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5_12汶川8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浅析

5_12汶川8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浅析

举报
开通vip

5_12汶川8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浅析5_12汶川8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浅析 51 12 汶川 8 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形 成机制浅析 1 ,2 1 ,2 1 ,2 1 ,2 1 ,2 3 1 ,2 王 韩金良,吴树仁,何淑军,孙炜锋,张春山,杨金中,涛, 1 ,2 石菊松 11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 北京 100081 21 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质力学研究所 , 北京 100081 31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 北京 100083 1 ,2 1 ,2 1 ,2 1 ,2 1 ,...

5_12汶川8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浅析
5_12汶川8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浅析 51 12 汶川 8 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形 成机制浅析 1 ,2 1 ,2 1 ,2 1 ,2 1 ,2 3 1 ,2 王 韩金良,吴树仁,何淑军,孙炜锋,张春山,杨金中,涛, 1 ,2 石菊松 11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 北京 100081 21 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质力学研究所 , 北京 100081 31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 北京 100083 1 ,2 1 ,2 1 ,2 1 ,2 1 ,2 Ha n J i nlia ng, Wu Shuren, He Shuj un, Sun Weif e ng, Zha ng Chunsh na, 1 ,2 3 1 ,2Wa ng Tao, Ya ng J i nzho ng, Shi J us ong N eotect onic M ove ment & Geoh az a r d , M i nist r y o f L an d an d Resou rces , B ei j i n g 100081 , Chi na 11 Ke y L aborat or y o f 21 I nst i t ut e o f Geomec h ani cs , Chi nese A ca de m y o f Geol o g ical S cience , B ei j i n g 100081 , Chi na 31 Chi na A e ro Geo p h y si cal S u rve y an d Re m ot e S ensi n g Cent e r f or L an d an d Resou rces , B ei j i n g 100083 , Chi na Han Jinl iang , Wu Shuren , He Shujun , et al . Basal characteristics and f ormation mechan isms of geological hazards triggered by the May 12 , 2008 Wenchuan earthqua ke with a moment magn itude of 81 0 . Ea r t h Scie nce F r ont ie rs , 2009 , 16( 3) :3062326 Abstract : The M 81 0 May 12 , 2008 Wenchuan eart hqua ke t riggered landslides , rock collap ses a nd debri ss f lo w s at mo re t han 18 000 sites , w hich directly caused a bo ut 20 000 f atalitie s. L andslides , rock collap se s and debri s f lo w s were di st ributed alo ng active f ault s , river s , roads , highways and railways , fo r ming geolo gical haza r ds chains. The p eak gro und acceleratio n i s t he st ro ngest inf l uence p arameter , t he seco nd i s topo grap hy , a nd bedrock geolo gy , geo mo rp holo gy , huma n activit y a re f acto r s co nt rolli ng eart hqua ke2induced la ndslide s al2 so . Rup t ure gene ses of la ndslide s a nd rock collap ses cl ustered at o r near ridge cre st s , a nd at co nvex knickpoint wit hin ridge f la nks , a nd it i s fo und o ut t hat t hi s topo grap hy had a st ro ng eff ect o n sei smic wave s , giving ri se to a significant a mplificatio n of p eak gro und acceleratio ns at t ho se sites. We give a new mo del of r up t ure of la nd2 slide s and rock collap se s t riggered by st ro ng ea rt hqua ke in mo untaino us area . Key words : Wenchuan eart hqua ke ; geolo gical hazar ds t riggered by Wenchua n ea rt hquake ; charateri stic s and fo r matio n mecha nics of geolo gical haza r ds 摘 要 :51 12 汶川 8 级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形成长 350 多 km ,宽约 50 km 的地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破裂带 ,触发了 1 万多处 () 崩塌 、滑坡 、泥石流 碎屑流地质灾害 ,其中巨型灾害体 87 处 、大型灾害体 606 处 ,形成了 136 个较大规模的 堰塞湖 。地震地质灾害的链生特征显著 ,形成地震2崩塌 、地震2滑坡2碎屑流2堰塞湖2堰塞坝溃决2泥石流等典 型地质灾害链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具更分布范围广 、数量多 、种类全 、密度大 、强度高 、致灾重的特点 。在部分 地区 ,崩塌 、滑坡和碎屑流的分布面积占地震极重灾区面积的 30 %,58 % ,甚至高达 80 % 。据初步统计 ,崩 收稿日期 :2008211211 ;修回日期 : 2009203220 ( )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973”项目“汶川地震重大次生山地灾害风险管理系统研究”2008 CB42580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 ( ) ( ) ( )目 2006BA C04B05;地质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DZL XJ K200718;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 1212010640401 ( ) 作者简介 :韩金良 1966 —,男 ,博士 ,研究员 ,主要从事地质灾害 、活动断裂及地壳稳定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E2mail : guo do ng4061988@si na . co m 塌 、滑坡和碎屑流共导致大约 2 万人死亡 ,其中北川县老县城滑坡导致 1 600 多人死亡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主要沿断裂带 、河谷和交通线分布 。崩塌 、滑坡的破裂源主要位于河流拐弯处靠近侵蚀岸一侧 、山脊两侧及坡 肩部位 ,这与上述部位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放大作用直接相关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受地震动峰值加速 度和地形控制 ,其次为岩性 、斜坡结构 、活动断裂 、人类工程活动 。许多大型崩塌 、滑坡还具更高速远程的特 征 ,部分崩塌 、滑坡2碎屑流位移达数 km ,速度高达 100,300 m/ s ,其运动轨迹复杂多变 ,常常导致多处人员伤 亡 ,是高山峡谷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减灾防灾必须面临的新课题 。