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徐人西迁与重庆涂山的由来

徐人西迁与重庆涂山的由来

举报
开通vip

徐人西迁与重庆涂山的由来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第 •期    [西南历史文化研究 ] 徐人西迁与重庆涂山的由来 杨 铭 [重庆市博物馆 副研究员 重庆市 ”‘“] 提要 :  约春秋战国之际 ,原先活动于鄂西的徐国遗君遗民 ,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曾由今清江流 域西进 ,远达今重庆一带。由于徐人作为涂山氏的后裔 ,历史久远 ,有追祭祖山 ,不忘祖俗的传统 ,便把 今重庆长江、嘉陵江汇合处南面的一座山命名为“涂山”,此说澄清了历来关于重庆涂山由来的种种 谬误。 关键词 :  涂山  徐人  重庆...

徐人西迁与重庆涂山的由来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第 •期    [西南历史文化研究 ] 徐人西迁与重庆涂山的由来 杨 铭 [重庆市博物馆 副研究员 重庆市 ”‘“] 提要 :  约春秋战国之际 ,原先活动于鄂西的徐国遗君遗民 ,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曾由今清江流 域西进 ,远达今重庆一带。由于徐人作为涂山氏的后裔 ,历史久远 ,有追祭祖山 ,不忘祖俗的传统 ,便把 今重庆长江、嘉陵江汇合处南面的一座山命名为“涂山”,此说澄清了历来关于重庆涂山由来的种种 谬误。 关键词 :  涂山  徐人  重庆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  K™‘1™ 涂山 ,相传为夏禹娶涂山氏女及会诸侯处。关于其所在说法不一 ,归纳起来有三处 :今安 徽蚌埠市西淮河东岸 ,又名当涂山 ;今浙江绍兴西北 ;重庆市区长江南岸中部。 关于上述三处涂山孰为原始地名 ,换句话说谁为正宗的问题 ,历来众说纷纭 ,而当今学术 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是赞同安徽淮河东岸的当涂山。至于重庆涂山 ,古今学者亦是说法不一。 自郦道元以来 ,古代学者就不以重庆涂山为“正宗”。而本世纪以来 ,学者著文 ,也多认为重庆 涂山是文人好事 ,演绎而来的。当然 ,也有地方学者视重庆涂山为正宗 ,或认为是徐人迁渝带 来了涂山一名。 笔者不避浅陋 ,稽残钩沉 ,在结合文物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重庆涂山是由于徐人西 迁带来的地名 ,是否成立 ? 还有待治先秦史及民族史者指正。 一、历来有关重庆涂山的争议 就笔者目前所见来看 ,最早说涂山在重庆的是杨雄的《蜀王本纪》,曰 :“禹于涂山娶妻生 子 ,名启 ,于今涂山有禹庙。”[‘]其次属晋人常璩 ,所著《华阳国志·巴志》载 :“禹娶于涂山 ,辛壬 癸甲而去 ,生子启 ,呱呱啼 ,不及视 ,三过其门而不入室 ,务在救时 ,今江州涂山是也。”但北魏时 期的郦道元没有接受常璩等的观点 ,他在《水经注·江水》中写到 :“江水北岸有涂山 ,南有夏禹 庙 ,涂君祠 ,庙铭存焉。常璩、庾仲雍并言禹娶于此。余按群书 ,咸言禹娶在寿春当涂 ,不于 此也。” 南宋王象之引《晋书·地理志》:“当涂古涂山国也”、《左传》昭公四年注 :“涂山在寿春东 ·14· 北”:又引苏东坡过濠州游涂山诗云 :“可怜淮海人 ,尚记弧矢旦。”