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堂观察手册》诞生记

《课堂观察手册》诞生记

举报
开通vip

《课堂观察手册》诞生记《课堂观察手册》诞生记 杭州余杭高级中学林荣凑 2006年4月18日,下午三点。打开电子邮箱,两个来自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邮件跳入眼帘: Good! 这是崔允漷教授的邮件。一个英语单词,一个惊叹号,没有其他的一言半语。第二个邮件则洋洋洒洒,七八百字,是胡惠闵教授的: 你们做的《课堂观察手册》很有新意,样式很“时尚”。对于《课堂观察手册》我有几个小小的建议…… 距离那一天,快20个月了,但那一天的这两个电子邮件却还历历在目。两位教授的邮件,就像孩子合法降生的见证词,宣告了《课堂观察手册》的诞生! ...

《课堂观察手册》诞生记
《课堂观察手册》诞生记 杭州余杭高级中学林荣凑 2006年4月18日,下午三点。打开电子邮箱,两个来自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邮件跳入眼帘: Good! 这是崔允漷教授的邮件。一个英语单词,一个惊叹号,没有其他的一言半语。第二个邮件则洋洋洒洒,七八百字,是胡惠闵教授的: 你们做的《课堂观察手册》很有新意,样式很“时尚”。对于《课堂观察手册》我有几个小小的建议…… 距离那一天,快20个月了,但那一天的这两个电子邮件却还历历在目。两位教授的邮件,就像孩子合法降生的见证词,宣告了《课堂观察手册》的诞生! 十年苦索 1991年那个暑假,正处于专业发展极为痛苦中的我,终于觅得一个机会,自费聆听了某特级教师的讲座。“特级教师就要‘特’,善说的尽情说,善板书的尽情板书,善表演的尽情表演。”在千人听讲的大讲堂,这个声音于我不啻是惊雷:原来,教师可以这样当! 我的长处是什么,我该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这个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从此在我大脑中盘桓,挥之不去。 在若干年后,在临平一中教科室的岗位上,偶然接触到所罗门学习风格量表,使这个问题又衍生了新的问题:风格是作家成熟的标志,那么作为教师,如何诊断教学个性以形成教学风格?在那个岗位上,我起草了《教科研工作条例》,用上了“风格诊断”一词。如何诊断风格,却一直无由叩访门径。 人事匆匆,转眼到了2004年暑假,余杭高级中学教科信息处,我拿出那份积存多年的《教科研工作条例》草稿,思考着三年任期的教科信息处主任工作。尽管对“风格诊断”还是没有深度思考,但在最后提交行政会议讨论的《余杭高级中学教科研工作条例》中,我还是固执地写上“第六章风格诊断”,并用4个条文表达了粗浅的理解,其中两条是:第二十四条在校本培训委员会指导下,学校教科信息处应加强教师教学个性诊断和风格形成的研究,探索风格诊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形成教师教书育人风格提供理论支撑。 第二十五条学校教务处应加强常规教育教学活动和优质课、汇报课、研究课、观摩课的指导和分析,对不同年龄段教师采取不同的干预策略,帮助教师形成鲜明的教书育人风格。 当时行政会议上的争议已经记不清楚了。这一举动无疑是立下了“军令状”,该怎样兑现自己的承诺?教科信息处主任的第一年,我不敢涉足,但思考一直不断。咬咬牙,在《2005学年学校教科信息工作计划》的“工作行事历”中,我终于写下: 11月份:课题结题与课堂观察 校本培训(4):“课堂观察”理论与实践…… 从“风格诊断”到“课堂观察”概念的演变,源自2005年暑期与崔允漷教授的一次简单面谈。十多年的暗中寻索,是在那次面谈中觅得一线亮光的。 那年暑假,为做2005学年校本培训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我在诸多的专著中寻找,发现美国教学视导与课程开发协会的课堂观察模式,“课堂观察”一词开始进入我的视野。课堂观察能否帮助教师诊断个性形成风格?课堂观察是否值得做?我犹豫着。感谢机会,我把思考了十多年的问题抛给了崔教授。 10秒钟后,崔教授给予我一个铿锵的答复:值得做! 遭遇尴尬 也许是自己的狂妄,那次面谈,我居然没有进一步向崔教授追问。其实,此前崔教授曾与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的老师研究过课堂教学,形成了《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课堂教学分 析框架(讨论稿)》,分析框架列了“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科性质”“课堂文化”四个维度20个 细则 测试细则下载防尘监理实施细则免费下载免费下载地暖施工监理细则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则下载静压桩监理实施细则下载 。 