根据上述情况 ,文中对汶川地震次生 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 、分布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并对地震滑坡的形成机制和运动模式进行 了初步探讨 。首次提出高山峡谷地区单一斜坡上呈阶梯状多级滑动的群发性地震滑坡的形成模式 :强烈地震 往往引起剧烈的地面震动 ,而高陡的山脊及其坡肩部位对地震波具更明显的放大作用 ,因此 ,上述部位往往是 地震滑坡的高易发地段 ,当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超过不稳定性斜坡的临界峰值加速度时 ,斜坡失稳破坏形成一 系列的群发性滑坡 ,从上到下往往形成阶梯状多级滑动的滑坡群 ,此种模式适用于残坡积层 、风化层地 震滑 坡和主滑面较缓的地震基岩滑坡 。最后 ,指出了今后应重点研究的科学问题 ,并对防灾减灾措施提出 了一 些建议 。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 () 中图分类号 : P3151 9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100522321 20090320306221 汶川县映秀镇牛圈沟滑坡2碎屑流 ,位移达 31 3 k m ; 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 M s 8 级强烈地震震动 大半个中国 ,顷刻间 ,地动山摇 、山崩地裂 ,交通 、通 彭州谢家店子滑坡2碎屑流 , 几秒钟内位移达 4 , 5 信 、电力瞬间中断 ,影响范围之广 、造成的生命财产 3 k m ,体积达 400 万 m, 导致 100 多人被掩埋 ; 青川 损失之大 ,实属罕见 。据初步统计 ,次生地质灾害主 县东河口滑坡2碎屑流位移达 21 4 k m ,体积约 2 000 要分布于四川省龙门山地区 、甘肃省陇南地区和陕 3 2 万 m,导致 400 多人死亡 。据不完全统计 ,在极重 西省西部地区 ,包括 84 个县市 ,面积 48 万 k m,初 步统计地震引发的规模以上的地质灾害 更 18 000 灾区仅崩滑流就导致 2 万多人死亡 ,最严重的一处 [ 1 ] [ 4 ] 多处。其中 巨 型 灾 害 体 87 处 , 大 型 灾 害 体 606 () 滑坡将 1 600 多人掩埋表 1。另外 ,龙门山地区 2 处 。更 51 个县受灾较严重 ,总面积达 13 万 k m以 属于高山峡谷地区 ,大型滑坡和崩塌常常堵塞河谷 上 。地震造成 69 226 人死亡 ,17 923 人失踪 ,374 643 形成堰塞湖 , 据不 完全 统计 , 此 次大 地 震触 发的 崩 人受伤 ,直接经济损失 8 4511 4 亿元 。强烈地震触 塌 、滑坡和碎屑流堵江形成大约 136 个堰塞湖 ,其中 ( ) 发了 1 万多处的地质灾害 崩塌 、滑坡 、泥石流,潜 [ 526 ] ( 在隐患点近 8 700 处 w ww . gmw . c n/ co nt e nt / 20082 大型堰塞湖 33 个。更的河道 ,在很短的区段内 ) 形成串珠状的堰塞湖 ,像北川县城附近湔河及青川 09205/ co nt e nt 。 在四川 、甘肃和陕西三省中以四 川省受灾最为 县石坝乡的红石河和青竹江 ,这些堰塞湖对下游的 生命财产构成巨大的威胁 。 严重 ,地震次生崩滑流共计 13 600 处 ,其中巨型滑 在极震区强烈地震触发的崩塌 、滑坡及碎屑流坡 31 处 、巨型崩塌 16 处 、巨型泥石流 11 处 ;大型滑 坡 263 处 、大型崩塌 81 处 、大型泥石流 41 处 ,巨型 具更分布范围广 、数量多 、密度高 、强度大 、破坏强 [ 1 ,2 ] ( ) 及大型灾害体共计 443 处表 1。在汶川县映 烈 、致灾严重的特征 ,许多大型崩塌和滑坡还具更规 模大 、落差大 、高速远程的特点 。 秀镇地区 ,崩塌 、滑坡和滑塌的破裂面积占当地陆地 大地震发生后作者对陇县 、宝鸡县 、宝鸡市金台 总面积的 23 % ,崩塌 、滑坡和碎屑流破裂区 、流通区 [ 3 ] 区 、岐山县 、扶风县 、武都县 、文县 、青山 、帄武县 、北 和堆积区的总面积占当地总面积的 80 %。另外 , 川县 、安县 、绵竹县 、什邡县 、彭县 、汶川县等地的典 在北川县城附近 、绵竹县汉旺镇银厂沟一带及帄武 型地震 次 生 地 质 灾 害 进 行 了 较 为 全 面 的 野 外 调 县南坝镇附近 ,崩塌 、滑坡和碎屑流破裂区 、流通区 和堆积区 的 总 面 积 分 别 占 当 地 总 面 积 的 331 6 % 、 查 ,调查范 围 基 本 囊 括 了 此 次 大 地 震 的 极 重 灾 区 [ 1 ] () 和重灾区 。 581 3 % 、321 5 %图 1。许多大型崩塌2碎屑流 、滑 在对此次大地震重灾区典型次生地质灾害的野坡2碎屑流 和 滑 坡 的 垂 直 落 差 达 300 , 600 m 。同 时 ,许多大型崩塌 、滑坡还具更高速远程的特征 ,像 外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室内分析和前人的研究成果 , 本文对地震灾区典型地震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和形 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 ( ) ()308 韩金良 ,吴树仁 ,何淑军 ,等/ 地学前缘 Ea rt h Science Fro ntier s2009 , 16 3 [ 1]表 1 四川省重大灾难性崩塌 、滑坡 Ta ble 1 Geo haza r ds wit h great cat a st rop he s i n Sic hua n p ro vi nce 3 ( )( ) 万元 经济损失 序号 灾害点名称 灾害类型 灾害体规模 万 m死亡人数 北川县王家岩滑坡 滑坡 1 1 000 1 600 1 600 北川县樱桃沟滑坡 北川县景家山滑坡 2 188 906 1 500 乱石窖滑塌 北川县陈家坝场镇 1 滑坡 3 1 000 700 1 200 号滑坡 青川县东河口滑坡 北川 滑坡 4 1 200 400 500 县红岩村滑坡 都江堰市黎明村滑滑坡 5 1 000 260 坡 北川县太洪村 2 号滑坡 彭州滑坡 市银厂沟景区小龙潭崩塌 彭州银滑坡 6 480 141 120 厂沟景区大龙潭沟口崩塌 彭州市滑坡 500 7 20 120 谢家店滑坡 都江堰市周家坪崩滑崩塌 110 8 500 100 体群 帄武县南坝郑家山滑坡群 崩塌 9 51 4 100 8 000 北川县韩家山滑坡群 青川县大岩滑坡 8 000 10 10 100 壳崩塌 帄武县马鞍石滑坡群 彭崩塌 州市连盖坪滑坡 帄武县麻园子滑11 400 100 4 000 滑坡 坡群 彭州市回龙沟崩塌 青川县3 个计 120 滑坡 800 12 62 马儿坪崩塌 汶川县映秀牛圈沟滑崩塌 1 250 13 60 5 000 坡 帄武县赵家坟滑坡 崇州市九 滑坡 30 14 50 130 龙沟崩塌 帄武县窑沟社滑坡 都 滑坡 70 200 15 41 江堰市桂花树 1 号滑坡 汶川县砂滑坡 400 坝崩塌 汶川县雁门沟右岸崩塌 8 000 16 34 崩塌 汶川县三江草坪村滑坡 帄武县文40 崩塌 17 30 800 家坝滑坡 都江堰市沙子坡 1 号滑滑坡 800 18 23 60 000 坡 滑坡 100 12 000 19 20 崩塌 50,60 40 20 19 滑坡 100 21 18 滑坡 1 250 崩塌 22 17 崩塌 01 5 90 000 23 13 滑坡 720 24 11 滑坡 11 120 25 11 滑坡 61 51 186 26 10 10 27 10 100 28 10 300 10 000 29 10 11 250 30 10 4 986 213 066 合计 宽近 50 k m 的破裂带 。破裂的性质 ,在南段以逆冲 1 地震的发震过程及地震破裂的基本 为主 ,在北段以右旋走滑为主 ,兼更逆冲运动 。震源 附近的同震位移达 12 m 。此次地震在地表形成两 特征 () 条地表破裂带 ,即映秀 —北川破裂带 长约 200 k m ( )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点 28 分 , 在中国四川省 和灌县 —彭县破裂带 长约 80 k m,地表的垂向位 [ 729 ] 移和水帄方向的最大位移均为 5 m 左右。此次 汶川县映秀镇附近发生 M 81 0 级地震 ,震中位于北 s ( 纬 31,?东经 1031 4,?震源深度为 14 k m U S GS 给出 强烈地震 ,在北东2南西方向长约 800 k m ,北西2南东 ) 方向宽约 400 , 450 k m 的广大区域内引起了强烈 的数据是 M71 9 级 ,震源深度 19 k m,处于龙门山 w () 的地面震动 图 2,4,最大峰值加速度高达 6321 9 断裂带的中央断裂 ———映秀 —北川断裂上 。整个地 2 [ 10 ] () ( ) 震破裂过程持续了 120 s , 破 裂 源先 向北 东方 向 扩 Gal cm/ s四川省什邡县八角。极震区烈度 [ 11 ] 展 ,然后同时向南北两个方向扩展 ,形成长 350 k m , 达 XI 度 , 主 要 分 布 于 映 秀 镇 至 北 川 县 城 一 带。 [ 1 ] 图 1 汶川地震活动断裂与地震地质灾害分布简图 Fig1 1 Di st ributio n of active afult s and geolo gical hazards rtiggeredb y eart hqua ke in t he Wenchuan ea hrtqua ke area 此次大地震具更震级高 ,破裂带延伸长且宽 ,地震动 [ 224 ] 3 同震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典型实 峰值加速度高,地震持续的时间长 ,释放的能量 巨大 ,波及范围广等特点 。 例 31 1 同震地震崩塌 2 汶川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类 同震地震崩塌按物质组成分为岩质崩塌和土质 型崩塌 ,前者主要分布于基岩山区的高陡斜坡上 ,后者 主要分布于黄土地区 。 汶川地震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更崩塌 、滑 () 坡 、泥石流 碎屑流、地表破裂带 、砂土液化等 ,本文 31 11 1 213 国道都江堰 —汶川段沿线岩体崩塌 据主要讨论前三类灾害 。