及自注 :“淮南人传禹以六月 六日生日 ,是日数万人会于山下”,说 :“东坡蜀人也 ,使涂山果在重庆 ,则必不肯舍蜀之涂山而 远取濠之涂山也”,“始知重庆之涂山 ,非古之涂山也。”[’] 到了清代 ,《嘉庆重修一统志》综合诸说 :“按王懋《野客丛谈》云 :涂山有四 ,一会稽 ,二渝 州 ,三濠州钟离县 ,四宣州当涂。而苏轼、苏辙涂山诗 ,皆指濠州 ,与杜注《左氏传》在寿春东北 合 ,则涂山自以在怀远县为正。”可见 ,自郦道元以来 ,古代学者就不以重庆涂山为“正宗”。而 本世纪以来 ,学者著文 ,也多认为重庆涂山是文人好事 ,演绎而来的。当然 ,也有地方学者视重 庆涂山为正宗 ,或认为是徐人迁渝带来了涂山一名。 抗日战争时期 ,顾颉刚先生入川后撰有《古代巴蜀与中原的关系说及其批判》一文 ,认为禹 娶涂山之说是硬栽在重庆的。他考证到 :东汉人所作的《越绝书》说 :“涂山者 ,禹所取妻之山 也 ,去县 (会稽)五十里。”是涂山在浙江会稽县。《汉书·地理志》颜注引应劭《注》:“(九江郡当 涂)禹所娶涂山 , ⋯⋯有禹墟。”《水经注》也说 :“江之北岸有涂山 , ⋯⋯常璩、庾仲雍并言禹娶于 此。余按群书咸言禹娶在寿春当涂 ,不于此也。”汉的当涂县在今安徽怀远县 ,寿春邑在今安徽 寿县 ,两县连界 ,涂山在怀远县东南。汉晋时人都如此说 ,所以郦道元虽录了常璩的说法 ,终究 否认了。顾先生又说 ,会稽和怀远固然有涂山 ,可是禹所娶的涂山并不在此。就禹的整个故事 看 ,河南的嵩山是其故事的核心 ,认识了这一个区域的历史意味 ,就可知道涂山的所在。《左 传》昭公四年 :“司马侯曰 :‘⋯⋯四岳 ,三涂 ,阳城 ,大室 ⋯⋯九州之险也。’”涂山即是三涂山的 简称 ,而会稽当涂和江州涂山的古迹 ,都是秦汉以后装点出来的[“] 。 大约同样是在 ”年代 ,丁山在《禹平水土本事考》一文中 ,提出了“渝州涂山本杜宇遗迹” 的观点。他引《华阳国志·蜀志》:“周失纲纪 ,蜀先称王 , ⋯⋯后有王曰杜宇 ,教民务农 ,一号杜 主。⋯⋯七国称王 ,杜宇称帝 ,号曰望帝 ,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诸王 ,乃以褒斜为前门 ,熊耳、 灵关为后户 ,玉垒、峨嵋为城郭 ,江、潜、绵、洛为池泽 ,以汶山为畜牧 ,以南中为苑囿。会有水 灾 ,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 ,法尧、舜禅授之义 ,遂禅位于开明。”他认为 , 所谓开明者 ,名同于启 ,所谓杜主者 ,即杜宇之字别 ,而杜宇之宇 ,音复同于禹。《海内南经》又 谓之夏后启 ,云 :“夏后启之臣孟涂 ,是司神于巴。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 ,其衣有血者 ,执之 ,是 请生 ,居山上。在丹山西。”认为世传渝州之涂山 ,若非因孟涂得名 ,必蜀王杜宇之遗迹。杜宇 教民务农 ,而《论语》亦称禹尝躬稼 ;禹凿龙门 ,而《水经注·江水篇》亦传杜宇凿巫峡。杜宇禅位 开明 ,而《史》传禹传位子启。杜宇与禹 ,开明与启 ,名义既同 ,事迹所传 ,又复一致 ;是则杜宇历 史 ,不得谓非禹所分化 ;巴、蜀遗民 ,亦不得谓非夏后子孙。故中原之三涂 ,遂随夏后遗民而其 名亦迁于渝州[”] 。 建国后 ,论及重庆涂山者 ,以地方史学者居多。其中 ,有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性的当推邓少琴和董其祥两 位先生 ,他们均曾撰长文论及此事。邓少琴先生于 ‘™˜–年出版的《巴蜀史稿》一书中 ,收有旧 作《禹娶涂山考》一文 ,认为 :涂山有四 ,唐以后记载颇多言之 ,此应本之最早称《吕氏春秋·音 初》,其言曰 :“禹行功 ,见涂山氏之女 ,尚未之遇 ,而巡者南土 ,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 ,待禹于涂 山之阳 ,女乃作歌 ,歌曰 ,‘候人兮 ,猗 !’