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许明波)修改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许明波)修改

举报
开通vip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许明波)修改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3.1 考点难点精讲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1.资本的含义 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资本不仅是一种生产要素,而且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基本要素,它的运动对其他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起着重要作用。 2.资本的特点 无论资本是在何种社会制度条件下运行,也无论其采取何种具体形态,资本都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的特点: (1)资本的增殖性。不断地和无限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增殖,是资本区别于一般货币的根本特征。一般商品和货币,在等价交换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的...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许明波)修改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3.1 考点难点精讲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1.资本的含义 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资本不仅是一种生产要素,而且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基本要素,它的运动对其他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起着重要作用。 2.资本的特点 无论资本是在何种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条件下运行,也无论其采取何种具体形态,资本都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的特点: (1)资本的增殖性。不断地和无限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增殖,是资本区别于一般货币的根本特征。一般商品和货币,在等价交换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的。一旦资本停止了增殖,资本也就丧失了它的基本职能。 (2)资本的运动性。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资本只有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运动过程中才可能增殖。任何形态的资本,一旦停止运动,也就不会带来价值的增殖;而资本运动的速度的快慢,也同时反映了资本增殖能力的强弱和形成一定时期内资本增殖量的多少。 (3)资本的返还性。资本的运动和增殖,是以预付一定量的货币资本为起点的。投资者在开始投入资本的时候,就蓄意要回收它(当然包括增殖额)。在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资本所有者往往要把预期的资本增殖率的高低和投资回收期的长短结合起来考虑。 资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它具有反映生产力要素和生产关系特点的二重性。一方面,资本是近现代社会生产的一般要素,是市场经济中生产的逻辑起点,是组合生产力和驱动市场运行的一种关键性要素。另一方面,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它的社会属性首先表现为资本所有权的归属。各单个资本都是社会资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单个资本的运动被纳入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中,资本的增殖与风险受社会资本的构成及社会资本运动的质量所制约。 3.资本的形态 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和普通商品一样,资本的价值也需要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作为其运动的载体。在使用价值上,资本可以采取设备、原料等物的要素和劳动力的要素等有形的形式,也可以采取专利、商标、信誉等无形资产的形式;而货币,一方面是资本价值量的代表,另一方面,作为其可以交换其他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效用同样成为资本运动的重要载体。因此,从资本这一特殊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来看,资本在其运动中可以有多种形态。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本的主要形态有以下数种: (1)货币资本形态 货币资本采取资金形式,即以货币形态表现的资本,它是资本最一般的和初始的形态。投资者可以拿自有货币或借入货币作为资本来使用。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货币资本主要存在于资本的购买阶段,用于购买其他生产要素。货币单位同时也是计量资本额的一般计量单位。 (2)实物资本形态 实物资本是以物质形态表现的资本,包括投入商品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一切物的要素和待售的产出品,亦称物质资本。实物资本有两大类:一类是以生产资料形态表现的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物质生产要素,它们是通过投资而由货币资本转化而来,属于生产资本;另一类是以商品形态表现的包含资本增殖额在内的待实现的产出品,即商品资本。对实物资本的评价,不仅要看它的量,更要看它的质,如设备的性能、效率,原材料的优劣,商品的质量和销售潜力等。 (3)无形资产形态 无形资产也是资本的一种形态。无形资产是指进入市场生产和交换的主体所占有和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有经济资源,它可以较长期地为该主体提供一定的特殊权利或有助于该主体取得较高的收益,通常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版权、著作权、特许经营权、商誉、技术秘密等,一般称为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主要特点是:非实物形态;它的存在使占有者或使用者借以取得单凭有形资产无法获得的收益;可有偿转让。 4.资本流通总公式 资本流通公式是:G(货币)——W(商品)——Gˊ(更多货币)。 5. 资本流通和商品流通的异同点 相同点: (1)它们都是以商品货币形式进行运动,表现形式有相似之处。 (2)两种流通都有卖和买两阶段,都是买和卖两阶段的统一, (3)都有卖者、买者和既卖又买三种当事人。 不同点: (1)运动形式有区别,起点和终点不同,流通的媒介不同。 (2)流通的目的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是为了追求使用价值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交换价值本身。 (3)流通的内容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两极是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资本流通的两极是同质不同量的货币。 (4)流通的运动限度不同:简单商品流通是为买而卖,目的是为了占有某种使用价值,其运动以满足某种需要为限度。资本流通是为卖而买,目的是获取交换价值,试图通过量的不断增大获取最多的财富,运动没有限度。 (5)价值运动情况不同:在简单商品流通中,流通过程一结束,价值的运动也就消失了,在资本流通中,价值运动永不消失,资本价值成为自动的主体,在运动中保存自己,增大自己,不断地进行增殖。 6.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7.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过程,但又离不开流通过程,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根据这个条件可以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出价值增殖究竟是从哪里发生的。首先,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此时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殖。其次,价值增殖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此时商品的价值是既定的,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增殖。最后,价值增殖必然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8.劳动力 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是指“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9.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力的所有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这样他才能够像任何商品所有者那样,自由地出卖劳动力商品,并且在买卖中仅仅让渡这种商品的使用权,而保留着它的所有权,否则就是卖身为奴隶了。二是劳动力所有者除了自身劳动力这一商品以外,一无所有,既没有生产资料,也没有现存的生活资料,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历史表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这两个基本条件,是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小商品生产者日益两极分化,最终沦落为无产者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可见,在任何社会里,劳动力都是存在的,但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力才成为要卖给资本家的商品。 10.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这包括: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这用于再生产劳动力;②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价值,这用于延续劳动力的供给;③劳动力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这用于提供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与其他商品比较,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具有特殊性,即它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即劳动者所在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历史传统习惯以及自然条件等。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差异,各国纳入劳动者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质量和范围是不同的。但是,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在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内,劳动者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范围还是相对稳定的。 与其他商品相比,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更具有特殊性。一般商品被消费或使用,随着它的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随之丧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增殖。而劳动力这种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工人的劳动过程。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其超出原有价值的那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过程的特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首先是劳动过程。不论在什么社会形态下,劳动过程都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劳动过程必然与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1)劳动者的劳动力归资本家使用,劳动者在资本家监督下为资本家的利益而生产;(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生产,任何商品生产过程都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在劳动过程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价值形成过程中,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资本家让工人在劳动过程中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其目的,他所以要工人生产商品使用价值,在于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但是,资本家生产商品,目的也不是价值,而是价值增殖,即生产剩余价值。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是指劳动者用以实现劳动力再生产而付出的有效劳动。而劳动力再生产的内容包括劳动力所有者即劳动者自身的生存、享受、发展等各方面的需要。由于劳动力再生产具有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必要劳动的范围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扩大。 剩余劳动是指一定时期内劳动者付出的有效劳动中超出必要劳动的部分。 4.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为了说明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让我们首先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用具体劳动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同时,劳动者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又形成商品的新价值。