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生新闻“热”的冷思考——以《南京零距离》为例

民生新闻“热”的冷思考——以《南京零距离》为例

举报
开通vip

民生新闻“热”的冷思考——以《南京零距离》为例民生新闻“热”的冷思考——以《南京零距离》为例 目 录 中文摘要 „„„„„„„„„„„„„„„„„„„„„„„„„„„„„? ABSTRACT„„„„„„„„„„„„„„„„„„„„„„„„„„„„? 前言 „„„„„„„„„„„„„„„„„„„„„„„„„„„„„„„? 一、民生新闻与民生新闻“热”„„„„„„„„„„„„„„„„„„„„1 (一)民生新闻内涵的界定„„„„„„„„„„„„„„„„„„„„„„1 (二)民生新闻发展历程与民生新闻热„„„„„„„„„„„„„„„„„2 1(民生新闻发展的三个...

民生新闻“热”的冷思考——以《南京零距离》为例
民生新闻“热”的冷思考——以《南京零距离》为例 目 录 中文摘要 „„„„„„„„„„„„„„„„„„„„„„„„„„„„„? ABSTRACT„„„„„„„„„„„„„„„„„„„„„„„„„„„„? 前言 „„„„„„„„„„„„„„„„„„„„„„„„„„„„„„„? 一、民生新闻与民生新闻“热”„„„„„„„„„„„„„„„„„„„„1 (一)民生新闻内涵的界定„„„„„„„„„„„„„„„„„„„„„„1 (二)民生新闻发展历程与民生新闻热„„„„„„„„„„„„„„„„„2 1(民生新闻发展的三个阶段„„„„„„„„„„„„„„„„„„„2 2(民生新闻的“热” „„„„„„„„„„„„„„„„„„„„„„3 二、现状探析:民生新闻的冷思考——以《南京零距离》为例„„„„„„„4 (一)娱乐化倾向严重,品位降低„„„„„„„„„„„„„„„„„„„4 (二)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5 (三)报道内容琐事居多,节目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5 (四)过多的负面新闻和过度的苦难报道,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6 (五)农民被置于边缘化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关注„„„„„„„„„„„6 三、民生新闻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思考——以《南京零距离》为例„„„„„„7 (一)提高民生新闻的品味和格调„„„„„„„„„„„„„„„„„„„7 (二)加大对重要时政问题的关注力度,做有力量的民生新闻„„„„„„„8 (三)提高栏目创新性„„„„„„„„„„„„„„„„„„„„„„„„9 (四)融入人文关怀 „„„„„„„„„„„„„„„„„„„„„„„„10 (五)提升老百姓的话语权 „„„„„„„„„„„„„„„„„„„„„10 (六)改善媒体的生存环境 „„„„„„„„„„„„„„„„„„„„„11 (七)加强民生新闻与新媒体的结合 „„„„„„„„„„„„„„„„„12 四、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公共新闻„„„„„„„„„„„„„„„„„12 (一)公共新闻的兴起与概念„„„„„„„„„„„„„„„„„„„„13 (二)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公共新闻„„„„„„„„„„„„„„„„13 1(民生新闻转向公共新闻的现实基础„„„„„„„„„„„„„„13 2(民生新闻借鉴公共新闻的理论依据„„„„„„„„„„„„„„14 论文 小结 学校三防设施建设情况幼儿园教研工作小结高血压知识讲座小结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幼儿园师德小结 „„„„„„„„„„„„„„„„„„„„„„„„„„„„„16 谢辞 „„„„„„„„„„„„„„„„„„„„„„„„„„„„„„„17引文注解 „„„„„„„„„„„„„„„„„„„„„„„„„„„„„18 参考文献 „„„„„„„„„„„„„„„„„„„„„„„„„„„„„19 2010届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新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自《南京零距离》开播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民生新闻热潮。它引发了电视新闻节目从语态到视角、从内容到形式、从播出方式到影响模式的全新转变,民生新闻节目的出现给我国的新闻事业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但是,随着节目的不断发展,它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媚俗化、同质化、暴力化、无责任感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电视民生新闻要真正融入主流传播,各个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首先要极具创新意识,必须要超越和摈弃其初级阶段的弊病,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味和品质,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真正吸引观众的眼球。以《南京零距离》为例,本文将对民生新闻节目的现状以及发展历程做出简单的叙述,着重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以促进民生新闻节目更好的发展下去。 关键词:民生新闻,同质化,责任感,公共新闻 I 陈雨婕:民生新闻“热”的冷思考——以《南京零距离》为例 ABSTRACT: Since reforming and opening, China has been greatly developed livelihood news. Since the "Nanjing Zero" launched, the country launched a wave of civic news. It makes television news programs from the voice to view, from content to form, from the broadcast model to a new way affect change, the emergence of livelihood news inject a breath of fresh blood into journalism in our country's development. However,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program itself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vulgarization, homogeneous and violence, no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etc. These problems hav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authority and credibility of the news media. TV livelihood News really want to into the mainstream spread, the various television news programs first great sense of innovation, we must transcend and abandon the shortcomings of its initial stage, to enhance their taste and quality, and form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so can really attract audience's eye. To the "Nanjing Zero"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will be the make a simple narrative to the status of the livelihood news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focusing on the problems of exist,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a better development to livelihood news. KEY WORDS: livelihood news, homogeneous, responsibility, trends II 2010届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 前 言 自《南京零距离》开播以来,各大地方电视台纷纷创办民生新闻栏目。