实作南音 ,周公召公实取焉 ,以为《周南·召南》。”由此而 言 ,禹娶涂山 ,当在江州之地。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载 :“禹娶于涂山 ,辛壬癸甲而去 ,生子启 , 呱呱啼 ,不及视 ,三过其门而不入室 ,务在救时 ,今江州涂山是也。”又云 :“郡治江州 ,地势侧险 , 重屋累居 ,数有火害。”故迄于宋世 ,以真武之神 ,能制火害 ,遂就旧时涂山称为真武山 ,禹庙为 真武宫。每当新春上月 ,江州士女 ,前往朝山祈福 ,倾城而出 ,香火甚盛。于是徒知有真武祖 师 ,而大禹名号遂被埋没 ,惟于真武门额石刻 ,尚有“涂山古刹”四字赫然存在 ,尚可得其线索[•] 。 ·24· ˜年代初 ,董其祥先生发表《涂山新考》一文 ,提出了与邓少琴先生相左的观点。他认为 : 涂山的地望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 ,聚讼纷纭 ,莫衷一是 ,大约有五六种说法流传于世 ,而重庆涂 山仅是其中之一 ,其他有“三涂”说、淮南说、当涂说、会稽说、汶川说。重庆古称江州 ,《续后汉 书·郡国志》巴郡江州下刘昭注云 :“杜预曰 :巴国也 ,有涂山 ,禹娶涂山。”《水经注》也说 :“江州 有涂山 ,有夏禹庙 ,涂后祠 , ⋯⋯常璩 ,庾仲雍并言禹娶于此。”其后文人好事 ,围绕“禹娶涂山” 故事 ,题咏甚多。甚至还有涂洞、涂村、遮夫滩、诞子石等遗迹 ,历历可数。清人陈竹坡更在涂 山石壁上摩岩书刻“涂山”二字 ,高阔十余丈 ,数里之外就能望见。从此 ,涂山之名更为遐迩所 知 ,凡来重庆的旅游者 ,都把涂山作为必须游览的胜地。而涂山氏的地望 ,其原始地点应在豫 西登封、嵩县一带 ,即伊、洛以南的山岳地区 ,所谓“三涂”,就是分布在熊耳、外方、伏牛等山脉 之间的古代氏族、部族共同体。“三涂”与“三苗”、“三危”一样 ,都是古代氏族、部落的称号。夏 禹不过是原始部族制的酋长 ,随着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 ,原始社会末期的部族酋长 ,一变而 为阶级社会的圣君贤相。他们的后裔在所至之地 ,将其先人的功勋广为传布 ,故禹和涂山氏的 故事遍及长江流域。中原地区的华夏文化与南方地区的民族文化发生交流融合 ,这就是“禹娶 涂山”的历史背景。[–] 在涂山原始地望的问题上 ,笔者基本上赞成怀远涂山的观点。因为 ,怀远说比较符合古文 献的记载与考古新发现 ,考古新发现基本证实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 ,其中心正是在伊洛平原 , 南部延及皖北的淮河流域 ,寿县一带、肥西大墩子遗址和含山大城域遗址 ,都发现有二里头文 化的因素。但是 ,我们并不因为把涂山的原始地望定在怀远县而否定会稽涂山和重庆涂山得 名的历史渊源。因为会稽涂山有绍兴市坡塘狮子山春秋晚期墓葬出土的徐国铜鼎佐证 ,此鼎 铭文说“纠津涂俗 ,以知血阝讠辱”,反映的是公元前 •‘’年吴灭徐以后 ,“徐子章禹断其发 ,携其夫 人 ,以逆 (迎)吴子”,即徐国遗君客居吴国会稽时 ,祭祠祖先神明后留下的遗物。徐人如此重视 “涂俗”,祭祖时自然要把会稽山指为其祖先所出的“涂山”,会稽涂山的来源奥秘就在于此[—] 。 同样 ,重庆涂山的来源也同此理 ,即为徐人西迁巴蜀之地而缘起。这一点 ,笔者将在以下第三 节中讨论。 二、徐人即涂山氏后裔及其早期活动轨迹 已经有学者指出 :甲骨文、金文等皆无徐字 ,它们的本字都是余[˜] 。