如果形成的新价值恰好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那么在商品价值中,就只有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者新创造的等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而没有剩余价值。但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这种不赚钱的买卖资本家是断然不能接受的。 那么,价值形成过程是如何变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呢?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等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所以,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的形成过程。实际上,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 ☆深化对必要劳动的认识 马克思把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相当于劳动力价值,即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子女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和一定的教育费用。除此之外的劳动都是剩余劳动,都被资本家剥削了。从实践看,马克思讲的必要劳动,只是必要劳动的第一部分。在现代社会,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至少有五部分。第一部分:维持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子女的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二部分:维持包括经理人员、科学技术人员以及企业服务人员在内的总体工人正常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三部分:维持社会生产正常进行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价值。例如宏观经济管理、中介机构、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活动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价值。第四部分:维持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五部分:维持社会生活正常运行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价值,其中包括从事国家管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政府机关的经费。因此,必要劳动包括的范围应当加以拓展。 5.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在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就是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增殖资本的价值或者说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从事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决定性动机,就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都是以能不能获得剩余价值以及取得多少剩余价值为转移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劳动者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他们的个人消费,只有在保证生产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都是以获取剩余价值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准备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实质上是分割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家的个人消费是消费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它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劳动的必要条件。 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总要设法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销售市场,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正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不断扩大和加强对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剥削,从而不断激化和深化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必然被更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 6.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但是,资本的现象形态掩盖着它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原材料、机器、厂房等,这使人们误以为这些物天然就是资本。这是把物的自然属性和物所体现的生产关系混同起来了。资本不能离开物而存在,正如价值不能脱离使用价值而存在一样。但是,生产资料等物成为资本,不是由它们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不是因为它们能用于生产一定的使用价值,而是由于它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货币转化为资本,关键是劳动力成为了商品,资本只有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才能获得剩余价值。所以,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在本质上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就必须先垫付资本,一部分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另一部分用于购买劳动力。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或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它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产品。生产资料的价值是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量。尽管转移的方式不同,有的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转移,有的是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但转移的总是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量。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c)。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因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支付的价值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料,在生产过程以外消费掉了。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一部分来补偿的。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 7.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即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惟一源泉。第二,它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 8.剩余价值率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价值包括三个构成部分:第一,作为不变资本的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过来的部分,用C表示;第二,新价值中补偿可变资本的部分,用V表示;第三,新价值中的剩余价值部分,用m表示。 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叫做剩余价值率,它表现了资本价值增殖程度或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因而又叫剥削率。以m′代表剩余价值率,则 。 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来表示。工人全部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劳动时间,叫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时间中支出的劳动叫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剩余劳动时间,这个时间中支出的劳动叫剩余劳动。 9.绝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资本家总是力图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此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榨取剩余价值。提高劳动强度,意味着工人在同样工作日时间内支出了更多的劳动量,实际上等于延长了工作日。这是一种延长工作日时间的隐蔽的形式。 工作日的最低界限不能少于或等于必要劳动时间。若没有剩余劳动时间去生产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就不复存在。因此,工人的工作日时间必须多于必要劳动时间。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受这样两个因素制约:一是劳动时间的生理界限,工人必须每天有一部分时间用于休息、吃饭等,以便恢复劳动力;二是道德的界限,工人在一天内总需要一定的时间用于家务活动、社会活动及文化生活(这种需要的范围和数量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在这两个因素的制约下,工作日的现实长度取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 10.相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是通过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改变工作日两个组成部分的比例,即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种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称为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方法:由于必要劳动时间是再生产工人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时间,因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假定资本家是根据劳动力的价值支付工人的工资。现在,要使劳动力价值降低,就要降低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而要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必须提高整个社会生活资料生产部门和与之相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只有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生活资料价值才会普遍降低,劳动力价值才可能下降,从而必要劳动时间才能够缩短,剩余劳动时间才能够相应延长。 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众多的个别资本家为追逐超额剩余价值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综合反映。 11.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单个企业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单个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保留超额剩余价值的状况是暂时的。因为,其他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也会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生产率普遍提高后,商品社会价值就会降低,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会消失。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与工人生活资料相关的部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降低劳动力价值,整个社会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这两种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表现在:从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看,这两种方法是一致的。无论是绝对剩余价值还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都是靠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进行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资本主义剥削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必须将工人的劳动时间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否则就不可能生产出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中,这两种方法常常是结合使用的。 