如重庆卫视《天天630》、湖南台的《都市一时间》、安徽台《第一时间》、山东台《民生直通车》、湖北经视《经视直播》,均取得了不错的收视效果。一时间,民生新闻节目成了广大观众的宠儿,收视率一度高升。 民生新闻节目的兴起给我国新闻事业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不可否认的价值意义。它对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提出了挑战,使得新闻节目从观察视角、新闻内容以及播出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更注重自上而下的传播,倾向于精英式的表达方式,将受众放置于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位置,受众的话语权一再的被漠视、剥夺。民生新闻的兴起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些问题。民生新闻摈弃了传统的新闻表现模式,采用全新的创作理念打造节目,它也改变了以往那种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的播音语势,庄重、严肃的新闻播报方式。同时它也有效的增强了与观众的互动性,有利于观众的话语权的归位。 但是在如此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很多的隐忧,比如说节目内容在强调贴近性的同时也迎来了观众的审美疲劳期;节目内容日益趋近媚俗化,许多低俗、并无真正新闻价值的事件也毫无顾忌的被搬上了屏幕;市场的同质化竞争进一步加剧,各大电视台竞相模仿;追求画面刺激,缺少人文关怀,蓄意夸大,故意炒作;在舆论监督过程中的角色越位或定位错乱;很多民生新闻节目更是缺乏应有的责任感,暴力化倾向严重。这些问题的产生一部分是由于同质化竞争所导致,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民生新闻本身所造成的。 民生新闻节目若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克服这些局限性,努力提升自己的品位与格调,而不是将关注“民生”狭隘的理解为远离主流话题、远离时事,只关注人们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不注重新闻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忽视新闻事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总之,一句话就是,这些节目缺乏社会责任感,漠视了作为一个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与价值。因此,民生新闻进入了一个急需变革的阶段。 《南京零距离》迈出了民生新闻升级的第一步。整个栏目在新闻理念、板块构造、新闻报道模式以及传播模式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极大的突破,无疑会对中国电视新闻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但是,从整体来说,中国的民生新闻栏目现状没有得到改善,很多弊端依然存在。它们所报道的新闻事件仍然较为表层,同时在用行动 III 陈雨婕:民生新闻“热”的冷思考——以《南京零距离》为例 影响行动,帮助受众解决问题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综观国内研究,可见对民生新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生新闻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摈弃民生新闻的各种弊端以及预测发展趋势等。而对于发展趋势尚无统一观点。本文试图结合理论和实践,以《南京零距离》个案为例,运用定性分析法,分析归纳中国民生新闻节目的现状,着重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社会造成的种种负面影响,结合时代背景以及电视新闻发展的种种趋势,运用传播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分析我国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促进民生新闻可持续发展的可行途径,简单预测发展趋势。这对于目前我国民生新闻的品质提升和自我超越,以及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 IV 2010届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毕业论文 一、 民生新闻与民生新闻“热” (一)民生新闻内涵的界定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市民阶层开始争取自身的话语权,“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就变得势在必行,于是,便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 目前,业界和学界对于“民生新闻”的内涵,众说纷纭,且尚无定论。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1(表现形式说 从表现形式上界定民生新闻是最具代表性的,赞成此种说法的人较多。“表现形式说”认为: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 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 (新闻题材说 2 “新闻题材说”是从电视新闻的题材来界定其概念,其中又包括“软性表达说”和“社会新闻说”。“软性表达说”认为:民生新闻是从经济新闻和社会新闻大板块中各划出一部分合成的,内容上与社会新闻相近,表达上基调与一般的市民新闻或西方新闻界的“软新闻”类似,采取“软性表达”。“社会新闻说”则认为:“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 3(城市范围说 “城市范围说”则是从受众对象和题材两方面来界定电视民生新闻的,认为“民生新闻是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以与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题材。 4(大众新闻说 “大众新闻说”认为“民生新闻”是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大众化新闻。 5(节目形态说 目前较为有名的电视新闻类栏目,如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天津电视台的《都市 1 陈雨婕:民生新闻“热”的冷思考——以《南京零距离》为例 报道60分》等都是以独立的栏目形态出现在电视荧屏上。“节目形态 说”认为电视民生新闻是以民众生活为主体的新型电视新闻节目。 6(人文关怀说 “人文关怀说”是这样理解的,电视民生新闻是媒体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从最广大普通百姓的需求出发,评说百姓关心的人和事,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播报反映百姓欲望、情感和意志的同时,积极为百姓排忧解难,是一种以大众为收视对象的新闻样式。 7(价值取向说 “价值取向说”从电视新闻价值取向的视角看待这一概念。