据笔者所见的春秋徐 人器皿中 ,“徐”字绝大多数铭文均作“余阝”,个别作“余”,隶定皆作徐 ,如 : 余阝王粮 (《徐王粮鼎》) 余阝王季禀 (《宜桐孟》) 余阝王庚 (《氵允儿钟》) 余阝王义楚 (《余阝王义楚觯》) 余子 (《余子鼎》) [™] 根据东汉许慎《说文》,上述余阝字当“读若涂土”。段玉裁注此句 :“余阝当作涂 ,同都切 ,五部。” 又 ,《山海经·海内南经》:“夏后启之臣曰孟涂 ,是司神于巴。”郝懿行注 :《太平御览》六百三十九 卷作“孟余”或“孟徐”。秦嘉谟辑补《世本》于“徐”姓下注 :《氏族略》四引《国语》作“余”。按 “余”、“徐”古音同[‘] 。由此可见 ,余、涂、涂土、余阝、徐本是同源字。 那么 ,徐字的本义是什么呢 ? 郭沫若在《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中说过 :“虎方亦见于卜辞 , 此属南国 ,当即徐方 ,徐、虎一音之转。”而李白凤虽基本赞成郭说 ,却略有不同。他认为“虎”是 其本称 ,而“徐”则是周人对其的讹称 ;徐夷的名称大约在成王时代还没有统一 ,根据出土文物 , ·34· 徐人自称为“虎族”,商人承之而称“虎方”,“方”就是方国的意思。李白凤又说 :徐、余阝二字乃 书写上的变化 ,从金文上看 ,应该是 :“余阝”在“徐”前 ,与“虎”、“楚”是同音异书 ,古籍中统称“南 国”或“徐土”[‘‘] 。 两位先生说徐即虎 ,主要是从汉语音韵上的通转来考虑的。但“徐”与“虎”在对音上毕竟 尚存一段距离 ,因而似可换一种角度从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出发来考虑这个“徐”字。仍然是 从“虎”之义着手 ,笔者认为 ,余、涂、涂土、余阝、徐诸字 ,均源于江淮南楚之间对虎的称呼“於菟”。 若作进一步的分析 ,可以发现“於菟”(虎兔) 两字的读音中 ,“於”属轻音 ,“菟”(虎兔) 读重音 , 此正似句吴、于越之类的称呼。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句音钩 ,夷俗语之发声也 ,亦犹越为 于越也。”可见古时江淮南楚之间 ,称虎缓音为“於菟”,而急读则为“菟”。后一读法正与“涂”、 “余阝”、“徐”勘同 ,可见徐或涂的本义正是“虎”。 徐、涂同源及涂山的原始地望既明 ,则涂山氏的早期居地即在今安徽的当涂山一带。其与 夏部族联姻时 ,涂山氏的活动中心已移至今豫西嵩县的“三涂”[‘’] 。夏代后期 ,涂山氏的一支 又随夏都北迁而到了晋南。《水经注·涞水》:“安邑 ,禹都也。禹娶涂山氏女 ,思恋本国 ,筑台以 望之 ,今城南门台基犹存。”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 ,春秋时魏绛自霍 (今山西霍县西南) 迁此 , 战国初为魏国都。同时 ,在晋南发现了相当于夏代纪年的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也为夏氏 迁都晋南和涂山氏随徙提供了佐证。 当然 ,不管是“三涂”还是“安邑”,迁此的涂山氏都只是其族人的一部分 ,而其大本营在安 徽境内的淮水流域。所以到商武丁时 ,以“虎方”为其称号的涂山氏 ,被甲骨文学者丁山考证在 今安徽寿县东南一带。他认为 :“虎方”即春秋时“夷虎”。夷、尸、死古为一字 ,故“夷虎”即“死 虎”。《水经注·肥水》:“肥水北迳芍陂东。又北 ,迳死虎塘东。⋯⋯又北 ,右合闫涧水。⋯⋯水 积为阳湖 ,阳湖水自塘西北 ,迳死虎亭南 ,夹横塘西注。”“死虎塘”在今寿县东南四十余里[‘“] 。 据此可知 ,武丁时虎方的活动中心即在今安徽寿县 ,而此域又是涂山氏的原始地望中心。