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跨文化形式- 的反思跟批判——解析分析伍重的巴格斯韦德教堂跟弗兰姆普顿的案例例子研究探究新

跨文化形式- 的反思跟批判——解析分析伍重的巴格斯韦德教堂跟弗兰姆普顿的案例例子研究探究新

举报
开通vip

跨文化形式- 的反思跟批判——解析分析伍重的巴格斯韦德教堂跟弗兰姆普顿的案例例子研究探究新———1建筑评论ARCHIECTUREREVIEW“跨文化形式"的反思与批判——解析伍重的巴格斯韦德教堂及弗兰姆普顿的案例研究彭怒吴非谭皓元摘要/以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为基础,分析了巴格斯韦德教堂的光线策略.以及光与廊/院/圣殿的关系t并从跨文化角度揭示了建筑中廊/院,建筑基本戈系的再生,以及教堂圣殿中新的方向性。文章进而讨论了跨文化背后的共同理念,以及跨文化的差异对已有建筑观念可能产生的变革和推进.并对弗兰姆普顿的案例研究提出r批评。...

跨文化形式- 的反思跟批判——解析分析伍重的巴格斯韦德教堂跟弗兰姆普顿的案例例子研究探究新
———1建筑评论ARCHIECTUREREVIEW“跨文化形式"的反思与批判——解析伍重的巴格斯韦德教堂及弗兰姆普顿的案例研究彭怒吴非谭皓元摘要/以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为基础,分析了巴格斯韦德教堂的光线策略.以及光与廊/院/圣殿的关系t并从跨文化角度揭示了建筑中廊/院,建筑基本戈系的再生,以及教堂圣殿中新的方向性。文章进而讨论了跨文化背后的共同理念,以及跨文化的差异对已有建筑观念可能产生的变革和推进.并对弗兰姆普顿的案例研究提出r批评。关键词/跨文化廊/院/建筑基座/重檐光的策略天光/侧光/反射光线ABSTRACT/Basedonain-depthstudyofliteratureandawoMerfolvisittotheBagsvaerdChurchdesignedbyworld·widenotedarchitectJornUtzon,thispaperanalyzesthetac-ticsoflightandtheroleoflightasorganizerofcorridors,yardsandthebodyofchurch.Fromangleoftrans·culture,itrevealstherebirthofthebasicrelationbetweencorridors,yards锄dmmnbuildings,andthenewexposureofsanctuary.Furthel'more.itdiscussesthesharedideasbehindtrans.cul-tureandthepossiblechangeandimprovememofexistingarchitecturalconceptcausedbythedifferenceintrans-culture.Theauthorscriticizethe“trans.culturalform”inFrampton’Scasestudyaswell,KEYWORDS/ffans·culture,corridor/yard/building,Podium/doubleeaves,tacticsoflight,skyli#t/sidelight/reflectedlight作者单位:阿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上海.20009"2)收稿日期:2008-04—28建筑学报绷5ARCHITECTUIuL∞“R眦丹麦建筑师约恩·伍重(JoinUtzon)以悉尼歌剧院(SydneyOperaHouse,1957-1973)闻名于世,然而其职业生涯的巅峰之作当属位于哥本哈根北郊的巴格斯韦德教堂(BagsvaerdChurch,1976,图12007年夏,笔者有幸到访了这个教堂。