“民生新闻”与其说是一个关于新闻题材样式的专业性概念,还不如说它是一种针对新闻媒介和记者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其中,民生新闻的核心是媒介自身社会功能的认识,是报道者对自己社会角色的定位,并且这一定位决定了他们采取何种立场,选择什么事件以及运用何种形式进行报道。 以上的这七种观点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所界定的。在本文中,笔者更倾向于采用“表现形式说”。 此说展现了民生新闻的思想渊源,叙述了民生新闻报道的角度和方式,更清晰的对“民生”二字做出简单明了的阐述。在这里,本文通过对民生新闻各种定义以及实践发展的考量,采用的是一种“综合说”。也就是从传者和受众双方面加以考虑,并将此概念置于中国社会这一大环境下,姑且将其称作“综合说”——电视民生新闻是在党的新闻政策指导下,更多更深入地关注民生民情的当代新闻;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民众的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民众的生存状况为关注焦点,电视媒体和工作人员以民本的视角表现人文关怀,从民众的生存空间开拓新闻资源,具有历史新形态的新概念新闻。 (二)民生新闻发展历程与民生新闻“热” 1(民生新闻发展的三个阶段: (1)以晚报的兴起为标志(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晚报类报纸从单纯强调休闲娱乐,转向走近百姓,关注民生,以其体贴入微的平民视角和细致化的服务,给媒体吹进一股清新之风,从而走进千家万户。这个阶段尚没有民生新闻的提法,可称作是民生新闻的雏形。 (2)以都市报的迅速崛起为标志(20世纪90年代)。都市类报纸在内容上更加大胆泼辣,在形式上与现代版式相结合,大量运用大图片、粗标题,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民生 2 2010届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毕业论文 新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认同和发展。 (3)2003年SARS事件,以新闻界的自我否定和反思为标志,民生新闻开始向纵深发展。SARS初期媒体对民生的漠视和集体缺位,给人们带来了强烈震撼和反思,媒体开始真正觉醒。再加上高层对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重视和支持,对民众知情权的认可和尊重,使民生新闻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孙志刚案件的集中报道及由此导致的收容遣送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废除,开始显示媒体的力量。此后,一些媒体纷纷开办相关栏目或频道,在报道的质与量上, [1]在触及问题的实质和深度上,与前相比都有了质的提高。 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报道理念和报道模式,由于其贴近民生、视角平视、手法有趣、资讯鲜活等迥异于传统新闻的报道特点和传播风格,它不仅迅速赢得了中国老百姓的喜欢,也由此带来了中国媒体新闻报道形态的一次重要变革。民生新闻所含有的新闻故事性、娱乐性、贴近性,也在迎合与创新之间,对中国电视新闻,尤其是地方电视台新闻的制播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2(民生新闻的“热” 在电视新闻领域,民生新闻较早引起学界关注并继之展开大规模讨论,是在2002年江苏广电总台城市频道开播《南京零距离》栏目之后。《南京零距离》虽然不是最早做民生新闻的栏目,但它是国内民生新闻中影响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也是形式最完善的一档节目。而《南京零距离》之所以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语态和报道格局,其关键原因即在于这一节目所提倡并遵循的“新闻就在你身边”理念,改变了我国媒体一度高高在上、重时政新闻不重社会新闻的弊端。正是由于节目所强调的“以民为本”、“舆论监督”、“现场直播”等报道原则,将被电视时政新闻所长期遮蔽的“新闻死角”改造成为了21世纪电视报道的新闻亮点。在这一新闻栏目的带动下,河北地区的《相声新闻》,山东地区的《拉呱新闻》、《百姓百事》、《有么说么》,重庆地区的《天天630》,杭州地区的《阿六头说新闻》,南京地区的《1860新闻眼》,郑州地 [2]区的《民生大参考》等民生新闻节目,也都相续推出并在当地掀起收视热潮。几乎每个地方电视台都有一档民生新闻类节目,竞相争夺受众市场。像《直播南京》、《阿六头说新闻》、《天天630》等栏目等入围全国百家电视栏目,也显示了民生新闻栏目旺盛的生命力和灿烂前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和民本取向的民生新闻栏目成为了民生新闻对付新闻大战的有了武器和寻求新闻突围的有效途径。 3 陈雨婕:民生新闻“热”的冷思考——以《南京零距离》为例 二、 现状探析:民生新闻的冷思考 ——以《南京零距离》为例 然而,随着竞争的加剧,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似乎在激烈的新闻恶战中迷失了方向,类似节目的增多以及对民生新闻的误读,使很多栏目陷入泥沼,收视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民 ?尼尔森的数据最终证实了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虽生新闻表面繁荣的背后问题多多,AC 然与同频道其他栏目相比,民生新闻的收视率尚可,但颠峰时期已过,收视率的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从《南京零距离》在苏州地区的收视率由开始时的20.3,降至2004年的不到10%便可见一斑。同时,观众对民生新闻栏目的评价也由当初的狂热转向冷静,充满感性的赞捧让位于深刻的理性剖析,一些批判意识较高的观众也开始对民生新闻存在合理性及其道德倾向表示质疑。 2005年1月5日,香港《大公报》刊载署名周云龙的《民生新闻的“尴尬”》一文。文章一开头描述了一个时下民生新闻栏目最生动的缩影:某年某月某日,南京繁华之地新街口,一只被主人牵出来遛街的小狗不慎从新街口人行天桥上摔下。众媒体蜂拥而至,并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报导、评述。 “小狗摔下天桥”的由头可能是虚拟的,而相关的场景却是绝对的真实再现。这也是民生新闻吗,且算它是,这种选题、这种编排又到底体现了什么民生意识、人文关怀呢,很明显,这篇文章对眼下轰轰烈烈的电视“民生新闻”提出了强烈的质疑。事实上,对电视“民生新闻”的质疑、批评,似乎一直不绝于耳。王辉发表在《当代电视》2003年第5期上的《相互竞争共同发展——南方地区电视新闻变革解析》,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比较早地对电视“民生新闻”的一些做法提出疑问的文章。现在,“非议”电视“民生新闻”的文章很多,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民生新闻”进行反思和审视,帮助这类区域性大众新闻节目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综合来看,目前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娱乐化倾向严重,品位降低 民生新闻的受众是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人们,为了保证高收视率,民生新闻不得不考虑满足人们对于新闻商业化、娱乐化的要求。于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不少民生新闻热衷于报道暴力和色情内容,进而对一些严肃问题采用娱乐化的形式进行报道,为了争取市场占 4 2010届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毕业论文 有率,夸张、刻意地表演,以取悦受众,其所标榜的“平民文化”及所倡导的社会批判显得相当苍白与匮乏。近几年,对于自杀的报道很多,但很多报道都把自杀情节、自杀手段描写得很详细,这样吸引观众也将间接导致自杀率的提高。还有一些民生新闻报道过于详细的描绘犯罪细节,也进而间接导致犯罪率的上升。 