依据灾害发生的时间 、致灾 初步统计 , 213 国道都江堰 —汶川 长 90 k m 地质体的物质组成 、运动形式和位移量 ,可以进一步 的路段两侧 ,大小崩塌体累计达 1 万多处 ,累计方量将这三类次生地质灾害划分为表 2 所示的类型 ,其 3 达 1 亿 m ,其中 10 多 k m 路段被完全掩埋 。崩塌 中 ,震前型崩塌 、滑坡可能与大地震发生前地壳强烈 体阻断交通 、摧毁桥梁 、威胁电站 、袭,车辆和行人 ,变形导致的斜坡破坏相关 。 造成 1 000 多人死亡 。 ( ) ()310 韩金良 ,吴树仁 ,何淑军 ,等/ 地学前缘 Ea rt h Science Fro ntier s2009 , 16 3 表 2 汶川 8 级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类型 Ta ble 2 Typ e of geolo gical haza r ds i n Wenc hua n ea r t hqua ke a rea 分类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类型 典型实例 备注 震前型 映秀镇中滩堡崩塌 可能和此次地震相关 同震型 唐家山滑坡等 帄武县时间 余震型 南坝镇东崩塌 震后降雨型北川县曲山镇任家坪滑坡地震形成的滑坡复活 土质 宝鸡县天王镇黄土崩塌 岩质 土石混安县肖家桥滑坡 北灰岩 物质组成 合体 川县太洪村滑坡 残坡积层青川县狮子梁滑坡 风化层文县县城南山滑坡 岷江两岸 崩塌2泥石流 崩塌2碎屑流 岷江两岸运动形式 滑坡2碎屑流 伐木场 ;北川县陈家坝北 滑坡2泥石流岷江映秀一带 小位移滑坡 青川县狮子梁滑坡 中位移滑坡 帄武县南坝镇东滑坡 位移量 大位移滑坡 北川县旧县城滑坡 青 远程滑坡 川县两河口 图 4 汶川大地震主震铅垂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分布图 ( )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来自国家地震动台网中心 Fig1 4 Di st ri butio n of pea k vertical gr uond accelerat nios i n t ransmeridi noal directio n 1 —211 2,611 5 Gal ; 2 —611 6,124 Gal ; 3 —125,219 Gal ; 4 —220,582 Gal ; 5 —震中 600,1 000 多 m ; 水 帄 位 移 几 百 m 至 2 k m 左 右 本路段上崩塌岩体多位于边坡肩部 ,从上到下 () 图 5 、6 ,照片 1 、2。由于崩塌体运移速度高 、动能 形成多个崩塌体 ,崩塌体沿斜坡运动过程中与地面 不断撞,并逐步解体 ,逐渐转化为碎屑流 ,并且沿斜 大 ,危害巨大 。比较典型的是汶川县城崩塌 、汶川县 坡上的微型沟谷运移 ,逐步汇聚到一条沟道中 。这 渑池镇 、都汶高速公路映秀镇收费站崩塌和汶川县 一过程与坡面型泥石流相似 ,更时会形成方量很大 草皮乡崩塌 。映秀 镇 收费 站崩 塌导 致 多人 当场 死 的滚石 。崩塌体源头至堆积处高差较大 ,更的高达 亡 ,其中一块巨石就砸死了 2 个人 。另外 ,汶川县草 ( ) ()312 韩金良 ,吴树仁 ,何淑军 ,等/ 地学前缘 Ea rt h Science Fro ntier s2009 , 16 3 ) 后山发生崩塌 、滑坡 ,滚石飞移距离达 1 000 多 区皮乡崩塌体不但阻断交通 ,而且堵塞沟谷形成多个 m ;场镇被乱石掩埋大半 ,因此得名“乱石窖”。此次 堰塞湖 。 地震引发的崩塌体在地震前已是大型危岩体 ,大地 31 11 2 北川老县城东山坡岩体崩塌 在北川老县城 震发生时 ,大型危岩体快速崩落 ,摧毁并掩埋了北川 东山 坡 11 8 k m 长 的 区段 内 , 发 ( 中学新区一排三层 教学 楼 , 造 成 110 余 人 死亡 图 生大小崩塌 15 处 ,其中较大的更 3 处 ,崩塌体阻断 ) () 交通 、掩埋行人 、车辆和建筑物 图 7。 北川中学新7 、照片 3。 另一处较大的崩塌为景家山崩塌 ,崩塌体由厚 区崩塌体位于北川中学新区后山的 3 层状灰岩巨石组成 ,合计 1 万多 m,最大的巨石体 乱石窑老滑坡体上 ,在地震前的卫星照片上 ,滑坡边 3 积达数百 m, 崩塌体摧毁大量楼房和县城主干道界清晰 ,后缘存在明显的陡坎 。崩塌体长约 650 m , [ 4 ] () 路 ,并导致 50 多人伤亡图 7。 第三处较大的宽约 200 m ,厚约 40 m ,前后缘高差达 300 m ,体积 3 崩塌体是任家坪收费站北崩塌 约 240 万 m。崩塌体由厚层灰岩组成 ,崩塌下的巨 3 [ 4 ] ( 体 ,该崩塌体规模比北川中学新区崩塌体小 ,体积约石最大的更 1 000 m。据史料记载 , 1679 年 清 3 ) (康熙十八年,回龙场 今为茅坝 ,为北川县城的新城 2 000 m, 也 是由 大块 的 灰 岩 组 成 , 粒 径 1 , 5 m 。 图 7 北川县城附近崩塌 、滑坡分布图 Fig1 7 Di st ributio n of rock collap ses and landslideisn Beichuan c uont y seat 崩塌体堆积在通向北川县城公路的咽喉部位 ,阻断 的一组节理面的产状为 235??18。?该滑坡体东西 () 了交通 ,严重影响了救灾工作的开展 图 7 ,照片 4。 长约 300 m ,南北宽 230 m ,厚约 20,65 m ,体积约 3 31 11 3 宝鸡市陈仓区天王镇黄土崩塌 为 350 万 m,为顺层2切层滑坡 , 主滑方向 310,? 水 帄最大滑距 100 m ,垂直滑距 40,80 m 。岩体在破 该崩塌体位于陈仓区天王镇光明村附近渭河南 裂及运移过程中碎裂化十分明显 ,据初步统计结果 , 岸一个南北向冲沟西侧呈北北东走向的陡坡上 。斜 大于 01 5 m 砾石约占 5 %,10 % 、50,2 c m 的砾石坡由黄土 、河流相红粘土及黄土状土组成 , 高约 12 m 左右 ,长约 80 m 。斜 坡 中发 育 两 组 近 直 立 的 裂 约占 60 % 、小于 2 cm 碎石土约占 20 %,25 % 。滑 隙 ,生长在斜坡的顶部的一排柏树根部已深入与坡 坡形成了宽约 30,60 m 、长约 300 m 、厚约 60,80 面帄行的一组卸荷裂隙中 ,加速了斜坡的变形 。在 m 的滑坡坝 ,堵塞河道 ,形成大型堰塞湖 ,对下游地2008 年 5 月 12 日 汶 川 8 级 大 地 震 时 斜 坡 秕 然 失 () 区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图 8 、照片 6。 该滑坡的形3 稳 ,约 150 m的土体崩塌而下 , 掩埋了三头 耕牛 。 成机制是在地震波的作用下斜坡岩 目前 ,该斜坡仍处于不稳定状态 ,威胁着斜坡下 50 体沿上部的层面和下部较帄缓的一组节理面剪出 ,() 多人的安全 照片 5。 向前高速滑移过程中不断解体 ,与对岸斜坡体相撞 31 2 同震地震滑坡后 ,大部分滑坡岩体停积下来 ,其余部分分裂为东西 同震地震滑坡按物质组成分为岩质滑坡 、风化 两支 ,分别向河流的上下游滑移 ,失去动力后逐渐堆 层和残坡积层滑坡 、黄土滑坡 、红层滑坡 。前两者主 积下来 。 要分布于基岩山区 ,黄土滑坡主要分布于黄土地区 ,() 2北川老县城滑坡 。该滑坡位于北川县老县 红层滑坡主要分布于秦岭地区 。城 ,滑坡堆积体长约 400 m ,宽约 400 m ,厚约 30 m , 31 21 1 岩质滑坡3 方量 480 万 m,前后缘高差约 350 m ,主滑方向北 () 1肖家桥滑坡 。该滑坡位于安县晓坝镇肖家 东 45?,滑距约 500 m 。滑坡体由砂岩 、页岩及片岩 [ 4 ] 桥 ,安昌河的右岸 ,同时 ,处于映秀 —北川断裂带上 。 组成。滑坡的物源和堆积体可大致分为东侧和西原始斜坡较陡 ,坡体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组成 ,岩层 ,东侧滑体主要为残坡积物 ,西侧滑体上 侧两个滑体 部为残坡积物 、下部为弱风化基岩 ,原始斜坡为横向 走向北东 ,倾向北西 ,倾角 40,60?。岩体中发育两 组裂隙 ,与层面共同构成了滑坡的边界 ,其中较帄缓 坡 。整个滑坡堆积体可以分为 4 个区 : ?滑坡前缘 ( ) ()314 韩金良 ,吴树仁 ,何淑军 ,等/ 地学前缘 Ea rt h Science Fro ntier s2009 , 16 3 3 [ 4 ] 致 。堰塞湖最大库容 21 4 亿 m,回水长度 20 k m () 图 7。 () 4北川县陈家坝乡太洪村滑坡 。该滑坡体位 于北川县陈家坝乡太洪村 ,分为上部滑体和下部滑 体两部分 。上部滑体长约 50 m , 宽约 100 m , 厚约 3 70 m ,体积约 35 万 m,由砂岩 、页岩和板岩组成 ;下 部滑 体 滑 坡 体 长 约 150 m , 宽 约 200 m , 厚 约 50 [ 4 ] m。上部的滑体在地震力的作用下 ,脱离滑床 ,飞 跃河谷 ,撞,对岸 ,发生解体 ,一部分继续向前滑动 , 一部分被抛撒出去 ,另一部分在向上运动一定高度 后 ,向后折返 ,堆积于下部滑体之上 。与此同时 ,沿 存在于上部滑体滑床上的地裂缝喷出红色的泥浆和 碎石 。更村民从家中向河边逃亡 ,不慎跌入地裂缝 ( 中 ,一声低沉的吼声过后 ,地裂缝重新闭合 据目, ) 者描述。在下部滑体的剪出口附近存在承压水出 口 ,在地震 力 的 作 用 下 产 生 的 巨 大 地 下 水 压 力 与 图 8 安县肖家桥滑坡帄面图 Fig1 8 Plano f Xiaojiaqiaola ndslide 地震力和 重 力 形 成 合 力 , 导 致 斜 坡 从 隔 水 层 顶 部 先行破坏 ,继而隔水层以上的斜坡体整 体 失稳 , 滑 推挤区 ,宽约 100 m ,主要由倒塌的楼房及其碎片组 向对岸 。 成 ,是滑坡体着陆后继续向前滑移 、滑坡前缘推挤楼 ,向上 、 滑坡体沿河谷滑动过程中及撞,对岸后 房形成的产物 ; ?滑坡超覆区 ,西侧的滑坡体经过凌 下游流动较明显 。该滑坡体源区和堆积区处的两个 空飞行着陆后 ,覆盖于地震后的楼群之上 ,并拖曳着 楼群一起向前滑行 ,受阻后堆积在原居民区 ; ?东侧 () 自然村大部分村民被掩埋 照片 8。 在该滑坡体的滑体堆积区 ,是指位于滑坡堆积体东南角 、超覆于西 南部还更一个残坡积层旋转式滑 侧滑覆区之上的区域 ; ?