更为幸运的是,此行还同时走访了芬兰建筑大师阿尔托(AlvarAalto)和瑞典建筑大师阿斯坡朗德(GunarAsplund)的一些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性作品。伍重在1942年纳粹占领丹麦后随即去了瑞典,战争结束前又到赫尔辛基阿尔托事务所进行过短期实习。这两个北欧最重要的现代建筑前辈对伍重的影响在巴格斯韦德教堂里都有所体现。北欧行前,曾查阅过这个教堂的资料(图2、3),有两点在脑海里印象深刻:首先在图像上惊异于这个教堂的平面似乎由回廊环绕着多进院落在纵向中轴上组织而成;其次在概念上惊异于弗兰姆普顿(K,Frampton)提出的教堂中殿的空间意象——“基座/重檐(Podium/Pagoda)”关系(图4);而这两个强烈的初始印象都与仃亍重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跨文化转译有关,这无疑使得巴格斯韦德教堂对我们而言充满了巨大的诱惑。从来部是西方现代建筑强势地影响着当今中国的建筑实践和理论话语,这一跨文化的影响和被影响关系的反转产生的诱惑如此之大,以至于到达巴格斯韦德教堂的前夜让人辗转反侧。除了“基座/重檐”的空间意象外,弗兰姆普顿提到的巴格斯韦德教堂里来自中国建筑的影响主要还有两处。在《建构文化研究》的“约恩·伍重:跨文化形式与建构的意喻”一章里,他指出:“跨文化痕迹在该建筑纵向的阶梯形外立面上也比比皆是,因为它的屋檐轮廓不仅⋯⋯而且也很有些中国建筑的情调,其原型应该是中国江南民居的阶梯形封火墙⋯⋯竹.1¨291t92另一处,他还提到:“横向轻质围合元素的做法,如直棂的密度、木头与玻璃面积的比例关系、横槛的位置以及拱壳出挑部分上方带肋的预制檐沟等,看上去都颇具中国建筑的意味”。11E96这两处关于外立面和轻质围合元素的细节描述也涉及与中国建筑的关系。万方数据tian高亮1初抵教堂的疑惑到达停车场后,我们首先走近建筑的东南侧。让人疑惑的是,整个建筑实际上如此的小,与此前阅读图纸、图片后所想象的建筑规模反差巨大。这大抵是因为在图纸上南、北主立面水平的板材和檐部瓷砖被仔细地画出了分缝而使得建筑的尺度感被放大;而教堂中殿在照片上也因空间层次的变化和圣坛屏风构件的图案重复显得比实际大了许多。事实上,在1967年伍重的作品展(Exhibition,GladsaxeTheatre)上,当两位牧师找到建筑师并希望他设计教堂时,整个堂区已为此积攒了整整25年。所以当初步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的造价被承包商估算出超过总资金的10%时,伍重毅然决定把建筑的规模缩小10%。这样,开间从原来的2.5m变为2.25m。幸运的是原来的门高2.5m,改为2.25m仍能满足高度要求,伍重还自嘲2.25m正好是柯布的模度数字。¨I“7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建筑确实比最初的设想小了1/10。初抵教堂让人疑惑的还有,整个建筑像一个薄薄的白色纸盒直接搁在地上(图5)。而且这个“纸盒”还因为横向的板材分缝和纵向的柱间皤槽,特别是东面地下室的斜向天窗跌落在场地中部的凹陷处而显得异常脆弱。由于地下室天窗底部倾斜收进,而且天窗两边的三角形侧墙及与此相连的主体东立面地坪以下部分被刷上黑色涂料,更使得这个薄薄的白色“纸盒”仿佛临时、简易地漂浮在场地上,一阵狂风过后就会被连根拔起。这让人对伍重建筑中常见“基座/重檐”图式中基座的存在产生了怀疑。事实上,该建筑不仅根本没有基座,而且东立面还强化了对基座的视觉消解。2廊/院/建筑基本关系的再生:来自修道院与中国.日本传统寺院的跨文化影响到巴格斯韦德教堂这天并非星期日,万方数据——1建筑评论ARCHIECTUREREVIEW教堂主人口被关闭。因此我们从东南尽端的工作人员入口进入建筑(图6、7),倒暗合了传统中国寺院的进入方式。这样,我们先经过廊所围绕的3个庭院与建筑组成的单元体,并从侧廊进入教堂圣殿,然后从圣殿西南侧门走出,抵达最西端的院落和小礼拜堂(图8)。就建筑序列而言,中国传统寺院常常以院为基本单位在纵向上连接而成,而且,先经过山门、次殿等等级较低的建筑才到达主殿,主殿通常并不位于序列的尽端,尽端处常常布置藏经楼、讲堂等。