新闻媒体本质上是社会的守望者,然而它为了争取市场份额,在对社会事件的报道方面,一味的寻求娱乐化、商业化,使得它失去了公信力与权威性,没有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从而使得整个节目品质低下,难以持续获得受众的认同。 (二)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 自从《南京零距离》开播以来,各大电视台纷纷模仿。一时间,民生新闻节目遍地开花。各大电视台几乎都有一档相关节目。这些节目在初期都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但是,一段时间后,弊端就显现出来了。由于竞相模仿,彼此间的节目内容、板块构造、播出时段、模式都相差无几。这是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的同质化现象。还有,由于民生新闻大多关注的都是本地方的新闻,新闻总量短缺,所以,各个电视频道为争夺收视率而造成同一地区的各个民生新闻栏目内容及表现手法雷同或者同一城市拥有多个民生类新闻节目的情况。比如,在南京,每晚6点到8点,就有《南京零距离》、《1860新闻眼》、《绝对现场》、《直播南京》、《服务到家》、《标点》、《大刚说新闻》这7档民生新闻栏目。各频道、各中心为了各自的经济指标和收视率,抢独家新闻、变换报道风格,真可谓是争得头破血流。结果是观众在不同民生新闻栏目中,经常能看到两个内容相近、画面类似的报道,新闻特色不明显,不少都有相互抄袭的嫌疑。“如果有一位老大爷在路边摔倒,马上就有三四台摄像机对准他。”这是一句在传媒业流传甚广的笑话。特别是在省会城市,更容易出现各家电视台乃至同台不同频道之间抢夺有限民生新闻资源的状况,使得新闻的同质化问题更加突出。忽略广阔的生活空间的报道,不但不能提升民生新闻的品位,还会造成受众的视觉疲劳,降低观众对民生新闻的关注度。[3] (三)报道内容琐事居多,节目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 很多民生新闻节目报道的内容都是些人们生活中的琐事,民生新闻最常见的题材就是交通事故、消费侵权、乱收费、弱势群体的遭遇等等,甚至是家长里短的事,如邻里矛盾、家 5 陈雨婕:民生新闻“热”的冷思考——以《南京零距离》为例 中漏雨、醉汉丑态 、宠物丢失、垃圾成堆等日常生活小事,也被加以报道放大,成为“民生新闻”。很多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一些记者也特意去关注这些问题,挖掘别人的隐私,导致节目内容都是些“奇闻异事”。而记者的观察视角大部分都一样,报道肤浅,就事论事,少于追问和剖析,缺乏深入的挖掘和理性的评判,没有体现出批判的力量和对人民命运的关注,只是给市民提供茶余饭后的消遣与话题。在这些题材的背后应该有更严肃更深刻的话题,如社会公德、公共意识等,可是这些内容在现在的民生新闻里,大多没有进行深刻的分析,而是浅尝辄止式地停留于对事件的简单描摹,对新闻表面的报道。 (四)过多的负面新闻和过度的苦难报道,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为了迎合受众猎奇心理,取得突出的收视表现,灾祸、毒赌、凶杀等新闻成了民生新闻的最爱。媒体无视其职责和义务,以至于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南京零距离》一次调查显示,170条新闻报道中,负面新闻多达93条;《一线现场》的15期节目中,共播出新闻105条,除了中性内容27条,负面内容 78条,所占比例约为四分之三。这样的“民生内容”反映的不是百姓的生存状态,只是百姓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负面因素,受众看到的是一个不真实的、被扭曲的世界,会认为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每天都是暴力、车祸与纠纷,感到缺乏安 ,也会给一些人尤其是心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的心理暗示,从而增加社会的不全感 安定因素。媒体是为公众服务的,客观地报道生活中的灰暗面,让人们体会人间的冷暖,培养爱心,增强战胜苦难的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闻工作者的一种责任。但不能专门去捕捉血淋淋的场面、悲伤者的眼泪,更不可热衷于报道家庭暴力、跳楼、凶杀案等“黑色”内容。因此,对报道“痛苦”要站在受众的立场,要把握好度,。“我们正在努力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爱护和帮助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义务和责 [4]任所在”。 (五)农民被置于边缘化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关注 在观察大多数的民生新闻报道后,我们发现,农民被民生新闻栏目摆在了一个边缘化的地位。他们的身影、声音在节目中出现的频率小得可怜。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是民生新闻最应该关注的对象。然而作为最贴近民众生活新闻的报道模式,却忽视了忽视了农村、农民生活,将自己的活动范围、关注重点、服务对象仅仅局限于城市,定位于市民,而对于 6 2010届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毕业论文 经济落后的农村,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很少涉及。即使有也仅局限于对农民工的报道,而且这种报道深度不够。事实上,占我国大部分人口的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报道、解决好农民问题,才能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而且,我们国家很多的大政方针都是与农民有着直接的联系,农民也很关注时事政治,民生新闻要争取这些潜在的受众。 三、民生新闻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思考 ——以《南京零距离》为例 面对日益下滑的收视率,2009年初,江苏卫视的《南京零距离》开始谋划改版,迈出了民生新闻升级的第一步,5月1日一档全新的栏目《零距离》正式播出。这次改版并不是仅仅是栏目名称的变化,而是整个节目从理念到实践,从内容到形式的全方位升级。 我们可以运用社会责任论、议程设置论、话语权等传播学、社会学理论来对民生新闻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思考。 (一)提高民生新闻的品味和格调 《南京零距离》改版,一是通过新闻整合的《焦点》与深度调查性板块《调查》、新闻故事板块《纪录》,改变了原有民生新闻内容琐碎、意义浅薄的问题,无形中提升了栏目的品位,也触及到了更多的实质性问题更加有利于社会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二是通过专门的新闻评论和强化原有的《读报》,增强了对新闻事件的解释功能,不仅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而且还要告诉受众为什么会发生,即要告知受众新闻的意义与价值。 从新闻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事件要能得到受众的关注,它必然要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就是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在我们比较固定的认识中,它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等几个基本属性。 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素质的总和。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价值要素越丰富,级数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 进而言之,一个客观存在或发生的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然后被传播,应该取决于两点:一是在多大程度上及以怎样的方式与公众的利益相关联;二是能否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在 7 陈雨婕:民生新闻“热”的冷思考——以《南京零距离》为例 这里,所谓的公众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安全、公正、道德、荣誉、审美等社会价值利益,而心理感官需求则是人们对事物的好奇、趣味等的心理满足,当然不是猎奇,不是低俗、庸俗、粗俗,不是满足少数人需要的感官刺激。 