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规划文本乌云界总体规划(林业)

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规划文本乌云界总体规划(林业)

举报
开通vip

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规划文本乌云界总体规划(林业) 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总 体 规 划 湖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二○○六年十一月 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总 体 规 划 工程号:2006L-41 国印咨询设计证书: 院 长:熊卫国 总工程师:赵克金(副) 项目负责人:胡道连 彭 海 湖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二○○六年十一月 编制人员名单 湖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欧阳昶 高级工程师 室主任 彭 海 高级工程师 胡道连 高级工程师 注册(投资)咨询师 戴振华 高级工程师 陶 冀 助理工程师 ...

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规划文本乌云界总体规划(林业)
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总 体 规 划 湖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二○○六年十一月 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总 体 规 划 工程号:2006L-41 国印咨询设计证书: 院 长:熊卫国 总工程师:赵克金(副) 项目负责人:胡道连 彭 海 湖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二○○六年十一月 编制人员名单 湖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欧阳昶 高级工程师 室主任 彭 海 高级工程师 胡道连 高级工程师 注册(投资)咨询师 戴振华 高级工程师 陶 冀 助理工程师 李功伟 助理工程师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李明亚 局 长 钟吉明 副局长 刘家国 副局长 刘国华 副局长 项目负责人:胡道连 高级工程师 注册(投资)咨询师 彭 海 高级工程师 执 笔:胡道连 彭 海 制 图:陶 冀 审 核:屈术群 高级工程师 主任工程师 审 定:桂小杰 教授级高工 处 长 赵克金 教授级高工 副总工程师 前 言 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位于湖南西北部的桃源县境内,地处雪峰山余脉,是中亚热带保存较完整的低海拔常绿阔叶原始次生林区之一。乌云界是不可多得的珍稀动植物避难所和天然生物基因库,是保护和研究我国及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基地。区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迹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了认识自然、了解历史、增长知识的天然博物馆,也是人们学习、娱乐、休闲、避暑疗养的胜地。     总体规划是指导自然保护区今后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了全面地保护低海拔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保护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根据国家林业局(林计财规字[2000]64号)《关于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建设程序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精神,由湖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会同乌云界保护区管理局,在现场踏查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总体规划。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在综合分析研究本保护区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的基础上,确定保护区的性质、建设方针与目标,提出了各种保护、利用的原则和方法,并以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对保护区各种保护、科研、宣教、旅游、多种经营等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较为详实的分析、规划,力求做到规划的科学性,布局的合理性及实施的可操作性。     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先后得到湖南省林业厅、湖南师范大学、桃源县县委、桃源县人民政府、桃源县林业局、桃源县环保局、桃源县气象局、桃源县水利水电局、桃源县国土资源局、沙坪镇政府、芦花潭乡政府、牯牛山乡政府和茶庵铺镇政府以及其他工程技术人员的大力协助,在此深表谢意。 本总体规划虽几经修改,但终因涉及面广,时间仓促,加上编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领导批评指正。 目 录 1第一章 总论 11.1 项目背景 11.2 规划依据 21.3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31.4 规划期限 4第二章 基本概况与现状评价 42.1 基本情况 92.2 现状评价 19第三章 总体布局 193.1 保护区性质和类型 193.2 规划目标 203.3 功能区划 23第四章 规划内容 234.1 保护管理规划 284.2 科研监测规划 314.3 宣传教育规划 334.4 基础设施规划 364.5 社区共管规划 394.6 生态旅游规划 484.7 多种经营规划 51第五章 重点建设工程 515.1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建设工程 515.2 科研设施和监测工程 515.3 宣传教育和培训工程 515.4 生态旅游设施工程 525.5 社区可持续发展工程 53第六章 投资估算及事业费预算 536.1 投资估算 546.2 资金来源 56第七章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567.1 组织机构设置原则 567.2 组织机构 567.3 组织机构的任务、作用和职能 577.4人员编制 58第八章 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588.1 政策保障 598.2 组织保障 608.3 资金保障 608.4 人才保障 618.5 管理保障 63第九章 效益评价 639.1 生态效益 649.2 社会效益 659.3 经济效益 659.4 总体评价和展望 附表: 1. 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状统计表 2. 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资源及利用结构现状表 3. 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表 4. 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建设工程规划表 5. 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设备清单 6. 建设项目投资估算及年度安排表 附图: 1 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置图 2 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 3 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图 4 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物资源分布图 5 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规划图 附件: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山西五鹿山等22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国办发〔2006〕9 号 2 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 3 《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专家评审意见 4 桃源县人民政府关于《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第一章 总论 1.1 项目背景 根据国家林业局近期提出的“十一五”和未来十年要突出布局调整、加速生态建设、努力实现新世纪林业的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构思,明确指出抓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便是其中主要内容之一。为了搞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在总结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往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围绕解决好基因资源保存、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监测、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等带有方向性、全局性的问题,提出保护与发展对策和行动计划,以加速保护区的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山西五鹿山等22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国办发[2006]9 号)和国家林业局林计财规字[ 2000] 64号 《关于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建设程序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委托我院开展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1.2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4月人大常委会); (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年11月人大常委会);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人大常委会); (4)《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10月国务院); (5)《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年国务院); (6)《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2年国务院); (7)《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2000年国务院); (8)《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85年7月国务院); (9)《森林防火条例》(1988年1月国务院); (10)《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 GB/T 14529-93; (11)《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规范》LY/T 5126-04; (1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山西五鹿山等22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国办发〔2006〕9 号); (13)《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试行)》(国家林业局2002年); (1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998]111号); (15)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林护通字[1998]27号); (16)《关于认真做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界立标和土地确权等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108号); (17)国家林业局计资司《关于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建设程序有关问题的通知》(林计财规字[2000]64号); (18)《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0年12月); (19)《桃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桃源县人民政府2005年)。 1.3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3.1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方针政策,执行 “全面保护自然环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大力发展生物资源、为国家和人民造福”的建设方针,以保护生物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为宗旨,以科技为先导,采取有效措施和先进手段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稳定森林生态系统,增加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建立并完善监测体系,合理、适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适当开展经营利用和生态旅游,促进保护区和社区经济建设,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1.3.2 规划原则 (1)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建设项目必须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2)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分期实施的原则。在工程项目安排上,应从保护管理、科研监测、生态旅游、社区发展等进行多方位的全面统筹规划,突出以保护工程、科研监测、社区发展建设为重点,并根据项目的重要度与资金状况,科学有序地合理安排,分期实施。 (3)坚持合理布局的原则。建设项目必须有利于保护与发展,短缺的建设项目和设施要完善,初具规模的要进一步提高,已有的项目不再重复建设,同时在空间配置上要科学合理定位。 (4)坚持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保护区建设要有利于促进社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社区的经济实力和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以促进保护事业的发展。 (5)坚持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规划内容要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要以发展的思路,采用信息化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手段与方法,提高保护与管理水平。 1.4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6年—2015年,其中2006—2010年为前期,2011—2015年为后期。 第二章 基本概况与现状评价 2.1 基本情况 2.1.1 地理位置及范围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桃源县南部,地处雪峰山脉的东麓、沅水的南岸,地理位置为东经111º07’20”—111º29’20”,北纬28º30’40”—28º39’47”之间。保护区东西长36.0km,南北宽16.5km,东与常德市鼎城区相连,南与益阳市安化县接壤,西邻桃源县太平铺乡,北与桃源县桃花源风景名胜区相望,总面积33818 hm2。 2.1.2 自然条件 2.1.2.1 地质地貌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雪峰山脉弧形构造东北端倾伏部位,同时受武陵弧形构造的影响。总体鸟瞰,呈东西向隆起的脊岭,地貌总的格局具有区域的过渡性、结构的多层性和侵蚀的深刻性等基本特点。第四纪时期区域性的继承式间歇性新构造运动,使西部五强溪拱形隆起,东部洞庭则不断沉降,本保护区正处于这一升降交替过渡部位,地貌格局受地质构造的控制,从南部边缘山地到北侧沅水河平原,地势逐渐降低,形成一面坡态势。从南部牯牛山(1104.2m)、楚家山(1050.6m)、乌云界(1028.1m)一线1000m左右的山脊,到山楚河至平原海拨仅50 m左右,相对高差超过1000m,平均地形比降达1.5‰左右。从南侧边缘山地岭脊到山麓丘陵间,呈现海拨800—1000m、500—700m、300—400m等三级剖面。不同等级的剖面之间见陡坡过渡,各级剥夷面虽较窄,仍呈断续带状分布,与东西向构造线一致。区内各主要溪谷顺应坡面态势自南向北流,大致平行排列,但在其流程中无不弯曲转折,各山谷朝向更是多变。 2.1.2.2 气候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春季低温阴雨,湿度大,云雾多;夏季天气炎热,多暴雨;秋季风和日丽,气候宜人,具有典型山地气候特征;冬季天气冷凉干燥,多大风,霜冻频繁。保护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4.2℃,最暖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25.4℃,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3.2℃,保护区年平均气温比县城气温低2.4℃,极端最高气温38.4℃,极端最低温-15.8℃,年平均无霜期为270天,太阳辐射总量年均值为209.5KJ/cm2,年日照时数为1098.5h,年日照百分率为22%,年降雨量在1800—2500mm之间,年均值为1887mm,相对湿度年均值为86%。 