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文档南铁院苏州校区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业剖析”指南

工作文档南铁院苏州校区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业剖析”指南

举报
开通vip

工作文档南铁院苏州校区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业剖析”指南工作文档南铁院苏州校区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业剖析”指南 南铁院苏州校区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业剖析”项目指南 专业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学校为社会服务的结合点。专业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石,更是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关键,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标志。专业剖析就是对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的实际状况与现实水平进行深入客观的分析解剖。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专业开展深入全面的剖析,其目的是为整个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

工作文档南铁院苏州校区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业剖析”指南
工作文档南铁院苏州校区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业剖析”指南 南铁院苏州校区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业剖析”项目指南 专业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学校为社会服务的结合点。专业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石,更是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关键,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标志。专业剖析就是对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的实际状况与现实水平进行深入客观的分析解剖。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专业开展深入全面的剖析,其目的是为整个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提供依据,科学准确地评价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为了帮助各专业做好“专业剖析”的各项准备工作,在评估办第5指标项目组收集、学习、研究相关文件和兄弟院校经验的基础上,特提出本工作指南,供参考。 第一部分 “专业剖析”概述 一、“专业剖析”的目的和作用 1.目的 专业剖析表面看起来是评估专业,实际上是通过剖析一个点展现一个系部、一个学校的全部情况,起到以点观面的作用,通过专业剖析,基本上可以全方位地反映出系部及学校工作的全部。因此,通过全方位的专业剖析,可以检验高职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教学规律在人才培养中的运用情况,促进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 专家评估时进行专业剖析,目的在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增加对学校人才培养水平考察的纵深度和可信度,以点带面,从而为在整个面上的办学水平作出更加科学准确的判断提供有说服力的支撑。为专家确定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提供依据,并为学校今后的建设与改革指明方向。从而充分发挥评估的鉴定作用、诊断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 2.作用 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自评过程中,对每一个专业进行全面认真的自我剖析,必然对规范办学行为,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切实体现 “以评促建”的作用。有利于进一步理清专业建设思路,明确专业改革与建设的目标,寻求专业改革和建设的依据,凸显专业建设的内容,引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为评估时专业剖析做好准备,为学校顺利通过评估提供保证。全方位的开展专业剖析,是促进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措施。 二、“专业剖析”的方式和步骤 总体上应该按照省评估文件要求执行,在我省有关文件没有出台之前,参考其他省份的做法,其方法和步骤如下: 1.专业剖析的方式 根据专家组分工,由4位评估专家组成“专业剖析小组”,负责对被评学校的1-2个“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和1-2“一般专业”进行剖析。(按江苏的06方案,要求剖析6个专业)。剖析专业一般提前一个 晚上,由专家组和学校共同确定,其中学校可推荐1-2个最能体现学校建设理念、建设思路、建设水平的主要专业、特色专业或重点专业,进行重点剖析。剖析的主要方式是:听专业带头人汇报(不超过20分钟);专家提问和答辩;召开专业教师和学生座谈会;根据需要查阅相关资料、听课、说课、访谈等;查看实训条件;专家填写专业剖析情况汇总表。 2.专业剖析的具体步骤 (1)听取汇报。专家出席专业剖析汇报会,听取专业负责人关于专业剖析的自评汇报(不超过20分钟)。要求本专业教师全体参加,相关专业教师根据需要参加。本专业教学团队的骨干教师参与答辩。 (2)查阅专业剖析材料。包括自评汇报、自评报告、分项自评材料和专业特色材料;查阅专业的教学档案资料(详见材料目录和要求)。针对剖析指标和关键要素,若遇到不清楚或信息量不够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可查阅或索要相关信息的原材料。 (3)问卷调查(根据需要)。对剖析专业学生、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剖析专业的专业带头人进行产学研合作问卷调查及专业基本情况问卷调查。 (4)重点考察剖析专业的校内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可在考察学校教学设施时进行)。其中包括实验室、校内实训室的设备清单、开设的实验实训项目、管理规章制度、实验实训任务书和指导书、学生的实验实训记录及成果等。 (5)走访企业。就近考察1-2个校外实习基地,同时要查阅有关校外实习基地的全部档案材料,包括校外实习基地的协议书、校企合作教育的实施小组组成人员名单、校企合作教育年度实施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及计划执行情况的原始记录(学生的实习内容、时间安排、指导教师及技术人员、实习成绩考核及评语)。 6)听课和说课。重点选择剖析专业的课程(含实验、实训课)开展听课和说课。被听课或说课的( 任课教师应带好教学大纲(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教材、授课计划、教案和讲稿以及有关教具。实验、实训课教师除带好上述有关教学文件外,还需准备实验、实训任务书、指导书及成果考核标准。说课的还需准备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考核大纲和课程实施中形成的学生作业样本、考核试卷、成绩记录表等。 (7)召开座谈会和深度访谈。分别召开剖析专业的学生和教师座谈会,同时对部分学生、教师进行个别访谈。其目的是通过座谈会和深度访谈,了解学生和教师对本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评价,了解学生和教师对专业优势、经验、特色的认识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建议;专家在专业剖析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问题向学生、教师询问,以便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8)形成剖析意见。专业剖析专家小组讨论并形成专业剖析结果,填写《专业剖析情况汇报表》。 三、“专业剖析”的指标体系(以广东方案为样本) 剖析指标 关键剖析要素 1.1专业设置与定位 1.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 1.2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 1.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教学基本条件 2.1教学团队结构 2.2教学团队素质与水平 2.3教学团队建设 2.4实践教学条件 2.5经费投入 2.6教材与图书资料 3.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3.2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3.3实践教学 3.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 3.4教研教改成果 3.5产学研结合 3.6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 4.1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 4.2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 4.人才培养质量 4.3学生满意度 4.4毕业生就业与社会声誉 5.专业特色或创新 第二部分 “专业剖析”指标内涵说明(仅供参考) 一、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 1-1专业设置与定位:专业名称规范、科学;专业设置的针对性、灵活性、适应性;合作企业或社会用人单位参与专业建设。 内涵要求: (1)专业名称与《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相符合,专业内涵与外延要科学、清晰,专业口径要宽窄有度。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职业发展趋势和岗位拓展。 (2)设置专业时,应就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人才需求情况,结合学生就业就学的需要,认真开展市场调研,统筹考虑生源市场、就业市场和自身办学条件,实现适应市场需要与确保办学质量的有机统一。并切实落实合作企业参与开发和论证。 (3)专业设置应以职业岗位、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为依据,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既可针对一个行业岗位,也可针对一组技术要求相近的岗位群来设置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专业。要坚持岗位针对性与社会适应性的有机统一,为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可适当拓宽专业口径,或以宽口径专业为平台设置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或采用大专业加高年级定向(订单)培养的方式来设置专业。 (4)根据科技发展走向与职业岗位变化趋势,及时对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积极寻找现有专业的新生长点,使专业体系具有对职业变化随时作出反应的机制,使专业的整体稳定性与适度灵活性相统一,专业开发的超前性与可行性相统一。坚持每年进行区域和行业专门人才需求和预期岗位要求的调查分析,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实事求是地调整专业方向或动态优化专业内涵。 支撑材料: (1)高职专业目录 (2)本专业(专业方向)班级一览表(含专业名称或方向、学制、班级名称、学生数等)(表1) (3)本专业开办论证材料:包括人才需求调查和分析、人才培养方案、行业、企业专家论证材料、开办申请材料等 (4)省教育厅同意本专业设置的批文(复印件)(校区办公室统一提供) (5)本专业每年的人才需求调查和分析、专业调研或毕业生跟踪调查及其分析报告、活动记录、图片资料等(突出为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至少包括08、09二年) (6)本专业名称、培养方向、培养目标调整优化的说明及其论证材料(必须包括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论证) (7)本专业订单或定向培养协议(原始材料) (8)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名单及其 工作计划 幼儿园家访工作计划关于小学学校工作计划班级工作计划中职财务部门工作计划下载关于学校后勤工作计划 、总结、活动记录 (9)其他可以作支撑的材料 1-2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专业建设规划符合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具体,措施得力;能辐射带动相关专业发展。 内涵要求: (1)专业建设规划符合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具体,措施得力。合作企业或社会用人单位参与专业建设。应具有校区和系二级规划,专业建设规划着重明确“建设背景、建设基础、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措施”,注重宏观层面的把握。 专业建设实施方案是各专业对本系专业建设规划的细化、落实方案,包括“建设任务、建设基础、建设项目、建设措施”,关键在于细化和具体化,重点做到“项目内容、承担人员、完成时间、管理措施”四落实。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应有合作企业参与制定和论证。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 (2)规划和方案中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要体现当前高职教育的先进理念,改革思路清晰准确,采用高职高专创新的办学模式。要体现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培育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以质量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等方面的要求。 (3)专业建设目标明确、具体、可行,包括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的内容、建设水平以及特色培育。要结合实际体现“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省级实训基地”、“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等相关要求。 (4)重点建设专业要体现出辐射带动相关专业发展的作用,形成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专业群内实现“课程教学、实训体系、教学团队”的平台构筑和共享使用。并结合区域内产业结构的特点,积极建设与当地产业尤其是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特色优势专业。 (5)每学期系教学工作计划、总结和专业负责人(专业主任)的计划、总结能体现出专业建设规划 和建设方案的落实情况和进展情况。 支撑材料: (1)校区专业建设规划(教务部提供) (2)系专业建设规划及相关论证材料 (3)本专业建设方案及其论证材料(必须包括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论证) (4)专业建设项目认定书、责任状 (5)系每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总结 (6)每学期专业主任工作计划、总结 (7)教研室会议、专业建设研讨活动、工作研究等记录或资料 (8)有关专业建设项目的工作计划、方案、安排、总结等原始材料 (9)其他可以作支撑的材料 1-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合理;把工学结合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充分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 内涵要求: (1)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合理 培养目标符合时代要求,培养规格定位准确,明确具体,不宜过高、过宽、过泛;符合“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培育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明确对毕业生取得“多证书”的要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及业务范围的文字表述要准确。(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专门人才) 依据专业调研结果,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结构分别用文字清晰明确表述,并与培养目标的定位相一致;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职业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等特点。 (2)人才培养方案规范科学,贯彻校企合作 方案制定是否有相关行业、企业参与,社会调研和论证是否充分,审批程序是否严密;方案设计是否体现了高职人才培养的6条基本特征(详见教高[2000]2号文附件第二条);是否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要求;是否体现(落实)了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或订单式培养;是否体现(落实)了“双证制”人才培养制度,体现职业标准的引入,明确职业资格名称和等级以及获取要求(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90%以上) 教学计划的总体结构优化情况,教学进程安排是否合理,总学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是否合理,计划的可操作性,是否实施了学分制、弹性学制,课程的可选性如何等。应明确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要有单列的实践教学计划与技能训练目标、就业面向等内容;要对课程的结构、比例权重、内容衔接等作出明确的表述;教学计划中的学时分配要符合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其中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 (3)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创新、特色鲜明 把工学结合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充分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 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重视工学结合在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的体现和组织。有符合专业特点、明确有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 支撑材料: (1)校区关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文件和规定 (2)本专业各年级人才培养方案 (3)本专业各年级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材料,包括建立在职业(岗位)分析、工作分析基础上的培养规格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要求的分析论证;建立在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的行动领域构建和学习领域转化的分析论证;对教学计划结构内容、课程体系的分析论证;对方案实施的可行性、操作性的分析论证。(必须包括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论证)对职业标准融入的对照说明等 (4)本专业各年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执行的审批文件 (5)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执行情况说明、总结或评价报告 (6)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的说明及其调研、论证、审批材料(必须包括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论证) (7)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研讨和工作材料,包括课题或研究成果等 (8)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特色的说明及其佐证材料 (9)其他可以作支撑的材料 二、教学基本条件 2-1教学团队结构: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专任教师队伍数量足够、结构合理;聘请了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内涵要求: (1)每个专业至少要培养和引进1—2名专业带头人,培养4—6名骨干教师,聘请4—6名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其中专兼比至少1:0.5)。其中至少配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2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本专业的“双师型”专任教师2人;每门主要专业技能课程至少配备相关专业中级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2人。青年教师(指40周岁以下的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达35%;高级职称比例达30%以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70%以上。 (2)专业带头人应该是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副教授以上职称、所学专业对口,担任该专业2门以上主干课程教学的双师型教师,能站在本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前沿,熟悉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把握专业技术改革方向,具有企业技术服务或技术研发经历。 (3)骨干教师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学位的中级职称,能够根据行业企业岗位群需要开发课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6)选聘精通行业企业一线工作并具有专业理论基础的业务骨干(工程师等中级以上职称)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技师以上)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按每学年160课时折算1名) 支撑材料: (1)本专业教学团队情况说明(从总体结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等4个方面对照内涵要求加以详细说明) (3)本专业教学团队基本情况一览表(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学位、专业、职称、专兼、所任课程、双师素质、备注(标明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从08-09-1学期开始,以学期为单位)(表2) (4)本专业教学团队教学能力情况一览表(包括姓名、专兼、双师素质、论文、课题、企业经历、技术开发、课程开发等)(从08-09-1学期开始,以学期为单位)(表3) (5)本专业教学团队任课情况一览表(包括姓名、职称、双师素质、专兼、课程名称、类型(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训课)、班级、课时等)(从08-09-1学期开始,以学期为单位)(表4) (6)本专业教学团队专任教师学历、学位、职称情况一览表(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最高学历、最高学位、所学专业、毕业学校、毕业时间、职称、取得时间)(表5)及学历、学位、职称复印件 (7)本专业教学团队兼任教师情况一览表(包括姓名、出生年月、工作单位、工作职务、最高学历、最高学位、所学专业、毕业学校、毕业时间、职称及取得时间、技术等级及取得时间、类型(标注兼课、兼职)(表6)及工作单位、职务、学历、学位、职称、技术等级复印件 (8)其他可以作支撑的材料 2-2教学团队素质与水平:专任教师技能水平提高及具有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专职实训指导教师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和企业工作经历。 内涵要求: (1)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2)重视实验技术人员和实习指导人员的选配和培训,努力培养一批具有技师和高级技师级别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3)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内兼课人员:第一,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具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并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第二,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第三,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支撑材料: (1)本专业教学团队专任教师双师情况一览表(包括姓名、职称、双师类型、取得时间、主要任课类型)(表7)及有关“双师”材料复印件 (2)本专业教学团队中来自企业的专任教师情况介绍(包括基本情况、企业工作经历、技术业务水平等) (3)校区有关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的活动安排及本专业实施的具体材料(包括07-09年3年) (4)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和实习指导人员情况介绍(包括基本情况、任课情况、技术业务水平、培训进修情况等) (5)其他可以作支撑的材料 2-3教学团队建设:“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提高专任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与实践教学能力的政策、措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和措施。 内涵要求: (1)注重教学团队建设,开展状况分析,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和教学改革要求,制定详细的“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个人发展规划。 (2)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建设,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要更新教师的课程观,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水平;要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基于企业工作任务的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设计能力,使骨干教师掌握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技术。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注重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教师培训,实行“访问工程师”和出国进修制度,教师通过挂职、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深入到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一线,系统掌握业务技术流程,强化实践技能。 (4)注重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做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开展教学业务培训,加强日常管理,形成一支符合任教条件、数量稳定,生产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注重研究教学,教学效果好的兼职教师团队。 支撑材料: (1)校区、系部师资状况分析和建设规划(含兼职教师) (2)本专业师资建设实施方案(含兼职教师) (3)系、教研室关于师资建设方面的学期工作计划和总结(从08-09-1学期开始) (4)本专业专任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 (5)校区关于师资建设(含兼职教师)方面的文件、政策和规定一览表(由人事部统一提供) (6)系、教研室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各项具体材料 (7)本专业专任教师培训进修一览表(包括序号、姓名、职称、进修培训项目、进修培训时间、进修培训单位、进修培训成效等)(表8)(从08-09-1学期开始)及其佐证材料 (8)有关兼职教师管理的具体材料(如基本情况登记表、聘用协议、教学任务、教学考核情况等) (9)本专业兼职教师教学培训材料 (10)其他可以作支撑的材料 2-4实践教学条件:校内实训基地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完善、经费有保障、运行正常;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能满足学生专业实训和半年顶岗实习的需要。 