廉洁 奉公、尽忠职守等。 (三)行政长官的任期、辞职和代理 L四)行政长官的职扭 行政长官的职权主要有:领导权 、执行权 、行使部分立法权、批准决 定权 、人事任免权。 400 (五)行政长官决策的咨询机构 第三节 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与公务员制度 (-)仔政机关的设置、职仅与主要官员的资格 (二)廉价公霉和审计害是独立工作的政府部门 (三)特副市政区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内啻 第四节 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 (一)立法舍的产生、任翔和立法会议员的任职资悟 (二)立法会的职仅 (三)立法会主席及议员的叹和j相义务 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主席由立法会议员互选产生,立法会主席行使 的职权主要包括:主持会议、决定议程和开会日期、在休会期间召开特 别会议、应行政长官的要求召开紧急会议等。立法会议员的权利:质询 权、立法提案权。 第五节 特别行政区的司法制度 (-)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 特别行政区司法制度的主要原则是: (I )独立审判原则 ;(2) 遵循 先例原则(香港) ; (3) 陪审制度原则(香港) ; (4) 保留普通法的诉讼原 则(香港) 。 (二)法院体系 特别行政区各级法院是行使特别行政区审判权和终审权的司法机 关。 为了保证特别行政区司法权和终审权的行使,(基本法》规定设立 一套自成体系的法院。 香港特别行政区各级法院法官原则上实行终身制,一旦被委任,就 终身任职,不得受到任意和非法的罢免,直到退休为止 。 (三)法官制度 (四)律师制度 香港的执业律师分为两大类:大律师(又叫出庭律师)和律师(又 叫小律师、事务律师、诉状律师)。大律师和律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团 体,管理他们的业务行为。 澳门的律师分为两大类:大律师(又叫执业律师)和律师(又叫律 师助理或法律代办)。澳门的律师公会是律师的专业组织。 三、考核知识点 (-) "国两制"的垂义 (二)申央人民政府与特副市政区的关系 (三)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法律地位、任职资格与要求 (四)特副行政区行政长官的职扭 (五)特别行政区行政机构的设置、职扭与主要官员的任职资格 (六)特别行政区公务员制度 401 (它)特副行政区立法机关的任期和职仅 (八)特副行政区司法制度 四、考核要求 (-) "国两制"的富义 (1)识记一国两制"的概念。 (2) 领会..一国两制"的提出。 (3) 应用..一国两制"的意义。 (二)特副行政区的法律地缸 (1)识记:①中央人民政府在特别行政区行使的权力;②特别行政 区事有的高度自治权。 (2) 领会: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位。 (3) 应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建立的重大意义。 (三)特副行政区行政长官的法律地缸、任职资幅 (1)识记: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任职资格及选举、任命。 (2) 领会: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法律地位。 (四)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职扭 识记: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职权的内容。 (五)特别行政区行政机构的设置、职扭与主要官员的任职资格 (1)识记:①特别行政区行政机构;②特别行政区行政机构的主要 职权 。 (2) 领会:①特别行政区行政机关主要官员的任职资格;②廉政公 署与审计署的职能。 (六)特剧行政区公务员制度 (1)识记:特别行政区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 (2) 领会:特别行政区公务员的任职资格 。 (它)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的职扭 (1)识记:①立法机关的职权;②立法会议员的权利 。 (2) 领会:①立法会议员的任职资格与条件;②立法会主席的产生 与职权;③立法机关的任期 。 402 (八)特副市政区司法制度 ( 1 )识记:特别行政区司法制度的主要原则 。 (2) 领会:①特别行政区的法院制度;②特别行政区的法官制度的 主要内容;③特别行政区律师的分类与责任。 第十二章 当代JP国司法制度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当代中国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 、体系框架及 相互关系,基本掌握我国运行中的具体司法制度的内容和社会作用,从 司法组织制度和司法工作制度两方面来认识我国的司法制度。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当代中国审判制度 (-)审判制度的富义和性质 审判制度是关于国家审判机关的性质、组织结构 、职能和审判程序 等方面制度的总称。 (二)审判制度的原则和内窑 审判制度的原则有:独立审判原则 、依法审判和未经审判对任何人 不得确定有罪的原则、平等审判原则、民主审判原则 。 审判制度的内容包括:两审终审制 、公开审判制度 、合议制度 、 回避 制度、陪审员制度、审判监督制度 。 (三)人民法院的职叹和组织体系 人民法院的职权有:审判权、司法解释权、指导权、司法行政权 、 司 法建议权。 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是由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 、高 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组成的普通法院体系,还有专门法院。 (四)法官制度 中国法官制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规定,内容包括法宫的 职责、任职资格 、职务任免方式、法官培训与考核等。 403 第二节 当代中国检察制度 (-)检察制度的
本文档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大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1940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8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6-05
浏览量: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