可见,当从次入口游历巴格斯韦德教堂时,无论是以院为单位的群体组织方式,还是主殿在群体里的相对位置都与传统中国寺院非常相似。但当教堂在周日举行仪式时,教徒是从西端院落的主人口直接进入教堂圣殿的。所以,巴格斯韦德教堂在总体上是以两条主要流线组织的。而且,几乎大部分房间也可通过开向庭院(这里指朝南开口的庭院)的门或布置在南立面中央的两个出入口通向室外,这使得实际流线更为复杂。当然在使用中为方便管理,有些出入口并没有被使用,还有一个南向院落的开口铁门紧闭。伍重曾谈到:“巴格斯韦德教堂和其他房间组成的建筑群可比之为修道院(Monastery)”。[21“6如果将巴格斯韦德教堂和修道院相比较,会发现二者在平面布局总体策略上的相似。通常修道院里教堂的主人口朝西且直接对外,庭院四周的回廊(Cloister)把修士的宿舍、食堂、会堂等日常修行空间连接起来,并另有出入口。英国约克郡利兹西郊的柯克斯朵修道院(KirksmllAbbey,Leeds,Yorkshire,UK,1152)的平面就比较典型(图9)。在巴格斯韦德教堂里,也是教堂主人口朝西且直接对建筑学报舶阻s胴洲雎盯u眦∞u舢札外,其他功能空间由庭院和廊组织起来并另设出入口。但二者在“廊”、“院”、“建筑”的相互关系上又非常不同。在修道院里,通常是回廊包围在庭院四周,紧凑集中的建筑包围着回廊;而在巴格斯韦德教堂里,廊包围在建筑和院组成的单元四周,而且这些廊包围的单元基本是中轴对称地在纵向上延伸。修道院基本上不采用中轴对称的院落组织型制。纵向延伸、中轴对称的院落组织型制是中国传统寺院的典型特征,但在“廊”、“院”、“建筑”的相互关系上与巴格斯韦德教堂却不相同。在中国传统寺庙里,建筑是分散的,并和廊(或墙)共同包围着院;建筑群的组织作用上,院比建筑和廊也更重要,由于院和建筑都是在纵向的南北中轴线上被穿越并由此形成中路——建筑群最主要的通道。廊也形成通道,即使在如浙江的国清寺、天童寺、阿育王寺等檐廊系统完整发达的南方寺院,穿过院与殿宇的中路仍是最重要的通道。巴格斯韦德教堂的庭院和建筑都不能在纵向上穿越,廊的功能绝对重要——廊划分了建筑群的基本单位并成为交通系统。廊的重要作用在受本土住宅影响的日本寺庙里比较明显。尽管受中国寺院的影响极大,日本寺院采用南北向中轴对称、纵向多重院落型制的并不多见,即使在采用了南北向中轴对称布局的京都最大禅寺之一妙心寺(室町时代),也只是在主宫殿区采用这一布局,大面积的次殿都是成组,自然、松散地环绕在主宫殿区四周。大部分日本寺院受本土住宅影响,自由布局,而且廊的通道作用较强,院也较少进入和穿越。从京都大仙院禅寺轴测示意图(图10)中可以看到,殿字地面采用伍重在“平台与高原”文中提到的“桥式平台”——传统日本房屋由于气候潮湿、蚊虫滋扰而把木地板架空;殿字檐廊较宽且围绕主体四周;独立的通廊地面与檐廊相平而如“桥”,它们共同组成建筑群的交通系统。由于通廊和檐廊的地面高于院,院通常少进入而成为静观的对象。可以说,巴格斯韦德教堂中廊的重要作用以及廊/院关系在日本寺院中可找到渊源。总的来说。教堂建筑群布局显现出修道院、中国寺院以及日本寺院的多重影响。教堂直接对外而其他部分以回廊组织的策略与修道院相近;中轴对称、纵向多重院落的组织以及主殿的相对位置与中国寺院相似;廊的交通作用以及对院和殿宇的围绕则与日本寺院相似。对伍重来说,异域文化的影响毕竟是片断式的,中国寺院和日本寺院对于他也许没有更细微的分野,二者的叠合非常自然。然而,有趣的是,伍重并不是在教堂/修道院历史类型的主体上叠合来自东方寺院的局部影响,而是以东方寺院(更确切地说,是中日寺院的结合)的平面布局和院/廊/建筑的基本关系为主体而重构新教堂。这一方面说明伍重比较认同异文化间的相互通融而显示出“为我所用”的自信,另一方面,基地的狭长规则以及现代建筑中重视交通与功能内容的区别,也使得中轴对称、纵向院落的布局和廊的重要作用在新教堂中里得到非常合理、自然的运用。3廊与光在巴格斯韦德教堂里,廊不但围合了院与建筑,构成了建筑群的基本单元并作为主要的交通系统,同时也是采集天光的系统,体现出对斯堪的纳维亚光线特质的敏感。