是 则 ,虎方即徐方 ,徐人即涂山氏后裔 ,又再一次得到佐证。 西周初期 ,徐人的一部分被当作“殷民六族”分赐给鲁公。但据《后汉书·东夷传》:周穆王 时 ,徐偃王“乃率九夷以伐宗周 ,西至河上”,这个河自然是指豫西、晋南之间的黄河。降至春秋 初期 ,一部分徐人仍当在豫西或晋南一带。《国语·郑语》:“当成周者 , ⋯⋯北有卫、燕、狄、鲜 虞、潞、洛、泉、徐、蒲”,即是明证。此后 ,徐人的主体有可能在老家泗、淮之间重建了国家[‘”] 。 但仍有部分留居晋南 ,山西侯马上马村春秋墓葬出土的徐器“庚儿鼎”、战国侯马盟书所记的 “余臣”,均是实物证据[‘•] 。看来 ,涂山氏即徐人在夏、商、周三代 ,有一个东西来回迁徙的活动 轨迹 ,所以《左传》僖公十五年 (前 –”•年)曰 :“徐即诸夏故也。”因而 ,说徐人即涂山氏之后 ,是 能够成立的。 三、徐人西迁与重庆涂山的由来 现在先来说徐的灭国。《左传》昭公三十年 (前 •‘’年) :吴灭徐 ,“徐子章禹断其发 ,携其夫 人 ,以逆吴子。”后又率近臣奔楚 ,楚“遂城夷 ,使徐子处之”。这就是说楚为徐国君臣筑了一座 城 ,称作“夷”城 ,将他们安置于此。这个夷城在什么地方呢 ? 根据杜预的注释 ,是在今安徽亳 县东南 —里的城父故城。但是 ,昭公三十一年 (前 •‘‘年) 秋 ,吴人侵楚 ,“伐夷 ,侵潜、六”,可 能又迫使楚迁徐子章禹于豫西南、鄂西北一带 ,以致于徐国遗民把“夷”这个地名带到了所迁 之地。 今湖北西部带“宜”的地名很多 ,如“宜城”、“宜昌”、“宜都”等等 ,这些带“宜”的地名在先均 ·44· 应写作“夷”,战国至汉晋之间的“夷陵”就是一个例子。‘™—“年 ,在襄阳县余岗村出土了一批 春秋至战国墓葬中的铜器 ,其中有一件断为六截的剑 ,格上有一段十六字的铭文 :“余阝王义楚 之元子 □择其吉金自作用剑。”[‘–]《左传》昭公六年 (前 •“–年) :“徐仪楚聘于楚”,后逃归为吴 人所救 ,彼时仪楚尚未称王。此距吴灭徐时的徐子章禹 ,不过一二十年 ,故仪楚作徐王当在公 元前 –世纪后 “年之间。因而余岗所出的徐王义楚元子剑 ,主人完全有可能就是仪楚之子章 禹 ,铭文中残缺不清的字 ,可能就是“章”字。所以 ,徐灭国后部分遗民曾活动于湖北宜城一带 , 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均可以证明。其后 ,这部分徐人又从襄阳逐渐南徙到了今宜昌、宜都一 带。其证据 :一是宜昌、宜都地名中的“宜”(夷) ,就是夷城的“夷”的搬家 ;二是章禹之后活动于 此时 ,又把“夷水”之名搬到了今清江 ,据《水经注》等文献所载 ,清江古名“夷水”;三是据《荆南 萃古编》,属于徐器的“王孙遗者钟”就出于宜都山中 ,郭沫若以此器铭辞字体与同属徐器的“氵允 儿钟”(出于湖北荆州)如出一人手笔 ,判定此钟为徐器[‘—] 。依笔者拙见 ,所谓“王孙遗者”,即 仪楚之孙、章禹之子 ,是完全相当的。以上从先秦文献与出土文物相对照 ,完全证实了春秋末 至战国初年时 ,徐国遗君和遗民在鄂西活动的史实。 春秋战国之际 ,由于鄂西的徐国遗民在北、东两面受到楚的遏制 ,所以其向西南发展、进入 重庆是必然趋势。 首先 ,从有关“涂”的地名上作一探讨。徐人自鄂西进入重庆 ,长江或清江作为通道是自不 待言的。考虑到当时的航运技术尚难驾驭三峡江段 ,加之前述清江又名夷水及王孙遗者钟出 自宜都来看 ,徐人自清江西进 ,然后从清江上游北上进入重庆的可能性较大。清江上游北上进 入重庆的第一站就是今巫山县 ,恰好徐人就在这里留下了很重要的线索。《山海经·海内南经》 收录了一段令人半信半疑的文字 :“夏后启之臣曰孟涂 ,是司神于巴 ,人请讼于孟涂之所 ,其衣 有血者乃执之 ,是请生。居山上 ,在丹山西。”