2.1.2.3 土壤 保护区地处湘中丘陵平原向湿润的武陵山地过渡的地区,土壤有明显的红壤向黄壤、由红壤经黄壤向黄棕壤过渡的特点,所以,在保护区内,既有红壤,又有黄壤和黄棕壤的分布。 区内土壤的垂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过渡特征,红壤广泛分布于保护区内海拨300—400m以下的丘陵地区,成土母质主要是板页岩风化物,也有红色砂岩风化物。黄壤分布于海拨400—700m处的低中山地区,主要发育于板页岩上;山地黄棕壤主要分布于海拔700—800m以上的山地,黄棕壤沿上述高度由东向西延伸,向上一直扩展到山脊地带,由此可见,虽然保护区内山体不高,但垂直带谱齐全,只是带谱较窄;同时黄壤和黄棕壤带谱下限的海拔高度也比较低。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紫色土和水稻土。紫色土在保护区内有少量分布,主要分布于紫色砂页岩低丘地区,它可分为三个亚类: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和耕性中性紫色土;水稻土在保护区内分布面积较小,其前身可以是红壤,也可以是紫色土,其类型可分为淹育型水稻土和潴育型水稻土。 2.1.2.4 水文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地处安化暴雨中心,森林覆盖率高,涵养水源丰富,地表水系十分发达。发源于保护区内的大小河流有40条之多,这些河流的特点是:落差大,河床坡降陡,降雨量丰富,水能蕴藏量大。区内发源的河流呈树枝状分布汇聚,无外来水流,自成水系,随后分别注入澄溪、水溪、夏家溪和大洋溪后入沅江,汇入洞庭湖,因此水系属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 沅江系洞庭湖“四水”之一,发源于贵州马尾河,全长1050km,流域面积9万km2,年径流量692亿m3。沅水桃源段长99km,天然落差15m,年平均流量2080m3/s,水能蕴藏量30万kw。 保护区内沅水的一级支流有4条,即水溪、澄溪、大洋溪和夏家溪。水溪发源于安化县黄毛尖,流域面积288km2,其中桃源县境内为170km2,年水量3.28亿m3,总落差243.54m;澄溪发源于牯牛山乡仙池界,源地高程233.2m,流域面积303km2,干流长度46km,年水量3.42亿m3,总落差193.2m;大洋溪发源于牯牛山乡黄柏垭,源地高程205.19m,流域面积129km2,干流长度33.5km,年水量1.432亿m3,总落差164.19m;夏家溪发源于杨溪桥乡王家湾,源地高程133.62m,流域面积60.7km2,干流长度23km,年水量0.674亿m3,总落差93.12m。 桃源气候湿润多雨,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保护区的地下水全部属于基岩裂隙水大类的浅变质岩裂隙水亚类。保护区含水岩组包括冷家溪群、板溪群、震旦系下统板岩、变质砂岩、板状页岩等。地下水主要富存于构造裂隙及风化裂隙中,调查泉水点的一般流量为0.077—0.375 l/s,平均地下径流模数1.033 l/s••km2,富水性中等。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K+Na-Ca和HCO3-Cl-K+Na-Ca为主。pH值为5.4—6.8,矿化度0.022—0.080 g/L,硬度0.49—1.71德度,水温16℃—20℃。保护区的地下水完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低钠、低矿化度、中性淡水,同时适宜工业和农业用水。 2.1.3 社会经济状况 2.1.3.1 行政区域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桃源县南部,范围涉及到桃源县两乡两镇及一个国有林场(即牯牛山乡、芦花潭乡、沙坪镇、茶庵铺镇和牯牛山林场)共29个行政村。其中有沙坪镇的湖坪、后溪、南坪、小溪、大约坪、岩门界、晚溪、竹山、赛阳、湖湘坪、官坪、红花、沙坪和油溪14个村,牯牛山乡的十八屯、冷家溪、管水、金亏、西坪、落马、黄山、蔡家塘、凉山和仓湾10个村,芦花潭乡的黄石溪、老屋棚、马王溪和向阳4个村以及茶庵铺镇的西溪村。保护区总面积33818 hm2,占全县总面积的7.6%,其中国有土地面积977 hm2,集体土地面积32841 hm2。 2.1.3.2 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 本保护区共有4678户,在册人口1544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59%,人口密度45.6人/km2,其中外出务工、经商或求学的5385人,占在册人口的34.8%;全民所有制职工47人。保护区内人口民族全部为汉族。详见表2-1。 表2-1 社区人口现状表 功能区 在册 户数 在册 人口数 人口 比例 外出务工人数 常住 人口数 面积(hm2) 在册人口密度(人/km2) 常住人口密度(人/km2) 合计 4278 15446 100 5385 10061 33818 45.7 29.8 核心区 603 1998 12.9 928 1070 16385 12.2 6.5 缓冲区 1298 4265 27.6 1785 2480 7655 55.7 32.4 实验区 2377 9183 59.5 2672 6511 9778 93.9 66.6 2.1.3.3 交通、通讯与供电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交通比较便利,与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桃花源仅一乡之隔,从保护区经319国道至桃花源的距离为10km。319国道东西向横穿桃源县,与保护区相距1—5km。正在建设中长渝高速公路常吉段基本上沿319国道方向横穿桃源,在乌云界(杨家桥)、茶庵铺设2个互通,到保护区边界仅有1—4km。从杨家桥经沙坪、官坪、芦花潭到花岩溪的县级公路通过实验区。保护区内有沙坪到大约坪、芦花潭到竹园、官坪到后溪、沙坪经董家湾到仓湾、董家湾到十八屯、茶庵铺互通到大西溪等6条乡村公路,每个行政村均有简易公路或乡级公路相连。 保护区内的29个行政村中除南坪、湖坪、岩门、西坪、小溪和后溪外,各村均有程控电话,其中沙坪镇84部,牯牛山乡215部,芦花潭乡228部,茶庵铺镇34部;另外在保护区及周边乡镇的沙坪、冷家溪、桃树坳、茶庵铺、杨溪桥、芦花潭建有6个移动基站,在沙坪、茶庵铺、杨溪桥、芦花潭建有4个联通基站;芦花潭乡政府、冷家溪还建立了无线通讯发射塔,区内无线通讯的覆盖面积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3。目前区内有水电站3座,年发电量1080万kw·h,大电网供电实现了保护区内大部分行政村的通电,农电改造已经完成,入户率达98%。保护区内仅极少数偏僻的住户采用家用小型发电机供电。 2.1.3.4 土地资源权属 目前保护区界线清楚,保护区与周边县、乡镇、村均无林权纠纷,经地方政府确权认定,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3818 hm2,其中国有土地面积977 hm2,占总面积的2.9%,集体所有的土地面积32841 hm2,占总面积的97.1%。根据桃源县人民政府的授权,在保护区土地权属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区内所有资源由保护区统一规划和管理,因此,不存在土地权属纷争的问题。 2.1.3.5 土地利用现状 保护区土地总面积33818 hm2,其中耕地813 hm2,占2.4%;水域245 hm2,占0.7%;林业用地32636 hm2,占96.5%;其它用地124 hm2,占0.4%。其中林业用地32636 hm2,占96.5%;耕地813 hm2,占2.4%;水域245 hm2,占0.7%;其它用地124 hm2,占0.4%。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27523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4.3%;未成林造林地2187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7%;灌木林地2056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3%;灌丛地783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8%;林木总蓄积量为153.66万m3,森林覆盖率92.5%。 2.1.3.6 地方经济和社区发展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的桃源县属湖南省经济发展状况中等县,2005年桃源县国民生产总值58231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24298万元,占38.5%,第二产业166371万元,占28.6%,第三产业191648万元,占32.9%,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982元。2005年全县农业产值198071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89235万元,林业产值5528万元,牧业产值83256万元,渔业产值20052万元,全县第二、三产业不太发达,第一产业的比重较大,农民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 保护区的农民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农业是保护区内的第一大支柱产业,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558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9883万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3.4%,工业产值为4500万元,占28.9%,第三产业产值1200万元,占7.7%,保护区内2005年人均纯收入2200元。在农业产值中,种植业产值2600万元,占农业产值的26.3%,牧业产值3520万元,占35.6%,林业产值3763万元,占38.1%。 由于耕地面积少,富余劳动力比较多,除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外,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劳务输出缓解了劳动力就业压力,减少对本地资源的依赖和消耗。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涉及桃源县两乡两镇的29个行政村,文化教育及医疗卫生情况都比较差,社区发展缓慢。保护区现有小学2所,中学1所,教学点21个,共有教师93人,在读小学生1371人,在读初中学生140人。由于保护区人口居住分散,孩子们上学极为不便,有的小学生每天上学甚至要步行6—7km。区内居民的文化层次分布呈梭形,两头小,中间大。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41%,小学以下占4.48%,剩下的74.11%为初中及小学文化程度,文化教育事业比较落后。保护区内现有村卫生室35个和乡级卫生院1所(牯牛山乡卫生院),共有医生54人,平均286人才拥有一名医生,卫生保健水平很低。社区共有劳动力7665人,占总人口49.65%。由于社区经济不发达,社区内有5385人外出务工或经商,占保护区人口总数的34.9%。 2.1.4 历史沿革和法律地位 2.1.4.1 历史沿革 1971年经湖南省林业厅批准,成立牯牛山国营林场,定员43人,归属湖南省林业厅管辖,委托桃源县林业局管理。1998年桃源县环境保护局以桃环通(1998)3号文的形式成立了黑山自然保护区领导小组,并成立了相应的办公室,同年随后成立了黑山县级自然保护区(包括牯牛山国营林场)。保护区利用原有行政管理机构,采取了禁采、禁伐、禁猎、取缔采金业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业绩。2000年10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鉴于保护区要保护的大型猫科动物是以保护区内的乌云界为栖息活动中心并向四周辐射,经省政府批准同意黑山自然保护区更名为乌云界自然保护区。2003年7月,中共桃源县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发文(桃编发[2003]13号)批复成立桃源乌云界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归口桃源县环保局管理。2004年乌云界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取得了保护区内全部土地的管理权,并向国务院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2月国务院正式发文批准建立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根据相关的管理权限,业务主管部门明确为林业部门。 2.1.4.2 法律地位 湖南乌云界自然保护区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湘政办函[2000]154号文件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6]9号文件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2 现状评价 2.2.1 自然生态系统现状评价 2.2.1.1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 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湖南省气温较低、雨水最多、湿度最大、雾日最长的地区。由于地形复杂,高低悬殊,气候、土壤呈明显的垂直变化,形成了区内多种多样的独特生态小环境,为各种不同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本保护区是华中低海拔地区现存面积最大、保存较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为92.5%,是沅江流域的重要水源涵养地。距离保护区10km的桃花源风景区,以“世外桃源”闻名中外,在保护区内的乌云界、仙池界和牯牛山周围地带完整地保留着原生性森林植被2.8万‍ hm2,为水溪、澄溪、大洋溪和夏家溪建造一个巨型“蓄水库”,使它们长流不息,清澈见底,从而为保护区增添了灵气。 本保护区森林茂密,净化能力强,自然环境受人为活动影响相对较少,环境优雅而宁静。根据常德市和桃源县环保部门的监测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大气质量、水质的各项指标远优于国家规定的一级标准,环境质量达到优良。 2.2.1.2 地层古老、地质构造独特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雪峰山脉的余脉,东西向构造明显,褶皱不断层均衡发育。区内雪峰──武陵隆起带的东北端及中生代洞庭凹陷的西南角,影响较大的构造运动有雪峰运动、武陵运动、加里东运动和燕山运动。 保护区内出露地层古老,均为元古界的复理石浅变质岩系。区内地层发育良好,主要出露有元古界冷家溪群、震旦系以及下古生界寒武系、志留系、中新生界白垩系和下第三系。元古界、下古生界发育完好;上古界大部分缺失,仅见中、下泥盆系及中、上石炭系的零星露头;中新生界缺失三迭——侏罗系。 总体鸟瞰,呈东西向隆起的脊岭,总的格局具有区域的过渡性,结构的多层性和侵蚀的深刻性等基本特点。 2.2.1.3生物资源多样性、稀有性 (1)植物资源 A、蕨类植物资源 据调查,保护区内的蕨类植物有216种,隶属于35科79属,占湖南已知蕨类物种数、属数、科数的60.9%、69.8%、74.2%。乌云界蕨类植物优势群落是鳞毛蕨科和水龙骨科,它们分别占全区蕨类物种数的19.0%、15.7%。 B、种子植物资源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种子植物1860种,隶属168科、768属,其中裸子植物7科17属29种,被子植物161科751属1831种。按性状分,区内有木本植物1011种、草本植物1065种、藤本植物215种,因此,乌云界是湖南植物区系丰富的地区之一。就木本植物而言,该地木本植物的科、属和种的数量分别占湖南省木本植物总数的78.0%、68.8%和43.3%。另外,该区植物的分布类型多样,含我国植物15个地理分布区类型中的14个。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的原始种类和珍稀种类比例较高。原始种类如木兰科、八角科、腊梅科、金粟兰科、杜仲科、小檗科、木通科、大血藤科和五味子科等在区内均有分布,孑遗植物银杏也分布于保护区内,这表明该区植物区系历史古老。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银杏(Ginkgo biloba)、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chinensis)、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 mairei)和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等4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蓖子三尖杉(Cephalotaxus oliveri)、榧树(Torreya grandis)、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等23种。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该地形成了与其他区域不同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多种成分汇集、过渡性明显。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既具有丰富的温带成分,又具有浓厚的热带色彩,各类热带成分共304属,热带属数占保护区木本植物总属数的45.4%;各类温带成分365属,温带植物属数占保护区总属数的54.6%。热带和温带两种区系成分所占比例接近,说明该区植物区系具有热带和温带成分过渡的性质,同时具有华东、华中和华南植物区系汇集和过渡的性质。 区内具有较多的中国特有属,其数量达28个,其中银杏、大血藤、杜仲、伯乐树等还是我国特有的单科或少种科植物,因此,更增添了它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C、真菌资源 乌云界的真菌有162种,隶属于28科49属。其中可食用的大型真菌有木耳、香菇、红汁乳菇等30余种,药用菌有灵芝、云芝等10余种,毒菌有灰花纹鹅膏、亚稀褶黑菇等20余种,这些都是具有良好开发利用价值的大型真菌。 区内有中国新记录种2种(沼生花褶伞、蓝绿乳菇),湖南省首次记录种10种(朱黄湿伞、大杯香菇、长棱鹅膏、本乡鹅膏近似种、拟托草菇、绒白鬼伞、褶纹鬼伞、变蓝粉褶菌、黄乳牛肝菌、轮纹韧革菌)。不难看出,该地真菌资源丰富,不但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2)动物资源 本保护区地形地貌复杂,森林植被保存良好,各种食物充裕,从而为各种野生动物生存、繁衍、栖息、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成为野生动物的天然避难场所。脊椎动物有201种,分属于5纲28个目71科;无脊椎动物有21目162科999种(仅蜘蛛纲和昆虫纲而言)。由此可见,乌云界保护区生物资源丰富,是一座巨大的天然生物基因库,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A、脊椎动物资源 据考察,区内共发现野生脊椎动物201种(隶属28目71科)。其中鱼类32种,占全省鱼类总数的15.9%;两栖类17种,占全省两栖动物总数的28.3%;爬行类24种,占全省爬行动物总数的27.6%;鸟类91种,占全省鸟类物种总数的23.2%;哺乳类37种,占全省哺乳动物总数的40.4%。