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师中国地理第五章 气象与气候

高师中国地理第五章 气象与气候

举报
开通vip

高师中国地理第五章 气象与气候第五章气象与气候第一节气候的基本特征 季风气候显著 气候的大陆性强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正处于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大洋之间,强大的海陆热力差异,使季风气候相当显著。 中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国家。 中国的季风不仅表现显著,而且结构复杂。 中国受季风影响的区域范围很广,基本上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一线的东南部区域都是季风区。一、季风气候显著 同世界各国相比,中国的季风气候具有典型性、多样性和广泛性的...

高师中国地理第五章  气象与气候
第五章气象与气候第一节气候的基本特征 季风气候显著 气候的大陆性强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正处于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大洋之间,强大的海陆热力差异,使季风气候相当显著。 中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国家。 中国的季风不仅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显著,而且结构复杂。 中国受季风影响的区域范围很广,基本上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一线的东南部区域都是季风区。一、季风气候显著 同世界各国相比,中国的季风气候具有典型性、多样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二、气候的大陆性强鲜明的冬季严寒、夏季炎热的气候特征,使中国气温的年较差远高于世界同纬度地区的平均值,且高纬明显高于低纬地区。气温的日较差也很大,全国平均6℃~14℃。内陆地区日较差更大,淮河、秦岭和川西、滇东以北以西地区,年平均日较差大于10℃,其中定日可达18.2℃。中国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区划(引自:赵济,《中国自然地理》(第三版),1995)中国气候的大陆性自东南向西北增强,淮河、秦岭、川西山地、喜马拉雅山连线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分界线。三、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按照气温的不同,从南到北包括南热带、中热带、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北温带等9个气候带和1个高原气候区。按照水分条件,自东南向西北,又有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气候区之别。 中国绝大多数领土属亚热带和温带的区域,热带气候仅在南海诸岛、台湾南部、琼雷、滇南等少数地区。 雷州半岛以北至秦岭-淮河的广阔亚热带气候区域,地球上大约与此相同的纬度带内,多为干燥的沙漠带,而中国这一地带却是终年湿润、四季常青的鱼米之乡。 秦岭-淮河以北的温带气候区域,温带气候类型齐全。 青藏高原的隆起,不但形成世界上最特殊的气候单元,且通过热力与动力的作用影响邻近地区的气候,使中国气候更加复杂。第二节气候形成因素 纬度位置是决定太阳辐射和热量条件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气候特征的基本因素。一、地理位置(一)纬度位置 从行星风系来看,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大致35°N以北为西风带,25°N~35°N之间为副热带高压带,25°N以南为东北信风带。(二)海陆位置(一)地势与山脉对气候的影响二、下垫面山地自下而上,气候的垂直分异明显,使气候的地带性规律复杂化。中国地势西高东低,使冬季风加强、夏季风阻滞,导致中国气候夏季风强,冬季风更强。纵横交错的山脉,对气流起明显的影响作用。东西向山脉常成为南北冷暖气流的屏障。山地的迎风坡与背风坡,气候也有所不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则对降水的阻滞作用明显,使中国的降水自东南往西北减少。 青藏高原面积广、海拔高,自身形成独特的气候和天气。 青藏高原气压低、大风多、日照强、年辐射强、年均温低,气候温凉,常年无夏,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多对流性降水,降雪日多,具有与周围环境不同的气候特征。(二)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1.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 青藏高原还使500mb以下的西风带发生分支、绕流、汇合,促使南支西风气流向南伸展到更远的地方(15°N~20°N),扩大了西风带的影响范围。 同时,冷空气由于受高原地形的阻挡和挤压,向东部地区伸展到更南的纬度;而高原东侧的西南地区,由于处在高原西风带的背风位置,风速小,出现“死水区”,天气气候别具一格。2.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三、季风环流 影响中国气候变化的大气环流,以季风环流为主。