《路史·后纪》注 :丹山之西即孟涂之所埋也 ,丹山 乃今巫山 ;《巫山县志》:孟涂祠在县南巫山下。从以上所载来看 ,说孟涂为夏后启之臣 ,虽符合 禹娶涂山氏的传说母题 ,但因其过于遥远 ,姑置而不论 ;但涂山氏 (即徐氏)于今巫山一带“司神 于巴”,做了巴人的统治者 ,却是可信的。《山海经》作于战国及秦汉之际 ,上段文字反映的当属 战国时期的史实。 再往西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 ,今忠县有“涂溪”(今涂井河) ,重庆境内有“涂山”,滇、黔 间有“涂水”(今牛栏江) ,亦反映了徐人后裔向西迁徙的踪迹。《华阳国志·巴志》:“禹娶于涂山 ⋯⋯,今江州涂山是也。”《水经注·江水》:巴郡江州 ,“江之北岸有涂山 ,南有夏禹庙 ,涂君祠 ,庙 铭存焉。”重庆涂山、夏禹庙、涂君祠等 ,正好反映了战国时期徐人从鄂西进入重庆的史实。这 里需略作分析 :徐人作为涂山氏的后裔 ,历史久远 ,故有追祭祖山、不忘祖俗的传统。‘™˜’年 , 在绍兴市坡塘狮子山、东距禹陵五公里处 ,一座春秋时期的墓葬中的出土了一件徐国铜鼎 ,其 中一段铭文的主要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就是向祖先神明发誓 ,说要“纠律涂俗 ,以知血阝讠辱”,就是说要继续保持 徐人的故风祖俗[‘˜] 。而重庆涂山、夏禹庙、涂君祠等 ,应该就是战国时期徐人来到今重庆后留 下的祭祖遗迹。 其次 ,从战国以后徐人作为巴酋或巴人大姓出现 ,亦可证实徐人西迁的史实。《华阳国志· 巴志》涪陵郡 :“延熙十三年 (’• 年) ,大姓徐巨反 ,车骑将军邓芝讨平之。⋯⋯乃移其豪徐、 蔺、谢、范五千家于蜀 ,为猎射官。”关于涪陵这四姓的族属 ,唐长孺考证其中的徐、范二姓可能 是巴人[‘™] 。如果上引文献尚未明言徐即巴的话 ,那么 ,《晋书·刘曜载记》就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白了 :“长水校 尉尹车谋反 ,潜结巴酋徐库彭 ,曜乃诛车 ,囚库彭等五十八人于阿房 ,将杀之。⋯⋯于是巴、氐 尽叛 ,推巴归善王句渠知为主 ,四山羌、氐、巴、羯应之者三十余万 ,关中大乱 ,城门昼闭。”《资治 ·54· 通鉴》晋元帝大兴三年 (“’年) ,载此事开始一段为 :“丙辰 ,赵将解虎及长水校尉尹车谋反 ,与 巴酋句徐、库彭等相结 ⋯⋯。”“巴酋句徐”一句 ,使人联想起句吴、于越之类的称呼 ,可见 ,十六 国时期的巴酋徐氏 ,正是源于东夷的徐人后裔。除此之外 ,据《华阳国志》、《陈书》等记载 ,汉至 南朝之间 ,重庆徐姓尚有朐月忍 (今云阳)的徐虑 ,鱼复 (今奉节) 的徐世谱等 ,史书虽未明言其 族属 ,但他们是战国时进入重庆的徐裔 ,这一点不会有怀疑。 此外 ,尚可佐证重庆涂山系由徐人西迁而缘起的 ,还有两点。一是怀远涂山与重庆涂山的 位置何其相似 ,可以说是如出一辙 ! 两座山均处于两河交汇处之东南 ,前者是西北来的支流涡 河汇入东北流之淮河 ;而后者是西北来的支流嘉陵江注入东北流之长江。其二 ,涂山之名从东 往西搬家的例子 ,在古代地名伴随民族迁徙而流播的例子中比比皆是。例如 ,魏晋南北朝时期 的鲜卑人 ,在其从东北往西北迁徙的过程中 ,就曾将祖山“鲜卑山”的名称用来命名所迁之地的 山峰 ,《水经注·河水》引《释氏西域记》就记载了河西屯皇 (敦煌)东南有一座“鲜卑山”。另如向 达先生所举 ,汉唐之际川、陕、甘之间米仓道、阴平道上的仪陇、九陇等地名 ,均与原居住于陇山 的氐、羌南迁有关 ,其迁徙所至之地均蒙上了带“陇”的地名[’] 。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约春秋战国之际 ,原先活动于鄂西的徐国遗君遗民 ,为寻求新的发展 空间 ,曾由今清江流域西进 ,远达今重庆一带。