万方数据在巴格斯韦德教堂这天是阴天,当我们在建筑的廊中穿行时颇为意外,廊中光线远比室外明亮(图11)。这是因为廊的顶部全部覆以威卢克斯(Velux)天窗,几乎成为这个建筑最主要的直接光源;而且走廊的墙面、地面皆为白色,它们对光线的反射比深色墙面以及室外景观、植物更强,因此即使在阴天,廊也显得比室外明亮。对此,伍重这样解释:。光在白墙之间倾泻到微微无光的白色地面的感觉,好像你正在从强烈光线中——就像你在夏季雪山上体验到的——进入冬季更暗一些的房间。”[21“7实际上,廊的“亮”一方面是为了在丹麦漫长冬季的常见阴霾中尽可能捕捉天光,更重要的是衬托教堂圣殿相对幽暗的光线。46个庭院与光巴格斯韦德教堂一共有6个院。这些院除了西端教堂的主入口庭院外,基本上是不进入的。东侧会议室之间的小院和教区接待厅北侧的小院虽完全封闭,却可延伸这些小房间的视域;其余的4个院则朝南开口,接纳温暖的南向阳光。廊是一套采集天光的系统,院在廊之间切开建筑体量,提供另一套采光系统,使得所有房间都可两面采光,建筑群也因此仿佛光线四溢。院的长边两侧都是落地门窗组合的通长隔栅(Grille),由于玻璃和木条的面积相当,使得从庭院反射的光线更加柔和地进入室内。院的存在并不仅仅提供另一种采光的来源,它也显示出伍重理解和对待外部世界的方式。伍重被称为“一个害羞的人”,“隐居于野”、“极度私密;f3】”他也自称“好心的丹麦哈姆雷特,总是犹豫不决。【41”巴格斯韦德教堂外墙封闭无窗,通过庭院既与外部世界保持一定联系但又非直接对外。这种方式可在英国建筑师肖恩(SirJohnS0ane)设计的英格兰银行(Barlk0fEngland,1788-1835,可惜建筑的外立面现巳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中找到共鸣:同样用封闭的外墙与外部世界隔离,同样通过天窗和庭院采光。伍重和肖恩实际上解答了同一个问题: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连接外部世界和内部领域。5。第7个庭院。——教堂圣殿的光与。重檐。巴格斯韦德教堂圣殿(Sanctuary)的构思来源于伍重多次到夏威夷瓦胡岛(Oahu)度假的经历。“在巨大的沙滩上,迎风的一侧,信风从加利福尼亚海面数千米以上的高空中不停地吹来,就像平稳的微风,从清晨到上午11点逐渐增强,所以你可以凭风而立——否则你简直感觉不到风带来的平静——有时,微风带来云,接着光和太阳穿过云层照到沙滩。”[21“6在丹麦漫长寒冷的冬季里,白天仅有几个小时日照,而且1l、12月到次年1月大多阴云密布,我们可以推测,伍重多是在这样的季节来到瓦胡岛的沙滩。然而,打动伍重的并不是夏威夷强烈的无遮挡的热带阳光,而是经过了云层反射的日光与和暖的微风。因为“是自然空间M“%口LmLJOURNAL2008.$建筑学报万方数据tian附注通过玻璃廊道、庭院、光的折射来自然采光tian高亮tian高亮tian高亮tian高亮tian高亮———1曩筑评论ARCHIECTUREREVIEW带来心灵深处的平静,这种心灵的平静是其所是,它是生活中的快乐,它是喜悦和感激。”121“6伍重自小害怕强光,这样一种经过云层反射的柔和平静的光线氛围自然得到他的偏爱。伍重的一张设计草图显示了云层如何转变为建筑纵向剖面上的多重拱壳,而云层顶端日光穿出的地方演变为天窗的位置(图12)。多重拱壳不仅模拟了云层,而且也像云层一样反射光线。如果说庭院与房间的不同,在于屋顶天花转换为天空,那么教堂的圣殿屋顶模拟夏威夷的天空和云层,就可以被当做一个庭院——建筑群的“第7个庭院”。因此,由廊围绕的这个基本单元与其他单元一样也是由建筑和“院”所构成。圣殿(图13、14)采用了框架结构,两排30cm×30cm的钢筋混凝土方柱布置在圣殿南北两条侧廊里——这两条侧廊由作为交通系统的走廊延伸至教堂圣殿自然形成。其中,内侧框架柱在二层步廊上方与隔板浇铸为一体,便于与18m跨度的钢筋混凝土薄壳天花的两端连接并支撑天花;外层框架柱和内层框架柱之间有横向连接,其结构作用被伍重称为“飞扶壁”。薄壳结构的多重拱壳由钢筋网上喷射混凝土浇注而成,可以薄到12-13cm;由于使用的长条木模板较窄,这些拱壳才能在端部形成急转的曲线。