该保护区的野生脊椎动物的种数占全省的30.7%。在高级分类阶元中,乌云界发现的纲数占湖南省的脊椎动物纲数的100%,目的数量占全省的76.2%,科的数量占全省的63.4%。由此可见,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脊椎动物资源丰富,物种多样,是一块中亚热带地区难得的脊椎动物基因库。 另外,保护区内脊椎动物中珍稀濒危物种多、数量大。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Panthera pardus fusca)、云豹(Neofelis nebulosa nebulosa)和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iioti)等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大鲵(Andrias davitiauns)、虎纹蛙(Rana tigrina)、地龟(Geoemyda spengleri)、黑耳鸢(Miluus korschun lineatus)等23种。 B、无脊椎动物资源 目前只考察了无脊椎动物的昆虫纲和蛛形纲。昆虫和蜘蛛类共21目162科999种,其中蜘蛛目的物种数316种,雄居榜首,占调查总种类数的31.7%,其次为鳞翅目291种,占29.2%;鞘翅目134种,占13.5%。主要优势科依次为:园蛛科(占7.3%)、球蛛科(占6.4%)、夜蛾科(占4.6%)、跳蛛科(占3.4%)。 本保护地区保存着较多古老孑遗的类群。如蜘蛛纲的七纺蛛(节板蛛科,中纺亚目),从其祖先到现在已经经历了3~4亿年的历程。除此之外,还有慈利七纺蛛、卡氏地蛛、异囊地蛛、触形大疣蛛和城步雷文蛛等,它们是陆生节肢动物的一些活化石。它们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受到新蛛类的排斥,更由于环境的变迁和破坏,其分布区域在全球范围内大为缩小,在其他地区较少见,而在乌云界还能发现这些古老珍稀种类,其科学价值是极其重大的。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地理演变过程中生物的“天然避难所”,因此,保护区内物种资源极其丰富,是华中陆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开展生物研究的理想场所。 (3)森林资源    本保护区不但物种繁多,而且林木资源也很丰富。据最近调查统计,保护区总面积33818hm2,其中林业用地32636 hm2,占96.5%;耕地813 hm2,占2.4%;水域245 hm2,占0.7%;其它用地124 hm2,占0.4%。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27523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4.3%;未成林造林地2187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7%;灌木林地2056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3%;灌丛地783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8%。林木总蓄积量为153.66万m3,森林覆盖率92.5%。 按起源分,天然林29431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90.2%;人工林3205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9.8%。 在有林地中,针叶林1049hm2,占有林地面积的3.8%;阔叶林12170hm2,占有林地面积的44.2%;针阔混交林1738hm2,占有林地面积的6.3%;经济林418hm2,占有林地面积的1.5%;竹林12148hm2,占有林地面积的44.1%。详见附表2。     (4)景观资源 本保护区植物资源丰富,植被类型多样,地形地貌复杂,自然条件独特,形成了具有乌云界特色的自然景观,其显著特点是林海莽莽、涛声阵阵;山青水秀、白练碧潭;盛夏无暑、气象变幻;飞禽走兽、鸟语花香;春花秋叶、处处是景。因此,本保护区景观以中亚热带森林景观为基调,以各种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主线,伴以气象、季相的变幻,构绘成一幅动静结合、变化万千的自然美景,给人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上美的享受。置身其中,返朴归真的感觉油然而生。 2.2.1.4 植被类型多样性、典型性 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群峰叠嶂,最大相对高差达1000m,形成多样的独特生态环境,为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区内植被类型多样,除了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外,还分布有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灌丛、草丛等7个植被型,15个植被亚型,24个群系组,几乎包含了我国中亚热带地区所有的植被类型,具有中亚热带地区植被类型的典型性、多样性和系统性,这在我国乃至全球同纬度带内都是罕见的。 保护区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分布于海拔50m ~500m,随着海拔的递增,气温的递减和降水量的增多,依次分布有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500m~700m)、落叶阔叶林(700m~900m),中山草甸(900m ~1100m)四个垂直带谱,植被垂直带谱明显。但是这种因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引起的垂直分布并不完全符合因纬度的变化而引起的水平分布的变化,它表现在构成群落的物种上有所差异外,还表现在群落的镶嵌现象突出以及过渡地带类型更为多样。这种分布规律在华中地区乃至中亚热带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详见表2-2。 2.2.1.5生态功能的多样性 保护区内茂密的森林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水土保持、涵养水源、调节气温等生态效益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功能。区内的森林覆盖率达92.5%,它象一个巨大的天然水库,在雨季拦洪蓄水,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尤其是周边市(县)的主要河流均发源于保护区内,为当地的农田灌溉、人畜饮水提供了水资源。 表2-2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 植被型 群系组 群系 Ⅰ.常绿阔叶林 (1) 栲类林 (2) 青冈林 (3) 石栎林 (4) 楠木林 1.栲树、苦楮林 2.钩栗林 3.甜槠林 4.青冈栎林 5.小叶青冈林 6.包石栎林 7.石栎林 8.红楠林 9.樟树林 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一)青冈类常绿、落叶阔叶树混交林 (二)栲类常绿、落叶阔叶树混交林 10.多脉青冈、多脉鹅耳枥林 11.小叶青冈、鹅耳枥、短柄枹树林 12.甜槠、枫香、水青冈林 Ⅲ.落叶阔叶林 (一)栎林 (二)枫香林 13.短柄枹树林 14.白栎林 15.枫香林 Ⅳ.针叶林 (一)松林 (二)杉木林 (三)三尖杉林 16.马尾松林 17.杉木林 18.篦子三尖杉林 Ⅴ.竹林 (一)刚竹林 (二)箬竹林 19.毛竹林 20.阔叶箬竹林 Ⅵ.灌丛 (一)中山山顶灌丛 21.腊瓣花、水马桑灌丛 22.美丽胡枝子灌丛 Ⅶ.草丛 (一)中山山顶草丛 23.芒草丛 24.野古草、黄背草丛 2.2.2 保护区的基础工作及管理水平评价 2.2.2.1 保护区的保护管理条件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保护区尽管建立了管理机构,但由于体制的不顺,投资渠道不畅,现有基础设施十分欠缺,办公用房系租用,面积210平方米,有越野车1台,摄像机1台。现有人员编制12人,其中科研人员8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5人)。已投资10万元新建了赛阳至后溪约5公里的巡逻和消防道,并改善了沙坪镇-冷家溪、沙坪镇-王家湾水库、沙坪镇-芦花水库、沙坪镇-芦花潭的通车状况;投资近280万元,新建了移动通讯发射塔5座,可覆盖三分之一以上的保护区面积。现有保护设施、设备和技术力量明显滞后,不能满足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要求。2006年8月,桃源县编委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山西五鹿山等22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国办发〔2006〕9 号)的要求,确定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人员扩编为45人,新增人员尚未到位。 2.2.2.3保护区的保护管理措施 (1) 制定了保护区明确的管理目标和发展规划,并根据国家和湖南省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了自然保护区的暂行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 (2) 宣传自然保护区有关法律和法规知识,并利用现有行政管理机构,采取了禁采、禁伐、禁猎以及取缔采金业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保护区内缓冲区和核心区没有砍伐现象,实验区也只对竹林进行择伐利用;保护区内偷猎现象和采金业得到了有效遏止,整个生态系统开始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3) 加强了保护区的防火和巡山护林工作,对保护区内珍稀古树名木也进行了挂牌保护,从而切实保护了生态系统及其生物资源的安全。 (4) 开展了多种经营等有益于环境保护的工程项目,如规划建1000公顷牯牛山药材基地的建设项目,现已建成了400公顷。 2.2.2.4保护区的科学研究 于1999年9月至2000年6月,多次组织和邀请湖南师范大学、中南林学院、常德市环境保护局等多家单位共计30多名专家、教授和工程技术人员对保护区进行了多学科、全方位的综合性考察。考察的内容几乎涵盖了保护区的所有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地质、地貌、土壤、植物资源、动物资源、森林昆虫及社会经济状况等。2003年7月和8月又两次组织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湖南师范大学对保护区进行了全面考察,并委托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编制科考报告和总体规划。 2.2.3 保护区经济状况评价 农业是保护区内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也是保护区群众生存的最大经济来源,工业只是简单的加工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服务行业等第三产业更加缺乏,生态旅游还没有起步。在保护区的产业结构中,林业和林产加工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保护区的经济目前还维持在自给自足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保护区事业的发展。如何增强保护区的经济实力,提高自身的自养能力是今后保护区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重点。 2.2.4 保护价值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贵高原古陆块的东北边缘的雪峰山脉中段,沅水下游。区内有亚热带低海拔常绿阔叶原始次生林,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豹、金钱豹等,保护区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引起了中外野生动植物保护专家与游客的广泛关注。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生态条件以及开展科学研究、教学实习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将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带动和促进作用,随着保护区条件的改善,知名度的提高,与国内外交流的增多,也将有力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2.5 影响保护目标的制约因素 2.2.5.1保护基础设施欠缺 由于资金缺乏,保护区的基础设施欠缺。保护区内局、站、点等到保护管理设施还未建设,防火网络也未完善,一旦出现火情,组织扑救比较困难;科研监测设施极其欠缺,不能有效地进行或协助其它科研院校的科研监测工作。因此,保护设施落后,严重制约着保护区职能的正常发挥,增加了管护人员工作压力和难度,影响保护工作的开展。 2.2.5.2当地社区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 据调查,由于保护区的人口较多,在册人口15446人,其中核心区1998人,占在册人口的12.9%,缓冲区4265人,占27.6%,实验区9183人,占59.5%。劳动力约占人口总数的50%。经济支柱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还不发达。特别是核心区和缓冲区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给保护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 2.2.5.3 保护区管理能力不强 保护区缺乏专业管理人员,因而不能积极地实施保护区的高效管理,同时对现有人员的岗位培训和技术培训欠缺,因此保护区目前的管理水平不高,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看护上,而不能在有效管理和保护基础上进行高层次的科学研究,不能充分发挥其宣传、教育、教学、实习的场所和窗口作用。 2.2.5.4森林火灾隐患严重,防火队伍建设不足 保护区的毛竹林经营区多处于居民点和交通干线旁,加上保护区内灌丛地、天然针叶林和人工林比较多,潜在的火灾发生率较高,也是难于管护的易火区域。尽管区内防火采用联防制度,但是由于管理局没有专业防火队伍,仅有业余队伍,且专用设备不足,人员素质不高,一旦发生火险难以及时扑灭。 第三章 总体布局 3.1 保护区性质和类型 3.1.1 保护区性质 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中亚热带低海拔地区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为主,是集生态保护与物种保护、科学研究、科普宣传教育、生态旅游、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1.2 保护对象 (1)我国中亚热带低海拔地区最具典型、保存面积最大,保存较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 (2)保护珍稀孑遗植物物种以及古树名木; (3)保护生物多样性; (4)保护湘西北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3.1.3 保护区类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93),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自然生态系统”类别中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级类型为中型。 3.2 规划目标 3.2.1 总体目标 保护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低海拔地区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其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多功能效益。通过保护、培育等手段,增加生物种群数量,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建成集保护、科研、宣传教育、生态旅游于一体,并布局合理、设施完善、设备先进、科技发达、管理高效的自然保护区。 3.2.2 前期目标(2006年—2010年) 用5年时间,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完整的保护管理体系,形成适度规模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生态旅游基地。具体目标如下: (1)本着先急后缓、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完善管理局、管理站、管理点三级管理机构,重点配置管理站点布局,形成机构完善、布局合理的管理体系; (2)强化保护措施,建立健全巡护线路、防火线、防火林带、了望台、检查站、护林防火专业队伍,完善相应的设施与设备,建成完整的保护体系; (3)积极开展自然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禁止乱捕、乱猎、乱砍等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人为因素; (4)引进科技人才,加大科研、监测力度,建立生态定位观测站、动物救护站; (5)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和监测系统; (6)初步完成生态旅游区建设,积极开展有本区特色的多种经营。 3.2.3 后期目标(2011年—2015年) 到2015年,把保护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资源保护完好、科研监测手段先进、社区经济发展、生态旅游兴旺、职工素质优良的生态保护示范区。具体目标如下: (1)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科技支撑体系; (2)通过政府引导,逐步减少核心区和缓冲区的人口数量; (3)加大社区共管力度,搞好社区建设和生产经营,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社区居民生活,繁荣社区经济,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共同保护好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 (4)扩大旅游规模,壮大旅游产业,增加旅游收入。 3.3 功能区划 3.3.1 区划原则 (1)生态保护优先 保护区的一切规划和建设活动,均要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为中心,实施对保护区的大型猫科动物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的抢救性保护,以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和生物资源自然增殖的最终目标。 (2)突出重点、分区管理 根据保护区内动植物物种分布情况实行“突出重点,分区管理”的措施。在核心区和缓冲区,重点突出大型猫科动物及其生境的保护,同时对其它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及其分布区域也重点保护。在实验区,重点开展多种经营活动和开发生态旅游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经济效益,以满足保护区保护和管理的需要。 (3)完整性、面积适宜 保护区功能区划时,根据自然地理特点,总体上应保证保护区范围的完整性,同时要考虑野生动物的取食范围和野生动植物的生态位,以有利于它们的繁衍生息。 (4)与社区经济协调 尽可能地考虑区内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并有利于社区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 (5)适度利用 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有利于开展生态旅游及其他多种经营活动。 (6)可操作性 有利于促进自然保护区管护工作的开展和各种保护措施的实施。    3.3.2 功能区划 根据区划的原则,在实地考察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保护对象及其空间分布特点,结合环境条件、居民点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等情况,采取自然属性分区为主的区划法,行政区域涉及到桃源县的4个乡镇共29个行政村和1个国有林场。具体包括芦花潭乡的马王溪村、向阳村、黄石溪村和老屋棚村等4个村;牯牛山乡的黄山村、蔡家塘村、落马村、金亏村、管水村、冷家溪村、凉山村、仓湾村、西坪村、十八屯村等10个村;沙坪镇的沙坪村、油溪村、红花村、湖湘坪村、官坪村、竹山村、小溪村、赛阳村、南坪村、湖坪村、后溪村、大约坪村、晚溪村和岩门界村等14个村;茶庵铺镇的西溪村及牯牛山国有林场,总面积33818hm2。按其功能要求,本次将保护区划为3个区: 3.3.2.1 核心区 核心区划分主要满足的条件是: (1)生态系统相对完整,人为破坏很少; (2)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丰富且分布较集中; (3)主要保护对象有适宜的栖息繁衍条件; (4)区内人为因素的干扰比较少,外围有较好的缓冲地带。 根据以上条件及本区实际情况,将银杏、红豆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金钱松、篦子三尖杉等珍稀植物集中分布区与大型猫科动物(如云豹等)主要栖息地划为核心区,范围涉及到黄石溪村、老屋棚村、南坪村、湖坪村、后溪村、大约坪村、晚溪村、岩门界村和十八屯村等16个行政村和一个国营林场(详见保护区功能区划图),面积16385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8.5%。核心区是保存较完好的珍稀濒危物种的天然栖息地,该区域成片的五节芒群落及其周围的次生阔叶林是云豹等大型猫科动物的理想生境,同时也分布着许多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物种。从核心区所占保护区总面积的比例来看,核心区面积较大,这是由受保护对象的生物学特性所决定的,云豹等大型猫科动物在能量金字塔中处于塔尖部位,它们取食和活动范围很大。 在核心区,其全部资源包括土地、森林、野生动植物、水资源等应由保护区统一管理,其它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逐步减少并最终禁止非保护性的生产活动。 3.3.2.2 缓冲区 为了有效地保护核心区免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在核心区外围划分出缓冲区,范围涉及到赛阳村、小溪村、黄山村、西溪村、仓湾村和老屋棚村等23个行政村(详见保护区功能区划图),面积7655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2.6%。缓冲区是对核心区起保护作用的地带,可有计划地开展科学研究观测活动,禁止建设除自然保护和相关科学研究以外的工程项目。 3.3.2.4 实验区 在保护区北面外围划定实验区,范围涉及到马王溪村、赛阳村、黄山村、金亏村、管水村、冷家溪村、西坪村、沙坪村等16个行政村(详见保护区功能区划图),面积9778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8.9%。在实验区内,在不破坏保护区自然资源、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不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不产生负面影响的前提下,可进行科学实验、教学实习、濒危物种的驯养繁殖和生态旅游等活动。 详见附表3。 第四章 规划内容 4.1 保护管理规划 4.1.1 保护的原则和目标 4.1.1.1保护的原则 根据自然保护区必须认真贯彻“全面保护自然环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大力发展生物资源,为国家和人类造福”的方针,结合保护区特色,确定本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原则如下: (1) 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 (2) 突出重点,优先拯救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 (3) 因害设防,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措施; (4) 因地制宜,科学管理; (5) 设施建设坚持从实际出发。 4.1.1.2保护目标 (1)保护现存的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 (2)恢复珍稀濒危物种和已退化的森林生态系统。 4.1.2 保护措施 为实现以上保护目标,就必须有相应保护措施给予保证,为此制订以下保护措施: (1)划界标桩。将批准的面积和界线落实到现场,用耐久性的材料打桩钉牌,在通往保护区的交通要道和人们经常活动的地段,设立醒目的各种宣传牌。 (2) 建立完善的地方法规:根据国家、湖南省关于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制订适合保护区管理的具体的地方性法规,并公布实施,为依法管理保护区提供法律依据。 (3)进一步健全保护管理机构,明确机构的职能与责任,提高管护功效。 (4)适时引入ISO9000和ISO14000的管理理念,积极推进ISO14000认证,建立科学的、规范的现代管理制度,为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护航。 (5)建立完善的巡逻和护林防火制度: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扑灭为辅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严格的用火防火制度和奖惩制度。保护区内规定的巡逻防火线路上应定时、定人、定责的巡逻防护;各管理点、了望塔、检查站要分片包干防火区域;防火季节在管理站应有专人值班观察,应有完善的巡逻日志和防火日志;对管理不善者,追究其民事及刑事责任,并给予相应处罚。除此之外,还应建立应付突发事件的队伍,制止保护区内一切偷猎和盗伐行为。 (6) 建立完善的档案制度:档案是一切管理、经营、决策、科研、交流等活动的重要凭证记录。 (7)建立完善的宣传教育制度:宣传保护区的旅游特色及保护区内特有生物以及相关的法规,提高保护区职工、当地居民以及旅游民众的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调动社区群众参与自然保护的积极性,社区参与共管,联保联防。 4.1.3 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保护区的核心工作。规划内容主要有: 4.1.3.1 区碑、界桩和标牌规划 在西溪、杨家坪、沙坪、落马洞、王家湾各设置区碑1块; 界桩在自然地形明显、人为活动较少的地段每隔500~1000m设置一个,在自然地形不明显、人为活动频繁的地段每隔200~300m设置一个,界线拐点处必须设置。累计设置界桩550块。在保护区的交通出入口、居民点和人为活动频繁处设置指示牌,累计300块。 4.1.3.2保护管理设施建设 (1)保护管理点 规划在冷家溪、向阳、两溪口、赛阳设立4个保护管理点,每个保护管理点建筑面积80 m2,其中赛阳村保护管理点的建筑可与检查站建筑合并在一处,总建筑面积为160 m2。 (2)检查站 为加强进出保护区人员和车辆的管理,在交通要道、岔道口、山隘口和人为活动频繁地段,设置检查站。规划在沙坪镇、向阳、落马洞、仓湾村、仙池界、碑记坳、槎花岭、蔡家塘、西溪、黄风坳、神仙界、杨林界、马家坳等处各设置1个检查站,每个站建筑面积80 m2,总建筑面积1040 m2。进入保护区范围的人员与车辆,其路线、日期、时间、活动范围、中途停憩点、宿营地等都需在检查站登记管理;对于鸣笛、夜间行车等有碍野生动物活动的一切行为,应予以制止,特别是野生动物繁殖季节,更应加强限制;对于保护区内一切偷猎、盗伐行为都要加以取缔;同时,还应对进入保护区的林木苗木等进行检疫,特别是松材线虫病的检查和堵截,不得引入外来物种,以免引起生态灾难。 4.1.3.3建立巡护网络,确定巡护线路 规划摩托车道21.2 km,步道78.8km。 摩托车道路宽1.5m,坡降不超过9%。包括: 赛阳(大观溪)—焦溪—上板溪 7.0km 鄢家坪—连山拐—碑记坳 6km 西溪—熊家湾—司马塘 8.2km 巡护步道路宽1.5m,包括: 碑记坳—乌云界2.5km 赛阳(大观溪)—赛五龙 2.9km 司马塘—七峰尖—高家山—乌云界 11.7km 大西溪—黑洞沟—牯牛山—柘刺坳—仙池界 14km 上板溪—七峰尖3km 插角殿—马路坳—云雾山—碑记坳 17.6km 十八屯—黄风垭—九峰尖—杨罗界—乌云界22km 梁家桥—刘家湾—徐家冲—杨罗界 5.1 km 4.1.3.4 完善功能区区划,分区管理,分级保护 (1)对核心区实施绝对保护,缓冲区实施相对保护,对实验区天然林实施禁伐保护,对实验区居民点、道路附近的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树木以及其它名木、古树实施挂牌保护。 (2)根据国家和省颁布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级,分别采取相应措施。未经特别批准,严禁砍伐森林;保护区内禁止捕猎和其它妨碍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活动,未经特别批准,严禁捕猎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动物。 (3)野生动物及栖息地保护。新建投饲点20处,人工洞穴15处,建立生物走廊带,连接安化县的红岩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持核心区动植物的基因交流,扩大野生动物栖息地范围,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4.1.3.5野生动物救护站 规划在王家湾水库设立野生动物救护站,建筑面积300m2,及笼舍围栏800 m2,另开辟30 hm2园区作为圈养恢复病伤野生动物的基地,以救护伤、残、病的珍稀野生动物,并开展拯救和人工繁育濒危野生动物的研究。 4.1.3.6 实施毛竹林分生长控制,增加常绿阔叶林面积 核心区内现有1429hm2毛竹林,应逐年减少毛竹,恢复成常绿阔叶林植被;对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现有968 hm2人工林,通过生境改造,并补植珍稀树种如银杏、红豆杉、伯乐树等,逐步恢复常绿阔叶林。 4.1.3.7植物园建设 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进行珍稀濒危植物的人工繁育,提高种群数量,最后达到保护和利用的目的。为有利于优良基因资源的保存和科学研究的开展,规划在王家湾建植物园,包括植物园建筑400m2,珍稀植物苗圃3hm2,植物基因库40 hm2,它的任务主要是收集区内珍稀植物,进行保存、栽培、繁育、扩大种群以及相关研究,并向旅游进行展示。 4.1.4 防火规划 保护区地处偏远地区,森林防火工作点多、线长、面广,火灾隐患仍然存在,森林防火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规划期间,保护区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扑灭”的方针,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逐步完善森林防火体系。 4.1.4.1防火机构建设 保护区管理局下设防火指挥中心,防火指挥中心内含建筑面积50 m2网络化的通讯指挥部(由保护区管理局局址统一规划安排),设置防火微波监测台1台,同时在沙坪成立一支由20人组成的专业扑火队伍。在三个管理站各设置防火指挥小组,成立一支以青壮年为主的业余护林防火队伍,日常防火巡护由三个管理站具体负责。规划对专职或兼职护林防火队伍,定期进行防火知识和灭火技能的培训、实战演练,以提高防火队员的扑救技能等业务素质。 4.1.4.2 执行《森林防火条例》,制定《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护林防火管理制度》,加强防火宣传教育,增强社区居民的森林防火意识,使防火工作家喻户晓。 4.1.4.3 加强火源管理,严格用火审批制度,落实防火责任制 进山人员严禁携带火源上山,区内居民民事活动需要用火,要严格按照用火审批程序办理野外用火手续,并进行监督、控制。按火险等级进行分区管理,在森林火险等级较高期间,应加强防火宣传,在保护区及周边主要地段、居民区、旅游区设置防火警示牌和防火宣传标语。保护区内建筑物必须符合建筑设计消防要求,并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 4.1.4.4保护区防火林带建设 本保护区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一旦失火扑救困难,规划沿主山脊布设主防火林带,树种主要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木荷、冬青、杨梅等,造林规格为株行距2~3×3m,2500~3000株/km,宽度20~30m,总长度100km。 4.1.4.5防火监测设施建设 规划在通视良好、视野宽阔、控制范围广的赛五龙山顶、乌云界山顶和牯牛山山顶设立3个了望塔,监测范围可覆盖全区。在了望塔上除配备高倍望远镜外,还应配备对讲机等通讯设备以及监控视频系统(主要包括微波传输仪、监视器、火险探测仪、火源探测仪、卫星接收器等)。了望塔工作人员的三大主要职责是:及时发现森林火情、监控火灾变化情况,并及时通报火警给最近的管理站、管理点和防火指挥中心;及时发现偷猎盗伐行为,并及时给最近的管理站、管理点和巡逻人员取得联系,以便及时制止偷猎盗伐行为;观测和研究野生动物的活动规律,兼顾科学研究,及时通报各种意外事故,使之能得到及时处理。配备必须的通信、交通、防火灭火器具和设备(包括灭火机、灭火器、灭火弹、消火栓、破拆工具、油锯机、割灌机、防火服等),建立健全防火制度,杜绝一切森林火灾。建立局、站防火预测预报系统,并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防火指挥车4部。 4.1.5 有害生物防控规划 保护区内由于其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和原生植被,复杂的林相,较高的郁闭度,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多种森林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等,为害虫天敌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抑制了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但是保护区内,有毛竹林面积12148hm2,占有林地面积44%;人工林面积3205hm2,占有林地面积10%。而毛竹林、人工林是有害生物发生率较高的林分,因此,必须加强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 本保护区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的指导原则是以预警为主,尽量采用使用生物方法进行控制,重点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使用化学药剂控制有害生物,当突发性大规模有害生物危及保护对象生存时,可适当考虑人工防治方法,此时也尽可能避免化学防治或尽可能使用低毒性、低残留的化学防治方法。 规划进行以下工作: (1)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制定保护区植物检疫规章制度,确保阻止外来有害生物的传入; (2) 结合保护区本底资源调查,掌握区内有害生物种类及其分布区域,结合GIS系统,对保护区主要有害生物进行定点、定位、定时监测,了解其生活习性与生物学特征,对其发生、发展规律进行追踪研究,建立区内森林有害生物信息系统,及时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做好保护区森林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 (3)在有害生物易发生地区,采用人工放养或挂巢招引天敌的办法,加大生物防治力度。 (4)在科研所设置森林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站,建筑面积100m2(与科研所合建)。 4.2 科研监测规划 4.2.1 任务与目标 4.2.1.1任务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和监测机构有以下三大任务: (1) 进行常规性科研监测工作:包括保护区的本底调查、综合科学考察、以及对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基础工作,获得这些基础资料,能为保护区动植物资源及它们生存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进行专题性科研监测工作:它主要是针对本地区亚热带原生性常绿阔叶林树种或群落以及珍稀动植物个体或群落生态和繁殖等方面进行专题性研究,为生物种群的恢复、发展及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内外同行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场所和平台,进一步提升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和科研水平。 (3)进行科学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它主要包括保护规划与实施的研究;旅游资源的潜力与合理开发利用的研究;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研究;保护区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协调关系的研究等。 4.2.1.2目标 通过科学研究,掌握一整套珍稀物种保护和繁殖的科学方法,探索保护区特有自然环境和合理的、可持续利用当地资源的有效方式以及先进的保护管理手段,使保护区濒危、珍稀物种的种群数量得以很好的恢复和发展,维护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同时,利用野生动物救护站和植物园两个实践基地所带来经济效益,保持科学研究在经济财政方面的良性发展,把保护区建设成为以保护为根本的多功能的、有效益的永久性保护管理实体。 