西南角崩塌堆积区 ,在堆积 坡 ,水帄滑距和垂直滑距都较小 。此外 ,在该滑坡体体的西南角 ,为余震导致滑坡后缘产生崩塌的产物 的北部 ,另更一滑坡 ,在向下运动过程中形成沟谷型 () 图 7 、照片 7。 碎屑流 。 据当 地 居 民 介 绍 , 该 滑 坡 发 生 于 地 震 过 后 1 () 5帄武县帄通镇大嘴山滑坡 。该滑坡位于帄 mi n ,滑坡体掩埋 了小 学 、帅儿 园 、医 院 、法院 、农 贸 武县帄通镇棉角村以西 ,处于河流的右岸 ,绵阳至帄 市场 、武装部等 10 多家单位 ,导致 1 600 多人死亡 ,武公路以南 。其特征与太洪村滑坡相似 ,由上中下 为罕见的地震滑坡灾害事件 。三个滑坡体组成 ,滑坡群呈阶梯状 。上部的滑体经 () 3唐家山滑坡 。唐家山滑坡位于湔江上游北 空中飞行一段距离后 ,坠落于下部滑体的后部 。中 川县城西约 5 k m 处的唐家山 , 处于湔江拐弯处侵 (蚀岸 ,滑坡体所在的斜坡表面横向上呈凹形 处于一 间的滑体启动以后 ,凌空飞行一段距离后 ,与地面发 ) 山凹内,纵向上为一击形 。滑坡由中 —强风化的片 生碰撞 ,解体后继续前行 ,堆积于公路路面之上及左 岩 ,板岩夹砂组成 ,为一特大型顺层滑坡 。前后缘高 岸斜坡之上 ,爬高约 50 m 。下部的滑坡为一旋转式 差达 650 m ,水帄滑移距离约 1 250 m ,纵长 610 m , 滑坡 ,滑坡体将涪江堵塞 ,其前缘与先期到达的中部 顺河宽 800 m , 坝 高 80 , 120 m , 体 积 约 2 000 万 3 滑体叠置在一起 。滑坡体长约 350 m ,宽约 200 m , m。滑坡体撞,左岸山体 ,在滑坡坝体北部堆积了 厚约 50,60 m ,主滑方向 120?,该滑坡体主要由板 厚达 30,50 m 的破碎堆积体 。在高程 800 m 下 , 山体中分布更小型向斜和柔皱 ,因此 ,滑 坡 堆积 体 岩组成 。该滑坡将坡脚下的一户人家掩埋 ,堵塞河 中存在大 量 层 状 柔 曲 岩 体 , 估 计 是 由 于 原 更 构 造 ( ) 流形成堰塞湖 ,阻断公路 ,影响交通 照片 9。该滑 作用和此次滑动中强大的下滑力作用两 种 因素 所 坡是阶梯状多级滑动地震滑坡的典型代表 。 () 6东河口滑坡 。该滑坡位于青川县东河口村 , ( ) ( ) 整个滑坡体分为东 马成府北、北 王家山东南两 部分 ,分别堵塞了青竹江和红石河 ,形成两个天然堆 积坝 ,三个堰塞湖 ,成为世界滑坡史上的一大奇观 , 250 m ,宽约 50,120 m ,厚约 2,10 m ;南 东西长约 现已被开发为汶川地震遗迹旅游景点 。侧的滑体沿沟谷向东继续滑行 ,在出口处滑行方向 () 东部滑坡 马成府北滑坡的影响范围从上到下 向南偏转 ,最后堆积于河谷中 ,其前缘叠置于前期堆 可以分为滑坡源区 、高速滑行区 、碎屑流流通区和堆 积的滑体之上 。在红石河河谷中的滑坡体堆积物东 ( ) 积区 4 个区 图 9 、10。滑坡源区位于红石河西岸 西长约 220 m ,宽约 200 m ,厚约 15,50 m ,体积约 3 的长竹背东西向山梁拐弯处 ,长约 320 m ,宽约 80,200 万 m。 () 120 m 。滑坡堆积体由灰白色砂岩 、砂质 板岩 和 黑 北部滑坡 王家山东南滑坡也可以划分为滑坡 色板岩组成 ,大于 2 mm 砾石约占 75 % ,小于 2 mm 源区 、滑坡凌空飞行区 、滑坡高速滑行区和碎屑流运 ( ) 移及堆积区 4 个区 图 9 、11 ,照片 10 、11。滑坡体 的物质约占 25 % ,砾石的最大粒径达 1 m 。滑坡体 的最大位移达 730 m 。滑坡体先向南东 140?方向高源区位于长 竹 背 东 西 向 山 梁 上 , 长 约 400 m , 宽 约 速滑行约 310 m ,到达一高约 50 m 左右的陡坎上方 470 m ,帄均厚约 100 m ,最厚达 200 m ,体积约1 880 3 万 m,主滑方向北东 40,?滑坡体的物质组成与东部 一帄台处时 ,滑坡体中前部凌空飞出 ,滑坡体的后半 滑坡相似 。滑坡启动以后 ,主体凌空飞行 450 m 后 部在陡坎处向下坠落 。滑坡体中前部飞行约 710 m 后在红石河东岸落地 ,掩埋了两处民宅和 14 个在山撞,地面 ,铲动斜坡表层岩土体 ,然后继续向前高速 坡上劳动的人 ,共造成 18 人死亡 ; 滑坡体的后半部 滑行 。运移到东西向沟谷后 ,撞,沟谷的北岸并进 在陡坎处坠落后分为南北两支 ,北部的滑体在不太 一步解体为两部分 。滑坡体主体改变方向后 ,仰冲 帄缓的山坡上继续滑行 ,最后堆积于山坡上 ,堆积物至对岸的斜坡上沿北东 70?方向继续滑移 , 滑坡体 图 9 青川县东河口滑坡帄面 图 Fig1 9 Plan of Do ngheko u landslidei n Qingchuan C uont y ( ) 1 —等高线 等高距为 20 m; 2 —滑坡 ; 3 —河流 ; 4 —堰塞湖 ; 5 —居民点 ( ) ()316 韩金良 ,吴树仁 ,何淑军 ,等/ 地学前缘 Ea rt h Science Fro ntier s2009 , 16 3 形 。原斜坡岩层在长期的风化和卸荷作用下发生倾 跃上东西向沟谷北侧的斜坡后 ,刨蚀并裹挟着斜坡 体上表层土体继续向东北方向滑行 ,冲入红石河河 ,卸荷裂隙逐渐发展但并未完全贯通 。在 8倒变形 级强烈地震的作用下 ,斜坡整体下滑 ,并堵塞河道 ,谷后 ,又裹携着河漫滩上的粘土和砾石继续向前高 () 形成堰塞湖 照片 12。速滑行 ,至青竹江拐弯处再次改变方向 ,沿 90?方向 31 21 2 残坡积层与风化层滑坡 残坡积层滑坡分为继续滑移 300 m 后 , 最后失去动力停积下来 , 总位 () 移达 21 4 k m 。滑坡体的另一分支 ,沿东西向沟谷向 三种 : 1沿基岩层面顺层滑 东高速滑移 ,撞,东河口村东侧的山包后再次解体 , 动的残坡积层滑坡 ,绵竹县汉旺镇西绵远河滑坡 、帄 武县南坝镇至帄武县城公路边的滑坡 、青川县石坝 一部分堆积下来 ,并将东河口村就地掩埋 ;另一部分 ( 乡红水河两岸滑坡 、碧口水电站至文县县城 212 国 沿北东方向继续滑行 ,最后与滑坡主体汇合 。此外 , ) ( ) 道公路边的滑坡均属于此种类型 ; 2沿强风化层 在滑坡体源区西侧更东西宽约 300 m ,南北长约 380 与弱风化层之间的界面滑动的残坡积层滑坡 ,此种 m 的岩土体发生滑塌 。王家山滑坡体摧毁了 7 个村 ( ) 滑坡一般规模较小 ,为旋转式滑坡 照片 13,在斜 庄 ,导致 400 多人死亡 。滑坡在高速滑行过程中不 () 坡的高处时易转化为碎屑流 ; 3残坡积层与风化层 断解体 ,逐渐形成碎屑流并堵塞红河和青竹江 ,形成 滑坡 ,滑面位于风化层与基岩的界面 ,剖面上形态不 两个堰塞湖 。 () 规则 。典型代表为帄武县南坝镇东涪江左岸滑坡 、 7绵竹县汉旺镇西绵远河基岩滑坡 。该滑坡 青川县县城狮子梁滑坡 、青川县残坡积层滑坡 、文县 位于绵竹县汉旺镇西绵远河上 ,处于河流拐弯处 ,原 () 斜坡为一反向坡 ,下段为人工边坡 ,并且处于三面临 县城南山风化层滑坡 照片 14,19。 () 1绵竹县汉旺镇西绵远河残坡积层滑坡 。该 空状态 。滑坡体宽约 50 m ,长约 40 m ,厚约 5,15 m ,滑坡体由中厚层状灰岩组成 ,滑床在横向上呈弧 滑坡位于绵竹县汉旺镇西绵远河左岸 ,绵竹至茂县 ,裂缝加宽了 5 cm ,余震发生前夜曾更一次降雨 。 动 公路边 。原斜坡为一顺向坡 ,组成坡体岩石为中厚 层状灰岩 ,残坡积层厚约 3 , 10 m 。滑坡体南北宽 该滑坡一旦整体启动 ,将威胁白水江自然保护局及 约 30 m ,东西长约 80 m ,厚约 3,20 m ,滑距 25 m 滑坡体下方的居民的安全 ,也可能堵塞白水江形成 () 左右 , 呈不规则的扇形 。滑坡堵塞公路 , 影响交通 堰塞湖 照片 19。 () 31 21 3 黄土滑坡 汶川大地震在地震灾区的黄土分照片 14。 () 2帄武县南坝镇东涪江左岸残坡积2风化层滑 布区触发了一 系列的黄土滑坡 , 其中 宝鸡 县吴 家 沟滑 坡较 典 型 。 坡 。该滑坡位于帄武县南坝镇东涪江左岸 ,滑坡由 东 、西两个滑坡体组成 ,西侧的滑坡宽约 160 m ,长 该滑坡位于陈仓区桥镇吴家沟 ,地貌上处于贾村黄 约 250 m ,厚约 10,25 m 。滑坡体在纵向上呈叠瓦 土塬塬边 ,同时 ,位于吴家沟大型滑坡体的后缘 。滑 状 ,具更牵引式滑坡的特征 ,威胁坡脚处 2 户居民的 坡体东西宽 100 多 m ,南北长约 45 m ,厚约 30 m 左 安全 。东侧滑坡宽约 120 m ,长约 150 m ,厚约 10, 右 ,主滑方向 5?,帄面上呈向北撒开的扇形 ,滑坡体 由黄土和古土壤组成 。其显著特征是滑坡的边界较 15 m 。滑坡体一旦从新复活 , 更可能将 涪江 堵塞 , () 并形成堰塞湖 照片 16。清楚 ,左边界由一系列的右行雁列的地裂缝构成 ,左 () 行走滑特征明显 3青川县城狮子梁残坡积层滑坡 。该滑坡处 , 裂缝一般长约 5 , 10 m , 宽 2 , 4 在帄武至青川断裂带上的青川县城狮子梁一老滑坡 c m ;与左边界相对应 ,右边界由一系列的左行雁列 的地裂缝构成 ,右行走滑特征明显 。此外 ,在滑坡体 后缘 ,为一残坡积层滑坡 ,滑坡宽约 120,150 m ,长 约 100 m ,厚约 15 m 。滑坡的边界较清楚 , 表现为 的后部出现一条规模较小的地裂缝 ,长约 5 m 。力 () 向北开口的弧形拉张裂缝 ,裂缝宽约 5 , 20 c m ,一 学分析结果表明 ,该滑坡整体向北运动 照片 20。 般宽约 5 cm ,主滑方向 50?。目前 ,该滑坡处于不稳 31 21 4 红层滑坡 定状态 ,一旦滑带完全贯通 ,将整体下滑 ,威胁坡下 红层滑坡相对较少 ,其中以武都县三家地红层 () 数栋楼房的安全 照片 17。 滑坡为典型 。该滑坡位于甘肃省武都县县城以北约 () 4青川县蒿溪乡袁家湾残坡积层滑坡 。该滑 10 k m 的一个东西长约 8 k m ,南北宽约 4 k m 的第 坡位于青川县蒿溪乡袁家湾 ,坐落在帄武至青川断 三纪红色盆地内 。该滑坡为一黄土2红层滑坡 ,滑坡 裂带上一个沟谷的西侧 ,斜坡呈阶状 ,在坡肩部位形 体帄面上呈不规则的扇形 ,剖面上呈阶梯状 。斜坡 成一系列的滑坡 ,从下到上共分为 5 级 。虽然滑坡 体主要由第三系含 砾石 红 粘土 、粉 砂层 、砾 石层 组 后缘的拉张裂缝已经成型 ,但是 ,位移量都不大 ,尚 成 ,地层产状为 22??15,?为一顺向坡 。滑坡体东西 宽未形成统一的滑面 。单条裂缝宽约 5,30 cm ,深度 约 3 k m ,南北长约 21 2 k m ,厚约 50,80 m ,体积 估 3 () 一般大于 计超过 2 m ,垂向位移 15,50 c m 照片 18。 1 亿 m,主滑方向北东 30左?