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物质技术基础不同,从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初期,生产工具没有重大变化,生产力发展比较缓慢,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提高剥削的主要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广泛应用,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日益突出,就逐渐成为主要的提高剥削的方法,实现着价值增殖的资本。 13.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或“仿人机”等生产自动化装置不断投人到生产线,使生产现场的工人人数相对或绝对减少,甚至出现了所谓“无人车间”、“无人工厂”,而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也迅猛增加。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观点,这种现象完全可以得到科学说明。 首先,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生产工人的概念扩大了,价值和剩余价值是由总体工人的劳动创造的。因为,在使用自动化设备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不仅是生产现场直接操纵自动化装置的普通工人,而且还包括间接参加生产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内的“总体工人”或“总体劳动者”。 其次,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生产工人的劳动变得更加复杂。复杂劳动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生产自动化带来了普通工人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比例的变化,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比例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可归结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比例的变化。 再次,包括“机器人”在内的生产资料,它自身的价值是作为产品生产时就已确定了的,以后在生产过程中只能按照磨损程度,由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它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其价值丝毫不会增加。它只能影响到商品使用价值量的增加,不能成为形成商品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生产自动化代表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如果个别企业率先采用自动化生产,就在同一生产部门内有比其他企业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它所生产的商品个别价值就大大低于社会价值,这样,资本家就可以获得较多的超额剩余价值。一旦社会各主要生产部门都使用自动化生产,个别企业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虽然消失了,但由于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致使劳动力价值降低,整个资本家阶级便能获得比过去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三、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其形式 1. 劳动不是商品 在资本家同工人的买卖关系中,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能成为商品的是劳动力,劳动根本不能成为商品。这是因为:第一,如果劳动是商品,它就应该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而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具有价值,那就等于说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这种同义反复不能说明任何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第二,如果说劳动是商品,那么它就应该同其他商品一样,在出卖之前就独立存在。但雇佣工人的劳动不能独立存在,劳动要取得存在的形式,就只有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这只有在生产过程中才能实现。第三,如果劳动是商品,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会导致违反价值规律,或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存在的基础。因为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资本家应该支付给工人全部劳动形成的价值。这样一来,资本家就得不到任何剩余价值。没有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就会停滞。 2. 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3. 工资的基本形式及派生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即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是按一定的劳动时间来支付的工资,其实质是劳动力的月价值、周价值、日价值的转化形式。 计件工资则是按工人完成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来支付的工资,它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一些派生的新工资形式,其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刺激工资。它是以劳动者的劳动效率为基础计算的工资。以个人劳动效率确定工资额,叫个人刺激工资;以集体劳动效率确定工资额,然后分配给个人,叫集体刺激工资。 (2)雇员利润分成。它是资本家按一定比例从利润中提成,分配给职工,作为工资的补充。其支付方法有三种:一是现金支付;二是延期支付;三是以上两种方法合并运用的混合支付。 (3)福利金。这是一种补充性工资,它的数额是通过劳资谈判来规定的,具体包括工作时间内的额外报酬,工作时间外的额外报酬,以及代职工缴纳部分社会保险金等。 4.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 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者的变动是一致的,即名义工资越高,实际工资也就越高,反之亦然。但两者也常常不一致,即名义工资虽然不变甚至提高,实际工资却可能降低。这是因为,实际工资的多少不仅取决于名义工资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物价的高低。 5. 资本主义工资的变动趋势 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工资水平及其变动趋势,主要应该看实际工资水平的高低、相对工资和工资的国民差异问题。 相对工资是与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相比较的工资,也叫比较工资。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相对工资有下降趋势。工资和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新价值的两部分,在新价值已定的条件下,剩余价值部分增加,工资部分就会相应减少。这种剩余价值和工资水平此消彼长的关系,反映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利益对立。 工资的国民差异,是指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工资水平存在的差别。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工资水平之所以存在差异,是由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引起的。在比较各国的工资水平时,必须先把不同国家同一行业的平均日工资和同样长度的劳动日相比较。因为只有同样长度的劳动日的工资才能比较。同时,计时工资要换算成计件工资,才能测量出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率的情况。还要看到,在世界市场上,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商品的国际价值是按世界范围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计量的。由于计量单位是国际平均劳动,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国家的国民劳动,在世界市场上也被算作倍加的劳动,表现为高的货币工资水平。 资本主义工资的变动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名义工资一般呈增加趋势。因为,货币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而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由于存在通货膨胀而不断贬值,致使物价不断上涨,从而使名义工资不能不有所增加。 第二,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工资则有时降低有时提高。在经济危机和战争时期,实际工资是下降的;在经济高涨时期,则有所提高。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3.2.1 概念题 1. 相对剩余价值(人大2003研;浙江大学2001研;中央财经2000研) 2. 超额剩余价值(北京理工大学2003研;中央财经2002研;人大2002研;浙江大学2000研;浙江大学1999研;华南师大2004研;武大2005研) 3.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武汉大学2000;武汉大学2003研) 4. 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北师大2002研;财政部2004研) 5. 必要产品(浙江大学2000研) 6. 价值增殖过程(人大2002;人大2003研) 7. 可变资本(人大2000研) 8. 相对过剩人口(浙江大学1999研) 9. 劳动力与劳动(中南财经2002研;华中师大2003研) 3.2.2 简答题 1.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中央财经1999研;浙江大学1998研) 2. 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时,为什么要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人大2003研) 3.超额利润和垄断利润有何主要区别?(南开大学2000研) 4. 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中央财经2003研;人大1999研) 5. 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是如何论述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北大2001研) 6. 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中央财经1999研;人大1998研;深圳大学2005研) 7. 比较说明商品生产所有权与资本主义占有权的主要区别和联系。(南开大学2000研) 8. 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什么意义?(厦门大学2002研) 9. 为什么说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范畴?(吉林大学2003研) 10. 简述马克思工资理论的主要内容。 11. 怎样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与劳动力成为商品之间的关系。(西南财经2002研) 12.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武大2004研) 13. 为什么说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华中师大2004研) 14.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然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南京大学2003研;厦门大学2003研) 3.2.3 论述题 1.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什么决定?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条件下,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发生了什么变化?(首都经贸大学2001研) 2.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资本主义发展到现在,出现了许多马克思当年无法预料和估计的现象。那么现在学习研究《资本论》有无当代意义?(南京大学2004研) 4. 论述相对剩余价值理论并说明劳动力价值降低与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提高同时存在的原因。(北师大2004研) 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3.3.1 概念题 1. 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引起的,必须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超额价值的生产为条件。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采用先进技术的个别企业的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创造的。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全社会资本主义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2. 超额剩余价值:指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那些首先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个别劳动时间的企业,就会使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其所生产的商品仍按照社会价值出售,因而多得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也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3.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那些首先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个别劳动时间的企业,就会使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其所生产的商品仍按照社会价值出售,因而多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也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相对剩余价值额生产构成了资本主义剥削的一个重要特点。 