(一)冬季环流 冬季风控制中国大陆的时间是10月至翌年4月,最强盛时期为12月至翌年3月,一般常用1月来代表冬季环流形势。 赤道低压中心位于赤道附近的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北部一带,气压中心强度1005mb,比阿留申低压稍弱。1.冬季气压活动中心 影响中国冬季环流的主要气压活动中心有: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和赤道低压。 蒙古高压是亚欧大陆冬季最强大的冷高压,它10月开始出现,1月最强,4月消失。1月中心位置在阿尔泰山东部、蒙古高原西北部中心强度可达1050mb,它主宰着中国冬季冷空气的活动。 阿留申低压是在北太平洋阿留申群岛附近形成的低压中心,它秋季开始出现,冬季最强(可达996mb),夏季消失。中国冬季(1月)高低压中心及地面风向(引自:张治勋,《中国自然地理图解》,1990)冬季从蒙古高压散发的冷空气不断地流向阿留申低压和赤道低压,这就是冬季风。若阿留申低压势力强,则吸引冬季风东去,纬向环流盛行,因而冬季风南下势力减弱,中国大陆气温普遍升高;若阿留申低压势力弱,冬季风则被赤道低压吸引,经向环流盛行,冬季风南下势力增强,全国各地气温下降。 冬季控制中国近地面层的气团主要是极地大陆气团(Pc)。2.冬季盛行气团与锋面活动 极地大陆气团南下途中与变性极地大陆气团相遇所形成的锋面,称寒潮冷锋。华南准静止锋——陆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南下与海变性极地大陆气团相遇昆明准静止锋——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与西南暖流(热带高空气团)交绥形成天山准静止锋——冬季极地大陆气团及冰洋气团受阻于天山北坡,常形成的地形锋性质的锋 夏季风控制中国大陆的时间是5月-10月,最强盛时期为6月-8月,一般常用7月来代表夏季环流形势。(二)夏季环流1.夏季气压活动中心 影响中国夏季环流的主要气压活动中心有:印度低压、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和南半球副热带高压等。 印度低压——热低压的中心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境,大陆的气压值可低至995mb,是北半球最强盛的低压,一般是5月出现,7月最强且范围最大,9月消失。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我国东部受其影响,地面盛行东南风。 南半球副热带高压——位于澳大利亚和25°S附近的印度洋上,成为西南季风的主要源地。中国夏季(7月)高低压中心及地面风向(引自:张治勋,《中国自然地理图解》,1990)大陆上热低压的出现,促使气流向大陆辐合上升,控制着中国及整个亚洲大陆。此时海洋气压高于大陆,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移至30°N附近,也达到全年最盛时期,中心气压值达1025mb。 夏季除了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仍影响中国北部地区外,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地区主要受热带太平洋气团(Tm)和赤道海洋气团(Em)的影响。此外,东北北部受极地海洋气团(Pm)影响,西部地区受热带大陆气团(Tc)影响。 夏季对中国影响最主要的锋面是极锋。2.夏季盛行气团与锋面活动 极锋发生在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之间。 通常4月在华南登陆,5月到南岭,6月~7月到长江流域,7月~8月到华北、东北;9月从北到南迅速退出大陆。 极锋出现过早、过迟、过强、过弱,都会给不同的区域造成旱涝现象。第三节水热结构特征 中国冬季气温低,南北温度差异大。 冬季,中国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最冷的地方。 与世界同纬度平均气温比较,中国7月平均气温偏高。一、气温与温度带(一)冬寒冷夏暖热 1月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分布密集,纬度效应明显。 平均每向北跨1个纬度,1月气温降低1.5℃。 中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大,冬季南北极端温差超过70℃。 夏季全国南北温差不大,全国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为20℃~28℃。东部地区平均跨1纬度,气温差0.2℃左右。 中国夏热的特点还反映在极端最高温上。除青藏高原地区外,全国各地极端最高气温都在35℃以上。中国7月平均气温(引自: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2007) 中国由于冬季气温低,而夏季气温高,所以气温年较差大。 气温的年变化幅度(年较差)随着纬度的增加由南往北加大。 与世界同纬度平均年较差相比较,中国各地年较差偏大。(二)气温年较差大,但年平均气温偏低中国气温年较差(引自: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2007)华南、云贵高原的年较差小,大致在10℃~20℃之间;长江中下游地区年较差约25℃;黄河中下游地区30℃左右;黑龙江和准噶尔盆地40℃以上。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出现在黑龙江嘉荫,达到49.2℃;最小的是在南海诸岛的西沙,仅6.1℃。