而且木模板比较粗糙,拱壳的混凝土表面在光线的多次反射下呈现丰富的质感。如果仔细分析圣殿光线的来源和整体氛围,会发现光的神秘感和空间的漂浮感建筑学报2008.5MⅢT∞nML∞Ⅲw(图15-17)。光线在顶部来自“云端”——从西立面的侧高窗进入圣殿并经过拱壳的多次反射,而且光源在教徒从主入口走向圣坛的相背方向不易察觉;圣殿最主要的光线来自侧廊大面积的白色墙面对顶部天窗的天光反射,同样隐匿了光源。这使得整个圣殿的光线在人们进入时充满了神秘。马丁·席沃}L(MartinSchwartz)在肖恩设计的位于伦敦林肯因斯菲尔德的自宅早餐间(TheBreakfastParlorinSirJohnSoane’sHouse,LincolnInn’sfield,London,1804)找到了相似的光线处理策略。早餐间(图18)的穹顶同两边的侧墙脱开,强调了独立性。侧墙被其顶部的天窗照亮,反射出柔和的光线,使得穹顶仿佛漂浮起来,同时光源的相对隐匿也增加了光的神秘——肖恩称之为“神秘光线(1umieremyst垂rieuse)”.卧”在巴格斯韦德教堂圣殿里,还有来自西面主入口门廊的两重通长隔栅所过滤的侧光(图19),以及圣坛后面夹层的东向天窗的反射光线。这些光线以及南北侧墙的光线使得多重拱壳的下方在四个方向上被照亮,从而增添了拱壳的漂浮感。这一漂浮感也是伍重敬仰的瑞典建筑师阿斯坡朗德的伍德兰德小教堂(WoodlandChapel,1918-1922)室内所经营的氛围。在伍德兰德小教堂中,光线从屋顶半透明圆孔进入穹窿,为白色、光滑的表面均匀地反射。由于半圆穹顶下是更大的方形体量,而且地面被涂成灰色,穹顶的飘浮感得到加强。尽管光的使用方式及建筑形式不同,但屋顶飘浮感的营造目的是相同的。弗兰姆普顿认为“多重拱壳实际上是一种重檐屋顶的模拟形式”。n】z引确实,多重拱壳在室内颇有中国重檐屋顶的意味。而且,在室外南北立面上也有所反映。尽管这两个立面只与外层框架柱相连,而非如内层框架柱与多重拱壳直接相连,但立面上板材和光亮瓷砖的阶梯状分界还是暗示了室内多重拱壳的起伏。如果进一步,这些关于形式上或强或弱的关联的分析还远远不够。中国的厅堂平面是横向进入的,而且屋架梁和屋面也为横向。巴格斯韦德教堂圣殿的中殿(Nave)明显采用了横向平面,多重拱壳也是横向的。这样多重拱壳屋顶的方向性就与入口朝向圣坛的方向垂直,从而与西方传统教堂甚至是伍重的现代建筑前辈所设计的教堂有很大不同。在西方传统教堂里,平面多为东西纵向,拱壳的方向通常指向圣坛;在阿斯坡朗德集中式的伍德兰德小教堂,这种方向是中心化的、垂直的;即使在阿尔托的拉赫蒂十字教堂(ChurchinLahti,1970),平面已演化为切掉角部的三角形现代会堂形式,主梁的方向还是指向圣坛而强调了这种方向性。巴格斯韦德教堂圣殿的横向大厅和横向多重拱壳,使得教堂空间的方向性在纵向、垂直向之外还增加了横向。纵向和垂直向具有历史上深厚的宗教含义,横向则使得人和人群的关系加强,也使得教堂带有更多集会场所的性质。事实上,北欧教徒主要信奉的基督教路德宗”主张“因信称义”万方数据tian高亮tian高亮tian高亮tian高亮tian矩形tian矩形tian多边形线条tian附注中国传统建筑的“轩”可以存在双层壳体结构的潜力(JustificationbyFaith),认为真正的信仰在于人们内心对上帝的信念,而不在于奉行教会条规。因此,与其说多重拱壳是一种对中国重檐屋顶的模拟形式,不如说借鉴了中国厅堂横向布局的多重拱壳和大厅使得伍重的教堂具有了另一个向度的空间意义。6光的策略与形式反转几乎在设计巴格斯韦德教堂的同时,伍重还设计建造了位于西班牙马吉卡岛的坎丽斯自宅(CanLisHouse,IslandofMajorca)。与丹麦不同。在西班牙太阳在天空中的轨迹较高于地平线。所以在坎丽斯住宅,采光没有用天窗而是紧贴地平线。起居室单元里5个凸窗挑出并面向海天交汇处,每个窗户都接近人体高度并从东南到西南朝向不同角度。一年中大多数时候,深深的凸窗遮挡了直射阳光却获取了漫射天光和地中海的景色。当早上和冬季太阳低悬时,阳光可直接进入房间;在下午,一缕阳光从西南墙面高处的洞口直射房间,带来生气。