狂妄是要付出代价的。在《教科信息处教科研大事记》上清楚地写着2005年11月15日的行事: 与余杭区教科所方建胜老师联系“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总导读”事宜,并安排吴江林老师准备《如何进行课堂观察》的讲座。 我至今还惭愧,我那时竟然以为美国教学视导与课程开发协会的课堂观察模式就是课堂观察的全部,竟然就让当时生化组教科信息员吴江林老师准备讲座。 如果当时吴江林老师也满足于此,那么……,我不敢多想。所幸的是,做事严谨的吴老师拯救了“课堂观察”。他没有应付讲座,开始思考课堂观察的理论问题,尝试用自己擅长的思维方式建立模型。当时的我,还有些怪他小题大做,现在想来羞赧万分啊。 他思考着,寻找着…… 这种思考是痛苦的,这种寻找是艰难的。不劳我一一叙述,凡是有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想象。如果缺乏足够的意志力,他就可以轻易地放弃,对我说一句:“这讲座我开不了,你另请高明吧!” 但他坚持着,始终没有放弃! 这样的坚持,一直坚持了两个月。2006年1月14日,他把自己的痛苦思考“说”给了崔教授、崔教授的学生和学校的同事们。那天是周六,上午崔教授带着陈杨、郭成英、俞英三位研究生,与学校分管教学的领导、各教研组的教科员、新上任的青年沙龙秘书长,就校本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举行座谈。 会议记录上简要而清楚地写着吴老师的发言—— 教师要从课堂观察的实践中学习。观察课堂的实际模型,怎样评,如何组织,从哪些角度去评。 作为会议主持和记录的我,没有更多的记录,也许我“陶醉”于他对问题的分析中。有趣的是,在吴老师抛出“如何观察课堂”的问题后,竟然记录着崔教授的这样一句话:“各位畅所欲言,把问题聚焦,把想要问的问题提出来。” 我猜想,吴老师的讲话后大约是有一段时间冷场的,要不,崔教授不会说这样的话。吴老师提出了一个大家不曾意料到难度的问题,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 这个问题,又何尝不是我的尴尬呢?总以为课堂观察不就是如美国教学视导与课程开发协会提供“观察前会议、教室观察、观察后会议”模型那么简单,却不料其背后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思考。 要不是吴江林老师,课堂观察就会走向简单化、庸俗化! 现在想来,我的后背还禁不住有出冷汗的感觉! 教授指路 就在2006年1月14日的会议记录上,详细地记录着崔教授的回应性发言,请允许我摘录如下: 关于“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崔教授说—— 以前重视“事前控制”,就是“管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学苏联的,是基于师资跟不上、学历不达标的客观条件。现在管理重心要移到“事中”和“事后”管理,就是“教学”(事中)、“评价”(事后),要关注课堂教学质量。 如何实施“事中管理”,崔教授说—— 谁来评?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二是同行。学生方面,要明白学生只能评什么,不能评什么,教师知识水平、学科能力不能评;学生能评的是教学态度,课堂有没有调动我们的积极性和兴趣等学生能评,从学生那里得到的信息,教师可以用来改进教学。 另一方面是同行,同行最清楚同事的学科能力。因此,要创设一个平台。 评什么?传统打分,是分等级:89、90。真正的评价,本义是改变教师的行为,提出几条建议,才有参考价值。 关于“课堂教学底线”,崔教授说—— 安吉路实验学校曾制订一个底线。底线有三个思考维度:第一个维度,学生的学习,一堂课好不好,看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看课堂教学的终端——学生学得好不好,课堂是否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文化;第二个维度,教师的主要教学行为与教学文化;第三个维度,学科性质,语文课就要像语文课。可以抓住几个关键的“节点”,开发出“工具”进行观察。 我向来不善于夸奖人。