由于徐人作为涂山氏的后裔 ,历史久远 ,有追祭 祖山 ,不忘祖俗的传统 ,便把今重庆长江、嘉陵江汇合处南面的一座山命名为“涂山”。 注 : [‘]《太平御览》,卷五三一 ,《礼仪部》,引《蜀王本纪》。 [’]《舆地纪胜》,卷一七五。 [“] 顾颉刚 :《论巴蜀与中原的关系》,”•~”—页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 [”] 丁山 :《禹平水土本事考》,‘”~‘•页 ,载《文史》,第三十四辑 ,北京 ,中华书局 ,‘™™’。 [•] 邓少琴 :《巴蜀史稿》,–‘~–”页 ,《重庆地方史料丛刊》,‘™˜–。 [–] 董其祥 :《巴史新考》,—˜~˜“页 ,重庆 ,重庆出版社 ,‘™˜“。 [—] [ ˜] 董楚平 :《涂山氏后裔考》,载《中国史研究》,‘™™”(‘) 。 [™] 郭沫若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页 ,‘™“”年铅印本 ;上海博物馆编写组 :《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二) ,•–• ~•–—页 ,北京 ,文物出版社 ,‘™˜—;心健、家骥 :《山东费县发现东周铜器》,‘˜˜页 ,载《考古》,‘™˜“(’) 。 [‘] 宋衷注、秦嘉谟等辑 :《世本八种》,“‘页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 李白凤 :《东夷汇考》,™˜、‘”、‘‘页 ,济南 ,齐鲁书社 ,‘™˜‘。 [‘’] 孙淼 :《夏商史稿》,‘–—页 ,北京 ,文物出版社 ,‘™˜—。 [‘“] 丁山 :《甲骨文所见氏族及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转引自孟世凯《甲骨文小词典》,北京 ,中华书局 ,‘™˜™。 [‘”] 杨伯峻等编 :《春秋左传词典》,•’™页 ,北京 ,中华书局 ,‘™˜—。 [‘•] 张颔、张万钟 :《庚儿鼎解》,载《考古》,‘™–“(•)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编 :《侯马文书》,••、‘–“页 ,北京 ,文物出版 社 ,‘™—–。 [‘–] 沈湘芳 :《襄阳出土徐王义楚元子剑》,载《江汉考古》,‘™˜’(‘) 。 [‘—] 郭沫若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页 ,‘™“•年铅印本。 [‘˜] 曹锦炎 :《绍兴坡塘出土徐器铭文及其相关问题》,载《文物》,’˜页 ,‘™˜”(‘) 。 [‘™] 唐长孺 :《范长生与巴氐据蜀的关系》,载《魏晋南北朝史论丛》,‘•—~‘•˜页 ,北京 ,三联书店 ,‘™•™。 [’] 向达 :《南诏史略论》,载《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页 ,北京 ,三联书店 ,‘™•—。 责任编辑  张颖超 ·64·
本文档为【徐人西迁与重庆涂山的由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4022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9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7-13
浏览量: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