然而,民生新闻节目在很大程度上选取的内容都是琐碎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更接近低俗、粗俗,只是从感官上给受众以刺激,没有真正的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真正的新闻价值。对于一些事件表面现象的报道,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吸引很多的受众,但是因为新闻节目内容本身缺乏深度和广度,不能挖掘出其背后隐藏的价值,只为追求轰动效应、吸引人们眼球的民生新闻模式,不仅很难得到政府的认同,一段时间后,人们的新鲜感会逐渐消失。民生新闻如果只注重表面上关注民生、反映民情以及表达民意,而不能真正的在社会矛盾中解决问题,发挥建设性的功能,不能在社会各阶层中充当利益的协调者,引导舆论,那么民生新闻就不可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及影响力。而且,人们关注新闻,不仅仅是关注它新鲜有趣的地方,更多的是关注其背后隐藏的更为深刻、严肃的话题,关注的是新闻事件背后反映的人们的各种生活状态。如果民生新闻能紧紧抓住这一点,着重加强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读,不仅报道事件的发生,更要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对百姓关注的话题进行详尽深入的报道,使节目更具震撼力、感染力。 (二)加大对重要民生问题的关注力度,做有力量的民生新闻 从议程设置理论来看,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它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而作为以贴近民生、反映民情为主的民生新闻栏目仍然停留在报道本地方的一些“奇闻异事”、生活琐事,却忽视了受众很关注的时政新闻。这些时政新闻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国际局势的变幻、我国政局的稳定、经济发展状况等都为受众所关心。特别是国家政策的调整、变化以及出台和相关的政策法规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南京零距离》通过重新整合成的《焦点》、《调查》和《读报》板块,加强了节目对时政新闻的关注力度,引导受众去关注国家大政方针、经济发展等时政新闻,影响受众的关注方向,而不再仅限于报道一些争执不休的生活琐事,这也正好也与受众的关注点达成了一种契合。 8 2010届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毕业论文 所以,记者应该在采访时政新闻时及时捕捉到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挖掘出与民生的深层关系,从大量文件、有关部门的日常行政工作中,以百姓最想了解的方面来揭示有关政策方针将会或已经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要把政策、方针、举措的制定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提炼出受众感兴趣的信息,拓展民生新闻的发展空间,从关注“鸡毛蒜皮”到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方面对民生的影响,使民生新闻成为政府和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因此,民生新闻品质的提升还应在于扩大报道范围,重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时政新闻,发挥民生新闻对改善民生的能动作用。通过这种民生化解读时政新闻,让老百姓与政府互相了解,这才是民生新闻的真正内涵。 (三)提高栏目的创新性 民生新闻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避免形式和内容的雷同和单一,要努力追求以质取胜。同质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迫使民生新闻必须加强栏目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同一地方媒体的互动、省市间媒体合作以及地方和中央的媒体合作。 《南京零距离》升级在这一方面做出了成功的示范。首先,它自采节目的题材向全省辐射,重要题材要多采用SNG卫星直播等手段实现跨省的报道。这些年来在《南京零距离》的影响下,江苏各地也有很多民生新闻节目和民生新闻人才,加强省内的合作是可行的。另外,全国民生新闻方面的协作和SNG方面的协作也有非常成功的经验,通过合作可以实现共赢。其次,品牌推广体系要向全省延伸,过去重点面向南京的“社区行”、“便民网”、“电影进社区”、“爱拼就会赢”等活动,要向全省推进。如去年4月23日是南京、江阴等地解放60周年的纪念日,城市频道推出“解放日——百万雄师过大江大型直播活动”,该活动从江阴、靖江,途经扬州、镇江到达南京,使用飞艇进行航拍直播,中间穿插对渡江战役老船工、侦察员、随军摄影记者、军事史专家等人的访谈,总时长约12小时。当天全天的平均收视率达到了1.2%,取得了非常好的影响。 整合新闻资源报道可以扩大影响力,开阔本地观众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收视兴趣,同时也降低题材的同质化,减轻选题压力。整合新闻资源报道更能承担起社会监督的责任,形成强大的舆论,对不良现象进行批评,维护社会公正,传达更广泛的民意,并“对政府施加更大的压力,迫使其正视事件的严重性,将事件纳入决策范围并尽快出台措施,保障 [5]事件的顺利解决”。 9 陈雨婕:民生新闻“热”的冷思考——以《南京零距离》为例 (四)融入人文关怀 从社会责任论来看,媒体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而不是放任自流的报道它想报道的任何事件,更应该考虑新闻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民生新闻的媒体在在社会上有着强大的舆论引导功能,也有着极强的教化功能。民生新闻媒体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传播者、组织者,它更应该是一个社会的守望者,是社会矛盾的解决者,是政府与公民相互理解的桥梁,而不是对社会矛盾的推波助澜。 《南京零距离》改版后,不仅仅在局限于生活琐事的报道。增加了《角色》版块,每天让观众认识一位新闻人物。讲述人物坎坷经历,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与人格力量。而《纪录》版块,用温暖的目光、感人的故事关注大千世界、人情冷暖,每天推出一个以情感为主 [6] 要特色的新闻故事。同时更注重在实践方面用行动影响行动,帮助受众解决现实问题。《零距离》通过一些社区行、电影进社区、便民网等活动切实帮助受众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提升了节目的品质与格调,不只停留在报道事件,而是着重于协调、解决社会矛盾,使新闻媒体真正回归到了社会守望者的本位。 民生,是一个本身就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渗透着一种百姓情怀。在孙中山 [7]看来,“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民生新闻报道应该是一个人文关怀的系统工程,包括题材选择、风格、播报方式等。在电视报道中,要用通俗化的语言,采取图片与评论结合、电话连线等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把自己放在与报道对象平等的位置,放下知识分子架子,保持良好的认真对待的态度,充当普通百姓的真正代言人,尊重当事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湖南经济电视台台长吕焕斌认为,民生新闻是指媒体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在反映百姓欲望、情感、意志的同时,积极为百姓排忧解难。