4.2.2 开展科研的原则 由于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为其根本宗旨的,开展科研工作就必须围绕这一前提开展工作,因此,在本保护区开展科研工作,就必须注重以下原则: (1)突出重点,选题恰当的原则; (2)科研与保护利用相结合原则;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4)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原则; 4.2.3 科研和监测项目 为达到以上科研目标就必须从科研设施、科研队伍和科研项目三方面予以保证。 4.2.3.1科研能力建设 (1) 科研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在沙坪建设一座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科研所,建筑面积600 m2,内设生物多样性研究室、动物实验室、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中心、标本室、科技档案室等研究配套设施,并配备成套的实验、观测、标本制作与保存仪器设备等。 (2) 保护区信息系统建设:利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采集、整理、分析和多种方式输出保护区地理数据,使地理信息可视化,并进行信息的综合分析评价与模拟预测,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服务。信息系统需配备微机、数字化仪、彩色喷墨绘图仪、激光打印机、扫描仪、手持GPS,全区地形图(1比1万、1比5万)、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管理局和管理站建立局域网,野外巡护人员在巡护时要进行相关建标解译资料收集工作,并将其看到、发现的不同的物种资料均应进行记录,记录结果由管理站局域网归档。 4.2.3.2监测项目规划 根据科研监测的任务和目标,将本保护区的监测项目进行下面三个方面的规划: (1)气象观测站建设:为收集保护区小气候相关资料,为保护区的科研、防火、旅游和各种经营提供准确的气象服务,规划在王家湾建立气象观测站一个,占地约100m2,另设20m2的仪器设备房。 (2)关键物种监测点建设:规划在神仙界、猪梁背、黑山和刀背岭设置关键物种监测点,作为生态环境、珍稀动物分布、种群数量、生活习性和珍稀植物生长量、群落分布特点、物候观测与调查之用,每个观测点建筑面积50 m2。 (3)在冷家溪建立常绿阔叶林生态定位观测站,结合开展野生动植物科研项目,进行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的研究,面积100 m2。 (4)为收集和掌握区内鸟类资源的种类、数量及动态变化,规划在王家湾水库坝址东北侧或西南侧建观鸟台一座,面积约20m2,内设高倍望远镜进行观察。 (5)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在每个管理站设一个有害生物观察点,并在每检查站开展对进入保护区的动植物进行检查,严防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 4.2.3.3科研课题规划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本保护区科研所的发展和科研队伍的成长,有赖于选择合适的科研项目,本着特色突出、目的明确、先进性与实用性结合、科研与宣教结合的原则,以生态环境保护与野生动植物保护为主线,规划本保护区科研项目如下: (1) 基础研究项目: a、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质、地貌、土壤和水资源的调查; b、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物分布规律及种群数量的调查; c、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分布规律的调查和植物标本采集鉴定研究; e、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区域气候特征及环境质量现状动态研究; f、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资源调查及多种经营可行性研究等。 ⑵ 专题研究项目: a、低海拔地区常绿阔叶林生态生态系统研究; b、篦子三尖杉种群生态研究; c、云豹、金钱豹、金猫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的恢复保护的研究; d、保护区与周围社区协调发展研究; e、珍稀濒危物种种群的恢复、发展和可持续利用研究等。 4.2.4 科研队伍建设 通过引进人才、加强职工技能培训、与国内外有实力的科研单位和技术专家合作科研、聘请各类技术专家作科学顾问、聘请国内外专家讲课、送技术骨干外出培训等多种手段,造就一支人员结构合理、知识结构多样化、队伍相对灵活的具有特色和较高技术水平的科研队伍。 4.2.5 科研组织与管理 4.2.5.1组织形式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整个科研项目的领导、指挥和协调,管理局下设科研所,负责主持和管理各项科研项目实施、推广与学术交流。科研所下设植物研究室、动物研究室和生态监测室三个职能科室以及野生动物救护站和植物园两个野外实践基地。 4.2.5.2科研管理措施 为达到科研目标,实施以下科研管理措施: (1)科研工作的领导,保护区应确定一名管理局领导专抓科研工作,提高广大科研人员和干部群众对科研工作的认识。 (2)加强主管部门监督管理,保护区应按照国家林业局和湖南省林业厅下达的年度计划和总体规划的要求开展各项科研工作,在项目开展工作以前,应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确保项目的实施和完成。 (3)严格科研资金的管理,资金使用要严格按计划进行,实行专款专用,项目资金不准用于其它开支,鼓励用多种经营资金补充科研经费。 4.2.6 科研档案 为保证科研项目的全面性、层次性和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以及保证科技交流的需要,必须建立完善的现代档案管理制度,配备现代档案管理设施,实行专人负责建档管理工作,并实行档案数字化。规划在科研所建档案室,档案保管室配备微机一套。 4.3 宣传教育规划 4.4.1 宣传教育的内容 围绕保护区自然保护这项中心任务,以丰富多彩,通俗易懂,简练精干为原则,确定宣传内容。根据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具体情况及周边社区的发展状况,确定宣传的内容分以下几方面: (1)国家法律法规,包括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细则、野生动物抢救管理规定等; (2)自然保护区规章规定,明确可为与不可为; (3)国家对保护区的方针、政策及保护区自身的保护对象、目标、任务、对策等; (4)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环境的目的、意义、重要性; (5)加强护林防火宣传,特别是加强游人与社区居民的护林防火宣传教育等。 4.4.2 对参观者的宣传教育 (1) 扩大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发挥报纸、电台、电视等媒体的作用;在广场、车站等场所设立醒目的标语、广告牌和张贴宣传画等;给进入保护区的参观者发放宣传资料; (2) 完善保护区内的区碑、标牌、保护牌等基础宣教设施,向参观者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和入区参观注意事项; (3) 通过训练有素的导游、巡逻、护林等人员的宣教作用,对参观者加以正确引导,以提高参观者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4.4.3 对周边社区的宣传教育 加强对周边社区的宣传教育是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和动植物资源的迫切需要,它是发挥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可通过以下形式开展对周边社区的宣教活动: (1)利用当地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在当地社区开展宣教活动; (2)用宣传车走村串户,普及社区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周边群众的自然保护意识; (3)利用环境日、爱鸟周等特定日子向公众、中小学生宣传保护的意义、作用; (4)对社区居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 4.4.4 职业培训 职业培训与技术推广是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支持和保障。在规划期内,将采取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和技术推广,以增加保护区建设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提高基层管护人员的技能和水平。 职业培训由保护区管理局统一制订培训计划,培训对象主要是管理局、管理站人员、科研人员以及检查、护林、巡逻、导游等工作人员。采用的方式主要是举办培训班、编制培训与技术推广 手册 华为质量管理手册 下载焊接手册下载团建手册下载团建手册下载ld手册下载 、建立教学基地、参观与信息联网交流等。 4.4.5 建立教学、实习和参观等宣教基地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较高的科研和科普价值,是大专院校开展教学实习的理想基地,也是中小学生开展夏令营接受自然知识教育的理想场所。规划将植物园、野生动植物救护繁殖中心以及宣教中心开辟为教学实习基地,提高广大学生和公众的自然保护意识。 本保护区宣传教育设施包括宣教中心500 m2,展示馆400 m2、教学培训基地800 m2,选址在沙坪镇。 4.4 基础设施规划 4.4.1 局、站址规划 4.4.1.1 局址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址拟定为桃源县城,占地面积6667 m2,建筑面积900 m2,配套用房150 m2,砖混结构楼房,围墙330m,大门一个,按当地地震烈度六级设防。其主要依据是: 县城距保护区约40km,交通方便、水源条件好,基础设施完备;电力、通信、生活与交通设施比较完善,在此设立局址,具有投资省、工程量小、见效快等诸多优势。 4.4.1.2保护管理站建设 本自然保护区大体形状为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方形,东西长约36.0km,南北长约16.5km,区域内虽然进山道路较多,但交通条件较差,巡护管理极为不便,因而必须设立常设保护管理站。详见表4-1。 根据该保护区的地形地貌、交通状况、功能区划分、野生动植物分布、居民点分布以及人群活动情况等诸多因素,规划分别在茶庵铺镇西溪村、沙坪镇湖湘坪村、牯牛山乡落马洞村各设立一个保护管理站。 表4-1 保护区保护管理站设置情况 管理站 名称 所处位置 建筑面积(m2) 主要职责 西溪 管理站 茶庵铺镇 西溪村 600 主管西溪水库库区自然资源保护及以西溪水库为核心的水上旅游工作;主管西溪水库进山各检查站、管理点的日常管理工作。 王家湾 管理站 沙坪镇 湖湘坪村 600 主管王家湾和芦花水库库区自然资源保护及以王家湾水库为核心的生态旅游工作;主管王家湾水库进山各检查站、管理点的日常管理工作。 落马洞 管理站 牯牛山乡落马洞村 600 主管牯牛山药材生产基地的自然资源保护和特色种植基地的自然资源保护工作;主管牯牛山乡进山各检查站、管理点的日常管理工作。 4.4.2 道路建设规划 4.4.2.1道路网的布设 (1)布设原则 a、 最大限度地满足保护区内保护管理、科学研究、护林防火以及职工、当地群众和游客生活、生产、旅游的需要。 b、 不得在核心区或缓冲区修建公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珍稀动植物物种资源。 c、 尽量利用现有道路改建,以利于节约投资,少占耕地和林地。 d、 主干道、支道合理配置,形成完整的交通网络。 (2)道路布设 根据以上的布设原则和保护区的具体需要,改扩建以下几条主要公路: 乌云界互通—沙坪镇—官坪—王家湾水库,13km,改扩建,林Ⅱ级公路; 茶庵铺互通—西溪,4km,改扩建,林Ⅱ级公路。 沙坪镇—冷家溪,18km;改扩建,林Ⅲ级公路 王家湾—向阳,6km,新建,林Ⅲ级公路; 王家湾—雄鸡坡—赛五龙,6km,新建,林Ⅲ级公路; 4.4.2.2道路标准 林Ⅱ级公路主要技术指标为:计算行车速度:25km/h;行车宽度:6.0m;路基宽度:7.0m;极限最小半径:20m;停车视距:25m;最大纵坡:8%;路面等级:水泥路面;桥涵设计:林—25级。 林Ⅲ级公路主要技术指标为:计算行车速度:20km/h;行车宽度:3.5m;路基宽度:4.5m;极限最小半径:15m;停车视距:20m;最大纵坡:9%;路面等级:水泥路面;桥涵设计:林—25级。 4.4.2.3停车场的建设 新建4个停车场,其中沙坪镇停车场1000m2,王家湾停车场500m2,管理局停车场500m2,西溪停车场1000m2,合计3000 m2。 4.4.3 供电与通讯规划 4.4.3.1供电规划 (1)供电现状 保护区内现有王家湾、芦花和西溪3个水电站,年发电量分别为350万度、450万度和280万度。保护区各个主要地段供电情况也较好,这次主要解决新建工程的低压线路供电。 (2)供电规划 规划在落马洞、王家湾、西溪三个管理站架设高压输电线路3000m,低压线路4000m,设置3套输变电设备,乌云界观测站等架线困难的地方可利用当地溪水资源,利用小型发电机发电。 4.4.3.2通讯规划 (1)在建设黑山自然保护区时,已投资280万元,新建了移动通讯发射塔5座,可覆盖三分之一以上的保护区面积,根据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要求,规划在赛五龙山顶再建一座移动通讯发射塔,就可覆盖全部主要旅游区。 (2)以管理局为核心,通过互联网建立与宣教中心、科研所、落马洞管理站、王家湾管理站、西溪管理站之间联系,以使各地的信息能及时汇入保护区信息交流中心。 4.4.4 供水规划 4.4.4.1供水现状 管理局供水可依靠县城供水系统供水;宣教中心和科研所通过沙坪镇的供水系统解决,落马洞管理站没有供水水源,需打井取地下水解决供水的问题;王家湾管理站和西溪管理站虽无供水系统,但紧靠王家湾水库和西溪水库,可以就近供水;其它管理点、检查站和其它新建设施,虽也无供水系统,但区内溪泉水常年不断,且水质清纯可口,可就近取作饮用水源。 4.4.4.2供水规划 (1)在三大保护管理站各建50m3水塔一座,安装50m扬程的多级泵3台,并配置相应的输水管道。 (2)在各检查站、保护点、动物园、植物园各建一座20m3的蓄水池一座,并配置相应的输水管道。 4.5 社区共管规划 4.5.1 社区共管的目标和原则 本保护区社区内涉及4个乡镇1个国有林场,29个行政村,周边与安化县、鼎城区及本县的西安、太平铺、茶庵铺等乡镇相连,保护区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当地县、乡镇政府和与保护区毗邻地区群众的某些方面和利益,如何协调好同当地及周边地区政府和群众的关系,是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而社区共管,则是自然保护区今后得以保持稳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保护区社区共管本着“保护第一、依法管理,群防群治、共同发展”的原则进行综合规划,通过各种形式的社区共建、社区共管活动,促使社区群众自觉地关心、大力支持并参与保护区建设,同时加速社区基础、生活设施建设,依靠推广农业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展多种经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社区经济,减少保护区内自然资源消耗,缓解社区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矛盾。 4.5.2 社区共管规划 根据本保护区的实际情况,社区共管规划具体如下:     (1)成立资源保护委员会。保护区管理机构要积极、主动地与所在地和周围地区县(区)、乡(镇)政府、公安政法部门保持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并同有关单位联合组成自然保护区保护资源联合委员会。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各方力量,协调管理机构对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令的贯彻。     (2)建立健全护林组织。为加强保护区的资源管理,强化保护管理力度,实行以法治区,保护区首先要专门设立森林派出所,与保护科、各管理站、点护林人员组成专职护林队伍;同时在保护区管理局的领导下,以公安民警、专职护林人员为骨干,当地干部群众为基础,建立健全与毗邻县、乡、村之间的护林联防组织,以形成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区内与区外相结合的护林组织体系。     (3)制定保护公约,理顺与区内集体林的关系,制定具体的集体林管理办法。保护区要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的同时,与有关各方制定行之有效的保护条例和护林公约。 由于本保护区的特殊情况,保护区内居民比较多,集体林占着相当大的比例,这些集体林一直以来均实行限额采伐,成为当地居民的一个主要收入来源,保护区成立以后,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当地居民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矛盾,对保护事业不利。保护区管理局应利用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凭着有利于保护的原则,把集体林列入管理范围,结合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制定具体的补偿措施,对不同资源状况的林地实行不同的补偿办法,使群众在保护资源的同时得到应有的实惠,从而实现保护区内资源统一管理的目的。 (4)积极帮助社区群众发展经济。本保护区管理局应充分利用本地的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带动餐饮、商贸、加工等行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当地群众长期以来靠山吃山,靠破坏资源以换取生产、生活资料的传统生产模式及生活方式,帮助社区群众发展经济。并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开展技术培训,调动和吸引群众参与自然保护工作,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发展和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5.3 周边最佳产业结构模式 4.5.3.1 周边产业结构现状 据2005年度统计资料,保护区及周边社区2005年度总收入2195.7万元。农业年总产值为1089.6万元,占49.6%,其中种植业产值312.5万元,林业产值624.0万元,牧业产值153.1万元;工业收入725.0万元,占33.0%,其中楠竹加工业收入700.0万元,占工业总收入的96.6%;第三产业收入187.0万元,占9.6%;劳务输出收入171.1万元,占7.8%。资料统计显示:周边社区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其次为楠竹加工业,再次为第三产业。社区群众生产方式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 4.5.3.2周边最佳产业结构模式规划 虽然保护区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但由于缺乏资金及落后的传统观念,长期以来当地群众主要依赖原竹、原木的销售及种植业,缺乏有效的脱贫致富模式,生活比较贫困。