那天居然用“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样老套的话,还被崔教授狠狠地抢白了——“这是废话”。 然而,在我是真心的,十年来,我苦苦寻觅的风格诊断,终于在崔教授的指点下找到入口,能不激动嘛,能不表示这份感动嘛? 山重水复 崔教授的一番话激励着我们! 四天后,2006年1月18日晚,在临平清藤茶楼,我、吴江林老师和教科室副主任李建松老师、物理组教科员查文华老师、数学组教科员吴寅静老师、青年沙龙秘书长李瑾老师,坐到了一起。 崔教授回上海后,我就着手梳理那段时间崔允漷、胡惠闵等教授在余杭参与大-中小学合作活动,特别是1月14日在我校座谈的材料,印发给大家。六个人,边喝茶边谈问题,没有往常的东拉西扯,所谈始终聚焦于校本培训的相关事宜:如何鼓励教师研读课标,如何开发学生评教体系,如何建立余高课堂教学底线,如何搭建同伴互导平台,如何构建青年教师沙龙活动机制,等等。 在这次名为“关于校本培训的深度讨论”的会议记录上,我写着这样的“后记”,这是我过去会议记录所没有的—— 从17:00到22:30,大家始终沉浸在问题的探讨中,“我们能做什么”“我们怎么做”。智慧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收获。吴江林老师的成长故事,深深吸引着大家——原来投入地爱一次,“研究”会这么美! 有关课堂观察模型,写着这样的内容—— 1.由吴江林老师负责前期开发,在寒假完成: 开发思路:①切分为教师、学生、信息媒体等方面(或素质、职责、绩效),再发散性设计指标;②阅读课堂观察专著,再补充修正指标;③筛选、优选指标;④编制《新课程下课堂观察模型》。 功能定位:①引导课堂观察、同伴互导;②课堂教学评价;③引导教师课堂教学。——从同行角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下学期初,教科员研讨: ①设计指标不超过15个,简便易行;②从宏观(几方面)到微观(指标层级),抓大放小;③无语言障碍,不需要借助说明即能操作;④可能的话,设计三个(新手型、胜任型、专家型)观察模型,新手型是底线,专家型体现风格。——研讨通过后,交崔教授审定。 3.初试(下学期校本培训中):不断听取试用意见,不断完善,争取1-2年定型推广。 不撞南墙不回头。从记录看,我们没有简单演绎安吉路实验学校的分析法,我们试图寻找新的路。现在想来,当时好胜的我们,颇有些自不量力。 寒假、寒假后的时间,负责前期开发的吴江林老师陷入了困境。自1月18日到3月5日,一个多月时间,他利用了他所能找到又能参考的材料,不断地思考观察的维度,一次次地建构,又一次次地推翻。 3月5日,又一个周日的上午,崔教授应邀来到学校,与学校的俞小平、马少红、许义中、李建松、吴江林、查文华等老师一起讨论课堂观察。吴江林老师提交了他前期苦苦研究的结果。密密麻麻的两大张纸,提供了关于课堂观察框架的四种设计思路: 1.依据新课程理念,切分为师生关系、教学互动、主动探究、预设生成、回归生活、合作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多元评价等八个维度。 2.依据课堂教学的主体、客体的互动关系,切分为教师、学生、教学信息、教学媒体等四个维度。 3.依据课堂教学的传统执行流程,切分为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七个维度。 4.以教学的基本范畴为核心,以专题形式观察,切分为教学结构与教学组织、教学理念与教学要素、教学设计与教学操作、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静态教学与动态教学等五个维度。 从中,我们不难想象,研究者花了多少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我们不是专业的研究者,我们还要面对并不轻松的日常教学。 从中,我们也不难想象,我们走入了怎样的山重水复! 拨雾见日 参与3月5日讨论的都是学校教学与科研的骨干,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反复推敲吴江林老师提供的四种思路,力图从更多的角度构建框架。也许正如崔教授所说的,课堂是复杂的系统,却又是每天都必须面对的日常工作。我们一个个“身在庐山”,自然“不识庐山真面目”。 崔教授毕竟是崔教授,面对眼前的团团迷雾,他没有急躁,他带领大家从课堂观察的价值这一本源问题上思考。终于,讨论的所有参与者在课堂观察的价值上取得共识:一是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二是基于校本教研文化的建设,三是为教师个人的反思提供方向,四是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 讨论前,崔教授是花了不少时间思考课堂观察的。