人文关怀能深入到民众的精神和心理层面,在给予受众生活和情感关怀的基础上满足他们对事理的本质探析需要,“只有在民生新闻中切实加强人文关怀,才能使民生新闻具有自己的理性、情感和智慧,对于百姓来说,这样关乎冷暖、慰藉灵魂的新闻节目一定会具有长远的 [8]生命力”。 (五)提升老百姓的话语权 话语权是目前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出现频率甚高的一个词。何谓“话语权”,简言之,就是说话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在当代社会思潮中,话语权指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话语权是掌握在媒体控制者的手里,掌握在拥有经济权的人手里。他们一般学有所成,控制着 10 2010届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毕业论文 媒体和其他经济实体,而他们想说的,一定和自己有关。 话语权是一种潜在的现实权力,更多程度上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对于权力的理解,以科尔曼为代表的“信任——权威”模式认为,权力只能存在于群体中,权力是个人基于利益的权衡由信任(尽管在具体个体上并不总表现如此)而出让对自身一定行动的控制所形成的外部管理约束机制,也就是说个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出让自身的一部分利益由他人掌控的一种社会行为。 媒体的话语权就是受众出于对个体自己或整个社会发展的形势考虑,将自身的一部分利益由媒体来间接控制(尽管有时候是非自愿的),而这种控制是潜在的,它通过社会的职能部门来完成最终的行为,因为人们并没有给予媒体直接的权力,他只是通过媒介价值和形成的社会舆论影响了社会行为。在我国新闻发展史上,受众的话语权大部分都是由媒体和政府掌握,受众在媒体面前只是一个接受信息的对象,而不能掌握话语权。目前,在民生新闻潮中,由于媒体对百姓生活的关注,使一部分人乐观的认为群众话语权得到了回归,但实际上群众话语权在民生新闻的范围中极其有限。 《南京零距离》改版后强化了新闻评论,多种观点多元展示,同步互动。在《孟非读报》版块以及整个栏目时段强化了个性主持、特邀嘉宾、新闻评论员,全程对新闻展开精彩的评论,特别节目及周末节目中还将引入场内观众,同时开展与场内外观众和网民的观点互动,让观众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当前,民生新闻的改革应该注重让受众话语权的回归,特别是挖掘农村题材,反映农民生存状态和心理诉求。这可以让百姓通过直接采访或者使用电话热线、短信平台等形式,在新闻报道中显出声音,鼓励他们参与到新闻传播过程中来,真实地表达自己对周围新闻事件和社会事务的意见和建议,向“让民说话”转变。现阶段民生新闻最需要做的是,在关心和服务城市居民的同时,应该在报道中赋予农民更多的话语权。可以报道农村的趣闻轶事、农业方面的新科技,关注与农民息息相关、对农民有一定引导作用的信息,比如征地补偿、特产开发、村务公开等信息,要重点从政策上予以解读,这从另一方面也能使市民了解农民真实的生活状态。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让农民有说话的地方,这样的民生新闻必定有利于加快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六)改善媒体的生存环境 媒介的生存环境是由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社会生活形态等所构成的社会体系以及政府发布政策、媒介自身的发展而形成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他们相互依存并相互作用。 11 陈雨婕:民生新闻“热”的冷思考——以《南京零距离》为例 良好的媒介生态将激励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不断创新,充分发挥自身协调社会的功能。所以,媒体除了自我完善,还需要良好的媒介生态环境来保障,这里包括制度安排、社会管理和控制,以加大民生新闻的发展空间。而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固定的观众群,使地方电视台可以进行准确适当的节目定位,更能巩固受众。这其中民生新闻所具有的相关性、贴近性、互动性、服务性和开放性,将会是地方电视台锁定本地观众、发挥地方特色最合适的平台。 老百姓占据了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这样的受众群体是最广泛而且最坚定的,民生新闻只要坚持及弘扬以人为本和平民化的报道理念,把握好“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宗旨,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注入新鲜元素,提升栏目的新闻价值含量和格调,相信“民生新闻在今后一段时内仍将占据地方电视新闻的主流,成为融合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市井新闻等多种新闻体 裁的综合性节目形态,并将成为公共话语的表达与沟通平台,与和谐社会 [9] 的构建形成良性互动”。 (七)加强民生新闻与新媒体的结合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新媒体与传统电视合作,其发展前景是强强联合,结果是互惠双赢。从《南京零距离》栏目便可清楚的看到这一点。《南京零距离》通过网络、移动电视等新媒体拓宽了受众群体,进一步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增强了观众对栏目的忠实度。同时新媒体也利用《南京零距离》栏目充实了自身媒介的内容,获得了更多的视频新闻资源,得到更多的广告收人。借鉴网络视频等新媒体传播手段的优点,电视新闻媒体能实行多元化传播,从而提升竞争力,达到拓展自身发展空间的目的。这也就是一种媒体融合的过程。媒体融合,即在新技术环境下,传统的广播电视与网络等新媒体通过合作的方式,密切互动,促进双方的资源整合、产业共融,形成集约化、集团式的管理运营模式,从而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电视台同知名门户网站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交互和共享,既扩大了电视覆盖面,又壮大了自身生存的根基。数字时代,电视民生新闻面临激烈的挑战,只有敢于正视挑战,不断借鉴和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才能够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不断向前,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四、 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公共新闻 民生新闻要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必须要不断的创新,提升自身的品质,扩大题材内容, 12 2010届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毕业论文 增强与受众的互动。在向公共领域进军的过程中,民生新闻应逐步有一种向公共新闻发展的趋势。因为不管是从现实基础还是理论依据上来看,民生新闻所要达到的“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有用、利为民所谋”都是站在受众的角度来观察问题。民生新闻若要继续发展,必须实践上更加趋向于重视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重视受众的话语权回归、构建政府与社会的和谐等理念。而这些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前公共新闻所倡导的理念存在很多契合之处。 (一)公共新闻的兴起与概念 美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理论。斯坦利?