随着桃源县政府及保护区管理局发展旅游业的深入,保护区周边地区应以旅游业为龙头产业,合理利用保护区的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如种殖业、养殖业、旅游纪念品加工业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产品系列,作为自身的最佳产业结构模式。其主要措施有: (1)积极引导社区劳务输出,促进“外向型”经济建设。 (2)逐步分流转向从事生态旅游业,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餐饮、商贸、运输、加工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3)积极开展多种经营,选择适宜、快速、高效的多种经营项目,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居民收入,改善生活水平。 (4)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经济林木产品的品质及产量,增加收益。 (5)保护区以保护为主,因此要优先聘请社区内群众参与保护工作,以提供就业机会,安置富余人员。 4.5.4 人口控制和社区建设 4.5.4.1 人口控制 目前,本保护区涉及的4个乡镇1个国有林场,29个行政村,4678户,人口总数为15446人,每平方公里45.6人,劳动力约占人口总数的50%,外出务工、经商或求学的5385人。 重点保护区内的人为活动已成为保护区建设与发展的制约因数,保护区管理局应加强人口的控制力度: (1)在保护区内严格实行计划生育; (2)鼓励保护区的居民外出务工或经商,逐步在保护区外立业居家; (3)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对重点保护区范围内的居民,采取优惠政策,实行逐步迁移; (4)在今后社会经济和保护区事业的发展中,保护区和当地政府在招工、就业等方面优先考虑保护区内居民,使保护区当地的人口得到逐步疏散。 到2010年,使核心区的常住人口密度控制在每平方公里3人以内,缓冲区的常住人口密度控制在每平方公里28人以内。到2015年,核心区基本上没有常住人口,缓冲区的常住人口密度控制在每平方公里22人以内。 4.5.4.2 社区建设规划 本保护区对社区的管理将严格执行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建设其他项目,其污染排放标准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排放标准,未经国家林业局或者省林业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自然保护区建立机构和修筑设施。 另外,积极结合桃源县南部城镇群建设的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拟在茶庵铺、沙坪等城镇设置生态移民安置区,对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的居民实行优惠政策,免费提供宅基地和住宅设计图纸,减免相关报建费用,吸引有条件的居民搬离保护区,参加“城镇化”建设或由自然村向中心村靠拢,逐渐把重点保护区人口吸引到茶庵铺、沙坪到杨家桥一带来,以便于保护区的管理。 保护区及其周边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生物资源,尤其是毛竹、茶叶、食用菌等资源;保护区管理局应在加强资源管理的同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发生态旅游,扶持当地群众开展毛竹、茶叶的经营、加工,经济动物的驯养、繁殖、加工,野生经济植物的种植、加工,因势利导,主次得当,共同发展。 4.6 生态旅游规划 4.6.1 生态旅游规划的指导思想 在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有控制地向国内外游客开放保护区,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有计划地建设一个生态旅游特色明显、功能齐全、服务一流、典雅舒适的大自然绿色世界,满足人类对优美的森林生态环境的游憩需求以及回归质朴和谐的自然环境需求,提高人们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性,探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旅游模式,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多种功能,促进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4.6.2 生态旅游的原则 (1)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必须贯彻国家有关政策、法规、规定和条例的原则; (2)坚持保护第一,生态旅游开发第二的原则; (3)坚持以自然景观为主,适当设置人文景点和服务接待设施,力求人工景点建筑与自然景观融合协调,突出地方特色原则; (4)坚持生态旅游与宣传教育、普及科普知识相结合的原则; (5)坚持先易后难,优先开展投资少、风险低、见效快的项目,确保其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6.3 旅游资源评价 4.6.3.1旅游优势 (1)旅游资源丰富。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奇峰异石、姿态万千、气势雄伟。区内溪流遍布,山水相融,西溪、王家湾、芦花水库更为保护区增添了水域奇景;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可观赏树种数量众多,名木古树各具姿态,飞禽走兽,或在空中掠影,或在林中留踪,平添无穷的活力和生机;人文旅游资源倍添生态旅游的内涵。保护区旅游资源丰富、景观优美,能够满足人们探索自然,了解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 (2)借用资源优势。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闻名遐尔的桃花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相距仅10km,可说是在同一旅游线路上的两颗明珠。与桃花源风景名胜区相比,如果说桃花源风景区以人文景观见长的话,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以回归大自然为其特色;如果说桃花源风景区以名山取胜的话,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则以山水一色为其特色。使保护区与风景区相得宜彰,双珠辉映。另外,随着常张高速公路修成,张家界国家级森林公园、武陵源、凤凰、猛洞河等风景名胜区会对本区有着良好的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因此,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是桃花源风景名胜区浓厚人文旅游的补充,回归大自然和山水一色是其一大亮点。 (3)基础设施优势。 随着桃源县城的迅猛崛起,桃源沅水大桥的建成通车,凌津滩水电站的并网发电,沅水航道的运输发展,桃花源机场的扩建更名,石长铁路的开通营运,常张高速公路、常桃高等级公路、长渝高速公路的先后通车,桃源将在省内率先建成集航空走廊、铁路干线、高速公路、黄金水道、国省干道于一体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而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桃源县南部,离县城城关镇仅40km之遥,从而使其便具有了通达全国的交通优势,特别是长渝高速公路在保护区的外围通过,距保护区仅有1-4公理,并设有桃源、乌云界、茶庵铺三个互通,该公路将在2007年底通车,区内农村电网也已改造完成,各项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具备开发旅游资源的无可比拟的条件。 4.6.3.2地质地貌景观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群山连绵起伏,竹山青青,气势雄伟,形象生动,山峰、山脉、或山坡等自成景观、仪态万千,风景名胜数不胜数,其中尤以沙坪八景最为著名。“明镜远照”,一山突起,有如明镜高悬;“五龙戏水”,五条山脉在赛五龙山会聚,犹如五条龙在此嬉戏,游玩。其余景点如“古寨凌宵”、“七娘竞眉”、“七凤起舞”、“猛虎跳涧”等自然景观,美不胜收,引人入胜。 4.6.3.3水域景观 保护区内有大洋溪、澄溪、夏家溪、水溪四条一级支流汇入沅江,小溪众多,溪中有溪,溪溪相连;山包围水,水绕山转,山水相融;白鹭、池鹭寄溪水而居,充满诗情画意;瀑布高悬,水碧潭深,让人留恋忘返。更有西溪、王家湾和芦花水库,两岸山峰婆娑,山青水碧,犹如到了山水甲天下的胜地。 4.6.3.4生物景观 在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着成片的原始次生林,古木参天,因此,森林景观蔚为壮观,气势磅礴。此外,森林景观季节变化具有独特魅力:春天,山花野卉,色彩绚丽多姿,五彩缤纷,展现春的活力;夏季竹山青青,松涛阵阵,遍山碧绿,清凉异常;秋季是最有魅力的,林中百鸟宛转啼鸣,动物留踪,充满活力;冬季银妆素裹,别有景象。 在王家湾水库大坝附近有一座小岛,其上林木丛生,栖息了成百上千只白鹭和灰鹭,景象甚是壮观,有鸟时节常可见“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动人画卷。 4.6.3.5气象景观 乌云界保护区夏季凉爽湿润,区内雾气较多,云雾飘渺缠绕,山峰山峦或隐或现,犹如到了天庭仙境,雾拥群山,分不清是雾包围着山,还是山隐没在雾中,人在其中有闻其声不见其形的神秘,令人无限遐想。云岭积雪是乌云界的一大奇观,乌云界主峰高耸云霄,与云雾山、神仙界连为一岭,冬天下雪早,春天融雪迟,皑皑白雪,堆成一线,远望好似银龙腾空,与蔚蓝的天空、绿色森林、春花烂漫交相辉映,让人不由得联想起日本富士山的美景。 4.6.3.6人文景观 保护区内,人文景观丰富多样,道教宗教文化浓厚,寺庙庵堂遗迹较多,香火长年不息。喝擂茶、唱山歌等民俗风情和神话传说交织一处,倍增神秘和无限遐想。先后有《铁牛镇》、《竹山青青》、《葫芦晃悠悠》、《西出百仗峡》等影视作品在此拍摄。 4.6.4 旅游发展前景预测 (1)社会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加剧,过惯了都市生活的人们向往良好的自然环境,渴望回归大自然的愿望更加强烈。二十一世纪是自然环保为主流的世纪,返朴归真将是人类追求的新时尚。 (2)地方经济需要。旅游是一项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第三产业,也是一项投入少、无污染的绿色产业,各级政府都把旅游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长点,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湖南省的重要产业,更是桃源县的支柱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3)旅游环境明显改善。保护区不但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其附近的桃花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更有世外桃源的美誉,形成资源互补,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发,旅游服务设施质量提高,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完善的服务设施,必将吸引更多热爱自然的旅游观光者、探索大自然奥秘的专家、学者,前来旅游观光。 4.6.5 环境容量分析 4.6.5 环境容量分析 (1) 日环境容量 保护区设置四个景区和四条旅游线路,景区按面积法计算,旅游线路按线路法计算。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日环境容量为1264人次/日,详见表4-2、表4-3。   表4-2 景区日环境容量计算表 景区名称 游览面积 m2 人均占有面积 m2 开放时间 h 游览时间 h 容量 人·次/d 沙坪古镇 30000 20 7 2 525 王家湾 20000 500 6 6 40 西溪 30000 400 6 5 90 冷家溪 15000 1000 6 5 60 合 计 715 表4-3 旅游线路日环境容量计算表 名 称 线路长度 (km) 人场占有 长度(km) 开放时间(h) 游览所需时间(h) 返回时间(h) 容 量 人·次/d 沙坪古镇 3.2 0.02 6 1 0.6 100 王家湾 10 0.05 5 2.5 1.5 125 西溪 12 0.05 5 3 2 144 冷家溪 15 0.05 6 3 2 180 合 计 549 (2)年环境容量 全年可游览天数按360天计,分旺季、平季、淡季,经计算,年环境容量为17.44万人,详见表4-4。 表4-4 年环境容量计算表 旅游季节 天数(d) 游览率% 日容量 年容量 旺 季 120 75 1264 113760 平 季 120 30 1264 45504 淡 季 120 10 1264 15168 合 计       174432  (3)旅游环境容量临界测算 经测算,保护区2005年旅游人数1万人次,前期按年均增长40%计算,到2010年预测人数5.71万人;后期按年均增长15%计算,到2015年预测人数11.48万人,年均人数不会超过环境容量,但由于节假日客流量较大,环境日容量有可能被突破,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应采取如下措施: A、引导疏散游客; B、划定范围实行临时封闭旅游区; C、实行旅游区域轮流开放。 4.6.6 客源市场分析 根据旅游市场调查,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客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桃花源风景名胜区客源:桃花源风景名胜区面向全国的、境外的游客,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随着常张高速公路修成通车,“一体两翼”的大桃花源品牌的推出,前景较好,年游客量约为20万人次,若吸引其中30%—50%游客来保护区生态旅游,则年游客量为6万—10万,占保护区游客量的60%左右; (2) 学生客源:作为野生动植物科普基地,吸引长沙、常德、益阳等城市和乡村的学生人群,举办夏令营活动,占25%; (3) 休闲度假人群:省内休闲度假人群,占游客数10%; (4)其他活动的客源:比如从事商务活动、附近的香火客人等,占游客客源的5%。 根据以上分析,若保护区旅游设施基本完善,加大宣传力度,年理论客源约为8—12万人次。 4.6.7 环境质量控制 4个旅游景区面积6.8hm2;旅游线路总长40.2㎞,面积40.2 hm2(宽按10m计算),合计旅游区面积47hm2,仅占实验区面积9778 hm2的0. 48%,占保护区总面积的0.13%,比重很小,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与自然环境影响不大。今后要注意避免旅游活动导致区内环境质量恶化,以保持保护区环境质量指标达到国家环境质量一级标准。 (1)加强自然保护管理工作,保护好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森林自然净化空气的能力。 (2)保护区内的土建项目要严格按照“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使其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景区内的一切建设项目,不得损害区内的大气、水体环境质量,禁止向溪流排放生活污水和污染物。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指标。 (3)控制进入景区的机动车数量,对进入景区的汽车应安装尾气净化装置以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区内行驶的车辆禁止使用高音喇叭,减少噪音污染。 (4)保护区各类人工构筑物必须按规划布局,按设计进行施工。并做到与周围环境协调,避免破坏景观,引起视觉污染。 (5)提醒、教育游人和区内居民不要乱扔垃圾。建立垃圾收集处理制度,生活垃圾应定时回收、定点处理。 4.6.8 绿化美化规划 绿化美化包括景区、景点和旅游步道的绿化美化。 (1)对保护区内的景区、景点进行统一的绿化美化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确保绿化美化科学合理。 (2)绿化要突出地方特色,种植具有保护区特色的植物,配置采用自然、不规则方式,并与周围环境协调。 (3)旅游步道或旅游线路两侧,适当配置自然或风景林带,以美化旅途环境,改善视觉效果,增添游客游览乐趣。 (4)对保护局局址、宣教中心、管理站及景区、景点、旅游线路附近的村庄,应进行统一规划,扩大绿地面积、净化、美化环境,力求旅游村镇建设与保护区建设相协调。 4.6.9 三废处理 4.6.9.1大气环境污染防治 为保护区内大气环境,依据《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实施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1) 逐步实施保护区沼气化工程和电气化工程,以减少烧柴或燃煤造成的大气污染; (2) 加强汽车尾气监测,严禁尾气排放不合格的车辆进入保护区,核心区内严禁一切旅游和非管理车辆进入,将大气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 (3)严禁在保护区建设有大气污染的工程项目,欲建的工程项目应进行科学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价,严格审批。严禁在缓冲区和核心区建非保护性的项目。 4.6.9.2废水处理 保护区水污染防治的重点是严格保护设施(如管理局、研究所、宣教中心、管理站、野生动物救护站等)和旅游服务设施(宾馆、餐饮、购物等)产生的少量生活污水和野生动物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少量污水对水体的污染。其防治措施:一是对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引入污水处理系统,经净化处理后,实现达标排放;二是严格管理,以控制和减少其对水体的污染。比如水库景区水上旅游使用木舟、脚力船等非机动船,以防止机动船产生的油质对水体的污染。 4.6.9.3固体废弃物处理 为解决好旅游垃圾的问题,在入口处对游客携带的食物要有所规定,旅游线上路旁每隔一定间隔应设置垃圾箱,保护区配备专职环卫人员和一定数量的环卫设施,环卫人员应及时对所负责区域的野生动物粪便以及旅游垃圾进行收集,分类处理,对垃圾中的金属材料、塑料、纸张等进行回收利用,对餐饮剩余物和动物粪便等有机物集中堆积发酵后,作为林木肥料,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污染源,部分不能经简单处理的垃圾可以运出保护区进行卫生填埋。 4.6.10 旅游项目规划 4.6.10.1生态旅游区区划 为了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生态旅游区的划分应以旅游景观相对集中、交通便捷、便于管理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为原则,根据旅游资源的特色和分布,将保护区主要划分为四个各具特色的游览区: (1)沙坪游览区:以明镜远照、龙洞春涨、古镇风貌、猛虎跳涧、净水映日、古寨凌宵、七娘竞眉等沙坪八景游览为主要特色开展观光旅游; (2)王家湾水库游览区:以王家湾水库水上景观(包括五龙戏水景观)、风光片介绍民俗风情为主题;以动植物观赏为其特色,开展科普旅游; (3)西溪水库游览区:重点开发西溪水库水上游乐项目以及山地滑道等项目,以水上运动为其特色,开展休闲旅游; (4)冷家溪生态农业赏园区:结合多种经营,开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如生态果园、生态茶园、毛竹示范林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等。 