右 ,为一牵引 式 () 5文县县城南山风化层滑坡 。该滑坡位于文滑坡 ,存在多级旋转现象 。 ( 县城关镇梁家山 , 处于一东西向 山梁 垂 直高 差 达滑坡体后 缘 发 育 一 系 列 的 拉 裂 缝 , 宽 约 10 , ) 1 400 m的北坡 ,斜坡由灰黑色板岩和灰白色黑云 200 c m ,深度大于 2 m 。滑坡中前部见三级陡坎 ,一 斜长片麻岩组成 ,产状为 243??20,?斜坡为反向坡 , 坡般高约 3 m 左右 ,为次级滑坡的边界 。滑坡前缘滑 度 45左?右 。岩体中节理 较发 育 , 其中 与斜 坡 走 向体分裂解体明显 ,大致以一系列的冲沟为界 ,前缘地 帄行且外倾的一组节理面产状为 30??68,?岩石 裂缝及次一级的陡坎发育 ,地裂缝的间距 01 5,2 m () 较破碎 ,风化层厚约 2,15 m ,一般厚约 3,5 m ,风 不等 照片 21。 化层与基岩之间一组节理面较发育 ,形成滑坡的潜 31 21 5 特殊的地质现象 同以往的大地震诱发的一 系列的地质灾害不 在滑动面 ,属于潜在风化层滑坡 。滑坡前后缘相对 同 ,地震除了形成大规模的地震断裂 、地裂缝 、崩塌 、 高差 180 m ,东西宽约 600 m ,长约 200 m ,厚约 2, 15 m ,主滑方向北北东向 。滑坡和泥石流外 ,还出现了一些非常罕见的特殊地 汶川大地震时在后缘形成一系列的拉张裂缝 ,质现象 ,值得深入研究 。 单条裂缝宽约 01 2 , 11 8 m , 深度大于 01 5 m , 长约在绵竹县的虹口和清坪乡 ,当地老乡看到大地 50 m ,拉张裂缝北盘下降约 01 2 , 11 1 m 。6 月 28震发生时四周的山体喷出水柱 和泥 浆 。北 川 县陈 日发生于帄武县 的 41 6 级余 震 使拉 张裂 缝再 次 活家坝乡唐家湾和太洪村的居民也看到 了在 大 地震 ( ) ()318 韩金良 ,吴树仁 ,何淑军 ,等/ 地学前缘 Ea rt h Science Fro ntier s2009 , 16 3 发生时山体发生爆炸和地裂缝中喷出几 十 米高 泥 此次大地震触发的斜坡变形破坏主要集中于强 浆的现象 。 这些特殊的地质现象为在强烈地震频烈卸荷带 、风化层及残坡积层内 ,在完整的基岩地区 发的高山 比较少 。所形成的地震地质灾害也以小型滑坡和崩 塌为主 ,大型滑坡和崩塌较少 。 峡谷地区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防治提出了值得深 入研究的新课题 。在高山峡 谷地 区 , 由 于高 差较 大 , 地 面 震 动 较 ( 强 ,崩塌和滑坡体常常转化为坡面 型碎 屑 流 照 片 ) 2 、22,并且 ,源自不同高度的崩塌物质和滑坡体经 4 震后次生地质灾害 常彼此叠置在一起或汇集于微型沟谷中 ,逐渐形成 大地震发生后 ,又发生了上万次的 3 级以上的 较大规模的碎屑流 。 余震 ,余震除了导致已更的滑坡复活外 ,还导致一些 在极震区 ,崩塌和滑坡沿断裂带 、河流和交通线 新的崩塌 、滑坡的发生 。地震过程中形成大量的潜 呈带状分布 ,形成典型的地震地质灾害链 ,加重了灾 在滑坡体和碎屑物质分布在斜坡上 ,为降雨型滑坡 、 害 。特别是沿一条河流分布的串珠状滑坡坝和堰塞 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源 ,留下许多隐患 。实际上 , ,譬如大地震后在北川县城附近湔河上形成串珠 湖 震后的强降雨已经触发了大量的滑坡和泥石流 。比 状的 6 个堰塞湖 ,上游的滑坡坝一旦溃决将会造成 较典型的是 2008 年 5 月份和 2008 年 9 月 24 —25 连锁反应 ,危害巨大 。 日的强降雨灾害事件 。2008 年 5 月份气象灾害事大型崩塌和滑坡启动之前 ,破裂源都发出过剧件在北川县和文县比较秕出 ,尤以文县的泥石流较 烈的爆炸声 。许多崩塌和滑坡具更高速的特点 ,许 典型 。文县白水江和白龙江两侧支沟中形成的泥石 多滑坡体都留下了凌空飞行的证据 。部分崩塌2碎 流堆积于 212 国道上 ,阻断交通 。文县县城北的关 屑流和滑坡2碎屑流还具更高速远程的特点 ,沿沟谷 家沟泥石流秔过县城经过 212 国道时将两辆汽车冲 长距离滑行 ,并在拐弯处多次改变运动方向 ,掩埋沿 () 入白水江中 照片 23。2008 年 9 月 24 —25 日的强 途的建筑物和人员 ,造成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 。 降雨导致北川县城附近大量泥石流的发生 ,三条泥 石流从不同方向冲入北川县城灾后的废墟中 ,将旧 6 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 ( 县城大部分区域掩埋 ,泥石流厚约 10,15 m 图 7 , ) 汶川 8 级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受地震动峰 照片 24。 值加速度 、活动断裂 、地形地貌 、岩性 、地质构造 、人 类工程活动等因素控制 。 5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 61 1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 地震崩塌 、滑坡主要沿龙门山断裂带线性展布 , 现场调查和室内分析的结果表明 ,地震动峰值并且在震中东北方向地震崩塌 、滑坡的数量 、规模 、 加速度大的地方 ,也是地震次生地质灾害较集中的 密度和强度均高于震中的西南方向 ,这与地震破裂 ,并且其点密度 、面密度和活动强度均大于地震 地区 源主要向东北方向扩展相一致 ,也与 2002 年美国阿 动峰值加速度较小的地区 。即强烈的地面震动是触 拉斯 加 71 9 级 地 震 触 发 的 崩 塌 、滑 坡 分 布 特 征 相 发此次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 [ 12 ] 似。汶川大地震触发的崩塌 、滑坡主要分布在竖向 地震崩塌 、滑坡的分布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 21 Gal ,南北向地震动峰值 ( ) 分布相一致 图 1 , 4。从震中沿龙门山断裂带向 加速度大于 24 Gal ,东西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 () 北 ,过秦岭到宝鸡地区 ,地震地质灾害的密度和强度 29 Gal 的广大区域内 呈北东2南西向展布。其中 , 逐渐降低 。地震峰 值加 速度 大 的地 区也 是地 震 崩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高发区主要集中在竖向地震动峰 塌 、滑坡的高发区 ,强烈的地面震动是导致崩塌 、滑 值加速度大于 125 Gal ,南北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 坡发生的决定因素 。于 190 Gal ,东西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 250 Gal () 不论是崩塌还是滑坡 ,其破裂源区均位于孤立 的广大区域内 图 1,4。 61 2 活动断裂的影响的山包 、山脊两侧及高陡斜坡的坡肩部位 ,从上到下 呈阶梯状分布 。 这次汶川大地震的发震断裂为龙门山造山带的 ( ) ()320 韩金良 ,吴树仁 ,何淑军 ,等/ 地学前缘 Ea rt h Science Fro ntier s2009 , 16 3 ( ) ()322 韩金良 ,吴树仁 ,何淑军 ,等/ 地学前缘 Ea rt h Science Fro ntier s2009 , 16 3 中央断裂 ———映秀 —北川断裂和山前断裂 ———彭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形 在上述几种因素中 县 —灌县断裂 ,大型地质灾害点沿断裂带呈线性分 对地震崩塌 、滑坡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其他几种因 布 ,例如 :沿映秀 —北川断裂带分布一系列的大型 、 素对地震崩塌和滑坡的形成也更显著的影响 。 特大型滑坡 ,像牛圈沟滑坡 、大光包滑坡 、唐家山滑 坡 、陈家坝滑坡 、太洪村滑坡 、大嘴山滑坡和东河口 7 地震地质灾害的形成模式和形成 滑坡 。以发震断裂带为中心 ,向东西两侧地质灾害 机制 的密度和活动强度逐渐降低 。发震断裂同震位移 71 1 量大的地方 ,相应的地面地质灾害的密度和活动强 地震地质灾害的形成模式和运动模式 () 度也大 ,譬如在北川县城附近就是如此 图 1。 这里所说的地震地质灾害形成模式是指处于 () 同时 ,映秀 —北川断裂和灌县 都江堰—江油 同一个斜坡上阶梯状多级滑动的群发性滑坡的形 断裂的上盘效应非常显著 ,上述断裂控制了地震动 成模式 ,是对此种滑坡的空间分布规律 、形成的地 峰值加速度等值线的分布 ,在其下盘地震动峰值加 貌条件 、触发因素 、斜坡与触发因素之间的相互作 速度迅速 衰减 , 而 上盘 衰 减相 对较 慢 。与此 相对 用过程和滑坡形成过程的高度概括 。即处于高山 () 应 ,上盘地震地质灾害较发育 图 1。 峡谷地区的斜坡 ,从下到上地形往往起伏较大 ,而 山脊及坡肩部位对地震波具更明显的放大作用 ,这 61 3 地形地貌的影响 龙门山造山带位于中国大陆地形的第一个台 些部位的地面震动较其上下要强烈得多 ,因此往往 阶 ,地处高山峡谷地区 ,地形起伏大 ,切割深 ,从四 率先失稳破坏 ,从上到下形成阶梯状多级滑动的滑 () 川盆地 海拔 400 m向西 ,在 50,60 k m 的范围内 坡群 ,这种现象在 国 内外 高山 峡谷 地 区的 地震 崩 相对高差达 2 500 , 3 000 m , 是中国大陆地形相 塌 、滑坡中屡见不鲜 ,具更普遍规律 ;而这里所说的 对高差最大的地区之一 。高山峡谷地形为崩塌 、滑 运动模式是指高速远程崩塌和滑坡的运动模式 ,不 坡 、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重力条件 。同时 , 是指低速 、小位移崩塌和滑坡的运动模式 。对于高 地震灾区斜坡破坏的一个最秕出的特点是 ,不论崩 速远程崩塌和滑坡而言 ,崩塌 、滑坡形成以后 ,在向 坡下运动过程中 ,由于其运动轨迹 、沟道环境条件 、 塌 ,还是滑坡 ,发生部位一般都位于山脊附近或山 坡的坡肩 ,这与山脊处和坡肩对地震波的放大作用 横宽 、厚度 、速度 、温度 、压力的改变而造成其物质 [ 13217 ] 直接相关。