这里特别有趣的是,即使5个凸窗紧贴海边悬崖,而且采用厚厚的侧墙,伍重还是在5个凸窗外又加上一堵有开口的墙体,再次证明了伍重对外部世界的疑虑。在北欧,太阳总是低悬于地平线附近,这意味着它总是在人的视锥范围内,只要天气晴朗就会成为持续的强光源。夏季,太阳几乎不会落下天空;冬季则只有几个小时的日照且多为阴天。这导致天穹顶部整年弥散稳定的漫射天光,因此伍重偏爱天窗。而在西班牙,太阳的高度角较高,伍重则面向地平线开窗,同样显示了对漫射天光的偏爱。尽管开窗的方式相反,策略却一致——避开直射阳光而迎纳漫射天光。7跨文化的共有理念.差异以及对。跨文化形式”的反思与批判在设计悉尼歌剧院之后,伍重已成为现代建筑天才的形式创造者(Form—giver)之一。但此后他并没有特别依赖这种形式才能,而且在环游世界之后,也没有在建筑中采用特别的、异国情调的符号和形式。相反,他显示出对建筑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理念的关注,这些也正是不同文化间真正共享的东西。它们不仅表现在伍重对光、对物、对自然、对外部世界、对宗教信仰的理解中,也表现在对院/廊/建筑的基本关系、建构、装配式预制构件、建筑/室内/家具的总体艺术等一些建筑的基本理念中。伍重曾谈到:“谢谢你带来光;谢谢你带来生命;谢谢你赐予的一切——这就是控制巴格斯韦德教堂设计的法则。”[211怕显然,这个涉及光、生命、物与自然的法则首先基于个体生命对世界的认识和经验,而非限于建筑学本身。席沃扎认为,或许伍重正是在环游世界,体验了非常不同的光线条件后,对北欧光线特殊的品质反而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图20)。前文对坎丽斯自宅光线策略和用光方式的对比分析即为明证。在巴格斯韦德教堂里,伍重首先选择了北欧天穹顶部稳定的漫射天光,而避开总是在人的视锥范围内的直接阳光,天窗和封闭无窗的外墙便是自然的选择。正因为选择漫射天光作为主要的光源,所以墙面、地面采用了白色来增强光线反射,尽可能让人们感受弥足珍贵的柔和的目光。然后,光在廊、院,圣殿中得到精心的分配和控制:廊的亮,圣殿光线的微暗和光源的隐匿,布置在院的长边方向的通长木隔栅对侧光和庭院反射光线的过滤,营造了光的秩序。对于物/材料,伍重也倾向于一种基本的材质,那就是钢筋混凝土、混凝土以及不同颜色和不同做法的水泥——从普通的灰色水泥(廊柱)到掺有大理石粒的品质极佳的水磨石(家具),当然还有喷射混凝土的多重拱壳。相近材质形成了整体性,在光的多次反射中又保持了彼此的细微差别。伍重的女儿琳(LinUtzon)设计了教堂织物,包括讲坛饰带、圣坛饰带、长地毯、帷幕,还有牧师的十字褡、唱诗班的服装等。琳选取了那些基督徒但更是全人类所熟悉的符号设计了4种图案:北极星,谷种、太阳和野百合。1’所有图案以北极星为母题,彼此相似又有所变化。由于建筑也是由大量基本的预制构件所组成,织物的基本图案的重复强化了建筑的设计理念。在业主的坚持下,除了屋顶的威卢克斯天窗为工业产品,教堂的织物,家具、器具,灯具等都由建筑师设计,这倒成就了巴格斯韦德教堂在建筑/室内/家具上的总体艺术特征。如果不谈跨文化间共享的基本问题和观念,转而讨论它们之间的差异,那么重要朋a佣孵n删LJOUR~4L邵a瞳5建筑学报万方数据———硼毫筑评论ARCHIECTUREREVIEW的是差异本身带来的新奇,还是差异的引入对已有建筑观念产生的变革和推进?或者从建筑师的角度,借此更好地解决了自身的问题?在弗兰姆普顿对巴格斯韦德教堂的分析中,姑且不论他对光线策略和光的组织这一首要问题的忽略,因为他主要是从“建构”(Tectonics)的理论体系来分析这个作品。他认为伍重坚持了“建构形式的本体真实性”,具体表现在对现浇混凝土框架和预制混凝土填充构件的区别,也即是整浇构造(MonolithicConstruction)和镶嵌构造(TessellateConstruction)的差异。可是,难道光的组织不是使“建构”得到更充分的表达?比如,当天光在侧廊白墙上的反射光线成为圣殿的主要光源时,这一光源的光亮使得内侧灰色的框架柱的支撑作用得到强调;又比如,院的长边方向通长的木格栅是为了过滤侧光,但我们可以从它的非支撑性判定房间内拱壳也是顺着长边纵向布置。