青藏高原因纬度较低,地势高耸,高原面积广大,接受太阳辐射较多,冬季不太寒冷,夏季又很温凉,气温年较差不大。如,拉萨、昌都、日喀则等地气温年较差仅18℃~20℃,比纬度相当的东部地区的汉口(26.2℃)、南京(26.3℃)还要小。藏北高原年较差多在26℃以下,也比东部同纬度地区小。年较差由南往北加大 中国全年平均气温分布有两个基本规律:一是北冷南热,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特别是东部地区,年平均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呈现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二是平原暖,高原冷,特别是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影响,年平均等温线与等高线大致平行,呈现高度地带分布规律。 与世界同纬度平均的年平均气温值比较,中国的年平均气温水平也偏低。中国年平均气温(引自: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2007)(三)温度带与四季划分依据≥10℃的活动积温划分中国年平均气温(引自: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2007)(引自: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2007) 中国各地四季分配长短不一。大体是北方冬长夏短,南方冬短夏长。 北温带基本上是长冬(8个月)无夏,春秋相连; 中温带、南温带、亚热带等广大地区,一年中寒来暑往,四季分明; 热带地区是长夏无冬。 其中也不乏典型区域,例如,藏北高原终年皆冬,南海诸岛四季皆夏,云南中部和贵州西南部四季如春。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和夏季各4个月,春季和秋季各2个月,四季分配较均匀。 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50mm左右,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按正常年降水量,可划为5个降水量带。二、降水与干湿地带(一)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①年降水量大于1600mm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②年降水量800mm~1600mm带,在上述降水带之北,淮河、汉水之南。③年降水量400mm~800mm带,一般指淮河、汉水以北的秦岭山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边缘山地丘陵,并包括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区。④年降水量200mm~400mm带,在上述降水带之北,包括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东部草原带,以及西北内陆地区的天山、阿尔泰山迎风坡低山带。⑤年降水量200mm以下地区,指上述降水带之西北或盆地中部。其中,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在50mm以下。吐鲁番盆地西缘的托克逊,年降水量5.9mm,是中国年降水量最少的站点。中国年降水量(引自: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2007)(二)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中国降水季节分配(引自:张治勋,《中国自然地理图解》,1990) 中国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绝大多数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风盛行的时期。 夏雨冬干是中国降水季节分配的共同特征。 东部地区由南向北,雨季出现的时间愈来愈晚,雨季结束的时间却愈来愈早,雨季持续的时间也就愈来愈短。其中,南方多春雨,北方多夏雨,华西多秋雨,台北多冬雨。全国各地降水季节分配大致有如下表现:①华南春、秋雨区。该区春夏之间为锋面气旋雨期,夏秋为热带气旋雨期。年降水曲线呈双峰型(5月和8月),前峰高于后峰。②江南丘陵年雨区。该区冬春夏三季多锋面气旋活动,秋季有短期晴好天气,年中各季有降水但以春夏比重大。③北方夏雨区。该区年降水量不多,多在800mm以下,降水季节短,多集中于夏季。④西北内陆盆地少雨区。该区月平均降水量不足2mm,多集中在6、7、8三个月。由于该区降水量极少,偶然一次降水对多年记录影响很大。⑤西北山地年雨区。该区常年受西风影响,虽年降水量不多,但季节分配较均匀。⑥云南高原夏秋雨区。该区因西南季风势力强,撤退缓慢,年降水量比北方夏雨区略多,雨季结束略迟,年中干湿季分明。⑦海南热带夏秋雨区。该区以热带气旋雨为主,加上秋季台风活动频繁,年中降水集中夏秋季。⑧台湾东北部冬雨区。该区面迎海上来的东北季风,冬季多雨。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是季风气候的一个特点。(三)降水变率大中国年降水变率(引自: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2007) 干燥度是指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用以表示一个地区的干湿程度。 