此外 ,三面凌空的地形 、孤立的山 组成 、结构和运动形式发生明显的变化 ,即由一种 包也是斜坡破坏的易发部位 。 运动方式逐渐转化为另一种运动方式 ,例如 : 崩塌 转化为碎屑流 、泥石流 ,滑坡转化为碎屑流 、泥石流 61 4 岩性的影响 等 。实质上是地质灾害链的运动模式 。 在地震灾区 ,地层岩性对地震崩塌和滑坡的影 响也非常显著 。在花岗岩分布区 ,地质灾害主要以 对此次 8 级强震触发的大量崩塌 、滑坡的基本崩塌为主 ,滑坡较少 。但是 ,在砂岩与页岩 、板岩 、 特征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 ,斜坡失稳破坏的起始部 ( 片岩及红层分布区 ,则以滑坡为主 ,崩塌相对较少 。 位大部 分 位 于 孤 立 的 山 包 、山 梁 的 端 部 三 面 临 ) 空、山脊两侧和坡肩 。这与英国诺森伯兰郡 、美国 61 5 地质构造的影响 地震极重灾区主要位于龙门山造山带 ,岩层产 加利福尼亚 、巴布亚新几内亚 、2005 年巴基斯坦喜 状较陡 ,不利于大型滑坡的发生 ,所以 ,最常见的地 马拉雅山及中国台湾省的吉吉地区震中地区的崩 [ 13215 ] 质灾害类型是崩塌 。同时 ,崩塌体和滑坡体严格受 塌和滑坡的分布特征相似。同时 ,许多堵江滑 坡位于河流的拐弯处的侵蚀岸 ,此种地形可能对地 到结构面的控制 。例如 ,肖家桥滑坡边界严格受层 面 、断层面 、节理面和劈理化带控制 ;武都县三家地 震波也具更放大作用 ,更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红层滑坡层面即为滑面 。 野外调查的结果表明 ,地震滑坡的滑面大多位 于残坡积层与基岩之间的界面 、强风化层与弱风化 61 6 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 在公路 、水电站 、铁路 、房屋的修建过程中 ,形 层之间的界面 、岩体内的软弱结构面附近 ,这与发 成了许多 人工 高 边坡 , 留 下许 多隐 患 。地震 重灾 震断裂活动引起的山体位移导致上述结构面上下 出现差异变形 ,同时 ,地震波在上述结构面附近产 区 ,更不少地震边坡问题就发生在人工边坡上 ,即 人类工程活动加重了地震地质灾害的发生 。 生放大作用进而导致其上下也出现差异变形直接 相关 。尤其是在残坡积层较厚和地层产状帄缓的 主要是通过地震波在上述部位的干涉和衍射产生 [ 13 ,16217 ] 。所以 ,上述部位也是崩塌和滑坡发生的 的斜坡上 ,往往形成阶梯状多级滑动的滑坡群 ,在此 最常见部位 。在此次强烈地震的极震区 ,垂向地震 次大地震的强震 区这 种 现象 比较 普 遍 , 规律 性明 () 动峰值加速度非常高 图 4,它抵消部分重力加速 显 。在现场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的基础之上 ,首次 提出了高山峡谷地区单一斜坡上阶梯状群发性地 度的影响 ,对于高速滑坡的启程加速作用也不容忽 [ 4 ] 视 ,这方面的影响已引起学者的重视。紫坪铺水震滑坡的形成模式 :强烈地震往往引起剧烈的地面 震动 ,而高陡的山脊及其两侧的坡肩部位对地震波电站大坝高约 130 m ,安装在坝顶的强震仪记录到 [ 4 ] 具更明显的放大作用 。因此 ,上述部位往往是地震 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达到 2 g。据强震动地 震 滑坡的高易发地段 ,当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超过不稳 台网监测资料 ,北川县城附近的东西向水帄地震动定性斜坡的临界峰值加速度时 ,斜坡失稳破坏形成 2 ) ( () 峰值加速度约为 470 Gal c m/ s图 2,根据当地 一系列的群发性滑坡 ,从上到下往往形成阶梯状多 的地形条件和滑坡更抛射现象估计唐家山滑坡源 级滑动的滑坡群 ,此种模式适用于残坡积层 、风化 ( 层地震 滑 坡 和 主 滑 面 较 缓 的 地 震 基 岩 滑 坡 图 区 、陈家坝及太洪村滑坡源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 12。安县大光包滑坡 、北川县陈家坝滑坡 、北川县 均超过 1 g 。由此可见 ,在这样高强度的地震力作 太洪村滑坡 、帄武县大嘴山滑坡 、青川县东河口滑 用下 ,本来不太稳定的斜坡难免要失稳破坏 。 坡和青川县蒿溪乡袁家湾残坡积层滑坡均属于此 研究结果表明 ,强烈的地震动对滑坡形成的影种形成模式 。另外 ,当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较低或者 响 , 主要是通过坡体波动振荡来产生 。坡体波动 斜坡的稳定性较高 ,可能出现此种模式的特例 ,即 只在山脊附近或孤立的山包顶部才会出现崩塌或 振荡在斜坡岩土体变形破坏过程中产生 3 种效应 : () 滑坡 图 12。 () 1累进破坏效应 ,是指在某一强度地震动作用下 , 地震触发的崩滑流运动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 作用一次岩土体并不破坏 , 但这一强度的地震动 () 种 :崩塌 —顺坡滚动 逐步碎裂—转化为碎屑流后 ( ) 反复作用多次后却引起了岩土体的破坏 ; 2启动 继续沿山坡滑动 、滚动 —堆积 ,此种模式较常见 ;滑 效应 ,是指坡 体 波 动 振 荡 的 启 动 效 应 , 就 是 使 滑 塌 、滑 坡 —碎 屑 流 —堆 积 ; 岩 土 体 抛 射 —凌 空 飞 ( ) 行 —撞,地面 滑坡体解体—铲动坡体上的岩土 体由静止状 态 变 成 运 动 状 态 的 力 学 过 程 , 此 过 体 —高速滑行 —碎屑流 —堆积 ;阶梯状滑坡群上部 程包含两个 方 面 , 一 是 坡 体 波 动 振 荡 的 减 阻 效 岩土体抛射 —下部坡肩部位的岩土体剪出滑移 — ( ) 应 , 二是坡体波 动 振 荡 的 移 动 效 应 ; 3 启 程 加 两个或两个以上滑坡体叠置 —复合滑坡体继续高 速效应 ,是 指 坡 体 波 动 振 荡 所 形 成 的 启 程 剧 发 速滑移 —堆积 。 速度的 大 小 与 地 面 最 大 水 帄 加 速 度 成 正 比 关 71 2 崩塌 、滑坡的破裂机制系 , 地面最 大 水 帄 加 速 度 越 大 , 启 程 剧 发 速 度 地震崩塌和滑坡的形成机制问题历来受到国 也就越高 , 越 易 引 起 大 型 高 速 滑 坡 。另 外 , 坡 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经过长期研究已经取得 体水帄波动振荡 所 产 生 的 启 程 剧 发 速 度 的 大 小 了许多很好的成果 。研究结果表明孤立的山包 、山 与坡体当时 的 稳 定 状 况 更 很 大 的 关 系 , 其 他 条 脊两侧和坡肩部位 ,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峰值速 件相同时 , 坡 体 越 接 近 于 极 限 帄 衡 状 态 所 产 生 度和同震位移具更明显的放大作用 ,这种放大作用 [ 1 821 9 ] 的启程剧发速度也越大 。 71 3 地震触发的高速远程滑坡的运动机制 高速远程滑坡的运动机制既是滑坡研究的难点 也是热点 ,对于滑坡体高速凌空飞行问题 ,比较合理 图 12 地震崩塌 、滑坡的形成模式 Fig. 12 Mo del of landslides and col lsapes t riggeredb y st ro ng eart hqua ke ( ) ()324 韩金良 ,吴树仁 ,何淑军 ,等/ 地学前缘 Ea rt h Science Fro ntier s2009 , 16 3 的解释是“机翼假说”。而对于此次地震触发的大量 镇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将是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 () 崩塌2碎屑流和滑坡2碎屑流高速远程运移的解释主 要4应加强地质灾害链的形成机理和致灾机理 包括以下几种 “: 无粘性颗粒流”、“碎屑流效应”、 研究 。此次大地震触发的大量崩塌 、滑坡及碎屑流 “机械流态化”、“圈闭空气导致流态化”、“气垫层”、 堵塞河谷和沟谷 ,形成 100 多个堰塞湖 ,地质灾害 [ 20 ] “饱水砂土液化”和“底部压力波机理”。上述理 的链生性十分秕出 。加强高山峡谷地区崩塌 —滑 ( ) 论和假说从不同的侧面解释了高速崩塌 、滑坡2碎屑 坡 —堰塞湖 —堰塞坝溃决 —泥石流 洪水地质灾 [ 21 ] 流可以远程流滑的机理 ,也与作者野外调查形成的 害链形成机理和致灾机理的研究迫在眉睫。 () 初步认识相一致 。同时 ,更两方面也应引起重视 ,一 5重要流域 地 质灾 害的 监测 预 警应 早日 进 方面是沟谷的几何形态对碎屑流向两侧扩散的限制 行 。2008 年 9 月 25 日北川县县城附近的泥石流 作用以及对碎屑流运移速度的影响值得研究 ;另一 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 ,应连 方面 ,除了碎屑流运移过程中的耗能作用外 ,碎屑流 续进行地质灾害监测和气象预警 。 与山体高速碰撞解体时的“结构能”释放对维持碎屑 81 2 关于抗震减灾的几点建议 () 流的滑行速度的作用与贡献也更待深入研究 。 1在西南三江地区应修建能抵御 8 级浅源强 烈地震的主干交通网 ,这次地震导致极震区交通全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 :受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的 部中断 , 影响了救援的顺利开展 , 应该吸取教训 。 限制 ,每一个大型高速滑坡2碎屑流都更其特殊的形 成机理和复杂的运动过程 ,不能一概而论 。 另外 ,在骨干交通线上 ,应按一定的距离储存救灾 设备 、粮食和药品 ,一旦出现类似此次汶川大地震 的情况 ,可以迅速分区 、分段展开救援及打通交通 8 问题与讨论 线的工作 。 () 2及时开展救灾设备的研制和生产 : 在硬件 81 1 值得重视的几个科学问题 () 1重灾区各种典型地质灾害的破坏过程 、运动 方面 ,适合在高山峡谷地区飞行的大型运输机 、大 过程与当地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地震持续时间 、斜 型直升机 、无人驾驶航空摄影设备及航拍所用的飞 坡结构类型 、地形地貌 、岩土体力学性质和水文地质 机 、大型挖掘机 、吊车 、野战医院设施 、高性能计算 条件的关系问题应当得到重视 。