个别资本家拼命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降低劳动力价值,而是为了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以便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因为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与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其他资本家也必须不断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整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以后,商品的社会价值降低,原来由商品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差额形成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这时,只有那些劳动生产率更高的企业才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由于资本家普遍热衷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超额剩余价值,会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结果使与工人生活资料的生产相关的商品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下降,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无数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4. 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按其生产的方法不同可以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种。 绝对剩余价值就是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和劳动强度提高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二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就二者的联系来看: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本质上都是靠增加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无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②绝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这是因为,只有工作日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才能以此为出发点,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就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来看: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靠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作日不变,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②两种生产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绝对剩余价价值生产可以在生产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要以生产技术条件从变革为基础。③两种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 5. 必要产品: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及其家属的正常消费支出,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支出,是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里制造的产品。必要产品用于生产者自身再生产,制造必要产品的抽象劳动时间,称为必要产品价值,简称必要价值,又称劳动力价值。与之对应的概念是剩余产品。制造剩余产品的抽象劳动时间,称为剩余产品价值,简称剩余价值。必要产品是必要价值的承担者,没有必要产品,就没有必要价值,同样剩余产品是剩余价值的承担者,没有剩余产品,就谈不上剩余价值。 6. 价值增殖过程:指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形成过程同时就是价值增殖过程。所以资本主义生产时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姿势厂自身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称作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时间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称为剩余劳动时间。 7.可变资本: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根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作用的不同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以v表示。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己的价值,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以c表示;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它以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为划分依据。 8. 相对过剩人口:指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商品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多余的过剩人口,它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工人。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随着资本积累的进展,资本有机构成在不断提高,这必须造成两种对立的趋势: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社会上劳动力的供给在绝对增多。两种趋势的发展,会使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9. 劳动力与劳动:劳动力是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 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简单说,劳动力就是劳动者潜在的劳动能力。这种潜在的劳动能力不仅天然属于劳动者所有,而且须臾不可离开活的人体出卖给他人。从劳动力的特性看,它只能依附于劳动者的人体而存在,并由劳动者个人占有、支配和使用, 不可能独立于劳动者的人体而出卖给他人。 当劳动者除了人身自由一无所有时,劳动力就被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 劳动指劳动者运用劳动工具从事商品生产的过程,是劳动者的一种耗费,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 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3.3.2 简答题 1.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中央财经1997研;浙江大学1998研) 答:(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由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引起的,而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的条件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那些首先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个别劳动时间的企业,就会使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其所生产的商品仍按照社会价值出售,因而多得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也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2)两者的联系。从个别资本家来看,出于对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他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当所有的资本家都仿效这一做法,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时,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消失了,超额剩余价值也就不存在了。但是,这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劳动力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所以,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超额剩余价值消失了,但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即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结果。 另一方面,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也提高了资本家扩大生产,提高技术水平的积极性,促使资本家进一步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争取获得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 (3)两者的区别。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后者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前者是个别企业获得的,后者是所有企业都能获得的;前者是各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后者是各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2. 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时,为什么要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人大2003研) 答: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它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产品。生产资料的价值是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量。尽管转移的方式不同,有的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转移,有的是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但转移的总是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量。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c)。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因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支付的价值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料,在生产过程以外消费掉了。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一部分来补偿的。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生产时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原因如下。 (1)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是因为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在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要区分这些发生不同作用的资本,必须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2)只有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资本的划分,才能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科学的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3)只有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才能深化资本的本质,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的产物,而只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 (4)只有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才能揭示出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实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家无休止的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个人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 3.超额利润和垄断利润有何主要区别?(南开大学2000研) 答:(1)含义的区别。超额利润指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是由于个别资本家率先采取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从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利润。