会前,他将思考的成果——《关于听课评课问题》印发给各位,简简单单一页纸,却成为日后开发《课堂观察手册》的纲领性文件。不便节录,全文引用如下—— 性质: 是一种教师的日常专业生活,一种专业学习活动,一种合作研究活动。 目的: 旨在给任课教师提供一些符合他自身发展实际的建议; 旨在一起探讨一些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方面的问题; 旨在经历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专业体验; 不要赋予过多的外在价值,应尽可能追求内在价值; 不要总是以评判者的心态介入; 不要给教师分出三六九等,教师工作是一种复杂的活动; 不要希望用一种“死”的量表去套所有“活”的课。 关注点: 有效学习:全班有多少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有多少人没认真听?学生的学习投入怎样?从学生的表现与表情判断都听懂了吗?多少比例的学生达到目标了?学生清楚这节要干什么吗?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参与进来了吗? 课堂文化:从教师的语气推测出什么?教师叫答的学生说明什么?体现民主、平等、探究、合作、自主等品质吗?师生关系说明什么?从教师和学生的语言或表现推测该课堂是什么样的课堂?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老师吗?能判断出课堂体现出思考的品质吗? 教学技艺:教学基本功?导入的技巧?处理教材的技巧?教学机智?理答行为?科学性、思想性问题?对标准的理解?体现学科性质?作业布置方式?作业的质量?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学管理与驾驭课堂的能力?如何处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学环境的布置?教具与现代化设备运用的合理性? 如何使听课评课更专业化: 反对开课形式化,听课任务化,评课讲假话; 反对“只重听课数量,不重听课质量”的做法,减少听课的次数; 反对推门听课,随堂听课,借班上课; 要把听课评课设计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活动:课前会议、课堂观察、课后会议; 提高听课评课的专业水准,不是谁都可以来乱说一通的,应该交给上课人的“同行”; 可以设计一些课堂观察工具,但这些工具应该是开放的、供选择的; 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听课评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一是由完整记录到重点记录再到不想记录;二是由听课到观课再到思课;三是从关注自己到关注教师再到关注学生; 重点应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因为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 评课时一定要体现“对话”理念,反对“话语霸权”、“即兴点评”。 也许是太通俗了,我和我的同事开始还没有意识到它的价值。然而,当我们四处奔突寻找出口而不得的那刻,我们才恍然大悟:哦,原来可以从本源上思考! 崔教授,他以学者的睿智,拨开了笼罩我们头上多日的迷雾,太阳投下缕缕金线! 确定路径 如果说崔教授一点拨,我们就可以直奔目标,那也把《课堂观察手册》的开发看得太简单了。如果我们按照崔教授的三个维度及二三个观察问题,那么最后我们开发的《课堂观察手册》将提供三维度的观察支架,而我们最后厘定的支架却是四维度的。 作为学者的真实研究行为,恰巧就表现在自己对自己的不断“背叛”中。 细心的读者也许已经发现,崔教授在2006年1月14日提出的三维度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科性质,而3月5日提出的三维度是有效学习、课堂文化、教学技艺。在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上,崔教授是坚定的(我和我的同事们也是坚定的),但在学科性质、课堂文化上却是犹豫的。 最终确定四维度开发的,是在崔教授离开学校返回上海的一小时内。我和吴江林老师没有离开学校回家,还是在教科信息处的办公室内继续讨论着。