干燥度包括水分的收入量和支出量两个方面,它比降水量更能反映出一地的干湿状况。(四)干燥度和干湿地带 湿润地带的干燥度小于1.0,降水量大于当地的可能蒸发量,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 半湿润地带的干燥度1.0~1.5,可能蒸发量略大于降水量,年降水量400mm~800mm。 半干旱地带的干燥度1.5~4.0,年降水量少,介于200mm~400mm之间,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较大。 干旱地带的干燥度大于4.0,年降水量稀少,不足200mm,可能蒸发量远远超过降水量。第四节几种重要天气 寒潮是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冬季天气过程,是冷空气强烈爆发过程中所引起的天气现象,它规模大,势力强,降温剧烈。 根据中央气象台的规定,一次冷空气活动使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在48小时以内降温超过10℃,长江中下游或春秋季的江淮地区的最低气温达到4℃以下,陆上有大面积5级以上大风,而近海的海面上有7级以上大风,即可算为寒潮。如果降温在48小时内达到14℃以上,则称为强寒潮。 侵入中国的寒潮,大多数源于北冰洋,主要有三条路径(西路、中路、东路)。一、寒潮中国的寒潮台风路径(引自:张治勋,《中国自然地理图解》,1990)西路:冷空气从喀拉海经西伯利亚,在乌拉尔山脉、鄂毕河上游一带滞留,当乌拉尔阻塞高压崩溃时,造成冷空气迅速南侵;或生成于北欧的地面冷高压,南下到里海后,随西风高空槽东移进入中国。是侵入中国寒潮的主力,势力最猛,危害最大。中路(也称西北路):从巴伦支海经中西伯利亚、蒙古侵入中国。是影响中国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一条。东路(也称北路):从西伯利亚经贝加尔湖以东向南侵入中国此路寒潮势力较弱、次数较少。 地理学家的研究分析表明,寒潮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 寒潮携带大量冷空气向热带倾泻,使地面热量进行大规模交换,这非常有助于自然界的生态保持平衡,保持物种的繁茂。 气象学家认为,寒潮是风调雨顺的保障。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家认为,寒潮带来的低温,是目前最有效的天然“杀虫剂”。 寒潮还可带来风资源,举世瞩目的日本宫古岛风能发电站,寒潮期的发电效率是平时的1.5倍。 寒潮是中国冬季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寒潮最多的季节在秋末和早春。 寒潮造成的大风、降温常使华北和长江中下游晚秋作物和春播作物受冻而减产。 越过南岭到达华南的强寒潮,使江南越冬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遭受不同程度的危害。 伴随寒潮过境,有时出现强暴风雪,对草原地区的牧业危害很大。雪被覆盖草场,断绝畜群饲料来源,牲畜饥饿、受冻致死造成白灾。 寒潮对渔业生产和海运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寒潮对人类也有益处的一面。 从中国江淮流域到日本东南部,每年初夏的6~7月间,都有一段降水量较大、降水次数频繁的连续阴雨期。正值江南梅子成熟季节,故称为梅雨。 其范围北至淮河,南至衡阳、福州一线,西至云贵高原东缘、三峡以东的广大地区。二、梅雨 梅雨主要是由势均力敌的冷暖气团,长期在江淮流域交锋,导致“梅雨锋”而形成的。 梅雨天气主要特征是雨量丰富,相对湿度大,风力较小,日照时间短,潮湿闷热,物品容易发霉,故又称“霉雨”。 正常梅雨量占当地降水总量的40%左右。 梅雨开始日期与夏季风在当地的开始日期相一致,大约是6月上、中旬;随着夏季蒙古高压的消失与东南季风的加强,7月上旬极锋西伸北跃,梅雨期结束;一般持续一个月。 每年的情况不同,入梅最早在5月下旬,最晚在7月上旬,前后相差40天。梅雨结束日期,最早在6月中旬,最晚在7月底到8月初,二者相差1个半月。梅雨时期的天气形势有几种不同的情况:①梅雨形势稳定,雨量集中,易造成内涝和水灾;②梅雨很不稳定,天气系统变化快,雨区范围变动大,旱涝现象不突出;③降水锋系很快北移,出现少梅或空梅,旱灾严重。 江淮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梅雨期的早晚、长短和雨量的多寡,都对农业生产关系很大。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极为强大深厚的气旋性涡旋。在东亚叫台风,在北美称飓风,在印度洋地区叫气旋或风暴。 台风形成必须具备气流的低空辐合或上升运动,以及高空暖心的建立。 7月~9月在中国登陆的台风最多,这个时期的台风占全年的70%,称为台风季。①热带洋面上的大规模高温、高湿的垂直不稳定气流,对流旺盛发展。②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过赤道转向的西南风,与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北信风相遇,形成的赤道辐合带,这个辐合带气压很低,有利于对流发展和涡旋的产生;东风气流的波动也容易发展成涡旋,若与赤道辐合带相辐合,更有利于涡旋的发展。③合适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不会直达低压中心,而是形成气旋性涡旋。所以台风大多发生在南、北纬5°~20°之间。三、台风 风的垂直切变要小利于高空暖心的形成,这使潜热不向外扩散,保持台风的暖心结构,使台风中心气压继续降纸,空气涡旋愈旋转愈强,最后发展为台风。 