超额利润也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它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垄断价格来实现,其源泉归根结底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甚至包括一部分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2)获得方式的区别。超额利润是通过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而获得的。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由于技术进步、管理科学使单位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而获得的,各企业在追逐超额利润的过程中,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效率,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 而垄断利润就是以利用某种特权或者是政府上的特权,或者是经济上的特权,或者是世袭的特权占据某一方面的垄断。这种情况不仅是一种短期行为,而且会助长腐败,会使企业不去创新,不去进行公平竞争,不去改善自己的管理,不去推进技术的进步,就靠垄断取得利润。对整个社会发展是不利的,而且企业也不能长期维持这种垄断利润。 (3)影响的区别。一般超额利润的存在有利于加剧竞争,从而促进资本的转移,最终超额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而垄断利润的存在一般是以牺牲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的,减少了社会福利,不利于公平竞争。 4. 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中央财经2003研;人大1999研) 答: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任何商品,首先必须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即具有某种使用价值。这种东西就是抛开了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也就是指在产品生产中所耗费的人的体力和脑力。这种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就是价值。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当这种有用物品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必须以使用价值为物质承担者,无用之物不能成为商品。使用价值必须具有价值,无价值之物也不会成为商品。 劳动力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劳动力商品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其特殊性。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这包括: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这用于再生产劳动力;②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价值,这用于延续劳动力的供给;③劳动力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这用于提供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与其他商品比较,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具有特殊性,即它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即劳动者所在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历史传统习惯以及自然条件等。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差异,各国纳入劳动者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质量和范围是不同的。但是,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在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内,劳动者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范围还是相对稳定的。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是形成价值的源泉。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更具有特殊性。一般商品被消费或使用,随着它的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随之丧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增殖。而劳动力这种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工人的劳动过程。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其超出原有价值的那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5.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是如何论述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北大2001研) 答:(1)商品所有权规律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有两种形式,即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和劳动成果的所有权是统一的,他的所有权是以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以自己的劳动占有自己生产的产品,而要占有他人的劳动产品就必须让渡自己的劳动产品,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实行商品等价交换,这样就发生了所有权的转移。这就是商品所有权规律。 (2)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与劳动成果的所有权相分离,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产品,却不能占有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而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资本表现为无偿占有他人劳动的权力。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 (3)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使得资本家能够不断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并把它资本化。资本积累不仅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结果,同时也是资本家扩大剥削的手段。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买卖劳动力虽然是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等价交换,但这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仅仅在外表上是等价交换,因为 ①用来交换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本身,只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的别人劳动的一部分。 ②这部分资本不仅必须由它的生产者即工人来补偿,而且在补偿时还必须提供新的剩余价值。 ③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只是其劳动力的价值,因而他必须不断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样,所有权对于资本家来说,表现为占有别人无酬劳动的权利;对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的产品。所有权和劳动的分离,成了似乎是一个以它们的统一为出发点的规律的必须结果。 ④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条件的。只要劳动力成为商品,商品所有权规律必然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6. 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中央财经1999研;人大1998研) 答:(1)相对剩余价值的涵义。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相对剩余价值,用这种方法提高剥削程度,叫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假定原工作日为10小时,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5小时,剥削程度为100%,如果工作日10小时不变,必要劳动时间由5小时缩短到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就由5小时延长到6小时,剥削程度随之提高到150%。可见,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必要劳动时间越短,剩余劳动时间就越长,生产的剩余价值就越多。 (2)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关键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因而就需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及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为了获取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进行激烈的竞争,争相采用新技术。当先进的生产技术普及以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4)超额剩余价值对个别资本家来说,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但从整个社会来看,却是经常存在的。我们知道,只有技术先进的企业才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但先进技术被同行业的多数企业采用时,个别的生产条件就变为一般的生产条件,社会价值和个别价值的差额不复存在,从而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整个社会的情况则不同。社会上任何时候总有少数企业掌握了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了商品的个别价值、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7. 比较说明商品生产所有权与资本主义占有权的主要区别和联系。(南开大学2000研) 答:(1)商品生产所有权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有两种形式,即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和劳动成果的所有权是统一的,他的所有权是以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所有权掌握在商品生产者的手中。商品生产者以自己的劳动占有自己生产的产品,而要占有他人的劳动产品就必须让渡自己的劳动产品,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实行商品等价交换,这样就发生了所有权的转移。这就是商品所有权规律。 (2)资本主义占有权 资本主义占有权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对生产资料和凭借队生产资料的占有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成果的权利,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与劳动成果的所有权相分离,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产品,却不能占有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而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资本表现为无偿占有他人劳动的权力。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 (3)两者的主要区别 后者的范围更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不仅占有生产资料,而且也拥有商品生产的所有权。同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劳动力成为商品之前,商品所有权与资本主义占有权是分离的,是两个独立的范畴。而且商品所有权的出现要早于资本主义占有权。 (4)两者的联系 劳动力成为商品以后,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使得资本家能够不断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并把它资本化。资本积累不仅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结果,同时也是资本家扩大剥削的手段。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买卖劳动力虽然是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等价交换,但这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仅仅在外表上是等价交换,因为:①用来交换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本身,只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的别人劳动的一部分;②这部分资本不仅必须由它的生产者即工人来补偿,而且在补偿时还必须提供新的剩余价值;③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只是其劳动力的价值,因而他必须不断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样,所有权对于资本家来说,表现为占有别人无酬劳动的权利;对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的产品。所有权和劳动的分离,成了似乎是一个以它们的统一为出发点的规律的必须结果。④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条件的。只要劳动力成为商品,商品所有权规律必然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8. 