内涵要求: (1)关于校内实训基地教学条件建设 根据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及其专业群的布局结构,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创新建设机制,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建设,使所有开设的专业都有满足要求的实验、实训和实习基地。 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 实训基地的实训设备或模拟、仿真的技术水平要保持与同期企业生产使用设备水平相一致,并且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实践教学环境与条件能够保证实践教学需要,能够开出技术领先的实践项目,仪器设备配置合理,保障措施完备,能满足学生独立操作的教学要求。实训场所的通风、照明、控温、控温、水、电、气等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规定的标准。 实训基地重视实训环境建设。借鉴和烘托企业文化,着力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环境中,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 (2)关于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和运行 做好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管理,包括技术管理、设备的安全运行管理、经费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各项管理制度建设,要努力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提高投资效益。实训基地应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和实践指导教师。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及分工细则,有严格的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 实训基地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法规及条例,建立实训环境管理和劳动保护的管理规定,安全操作管理规程和文明生产措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关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顶岗实习 建立一批与专业实践教学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稳定”是指签订2年以上合约的基地)能满足学生专业实训和半年顶岗实习的需要。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采取与企业联合建设或与企业签订合同,使用企业现有设备,在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习、实训教学任务。 支撑材料: (1)本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组成及功能一览表(包括序号、实训中心名称、实训室名称、间数、使用面积、位置、实训项目、服务面向、学期使用天数、是否共用、负责人等)(表9) (2)本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配备一览表(包括实训室名称、仪器设备名称、型号、数量、价值、主要功能、购入时间、技术水平、利用率等)(表10) (3)本专业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情况一览表(包括合作项目名称、合作单位、合作时间、合作形式、主要内容、价值、合作成效等)及其佐证材料(合作协议、合作过程性资料)(表11) (3)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含管理用表)及其执行情况的佐证材料 (4)本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教学设施设备等年度建设项目及经费情况一览表(按学年度) (5)本专业每学期课内实训(实验)安排表、实践周安排表(从08-09-1学期开始) (6)本专业实验课、实训项目开出情况一览表(开出率)(包括班级、实训实验的名称、内容、时数、任课教师或指导教师、教学场所等项)(以学期为单位,从08-09-2学期开始)(表12) (7)有关实验实训实施、教学仪器设备及基地使用管理的原始记录 (8)本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一览表(包括序号、实习基地名称、基地规模、位置、主要实习内容、服务面向、是否共用、负责人等)(表13),附基地简介、图片、合作协议 (9)本专业每学期校外实习(顶岗实习)安排表(包括班级、人数、实习地点、实习期间、实习内容、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表14)(从08-09-1学期开始) (10)其他可以作支撑的材料 2-5经费投入:日常教学经费能保证正常教学;每年投入足够的专业建设专项经费,满足专业建设的需要。 内涵要求: (1)注重经费预算、使用合理,满足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改革及现代教育技术等专项建设需要。 (2)经费投入每年持续增长,有专业建设专项经费。 支撑材料: (1)日常教学经费和专项建设经费使用管理制度、规定(由财务部统一提供) (2)校区日常教学经费和专项建设经费预算文件(由财务部统一提供)(08、09两年) (3)本专业年度经费使用一览表(包括项目、内容、使用人、金额等)(08、09两年)(表15) (4)本专业专业建设经费预算、决算表(08、09两年) (5)本专业教学设施设备采购招标文件和合同(08、09两年) (6)其他可以作支撑的材料 2-6教材与图书资料:选用优秀新版教材;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实训教材和体现“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专业图书资料充足,建设和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 内涵要求: (1)重视教材建设,教材选用合理,优先选用先进、适用教材,确保精品教材进课堂,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类教育部规划教材、精品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面?60%,有编写的省部级以上规划和获奖教材。能够组织校本教材和指导书,满足教学需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理念先进、结构合理、形态新颖、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教材。善于借鉴、消化、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教材开发建设经验,可以适当引进一些先进的原版教材,鼓励开发双语教学教材。 (2)专业图书资料充足,能满足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建设和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 开发包括纸质教材、音像媒休、网络课件、CAI课件、教学素材库、电子教案、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试题库及考试系统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立体化教材。 (3)加强课程网络教学支持平台建设。现代化网络教学支持平台是以课程为中心,运用以互连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管理与服务的平台,具有网上教学支持、网上教务管理、网上课程开发工具和网上教学资源管理等多种功能,是推进课程教学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支撑。 网络教学支持平台在网络教学管理方面实现教师管理、学习管理、课程管理、权限认证等教务管理功能。网络教学方面能提供一系列的网络教学支持工具,如多媒体授课、网上答疑、网上考试、网上作业、交流工具等等。网络课件开发工具方面实施模板式课程开发,实现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共享,提高课程开发的整体水平。教学资源管理方面能集中管理各种形态的课程资源,包括媒体素材(文本、视频、音频、图形、动画等)、项目课程、典型案件、技能考核、文献资料等。 支撑材料: (1)本专业学期教材选用一览表(包括班级、课程名称、教材名称、选用或自编、出版单位与年份、是否是高职高专教材、是否是教育部规划(精品)教材、是否是获奖教材等),附教材选用审批材料和样本。(从08-09-1学期开始)(教务部统一提供) (2)本专业自主开发(自编)教材的说明材料(突出教材开发的理念思路、内容形式、优势特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表16) (3)本专业自编教材情况一览表(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类型、教材名称、开发时间、开发人员、主编(参编)、合作单位、是否出版、出版单位与年份、是否是高职高专教材、是否是教育部规划(精品)教材、是否是获奖教材、使用班级、使用数量)(表17)附教材样本。(从08-09-1学期开始) (4)本专业教材适用情况调查表(教师、学生)及分析报告(每学期开展,从08-09-1学期开始) (5)各专业图书资料统计表(专业名称、纸质图书数、电子图书数、专业专用图书数、专业期刊数、专业文献数据库),附各项目录电子稿备查(图书馆统一提供) (6)本专业开发的立体化教材一览表(包括音像媒体、网络课件、CAI课件、教学素材库、电子教案、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试题库及考试系统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等),(表18)附各项目清单,原件备查。 (7)本专业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的说明材料和建设、使用情况总结 (8)其他可以作支撑的材料 三、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 3-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和选择教学内容;重视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内涵要求: (1)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目标 课程理念先进,课程体系优化,课程标准明确,课程设计科学,课程条件优良,课程实施有效,课程 质量较高,课程资源共享。精品课程和教材体系基本形成。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有突破。树立基于职业工作过程,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本位的课程观。课程改革要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基本取向,以工作本位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 (2)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根据教学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在工作任务描述、工作结构转换为课程结构、项目(典型零件、典型产品和典型服务等)设计、知识负载、理论与实践整合上下功夫,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注重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性,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和企业专家的主导作用。由熟悉职业岗位的专家、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具有“双师”素质经历、掌握新课程开发技术的专业教师来完成,并要经过相应岗位的职业专家认定。引入恰当、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资格证书,有效实施“多证书”教育。 (3)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业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突出强调本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要以工作体系为基础,以工作结构为逻辑,将工作结构转化为课程结构,将工作任务转化为任务引领的课程,建立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正确处理培养学生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关系,正确处理培养学生专项操作性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正确处理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职业岗位的迁移能力的关系,正确处理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系。 依据职业能力需要,符合认知规律,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特点,形成职业能力培养系统化课程,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特征明显。教学任务明确,落实措施具体,注意要求、执行和结果的一致。 (4)重视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的制定 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的建议等。课程标准要力求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对课程内容目标要求表述的行为动词要明了、确切。