弗兰姆普顿认为伍重的灵感源泉是中国文化。但他提及的来自中国文化的影响多为一种异域的形象和意向,比如面向庭院的直棂木格栅具有中国建筑的意味;外立面来源于中国江南民居的阶梯形封火墙圣殿的多重拱壳是对中国重檐屋顶的模拟。然而,由于弗兰姆普顿的视野始终停留于西方文化内部,未能像伍重一样对不同文化进行精微的体察,所以他对中国文化的分析较为表面,也未能对中国和日本建筑文化进行更为细微的区分。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面向庭院的通长木格栅不仅源于中国汉唐建筑的直棂窗,而且素木不上色的直棂做法更接近日本法隆寺等寺院的特建筑学报∞阻5胴洲唧讲L吼LJouRML征。同样,外立面虽带有中国江南民居的阶梯形封火墙的特点,但更重要的是,由于灰色柱子凹进的竖向划分以及预制混凝土板块、瓷砖的留缝使得白色外墙看起来异常脆弱。这使得整个建筑扰如薄薄的白色“纸盒”近乎于半透明,仿佛就是日本建筑中的纸糊门窗,桦树及云影投射其上,既隔离了外部世界又不绝于外部世界,更映射外部世界的转瞬即逝和流变。笔者认为,跨文化的价值恰恰在于异文化的弓1入能对已有建筑观念产生变革和推进,建筑师也借此更好地解决了自身的问题。这样来看,圣殿的多重拱壳虽模拟了中国的重檐屋顶,但更重要的是,圣殿借鉴的中国厅堂的横向进入方式和屋架梁/屋面的横向,为这个教堂增加了空间向度的横向性,而且这一方向性也切合了新教路德宗的教义,从而为教堂空间的向度带来变革。对于建筑平面,近乎长方形的用地使得中轴对称、纵向单元式布局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引入中、日寺院的平面布局和院/廊/建筑的基本关系为主体而重构新教堂,并和现代建筑的要义保持一致——这既包括对廊的交通功能的强调,也包括院作为一种负体量被挖出以解决采光。建筑师完美地进行了跨文化实验,也在这个建筑中具体地解答了教堂在当代新的可能性。作为身处西方建筑文化外部的研究者,我们也应看到这个建筑与西方建筑传统的渊源。这既包括它与传统教堂、修道院的关系,也包括前面分析的与英国新古典主义建筑师肖恩的建筑的关系,还有与北欧现代建筑前辈阿斯坡朗德和阿尔托的关系。尽管伍重的儿子解释楼梯栏板(图21)及一些家具的边缘覆以半圆瓷砖的做法来自马吉卡岛,实际上这基本上是阿尔托的标准做法,特别是在楼梯栏板处。■注释1)路德宗是宗教改革后出现的新教主要宗派之一,是对以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为依据的各教会的统称。它认为《圣经*的权威高于教皇;信徒凭《圣经》直接与上帝交通,不必通过教会神职人员作中介;不服从罗马教皇管辖;教会的组织形式可因地制宜。路德宗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出现于德国,后主要传播存德国北部和北欧各国。2)讲坛饰带为北极星;圣坛饰带中间为谷种,两边为太阳;长地毯为野百合;牧师的十字褡为北极星。见LmUtzon.Textiles.JornUtzonLogbook[M1.V012.EditionBlondal.2005.146参考文献【1】肯尼思·弗兰姆普顿.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M】.王骏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f212TorstenBlondal.UneditedRecordingsofConversationswithJornUtzon.JornUtzonLogbook[M】.Vol2.EditionBlondal,2005.【3】MartinSchwartz.LightOrganisingArchitecture.JornUtzonLogbook[M】.Vol2.EditionBlondal,2005:165【4】AdressedbyJoinUtzon.TheConsecrationofBagsvaerdChumh.JoinUtzonLogbooⅡM】.VOl2.EditionBlondal。