讨论的结果,画出了这样一张框架图—— 学习内容(客体) 教师(主体) 学生(主体) 课堂 文化 预设目标?达成? 生成什么?价值? 教师技艺(导入、机智等)? 有效学习(参与过程、学习结果) 电话打给正在途中的崔教授。崔教授同意了我们的意见。于是,我们决定,就围绕这框架图,开始我们的指标设计工作。 我们需要查阅资料,从他人的著作中寻找课堂观察的蛛丝马迹。此前,我们多次利用周末跑杭州,从新华书店采购了诸如《透视课堂》、《初任教师手册》、《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等书籍。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还从学校图书馆找到了《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学科教育学》、《学校教育评价》等书。 借助网络,借助其他的藏书,我们在找“课堂观察”的只言片语。我们利用最笨拙的办法,做摘录,扫描,电脑录入,整理,再整理。 我们需要倾听老师们的意见。我们开发的《课堂观察手册》是一线教师用的,他们有着可供我们借鉴的丰富的素材。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问卷简单得不能再简单,请允许我全部引用吧—— 学校自2005年9月开始,在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的指导下进行“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2006年3月5日,崔教授亲临我校指导,并确定观察一节课的四个维度:学习内容、教师技艺、学生有效学习、课堂文化,现在需要进一步设计每一个维度下的具体“观察指标”。 鉴于你的专业基础和教学经验,我们选择你为调查对象,真诚希望得到你的协助。请你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在每个维度下写出1-5个指标。 你的回答对我们很重要,劳驾你于周三前(3月15日前)填写并交教科信息处。谢谢! 1.姓名 2.性别 3.任教学科 4.参加工作时间 一、关于“学习内容”(学什么)的观察指标 二、关于“教师技艺”(怎么教)的观察指标 三、关于“学生有效学习”(怎么学,学得怎样)的观察指标 四、关于“课堂文化”(师生互动构成的氛围)的观察指标 问卷是2006年3月13日设计的,我们急于下发,想听听同事们的意见。我们按不同教龄段、不同学科人数的40%抽样,下发问卷60份。两天后,30人上交问卷。马不停蹄,教科信息处教科员徐凡老师就将问卷分学科、分维度录入。 7页近6000字,好大一笔财富啊,足为我们指标的话语表达提供广阔的选择余地。我们从上交问卷的30位同事中获得的岂只话语表达,我们更感受到他们对“课堂观察”的莫大支持。在我们艰难的行进中,他们默默地推着我们,我们没有理由放弃。为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在印刷《课堂观察手册(试用版)》时,我们把30位老师的姓名全都写在了“敬致谢意”一页上。 跋山涉水 有了地图(框架图),有了前行的路径(文献、调查和指标设计),我们就开始翻山越岭、趟水过河了。这样的日子,整整33天,自3月5日到4月8日。 我们的工作没有一天停止过。这不能说不辛苦,但每每想到曾经参与课堂观察深度讨论的同事,想到提交问卷关心着我们的30位同事,我们总是揉揉发酸的双眼。身体的疲累就这样被忽略了。关键的是,我们怎么统合来自文献的、调查的和我们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提炼的材料,呈现给大家一个清晰的课堂观察地图! 崔教授始终牵挂和指导着我们的工作。第三稿是3月21日出来的,当天我们就将此和版面设计寄发给崔教授。崔教授第二天就回复道: 做得很细致,确实有新意。不过,从工具来考虑,一定是越“傻瓜”越有市场。 一定要简化,不要让老师一看到就拒绝。特别是注释部分,你要知道这是专业人员的工具,不是小学生用,而且我们本来就是出于反对过于繁琐而开发的工具,现在反而更繁琐。 择其要就可以了。 根据崔教授的意见,我们又进行了修改。4月4日,针对第四稿,崔教授指点: 你们开发的东西很好,我有两点想法: 一是课程维度,用“课程”两字不太妥,按现在的想法,教师、学生都是课程的一部分。 二是宏观目标不明白,从课程目标来说,主要是(1)目标的合理性,(2)教师与学生都清楚吗? 传给你安吉路的讨论稿,供参考。 4月8日,我们拿出了第五稿,其目录如下: 一、观察概说:课堂观察是什么,不是什么,对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作用等。 