要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5)课程内容的设计 能反映当前社会先进技术水平和最新岗位资格要求,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或项目,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支撑材料: (1)校区有关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制度和办法(教务部统一提供) (2)系有关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计划、总结和工作材料 (3)教研室关于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具体方案及其实施材料 (4)各年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介绍(需明确核心课程和职业资格证书纳入)及其改革的说明材料(突出改 进优化的思路、理由、内容和特色)(以08、09人才培养方案为例) (6)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研讨、论证的原始材料(体现校企合作开发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论证) (7)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说明材料(突出改进优化的思路、理由、内容和特色) (8)专业课程内容开发的研讨、论证的原始材料(体现校企合作开发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论证) (9)各课程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及其审批材料(专业核心课程必须具备课程标准) (10)相关课程进行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修订的具体意见或调整说明(含审批材料) (11)课程标准开发的研讨、论证的原始材料(体现校企合作开发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论证) (12)本专业合格课程、优质课程、精品课程一览表(包括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课程教学团队、课程建设状态),(表19)附相关立项批准材料。 (13)其他可以作支撑的材料 -2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能有效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灵活多样,3 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共享;考核方式灵活、恰当。 内涵要求: (1)关于教学设计 深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基本取向,以工作本位学习为主要形式,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学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力求做到理论融于实践,动脑融于动手,做人融于做事,实现“所学”与“所用”零距离。 课程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过程,创设真实工作环境,融“教、学、做”为一体。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项目和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努力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新性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要将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纳入课程体系并加载教学内容,探索实训、实习课程教学、指导、考核、管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课程评价要以多样化为特征,兼顾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兼顾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 (2)关于教学方法 改进课程教学方法。能够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开展体验性学习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 学方法,探索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3)关于教学手段 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积极开展网络教学支持平台建设。网络教学支持平台是以课程为中心,运用以互连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管理与服务的平台,具有网上教学支持、网上教学管理、网上课程开发工具和网上教学资源管理等多种功能,是推进课程教学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支撑。通过建设,使网络教学支持平台在网络教学管理方面实现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权限认证等教务管理功能;在网络教学方面能提供一系列的网络教学支持工具,如多媒体授课、网上答疑、网上考试、网上作业、交流工具等等;在网络课件开发工具方面实施模板式课程开发,实现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共享,提高课程开发的整体水平;在教学资源管理方面能集中管理各种形态的课程资源,包括媒体素材(文本、视频、音频、图形、动画等)、项目课程、典型案例、技能考核、文献资料等等。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4)关于教学评价 突破传统的评价制度,建立以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新的评价体系。根据课程不同的教学要求,积极采用除闭卷考试外的开卷考试、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着重检查考核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善于学习的能力,掌握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引入社会评价。 注重实践教学考核内容和形式的改革,把对能力的考核作为考试的重点。专业实践能力考核全部有客观可操作的考核标准,有现场专业技术人员参与,采用现场考核。对项目式的实践教学内容,学生在项目完成后需提交规范化的项目报告,教师根据项目报告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能力测评(如分析、思考能力),并最终给出学生完成该项目的考核成绩(评价)。 社会已开展职业资格考试的专业,学生全部参加考试,通过率达90%以上。 支撑材料: (1)本专业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改革的说明 (2)本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一览表(包括学期、课程、班级、改革方式、改革效果)(表20),附每个改革的情况介绍 (3)本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一览表(包括学期、课程、班级、改革方式、改革效果)(表21),附每个改革的情况介绍 (4)本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一览表(包括学期、课程、班级、改革方式、改革效果)(表22),附每个改革的情况介绍 (5)本专业开展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改革课程的授课计划、教案样本等 (6)实施考核方式改革的课程考核大纲及其考核资料 (7)专业课程试题(卷)库(含评分标准)、实验、技能测试及考核的题库(含评分标准)一览表(注明使用情况)(包括课程、题库名、题库简介)(表23),(附题库光盘备查) (8)本专业课程应用多媒体教学情况统计一览表(包括学期、课程、多媒体数、使用多媒体课时数、自制或购置等)(表24)(以学期为单位统计,从08-09-1学期开始)(附光盘备查) (9)本专业具有的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情况介绍 (10)本专业课程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情况介绍 (11)本专业关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法改革的研讨资料和相关活动材料 (12)本专业应用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的课程及教学使用情况的说明 (13)其他可以作支撑的材料 3-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可行,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确保学生有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并强化过程管理;实践教学环节落实到位,制度措施得力。 内涵要求: (1)关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省专业建设指南) 高职专业的实践教学,应有整体性教学计划及在此计划指导下各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有明确的基本要求。要围绕培养目标,从不同角度开展实训实践。要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实践课的教学,要开展顶岗实习等走上社会的形式。所有实践课的具体计划都应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便于教师和学生掌握运用,并要有前瞻性,能根据技术发展的实际予以更新。 围绕“双证书制”的实施,根据专业需要,确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与考核方案,满足培养目标对职业能力、培养标准的要求,使学生能在毕业时获得一个以上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校内实训时间累计一般不少于半年;必修实践实训课开出率达到100%,全部由符合要求的指导教师上课;每个专业均有综合性实践训练课。 要建立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设备先进、软硬配套,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校内实训基地。要不断更新实训基地的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保证设备满足教育培训多样性和技术先进性,以期让学生对现代化生产前沿技术有直接认识和掌握,并有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要建立一批与专业实践教学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采取与企业联合建设或与企业签订合同,使用企业现有设备,在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习、实训教学任务。 要做好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实训管理,包括技术管理、设备的安全运行管理、经费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各项管理制度建设,要努力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提高投资效益。 (2)关于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 重视实训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工作。努力建立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改变实践教学过分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现 状,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的项目式实验实训课题,设计系列的、递进的专业技术与技能项目,积极实施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能的考核鉴定。 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止;必修实践实训课开出率达到100%,全部由符合要求的指导教师上课;每个专业均有综合性实践训练课,行业、企业参与实践教学设计和开发。 实践教学应有整体性教学计划及在此计划指导下各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有明确的基本要求。所有实践课的具体计划都应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便于教师和学生掌握运用,并要有前瞻性,能根据技术发展的实际予以更新。凡教学计划中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都有相对应的实践教学大纲和明确的技能培养目标,并开发相配套的实训教材。 实训基地建立科学、健全、严格的实践教学制度。建立健全规范且能严格执行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规程等教学文件;具有组织实施实训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教学质量检查、监督、保障、调控体系,并具有规范的教学过程运行管理制度;不断开发新的实训项目,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大力推进校外顶岗实习,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强过程管理,做到有协议,有年度实训计划,有合作教育组织,有符合要求的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训,有实训记录并建有考核鉴定教学档案。 支撑材料: (1)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其运行情况说明(以07、08人才培养方案为样本) (2)本专业按教学计划实施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和任课教师授课计划(以07、08人才培养方案为样本) (3)本专业实训教材一览表(包括班级、课程名称、教材名称、选用或自编、出版单位与年份、是否是高职高专教材、是否是教育部规划(精品)教材、是否是获奖教材等)(表25),附教材样本(以07、08人才培养方案为样本) (4)本专业实训项目改革和开发的情况说明及其开发、论证材料 (5)本专业实训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情况说明及其开发、论证材料 (6)本专业实践教学成果介绍及学生实践作品样本(或图片) (7)本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含管理用表)及其执行情况的佐证材料 (8)校区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教务部统一提供) (9)本专业每学期顶岗实习教学方案和实习计划(含考核方式)(从08-09-1学期开始) (10)本专业各班级每学期顶岗实习安排表(包括姓名、实习地点、实习内容、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考核方式、实习协议)(表26)(从08-09-1学期开始),附每个学生的实习协议 (11)每学期的顶岗实习管理的过程管理资料(含实习指导书、委托管理协议、企业教师聘用协议、学生实习记录本、教师巡视记录、成绩考核等材料)(表27)(以班级为单位汇总,从08-09-1学期开始) (12)其他可以作支撑的材料 3-4教研教改成果:教研教改有规划、有落实;各级教研教改课题及成果;精品课程建设及成果;科研项目及成果。 