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什么意义?(厦门大学2002研) 答:(1)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资本在本质上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下掩盖的一种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成果。但是,资本的现象形态掩盖着它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原材料、机器、厂房等,这使人们误以为这些物天然就是资本。这是把物的自然属性和所体现的生产关系混同起来了。资本不能离开物而存在,正如价值不能脱离使用价值而存在一样。但是,生产资料等物成为资本,不是由它们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不是因为它们能用于生产一定的使用价值,而是由于它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货币转化为资本,关键是劳动力成为了商品,资本只有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才能获得剩余价值。所以,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在本质上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就必须先垫付资本,一部分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另一部分用于购买劳动力。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或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它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产品。生产资料的价值是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晕。尽管转移的方式不同,有的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转移,有的是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但转移的总是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量。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c)。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因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支付的价值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料,在生产过程以外消费掉了。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一部分来补偿的。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 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的意义。意义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即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惟一源泉。 第二,它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为剩余价值率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即剩余价值率,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9. 为什么说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范畴?(吉林大学2003研) 答:(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由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引起的,而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的条件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那些首先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个别劳动时间的企业,就会使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其所生产的商品仍按照社会价值出售,因而多得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也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3)从个别资本家来看,出于对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他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当所有的资本家都仿效这一做法,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时,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消失了,超额剩余价值也就不存在了。但是,这时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劳动力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所以,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超额剩余价值消失了,但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即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结果。 (4)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后者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前者是个别企业获得的,后者是所有企业都能获得的;前者是各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后者是各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5)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的范畴是从其产生过程来说的,二者都是生产效率提高的结果,只不过前者是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后者是全社会生产率提高的结果;个别资本家在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同时促进了全社会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0.简述马克思工资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马克思在阐明剩余价值理论的同时,建立了工资理论。马克思工资理论的主要内容: (1)工资形成的基础。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因此劳动力价值的决定构成工资的基础。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此外,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的决定,还包含一个历史的、道德的因素。劳动力的价值构成工资的基础,它的变动是工资变动的基础。 (2)区分了劳动力和劳动,说明了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劳动力价值或价格采取工资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3)工资的形式。资本主义工资形式,包括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马克思还分析了计件工资的一些特点,说明了它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4)揭示了工资运动的趋势和工资量的变动规律,说明了资本主义工资制度是建立在雇佣劳动制度基础上的,只有消灭雇佣劳动制度,才能消灭资本主义工资制度。 11.怎样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与劳动力成为商品之间的关系。(西南财大2002研) 答: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资本不仅是一种生产要素,而且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基本要素,它的运动对其他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起着重要作用。劳动力商品指作为买卖对象的劳动力,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与劳动力成为商品有着密切的联系。 (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经营,需要掌握一定量的货币,以便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 资本流通公式是:G(货币)——W(商品)——Gˊ(更多货币)。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它的来源是什么,也就是要阐明货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怎样转化为特殊资本的。 在资本的总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但是,剩余价值是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的。在商品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如果离开流通过程,即货币所有者把货币贮藏起来,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联系,价值和剩余价值既无从产生,也无法实现。由此可见,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过程,但又离不开流通过程,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根据这个条件来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要分析价值增殖究竟是从哪里发生的。首先,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此时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殖。其次,价值增殖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此时商品的价值是既定的,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增殖。最后,价值增殖必然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货币向资本的转化也加速了劳动力向商品的转化。货币转化为资本后,资本家的积累进一步增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也进一步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所以他们会在市场上增加对劳动力的购买,这样就加速了劳动力向商品的转化。 另一方面,资本积累的增加,使资本家占有了更多的生产资料,这样,劳动力所有逐渐失去生产资料,但是劳动力的所有者拥有充分的人身自由,这更为劳动力向商品的转化提供了条件。 1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武大2004研) 答:(1)资本的总公式是: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即 。这一公式既适应厂商业资本,也适用于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因而,称为资本的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相矛盾。其矛盾表现在: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等价交换。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无论是G—W,还是 ,商品的价值量都不会变化,不会发生价值增殖。但是资本总公式表现出来的却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是要说明价值增殖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和从哪里产生。 ①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常常是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解决了资本总公式形式上的矛盾。需要注意的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谋生。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实现价值增殖的前提条件,那么价值增殖究竟是在哪里发生的呢?这需要进一步考察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②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劳动力的支配使用权归资本家所有,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自身的劳动力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则生产剩余价值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增殖过程。 因此,资本本质上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剥削失去生产资料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13.为什么说相对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华中师大2004研) 答: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的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个别企业首先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之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这样,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就能够比其他企业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 首先采用先进技术的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短暂的现象,因为当其他企业相继采用新技术后,原来先进的生产条件就成为一般的生产条件,社会价值和个别价值之间的差额消失,从而他所得的超额剩余价值也随之消失。