二、观察维度: 1.课程:目标、内容、资源 2.教师:基本功、教学行为、课堂机智 3.学生:学习习惯、课堂参与、目标达成 4.课堂文化:师生关系、课堂氛围、探究 三、观察程序: 1.课前会议 2.课堂观察 3.课后会议 上海碰撞 4月9日(周日),我们携着《课堂观察手册》第五稿,专程赶赴上海华东师大。早早乘火车赶往上海,下火车后,我们从梅陇转乘两次地铁,再从地铁站走到华东师大。从地铁站到华东师大,我们走了半个多小时,不巧的是又遇大雨,我们的鞋子、裤腿都湿了。11: 30分,我们站在崔教授面前时,真不知道有多少狼狈。今日思之,却也美美的。 我们第一次走进崔教授的工作室,崔教授和他的六七位硕士、博士生已经在等候。整整一下午时间,我们推敲着,争论着,彼此之间已经跨越了中学教师和大学教授、研究生的界限。“说不说是我的事,听不听是你的事。” 讨论主要围绕着二级指标和观察点设置进行。我们确信,课堂是错综复杂且变化万端的,要意识到课堂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不知道在找寻什么,就看不到更多的东西。激烈的争论后,课堂观察的维度、指标呈现了新的格局: 课程——教/学内容(是什么):目标、内容、方法、资源、练习 教师——教师技艺(怎么教):环节、活动、手段、机智、特色 学生——有效学习(怎么学):准备、倾听、互动、自学、达成 课堂——文化氛围(怎么样):愉悦、自主、合作、探究、特质 讨论,不,争论,让每一个参与者都富有成就感。我们感受着智慧与智慧碰撞的快乐,我们收集着理想与理想交融的幸福。华东师大一村内的利兴餐厅见证了我们的快乐和幸福! 归途,我们在崔教授特别为我们租用的Taxi上,还喋喋不休地讨论着,没有半点困倦的感觉。一路快行,一路讨论。不知不觉中,又回到临平! 趁热打铁。我们拿出了《课堂观察手册》的第六稿、第七稿。第六稿,我们增加了每一维度的文字和坐标图说明,如“学生”维度—— 课程 行为 习惯有效准备互动达成自学倾听课程行为习惯有效准备互动达成自学 倾听课程 行为习惯有效准备互动 达成 自学 倾听 1.选点:要观察什么?聚焦哪些学生?怎么观察? 2.习惯态度观察:某一学习活动的习惯、态度表现如何? 3.行为程度观察:某一学习活动的表现、程度如何? 4.达成观察:通过课堂学习是否达成学习目标? 5.思考:学生课堂学习是否有效? 第七稿,考虑到课堂观察着眼于选择观察点,并据此提出分析意见,而非基于好课标准作出评价,我们改变了三级指标(观察点)的表述方式,由原来的“描述性/非问题性”(如“学生课前认真准备”)改为“问题式”,例如: 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教师布置还是自己做的? 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学难生参与进来了吗? 准备得怎么样?准备习惯怎么样? 考虑到课堂行为的复杂性,又将“三级指标”的提法改为“观察点举例”,以免使用者“以偏概全”。 大功告成 到了4月17日,《课堂观察手册》先后十二次易稿。晚上10:03分,在办公室,向崔教授发出第十三稿,其中写道: 非常感谢!谢谢你的鼓励,谢谢你的接待! 是你的鼓励让我没有放弃,是吴江林的协助让我不觉孤独! 现将最后定稿发给你存档,明天我将印发并着手准备讲座。 等待着崔教授的定音“一锤”!等待中,竟出乎意料地收到两位教授——崔允漷教授、胡惠闵教授——的锤音。两位教授的两个回件一略一详,一个惜墨如金,一个用墨如泼。感谢上帝,居然那么艺术地完成了《课堂观察手册》的诞生宣告! 不愿舍弃胡惠闵教授回复全文,引用如下—— 林老师:你好! 你传给崔老师的很多关于余高的材料他都转发了一份给我,看了之后觉得很有收获。我要谢谢崔老师,当然更要谢谢林老师。 最近的关于《课堂观察手册》我觉得非常好,非常有必要。现在讲听课看课,但其实最基本的问题没有解决,有段时间我曾经提出应当在大学开设一门微型课程,就叫“如何观察课堂和学生”。你们做的《课堂观察手册》很有新意,样式很“时尚”。 对于“课堂观察手册”我有几个小小的建议: 1、我仍然觉得太复杂了,有时全面的代价就是让人还没做就有些觉得为难。我看了其中的问题,表面看起来似乎栏目不多,但其实每一栏都包含了大量的问题,而每一个问题有时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以第一个目标为例: 目标: ·预设的课时目标(学会/会学/乐学)是什么?怎么样? ·课时目标是根据什么(课标/学科/教材/教师/学生)预设的?怎么样? ·预设的课时目标在课堂遭遇到怎样的生成问题?生成什么?怎么样? ·课时目标的预设和生成矛盾是什么?教师如何解决?怎么样? 其实这四个问题包含了大量的内容。 2、我不是特别理解其中的“观察”的意思。