建议结合当地强震 机 、高分辨率长寿命的遥感卫星等等需要加紧研制 动台网的记录资料 ,进行反演分析 ,并建立经验公 和生产 ;在软件方面 ,应尽快开展高山峡谷地区地 式 ,以便为相似地区相同震级地震地质灾害的预测 质灾害灾情快速评估系统软件的研发 。 () 预报提供可靠的依据 。 3人才培养 ,应加紧培养一大批专业的地质 () 2高速远程崩塌 、滑坡2碎屑流地质灾害风险 灾害评估 、救灾方面的人才 。 () 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值得深入探讨 。此次大地震触发 4防灾和救灾知识的普及 :通过多种手段 ,系了一系列的崩塌 、滑坡2碎屑流 ,这些灾害体不仅具 统开展各种自然灾害防灾和救灾知识培训 ,增强全 更高速远程的特点 ,而且其运动轨迹复杂多变 ,更的 民地质灾害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 。 () 经过多次改道并发生多次仰冲 乃至 解体 , 沿 途许 5汶川大地震后 ,中国大陆已进入又一个地 多民房被 掩 埋 , 导 致 多 处 多 人 伤 亡 , 以 往 的 灾 害 震活跃期 ,应当及时做好应对“2,3 个 7 级以上强 评价中没 更 遇 到 过 的 情 况 , 需 要 深 入 研 究 , 以 便 烈地震异地同时发生”的抗震 救灾 局 面的 准备 工 为高山峡 谷 地 区 高 速 远 程 灾 害 体 的 防 灾 减 灾 提 作 ,尤其要做好人员 、技术和设备的储备工作 。供理论依据 。 () 3生命线工程场地 、重大工程场地 、高山峡谷 9 结语 地区小城镇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问题应当抓 通过对现场调查资料的汇总分析和室内综合 紧实施 。此次强烈地震在汶川县县城 、北川县县城 、 青川县县城及文县县城周围触发了一系列的崩塌和 研究 ,本文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 () 滑坡 ,在北川县城崩塌和滑坡导致 2 000 多人死亡 , 1在极震区强烈地震触发的崩塌 、滑坡及碎上述县城面临地质灾害的严重威胁 。而在既是高山 屑流具更分布范围广 、数量多 、种类齐全 、密度高 、 强度大 、破坏力强 、致灾严重和潜在威胁大的特征 。 峡谷又是强烈地震高发区的地区 ,如何开展重要城 ( ) () a nd Engi neeri ng Geolo gy , 2008 , 35 4: I2V i n Chi nese. 同时 ,许多大型崩塌和滑坡还具更规模大 、落差大 、 [ 3 ] Wang Z H , Zho u Y J , Xu B , et al . Preli mi na r y re mo t e 高速远程 、大动能 、高流动性和运动轨迹复杂多变 sen si ng i nve stigatio n of da mage ca u sed by t he“51 12”Wen2 等显著的特点 。 chua n st ro ng ea rt hqua ke a s well a s seco nda r y haza r ds at t he () 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沿断裂带 、交通线和河qua ke cent er —Yi ngxi u to wn [ J ] . Remot e Sen si ng fo r L a nd ( ) () 谷展布 。& Reso urce s , 2008 , 16 4: 124 i n Chi ne se. Yi n Y P . Re sea rche s o n t he geo2haza r ds t riggered by Wen2 () [ 4 ] 3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受活动断裂 、地震动峰 chua n ear t hqua ke , Sichua n [ J ] . J o ur nal of Engi neeri ng Ge2 值加速度 、岩性 、斜坡结构 、地形地貌的影响 ,其中 ( ) () olo gy , 2008 , 16 4: 4332444 i n Chi ne se.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形是决定因素 。地震次生Do ng L Q . Emer gency re mo t e sen si ng i nvestigatio n of ba r2 [ 5 ] 地质灾害是内动力地质作用与外动力地质作用耦 rier la ke s at t he qua ke cent er are ca u sed by “51 12 ”Wen2 合的结果 。 chua n st ro ng ea rt hqua ke [ J ] . Re mo t e Sensi ng fo r L a nd & ( ) () Re so urce s , 2008 , 15 3: 61263 i n Chi ne se. () 4地震崩塌 、滑坡的破裂源主要位于河流拐 Chen X Q , Cui P , Cheng Z L , et al . Emer gency ri sk a s2 () 弯处 侵蚀岸山凹处 、山脊及其两侧和坡肩部位 ,[ 6 ] se ssment of da mmed la ke s by t he Wenchua n ea rt hqua ke o n 与上述部位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放大作用直接 ( ) May 12 , 2008 [ J ] . Ea rt h Science Fro ntier s , 2008 , 15 4: 相关 。 () 2442249 i n Chi nese. () 5许多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具更较高的初速He H L , Zha ng Z M , Wa ng S Y , et al . Rup t ure of t he M s [ 7 ] 度 、落差较大 ,在运移过程中快速解体分化 ,逐渐演 81 0 Wenchuan ea rt hqua ke [ J ] . Sei smolo gy a nd Geolo gy , ( ) () 2008 , 30 2: 3592361 i n Chi ne se. 变为碎屑流 ,堆积体堵塞河谷 、沟谷 ,形成大量的堰 Zha ng P Z , Xu X W , Wen X Z , et al . Slip rat e s a nd recur2 塞湖 。地质 灾害 的链 生 性较 秕出 , 形 成 典型 的地[ 8 ] rence i nt er val s of t he Lo ngmen Shan active f a ult zo ne , a nd 震 —崩塌与滑坡 —碎屑流 —堰塞湖 —泥石流地质 t ecto nic i mplicatio n s fo r t he mecha ni sm of t he May 12 Wen2 灾害链 。 chua n ea rt hqua ke , 2008 , Sichua n , Chi na [J ] . Chi ne se J o ur2 () 6许多大型高速崩塌 、滑坡具更复杂的形成 ( ) () nal of Geop hysics , 2008 , 51 4: 106621073 i n Chi ne se. 机制和运动模式 。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之上 ,首次提 Ma B Q , Zhang S M , Tian Q J , et al . The surf ace r up t ure [ 9 ] ( ) of Wenchua n ea rt hqua ke M 81 0[J ] . Q uat er na r y Science ,s 出了高山峡谷地区单一斜坡上群发性地震滑坡的 形成模式 :强烈地震往往引起剧烈的地面震动 ,而 ( ) () 2008 , 28 4: 5132520 i n Chi ne se. 高陡的山脊及其坡肩部位对地震波具更明显的放 Mo nito ri ng a nd Predictio n Dep a rt ment , Chi ne se Ea rt hqua ke [ 10 ] 大作用 ,因此 ,上述部位往往是地震滑坡的高易发 A dmi ni st ratio n . The Reco r d of U nrevi sed Pea k Gro und Ac2 地段 ,当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超过不稳定性斜坡的临 celeratio n of Wenchua n Ea rt hqua ke wit h a Mo ment Magni2 界峰值加速度时 ,斜坡失稳破坏形成一系列的群发 (t ude of 81 0 [ M ] . Beiji ng : Sei smolo gical Pre ss , 2008 i n Chi2 性滑坡 ,从上到下往往形成阶梯状多级滑动的滑坡 ) ne se. 群 ,此种模式适用于残坡积层 、风化层地震滑坡和 Yang Z E , Deng Z H , Ma W T , et al . So me de st r uctio n [ 11 ] 主滑面较缓的地震基岩滑坡 。 a nd it s sei smic i nt en sit y i n meizo sei smal regio n of Wenchua n ea rt hqua ke wit h magnit ude 8 , Sichua n , Chi na [J ] . Sei smol2 在野外调查期间得到宝鸡市国 、宝鸡县土局国土局 、文 ( ) () o gy a nd Geolo gy , 2008 , 30 2: 3492354 i n Chi nese. 县国土局 、陇南市国土局和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的工 作人员 J i bso n R W , Ha rp E L , Willia n S , et al . L a r ge rock ava2 的大力支持,在此 表示感谢! 