内涵要求: (1)为了提高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水平,在高职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有计划地深入开展教学研究,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性教学的研究和改革。 (2)注重精品课程建设。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设计基础,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体现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要开放共享,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加强在线学习的互动交流、教学测评和学习辅助功能的建设,加快课程资源的数字化,完善网络平台的管理功能,优化网络界面的设计,提高精品课程的网络的运行质量,提高录像使用、导航等访问效果,发挥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 (3)注重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加强技术应用、技术开发的研究,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工科专业有专利。 支撑材料: (1)校区有关教科研工作的制度和文件(由科技部统一提供) (2)专业教研室学期教科研工作计划、总结(从08-09-1学期开始) (3)本专业专任教师近2年发表论文情况一览表(包括序号、姓名、论文名称、发表刊物(含期数、刊号)、作者排名、获奖情况),(表28)附成果复印件 (4)本专业专任教师近2年发表出版著作情况一览表(包括序号、姓名、著作名称、出版社(含出版日期)、作者排名、获奖情况),(表29)附成果复印件 (5)本专业专任教师近2年承担的课题、项目情况一览表(包括序号、姓名、课题项目名称、立项单位(含立项日期)、作者排名、结项日期、获奖情况),(表30)附成果复印件 (6)本专业专任教师近2年承担的竞赛获奖情况一览表(包括序号、姓名、竞赛名称、组织单位、日期、获奖等级)(表31),附成果复印件 (7)本专业专任教师获得专利情况一览表(包括序号、姓名、专利名称、专利号、获得日期、获奖等级)(表32),附成果复印件 (8)本专业合格课程、优质课程建设方案和立项材料 (9)本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方案、申报材料、立项文件及精品课程网站 (10)其他可以作支撑的材料 3-5产学研结合: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重视教师科技开发和服务能力的培养;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及为社会技能培训、服务等开展良好,效益明显。 内涵要求: (1)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专业改革发展道路,树立了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建设理念,成立了以行业、企业专家、管理人员、教师为主要成员的专业顾问委员会。并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团队建设等方面富有成效。 (2)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工作。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的需要,积极承担非学历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任务,年培训人次不少于在校生人数。 (3)积极开展各种技术服务。形成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有横向合作项目。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实际需要的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等技术服务,有一定的技术服务收入。 支撑材料: (1)校区关于产学研、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有关制度和文件(科技部、教务部提供) (2)校区关于社会服务方面的文件、政策和规定(继教中心提供) (3)校区关于专业顾问委员会的工作制度(教务部提供) (4)本专业关于产学研工作的计划和总结(以学期为单位,从08-09-1学期开始) (5)本专业顾问委员会人员一览表(包括序号、姓名、职务、职称、工作单位)(表33)及聘书复印件 (6)本专业顾问委员会活动情况统计表(包括序号、活动日期、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地点、参加率等)(表34)(08-09年),附每次活动记录(含图片) (7)本专业在校企合作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团队建设等方面说明材料及其佐证材料 (8)本专业社会教育培训统计表(包括项目、对象、期数、参加人数、主要内容、起止日期、负责人、收入)(表35),附每个项目的计划(方案)、名单、教学安排、成绩考核等佐证材料(08-09年) (9)本专业技术服务统计表(包括项目、服务单位、主要内容、起止日期、负责人、收入)(表36),附每个项目的协议和其他佐证材料 (10)其他可以作支撑的材料 3-6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教学管理制度完备、机构健全、队伍结构合理、教学基本文件齐备、教学档案规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健全,运行有序。 内涵要求: (1)教学管理制度完备规范。具有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并具有本校特色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涵盖教学管理和教学建设全部内容。有利于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与时俱进适时修订。各项制度落实具体,执行有力。 (2)教学管理队伍健全合理。管理机构健全,结构合理(人员的数量、素质能满足需要),有改革创新意识和教育管理研究成果,管理工作具有先进水平。 (3)教学文件与档案。有关教学运行的教学文件、材料等齐全。采用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切实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教学档案能及时收集整理、完备有效、分类清晰、保存规范,客观、准确记录教学过程和质量。 (4)教学保障体系。具有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各项质量监控制度,建立了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涵盖教学质量管理的全部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并具有本校特色。各主要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等都建立了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 和相关人员的工作规范,且实施效果好。 各项制度落实具体,执行有力,切实开展日常检查、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评教、教师评学、教学质量调研等活动。能有效利用社会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和新生素质调研的信息进行系统分析,促进专业结构调整和培养方案的优化。 (5)教学运行有序。教学运行管理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教学秩序稳定正常。 支撑材料: (1)校区教学管理制度汇编(教务部统一提供) (2)校区教学工作指南(教学管理人员、教师) (教务部统一提供) (3)系有关教学管理的实施细则、具体要求或业务流程 (4)本系教学管理职能分工框图及管理人员情况一览表(包括姓名、学历、职称、职务、教学管理工作年限、管理分工)(表37) (5)系、教研室每学期关于教学管理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从08-09-1学期开始) (6)教研室手册(以学期为单位、从08-09-1学期开始) (7)本系、教研室教学档案建设归类目录 (8)每学期本专业的教学运行资料,包括校历、进程表、教学任务书、课表(包括选修,重修、辅修)、教室安排表(含多媒体教室)、考试安排表、实践教学安排表、授课计划、实训计划、调代课记录、教学进程调整申请等。 (9)本专业教学建设资料,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考核大纲等 (10)每学期本专业教师个人教学资料,包括教学任务书、课表(包括选修,重修)、授课计划、实训计划、教案、教师手册、课程小结、成绩分析表、教科研成果登记表等。 (11)本系二级督导名单、学期工作计划和督导记录 (12)本专业教研室学期日常教学检查记录 (13)本专业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综述及其原始材料(含教学督导、评教评学、教师考核、教学质量调查与分析、培养质量调查与分析等) (以学期为单位,从08-09-1学期开始) (14)其他可以作支撑的材料 四、人才培养质量 4-1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学生的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身体素质达标,心理健康。 内涵要求: (1)本专业学生学习成绩合格率高,能够较好地掌握必备的理论和专业知识,达到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专业技能考核一次合格率达到90%。重视毕业实践环节的工作,学生具备具有一定水平的毕业实践成果(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毕业作品等),总体质量较高。 (2)本专业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锻炼和成长,效果 显著。有一定数量的获校级以上(不含校级)奖的科技文化作品。认真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普遍身心健康。 支撑材料: (1)每学期本专业学生课程平均合格率统计表(学期、年级、课程名称、课程类型、平均合格率)(表38) (2)每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毕业作品)的内容、要求、评价方式的说明,及其原始材料 (3)每届毕业生的优秀毕业实践成果样本 (4)每学期本专业学生参加科技文化活动的总结及其佐证材料 (5)本专业学生参加科技文化活动情况一览表(包括序号、参加项目、参加人员、参加时间、活动组织单位、活动成果)(表39),附获奖证书 (6)本专业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总结及其佐证材料 (7)其他可以作支撑的材料 4-2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修养,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双证书”获取率高;在省级以上各类职业能力竞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 内涵要求: (1)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思想教育活动,大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修养,形成了良好的文明氛围,班风、学风好、考风考纪好。 (2)注重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素质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如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创新能力等。 (3)学生获取与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达90%以上。参加计算机等级测试、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获证率高,其中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获证率达75%以上,计算机等级测试达85%以上。 (4)积极参加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取得较好成绩。 支撑材料: (1)本专业学生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计划、总结(以学期为单位,从08-09-1学期开始) (2)本专业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材料 (3)本专业班级、学生受表彰材料,学生党建材料 (4)本专业培养方案中有关综合职业能力的表述及其解读 (5)本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材料 (6)本专业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情况统计表(班级、人数、考试项目、考试日期、通过人数、通过率)(表40),附考试单位盖章的通过人员名单 (7)本专业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中级(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情况统计表(班级、人数、考试项目、考试日期、通过人数、通过率)(表41),附考试单位盖章的通过人员名单 (8)本专业学生参加其他相关证书考核的情况统计与原始资料 (9)其他可以作支撑的材料 4-3学生满意度:随机调查本专业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程度。 4-4毕业生就业与社会声誉:近两年录取新生报到率;近两年毕业生年底就业率;近两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和优良率。 内涵要求: (1)建有适合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就业保障机制,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系级毕业生就业工作小组),规定职责,确定任务;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成效显著。 (2)近2年录取新生平均报到率?85,。 (3)近2年毕业生当年年底平均就业率?90,。 (4)近2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80,,优良率?30,。 