4.6.10.2旅游项目规划 按照生态旅游功能区的设置,同时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结构、不同兴趣爱好的游客需求,规划将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主要分为旅游观光、科普、休闲度假、攀登探险等四大系列。 (1)沙坪、茶庵铺两个镇政府在保护区的边缘地带,可作为旅游镇规划,有利于发展周边社区的经济,可建竹工艺品、旅游购物一条街和茶文化一条街; (2) 从王家湾水库到芦花水库,可游览野生动植物园,在王家湾水库坝址东北侧或西南侧建观鸟台一座,内设高倍望远镜; (3)芦花水库水上游乐项目:包括芦花水库水上游乐项目(人力划船项目); (4)王家湾水库上游水上漂流项目,从双岔溪到田坪,游程8km; (5) 赛五龙庵恢复工程,建筑面积500 m2,新建五龙阁,建筑面积150 m2,欣赏五龙戏水; (6)西溪水上生态游项目; (7)会仙塔恢复项目。 4.6.11.3旅游设施规划 为了建立良好的旅游环境,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树立形象,提升旅游品牌,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必须对旅游设施做相应的规划,以完善服务功能,更好地为游客服务,使游客玩得开心、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1)景点建设规划 规划在各景点修建游览小道,上下或进出分开,石板台阶路即可,修建观景亭10个。 在两水库间实验区内修建简易的游览小道5km,小道分路可以到赛五龙景点,其上建五龙阁,可兼做观景台,王家湾水库坝附近建观鸟亭一个。 规划对庙、庵进行修缮,保持赛阳村建筑风貌。 (2)接待服务设施规划 保护区无现成的接待服务场所和设施,规划 A、在王家湾水库游览区和芦花水库游览区建饮食服务区; B、王家湾休闲度假村项目,建筑面积1600m2; C、西溪游客接侍中心项目,建筑面积3000 m2; D、垃圾箱50个; E、公共厕所5座; F、石凳40个; (4) 交通改善规划 保护区内的路面状况急待改善,应该筹集资金将路面改为水泥路面,详见道路设施规划。 4.6.11 旅游效益分析 随着旅游建设项目的全面完成投入正常经营,将达到规划的接待能力和接待规模,若按人均最低消费160元计(门票20元,饮食50元、住宿50元、购物15元、交通10元、娱乐15元),则年营业收入可达1450万元,扣除年成本1276万元(包括人员经费、管理费、折旧费、能源及材料费、税费、所得税等),则年利润可达174万元。 规划前期(2006—2010年):每年旅游人数达到4.16万人次,门票收入达83.2万元,客房收入达208万元,餐饮收入208万元,购物62.4万元,交通41.6万元,娱乐62.4万元,合计总收入665.6万元,扣除营业成本466万元,税前利润为199.6万元。 规划期未(2010—2015年):每年旅游人数达到9.03万人次,门票收入180.6万元,客房收入451.5万元,餐饮收入451.5万元,购物135.45万元,交通90.3万元,娱乐135.45万元,合计总收入1444.8万元,扣除营业成本1011万元,税前利润为433.8万元。 4.7 多种经营规划 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的有效性与社区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只有在保护区与社区的经济得到壮大,社区居民受益并得到共同发展时,才能使保护区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4.7.1 多种经营规划的原则 (1)以保护为前提,合理利用的原则。在有利于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不造成自然资源破坏和自然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在实验区内开展适度合理的多种经营活动。 (2)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合理安排项目,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产品,打造出适销对路的保护区特色品牌。 (3)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经营管理体制。 4.7.2 多种经营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 保护区开展多种经营,应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包括国家扶持、合资合作经营)为辅的经营方针,在项目选择上,长短结合、以短养长、以长促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行国营、集体、个体与股份制经营等多种经济成份相结合,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发动职工和当地村民投资、集资、入股,实行谁投资谁受益。推广联营、联办、股份制等多种责权利有机结合的现代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争取最大效益地可持续利用当地一切自然资源。 保护区管理局社区管理科主管保护区的多种经营项目,经市场调查、项目论证,经保护区管理局批准,由多种经营办公室组织实施,并做到统一规划、按计划、按年度、分项目实施。经营办公室在各个项目实施和经营中,应加强对项目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统一协调、技术服务等工作。 4.7.3 多种经营项目和生产规模 4.7.3.1种植业 保护区的实验区内现有一部分低产田和旱地,除部分用作旅游开发用地外,规划种植反季节蔬菜34hm2,产量51万kg,以牯牛山乡和茶庵铺镇的实验区为基地种植药材500hm2(现已经有部分在实行),种植桃树10hm2。利用现有竹林资源。植物园苗圃除供保护区用苗外,还可外销。 4.7.3.2加工业 现在保护区内竹制品加工较为普遍,但一般只是粗加工,产品附加值小,茶庵铺、沙坪镇和芦花潭虽处于实验区边缘,但考虑到它们都处于进出保护区的交通要道上,又是乡(镇)政府所在地,人口较集中,如作为移民的主要接受地,人口压力较大,综合考虑沙坪镇和芦花潭乡的地理优势和人力资源,以及在此建厂对保护区的环境影响较小,规划在这两处建竹笋加工厂、旅游竹制品加工厂、精品竹席加工厂和药材加工厂,新建和改扩建厂房2800 m2及添置相关设备,年产竹制品5万kg,药材0.5万kg。改扩建两条商贸街,商贸街建设应突出当地地方特色。 4.7.4 多种经营效益分析 根据以上规划,多种经营项目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分析情况见表4-5。 综合分析可知,开展多种经营需投入建设资金约430万元,多种经营项目可视具体情况确定实施与否,投资有社区居民自筹。年创产值865万元,税前利润129.75万元,经济效益是比较好的。 表4-5 多种经营项目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分析 序号 项目名称 经济规模 产值分析 效益分析 建设规模 (hm2) 产量 (万Kg/a) 单价 (元/kg) 年产值 (万元) 利润率 (%) 利润 (万元) 1 种植业 1.1 药材 500 0.5 100 50 15 7.5 1.2 桃树 10 25 1.4 35 15 5.25 1.3 食用菌 34 51 3 153 15 22.95 1.4 树苗 2 0.4 万株/a 10 元/株 4 15 0.6 2 加工业 2.1 药材加工厂 500m2 0.5 10 5 15 0.25 2.2 旅游竹制品加工厂 500m2 50 万根/a 10 元/根 500 15 75 2.3 精品竹席加工厂 1000m2 25 万根/a 4 元/根 100 15 15 2.4 竹笋加工厂 800 m2 6 3 18 15 2.7 合计 865 129.75 第五章 重点建设工程 5.1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建设工程 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目的出发,确定以下多项保护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建设工程: (1)定立界桩:区碑3块、标牌300块、界桩550块; (2) 管理局和保护管理站建设:修建1个配套齐全的管理局和3个管理站; (3)检查站建设:修建13个检查站; (4)保护管理点:修建4个保护管理点; (5)防火林带100km,改建公路35km,新建公路12km,新增巡护道100km; (6)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站1个; (7)珍稀植物人工促进自然恢复986 hm2; (8)毛竹林分生长控制1429 hm2; (9)生物走廊保护783 hm2; 5.2 科研设施和监测工程 (1)在沙坪建科研所,建筑面积600 m2; (2)气象站1个; (3)关键物种野外监测点:在乌云界、仙池界、九峰尖、七峰尖建4个野外监测点。 (4)在冷家溪设生态定位观测站; (5)野生动物救护站1个; (6)植物园1处。 5.3 宣传教育和培训工程 (1)宣传教育与科技交流中心:在沙坪修建宣教中心,建筑面积为600 m2,动植物标本及图片陈列馆,建筑面积为400 m2。 (2)对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教学培训基地800 m2。 5.4 生态旅游设施工程 (1)西溪水库水上项目建设工程; (2)赛五龙庵保护与恢复工程; (3)王家湾休闲度假村项目,建筑面积1600m2; (4)西溪游客接侍中心项目,建筑面积1600m2。 5.5 社区可持续发展工程 (1)毛竹低改800 hm2; (2)推广沼气池300个。 第六章 投资估算及事业费预算 6.1 投资估算 6.1.1 估算范围 估算范围包括:保护管理工程、科研监测工程、宣传教育工程、生态旅游工程、基础设施工程、社区共管工程等项目的建筑安装费用、仪器设备购置费用及其它费用。多种经营项目投资社区自筹,不列入。 6.1.2 估算依据 (1)国家林业局2002年《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 (2)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 (3)湖南省建筑管理工程站《仿古建筑及园林工程单位估价表》; (4)国家物价局、建设部《关于发布建设工程监理费有关规定的通知》([1991]价费字479号); (5)仪器设备根据当前市场价格及厂家的近期报价进行估算; (6)规划设计费用按工程建设费用的5%估算,建设单位管理费按工程费用的1.5%估算,工程监理费按建筑工程的3%估算,招标费用按工程建设费用的1%估算,土地征用按桃源县现有土地出让价格标准估算等。 6.1.3 投算估算 项目建设总投资额为7091.70万元, 其中: 保护工程投资:2462.70万元,占总投资的34.7%; 科研工程投资: 339.00万元,占总投资的4.8%; 宣教工程投资: 216.00万元,占总投资的 3.0%; 基础设施投资:2070.30万元,占总投资的29.2%; 社区扶持投资: 315.00万元,占总投资的 4.4%; 生态旅游投资:1049.5万元,占总投资的14.8%; 其他费用: 639.20万元,占总投资的 9.0%。 可见,工程总投资的39.5%用于保护区的保护和科研监测工程。 按资金用途分,建筑安装投资3494.70万元,占49.3%;设备投资1005.20万元,占14.2%;其它投资2591.80万元,占36.5%。 投资项目构成汇总表 表6-1 单位:万元 建设项目 合计 占总投资的% 分项投资估算 分期投资估算 建筑 设备及 安装 其它 前期 后期 合计 7091.70 100.0 3494.70 1005.20 2591.80 3805.80 3285.90 1保护与恢复 2462.70 34.7 584.60 240.50 1637.60 1239.85 1222.85 2科研与监测 339.00 4.8 95.00 244.00   318.00 21.00 3宣教工程 216.00 3.0 186.00 30.00   120.00 96.00 4基础设施及配套 2070.30 29.2 1784.60 285.70   1200.30 870.00 5社区可持续发展 315.00 4.4     315.00   315.00 6生态旅游 1049.50 14.8 844.50 205.00   489.00 560.50 7其他费用 639.20 9.0     639.20 438.65 200.55 按建设期限分,前期总投资3821.80万元,占53.9%;后期投资3269.92万元,占46.1%(具体情况见表6-1和附表6)。 6.2 资金来源 本项目总投资来源于中央预算投资、地方财政配套和自筹资金三个渠道。其中保护工程、科研工程、宣教工程、基础设施等林业非经营性基本建设投资,按中央投入70%,地方配套30%;属于经营性质的建设项目主要通过自筹解决。按照上述原则,资金来源划分如下: 中央预算内投资3561.60万元,占总投资的50.2%;地方配套1526.40万元,占总投资的21.5%;建设单位自筹2003.70万元,占总投资的28.3%。自筹款项主要用于发展多种经营项目和生态旅游,以解决社区居民的生计就业问题。详见表6-2。 投资筹措表 表6-2 单位:万元 资金来源 合计 占总投资的% 分期投资估算 近期 远期 合计 7091.70 100.00 3805.80 3285.90 中央预算内资金 3561.60 50.20 2014.71 1546.90 地方配套资金 1526.40 21.50 863.45 662.96 建设单位自有资金 2003.70 28.30 927.65 1076.05 第七章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7.1 组织机构设置原则 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机构设置遵循精干、高效、实用和机构职责明确的原则,体现科学性、合理性特点。所设组织机构既要能够满足保护区当前建设、管理工作的需要,也要适应保护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7.2 组织机构 按照国家规定设立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副处级事业单位,行政归桃源县委、县政府领导,业务归口林业系统主管。管理局下设办公室、财务科、保护管理科、社区管理科、科学研究所、森林公安派出所(含防火指挥中心)和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等职能科室。 7.3 组织机构的任务、作用和职能 管理局: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是保护区的决策机关,负责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适合本保护区的管理办法和措施,统筹管理保护区内的所有事务。 办公室:负责人事劳工、关系协调、信息传达、筹办会议、行政接待、文秘及后勤设施建设等工作;制定机关管理和后勤服务管理办法,加强文件和档案管理。落实上级主管部门及局领导交给的其它任务;行使组织协调职能。 财务科:负责财务预决算、日常财务管理、基建、固定资产管理等工作;负责统计、规划等。 保护管理科:负责所管辖区域的保护管理工作;贯彻执行自然保护区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负责所管辖区内的各种保护、管理、科研、宣传教育等设施的建设。具体做好区内自然资源的调查、科研、开发、利用工作,组织和接待来保护区学习、科学考察的单位和团体;协助环境监测与保护工作;监管治安,紧急事故处理工作;承办管理局交办的其它工作。 社区管理科:负责制订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体规划与年度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社区内各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搞好生态旅游开发管理,进行多种经营,处理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关系;负责社区其他事务。 科学研究所:负责科研项目策划、申报、承办及开展科学研究,与外研究单位进行科研合作及国际交流、野外考察、申报评估科研成果、动植物标本制作鉴定等;负责全区生物资源保护管理的监测工作;负责保护区的宣传教育;负责管理培训中心、科普教育等。 森林公安派出所(含防火指挥中心):负责保护区的社会治安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加强与周边县(市)公安局、乡(镇)派出所的联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严厉查处和打击破坏资源的犯罪分子与犯罪行为;负责保护区森林防火的预防组织、值班联系,制定森林防火预案,维护防火设备与设施,落实巡山护林、防火了望和防火巡逻工作,组织对森林火灾的扑救、调查、处理等工作。 7.4人员编制 本着强化管理、提高效率、人尽其用的原则,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所 辖面积等实际情况,人员编制定为45人,详见表7—1。 表7—1 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表 机构名称 人员分工 人 数 管理局 局长书记各1名,副局长2名。 4 办公室 主任1名,工作人员4名。 5 财务科 科长1名,工作人员2名。 3 保护科 科长1名,工作人员3名。 4 社区管理科 科长1名、工作人员4名。 5 科研所 所长、副所长各1名,科研人员6名。 8 派出所 所长、副所长各1名,警员2名。 4 管理站 站长3人,其他工作人员9名。 12 合计 45 第八章 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8.1 政策保障 8.1.1 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 保护区必须严格贯彻和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湖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条例》、《森林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并制定《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建立健全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自然保护区管理规章共同组成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保护区公安、检查站、护林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严厉查处破坏森林资源、盗砍偷猎案件。另外,还要加强保护区和周边社区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民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自觉共同参入到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队伍中来。 