审 稿人认真审阅了稿,并提件 [ 12 ] M 71 9 Denali la nche s t riggered by t he Fa ul t , Ala ska , s 出了一些建设性的修改意,在见此表示 深深的谢意! ea rt hqua ke of 3 No ve mber 2002 [ J ] . Engi neeri ng Geolo gy , ( ) 2006 83: 1442160 . [ 13 ] Meunier P , Ho vi us N , Hai ne s J A . Topo grap hic sit e eff ect s Ref erences : a nd t he locatio n of ea rt hqua ke i nduced la ndslide s[J ] . Ea rt h a nd Pla net ar y Science L et t er s , 2008 , 275 : 2212232 . [ 14 ] Owena L A , Ka mp U , Khat t a k G A , et al . L a ndslide s t rig2 [ 1 ] Wu S R , Shi J S , Yao X , et al . A nal ysi s a nd eval uatio n of gered by t he 8 Octo ber 2005 Ka sh mi r eart hqua ke [ J ] . Geo2 geo haza r d i nt ensit y of t he Wenchua n ea rt hqua ke , Sichua n ( ) mo rp holo gy , 2008 , 94 : 129 . [J ] . Geolo gical Bulleti n of Chi na , 2008 , 27 11 : 17532 () [ 15 ] Dunni ng S A , Mit chell W A , Ro sser N J , et al . The Hat ti2 1763 i n Chi ne se. [ 2 ] Li n L J , Fang C , Li X J , et al . Pri mar y anal ysi s of geolo gic a n Bala rock avala nche a nd a ssociat ed la ndslide s t ri ggered by haza r ds i n Wenchua n ea rt hqua ke area [ J ] . Hydro geolo gy t he Ka sh mi r Eart hqua ke of 8 Octo ber 2005 [J ] . Engi neeri ng ( ) ()326 韩金良 ,吴树仁 ,何淑军 ,等/ 地学前缘 Ea rt h Science Fro ntier s2009 , 16 3 ( ) Geolo gy , 2007 93: 1302144 . 镇地震灾情及次生地质灾害遥感初步调查[J ] . 国土资源遥 ( ) 感 , 2008 , 16 4: 124 . Bo ur dea ua C , Havenit h H B . Sit e eff ect s mo delli ng applied [ 16 ] 殷跃帄. 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 J ] . 工程地质学报 , ( to t he slop e aff ect ed by t he Suu sa myr ea rt hqua ke Kyr gy2 [ 4 ] ( ) 2008 , 16 4: 4332444 . ) ( ) zst a n , 1992[ J ] . Engi neeri ng Geolo gy , 2008 97 : 1262 童立强. “51 12”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地震堰塞湖应急遥感 145 . [ 5 ] ( ) 调查[ J ] . 国土资源遥感 , 2008 , 15 3: 61263 . Xu G X , Yao J K , Gao Z N , et al . L a r ge2scale sha ki ng t a2 [ 17 ] 陈晓清 , 崔鹏 , 程尊兰 , 等. 51 12 汶川地震堰塞湖危险性应 ( ) 急评估[J ] . 地学前缘 , 2008 , 15 4: 2442249 . ble mo del t e st st udy o n dyna mic charact eri stics a nd dyna mic [ 6 ] 何宏林 , 孙昭民 , 王世元 , 等. 汶川 M 81 0 地震地表破裂 s re spo n se s of slop e [J ] . Chi ne se J o ur nal of Rocks Mecha nics ( ) 带[J ] . 地震地质 , 2008 , 30 2: 3592361 . ( ) () and Engi neeri ng , 2008 , 27 3: 6242632 i n Chi ne se. [ 7 ] 张培震 , 徐锡伟 , 闻学泽 , 等. 2008 年汶川 8 级地震发震断 Mao Y L , Hu G T , Mao X H , et al . Mechani sm of set2o ut [ 18 ] 裂的滑动速率 、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 [ J ] . 地球物理学报 , [ 8 ] violent2sli de of slop e ma ss duri ng ea rt hqua ke a nd it s si mula2 ( ) 2008 , 51 4: 106621073 . tio n by usi ng di scret e ele ment met ho d [ J ] . J o ur nal of Engi2 马保起 , 张世民 , 田勤俭 , 等. 汶川 81 0 级地震地表破裂带 ( ) () neeri ng Geolo gy , 2001 , 9 1: 74280 i n Chi ne se. ( ) [J ] . 第四纪研究 , 2008 , 28 4: 5132520 . 中国地震局灾害 防御司. 汶川 81 0 级地震未校正加速度记 录[ M ] . 北京 : [ 19 ] [ 9 ] Ya n E C , Li u H C , Ta ng H M , et al . Exp eri ment al st udy 地震出版社 , 2008 . o n t he dyna mic p ropertie s of soil i n slide zo ne of la ndslide 杨主恩 , 邓志辉 , 马文涛 , 等. 汶川 8 级强震极震区破坏情 ( ) [ 10 ] [J ] . J o ur nal of Engi neeri ng Geolo gy , 2003 , 11 3 : 3182 ( ) 况与烈度[J ] . 地震地质 , 2008 , 30 2: 3492354 . () 322 i n Chi ne se. 徐光兴 , 姚令侃 , 高召宁 , 等. 边坡动力特性与动力响应的 [ 20 ] [ 11 ] Cheng Q G , Zhang Z Y , Hua ng R Q . St udy o n dyna mics of 大型振 动 台 模 型 试 验 研 究 [ J ] . 岩 石 力 学 与 工 程 学 报 , rock avala nche s : St at e of t he a rt repo rt [ J ] . J o ur nal of ( ) 2008 , 27 3: 6242632 . 毛彦龙 , 胡广韬 , 毛新虎 , 等. 地震滑坡启程剧动的机理研 ( ) () [ 17 ] Mo unt ai n Science , 2007 , 25 1: 72284 i n Chi ne se. ( ) 究及离散元模拟[J ] . 工程地质学报 , 2001 , 9 1: 74280 . 晏[ 21 ] Han J L , Wu S R , Wa ng H B . Preli mi nar y st udy o n geo2 鄂川 , 刘汉超 , 唐辉明. 滑带土动力学性质试验研究[J ] . 工lo gical haza r d chai n s[J ] . Ea rt h Science Fro ntier s , 2007 , 14 ( ) 程地质学报 , 2003 , 11 3: 3182322 . ( ) () [ 18 ] 6: 11223 i n Chi ne se. 程谦恭 , 张倬元 , 黄润秓. 高速远程崩滑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 ) 及发展趋势[J ] . 山地学报 , 2007 , 25 1: 72284 . 韩 金 良 , 吴 树 仁 , 汪 华 斌. 地 质 灾 害 链 [ J ] . 地 学 前 缘 , [ 19 ] 参考文献 : ( ) 2007 , 14 6: 11223 . 吴树仁 , 石菊松 , 姚鑫 , 等. 四川汶川大地震地质灾害活动 [ 1 ] [ 20 ] ( ) 强度分析评价[J ] . 地质通报 , 2008 , 27 11: 175321763 . 林 良俊 , 方成 , 李小杰 , 等. 51 12 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情 况[ 2 ] [ 21 ] ( ) 初步分析[ J ]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 2008 , 35 4: I2V . 王治 华 , 周英杰 , 徐斌 , 等. “51 12”汶川大地震震中区映秀 [ 3 ]
本文档为【5_12汶川8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浅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8082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52KB
软件:Word
页数:45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02
浏览量: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