2005:U9图片来源图1:JornUtzonLogbook[M].Vol2.EditionBlondal,2005:167图2:K.Frampton.StudiesinTectonicCulture[M】.Mass.Cambridge:TheMITPress,1995.P287图3:同图2P289图4:同图2P248图9:http://en.wikipedia.0rg/wiki/Kirkstall_Abbey图10:GtinterNitschke.JanpaneseGarden[M].KOln:Taschen,1993:94图13:同图1P121图14:同图lP37图18:同图1P166图19:同图1图20:同图1P166万方数据"跨文化形式"的反思与批判——解析伍重的巴格斯韦德教堂及弗兰姆普顿的案例研究作者:彭怒,吴非,谭皓元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上海,200092刊名:建筑学报英文刊名:ARCHITECTURALJOURNAL年,卷(期):2008(5)被引用次数:2次参考文献(6条)1.肯尼思·弗兰姆普顿;王骏阳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20072.TorstenBlondalUneditedRecordingsofConversationswithJornUtzon.JornUtzonLogbook20053.MartinSchwartzLightOrganisingArchitecture.JornUtzonLogbook20054.JornUtzonTheConsecrationofBagsvaerdChurch.JornUtzonLogbook20055.路德宗是宗教改革后出现的新教主要宗派之一,是对以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为依据的各教会的统称.它认为《圣经》的权威高于教皇;信徒凭《圣经》直接与上帝交通,不必通过教会神职人员作中介;不服从罗马教皇管辖;教会的组织形式可因地制宜.路德宗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出现于德国,后主要传播在德国北部和北欧各国6.LinUtzonTextiles.JornUtzonLogbook2005本文读者也读过(3条)1.张曦元.ZHANGXi-yuan尤恩·伍重的加法建筑设计思想解读[期刊论文]-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27(5)2.彼德·库卡.康斯坦丁·皮切勒/科隆.PeterKulka.KonstantinPichler/Colgne寂静之屋:临时修道院,梅舍德[期刊论文]-建筑创作2006(5)3.曹庆浅析光在教堂建筑中的利用与意义[期刊论文]-甘肃科技2003,19(11)引证文献(2条)1.陈峰约恩·伍重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10(34)2.刘星以芬兰为代表的北欧建筑结构美[期刊论文]-华中建筑2013(2)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zxb200805012.aspx
本文档为【跨文化形式- 的反思跟批判——解析分析伍重的巴格斯韦德教堂跟弗兰姆普顿的案例例子研究探究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Mar思诺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8
分类:农业
上传时间:2018-12-05
浏览量: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