巴兰等人认为公民新闻(civic journalism)的定义是——积极地让受众参与报道重要公民事件的新闻实践,有时也称为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 美国公共新闻运动公共新闻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该理论提供了一些关于新闻报道实践的新视角和新技巧;新闻媒介应该担当起更加积极的角色,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组织和推动公共讨论和复兴公共生活,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付社会问题,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普通公众对事件的认识与专家们对事件的认识是同样有价值的,应该同等看待等等。孙旭培教授把公共新闻概括成四句话:培育和营造公民社会,监督和构建公共领域,报道和指导公共事务,交流和引导公共意见。 “其特点是新闻报道与媒介活动相结合,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以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到公众事务中,发起公民讨论,组织各种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公共 [10] 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二)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公共新闻 1(民生新闻转向公共新闻的现实基础 回顾我国电视新闻的发展历程,每一次新闻改革都是阶段性的,都将被新一轮改革所替代。在信息化社会到来之际,我们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民生信息渠道的通畅,而是希望通过媒体的介入,可以使得一些公共事件得到良好的解决,也即我们应该进入一个公共新闻的时代。 首先,中国当下的社会状况呼唤“公共新闻”的产生,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和经济转轨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逐渐由私人品的匮乏转到公共品的匮乏,关系到公民切身利益的诸多公共事务引起了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我国公民的公共意识正在不断增强,他们希望通过媒体获悉更多的公共信息,处理更多的公共事务。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 13 陈雨婕:民生新闻“热”的冷思考——以《南京零距离》为例 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多渠道获得信息,发布观点,他们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可以说,一部分高素质的公众催生了中国公共新闻的产生。 另外,从收视行为和动机上看,民生新闻为普通民众创造了一个虚妄而美好的媒介景象,南京大学作了一项对南京市民收视民生新闻的行为和动机的实证调查,结果表明社会地位越低的受众对于民生新闻的期望也就越高,他们对民生新闻寄予厚望,希望能借其力量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实际上,由于民生新闻很大程度上只是制造了一种参与了公共事务的虚拟的满足感,而非真正参与公共事务。于是,一种新的、有助于激发人们参与并在公共领域内解决当下社会矛盾的新闻理念和新闻形式的产生变得十分必要,中国的“公共新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就这样应时而生了。 当然,民生新闻对于我国电视新闻事业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它的出现和繁荣,不仅成就了都市类新闻的辉煌,同时一个重要的作用是:提醒了受众对自身,对社会的关注,以及对于自身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关注。当然这种意识在民生新闻领域是极其有限的,但对于长期以来受传统党政新闻的影响,缺少话语权、单向接受信息的受众这是重要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生新闻在很大程度上为公共新闻的登场做好了铺垫。 2(民生新闻借鉴公共新闻的理论依据 有不少学者认为,传播的本质应该是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的交流才能使传播的效果达到最大化。因此,新闻栏目要想受到公众的认同,与公众产生共鸣,就必须营造一个平等的对话环境,通过对公共事务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公论的区域,而不仅仅是造成舆论。“公共新闻”理念实际上是对传播的本质进行了更深入的诠释。传统新闻传播理论的兴趣点集中于施拉姆“5W”模式中的各个环节的研究,即传播者、传播媒介、信息、受传者和传播效果。新闻媒介只是被作为整个社会传播系统的中介者而研究,“中介者”的定位决定了其“局外人”的角色,否定了其具有深度介入社会生活、积极改进社会问题的功能的可能性。而公共新闻理论将视角投向广阔的社会,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考察新闻媒介可能有和应该有的功能,在理论上挖掘了其影响社会事务的潜力。传统新闻理论注重新闻吸引人“观看”的素质,比如反常、冲突、趣味等,而很少关注和大多数人相关的日常“中间状态”,这导致了观众热衷于从外部世界猎奇和寻求刺激,而对自己置身其中的公共生活日益冷漠和疏远施奈特曾说过:“在大众传播取得优势的时候,人们愈来愈不愿在公共场合表达自我他们宁愿成为被动 [11]观看者。”而公共新闻理论将目光投向了这一领域,公共新闻要求报道向深度拓展,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不能仅停滞在第一层面——事件的表象,而要深入到第二层面——对事件内在因素和整体模本进行分析,还要涉及第三层面——事件背后的社会发展体系,即构成这种事件模本的深层原因的探究。在报道基本事实的同时,新闻传播者以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到公众事务中,发起公民讨论,组织各种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最终使公共问题得到解决。 14 2010届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毕业论文 随着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转型,我国传媒已经开始具有一定的“公共领域”的功能。在传播理念上不断增强服务性和公共性,在社会功能上走向作为政治的公共领域的传媒,这已经是当代中国电视新闻获得竞争优势和实现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南京零距离》、《第一时间》、《直播南京》等民生新闻的热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受众自觉参与城市生活和维护区域利益的公共意识,为公共新闻的出现提供了社会现实基础。在某种意义上,公共新闻更好地实现了“公共领域”的职能,在构建政府与社会方面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媒体把话语权从党政官员手中转移到了公民手中,赋予了全体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权力,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民意的公共价值。 因为篇幅有限,这里只是对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做一个简单的预测,不便做深入探讨。 15 陈雨婕:民生新闻“热”的冷思考——以《南京零距离》为例 论文小结 通过这篇论文的写作和学习,我对民生新闻在我国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通过对民生新闻的现状以及发展瓶颈和发展趋势的分析,认为我国民生新闻要走出泥谭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提高节目的品质与格调,创造出一种品牌效应。