影响中国的台风主要形成于北太平洋西部加罗林群岛海区,少部分发生在南海海域。中国的寒潮台风路径(引自:张治勋,《中国自然地理图解》,1990)西行路径:从菲律宾以东洋面西行,穿过菲律宾或巴林塘海峡、巴士海峡进入南海,在海南岛或中南半岛登陆,对中国南海海区、海南、广东和广西的南部影响较大。西北路径:从菲律宾以东洋面上向西北方向移动,先在台湾登陆,穿过台湾海峡又在福建登陆,或从源地西北行,穿过琉球群岛后在江浙沿海登陆,这条路径对中国东海海区和东南沿海影响最大。且这一路台风登陆机会多,故称登陆路径。转向路径: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至25°N附近转向东北,经东海、黄海向日本方向移去。此路台风一般对中国影响不大,但最为多见,约占全部台风的49%。 但是台风有时也会带来一些好处例如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有不同程度的伏旱或秋旱,适时适量的台风外围降水,可以缓解或解除旱情,有利农作物的生长。 台风属灾害性天气。台风过境时,往往伴随狂风、暴雨、巨浪、海啸,严重威胁着工农业生产、交通安全和港口设施。在登陆地区造成洪涝和风灾,破坏房屋,颠覆船只,损坏庄稼,危及交通安全和破坏港口设施,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1.简述中国的气候基本特征。2.试分析中国气候的形成原因。3.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气候的形成有何影响?4.阐述多山地形对中国气候的形成有何影响?5.解析为什么冬季气团发展的比夏季的强烈?5.中国与世界同纬度国家相比,水热格局有何特点?7.我国主要有哪些气旋活动?8.试举例发生在我国的气旋会导致哪些天气?9.在我国哪些天气系统的变化会导致寒潮的暴发?10.梅雨与一般连阴雨的区别是什么?[1]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1984.中国自然地理(气候).北京:科学出版社.[2]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1984.中国自然地理(古地理< 上册 三年级上册必备古诗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下载人教社三年级上册数学 pdf四年级上册口算下载三年级数学教材上册pdf >).北京:科学出版社.[3]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1986.中国自然地理(古地理< 下册 数学七年级下册拔高题下载二年级下册除法运算下载七年级下册数学试卷免费下载二年级下册语文生字表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北京:科学出版社.[4]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1985.中国自然地理(总论).北京:科学出版社.[5]盛承禹等.1986.中国气候总论.北京:科学出版社.[6]任美锷.1985.中国自然地理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7]《中国自然地理》编写组.1984.中国自然地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8]赵济.1995.中国自然地理(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9]聂树人,单树模,常剑峤.1987.中国自然地理教学参考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0]张治勋.1990.中国自然地理图解.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1]孙金铸.1988.中国地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2]李涛.1991.中国地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3]赵济,陈传康.1999.中国地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4]韩渊丰.2000.中国区域地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5]王静爱.2007.中国地理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6]潘保田,李吉均.1996.青藏高原: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与放大器——Ⅲ.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2(1):108-115.ThankYou!
本文档为【高师中国地理第五章 气象与气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1.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13440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5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7-18
浏览量: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