支撑材料: (1)校区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相关文件、规定(招就部统一提供) (2)本系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具体做法 (3)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名单(系级文件)、章程、会议记录等 (4)本系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活动的原始材料 (5)近2年本专业的招生、录取、报到情况。 (6)近2年本专业的毕业生、年底前就业、就业率情况。 (7)近2年本专业的毕业生及其就业单位一览(班级、姓名、就业单位)(表42) (8)毕业生跟踪调查资料及其分析报告 (9)优秀毕业生典型材料 (10)其他可以作支撑的材料 第三部分 “专业剖析”材料准备(仅供参考) 一、“专业剖析”自评材料 专业剖析自评材料包括:分项目自评报告、专业剖析自评报告、专业特色报告和专业剖析汇报4个内容。 1.分项自评报告 根据“特色专业剖析指标体系”及其内涵,按关键剖析要素,分项目地填写《专业剖析分项自评表》(见附表)。在说明自评依据时,必须紧紧围绕该项目的内涵要求,结合剖析专业实际,充分反映剖析专业在改革、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要求表述准确、文字精炼、事实清楚、针对性强,充分说明自评等级的合理性和可信性,同时必须列出支持自评等级的有关证据材料目录。 2.专业特色报告 专业特色是专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形成的专业特有的优质风貌。专业特色是专业活力、竞争力和质量的象征,需要认真分析、发现和长期培育。 (1)专业特色的主要表现形式 专业设置、建设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依据专业社会行业调研成果,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动态机制,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等);专业建设理念和思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建设(专业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实验室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管理建设);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高职人才培养途径(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教育体制、机制的建立等);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招生就业机制的建立等。专业是否具有鲜明特色是优秀专业必备的条件之一。专业特色可以是整体特色也可以是某个项目上的特色。 (2)专业特色的主要内涵: 体现时代、地方、行业特色;揭示高职人才培养规律、成长规律,体现以人为本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独特优质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建设方案、人才培养途径、先进优化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体现高职人才特色和学校特色;“双师”素质队伍建设(机制、政策、结构优化、效果)等。高水平专业特色反映在与同类院校项目比较上的质的差别,反映在对高职人才培养规律的探求上,反映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机制、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 (3)专业特色分析、确认的基本方法 研究、分析专业发展史?总结专业建设、改革和管理方面的经验、优势?经过比较研究、分析,确认专业特色项目?进一步分析专业特色项目内涵?从理论与实践、思路与方案、改革与建设等方面总结并形成结构严谨的、具有先进专业教育理念的专业特色项目。 (4)专业特色的基本特征 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强调质的创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形成有创新的优质精品特色项目;(2)特色不仅仅是标新立异,而是对高职人才培养规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追求,形成高职特色鲜明的项目;(3)特色项目,并非自然成长的,而是要着力培育的,重要的、高质量的特色项目,要教学团队共同攻关,经过反复探索、长期实践,逐步积淀而成;(4)高职专业“特色项目”,不仅要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规律、人的认识规律和成长规律,而且是这些规律的探索、完善和升华;(5)每个特色项目应具有相对独立的内涵,不要与其它特色项目在内涵上有过多的交叉,能形成一个独立的项目;(6)特色项目,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生命周期长,内涵可不断丰富;具有较好的可检验、可操作、可借鉴性;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专家在判断是否是“特色项目”时,实质上是从特色项目的基本特征入手进行判断的。 3.专业剖析自评报告 专业剖析自评报告是在分项目自评报告和专业特色材料基础上对剖析专业进行全面的理性分析和系统总结,并充分反映校区的专业建设、改革和管理成果。在自评报告编写体例上,建议按照如下框架: 第一部分:专业概况 第二部分:自评报告(按照专业剖析指标体系的4个方面19个条目具体叙述,注意和分项自评报告在表述上的侧重点和不同,可适当插入表格、图表、照片等) 第三部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在报告的撰写过程中要注意按照三个符合度的要求进行编写。 第一,“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1.1-1.3),注意论证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的符合程度,即第一符合度。这是专业剖析中最关键、最具基础性的分析。要求在充分进行社会和行业高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的基础上,论证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同时要求用人单位直接参与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确保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符合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社会需求要求及就业要求。用详实的、动态的调研报告,支持第一符合度的可信性。 第二,“教学基本条件”和“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2.1-3.6),是紧紧围绕实现第一符合度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教学条件。分析教学条件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是第二符合度。在进行第二符合度分析时,要结合校区专业建设实际,认真分析校区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开展课程与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风、教风建设,实施产学研结合和校企合作教育,培养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质,建立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招生、就业良性机制等方面取得的经验和成效,要充分论证校区形成的专业教学条件可以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三,“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特色”,主要是评价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实际培养效果与原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符合程度是第三符合度。要用充足的事实和成果,说明学生形成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掌握的必备知识与理论及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说明历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对口率高、工作岗位技术性强及薪酬高)及社会声誉(用人单位评价、新生报到率及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取得的名次、获奖情况),说明毕业生的培养效果与原定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 专业剖析应重在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对照分项目评价指标汇报专业建设成果。而是在分项目评价的基础上,从三个符合度的高度,分析评价专业建设、改革和管理所处的状态,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理清专业建设思路,完善优化专业建设方案,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形成品牌专业或精品专业。 4.“专业剖析”汇报材料及PPT 内容以专业剖析自评报告为依据,进行提炼浓缩。汇报的PPT呈现形式为多媒体课件,可适当插入图片或影视素材,时间严格控制在20分钟左右。撰写要求: (1)第一部分:专业概况 简单介绍专业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专业设立的背景与前景、专业发展历程、目前的专业规模、取得的主要建设成果。 (2)第二部分:专业剖析 分为4个部分:一是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二是教学基本条件,包括专业教学团队、专业教学条件、专业教学资源;三是专业建设与改革,包括建设思路和目标、课程改革与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四是特色与创新。 (3)第三部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四部分 “专业剖析”准备的其他事项 一、明确专业剖析关注的要点 1.职业教育的思想理念 是否经常开展高职教育思想观念的学习与研究,树立了高职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为地方和行业培养生产第一线需求对路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2.专业调研 专业调查与研究是专业设置和开展专业改革与建设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专业剖析中必须提交详实的专业调研报告,充分论证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分析,包括数量需求和质量需求(培养目标、规格、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质量需求分析),坚持每年有计划地开展行业和地区人才需求和预期职业岗位(群)调查,并能以需求变化适时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和优化专业内涵。专业调研要求有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同参与。专业调研是否充分、详实、可信是专家特别关注的要点。 3.必须准确、规范表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要求专业服务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和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培养目标定位不宜过高、过宽、过泛,强调目标与条件的一致性。培养目标应依据苏教高[2008]16号文的表述,强调目标表述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培养规格或毕业生的质量标准是指为该专业学生设计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结构(应与培养目标一致),基本学制(学分或学年)、双证制要求及符合社会需要和国家规定的要求。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定位是否准确、具体,是否体现专业要求、社会需求和国家有关规定,是专家特别关注的,并会逐字、逐句审查的。 4.人才培养方案是专家重点审查的最重要的基本的教学文件 在审查时,一看是否有相关行业、企业参与,社会调研和论证是否充分,审批程序是否严密;二看是否体现了高职人才培养的6条基本特征(详见教高[2000]2号文附件第二条);三看是否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四看是否体现(落实)了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或订单式培养;五看是否体现(落实)了“双证制”人才培养制度;六看计划的总体结构优化程度,教学进程安排是否合理,总学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是否合理,计划的可操作性,是否实施了学分制、弹性学制,课程的可选性如何等。 5.课程体系和内容也是专家关注的要点 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途径的总和。课程体系要体现职业能力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和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特点。在课程重组、整合和优化方面,有二种途径:一种是在原课程体系基础上,通过修修补补,形成的一种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很难适应培养21世纪高职人才的需要,也是专家不欢迎的“改革”。另一种是从调查研究入手,以就业为导向,以实施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双证书制”为切入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重组课程体系(理论的,实践的),形成以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崭新的课程体系。 6.职业能力培养与考核 一是职业能力培养与考核如何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贯穿和渗透到教学全过程,落实到课程教学大纲之中;二是学校是否建有真实(或仿真)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能否满足职业能力(技能)训练要求,校外实习基地能否满足职业能力训练的需要;三是社会开展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考核的专业,学校是否设有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站,学生是否全部参加测试、鉴定,通过率是否达到90%以上;四是学生职 业能力训练(实训)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参加指导的安排情况。