但这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所有的资本家都普遍地得到相对剩余价值。可见,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和动力是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但所有企业都这样做的结果,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作为各个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可以说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14.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然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南京大学2003研;厦门大学2003研) 答:资本是指能够在运动中自行增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自行增值表现为获取剩余价值。它是通过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在运动中使其自身的价值不断增值,则构成了资本最一般的属性和特征。所以此观点也可以表述为: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领域产生,它必然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1)资本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即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为了说明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让我们首选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用具体劳动改变运动对象的物质形态,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同时,劳动者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又形成商品的新价值。如果新价值恰好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那么在商品价值中,就只有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者新创造的等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而没有剩余价值。但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这种不赚钱的买卖资本家是断然不能接受的。 那么,价值形成过程是如何变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呢?价值增值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等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所以,价值增值过程,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的形成过程。实际上,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任何地方不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所以,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工人的剩余劳动生产的,即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生产领域。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无论是等价物交换,还是不等价物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2)资本又只能在流通中实现,即剩余价值的实现是在流通领域。只有包含剩余价值的产品在流通中卖出,产品的价值才得以实现。这个时候,生产商品的剩余价值随价值的实现而得到实现。另一方面,剩余价值生产离不开流通过程,即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所以剩余价值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货币到资本的转化,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条件。所以,可以说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然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3.3.3 论述题 1.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什么决定?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条件下,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发生了什么变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1研) 答:(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或者说还原为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的特点在于,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劳动力的生产就是维持人们生存的生活过程,所以,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可以转化为生产劳动者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化为维护劳动力所有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具体的说,包括:劳动力本人及其家属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及劳动者所需要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包含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劳动者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受各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自然历史条件的制约。 (2)劳动力再生产,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一代一代不断更替的过程。通常讲的劳动力再生产具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消耗的劳动能力(即体力和脑力的支出)的恢复和更新;二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再生产。这里指的是后一种情况。 为了实现劳动力再生产,必须给劳动者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以保证劳动者除了维持自身的生活消费之外,还能供养家庭,繁衍后代,把子女培养成合乎生产需要的劳动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再生产受剩余价值规律、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的支配,具有盲目的无政府状态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作用,劳动力再生产则具有劳动力数量有计划增长、质量不断提高的特点。 劳动力再生产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相适应,也受着物质资料生产技术条件的制约。以手工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再生产的要求主要在于劳动力的数量,而以大机器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再生产的要求主要在于劳动力的质量。 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条件下,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①劳动种类发生了变化,致使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的劳动分工也越来越多样化。生产日益突破单个工人的局限,有许多的劳动者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生产过程,已成为当今生产发展的基本情况。这样在生产过程价值的创造也突破了单个劳动者的局限,是由“总体工人”共同创造价值。特别是科技劳动、管理劳动与直接劳动的分离,实际上也就要求我们把创造机制的劳动从企业内部向外部拓展。在这种条件下,劳动力的再生产需要与原来不同的条件,要求加强科学技术、劳动技能的进一步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 ②价值领域的拓展,也改变了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价值式和财富联系在一起的。今天,不仅财富的数量迅速增长,而且财富存在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在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精神财富也已更快的速度增加。特别是科技劳动创造的非物质财富。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面进步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样,为劳动力再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基础。 ③劳动力的再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劳动者知识的创新和积累。为了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投资以开发人们的智力,才能为社会提供新的合乎要求的劳动力。劳动力再生产的周期,要比物质资料再生产周期长,因此制订劳动力再生产计划时,必须具有长远的战略观点,这是促使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2.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北大2003研) 答:(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就是资本家把购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虽然这一过程,也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但由于劳动过程的要素是属于资本家的,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商品的过程,因而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3)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并不是为了生产使用价值,而是要利用劳动力的特殊使用价值,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作为抽象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创造新的价值。如果新创造出来的价值仅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并且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工人,那么这个过程就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生产出剩余价值。要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就必须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因此,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 (4)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再生产劳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价值。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3. 资本主义发展到现在,出现了许多马克思当年无法预料和估计的现象。那么现在学习研究有无当代意义?(南京大学2004研) 答:(1)《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它首先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它把高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结合在一起,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论》第一卷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分析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它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细胞中所包含的矛盾分析起,一步一步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部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体系。它科学地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相互作用。在说明资本主义对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对历史进步的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科学地揭示出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和越来越尖锐化,最终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进而让位于更高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资本论》自从出版以来,至今已经过去一百多年,在这期间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但《资本论》所揭示的基本原理并没有过时。