既然是个“观察”记录,有些“观察”所不能为之的指标可能就有些困难。比如,有些关于“预设”、“推测”性的指标就值得再进一步思考。 3、在“知识基础”部分,有两个“课堂观察”的部分,我觉得在理解上有些费劲。 4、前面的“基础知识”部分要想传达的东西太多。是不是重点再突出一些。有时要让教师真正理解“别人来听你的课其实是对你自己有利”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我认为可以突出三个关键词:合作、改进、自主。即:基于合作、为了改进、尊重自主。 我因为不是非常了解背景及文字后面的思考,可能有些意见不是很准确,请谅解。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祝健康! 胡惠闵2006-04-18 读完两份邮件,心中首先涌起的不是兴奋,而是感谢。自2005年暑假征求崔教授意见到《课堂观察手册》诞生,一路走来,有多少人奉献了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关爱和支持。上海方面,有崔教授、胡教授、崔教授的学生们;临平方面,有沈毅校长、学校学术委员会成员、教研组长、教科员和30位参与问卷调查的老师,还有区教育局、教科所的领导们。希望你不要把这样的列举误解为“庸俗之举”。真的,我们的每一步前行,都有着那么多人不同方式的参与和鼓励。 其次涌起的是冷静。《课堂观察手册》,如同初生的孩子,她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该有怎样的阳光迎接?我们必须为它第一眼看世界而准备!胡惠闵教授的回复,适当其时地给了我们真诚的提醒!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课堂观察手册》的使用前路漫漫! 前路漫漫 4月21日,周五下午第三、四节,在全校校本培训会议上,我们做了课堂观察的讲座。会场是安静的。安静并不表明理解和接受。会后,我们听到不同声音,不同的声音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庆幸,我们没有成为鲁迅所说的“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5月12日,又一个周五下午第三、四节,语文组方巧丽老师、生化组郑超老师分别开课,全校文理科教师参与了课堂观察,所使用的是10份普适性的观察量表。感谢两位开课的老师,他们敢于勇敢地成为“被观察者”;感谢我的同事们,尽管由于我们的原因,他们一头雾水,但没有人中途退出! 更要感谢学校的生化组全体老师。他们在教研组长毛红燕老师、教科员吴江林老师和余杭区化学学科带头人、教科室副主任李建松老师“三驾马车”的带领下,在学校观摩结束后,利用暑假,利用教研活动的所有时间,继续带着《课堂观察手册》前行,一路披荆斩棘。 11月9日,余杭区普通高中校本教研建设研讨会在我校举行,生化组推出屠飞燕老师、盛连芬老师两堂观察课,课堂观察第一次公开亮相,大获成功。首次光临学校的浙江省教研室张丰老师高度评价生化组的课堂观察: 1.有思考的、自觉的发言多,没有传统的敷衍、表面; 2.有分工,有支架,促进分析的深入,每个老师都有观察点,课后会议有交流分享,这就等于有很多眼睛、耳朵; 3.生成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基于初中知识的生长、竞争机制的引入、实验操作的改进等; 4.民主、求实的教研文化,每个成员都精心呵护教研组,进行原生态的思考; 5.强烈的欣慰、佩服,余高具有省新课程样本学校良好机遇,又有良好课堂观察的优秀资源。 那以后,学校走上了生化组试点、全校推广的路,遭遇了课堂观察实践操作中的诸多问题,也引起了更大范围诸多人士的关注。2007年5月8日《中国教育报》第五版上刊登了该报赵小雅记者的“基于合作的课堂观察”采访稿,2007年6月16-17日,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宁夏银川一中来校研讨…… 前面的路还在延伸。漫漫的前路,跋涉者将付出艰辛,也将收获风景!
本文档为【《课堂观察手册》诞生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8233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3KB
软件:Word
页数:21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9-03-30
浏览量: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