此项也是高职示范专业的一个特控指标。 7.产学研结合和校企合作 也是一个特控指标,在专业剖析中也是要重点说明的项目。一是,要求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形成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有效机制和途径,实现专业设置、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与考核、“双证书制”人才培养和招生、就业指导,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合作教育,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科技服务等方面真正形成校企合作“双赢”局面;二是,是否签有校企合作教育协议书。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并制定了合作教育章程;三是,是否制定校企合作教育计划和年度执行计划。安排哪些专业、哪些班级学生到合作教育单位实习、实训。实习、实训内容、时间、指导人员、考核评语记录,在学校和企业是否建立了合作教育档案;四是,是否成立由学院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校企合作教育实施小组,负责具体组织学生实习和实训,效果如何。 8.教学团队 对专业而言,一是要求每个专业必须有专业带头人;二是根据高职院校设置标准,每个专业至少应配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及以上专任教师2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本专业双师型专任教师2人;每门主要专业技能课程至少配备相关专业中级技术人员的专任教师2人;三是学校及每个教学系是否制定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是否制定了年度实施计划,师资进修、培训实施情况如何、效果如何,应有详细的原始记录备查。四是兼职教师如何落实和管理,形成“双师结构”的专兼职教学团队。 9.实训基地建设 一是要求100%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二是要根据需要力争具备四个功能,即教学、生产、科研和培训功能;三是设备先进、现代技术含量高、具有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氛围;四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如何组织;五是校外实习基地要相对稳定并能满足学生顶岗实训要求,要有协议,有年度实训计划,有合作教育组织,有符合要求的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训,有实训记录并建有考核鉴定教学档案。 10.学生素质、毕业生就业和社会声誉 用近2年的基本数据说明学生掌握必备知识与理论的情况、形成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情况、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情况。新生报到率、毕业生就业率和工作称职率,用人单位评价、参加各类竞赛的获奖名次及评价,用生动事实充分说明校区人才培养质量。在准备专业剖析自评报告及有关材料时,应把我院和校区的办学理念,学院“十五”后二年专业发展规划等有关材料融入到专业剖析中去,力争高标准、高水平完成专业剖析自评工作。 二、了解“专业剖析”相关知识 1.学科与专业大类 学科的第一个含义是指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生物学,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第二种含义:指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学科建设中“学科”的含义侧重后者,但与第一个含义也有关联。在我国的高职教育的理念中,已经淡化了学科的划分,而以专业大类进行划分,目前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列出了 19个专业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共532种专业。 专业: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同时也是高校与社会接轨的接口。按专业设置组织教学,进行专业训练,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特点之一。 2.人才培养方案 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要在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由学校自主制订。具有相对稳定性,一经确定,必须认真组织实施。又要根据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和修订。 培养目标:指的是人才培养的规格与标准,它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 课程体系: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分工和配合构成的体系。 3.课程 课程:从狭义上讲是指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科目,以及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上讲是指“学校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总和性的一切努力。” 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的指导性纲领,也是教师教学要达到的要求指标。包括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基本内容、教材体系和教学方法。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除了对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外,还应根据学科的发展加以更新,阐明本课程与有关课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提出培养学生能力的措施。 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内容依据。 4.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各个有序的组成部分。各教学环节需要的主要教学文件和资料有:课程授课计划、教案、课件、学生考勤表、教学日志、试卷、试卷分析情况报告、实验报告、实训(实习)报告、毕业设计(论文)、分学期教学总结等。 教学过程:教与学双方的活动过程。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四个基本要素构成。 校历:学校按学年规定的教学活动的周次和日程。 教学进程表:教学进程表是根据校历而制定的教学文件,它是执行教学大纲的基本保证,是各门课程组织教学的具体计划,其任务是对有关的教学环节作出具体安排,以保证每学期开课计划的顺利进行。 授课计划:是对某一门课程规定专门的质量措施、教学资源和教学程序,以确保教学质量的具体安排。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教学文书。 备课:备课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本门课程特点和学生具体情况,规划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程序,为保证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而进行的教学准备活动。 讲课(上课):就是教师执行教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大纲、教材具体实施课程教学的过程。 讲解: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它是在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了感性认识之后,教师依据大量的事实、例证、事件等,经过分析、综合、概括,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形成概念、规律和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 课堂讨论: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和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 课堂演示: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或它们的模型、标本、画面或通过幻灯、投影、电视、实验等,以说明有关事物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过程,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方式。 习题课:是配合课堂讲授,帮助学生消化、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答疑:是在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学生在听课、作业及课外阅读参考资料中产生的疑难问题进行的具体解答。 课外辅导: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上课的一种补充形式,它包括答疑、补缺补漏、个别指导优秀生或差生、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教育等内容。 布置与批改作业: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给学生布置课内课外作业,并对学生作业的结果进行评改的活动。 考试:是教学工作带有总结性的环节,它可以测试教学的效果,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教师根据成绩考核的反馈信息,调节、控制、改进教学过程,以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质量标准:指项目运行所遵循的尺度和依据,主要指国家、学校的有关政策、规定和要求。 教学质量管理:为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根据一定的质量标准组织全部教学活动,全面而有效地控制对教学质量可能产生的各种因素和各个环节,使之处于最佳状态,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教学检查(教学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管理目标与教学规范要求,对具体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相应的考察,鉴定和评价其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更好地改进教学的管理活动。 听课:是上课管理的主要方法。听课分为检查性听课和观摩性听课。 教学态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以及教学过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 教学总结:是指课程结束或学年结束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的概括,以便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不断改进。 教学事故:教学管理和教学环节中出现的事故。 知识:指对客观事物的现象或本质的反映。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的活动形式,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是通过具体教学活动所达到的具体教育目的,或者说是具体教学过程所期望学生发生的具体变化。 5.职业关键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 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06年16号文)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能力:指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本领,是素质的外显。人的基本能力包括专业操作能力、自学能力、信息处理和数字应用等方法能力,沟通表达、与人合作、创新创造、组织协调等社会能力。 “双证”教育:“双证”教育是指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这种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不但可以增强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6.教学条件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的措施:“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具体措施是:第一,“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第二,“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第三,“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第四,“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 7.产学研合作 工学结合: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要求是:第一,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第二,“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第三,“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8.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全面素质为基础,坚持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教育理念:指人们对未来教育前景理想化的期望,是教育的灵魂和根本性指导思想,对教育全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固的教学程序以及教学策略和方法,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的策略。它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良教学而逐步形成的,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1)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 (2)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岗位技术要求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3)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都要进行社会调查和论证。