在实际的运用中,可以对民生新闻的改革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这篇论文对我来说有以下几个难点:一、论文题目《民生新闻“热”的冷思考——以〈南京零距离〉为例》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分析“热”在哪里,再者就是指出“冷”思考哪些方面,光说理论不行,还得与具体的例子结合起来,才能够具有说服力,但是由于本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就成了我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二、自己对论文的内容有很多见解和观点,但是却不知道该如何用专业的话语表达出来。三、由于民生新闻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所以,在采用民生新闻的定义时也有过很多的迷茫。四、在预测民生新闻发展的趋势的时候,需要对整个新闻事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因此需要查阅很多的资料,再从中总结出民生新闻发展的大概方向。而且,对于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界内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因此在这个方面,也遇到了很多的困惑。这篇论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有待提高,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加强。 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偏题、内容繁杂,让人抓不住重点。经过老师一遍又一遍的审阅与修改,论文最终成型。 16 2010届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毕业论文 谢 辞 完成论文的这一刻,有些兴奋,也有些伤感,四年的时间转瞬而逝,回想起来,在重庆交通大学度过的每一天都是那样充实和值得回忆。时间虽然是短暂的,可是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学到的东西却能让我受用一生。 在本次论文写作过程中,田园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了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在学习中,田老师丰富的知识、悉心的指导、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在这四年中还得到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感谢你们在这四年中对我的培养,你们给予我的指导和教诲我将永远记在心里,也感谢同学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建议和帮助,也感谢你们让我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 17 陈雨婕:民生新闻“热”的冷思考——以《南京零距离》为例 引文注解: 刘轶(《民生新闻的成长与发展》,[J],《青年记者》,2009(9) [1] 杨状振 邢 艳(《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思考》[J],《现代视听》,2009(9) [2] [3]、[4] 赖俊文 陈秋婷(《民生新闻的隐忧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 [J],《现代视听》,2009(9) [5] 陈宇(《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和解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J], 《记者摇篮》,2007(5) [6] 张建赓(《〈南京零距离〉升级:民生新闻新突破》[J], 《记者摇篮》,2007(5) [7]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 [M],人民出版社,1981 [8] 张慧(《论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人文关怀》 [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8(2) [9] 侯迎忠(《电视民生新闻研究综述》 [J].《现代传播》,2006(5) [10] 蔡雯( 《美国新闻界关于“公共新闻”的实践与争论》 [J],《新闻战线》,2004(4)[11] 许剑. 《新闻媒体与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构建》 [J],新闻大学,2003(4) 18 2010届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彭华(《电视民生新闻的特色分析》 [J],《新闻爱好者》 2009(9) [2] 赖俊文 陈秋婷(《民生新闻的隐忧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 [J],《现代视听》, 2009(9) [3] 王 芳(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向新媒体的发展——以〈南京零距离〉为例》 ,J,, 《新闻三昧》, 2008,(1) 吕 倩( 《民生新闻之我见》 ,J,, 《新闻实践》,2009(3) [4] [5] 王贵平( 《提高电视民生新闻的品质与品位》 ,J,, 《新闻前哨》,2009(10) [6] 厉永斌( 《新时期做好电视民生新闻的思考》 ,J,,《视听纵横》,2008(2) [7] 胡智锋、李刚(《 变革、困境与开拓——由〈零距离〉升级改版看民生新闻的新突破》,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9 (6) [8] 蔡高选(《民生新闻创新思路探析》,J,, 《现代视听》,2009(8) 刘轶(《民生新闻的成长与发展》 [J], 《青年记者》,2009(9) [9] [10] 杨状振 邢 艳(《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思考》 [J],《现代视听》,2009(9) [11] 张慧(《论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人文关怀》 [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8(2) [12] 欧阳宏生 陈佑荣(《论民生新闻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J] ,《电视研究》,2006(6) [13] 揭明玥(《电视民生新闻概念新定位》 [J],《新闻前哨》,2009(8) [14] 王丽华(《电视民生新闻怎样摆脱低俗化》 [J],《新闻世界》2008(8) [15] 张建赓(《〈南京零距离〉升级:民生新闻新突破》 [J],《记者摇篮》,2007(5) [16] 胡 波(《浅谈电视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 [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8) [17] 戴恒曙(《谈“民生新闻”走向“公众新闻”》 [J],《新闻世界》,2009(2) [18] 李其名 李 钊(《民生新闻的发展困境与变革路径》 [J],《现代视听》,2009(9) [19]麦克鲁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19
本文档为【民生新闻“热”的冷思考——以《南京零距离》为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63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7KB
软件:Word
页数:29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5-20
浏览量: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