8.1.2 特殊优惠政策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湖南省桃源县南部山区,地理位置偏僻,内部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加上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一项以生态、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事业,其经济效益不是立竿见影的,因此,必须给予保护区优惠政策,以加快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第一,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对保护区各项建设的投入要实施倾斜政策,在资金、技术和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和优惠,确保各项建设项目顺利进行;第二,鼓励核心区和缓冲区的居民外出务工或经商,在城镇立业定居,对在茶庵铺、沙坪生态移民区定居的移民给予房屋土地、报建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并给予适当补偿;第三,提高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到自然保护的事业中来;第四,保护区建立后,禁止木材采伐和狩猎活动,必然减少了部分群众的经济来源,因此,要切实解决好保护区内群众的生活问题,帮助他们开展多种经营活动,提高他们的自养能力。 8.1.3 引进资金政策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资金投入量大,因此,各级政府要把保护区建设管理所需经费纳入基本建设和财政预算之中,加大国家财政扶持力度。同时,要广开财路,出台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各种投资。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外资,如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环境基金(GEF)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等国际组织的资金,争取国外财政援助和优惠贷款。 8.1.4 引进人才政策 保护区地处偏僻,人才特别是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严重缺乏,从而严重制约了保护区的发展。对于保护区急需的人才,在住房、工资待遇、职称晋升、子女就业等各方面给予特殊照顾,给他们创造较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以吸引和引进保护区所需管理和科研技术人才,提高保护区管理水平和科研水平。另外,还可通过项目合作、协作以及邀请专家讲学、交流等方式吸引人才。 8.2 组织保障 8.2.1 组织机构管理示意图 8.2.2 确定机构的运行机制 结合乡镇机构调整,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理顺保护管理体制,强化行业管理。建议撤销牯牛山乡的建制,将牯牛山乡全部、芦花潭乡的黄石溪、老屋棚、马王溪和向阳4个村以及茶庵铺镇的西溪村并入沙坪镇,成立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实行区、镇合一的管理模式,全面负责保护区的行政事务、自然资源和景观资源保护、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开发的引导和协调。同时,加强管理局和下属站、所的多级管理体制,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各个部门要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确保组织机构的正常高效运行。 8.2.3 定岗定责 首先,要建立自然保护区建设目标责任制,层层落实,定期检查,以保证规划的各项工作能顺利进行;其次,要严格执行部门负责制和职工的岗位责任制,严格履行各自的岗位职责,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 8.3 资金保障 8.3.1 资金使用规定 项目资金必须严格按国家有关财务制度进行管理,建立健全财务制度,编制好项目资金使用年度计划,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还要设立专项帐户,专款专用,不得与其它资金混合使用。建设工程需用资金时要严格按基建程序办事,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能。 8.3.2 资金报帐制度 制定保护区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资金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对建设项目所需资金的估算、使用、节余以及使用效率、成本控制、利益分配等要作出详细报告,同时,工程建设的各项开支,必须要经严格验收合格后,由主管财务的领导签字后方可付款。 8.3.3 资金审计和监督 根据我国有关财务审计法律的规定,保护区的各项建设在工程开工前要进行财务预算审计,在工程竣工后要进行决算审计,并编制各类财务报表和报告,接受审计监督部门的监督检查。 8.4 人才保障 8.4.1 竞争上岗原则 保护区在人事制度上要建立竞争上岗、能上能下、人尽其才的新型聘用制度,实行优胜劣汰,建立起长久的人才流动机制。对工作称职、业务能力强的员工可实行高薪聘任;对工作不称职、业务能力差的员工可实行低聘、待岗或下岗,对部分关键岗位可向外公开招聘人才,打破传统的用人终身制,充分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8.4.2 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 针对保护区在职职工业务素质现状以及不同的岗位和职能,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使职工具备基本的相应职位的管理、专业技术、职业道德等素质;对新职工进行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发放上岗证。保护区所有职员均实行持证上岗,并建立持证上岗和上岗业绩考核的指标体系。 8.4.3 岗位激励和奖励机制 加快建立保护区岗位激励和奖励机制,明确责、权、利的关系,对爱岗敬业、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在晋职、住房和子女上学等各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对不称职或不能胜任岗位工作的要给予相应的处罚。 8.5 管理保障 8.5.1 完善制度和强化依法行政管理 加强法制建设和保护区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保护区的管理渠道畅通,日常工作高效运转;保护区管理局领导班子必须认真行使管理保护区的职能,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条例,以法治区;另外,行政主管部门也要参入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强化依法行政管理,从而使保护区的各项规章制度、法规条例得到更好的落实。 8.5.2 强化科学决策 在保护区的各项建设和管理工作中,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大力推广成熟有效的实用技术和科学成果,将科学技术纳入到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提高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科技含量和决策水平。 在进行多种经营和生态旅游项目建设时,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科学分析,选择切合当地实际的经济项目,以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对于保护区的基础设施项目,都应以招标的形式竟标,且需经过科学设计、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价后方可决定是否开工,以寻求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8.5.3 鼓励引入先进管理措施 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除了认真研究和探讨出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外,还必须多方考察,引进国内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模式,或者从外面请进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并运用到本保护区的管理工作中,以全面提高保护区的管理水平。 第九章 效益评价 9.1 生态效益 9.1.1 保护物种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 乌云界丰富的是一个天然的基因储存库,是进行科学实验的理想基地。通过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强化就地保护和管理措施,可以更有效地保护这一珍贵的生物物种及其生存栖息环境,从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实现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障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9.1.2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省“四水”之一——沅水的发源地(有沅水的四条一级支流发源于区内),森林的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它有利于保护洞庭湖湿地环境和沅水下游的生态安全。据测定,郁闭度在0.8左右的林分,每公顷蓄水比无林地要多300m3,按此计算,本保护区林分面积可增加蓄水1020万m3,年蓄水效益达204万元。另据研究表明,每公顷有林地年泥沙流失量比无林地少7.5万kg,因此,保护区每年可减少泥沙流失量22.5亿kg,从而可有效地保护区内和周边的耕地以及减轻下游和洞庭湖的洪涝灾害。 9.1.3 制造氧气,净化空气 森林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CO2和H2O,制造有机物和释放O2。研究表明,郁闭度在0.8以上的森林,每公顷每年可以释放O22000kg,因此,保护区年释放O2 6800万kg,折算成货币形式价值达149万元。 森林植物的营养器官(如茎、叶、花等)对尘埃有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据测定,每公顷常绿阔叶林每年可吸收尘埃7.95t,则保护区森林每年可滞留尘埃26.24万t。森林还能吸收一些有害气体,如大气中的SO2、HF、Cl2等,使污染的空气得到净化。据测算,松林每天可以从每公顷的空气中吸收SO2 20mg,每公顷柳杉林每年可吸收SO2 720kg,二氧化硫通过一条高15m,宽15m的法国梧桐林带,浓度可降低25%~75%。 9.1.4 杀灭细菌 很多树木在生长过程中能分泌出杀菌素,杀死由粉尘带来的各种病原菌。如柳杉分泌物能在8分钟内杀死细菌;紫薇、松柏、橙树只要5-6分钟,法国梧桐只要3分钟,柠檬桉只要2分钟,地榆根只要1兮钟,就能杀死病原菌。667 m2松树林,一天一夜能分泌2kg杀菌素,能杀死肺结核菌、白喉、痢疾等病菌。另外,森林还具有吸收和阻挡噪音的作用。因此,森林空气新鲜,含氧量高,细菌少,噪声小,空气负离子高,气候宜人,是人民休闲游憩的好场所。 9.1.5 调节气候 保护区内的大片森林对于调节气温也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森林庞大起伏的树冠,拦阻了太阳辐射带来的光和热,大约有20~25%的热量被反射回空中,约35%的热量被树冠吸收,树木本身旺盛的蒸腾作用也消耗了大量的热能,所以森林环境可以改变局部地区的小气候,据测定,在骄阳似火的夏天,有林荫的地方要比空旷地气温低3~5℃,而在冬季,有林地区要比无林地区的气温高出2~4℃。 9.2 社会效益 9.2.1 宣传教育 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天然的宣传教育基地,通过图片、标本、画册、录像和天然动植物园等直观工具和媒体向保护区、周边社区人们以及游客介绍自然保护知识、珍稀动植物物种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和意义,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环境保护的意识,有利于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和实施,培养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己家园的意识,从而使自然保护的各项活动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9.2.2 科研与教学 保护区具有丰富的物种资源和基因资源(特别是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是大中专院校和科技工作者理想的教学和科研的场所。不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自然教育和生物教育实践的场地;而且为科研单位开展自然科学研究提供很好的基地。另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完善和发展还会吸引更多的中、外专家学者来区考察、参观和交流,从而有利于提高保护区的科研水平和质量,并促进保护区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9.2.3 发展社区经济、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安定 根据保护区分区管理目标,在实验区实施多种经营规划和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必将带动第三产业和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将形成保护区及周边社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大批富余人员得到就业安置,而旅游产业的形成、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必将使与旅游业相关的吃、住、行、商、娱乐等行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就业机会也随之增加,这不仅带动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因而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9.2.4 观光旅游与休憩 保护区是人们进行森林旅游、观光、休憩度假的好场所。保护区内群峰连绵起伏、层峦叠嶂、山青水秀、峡谷幽深、气势雄伟,还具有众多的珍稀物种、丰富的森林景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浓郁的民俗民情,区内空气清新,氧负离子含量高,所以这些无不深深地吸引着想回归自然的游客来此度假避暑和休憩。森林这种大自然的美景,对陶冶人们的情操、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保护区人们则从中获得经济上的收益。 9.3 经济效益 通过引导、扶持社区经济发展,建立保护区自我运转的经营机制,保护区的建设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同时社区经济也将迅速发展,居民从单一的木、竹生产转向种植业、驯养业、加工业等多种经营,从单一落后的利用方式转向科学、合理的综合利用,民办企业日益壮大。据测算,开展多种经营(包括种植业和加工业等)需投入建设资金430万元,年创产值865万元,税前利润129.75万元。 保护区及周边地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极为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最佳场所。通过本总体规划的实施,将推出一系列高层次的专项旅游项目,创造更好的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将相当显著。据估算,生态旅游项目总投资约1049.50万元,后期年营业收入可达1444.8万元,扣除年成本1011万元,年税前利润433.8万元,经济效益是可观的。 9.4 总体评价和展望 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中亚热带,保存了华中到华南过渡区域的低海拔原始次森林及其生态系统。区内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大量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物种,如银杏、篦子三尖杉、云豹、金钱豹等,更增添了其科研价值和保护价值,是海内外专家学者开展科学研究、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是人们回归自然、休闲避暑和大中专院校进行教学实习的理想基地,通过对外的合作和交流,可全面提升保护区的整体水平和知名度。 通过建立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以强化生态环境的管理和建设,提高保护区的科研水平、管理水平、自养能力,社会经济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其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潜力将会得到充分的挖掘,因而,保护区必将建设成为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示范基地。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咨甲:1032023002 国家林业局林资证字 : 甲A014号 社区协调办公室 办公室 人事部 后勤服务中心 财务科 落马洞管理站 西溪管理站 王家湾管理站 辖区内的管理点、检查站、观察站、防治检疫站等 社管科 旅游开发办公室 多种经营办公室 管理局 图8-1组织机构管理示意图 宣教中心 动物标本室 植物标本室 昆虫标本室 信息系统中心 气象观测站 植物研究室 动物研究室 生态监测与研究室 动物救护站 珍稀植物园 科研所 森林公安分派出所 (含防火指挥中心) 生态定位观测站 保护科 有害生物预警控制站室 PAGE 27
本文档为【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规划文本乌云界总体规划(林业)】,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0228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62KB
软件:Word
页数:74
分类:生产制造
上传时间:2018-09-10
浏览量: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