今天,我们应当以这些基本原理为指导,从当代客观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资本论》在主要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同时,还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经济规律,如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的规律,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等等。《资本论》同时还科学地预见了社会主义经济必须遵循的某些经济规律。凡此种种,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着直接和间接的指导意义。 (2)与马克思在世的时候相比,当今时代的确已经有了许多重大变化。有许多变化是马克思所未曾料到的。因而想在《资本论》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现成答案,肯定是行不通的。但是,发达国家的经济仍属于资本主义经济,这一点并没有变,因此,《资本论》并没有过时,《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的论述仍具有现实意义,《资本论》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仍有价值。在马克思所未曾料到的社会变化中,有许多变化本身是对《资本论》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的论述做出反应的结果。由于《资本论》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论述的深度和广度,不管人们对《资本论》抱有何种态度,都必须对《资本论》揭示的这些矛盾和规律做出反应。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资本论》,就没有今天的世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经历了20世纪的整个危机与不安、进步与希望之后,重新理解《资本论》的当代性,阐述其当代意义,乃成为一项重大的任务。在二十世纪行将结束之际,英国的BBC在一次关于“千年伟人”的评选中马克思名列榜首,这确实是意味深长的;但是它根本不应该导致无责任能力的自夸自狂,相反,它倒是意味着一项艰巨任务的开端,意味着坚决地而且内在巩固地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有所阐明,有所述说。而我们之所以把这一阐述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问题,不仅是由于它从根本上来说的重要性,而且还由于这一阐述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基点上。 (3)《资本论》的当代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从理论方面而言,《资本论》当代意义的阐述,必定在其哲学的根基处表明并且呈现自身的原则高度。 虽说自马克思去世之后几乎所有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都了解此点的重要性,但他们却往往局限于现代性的原则内部来解说和把握马克思的哲学基础,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延宕了对这一基础的澄清,低估并遮蔽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最深刻的世界历史意义。第二国际的理论家(所谓“梅林——普列汉诺夫正统”)从一个方面来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从另一方面,在哲学上丧失了这样的原则高度,并从而限制了他们那些值得高度赞许的努力的意义,因此,二十世纪已然获致的成绩与教训将提示这样一点:当由哲学的根基处——存在论意义上的根基处——来阐述马克思主义之有原则高度的当代性。 ②《资本论》中的很多具体理论对当代经济建设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例如以下几个理论: 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基石。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中,劳动始终处于中心、本源和至高无上的地位,任何其他生产要素都不过是其衍生物。人类劳动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也是任何其他要素所不具备的。劳动价值理论不仅是经济理论,也是伟大的社会理论,是唯物辩证法、唯物历史观与经济学说的结合,是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规律的最抽象的理论,具有普遍的意义。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的学说,从根本上解决了物质财富生产与价值生产的辩证关系,也从根本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和发展规律。劳动价值论的真谛在于揭示劳动的本质,揭示其对社会以及人自身发展所起的至高无上的作用,是要维护劳动者的利益、反对劳动者的剥削,倡导人类全面解放和发展。 马克思关于资本运动和再生产的理论,不仅是对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进一步揭露,而且也是对社会化大生产普遍存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概括,撇开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宏观调控与企业经营管理也是适应的。 资本循环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生产和价值运动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条件。社会主义企业同样要遵循这些规律和条件,合理安排各种资本的比例,人才物合理配置,供产销紧密衔接,做到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三种资本循环的统一,才能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和均衡持续发展。 资本周转理论对于社会主义企业增强市场观念,坚持市场导向,改善经营管理,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节约投资,提高资本利用率,增强企业素质和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再生产理论中,关于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原理,关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之间比例关系的原理,关于剩余产品是积累源泉的原理,以及关于积累是扩大再生产重要源泉的原理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③《资本论》的方法论对当今社会经济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马克思在这部巨著中多次运用抽象到具体,具体到抽象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对我们当今的经济理论研究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而且马克思详加运用了三大规律即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质变和量变规律。这些规律对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一步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道路,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以及步入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④《资本论》之当代意义的阐述本质上取决于它对现实生活世界的关切、它对现实之重大问题的深入程度和应答机制。如果丧失了这一点,也就根本谈不上马克思主义,更不要论其当代意义了。席美尔曾经说过,由整部哲学史根本看不到人类的苦难,这正是就整个哲学的理论态度及基本建制之脱离生活而言的。马克思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点,并且从原则高度上提示了实践批判的基本立场。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其当代意义性命攸关地关联于它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应答、解决和筹划。进而言之,由于上述机制本身是实践的,所以马克思主义之当代意义的阐述理所当然地将由我们的实践,将通过我们当下作为民族复兴事业的实践,获得其最为切近并且也最为深入的意义。 4. 论述相对剩余价值理论并说明劳动力价值降低与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提高同时存在原因。(北师大2004研) 答:(1)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 ①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相对剩余价值,用这种方法提高剥削程度,叫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②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关键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因而就需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及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所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前提条件。 ③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为了获取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进行激烈的竞争,争相采用新技术。当先进的生产技术普及以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导致劳动力价值的降低并同时导致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提高的原因 ①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是在总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而劳动力价值又是劳动者及其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因此,劳动者的生活资料价值变动就会使劳动力价值变动,从而必要劳动时间也会随之变动。在工人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中,还包含着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这类生产资料的价值变动,也会影响劳动力价值和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动。由于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相关,只要同劳动力再生产相关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力价值就会降低,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相应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就会相对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 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将导致劳动力价值的降低,但是劳动力价值的降低并不意味着劳动者生活水平的下降,由于工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个人就能在同样的货币收入下购买到等多的生活资料,所以个人的生活水平将得到提高。 ②工资量的变动在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差别上表现最明显,名义工资是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的货币额,即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是工人用货币工资能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因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所以资本家对工人的要求也会比较高,要对工人进行培训,这种形势会促使在职工人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如果在职工人流失到其他的部门或行业,资本家就会有很大的损失,招纳新的工人要花费一定的培训费用。所以资本家一般会增加在职工人的工资。这样,个人的名义工资就会提高。 由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伴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即生产工人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减少,这样,个人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会减少,也就是说工人的名义工资的购买力会提高,所以工人的实际工资也提高了。 工人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提高是从资本主义社会总体上说的,从总体上看,由于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再加上整体上的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使得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总剩余价值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同时劳动生产率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工人的劳动力价值降低的同时其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都得到提高。但是,这并不排除工资本事具有的历史和道德的因素,所以尽管工资水平在总体上得到了提高,并不排除有些国家或地区工人的工资下降的趋势。 _1148025001.unknown _1148025103.unknown _1144149380.unknown _1144149413.unknown
本文档为【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许明波)修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067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0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06
浏览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