高职高专尤其要重视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大纲。) (4)以学生“双证书” 为培养目标,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 (5)产学结合、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9.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措施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改革与建设的主要措施有: 第一,“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第二,“国家将“优先支持在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凸显以及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的专业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共同努力,形成国家、地方(省级)、学校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 第三,“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 第四,“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 10.课程建设和改革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指出,加大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力度的要求是: 第一,“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第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三,“加强教材建设”,“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第四,“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11.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 “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一是“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 二是 “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附表1: 专业剖析分项自评表 剖析指标 1.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剖析要素 1-1专业设置与定位 自评结果 合格 自评依据: 支撑材料: 附表2: 专业剖析产学研合作调查表(专业带头人填写)(供参考) 1(专业名称: 专业设置时间: 2(与该专业已建立或正在建立产学合作关系的单位共有 ( ) 个, 单位名称: , 项目名称: ; 3(该专业是否建立了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 (1)是 (2)否 如选(1),请列出参与的企业名称: ; 4(是否建立了产学合作的保障机制, (1)是 (2)否 如选(1),请列出有哪些保障机制: ; 5(是否有校企共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1)是 (2)否 如选(1),请列出实训基地名称: , 承担哪些实训项目: ; 6(该专业现有企业兼职教师数: 人,占教师总数比例: %; 7(争取到的企业经费支持: 元/年,设备支持(折合资金): 元/年; 8(是否有校企合作培训项目, (1)是 (2)否 如选(1),请列出近三年开展的合作培训项目名称: ,总计培训 人; 9(是否面向企业开展了技术咨询、应用技术开发与研究项目, (1)是 (2)否 如选(1),请列出近三年开展的项目名称: , 取得的相关成果: ; 10(在校生有无定向企业委托培养项目, (1)是 (2)否 如选(1),请列出近三年定向委托培养的毕业生数: 人; 11(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制定、教学计划制定/修订工作,是否吸收行业企业人员参加, (1)是 (2)否 12(学生在企业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数: 学时,占总学时比例 %; 1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企业应用技术开发项目情况, 附表3: 专业分析学生调查问卷(供参考) 亲爱的同学,请你帮助回答下列问题,在选择题中请用“?”进行选择,在填空题中请用简短的文字填写。此调查问卷不具名,当场收回,调查结果只供专家组参考,谢谢合作~ 1(你所学的专业: ; 2(你是否了解该专业的培养目标, (1) 是 (2)否 如选(1)请简要说明: ; 本专业将来可以从事的职业岗位是: ;在获得一定工作经验后可升迁的职业岗位是: ; 3(入学后,有关教师是否对该专业的整体培养方案(而非科目课程进度)进行了详细介绍, (1)是 (2)否 你认为是否有必要了解, (1)是 (2)否 你认为必须掌握的职业专门技术有: 你认为将来从事职业工作的主要职业能力素质要求是: 4(你已经学过的专业课程有: 你认为讲授哪些课程的教师是“双师型”教师: 哪些课程是由企业兼任教师授课: 评述效果: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给学生介绍与本专业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 (1)能 (2)否 如选(1)请你简要说明行业现状: 6(你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 (1)知识传授 (2)能力培养 (3)素质教育; 你从入学开始接受循序渐进的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培养情况: (1)没有 (2)有一些 (3)全过程 7(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情况: (1)普遍使用 (2)偶尔使用 (3)基本不用; 8(课程考试的类型有: (1)理论课程考试 (2)实验课程考试 (3)实际技能考核 (4)综合训练考试 (5)与社会接轨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考试 采取的考试形式有: (1)笔试 (2)面试 (3)操作 (4)成果(作品)(5)竞赛 (6)其它 9(多数理论课程教材选用 (1)优秀高职高专教材 (2)普通本科教材 (3)本校自编教材 10(你认为多数教师教学 (1)授课照本宣科,忽视学生主体作用 (2)针对学生实际授课,注意改革教学方法 (3)采用多种形式的互动式教学,因材施教,教学效果良好 11(通过教师教课,你感觉有多少教师有实际工作经验,理论联系实际效果好, (1)寥寥无几 (2)10% 以下 (3)10%~30% (4)30%以上 12(在讲授一门课程之前,多数教师是否让学生清楚教学进度、课程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等, (1)是 (2)否 13(教师是否注重答疑解惑, (1)是 (2)否 14(你在那些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过实习和技术培训: 通过实验、实训教学环节,你认为能否加深理论理解、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1)能 (2)否 如选(2),主要原因是: (1)学时数太少 (2)仪器设备陈旧 (3)仪器设备少 (4)教师缺乏实际经验,教学效果差 15(你最喜欢的、收益最大的教学形式是: (1)课堂讲授 (2)边讲边练 (3)实际操作 (4)综合训练项目 16(你是否参加过学校(或专业)组织的社会调查、科技活动、实际项目, (1)是 (2)否 17(每学期到企业实习或生产认识的平均次数: (1)从来没有 (2)低于2次 (3)2~4次 18(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开展情况: (1)得到普遍重视,融入教学过程 (2)注重考试组织,但与教学脱节 (3)没有得到重视,从未组织开展 你所在专业或你本人取得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情况,有哪些: 19(专业课程教学中能否体现职业关键能力与素质培养 (能/不能); 最突出的体现是: 20(你对本专业教学及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附表4: 专业分析教师调查问卷(供参考) 尊敬的老师,请你帮助回答下列问题,在选择题中请用“?”进行选择,在填空题中请用简短的文字填写。此调查问卷不具名,当场收回,调查结果只供专家组参考,谢谢合作~ 1(您目前所教专业: ,所学专业: ; 2(您是否了解该专业的培养目标, (1) 是 (2)否 如选(1)请简要说明: ; 您是否了解该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 (1) 是 (2)否 如选(1)请简要说明: 职业: ; 职业能力要求: ; 3(您对该专业的整体培养方案(而非科目课程进度)是否了解, (1)是 (2)否 您认为是否有必要了解, (1)是 (2)否 4(您是否了解该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职业能力(专门技术能力和关键能力), (1) 是 (2)否 如选(1)请简要说明: 职业专门技术能力: 职业关键能力: 5(您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给学生介绍本专业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 (1)是 (2)否 如选(1)请你简要说明行业现状: ; 6(您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 (1)知识传授 (2)能力培养 (3)素质教育 7(您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情况: (1)普遍使用 (2)偶尔使用 (3)基本不用; 8(您在所教课程中如何体现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特点, (1)减少理论传授,增加实验实训,多让学生参与 (2)配合专业改革,整合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 (3)引入当前技术,开阔学生眼界,解决实际问题 (4)没有采取措施,任由学生发展 9(您所教的课程属于哪些课程范型: (1)学科中心课程范型 (2)问题中心课程范型 (3)训练中心课程范型 (4)体验中心课程范型 (5)项目中心课程范型 (6)培训中心课程范型 10(您所教授课程的考试类型是: (1)理论课程考试 (2)实验课程考试 (3)实际技能考核 (4)综合训练考试 (5)与社会接轨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 采取的考试形式是: (1)笔试 (2)面试 (3)操作 (4)成果(作品) (5)竞赛(6)其他 : 11(您教授课程选用的教材是: (1)优秀高职高专教材(2)普通本科教材(3)本校自编教材 12(您认为自己具备哪些“双师”素质, (1)具有教师职称系列以外的 技术职称 (2)近三年在企业有 个月的工作经历 (3)能全面指导学生实践 (4)获得了 职业资格证书 (5)参加了技术研发工作 (6)不具备 13(列举您参加过的科研开发项目,及取得的相关成果, 14(您所教授专业近三年是否开展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1)是 (2)否 如选(1)请简要说明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15(您是否将职业关键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 (1) 是 (2)否 如选(1)请简要说明主要内容和方式: 您所教授专业是否引入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教育, (1) 是 (2)否 如选(1)请简要说明有哪些证书: 16(您是否参加过旨在提高业务水平的继续教育或培训, (1)是 (2)否 如选(1),请简要列举: 如选(2),请说明原因: (1)本人没有要求 (2)学校经费有限(3)教学任务繁重 17(您在教学工作中能否及时得到有经验老教师的指导, (1)是 (2)否 如选(2)请说明原因: (1)领导不重视,没有形成制度 (2)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交流; (3)教学监控不利,无心钻研业务 (4)以上原因都有 18(您是否参加过本专业相关行业人才需求调研或毕业生跟踪调查, (1)是 (2)否 19(您在课程教学中偏重于: (1)以升学为导向 (2)以就业为导向 20(您所教授专业在就业指导、就业服务,提高就业率等方面采取了那些措施, 21(您对专业教学改革及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附表5: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业剖析试卷评阅表(供参考) 被评专业 班级 课程名称 试卷份数 评价项目 A B C D 命题设计思路清晰 1 题量适当 2 试题 质量 3 难易程度 试题中综合性、提高性题目的水平 4 文字、插图工整、清楚、准确 5 卷面 质量 试卷无错 6 7 评分标准科学、规范、合理 阅卷 评分 阅卷评分标准严格、公正、无误 8 评阅意见: 评阅专家: 年 月 日 附表6: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业剖析毕业设计评阅表(供参考) 被评专业: 毕业设计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题目 评答辩 指导 指导教师评阅人 阅 委员会 教师 评定成绩 评定成绩 人 评定成绩 评价项目 A B C D 1 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体现综合训练基本要求 选 2 题目难易度 题 3 题目工作量 4 题目与生产、科研、实验室建设等实际的结合程度 5 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毕业设计涉及学科范围,内 容深广度及问题难易度) 6 应用文献资料的能力 7 实验设计能力 毕 8 计算能力(数据运算与处理能力等) 业 9 外语应用能力 设 10 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 11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或综合分析能力、技术经 质 济分析能力) 量 12 插图(或图纸)质量 13 设计说明书撰写水平 14 设计的使用性与科学性 15 毕业设计规范化程度和设计栏目齐全合理 16 创见性(只分“有”或“无”) 评阅 17 评阅(有否指导教师和论文评阅人评阅意见及成绩 与答辩 评定是否恰当等) 专家评定成绩: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专 家 评 语 评阅专家(签字): 年 月 日
本文档为【工作文档南铁院苏州校区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业剖析”指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297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0-25
浏览量:14